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資本撤退,產業資本抱團,《戰狼2》票房神話背後的電影投資嬗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07/164495.shtml

金融資本撤退,產業資本抱團,《戰狼2》票房神話背後的電影投資嬗變
三聲 三聲

金融資本撤退,產業資本抱團,《戰狼2》票房神話背後的電影投資嬗變

金融資本退潮的一年中,深耕行業多年的產業資本在行業趨冷的大環境下,找到了最佳的行業位置。

來源丨三聲(ID:tosansheng)

文 | 邵樂樂 秦泉

只需再有幾個小時,《戰狼2》就超過《美人魚》33.92億的票房登頂華語影史票房冠軍了。

取得這一成績,《美人魚》用了快兩個月的時間,《戰狼2》卻只花了不到12天。而接下來大家期待的,是《戰狼2》的最終票房會是多少,40億甚至是50億。這是電影上映前所有人都不敢想的,但如今貓眼電影的預測已經給到了52.85億。

0 (1)

毫無疑問,我們正見證“華語電影歷史”中,由《戰狼2》創下的票房紀錄。有人說,這個記錄或許會保持很久很久,大概只能等《戰狼3》來打破它了。

對於《戰狼2》背後多達21家出品方和發行方,無疑這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按照貓眼給出的50億票房預測來算,吳京的登峰國際等出品方除了提前獲得的2.17億的保底金額,超過8億的部分獲得的票房分成超過13億,扣除2億的制作成本,吳京等出品方獲得的凈利潤也超過13億。

保底發行方北京文化等拿到的票房分成和發行收入總計約5.3億,扣除前期支付的保底成本2.17億,三家公司(北京文化、聚合影聯和啟泰文化)獲得的凈收益超過3億。

更大的收益來自於二級市場的連鎖反應。北京文化隨著《戰狼2》票房的上揚一路高漲,截至8月4日,股價累計上漲超過45%,市值增加了40億。作為第三出品方的捷成股份市值增加近20億。

而在這一切背後,是過去一年中,電影產業投資發生的一系列深刻變化。體現在電影海報上,是參與方從過去的幾家變成了十幾家、二十幾家。

《戰狼2》背後的產業故事:從單打獨鬥到組成戰隊

1

《戰狼2》劇照

從收益角度來看,《戰狼2》的最大贏家無疑是吳京的公司登峰國際,以及參與保底發行的北京文化聚合影聯和啟泰文化。弄清楚後幾家公司進入項目的過程,對於理解《戰狼2》的成功十分重要。

除了北京文化和聚合影聯,啟泰文化也算是早期進入者,而這絕非偶然。這家公司此前以品牌營銷為主業,影視新業務版塊包括娛樂行業整合營銷和影視劇投資這兩條新的業務線。

“我們也沒想到會在影視上發展得這麽快。”啟泰文化董事長楊碩對《三聲》(ID:tosansheng)說。

能夠快速切入《戰狼2》的原因部分得益於啟泰文化與業內公司的結盟。

北京聚合影聯是業內著名的宣發公司,曾參與過《同桌的你》、《心花路放》、《大聖歸來》、《血戰鋼鋸嶺》等影片的宣發,也是國內首家被好萊塢片商(索尼影業)認可的電影營銷公司,在業內擁有廣泛的資源。同時,北京文化的股東生命人壽也是影聯的間接出資人,影聯因此與北京文化聯手參與了多個影片的投資和保底。

楊碩告訴《三聲》,聚合影聯與啟泰文化在此前多個項目如《血戰鋼鋸嶺》、《大話西遊》(重映版)中,都有著不錯的合作和“戰績”。

雙方更緊密的合作始於去年6月上海電影節期間,當時兩個公司的團隊坐在一起,“看看怎樣合作”。彼時,電影市場的高速增長已經放緩,雙方很快敲定了合作方式:梳理兩個公司未來兩年的項目,除了雙方在宣傳層面共同合作,也包括相互參投各自的主控項目。

之後的一年雙方有多次合作,共同參與出品的電影項目僅2017年就包括了《繡春刀之修羅戰場》、《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等幾部電影。

《戰狼2》也在彼此交換的資源名單里。啟泰文化了解到這個項目後,很快敲定了與影聯的合作,並在九月初正式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各自出資6500萬,啟泰得以平價介入《戰狼2》的保底出品和宣發工作中,成為《戰狼2》新增的多家聯合出品和發行公司中的一位“重要玩家”。

“我們平價接收了一半的份額,以及掛聯合發行方的名字。”楊碩對《三聲》說,“決策過程非常快,啟泰和影聯在這個項目中同股同權。”

最終,《戰狼2》由北京文化統籌宣發,聚合影聯為主要發行方+營銷協同,啟泰文化負責商務部分。

類似啟泰文化攜帶宣發資源進入到《戰狼2》中的還有啟迪影視。“啟迪影業也做了一些配套的宣發工作”,講武生對《三聲》說。在楊碩看來,這種電影產業鏈上幾家更緊密的合作,目的不僅僅是共同投資分擔風險。“實際上是幾家價值觀一致,資源和能力互補的團隊組成了合作體系。”

“如果只是出錢沒有意義,能不能幫上忙,再去和別人談(投資、合作)會更容易。” 根據雙方負責人的說法,影聯傳媒和啟泰文化已經是“背靠背”的戰略合作關系。

顯然,就宣發這個環節而言,這種戰隊形式比過去的單打獨鬥優勢更大。某種程度上,北京文化+聚合影聯+啟泰文化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抱團的出品公司“戰隊”。

這也是北京文化敢於多次出手保底的底氣。2016年年底,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這樣解釋保底《戰狼2》的原因:“我們怎麽確定要不要保底?第一,我們對這部電影有信心,判斷它不會賠;第二,我們能通過很多手段把電影再分包出去,從而控制風險;第三,我們的發行實力強大,能夠保證電影更好地推出。”

