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受益權如何為銀行信貸隱身? 沃倫小巴
http://xueqiu.com/6535937957/24214880信託受益權簡而言之就是受益人在信託業務中享受信託利益的權利。由於銀行可以通過一些操作來投資這類產品以實現變向授信的目的,過去兩年,信託受益權規模正快速膨脹。
信託受益權如何繞過信貸規模管制?
由於銀監會未規定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不能直接投資信託受益權或者理財投資信託受益權需要入表,因此通過兩種方式使監管套利成為可能:一是銀行理財計劃投資信託受益權,並非直接發放信託貸款、受讓信貸資產和票據資產,不在轉表範圍之內;二是銀行運用自有資金向過橋銀行購買信託受益權(以投資同業資產的形式),自有資金並非2011 年規範的銀信合作理財資金,因此不受監管。
1、通過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投資信託受益權,從而為企業融資的模式。主要又分為兩類:
① 「過橋模式」:待融資企業A 與信託公司合作設立一個單一信託計劃,通過「過橋」企業B 投資該信託計劃從而給企業A 融資,然後企業B 再將該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銀行理財計劃,但企業B 不需要在信託公司進行受益權轉讓登記。從本質看,該模式是銀行理財資金對接企業A 的融資需求。
查看原圖在「過橋模式」下,「過橋」企業的存在,只是改變了銀行理財資金投向標的,從銀監會禁止的「信託貸款、信貸資產、票據資產」變為監管漏洞之下的「信託受益權」,使得待融資企業A 實質上依然是通過銀行渠道得到了所需的資金,「過橋」企業B 和信託公司從中更多的起到的是通道的作用,收取相關的手續費。從銀行的角度來看,理財產品資金投向對應的資產或被計入表外(非保本型理財產品),或被記為同業資產(保本型理財產品),這從本質上降低了銀行的信貸規模,規避了監管。
② 財產權信託計劃受益權模式:待融資企業A 以自有財產委託信託公司設立一個財產權信託計劃,該信託計劃的受益人為企業A 本身,同時需將財產過戶到信託公司名下,再由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從而受讓企業A 的財產權信託計劃受益權。從本質看,該模式仍是企業A 從銀行獲得貸款融資(理財資金),只是在加入財產的模式下,企業A 以類似質押融資的方式身兼融資企業和「過橋」企業的雙重角色。
查看原圖在財產權信託計劃受益權模式之下,待融資企業A 以自有財產設立信託產品,其本身的資產方將財產替換為信託計劃受益權,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受讓企業A 的信託受益權。從企業的資產負債變化來看,相當於以財產質押融得所需資金;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則是以理財的方式完成了為企業A 的融資,並不會帶來信貸規模的增長。
2、銀行自營資金投資信託受益權,主要模式為:
銀行 A 通過信託公司發放一筆信貸貸款計劃,由於銀監會禁止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投向信託轉讓資產,因此需要引入一個過橋企業,銀行A 將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過橋企業,然後過橋企業將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過橋銀行B 的理財產品資金(繞過銀監會監管),最後銀行C 以自營資金受讓過橋銀行B 手中的信託受益權。過橋銀行B 的出現是為了將信託受益權轉化為同業資產,因此銀行C 受讓信託受益權之後也以同業資產入賬,大幅降低信託受益權的風險資產權重,較少資本消耗。從本質看,本模式下,銀行C 以自營資金給待融資企業融出一筆資金,但並未記為「貸款」,而是以同業資產入賬,主要計入「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之下。
查看原圖四、信託受益權規模幾何?
截止 2012 年6 月末,信託受益權業務量較大的主要是興業銀行,高達2827 億元。其他銀行基本在500 億元以下,包括資產規模較大的農業銀行。基於數據的可得性,我們估計至2012 年底,信託受益權的規模約為8000 億元。
查看原圖興業銀行由於同業業務具有領先優勢,因此在同業業務創新騰挪信貸空間方面,也比其他的銀行做得更多一些。截止2012 年6 月末,興業銀行計入買入返售金融資產(2126億元)、應收賬款類投資(559 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143 億元)的信託受益權共2827 億元,較2011 年底的3546 億元減少約700 億元。
查看原圖信託受益權業務的發展與銀監會對信貸投向及其他同業業務的監管態度相關。在信貸投向領域限制較少的情況下,更多的實體經濟領域可以從銀行得到信貸支持,因此通過複雜業務繞信貸規模的積極性較低;同理,在允許其他同業業務發展的情況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同業業務的動力相對不足,因此,從便利程度來看,信託受益權業務發展較為緩慢;在信貸較為寬鬆的環境中,信貸支持經濟發展的資源更為充分,其他渠道資金來源需求較低。
2012 年6 月末,民生銀行的信託受益權資產約為63 億元,主要歸於「應收賬款類投資」。從餘額變化來看,2007 年以來經歷了逐步下降的趨勢,從2007 年底的213 億元直至2011 年底的清理完全,其中2008 年下半年餘額變化最大,減少133 億元。2012 年上半年信託受益權資產配置再次增加。
查看原圖整體來看,同業業務規模的快速增加與配置信託受益權業務的開展相關。從上市銀行披露數據來看,
浦發銀行、農業銀行的信託受益權業務在2012 年以來有較明顯的回升。尤其是浦發銀行,從年初的10 億元大幅增加至6 月末的375 億元,在資產負債表上主要體現為「應收賬款類投資」的增加;農業銀行的信託受益權資產主要歸在「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之下,在2011 年6 月末降至245 億元之後,2012 年6 月回升至477 億元。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科普:信託公司是怎樣衡量政府項目的 二萌吃到飽
http://xueqiu.com/9622071450/24482252由於地方政府財權層層上收、事權層層下放,而地方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財源有限,又不允許公開舉債,因此只好通過平台公司向各類銀行進行貸款,有些地區財力透支成為常態;但由於政府信用為中國最高信用,我們認為政府融資平台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較小,局部風險還是不可避免,從業務角度出發,我有必要深入認識地方政府及平台公司的區域差異性。本節提出指標衡量城投公司對地方政府的依賴程度,並介紹我國地方政府財稅的區域性差異情況。
