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觀察篇 稱霸中國市場後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走 從康師傅崛起看魏應州家族挑戰

2009-12-14  今周刊





康師傅在過去二十年的征戰,已交出傲人的成績單。立足在中國,必須抓住中國百年一遇的成長機遇,奮力再向上,往前看十年,康師傅集團成長空間無限美好。在取得中國第一的優勢後,康師傅的下一個挑戰對手,恐怕不是中國的同業,而是國際級的大品牌。

撰文‧謝金河

十一月二十九日,應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之邀,專程跑了一趟天津,坐上兩點多的長榮航空直飛天津的班機,不到五點鐘,飛機已抵達天津機場,享受了一趟直航快捷服務。

在飛機上,我與在香港上市的大成食品董事長韓家宸相鄰而坐,他是天津台商會的會長,也是台灣大成長城的副董事長。在機上,韓先生聊起十幾年前他到天津,如今看到天津快速壯大,也看到台商快速崛起。

一夜深談,從創業到未來都有想法臨下飛機前,在機艙門口遇到康師傅的財務長林清棠,他去歐洲做了一趟road show︵路演︶,回到家看一下,又坐上直航天津的飛機,回到康師傅的總部。航程中,他一路都在睡覺,怪不得在出飛機艙口才遇見他。我搭上了林財務長的便 車,直奔康師傅總部,正好趕上了與魏應州董事長的晚宴。

我與︽今周刊︾的同事在康師傅的員工宿舍﹁格林園﹂住了一晚,與魏應州董事長有一夜深談。

魏董回首創業的一生,四兄弟如何牢牢凝聚在一起,到未來康師傅的發展,他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例如,財信出版社想為魏董出一本傳記,可是他堅持不要,他認 為他的一生必須「蓋棺才能論定」;問他會不會像蔡衍明那樣買下媒體,他說他不懂、不敢碰。我又問他:康師傅的方便麵已經席捲整個中國,將來會不會想把康師 傅的方便麵賣到全世界?魏董說,方便麵是東方人的麵食,很難像麥當勞的漢堡賣到全世界,他今後仍會專心鞏固中國的市場。

還有一個問題是與健康有關的。方便麵吃太多有礙身體健康,隨著經濟發展,吃泡麵的人口是否會愈來愈少?魏董答得很妙,他說,方便麵實在是太好吃了,如果連 續吃,或是吃太多,又沒有運動,當然對身體不太好;不過,年輕人只要運動一下就好了。問他擔不擔心方便麵在中國市場面臨飽和的問題?這一點他看得更清楚。 他說像比較先進的國家,南韓國民平均一年吃六十九包泡麵,日本也有四十包,香港是三十九包,台灣平均也有三十七包,全中國平均只有二十三.六包,他認為中 國還有很強勁的成長空間,康師傅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這次康師傅回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魏董表示,康師傅並不缺錢,有了一九九九年跌倒的經驗,目前康師傅隨時都備有八億美元的現金。

魏應州說,他已經跌過一次,以後絕不會再跌倒。談到跌倒的經驗,魏董說,一九九六年康師傅在香港上市,突然手上有很多現金,當時,很多人告訴他投資機會, 於是這個也投、那個也投,等到九七、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康師傅在不熟悉台灣股票市場的情況下,高價吃下味全,從此陷入厄運。

他第一個求助的對象是統一企業的高清愿。也許是同業對彼此太了解,魏家向統一求助,並未得到奧援,在最關鍵一刻,日本三洋食品伸出援手,從此改變康師傅的 命運。在二○○○年前後,康師傅股價一度跌到○.三八七港元,市值只剩下二十一.六億港元,這是康師傅最困難的一刻。

此後康師傅逐漸上軌道。○六年我率領財訊投資考察團,從天津、北京看到上海,我們的第一站就是到天津看康師傅。那時候康師傅股價大約四.六港元,而○五年 十一月,康師傅股價才只有二.六港元。如果從○五年十一月的二.六港元起算,到今年八月,康師傅創了二○.三港元新高價,康師傅從市值一四五億港元,到今 天一一三四億港元,整整四年,康師傅市值膨脹了六.八二倍。

發行TDR,希望投資人分享成果魏應州表示,康師傅從一九九六年發行五五.八七億股在香港上市以來,從來沒有增發過新股。這次回台發行TDR,主要是為了 響應政府政策,讓台灣的投資人可以不必越洋跑到香港,才能買得到康師傅的股票,他希望與台灣的投資人共同分享康師傅的成長。

所以,他不賤賣康師傅的股票,這次康師傅TDR是以每股四十五元定價,等於是一股康師傅表彰兩股TDR,換算港幣約二十一.六八港元,大約溢價六.八三%。由於康師傅發行一.九億股,是今年發行TDR非常重量級的公司,因此,康師傅可說是動見觀瞻。

回首過去五年,康師傅的發展與蛻變,都是在這五年。從毛利率來看,康師傅逐年成長,從○四年二七.六%、○五年到三一.三%、○六年的三二.三%、○七年 略微下滑到三一.六%,○八年又上升到三二.二%,今年上升到三六.一%,康師傅毛利率逐年提升,關鍵是在單項產品市占率大幅提升。

○五年康師傅方便麵仍與統一、華龍打得難分難解,到○五年底,康師傅的方便麵市占率約三七.八%,華龍與統一的市占率在一五%到二○%之間。到○九年第三 季,康師傅已拉升到五四.二%,華龍剩一一.七%,統一只剩下八.六%,康師傅高單價的容器麵,市占率更達六七.八%,在方便麵市場,康師傅可說是已完全 掌控了市場。

這一次我們參訪康師傅天津廠,從德國進口的方便麵最新生產線,在作業現場已看不到工人,幾乎是全自動化一貫作業,平均每分鐘可生產五百包泡麵,康師傅新增十二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生產兩億包,○九年康師傅的方便麵產量預計達一一三億包。

三項冠軍,鞏固食品業龍頭寶座一般台灣的創業家到中國開疆闢土,通常都是按部就班,隨著公司規模,逐漸把生產線擴大,在二○○○年以前,康師傅的方便麵市 占率其實與華龍、統一旗鼓相當,但是二○○○年初期,康師傅大擴生產線發揮經營優勢,以成本優勢競爭打敗對手。魏應州兄弟來自彰化永靖鄉下,理論上,應屬 保守的海島性格,卻在中國大市場充分發揮攻城略地的本色,實在非常不容易。

除了方便麵市場的作戰,康師傅在一開始不被看好的茶飲料市場,從○一年以來就取得領先,目前市占率四七.五%,領先統一的二○.七%與娃哈哈的一六. 三%,穩居茶飲料的王座。比較難能可貴的是康師傅在瓶裝水市場,從原本與娃哈哈、農夫山泉互相廝殺的局面,到今年終於拉大與娃哈哈的差距,拿下瓶裝水的冠 軍寶座。

康師傅的瓶裝水是自來水淨化後加上礦物質成分,又叫作礦物質水,因為強力促銷,加上單價超低,目前市占率二二.五%,領先娃哈哈的一七.三%,也拉大領先 農夫山泉(一四%)的差距。康師傅除了以低價繼續鞏固瓶裝水市場,已在長白山取得礦泉水源,今年已推出定價每瓶約人民幣一.五元的較高檔礦泉水。

除了這三項冠軍產品外,康師傅的稀釋果汁,目前仍大幅落後可口可樂(三二.四%)、統一的一四.二%,康師傅以一二%居第三位。稀釋果汁不是康師傅的強 項。最近,統一有意併下匯源果汁,鞏固市場競爭地位,可口可樂已經執稀釋果汁的牛耳,這一點魏應州謙虛地表示,可口可樂夠強,康師傅不一定每項都能拿冠 軍,像糕餅市場,康師傅市占率一直只有三%,因此,像旺旺能在市場有那麼強大競爭力,魏應州也羨慕不已。

發下豪語,挑戰世界級大廠地位這是康師傅主要的產品線,隨著毛利率、市場占有率的提升,康師傅的業績逐年上升,○五年營收十八.四六億美元,純益一.二四 億美元;○六年營收上升到二十三.三二億美元,純益是一.四九億美元;○七年營收三十二.一五億美元,純益為一.九五億美元。到了去年,金融海嘯肆虐,康 師傅營收衝高到四十二.七二億美元,純益達二.六億美元。

今年是康師傅成長最關鍵的一年,前三季營收四○.三八億美元,純益是三.二七億美元,若不是扣除伊藤忠的TBS將近兩成的少數股權,純益高達四.四億美元。不論是營收、毛利率、稅後淨利,康師傅都創下歷史新高,同時也帶著這個最燦爛的業績,回台發行TDR。

康師傅在過去二十年的征戰,已交出非常傲人的成績單。目前康師傅市值一一三四億港元,已是全中國最大的食品上市集團。目前統一中國市值約一七九.二五億港 元,中國雨潤市值二八八億港元,蒙牛是三九九億港元,在深圳上市的雙匯發展是人民幣二九九億元,在上海上市的伊利乳業是人民幣二一四億元,只有旺旺六八二 億港元,比較接近康師傅。

在取得中國第一的優勢後,康師傅下一步的挑戰對手,恐怕不是中國的同業,而是國際級的大品牌。

魏應州回台發行TDR,曾經發下豪語說,五年後要挑戰可口可樂。我們先看可口可樂的營收,近三年分別是二四○.八八億美元、二八八.五八億美元及○八年的 三一九.四四億美元。可口可樂○六年獲利五○.八億美元,○七年純益是五十九.八一億美元,○八年是五十八.○七億美元,今年可口可樂預估營收會達三○ 七.八六億美元,純益估計七○.八四億美元。

對康師傅來說,遇上可口可樂才知自己有多麼小,今年康師傅營收恐怕還達不到六十億美元,大約只有可口可樂的五分之一,但是可口可樂今年若賺七十億美元,康師傅卻不到五億美元,未來成長路途仍很寬廣。

若是再比瑞典的雀巢,康師傅的路更長,今年雀巢預估營收可達九一九億美元,獲利將近九十億美元,這是世界重量級的超級食品大廠,對康師傅來說,都是可望不 可即的競爭對手,目前食品大廠如美國的卡夫集團、法國的達能、英國的聯合利華,都可算是世界級的食品集團標竿。康師傅立足在中國,必須抓住中國百年一遇的 成長機遇,奮力再向上,往前看十年,康師傅集團成長空間無限美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2

布局十五年 東陽要在汽車維修市場驗收成果 吳永茂:不進前十大就不必玩了!

