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法國大選落幕,馬克龍當選新任總統

法國大選最終結果出爐,馬克龍成為新一任法國總統。

中間派候選人馬克龍以超過60%的得票率贏得法國總統選舉,最勒龐承認敗選,已經與馬克龍通話表示祝賀。

在已經結束的法國大選投票中,治安及持續不斷的恐襲威脅成為民眾焦點,馬克龍承諾上任後將新增1萬個警察職位,並增建近1.5萬個獄房。在英國退歐問題上,馬克龍堅持歐洲單一市場適用於所有貿易夥伴,並希望促進歐盟與加拿大的自由貿易。而勒龐則希望采取激進的保護措施,包括加強邊境監控及新增6000名海關官員,並減少外國雇員與本土雇員的競爭。

如今,勒龐已無緣實行其競選承諾,法國總理也宣布,法國人民選擇了馬克龍。勒龐隨後在電話中祝賀馬克龍當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223

法國大選即將落幕:新總統接手老問題

當地時間7日上午,法國大選開始第二輪投票,在第一輪投票中勝出的獨立候選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和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娜·勒龐挺進第二輪,爭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8位總統的桂冠。

繼美國大選之後,法國大選同樣備受全球關註。截至記者發稿,第二輪投票正在進行當中,不過,無論結果如何,新總統面臨的都是一個走向分化的法國,還要警惕的是,作為“歐洲政治的風向標”,法國的分化甚至將對歐洲的未來產生重要影響。

1/4棄權

天公並不作美。在第二輪投票拉開帷幕時,法國巴黎下起了雨,讓原本就積極性不高的法國人愈加失去了出門投票的動力。有人拍下了選民寥寥的投票站並在社交媒體上調侃:投票站的壓力和第一輪投票相比減輕了不少。

事實上,在第二輪投票開啟前,就有多項民調預計,登記選民在第二輪投票中的投票率為75%左右,也就是說,大約1/4的法國人選擇置身事外。根據民調機構艾拉貝(Elabe)的調查,68%的選民明確表示將參加第二輪投票,另有19%的受訪者表示尚未作出最終決定;益普索(Ipsos)民調則顯示,目前仍在猶豫的選民中,51%的人表示會投“白票”或者廢票,49%的人稱仍可能改變主意。

但是,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在第一輪選票中支持極左翼候選人梅朗雄的約700萬選民。第二輪投票的5天前,梅朗雄領導的政治運動“不屈法國”(France Unbowed)向大約45萬支持者發起了關於“會否在第二輪投票中支持馬克龍”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的24.3萬人中,超過36%的選民表示將投空白票;約29%的選民選擇棄權;只有不到35%的人表示將會在第二輪投票中支持馬克龍。也就是說,超過65%的極左翼支持者不會支持馬克龍。

棄權率高企,被普遍視為對勒龐有利,因此馬克龍在投票開始前於社交媒體推特上發出的最後一條消息就是呼籲選民出來“投票”。

民調預言對了嗎

在大選的首輪中,投票率將近80%,但卻相對均勻地分散在四位熱門候選人手中——除了馬克龍(24.02%)和勒龐(21.3%)外,梅朗雄和菲永均獲得了超過19%的選票,左翼候選人阿蒙也分走了6.36%的選票。回顧2012年的大選,選票主要集中在左翼候選人奧朗德(28.63%)和中右翼候選人薩科齊(27.18%)手上,極右翼候選人勒龐和極左翼候選人梅朗雄則分別獲得17.9%和11.1%的選票。

據法國內政部消息,本次選舉法國登記選民人數超過4700萬,在法國本土、海外領地和境外共設立6.9萬個投票站。但分化嚴重的選票預示著第二輪的高棄權率。除了對法國政治心灰意冷外,還有選民因馬克龍和勒龐均非理想人選而棄權。

在幾天前的大選最後一場電視辯論上,馬克龍表現良好,而勒龐則被認為花了太多時間用於攻擊對手,而非強化自己的政綱。

法國選舉制度規定,大選投票前一天,候選人必須停止一切競選活動,而民調組織也不能再更新民調結果,媒體則不能再發布任何民調或預測結果,否則將面臨高額罰款。

根據5日公布的最後一批民調結果,馬克龍將獲得62%左右的支持率,以22%~23%的優勢戰勝勒龐。

然而,5日爆出的馬克龍競選郵件遭黑客襲擊從而導致信息泄露的事件又在關鍵時刻為大選增添了陰雲。馬克龍競選團隊認為,這是第二輪投票進行前的一次“破壞行動”。但媒體出於社會責任並沒發酵這些不利於大選的消息。

不管誰贏,都面臨分化

雖然截至發稿時尚不明確誰將當選法國總統,但從此前一路的競選過程來看,可以預見的是,無論誰當選都將面臨一個嚴重分化的法國。

不容忽視的是,法國的極端勢力已經崛起。在第一輪投票中,超過四成的法國選民把選票投給了勒龐的極右翼和梅朗雄的極左翼。但是,極右與極左的訴求並無太大差異,二者都高舉反移民、反歐盟和反全球化的三面旗幟,但馬克龍的立場則完全對立,主張自由、支持全球化。借用最後一場電視辯論上主持人的總結,兩個候選人政治綱領的每一條都截然相反。

到底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又或者是艱難地在中間尋得平衡,這是新總統應該立即著手解決的事情。否則,在更嚴重的情況下,日趨嚴重的分裂對整個歐洲也將構成不小的挑戰。

為什麽這麽說呢?此前的分析審視了兩種情況:勒龐獲勝,則“黑天鵝”再次飛起,法國同樣面臨脫歐風險,如此帶給歐洲的震蕩不可估量,這一結果也將給接下來的德國大選和英國脫歐談判帶來未知影響;馬克龍獲勝:大量棄權的選票和空白票代表著馬克龍獲勝的公正性以及在未來執政中的力量仍然會被削弱,增加了改革阻力,畢竟,不管誰當選總統,政治綱領都需要獲得議會的支持才能最終落實,簡而言之,總統不能決定一切,議會的權力還是比總統大。

而且,不管是誰獲勝,街頭抗議的聲音也不會因投票結束而減弱,這些雜音也將令社會陷入不安,進而影響法國的未來走向。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防止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恐怖襲擊以及投票結果公布後的抗議遊行,法國專門增加了5萬安保力量。從此也可以看出,面臨內部分裂和極端勢力崛起,法國乃至歐洲的安保都不容許有半點的松懈。

(實習生毛愛佳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224

《我的前半生》今晚落幕 現實題材話題如何討巧?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26/1132419.html

原標題:“前半生”今晚落幕 話題還在沸騰……

暑期檔一直以來都是古裝劇、玄幻劇的天下。今年,在《楚喬傳》《軍師聯盟》《醉玲瓏》 等多部古裝大劇的夾擊之下,一部現代都市題材電視劇卻殺出了一條血路——截至7月24日,《我的前半生》在東方衛視的csm52城收視率已破2.64%,北京衛視也破了1.98%,最終收視雙雙破二幾無懸念。

今晚,這部引發“婚戀大討論”的話題劇將迎來大結局,隨著收視的節節攀升,爭議也愈演愈烈,從一開始的“亦舒小說大整形”到“移情狗血大吐槽”,豆瓣評分自8.2分一路跌至6.8分。在年輕觀眾當道的暑期檔,一部講述“離婚女性逆襲之路”的電視劇為何會引發如此熱烈的社會反響?當下的電視觀眾,到底需要什麽樣的現實題材作品?