1、 信政項目的實質風險分析在463號文出台後,部分信託由此中斷與地方融資平台信託合作項目,而另有一部分原政信合作則可能通過某些變通措施繼續進行
我們認為,未來的信政類項目可參照城投債的分析體系來分析其風險收益。信政類信託風險收益評估的維度包括:
1)項目本身或平台企業盈利能力、接受資產注入或補貼收入等支持;
2)地方財政實力:稅收及非稅收收入、收支缺口;
3)中央財政預算: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房地產、信貸政策。
查看原圖其中,一般預算收入的結構存在區域性差異。發達地區稅收收入在預算收入中的佔比高;欠發達地區轉移支付佔比高,一旦發生違約,中央將通過轉移支付進行「兜底」。這正是現實中各地信用風險溢價差異不顯著的重要原因。
此外還應該關注項目還款來源的差異:在進行項目風險評估時,需特別注意兩類項目還款來源的差異:
1)以地方財政收入為還款來源,通常具有當地政府財政局的財政承諾和人大列入財政預算的決議擔保,信用風險相對較低;
2)以政府融資平台的經營性收入為還款來源,一般由政府事業的收入作為靠背,用土地儲備、保障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收入來償還,政府擔保承諾非必備,信用風險高於前者。
目前,銀監會已收緊政信類項目的審批。預計未來信政類信託整體規模將大幅收縮。根據前期的發行高峰來看,基建類信託的兌付高峰將集中在2014年二、三季度。未來基建類信託的風險在於:
1)全國財政收入大幅下滑:稅收收入增長在經濟台階下行後持續下滑;
2)財政支出相對剛性:支出增長隨收入下降,但降幅較低。
3)稅收大幅下降後,通過賣地的土地財政捲土重來;
4)由於地方平台的短借長投、期限錯配,平台公司的短期償債壓力增加;
5)各地「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出台,地方財政收支缺口可能擴大,地方政府信用資質弱化加劇。
2、 政府及平台公司信用風險的指標分析
城投企業對政府財政支持依賴性高是關注地方財力的前提,否則分析城投平台與分析普通企業沒有根本差異。我們從平台獲得地方支持的三個方面進行指標比較,藉此發掘合適的融資主體:①若平台對政府支持依賴度低,那麼要求平台本身資質良好,再融資能力強,分析方法與普通企業類似;②若平台對政府支持依賴度高,那麼要求地方政府財力較強,再融資能力較強。
指標1:衡量平台公司獲得地方基建承代建項目的支持度關注平台與政府項目形成應收款,比較各平台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 / 總資產佔比
在全國500 家發債平台中,應收款佔比平均在10%之間,超出10-20%表明企業對地方政府基建項目依賴性可能較高,主要區域分佈在江蘇、安徽、河南、云南等地區平台,因此分析BT項目形成的應收款的回款速度就較有意義。此外,在基建項目支持還可繼續具體考察建工程/總資產佔比等。
指標2:考察平台獲得地方政府補貼收入支持度平台收入的主營業務收入盈利較少,特別是以土地收儲開發為業務盈虧甚至入不敷出,因此城投盈利普遍依賴財政補貼收入。衡量獲得財政補貼收入支持可用營業外淨收入佔比 = 1 - 營業利潤 / 利潤總額
在500家樣本平台企業中,營業外淨收入平均佔比在平均40%,如果佔比50%以上更加關注當地財政部補貼收入可持續性及地方政府財力。以浙江省各地縣市級轄區的平台為例,縣級市平台中東陽發展對東陽市財政的依賴度高達90%,持續關注它是否能持續地獲得財政補貼就比其他企業更有意義。
指標3:衡量地方政府對平台企業的土地資產注入的支持度注入土地資產以國有土地使用權等方式計入,反映在平台資產負債表的存貨和無形資產部分。近似衡量土地資產佔比 = (存貨 + 無形資產) / 總資產
在500家樣本平台企業中土地資產佔比在50%以上平台整體資產流動性差。從區域上有湖南、江西、重慶等地平台,此時分析平台公司項下土地招拍掛情況,及土地收益就很關鍵。
如前面所述,平台對政府支持依賴度越高,我們對地方政府財力的要求就越高,再融資能力也要求越高。由於我國地方政府暫未公佈完整的資產負債情況,我們暫用五個收入指標及兩個負債指標來衡量地方政府的財力,藉此展示我國地方政府財稅的區域差異性。
指標1:地方政府綜合收入地方政府基本收入基本來源於稅收收入、非稅收收入、上級轉移支付收入及預算內基金收入,因此,地方政府綜合收入 = 地方本級收入(稅收 + 非稅收收入) + 上級轉移支付及稅收返還 + 預算內政府基金收入。
指標2:一般預算收入地方本級收入上主要比較更穩定可靠的稅收收入,定義稅收收入佔比= 稅收收入 / 一般預算收入,稅收收入佔比更高,則地方財政收入可持續性較高。下圖可證實東部地區(特別是北京、浙江、上海、廣東)的稅收收入佔比更高, 同理該指標也可運用在地級和縣級財力分析上。
查看原圖指標3:上級轉移支付上級轉移支付及稅收返是地方財政反映對上級依賴度,定義轉移支付收入佔比=1 - 地方本級收入 / 地方總收入。轉移支付收入佔比越高則地方自足自給性越弱、對中央或者上級轉移支付的依賴性越強。下圖可證實中西部(特別是西藏、青海、寧夏)對上級轉移支付依賴性更強,同理該指標也可運用在地級和縣級財力分析上。
查看原圖指標4: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土地出讓)定義基金收入佔比 = 預算基金收入 / 預算內總收入,以公佈政府預算內基金收入的四地,北京、天津、重慶、江蘇等四地為例,預算內基金收入佔比在2010 年達到最高40-50%附近,2011 年後開始下滑。
查看原圖指標5:財政收支平衡度定義財政收支缺口 = 地方財政收入 - 財政支出,或財政收支平衡比率 = 地方財政。
浙江省作為東部發達省份的典型代表,地縣級市的財政收支的區域差異性較大。各地縣財政收支與當地經濟規模的相關度高,經濟規模較高的地縣市財政收支平衡性好於經濟落後地區,例如:浙北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等地本級收入對支出覆蓋率80%以上;浙中台州、金華、舟山等次之;浙西南麗水、衢州等地經濟實力相對靠後,對上級財政補助依賴性較強。
指標6&7:反映地方政府負債情況及再融資能力政府負債率(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GDP)反映負債情況,而政府債務率(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財政收入)則反映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兩個指標越低,說明政府資質較好,再融資能力也越強。同時還需定期關注政府性負債的增速。
十萬億信託業終極支柱:剛性兌付的秘密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d47.html這是信託業的終極秘密,正因為有了它,信託才從一個邊緣化的金融機構,成長為擁有接近十萬億規模的金融明星——這就是信託行業的兜底術。信託公司的兌付危機並不少見,但是大多數危機都在暴露之時,就被信託公司用兜底術化解於無形,正因如此,信託業歷經宏觀經濟的跌宕起伏的考驗,依然屹立不倒。信託業也借此豎立起無風險高收益形象,資金為此蜂擁而來。本專題就是揭開信託業兜底術的真面目。
信託三招保剛兌 人人都可能是兜底人
歷經宏觀經濟週期的跌宕起伏,信託業卻能夠在一邊快速膨脹的同時,一邊堅守「高收益無風險」的完美形象,這不科學,但是過去數年,信託業基本都做到了。
新一輪隱形銀根收縮襲來,信託業還能這麼淡定嗎?
