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加大引才 上海受高等教育勞動人口占比未來要上40%

到2020年,上海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比例要達到40%,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上海提出,要實施更具競爭力的國內人才引進政策。

人才競爭的比較優勢,已經成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為進一步吸引人才,11月8日,上海市政府官網發布《上海市人才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

除了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比例達到40%的目標,為使上海人才隊伍結構更趨合理,《規劃》還提出,到2020年上海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到148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達到35%,知識型服務業人才占人才總量比例達到60%,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達到9000人,人才貢獻率達到54%。

所謂的更具競爭力的國內人才引進政策,聚焦在市場化的引才機制、居住證積分、積分落戶、直接落戶四方面。

具體來說,《規劃》稱,充分發揮人才引進政策的激勵和導向作用,進一步強化市場發現、市場認可、市場評價的引才機制,以市場評價方法統籌體制內外人才引進標準。

同時要優化調整居住證積分指標體系,暢通創新創業人才、特定公共服務領域人員享受居住證積分待遇通道,簡化居住證積分申辦流程。

此外還要研究制定公開透明、有序辦理、公平公正的積分落戶政策,實現人才落戶由條件管理向積分管理轉變。

最後是完善人才直接落戶政策,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緊缺急需人才。

上海對於人才的渴求,心情是非常迫切的。在2015年推出“人才20條”後僅一年,今年9月25日,上海又推出了人才新政“30條”,在體制機制上作出進一步完善。

而人才政策對於海內外人才的集聚,確實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人社部門數據顯示,從去年人才20條發布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共受理外籍高層次人才及其家屬申請永久居留503人,環比增加8倍,申請量占全國50%以上。至今年8月底,通過國內科創人才新政引進的人才共4638人。

但是,《規劃》稱,總體看,“十三五”時期上海人才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

上海目前的人才發展尚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要。突出表現為:人才發展不平衡現象和不合理格局依然存在,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數量相對不足、能級相對較低,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缺乏,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新要求不相適應等。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上海黨政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為476.39萬人,比2010年底增加85.31萬人。其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或者中級及以上職稱的343.22萬人,比2010年底增加95.18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從2010年的25.01%提高到30.17%。

上海的國內人才引進政策體系,是由居住證、居住證積分、居轉戶、直接落戶相銜接組成的。而海外引才政策體系,則是以海外人才居住證(B證)、外國專家證、直接落戶、出入境便利為主。

居住證制度在上海已實施多年,自2002年6月起,上海首先在引進人才中試行居住證制度,2004年又在來滬人員中擴大施行。居住證制度打破了不遷入戶籍就不能在滬正規就業的傳統模式,為各地來滬創業或就業的人才拓展了進滬渠道。

自2009年起,上海的戶籍政策開始從以往的“指標限定”轉為“條件管理”,並出臺了居住證滿7年轉戶籍的政策。

2013年7月1日起,上海開始實施居住證積分管理,取消了人才居住證和一般居住證的差別,統一施行積分制,並根據不同的積分,提供梯度化的公共服務。凡達到標準分值120分,就可以享受包括同住子女參加高考等市民化待遇。

而在人才新政30條中,也提出“充分發揮戶籍政策在國內人才引進集聚中的激勵和導向作用”,並對居住證積分、居轉戶、直接落戶等進一步完善。

比如完善居住證積分政策。對經由市場主體評價並獲得市場認可的創業人才及其核心團隊、企業科技和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中介服務人才及其核心團隊等,直接賦予居住證積分標準分值。

此外,完善居住證轉辦戶籍政策。對經由市場主體評價且符合一定條件的創業人才及其核心團隊、企業科技和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中介服務人才及其核心團隊,居住證轉辦戶籍年限可由7年縮短為3至5年;對經由市場主體評價且符合一定條件的創業投資管理運營人才,居住證轉辦戶籍年限可由7年縮短為2至5年。

優化人才戶籍直接引進政策。對獲得一定規模風險投資的創業人才及其核心團隊、在上海市管理運營的風險投資資金達到一定規模且取得經過市場檢驗的顯著業績的創業投資管理運營人才及其核心團隊等,予以直接落戶引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39

十五年後勞動力減1.3億,高齡比例大增

“人口紅利”漸行漸遠,勞動力市場日益凸顯的規模縮減和結構老化正在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掣肘。

