📖 ZKIZ Archives


股價是造假公司的生命線 基本面通訊社

http://xueqiu.com/3472847553/24466245
前段時間證券市場週刊搞了個封面《康得新詐案》。公司幾天後發布「澄清公告」後復牌,股價居然沒有下跌,而以漲停收盤。是週刊文章完全信口開河、資本市場完全相信康得新澄清公告的原因嗎?稍微將週刊質疑與「澄清公告」比較一下,會發現康得新存在的問題恐怕不僅僅瑕疵那麼簡單。

    但股價確確實實上漲鳥,數字在電腦屏幕上無可辯駁地擺著。股價不漲又能怎樣?股價是造假公司的生命線。這些造假公司必定拚命砸錢托盤。證監會不管嗎?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有說理的地兒,兲朝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到北京上訪,更不會有走投無路的被強拆者鋌而走險、甚至以身殉國了。扯遠了~

    看著屏幕上的紅字,許多不明真相的群眾會想:你看,股價漲了,說明大夥兒都認為這家公司沒問題。那麼這家公司大概率事件沒問題吧?於是,股價就真的挺住了。

    股價挺住好處大大的,再融資變得容易、股權抵押可以拿到更多的錢、減持也可以拿到更多的錢。造假公司的財務特徵是啥?現金流差唄。再融資直接給上市公司輸血,抵押減持的資金也可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上市公司。沒有現金流的造假公司的故事雖然不會延伸到天邊,但也可以玩很多年。

    資本市場本身就很適合玩龐氏騙局。想起6、7年前與一位想去香港上創業板的民營企業老闆的對話。

    老闆:我想讓出30%股份、融資3億,建新的生產線,擴大企業規模。

    俺:幫你毛估估,按照15倍市盈率。

    老闆:啥叫市盈率?

    俺:就是倍數。比如你公司一年掙3000萬,15倍,你的公司值4.5億。

    老闆:這麼簡單?懂了。

    俺:3億除以30%,得10億。然後除以15,得6666.66萬元。六六大順啊。你今年利潤大概多少?

    老闆:估計不到4000萬。

    俺:要想融3億,必須搞出6000萬利潤才行。

    老闆:(無語良久…無語又良久)有主意了。我找個朋友,把東西賣給他,多搞出2000萬利潤…

    俺:打住。不要和我說這些,我不想聽這個。

    老闆(以下是我沒讓老闆說的他的心裡話):融到3個億後,我再把2000萬還給朋友不就行了嗎?原來這麼簡單。靠,能不能再多搞出1000萬?1000*15*30%,就能多融4500萬。

    人只有4000萬利潤,俺誘導他搞出6000萬。說什麼「要想融3億,必須搞出6000萬利潤才行」,我特麼這不是在逼良為娼、把好人往邪路上引麼?

   更高市盈率的公司呢?30倍的醫藥公司,多搞一塊錢業績,經過槓桿放大成30元,按7折就能抵押出21元。這樣的誘惑,誰扛得住?革命導師馬爺爺的名言:當利潤超越300%,瘋狂的資本就會超越任何道德和法律界限!

    反之,股價大跌,搞成香港市場經常可以見到的仙股,2、3倍市盈率(相對於假業績的市盈率)的票,大家都懷疑公司造假嚴重。再融資魂斷天涯路,股權抵押不出去,減持股份又拿不到什麼錢,龐氏騙局還怎麼玩得下去呢?

    問題在於,A股這樣的騙局似乎沒有受害者。公司業績優良(當然是偽造後的業績),股價嗖嗖的漲。公司受益,股民受益,而且可以做到多年金身不破。

    問題又在於,誰來打掃最後的一地雞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869

閩中食品被指造假 兩小時市值縮水近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260

8月26日本週一,又一家中概股——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閩中有機食品(閩中食品)遭到空頭「獵殺」,在做空機構Glaucus Research Group質疑其財務造假、虛報營收後,不到兩小時時間股價暴跌約48%,迫使該公司要求股票停牌,中止交易前市值已蒸發2.49億美元。中概股再次在投資者心中蒙上陰影。

空軍檄文

Glaucus報告指出,閩中食品「明顯欺騙」監管機構和投資者,主要有如下幾宗罪:

  • 招股說明書誇大營收,上市期間至少虛增三分之一營收。
  • 報告最大客戶營收時誤導投資者,號稱該公司在2006年6月-09年9月期間的最大客戶——香港一分利貿易有限公司莫須有。
  • 這期間的第二大客戶——莆田市大自然蔬菜製品有限公司與該公司並無業務往來。
  • 最大供應商——成都蜀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閩中食品上市前已被吊銷營業執照。
  • 業績的可信度低於同業一般水平。

Glaucus預計,為掩飾虛增利潤,

閩中食品誇大了10億元的資本支出。

可笑的是,

2012財年,閩中食品的新鮮蔬菜業務營業收入只佔公司總營收的38%,利潤佔比卻達到65%,2007和2008年還都超過了80%。

Glaucus在報告中稱,將和其他機構聯手一起直接或間接持續做空這只股票。

報告發佈後,閩中食品不到兩小時內股價急挫47.8%,成交近2400萬股,幾乎是過去一個月平均全日交易量的10倍。公司不得不申請股票暫時停牌。

 

 

閩中食品工作人員26日回應《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報告裡說的都是假的,我們財務總監正在制定材料,會於今晚公佈。

閩中食品的財務總監Travis Seet對路透表示,該公司正諮詢法律顧問如何應對,拒絕再做評論。

閩中食品股票目前仍暫停交易,等待公司公佈聲明。

 

閩中食品後市

2010年在新加坡上市時,閩中食品吸引了多家重量級投資者,其中包括新加坡主權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但GIC已於2月將持有的14.4%股份全數出售給印尼企業印多福食品公司(Indofood Sukses Makmur Tbk)。

現在失去了GIC的支持,分析師預計閩中食品股價回升難度很大。畢竟這次的對手來頭不小,Glaucus堪稱做空中概股的「老行家」。

早在2011年4月,這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機構就披露了一家中國私人控股公司海灣資源造假,導致該公司盤中大跌34.55%。

今年1月,Glaucus發佈了針對香港上市公司中金再生的評級報告,強烈建議沽售。半年後,中金再生成為香港首家被香港證監會向法院申請清盤的上市公司。

新加坡證券公司Lim & Tan Securities研報認為,此次Glaucus的質疑已經對閩中食品造成嚴重傷害,該公司要重建市場信心恐怕非常吃力。

 

新加坡中概股前景

路透報導指出,近些年,「空軍」的火力集中在香港、加拿大和美國的中概股,但並沒有觸及在新加坡上市的143家中國企業。

彭博報導指,2008年以來,至少有29家中國在新加坡上市企業短暫停牌或摘牌,每五家之中就有一家是總部位於中國大陸的公司。

過去六個月,追蹤37只通稱為S股的中概股指數——富時海峽時報中國指數(FTSE ST China Index)下挫14%,而同期基準股指富時海峽時報指數跌幅為5.2%。

管理資產約2070億美元的ABN Amro Private Bank亞洲股票研究負責人Daphne Roth透露

我們通常避免S股,中國的企業有改善企業管理的空間,這會有助於增強投資者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63

中銀絨業出口造假? 萊茵TEXTILE

http://xueqiu.com/1718725384/25398316
看了中銀絨業對「上海證券報」 質疑的回應,沒看到什麼精彩,亮點的東西。 雖然歐債危機後, 中國對歐洲紡織品出口,就因為需求和匯率問題一年差過一年,但 中銀絨業 非要強調它是一枝獨秀的另類公司, 那我也只能選擇相信。不過公告其中對香港皮包公司問題的答覆,倒是頗為有趣。特別是強調三個皮包公司之一的 「中國數碼」, 是法國老佛爺的供應商,背後實際控制人不是公司註冊人等等回覆,更是讓人覺得好玩。

眾所周知,香港現在生存下來的出口商,如果不是自己有生產廠家的, 那麼必定是正規貿易採購代理公司, 因為香港已經無法如以往一樣,利用大陸和海外信息不對稱,單純作為中間商賺取差價,而已經進化為全面提供採購代理服務。如果「中國數碼」或者其實際供貨人,按中銀絨業表述,活動於香港,是多年服裝貿易商,有豐富的渠道和經驗,那麼這家公司,肯定是一個比較大規模有名氣的採購代理公司,類似香港的利豐,威林幹那這種大代理商。而且,百貨公司如法國老佛爺的採購,不是以纖維劃分,他們是按男裝部,女裝部,飾品部劃分,幾個部門都會採購羊絨製品但同時更多的是其它纖維的產品。而買手到香港或中國看樣訂貨時,一個男裝或女裝採購買手,跟一個香港貿易商談判,對方如果沒有幾十,上百個新產品,涉及棉,麻,絲,滌,一起給人家展示,買手又如何會浪費時間搭理這公司?所以我認為中國數碼只賣羊絨製品給法國老佛爺是不合乎現實貿易生態的。此外,從公司規模來講,中國數碼這公司只有一個實際控制人, 沒有很多僱員,也讓人難以想像。我們見到的美國的很多中型商場,來一個部門中一大類產品的買手,那些香港代理公司都會有幾個人陪同,召集國內幾十家供貨商到酒店談判,規模如同小型交易會。 以老佛爺的規模,只會比這個動靜更大。而這個中國數碼就靠一個實際控制人,就能應付法國老佛爺這麼大一個買家,我只能說這人是個超人。此外,服裝,成品不同於原料, 中間有複雜的環節和手續: 打樣,寄樣,確認,採購,下單,訂單管理,驗貨,發貨,流程長得很,需要的人員也多,而中國數碼就一個人的皮包公司,就算加上實際控制人,能把需要幾十個人來操作的業務都幹了,實在牛的不可思議。

實際上,法國老佛爺在香港是有服裝採購合作代理,就是服裝業很有名氣的上市公司I.T,雙方2010年就成立了合資公司,老佛爺的很多中國採購代理都來自於I.T, 法國老佛爺商場也引進了很多I.T 管理的服裝品牌,所以,從正常邏輯講, 老佛爺買手們在香港的採購,肯定是主要通過I.T,如果中國數碼背後的實際控制人, 真有那麼多年的成功貿易渠道和經驗,那麼他肯定也應該有一個水平不遜於I.T 的服裝或貿易公司,而不是靠中國數碼這皮包公司,否則如何能成為法國老佛爺在香港的採購代理? 而中銀絨業跟這麼有能力, 能跟給法國老佛爺供貨的香港貿易商合作,本是為自己顯示實力增光彩的事情,卻號稱要為對方保密,不能公佈實際控制人,讓人無法理解。