6月20日,銀行間市場「錢荒」爆發以來,銀行同業資金一度收緊,而央行的「冷對」也預示著宏觀資金面緊縮週期的到來。
「我們本來有額度的客戶,結果7月份就放不出款了」,深圳某國有大行人士透露「這種時候只能讓融資方排隊,等上級行批下來頭寸」。
銀行資金的收緊,勢必也讓多數融資企業面臨資金緊張的壓力,而這種壓力,也會向信託計劃的如期兌付問題上傳導。
「年底就是8號文的考核時點,而下半年銀行流入房地產的資金會越來越少」,華南某股份行公司部經理指出,「另一個風險較大的則是地方平台,許多城投公司都是靠展期維續的,資金鏈收緊後,其到期風險也有可能會暴露」。
事實上,信託計劃的融資方會多渠道融取資金,負債率普遍較高,因此在銀行收緊貸款後,信託計劃的對手風險也會大增,其中,尤以投向房地產和融資平台的信託計劃為代表,此二者是信託行業的重點涉足領域。
一側是實體經濟資金狀況的不甚樂觀,另一側則是日益膨脹的信託業資產規模。截至今年一季度,信託業資產規模已達8.73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64.72%。而如果保持一季度的增長速度,二季度信託業規模有望接近十萬億。
「每遇到一輪行業週期,或者資金面緊張時,融資方資金鏈就會吃緊,而信託的兌付風險也就隨之而來。」某央企旗下信託經理指出。然而可能到來的新一輪兌付考驗,又將拷問信託業長久維持的「剛性兌付」潛規則。
而記者調查發現,面對兌付危機,信託公司往往會在項目運行中,採取多種方式化解、轉移各種風險。例如通過「募新還舊」展期兌付,或者依賴信託公司股東等重要關聯方或資產管理公司接盤,除此之外,亦有較具實力的信託公司嘗試以「信託資金池」托盤,為信託計劃續命。
然而,前述那些與「剛性兌付」相生相伴的五花八門的「信託兌付術」,在一輪又一輪的經濟週期面前,是否還能依然奏效,而面對種種壓力,被業內質疑已久的剛性兌付卻又如何打破,都為整個信託業畫上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發新還舊漸成常態
所謂「發新還舊」,即通過發行新一期信託計劃募集資金,償還前一期的到期信託,以延展融資方的本息兌付期限。
如今,面臨可能存在的兌付風險,「發新還舊」的操作方式已並不鮮見,甚至正逐漸呈現出常規化的態勢。
「目前多數可能出問題的信託,在不能按期兌付前,信託公司往往會採用這種方法來化解風險」,華北地區某信託經理坦言,「如果信託公司認為融資方沒有實質性問題,只是階段性的時點風險,募新還舊是操作成本最低,也是讓雙方共贏的方法」。
「部分融資方需要面臨本息兌付時,也有可能會更換信託來接盤,這種時候需要客戶和相關信託做好提前溝通,約定成本」,前述華北地區信託經理告訴記者,「雖然融資方資金緊張,但是它在這種時候更像『甲方』,由於剛性兌付的存在,信託公司往往求著融資方再發一期」。
然而,依靠發新還舊來保兌付的方式,在現實中仍然要面臨諸多問題。一方面是融資方用於增信的抵質押資產需要進行變更登記;另一方面則是兩期信託計劃的兌付、發行期間的「空當期」,需尋找一筆資金實現信託計劃的前後「過橋」。
事實上,針對變更信託計劃抵質押物的登記事宜,大多信託公司早已駕輕車就熟。「在這種變更信託計劃的續期操作中,抵質押的變更登記都是在一天,最多兩天內就可以完成」,前述華北某信託公司信託經理坦言,「這對信託公司已早就不是難事,關鍵在於要找到過橋資金。」
而在該信託經理看來,在發新還舊的信託操作中,保證業務辦理流程的高效顯得尤為關鍵,「過橋費很高,如果對接得不及時,將會拉高發新還舊的周轉成本,一般就是1-2天內走完流程」,該信託經理表示「資金大多來自私募或民間的自然人出資,當然,這塊的成本多數時候仍然要向融資方轉移。」
「有次我們的一隻信託出了問題,需要資金過橋,公司直接找來5個自然人,一共拿出3個億的資金頂上去,上午進來,下午就拿走了」,北京某信託經理透露,「在北京、江滬浙等地,專門有一批有錢人做這個生意。」
這意味著,對於進行「發新還舊」操作的信託公司來說,積累過橋資源則顯得頗為重要。
「信託的過橋資源很多時憑私人關係建立和維繫,而價格則屬於高利貸,一般為日息3‰」,北京地區某私募人士介紹,「我們也有幫信託過橋的時候,有私人關係,但也要看融資方和信託公司的情況,如果風險較大,我們收費絕不止這個數」。
而在資金接續端,信託公司則需提前準備信託發行工作,完成銷售部門、銀行以及第三方銷售公司等渠道資源的調度,保證接續資金的到位。
人人都可能是兜底人?
