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故事經典 柏靈頓熊創作人病逝
1 :
GS(14)@2017-07-01 09:53:34■邦德1958年出版首本柏靈頓熊故事書。
英國兒童故事角色柏靈頓熊(Paddington Bear)創作人邁克爾.邦德(Michael Bond),前日在家中病逝,享年91歲。出版社HarperCollins昨日宣佈他的死訊。該出版社兒童執行出版人默托讚揚邦德是「真君子、最有趣的夥伴、最令人着迷的作家。他因為創作了身穿着漁夫褸和水靴的經典柏靈頓熊而留名」。邦德1926年1月13日生於紐貝里,在附近的雷丁市長大。父親是一名溫文的郵局經理,是他創作柏靈頓熊的參考藍本。而在父母影響下,他自小就愛閱讀。他因為受不了就讀的天主教學校校規嚴苛,14歲輟學,一年後到了英國廣播公司(BBC)當工程人員。二戰時參軍,駐守埃及時開始寫短篇小說並投稿。戰後重返BBC,做攝影師之餘,仍繼續寫作。
受車站熊公仔啟發創作
1956年聖誕節前夕,他放工返回位於倫敦柏靈頓車站附近的家途中,在商店櫥窗見到一隻樣子很孤單的泰迪熊公仔,就將它買下送給妻子。他某日寫作時忽發奇想,不知一隻獨行小熊在火車站尋找一個家會是甚麼模樣。因在二戰時見過小孩為避開納粹轟炸走難時,頸會掛上牌子、手持行李箱,這之後亦成柏靈頓熊的「形象」,頸牌子寫有「請照顧這熊」。《名叫柏靈頓的熊》一書1958年出版,講述一隻小熊由秘魯抵達柏靈頓車站。這故事系列至今繙譯成逾40類語文,售出逾3,500萬本,2014年更改編成電影。邦德曾解釋為何柏靈頓熊那麼受歡迎:「他永遠保持樂觀,即使多少次失望,他都不會放棄。」英國廣播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9/20072624
資本巨輪下「重如鴻毛」原住民部落台藝術家冀用創作改變社會
1 :
GS(14)@2017-07-09 03:55:15到底生命應該是「輕於鴻毛」,抑或「重於泰山」呢?隨着時代的變遷,很多時地方的原住民面對原生部落所在地,都要在經濟發展以及保育文化中掙扎取捨。來自台灣的原住民藝術家張恩滿,提供了另一種選項,她透過錄像及裝置藝術告訴人們,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可以「重如鴻毛」。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繼2016年在加拿大溫哥華Centre A藝術中心展出後,今年張恩滿「重如鴻毛」展覽將移師到洛杉磯,展覽紀錄了台東杉原灣的莿桐部落的影片以及當地人製作出的大風箏,以「重如鴻毛」表達微小的人們所展現的強大生命力。她表示當初在原名「杉原灣」的「美麗灣事件」上,這個部落的人民雖然是最受到衝擊,但他們的立場是贊成財團進來開發,以換取當地經濟收入。她指當初以為他們只是一群眼光狹窄、見錢眼開的小部落。但後來她跟着兩位社運人士深入了解,眾人與族人溝通,希望他們能明白自己依山靠海可以運用天然資源優勢,又跟他們合作製作傳統大風箏並紀錄下來。幾年來,她見到族人由冷眼旁觀到主動參與,令到她很感動。「我主要是從莿桐部落的角度出發,看他們會遇到甚麼樣的問題。」她覺得自己難以解決這些資本衝擊傳統原住民文化,只可以利用較軟的方法去令大家反思到底除了開發還會否有別的出路,因此在展覽最後部份設了實驗編輯台,觀迎民眾提出問題或意見。駐洛杉磯辦事處臺灣書院張書豹主任表示,今次展覽是以錄像及裝置藝術構成,為了加入本地元素,引入兩部與美國本地原住民相關的影片共同展出,包括達科他輸油管爭議及洛杉磯原住民的影片,他覺得無論是加拿大、美國或台灣的原住民都在面對相同問題,希望一併展覽引起大家反思。張恩滿有一半排灣族原住民血統,她表示從小在城市長大,到2011年才回到部落,當時對她的衝擊很大,此後很多藝術創作都會圍繞原住民的話題,「可能社會運動跟創作有一個很接近的想像跟目標,會有一個烏托邦,也許它們的形式跟目的不是太一樣,我希望藝術可以有某種能量,改變的能量。」