再者,羊絨多年以來,都是一個很大程度上出口導向的產品,外銷比例很大,而中銀絨業這公司,擁有這麼大比例的外銷部分,其前三大客戶,居然都是香港離岸公司,只有一個實際控制人,規模很小,實在離奇的可以。真不知道中銀絨業這麼強大的品牌,自己在香港還有子公司,這麼多年定期參加各大展會,都是怎麼尋找外銷客戶的。而4月份董秘陳曉非接待投資者時,提到的公司四大客戶,優衣庫,瑪莎百貨,梅西百貨,老佛爺,除老佛爺跟中國數碼關聯,其它三個,居然在銷售榜上蹤影難覓, 也很難解釋。 如果優衣庫,瑪莎百貨,梅西百貨這三大客戶也是由另外兩個香港離岸公司負責銷售,那這兩個只有一個實際控制人的公司估計也是超人所開。

如果各位還記得去年下半年以來大陸對港出口飆升引起的虛假出口,騙稅和熱錢流入質疑, 就會發現那些虛假出口調查中的公司作為和中銀絨業的方法頗為類似: 出口產品貨值高,比如電子產品,然後貨物目的地都是香港,貨主都是香港公司。在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熱錢流入這幾年,這在外貿行業已經是屢禁不絕的故事,今年尤甚。而中銀絨業三個離岸公司的註冊人都是深圳報關行出身,難免不讓人有類似聯想。

依我之見,想發現中銀絨業是否有造假成分, 其實真的不難,現在很多國內貨運或報關背景公司,都在推銷海關報關信息給出口商,讓出口商從這些數據庫中發現潛在買家。這種數據庫裡, 按分類去搜索,很容易找到」中國數碼「作為收貨人的海關出口信息, 如果」給中國數碼「這公司發貨的供應商,只有」中銀絨業「這一個中國公司,而不是幾十,甚至上百個中國出口商,那麼中銀絨業出口造假幾乎是板上釘釘。因為如果能給法國老佛爺當採購代理,中國數碼不可能只有中銀絨業這麼一個國內供應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40

說謊者 中金再生造假模式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309/t20130916_495568.htm

  憑藉117%的年複合增長率,中金再生在短短5年時間裡迅速成為廢金屬回收行業中年營業額逾520億港元的「巨無霸」。2013年1月28日,Glaucus發佈做空報告,中金再生的「神話」戛然而止。

  

  隨著香港證監會和臨時清盤人的指控,中金再生的冰山一角終被掀開。這是一盤創始人及控股股東秦志威精心設下的「局」:上市前曲線與大型國企聯姻,上市後國企成為其「神話」故事的一面幌子;利用公司無需披露其它客戶的規則,秘密建立關聯方,構建出一個循環支付的交易模式,由此不斷「再生」;為避免巨額營業額導致的稅務負擔,在澳門地區放下一顆避稅「棋子」,但「棋子」銷售額與銷售量卻嚴重錯配。

  

  隨著其「生生不息」的交易模式曝光,匪夷所思的增長率、奇高的存貨周轉率和固定資產周轉、高於蘋果六倍的人均產值,所有圍繞中金再生的謎團被逐個戳穿。

 

  為了捍衛投資者利益,認定中金再生造假的香港證監會史無前例地動用212條款,申請將上市公司直接清盤處理,而保薦人瑞銀也難逃責任。

 

  聯想經過兩年的法律訴訟拉鋸戰,香港證監會最終讓造假上市的洪良國際受到了史上最嚴厲的懲罰,中金再生極有可能就是下一個洪良國際。

 

  本刊主筆  楊智全 研究員 趙俊/文 

 

  感謝三川財報研究院對本文的貢獻

  

  「Glaucus Research」一戰成名

 

  2013年1月28日,美國做空機構Glaucus Research首度對中國金屬資源再生(00773.HK,簡稱「中金再生」)發佈做空報告。其在報告中指出,「中金再生聲稱致力成為中國最大的廢金屬回收商,但這是個謊言,公開信息表明,它是個明目張膽的老千」,「它極度誇大了銷售和商業規模」,「投資者最終會一無所有」,最後,Glaucus總結道,「中金再生一文不值」,並將它的目標價定為零。

 

  做空報告一經公開,在每股9.4元附近,中金再生被緊急叫停,並一直停牌到7月26日。7月29日,香港證監會突然宣佈向法院申請將其清盤,理由是中金再生IPO招股說明書及上市當年度的財報造假,甚至目前的財務數據也涉嫌虛構,香港法院最終委任保華顧問為臨時清盤人。

 

  這是香港證監會有史以來首次引用《證券及期貨條例》第212條款,申請將上市公司直接清盤處理,其嚴厲的處罰在資本市場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毫無疑問,Glaucus Research在本案中扮演了最重要的幕後推手。

 

  Glaucus一詞來源於古希臘神話中善作預言的海神,但其此前的做空狙擊卻並非每次都如此精準。2012年4月和8月,Glaucus先後狙擊首鋼資源(00639.HK)及西部水泥(02233.HK),後又在2013年4月,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搜房網(SFUN.NYSE)連續三度發佈做空報告,但都收效甚微。

 

  直至2013年初做空中金再生,Glaucus在香港地區及國內資本市場上一戰成名。作為一家廢舊金屬回收商,按2011年財報披露,中金再生銷售額逾520億港元,在國內零碎的廢舊金屬回收行業裡堪稱「航母」。如非遭遇Glaucus狙擊,其2012年最終公佈的收入很可能超過700億港元。然而,Glaucus的一紙報告,最終終結中金再生這個虛幻的神話。

 

  股神「折戟」

 

  中金再生事件之所以被資本市場高度關注,除了其在行業中「巨無霸」的地位和香港證監會動用史上最嚴厲處罰外,其股東背景也同樣令人矚目(表1)。截至2012年6月30日,中金再生前五大股東中,既有被譽為加拿大「股神」的德馬雷家族旗下的IGM Financial,還有被譽為香港「巴菲特」劉央所任主席的香港西京投資,就連JP摩根也赫然在列。此外,中金再生保薦人瑞銀、招商銀行和審計人德勤也牽涉其中。風乍起,驚起一池水。

 

  眾多大股東中,劉央無疑是中金再生最鐵桿的「粉絲」,在持有6%的股份後還一路增持,1月28日停牌時,公開資料顯示,西京投資共持有中金再生8520萬股股票。在中金再生突遭清盤後,劉央還以詩詞「人間正道是滄桑」以示力挺。但隨著事態的發展,劉央最後終於挺不住了。8月6日,劉央在場外以均價1港元/股減持逾400萬股,按此價格推算,西京投資賬面將減值7億港元,其餘大股東IGM Financial Inc、JP摩根以及挪威銀行均損失慘重。

 

  做多者割肉之際,沽空者卻大奏凱歌。在Glaucus報告公開,也就是中金再生停牌前幾日,沽空金額異常放大(圖1),短短6個交易日內,累計1.4億港元。而據美銀美林統計,截至1月28日未平倉沽空達9200萬股,累計金額更是高達8.76億港元。如果這些沽空最後都能按1港元/股平倉的話,將獲得驚人的暴利。

 

  儘管中金再生堅持主張做空報告完全失實及與事實不符,其主席秦志威也在瑞銀電話會議及《香港經濟日報》上反駁Glaucus的指控,但業內普遍認為,秦志威澄而不清,在被香港證監會指控後,中金再生翻盤幾乎無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中金再生停牌前數日,秦志威將23.1%的公司權益以34億元的價格,出售給央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節能」)。此筆交易一旦成交,中國節能將持有29%權益,成為中金再生單一最大股東。要不是Glaucus突然殺出,最終攪黃了局,秦志威很可能成功套現。

 

  耐人尋味的是,如果中金再生如Glaucus質疑的那樣,是個「明目張膽的老千」,那為何如此多青睞於中金再生的「精明」資本對此一無所知,這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再生」造假模式

 

  難以解釋的高增長

 

  廢金屬回收的流程並不複雜:廢料收集後,先用起重機或叉車將廢料送上傳送帶,再用壓縮機進行壓縮,接著依次用破碎機進行碾碎,用空氣旋流器除塵、除鏽、最後通過電磁滾動分離出有色和黑色金屬,而有色金屬再由人工挑揀,分離出銅、鋁等金屬。就是如此一個手工+簡單機械的過程造就了中金再生的神話,其背後又靠什麼驅動?

 

  我們試圖用常規的財務可持續發展模型,來窺探出中金再生非常規增長背後的驅動因素,但發現這非常困難。

 

  如在2011年,中金再生實際增長率是其可持續增長率的4倍,研究其財報表明,這背後的關鍵因素是其資產周轉率的大幅提高,從2010年的2.44倍大幅攀升至2011年的3.33倍。

 

  進一步研究中金再生各類資產周轉率,可以發現其固定資產周轉率在2010年就達到驚人的87倍,2011年再度升至118倍(表2)。這表示中金再生對固定資產投資依賴非常小,或其固定資產的效率驚人及單位產值超高。同樣,其存貨周轉率看起來也不可思議,從2010年的17倍增長到2011年的23倍。高達23倍的存貨周轉率意味著中金再生每15天就能完成一個存貨進出的銷售輪迴。

 

 

 

  越是深入,謎團越多。中金再生存貨周轉率竟然長期維持在應收賬款周轉率的4倍左右。國內廢金屬回收的交易多為錢貨兩清,而以中金再生微薄的毛利率來看,這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巨額資金被產品賒銷所佔用,如此大量失血,何以能推動企業飛速發展。而事實是,截至2012年6月,中金再生應收賬款及票據餘額已高達126億港元。

 

  這種高增長方式在理論上就有偽模式嫌疑。齊合天地(00796.HK),最接近中金再生的競爭對手,近年來收入平均增長率也高達52%,但與中金再生相比,則表現出完全相反的指標,其應收賬款周轉率長期是其存貨周轉率的10倍以上,截至2012年6月,其應收賬款及票據餘額僅為2億港元。

 

  一個行業賺錢如此容易,無需先進技術、固定資產投資小,需求異常旺盛,並且能保持5年年均117%的增長率,縱觀所有上市公司,或許只有中金再生能做到這一點。

 