對於融資方的時點兌付風險,信託公司尚可以以發新信託的方式為其續期。然而,當融資方出現資金周轉從緊、而經營能力卻又出現惡化時,信託公司則需要付出更多「真金白銀」來保證項目本息的如期兌付。
「融資方不滿足發新還舊的條件,而計劃又要面臨到期清算,則將考驗信託公司的兌付能力」,前述華北地區信託經理指出,「這時信託公司會用風險準備金或其他的資金代為其墊付,而後再對抵質押資產進行處置變現」。
兌付危機來臨時,風險準備金無疑從形式上成為信託公司風險防範的「第一島鏈」,然而,當信託風險暴露時,發生的通常為連本帶息的全額風險,並非該準備金所能覆蓋。
「集合信託計提的準備在2%或以上,每家信託公司的標準也各不相同」,一位四川信託人士告訴記者。按照2%的比例計算,信託公司至少需要發行50只規模相等的信託,方能完成對一隻信託計劃「剛性兌付」需求的覆蓋。
以中融信託為例,2012年底,中融信託一般風險準備金約為2.05億元,而該金額尚不及某單只集合信託募集規模。如曾於去年暴露風險的中融·青島凱悅城項目,該項目發行規模高達3.845億元。
在風險準備金不足的情況下,「未分配利潤」往往會成為信託公司以表內資金為項目兜底墊付資金的真實來源。「拆未分配利潤來保兌付,並不會對信託公司的正常運營造成太大影響。」前述華北地區信託經理強調。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信託公司是否會利用資本金為信託計劃進行兜底、墊付或過橋的疑問,有業內人士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可以利用的資源很多,從任何角度看,信託公司不可能用自己的資本金來墊付的」,東北地區某信託公司信託業務部總經理指出,「而且這也將影響信託公司的正常經營,得不償失」。
正因如此,由信託公司股東方來出面收購不良信託資產則成了另一種可行的兌付模式。
「不少信託公司的股東方資金頗為雄厚,有充足的閒置資金用以完成對旗下不良信託資產的收購和處置」,前述北京地區某信託人士介紹,「而這類信託公司多以央企控股為典型。」
據本報記者統計,在信託業協會註冊的68家會員信託公司中,為央企及中央金融機構控股的信託公司已達23家之多,超過信託公司總數的1/3。
事實上,近年來信託公司因其所具備的「全能牌照」的價值,被諸多實力資金方爭相搶奪,其牌照價格也日漸水漲船高;許多大型企業希望控股一家信託公司,從而為其自身所在行業的投融資活動提供便利。
「我們就想尋找一家可收購的信託公司,但現在這塊牌照太難搞下來了」,某大型國有集團旗下產業基金人士表示「聽說現在一家信託公司的牌照就值數十億」。
正因為最近幾年大機構控股信託牌照的慾望愈加強烈,客觀上促使了信託公司牌照落入資金與實力都愈加雄厚的機構手中,這顯然也為相關信託公司的不良資產回購創造條件。
然而,信託公司的背後越來越多的央企、國企身影,也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非議。「剛性兌付加上國有的股東,而後國有股東再對項目進行隱性擔保,這實質上將風險轉嫁到了國資體系」,一位國有大行人士指出,「本質上說還是納稅人在承擔風險,這與買者自負的理念越走越遠。」
資金池的秘密
隨著近年來信託公司產品發行模式的變化,其保兌付的方法也隨之升級。其中,信託公司發行的資金池產品成為了區別於傳統信託計劃的典型案例。
與前述「發新還舊」的展期兌付、或以表內及股東方資金接盤等方法相類似的是,信託公司發行的「資金池產品」也在暗中擔負著「保兌付」職能。
目前,資金池信託一般分為「多對一」和「多對多」兩種模式。前者利用「短拆長貸」的期限錯配,以滾動發行多期的方法為單一項目提供融資;而在後者的「多對多」中,資金池的運作則更為靈活,信託公司可將該池資金投向多個項目,例如部分TOT(信託中的信託)產品。
一位接近中融信託人士向記者坦承,當前「多對多」的資金池產品亦承擔著為其他集合信託「兜底」的職責。
「例如某家信託公司通過發行兩期資金池產品,募集到規模在200億左右的池子,信託公司會在其中配置相當比例的現金,既能應對開放日的贖回,也可以留出頭寸來兌付其他風險項目」,該人士指出,「在期限設計上,資金池產品往往將封閉期設置為半年甚至更短,從而通過滾動發行將池子保持在一個適當的規模。」
在該人士看來,以信託資金池來接盤不良信託,對於提高信託公司的流動性管理能力大有裨益。
「通過靈活配用,資金池既可以在『發新還舊』的操作中為兩期信託提供短期過橋資金,又能為部分風險項目提供暫時性的墊付」,該人士表示,「資金池資金屬於表外,一來避免了以表內資金來接盤不良信託的局面,二來能夠降低信託公司對外部資金的依賴性,提高主動管理風險的能力」。
不過,「養池兌付」模式仍然要面對許多問題,首先,此模式對信託公司的市場地位和發行能力要求較高。
「資金池不是每個信託公司都養得起的,一般需要在市場中建立足夠的渠道和地位,信託公司才能把池子做大」,前述央企系信託人士強調,「錯配可以讓信託公司獲取超額收益,但沒有牢固的渠道很難保證份額募集的順利」。
該人士認為,資金池信託的短期兌付需要以新募資金來償還,若資金募集端出現斷續,信託資金池則既無法成為化解風險的工具,其本身也可能會成為風險暴露的源頭。
查詢公開資料可知,中信信託、中融信託、中鐵信託、新時代信託等信託公司發行的資金池產品較多。例如中信的聚信匯金系列;中融的匯聚金、財富、鵬程、鵬睿系列;中鐵信託的財富管理系列;新時代信託的聚鑫源、恆新系列等產品。
有報導指,新資金池信託的設立已於去年10月因證遭監會「窗口指導」而被叫停。彼時,資金池因被指投資標的、信息披露不明而廣受詬病。記者從前述北京某信託經理處得知,目前該類產品的新創設仍未放行,但已發資金池項目仍可維持正常運作。
此外,該模式亦存違規之嫌。銀監會《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嚴禁信託公司將信託收益歸入其固有財產,或者挪用其他信託財產墊付信託計劃的損失或收益。
信託資產處置 AMC的新戰場
發新還舊、股東兜底與資金池是了為避免信託兌付時的流動性風險,而在完成保底之後,抵押資產將要砸在信託公司手中,此時,妥善的資產處置是確保信託公司不會因兌付而陷入虧損境地的關鍵一環。
事實上,在多數不良信託資產的處置中,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下統稱AMC)等機構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時,也有信託公司在履行剛性兌付後,通過常規司法途徑來對到期信託資產進行清算,如對抵質押資產實施處置和拍賣變現等;而根據信託交易結構的差異,在部分資產處置中,該種方式或讓信託公司獲得更高收益。
「偽不良」的接盤衝動
AMC在各類不良信託資產的承接中從未缺席。
在發起信託計劃初期,信託公司即可引入AMC作為擔保方提供增信。然而,由於資管公司的較高報價卻讓信託望而卻步,因此這種模式較為鮮見。
「資管公司可以在信託計劃成立時為其提供增信擔保,但它們要價也高,拋除信託計劃本身的成本外,直接要價8%」,北京地區某信託經理表示,「這個價格太離譜了,基本沒有信託能接受。」
而在信託清算階段,AMC亦是不良信託最積極的接盤者。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已接盤房地產信託規模或超過300億。