劇情驟變,主角人設崩塌

開播後,關於這到底是不是一部合格的“亦舒小說改編劇”的爭論好不容易偃旗息鼓,本以為大部分“非死忠原著黨”觀眾,已經接受了這部“大整形電視劇”,但主創團隊卻沒想到,該劇的口碑卻隨著劇情的發展而急轉直下。尤其是賀涵在剛剛向唐晶求婚後不久,就坦白自己愛上了羅子君的設定,令觀眾難以接受。“相戀十年的男友愛上了我的好閨蜜”,這樣的狗血劇情,毫不意外地引起軒然大波,說好的“失婚”女性獨立成長記,最後還是不能免俗地落入“霸道總裁愛上我”的老套戲碼。

其中,男主角賀涵人設的崩塌尤甚。那個曾經說過“我不允許任何人詆毀唐晶”的男人,恰恰傷害唐晶最深。原本是個“精英男”的他,在遇上羅子君之後,徹底淪為“老娘舅”,每天周旋在她複雜而又混亂的各種家事之中,從神壇上拉了下來。甚至有觀眾吐槽稱:“說好的現實題材大劇,最後仍是一部瑪麗蘇中年女子童話劇。”

究竟是“愛字擺中間,道義放兩邊”還是“閨蜜如手足,男人如衣服”?盡管編劇在全劇的最後,也沒有給賀涵和羅子君一個明確的感情歸屬,但仍有不少觀眾不能接受這樣的設定。對此,編劇秦雯認為,爭論也是這部戲有意思的地方,“賀涵和羅子君也沒在一起,羅子君同時失去了最好的閨蜜,也沒有跟她愛的人在一起,其實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看這個事情,他們都背負了各自的十字架。”

配角出彩,觀眾入戲太深

除了觀眾熱議的羅子君、賀涵、唐晶,一群出色的演員,更讓劇中的配角光弧無限放大。

相比於羅子君與唐晶精致的妝容以及換不完的光鮮時髦大衣,淩玲樸素的服裝配上有些憔悴的面容,僅僅在造型上就“輸”了一大截,更別提“小三”和“繼母”這樣吃虧的人設了,而吳越入木三分的表演、教科書式的心機,刷新了不少人對於第三者的認知。也正因此,網友忍不住產生代入感,將對角色的負面情緒發泄到演員身上,開播僅僅幾天,出道22年的吳越就被突如其來的“攻擊”包圍,她無奈關閉了微博評論。

烈焰紅唇、拜金市儈,時而又仗義真情,護女技能爆棚的“丈母娘”薛甄珠在幾次出場之後,圈粉無數。承包了劇中無數淚點和笑點的她,在劇情後期,因為女兒和賀涵的感情,去找了唐晶,受到不少觀眾的指責,直到39集,這個看起來永遠精力充沛、永遠可以為兩個女兒擋風遮雨的媽媽一夜之間倒下,讓人不禁唏噓。她的扮演者許娣,用鮮活的演技,成功塑造了一個“自私而又無私”的母親。

另一個原本人設並不討巧卻意外走紅的角色,要數“前夫”陳俊生了。這個從頭至尾被貼上“婚內出軌”標簽的角色,一路頂著“渣男”的名頭,卻收獲不少觀眾的同情和理解,特別是在前任丈母娘面前的一跪,賺走無數觀眾的眼淚。80後的雷佳音,在和馬伊琍、吳越、袁泉這些70後的演技派“師姐”的對手戲中,絲毫不落下風,將一個老實、糾結的“出軌男”刻畫得可恨又可憐。

此外,白光、子群、老卓、密斯吳,甚至平兒,這些角色的飾演者,也個個演技在線。在《我的前半生》里,沒有單純的好人和壞人,每個人物都有優缺點,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場上,會有不同的選擇和看法,觀眾不自覺“入戲太深”,跟著角色一起委屈,一起失戀,一起爭吵,一起憤怒……

現實題材,話題如何討巧

無論收視、口碑如何,《我的前半生》在這個夏天掀起的話題熱度毋庸置疑。

從一開始的“嫁得好”還是“幹得好”,到“遭遇小三,到底是不是全職的錯”,再到“二婚等真愛還是和經濟適用男先湊合”,直至最後的“和閨蜜男友相愛,理智與情感到底站哪邊”,《我的前半生》 幾乎囊括了一個中年女性可能遇到的各種人生命題。劇中,對於愛情、婚姻、職場、家庭等不同側面的涉獵,讓很多在事業與家庭中左右難顧的都市女性開始審視自己現有的生活。

其實,只要切中要害,觸及足夠多人的痛癢,再私人的話題,也能變成沸騰的公眾話題。盡管劇情難免落入狗血和俗套,但“灰姑娘”的故事依然能夠會受到老百性的追捧,因為生活永遠比電視劇要來得殘酷。更何況,現實題材的都市劇給予觀眾的代入感和話題性,是“四海八荒”的仙俠劇與“時空流轉”的古裝玄幻劇所無法比擬的。

正如編劇秦雯所說:“人無完人,嬉笑怒罵都是一場聚會,照見其中每一個心有不甘的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75

“鞋王”落幕:百麗的三大致命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07/164493.shtml

“鞋王”落幕:百麗的三大致命傷
盒飯財經 盒飯財經

“鞋王”落幕:百麗的三大致命傷

一代“鞋王”為何退市,百麗將迎來怎樣的命運?

來源丨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文丨李思嘉

編輯丨解夏

“凡是女人路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這句話出自百麗國際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盛百椒。

今年7月27日,HK.01880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的上市地位被撤銷,宣告“鞋王”百麗(BELLE)正式退市。

從上市到退市,百麗在聯交所中經歷了整整十年,由昔日輝煌急轉而下,如今暗淡收場,除了電商沖擊,百麗還遭遇了哪些棘手問題?由高瓴資本、鼎暉投資入場私有化後,百麗又將迎來怎樣的命運?

憑借傳統零售模式走向巔峰

百麗(BeLLE)集團於20世紀70年代創於香港,90年代由香港著名鞋款設計師、資深實業家鄧耀先生引入內地,並針對內地市場重新包裝定位,獲得極大成功。

1997年,百麗建立特許經銷體系,整合了豐富的市場資源,快速擴大品牌市場占有率。

2002年,鄧耀、盛百椒家族聯合百麗各經銷商,共同成立百麗投資,由百麗投資擔當百麗集團獨家經銷商,順利地從經銷商手中接過渠道控制大權。

2004年,百麗集團又收購百麗投資全部資產,集團完成了品牌、生產、設計、零售的垂直一體化布局,率先在內地鞋業界實行以生產企業為龍頭、以各大商場及區域經銷商為依托,縱向整合產、供、銷聯合一條龍的“直線連鎖經營模式”,快速占領商業通道。

1

2007年百麗在港交所上市,百麗並購開始,包括3.8億元收購Fila、6億元收購Millie's、16億元收購森達等。百麗鞋類業務的自有品牌包括百麗、天美意、他她、思加圖、真美詩等,代理品牌包括Bata、CAT、Clarks等。

百麗不僅涵蓋了國內鞋服行業的一大部分,更是占據了女鞋市場的半壁江山。

縱觀百麗當年的發展史,其實也是快速開店的擴張史。2010年到2012年,百麗每年凈增門店數目都在1500至2000家;2011年,百麗公司平均不到兩天便會開設一家新店,新增鞋類自營零售網點1958家,達到近幾年高峰值。

市場需求增長放緩 百麗現“關店潮”

百麗明顯開始走下坡路是從2012年開始的。這一年,財報中有兩個數字極為關鍵:一是百麗營收同比增長13.5%,運動服飾與鞋類業務分別同比增長13.5%和13.6%,鞋類營收占總營收64%;另一個數字則是凈利潤,同比增長僅有2.3個百分點。

由於女鞋市場需求增速放緩甚至出現下滑,以女鞋業務為主、擁有數萬家門店且不斷開設新店的百麗並沒有打破市場魔咒,隨著整個市場供給側的大幅增加,女鞋單價出現下滑跡象,並逐年遞增,這使得單個門店的盈利能力下降,影響到了利潤率。

從2014年開始,百麗擴張的腳步徹底停下了,迎接它的是“關店潮”。2016年6~8月,百麗在內地的門店凈減少56家,去年全年關店700家,即平均每日關店2家。

另一方面,隨著電商興起,百貨行業遭受不小的沖擊,衰落跡象明顯,基於百貨商場內開設門店的百麗自然也被波及,銷售額下滑,無法收支平衡的線下門店最終迎來關店的命運。

2

同為傳統鞋類企業的達芙妮從2015年開始虧損,2016年虧損擴大,其銷售點數目凈減少999家,包括減少810家直營店及 189家加盟店,原因是銷售額大幅下跌,同店銷售負增長及毛利率下降等。