  有財務專家指出,如果中金再生所有財務數據真實可靠,那麼有一種理由可以解釋這種情況,那就是賬面上有大量的、快速的買進和賣出交易,才會造成固定資產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兩個指標奇高。但這又會涉及兩個問題,一是中金再生就變成不折不扣的二道販子,而這並不符合中金再生的公開披露和業務模式,二是這樣做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美化報表。

 

  中金再生到底憑藉什麼創造了銷售奇蹟?在所有謎底揭開前,沒人知道中金再生背後隱藏的故事。直到2013年7月31日,事件才出現了一線轉機。

 

  當日,被香港法院委任為臨時清盤人的保華顧問在入駐中金再生後反客為主,入稟香港高等法院,控告秦志威夫婦以及祥發五金回收、澤群金屬回收等10家供應商在內的共12名被告,提出八大指控,包括進行虛假買貨及賣貨交易,並以循付轉款等方式意圖詐騙。

 

  「循環付款」的交易模式

 

  如果香港證監會和臨時清盤人的指控最終都是事實,那麼隱藏在中金再生冰面下的真相已漸漸浮出了水面。

 

  香港證監會描述的中金再生造假模式與2012年香港證券市場上另一個大案主角洪良國際的完全不同。洪良國際是通過徹底捏造現金及銀行存款,來支撐其虛構的高增長和盈利能力。而到目前為止,中金再生的現金及銀行賬目,並未曝出有捏造的問題,否則也不可能這麼容易逃過德勤審計師的眼睛,這意味著中金再生每一筆交易都是「真實」的。

 

 

  這是怎樣的一個「技術「活?根據香港證監會和臨時清盤人的指控,可以構築出中金再生最為核心的虛假買賣及循環轉款的交易模式。其交易模式很可能包括以下三個步驟(圖2):

 

  第一步:中金再生從隱秘關聯供應商處採購廢金屬,材料入賬後,中金再生掛賬或支付貨款。

 

  第二步:中金再生將購進的廢金屬賣給隱秘關聯客戶,並錄得收入,對方付款或掛賬。

 

  第三步:為了將交易規模做大,就必須讓同一筆交易多次、快速循環進行。隱秘關聯的供應商從隱秘關聯客戶將貨物購回,同時,資金又流回到隱秘關聯客戶處。

 

  從海外及中金再生澳門公司進口的廢銅報關進入國內後,也能夠參與到上述的大循環中。這樣,整個體系就有了生生不息的資金流的同時,各個公司也有了完整的廢金屬進、存、銷賬套。

 

  通過上述三個步驟不停循環,中金再生的銷售額不停「再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輝煌業績的「支點」

 

  有了這一模式,中金再生的輝煌業績便不難「實現」。2006-2008年,中金再生收入增長了5倍,按其說法,當時它就是中國最大的廢舊金屬回收商。上市後,中金再生增長速度依然令人瞠目結舌,以2008年為基點,其銷售收入在4年時間裡再度陡增11倍。總計前後7年的時間裡,其資產規模也擴大了39倍(圖3)。這樣匪夷所思的業績自然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關注,股價走勢也因此遠強於同期恆生指數的表現(圖4)。

 

  表面上看,中金再生業績風光無限,但實際上卻是疑問重重。隨著其循環付款模式的曝光,所有這些「謎團」也被一一解開。

 

  首先是其存貨周轉率和固定資產周轉率的異常,這是因為在這種循環轉款的交易模式下,虛構的收入並沒有對應實際的存貨流轉,也無需使用固定資產,分子加大,分母空轉,這兩個比率焉能不大。中金再生的「雙高」早在上市前就出現了,香港證監會對中金再生虛構招股書的指控也說明了這點。

 

  而中金再生應收賬款餘額過大也很好解釋:因為中金再生每一筆交易都是「真實」的,當收入達到500億甚至700億港元時,必然要求龐大的資金參與到循環付款體系中,既然是虛構的,就沒必要調用所有的真金白銀,大幅度提高應收賬款可以減少參與方的資金成本。

 

  Glaucus在做空報告中,對其交易規模及市場份額表示了嚴重懷疑,並推導出諸多無法解釋的矛盾。其也將中金再生的若干財務指標與國內外同行對比,包括固定資產投入過低、穩定的資本回報率,人均產值比蘋果還要高六倍。如果中金再生循環轉款虛構收入比例較大的話,所有這些質疑和無法解釋的矛盾同樣非常容易理解了。

 

  「技術」路徑

 

  上市公司大規模虛構收入,企業必須要面對高昂的稅務成本,如果不作特殊處理的話,往往得不償失。

 

  稅務成本主要指增值稅和所得稅。如果是循環轉款虛增收入,那麼每循環一次,收入就增加一次,增值稅和所得稅自然相應增加,到頭來造假公司將無法承擔。以中金再生2011年520億港元的營業額來說,如果毛利率為10%,那麼一般情況下,這二項稅收成本有可能達到21億港元。而以中金再生2012年700億港元計算的話,這二筆成本將高達30億元。

 

  因此要大規模造假,就需要「技巧」。對中金再生而言,只要三方(隱形關聯供應商、上市公司、隱形關聯客戶)採用平價甚至虧本方式循環轉讓,就可以把公司毛利率控制在自己設定的範圍內。對上市公司而言,雖然累計交易額很大,但實際並沒有產生多少「增值額」,所以要繳納的增值稅有限,這樣最後企業的利潤率也相應降低,也會減少企業所得稅的負擔。

 

  從賬面上看,分批零碎的循環交易,即便是審計師也難以判定交易的真實性,除非知道它們的隱形關聯關係。

 

  對廢舊金屬回收行業中的諸多公司而言,調節毛利率是個公開的秘密。2008年及以前,廢舊金屬回收行業享受免增值稅政策,2009年該稅開始徵收,其後經過兩年的過渡稅收優惠期,2011年舊金屬回收商被全面徵收17%的增值稅。這意味著,毛利率越高的企業,被征的稅就越高。

 

  巧合的是,從2009年開始,中金再生毛利率直線下降,從8.72%一路跌至2012年上半年的3.6%,這無疑大大減輕了中金再生的稅負。同另一家中國最大的混合廢金屬再生商齊合天地相比,中金再生的毛利率依然要低不少,2010和2011年,中金再生的規模分別是齊合天地的3.8倍和5.3倍,但中金再生更低的毛利水平說明其並沒有擁有自己宣稱的「規模競爭優勢」。

 

  毛利率的下降並沒有徹底解決中金再生所得稅的問題。按照中金再生2011年520億港元的銷售額和3.77%的稅前利潤率,其所得稅依舊不菲,但中金再生每年的所得稅實際稅負率(實際繳納的所得稅/稅前利潤)非常低。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查詢中金再生2011年會計報表附註,可以看到按國內所得稅率25%計算,中金再生本應繳納4.9億港元的所得稅,但是其「來自澳門附屬公司的稅項豁免的影響」就直接將4.7億港元的稅收一筆勾銷,最後合上其他一些調整,中金再生2011年的所得稅費用9000萬港元,僅為豁免前的18%。

 

  Glaucus在做空報告中將中金再生和齊合天地的實際所得稅率兩廂對比,發現齊合天地遠沒有中金再生「聰明」,其27%-43%實際所得稅率也要比中金再生高得多。Glaucus由此質疑中金再生要麼逃稅,要麼財報披露的利潤遠大於實際利潤,而其更偏向於後者。

 

  按4.7億港元的豁免稅計算,中金再生澳門附屬公司產生的稅前利潤應為18.8億港元,這意味著公司的利潤絕大部分來自澳門公司,國內幾乎不產生收益。這樣」巧妙「的安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讓國內收入的毛利率低得接近零,那麼其繳納的增值稅自然也微乎其微。

 

  按招股書的披露,這家澳門附屬公司由秦志威在2005年3月創辦,向國外採購廢金屬供中國業務使用或出售給其他客戶。截至2009年6月,這家公司並無任何生產設施,中金再生也沒有給澳門附屬公司規劃任何設施。

 

  這家澳門附屬公司無疑起著關鍵的作用,它到底向外部顧客銷售了多少金額,又出售了多少量?這兩個數據對這筆豁免稅額及中金再生規模的真實性極具參考意義。

 

  但奇怪的是,中金再生的IPO招股書對澳門附屬公司銷售情況的描述頗為模棱兩可,「中環澳門於2006、2007、2008年向外部顧客進行銷售分別約佔集團總收入32.9%、53.3%和44.7%,亦分別佔本集團總銷售額3.2%、5.7%和8%。」集團總收入和集團總銷售額的區別在何處?普通投資者或許從中很難讀懂。

 

  Glaucus在做空報告中也提到了這個比例,並明確指出,前者為中環澳門佔集團總收入比,而後者則是銷售量(sales by volume)佔集團比例。這樣,問題就來了,為何會有如此大的錯配?

 

  招股書是這樣解釋的,由於中環澳門採購的有色金屬廢料在中國市場存在短缺,而有色金屬廢料售價高於廢銅,所有才有了佔集團總收入比例高、佔集團總銷售額低的現象。

 

  但是,隨著清盤人對中金再生循環付款虛構收入的指控,可以有比招股書更好的解釋。

 

  首先,要避所得稅,必須把澳門公司的收入規模做大。而它實際的海外採購量本身就較小,並且這部分對外銷售需要向中國報關,很難虛構數量,而中金再生通過循環交易後最終的銷售規模龐大,於是澳門公司的銷售量佔比就更小,自然就有了這部分銷售量和銷售額的奇異錯配。

 

  如果中金再生真的是「明目張膽的老千」,它又是如何吸引這麼多的投資機構?這或許與其披露的廣鋼企業集團作為最大客戶相關,這就回到了最初秦志威聯姻國企的故事(附文)。

 

  在招股說明書上,中金再生曾披露過9個主要供應商,其中竟然有4家是廣鋼企業集團的附屬公司,甚至包括當時的上市公司廣州鋼鐵股份公司。中金再生上市後,因為與廣鋼企業集團是關聯企業,所以按規定每年要披露它們之間的交易額。有國企作為大客戶,對民營企業來說無疑有著巨大的正面宣傳作用,這也讓投資者對中金再生更加信任。

 

  但即使是與廣鋼企業集團的銷售數據,也很可能被虛構,這讓中金再生與其他並沒有披露的客戶交易的真實性更蒙上了一層陰影。媒體公開報導,目前廣鋼企業集團旗下公司已停止向中金再生採購廢金屬。事實果真如此,即使中金再生沒有被清盤,也將對其造成致命打擊。

 

 

  保薦人瑞銀的責任

 

  洪良國際一案中,保薦人兆豐資本因盡職調查不足、未能獨立審查等原因而被香港證監會吊銷保薦牌照,並施以4200萬港元的罰款。作為中金再生保薦承銷商的瑞銀,或許也需付出相應的代價。

 

  在中金再生上市後的4年裡,瑞銀一直對中金再生愛護有加,先後陸續發佈了13篇報告,且所有報告評級均為「買入」。每當公司遭遇危機時,瑞銀總是出面力挺,為股價保駕護航。

 

  為何瑞銀對中金再生始終力挺呢?