越來越長的參與名單背後:電影產業鏈的成長

2

《戰狼2》保底方 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

事實上,據《三聲》獲悉參與《戰狼2》的21家公司中,除吳京在拍攝超支後引入的純財務投資公司,在這個項目中起更大作用的仍是攜帶資源入局的出品公司。

在講武生看來,攜資源整合的出品方陣容,越來越成為一個項目的主流模式。以宣發環節為例,“現在一部電影的宣傳已經成為全民事件了,一家公司的力量再強大,它的資源也是匱乏的”。

隨著影片進入制作後期,越來越多產業鏈上的公司被吸引進來,這某種程度上成為整個電影產業的集體“站隊”。

《戰狼2》也是如此,在去年10月份啟泰文化進入項目後,啟迪與今年才進入。而聯合發行方五洲發行、淘票票等則是更晚的今年六月份。“五洲發行協助影片在發行商做了很多查漏補缺的工作”,講武生說。而引進萬達的加入則是要在院線排片上爭取更多的資源。

除《戰狼2》之外,包括《美人魚》、《中邪》、《繡春刀之修羅戰場》在內的電影出品方名字都越來越長。

體現在具體影片項目上,就是一部電影的參與方名單越來越長。甚至某些小投入電影同樣如此,如《中邪》這種已經完成制作且口碑良好的電影會吸引眾多追求名譽的投資方。

更重要的原因是,包括上遊組局、中遊宣發、後端放映在內的電影產業鏈上的公司已經趨近成熟,除了集體站隊,這些公司的贏利模式也不再是單純賺取勞務費,還要用各種辦法獲得後端的票房收益。

對於電影投資這個高度圈子化的行業,產業投資帶來的是產業資源。

以啟泰文化為例,這家公司主業是品牌營銷,通過將品牌營銷的經驗嫁接到傳統的電影營銷,建立起自己在營銷環節的競爭壁壘,“傳統的宣傳公司,整合的是海報媒介、預告片,我們在這個項目上,還整合了跨行業的資源,比如說新媒體傳播,異業合作,我們是能夠得到發行方和出品方認可的,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可以互相比較感受,影聯也合作過別的公司,對我們的評價最高。”啟泰文化董事長楊碩對《三聲》說。

而《戰狼2》保底的主控方北京文化則充分發揮了其資源協同作用,北京文化為影片拍攝引進了美國、香港的專業團隊,包括劇本打磨、對接演員、剪輯、音樂、音效等方面,北京文化的團隊都親自出馬。

在此前絕大多數的保底案例中,一般是保底方承擔保底的風險,而一旦票房高於保底數字則是保底方分享更多的收益。而在此次《戰狼2》的保底中,兩個保底“條件”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是絕大多數的收益歸於制作方(吳京方面),另一個則是電影必須在暑期檔的建軍節前上映,一旦未在暑期檔的七月中旬上映,制作方便需承擔更多責任。

在講武生看來,《戰狼2》的七月中旬上映正好在“建軍90周年”的宣傳期之內,“我們要的就是這個檔期,丟掉了這個就丟掉了好幾個億”。

此外,北京文化、影聯、啟泰等公司都在向上遊制作端延伸自己的產業鏈做電影,相互出讓投資份額也就有了可多的談判籌碼。

金融資本的撤退和產業資本的抱團

事實上,類似這種產業鏈抱團的出品陣容的“流行”,有著一個更大的行業背景,就是金融資本對電影行業開始顯示出極為謹慎的態度。2015年電影市場高達40%的票房增長速度和2016年幾乎停滯的增速,讓此前瘋狂湧入電影市場的金融資本整體吃了虧。

過去兩年投資了很多影視項目的華蓋文化基金就是一個代表。華蓋基金合夥人陳春柳對《三聲》表示,參與影視項目投資之後,發現純財務性資金並不適合投單獨的影視項目。“發行方、營銷方或者影視制作方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得收入來去彌補未來可能承擔的風險和損失,但對於財務性投資沒有。這就讓單個影視項目的投資是高風險低收益。”

而在她看來,目前電影市場賺錢項目的比例非常低,甚至比賭博概率還低。而小概率事件肯定不適合以基金的方式去投,基金要投的是大概率事件。

有娛投資的負責人劉釗也表示,目前資本對於電影項目十分謹慎,相比網絡大電影和院線電影,基金更傾向於投公司而不是項目。

有些仍然對影視項目有興趣的財務投資者,提出的條件也越來越苛刻。業內對於追求短線收益的金融資本也開始具有一定程度的警惕性,“我們的電影項目啟動以來,最近幾個月我接待了十幾位投資人。但是,他們要的是超額收益。說實話,如果我能拿到別的錢,我就不會考慮”,一位影業公司負責人告訴《三聲》。

金融資本大規模撤退背後,文娛公司也因為回款周期長或擴張過快普遍進入了缺錢的“債時代”,包括光線在內的電影公司紛紛進行股權質押,華誼則通過轉讓遊戲投資股權增加自己的資金實力。

票房增速滑坡,金融資本退潮再加上資金緊張,以溢價轉讓投資權的方式對主控項目進行運作,成為影視公司轉嫁風險和緩解資金壓力的一種途徑。

4

2017年截至目前主要華語賣座大片的出品、發行陣容圖

一家估值近10億的中小電影公司對《三聲》(ID:tosansheng)表示,公司旗下主控啟動的項目,將會采取逐步退出份額的“動態投資過程”,“Idea是天使輪,有了導演就是A輪,定了演員就是B輪,開拍C輪,拍完了D輪,進入宣發期就是Pre-IPO,上映就是IPO,越後端,風險越小,利潤也會很薄,但原始方如果不是很貪心,逐步出讓份額,是不太容易賠錢的”。