盒飯財經在工作日走訪了北京多家線下百貨商場(集中於北三環至北五環),商場內消費者寥寥,有商場的經營店主表示:“現在的人越來越少,前幾年來這里(商場)的人多,現在只有周末時候人比較多,但是也比不了以前。”該店主表示,現在來到商場買貨的主要是中老年消費者,即便最終選擇購買,也會大幅砍價,“沒有幾毛錢利潤”。

錯失電商機遇 轉型遇阻

2012年是移動互聯網生猛發展的一年,主舞臺上赫赫有名的傳統企業逐漸褪去光芒,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百花齊放。優酷土豆合並開啟並購潮,微信用戶破3億,滴滴問世,小米以獨有的營銷模式成功突圍……

百麗面臨的不僅是整個市場的驟變,也是傳統企業轉型的危機。

原《中國企業家》雜誌執行總編、現任雙誌集團總裁何伊凡在《打通》一書中曾說:“險象環生的環境讓中國企業家的危機意識與變革意識比西方同行更為強烈。他們的轉型周期,實際也比西方企業家更加短,往往10年,甚至更短就會有比較大的戰略調整。”

也許利潤下滑讓百麗管理層看到了危機,但他們的調整並沒有給百麗帶來新的增長點,甚至錯過了電商的機遇。

2009年,百麗就涉足電商,創建了自己的電商平臺“淘秀網”,在當時獨立站點的趨勢下,淘秀網的運營還算不錯。2011年,百麗又成立了優購網,並將淘秀網的資源全面移植至優購網。

3

想引領大船掉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百麗調整遠遠不夠,線上平臺與線下門店的模式完全不同,而優購網的“一把手”有豐富的線下經驗,卻並沒有線上電商平臺管理運營經驗,這使得線上線下無法打通融合,也說明百麗並不具有持續變革基因,成為“轉型困難戶”。

“在市場出現巨大變化情況下,沒有預判和找到轉型的路徑。”百麗集團CEO盛百椒稱,自己要承擔這些責任。實際上,盛百椒對轉型猶豫不決,他曾在一次年度業績會上問記者“到底要不要轉型”。

消費升級 產品無法滿足用戶需求

百麗擁有龐大的銷售額、用戶量、門店,卻忽略了“數據”,對用戶的意願不夠註重,缺乏一定的互聯網思維。

近年來的消費升級,消費者的審美提升,不再接受同質化和大眾化,註重和追求個性化,並且對正裝鞋的需求不斷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權增多,審美提升時,就意味著企業需要“更懂”他們的需求,而不是構建一個無處不在的品牌和零售體系“強迫”消費者購買。

4

(盛百椒)

雖然盛百椒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依然難以改變現狀。百麗上一次推出爆款鞋還是在2011年了,旗下的思加圖和徐濠縈合作推紅了松糕涼鞋,成為當時眾多品牌模仿和抄襲的對象,當下流行的款類中,沒有一款來自百麗旗下品牌。同時,百麗跟隨市場潮流的速度和節奏也不快,往往是新款鞋流行一段時間後,百麗才會跟隨推出。

目前,接受高瓴資本等私有化要約的百麗,將會迎來怎樣轉型呢?盛百椒認為,高瓴資本等要約方具有百麗轉型所需要的資源,尤其是數字化方面。

對百麗來說,投出騰訊、京東、美團、滴滴等巨頭企業的高瓴是個不錯的選擇,同時,百麗目前依然擁有13000余家零售網點,未來整合線上線下資源,依然有機會回歸,但“鞋王”的稱號怕是難以挽回了。

百麗退市 轉型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94

1號店時代落幕:走完磨合期 為何卻難逃邊緣化困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4/165121.shtml

1號店時代落幕:走完磨合期 為何卻難逃邊緣化困境?
俊世太保 俊世太保

1號店時代落幕:走完磨合期 為何卻難逃邊緣化困境?

一號店落寞的真正原因,其實主要還是因為所處的電商競爭大環境。

來源 | 俊世太保(ID:lijun_taibao

文 | 李俊

淡化1號店其實早在預料之中

盡管京東很快回應稱這是雙方合作後進行差異化運營的體現,但被人發現“與合並易迅時的說法如出一轍”,逐漸變得“有名無實”的1號店似乎正宣告落幕。

201305141049492519

在2016年完成對1號店的收購之後,關於京東和1號店之間的合作外界並不多見,反倒是京東與1號店原有的擁有者沃爾瑪之間在供應鏈和O2O方面進行了較多的合作協同。沃爾瑪在此後則不斷增持京東股票,目前擁有其12.1%的股份,成為京東第三大股東。

對於1號店本身,更像是京東與沃爾瑪戰略合作的添頭,而京東也借助這次的收購清除了一個B2C電商領域的強勁競爭對手,避免後院著火。眾所周知,1號店的優勢在於商超品類,但隨著網上商超大戰爆發,1號店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京東對標天貓超市時的馬前卒,兩者之間的協同作用出現了大幅下滑。

因此,在經歷了1年多整合未果後,從京東的角度來看,1號店的核心價值就是商家資源了,本次京東和1號店最大的調整其實就是“將1號店的第三方商戶轉移到京東的POP平臺上。”

而從大趨勢來看,電商競爭正在呈現出寡頭化的特點,在天貓與京東之外,其他電商平臺如果是做大而全的方向已經很難有生存空間。盡管1號店和京東業務側重點不同,但兩者都屬於自營B2C電商,在供應鏈、物流,甚至是用戶層面都有著諸多重合,因此這也成為了京東淡化一號店的核心內在動力。

商超戰略性收縮背後的犧牲者

不過一號店落寞的真正原因,其實主要還是因為所處的電商競爭大環境,那就是商超市場成為了京東和天貓直接交鋒的第一線。

f329509580e79d2_size524_w2400_h1600

為了提升消費者的購買頻次,京東將目標瞄準了快消品和生鮮市場。而在2016年初,劉強東更是豪言“我們要在三年內結束商超之戰,成為中國不僅僅是線上的,也包括線下的商超絕對第一。”

不過如今來看,結果似乎並沒有像劉強東預想的那麽順利。隨著天貓超市從江浙滬開始北上北方市場,甚至直搗京東大本營北京,京東已然感受到了不小的壓力。在2016年8月,京東完成對1號店收購後不久,天貓超市就曾宣布未來一年啟動“雙20億計劃“投入商超大戰;為了應對天貓的壓力,京東聯合1號店宣布投入10億在華東、華南地區,目的也顯而易見——阻擊天貓。

京東此時的目標非常明確,起家於上海的1號店在華東地區有著不錯的影響力,這可以成為京東超市深入該地區的尖刀。但在天貓不計成本的投入下,最終結果卻是1號店不僅沒有阻止天貓進軍在線商超市場,反而還讓自己陷入了市場份額持續下跌的窘境。

2017年對於京東來說是痛並快樂著的一年,一方面股價屢創新高,另一方面業務的增長也已接近天花板,商超市場成了京東未來的破局的關鍵,但同時這也成了其防線被攻破最薄弱的一環。隨著天貓以新零售的態勢進軍北方市場,京東既有的北方優勢市場也開始承壓。一個標誌性的關鍵節點就是“上季度天貓的GMV增速超越了京東”。

對於京東而言,收購1號店的戰略目的不僅並沒有實現,甚至在線上商超原本的優勢市場中也一定程度上開始受到了來自天貓的沖擊。戰略性收縮,將主要精力放在與天貓超市在北方的攻防中已迫在眉睫。此時1號店品牌存在的價值可以說已微乎其微。