一份由清華大學和複旦大學共同完成的《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供需研究》報告(下稱“報告”)稱,過去30多年間,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長、結構相對年輕、人口撫養比相對較低水平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在未來15年中,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出現供給減少、勞動參與率下降和年齡結構加速老化的複雜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人口規模經歷了一段時間增長後達到峰值,直到2010年並沒有出現明顯下降趨勢,但其間勞動參與率一直在下降。未來隨著勞動力供給出現絕對量減少,勞動參與率的下降將會加劇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失衡。

從1995~2010年數據看,我國勞動力人口規模從7.14億持續增長到2005年的峰值7.8億,隨後5年基本穩定。但是,該期間勞動參與率從88%下降到79%,下降近10個百分點。

報告稱,我國勞動力人口規模從2010年的7.57億增加到2012年的7.64億,然後將持續減少到2030年的6.27億。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勞動力人口規模還將繼續增加,而農村勞動力人口規模還將繼續減少。

勞動力年齡結構的老化比數量銳減頗令人憂心。從1978~201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年齡及年齡構成的變化趨勢圖可以發現,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年齡從1978年的34歲下降到1986年的33.5歲,然後逐漸提高到2010年的38歲。

如果將勞動力人口按年齡分為“15~24歲”、“25~44歲”和“45~64歲”三組——分別表示低齡勞動力人口、中齡勞動力人口和高齡勞動力人口,勞動力的年齡結構從1978年的“33%-42%~25%”結構轉變為2010年的“23%~44%~33%”。低齡勞動力比例減少了10個百分點,高齡勞動力比例增加了8個百分點。到2030年,該勞動力年齡結構將變為“24%~31%~44%”。與2010年相比,2030年高齡勞動力比例將增加11個百分點。

隨著青年勞動力人口的持續遷出,農村勞動力人口年齡老化的態勢會加速。2010~2030年期間,從年齡結構金字塔的形狀上看,農村勞動力人口的年齡結構從較年輕的均衡型結構轉變為老化極其嚴重的倒三角形結構。

報告稱,中國產業升級不可避免地會表現為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從制造業為主轉向服務業為主。既然產業升級的目的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特別是全要素生產率,演變方向體現了對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更高要求。然而,未來我國勞動力規模快速減少和年齡結構快速老化的基本發展趨勢總體上不利於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符合需求的勞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40

勞動力5年減少2000萬,倒逼產業升級

人口結構變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步顯性化,近年來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質量的“雙變”已經對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形成倒逼之勢。

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在19日舉行的“2016年中國勞動經濟學會年會”上預計,2016年勞動年齡人口繼續下降,近5年累計減少的數量約為2000萬,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導致人工成本上升、產業轉移和技術替代勞動成為未來的趨勢。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表示,當前大學畢業生占到了我國新增勞動力的“半壁江山”,勞動力的素質和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勞動力市場也再難以大量提供傳統制造業所需的簡單勞動力,過去高投入的經濟發展模式無法持續。

勞動年齡人口加速減少

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2011年的時候達到峰值9.25億人,2012年比2011年減少345萬,這是勞動年齡人口的首次下降。2012年開始逐年下降,2013年減少244萬,2014年減少371萬,2015年減少487萬。

曾湘泉預測2016年至少將保持2015年的降幅,或者下降幅度還會更大。“即使按照487萬來計算,這5年來勞動年齡人口總共下降了1934萬人,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曾表示,2015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下降至9.11億,還會持續下降,而且到2030年以後將會出現大幅下降的過程,平均以每年760萬人的速度減少。到2050年,人社部預測勞動年齡人口會由2030年的8.3億降到7億左右。

曾湘泉認為,勞動力供給持續下降帶來勞動成本的迅速上漲,近年來全行業薪酬增長率平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比如,2011年為11.3%,2012年10.5%,2013年9.7%。不少外資企業近年來撤離中國轉向東南亞,與國內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有直接的關系。

勞動力供給的減少還引發了人力資源流動頻率與規模的增大。數據顯示,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離職率2011年為35.5%,2012年37.2%,2013年36.2%。曾湘泉說,甚至有企業反映員工的離職率達到了50%,同時勞動爭議也頻發,這些都給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帶來嚴峻挑戰。