就算是頭部電影公司,分散風險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沒有人知道自己一定能贏,就連大的影視公司也不敢確定”,聚合影聯董事長講武生強調,從9月份尤其是國慶檔開始,“資本和電影的結合出現了階段性停滯,大家變得越來越謹慎”。

而包括宣發公司、大地、金逸等院線,以及橫店等產業資本的互相合作正在加強,並同時出現在多個電影項目中。而包括太和娛樂、微夢創科(微博系關聯公司)在內的新的玩家,也憑借自己擁有的藝人、宣發等產業資源,成為後期進入電影項目的主力。

一位電影公司負責人認為,這及時避免了一個很可能出現的惡性循環:有些內容找不到資金,進而影響了電影質量,這樣的循環一旦形成,(市場上缺乏好的內容),反過來資本就更小心了。

在他看來,動輒20多家的出品發行方實際上是產業資源的進一步集中,每一部電影都集結了一個從制作出品、發行、宣傳、院線、票務等各個環節的產業鏈,產業鏈的合力抱團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票房的提升。

“大家都覺得今年的票房不是很好,但是如果不是大家一起做,可能還做不到這麽高。”楊碩說。

在講武生看來,這也正是深耕行業多年的產業資本在行業趨冷的大環境下,找到了最佳的行業位置。

戰狼2 產業資本 產業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91

機構抱團“醉酒”:看高茅臺股價至845元 市值超萬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27/115677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89

國產劇在國際市場議價力低,想“抱團出海”亟需解決這些難題……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03/1178859.html

每經影視實習記者 畢媛媛

每經影視編輯 杜蔚

不久前,《白夜追兇》海外發行權賣給Netflix,未來將通過Netflix在190多個國家地區播出的消息讓不少國劇粉絲為之振奮。

“國劇出海”這個話題近年來一直在熱議,回望過去很多國內經典早已霸屏海外。如今年大火的《人民的名義》,反腐題材受到內地觀眾追捧,“沙書記”、“達康書記”等在東南亞市場和歐美華人掀起旋風;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度登上海外電視臺的黃金時段。還有前幾年《步步驚心》在亞太地區收獲超高人氣;《甄嬛傳》登陸美國HBO主流電視臺;《媳婦的美好時代》在肯尼亞掀起收視熱潮;《瑯琊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熱播;《羋月傳》國內未播版權就已賣到國外等多個例子。

▲《人民的名義》在海外網站上的評分為7.6分(IMDb/圖)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電視劇的海外營銷僅涉及中國港澳臺、東南亞和日韓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隨著我國電視劇行業的積累和不斷發展,電視劇出口範圍不斷拓展,如今出口範圍已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中國新聞網報道,2016年電視劇出口總額為5.1億元,占整體電視節目內容出口總額的68%,五年間增長了60%。2017年出口預計也超過1億美元。

與之不相匹配的是,國產影視劇外銷的價格一直被壓得很低。

國劇出口總量到500部,但還賣著“白菜價”

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大力推動“廣播影視走出去工程”以來,中國電視劇出口規模穩步增長,數量和金額不斷創歷史新高。

據統計,我國電視劇生產總量為每年400~500部,出口總量基本維持在每年250~350部,超過一半的電視劇出口海外。除了海外華語市場,中國電視劇在非華語市場也取得不俗成績。

▲《白鹿原》在海外網站上的評分高達9分(IMDb/圖)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電視劇出口總額為5.1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的3.8億增長了三分之一,“出海”的國產劇體量在不斷增長。

事實上,中國電視劇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便開始走出國門,不少電視劇在新加坡、泰國、韓國等多個國家播出。但長期以來,中國影視劇的國際貿易處於“逆差”狀態,整體價格低下,與韓國、歐美的電視劇“天價”劇集相比,差距很大。

高大上的美劇、有品位的英劇、唯美風的韓劇,這些外國劇種在國內一直有著大批粉絲。國劇在海外售價非常低,業內人士透露,《瑯琊榜》這樣的經典也只能賣白菜價。那麽韓國電視劇版權有多貴呢?金秀賢主演的《制作人》以每集20萬美金賣給中國,《太陽的後裔》每集版權費用也達23萬美元。

▲《太陽的後裔》海外評分情況(IMDb/圖)

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會長尤小剛告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造成這樣尷尬局面的原因在於,我們目前影視出口規模小、力量分散,各自為政沒有形成一股合力,沒有建立起專業化的渠道和營銷模式。《越獄》第二季,美國賣給日本160萬美金一集,韓國是90萬。目前中國賣給日本最高的(國產劇),我們知道的是6萬5千美金一集,目前還沒有超過這個數字。”

國劇出海遭遇“尷尬”

中國電視劇出海要面對一些“天花板”,渠道稀缺就是難題。以韓國為例,韓國的三大臺,即韓國廣播公司電視臺(KBS)、韓國文化廣播公司電視臺(MBC)、首爾廣播公司電視臺(SBS),極少播放海外電視劇或節目,大部分中國電視劇只能在韓國有線電視頻道播出。

此外,播放模式也是一道坎。歐美電視劇的播出習慣是季播,每季在13集左右。一部50集的中國電視劇在歐美就需要至少一年時間。而中國電視劇有的長達七八十集,歐美觀眾無法接受。《甄嬛傳》曾為此做過一次大膽的嘗試:將70多集剪輯成10部電視電影。事實上,耗費心血的剪輯版依然沒能登陸主流電視臺,是在美國一線視頻網站Netflix播出的。

▲《甄嬛傳》海外評分情況(IMDb/圖)

此外,不同國家的觀眾自小的生活背景、文化理念、接受的教育均有所差異,這使得各個國家觀眾對電視劇的需求也不一樣。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成為古裝劇題材的創作源泉,其中不乏經典之作,海外接受度最高的也是歷史劇、武俠劇。

