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雪球CEO方三文在線訪談暨新產品發佈會(全文)

1 : GS(14)@2011-11-19 23:38:49

我只想在港股贏這個網

http://news.imeigu.com/a/1321609133746.html
(雪球財經訊)2011年11月11日11點11分,雪球(xueqiu.com)召開了一場線上新聞發佈會,關於雪球這一產品,CEO方三文(@不明真相的群眾)及雪球團隊與各位用戶做了交流。

以下為在線訪談內容:

方三文:咳咳,大家開會了啊,我要作報告了,我主要講三點。

1,選擇今天開發布會,並不是說我認為我們的用戶都是光棍,或者用戶的錢會成為光棍。我是希望大家的錢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選擇在線上做發佈會,並不是因為我長得太醜,或者我們租不起會議室,而是我認為互聯網產品發佈會就應該這樣搞的。新浪的發布會應該在微博上搞,騰訊的發布會應該在QQ上搞。同學們學好了。

3,今天並不是我一個人在這裡得瑟,我們的團隊會在一起跟大家交流,有很多問題我會讓我的同事來回答。所以產品做得不好,也不要罵我一個人

好了,現在大家提問吧。

一、為什麼要做雪球?

@專注經濟:你的i美股搞得挺好,為什麼多搞一個雪球財經網呢?

方三文:1,我們認為投資者的需求,是跨市場跨品種的。所以需要用雪球來覆蓋更多的市場和品種。

2,我們認為互聯網能給投資者提供的最主要服務,是交流,所以我們需要用2.0的雪球來強化交流功能。

3,我們認為投資者的需求是個性化的,所以需要用個性化的雪球來重新組織信息。

@海洋洋:A股市場上有太多的競爭者,用戶為什麼來雪球呢?為什麼不去東財,去金融界,去和訊

方三文:我告訴你為什麼是沒有用的,用戶選擇我們才能證明我們是對的。

@海洋洋:怎麼給A股股民服務啊?提供哪些服務?

方三文:1,個股價格、資料的查詢。2,個性化新聞推送。3,投資者之間的交流。

@serialno:雪球對於美股,港股,A股的內容和用戶都是怎樣規劃的,能否透露一下

方三文:這個我們都在摸索之中,說不上清晰的規劃。

@caton:雪球最棒的是i訪談系列,希望今後能擴大到美股以外的上市公司!

雪球團隊:會的。其實我們已經開始做港股A股的訪談了,這也是我們試圖予以突破的方向。雪球上線以來,創業板上市公司合康變頻副總經理王冬先生已經和雪球網友有過一次深度交流,訪談整理稿件請見鏈接。

我們近期也就光伏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請了兩位專家和雪球網友交流,18號上午保利協鑫國內投資者關係部負責人汪滿健先生會來交流三季報的情況。國內上市公司開放性和美股公司有差距,我們會盡全力促進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之間的有效溝通,這也需要廣大雪球網友的大力支持。

@一隻倉鼠:雪球做A股的思路是什麼呢?炒A股的散戶,大多數是不去看公司基本面的,而在A股市場上,公司價值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在股價中。雪球的A股版塊對於散戶來說有什麼價值?

方三文:1,我認為長期來看,股價還是公司基本面決定的,哪個市場都一樣,復盤看一下A股持續增長的公司,是不是都是優質公司。2,有什麼價值,也要用戶說了算。

@張一男Leander:雪球在高端用戶的定位上是否有具體的標準?是否會有資金量或者行政級別的准入或確認? 大體用戶會定位在什麼樣的人群?

方三文:我們從來不用「高端」、「低端」來評估用戶。

二、雪球的發展思路?

@王采臣:我想從創業的角度問些問題。由i美股到雪球財經,方向不變,但平台更寬廣了。一、創業近兩年了,你有沒有總結過你們吸引人的產品是什麼?公司研報?基於SNS的社區平台?(你們是廚師,哪些菜是客人最喜歡點的,你們應該最清楚)

方三文:過去最受用戶好評的是我們i美股的內容,將來希望是雪球提供的互動體驗。

@張曉帆:雪球現在的用戶及發言質量都很高,請問在擴張用戶群的過程中雪球計劃怎樣維持質量?

方三文:我希望大家發言質量能比現在更高一點。我們發展用戶的思路是先求質再求量,所以現在還需要邀請碼才能註冊。在拓展用戶的過程中,我們會特別重視產品氣質的形成。

@virushuo:目前雪球覆蓋了A股港股美股,但港股美股投資者佔中國人口中比例肯定遠遠小於A股,投資方式差距也比較大,這樣把用戶混在一起將來會不會造成A股投資者遠大於後兩者,以至於社區氛圍也更傾向前者?用什麼方式來保證本站不會像其他A股社區一樣充滿投機/小道消息/買賣指南之類的信息,削弱目前偏重價值投資氛圍?

雪球團隊:我覺得現在這個產品最好的地方之一是個性化,你通過個性的訂製,只關注你自己的股票,你喜歡的用戶,這樣你只看到你喜歡的內容,享受你喜歡的氣質。當然整個產品的氣質形成和維護確實是需要小心謹慎的,所以我們寧願步子走得慢一點,讓氣質影響用戶,而不是用戶影響氣質。

所以預計邀請制會持續很長時間。另外,未來如果你說的信息氾濫的話,會考慮用技術手段屏蔽或者限制。

@maomaoding912:恭喜雪球上線!感謝雪球團隊做出那麼好的產品。方總是否有足夠的霸氣說一句「雪球不是中國的stocktwits」呢?哈哈!另外如何採用更多機制鼓勵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內容?(終究有一天是要開放註冊的呀)i美股投資研報這樣的重量級產品,以後是否也會推廣到A股和港股?

雪球團隊:1,連stocktwits的人也不認為我們是「中國的stocktwits".stocktwits的產品經理也在雪球,不過他不會說中文。2,鼓勵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內容,核心是讓提供了高質量內容的用戶感到爽。

@海洋洋:有什麼辦法讓他們爽,求詳細解答,呵呵!

方三文:1,用戶行為成本低,查詢、訂製、交流在一個頁面上實現。2,交流質量高。

@laconian:能否透露下你們未來基於這個平台,還會提供什麼類型的產品、服務?

方三文:在很長時間內,交流是我們提供的核心服務,將來會可能會拓展上下游的一些服務。

@luuyamm:方總什麼時候在南方尤其是廣州或者深圳甚至香港開分部,然後開始招內容編輯之類的?

方三文:現在沒有計劃,我們是個線上的公司,我們給能接入互聯網的用戶提供服務,並不需要在線下設很多點。

@葉永寧:方兄,雪球發展下去,願景是如何?

方三文:成為中國人的全球化投資交流平台。

@Canon:首先恭喜雪球財經哈!!然後主要有兩個問題,首先是雪球未來將提供哪些服務;其次是想瞭解雪球財經進行媒體合作(財經週刊)可能的方式是什麼樣的?