勞動力學歷和能力的“剪刀差”

我國產業結構必須進行轉型的另一個因素是勞動力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都無法再支持過去傳統制造業所需的人力資源。

從改革開放到本世紀初的20多年間,制造業流水線對於工人的年齡限制非常嚴格,它們“掐尖”使用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年輕工人,直到“民工荒”大範圍出現之後,才不得不放開年齡的限制。

“民工荒”的背後是15~24歲青年勞動力的大幅下降。曾湘泉表示,15~24歲青年勞動力是勞動年齡人口下降最明顯的群體,2006年這個群體有1.2億人,預測到2020年將會下降到6000萬。與此相對應,55~65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將出現上升,勞動力結構趨於老化。

張車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這些年來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國勞動力的知識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每年新增就業人口中有一大半是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他們成為制造業中的低廉勞動力。

技能人才的缺口將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大隱憂

如今情況已經和過去不同,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44%,2015年大學畢業生約占到新增勞動力的5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約占20%。“勞動力的素質和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高投入的發展模式無法持續下去了。”張車偉說。

張車偉認為,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變化是經濟增長與物質資本的增長聯系變弱,而與人力資本聯系變強,這也是GDP的增速放緩而就業卻好於預期的原因。

“現在遇到的問題是雖然勞動力教育水平提高了,但大學生自身素質與技能產業結構演化升級要求不盡匹配,帶來結構性失業風險,大學生實際技能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張車偉說。

技能人才的缺口將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大隱憂。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高技能人才只占4%,普通技能人才占20%,沒有技能的占到76%。

2014年《kelly service全球雇員指數報告》顯示,目前92%的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受到勞動力隊伍數量和能力(質量)短缺的影響,其中,勞動力質量問題尤為突出。

曾湘泉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必須重視培訓和人力資本投資,緩解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矛盾。近年來財政在勞動力培訓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效果並不明顯。下一步應該加強對培訓項目的評估,提高培訓的效率,把錢花在刀刃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70

國務院參事:建議中國與東盟建立勞動力自由流動示範區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但東盟擁有豐富的勞動力人口,中國應與東盟建立勞動力自由流動的示範區,彌補中國勞動力的價格上漲和沿海勞動力短缺。國務院參事、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26日在中國經濟與國際合作年會上作出上述建議。

對於沒有合法身份的一些外籍家政人員,他建議可以通過人力資源的互動,放寬中國的簽證。

關於引進外籍家政人員的試點此前已在上海有所放開。去年,為了更好地引進海外人才,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上海公安在原公安部發布的出入境新政基礎上進行了細化規範,推出的10項細。其中規定,外籍人才無論在上海進行創新創業、長期居留或是申請“綠卡”,都將獲得更多便利支持;除此之外,新規也明確,外籍高層次人才家庭可以聘雇1名外籍家政服務人員,這意味著“菲傭”來上海從事家政服務將成為可能。

目前中國正處於快速老齡化的過程中。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2000年進入人口老齡化,60歲老人1.29億,占總人口10.46%,2015年2.22億,占總人口16.1%,15年當中增長了近1億人。

而根據國家衛計委的統計,中國的老人存在突出的健康問題。2.2億老年人中,有1.5億患有各種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萬人,預計2050年失能老人將達到9750萬。此外,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患有不同的心理疾病。老年人的健康服務需求巨大,家庭照料負擔嚴重。由於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的中國家庭日益小型化,使得家庭的養老照料等功能弱化,這意味著,越來多的老人照護需求將會面臨照護人員不足的問題。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自2012年開始,已經連續四年出現勞動力總量減少的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盡管2015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16到59歲)總量依然高達9.15億人,但已經出現明顯的勞動力年齡老化,青壯年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現象突出,勞動力價格持續上升。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15年,中國和東盟的貿易總額已經達到4700多億元,到2020年,雙方貿易額將突破1萬億元。王輝耀認為,在商貿合作迅速發展的同時,人口合作將是中國一帶一路和東盟合作最大的增長點。

他介紹說,目前廣西有上萬越南的技術勞工,東南沿海也有一些菲傭,在深圳也經常發現來自不同國家的勞務人員。這些勞務人員當中很多沒有合法身份,王輝耀建議,中國可以放寬簽證,通過合法的途徑引進勞動力,彌補中國勞動力的價格上漲和沿海勞動力的短缺。