從易迅到1號店,看京東投資的姿態變化

其實1號店並非京東第一家收購後陷入落幕悲劇的公司。在此之前,京東便在2014年通過與騰訊的交易,獲得拍拍、易迅、QQ網購等騰訊旗下電商業務。但就在1年後的2015年11月,京東便宣布關停C2C電商平臺拍拍網。

易迅名存實亡

而曾經一度與京東在部分地區拼到“一日三送“的易迅,由於與京東業務較高的重合度,如今雖然未正式關停,但也早已轉型所謂的“電商媒體化”,陷入被雪藏的境地。更早之前,2010年3月,京東就曾收購韓國SK集團旗下電商網站“千尋網”,此後開開停停,最終在電商大戰中銷聲匿跡。

2012年1月,京東收購日韓風尚類B2C平臺“迷你挑”,但此後更是陷入了兩家公司之間的口水仗和法律糾紛,最終落得不歡而散的結局。2014年1月,京東收購特價酒店預訂App今夜酒店特價,雖然酒店業務最終被停止,但加入京東的兩位創始人鄧天卓和任鑫卻一度得到重用,不過後者於2015年獨立創業,鄧天卓則一度掌管京東的O2O業務,並擔任京東副總裁,只是在2016年底後就再未在公開場合代表京東露面了。

如今回顧京東的並購投資歷史,成功案例並不多見,這種現象並非偶然。一方面,京東仍處於長期虧損狀態,在2017年才稍有緩解,對於被納入京東生態的項目,如果不是處於京東戰略的核心位置,很難得到有效的資源支持。

另一方面,這種支持不僅僅是資本層面,還有流量層面,電商是移動互聯網流量生態的重要終點,但更是流量消耗者。京東雖早已是中國電商市場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但通過京騰計劃拿到騰訊投資和微信流量入口後,京東仍要依靠京條計劃、京度計劃、京奇計劃等,花費大量成本從外界獲取流量。京東沒有像阿里形成那樣龐大的文娛生態,並沒有形成流量富礦,何況去給其他平臺賦能。

因此所有京東收購的電商平臺,最終都難逃被京東消化的命運,而這可能也是它們最好的出路了。而反倒是像達達這樣,與京東並沒有直接競爭關系的公司,被京東收購47%股份,並與京東到家整合的項目,成為了京東生態體系內重要的一環,承載起了如今為京東連接線上與線下的任務。

因此我們看到近年來京東在收購層面的案例也越來越少,投資成為了京東的主要資本操作手段,對於騰訊和沃爾瑪這樣的巨頭,京東積極地接受對方投資,以期能夠達成戰略合作;對於什麽值得買、達達這樣的項目,則是通過投資達成生態上的合作關系,形成協同效應。

對於京東而言,1號店更像是一種思路的轉變,構建有協同效應的生態才是收購的最終目的,而收購後如果不能夠實現有效地整合,或者帶去更多的資源支持,那麽收購的意義便也不複存在了。但問題是,對於京東而言,它在絕大多數時候更關註的,反而是對手——天貓。

1號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23

“雙11”狂歡落幕:破紀錄的又是交易額 真正火的卻是零售業變革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1-13/1161126.html

每經記者 張斯 實習記者 王星平 每經編輯 魏文藝

今年“雙11”,阿里和京東均創下千億級的成交量新高。其中,阿里巴巴天貓的成交額再次刷新了單日全球零售歷史紀錄,定格在1682.69億元。而根據第三方大數據平臺星圖數據監測數據顯示,今年“雙11”當日,全網電商銷售額最終鎖定2539.7億元,較去年“雙11”大增48.63%。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雙11”創造銷售額新高的背後,融合“線上+線下”的“新零售”等商業形態正在從概念變為現實。正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影教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所言,一切僅僅以零售為目的的零售都是舊零售,今年“雙11”點出了零售的儀式感,但在這場購物狂歡的表層下更應看到“新零售”的內涵。

透視今年“雙11”業績背後,幾乎所有電商平臺均在零售變革上大做文章。無論是阿里的“新零售”、京東的“無界零售”還是蘇寧的“智慧零售”,都是對“雙11”形態的重構。在業內看來,今年“雙11”場上的較量已不再只是交易數據的狂歡,更像是一場零售生態的狂歡,集中檢驗各家對零售生態布局的成效,推動傳統零售業向數字化商業轉型的“零售大閱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9年“雙11”:阿里的變與新

從銷售額看,阿里巴巴仍是今年“雙11”的最大贏家。從2009年的5200萬元成交額,到今年的1682億元,其增長已經超3000倍。同時不難發現,盡管成交額一直在打破記錄,但是增速卻是相對下滑的。2012年~2016年“雙11”交易額增速分別為259%、79%、79%、53%、44%,今年則為39%。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阿里巴巴2016和2017財年財報中註意到,阿里巴巴GMV、活躍買家數、月活用戶等指標的增速都明顯放,這是阿里巴巴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事實上,阿里巴巴也正在求變,而求變必會出新,這在今年“雙11”已有所體現。

今年“雙11”,阿里除了加大線上活動力度,還通過海內外線下超100萬商家將線上線下打通,同時天貓還聯合百余品牌在全國12個城市的52個核心商圈開出60家新零售快閃店,線上線下互聯互通。正如此前阿里巴巴集團CMO董本洪所說,今年“雙11”的特色就是新零售全渠道融合,這是以前沒有過的。

這些改變,都源於一個詞——“新零售”。一年前,馬雲在雲棲大會上正式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什麽是新零售?似乎並沒有多少人能講明白,但對於阿里巴巴來說,這一方向是堅定的。口號一出,阿里巴巴即用一系列的線上線下聯動行為試圖推動著零售業的進化。

自2015年8月出資282億元成為蘇寧第二大股東後,阿里巴巴相繼以投資或收購方式與銀泰、三江、百聯、新華都等多家傳統零售巨頭產生聯系。在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看來,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策略非常明確,將會繼續實施這一策略,與重要行業的線下零售商進行合作。

除了與傳統零售商合作,在新零售的業態領域,阿里巴巴也在不斷嘗試——盒馬鮮生作為一種嶄新的生鮮超市業態,一年半時間里開了13家,並成為一種商業現象;針對中小城市社區便利店推出的零售通系統,如今已經進駐50萬家店,計劃在2018年達到100萬家;無人模式便利店與超市也成為當下熱議的話題,天貓已經和眾多線下品牌達成合作,為他們將線下店升級成智慧門店。

張影教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零售是一個發展中的、變化中的概念。今天的新零售是數據驅動的,未來可能是人工智能主導的。觀察今年的“雙11”,可以看到技術決定了新零售的實現程度。“雙11”當天,張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雙11”是新零售開始之後的初步演示,整個數字化商業過程才剛剛開始,未來阿里巴巴一定還會在新零售方面創新。

此外,“全球化”也是阿里巴巴下定決心要走的一條道路,而東南亞在阿里巴巴出海戰略中起著“橋頭堡”的作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京東“積木”玩法試水“雙11”

“我們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抓住‘不變’的本質,同時在戰略和組織的方法論上積極‘求變’,是我們和這個時代共存、共演的必經之路。”在“雙11”期間,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發表了關於未來商業思考的署名文章,並提出了“積木組織”理論。

2017年,京東正式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其實質是無界零售。按照劉強東的說法,在無界零售的新時代,零售的未來不是“帝國”,而是“盟國”,包括京東與品牌企業在內的每個參與者將自己的那塊或那幾塊“積木”定義清楚,並不斷優化,最終不同積木以不同方式組裝在一起,演化出無界零售的無界場景,共同推動新商業文明時代的到來。

而這種變化,於京東而言,最核心的屬性則是“開放”。在此背景之下,要想從“一體化”走到“一體化的開放”,這對京東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戰略轉變。京東也將今年的“雙11”看作是一個全新起點。因此在其第一個開放的“雙11”里,京東一改往年對銷售數據不正面披露的姿態,首次發布了“雙11”戰報:在11月1日~12日的“京東11·11全球好物節”中,累計下單金額達127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