方三文:雪球提供的核心體驗是交流。我們會使用財經媒體的內容(跟別的網站不同,我們會鏈接到財經媒體自己的網站上去),我們更歡迎財經媒體的記者、專家到我們這裡與用戶交流。

@巴剋星:雪球目前人員組成結構如何?分哪幾個功能?人數大約是多少?分析師的角色很有意思,如果是媒體的定位,只需要有編輯。現在這麼安排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方三文:大概分成兩大類:產品技術類,內容運營類。人數,30多個吧。我們發現編輯的工作很多可以靠機器來完成,但公司分析的工作很難靠機器完成,所以我們組建了分析師團隊。

三、雪球打算怎麼掙錢?

@燈泡:最大的疑問! 你們到底想通過這個網站幹嘛? 不會是股票界的雷鋒叔叔吧, 或者隱藏著天天從網友留言中選PICK,悶聲發大財?

方三文:我們想通過給大家提供服務賺到錢,但怎麼賺錢現在還沒有想清楚,所以先把服務做好。

@楊宇:你們準備做代客理財嗎?你們歡迎各路神仙在這個平台上招攬客戶嗎?

方三文:不準備;很歡迎的,希望雪球能幫你達到你的商業訴求。

@無名指:那你們的商業訴求在哪?

方三文:我們的商業訴求,就是通過給用戶提供服務賺到錢。

@張一男Leander:是只要走收費會員制路線嗎?

方三文:沒有這樣的計劃。

@raineast:有沒有推出雪球基金進行跨市場投資的想法,預期多久可以實現?

方三文:沒有,哈哈。

@郭穎哲:再問最後一個吧……在您心目中,雪球要發展到什麼程度是比較適合開始在一些服務上進入用戶付費階段呢?為什麼?

方三文:具時我沒有量化指標。反正還遠。

@徐潔云:之前你說雪球還沒想明白商業模式 現在明白了沒?或者有線索了沒?

另外對雪球員工的激勵方式是怎樣的?之前看你說會對外與財經媒體合作,那麼對雪球本身而言,未來是不是會弱化媒體屬性呢?

方三文:1,大方向是有的,具體還需要嘗試。2,員工激勵主要靠忽悠。3,我想雪球的傳統媒體屬性(自己生產內容)會比i美股弱。

@王采臣:盈利模式是個問題,雖然你已被問了無數次。由創始人決定,雪球財經是個很有風骨的團隊。但不可避免,雪球財經有著媒體的屬性。走媒體傳統廣告的老路嗎?——呃,我期盼雪球財經能走出一條不同於目前網站媒體的新路

方三文:我希望我們不要走傳統的廣告路線。「很有風骨」?千萬不要這樣誇我們了。我們希望,很有實力。

四、用戶意見及建議

@美股新手: 還是比較關心客戶端什麼時候出

雪球團隊: 客戶端正在緊張開發中,近期就會推出 iPhone 版本,未來移動產品也會是雪球的一個重點;現在的主要優化重心在桌面瀏覽器,下一階段主要針對移動設備,請期待;iphone、android的客戶端和手機web app都不會少:)

@巴剋星:對以下幾點有何想法?1)增強資料的可檢索性。現在雪球剛開始,資料不多,好像問題不大,以後若干年下去,如何讓用戶以最少的時間檢索到過去的資料,不帶上特別多的垃圾信息?2)增強資料的精華度。雖然說現在信息很多,但是質量差別很大,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當浪費的時間太多的時候你就在變相謀殺了。如何節約用戶的時間?3)有用戶的隱私條款嗎?4)如何處理敏感的政治問題?討論經濟問題離不開政治。

雪球團隊:1.搜索是持續的探索,我們現在也開始有專門的同事負責研究和開發;2.從我的理解來說,信息的過濾器,應該從技術爬蟲到技術與用戶推薦互補的方式來實現。信息爆炸下,算法和人的過濾,都是我們研究的方式。3.關於隱私條款和政治,用戶在註冊的時候有服務條款見 http://js.xueqiu.com/terms.html

@virushuo:繼續提問:雖然微博形勢對人們信息獲取方式有較大改變,但微博的信息流動速度過快,很多重要消息轉眼錯過。就投資情況來看,我個人情況是每天還必須看幾次傳統門戶的財經首頁以關注重要信息。(這是follow上「i美股頭條」之類帳號也不能解決的。而我個人已經是2.0媒體的狂熱支持者了,相信普通用戶這種依賴會更大。目前雪球個人首頁設計過於削弱這些消息,對這方面是否有考慮。

方三文:一方面靠newsfeed和好的媒體賬號來優化,二是在信息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後,我們會做幾個1.0型態的首頁,當然內容跟傳統的門戶網站還是會有區別。

@Iwaving:請問對bbs怎麼打算?另外有些有價值的帖子在微博這種模式下很難快速找到,請問方總是怎麼考慮的?

雪球團隊:1,只要還有人用,bbs會繼續提供服務。2,優質內容的留存的查詢,我們正在優化。我們相信新做的1.0首頁會讓你覺得比論壇首頁更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640

馬雲訪談錄(一)成功者只能走自己的路

1 : GS(14)@2013-07-17 22:11:00

http://www.scmpchinese.com/tc/fe ... eng-zou-zi-ji-de-lu

馬雲還是那個馬雲。

2013年5月10日,用一場杭州城裡萬人空巷且極具儀式感的晚會,他載歌載舞,然後,他告訴大家,他不再擔任阿里巴巴的CEO了。

他48歲,仍然年富力強,但是,「沒有健康,良好的年輕人接班制度」,公司不會走的長久,他要將阿里巴巴交給年輕人。

輿論一片驚呼,馬雲「退休」了。

5月28日,官方消息稱,馬雲將出任「菜鳥」網絡的董事長。

輿論又是一片驚呼,馬雲「復出」了。

「菜鳥」,馬雲怎麼會當「菜鳥」。這個「菜鳥」可是由阿里巴巴牽頭組建的所謂「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CSN)」項目,這一項目集結了千億投資,阿里巴巴、銀泰、復星、富春等浙商巨賈領銜,還有中國目前非常活躍的快遞物流公司,聯合組建的一家新物流公司。

「菜鳥」,當然是個玩笑,當真你就輸了。

馬雲是誰?這是一個只要出現在公眾視野裡,就永遠像「上了發條一樣」,精力無窮,活力充沛的傢伙,他怎麼會輕易言退言休,用他自己的話說,「開什麼玩笑」?

5月30日,在杭州,他「租用」的辦公室裡,他接受了香港《南華早報》的獨家專訪,手裡握着的是他不離不棄的「打狗棒」,來自金庸小說裡的道具。

談電子商務和創新:我做的是生態系統

從1998年迄今,電子商務在中國從一個陌生的概念走入尋常百姓生活,馬雲是促成這件事的最關鍵而且辨識度最高的入物。他旗下的阿里巴巴,淘寶和支付寶,分別完成了美國的Ariba,eBay和PayPal這三家公司所做的事,在中國貧瘠的互聯網沙漠上,種出一片草原,進而長成生態。他堅持不是建立一個帝國,而是促成一個生態系統,讓生命自已找到出路。

記者:您真是太忙了,5月10日剛辭了阿里巴巴的CEO,媒體說你是「退休」,5月28日就開始搞這個「菜鳥」,看了一下,全部是浙商,是搞浙商聯盟嗎?