2009-12-21  今周刊 




今年全球車市黯淡,獨獨中國大陸汽車業獨占鰲頭,而東陽更是鰲頭上一顆明珠,創下歷史新高的獲利,簇擁著股價往上走挺,而這一切,是吳永茂洞燭機先,領先同業,在大陸深耕達十五年,才得以歡慶豐收。

撰文‧許小晶

二○○九年是汽車零組件廠東陽的豐收年,也是東陽進軍大陸車市十六個年頭來,讓總裁吳永茂最感振奮的一個年度。

東陽今年前十一個月的累計營收已經達七十五.九億元,自結累計稅前淨利達十六.八億元,稅前每股獲利三.七三元;眼看著東陽○九年獲利將寫下歷史新高,利多支撐之下,股價從十一元多一路攀高來到六十元,漲幅接近五倍,創下自○八年底以來的近期新高。

業績大爆發

比當初的規畫﹁整整晚了八年﹂面對佳績,吳永茂早就胸有成竹,今年八月接受訪問時,東陽正處在上半年大陸獲利﹁連續四個月創歷史新高﹂的喜悅之中,只是當時的吳永茂﹁只有高興一點點﹂,他說,這個成績比我當初的規畫,﹁整整晚了八年﹂。

換 言之,吳永茂等這個成績等了八年了。東陽的大陸投資出師不久,就碰上大陸的宏觀調控,逼得吳永茂也緊急﹁宏觀調控﹂東陽的大陸投資策略。這一調,讓東陽得 以先蹲後跳,就像被刻意用力按壓的皮球,一旦壓力解除,反彈力道大得驚人。然而,等待是值得的。東陽的再爆發,○九年是個新起點。

一九九○ 年,吳永茂參加日商住友集團的大陸考察團,當時大陸汽車市場還只是一張白紙,德國福斯汽車和中國合資的大眾汽車才在籌備,而東陽的營運穩定,每年每股稅後 純益總有三元之譜。吳永茂回想當年的安穩,他說,﹁若是保持原狀,日子其實挺好過的﹂,而這趟大陸之旅,吳永茂預見一個正迅速成形的美麗新世界,他決定帶 領東陽離開舒適圈,展開西征。

只是挑戰來得比設想中更艱鉅。東陽擅長的是AM(After Market,售後服務維修市場),但在大陸這塊汽車處女地,大陸自有汽車品牌則還未成氣候,國際品牌又有既定的合作對象,而AM市場還不夠成熟,而往好 處想,這是東陽進軍OEM︵委託代工︶市場的絕佳機會,而且勝算不小,然而,機會存在的同時,卻也是處處風險。

一九九四年四月,東陽進軍大 陸市場的第一座廠房在重慶正式啟動,合資對象是長安汽車集團,隔年,東陽跟隨東風汽車腳步,落腳福州的第二座廠也開始投產。兩件投資案東陽總計投入三千萬 美元,而後續的合資案也緊鑼密鼓地展開。豈料,此時中國大陸強力實施宏觀調控,導致消費力大幅萎縮,才在中國市場初試啼聲的東陽立刻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按照吳永茂原本的規畫,前面三年是投資期,虧損在所難免,第四年應該能損益兩平,到第五年開始賺錢。豈料, ○三年大陸實施宏觀調控,導致東陽才淺嘗賺錢滋味,就立刻面臨連續兩年的﹁赤字風暴﹂。

這段時間,東陽幾乎傾集團資源全力投入中國,設廠投入的資金之外,模具的開發所投入的資金與人力更多,而為了贏得這場戰役的求勝壓力,更讓吳永茂隨時處於備戰狀態,深怕一有閃失,波及東陽的根基。

然而,吳永茂深知這是一場非常戰役,他意識到大陸傾全力發展汽車工業的決心,東陽若想扎根大陸市場,定要設法與大陸汽車廠合作。於是,東陽採取跟進設廠的方式,把零組件廠設在車廠隔壁,就近服務。這種策略雖讓東陽一開始走得辛苦,卻每一步都踩得穩而踏實。

吳永茂的盤算是,與大陸汽車廠合資,確保了東陽的訂單,一旦這些車廠成氣候,穩定的汽車銷售量及市占率,可助東陽一舉晉身大陸OEM市場的零組件一級搭配大廠行列,又可兼收後續的AM市場,而這,才是東陽的大肥肉。

真正的肥肉

售 後維修市場還要五年時機才會到目前東陽在中國布局領先競爭對手,共擁有十六座廠,大陸的合作夥伴多是前十大汽車銷售業者,包括長安汽車集團、哈飛汽車、奇 瑞汽車、一汽四環等;又為了分散風險,另外與素來享有技術能力的日商合作在大陸設廠。由於一開始網撒得廣又深,再加上吃下中國實施汽車購車補助的這一帖大 補丸,汽車銷售強強滾,成為東陽業績爆發的最大助力。就以長春富奧東陽︵一汽四環與東陽合資︶為例,去年每月平均營收僅人民幣一千萬至一千二百萬元,今年 出現倍數成長達人民幣六、七千萬元,光這一年就把過去數年的累計虧損一次彌補。

吳永茂形容這十五年的投資史,﹁往往賺進來的錢,到手還沒乾,轉手又投資出去了﹂。但正是這溼漉漉的鈔票,協助東陽布建了從北到南的十六家合資工廠,卡位的幅員之廣之久,遙遙領先同業,具備先行者的優勢。

而且,吳永茂當初的眼光如今更得到明證,以新銷售汽車隔五年就會有一波AM市場需求來看,歷經這些年的累積醞釀,大陸的AM市場正蓄勢等待大爆發。

今 年的成績單讓吳永茂更添自信,他說,﹁未來的大陸市場若擠不進前十大,也不用玩了﹂。汽車與其他消費品不同,其單價高,人均所得要到達一定水準,市場才有 發展的機會。而中國的轎車市場,過去幾年的平均成長率高達三三%以上,累積之下,市場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何況,還有中國官方採用政策補貼手段,有效地 刺激中國大陸車市的成長。這對向來落後新車市場至少一到兩年才會出現效果的售後市場,無疑更是一大利多。

吳永茂說得白:相較於新車市場,﹁ 我認為中國大陸的售後維修市場還沒達到成熟,最少還要五年,到二○一四、一五年的時候,時機才會到﹂。更重要的是,從汽車產業發展的過往經驗來看,AM市 場三、四十年來,從沒有一年是衰退的,年成長率更從未小於二○%,這些,在在標示出東陽未來的爆發力。展望二○一○年,東陽再次展現領先布局的本領,搶先 轉進最擅長的AM市場。吳永茂斬釘截鐵地說,﹁東陽以OEM進入大陸市場,十五年的布局,最後要從AM市場驗收成果﹂。

東陽進軍中國大陸 AM市場,第一座廠選在南京,藉著距離安徽幼獅東陽、南京敦陽及南京開陽等工廠都近,一旦發動AM售後市場的攻勢,三座工廠可以扮演後方支援輔助的角色, 加上南京人事成本比上海便宜近三成,相對有利基。明年第二季,南京廠即將加入生產行列,屆時東陽在大陸地區的營運規模將更有看頭。

二○一○ 年東陽集團將進入AM的大擴建年,兩岸擴建的資本支出預計將超過二十億元。吳永茂更指出,過去十五年,東陽的大陸投資側重在OEM工廠布局,明年起,一方 面要回過頭大舉搶進AM市場,另一方面,將對OEM廠進行大整頓,對沒有績效的工廠就得斷然處置。他點出,迎接AM市場來臨,資金跟通路將會是業者決勝兩 大關鍵,東陽財務控管向來謹慎,步步為營,而在大陸車市耕耘十五年來,本來就擅長通路行銷的吳永茂,顯然早就準備好大展身手,摘取榮耀的桂冠。