最後,要打造優質偶像的美譽度。明星陣容是決定電視劇在海外市場是否大受歡迎的關鍵因素。不過,目前海內外觀眾廣泛認可的明星屈指可數,多數國內人氣偶像在海外市場缺乏號召力。

“抱團出海”有望提高在國際市場的議價力

為了獲得海外市場認可,也有不少影視公司紛紛實施自己的國際化戰略,如王健林收購北美第二大院線AMC、澳大利亞第二大院線Hoyts以及美國傳奇影業,擴充自身在海外的營銷發行渠道。

部分影視公司也紛紛在美國等地設立分公司,或是采取與海外公司合作制作影視作品的方式,以此了解並逐漸進入海外市場。

目前,國產劇出口主要在亞太地區,以東南亞為主。國內有10多家從事海外發行的代理商負責對接海外核心電視臺或與電視臺合作的核心公司,每家代理商對應不同的版權區域。中小影視公司大多把影視劇的海外銷售委托給代理商發行,像華策等大型影視公司設有海外發行部。為了發行到更多國家,制片方往往同時對接多家代理商,具體到部分區域,大型影視公司也會承包給當地代理商。

但需要認識到,海外影視劇市場的成熟度和市場化不是小公司能夠應對的。相關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組建高層級的海外發行部,通過各種渠道幫助中小型影視公司進軍海外發行市場,提高影視劇整體出口的議價能力。

為了打破這種困境,華策、華誼、愛奇藝等10家影視文化企業成立了中國電視劇(網絡劇)出口聯盟,共同簽署了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宣言。

“2017年中國影視劇海外銷售約1億美元,基本才兩部戲的收入,外銷市場存在很大空間。”尤小剛表示,如要推動影視劇及網劇的大規模出口,還需要用國際化、市場化的渠道進行推廣。

▲近年來,眾多國產劇出海(IMDb/圖)

“我們當前的影視制作企業散而小,並缺乏一些出口的專業指導,難成規模,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議價能力較弱。”華策影視集團總裁趙依芳告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她希望通過“抱團”打破這種狀態。

導演鄭曉龍曾向媒體表示:我們過去有一種認識,作品拿出去只要能播就是做外宣了,但其實外宣不能用“白送”來進行,你白送他東西,他認為這是宣傳品,不會認真對待。但通過商品的方式,達到提高我們文化輸出的作用,這個比“白送”要好很多。所以,要強調我們的作品是有它商業價值的。

尤小剛透露,他心目中影視劇劇健康的出口價,為“至少現在的十倍”。實際上,中國電視劇走出國門早不是一天兩天了,無論觀眾或是媒體,對於這個並沒有到來的盛世,都應有一個清醒冷靜的認知,不能把“走出去”當成簡單的“外宣”,只有在和對方合作制作和播出中取得了商業成功,才能名利雙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969

德系車企抱團建電動汽車充電網 與特斯拉競爭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28/1187655.html

2c89cdcf39c3b1bc0eaf10252thumb_headthumb_head.thumb_head

據英國路透社1月24日報道,寶馬、戴姆勒和大眾集團正在與福特共同建立大功率充電站網絡,希望針對插頭、通訊協定制定行業標準,這樣一來與其他電動汽車競爭對手相比,他們將獲得一定優勢。

目前,特斯拉、日本、德國的汽車制造商使用不同規格的插頭和通訊協議來連接電動汽車電池。要讓電動汽車成為主流,車企應建立電動汽車充電網絡,但同時要限制插頭規格以降低成本。

寶馬、戴姆勒、大眾和福特在2017年11月宣布,將於2020年在18個歐洲城市建造400座大功率快速充電站,達到歐洲的綜合充電系統(Combined Charging System,即CCS)標準。

寶馬電動汽車負責人兼CharIn組織主席Claas Bracklo稱:“最終,對於投資電動汽車來說,就是要確保投資安全。我們已經成立了全球電動汽車充電接口倡議組織CharIN,以規範電動汽車充電標準。”CharIn支持並促進CCS標準。

分析人士認為,建立供應鏈,拓展充電網絡能解決消費者長途出行時電動汽車的充電問題,進而推廣電動汽車,使汽車制造商從技術發展中受益。

但對於生產不同類型插頭的制造商來說,此前的研發不得不面臨作廢,還要投資以改裝組裝線和汽車設計,這樣消費者才能夠使用廣泛分布的快速充電網絡。

瑞士銀行(UBS)預計,未來8年內,打造全球充電基礎設施將耗資3600億美元,以滿足電動汽車的銷售現狀,規範目前正在使用的大量技術是關鍵所在。瑞士銀行稱:“快速充電市場會迅猛發展,接下來需要解決連接裝置和通訊協議類型雜亂的問題。”

電動汽車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很難預測哪種充電技術會成為主流,以及汽車充電是否存在不同方式,這與汽油車和柴油車加油時使用的統一規格的噴嘴不同。汽車制造商在電池和電動汽車方面投資數十億美元,需要多方面權衡利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48

房企新打法漸成型:合作拿地,抱團去化

從今年開始,華夏幸福一直是業內的“風口”公司,從現金流風波到與融創的合作風波,這家公司一直為業內關註。

雖然融創方面否認了同華夏幸福的合作傳聞,但是很多消息無風不起浪。此前,幾乎未曾開展合作的華夏幸福開始了一輪戰略合作潮,在很短時間內同陽光城、東原、旭輝、融僑等房企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時,華夏幸福還在同包括中梁在內的房企接觸,開始自己的合作之路。

行業利潤率開始下滑,房企都希望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雙方合作利於取長補短,這樣的合作將成為常態。無論是萬科、融創、碧桂園,還是旭輝、正榮、融信,大部分主流房企都在不斷選擇通過合作來增加土地儲備。