馬雲:不是浙商聯盟。這些人比較熟悉,一起玩,一起交流了很長時間,大家做事的風格也差不多。這個其實也是好多年的構思,現在在做這個公司的董事長,是時間的問題,公司主要是沈國軍在抓。這個事情應該在5月10號之前宣佈就好了,就不會有那麼多誤解。其實我也不是退休,我還是做我的董事長,CEO不做了。有人說你又「復出」了,哪會出去又回來,開玩笑,不可能的。

記者:那也沒什麼,本來你也是不按牌理的。那現在運作物流跟你之前的商業邏輯是一脈相承的嗎?

馬雲:在電子商務領域裡實際上就三個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一是數據流,就是電子商務,淘寶、阿里巴巴這個數據,網絡上的,二是資金流,就是阿里巴巴小微服務、支付寶這條線,第三就是物流體系。就這三方面來說,當年做電子商務我們開了一個先河,做到今天為止,它已經形成了國家電子商務的一個主要的產品,尤其是基礎設施,就是電子商務上的支付這套體系,我們也通過我們的努力,把各個銀行之間打通運用起來。物流呢,我自己覺得,在中國做電子商務,是很難做到自己送貨的,如何讓整個中國的物流快遞行業能夠迅速發展起來,同時這些發展起來的企業能夠專注到服務上,而不是專注到硬件的投資,倉儲的建設,因為物流快遞要發展,基礎設施,特別是技術的基礎設施還是需要大量的工作的。所以我覺得我們是一家社會化大合作的公司,我們今天做淘寶做阿里巴巴,我並不認為我們想獨家做起來,支付寶是我們獨家做起來的,是因為當時沒有,沒有就只好自己做起來。今天物流也一樣,是國家已經投了幾十萬億的錢,在整個的鐵路,交通的各個設施都投的不錯,但是效率總體來說還是很差。那如何能有一個很好的機制,來幫助國家的這個基礎設施更有效率的發揮,同時也能夠支持電子商務的發展,這是我的選擇。這實際上是物流、數據流、資金流三個合為一體的電子商務的生態體系。

記者:你涉足金融,物流,剛才也說到,國家已經大量投入做了基礎的東西,你是不是也需要政策的支持,或者說你先要拿到國家的政策支持?

馬雲:我覺得任何東西,一開始你想要得到政策支持,都挺艱難的。今天這個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你只要做的事情用心是對社會有益的,你又是按照開放的,透明的,公開的方式方法,及時跟政策部門溝通,我覺得也是可以的。就像我們做金融,物流,不是因為我們看好它賺錢進去的,當然一定要賺錢,不賺錢就亂了套了。但不只是因為要賺錢做這個事情。所以,這樣走下來,政府部門對我們的理解越來越大,民眾對我們理解其實也挺大。

記者:所以你覺得有沒有政策的支持對你來說也不是那麼必要?

馬雲:當然我們很期待政策的支持,但問題在於現有的很多政策未必能夠支持,對變革來講,創新一定是在超越了現有制度的發展,如果在現有制度下面的這種創新那其實不叫創新,那是一種完善和改良。今天我們在創新並影響這個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同時對各級政府的政策制度也是巨大的挑戰。

記者:輿論會覺得阿里巴巴現在是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了,你覺得接下來它的「爆發點」會在哪裡?

馬雲:我並沒有覺得它是一個「帝國」。我很多年來,一直堅信:我們不能做「帝國」,我們要做的是「生態系統」。任何一個「帝國」都有倒台的時候,但「生態系統」基本上是可以生生不息的,如果我們不破壞這個「生態系統」的話。一個「生態系統」有春夏秋冬,就像非洲草原有旱季和雨季,只要是個生命,就有生長、成長、發展、繁育和重新恢復的過程。說到我們這個生態系統的「爆發點」,我覺得不如這樣理解:重要的不是我們能從這個「生態系統」裡賺多少錢,而是在這個「生態系統」裡面的企業能在這裡掙多少錢,因為只有他們掙的越多,我們才有機會掙錢。

記者:你的意思是你們做的是一個系統工程,至於走進來的企業要怎麼生存,那是他們的事情,你只是儘量的去創造一個好的條件?

馬雲:是。我們只是要把這個生態系統建設的更加健康,更加的透明,更加的開放,更加的有責任感。這個生態系統裡附著了開放,分享,透明和責任這些價值體系,進入到這個生態系統的企業只要認可和堅持這些價值體系,他們就一定會更好。

記者:就像您剛才說的,阿里做的是一個「生態系統」,但是,進入金融領域是自然而然的到了這一步嗎,你是基於怎麼樣的考慮?

馬雲:我們不是因為要進入金融才進入,而是我們在發展電子商務的交易過程當中,一定要用到「金融」。原先的金融體系沒辦法支持我們,現有的金融體系很難支持創新行業的發展,所以,我們就自己創新一套金融。

記者:你會認為像支付寶這樣的支付工具算是你們的創新嗎?

馬雲:這個是全世界最獨特的創新,起碼是之一吧。阿里巴巴的模式,我們沒有否認過,但是我們也不好說我們就是中國的eBay,中國的Amazon,大家都在做電子商務,我們跟eBay和Amazon不一樣。有人說,支付寶就是PayPal,支付寶跟PayPal相差太遠了,說實話,我們完全是獨特的模式。很多人對我們的領域不是很瞭解,電子商務的發展一定要有金融支撐的,但是今天中國的金融很難支撐我們的發展,所以,我們自己建了這麼一套東西,但是這套東西它越來越大了,我們發現它不僅可以支持我們,我們也可以用來支持別人,特別是支持小企業的發展,所以才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中國不缺一家銀行,中國有的是銀行,中國也不缺任何一家金融機構,中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的絕對數在世界上不算少的,但中國需要一個好的創新的金融機制,去適應未來的金融的發展。中國現有的金融體系,是服務了20%的客戶,賺了80%的錢,但是畢竟有80%的客戶沒有被服務到,如何去為他們提供服務,這是金融應該去思考的問題。那我們既然已經在這個領域裡面,也許我們本身的經歷可以幫助很多企業。

記者:就是杠杆自己在這個行業裡的位置。

馬雲:是的。

記者:支付寶的創新是基於中國特色產生的,但互聯網是無國界的,當你要面臨更大的市場的時候,它是一個可以複製的經驗嗎?