 

  既是債權人又是保薦人

 

  中金再生招股文件顯示,公司上市前曾分別向瑞銀、Spinnaker Global及The ADM Maculus發行價值合共1.274億美元(約9.93億港元)的優先票據、認股證及可換股票據,之後中金再生又向瑞銀以年息率為8.5%認購2500萬美元優先票據。

 

  對於瑞銀既是中金再生的債權人,又擔任公司上市的保薦人,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葉玉盛對《新財富》表示,如果保薦人只有瑞銀自己,會構成利益衝突,如果有其他投行一起參與,作為聯合責任承擔人,則屬於合規範圍之內。

 

  瑞銀是中金再生上市的獨家全球協調人、賬簿管理人及牽頭經辦人,並與招商證券一同擔任保薦人。招商證券負責該項目的董事副總經理李志濤在公司上市時曾對媒體表示,聯席賬簿管理人是瑞銀,招商只負責承銷,沒有定價權,他反而覺得中金再生3.98-5.18港元/股的定價有點過高。

 

  一條龍包銷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瑞銀還有「一條龍」包銷服務,對其保薦公司的股價保駕護航。新股上市後,當股價跌至不合理時,瑞銀會出來買貨,但瑞銀的「一條龍」服務使得其更像一個IPO保險公司。

 

  在多次的力挺中,瑞銀都引述了公司管理層的原話,從而對事件進行解釋。作為保薦人,瑞銀的研究人員在接近公司高管上擁有先天優勢,不過一味引述公司高管原話,也容易淪為上市公司的「傳聲筒」,失去研究獨立性。不過,這種行為是否違規卻未有定論。葉玉盛認為,只要沒有違反證券條例,這種做法就有其合理之處,一旦其研究報告存在涉嫌包裝,就會違反遊戲規則。

 

  2009年上半年,瑞銀憑藉中國忠旺(01333.HK)、銀基集團(00886.HK)和中金再生三單IPO,以29.9%的融資額市佔率雄霸香港新股承銷市場,擊敗中信證券和麥格理等對手。

 

  保薦人或受罰

 

  中金再生清盤後,如其實際可變現資產不足,上市公司股東權益將無法被充分保障,屆時香港證監會不排除追討上市保薦人和會計師等中介機構,它們甚至可能面臨處分。

 

  葉玉盛預測,中介機構是否有罪要看造假髮生的時段,如果發生在上市前,則說明中介機構未能做到盡職調查,保薦人更是首當其衝受到影響,證監會可能會讓小股東做集體訴訟,一旦中介機構輸了,就得賠錢,不過由於中介機構都有保險,通常可以覆蓋一部分損失;此外,根據調查結果的嚴重程度,證監會對保薦人可能會採取罰款或者取消牌照兩種處罰方式,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兩種處罰並行。

 

  2013年10月起,香港證監會將實施新規定,一旦發現上市公司的招股書刻意失實或造假,持有第6類受規管活動(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即保薦人)的機構負責人,須就上市公司造假負上刑事責任,最高可被罰款70萬港元及入獄三年。由於證監會的指控明確指出,中金再生在上市前就已開始造假,作為聯席保薦人的瑞銀及招商證券,或需為此負上責任,不過,由於新的保薦人監管制度尚未實施,瑞銀及招商證券不用為此負上刑事責任。

 

  首次動用清盤令

 

  對於中金再生造假案,香港證監會首次動用了《證券與期貨條例》第212條《清盤令及破產令》。香港證監會認為,如果將該法團清盤,就維護公眾利益而言是可取的,便會向法院提出呈請,要求根據該條例將該法團清盤。

 

  葉玉盛認為,香港證監會和國內監管機構的行事風格不一樣,在判刑還是罰款的選擇上,香港證監會考量的重點是如何能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因此會考慮公司有沒有重整的機會;與洪良國際造假案不同,當時其募資額僅用了1億多港元,還有10億港元躺在公司賬戶上,因此「凍結令」更有利於保護投資者,而中金再生可能已經資不抵債,香港證監會根據公司情況權衡之後做出了清盤的決定;此外,用清盤的方式可以「止跌」,由清算委員會接手公司管理,避免更多投資者或者債權人因財務資料失實而受到損失。

 

  此外,還有一種考慮則是,如果公司拒絕合作,香港證監會要取得公司存放在國內的文件存在困難,清盤人入主後便可以公司擁有人的身份取得資料,再提交證監會進行調查。

 

  事後看來,這招的確見效,清盤人保華顧問僅在獲任後的第5天,就對秦志威夫婦提出控告,並向法院申請凍結了包括他們夫婦在內大約17億港元的資產。不過因證據不足,法院將秦志威妻子黎煥賢及兩家供應商的凍結令解除。香港媒體將高院撤銷禁令視為香港證監會先輸一局。

 

  但業界普遍認為,這絲毫不會動搖香港證監會一查到底的決心。香港證監會曾通過歷時兩年不懈的法律訴訟拉鋸戰,最終讓造假上市的洪良國際受到了史上最嚴厲的懲罰,而中金再生極有可能就是下一個洪良國際。 附文

 

  傍上國企 迅速發家

  

  秦志威到底是如何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公開媒體對此卻鮮有提及。從招股說明書有關中金再生簡單的歷史披露中,大致可以還原這樣一個過程。

 

 

  1995年起,29歲的秦志威開始擔任黃埔物資(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兼執行董事,直至2000年卸任。正是在這段時期,秦志威在廢金屬回收、航運、物流領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1999年,秦志威收購了在香港地區從事金屬回收業務的環保鋼鐵的股份,接著於2001年設立了廣州亞鋼。他將環保鋼鐵收購的廢金屬運往廣州亞銅進一步加工並銷售。

 

  廢舊金屬回收市場非常零碎,加上這個行業關係異常複雜,向工廠收購廢料的商家不少涉及黑社會性質,公開媒體也多有對此報導。要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下做大做強並非易事,但秦志威不僅做到了,而且僅花了短短數年時間就成就了中金再生「行業規模第一」的地位。

 

  縱觀中金再生上市前後的佈局,秦志威在第一步上就展現出「超前」的眼光,與當地最有實力的國企——廣鋼企業集團聯姻。廣鋼企業集團曾為廣州市首批56家由政府重點支持發展的大型國企,其獨資、控股或參股的企業一度達百餘家。

 

  廣州亞鋼正是這場聯姻的開始。秦志威持有其75%的股權,另外25%由珠鋼供銷持有,廣州珠鋼持有珠鋼供銷100%股權,而廣鋼企業集團又擁有廣州珠鋼72.4%的股權。就這樣,秦志威與廣鋼企業集團搭上了關係。媒體曾報導過他們之間的合作方式:由珠鋼包銷產品,中金再生則投資設備及對外採購。借助廣州亞鋼,秦志威進一步打開了對廣鋼企業集團的銷路。

 

  2003年,中金再生再與廣州珠鋼及廣鋼企業集團旗下的廣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600894,2012更名為廣州廣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廣州珠鋼碼頭公司,中金再生持股45%。通過這個碼頭,秦志威可以更方便地將中金再生的廢金屬運往廣鋼企業集團多個附屬公司,彼此之間的關係由此變得「親上加親」。

 

  廣鋼企業集團對中金再生的意義不言而喻。招股書披露,2006-2008年三年報告期內,中金再生對廣鋼企業集團的附屬公司銷售分別佔公司銷售總額的61%、35%和30%,而之後的財報披露,2009-2011年,廣鋼企業集團的附屬公司一直是公司的最大客戶。

 

  2009年,金融海嘯後的香港新股市場剛剛回暖,中金再生就迫不及待地掛牌上市,而此時又恰逢「四萬億」投資惠澤基建行業,用廢鋼循環再造也成為鋼企原料的一個途徑。貼著「環保」概念,秦志威憑藉上市成為了中國廢金屬回收行業「第一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23