「AMC在壞賬處置上比信託公司要更有優勢」,華北某信託經理表示,「它們在歷史上就是專業盤活壞賬的,有一套成熟的資產處置體系和渠道,同樣資產處置,他們總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在資產處置方式上,AMC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分拆賣給市場其他投資者;二是拍賣抵押物變現;三是與債務人洽談重組事宜。
而在部分信託人士看來,資產管理公司之所以熱衷於接盤不良信託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看中了信託資產的「偽不良」屬性。
「就算融資方的經營能力真的欠佳,但在信託計劃增信時,抵質押物與足值率至少有所保證」,前述華北地區信託經理指出「所以通常說兌付風險,其實質是時點兌付的流動性風險,而不是項目優劣與否的信用風險」。
「由於抵質押物的處置需要時間,無法立即變現,如果此時信託無法籌措資金,則容易被資管公司『趁火打劫』」,該人士強調「AMC顯然不做虧本買賣,對於信託資產質量的真實情況是一清二楚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AMC抄底信託的衝動不止,為防範風險向AMC集中,監管層曾於去年下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信託公司不良資產業務指引》,對該業務進行規範。
此外,由於大多數不良信託的「偽不良」特質,除了四大AMC外,亦有部分私募基金亦成為不良信託的接盤愛好者。
損益各異
如此一塊「肥肉」,亦有信託公司會選擇自行兌付後處置信託資產。
「我們往往會盡最大可能和客戶溝通,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會處置抵質押資產的」,前述華北某信託經理坦言「不過發生實際虧損是很難的,像土地、房產或股權都是只做3-4折的質押率,變現後基本能夠覆蓋本息和罰金」。
事實上,在信託資產的抵質押處置上,其損益也各有差異。例如不同的信託交易結構設計會對資產處置帶來不同影響。
「通過交易結構的設計,有時候對不良信託資產處置後的收益會超過業務本身」,東北某信託公司業務部總經理表示,「例如有些融資方持有金融企業股權或上市公司股權,而我們將信託計劃設計為股權受益權投資,在增信過程中將對方持有的股權買斷,而融資方則以回購股權的形式還款」。
據該總經理的介紹,股權受益權投資與傳統的股權質押作為增信在信託資產處置上會有所差異。在股權受益權信託中,若融資方發生違約無法回購股權,信託公司在處置後獲得全部變現收益;而在股權質押中,信託公司從處置收益中取出自身所得後,還要將剩餘現金歸還融資方。
另一方面,抵質押資產的價格異動也會對資產處置帶來不確定性。
如中融信託2010年發行的青島凱悅中心項目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募集資金3.84億元,預期收益率為9%-11%,根據計算該筆信託兌付款約為4.36億-4.48億。
後來,該項目方發生兌付困難;而去年中融信託在自行兌付後,通過司法渠道對項目進行拍賣,然而人民法院訴訟資產網的顯示,該項目參考價僅為3.3億元,僅為兌付款的74%-75%。彼時,亦有業內人士表示,該項目沒有進行合格的盡調,因此才導致抵押資產價格虛高。
與此同時,因融資主體的身份不同,亦會給資產處置的現實操作增添難度。
「像投到融資平台的項目,根本就不敢出事」,深圳某信託人士告訴記者,「名義上抵押的是財政土地或資產,可是到頭來信託公司不可能真的把政府的土地拿去拍賣」。
「錢荒」後遺症:信託收益高卻無人問津
「錢荒」對於信託市場產生的影響正在顯現。
首先導致信託產品利率升高,但高利率並未能如願吸引到更多資金。相反,信託產品無法完成募集計劃的現象仍十分普遍。
據wind統計,7月份首週,新成立的集合信託產品融資規模周環比下降了逾七成。而在此前的六月份,信託募資規模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數據已經均出現下滑。
「錢荒」對信託業的影響在6月份開始顯現。諾亞財富最近發佈的一份研報也顯示,六月份,信託新發行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8.4%,收益率中位數為8.6%,新發行產品的平均收益率較之前上漲,尤其是工商企業類項目融資成本提升明顯。
7月份這一局面並未改善。據wind數據,截至7月18日,已發行的信託產品平均收益率上升到8.87%;尤其是股權投資類信託,由8.63%一路上揚到10%。
7月份以來最新推介的不少信託產品都有較高的預期收益率,譬如華融國際發行的山西梅園華盛信託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云南浙商投資特定財產收益權轉讓暨回購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支付給投資人的最高收益率都超過11%。而實際融資成本可能更高。
北京某上市地產商剛剛談成了一筆信託融資,按照「明股實債」的設計模式,約定由這家開發商每年支付信託公司12%的行權費,今年一季度這一費用只有11.2%。
該公司人士透露:「如果算上信託佣金等費用,這筆信託融資的成本已經接近20%,而且融資難度也在日益增大。」
信託融資本是中小企業重要的融資通道。這也意味著錢荒影響下,中小企業融資活動或越來越難。北京某信託研究人士指出,下一步,銀行將把多出來的融資成本轉嫁給客戶,其表現形式將是減少貸款額度和提升貸款利率。此外,銀行的資金池業務也會向多數融資項目收緊,尤其是資質欠優的中小企業將首當其衝。
業內人士普遍預測,這一格局或將延續到今年下半年,諾亞財富研究總監李要深日前撰文表示,銀行理財資金與同業資金向來是非標業務的主要資金來源,假設非標融資總體需求不減少,集合信託等非標融資業務需求會上升,集合信託產品平均收益率有望在下半年繼續上升。
但收益率的抬升並未帶去信託融資額的正比例變化,正如上述北京某地產公司所言,信託融資難度正在加大。
信託募集規模縮水從六月份已經初見端倪。根據相關數據,6月份共成立集合信託產品319款,融資規模為509.40億元。與今年5月份相比,成立的產品數量和融資規模分別減少14.71%和0.52%;而與去年同期相比,成立的產品數量和融資規模分別大幅減少33.95%和40.58%。
7月份以來,信託融資能力繼續萎縮,信託貸款類信託共成立27只,募集規模合計47.38億元,而在6月份同期,這一類53只信託募集規模124.05億元。股權投資類信託規模由6月同期的11只29.91億元,下降到4只8.38億元。
另在7月份,大批信託產品出現了募資達不到預期的情況。比如中泰信託武廣新城應收賬款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擬募集規模6億元,實際募集規模只有1.2億元;中泰信託另一款產品江蘇中南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三期),計劃募集規模9億元,實際募集規模只有7000餘萬元。