馬雲:這個「中國特色」是由於中國原來的基礎太差。但是我們的產品、技術、規範和透明和全世界是一樣的標準。解決中小企業的問題,解決金融服務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問題,是全世界各個國家都碰到的問題。其實我們真正的問題是,第一,我們有沒有準備好去面對全球化;第二,我們在現有基礎上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中國的金融創新還有很多路要去走。我覺得外面的市場一定有巨大的潛力,但是,是不是這個時候,我們有沒有準備好,市場有沒有準備好,來面對這個挑戰。這才是我們的問題。

記者:從你1999年做阿里到現在十多年了,你覺得你在關鍵的地方沒有犯錯,你說的關鍵地方指的是什麼?

馬雲:關鍵地方是我們堅持了從第一天開始就清楚的使命,就是幫助小企業成長發展,還有,關鍵地方是我們這家公司從第一天到現在,我們沒有拋棄自己的理想主義。

記者:你的「理想主義」是什麼?

馬雲:那就是我們對未來的中國的變革,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的關注遠遠超過了我們要掙多少錢,從第一天到今天,我們沒變過。直到今天為止,我們對自己掙多少錢的興趣,遠遠不如因為社會的發展變化的興趣來的大。這些理想主義的色彩我們沒變過。我們的使命沒變過。當然,我們也認為,一個企業的發展,不僅僅要有理想,還要有現實的管理、運營,企業的管理,人才的培養,這些方面,我們沒有犯過重大的錯誤。既要有理想,同時也要做到腳踏實地的企業應該要有的管理基本規律,我們沒有犯過大的錯誤。至於產品,服務,硬體,今天這個情況,明天那個失敗,都太多了。

記者:你覺得你在管理上沒有大的失誤,是這樣嗎?

馬雲:應該這樣講,我們在管理上沒有出現重大的失誤。而且總體來講,在同級的互聯網公司中,我們的管理應該算是全中國最好的,所以才會有今天。有的可能是產品比我們好一點,或者其他地方比我們好一點,但是從整個制度體系包括文化管理上面,我們可以講我們是今天中國最好的一家之一。

記者:最好或者之一,都是通過比較的,你覺得你願意跟它比一比的互聯網公司是哪些?

馬雲:中國沒有。這個我不客氣。這個也不用客氣。我們是家管理見長的公司,也可能外間不知道我們是管理見長。假如說是在硅谷,可以看得到這樣的公司,Google啊,我們還是非常欽佩的。當然,國內的互聯網公司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這個規模上,像我們這樣,因為你不是在這個企業運營管理裡面,你如果運營管理,你就知道二萬四五千人的管理,保持有效,保持十四年的成長,它中間沒有文化管理,人家是制度管理,我們是文化管理,這樣的公司是很難做到的,光自己亂也亂掉了。而且你管的還是個生態系統,你管的是跨領域,我們是B2B,到B2C,到C2C,到金融,到物流,到雲數據,沒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思想在體系裡面,是很難做到的。

記者:那你認為你對這套管理思想的貢獻是什麼?

馬雲:我覺得可能是同事們在花時間做創新做服務,我是花時間把中國的「儒釋道」的管理思想,加上西方的企業管理的法和理,把它們合起來,融合進去。所以,我們1999年就提出,東方的智慧,西方的運作,全世界的大市場。當然,我們的管理還是有問題,但總體來講,管理不可能沒有問題,包括做「生態系統」不是做「帝國」,這也是一種管理思想。做「生態系統」的管理思想和做「帝國」的管理思想是完全不一樣的,「帝國」是控制型的,「生態系統」是發展型的。舉個例子,中國有幾家公司可以吃得消,每年換組織架構,從一家公司變成三家公司,變成七家公司,再變成二十五個分支機構,就憑這一條,我不知道中國有哪家公司可以在兩三年內這樣不斷的轉換,我們今天要拆個部門換個部門,可以在四十八小時內,從宣佈到完成整個轉換,這可不是一般公司吃得消的。

記者:那你覺得你的想法走到執行層面,比如說一個策略的改變,然後落實到執行完成的這個過程,你覺得你滿意嗎?

馬雲:我覺得挺滿意的。我和我這些一起共事的同事心靈相通,當然我們也不能隨便為變而變。比方說,我們從幾家公司變成二十五個實際上是三十一個事業部,加上支付寶體系,我們從決定、宣佈到完成整個變革也就十天時間不到,但是前面的準備工作花了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這前面部分大家的思考和溝通過程是很關鍵的。我覺得挺滿意的,畢竟是人組成的一家公司,是文化組成的一家公司,任何的變革都是很痛的,具體到到我們公司,變成每一個員工要真正擁抱變化著的這個價值體系是很不容易的。

記者:那作出這些策略的轉變的時候,你扮演什麼角色?

馬雲:我?我覺得通常我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

記者:不是拍板的嗎?

馬雲:拍板,意味著責任的承擔。如果出事兒了,我就要對過程擔責任,但是如果已經出事了,責任你也承擔不了。你知道,拍板,作為CEO,這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情,那你就要做下去。你坐在這個位置,你就必須承擔這樣的職責。

記者:衛哲的離去也是承擔了CEO的職責嗎?

馬雲:一家公司的CEO,無論是阿里巴巴事件也好,無論是支付寶的拆分也好,你在這個當口上,好像鄧小平在「六四」當中,他作為國家最高的決策者,他要穩定,他必須要做這些殘酷的決定。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決定,但這是一個最正確的決定,在當時是最正確的決定。任何時候,一個領導者是必須要做這樣的決定。混日子,那誰都可以不做決定的,那這就不叫管理了。

記者:那你面臨這種不得不做的決定的時候,你有過難做的時候嗎?

馬雲:當然,好做的決定就不叫決定了。當CEO,往往最好的決定一定是艱難的。艱難的決定未必是好的決定,但是,好的決定一定是艱難的,因為,它一定是痛的呀。一定會損失一些利益,一定會得罪一些人,否則,等於沒有做決定。

記者:你遭遇這樣的時候多嗎?

馬雲:多,多了去了。

記者:多到不會痛了嗎?

馬雲:痛,那習慣了嘛。沒有一項決定是輕鬆的。因為事實上你考慮到的不是一個決定,你考慮到的是無數人的工作,生活,他們的家庭和未來。

記者:你需要有這麼大的責任感嗎?

馬雲:我是需要思考這個問題。但你要背著這個責任感就做不了這個決定了。像有時候,很多小年輕,他做一個決定就要影響幾十萬上百萬的賣家,你知道這個決定會影響多少,但你不能帶著這個責任去做這個決定,那你做不好的。你今天想,這個決定出去的話,那可能會發生什麼變化,那這個變化會影響到很多人,但是,你不能說,我要為這幫人的生活去做這個決定,那你這個決定就做錯了。

記者:這個時候還是要有理智和情感的區分?