從某種意義看,更像是一個信號,開發商開始抱團取暖。

與多家同行合作

根據華夏幸福年報,2017年11月,公司與合作方成立的中國產業新城基金(京津冀一期)落地,規模75.01億元,涉及固安新興產業示範區4.96平方公里的產業新城建設開發業務及目標企業股權投資業務。這是公司第一次引入合作方直接參與公司產業新城業務。2018年2月,公司子公司與旭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在嘉善區域內聯合競得兩塊土地,拉開公司房地產業務合作的序幕。未來,公司與合作方基於產業新城發展的更多且更為廣泛的合作將陸續落地。

以融僑為例,其與華夏幸福將發揮自身的業務和資源優勢,首先以自身房地產開發戰略布局為基礎,全面開放項目合作。

未來後續雙方還將通過聯合體競買、設立合資公司、項目股權合作等諸多方式,對存量土地資源和待獲取土地資源進行開發,並發揮自身業務與資源優勢,分享資源、資訊與機會。

記者了解到,未來華夏幸福和融僑的合作將在上海選擇項目落地。

不過,華夏幸福的合作並非一帆風順。“我們雖然和華夏幸福簽署了戰略合作,但是後來我們評估項目發現雙方的戰略城市和選擇並不一致,因此我們後續並未有落地項目。”一家開發商告訴記者。

或為提升去化速度

華夏幸福年報顯示,2017年是公司異地複制元年,這一年,公司在原有區域之外獲得了許多新增項目。數據顯示,2017年,華夏幸福新增簽署產業新城和產業小鎮PPP項目協議21個,分別位於四川成都浦江縣、江蘇南京江寧區等市縣。

隨著擴張步伐的加速,華夏幸福資產規模大幅增加。截至報告期末,公司總資產3758.65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370.95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度末增長 50.40%、46.27%。

與快速布局相比較,公司的業績增長幅度相對小一些。數據顯示,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96.3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80%;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87.81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5.26%。

雖然華夏幸福以產業運營著稱,但公司的主營收入大部分仍然來源於房地產開發業務。報告期內,公司實現銷售額1522.1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6.50%。其中,產業新城業務園區結算收入額299.12億元,房地產業務簽約銷售額1200.51億元,其他業務(物業、酒店)銷售額22.49億元;公司簽約銷售面積共計951.18萬平方米。

對於華夏幸福而言,2017年的異地複制,是其全國擴張的重要時間節點,該公司表示,希望鞏固在京津冀市場的基礎上,先期進入的杭州區域和南京區域分別僅用 3 年和 2 年左右的時間,成功打造出兩個“百億”銷售標桿,快速為公司業務發展貢獻業績。

但在此過程中,公司經營現金流由正轉負,數據顯示,2017年華夏幸福經營活動中的現金流量凈額由2016年的正77.63億變為負的162.28億,同期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由2016年的253.94億擴大到570.98億。雖然期末現金余額依然保持642.05億的較高水平,但融資總額的大幅增加也為公司帶來較高資金成本。

經營現金流由正轉負,以及籌資總額的顯著上升,使得華夏幸福去庫存回現金的動力大幅上升。公司表示,2018年度市場銷售目標為2100億,較上年1522.12億上升38%,漲幅較2017年的26.5%高出了近12個百分點。

由此看來,面對2018年更為複雜的市場局面,華夏幸福如何提升去化速度並提高資金回籠效率,便成為其當下工作的重中之重。

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華夏幸福主要是希望同這些住宅經驗更加豐富的開發商合作,進一步增強其在住宅領域銷售的能力。對於華夏幸福而言,其在環滬有很多產城項目,而項目周邊也會有配套住宅用地,同很多長三角開發商合作,可以更好地助力其項目銷售增值。

行業合作成為主流

事實上,開發商的合作在最近幾年越來越頻繁。

“行業利潤率開始下滑,大家都希望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雙方合作利於取長補短,這樣的合作將成為常態。”東原地產董事長羅韶穎曾告訴記者。

“由於房企的戰略城市幾乎一致,很多企業要獨立拿下這個土地會更加困難,而在後續開發階段也會有更多挑戰,如果房企開始進行合作可以更好地分散風險,並可以進行資源整合。”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記者。

如果房企都把資金投入到一個巨大體量的項目,不僅不利於資金的周轉也會出現風險集中的情況,因此通過合作進行風險規避是不錯的選擇。

比如旭輝,就一直是業內的合作之王,同包括東原、華宇、恒基等公司都有戰略合作。2015年,旭輝和東原進行合作,雙方在重慶、上海的項目都可以選擇戰略合作進行開發。對於東原地產而言,其希望兩年內將總部遷往上海,自然需要上海本土企業的資源和經驗,而對於旭輝集團而言,與東原合作可以獲取更多的重慶本土化資源。

從旭輝年報看,旭輝銷售的權益金額占到流量金額的50%,是合作比例較高的開發商。

“我們之前的合作比例太低,今年我們也打算加強合作來擴大規模。”禹洲地產董事長林龍安告訴記者。

融創同樣重視合作,融創3600億銷售額里面有1000億是來自合作方,融創通過股權合作模式獲取大量項目,並為其進入新城市做了準備。

事實上,通過合作開發不僅可以降低拿地成本,還可以有效整合項目資源。比如對於操盤能力強的房企可以直接對項目進行操盤,並提高自己的品牌溢價,而對於資金能力強的房企可以給項目帶來更加低的融資渠道,進一步降低成本。這樣的合作可以有效進行優勢互補,並共同分享收益。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上,僅依靠招拍掛獲得土地資源對房企而言成本太高了,合作開發不僅可以實現合作雙方的優勢互補,還可以降低公司的運營風險,緩解資金壓力,優化資源配置。