吳永茂

出生:1951年

現職:東陽集團總裁

學歷:崑山工專工管科

經歷:東陽實業廠執行副總

東陽大陸16家合資公司

轉投資事業 資本額

(萬美元) 集團持股 合資車廠 主要客戶重慶大江渝強 1300 48.40% 長安集團 長安鈴木、長安汽車、

成都豐田

福州東陽 1750 88.00%   東南汽車、戴姆勒、

東風汽車

長春富奧東陽 2700 44.90% 一汽四環 一汽集團哈爾濱哈飛東陽 1000 22.00% 哈飛汽車 哈飛汽車重慶大江東陽 1300 48.40% 長安汽車

集團 長安福特

蕪湖幼獅東陽 1200 44.00% 奇瑞汽車 奇瑞汽車南京開陽 2000 61.60% 日本雙葉、

日本大協西川 長安福特

武 漢翔星 1200 25.00% 日本三星化成品 東風日產、東風本田番禺南沙敦陽 540 35.20% Nippon Bee 廣州豐田、廣州本田長春敦陽 150 35.20% Nippon Bee 一汽大眾天津敦陽 120 35.20% Nippon Bee 天津豐田、天津汽車武漢敦陽 150 35.20% Nippon Bee 武漢本田、襄樊日產南京敦陽 300 35.20% Nippon Bee 南京福特、奇瑞汽車哈爾濱哈飛開億 1200 89.60% 哈飛汽車 哈飛汽車

廣州廣電

林仕豪模具 700 84.50% 日本立松、

開銘 日系及當地車廠

南京東陽 900 88.00%   大陸AM市場

資料提供:東陽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96

传媒大亨覃辉再战资本市场 星美重组启幕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108/20100108045512894.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发自深圳

        在淡出公众视线长达五年后,曾有“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之称的覃辉又重新回到了资本市场,他旗下星美传媒集团的重组大计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星美传媒集团总裁胡宜东昨日(1月7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星美集团将对旗下业务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组和整合,将旗下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的动作才刚刚开始。

今年发力下游业务

        覃辉持股59.41%的香港上市公司星美国际(00198,HK)日前公告表示,公司向实际控制人覃辉发行本金额1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其中9900万港元的集资净额将全部为该公司未来投资提供资金及用作公司的营运资金。

        据了解,此次星美国际发行的可换股票据的每股行使价为0.295港元,可悉数换股为3.39亿股,占星美国际扩大后股本约11.86%。若覃辉将该部分换股票据全部兑成股份的话,他对于星美国际的持股比例将增加至64.23%。

        而覃辉此次对于星美国际的资金注入,只是星美传媒集团今年重组整合计划的一部分。胡宜东表示,2010年星美集团将对旗下业务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组和整合,而将旗下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的动作也才是刚刚开始。

        胡宜东告诉记者,去年10月,覃辉在北京召开了一个高层会议,覃辉定下了星美集团2010年的发展方向、战略规划及主要发展目标,在完成历史债务解决的同时,今年集团的工作重点将是大力发展下游业务。

        事实上,2009年12月29日星美国际公告称,公司已与覃辉订立了收购意向合约,并以此对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在重组完成后,一项不少于10家电影院及电影制作相关设施的资产,将被注入星美国际。

        据了解,拟注入上市公司的这部分资产2010年纯利有望达到8000万港元以上。在完成这项收购后,星美国际也将成为在内地拥有影院数量最多的上市公司。

        胡宜东表示,日后还将有更多的优质资产被注入到上市公司,星美集团的目标就是将旗下传媒行业的上中下游各个产业链,都注入到上市公司,以此实现整体上市。

与汉传媒整合在即

        事实上,在集团整体上市的道路上,星美传媒掌握的也并非星美传媒这一资本平台。

        2009 年12月10日,汉传媒(00491,HK)原股东陈国强,以溢价1.7倍的价格,将其持有的3.478亿股汉传媒股份出售,而接盘者正是覃辉。在收购这 部分股份的同时,覃辉还将汉传媒其他股东所持有的1.76亿股股份收入囊中,持股比例增至22.6%,成为该公司的单一大股东。

        在完成股权收购后,来自星美的高管便入驻汉传媒。12月21日汉传媒宣布,委任王钜成为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执行董事。王钜成正是星美国际的主席兼执行董事。1月6日,王钜成已经由星美国际执行董事变更为非执行董事,继续担任公司主席职务。

        记者了解到,公司高管职位的变化,也映射出未来汉传媒及星美国际这两家上市公司的一些变化。星美传媒集团总裁胡宜东表示,未来在业务方面,星美国际和汉传媒之间也将进行相应的整合与分离,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将不会重合。

        据 了解,星美国际和汉传媒均为在香港上市的传媒公司,主要从事娱乐及媒体业务,二者之间目前的业务有很多重合的部分,其中包括电影及电视节目制作等。对于二 者公司未来如何整合及分离,胡宜东表示,集团已经有了较清晰的发展目标及计划。但是,他同时表示,对于业务整合的具体细节内容,在香港联交所的正式公告出 来之前,不便向记者透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3

李书福调控内外市场 吉利扩产兰州基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0/162956.html


从兰州市区到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几乎看不到任何的建筑物,没有生活设施,没有工业厂区。一座座连绵不绝的低山丘陵护送你直接抵达吉利汽车的兰州基地。

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自然会生发出这样的疑问:吉利汽车为何要在甘肃兰州建立这样一个生产基地。

1月15日,也是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后的半个多月,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又做出了重要的部署,与兰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吉利兰州基地扩建项目合作协议,有意将其打造成百亿汽车产业基地。

自由舰挽救兰州基地?

2005年10月,吉利汽车曾与兰州市政府签订《合作建设兰州吉利汽车生产基地框架协议》,2007年初,兰州基地第一辆车下线,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兰州基地去年产销是1.8万辆,而一期工程规划产能是5万辆,目前尚未达到产能极限。

在 国家提倡西部大开发的时候,吉利就顺势进入兰州。甘肃省对于吉利的支持是非常重视的,一是成立吉利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甘肃常务副省长亲自担任组长;二是通 过大企业服务直通车,为吉利搞好服务;三是优化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在资金、销售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多名甘肃省政府最高领导出席了15日的签约仪式, 当日还特地安排了警务用车、出租用车等一共400辆的政府采购协议。

据吉利集团副总裁、 吉利汽车总经理安聪慧介绍,扩建后的兰州将达到12万辆产能的水平,在1年的扩建时间内,兰州基地将同时完成4万辆自由舰的生产任务。“我们一期的规划产 能5万辆,但实际投入的是2万辆,”安聪慧说,之所以急于扩大兰州规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兰州基地虽然产销增长迅速,但一直受制于物流。“兰州工厂 从投产到现在,通过两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它的单车成本是比宁波基地高一点,主要是零部件的运输成本问题。”

而西部建立汽车企业,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整个西部有包括铝、铁、石油、化工等大量的原材料。”安聪慧说,但如果达不到一定的产量,零部件企业达不到规模效应,就不愿意与整车厂同来西部,这导致吉利兰州基地的零部件成本都要损耗在路上。

吉利计划把自由舰的产能提升到10万台,帝豪车是2万台左右,将把吉利兰州生产基地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集轿车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与汽车工程科研于一体、收入超百亿的汽车产业基地。吉利兰州生产基地也将成为向欧亚大陆桥沿桥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战略基地。

“这次在西部、在兰州提高自由舰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安聪慧表示,吉利计划在扩产后引进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企业到兰州落地生根。吉利二期工程签约之际,已有四家零部件企业计划同吉利共同进驻兰州,吉利计划未来再增加8家。

回归国内为沃尔沃开路?

在兰州基地二期签约之际,李书福同时宣布了新的战略调整——在2015年200万的战略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二分之一出口,二分之一内销。这使吉利针对国内市场的销量目标由此前的三分之一,上调到二分之一。

李书福坦言,到目前为止,兰州基地是没有盈利的。吉利制订了“9+3”国内外基地布局的发展战略,而在收购VOLVO之前首先必须确保每个基地都能赢利,这样吉利才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VOLVO的运营中。

去 年在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作为出口基地的兰州吉利,在投产的两年多里,尚未实现出口,相反,吉利国内销售却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全年实现整车销售33万 辆,同比增长48%;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利税近24亿元,同比增长35%,资产总值达到230亿元,同比增长64%。

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认为,吉利的此次调整,更加符合VOLVO发展国内市场的需求。“目前也是吉利的战略迅速调整的时机。”陈文凯认为,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形式整体不好,需要吉利做出调整,另一方面吉利国内市场的增长,也给吉利立足国内增强了信心。

据国外媒体报道, 吉利汽车正与重庆市政府商谈,继续在当地生产沃尔沃轿车。吉利汽车的初步计划是,收购长安汽车的沃尔沃生产线,并与中国其他企业合作,联合投资重庆的沃尔沃新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17

寶成集團搶攻中國通路即將收成 蔡佩君接班挑大樑 操盤中國市場

2010-01-25  今周刊 




進入集團第七年,蔡佩君儼然成為寶成集團的小蔡其瑞,去年她全力投入寶成旗下的通路零售事業寶勝國際,挑起改造零售通路的大樑,透過關店與管銷控管等改善體質,誓言要讓寶成在大陸零售市場轉虧為盈,從製鞋王變通路王!