在文化教育交流上,目前中國在東盟留學的人是12萬,東盟在中國留學生為7萬。王輝耀表示,在留學教育上,中國對東盟有很大的人才流動赤字。他建議,中國應該推動中國和東盟的大學建設,更多吸引東盟國家的年輕人來中國留學,這也是“一帶一路”的具體工作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62

最高法:用人單位以“末位淘汰”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屬違法

30日從最高法網站獲悉,最高人民法院今日發布《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民事部分)紀要》(以下簡稱《八民會紀要(民事部分)》),涉及婚姻家庭糾紛案件、侵權糾紛案件、房地產糾紛案件、物權糾紛案件、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審理及民事審判程序等方面內容。

《八民會紀要(民事部分)》中明確,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期限內通過“末位淘汰”或“競爭上崗”等形式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可以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為由,請求用人單位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支付賠償金。

據新華社報道,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規則是優勝劣汰。面對激烈競爭,不少企業想方設法采用各種管理手段,力爭使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處於不敗之地。

“‘末位淘汰’與解除勞動合同之間不能等同,解除勞動合同必須要依法進行。”上述負責人強調,從《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看,我國法律沒有允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以“末位淘汰”為由解除勞動合同,可見企業管理考核中的末位員工被“淘汰”,缺乏法律依據。

據悉,《八民會紀要(民事部分)》共8個部分36條,涉及婚姻家庭糾紛案件、侵權糾紛案件、房地產糾紛案件、物權糾紛案件、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審理及民事審判程序等方面內容。紀要的出臺將指導各級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審理各類民事案件,妥善保障各類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有效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625

隔夜市場丨初請失業金人數增加,無礙美國勞動力市場回暖

——隔夜市場表現——

【美股】周四美股小幅收跌,標普500指數收跌0.19%,報2260.96點; 道指收跌0.12%,報19918.88點; 納指收跌0.44%,報5447.42點。

【歐股】周四歐股漲跌不一,德國DAX指數收盤下跌0.24%,報11441.2點;英國富時100指數收盤上漲0.16%,報7053.0點;法國CAC指數收跌0.16%,報4825.9點。

【黃金】COMEX 2月黃金期貨收跌2.50美元,跌幅0.2%,報1130.70美元/盎司。

【原油】WTI 2月原油期貨收漲0.46美元,漲幅0.88%,報52.95美元/桶;布倫特2月原油期貨收漲0.59美元,漲幅1.08%,報55.05美元/桶。

——國際要聞——

【初請失業金人數增加,無礙美國勞動力市場回暖】美國上周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數上升至六個月高點,但勞動力市場仍保持強勁的增幅。周四勞工部表示,國家失業救濟金的首次申請人數增加了2.1萬,在截至12月17日的一周內,達到季度性調整的27.5萬人,創6月以來最高。

【沙特財政赤字同比大幅下降】周四沙特阿拉伯表示,今年已成功削減其巨大的國家預算赤字,並將在2017年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經濟增長。赤字在2016年下降到2970億里亞爾(790億美元),遠低於2015年紀錄的3670億美元,並且低於政府在2016年預算計劃中預測的3260億里亞爾。

【衰退持續,巴西央行下調明年經濟增速】巴西央銀削減了2017年經濟增長預測,並且表示在未來兩年內通貨膨脹仍然保持較低水平。這表明決策者已準備好加快貨幣寬松政策,以拉動經濟走出歷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在周四公布的季度通貨膨脹報告中,巴西央行將2017年的增長預測從1.3%下調至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835

中國企業稅負全球第12?主要是勞動力稅率高

玻璃大王、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近期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在談及制造業成本高時感慨,中國稅負比美國高很多。

中國企業稅費負擔在世界上到底處於什麽水平?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排名,中國總稅率高達68%,位列世界第12,對此,各方的評論不一,不過,中國企業總體稅費負擔重則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總稅率虛高?