不過,並不是每一次合作都可以達到雙贏。比如,之前萬達和萬科宣布戰略合作之後便毫無音訊,合作之中的矛盾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65

小零售商抱團取暖 | 樂言商業

在永輝超市、大潤發、家樂福等大型商超紛紛加入阿里、騰訊陣營之際,區域性小零售商似乎遭到冷遇。

零售業是非常區域化特性的產業,除了幾家大型零售商,其實在全國還有更多零散的區域小零售商,他們在各自當地的市場具有一定的份額,可是相比全國大型零售企業而言,這些中小零售商的采購能力和議價能力都不強,而且缺乏強大的連鎖管理體系,最主要的是缺乏規模。
 

一位自主創業經營區域超市的業者曾跟筆者打趣道:“我倒是想要被收購啊,零售薄利而繁瑣,如果被收購,能有個好價錢,我是非常願意的。可惜我這樣小的規模,人家大企業看不上我呢!”

既然站不上隊,這些中小零售商就需要自己尋找出路,抱團取暖成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數月前,河南金好來、浙江海港超市、福建冠業、安徽樂城、浙江萬客隆、合肥聯家、濮陽綠城等20多家區域中小零售商聯合成立了螞蟻聯盟,該聯盟由鄭州螞蟻合眾商業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管理,實行董事會管理制度,截至2018年3月底,螞蟻商業聯盟已經發展到24家成員企業,覆蓋全國15個省市,共計經營1000余家零售門店、年銷售300多億元。該聯盟每個月可以簽約2~6家新的合作夥伴。

運營管理方面,首先是聯合采購和議價權。抱團的直接效果就是以千店規模去聯合采購,小型零售商們能獲得更低的進貨價,同時也掌握了更強大的議價權。

其次,小型零售商缺乏完善的後臺體系和統一培訓等,形成聯盟後,可以建立一個公用的體系平臺。因為平臺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小規模門店無法攤銷成本,只有形成聯盟後才能使用得起平臺。而培訓也是如此,大型企業必須有完善的制度來管理公司,而小店則更多的是依靠“人治”,並非體系,所以很多區域小零售商是缺乏培訓的。有了抱團取暖之後,這些小業者也可以提升人員培訓和企業管理。

再者,高毛利自有品牌商品的開發。在中國市場,大部分的商超內自有品牌商品比例都小於5%,而在歐美零售市場,自有品牌商品占比可達20%~40%,目前不少企業都在嘗試擴大自有品牌商品,因為該類貨品的成本和售價都有優勢。小型零售商缺乏單獨研發商品的能力,而在抱團之後就能一起研發,並且聯合生產和銷售。螞蟻聯盟曾嘗試過年糕的研發,結果獲得高達40%左右的毛利率。

當然,小型零售商的抱團取暖也有不少挑戰。比如在聯合采購的同時,還需要改變代理商供應鏈架構,畢竟部分商品的貨源被牢牢掌握在強勢代理商手中,要跳過他們的渠道並非易事,且供貨方也要衡量利弊得失,這需要小型零售商聯盟與之博弈。

在商品的研發和各個企業的管理方面,還存在區域差異化,有時候不能一條規則用到底。自有品牌商品的開拓需要抓準那些弱品牌化的高毛利商品,否則以目前大部分消費者依舊是認準大品牌商品購買的消費習慣來看,自主研發的自有品牌商品要在短期內占領市場是非常困難的。

在筆者看來,抱團的規模並不是說越大越好,規模太大也會給聯盟的管理和利益一致性帶來問題。且零售商在選擇盟友時要清楚互補原則,比如優先覆蓋空白地區的業者以及相對互補的業態,這樣可以在區域分布和經營協同上更加具有優勢,有時候甚至還應該吸納一些相關的上下遊產業鏈者來進一步加強整體競爭實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44

東風、一汽、長安抱團, 上汽以一敵三

在汽車產業朝電動化、智能化、互聯化和共享化轉型過程中,一汽、東風和長安越走越近,而作為國內四大汽車集團之首的上汽,卻遲遲未與其他三大汽車集團結盟。

前不久,長安、一汽、東風三家國字頭車企正式簽署移動出行意向協議書,確定整合三方優勢資源,出資組建T3出行服務公司。這不是三方第一次抱團,除了近年來三方頻繁的人事換防外,去年三大汽車集團就在新技術領域展開了一系列的合作。去年12月,三方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宣布將在前瞻性技術創新、汽車全價值鏈運營、聯合“出海”以及探索新商業模式四大領域展開合作。其中,在前瞻共性技術創新領域,三家車企將積極參與智能網聯汽車國家創新中心的組建,長安汽車與中國一汽、東風汽車共同創建“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三方將共同圍繞新能源、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等領域,對戰略性核心技術、平臺進行聯合投資、開發,並共享技術成果。

抱團與自主乏力有關

“大型國企在這個節骨眼上接二連三地進行合作是有原因的,這與市場環境有關。吉利、長城等自主車企在市場份額和技術上的進步都非常快。但是,這些大型國企的自主品牌發展相對較慢,因此尋求合作來抱團取暖。”LMC汽車市場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誌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尤其是國家公布股比放開政策後,2022年將取消乘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最先受到沖擊的就是這些國企。“它們過去壟斷了優質的合資資源,是既得利益者,但也是未來面臨風險最大的企業。過去的模式在新的市場競爭和政策環境下將難以為繼。在前沿領域把業務能力提升上去是它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曾誌淩如是說。

從今年上半年的表現來看,除了上汽的自主品牌實現較快增長之外,其他三大汽車汽車集團的自主品牌發展不盡如人意。2018年1~6月,上汽的總銷量為352萬輛,同比增長10.9%,其中該集團自主車企上汽乘用車銷量大漲逾五成。