如果想了解不同地方原住民在社會上的掙扎及生存,7月7日至8月12日在洛杉磯臺灣書院可以看到恩滿「重於鴻毛」展覽。話你知:美麗灣事件發生在台灣台東縣,是一宗土地開發案爭議案。2003年台東縣政府以BOT方式,將杉原海岸出租予美麗灣渡假村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並經營美麗灣渡假村酒店,但由於開發商及當地政府迴避環境評估程序,而施工過程中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因此引起環保人士激烈反對,經過多年官司後,最終於2016年最高行政法院連續判決台東縣政府敗訴,開發案最終告吹。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7/20082103
創作和工作 就是不停的重複 周顯
1 :
GS(14)@2017-08-20 15:08:15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69399
聽說,陳木勝導演、古天樂主演的電影《喵星人》的票房不佳,我不知這是不是事實,但我沒看也沒興趣看這部電影,卻的確是事實。沒錯,陳木勝是好導演,古天樂是好演員,但《喵星人》這種老少咸宜的温情喜劇,卻顯然並非他們的專長,看見這個配搭,就我本人而言,心裏已經打了個突,很難引起入場觀看的意欲,當然,我也不相信這配搭會把這題材拍得很好。
不過,如果兩人合作拍攝一部超人、怪獸、機器人,總之是大男孩有關的温情喜劇,我卻有一定的信心,畢竟,成年男人也有經歷過大男孩的年代,而古天樂作為全球有名的模型收藏家,我對他拍這題材的大男孩電影,幾乎是有着絕對的信心。關於演員、導演等等創作人,常常要求創新的作品,要求有新的突破,對此,我感到大惑不解。
一個成功的創作人,一生之中,往往是創作幾個系列,例如說,Botero畫來畫去都是肥婆,畢加索只有幾個時代,達利是超現實主義,差利卓別靈拍喜劇,占士金馬倫拍特技片……在以前,很多人一生只做一種角色,例如說,丑生王就是只飾演丑角,曹達華不是演探長,就是當大俠;在內地,像古月,一生只扮演毛澤東,想演不活這角色也難。
所以我常常說,身為演員,在初期,要多演不同的角色,但只要抓中一個演得最好的角色,就要定型,像周星馳,雖然《霹靂先鋒》得了最佳新人獎,但最後還是憑着演喜劇而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像周潤發,演過無數角色,但最成功的,還是英雄片和喜劇,《賭神》就是這兩者的混合體。反之,不適合自己形象的角色,不管自己多麼努力去演,也一定不會成功,也不會有人記得,像古天樂,在《戀情告急》中,演一條媾唔到女的可憐蟲,根本就不可能有說服力,注定是失敗收場。
其實,做人豈非也是如此?我從小已是賭徒,幼稚園時,哥哥已經教我賭錢,贏光我的零用錢。從此我一直輸錢,輸到初中,到了高中之後,突然開竅,從此變了贏家,在賭桌上,後來在股票市場上,均是十戰八勝,百戰不殆。
至於寫作,我小學時已博覽群書,中學時已投稿賺外快,大學時寫學術論文,居然還有稿費收,不過這還是有賴於老師朱立的推薦投稿。我覺得自己寫文章和創作都算頗有天份,但找工作時,偏偏就是不想走創作之路,認為太過不踏實,希望做些實在的工作,於是做過銷售、公關、行政、會計,但兜兜轉轉,多年之後,居然還是走回了從小學已經最拿手的中文創作,以及賭博炒股票之路。
綜合以上,我對年輕人的結論是﹕千萬不要做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去挑戰自己的弱項,因為一定失敗。畢加索一生只畫幾種畫,同一構圖,可以連劃幾十幅幾乎完全相同的;馬榮成的《風雲》寫了二十年;米高積遜同一套歌舞,可以玩幾十年,這種不斷重複的創作,說真的,悶到人發慌,但正是不斷重複,遂可造成完美,也無人能及。