撰文‧ 張惠清

「因 為有了她的協助,讓我有更多時間看清局勢變化,尤其大陸變成最大消費市場,寶成也要跟著變,我很有信心一步步的走,實現通路目標布局!」寶成國際集團總裁 蔡其瑞一月十六日在二女兒蔡明潔婚禮上,意外發表了二○一○年寶成集團在中國市場的通路布局和發展策略,霎時,這場婚宴倒像是變成了一場「法人說明會」。

蔡佩君成為接班不二人選

而這場婚禮的主角,也在一剎那間,從新人蔡明潔轉移到蔡其瑞長女蔡佩君的身上。在婚宴致詞中,蔡其瑞首度公開讚揚進入集團第七年的蔡佩君,肯定她在寶成大陸零售通路布局的關鍵地位與貢獻!

○三年十二月進入集團,從基層開始歷練的蔡佩君,目前是寶成集團在兆豐金控的法人董事代表,蔡其瑞每逢重大主管會議或公開場合,幾乎都帶著蔡佩君在身旁,將人脈逐漸介紹給女兒,並從製鞋、運動配件通路、電子製造服務領域的策略布局,都讓蔡佩君跟著涉獵,已被寶成集團認定就是蔡其瑞的關鍵接班人選!

時間拉到一月十五日,就在二妹蔡明潔的婚禮前一天,蔡佩君人在氣溫零下十度的北京,主持大陸通路布局會議,當晚,馬不停蹄的飛回台北,準備協助二妹的婚禮!

「Cathy(蔡佩君的英文名)這兩年在通路上下了很多工夫,做了許多整頓,通路的事情她掌握得很清楚,總裁給她很大發揮空間,今年通路獲利應該會開始轉好!」一位寶成集團的幕僚分析。

寶成集團目前在中國鞋類生產線已經達到二一一條,占集團總生產線比率約四七.六%,不僅是世界最大鞋類製造商,也是大陸最大運動商品通路商。寶成旗下零售事業則透過關係企業寶勝公司,以YY SPORT為名設立連鎖店,在大陸擁有四八六四家零售直營店、五三四八家零售加盟店,主要代理銷售Converse、Wolverine、Hush Puppies等三個國際品牌。

根據產業研究機構Frost & Sullivan的資料顯示,按直接經營零售店數目計算,寶勝已經是全中國最大型的運動服零售商。

今年則是蔡佩君進入集團第七年,據了解,蔡佩君是在○八年進入寶勝擔任非執行董事職務,○九年十一月間,甚至傳出蔡其瑞想把寶勝國際執行官位置交給她,但為了讓她能在其他事業體有更多歷練,最後才決定先由寶勝前財務長張挹芬接掌執行官位置!

蔡其瑞對蔡佩君的倚重甚深,從他在婚禮上致辭時,就不難嗅出蔡佩君在集團內的關鍵地位。他直言,因為大女兒回來協助,才讓他有更多的時間,陪著寶成工業董事長蔡其建以及總經理蔡乃峰,一起去看全球市場與業務!

話鋒一轉,蔡其瑞向台下的寶成員工們坦承,經過這場金融海嘯,讓他更能清楚看見整個世界局勢的變化,他特別提及大陸已經從世界的製造工廠變成了最大的消費市場,公司要怎麼變?如何做?「集團在新的一年有了具體的想法,未來我們要一步步實現這些夢想。」他同時也提及,歷經一年的通路改善,很快就會看到效益,顯見對女兒蔡佩君的投入給了很大的肯定。

外資調升評等是最大鼓勵

「搶攻中國通路市場即將收成!」蔡其瑞的這則宣示引來現場不少掌聲,但這並非只是迎合婚宴場合歡欣氣氛的場面話而已,事實上,調整通路策略的動作已經開始。

○九年對蔡其瑞布局大陸通路來說,應該是最艱困的一年,因為寶勝國際在香港掛牌後第一年,就傳出可能出現虧損。

○ 九年十一月,寶勝國際發布獲利預警,強調○九年業績表現恐較○八年度明顯衰退,甚至有可能由盈轉虧,關鍵在於全球金融危機及北京奧運後出現需求放緩的環境 因素影響!而寶勝的失誤,則是原先對市場的預期過度樂觀,加上提供較高折扣以刺激相對低迷的銷售成績,也使平均毛利率下滑,致使寶勝在○九年度可能出現虧 損。

營運衰退之下,蔡佩君這一年來更是經常代替父親多次前往大陸,進行通路的體質改造,希望藉由通路壯大製造,同時以製造支援通路。寶勝國 際發言人儲全陸表示,過去一年,寶勝在通路策略上作了不少調整策略,第一就是結束效率不佳的據點,或是把獲利差的店面進行調整,第二則是全面嚴格控管進存 貨比例,另一手則是出清庫存。

在蔡佩君的領軍下,大陸通路開始積極促銷、清庫存,儘管短期影響整體毛利率,不過法人認為,寶勝在大陸一、二、三級城市通路網已完成布局,整體營收仍可望成長。

根據寶勝○九年前三季(○八年十月一日至○九年六月三十日)的報告顯示,前三季營收為八.○六億美元,獲利一千六百萬美元,但市場預估,由於第四季度(七月至九月)恐將提列存貨跌價損失、處分合資公司損失等,因此將可能使全年度實際業績由盈轉虧。

有趣的是,即使○九年業績表現不盡理想,但投資機構似乎已對蔡佩君的調整努力有所肯定。一月十九日,外資券商摩根士丹利調升寶勝國際一○年及一一年的獲利預測,並且同步調高股價投資評等。這個意外的評價調整,也算是對蔡其瑞日前「婚禮致詞」的正面呼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37

打入中東市場 宏達電獲WiMAX百萬支大單


2010-01-28  TNM





王雪紅 小檔案

現職:宏達電董事長、威盛董事長、台塑董事

生日:1958.9.14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碩士

經歷:1982年進入大眾電腦PC事業部任總經理;1987年以500萬元創立威盛;1997年陸續創宏達電、建達、全達;2000年創威睿電通;2009年6月任台塑董事。

家庭:台塑創辦人王永慶之女,與前夫育有2子,與現任夫婿威盛總經理陳文琦無子女。

上週六(二十三日),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在桃園巨蛋席開近四百桌,舉行尾牙,相較於往年尾牙的風光,今年董事長王雪紅與執行長周永明異常低調,主要是宏達電去年營收衰退。

新單 阿拉伯挹注

不過,王雪紅為鼓舞員工士氣,仍大方加碼發出一千四百萬元的現金獎。她站在舞台上,宣布馬英九總統出訪中美洲,送給友邦的伴手禮,就是宏達電出品的HTC手機,說到開心處,還高舉宏達電手機,以手機名稱英雄(Hero)、獅子(Leo)盛讚宏達電員工,把氣氛炒到最高。

王雪紅私下對本刊表示:「希望今年HTC就像公司的 中文名稱一樣,宏大、發達。」周永明則站在舞台,激動舉起酒杯激勵員工,「You gonna go big or go home!(要做就拚第一,不然就別做。)」還說:「I believe 2010 is a great year , we will show it to the world , HTC is great company.(我相信二○一○年很讚,我們會讓全世界知道HTC是很棒的公司。)」強烈暗示,今年要讓外界跌破眼鏡。

本刊調查,王雪紅與周永明信心滿滿,與接獲沙烏地阿拉伯主要電信營運商沙特(STC)電信的百萬支WiMAX手機大單有關。目前,這款新手機實品機正在測試中,農曆年前可望簽約,計畫今年第三季出貨。

沙 烏地阿拉伯WiMAX系統設備是跟韓國三星電子採購,但手機代工廠卻對台灣的宏達電情有獨鍾。事實上,宏達電早已瞄準中東市場布局,去年供貨低階手機給 STC;且宏達電耕耘WiMAX手機多年,前年底與俄羅斯業者發表全球首款GSM∕WiMAX雙模手機HTC Max 4G,拔得頭籌,STC因此慕名下單。

股王 研發當後盾

「WiMAX手機技術門檻高,不是每家都能做。」業者分析,先前中國代工大廠比亞迪也出馬競爭,不過未獲客戶青睞,宏達電的研發實力被STC相中,因而順利從三星手中搶下大單。

這 張大單,對宏達電有雙重意義。首先,WiMAX具備高傳輸速度、長距離及建置成本較低等特性,現正快速成長中;其次,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油源國家,陸續建 置WiMAX通訊系統,依資策會統計,二○○八年中東油源國家通訊投資金額達四百億美元,而且未來五年平均年成長一二%,商機更是一塊大餅。

若順利拿下沙烏地阿拉伯這張大單,不啻是幫宏達電打了一劑強心針。因為去年宏達電營收一千四百四十八億元,較前年衰退了五%,稅後盈餘衰退二成多,創二○○五年以來新低,使昔日股王光環蒙上陰影。

去年調降財測,是宏達電一九九七年成軍後的一大敗仗。宏達電原本是營收五百萬元的PDA小廠,後來轉進智慧型手機,年年成長,二○○六年營收更一舉突破千億元,奠立宏達電的一哥地位,不但擊敗聯發科等高價股,還榮登台股股王寶座。