馬雲:那當然。

(第二部明早(2013.07.14)續刊,敬請密切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24

馬雲訪談錄(二)成功者只能走自己的路

1 : GS(14)@2013-07-17 22:11:47

http://www.scmpchinese.com/tc/fe ... eng-zou-zi-ji-de-lu

在商業江湖上,馬雲推崇金庸風格,最欣賞《笑傲江湖》裡的風清揚,那種混雜著絕世武功又獨立於世,兼有道家「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味道。過招都像以武會友,沒有你死我活的敵人。從「游擊隊」打成「正規軍」, 卻經常回到「游擊隊」狀態,馬家軍能攻能守還善變陣,股票上市下市就看戰略,劍隨意使,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記者:我們不得不要說到你和雅虎之間的事情了。你知道,雅虎對整個互聯網業的意義不只是一家公司,它有它象徵的意義,重要的是,雅虎對阿里巴巴的意義更加非同尋常,當你最後決定用76億美元從雅虎「贖身」的時候,你曾經有過什麼樣的思考?

馬雲:人們把很多問題看的太個人化了,太糾結了。我和雅虎又沒有什麼大關係,對我來說,雅虎是互聯網時代的標誌性公司,我們都很喜歡這家公司。阿里巴巴和雅虎,在一個很偶然的也很有意思的時期,我們碰上了,合作了,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又發現我們必須分開才能更好,所以就又分開了。這是個很正常的事情,不帶有個人的情緒。

記者:所以你覺得這只是一個很正常的交易?

馬雲:對呀,這是生意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合作的過程。只是人們把它傳奇了。確實也有傳奇的地方,比方說我們在合作過程中,換了六七個CEO,包括整個談判的過程是充滿傳奇的。但不能因為充滿傳奇,而把這些正常的交易傳奇化。這件事情其實很簡單,雙方合作,到了一定時候,發現合作需要提升,需要upgrade,對他們來講,upgrade對他們更好,對我們來講也很好,那我們就合起來發展。演義的東西太複雜了,哪有那麼複雜,那還做不做人啦。

但是,我覺得這是個好的deal。雅虎這件案子如果今天讓我重新思考一次,我還是會一樣。你想想看,十億美金在當時,是中國互聯網最大的一筆交易,由於這十億美金也讓後來的阿里巴巴更健康,不是阿里巴巴缺這筆錢,而是這十億美金讓我們把很多小VC給cash out(套現)了,小VC給cash out了之後,使得阿里巴巴在後面的發展過程中,沒有給逼著一定要上市,也就沒有人反對阿里巴巴跟eBay競爭發展「淘寶」。阿里巴巴在雅虎本身的沈浮發展過程中也學到了很多經驗。別人來看一家公司的併購好處是因為有了它,你的收入增加了多少,因為有了它,你獲得了什麼樣獨特的技術,但是,我覺得阿里在整個跟雅虎的合作過程中,其實以歷史的眼光去學習的話,會覺得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消化了雅虎。所以這個案子再做,我還會這麼選,不會選錯,還是會這麼走,但方式方法我們會更加進步一點。

記者:剛才你也談到,阿里可能是中國最好的互聯網公司,現在輿論上通常會認為,在中國,真正進入到國際化的互聯網市場競爭的互聯網公司有三家,阿里,騰訊和百度,你怎麼看輿論的這種判斷?

馬雲:既然輿論說三家,那就三家。我並沒有說我們最好,是指的在管理方面,我們是領先的。騰訊是在產品和工程上比較強一點,百度是在搜索技術上比較領先一點。說到管理,我們是三家最好的。我當著他們兩個人也講過這個問題,我們再增加兩萬名員工,我們可以照樣很好,他們可能就扛不住了。在搜索的技術上,我們今天要往前推進的話,我們跟百度是有距離的;在產品的豐富性,在對通訊產品的把握和客服的體驗上,我們和騰訊是有距離的,每家都有各自的特色而已。騰訊強在產品管理,百度強在搜索技術,但互聯網絕不僅是搜索技術,在其他技術上,他就比較累一點。我們強在綜合處理,綜合的技術,產品和工程。我們也許沒有一樣東西比別人牛逼在哪裡,但在文化和管理上,我們相對來講好很多,所以才會導致每樣東西都是普通的,但是整體的競爭力並不差。

當然毫無疑問,中國這三家是今天總體綜合實力來講最好的。但是,傳統行業是「六十年河東,六十年河西」,到了工業時代,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三年河東,三年河西」,所以,都很難說。

記者:輿論也會認為說,騰訊、百度,還有你們阿里,有今天這樣的強大,也是基於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中國的網民現在已經是4.6億了,可是,終究你們還是要走出去,面對更大的市場,你覺得在這一點上,比較而言,阿里的競爭力會不會更強一點?

馬雲:我覺得,這十多年,大家看這個問題時,還是不夠成熟。政府官員也講,要全球化,好像不在國外沒有個工廠,沒有個辦事處,很丟臉似的,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家大公司。全球化的企業,絕不是看你有多少海外的分支機構,有多少的海外客戶,全球化主要是全球化的眼光、思考、戰略和組織文化,有全球業務的企業未必是全球化的,全球化的企業未必有全球的業務。我相信,騰訊也好,百度也好,我們也好,我們都有很多海外的客戶。中國有13億人口,巨大無比的市場,你幹嘛家門口的事情都還沒做好,跑到外面去做,你跑到外面去,可能五個國家的人口加起來,也沒有中國大,你也還是服務消費者,何況服務消費者,沒有服務所謂「顏色不一樣」的消費者,在我看來,中國市場已經是個國際化的市場,十年後,群雄逐鹿的市場是在中國。我家門口這塊地已經夠肥了,幹嘛跑人家地上跟人打,除非我的中國市場沒了,我才會到外面去打。

我們沒有把全球化作為我們的戰略目標,作為一個結果,但阿里無論是技術,管理,思想,運營,人才的體制,我們都走的是國際化。我們沒有發現我們跟Amazon,跟eBay,跟Google,跟Facebook,有什麼差異,我們也沒發現他們有什麼想法跟我們有什麼距離,或者我們有什麼想法跟他們有多少距離,我們基本上是在同一代上面的思考,競爭也一樣。

記者:你說的也包括企業文化的建設嗎?

馬雲:我沒有看出來我們有什麼大的區別。事實上,他們也知道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你像騰訊今天也躋入到前五,前六名了,我相信不遠的將來,全世界的五大互聯網公司,中國至少有兩席。這個不能說你們中國市場大,你們才會有今天,這是全世界互聯網的高速成長,才會變成今天這樣,是全世界範圍內的競爭。是我們不防Amazon,還是Amazon不防著我們,是我們不研究Google的未來,還是Google不研究我們的未來,在這個層面上,全世界處在一個競爭平面上的公司,大家都是互相研究的。

記者:但是,中國政府設的防火牆難道沒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Google,Facebook在中國的發展嗎?

馬雲:也許他們幫了百度,沒有幫我們,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是Amazon我們沒打過,還是eBay我們沒打過,請問,中國政府幫我們打過Amazon,還是幫我們打過eBay?所有我們該打的仗我們都打過了。

記者:但是有這個情況的存在。

馬雲:有這個情況應該問百度,百度不承認這一點。我們倒是很樂意Google在這裡,可以互相較量挺好。但有時候不一定要跨過去,這個就像蘇聯和美國沒有打過,但是大家都知道對方的實力,道理是一樣的。

記者:那在你當時跟雅虎的「換購風波」中,中國政府沒有幫過你?