曹德旺近日接受第一財經采訪,吐槽中國高稅負,讓中國企業稅負問題再度成為輿論焦點

近日,世界銀行和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布關於全球企業稅負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統計了190個國家和地區反映企業稅費負擔指標的總稅率,2016年所有國家(地區)平均總稅率為40.6%,而中國總稅率為68%,遠高於平均水平,位列世界第12。

總稅率排在中國前面的國家主要來自非洲和南美洲的欠發達國家,比如總稅率世界最高的國家是非洲的科摩羅伊斯蘭聯邦共和國(Comoros),總稅率高達216.5%,南美的巴西總稅率68.4%,略高於中國。

主要發達國家總稅率也明顯低於中國,比如德國總稅率為48.9%,美國總稅率為44%,英國總稅率為30.9%。不過金磚國家總稅率並非中國最高,比如巴西高於中國,印度總稅率也達到60.6%,俄羅斯總稅率為47.4%。

報告稱,總稅率指企業所需繳納稅費占商業利潤的比例,包含利潤稅、勞動力稅和其他稅收等。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世界銀行的這一指標來說,他們認為中國企業稅費負擔在世界上排第12名。

不過中國官方對這一指標並不太認可,認為中國總稅率虛高。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萬甫近日撰文認為,中國企業承擔了90%以上的各種稅費,而個人承擔各類稅費占比不足10%。但由於我國是以流轉稅為主的稅制結構,流轉稅(如增值稅等)占我國稅收比重三分之二左右,由於流轉稅依附於價格,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企業可以實現轉嫁,納稅人與負稅人分離,企業只履行繳稅義務,並非負擔者。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會導致按照世界銀行公布的“總稅率”指標計算的企業稅負虛高。

簡單說,世界銀行公布的反映企業稅費負擔的總稅率雖高達68%,但實際上其中部分稅費負擔企業可以轉嫁給普通消費者或產業鏈下遊,企業實際稅費負擔並沒有這麽大,因此虛高。

對這一說法,也有學者發表不同意見。

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李煒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世界銀行總稅率已經公布十年了,按照中國說法叫商業利潤稅費率,稅費主要來自企業所得稅、社會保險費用和其他稅種,並不包括可以轉嫁的流轉稅,也就是說理論上這里的稅費負擔就是企業實際承擔的稅費,因此68%的總稅率並不存在虛高,考慮到中國企業稅費抵扣不充分,甚至有可能存在低估的情況。

根據報告,中國的總稅率為68%,其中利潤稅率10.8%、勞動力稅率48.8%、其他稅率8.4%。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鄭春榮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總稅率指標分析方法並不科學。勞動力稅率其實是指社會保險繳費占企業利潤比率,在68%的總稅率中,中國的勞動力稅率高達48.8%,這一方面說明了企業社會保險繳費負擔很重,另一方面體現社會保障待遇高,保障力度大。反觀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國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都沒有,當然勞動力稅率就低。

李煒光認為,雖然中國社會保障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被當作職工福利,但對企業來說影響其當期利潤,本質上就是一種稅。

鄭春榮也表示,目前我國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資金結余量較大,客觀上應該降低費率,而這兩年政府也正在做這件事。

宏觀稅負偏高

盡管對中國企業稅負全球排名是否在12位各方有不同看法,但對於當前企業稅費負擔重並沒有爭議。

國內通常用宏觀稅負作為判斷企業稅費負擔的重要指標。近20年政府規模不斷擴大,提供的公共服務不斷增加,中國的宏觀稅負一路攀升,在減稅降費舉措下近些年穩定在29%左右。

今年7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降低宏觀稅負。這是一個重大的決策部署,因為此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是“穩定稅負”。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7年經濟工作時再度強調減稅降費。即降成本方面,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

近些年政府出臺了不少減稅的政策措施。“營改增”擴圍和轉型、小微企業免征範圍擴大、允許企業追溯過去3年應扣未扣的研發費用予以加計扣除、節水及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取消減免一批政府性基金、擴大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免征範圍等等,不斷加大減稅清費力度。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近日對媒體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定調,未來還會進一步降低稅費,這就相當於是顆定心丸。至於具體怎麽減、哪個稅種減,還要等待具體政策,這需要綜合權衡。從長遠來看,減稅仍必要,但相對容易。其實更重要、更難的是推動經濟社會改革,這才是降低企業負擔的根本出路。