其中3C領域中,京東手機銷量24小時實時競速排名榜單,成為最受關註的看點。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商城3C文旅事業部總裁胡勝利總結出一套“戰報方法論”。這個榜單被業界公認為含金量最高、有”中國3C晴雨表“之稱。今年這份連續上演12天、讓全球手機廠商同場PK的競速戰報,牽動著每一個品牌商的神經。據京東3C文旅事業部相關人士透露,12天內品牌商們需要與京東密切配合。如榮耀專門在京東總部旁給員工訂了20天酒店,深度駐紮京東,雙方經常討論到大半夜。包括負責營銷、采銷對接和客服等部門,與京東無縫對接。

這些努力也取得回報。今年榮耀將榮耀6X、榮耀V9等熱賣品提供給京東包銷,目前已取得不錯的銷售表現。在業內人士看來,京東正在將自身各種營銷、數據、技術、物流、金融等能力,像積木一樣自由拼接,全面向品牌商進行開放賦能。

與此同時,今年“雙11”京東還嘗試了更多不同尋常的打法,尤其是開放與連接自己的“朋友圈”。無論是家電巨頭的集體站臺,還是6家在各自領域流量第一的互聯網巨頭,均為京東共同進行流量運營。對京東來說,首個開放的“雙11”銷量數據背後都是一次零售變革的全面檢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雙11”的零售大閱兵

2017年被認為是零售行業發生巨變的一年。從阿里的“求新”、京東的“求變”,包括蘇寧、國美等多家參戰“雙11”企業的表現,可以預見未來“雙11”的生態,甚至可以看到未來零售生態的一些共性:從線上到線下,共生、互生、再生。

2017年被阿里認為是“新零售元年”。今年“雙11”天貓內部定調為“新零售大閱兵”,其背後是天貓作為新零售先行者,帶領數以百萬計的商家門店完成“人貨場”重構,推動品牌商家加速觸摸消費大數據,以需求端來重塑市場生態。

對於新零售,張勇曾對外給出“標準答案”:在如今消費升級時代,消費主導權逐漸從商家轉移到消費者。與傳統商業模式不同,如今“人”和“場”逐漸成為前端,而“貨”這一環節則隱藏在後端,這也是未來零售企業都需要轉變的思路。

這與京東提出的“第四次零售革命”以及“無界零售”概念不謀而合。劉強東認為,在去中心化的無界零售場景下,未來零售交易的核心將不再以流量為中心,而是更關註交易的本質——“產品”、“服務”、“體驗”和“數據”。未來零售將跨越時間、空間的任何限制,數據充分融合流動,推動行業效率全面提升。

因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新零售的試水,對今年“雙11”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而在張勇看來,真正新零售的發展,要突破現在的產業鏈角色分工,出現新的物種。要塑造這種新模式,則必須具備三個層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備通過對零售真正的認識、經驗累積和了解,同時創新思考,進行零售業態重新創造的能力;二是要具備整個信息基礎架構的互聯網信息系統能力;三是需要擁有強大的網上用戶入口。

顯然,無論哪種說法,在技術驅動下的零售變革對於傳統零售企業而言都是機遇與挑戰的並存。隨著新零售、無界零售等新模式的推進,電商平臺正以前所未有的積極性擁抱線下渠道,使其可以整合利用多種渠道,打造新型零售生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118

落網:一場“情懷眾籌”的狼狽落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222/167335.shtml

落網:一場“情懷眾籌”的狼狽落幕
虎嗅網 虎嗅網

落網:一場“情懷眾籌”的狼狽落幕

2017年12月31日,有人在微信群里@胡建國:“真想給你點一首周傑倫的《算什麽男人》。

來源 | 虎嗅網(ID:huxiu_com)

作者 | 李拓

開工大吉!然而新年開工第一天,我們不準備給創業者打上一針雞血——就像春節期間某些創投大佬與創業者還在熱烈討論區塊鏈與各種幣那樣熱鬧。以下,是一碗冷雞湯,然而,它,正是創業眾生的日常——它聲稱飽含情懷,但最終證明難以下咽。一名創業者和一群曾是他的粉絲、並瘋狂支持他的創業者,因為對彼此的種種誤判,造成了落網和落空間的悲劇。

2017年12月31日,有人在微信群里@胡建國:“真想給你點一首周傑倫的《算什麽男人》 。” 這句“新年問候”絕非戲謔,而是真心挖苦。而一周多之後,來自北京的30人集體起訴胡建國的訴狀也在司法局正式備案,用起訴者的話說,事情還遠未結束。

誰是胡建國? 

在長達14年時間里,胡建國曾因創立小眾音樂App“落網”而盛名遠播。落網粉絲用戶也對他的“情懷式創業”非常買賬,從2016年起,在落網粉絲的熱情支持下,胡建國先後於廣州、北京兩地各眾籌一百多萬元,打造線下音樂空間“落空間”。按他的說法,如果在全國開五家店,加上線上各種業務,公司估值將破億——但一年半之後,幻象破滅:2017年12月初,胡建國宣布,落網App停止維護,兩家線下音樂空間均告關閉。 

從彼時至今,不僅他本人遭遇了人設崩塌的突變,連落網的員工和參加眾籌的股東,也都先後因為夢碎而卷入一場有關金錢、情懷的猜忌與紛爭中。

這個“起於情懷,終於鬧劇”的創業失敗故事里,究竟誰在為損失買單?

崩潰的眾籌股東 

2017年12月初,北京入冬。 

位於東城區大經廠西巷的“落空間”迎來了噗哧脫口秀的一場線下演出。但前來看演出的人不知道,這場脫口秀將是這家線下文藝空間的最後一場活動——一周之前的11月30日,落網創始人、落空間發起人胡建國突然在北京、廣州眾籌股東微信群里發出通知稱,因為近期北京的清理政策,落空間北京店(簡稱“北京店”,下同)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需要關門。同時,已營業一年半的落空間廣州店(簡稱“廣州店”,下同)也一並關閉。 

一開始,眾籌股東們(落網內部稱為“共建人”,下同)情緒穩定並表示理解,在討論“善後事宜”之際,一位共建人試探地問道,如果是官方認為北京店不符合消防安全規定,應該會出具書面通知,我們是否可以看一下官方文件?胡建國一句“停業的官方文件,落網方面尚在擬定中”的回複,引來群內嘩然一片。一位共建人H憤怒地向虎嗅表示:“官方的停業通知函還要你落網來擬定?騙誰呢?” 

有幾名起了疑心的共建人向胡建國提出,若真是政策原因,請胡建國出示北京官方的“停業通知”,畢竟消防不合格可以整改,還有重開的希望;若沒有官方壓力但還要關閉,則要做財務審計。 

在30多位共建人質問的壓力下,胡建國很快承認,線下空間關閉緣於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與北京清理政策無關。他還宣布,除了“落空間”線下店關閉外,落網線上App也會停止運營。為了證明目前情況確屬營業困難,胡建國向共建人提供了數份記錄“落空間”收支情況的Excel表格。

微信圖片_20180222112955

Chart 1:胡建國曾兩次提供落空間北京店經營收支表,這是被共建人指責為“漏洞百出”的那一版

不料,正是這幾份表格,更是引爆了共建人與胡建國之間不信任的炸彈。

明眼的共建人發現,胡建國提供的收支表格存在令人瞠目結舌的問題:

首先,出資6萬,享有股權1%,3萬是0.5%,除去消費類權益眾籌所得,北京店通過股權眾籌獲得147萬元,擁有其24.5%股份(按當初眾籌計劃,這24.5%的股權應由落網在北京成立子公司代持),剩余75.5%股權也應由子公司來出資——但詭異的是,有共建人反映,他們拿到的眾籌合同中未寫明這一條出資義務。

而且收支表顯示,落網不僅未在北京成立子公司,也沒有出資。落網只花完了占股24.5%的147萬元眾籌款,就宣布關店;

微信圖片_20180222113000

Chart 2:落網、眾籌人與廣州、北京兩地線下酒吧的股權關系

第二,來自全國各地的共建人用147萬元投資了北京店24.5%的股份,182萬元投資了廣州店61%股份,但不能承擔兩個店100%的損失,按《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的權責規定,共建人需要得到補償。 