創作和工作一樣,都是枯燥和重複的,要求新意和刺激,應該是在花錢的項目上,而且在賺錢的事業之上。
智商高卻患讀寫障礙 多媒體創作發揮強項
1 :
GS(14)@2017-08-29 01:26:25【明報專訊】Animae Technologies Limited兩名共同創辦人鍾慧龍和林曉筠乃大學同學,兩人在2013年從城市大學畢業,取得創意媒體理學士學位。但是,前者卻比後者經歷多很多波折。原來,鍾慧龍在小學二年級時已發現有讀寫障礙。雖然測試顯示其智商超過130,但他讀書和默書卻比一般人辛苦很多。當年他讀傳統名校小學,學校未能提供到多少協助,只着他溫習和背誦多幾次。
轉讀非主流中學 藉IVE升大學
為了追回同級的水平,他曾經在小二時留級一年。但讀到中三時,他真的覺得太辛苦,故決定轉到職業訓練局邱子文高中學校。該校的高中課程,除了中英數之外,其餘科目都是職業導向課程,以實用和預備將來工作為主。
當年,鍾慧龍就在中英數之外,選修電腦動畫、創意多媒體、時裝設計、產品及室內設計。這次轉校,終於讓鍾慧龍重新發掘到讀書的樂趣和自己的長處。他更開始在校外參加多個電腦動畫設計比賽。
在邱子文高中學校完成中五課程之後,他獲得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取錄,修讀4年制的電腦遊戲及動畫高級文憑課程。取得高級文憑後,他再獲城市大學的創意媒體理學士課程取錄。因為走非主流的升學途徑,這令到鍾慧龍比一般人遲了入大學。
但當他進入城市大學之後,又有一些不適應,這主要是程式設計課程方面。鍾慧龍表示,他能夠完全明白程式設計的理論,也知道如何編寫程式碼。但因為讀寫障礙問題,當他實際編寫整個程式的源碼時,很容易會弄錯一些字母,令程式執行不到。這令到他交功課和考試都遇上問題。
幸好,後來在林曉筠的協助下,他克服了困難,終於在3年後取得學位。現時在公司內,鍾慧龍主要負責動畫及產品設計工作。應用程式方面,他只會構思整體概念,實際的程式編寫工作則由林曉筠和其他同事負責。
[新經濟新天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12&issue=20170828
【灣仔曬月光】7米高月亮創作人Luke:細路話我偷咗月亮
1 :
GS(14)@2017-10-09 03:20:41問愛月亮的Luke童年夢想是否當太空人,他耍手擰頭:「這麼危險!會死人的!現在這樣我都可以在月亮上行走啊!」
「有個8歲的小女孩問,展覽後我會否把月亮還回天空,她猜我把月亮偷走了!」藝術裝置《Museum of the Moon》的作者、英國藝術家Luke Jerram笑。係,星期四凌晨,有個七米高超巨型月亮突然在灣仔飄起,停在密麻麻的住宅大樓中間,散發着溫柔淡藍色的亮光,個個走去瘋狂打卡,日夜賞月。
入夜,鬧市中的月亮散發着藍光。
這個直徑長七米,以50萬分之一縮小版的月亮,是Luke的最新作品。2016年起,他帶着它周遊列國,個個都捉住佢問:「太空人在那裏降落?你可標示出來嗎?」Luke:「這裏每1平方厘米等於現實裏的5平方公里,根本看不到,其實NASA已去過月球好多次,我猜大概有十五次吧,都揀較平坦的地方降落吧。」他自小愛觀察月亮,小時候央求媽媽送他望遠鏡,求之不得,就一心想着要自己弄一個月亮來。15年前,他幫朋友製作巨型吹氣滑梯時,已想要製作巨型超像真吹氣月亮:「但當時未有高像素又全面的月球表面圖片,亦都無可以印得仔細嘅大型打印機,惟有等待至今。」他翻查月亮資料,你在世界不同角落以不同角度看向月球,同樣的紋理會變成不同東西,影響不同的文化、傳說。「最多人說,月球的紋理像兔子;在法國,月球是女生;但在德國,月球是男生;而在中國,月球上有樵夫又有嫦娥,還有兔仔,好熱鬧。」現在他利用來自美國太空總署的120dpi圖像印出月球。除了正面,繞過廣場春園街入口那邊,還可看到地球上沒可能看到的月球背面:「這邊跟『正面』完全不同啊!是密密麻麻很多的殞石坑洞,有些坑洞裏還有密麻麻的小坑洞。」