壹週刊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授權 專家領頭羊

隔年,宏達電更是攀上高峰。宏達電與英國電信(BT)共同發表了第一個自有品牌HTC Touch「ELF」(俗稱阿福機),由於觸控螢幕的設計風格,與蘋果的首款手機iPhone類似,又搶在iPhone上市前推出,短短幾個月在全球狂銷上百萬支,成功打響第一砲,HTC聲名大噪。接著推出的鑽石機、英雄機,也都引發話題,受到市場肯定。

宏達電在智慧型手機的研發實力獨領風騷,使得王雪紅成了全球軟體、網路二大巨擘微軟與Google的座上賓,宏達電成了最佳合作夥伴。從微軟的windows mobile到Google的Android,每一代手機新系統,宏達電都能領先同業半年到一年推出。就連華碩董事長施崇棠都佩服地說:「到底HTC是怎麼做到的?」

宏 達電的成功與王雪紅管理風格有關。過去十年王雪紅幾乎不干涉宏達電營運,全權交由卓火土與周永明打理。「Cher(王雪紅)只要信任你,就會全部授權,絕 不會囉哩囉嗦。」「Cher說:『我們是合作夥伴,他們在什麼地方需要我,我就會加入幫忙。在各自的領域中,他們都是專家,懂得比我多。』」一位跟著王雪 紅多年的老臣說。

危機 高毛利結束

王雪紅自己則忙於五花八門的投資事業,從高科技到傳統產業都有。為了旗下投資,她搭著飛機全球跑,「常常上午人還在北京,下午就到上海,跟另一家公司的總經理開會,她完全沒有老闆架子,只要見過一次面,就能記得對方的名字。」

但 花無百日紅,宏達電去年營運表現如雲霄飛車起落,股東也如洗三溫暖。宏達電去年的手機出貨量近一千五百萬支,平均每支手機單價在三百五十美元以上,毛利比 起諾基亞、三星等對手來得高,但這些大廠年出貨量數億台,經濟規模遠比宏達電高,宏達電研發團隊卻超過三千人,超過這些大廠。「就連蘋果iPhone一年 的銷售量都接近三千萬台,宏達電的空間還很大。」分析師說。

除了成長挑戰,宏達電今年的獲利能力,更引來外資法人質疑。今年初,宏達電替Google代工的品牌手機Nexus One,上市第一週銷售成績不如預期,遠遜於蘋果iPhone,加上Nexus One的價格遠低於宏達電現有的Android手機定價,花旗、美林等外資因而調降宏達電獲利評等。

「Google擺明就要吃宏達電的豆腐。」「每支Nexus One手機的成本約三百一十美元,宏達電將很難取得三成毛利,隨Nexus One上市,也會拉低宏達電HD2、英雄機等售價,對宏達電利潤將造成傷害。」「宏達電享受高毛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位業內人士不客氣地批評。

追兵 布局WiMAX

隨著蘋果iPhone熱賣,微軟、Google甚至諾基亞都想大舉搶進,智慧型手機市場已進入戰國時代。王雪紅如今面臨的,不只是高毛利時代已過,還有代工業搶進分食,而頭號勁敵,就是代工大王鴻海郭台銘。

二年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積極擴大智慧型手機代工團隊,去年富士康董事長由前奇美通訊總經理池育陽擔綱之後,富士康的智慧型手機團隊,就大舉招兵買馬,招募五百人的研發團隊。

鴻 海挖人動作,也間接挖到宏達電牆角來。鴻海的友好企業康法科技(Commtiva),挖角宏達電前任業務協理蔣培德後,去年底與歐洲電信商 Vodafone簽訂Android手機供貨合約,提供由富士康製造、代工價不到宏達電同規格產品一半的手機,預計下半年交貨。康法與富士康聯手,已對宏 達電構成壓力。

宏達電外有追兵,內部又面臨毛利保衛戰,如果順利接下STC的WiMAX大單,不僅順勢打開中東市場,更搶先達陣WiMAX手機戰場,在二○一○年第一回合競爭占上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42

渠道争夺引葡萄酒市场变局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002/t2829096.htm


  中国潜在的巨大葡萄酒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进口葡萄酒品牌远渡重洋。随着中外葡萄酒的市场竞争升级,本土葡萄酒品牌正酝酿着从生产至营销的全面变局。

  岁末年初,正是酒水饮料的传统旺季,各品牌往往摆开大干一场的阵势,希望消费者能在辞旧迎新的觥筹交错中消耗更多自家品牌的酒水。以往,酒水市 场被传统的白酒所统领,近几年,葡萄酒异军突起。而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潜力的日益彰显,进口葡萄酒也加入抢夺市场份额。除了老牌的法国、意大利葡萄酒之 外,来自澳大利亚和智利等新兴葡萄酒市场的葡萄酒早已悄无声息地摆上了一部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甚至来自美国、阿根廷的葡萄酒也开始出现在消费者的视线 中。
在越来越丰富的进口葡萄酒选择背后,涌动着一场中外葡萄酒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明争暗斗,在终端消费者和资本市场同时上演着精彩无比的年度 大戏。进口葡萄酒方面,以经营五粮液起家的银基集团(00886.HK)于2009年11月宣布进军葡萄酒市场,引进逾11个国家的21家供应商共200 多个品牌;12月初,三得利国际集团旗下的日本三得利酒类株式会社,将在获得中国反垄断局批准后,以3.5亿元的代价收购国内最大的进口葡萄酒商 ASC精品酒业的70%股权,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国产品牌更是积极寻求突破,张裕出资1亿元控股天珠酒业,展开对葡萄酒产业链最上游原料基地的争夺;而 更多的二、三线葡萄酒品牌则试图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规模、打响品牌,金六福增发2.7亿股、集资1.67亿港元加大旗下葡萄酒板块香格里拉酒业于云南 的灌装厂的搬迁改造力度及提高产能,国内第10大葡萄酒生产商通天酒业(00389.HK)11月登陆香港联交所,而通葡股份(600365.SH)以定 向增发的方式向通恒国际购买其持有的“云南红”系列公司。随着中外葡萄酒竞争升级,不仅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进口葡萄酒代理,并且代理机构日益专业化,同时 也推动着本土葡萄酒品牌从生产到营销的全面变局。

  金融危机加速
海外葡萄酒产能转移
  随着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的葡萄酒消费文化在过去几年中明显抬头。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葡萄酒消耗量多年来保持着10%左右的 增长幅度,2008年,增速为13-15%。尽管中国目前人均0.5升的葡萄酒年消耗量仅相当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但在过去20多年中,日本的人 均葡萄酒消耗量达到了3升; 并且,与3.6升的全球人均消耗量相比,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巨大的增长空间显而易见(图1)。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博览会(Vinexpo)下属研究机构 IWSR预测,2008-201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葡萄酒市场,消费年增幅约为36%,有望于2012年成为全球第七大葡萄酒市场,消费量达 12亿瓶。



受益并看好中国葡萄酒市场快速发展的除了张裕、长城和王朝等一批国产葡萄酒之外,还有队伍 不断壮大的进口葡萄酒。随着中国瓶装和散装葡萄酒进口关税的下调以及2006年进口葡萄酒消费税可用进口环节已缴纳的消费税抵减政策的实施,一批洞察先机 的进口葡萄酒品牌看到了希望,开始小规模试水。伴随中国内需市场的升温以及葡萄酒税率的进一步降低,进口葡萄酒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陡然加快。2007年, 中国就已经取代日本成为澳大利亚在亚洲市场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国。
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则让更多的葡萄酒品牌意识到,面对已然饱和或趋 于饱和的成熟市场,大力开拓类似中国的新兴市场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事实上,早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代表的葡萄酒传统生产国 的消费量就进入了下降通道,而金融危机则让以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为代表的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国也加入了产能过剩的行列。《全球饮料市场数据分析与 预测》报告称,到2008年,全球人均葡萄酒消费量已经连续3年下降。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的统计数据更是显示,2008年全球葡萄酒消费量为 2430万千升,同比减少20万千升,而全球人均消费量则处于40年来的最低点。国际葡萄酒主要产销地的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下滑和供大于求直接导致了这些 国家加快了向中国转移葡萄酒产能的步伐。
据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全年进口葡萄酒18.16万千升,与国内葡萄酒产量比为1:4。而尽管 2009年前3季度中国进口葡萄酒同比下降4.4%,但其与国内产量比例继续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其中,零售包装的葡萄酒进口量明显上升,进口装入2 升及以下容器的鲜葡萄酿造的酒6327万升,增长52%(图2)。预计未来5年内,进口葡萄酒将占到中国葡萄酒市场份额的30%。