更令他們意外的是,作為落網創始人的胡建國,在2017年7月前後就已卸任CEO,公司這麽大的人事變動,卻完全沒有向共建人通報。 

共建人來自天南海北,背景各異,或者是教師、學生、手機賣場的營業者,或者是律師、酒店經營者,他們在廣州、北京兩家線下店的眾籌活動中投入不等,少則上千,多則達9萬元。為了參加眾籌,有的動用了私房錢,有的則貢獻出了多年積攢的壓歲錢。根據眾籌合同,出錢的共建人均為“股權投資”,不參與公司決策,店方只需要每半年提交一次財務報告並進行的分紅,到了提交報告的時間,共建人們等來的卻是兩家店徹底倒閉的消息——再看到這些亂七八糟的賬目,氣自是不打一處來,北京店的幾名共建人在當晚就選擇了報警。 

事由是:欺詐。 

除了追問胡建國,幾位共建人還私下吐槽北京店店長L,認為北京店的關閉,恐怕是他和胡建國串通一氣的結果。 

面對譴責,L寫出了一份《落空間北京店的前因後果》,他在這份說明中表示,落空間北京店本可以不用走到這一步。“L本人對活動和經營都很熱心,積極想辦法的,經驗是比較豐富的。”一位共建人向虎嗅表示,“我對他工作算一半一半認可吧,如果早點提醒風險的話,可能不會像這麽糟糕。”

微信圖片_20180222113005

Pic 1 落空間北京店店長L長篇自陳的片段

此後胡建國進一步被孤立,並在微信群里受到共建人更大規模、更密集的攻擊,從未認真過問經營狀況的共建人們開始集體搜尋,挖出了更多令他們無法接受的事實。 

問題叢生的“落空間” 

2015年,在珠海一家小酒館里喝酒的胡建國突然覺得,做個線下酒吧也許是個不錯的主意。 

這個突發奇想被股東放大了,他們建議胡建國要搞就搞大點兒,原本做酒吧的計劃,因為加入了資本運作元素而變得更富冒險性,也給這個當時有著10年歷史的獨立音樂創業項目埋了雷。 

2016年3月,落空間就在眾籌平臺“開始吧”上為線下空間眾籌,在短短兩天時間內即從線上和線下籌到超過180萬元。但從店面選址開始,落空間就暴露出極其不專業的一面。“廣州店選址太垃圾了,選在一個廣州東山口人流稀少的別墅區,不可思議。”一位要求匿名的離職員工向虎嗅吐槽,“而且轉讓費都要50萬元,一開始就這麽鋪張浪費……” 

胡建國找來曾某(人稱“阿May”)做落空間線下店的總負責人,這樣,落空間廣州店就先被交到她手中運營。但阿May對餐飲與線下活動知之甚少,不少活動還得靠幾位熱心的共建人幫忙牽線搭橋。阿May對管理也顯示出不專業的一面,HR工資6000元,廚師工資8000元,這個數字在廣州的服務業算是相當可觀了。根據L回憶,員工工作非常不飽和,“阿May也不是不知道,但也沒有辦法。” 

胡建國宣布落空間停業的消息後,在共建人的強烈要求下,曾負責廣州店眾籌事宜的“開始吧”向廣州店派駐審計人員,並出具了《廣州後搖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經營情況 》的財務核查報告,指出落空間廣州店的問題包括但不限於: 

2016 年 6 月至 2017 年 11 月份累計實現凈利潤-249.30 萬元,其中 2016 年度實現凈利潤-196.27 萬元(店鋪裝頂手費 、裝修成本、開辦費等未分攤),2017 年度實現凈利潤-53.03 萬元。 

在廣州店的運營公司(廣州後搖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後,原本應從眾籌發起方落網公司(新噪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賬戶上劃過來的眾籌款項,遲遲未能成行,廣州店一直靠落網以“備用金”形式,以及管理人員現金代付的形式維持運轉; 

營收數據丟失嚴重,有數月系統營收數據與實際營收有差距。 

北京店的境遇就更糟糕了。 

北京音樂圈的朋友、也是落網的另一名合夥人幫胡建國找到了一處店面,作為落空間北京店的落腳點。在多彩投的眾籌頁面上,胡建國寫道:

我們在北京東城區的大經廠胡同里租下了一座小院,南邊挨著地安門大街、南鑼鼓巷和什剎海,西邊緊靠鐘鼓樓。無論是出於人文沈澱還是位置地理的考慮,我們都覺得這里非常合適。

不過首先,這個店並沒有小院,第二,所謂“大經廠胡同”有誤,大經廠胡同在大經廠西巷以東,可通北鑼鼓巷,且比大經廠西巷要闊多了——

微信圖片_20180222113016

Pic 2:大經廠胡同與大經廠西巷位置示意,出自百度地圖。

第三,眾籌頁面給出的地圖顯示,落空間北京店的地址在北鑼鼓巷——

微信圖片_20180222113022

Pic 3:胡建國在“多彩投”上標註的落空間北京店址

而事實上,蜷縮在與北鑼鼓巷以東與之平行的大經廠西巷內的北京店,距北鑼鼓巷甚遠。“以我的經驗來說,這位置我覺得非常差勁。”L在給共建人的說明書里說道,“盯了兩天發現完全沒有自然人流。” 

微信圖片_20180222113028

Pic 4:落空間北京店的實際位置與北鑼鼓巷相距甚遠,截圖來自百度地圖

與廣州店相似的失敗選址,也讓北京店遭遇詛咒。 

北京店的店面是花12萬元從一位名叫張子鑒的手中轉租而來。由於東城區不再給二環內批複餐飲類店鋪的證照,落空間北京店的所有證照,是花了5萬元從張子鑒手中買下的永久使用權。

微信圖片_20180222113032

Pic 5:落空間北京店用5萬元買下了這張來之不易的營業執照

2017年3月開始裝修,連帶設備花費30萬元左右,原定五一開業,不料因為轉讓人張子鑒截留款項,導致房東不斷來找麻煩,開業時間拖延到5月下旬。此後直到停業,北京店與房東的糾纏從未停止,甚至多次驚動警方。 

與一般的酒吧晚上20:00以後才營業相比,北京店每天下午15:00開門,晚上23:00打烊的節奏可謂勤勉,但選址失敗直接導致其平日里沒有自然客流,完全無法指望酒水生意。胡建國“結合 LIVE HOUSE、咖啡館、酒吧等不同線下模式的優勢,然後走出自己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的設想就此落空。 

微信圖片_20180222113039

Pic 6:落空間裝修完畢的圖片

粉絲經濟更是無從談起——落網的粉絲規模並沒有胡建國和共建人們想象的那麽大,消費力更不值一提。“很多粉絲只是聽說北京店開業了,會來看,但就是拍照之後就走了,不消費。”店長L回憶道,“粉絲市場不賺錢,後來不做針對粉絲的活動了。” 

北京店只能靠線下活動來維持。從開業到停業,舉辦了上百場線下活動,定期演出的脫口秀,能帶來每月8000元的收入;北京店還與互聯網技術圈子過從甚密,他們組織觀看過蘋果2017年度產品發布會,承接過協作平臺Workbene的小型發布會。 

2017年12月初,已拖欠了兩個月房租的北京店終於迎來了關店的命運。

微信圖片_20180222113044

Pic 7:2017年12月9日,落空間北京店迎來最後一天,現場一片狼藉,虎嗅拍攝

在發出了那個引發眾怒的關店通知後,胡建國還於2017年12月7日發了《給共建人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關店的原因是遭遇到了選址、管理經驗不足、線下市場多樣性變化和經營不善。

但對“經營不善”的說法,L並不認可,“我覺得我做得比廣州店好,你給我時間,再配兩個人,至少不會虧吧。” 他寫道,“我個人履歷很長,做過很多工作,這是生平第一次工作讓我自己覺得有屈辱感。”

徒勞無功的掙紮 

指責是徒勞的,共建人終究得尋找各責任方來討回屬於自己的錢,落網創始人胡建國是首當其沖的責任方。 

在胡建國看來,落網估值破億,如果“債轉股”(即將共建人對落空間的股權作為債權,轉為共建人持有落網的股份),似能化解眼前危機,但共建人經過簡單調查就發現這個方案完全不靠譜。

一方面,落網估值成疑。一位共建人反問道:“2012年阿里收購蝦米音樂也沒花1億元,各項數據都不如蝦米的落網,憑什麽估值1億元?”