一年來,他伴隨月球走遍了英國、法國、拉脫維亞、愛爾蘭等地,巨型月亮在古老教堂、廣場、泳池、河上、草地上都吸引許多人,以不同方式曬月光:「月亮在拉脫維亞的河面上展出,一夜間吸引了二萬五千多人來看,甚至有人看到跌落河;在法國,我們準備了沙灘椅給圍觀者,一對對情侶拖手躺着看曬月光,好浪漫。」未來他忽發奇想:「想弄個可以飛的月亮氣球,可在飄在城市上空,就更好了。」至於中秋節及追月夜(10月4日及10月5日),晚上八時半到九時半,月亮下還有利東街LED火龍鼓舞賀中秋,免費讓市民拿着燈籠,跟火龍由利東街莊士敦道,巡遊到皇后大道東。記者:陳慧敏攝影:徐振國、梁志永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01/20169219
【專題籽】藝術創作踢走情緒病 手做蠟燭訴說別人故事
1 :
GS(14)@2017-11-05 16:03:24Catrina一年多前毅然離職,與男友Kilio學做手工蠟燭,她形容做蠟燭和剪頭髮的共通點都是讓人忘憂。
【專題籽:胚芽故事】在漆黑一片的房間裏,燃點起蠟燭,凝視一點光,生活彷彿有了希望。這是鄭芷晴(Catrina)受情緒病困擾期間唯一的依靠,後來與男朋友去日本學藝,今天的她不但自製手工蠟燭,也會創作一個個讓人記錄幸福片段的「故事蠟燭」,凝着別人生命中的美好,更燃亮自己的生命。
直到學泰拳時遇上現在的男朋友冼卓杰(Kilio),Catrina鼓起勇氣告訴他自己的情緒問題,「佢話好呀,睇醫生啦,我冇諗過有個人會叫我去睇醫生,因為多數人都會問點解,有冇咁誇張呀?」Kilio會站在她的角度想,雖然當時未成為情侶,但他會請假陪Catrina看醫生,也會坐在她身邊默默陪伴她。Catrina愛畫畫,Kilio是髮型師,兩人一直渴望開設一間兩用的工作室。Catrina從小最愛床頭燈,喜歡漆黑中的一點光,偶然一次看到日本的手工蠟燭,發現蠟燭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人便一邊上班一邊鑽研做蠟燭,看書和YouTube,後來更跑到日本學做手工蠟燭。他們回來後創辦了「Make Your Day」,實現工作室的夢想,兩人開始接定單製作手工蠟燭,也開設工作坊教人做蠟燭,同時Kilio繼續髮型師的事業。
一個五十多歲的先生為太太親手做的「故事蠟燭」,結婚多年,對相處細節仍記得一清二楚。
一個患罕見病的客人有機會失明,特地做了在日本看音樂會的場景蠟燭送給兩個朋友,算是達成心願。
開設Make Your Day工作室,兩人可以創造共同的事業,Kilio指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Catrina與Kilio到日本上蠟燭堂時,特意在學校買了這本參考書,學習日本人做蠟燭的細緻技巧。
實現開工作室夢想 創作「故事蠟燭」
他們創作了「故事蠟燭」,下層以小道具如碎花、小人模型、黏土製的裝飾砌成故事場景,再把透明的果凍蠟倒進凝住場景,上層再用大豆蠟製成蠟燭部份,故即使把上層蠟燭燃盡後,下層的場景仍留下。每個下單或上課的客人都會告訴Catrina自己的故事,再構思獨一無二的場景放在蠟燭中。有人會覺得做「故事蠟燭」只要把場景砌好再注蠟便大功告成,但最難掌握的是溫度,「倒蠟之前要度好個溫度,如果唔係入面嘅嘢可能會熔或者移位,太凍倒落去又會有裂紋出現,因為蠟嘅溫度同灌注都會影響到入面嘅擺設,所以要學識取捨,有乜係重要,有乜要放低,同做人有啲似。」調校溫度雖是細節卻是兩人屢敗屢試才找出的要點。每天忙於做自己喜歡的事 男友無限支持