  进口葡萄酒代理商借势崛起
  在不断丰富的进口葡萄酒品牌选择的背后,则是一批进口葡萄酒代理商的 崛起。面对市场根基和经济实力短板的海外葡萄酒品牌,多采取与代理商合作的方式曲线进入国内市场,给兼具本土脉络与渠道优势的代理商以巨大的发展机会。 ASC、骏德、富隆等一批专业代理商不仅坐享了高端进口葡萄酒30-50%的利润空间,并且也抢占了市场的先机。尽管最近两年内,进口葡萄酒代理商增势迅 猛,但ASC精品酒业的首席执行官沈品同(Don St.Pierre)表示,包括ASC在内的一批初具规模的葡萄酒商掌握着中国葡萄酒进口量的半壁江山,以进口金额来计算,则超过了70%。
与张裕、王朝等国产葡萄酒在广告宣传上不惜砸下重金相比,进口葡萄酒代理商在进入市场之初,面对缺乏厂家支持、终端成本高、市场投入费用大以及消费群偏 小的现实,针对葡萄酒的高端消费者,大都采取自建终端的方式,把酒窖庄园等概念的专卖店和俱乐部会员式的个性化营销相结合,再辅以传统的商超、酒店销售渠 道,通过扩大渠道规模来提升知名度。骏德酒业的第一家专卖店于2001年在广州开业,截至2009年底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东莞、成都等地拥有近20 家直营专卖店。而富隆酒业在全国建立了集零售和饮用于一体的会所“富隆酒窖”、专卖店“富隆酒屋”、高档商超便利专柜“富隆酒坊”和精品葡萄酒+餐饮会所 “富隆酒膳”四种不同形式的连锁零售体系,通过向经销商授权和特许经营的方式扩张业务,触角伸及全国60多个地区、100多座城市。
不久前正 式成为进口葡萄酒代理商的银基最大的“法宝”亦在于运营五粮液多年来所积累的完善的销售网络,事实上,在确立所代理的品牌之前,旗下的分销商已经先行“试 酒”。按照银基的计划,现有销售网络资源的70%将会用于推广进口葡萄酒,而2010年3月底前,其还将与经销商合作开设110间形象店(其中30间已开 业),并于2011年3月底前逐步扩建到300至500家。形象店将提供不同种类的外国进口酒类产品及既有的五粮液等产品,为客人提供一站式的购物体验。
随着进口葡萄酒的市场竞争日趋升温,不仅进口葡萄酒代理商不断涌现以搭上中国高速发展的葡萄酒市场的顺风车,并且代理机构在运作方式上也开始朝着专业化 和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最初的渠道之争开始升级至品牌营销。一些葡萄酒代理机构针对国内消费者进口葡萄酒品牌意识淡泊的特点,从打商号品牌转而主攻所代理的 葡萄酒品牌,尝试品牌化运营。龙程酒业买断“金蝴蝶” 品牌的亚洲经销权作为自有品牌,在运作时舍弃了进口葡萄酒惯用的慢热启动,不仅照搬国产葡萄酒品牌广告密集轰炸的方式,并且在重点市场上餐饮、商超、夜场 全渠道铺货,甚至采用了进口葡萄酒极少采用的买店、包场方式,将其打造成广东主流的进口葡萄酒品牌,市场出货量也位居国内市场前列。“澳洲虎”更是另辟蹊 径,用赞助赛事和冠名球队等体育营销包装和推广品牌,提高其在进口葡萄酒中的品牌辨识度。
如今,香港的进口葡萄酒代理商也有望分一杯羹,并将 使代理商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继2008年香港对进口葡萄酒实施零关税后,2009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达成共 识,将为由香港进口至内地的葡萄酒提供估价预审的清关便利,并缩短在内地口岸所需的清关时间,以深圳口岸作为试点。一旦此措施得以落实,将为香港地区的葡 萄酒贸易商,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代理商提供更多进入内地市场的机会。

  国产葡萄酒酝酿变局
  进口葡萄酒在经历了“摸着石头 过河”的初级阶段以后,不仅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开始加深,并且意欲直接操作市场。不少进口葡萄酒摆脱原本高高在上的架势,开始调整产品线,出击数十元一瓶的 中低档酒市场,以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而卡斯特集团逐渐甩开张裕,继2008年在中国成立了卡斯特兄弟国际酒业(北京)有限公司后,2009年又在中 国选择了10大代理商,分销其原装进口酒,其中并无张裕的身影。
这些萌动中的变化,再加上进口葡萄酒的大举“入侵”和代理商的大量涌现,整体而 言,对提升国内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行业规模的做大。但从另一面来看,进口葡萄酒的崛起无疑对国产葡萄酒生产商带来了巨大 的压力。尽管短期内进口葡萄酒对张裕、长城和王朝这些龙头企业的行业地位和经营影响有限,但面对进口葡萄酒的咄咄逼人之势,国产葡萄酒已从生产到营销各方 面强化自身实力,以迎接不久之后可能出现的“短兵相接”。
国产葡萄酒企业的种种动作给葡萄酒行业带来了洗牌的可能,2009年底频繁涌现的资 本运作可视为一个不小的信号。张裕出资1亿元控股天珠酒业,从张裕的角度来解读,不仅在新疆拥有了自己的葡萄基地,并且也切断了长城和威龙的一部分原酒供 应。张裕以外,王朝、长城也在山东、宁夏、新疆等产区大面积圈地自建葡萄基地,收购天珠酒业的行为无疑将使葡萄酒企业对原酒的争夺再度升温。而从另一个角 度来看,作为国内最大葡萄原酒生产加工型企业之一的天珠酒业,苦于资金的软肋以及晚入市场,欲生产自有品牌葡萄酒未果,需要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日后, 进口葡萄酒产能转移的加快以及国产葡萄酒价格优势的逐渐消失将使类似天珠酒业这样的葡萄酒企业以及二、三线葡萄酒品牌面临更多被整合的机会。
在产品布局上,与进口葡萄酒开始出击中档酒市场截然相反的是,国产葡萄酒品牌在高档酒上全面发力,抢占国产高端葡萄酒的空地。张裕最早在行业内完成了 “4+1”的中高端产品布局,长城紧随其后推出了高端的“君顶酒庄”和“桑干酒庄”。2009年上半年,尽管张裕推出了6款价位在18-32元的中低档葡 萄酒,但其发展重心仍为中高端产品解百纳和酒庄酒。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2007年下半年推出的爱斐堡,32万元/吨的平均出厂价比卡斯特系列高出 30%以上,虽然仍处于市场培育期,但2009年前三季度的销量增速已经超过200%,而另一个同处培育期的黄金冰酒同期增速也超过了40%。事实上,从 2006年到2008年,解百纳和酒庄酒占张裕葡萄酒收入的比重分别提高了2.4和7.8个百分点,中高端产品的增速明显高于低端产品,比重不断提高(图 3)。与之相伴的,则是中高端产品结构优化所助长的盈利能力增强。在近几年行业总体毛利率水平波动并有所下滑的大背景下,张裕的毛利率水平在 2004-2008 年上升了6.8个百分点至70%。即使是在2009 年上半年,毛利率也实现了0.1个百分点的微幅增长,而到了2009 年第三季度,则大幅上升4.6个百分点,达到70.2%(图4)。




除了增加自身葡萄酒的生产和营销实力以外,国产葡萄酒还纷纷开辟第二条“战线”,通过代理 进口品牌来增强对原装进口葡萄酒的抵御能力。张裕率先试水代理的新西兰凯利酒庄2008 年销量达200多吨,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2009年9月底,其下属的四大酒庄又与法国波尔多拉颂酒庄、法国勃艮第桑德酒庄、意大利西西里先锋酒庄结成 战略联盟,成为三者在国内的独家代理商。而王朝也在2009年3月与全球最大的法国葡萄酒和烈酒批发商之一的法国GCF酒业集团签署了《独家销售协议》, 由王朝酒业有限公司在大陆进口、销售GCF集团旗下的“香奈”系列葡萄酒。■


  声明:本刊电子版已经独家授权给
全景网
,未经全景网书面授权,禁止任何方式翻印或转载。侵权必究。转载联系电话:0755-83247179,邮件:[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7

水泥巨头拉法基弃京主攻西南市场 舍车保帅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4/20100225/000000149858.shtml


  因为“灾后重建”,西南市场一下成为水泥市场必争之地。中国建材、海螺水泥等国内水泥巨头开始大举进入。 “这给拉法基造成了压力。”

CBN记者 曹开虎

16年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水泥巨头拉法基,可能不会想到今天退出当初非常看好的北京市场。

拉法基昨天宣布,将旗下位于北京的三家水泥及混凝土公司股权全部卖掉,作价5.07亿元,转而主攻西南市场。业内人士认为,拉法基此举与西南市场受到重压有关。

“这与拉法基瑞安重点布局中国西南地区,并加强其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发展战略相一致。”拉法基中国海外控股公司一位高层昨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接盘者是去年刚刚上市的北京水泥市场龙头金隅股份(02009.HK),该公司由此获得了150万吨的水泥产能和3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厂,从而将其在北京市场份额提高了4%左右。

在此项收购中,拉法基还承诺,在三家公司被收购后,两年内公司不会从事在北京及天津与金隅水泥构成潜在竞争的任何水泥或混凝土业务,亦不得在京津地区与金隅水泥抢夺水泥或混凝土业务的市场份额及潜在商机。

23日,拉法基与金隅股份签署相关协议。拉法基卖掉的是北京兴发水泥有限公司65%股权、北京顺发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70%股权、北京易成-拉法基混凝土有限公司76.72%股权。

这也是拉法基进入中国市场最早运营的公司。

1994年,拉法基于进入中国市场。起初,该公司绕开了与国内大型水泥公司正面冲突,选择了区域性垄断的发展策略,为此首先选择了北京,试探性地投资了两个小企业。

“可能是思维不太符合中国,(拉法基)在北京发展并不好。”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昨天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由于在北京发展受阻,拉法基将目光瞄向西南市场。机会在2005年出现了。这一年,国内水泥业陷入困境。利用这一良机,2005年11月,该公司与香港瑞安建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将西南成片区域纳入囊中。