馬雲:政府幫了我什麼呢?

記者:我不曉得。

馬雲:有一點,媒體上不能這麼講,否則,我在這兒,是中國人嘛,惹麻煩。但可以這麼講,美國政府是堅決站在自己企業背後的,我們中國未必。

記者:這個我同意。

馬雲:Google跟美國政府的關係,鐵到哪兒去了。Google背後就站的是美國政府。當時,eBay跟我們打的時候,就是美國領事館,美國商務部來惹我們麻煩,多了去了。誰替我們講過話?找我麻煩的人還多了去了。我不好說政府沒幫忙。沒有當地政府,沒有中國這樣的環境,因為對電子商務對互聯網不是太熟悉,但是他們也充滿好奇,當然,我們也在溝通,相對而言,我們在中國是很幸運的。其實很多人對政府,特別老外,Loser always complain,失敗者總是抱怨這樣,抱怨那樣,失敗者總是覺得別人的成功是有政府支持的,事實上不是那麼回事情。我覺得中國政府已經很了不起了,鬼子很多人講,中國政府控制互聯網,互聯網管制,管制能管制出六億互聯網用戶的話,這種國家管制很有水平啦。管制能管制出,全世界十大互聯網公司有三四家是中國的,很牛啦。歐洲這麼自由開發的國家,怎麼一家也沒搞出來。如果百度的運氣是政府幫了它,但它成功了,為什麼其他人沒有幫成功呢。Google也應該自己反省一下,跑到任何地方,都認為自己牛逼大了,這不行的。換句話說,老外公司在中國遇到狙擊,但我還是挺欽佩他們的,中國還沒有一家敢出去呢,連機會都沒有。我覺得我們今天還沒有這個能力。慢慢來嘛,我們才做了十四年。能夠從「五級台階」跳下來,很不錯啦。

記者:什麼叫「五級台階」?

馬雲:小男孩不都喜歡跳台階嗎,從五級台階跳下去了,以為很牛,以為從三層樓也可以跳下去,摔死了,這是professional訓練,很多工作是需要訓練的。全球化的運作,跨地區的系統作戰,管理是靠時間的,文化更需要時間。一家公司要成為一家國家化的管理公司,就一定要有國際化的文化思考。十四年以來,阿里巴巴的問題很多,因為我們發展的太快,但是,發展的快,到了今天這個規模,這個影響力,絕不等於we deserve,我們還有很多內部的東西沒有弄好。管理我們做的,我自己覺得蠻自信的,在互聯網公司裡面不錯的,但絕不等於我們沒有問題,問題多了去了。但是,想想看,在兵荒馬亂的互聯網發展的十四年中,能夠殺成這個樣子,是各種各樣的嘗試努力,有的時候受傷,內傷外傷多了去了,也可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25

馬雲訪談錄(三)成功者只能走自己的路

1 : GS(14)@2013-07-17 22:12:23

http://www.scmpchinese.com/tc/fe ... eng-zou-zi-ji-de-lu

從硅谷到好萊塢,開車四小時路程,卻是幾十年都難以跨越的距離,目前只有喬布斯(Steven Jobs)一個人做到:在硅谷成立蘋果,在好萊塢改造皮克斯,跨越科技和娛樂業。馬雲不會成為下一個喬布斯,但是他跨足娛樂業並取得初步成功,給自己和報紙版面先預留伏筆。互聯網行業之外,另有一片天空,他的精力和企圖心還可以企及。

記者:這也是我好奇的地方,就是你的精力分配,我們都知道你在做阿里巴巴,電子商務,但是近年你涉足的也挺多,什麼王中軍王中磊的「華誼」,還有林建岳的「寰亞」,這個跟電子商務有什麼關係嗎?

馬雲:關係大了去了。永遠記住:創新永遠在業外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像我看金庸小說,知道什麼是想象力,把棍法揉進在刀法裡面,那是頂厲害的,棍打得像刀一樣,那才對了。你使棍,他研究你的棍法,你能贏到哪裡去。在電影行業裡,在娛樂行業裡,你能夠學到很多所謂創新。這些故事都是編出來的,他怎麼編出來的。在娛樂行業的發展,你能夠掌握到年輕人的未來,掌握未來的趨勢。

記者:能掌握到年輕人未來的行業很多啊,你為什麼選擇娛樂?

馬雲:娛樂容易掌握。我個人越來越覺得,文化產業值得去做。我們選擇這個地方,這十年來,我們也跟以前不一樣,當然很多人選擇可能是看到有錢賺去做,但我們選擇是覺得做這個,可能是中國將來要碰上問題的地方,如果我今天做了,早做準備,將來就是機會,那就是我能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現在的問題是,有錢沒腦子,文化太差,口袋滿了,腦袋空了,如果文化產業不起來,中國就是個暴發戶國家,不能持久的。娛樂文化可能是最好的,讓人們開始懂得什麼是生活時代。好萊塢對美國最大的貢獻不是傳遞美國價值觀,好萊塢第一天也沒有想過這個東西,是拍好了以後形成了美國獨特的價值體系,然後國外的人也覺得這個標準很好,才會成為今天的好萊塢,好萊塢第一天沒有成立一個宣傳部,告訴全世界說這是我們美國的價值觀。沒那麼回事情。所以,今天中國需要把這些東西給挖掘出來。對我來講,參與這個文化產業,還會不斷的加大這個參與,This is where the money should go,這是我們賺來的錢應該去的。這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家裡有了錢,第一天想到的,給孩子讀好的書。今天我們有了錢,第一天想到的是給老百姓好的文化生活。這不是公司投的,是馬雲自己投的。我進「華誼」的時候,一年虧兩百萬人民幣呢,我投進去,我再幫他們調整戰略,組織架構,馮小剛抓電影,王中軍王中磊調整自己改變自己,形成了今天這麼一個勢頭。前面一年花了好多時間,現在一年大概就十分鐘時間吧。出發點是希望中國的娛樂文化產業能夠起來,中國也能有像華納兄弟那樣的公司。

記者:所以,我就好奇你的精力,你是怎麼分配你的時間的,你有電子商務這麼多事情,還有文化產業。

馬雲:我還有TNC大自然保護協會呢。其實,一個人專注是很重要的,我們專注電子商務,但專注不等於固守在一個地方,你必須看外面,你從外面的行業的迅速發展和學習裡面學到很多東西,再把它放進去,這才是營養。你不能說專注吃大米,其他什麼也不吃,那不行的,五穀雜糧你還得吃。你到外面看看,很有意思,你要讓我走進計算機行業,我就傻掉了,又枯燥,娛樂行業,文化產業,很好玩。

記者:你是因為好玩才進去的嗎?