根據wind數據,截至7月18日發行的有募資額的56只信託產品中,高達30只產品的募資額未能實現預期,佔比高達53.5%。統計數據還顯示,募集資金規模相比計劃規模缺口大的多數與地產建設有關。
來自IFIDN的數據,7月份最為慘淡的一隻信託來自四川信託發行的,三亞金中海藍鑽項目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開放第四期,成立規模只有900萬元,而該項目預期收益率高達11.2%。
這對信託來說存在較大的風險。因為許多基礎資產通過信託融資是為了償還之前的信託融資,在新的融資能力達不到預期的情況下,基礎資產的資金量可能斷裂。
富豪產業信託(1881)收購和朗廷酒店(1270)派息之比較(完成)
富豪產業信託(1881)剛於2013年7月18日
通過對
上環酒店的收購及北角酒店期權之收購。由於朗廷酒店(1270)和富豪產業信託兩者業務非常相近,又屬同一家族,具強大的可比性,所以這一篇文章為題,作一個簡單的比較。
其實在
上年9月24日及
今年1月20日,筆者曾經提及富豪產業信託的分派,結果富豪上市時酒店部分收入較筆者預計更樂觀,達9.222億,但富豪薈僅增約5%,至4,633萬,雖然因翻新導致傢俱儲備達超於預期的7,788.9萬,但是因為分派率提高至98.1%,故分派達7.7仙,全年分派達14仙,超於筆者的預期。
在2012年6月28日,公司落實上環酒店及北角酒店的收購安排,決定以15.8億收購上環的酒店,該酒店預期在2013年底前落成,並以暫定16.5億收購北角酒店,預期在2014年中落成。因為金融管理局對於銀行就工商物業融資設下抵押值40%的限制,所以富豪產業信託資金來源主要來自發行中期票據的融資支付,目前公司已發行兩批票據,一批在3月22日發行,金額為7.75億元,利率是4.125%,一批在
5月22日發行,金額1.5億美元,利率是4.1%,如未來中期票據仍不足以支付,富豪酒店會提供融資,利率4.375%。
關於收購的開支,由富豪酒店持有管理人按照最初產業信託的上市規定,收取收購作價1%的收購費用,合共大約3,230萬,另外應付受託人的額外費用及其他費用,大約587.6萬元。
至於租賃酒店的安排,在收購後的首3年,富豪酒店的附屬作為承租人,各年保證租金為作價的5%、5.25%及5.5%,其後則按舊例,需要按測量師的作價而定。
最新的消息顯示,公司成功重組48億銀團貸款,
利率降至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加162點子,預期新銀團貸款於9月19日動用,故此筆者會更新之前的假設,各項假設如下:
1. 收入
(1) 原有酒店收入及富豪薈酒店收入
1. 原有酒店
按之前朗廷酒店假設,以2012年的9.222億及保底租金會由
7.34億為基礎,2013年為5.215%,2014年後為7.235%
,2015年是2.705%,以後是2.5%。
2. 富豪薈酒店
富豪薈酒店以2012年的4,633萬為基礎,以每年5%作增長。
(2) 新收購酒店貢獻
預期上環酒店在2013年12月31日收購完成,在2014年開始帶來貢獻,北角酒店在2014年6月30日收購完成,在2014下半年年開始帶來貢獻,2015年帶來全年貢獻。在3年租期完結後,按重整增長後收購價4.6%作為租金。
2. 支出(1) 管理費用
以過往租金收入約11%計算管理費用。
(2) 傢俱撥備
因投入高峰已過,估計2013年約5,000萬,並按每年增長假設增加。
(3) 富豪薈、租用經營物業及信託費用支出
按朗廷酒店假設,以10%增加。
(4) 收購費用
上環酒店及北角酒店開支計算於2014年。
(5) 利息開支
2013年9月19日前銀行貸款約47.80859億,以6個月LIBOR加210點子,即2.64357%計算,之後以6個月LIBOR加162點子,即2.16357%計算。票據因為在收購前利息由富豪支付,所以不列作利息支出,直至2014年才正式計算。至於2014年中,則假設北角酒店16.5億的收購資金,成功以4.125%借取,不用動用富豪的賣方融資計算。
(6) 稅務開支
之前假設亦利用10%,本假設也繼續利用10%。
3. 單位假設: 假設未來兩年單位均以現金收取,單位不變,均為3,257,431,189份。
在列出所有假設後,我們可以計算出分派如下:

至於每單位分派方面,我們作出以下仙設:
1. 不以股折分派,作90%派息
2. 不以股折分派,作100%派息
3. 以2.31元折股折分派,作90%派息
4. 公司以2.31元折股折分派,作100%派息
可分派金額如下:

單位數目如下:

派息如下,如以90%預期,派息率較2012年略差,有13.9仙,但以100%派發,則較2012年增加10%,有15.4仙。

息率如下:

4. 敏感度變化
假如原有酒店及富豪薈酒店租金有所變動,分派變化如下:

息率變化如下:

如利息息率變化,分派及息率變化如下

5. 富豪產業信託(1881)的朗廷酒店(1270)比較
筆者的富豪的假設和朗廷假設如下
1. 不以股折分派,作90%派息,此為前博文的朗廷假設1
2. 不以股折分派,作100%派息,此為前博文的朗廷假設3
3. 以2.31元折股折分派,作90%派息,此為前博文的朗廷假設7
4. 公司以2.31元折股折分派,作100%派息,此為前博文的朗廷假設9
現實假設,即假設富豪不以股折分派,作98.1%派息,朗廷按前文假設11派息
分派息率如下圖:

可以看到,在各假設中朗廷實肉息率較富豪差約4.9%,至17%,但靠著財技,朗廷的派息率首2年竟較富豪多約12%以上,但第3年只剩下4%,第4及第5年分派富豪反高8%以上,所以朗廷只是靠財技製造,富豪卻是硬橋硬馬,但是講到未來資產注入,朗廷較富豪似乎更多,所以其實個人認為真是各有所好。簡單來說,富豪這增長已確定,但實際卻未顯露,所以股價升也是接近肯定的事,朗廷未來派息有下降危機,但要看公司是否注資。總體來說,所以要確定買富豪,要增長朗廷可能較好。
海外註冊加信託所為何事?(2013/8/1) 林本利
|
|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被傳媒踢爆妻子擁有新界古洞北發展區土地,涉嫌利益衝突,身為公職人員行為不當。陳及妻子多次向傳媒解釋事件,並發表聲明,試圖洗脫嫌疑。 陳茂波是會計師,妻子許步明是專業人士和事業女性,大學畢業並具有特許秘書專業資格。他們夫妻二人如何處理自己的財政和投資,是聯名買賣抑或獨立投資,以個人名義抑或公司名義進行買賣,公司在本地註冊抑或在海外註冊,是實名抑或找信託人持有,純屬個人決定,外人又怎能說三道四? 然而,當陳茂波決意服務市民出任公職,並不時以《聖經》彌迦書金句:「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提醒自己,情況便完全不同。陳茂波作為前立法會議員、問責局長及行會成員,掌握不少政府機密資料,有足夠權力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故此必須申報利益,避免出現利益衝突情況。公司人員行使公權力的時候,亦應努力避嫌,避免瓜田李下,令人產生為個人或家人,或其他人士提供利益的觀感。 過去一年,陳茂波先後面對「劏房」和「囤地」風波,都將責任推給妻子,與妻子劃清界線。