東風汽車今年上半年累計銷售汽車191.1萬輛,同比增長3.6%,其銷量增長主要是合資板塊拉動,自主品牌表現依然較弱。今年上半年,除東風啟辰,東風風神、東風風行、東風風光等自主品牌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一汽在今年上半年銷售171.3萬輛汽車,同比增長7.1%。同樣,一汽的成績拉動主要還是依靠合資品牌,自主品牌的表現依舊不景氣。其中,一汽轎車今年1~6月累計銷量為10.1萬輛,與去年同期對10.7萬輛相比,略有下滑,但利潤凈大幅下滑,上半年一汽轎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0.6億元~1億元,而去年同期是2.7億元。而一汽的另一家子公司一汽夏利在今年上半年銷量為1.3萬輛,雖然在駿派計劃的支持下同比增長12.73%,但依然在虧損的“泥沼”中掙紮,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虧損6億~6.7億元。長安汽車的表現更為不佳,今年上半年累計銷量達120.7萬輛,同比下滑15.5%,合資和自主板塊的銷量皆出現下滑。據長安前不久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2018年1~6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億至17億元,同比下滑63.2%~67.5%。

自主板塊的疲軟,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東風、一汽和長安更加緊密合作謀求加速轉型,雖然三方在最近皆否認將要合並的傳聞。在艾睿鉑投資咨詢董事、大中華區汽車業務負責人許謙看來,三方初期的發力點將是新能源,相較於上汽、北汽、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龍頭,三方在新能源技術領域布局力度不足。然而伴隨“雙積分”政策的落地,以及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都讓三方在壓力和利益的驅使下,走到一起,以合作換市場,減少重複研究與開發,集中力量盡快推出能落地的成熟新能源產品。而三方新成立的出行公司在國資委等部門的推動下,其推廣速度也將加快,這也是國企抱團的優勢之一,有利於其在未來新領域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曾誌淩也分析指出:“現在采取一些技術聯盟,進行共享,這樣可以降低技術成本,最本質的目的還是在於成本優化,之後各家企業再獨立在各自平臺上開發產品。目前來看,這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在日益激烈的汽車行業競爭中,通過抱團鞏固市場地位。”

上汽獨自領先

不同於其他三大汽車集團抱團,上汽將面臨以一對三。

目前,上汽集團的表現一直較為穩定。在今年世界《財富》500強中,上汽集團位列36名,也是盈利能力最強的中國車企。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旗下的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仍然位居乘用車企前三。

雖然沒有與傳統車企集團結盟,但上汽正與科技公司加快跨界合作。在智能網聯領域,上汽集團早在2015年就與阿里合作,雙方將出資設立10億元“互聯網汽車基金”,組建合資公司,搭建互聯網汽車的開發與運營平臺,聯合開發的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於2016年上市,目前上汽互聯網汽車累計銷量已達約70萬輛。在新能源領域,今年上半年,上汽新能源車銷量達到5.7萬輛,同比增長了275%。在移動出行領域,2016年上汽集團就成立了環球車享。

“目前,在四大汽車集團中,上汽發展勢頭最好,其他三大集團抱團取暖,暫時還不會對上汽構成威脅。上汽與合資品牌合作中吸收了很多技術,比如,美國三大汽車廠商之一通用就在上海建立了泛亞研究中心,它是中國首家合資設立的專業汽車設計開發中心。此外,上海在智能化和電動領域的布局也相對完善。現階段,上汽與其他三大汽車集團合作的可能性較小,因為它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路徑發展壯大,但未來不排除這種可能。”曾誌淩如此認為。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彭海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88