“我們通過調研發現,體制與機制的不順暢,才是造成企業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譬如,目前中國發電企業產能過剩閑置,但同時企業用電成本又很高,其實雙方都有降低電價的需求,但當前電力體制卻使這個問題長期難以解決。再比如,有些企業抱怨中國借貸成本高,根本原因是金融體制改革不到位,造成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脫節——現在中國不是缺錢,反而資本相對過剩,很多錢一直只在金融體系里轉圈,即俗話說的‘錢生錢’。”劉尚希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40

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連續五年下降 勞動力供給並未減少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數據稱,2016年全國勞動年齡人口為9074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5.6%。

這也意味著,全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上一年減少了349萬人。這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自2012年連續五年凈減少。

目前我國人口總量平穩增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2016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382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0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786萬人,比上年多增13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9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6‰,比上年提高0.9個千分點。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70815萬人,女性人口67456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98(以女性為100)。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此前曾表示,不能簡單地以人口多少判斷是否對經濟社會發展有利,“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雖然下降,但是經濟活動人口和就業人口的數量仍然持續增長,勞動力供給並沒有減少。”

王培安稱,總體上看,我國勞動力數量仍然充裕。2015年,中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為10.03億,是歐美發達國家總和的兩倍。目前, 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僅為歐美發達國家的1/8,通過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空間很大。王培安認為,一直到2030年,我國的總撫養比低於50%,仍處於人口紅利期。

而在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王培安認為,中國處於人口發展深度轉型期,要重點研究如何化解人口總量與結構矛盾,如何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如何創建生育友好的制度環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和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並存的,是老齡化程度的持續加深。根據統計,2016年60周歲及以上人口23086萬人,占總人口的16.7%,比上年增加了0.6個百分點;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003萬人,占總人口的10.8%,比上年增加0.3個百分點。

一方面是勞動年齡人口連續五年凈減少,一方面是老齡人口持續增加,這意味著中國人口的贍養負擔越來越重,未來的養老壓力將越來越大。

我國自2012年首次出現勞動年齡人口的凈減少。2012年,中國15-59歲比上一年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9.2%,比上年末下降0.6%,系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首次出現下降。

勞動年齡人口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贍養比和撫養比的變化。盡管學界對於中國的人口紅利是不是已經消失、還能延續多久尚存爭議,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正在面臨日益增加的養老壓力。

據人社部、全國老齡委等有關部門預測,到2035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

人口的老化程度被認為是人口影響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中國,老齡化加深的同時,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的減少和年齡的老化也日益突出,值得各方關註。

在我國人口總量平穩增長的同時,城鎮化率繼續提高。

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7929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8973萬人,減少1373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7.35%。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603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1428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06

全球頭條丨次輪投票在即 法國勞動節遊行爆發沖突

——Reuters——

【次輪投票在即 法國勞動節遊行爆發沖突】法國首都巴黎民眾周一舉行五一勞動節遊行,遊行最終演變成一場暴力沖突事件,巴黎警察與不明身份的蒙面暴徒爆發沖突,造成三名警員受傷。這次遊行由包括法國最大工會法國總工會(CGT)在內的三個工會發動,由巴黎的巴士底廣場(Place dela Bastille)出發。次輪投票的兩位競選人,馬克龍和勒龐均選擇在五一勞動節當天走上街頭,在遊行隊伍中向支持者發表演講。當天參加遊行的勞工群體政見分歧較大,雙方支持者之間亦爆發小範圍摩擦。

——華爾街日報——

【特朗普為美朝對話打開大門】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一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若條件合適,自己將很榮幸,同時也很樂意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舉行會晤,但對於什麽是“合適的條件”,特朗普並未予以置評。白宮發言人斯派塞在隨後的例行記者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朝鮮顯然未能達到舉行雙邊領導人會談的條件,因此他不認為特朗普總統在短期內會與朝鮮領導人舉行會晤。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周一晚些時候同樣發表了一份聲明,稱美國對朝鮮半島無核化的談判一直敞開大門,但談判的前提是朝鮮必須放棄進行核試驗。

——Bloomberg——

【特朗普稱正在積極考慮分拆美國大銀行】特朗普周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正在積極考慮拆分華爾街大銀行,將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嚴格的區分開來,多家華爾街大銀行股價受此影響盤中紛紛回落。在競選期間,特朗普曾呼籲制定“21世紀”版本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該法案將投資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嚴格地劃分開,保證商業銀行避免證券業的風險。該法案禁止銀行包銷和經營公司證券,而只能購買由美聯儲批準的債券。該法案令美國金融業形成了銀行、證券分業經營的模式。該法案在1999年由當時的總統克林頓宣布廢止。