中聯重科真得沒有財務造假嗎? 飛草

http://bbs.esna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42687&page=1#pid6997543
最近市場不太平,繼質疑廣匯能源(600256)財務造假的網友天地俠影(真名為汪煒華)被警察帶走之後,《新快報》記者陳永洲也因報導中聯重科(000157)銷售造假被刑拘。
廣匯能源情況我不瞭解,但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了「天地俠影」前後發表的博文,總結出其對廣匯能源的質疑主要有五個方面:
第一,廣匯能源哈密一期已經竣工,但是至今77億元的在建工程依舊沒納入固定資產,質疑其通過規避計提固定資產折舊來粉飾企業業績,並對財務報表造成巨大影響;第二,露天煤礦開採的剝離費用資本化,涉嫌粉飾報表;第三,廣匯能源開發中的哈密淖毛湖煤田的煤層厚度僅15米,埋藏深度平均130米,剝離難度大,盈利能力堪憂;第四,上市公司大股東現金流緊張;第五,向關聯方拆借資金,資金可能被用於購買廣匯能源自身的股票。
這五個問題中,第一、二個是會計問題,第三、四個問題是信息披露問題,第五個是規範運作問題,我認為天地俠影質疑是有一定事實依據,不是「主觀臆斷」、「惡意評判」,但也不能就此認定廣匯股份「嚴重造假」、「現金流瀕臨斷裂」,這個事情最多只能提起民事訴訟,動用刑事手法則有公權力濫用之嫌,甚至有誣告陷害之嫌。
而中聯重科涉嫌財務造假事件我一直比較關注,該司2012年前三季度業績與行業嚴重悖離,在行業哀鴻遍野背景下,中聯重科一枝獨秀,逆勢增長,彎道超車,不管是淨利潤還是市值都一定超過龍頭老大三一重工(600031),但很快就有媒體揭穿了中聯重科偽增長的面紗。
在揭發中聯重科財務造假媒體報導上,《新快報》不是第一家,最早開炮的是香港《明報》,
2013年1月8日,香港《明報》報導稱,收到一封自稱是國際投資者所發出的匿名舉報信,該舉報信對中聯重科的財務提出質疑,舉報信指出,中聯重科將部分未實際銷出甚至是不存在的訂單計入正常銷售額內,有誇大利潤表現
正常銷售是指已經與買家簽訂好,有確實出貨及付款日期等的正常訂單。B類銷售其實是買家預期會購買,但未有出貨日期、未付款,且產品仍放倉儲的潛在訂單;至於C類銷售,則只是中聯重科將一些舊有客戶套上別的公司而虛構出來的訂單。
2013年1月20日,國內知名財務打假媒體《每日財經新聞》以《中聯重科銷售造假真相核查》為標題深度調查之後指控中聯重科2012年華東區銷售數據涉嫌造假,報導稱: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收到的一封舉報信,大大增加了此前質疑的可信度。上述舉報信稱:現在由我來解讀中聯的「業績增長」的原因。我為曾幫助中聯造假而羞恥。所謂逆勢增長的功臣是「挑燈夜戰」的財務會計,還有一批夜以繼日、認認真真造假的一線業務人員。截至2012年10月27日的統計表中,以泵車為例,新華東大區正常銷售泵車為404台,2011年正常銷售為446台,銷售台數減少9%,銷售額減少9.4%;B/C(預期訂單/虛構訂單)類合計銷售136台,B/C類銷售虛增比達到34%;截至10月27日,B/C類銷售總額為5億元。按全國10個大區計算,保守估計就有50億元B/C類銷售,按照40%毛利估算就是20億元的利潤,也就是前三季度中聯可能虛增50億元銷售,虛增20億元利潤。
記者無法證實舉報人對中聯重科 「三季度以前可能虛增50億元銷售,虛增20億元利潤」的結論,因為舉報材料中僅提供了截至2012年10月31日自稱來自中聯重科內部SAP系統在新華東地區的發貨明細表和未達終端客戶明細表。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迅速啟動了研究、核實和調查程序,並根據舉報材料裡提供的線索,在江蘇、浙江、上海三地對客戶、客戶所在公司或攪拌站、中聯重科在各地的保障中心進行了持續近十天的暗訪和調查,調查結果可以確認,中聯重科在華東大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的一線銷售中存在大量造假。
2013527日,《新快報》以《中聯重科再遭舉報財務造假》為題在深度調查之後確認中聯重科不但華東區銷售數據有問題,華中區銷售數據也有問題,這篇報導記者就是目前被刑拘的陳永洲,應該說在所有批評中聯重科的報導中,這篇報導直中中聯重科造假要害,也讓中聯重科最受傷,報導稱:
近期,新快報收到一匿名投遞的U盤,內含據稱是中聯重科在華中大區(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一線銷售數據的舉報材料,直指中 聯重科去年在華中銷售存在大量造假、虛增收入。舉報信自稱完全真實。
早在年初,便有媒體連續曝出中聯重科去年在華東存在大量虛假銷售,將部分未實際銷出甚至不存在的訂單計入正常銷售額內,以誇大利潤表現,僅華東區去年第一季度銷售增長就由3.8%誇大逾8倍至34.8%。與彼時報導相應,此次新快報收到的舉報材料也是邏輯嚴密、互相映證的SAP系統數據,只不過這次被指的是包括其大本營湖南在內的華中大區。
  據舉報材料統計,中聯重科在華中大區存在對應去年財報期有明顯規律的銷售,不限於提前銷售、「集中銷售-集中退貨」乃至「銷售-退貨-銷售-再退貨-銷售」等情況,以去年8月、11月為例,中聯重科在該地區累計銷售訂單9.12億元,累計退貨訂單5.44億元,其中湘、贛兩地退貨訂單累計總額甚至高於銷售訂單。值得注意的是,湘、鄂、贛三地各有一個不為行業所知的神秘大戶,集中採購,也集中退貨,銷售真實性存疑。
中聯重科財務造假事件核心報導就上述三篇文章,應該說這三篇文章在揭發中聯重科涉嫌財務造假事件上不同階段都起了相當重要作用:香港《明報》報導很簡單,沒有核查舉報信的真假,但直接導致了中聯重科發佈第一次澄清公告;而《每經》和《新快報》對中聯重科的華東區和華中區銷售數據涉嫌造假報導應該是非常到位和專業的,儘管中聯重科沒有對《每經》華東區銷售數據造假進行澄清,但直接導致了中聯重科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業績發生重大變臉;而《新快報》報導進一步證實了中聯重科銷售數據涉嫌造假不只存在於華東區,還存在其它大區,而且其它區情況可能更嚴重,這直接導致了中聯重科對其涉嫌財務造假連續發佈了兩次澄清公告,一次是5月29日,另外一次是7月26日。
從中聯重科對《新快報》華中區虛假銷售兩次澄清公告看,中聯重科涉嫌財務造假是不打自招:
第一,中聯重科1月8日回應香港《明報》質疑稱公司並無機會見到報導中所稱的「內部銷售文件」,並不存在此類「內部銷售文件」,726日澄清公告承認這些「內部銷售文件」是真實的,這說明舉報信提供的銷售數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實際上,《每經》和《新快報》記者實地核查也證實了舉報數據的真實性,中聯重科承認華中區2012年退貨訂單比例高達22.4%
第二,中聯重科在726日澄清公告中強調,退貨訂單與銷售退回是兩個概念,退貨訂單是營銷業務數據,而銷售退回是財務數據,中聯重科儘管存在大規模的銷售退貨現象,但財務上2012年銷售退回所佔比例只有1.79%
即使是華中區,銷售退回比率也只有4%:
  
儘管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有區別,但什麼是退貨訂單?就是客戶收到貨之後退還給廠商,儘管中聯重科賬面上銷售退回比例不高,但這可能只是會計假象,中聯重科在出貨時難道沒有確認收入嗎?如果退的貨之前在出貨時已確認收入,為什麼在退貨時沒有反映「銷售退回」?這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之前是假出貨,後而是假退貨;為什麼要假出貨?目的就是為了完成考核指標從而間接導致虛增收入或提前確認收入,我們完全可以合理懷疑中聯重科之前虛假出貨並虛假確認收入,並將應收賬款掛靠在掛名客戶或代理商名下,在找到真實客戶之後,供應鏈系統中做(假)退貨和(假)發貨處理,而在財務上直接將應收賬款從掛名或代理商名下轉至真實客戶名下,這也是為什麼該公司華東區三大客戶銷售中有自用和代理之分:
中聯重科澄清公告進一步證實了其中的貓膩:
先前公告中披露的「2012 年,本公司通過武漢翼達建設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實現的銷售收入為人民幣27,512.36 萬元」,該數據為本公司財務系統的會計數據,包括客戶自用 18,907.40 萬元和代理銷售 8,604.96 萬元兩部份。因代理銷售實現的「銷售收入」記入終端客戶名下,而非在該公司名下,本公司對武漢翼達實現的「銷售收入」為 18,907.40 萬元,低於本公司 A 股 2012 年度財務報告中第五大客戶的 23,827 萬元,故武漢翼達不是本公司前五大客戶。
中聯重科已使用了ERP系統,財務收入數據是由營銷業務數據自動生成,理論上兩者應該是一致的,產生差異的原因懷疑就是掛名銷售導致,財務上已經對假出貨確認收入並掛在這三大客戶名下,但業務上在找到真實客戶之後又重分類給終端客戶(在業務系統上作退貨和出貨處理),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差異背後就是銷售收入確認提前確認甚至虛構。這能很好解釋中聯重科退貨訂單那麼多,為什麼銷售退回那麼少,因為退貨訂單和銷售訂單直接對沖。
公開信息能證明中聯重科提前、虛構收入最有力證據是該公司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業績變臉:
億元
2012
2013
Q1
Q2
Q3
Q4
Q1
Q2
營業收入
116
175
100
90
60
140
淨利潤
21
35
13
4
6
23
為什麼業績會發生重大變臉?因為要填補之前的財務窟窿,寅吃卯糧,2012年前三季度虛假出庫虛假確認收入,現在被媒體揭發了,只好消化之前的虛假出庫,導致四季度業績和與2012年報同時公佈的2013年第一季度業績大幅下滑。
中聯重科,醒醒吧,不要以為世人都是傻子,你可以聲稱公司內控存在缺陷使基層單位弄虛作假得逞,但你不能否認財務造假事實的存在;投資者沒有因信息披露不實向你索賠,你難道還要將香港《明報》、《每經》記者一起弄去?
但請千萬不要帶上我,我只是打醬油的,求求你了,中聯老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492

中聯重科股價連跌:受累「財務造假」紛爭?

http://yicai.com/news/2013/10/3059323.html
為近日資本市場參與者熱議的焦點上市公司,中聯重科(000157.SZ;01157.HK)A、H股股價雙雙遇冷,最近兩個交易日連續下跌,週四其A股大跌3.92%,收報5.39元;H股也下跌3.52%,收報6.58港元。而前一個交易日,該公司A股、H股股價也分別重挫了2.94%、5.93%。

也就是說,中聯重科A、H股連續兩日的股價下跌,已造成其約合人民幣33.81億元的市值損失。市場普遍認為,該公司此次股價下跌,與其近日陷入一場媒體與上市公司之間關於「銷售和財務是否造假」的紛爭不無關係。

事件的進展引發各方的廣泛關注,甚至連已「匿跡」多年的「夏草」也重新「浮出水面」,加入到這場論戰之中。2013年10月23日晚間,在財務專業人士云集的CPA視野論壇上,一位筆名為「飛草」的網友在「質疑評論」欄目中發佈了一條標題為《中聯重科真的沒有財務造假嗎?》的帖子,引發金融界人士高度關注。

而一位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該筆名為「飛草」的網友即為往日「跨界」證券、財務兩大領域影響一代人的「上市公司打假鬥士」夏草。

「夏草」重出江湖

記者獲得的一份非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至2008年期間,證監會立案查處的125家違法違規上市公司中,由「夏草」最先公開質疑的上市公司達到25家,佔比兩成。

由於那段時間,在質疑上市公司方面特別是財務領域「屢有斬獲」,「夏草」成長為一位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打假明星」,其動向頗受媒體、投資者乃至業界的關注。