中小企业“抱团”融资两大方案

1 : GS(14)@2010-10-17 13:08:28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015/156909.html
      中小企业通常少信息、低透明,很多小企业甚至没有财务报表、贷款抵押物。然而,这就是中小企业的特点。
  我国企业99.8%属于中小企业,它们对GDP的贡献度超过60%,对税收贡献度超过50%,对就业贡献率超过90%。然而,在融资上,它们却面临重重困难,银行往往由于资质、贷款规模等原因看不上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基本上不适用于它们;抵押贷款也常因其没有土地和房产等固定资产而不适用;而担保贷款又因为难找担保人而遇到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企业界、金融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而中小企业融资的路径和模式也不断被创新。
  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传统方法和新兴方法的典型不同在于: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如担保贷款、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等,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往往只考虑了单个的中小企业自身的实力,而近来“流行”的中小企业融资方法,如网络联保融资、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供应链信用金融、商会贷等,却是把中小企业放入一个系统里进行综合考虑。
  这些近来受欢迎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中小企业“抱团”融资。
  无论是“联合担保”模式、美旗提供的供应链信用融资模式,还是商会贷、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它们都不再只是单打独斗,而是体现了“联合起来力量大”的特色。
  本期我们首先介绍网络融资和供应链信用金融两种新模式,近期还将继续推出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的系列报道,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助力。
  “抱团”融资方案之一
  网络融资 网商贷款我最红
  网络融资的兴起仅有3年,却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现在已成为一种中小企业新兴的融资渠道。
  “8月底,我刚还完了建行‘e贷通’的200万元贷款,准备10月底再贷500万元。”10月12日,浙江福盛家具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盛公司”)总经理王月君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3年前,他和两家同样做家具的网商组团,借助自身在阿里巴巴网站上获得的网络诚信度,获得建行共计200万元贷款,其中王月君拿到了其中的70万元。
  “我是第一批获得网络贷款的客户之一。”王月君说,一开始时,他对网络贷款不抱希望。不过,“不用抵押,不用去银行,在阿里巴巴网络贷款平台上报了个名,我们三家彼此认识的家具同行互相为对方做贷款担保,建行首先通过阿里巴巴了解企业的网上交易记录,然后到我们企业调查了解情况后,过阵子钱居然就到账户上了。”
  王月君经营办公家具、酒店家具,年销售额1亿元。而今年由于世博会、亚运会的带动,他的生意特别好,销售额增加了40%,资金需求也变得紧张。而建行给王月君的网络贷款最高额度也由2007年的70万元,2008年的2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500万元。
  “500万元不算多,但足够应对我们短期的流动资金需求了。”王月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阿里巴巴进行网络贷款,利率是在贷款基准利率(目前是5.31%)之上上浮10%~15%,因而贷款利率大约是6%左右,加上管理等手续费,贷款的成本大约为年息7%。
  以往,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而建行借助阿里巴巴平台,创造性地将网络商务信用纳入传统信贷评价体系,这样,中小企业可以不再单纯依靠固定资产、担保等获得资金。
  除了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的“e贷通”,建行陆续与金银岛网络公司、敦煌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引入网络信用概念,创新风险补偿机制。而最新的一个业务是,9月27日,建行浙江省分行与合球网合作推出网络银行“e商通”,主要服务对象为义乌小商品市场以及其他专业市场的供货商及采购商。网络平台推出网络贷款服务,是通过为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增加用户黏度,增强自身平台的竞争力。
 除建行外,工行与阿里巴巴网合作推出了“易融通”,泰隆银行与网盛生意宝网合作推出了“贷款通”。网络融资正方兴未艾之势,来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网络融资放款总额超过75亿元人民币,预计2010年有望达到130亿元人民币。
  点评
  网络信用融资三考
  福盛公司只是通过建行网络银行获得贷款的4000多个小企业客户之一,福盛公司联保圈能成功获贷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联保圈三家企业主原本互相熟识,联保的风险互控较有效;二是三家联保企业都是阿里巴巴多年的诚信通会员,网络信用良好,信用数据透明可查;三是经银行调查了解,企业提供的报名材料及报表数据真实准确,而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较好,有还贷能力。
  “抱团”融资方案之二
  供应链信用金融 授信可放大3倍
  中国美旗控股集团(以下简称“美旗”)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供应链信用金融模式”,并正在福建晋江进行实验。美旗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谢秉臻为中小企业描绘了一幅蓝图:美旗将提供3倍于入驻商自有资金的授信。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谢秉臻的描述里,这些授信不收利息,符合条件需要超过3倍授信的,也只收低于银行正常标准的金融保理费。
  美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多家港台企业和个人共同组建的综合性投资管理型企业,位于晋江的海西美旗城项目是其开发的针对海峡西岸的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占地3000亩,设3万个交易席位,入驻商户以制造企业和大型代理商为主。而供应链信用金融,其实是美旗为吸引商户入驻提供一种增值服务。
  那么,什么样的授信方式能让中小企业获得高于信用保证金的3倍授信,并享受到免息的贷款呢?它又如何解决三角债问题呢?
  这种模式简单描述就是:入驻企业在负责美旗城结算业务的银行开户,存入信用保证金,便可获得3倍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授信额度,以信用进行交易。
  举例来说,负责晋江美旗城结算业务的是某家国有银行,一家商户在该行自己的账户中存入200万元的保证金,即可获得该行600万元的授信。
  美旗城以庞大的固定资产变换成信用额度,加上一部分需要授信商户的押金,在银行里美旗城就拥有了1000亿元以上的授信额度,供所有入驻企业共享,这也是解决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一种“抱团取暖”的方式。
  “供应链信用金融”也在美旗这一巨大的信用额度下产生。
  举例来说,一个分销商每月销售1000台电视机,以往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分销商一次性或分期付给生产厂商1000台电视机的货款。假设电视机1000元/台,则付款100万元。而分销商入驻美旗城后,就可以使用信用额度,由银行来支付这笔钱,厂家不再担心收不到货款,因而厂家愿意让交易规则变成:在签订一个月1000台的合同之下,将原来的一次性供货1000台电视机分成10次供货,即每3天供货一次,每次100台,分销商也不是一次性付款100万元而是改为按每批次付款10万元。
  这种支付方式将导致成本的大幅下降:
  第一个3天,分销商支付10万元货款给厂家进第一批货;第二个3天,分销商已卖出100台电视机,收回10万元的本金及部分利润。分销商把10万元的收入付清厂家第一批货款;第三个3天,分销商又卖出100台电视机,收回10万元的本金及部分利润。分销商把10万元的收入付清厂家第二批货款……
  依此类推。也就是说,由于有信用背景,分销商进货的启动资金由100万元变成10万元。
  然而,这一运作模式能够成立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分销商的贷款和结算都是在美旗城负责结算的国有银行里进行的。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贷款模式将是这样:
  上述的这位分销商把20万元存入与美旗合作的银行账户里,作为保证金。此时,与美旗合作的银行可以给这位分销商3倍的授信额——60万元的授信。那么,这位分销商支付给厂家的货款以及卖出电视机的货款结算都由该行来代付和结算。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银行只需代付10万元货款就可满足分销商每月销售1000台电视机的运营,而分销商在银行的保证金达到20万元,银行代付的10万元只用到了保证金的1/2,银行实际上并没动用超过分销商保证金的实际金额,因而分销商不需要支付利息。但是这一商业模式需借道银行,因而分销商需支付少许金融保理费,当然这笔费用大大低于银行同等贷款的利息。对于分销商来说,等于是用20万元的钱做了原来做不了的60万元的生意,而又免除了贷款的麻烦,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  在以信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由于无对价抵押,这种信用只是在交易过程中的暂借,物权并没有转移,所以货物流动过程必须由物流方进行监控,以确保授信的安全。
  而从银行的角度来说,赚取的不再是存贷差,而是中间业务收入,几乎无风险。
  于是不用支付利息,而且授信额度等于自有资金3倍的信用模式产生了,这种新的模式被称为供应链信用金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1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