馬雲:我一開始沒有覺得好玩。你可以這樣看,今後阿里進入的任何一個領域,都是中國十年以後需要的東西,我們才會去的。什麼東西今天很熱,我們原則上不會進,一定不會進。在我當CEO管的時候,什麼東西太熱了,人說咱們今天進去?輪不到我們。什麼東西我們判斷十年之後有機會,我的興趣就來了。十年之後的機會是因為十年以後會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今天去prepare for it,你這樣才會有機會。

記者:可是在你進到娛樂行業的時候,同一時間,比如說遊戲,你為什麼沒有選擇?

馬雲:我覺得遊戲,我並不覺得它會在中國的未來有什麼發展。再說,遊戲,參加的人太多了,幾乎所有的internet公司都在做遊戲,做的人太多了,也輪不到我們了。沒人在做,又是社會未來的問題,那我們就要去想辦法,然後要問問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幸虧是文化產業,我們是有這個能力去做。

記者:為什麼文化產業你有這個能力去做?

馬雲:為什麼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去做呢?文化產業又不是三個腦袋,四個什麼的,這是一種思想的創新,一種文化的體驗,王中軍王中磊又有這麼一支很好的團隊,我只是從戰略組織上幫人家一下,管理也是我幫他們。

記者:這個是你的價值,對他們來說?

馬雲:對呀。

記者:那你現在一路忙下來,有成果了嗎?這個文化產業你也進入有年頭了。

馬雲:馮小剛不是寫了個微博,奧運會那一年,奧運會的前一天,我跟他在富春山居坐下來吹牛,我說,小剛,放心,中國的電影票房總有一天,單片會過一億美元的,唉呀,馬雲,別瞎扯了,我說第二,華誼兄弟的股票有一天市值會過百億人民幣,他說,您說吧說吧。第三,我說,中國電影的市場有一天可以看到一百億的票房,就是整個中國。他說,也就一說。去年他說,唷,還都成現實了。我本來說的是十年。現在你看,奧運會過去才幾年。我們進去的時候還每年虧兩百萬人民幣,到今年一年賺兩三個億的利潤。我自己覺得很好了,哪有比這更好的事兒了。

記者:那再往下看呢?文化產業這一塊?

馬雲:我還是會大力投入的,這必須的。這是社會需要。因為有錢,人們一定有這個精神需求。

記者:你覺得是下一個大生意嗎?

馬雲:你如果帶著大生意去看,這個世界上比文化產業賺錢的行業太多了。我也沒見到好萊塢哪家電影公司發的一塌糊塗的,沒有的。做這個事兒,以不虧本,但是是為社會公益。文化產業你投下去,像華誼這樣成功的,其實不多的。我當時投華誼,我心裡基本上把它劃成爛帳了。

記者:你是這麼想的?

馬雲:我是這麼想的。

記者:但是義無反顧就進去了?

馬雲:那當然。第一,我相信華誼是會賺錢的,但如果不賺錢,也就算了。這是我自己的錢,不是公司的錢。公司的錢,我就不那麼想了。

記者:那你當時投了多少錢?

馬雲:好多錢。他們兩兄弟以外,我是最大的股東。今天人家說我賣光了,我哪兒賣光了,我都沒怎麼賣,誰要。後來騰訊想要進華誼,只要支持中國文化產業,都可以,我都同意。騰訊現在5%。

記者:是马化腾個人還是公司?

馬雲:是公司。電影還是最好的知識傳遞和文化傳播的東西,老百姓對很多問題有想法了,生產效率自然會提高的。

記者:文化產業不止是娛樂,電影,還有很多啊。

馬雲:我是覺得電影我最容易做,其他深奧的不會弄啊。電影還能看明白,有樂趣。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太多了,你選擇的永遠是你自己感興趣的。

(第四部明早(2013.07.16)續刊,敬請密切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26

馬雲訪談錄(四)成功者只能走自己的路

1 : GS(14)@2013-07-17 22:13:03

http://www.scmpchinese.com/tc/fe ... eng-zou-zi-ji-de-lu

馬雲出身市井,也深得市井百姓推崇。他們從他身上看到的,不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更多來自他極富魅力的語言和經歷,更像一個人生導師,帶來不同階段的開釋。或許,放下商業擔子的馬雲,回歸生活和文化,做回他自己,會有更多出彩的語言和經歷,給粉絲們新的開釋。翻過這一頁,馬雲第二回請聽分曉。

記者:你還參與了大自然保護協會,你的身份也挺多的,你怎麼分配的,你的時間?

馬雲:所以要從阿里巴巴退下來。

記者:你只是不做CEO而已。

馬雲:不做CEO可是相差大了去了。CEO和董事長,我們中國人總是搞混了。以為董事長就是太上皇,董事長,那就是召集董事會在重大決策的時候討論討論,然後經常替公司出出台,走走秀,其他有什麼用呢。

記者:那你的意思是你現在不做CEO了,你在時間上更寬裕了?

馬雲:更忙了。這邊不當CEO了,那邊的事情就多了很多,社會活動多了很多。

記者:那你不做CEO不是為了節約點時間出來嗎?

馬雲:沒有。我不當CEO的目的是對阿里巴巴更好。因為這家公司需要更專注,需要更全心全意的投入,我的精力也不允許我這樣全心全意。

記者:以我的瞭解是,我無法理解沒有馬雲的阿里巴巴會是什麼樣子?因為不管你自己願意不願意,你實際上已經是這家公司的icon了。

馬雲:那有什麼錯嗎?

記者:沒有對錯。通常我們理解,你的管理文化也好,管理思想也好,對這個企業已經影響很深了。

馬雲:所以,我說我在跟不在一個樣,還不如不在。如果我不在,公司就亂了套了,那我肯定不能不在,我不在這個公司還能照樣在原先路子上走,那我就應該不在。

記者:你現在當然是信心滿滿,說沒有問題,離開一段時間,但如果有問題,你還是會回來嗎?

馬雲:那要看什麼問題。我再回來當CEO是不可能了。我不會做了。但是如果公司需要我,我隨時會在。但我不是CEO,我作為董事長,作為阿里巴巴的創始人,I am here anytime if you need me. 但是我不會去operate這個公司。

記者:那你不做CEO後,節省出來的是什麼呢?

馬雲:省出來的是責任。時間,我並沒有省出多少。就是我退休以後,根本沒有省出什麼時間來。省出來的這個東西是我發現他們做的比我更好。只是省出來這樣東西。忙,反而比以前忙多了。

記者:你接下來的重心會是什麼?

馬雲:環保、教育。

記者:你可以講講環保嗎?你們那個大自然保護協會,是不是其實是個「雪茄俱樂部」,真的做事兒嗎?