此后,拉法基在西南市场如鱼得水。西南市场在中国水泥业是一个特殊的市场,那里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市场比较封闭,由于水泥受销售半径影响很大,外部水泥要想打入四川,运输成本很高。因此,西南水泥市场主要被外资、民营企业控制着。

因为“灾后重建”,西南市场一下成为水泥市场必争之地。中国建材(03323.HK)、海螺水泥(600585.SH)等国内水泥巨头开始大举进入。

“这给拉法基造成了压力。”孔祥忠说,北京已经不再是拉法基的主要市场,所以舍车保帅成为必然的选择。

目前,拉法基在中国的水泥年产能达到2400万吨。拉法基公司上述高层表示,目前,拉法基瑞安在西南地区正在建三条日产5000吨的干法生产线,以及一家新的混凝土工厂,并将于今年年中投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9

鴻海、台積電等十大電子集團購併、插旗 逐鹿中國市場LED七雄並起

2010-03-15  今周刊





儘管LED產業規模目前還很小, 但由於未來成長空間很大,且符合環保節能趨勢,因此國內前十大電子集團,每一家都透過購併或插旗等方式,快速切入這個誘人的產業。

撰文·林宏文

去年十二月,LED磊晶廠廣鎵光電辦理現金增資;持有廣鎵股權近二成的大股東葉國一,每天不斷接到許多業界朋友的電話,要求提供多一點認股額度。後來,他 只得協調兒子葉力誠、穩懋半導體以及廣鎵董事長陳進財等經營團隊放棄認股,最後才把額度﹁喬﹂出來。

讓大集團搶破頭的現增

廣鎵的現增案總計募集三十六億元,規模幾乎等於目前的股本,儘管溢價達三十元,但仍有許多人擠破頭想參與。原本廣鎵就有包括葉國一、裕隆集團及億光等重量 級股東,現增後又增加英業達、英華達、開發金控、普訊創投等股東,也讓廣鎵的實力更為堅強。

由於很多人沒有認到這次的現增,因此廣鎵已決定今年再辦一次私募,讓向隅的股東有機會入股。

廣鎵的現增案,只是近一年來LED熱潮中的冰山一角。從去年第二季開始,受惠於LED背光液晶電視(以下簡稱LED電視)的蓬勃發展,LED率先脫離金融 海嘯,成為最早復甦的產業,許多公司如璨圓、東貝及泰谷等公司,只要一增資就立即被搶購一空。

統計去年初至今,國內LED產業募集的資金近兩百億元,也是近年來LED產業募資金額最大的一年。

事實上,如果觀察LED產業上下游的規模,目前其實還很小,全球只有近八十億美元,也就是大約新台幣二三○○億元,以鴻海集團年營收達二.五兆元來算,才 十分之一不到。

然而,由於LED成長率高,而且符合環保節能趨勢,是未來成長性最大的產業,因此吸引各路人馬搶。尤其是國內前十大電子集團,每一家都透過購併或插旗等方 式,快速切入這個誘人的產業。

國內最早切入LED磊晶的聯勝光電董事長黃國欣就說,早在二○○四年,電子大集團就已看到LED背光及照明的大商機,因此許多LED公司都成為大廠的投資 目標。例如他還在國聯的時代,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就與他談過,但因主導權問題而沒談攏,後來他從國聯離開後,主導聯勝與聯嘉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派人與他 接觸,希望收購他的公司;此外,郭台銘也與東貝洽談過,只是都沒談成。

電子集團布局 光寶最早一位業者形容,LED早期是黑手行業,但因為產業走在對的趨勢上,雖然獲利普通,股價本益比卻一直很高,每次辦增資,要價都很高。至於國內許多電 子大集團老闆平均學歷較高,因此,當電子集團與LED業老闆接觸時,就有如﹁台大電機幫﹂遇到﹁台北工專幫﹂,感覺有些看不起,甚至覺得,與其高價參與增 資,不如集團自己下來做,說不定做得更好。

因此,雖然電子集團也零星入主部分LED企業,例如鴻海拿下先進電,友達入主凱鼎,台積電透過創投投資美商BridgeLux等。但後來電子大廠乾脆自己 跳下來做,在上游磊晶廠部分,友達自己投資了隆達,至於先前參與投資璨圓的奇美電,也自行成立奇力光電。

璨圓光電董事長簡奉任就說,早期璨圓的產能全被三星包走,當時公司內部都很高興,但沒想到景氣一反轉,三星又把訂單砍到一張都不剩;後來,奇美電投資璨 圓,讓他覺得好像又找到新的機會,但最終奇美電還是自行投資設廠。雖然奇美電也教了璨圓很多庫存管理的知識,但還是讓他很受傷,因此,他得出的結論是,﹁ 經營一家LED廠,一定要有長遠的考量。﹂若從集團布局來看,國內最早切入LED封裝產業的公司,就是電子股票代號排第一位(二三○一)的光寶。早期國內 LED磊晶人才,大半來自工研院與第一家LED磊晶廠國聯,至於封裝業的人才則來自最早在台設廠的德儀及光寶,從人才流動的角度,可以看出光寶有﹁LED 始祖﹂的地位。

光寶靠著LED起家,之後再發展到電源及各種3C電子零件,目前集團內LED封裝業務比重仍舊不小,營收大約已達八十億元。

為了繼續擴大各種產品面向的布局,○七年,光寶並斥資二十三.四億元,取得光林電子七二%的股權。光林電子為主攻LED號誌燈及大型看板的公司,過去客戶 以美國大型LED通路商為主,在美國LED號誌燈市占率逾三成,僅次於奇異(GE),目前則把目標全放在中國市場,希望搶得中國爆發中的LED路燈商機。

過去,光寶的投資比較偏重在下游封裝,在上游磊晶部分,除了投資晶電外,目前還投資旭明科技,由於技術能力超強,未來潛力不能小看。

旭明的母公司是矽谷的SemiLEDs,主要股東為光寶與中經合創投,董事長兼執行長段忠及總經理陳長安都是越裔美國人,其中段忠從小就是天才兒童,十八 歲就念完大學。

旭明目前廠房設在竹南,量產規模不大,MOCVD機台大約十餘台,但競爭力相當強,產品線以高功率晶粒(UV LED)為主,發光效率可達每瓦一五○流明以上,這種技術難度比藍光更高,是光寶布局LED上游晶粒的奇兵之一。

面板廠以友達最為積極

聯電則是另一家早期就投資LED甚多的集團,投資模式比較像創投式地大量撒網,從宏齊、久元到元砷、連勇等公司,現任董事長洪嘉聰就主導參與多項投資案。 在元砷等公司併入晶電後,聯電近幾年又投資了不少新案子,並且以下游封裝及應用為主。

至於在新切入LED產業的電子集團中,友達的進展最快,其中隆達去年MOCVD機台已有二十七台,但今年新下單機台達六十台,產能擴增幅度相當大。此外, 為了因應新奇美電子的成軍,友達也加緊旗下LED事業的整併,並宣布把凱鼎併入隆達,未來新隆達將成為橫跨上中下游的LED廠。

凱鼎會併入隆達,主因是凱鼎總經理黃登輝早期也在友達服務過,兩家公司的文化接近。合併後,友達不僅可以提高隆達持股、加強上下游資源及人力整合,且現階 段兩公司主力客戶都是友達,未來兩年應該會以全力供應友達內部LED電視需求為主。

至於原本凱鼎有供應奇美電筆電,及中小尺寸的LED封裝產品,日後是否會因合併而產生變數,值得進一步觀察。

而即將與群創合併的奇美電子,也展開積極整併動作,旗下的奇力光電與啟耀分居上下游,地位有如隆達與凱鼎。目前啟耀董事長丁景隆也接掌奇力光電總經理,預 料未來兩家公司有機會進一步整合,甚至在三月新奇美成立後,不排除與鴻海集團旗下的企業再做合併。

鴻海集團在LED產業的布局,也相當值得注意。早期沛鑫董事長曹治中大張旗鼓投入LED路燈,但後來證明績效不彰,沛鑫股價好像洗三溫暖一般,從三五○元 跌到最低二十元。鴻海入主先進電後,績效尚未顯現,但已因虧損過多,經過減增資後,鴻海持份大幅提高,牢牢掌控先進電經營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更上游的長晶及藍寶石基板部分,原本奇美集團已投資鑫晶鑽及兆晶,後來鑫晶鑽辦理現金增資,鴻海也參與投資;沒想到後來鴻海與奇美兩大集 團宣布結盟,也讓鑫晶鑽成為新奇美最重要的上游盟友。近來LED產能不足,苦熬多年的鑫晶鑽與兆晶,如今都出現產能供不應求的情況;在陸續完成現金增資 後,即將大舉投產,也有機會與聯電董事長洪嘉聰投資的兆遠一較長短,成為新奇美集團軍中的大黑馬。