另一方面,落網的現有業務也並不性感。

落網曾計劃為線下店做背景樂服務,也有和85°C合作的案例,但不知為何,合作沒有繼續;落網還曾開售電子音樂期刊,胡建國對外表示,客單價98元的線上音樂期刊已經賣出了70萬份。但這個數據也被質疑摻水,“如果這個數據屬實,那落網賬上將有近7000萬元,還要融資幹啥?落空間還會因為幾百萬的虧損就倒閉?”共建人H直接找到落網員工詢問落網用戶日活,得到的回答是:網頁+App日活不到3萬,遠低於胡建國口中的8萬,他極為氣惱地向虎嗅吐槽:“我現在老胡極其不信任,他極其不靠譜。” 

不少共建人認為,當下落網沒有什麽無法被取代的業務,並不適合做“債轉股”。因為第一,“線下BGM”無果而終,音樂期刊訂閱數據不可信,落網並沒有什麽切實可行的商業模式;第二,落網沒有什麽護城河,線下店的背景樂服務,網易雲音樂和太合音樂旗下的Lava radio都在做,而且二者規模都比落網要大。

事實上,共建人C的反問代表了絕大部分共建人的態度:“你把我們手中的一堆垃圾換成了另一堆垃圾,有什麽意義呢?” 

“債轉股”方案被否定後,在胡建國和滿腹怨氣的共建人僵持不下之際,落空間廣州店的眾籌平臺“開始吧”的代表也提出了調解建議:共建人與胡建國簽訂欠款協議,後者在規定時限內還清債務。 

不過這條建議被胡建國一口回絕。而且事情發展至此,“還清欠款”已是共建人的最基本訴求,他們還要求履行賠償責任。“欠款協議”的建議也被拒絕——這不是不給“開始吧”面子的問題,數位共建人向虎嗅表示,他們在反思後認為眾籌平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負責北京店眾籌的“多彩投”一直強調自己無義務為北京店做財務審計,這被共建人目為“不負責任”。

到虎嗅發稿為止,在律師的幫助下,北京店的共建人啟動了訴訟程序,將胡建國和落網告上了法庭,“多彩投”也被列為共同被告。 

胡建國錯在哪里?

始終處於危機漩渦的胡建國,其實一開始就公開認錯了。

在《給共建人的一封信》中,他承認,落空間“遭遇到了選址、管理經驗不足、線下市場多樣性變化等問題”。

“落網做了自己不擅長的事。在自身未穩固的前提下,急於拓展線下業務。而線下業務非常註重資產控制和人員管理。以落網的經驗積累和結果來看,落網還沒有真正準備好如此重的線下模式,所以導致線下空間運營失敗。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落網融資不暢,無法提供更多的資金去支持。 ”

他還在公開信末尾說:

“懇請所有共建人給落網一個機會,也給自己的音樂夢想留一個機會,讓落網能夠沖破現在暫時的難關,繼續能夠堅持下去。 ”

盲目擴張、管理不善、違規操作、拖欠款項、情懷示弱……與2017年那家生態化反公司相比,多麽驚人的相似。

在不少共建人看來,胡建國與那位藏身海外的生態化反老板相比,段位還是差了一些,他公開信中談到的原因都是表面原因,對自己的弱點恰恰只字未提,而這些才是落空間失敗的關鍵。 

首先,“他沒有擔當。”一位共建人向虎嗅表示,“他一直在逃避自己的弱點:管理不行。眼高手低,不敢承擔責任。”一開始胡建國將關停線下店的原因歸因於“政策因素”,就表明他對整個事件沒有“擔當”,一直在閃爍其詞,顧左右而言他。

第二,胡建國太習慣於用“情懷”而非現代化手段來管理公司,“開始握了一手好牌,線下店、投資都是超預期完成的,但他管理太爛。”另一名共建人批評說,“他不是一個合格管理者,他所謂的談判溝通,都是在打感情牌。他就一直是‘我弱我窮我有理’,這還不如遇到一個騙子讓你輸得心服口服,讓人覺得跟他打交道就是侮辱了自己的智商。” 

共建人H則向虎嗅表示,“無論在創業早期還是落網遇到危機時,胡一直在強調自己是一個從雲南小山村出來的貧苦孩子,方案被否定之後,又誠惶誠恐地問我們‘怎麽辦’——你沒有備選方案,還要問我們怎麽辦?” 

雖然把胡建國告上了法庭,但數十位共建人依然余怒未消。

他們覺得被這位“從雲南農村出來的窮孩子”的“情懷”所騙。

“北京線下店的3萬元眾籌款,每年分紅比例是0.5%,廣州則是1%,收益率還不如銀行或者余額寶。多彩投或者路演宣傳年息24%,做路演時還稱年投資回報率是8%,即使是得不到這麽多利潤,至少有保本條件……總而言之,我們其實是報以善意的態度來支持的。”但圍繞落空間的糾紛事件,令不少共建人非常不爽,C向虎嗅表示,他不會再相信任何眾籌網站。“我覺得這事情已經損傷到他在圈內的名譽。” 

虎嗅也曾聯系到胡建國,希望他回複以下問題:

微信圖片_20180222113105

但遺憾的是,胡建國以“沒有義務”為由,拒絕回應。

這場長達三個月的鬧劇,至今還未收場。經濟糾紛自然會由法院來裁斷,但因為這場眾籌糾紛對“情懷”“音樂創業”乃至用戶的情感傷害,又由誰來買單?

“我以後絕對不會再支持任何一個音樂眾籌項目了。”一位落空間共建人向虎嗅表示,“胡建國一直在打小眾音樂、獨立音樂的牌,拿著音樂愛好來賣情懷,以後我看到這幾個詞都有陰影。我堅決不允許這樣的人再出現在音樂行業。”

2018年2月15日是雞年農歷年三十,一位落網的編輯拿到了自己2017年11月的工資後,從微信中刪掉所有落網同事,並拉黑了胡建國。

胡建國 落網App 落空間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089

“強人時代”落幕,臺灣半導體還能再造一個臺積電嗎?

對於臺灣乃至全球半導體產業來說,張忠謀是一個有分量的名字,在他執掌臺積電的三十年間,這家企業從一家默默無聞、不被看好的公司,成長為全球頂尖的晶圓代工巨擘。

2017財年,臺積電實現營收330億美元(約合2087億元人民幣),凈利潤接近800億元人民幣,其市值高達2200億美元,超過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晶圓代工”模式的成功更是讓張忠謀有了“半導體教父”的美譽。

某種程度上,張忠謀創辦的臺積電不但創造了自己的產業(半導體制造代工業),也創造了客戶的產業(半導體設計產業)。正是因為產業分工漸成氣候,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fabless)不斷湧現,從而造就了高通、英偉達、聯發科、博通等一眾知名半導體設計廠商。

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就曾經公開表達對張忠謀的感謝,“如果沒有臺積電,自己只是一家小公司的老板”。

有人說,上世紀70年代是美國半導體產業的黃金時代,80年代是日本半導體走向高峰的時代,90年代是韓國半導崛起的時代,那麽,00年代則是在晶圓廠支撐下,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異軍突起的時代。

在以張忠謀為代表的“強人時代”,臺灣半導體人才輩出,其中包括聯發科創始人蔡明介、世界先進前董事長章青駒、創惟科技董事長王國肇、華邦電子創辦人楊丁元。產業的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從 IC 設計公司聯發科、IC 制造的臺積電,到 IC 封測公司日月光組成了最強陣容。