對於備受媒體質疑的「銷售和財務數據造假」,中聯重科連續發佈了兩次澄清公告,一次是5月29日,另外一次是7月26日。

在上述《中聯重科真的沒有財務造假嗎?》的帖子中,「飛草」認為,中聯重科這兩次澄清公告「前後矛盾」,涉嫌「財務造假是不打自招」。

在列舉眾多疑點之後,「飛草」指出:「公開信息能證明中聯重科提前、虛構收入,最有力證據是該公司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業績變臉。因為要填補之前的財務窟窿,寅吃卯糧,2012年前三季度虛假出庫虛假確認收入,現在被媒體揭發了,只好消化之前的虛假出庫,導致當年四季度業績和與2012年年報同時公佈的2013年第一季度業績大幅下滑。」

記者查閱中聯重科歷年定期財務報告發現,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該公司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和淨利潤確實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但2013年二季度其主營業務收入和淨利潤開始「止跌反彈」。

季報預披露的時間安排顯示,今年10月31日中聯重科將公佈其三季報,業界普遍認為,公司的這期定期報告或將引發各方更強烈的關注目光。

「財務造假」疑雲

記者梳理各媒體質疑中聯重科涉嫌「財務造假」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管理層收購涉嫌利益輸送,造成國資流失;二是巨額廣告費或涉嫌「畸形營銷」;三是銷售和財務數據造假。而業界普遍認為,對上市公司震動最大的可能是最後一個方面,即對其「銷售和財務造假」的質疑。

一位資深券商保薦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是否造假最終還是要稽查、監管部門給出定論。他認為,上市公司無論財務上如何處理,最終要看有沒有真實的現金流進賬。財務人士只能通過公開披露信息和數據是否異常來進行質疑,但只有監管部門立案後才有權限調閱上市公司上下遊客戶的銀行流水,來確定其是否真的財務造假。

有媒體報導稱,曾有人向香港聯交所和深交所等監管部門進行實名舉報,並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舉報材料。而中國證監會和港交所在進行調查後均給予了回函,稱經調查不存在舉報人所反映的情況。上述券商人士表示,上市公司是否財務造假,投資者、專業機構以及媒體均可以提出合理質疑,但最終「以監管機關認定為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18

還原現場︾第一線稽查員:造假越真 我就越覺得可疑 一通電話揭開假油重重黑幕

2013-10-28  TWM  
 

 

一位鍥而不捨的檢舉人,一群曾在塑化劑風暴操兵的基層公務員與檢察官,聯手揭發大統長基七年來在多種高價油品使用廉價的棉籽油混充,還使用未核准添加在食用油的「銅葉綠素」進行調色,大賺黑心錢!

這一切,就從一位自稱是「消費者」的檢舉電話開始。

去年十月,彰化縣衛生局與台北市衛生局先後接獲檢舉電話,指大統的「一○○%特級橄欖油」成分不純,這是政府單位最早獲知大統油品出包的資訊;但查了一年,直至今年十月十六日才逮到大統違法事證。在雙方大鬥法過程中,大統董事長高振利曾對彰化縣衛生局說了四次謊,幸好有四大突破點,才讓案情急轉直下。

突破一 熱血檢舉人鍥而不捨首先,這位檢舉人去年十月打電話向彰化縣衛生局檢舉,指大統長基公司的橄欖油等油品有混摻、不純,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說,當時該局沒有接觸過抽檢油品等查緝經驗,於是未立即處理。但該消費者又再打電話來追問:「查了沒有?」眼見彰化縣未查出問題,這名檢舉人同時在十月也向台北市衛生局檢舉,該局將檢體送衛生署實驗室檢驗,去年十一月底回覆結果。台北市衛生局局長林奇宏說,因檢驗報告中僅呈現產品的脂肪酸組成百分比,並未判定是否為百分之百橄欖油或涉及標示不實,故將檢驗報告函送彰化縣衛生局去追查源頭工廠。台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處處長邱秀儀坦言,大統業者很了解檢驗內容,調整油品脂肪酸,即使檢驗數值初判異常,仍無法確定有違規混油。

葉彥伯遂派員把橄欖油產品帶回,與純正的原裝進口橄欖油同時化驗,但仍無法依此判定有摻油等不法情形。不過,彰化縣衛生局已起疑,是否有混充劣油,如有,希望能進一步確定它如何混調比例,遂請高振利說明。高解釋,都依照純正配方作業,當時衛生局無法立刻得到答案,稽查上出現瓶頸。由於高振利辯稱是管線汙染,堅不交出配方,衛生局只能依法開罰四萬元並限期改善。

彰化縣衛生局食品管理科長林毓芬說,十一月十五日衛生局再度前往大統,這回是稽查「一○○%葡萄籽油」,大統提供的還是製程品管紀錄。

由於檢舉人持續給彰化縣衛生局打電話關切進度,今年四月二十九日,該局再派員前往稽查大統所有一○○%的油品,高振利提供原料進貨資料證明確是一○○%。

民代嗆聲 把案子抹掉!

被衛生局追查,高振利很不高興,於是,五月馬上就有兩位民代先後向衛生局「關切」,據轉述,一位民代向衛生局官員說:「這行政處分嘛!可以把案子抹掉。」另一位則曾嗆聲,質疑衛生局故意找合法的GMP認證公司麻煩,是為「拿紅包」,揚言要在縣議會質詢此事;甚至TVBS報導點名,今年八月病故的彰化縣議員葉寧鋒曾表示關切。但衛生局不為所動,以不符CNS標準的規定,罰款四萬元。

儘管檢舉人一再打電話堅稱大統的油「有鬼」,但高振利相當狡猾,不讓衛生局人員進入他的辦公室,所給的資料也都很籠統,難以查證。

今年六月,彰化縣衛生局再接獲檢舉,指大統自西班牙進口的冷壓特級橄欖油原油內摻偽其他不明成分,卻仍於其特級橄欖油產品標籤上標明「成分:一○○%特級橄欖油(純天然冷壓)」等語對外銷售。

於是衛生局七月展開行動,這第三度抽驗行動,是重要的突破關鍵。這次抽驗,高振利竟然已把橄欖油產品的脂肪酸等檢驗數據調整到十分逼近純正橄欖油,這讓葉彥伯心驚:「技術升級了!」率隊在第一線稽查的林毓芬也說,抽驗三次,竟然每回驗出的配方成分比例皆不相同,更弔詭的是,還越來越趨近一○○%成分的橄欖油,反而讓他們這群稽查員心生疑竇:「如果不是造假的,怎麼會每次數值都不一樣?這不就表明在欲蓋彌彰嗎?」「造假越來越真,我就越覺得可疑!」這讓他們決定要繼續查到底。

再加上衛生局抽查時發現,高振利給資料的態度閃躲,廠裡的衛生安全管理鬆散,製程土法煉鋼毫不現代化,連品管人員被問到配方都一問三不知。高振利甚至宣稱是自己的獨門配方,不肯交出配合調查,而其實大統產品不多,產品標籤卻琳琅滿目,讓稽查人員眼睛都花了。

葉彥伯隱隱認定這不是一家作業程序合法合規且嚴謹任事的工廠,但苦無證據,又沒有搜索權,無法進入辦公室調查,「當時真的查不下去了!」他說。

而該上述兩名民代仍表達具體關切,甚至關說把行政處分銷案,彰化縣衛生局感受到壓力,惟恐無法突破案情,決定尋求彰化地檢署介入。

眼見檢舉遲無結果,這位熱血檢舉人今年八月底寫信到衛生福利部部長信箱檢舉。食品藥物管理署區管中心主任潘志寬說,衛福部對這項訊息相當重視,立即交由食藥署中區管理中心及彰化縣衛生局協調查察。

由於彰化縣衛生局與彰化縣地檢署有定期溝通平台,今年七月開始,這個平台即討論到大統案,在衛福部將案子交下來後,九月,大統案正式移到地檢署,而衛生局也再度接獲檢舉,指大統油品成分與標示不符。

突破二 搜到配方 高振利難逃法網除了熱血檢舉人,另一突破點是十月十六日彰化地檢署搜索大統公司與工廠,在高振利的辦公桌抽屜,搜到最關鍵性的證物||配方。據透露,大統的配方只有兩張A4白紙大小,高振利親手寫滿一百多種油品的調配比例,例如台糖葡萄籽油,配方單寫「葵九六○、葡一○○、色二○」。葵、葡指油品,單位是公斤,色代表色素,單位是公克。原本堅決否認混油的高振利,此時才改口承認。

彰檢襄閱檢察官黃智勇說 ,有這張配方表,加上在工廠查獲四桶每桶三十公斤的銅葉綠素,證物已足夠證明犯行。當晚高振利以新台幣一百萬元交保。

突破三 《食衛法》賦予檢方「尚方寶劍」大統黑心油案第三個突破點是,今年六月,立法院三讀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賦予檢方「尚方寶劍」。

黃智勇說,過去必須有「危害人體健康」之虞才有查緝的著力點,修法後只要有「摻偽或假冒」之虞,就有刑事責任,不須證明有無危害人體健康就可查緝。彰檢認為大統涉嫌違反《食衛法》在食品摻偽不明成分而製造、販賣罪嫌,以及《刑法》詐欺取財罪嫌。葉彥伯也說,一一年查塑化劑,光是申請搜索票就花了一天時間才拿到,修法後檢察官偵辦空間大多了。

突破四 基層公務員與檢察官攜手建功第四個突破點,則是彰化縣衛生局與彰化地檢署組成「黃金拍檔」,戮力調查。一○年為查緝地下電台及網路販賣的偽劣藥,各縣市衛生機關與地檢署成立溝通平台,彰檢也成立民生犯罪查緝小組。葉彥伯說,彰檢與衛生局攜手合作查緝過假干貝、釣蝦場蝦子使用禁藥等案,建立合作默契,塑化劑風暴時則大操兵,偵破新北市昱伸香料公司生產黑心起雲劑。

彰化縣衛生局由葉彥伯率領食品安全科和食品稽查科共十名娘子軍與一名菜鳥男生,與老謀深算的高振利纏鬥。出身於家庭醫學科醫師的葉彥伯轉任公職的價值觀,是認為可以服務更多人、照顧社會群體的健康,他認定查小攤販是枝微末節,要查就要揪出大源頭,才能正本清源。