台積電可能尋求外商合作

由於未來兩年,包括電視、電腦螢幕,都會改LED背光,因此,面板將是消耗LED用量最大的產業,這也是面板業者積極切入LED的主因。

不過,怡和創投總經理楊邦彥說,液晶背光爆發的時間,可能僅有兩年;接下來,這些面板大廠自行投資設立的LED產線,也將需要轉衝LED照明市場。屆時, 必須面對像飛利浦、歐斯朗、奇異等大巨人,考驗會更大。

此外,還有兩個大集團的動向也值得關注,一家是台積電,另一家是台達電。

台積電是LED業的新兵,但因公司規模大,動向也格外受人注意。據了解,台積電在新事業的投資上,太陽能產業已投資茂迪;但LED產業除了投資兩年多的 BridgeLux外,至今還沒有明確對象,主因是台積電內部在LED產業發展策略上還沒有具體成形。

過去市場一直傳聞,台積電可能購併飛利浦的Lumileds,原因是兩家公司關係良好,而且台積電在製造上無人能出其右,若把製造交給台積電,飛利浦持續 耕耘品牌與通路,應該是相當完美的組合。只是,由於飛利浦索價很高,這項購併案一直沒有結果。

以過去台積電的經營模式來看,選擇合作夥伴向來慎重,評估動作也做得很詳細,而且最後選擇的對象,一定非龍頭企業莫屬,國內可以選擇的投資對象已很有限; 未來台積電的合作對象,很可能是國外業者。

至於近幾年在綠能產業相當積極的台達電,目前已積極投入LED產業。除了LED路燈外,也推出LED燈泡,協助日立代工生產,並引爆了日本市場從去年七月 以後一股可調光LED燈泡的銷售熱潮。

日前,台達電還當機立斷停掉原本冷陰極管(CCFL)的生產線,全部改成LED生產線,顯示台達電全力衝刺LED產業的決心。

此外,台達電也有多項LED轉投資,包括已掛牌的聚積、同欣,以及未上市的艾笛森、海立爾及奇瀚;另外,也投資前聯電董事長胡國強的新能微電子公司,切入 電源管理IC的研發,這些都是未來台達電積極搶占LED的精銳部隊。

除了台灣廠商以外,三星及LG也切入LED領域,並逐步改變LED產業生態。

觀察未來一年全球新訂購MOCVD機台的分布,就可以窺知LED產業大致的版圖。根據元大證券分析,今年新下單的六百台MOCVD機台,面板大廠與專業磊 晶廠的訂購量差不多,大約都占三成,至於中國及其他廠商則占四成。

在面板業者中,像三星與友達各下單約六十台,LGD與奇力則各下單三十台,至於專業磊晶廠部分,晶電、璨圓、廣鎵也大約各訂購三十台,其餘廠商則多在三十 台之下。

中國市場的機會和挑戰

其實,最受矚目的當然還是占四成的中國及其他業者,事實上,中國的勢力早已擴展到LED產業。逛逛蘇寧電器位於上海的賣場,會發現所有排出來的電視都是 LED電視,如果問一下店員有沒有LED電視,店員還會瞪大眼睛對你說,﹁你們台灣來的同胞真是有點土!﹂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說,中國今年將繼續推 動家電下鄉,是電視銷售的一股重要推力。去年中國電視機大約銷售二千萬台,今年很可能一口氣增加到三千五百萬台。

這些新電視除了追求大尺寸外,本身也結合不少應用,有些已經比台灣更進步,例如可以上網的Internet電視,最近在中國的銷路就相當不錯;家電業者 TCL因為Internet電視暢銷,甚至宣稱日後不生產無法上網的電視。此外,輕薄省電的LED電視和收視效果更佳的3D電視,也都是值得期待的亮點。 因此,從事面板、LED及組裝代工的台商,都有機會在這股電視風潮裡分食一塊大餅。

也因為中國積極投入LED產業,並以極佳的賦稅及補助等獎勵吸引外來投資,例如投資一台MOCVD設備就補助一千萬元人民幣,以一台機器要價約新台幣八千 萬至一億元,等於是每台設備都補助過半。這讓近來許多LED大廠老闆頻頻飛往大陸,不論是常州、揚州或山東等地,都已成為台商LED業者聚集的生產重鎮。

例如,晶電目前在常州投資了三十台設備,璨圓更在揚州投資了五十台設備,比台灣的產能還大。至於聯電則已宣布在山東投資三億美元,與晶電共同合資,由晶電 負責上游磊晶,聯電則負責中下游,準備在中國市場積極卡位。

一位LED產業界大老預言,在電子大集團切入後,三年內,LED產業版圖將重整,現有廠商若規模太小或競爭力太弱,都有可能被淘汰或收編,未來面板大廠將 會占到一塊大餅,專業LED廠商會更被壓縮。

不過,正如晶電總經理周銘俊所說的,﹁LED業的敵人,不是面板廠或電子廠,我們共同的對手是CCFL或者是傳統照明用燈泡。市場很大,大家都有機會!﹂ 周銘俊這話說得沒錯,LED整體的產業空間還很大,好好布局,未來商機仍然相當誘人!

LED戰國新七雄

台積電

優勢:從晶圓代工跨入,技術差距較小,具有規模優勢版圖:BridgeLux、精材、采鈺

鴻海

優勢:旗下需要LED應用產品眾多,出海口廣版圖:沛鑫、先進電、鴻準、鑫晶鑽

奇美

優勢:積極培植自家LED零組件廠,新奇美成軍後,可望與鴻海集團的LED廠整併版圖:啟耀、奇力、兆晶、東亞光電、中盟光電、奇菱

友達

優勢:集團內整併後,整體資源利用更有效,擁有龐大面板出海口版圖:隆達、威力盟、輔祥、佳世達、達方

台達電

優勢:擁有電源及散熱技術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照明、背光雙向並進版圖:台達電、艾笛森、聚積、同欣、海立爾、奇瀚、新能微電子

聯電

優勢:投資LED時間早,上、下游供應鏈完整,積極布局中國版圖:晶電、宏齊、兆遠、聯勝、琉明、研晶、寶霖、聯嘉、中盟

光寶

優勢:側重下游封裝與打造自有品牌,積極搶進中國LED路燈市場版圖:光寶科、敦陽、光林、SemiLEDs

現增、私募爆搶購熱潮

近一年LED公司資本變動表

時間 LED廠 增資

總金額

(億元) 現增

價格

(元) 公告當日股價

(元) 折價

幅度

(%) 引進主要

策略股東

5/26 泰 谷 3.5 14 23.3 66 億光入股10.2% 6/25 新世紀 1.5 30.65 46.6 52 7/06 泰 谷 6 20 26.95 35 7/24 光 磊 4.02 21.5 29 35 日亞化、日立電線、信越光電8/06 璨 圓 20.5 29.3 32.9 12 9/18 泰 谷 10.08 16.8 25.65 53 晶電入股19.9% 9/29 鼎 元 4.5 18 23.85 33 晶電9/30 艾笛森 0.6 80 101.87 27 10/12 億 光 3.33 85 100 18 10/12 健 策 0.63 80 118.16 47 10/26 光 鼎 1 12 15.05 25 11/23 華 上 4 9.28 12.4 34 11/24 廣 鎵 36 36 31.26 -13 12/03 華 上 3 9.4 11.75 25 12/08 立 碁 4.5 15 2.88 -81 12/11 東 貝 20.12 40.24 65.2 62 彩晶、鼎元12/29 聯 勝 3.6 18 17.49 -3

製表.賴筱凡

全球LED專利地圖

從這張專利地圖可以看出,台灣廠商在專利上大多處於被動等待授權狀態,甚至有些廠商還有專利上的訴訟問題等待解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0

流動性與市場深度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32565


股票投資屬於其中一種資產買賣交易,有人認為買賣股票只須注意股票價格升跌,然後在網上按下股票號碼、價位與交易數量,交易就會自動完成,但 成交價格高低與能否成交,就要看股票的流動性(liquidity)與市場深度(market depth),流動性是指股票套現的容易程度,買賣差價(bid/ask price)愈少,流動性愈大,市場深度是指股票在某個價位的可成交量,每個價位的可成交量愈大,市場深度愈大,通常大藍籌的流動性與市場深度較寛,大量 股票可以在某個價位即時套現,但許多細價股成交並不活躍,在淡淨市況的時候,可以完全沒有成交,買賣差價可以是數個百分點。

通常散戶會發覺,藍籌股股價波幅較細,細價股股價波幅會較大,散戶為了增加投資回報,會傾向買賣細價股,但當你決定買賣某隻細價股之前,先要懂得那 隻股票的流動性與市場深度,以及你下注金額的關係,例如某隻股票每天平均成交量是10萬股,你只想買賣一、兩萬股,那當然沒問題,但如果你想買入十萬、廿 萬股,你可能要分開幾天入貨/出貨,如果你要即時買賣,那你要付出較高的買賣差價,如果沒有對手開價,你根本沒辦法完成交易,以價值投資而言,我同意投資 優質細價股會有更可觀的回報,但細價股流動性與市場深度低,如果你投資金額龐大,會出現沒法買入或套現的風險,散戶更不宜買入那些突然交投活躍的垃圾細價 股,當你高追買入而買家突然收手,你就立即變了股蟹,要放低好多個價位先能夠沽貨套現,我認為一般散戶應該以投資大藍籌為主,不應該過度參與細價股買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