Catrina曾遇上有位五十多歲的先生做蠟燭給太太作結婚周年禮物,她微笑憶述,「可能你會覺得結咗婚咁多年,未必會做得咁仔細,但佢哋會將以往經歷嘅嘢記得一清二楚,放喺蠟燭入面。」教他們做蠟燭,彷彿與他們再經歷一路走來的幸福日子。又曾有位年輕女客人患上一個有機會引致失明的罕有病,最大的心願是與兩位朋友到日本看音樂會,她擔心自己去不了,做了兩個擺放音樂會場景的蠟燭送給他們,猶如已跟他們看過那場音樂會。自從全職做蠟燭後,Catrina每天忙於做自己喜歡的事,又可聽到每個獨一無二的故事,病情好轉,她最感激男朋友的無限量支持,我問Kilio真的喜歡做蠟燭嗎?他直言:「唔係話冇興趣,但未去到鍾意嘅地步。當時佢有情緒病,好需要人陪伴,我覺得我有責任要陪佢做任何嘢,佢想做蠟燭我好支持,所以決定陪佢一齊研究呢件事。」輔導心理學家方婷指藝術治療是一種治療情緒病的方式,病人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表現個人的感受和與思緒連繫,不需以藝術標準去評價作品。
輔導心理學家方婷鼓勵情緒病人採用藝術治療,透過欣賞成品學會欣賞自己。
Kilio是一個髮型師,做蠟燭和教班以外依然繼續老本行。
facebook:Make Your Day記者:鄧天蔚攝影:劉永發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031/20199212
A仔 X 胡巴 睇戲前溫馨提示 b.wing小創作大道理 2017/10/31
1 :
GS(14)@2017-11-06 04:33:05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 ... 7%E9%81%93%E7%90%86
本地插畫家b.wing為百老匯院綫創作的禮儀短片,已經來到第三個版本!曾經和不同電影角色Crossover的A仔,今次在短片中和《捉妖記》的胡巴成為好朋友,更破天荒開口說話。b.wing大讚兩位小朋友是天賜的禮物,讓她道出微小卻又非常重要的道理。
百老匯院綫的戲院禮儀短片,由2011年起以b.wing筆下的A仔為主角,而A仔由唔識講嘢到聞歌起舞,今次更開口說話,成為胡巴的繙譯,教戲院的觀眾基本禮儀。今次不論內容和畫面都更簡潔,似是反璞歸真,不過原來b.wing反而想講多少少信息。
自身出發作反思
「人人都知睇戲時不應該做甚麼,但我最想說是,『甚麼令我們不做這些事』。只要從自身出發,想多一點、行多一步,已經很不一樣。」她說的「Small things make a big difference」,中文譯成「一點考量,一點關心,世界可以截然不同。」
b.wing指今次合作由安樂影片、百老匯院綫老闆江志強先生提出,短片製作需時約六個月。「先想到胡巴和A仔的文化背景,一個是中國古代,一個是現代的香港,他們是上天給我的『材料』,透過他們教導小朋友。」
至於她和胡巴生父、《捉妖記》導演許誠毅(Raman)又如何溝通?「我們透過視像會議認識!Raman問我想胡巴做些甚麼動作?我說,胡巴是你的character,你想他怎樣我便怎樣!要創作人表現出最好一面,就是不給指示,這是我的信念。與創作人合作,像把石頭推上山,大家一齊出力成就一件事。」
推A仔上大銀幕
b.wing再次找來音樂人戴偉創作背景音樂,而動畫創作團隊中還有兩位年輕人,「很少有機會和荷里活級數的團隊合作,所以我叫他們要盡情地問問題。」至於累積了幾次執導動畫短片經驗的b.wing,是否向A仔動畫大電影的目標更進一步?她說︰「技術上的term我當然學了不少,但最重要是學懂與不同單位合作,一部動畫、一分鐘短片,不是我一個人可以做到的,所以先要故事感動人,然後put all the people together。」
撰文︰黃子善
攝影︰Benny
編輯︰黃寶恩
設計︰梁政敏
Marvel漫畫教父 創作中國女英雄
1 :
GS(14)@2017-12-10 21:31:41【明報專訊】曾一手打造蜘蛛俠、鋼鐵人、綠巨人同美國隊長等經典Marvel英雄角色嘅美國漫畫教父Stan Lee話,未來將會有中國版嘅超級英雄啦!