但按照《聖經》教導,當一個人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便成為一體,又怎能劃清界線,財政與投資互不相干?況且根據婚姻和遺產法例,陳茂波和妻子二人的財產及收入絕對有關連,除非他們另立合約。 陳茂波和妻子,以及其家人和投資合作伙伴,過去二十年成立多間公司,用作持有自住物業、劏房和土地。當中不少公司是在海外註冊,外人難以知道背後股東的真正身份。即使是值35萬元的農地,亦是由多間海外註冊公司持有,明顯是避免暴露股東身份,方便囤積居奇。 而那些由陳的妻子許步明出面持有的公司,原來真正股東又可能另有其人。去年陳茂波說妻子持有的公司涉及經營違規劏房,她沒有控制性股權。今次囤地事件,陳茂波被指說謊,妻子擁有股權高達67.5%。陳於是說妻子實際只持有一半股權,餘下一半是代另一公司持有,她不過是信託人而已。 若果陳的妻子許步明代其他人持有公司股權,又如何保證她不會代丈夫持有部分公司股權?許步明代其他人持有公司股權,其他人又會否代她持有股權?甚至會否出現「託上託」,即信託人背後又有信託人的情況?又會否有人暫時把資產交由其他人託管;其他人又簽訂協議,日後交還資產? 陳茂波妻子及家人(即兒子)的公司擁有國萬實業有限公司(持有古洞北土地)37.5%股權,國萬的另外兩個股東是Excellent Assets(佔50%)及Fidelity Management(佔12.5%),由於屬海外註冊公司,公司股東不詳,不知是否真正由許步明的家人持有。倘若廉署立案調查囤地事件,到時有關方面就必須披露兩間公司股東的真正身份。因此,陳茂波與其等到日後被迫披露股東身份,倒不如「先發制人」,主動作出披露,以挽回公信力。 假若Excellent Assets及Fidelity Management的股東包括陳茂波和妻子,及其他家人(例如兒女),出現利益衝突,他們亦可能解釋只不過是代人持有股權,甚至拿出信託書,或者找律師證明真正股東另有其人,以釋除公眾疑慮。然而,倘若為了釋除公眾疑慮而偽造文件,肯定罪加一等。 不論陳茂波今次能否渡過難關,只有他自己和上帝最清楚整件事的真相,將來他亦需要向上帝交賬。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信託中的盡職調查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dgu.html 什麼是信託盡職調查?
答:盡職調查是信託產品設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盡職調查又稱謹慎性調查,是指信託產品各方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後,經協商一致,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就本次信託相關的各類事項開展的現場調查、信息收集、資料分析等一系列活動。
信託公司在開展盡職調查時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答:(1)全面性原則。調查內容要在受託職責範圍內儘可能的系統全面,儘可能覆蓋信託產品運作和管理中的各種方面,充分揭示或規避各種潛在風險。同時,盡職調查人員還必須採集和調查所有相關的材料。從各種基礎性材料中發現事實、發現問題、驗證判斷,盡職調查要涵蓋目標企業或目標項目有關管理運營的全面內容。
(2)審慎性原則。信託公司在開展盡職調查時,應保持在調查流程方面和獲得資料方面的謹慎態度,對任何資料、信息以及相關人員口頭陳述中所發現的任何問題,均應保持審慎的懷疑態度,作更深入地瞭解和探究。信託公司還應結合風險控制的重要性原則,委派專人對盡職調查工作中的相關計劃、工作底稿及報告的覆核。
(3)區別性原則。針對不對的信託產品和信託項目,盡職調查應該有所側重。首先,盡職調查會因不同的信託目的而不同,通常情況下,資產管理業務的盡職調查內容遠遠大於純受託事務管理的盡職調查內容;其次,盡職調查會因不同的信託財產而不同,以實物資產作為信託財產的盡職調查更注重資產價值和相關權益,而以股權為信託財產的盡職調查則更注重目標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相關信用增級手段;再次,盡職調查會因目標企業所處的行業、背景而不同,也會因企業不同的治理結構、規模、成長階段而不同。
為什麼設立信託一定要開展盡職調查?
答:從信託公司的角度看,盡職調查是進行業務風險管理的起始。在投融資活動中,交易雙方對目標公司或項目主體的信息掌握程度是不對稱的,資金需求方對將要出售或者信託的各類資產相關情況非常清楚,而信託公司對該信息的知悉程度遠不如資金需求方。所以,開展各方面的盡職調查是推動公司科學決策、完成後續商業交易、控制管理各類風險的重要前提。信託公司通過開展盡職調查可以迅速識別項目中的各種風險,挖掘出目標企業或項目的現金流和成長點,辨別出投融資計劃或客戶陳述中的不準確之處。
越秀房地產信託基金(0405,越房)2013年上半年分派初步討論
越秀房地產信託基金(405)
公佈最新的分派,未計未來帶來發行單位的進一步攤薄,結果出來分派為10.12分人民幣,實際港幣分派為12.72仙,如果以港幣計算,分派只是較2012年13.67仙下降了6.95%,但以人民幣計算,較去年11.14分人民幣,下降9.16%,但實際上除了國金大廈不可比較外,及維多利大廈產生一次性開支1,200萬外,其餘所有物業租金收入均有5%至8%的上升,一來一回中間已相差超過14至17%。
這個分派的下降是還未計算以往未計折舊、管理折費及稅項等的計入補貼的額外分派、補貼公平值變動後,如果未收基準計算,實際分派是負1.15億元,約是負4.19仙,如果計入以往是不定期的折舊及稅務分派後,分派約為1.34億元人民幣,大約是4.87分人民幣,較去年的同一基準下的分派11.62分人民幣,下降了58.10%。
至於國金大廈的表現,確實不太好,在租金收入上,合計是3.64億元,以去年10月9日日租金半年化約為3.72億,下降2.34%,其中酒店及服務式公寓1.39億,剩下的商場及寫字樓大約是2.25億,商場部分粗略估計為3,000萬,寫字樓部分約1.95億,如果以淨租金為收入的80%,實際所得大約是1.87億,管理費及其後開支大約3,200萬,剩下1.55億,但估計帶來的利息開支約為1.7億,可見收購這項物業對房託來說,是一項負累。如果半年報正式出版,筆者有機會會再寫一篇詳細的來談談這項交易。
從以上看到,這項收購正如筆者預言一樣失敗,只不過這個失敗要到這時候才能證實,如果當初所有股東及基金一致團結之下,未必不可以成功推翻大股東的決定。有些人只是為了一些錢,推出一些不知所謂的宣傳技倆,竟然吸引到基金及股東的一致支持,導致這個不利股東的收購竟然成功,甚至可以攤薄了現時股東權益的分派、收入增長,但借貸能力卻不見得有任何增長。筆者真不知道一堆坐在冷氣房計數的分析員如何算出這麼誇張的預期,有些不懂其道的財演,竟然為筆者多次提及不可能的7%的分派評論,使假的東西出現在報紙上,誘使這一堆人購買了貴貨,究竟這是大股東、管理層、投行人士或者是傳媒人士的錯? 我真不知道。
希望傳媒人士真心地認識這些報導是直接影響著投資者的荷包,不懂的東西請不要再放在報紙上,以免使投資者遭受損失,好嗎?