而在目前臺灣的上千家上市公司中,有將近半數比例的廠商從事著與電子產業相關的產品,是名副其實的“電子寶島”,而這些電子公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上遊半導體公司,包括材料、設備、設計、制造與封測;還有一類是電腦與手機代工廠商及配套零組件公司。

不過伴隨著張忠謀的退休,業內對於臺灣半導體的前景表達了自身的擔憂。即便是張忠謀本人,也承認全球半導體投資高峰已經過去,“半導體的快速成長期已經過去,從1952年到2000年,長達48年的時間,每年平均複合增長率16%,那是很高的數字。2000年以後,大概剩4%到5%,未來10年,我認為也會是4%到5%。”

在這樣的環境下,更加考驗企業的內功。

半導體產業可以模擬成跑步,每個參賽者實際上都是做著類似的動作,只是有人適合長跑,有人適合短跑。臺灣企業所面臨的挑戰有來自於外部的,也有來自於內部的,有產業層面的,也有技術層面的。對於下一個十年是否會在臺灣,再一次誕生像臺積電這樣的半導體巨頭,回答顯然是很難。

從外部挑戰來看,集邦拓墣產業研究院研究經理林建宏認為,臺灣在成熟制程節點的制造市占份額將逐步下滑。而內部挑戰則來自於土地、能源、教育政策、薪資水平將降低制造封測再投入的力道。“在PC與智能手機成長趨緩下,市場規模對半導體制造業的推動力道下滑,而在AI、5G、自駕車等議題上,將出現新的市場規模,如在競爭中獲得客戶青睞,將是臺灣半導體制造業能否持續成長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技術的大爆炸正在改寫半導體行業的格局,站在山頂的科技巨頭比以往任何時候的感覺都更為強烈。以高通為例。雖然在移動時代打敗英特爾等芯片巨頭成為市場上的新秀,但在人工智能、5G未成熟前,對華爾街的狙擊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此前博通的收購要約雖然未能成行,但可以看到,即便是排名靠前的半導體企業,也無法保證自己是否會成為變革中的“犧牲品”。

而新的市場需求也在刺激新的公司出現。龍頭企業為實現規模經濟和降低成本,會持續開展出於戰略整合目的的國際並購。同時,隨著產業進入後摩爾時代,企業也會加快布局新興市場,細分領域競爭格局加快重塑,圍繞物聯網、汽車電子、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並購將會日趨活躍。

對於中國臺灣來說,以IC設計為例,雖然是全球第二大IC設計地區,僅次於美國,其實差距仍然很大,並且並購風潮並不盛行。

這也許和臺灣企業主總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心理有關。臺灣半導體業曾有很強的優勢,但沒有把握時機整並改造,如今許多公司規模都很小,國際布局不足,只能在細分市場競爭。

林建宏認為,半導體產業是高度規模經濟的產業,晶圓代工能蓬勃發展與臺灣在存儲器產業的挫敗皆受到規模經濟的影響。臺灣在整體半導體發展上受限於資源有限,必須將有限的資源投註在特定項目上,因而導致在包含關鍵IP/EDA/材料/設備領域的投資較為缺乏,成為臺灣半導體發展中較薄弱的環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10

糾纏四年終落幕 承諾五年不增持LV狙擊Hermès夢碎

1 : GS(14)@2014-09-07 12:17:00

【本報綜合報道】LVMH狙擊愛馬仕(Hermès)夢碎,結束一場糾纏四年的名牌手袋併購大戰!雙方昨公佈已達成協議,LV將現時持有的愛馬仕股份分配給股東及子公司,並承諾五年內不增持。愛馬仕雖然保住公司控制權,但消息拖累愛馬仕股價早段一度挫逾一成,其後跌幅縮窄至約4%,可謂慘勝一場。



雙方聲明表示,LVMH會將現持有的愛馬仕23.2%股份重新分派予股東,包括Christian Dior及Groupe Arnault,並承諾未來五年不會增持愛馬仕股份,預計所有股權變動將於今年12月20日完成。據公佈,現時每持有21股LVMH的股東,將可獲分派一股愛馬仕,LVMH目前主要股東為Christian Dior,掌控42%股份,而Groupe Arnault則持有約5%。


愛馬仕股價曾挫11%

愛馬仕股價受消息拖累,昨早段一度跌逾11%,市值曾蒸發28億歐元,幸好其後隨大市反彈,至歐股尾段僅跌約4%,報252.1歐元。不過,雙方和解仍象徵愛馬仕無需被最大對手吞併,仍然保持業界最大自家品牌之一。雙方「停戰」對LVMH亦無大損失,因為在這四年收購戰期間,LVMH已因愛馬仕股價上升,令其持股價值上升130%,有分析指,預期愛馬仕將難以維持過往升勢,現時雙方「停戰」對LVMH實屬好消息。這場震撼法國奢侈品界的「手袋大戰」,是自2010年LVMH突然宣佈已持有愛馬仕的17%股份時展開。一直由家族掌控的愛馬仕,擔心會步其他大品牌如Christian Dior及Fendi等被LVMH收購,故觸發一場股權保衞戰。愛馬仕兩年後向LVMH興訟,指其收購包含內幕交易及操控股價等不法行為,其時LVMH掌控愛馬仕22.3%股權;但LVMH則反指愛馬仕抹黑及指控不實。法國監管機構AMF於2013年時一直對LVMH進行調查,期間後者雖曾要求AMF終止對其調查,但AMF拒絕,最終更判愛馬仕勝訴,LVMH被罰款800萬歐元。LVMH雖不同意判決,但表示不會上訴。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904/188550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400

長壽節目高收視落幕中居領SMAP 爆喊別粉絲

1 : GS(14)@2016-12-28 08:12:26

日本國民級組合SMAP組成25年,過埋今個星期便會成為歷史,而五子主持20年的長壽節目《SMAP×SMAP》,前晚最後一集以長達5小時的特輯形式播出,五子在結尾時一同九十度鞠躬約一分鐘,隊長中居正廣表現最為傷感,更要背住鏡頭抽泣及拭淚,場面教人看得心酸。出道25周年的SMAP因不和而解散收場,五子拒絕亮相大後日的《紅白歌唱大賽》,而陪伴亞洲觀眾成長的《SMAP×SMAP》,前晚播出最後一集,重溫20年來的經典場面,其間SoftBank公開只播一次的一分鐘特別版廣告,回顧多年來五子為SoftBank拍攝之宣傳片。



■隊長中居正廣(右一)表現傷感,還背住鏡頭拭淚。

■SMAP向觀眾及粉絲作九十度鞠躬。

■SoftBank為SMAP製作一分鐘特別版廣告。


中國大使館貼文感謝

節目尾聲,五子最後一次齊人合唱銷量逾300萬張、日本樂壇史上最暢銷單曲第3位的代表作《世界上唯一的花》,唱畢後五人作九十度鞠躬,向觀眾及粉絲正式道別,中居激動得擰轉身抽泣,其他成員都含淚顯得依依不捨。富士電視台前晚共收到為SMAP留言的2萬封電郵及傳真,在節目結束時貼滿錄影廠以謝粉絲。5子合唱的片段兩日來引起各地網民討論及瘋傳,連中國駐日本大使館也罕有地在官方twitter發佈「謝謝,SMAP」的推文,再次證明SMAP在亞洲區的影響力。



■中居向200幕後人員每人送上一對Nike Air Max波鞋。

■島崎遙香畢業騷遇上《SMAP×SMAP》最後一集,她透露有預校錄影節目。

最後一集《SMAP×SMAP》高達23.1%收視,中居落淚一刻收視更飆升至27.4%,據知中居錄影當日曾向約200名節目工作人員每人送上一對Nike Air Max波鞋,每對波鞋更刻有員工名字,相當有心。另外,AKB48人氣成員島崎遙香於本周離隊,同晚她到秋葉原劇場作最後公演,其畢業盛況於網上直播,對於撞正《SMAP×SMAP》最後一集,島崎遙香答謝大家捧場,自言已錄影節目慢慢欣賞。撰文:哥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228/198784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3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