8新項目隨時推出
承興國際(2662)今年10月底收購咗Stan Lee所創立嘅「POW!娛樂公司」。集團首席運營官周弘一噚日出席推介會時話,正籌備一部由Stan Lee原創,用中國女英雄為主角嘅超級英雄電影《虎影俠》。佢仲話,收購咗Stan Lee的POW!娛樂公司,大大豐富咗公司自家IP數目。
值得留意嘅係,POW!娛樂公司擁有超過200個由Stan Lee創作IP項目,噚日Stan Lee出席活動仲爆響口話,已完成咗8個IP項目可隨時推出市場,另外亦有15個項目正在籌備當中。小琴心諗,咁有無機會砌隊中國版「復仇者聯盟」呢?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510&issue=20171208
【途人打卡】地盤警示燈變公仔掛港九 80後創作人:記錄城市故事
1 :
GS(14)@2018-01-15 02:57:20香港地盤多,Kila上街走兩步,已找到地盤警示燈,與自己的作品對照。
在香港街頭找到的,可能最少是創作,最多是地盤,全職繪畫和創作雕塑的章柱基(Kila)靦腆笑說:「看到地盤的警示燈,覺得它像人形,有頭有身,這是我自己的想像。」他大學時讀應用及媒體藝術:「現在我會自稱為創作人吧,創作人這稱呼很得意,像沒框架,做甚麼都行。」
去年Kila逛西九文化區時又遇見地盤,眼看一片警示燈海「沒甚麼文化氣息」,便觸發他做「Twinkle Twinkle Little Guys」計劃──他自行買警示燈並在上畫成不同人物,然後連續30天,逐一把它們放在馬路旁、天橋上等全港不同角落。他還拍照拍片放上網,有網民看到了,會去尋燈打卡。「後來發覺每盞燈都有不同經歷,帶來不同feedback。例如有人說原本那天很不開心,要OT,但看到燈的笑臉,便開心了點。做這個project還『不小心』地記錄了城市,我曾放燈在觀塘一堵graffiti牆前,現時該處已消失,變成地盤。」
曾放於佐敦文匯街一個巴士站的燈。
觀塘偉業街一角從前畫有graffiti,是Kila曾放燈的地方,現已消失變地盤。
Kila為展覽重畫的燈。
雖然計劃完結後,很多燈都不見了,Kila只拾回七盞,但他已重畫超過30盞燈,現正舉行《Twinkle Twinkle Little Guys》展覽,分享燈後故事。因為贏得2016年香港設計青年才俊獎,Kila獲贊助去日本交流,「現在是中途回港做展覽的,在日本,你會看到所有標誌和標示都很有美感。」日本人設計向來有心思,連路障都會畫成可愛公仔:「若大家看了會開心,是好事,整個城市都會開心一點,但在香港,都不知找誰來做這些事了。」
展覽推出的可愛貼紙。
Kila說自己的創作風格,除了受日本文化影響,也跟Art Toy有關,最近更參與策劃新書《Art Toy Story(上集)》。
《Twinkle Twinkle Little Guys》展覽日期:即日至1月21日時間:11:00am-10:00pm地點:「海港城・美術館」撰文:凌梓鎏攝影:鄧鴻欣(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13/2027281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