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將試點發行 20多家信託公司將參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105 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將在交易所試點發行,試點初期僅面向機構投資者,其中參與發行的信託公司將包括中信信託、興業信託、中融信託等。
第三輪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的規模不超過3000億元,其中1000億元額度將分配給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地方城商行等金融機構;國家開發銀行將獲得1000億元額度,其中至少500億元用於鐵路貸款等基礎資產;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有望合計分得1000億元額度。
下面是中國證券報的報導:
多家金融機構正積極籌備發行第三輪額度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產品將在交易所市場試點發行,且試點初期僅面向機構投資者。此次將有多家信託公司參與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意味著信貸資產證券化參與機構進一步擴容。參與的信託公司為此前已取得相關資質的20餘家信託公司,包括中信信託、興業信託、中融信託等。
多位出席第九屆北京金博會的信託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信託公司參與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將成為趨勢,這將是信託公司應對大資產管理時代挑戰的重要「陣地」。
第三輪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的規模不超過3000億元,其中1000億元額度將分配給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地方城商行等金融機構;國家開發銀行將獲得1000億元額度,其中至少500億元用於鐵路貸款等基礎資產;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有望合計分得1000億元額度。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前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將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中國人民銀行此後表示,試點擴大後,將引導大盤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跨市場發行。20家中資銀行已申報試點方案及發行額度,並表示本輪試點獲批後會陸續於明年上半年完成發行。
三季度信託規模突破10萬億元創新高 新增規模環比兩季度負增長 weike369
http://xueqiu.com/4106327074/25999694文 / 若離 2013年11月05日 19:29 來源:華爾街見聞
中國信託業協會5日發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中國信託全行業67家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達到10.13萬億元,突破10萬億元大關,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60.3%。信託業實現利潤總額389.84億元。
2013年以來,信託資產規模的環比增速已經連續3個季度下降,而且自第二季度以來,新增信託資產規模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
· 從信託財產來源來看,
—— 單一資金信託佔比71.28%,
其中,低端客戶驅動的銀信合作單一信託佔比繼續下降,降至21.39%,高端客戶驅動的非銀信合作單一信託佔比提升為49.89%。
—— 管理財產信託佔比5.44%。
· 從信託功能看,
融資類信託佔比48.15%,投資類信託佔比32.67%,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19.18%,與第二季度佔比基本相當。
· 從9.58萬億元資金信託的投向看,
前五大領域佔比依次是:工商企業29.49%,基礎產業25.97%,金融機構11.38%,證券市場10.78%,房地產9.33%。
與第二季度相比沒有太大變化,但金融機構投向佔比名次從原來的第4位上升為第3位,證券市場投向佔比名次則由原來的第3位降為第4位。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三季度末,為地方政府融資的信政合作業務規模繼續增長,達到8238.78億元,較上季度末增長196.9億元。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三季度數據公佈後,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評論認為,應辯證看待信託業的「拐點論」:
1、信託行業的成長拐點尚未到來。
中國的理財市場仍然處於成長週期之中,理財需求規模的拐點還遠沒有到來。
這預示著信託業長期增長的週期還沒有結束,在未來的相當長時間內,信託業規模的快速增長仍然可以期待。
2、信託行業的經營拐點已經到來。
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泛資產管理」政策日益削弱了信託行業的制度紅利,加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取向和經濟下行週期的開始,使私募融資市場呈現出需求遞減、風險遞增、競爭加劇的中長期趨勢,由此也動搖了信託業私募融資信託經營模式的市場基礎。這就是今年以來信託業增速明顯減緩的根本原因。
3、信託行業未來的轉型之道不外乎有三種形式:
一是基於私募投行定位的業務優化;二是基於資產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三是基於財富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
相應地,未來驅動業務發展的核心因素將不再是簡單的外部機會,而是精細的內部專業化能力。
點擊查看周小明根據第三季度中國信託業數據做出的信託業發展評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397
麥肯錫:中國金改會使信託業五年內失去四成收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516麥肯錫與平安信託聯合發佈的《中國信託業發展研究報告(2013)》預計,因中國政府加快推進金融改革導致行業收入來源減少,國內投資信託業將在五年內收益銳減,相當於失去40%的預期收益,傳統以私募投行業務和通道業務為主要業務模式的信託業將面臨轉型挑戰,平台通道業務或將五年內逐步消亡。
中國信託業是僅次於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產業,其大多數收入來自為風險較高的借貸者融資,以及幫助銀行和其他機構購買因監管因素而無法投資的資產。
研究還預計,約90%的信託業收入面臨長期風險,目前的收入來源將隨著中國開放國內金融市場而瀕臨枯竭,因為市場自由化將允許投資者購買多種資產,使高風險的借貸者得到更多的融資渠道。
研究稱
現在還不清楚這會給信託公司造成多大的收入缺口、會影響多少利潤。
麥肯錫主管 Stephan Binder認為,中國信託公司必須調整戰略,轉變為高盛那樣的金融機構,專營投行、私人財富管理和替代性資產管理業務。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中國信託資產規模達10.13萬億元創新高,同比增長60.3%,但環比增速已連降3個季度,新增信託資產規模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
三季度數據公佈後,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指出:
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泛資產管理」政策日益削弱了信託行業的制度紅利,加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取向和經濟下行週期的開始,使私募融資市場呈現出需求遞減、風險遞增、競爭加劇的中長期趨勢,由此也動搖了信託業私募融資信託經營模式的市場基礎。這就是今年以來信託業增速明顯減緩的根本原因。
周小明認為,信託行業未來的轉型之道不外乎有三種形式:
一是基於私募投行定位的業務優化;二是基於資產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三是基於財富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