為大統案忙到中午只能泡杯麥片充飢的葉彥伯受訪時笑著強調:「這不是大統長基的產品,可以安心喝。」他還說:「當《今周刊》要命的恐怖食品、毒醬油報導出刊時,我對衛生局員工說:『每個人都去買一本,把它當調查黑心食品的技術指導手冊來參考。﹄」「其實當時我們壓力真的很大!」彰化縣衛生局食品管理科科長林毓芬回憶,當時每位稽查人員心裡全都在祈禱:「希望廠商不要出事!因為一旦真的出事,表示已經有難以數計的民眾受害了!」彰檢民生犯罪查緝小組則有十九位檢察官,其中葉建成和鄭智文從小就在菜市場長大。今年九月,彰檢接獲衛生局轉報大統油品有問題後,鄭智文和警察數度喬裝遊客,前往大統位於鹿港的醬油觀光工廠探底,葉建成則打探業界對高振利的風評。十月十六日檢方前往大統總廠搜索時,葉建成直上二樓調配室,查獲四桶銅葉綠素,讓原本態度強硬的高振利啞口無言。

衛福部反應慢半拍 民眾食難安葉建成和鄭智文從四年前偵辦瘦肉精案開始,陸續聯手偵破多件食安案,屢建奇功。兩人的出身背景,讓他們對食安問題深入研究,鄭智文父母在彰化市菜市場賣雞肉,葉建成的祖父與父母則賣海鮮。

葉彥伯說,從配方表確認,大統違規產品高達八二二項,原本認為沒問題的是沙拉油與調理油,十月二十一日也查沙拉油,檢驗結果一周內出爐。彰化縣衛生局除勒令大統立即停工,產品全面下架,並依《食品衛生管理法》重罰大統二千八百六十萬元,創國內單一食品廠遭罰最高金額紀錄。

大統黑心油案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彰檢陸續查出,高振利不但從七年前就開始在橄欖油裡加入劣質油販賣圖利,大統將近九成商品都是用劣質油混充,其中一種就是棉籽油,棉籽油一公斤成本才二十元,不到橄欖油的五分之一,大統連幫台糖代工的「葡萄籽油」也不純,還出現花生油裡沒有花生,辣椒油裡沒有辣椒的荒謬情事。

檢方估算,大統年營業額約十五億元,假油每年可獲暴利三成,約五億元。高振利因此賺得荷包飽飽,累積三十億元身家。

大統黑心油案驚人發展,迫使衛生福利部接下來要對所有標榜含一○○%、天然的食用油大規模稽查。

不過,早在去年十二月底,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美和科技大學進行「市售調合油標示符合基準」研究,研究人員初步檢驗五十件市售油品樣本,當時即發現大統橄欖油脂肪酸檢驗數值異常,明顯不符標示,並有其他業者也有標示不實問題。但衛福部卻未積極採取行動,讓國人又多喝了十個月問題油品。

食藥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表示,當時除了大統橄欖油質譜分析有疑慮,家樂福「蔬菜調合油」標示原料有芥花油、葵花油,卻「疑似」混充大豆油,但是召開會議分析後,專家表示資料還不足,無法確認是否混充。

中央與地方衛生單位花了一年時間才揪出大統問題,檢驗技術與行政效能,有必要再加強,否則民眾「食在難安」。食藥署已表示,明年會跟進國外檢驗方法,建立不同產地及品種油脂成分資料庫,試圖亡羊補牢,但為時已晚。

鍥而不捨!彰化縣衛生局查緝大統黑心油品大事紀消費者爆料 2012年10月一通不具名的消費者電話爆料,檢舉大統長基涉嫌偽製橄欖油。

彰化縣衛生局動作

2012年10至12月

衛生局前往大統長基了解,調查製程兩次。

2013年2至4月

前往大統長基帶回橄欖油,發現大統產品的兩項脂肪酸指數偏高。

2013年5月

第二次抽驗大統油品,有兩民代向衛生局表示「關切」,質疑衛生局找合法GMP公司麻煩。衛生局仍依法開出4萬元罰單。

2013年7月

衛生局調查發現,大統長基特級橄欖油最近2月及5月的兩筆進貨量,發現有兩萬公斤差距,廠商以庫存作解釋,以致無法確認異常原因。

檢方出動 2013年7月第三次抽驗,民代仍關切,衛生局尋求彰化地檢署偵辦共識。

2013年9月

衛生局正式移送案件給彰化地檢署檢察官,展開共同調查。

大統黑心油案波及中國

大統的黑心油害也波及對岸中國大陸,《廈門日報》即報導,廈門的超市有販售大統的特級橄欖油、橄欖葵花油和橄欖葡萄籽油等產品,對案情發展,廈門媒體很關心。

廈門祥順和貿易公司是大統在福建的代理商,該公司總經理葉進聰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去年進了十多個貨櫃的大統橄欖油、葡萄籽油,在福建省銷售量超過新台幣1000萬元,現在還庫存上千箱,大統黑心油事件爆發,各地經銷商立刻下架。葉還說,去年底他在大統純橄欖油的瓶底,「看到兩公分厚的乳白色沉澱物」,於是打電話向大統反映,但對方以「灌油的時候管線沒有洗乾淨。」回應,這也是大統回應衛生單位質疑的標準答案。

關鍵6日!——大統黑心油品大事紀1.2013/10/16

扣押證物

搜索大統長基彰濱廠,扣押相關資料一批及不明添加物銅葉綠素等4桶(每桶30公斤),傳喚高振利到案說明,已摻加棉籽油等不明成分的橄欖油依法封存。另外,大統長基高雄廠主要產製大豆油品,一併追查。

當晚,高振利以100萬元交保。

2.2013/10/17

全面下架

大統相關油品全面下架,包括幫台糖代工的「葡萄籽油」亦傳出不純。

3.2013/10/18

全面停工

查獲大統辣椒油內無辣椒、花生油內無花生成分。另大統純100%苦茶油及大統100%紅花籽油均有混入其他油脂,已當場封存該等產品共5種品項,計953瓶(1833.5公升)。

衛生局令大統長基生產線全面停工,回收違規產品。

4.2013/10/19

抽查大順

高雄市衛生局前往大統關係企業「大順製油」抽查。

5.2013/10/20

擴大抽驗

再針對大統出產的蘇打粉、沙茶醬、沙拉油、芥花油等產品進行抽驗。

6.2013/10/21

扣押財產

對大統長基開罰2860萬元,大統油品的回收量已達12萬3000多公噸,換算市價約70到80億元。

檢方扣押高振利及大統長基名下16個銀行帳戶及20筆土地、9筆房屋,粗估總值至少逾30億元。

撰文‧郭淑媛、林麗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55

GDP造假比官方估計的嚴重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1/3399072.html

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的經濟體,美國的GDP總額(16萬億美元左右)不到中國的GDP總額(9萬億美元左右)的2倍,何以統計誤差水平相差5到20倍。若單純以人員素質、設備安排和統計技術來言,這麼巨大的差距還是讓人無法理解,而另外一個結論恐怕也呼之慾出,那就是人為注水的因素可能比官方估計的要大。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初步核算數據顯示,全年國內生產總值56.8845萬億。隨後有記者計算24個省份公開的地方GDP總量,並根據上海、山西、陝西、黑龍江沒有公佈地方GDP總量,但提及了增速的省份數據,最後得出28省GDP總和約為58.9423萬億。它超過了全國GDP總額2萬億,就像PM2.5爆表一樣,迅速引發了全社會的熱議。

不過,稍微回溯這幾年的新聞就可以發現,每到新年此時都會發生同樣的故事。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解釋這「爆表」的因素無非有三。

首先,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在區域內交叉發生,加上統計上的精確度不夠,從而出現一個經濟活動,兩個省份重複統計的情況。其次,各地的價格計算可能會有所差異,而這會導致各地GDP最後加總比全國核算數要大一些。再次,不少地方政府為了完成節能降耗和GDP考核等指標,會對統計數據進行造假,而國家擠出的水分更多,地方擠出的水分少,最後就發生了兩個數據「打架」。

縱觀這幾年關於全國GDP數據與各省GDP數據之和的分歧,基本上都是這三重解釋,大體的差異就是強調統計技術的因素多,還是強調人為注水的因素多。今年值得注意的還有一個觀點,昨天國家發改委有關官員在新聞發佈會上說:「現在56萬多億的GDP,如果只有2萬億的誤差,實際上這個比重並不是很高,只有5%左右的誤差。」

我們承認任何統計行為都會存在誤差,不過5%的誤差率是否有點偏高?作為GDP總量全球排名第二的國度,那且向排名第一的美國看看。維基百科引用美國聯邦經濟分析局(BEA)的數據顯示,美國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5年、2000年這6年裡,各州GDP數據和美國全國GDP數據確實有誤差,但是這種情況與中國可謂大異其趣。

一方面,這6年裡面有5年(除2009年),美國的全國GDP是高於美國50個州加1個特區的地方生產總值之和,誤差最大是2010年,各州GDP總額是14.5118萬億美元,全美GDP總額是14.6578萬億美元,各州總額比全國數據少了1460億美元,誤差在1%——這與中國各省份GDP之和高於全國數據3000多億美元,誤差5%可大不一樣。

另一方面,美國也存在各州GDP之和超過全國數據的情況,至少在2009年,各州GDP總額是14.15083萬億美元,而全美GDP總額是14.119萬億美元,他們相差318.3億美元,其誤差只有0.23%——如果說前面的誤差率只有5倍,那後面的數據說明誤差率足有20倍的差距。

作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的經濟體,美國的GDP總額(16萬億美元左右)不到中國的GDP總額(9萬億美元左右)的2倍,何以統計誤差水平相差5到20倍。若單純以人員素質、設備安排和統計技術來言,這麼巨大的差距還是讓人無法理解,而另外一個結論恐怕也呼之慾出,那就是人為注水的因素可能比官方估計的要大。

為什麼會這樣?邏輯也很簡單,「官出數字、數字出官」。長久以來,我們在考核幹部的指標上過於傾向於GDP等經濟發展數據,甚至就是「以GDP論英雄」。地方官員要想晉陞,最佳的辦法就是把經濟數據「編」得漂亮,如此就容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前任官員造假陞遷沒有被發現,接任的官員只好「假上增假」,不斷疊加最後導致數據嚴重失真,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

去年國家統計局曾經曝光廣東省中山市橫欄鎮在工業企業統計上弄虛作假,當地經科局編報2012年年報工業總產值85.1億元,初步核實為22.2億元,虛報62.9億元。這種膽敢虛報三倍的產值如何不會發生在GDP數據上?要知道,地方GDP之和也不過超了全國GDP總額5%。