——CNN——

【美國眾議院或於本周對新醫改計劃進行投票】白宮幕僚長普利巴斯周一表示,眾議院最快將於本周對新的醫改計劃進行投票。普利巴斯接受采訪時說道:盡管目前共和黨內部對新醫改法案的分歧較大,但有信心議會能盡快通過法案。而白宮經濟顧問科恩亦表示,盡早獲得議會的投票通過新的醫改計劃,才能保證議程的正常進度。

——德國《商報》——

【梅計劃采取更嚴格收購條例保護養老金】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將對英國企業收購施加新的限制,以避免工人養老金受到不道德壓榨。梅承諾,如果保守黨在6月份再次當選,將盡力阻止企業的惡意收購行為並對其進行起訴處理。這一承諾為保守黨在新的一輪民意調查中贏得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

——CNBC——

【美國三月營建支出意外從紀錄高點下滑】在連續5個月的持續上漲之後,美國三月營建支意外地從3月份的紀錄高位驟然下滑。美國商務部周一表示,三月營建支出下滑了0.2%。除此之外,美國3月份公共建設項目投資在2月份上漲了2.3%後,在三月下降0.9%;而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建設項目支出上,在2月份上升2.5%之後,又在3月份下降了1.4%。

——印度經濟時報——

【印度軍方發射迫擊炮回應巴基斯坦挑釁】在克什米爾的印巴控制線附近,巴基斯坦軍隊擊斃2名印度士兵後,印度軍方發射迫擊炮作出回應。印度國防部發言人稱,巴方發射炮彈無故挑釁以及破壞了陣亡士兵的屍體是“惡劣的行為”,印方將會以“合適的方式”作出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640

2018年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將超1500萬人創歷史新高 820萬為高校畢業生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26/1187322.html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姚祥雲

在連續5年完成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300萬的基礎上,今年就業工作仍將承受壓力。

1月26日,人社部召開2017年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介紹,2017年就業形勢穩中有進,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51萬人,四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8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77萬人,均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這意味著,城鎮新增就業已連續第五年超過1300萬人。但是,2018年的就業壓力仍然較大。

盧愛紅稱,2017年,我國就業工作交出了一份非常精彩的答卷,就業局勢穩中有進,成績超出預期。但從總量上看,2018年的就業壓力依然存在,今年城鎮新成長的勞動力保持在1500萬人以上。

據了解,2017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了1351萬人,同比增加了37萬人,達到歷史的新高。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四個季度都保持在4%以內,四季度末是3.9%,這是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其中,2017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繼續保持在高位,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職工安置平穩有序,全年分流安置當年和結轉的職工38萬人,兩年累計安置職工110萬人。從失業人員和困難群體就業看,就業人數也再度實現同比增長,超額完成年度任務。600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了就業增收。

盧愛紅說:“去年人力資源市場的活躍度上升,100個城市的人力資源市場招聘人數連續四個季度同比在增加,求人倍率四季度達到了1.22,是非常高的一個數,這個數據也是2001年以來的最高值。”

在圓滿完成2017年就業工作後,2018年的就業形勢將如何呢?

對此,盧愛紅介紹,從2018年情況看,經濟總體向好的趨勢將有利於改善就業預期,企業經濟結構優化、改革創新紅利持續釋放也將進一步拓展就業增長的新空間。預計今年就業局勢有望繼續保持總體穩定。國內外經濟增長不確定性依然很多,也將對就業產生傳導效應,就業形勢將會更加複雜。從總量上看,壓力依然存在,今年城鎮新成長的勞動力保持在1500萬人以上,其中高校畢業生達到820萬人,是一個歷史新高。大量的登記失業人員需要就業,幾百萬的農村轉移勞動力也需要在城鎮找到新的就業空間。從結構上看,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複雜、更加突出。

此外,盧愛紅也指出,隨著轉型升級的推進,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從兩個方面來看:技術技能人才嚴重短缺;部分高校畢業生和低技能勞動者就業更加困難。化解過剩產能、僵屍企業出清等結構調整深入推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也將對就業帶來新的影響和新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