馬雲:如果真是個「雪茄俱樂部」,大佬們都很忙,為了一件事情坐在一起,那這件事情一定是很有意思的。大佬們不是要自己去干什麼事,而是大佬們達成共識後,腦袋達成共識後,自然會有行動去做些事情。小屁孩們坐在一起,團結起來是沒有用的。這世界永遠是些大佬們達成共識後,事情發生變化的。所以,我們的職責是通過影響大佬們,影響他們的行業,影響他們的產業,影響他們的企業,影響他們邊上的人,把環境慢慢搞的好起來。我們現在,幾十個企業家,定期坐在一起,討論如何保護哪塊地啊,哪些水源啊,然後大家募捐啊,各自去跟當地政府談啊,我覺得這些事情都做的很有意義。

記者:之前我們看到的馬雲,幾乎全部行蹤都是在公眾的視野裡的,現在退休後,會好一些嗎?

馬雲:我是真的不希望自己再在公眾的視野裡的。換句話說,「馬雲」是一個時代的獨特的產物,這時代過去了,就讓它過去吧。我已經說了,今後,商業只是我的票友,其他事兒,我自己感興趣的,環保啊,教育啊,這些會變成我主要的事情。人們可能會關注一段時間,可能也忘了。因為任何一次對你過多好的關注,背後一定壞的來了,你關注一個壞的,後面好的不一定來。

記者:我想說的是,在我們視野之外的你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馬雲:狀態?

記者:因為你在我們的視野之中的時候,永遠是活力充沛,像是上了發條一樣,在我們視野之外,有累到不想干的時候嗎?

馬雲:沒有。好像沒有。做阿里巴巴是很累,但我不是因為累得不想干。

記者:那有過不想干嗎?

馬雲:有肯定有過,一閃而已。但你怎麼辦呢,你說我不想干了,就不干了?沒可能的呀。如果說我今天是一個打工的,說不想干了,說走就走了。我不能說走就走的,這是一份承諾,這是一個組織,一個文化,影響到太多人了。你可以發脾氣,發發牢騷,我連牢騷都不太想的。累了,不想干了,沒有。做阿里巴巴,儘管非常累,但是,你要想這公司走長,走久的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你要相信年輕人,相信未來,相信自己會越來越不行。這個天經地義。所以,我覺得我已經把這問題看清看透,我只是在一個時代裡面僥倖的做對了不少事情,我們是在這個時代裡面很幸運的一撥人。絕不是因為馬雲能力強,也更不是馬雲這幫人比人家有像上了發條一樣的體能和精力,我們就像任何一個成功的人一樣,擁有了很多的幸運。有人會問我對老陸(陸兆禧)有什麼期待,我說,我只希望他跟我一樣有運氣,他只要有運氣就行了。我只希望上蒼給他們運氣。

Tips:馬雲的個人簡歷:

1964年9月出生於杭州。

1988年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英語專業,之後任教於杭州電子工學院。

1995年,他在出訪美國時首次接觸到因特網,回國後創辦網站“中國黃頁”。這是全球第一家網上中文商業信息站點,在國內最早形成面向企業服務的互聯網商業模式。

1997年,他加入中國外經貿部,負責開發其官方站點及中國產品網上交易市場。

1999年,他正式辭去公職,馬雲和他的團隊回到杭州,以50萬元人民幣創業,開發阿里巴巴網站(www.alibaba.com)。他根據長期以來在互聯網商業服務領域的經驗和體會,明確提出互聯網產業界應重視和優先發展企業與企業間電子商務(B2B),他的觀點和阿里巴巴的發展模式很快引起國際互聯網界的關注,被稱為「互聯網的第四模式」。

2000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2001年全球100位“未來領袖”之一;

2003年,馬雲創辦的個人拍賣網站淘寶網,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本土化的獨特道路,從2005年第一季度開始成為亞洲最大的個人拍賣網站。

2008年,阿里巴巴有限公司和杭州師範大學合作共建杭州師範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任董事會董事長。

2009年, 45歲時,個人淨資產達80億,位列胡潤富豪榜77位;

2010年,《財富》雜誌以「智慧」和「影響力」為指標,評選出當今全球科技界最聰明的50人。馬雲先生以“阿里巴巴CEO”身份入圍「最聰明CEO」第四名,頒獎詞為「阿里巴巴的帝國正在向全球快速擴展」。

2013年5月10日,馬雲卸任阿里巴巴CEO,陸兆禧接替。

2013年5月28日,馬雲聯合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復星集團、富春集團、順豐集團、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等多家民營快遞企業,出資50億元人民幣,組建物流網絡平台“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馬雲為公司法人並出任董事長一職。

(全文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27

【Fami通】人中之龍工作室 兩大遊戲製作人訪談

1 : GS(14)@2017-09-17 12:59:07

《人中之龍極2》、《人中北斗》以及「新‧人中之龍 Project」的總製作人橫山昌義先生以及《人中北斗》製作人佐藤大輔先生接受了本刊的採訪。


《人中之龍極2》增加了真島的故事的確令人相當興奮。

Q:首先請兩位先自我介紹。佐藤:我是擔任《人中北斗》製作人的佐藤大輔,請多指教。橫山:我是包含《人中之龍極2》、「新.人中之龍 Project」、《人中北斗》三款遊戲的總製作人橫山,請多指教。
Q:人中之龍工作室是第一次這樣一次發佈三款遊戲作品嗎?橫山:是第一次,之前也有類似這樣同步開發其它遊戲,但以《人中之龍》這個企劃來說,算是第一次。
Q:由於桐生一馬系列已經宣告完結,這次的「新.人中之龍 Project」將是以全新世界觀跟新人物為中心?還是舊系列世界觀的延續?橫山:與其說是全新的故事,時序上是《人中之龍6》之後的故事,故事是有接續的,所以雖然是以新主角擔綱,但整體還是延續《人中之龍》的世界觀還有1~6發生過的事件。
Q:在這次的《人中之龍極2》中,聽到增加了真島的故事的確令人相當興奮,畢竟是非常有人氣的角色之一,那麼是否能透漏真島的故事概要以及可遊玩的長度。橫山:真島是很有人氣的角色。在2005/12《人中之龍》和2006/12《人中之龍2》中間有1年的空白沒有描述到。真島在《人中之龍》是東城會底下的混混,但在《人中之龍2》在組織內就不見蹤影。原始設定就是這樣。消失的理由雖然有提及,但是沒有很詳細。《人中之龍極2》中玩家可以操作真島,更深入了解真島離開組織的原因,也就是之前沒有說明的部份。還不知道精確的時間長度。上次錦山的追加劇情是只有看,而這次新增的真島劇情是玩家可以操作的角色,因此遊戲時間長度會因人而異,遊戲時間應該會是錦山的好幾倍,請慢慢當真島,享受劇情。



這是個《北斗之拳》的故事。

Q:真島怎麼會出現在「真島建設」當中?橫山:這部份只要玩《人中之龍極2》就會知道。
Q:《人中之龍》系列一直都有很多的小遊戲,在《人中之龍極2》也會保留下來並增加新的小遊戲嗎?橫山:不知道該不該稱為小遊戲,但確實有增加了不少有趣的大遊戲,關於這點請等到東京電玩展^.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06/201439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