正因為如此,面對年復一年的各省GDP總額「爆表」,有關部門不能僅僅停留在重複技術層面的解釋,因為道理很簡單,美國同樣有大量跨州經濟活動,他們州區的物價差異也未必比中國省份小,為什麼他們的誤差水平可以控制得如此之小?「爆表」的主要原因恐怕要歸結於人為造假因素。

要想清除造假因素,可以有兩個辦法,一方面是加大查處GDP數據注水的力度,不僅要嚴懲那些參與造假的統計官員,更要查處那些指使造假的地方主政官員,因為他們才有造假的動力,尤其是要曝光並且問責那些因造假而獲得晉陞的官員。但這種做法雖然會有收效,也還只是揚湯止沸。

真正釜底抽薪的還在於改革幹部考核機制。去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隨後在去年底,中央組織部發出《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考核不能唯GDP,不能搞GDP排名,考核結果使用不能簡單以GDP論英雄。這就是改革的正確方向,但是從方案到落實,要更新根深蒂固的老觀唸到新型政績觀的重樹,這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而走,就從拋棄重複用技術性解釋各地GDP「爆表」開始,從深究問責統計注水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22

阿根廷為何突然悔改,修正“造假”通脹數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611

周四,阿根廷經濟部長Axel Kicillof表示,阿根廷1月全國消費者物價環比上漲3.7%,創12年來最高。這表明阿根廷政府默認前幾年國內通脹數據都“報低了”。促使阿根廷政府修正數據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這有助於改善阿根廷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關系,IMF曾威脅將阿根廷驅逐出IMF成員國,因其數據長期失真;二是阿根廷有望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融資。 獨立經濟學家們預測,2013年阿根廷通脹率為25%~30%,而阿根廷政府公布的數據僅為10.9%。2007年以來,阿根廷政府一直被指責操控國內通脹數據。面對經濟學家和媒體的質疑,阿根廷政府發出狠招,威脅經濟學家,稱若他們獨立發布阿根廷通脹數據,將面臨罰款甚至坐牢。對於阿根廷1月通脹數據,獨立經濟學家們認為數據可信度較高。 阿根廷政府為何突然間改變立場,公布可信度高的數據了呢?原因有兩點: 1. 阿根廷政府此舉有助於改善與IMF的關系。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威脅稱,若阿根廷經濟數據長期失真,或將其驅逐出IMF成員國。IMF對阿根廷最新公布的數據表示肯定。 2. 阿根廷此舉還表明,阿根廷有望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融資。2001年阿根廷共800億美元私人債務違約,此後它無法通過國際資本市場融資。 1月阿根廷物價大幅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阿根廷比索貶值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今年1月阿根廷比索兌美元貶值20%,主要由於兩點原因: 1. 美聯儲縮減QE,新興市場貨幣瘋狂外逃。 2. 阿根廷政府試圖阻止外匯儲備大幅下降,阿根廷央行調整了外匯管制政策,將比索大幅貶值。過去三年,阿根廷外匯儲備幾乎減少了一半,目前不到280億美元。 阿根廷政府公布了令人可信的數據,可謂是大步邁進,不過依然前路漫漫。2014年新興市場危機將持續。阿根廷面臨著高通脹、貨幣貶值、資金出逃和經濟低增長的困境,而阿根廷政府措施乏力。有批評人士稱,阿根廷政府仍需推出解決通脹高企的措施。近期,阿根廷政府試圖通過與連鎖超市機構簽訂價格協議為物價封頂,此外還試圖通過威脅私人企業控制物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45

查鼎王造假 食藥署長嘆地方政府有包袱 葉明功:地方衛生局不配合稽查

2014-03-17  TWM
 
 

 

知名麻辣鍋業者鼎王遭踢爆食材造假、文宣誇大不實,以及被驗出農藥、殺蟲劑殘留等情事。衛福部食藥署長葉明功批評,部分地方衛生局與廠商關係良好,使稽查工作進行得不甚順利,未來中央會積極介入監督,務必讓黑心食品絕跡。

撰文‧何欣潔、林麗娟

知名麻辣鍋業者鼎王餐飲集團二月底連續遭踢爆食材造假、文宣誇大不實,被主管機關累計開罰三百八十萬元;隨事件發展,陸續扯出更嚴重的食安問題,包括旗下無老鍋使用的枸杞,被驗出禁用的殺蟲劑,農藥得克利也被驗出殘留值高於標準,長期食用恐有致癌風險。

另外,鼎王新竹分店使用的結球萵苣也被驗出殺蟲農藥三氟敏殘留量遠高於國家標準。

事件爆發的源起,來自內訌。消息來源指出,正在拚上市櫃的鼎王,半年前發生股權糾紛。原本鼎王擬予經營公關公司的長期友人兩成鼎王的乾股,條件是對方必須協助鼎王掛牌。

爆料揭謊 名店成過街老鼠據瞭解,其間該公關公司也曾為鼎王與元大寶來證券牽線;但一年未見成效,鼎王執行長陳世明另請別家公司協助掛牌事宜,承諾給友人的乾股也告罷休,因此引發恩怨,導致相關人員對外爆料。

由於爆料人員很清楚鼎王材料來源、用料及製作等環節,因此爆料刀刀見血。鼎王被揭穿的謊言,包括由味精、大骨粉等粉末調製的湯頭,卻宣稱用三十二種中藥材,以及使用工研酢卻假冒天然果醋、謊稱從摩洛哥皇室獲得松露「塩之鑽」、從假稱的「無老婆婆」取得豆腐祕方、宣稱斥資興建的製鹽廠也是虛設,連串謊言讓昔日名店如今成過街老鼠。

無論如何,整起事件若非因為自家內鬨、內部舉發,消費者迄今恐怕仍在吃下假湯頭、毒蔬菜,健康與權益受損。

鼎王被爆料後,政府才進行稽查,顯示政府處理食安的動作再度慢半拍。台大農經系教授、消基會祕書長雷立芬就評論,《食品衛生管理法》已修法,但食安風暴的老戲碼卻仍不斷上演,地方查不了、業者罰不怕,總是要等待內部舉發、媒體爆料,中央政府才開始介入。

對於這樣的指責,去年十一月在黑心醬油風暴中上任的衛福部食藥署署長葉明功接受《今週刊》訪問時坦承,這次政府的表現「還是讓人民不夠有感!」但他強調,絕非等媒體爆料才展開行動,食藥署在二月十七日接到檢調通知,二月二十日即通知地方政府聯合稽查,遠遠跑在媒體首度爆料之前。

既然查了,為何無功而返?葉明功也坦承,地方衛生局與業者關係良好,「有包袱,甚至出現不配合調查情形,後來是中央親自押著地方衛生局,才成功進行稽查。」葉明功不願進一步公佈是哪一個縣市衛生局不配合調查。

官方稽查公權力長期不彰

位於鼎王發跡處的台中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科長邱惠慈則表示,在二月二十日接到食藥署通知後,即全力配合查廠,絕無縱放情事;在本波爆料前,台中市也未收到關於鼎王的爆料,「只要民眾有檢舉,衛生局絕對會稽查才能結案。」不過,地方政府查而未果是事實,雷立芬感嘆,從去年的大統長基假油案就可看出,地方政府例行稽查徒具形式,稽查員缺乏執法權力,遇到廠商不願配合,就無計可施,現在又仰賴神祕客查核,顯示食品衛生稽查公權力長期不彰。

雷立芬認為,往後稽查員應直接請出警察、司法單位陪同查店、查廠,才能真正施行公權力。

葉明功則表示,未來衛福部將參考《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地方不作為,中央政府得代行介入」的立法精神,在遇到地方衛生局怠惰、未嚴格執法時,「中央會雷厲風行、積極介入,對地方提出指導與糾正,若地方屢勸不聽,也不排除主動公佈違規名單。」邱惠慈也說,過往多半是針對上游工廠進行稽查,鼎王風暴之後,會對管區內餐廳嚴格稽查。

至於衛福部宣稱,要派遣「神祕客」到各火鍋店打包湯頭,雷立芬不以為然地表示,「衛福部明明就有公權力,可以直接逕行採樣、查核,為何還需要外包給學術單位當神祕客、偷偷買湯頭?」此舉意義不大,還是要各級政府聯手嚴格稽查,才是正道。

但在鼎王爭議之餘,也導致輿論對高價餐飲業者產生敵意,甚至責備鼎王「一元豆皮賣八十八元」也屬詐欺。

專業的餐飲經營輔導專家、名廚「阿基師」鄭衍基表示,餐飲業經營成本不止食材,還有裝潢、雜項開支、人事成本等,「話說成這樣,就對鼎王有點太苛刻。」他建議:「該改善的項目都改善後,鼎王可以好好對外說明餐飲成本計算方式,相信社會大眾可以理解。」

名廚看鼎王:

業者應自熬湯底

川菜名廚「阿華師」劉仁華表示,正宗麻辣鍋必須以牛骨、豬腳、雞骨熬煮高湯,醬料則必須以牛油、花椒與辣椒拌炒4至5個小時,「用雞粉,風味就差了。」劉仁華分析,鼎王可能因展店過快、中央廚房無法負荷湯頭需求,高湯液體運送倉儲成本也高,才改以各式化學粉末代替,「就算節省成本不請廚師,只請工讀生,各分店自行設置廚房、每天早上一開店就熬高湯,技術絕對可行。」

鼎王餐飲集團旗下事業

公司名稱 實收資本額(新台幣)鼎廚食品開發 0.2億元鑫塩選餐飲 1.39億元鑫無老餐飲 0.58億元鑫鼎王餐飲 3.18億元

鼎王國際餐飲 2億元

資料來源:經濟部商業司

鼎王旗下品牌食安出包情況鼎王旗下品牌 爭議時間 爭議項目鼎王麻辣鍋 2014.02.26號稱天然熬煮湯頭,實際以雞湯塊、味精、粉末混充2014.03.02 號稱添加天然果醋,實際僅添加工研酢2014.03.07結球萵苣農藥超標無老養生鍋 2014.03.06 文宣品上傳授祕方豆腐的無老婆婆,並無此人2014.03.10枸杞被驗出台灣禁止使用的殺蟲劑毆?多、克芬?,農藥得克利也被驗出殘留0.02 PPM,遠高於國家標準0.01 PPM 塩選燒肉2014.03.05 號稱摩洛哥皇室松露鹽,實際為普通食鹽;宣稱的製鹽廠也查不到閱咖啡 2014.03.06 號稱台灣本土咖啡豆,實際由國外進口

整理:何欣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