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好】帝國史以外的香港

1 : GS(14)@2018-02-25 03:19:38

【文化籽:讀書好】據說香港初中生強制念的中國歷史課程,會將香港史部份附屬於中國斷代史之內,這明顯是意識形態考慮,目的是建立以內陸中國為中心的香港史觀。老師在課堂上教授秦漢史之後,便用十分一時間教授秦漢時代的香港,聊備一格,充份反映香港史學界的「政治正確」取向。


另一種香港史觀,認為香港進入有意義的現代歷史,是源於鴉片戰爭,令香港成為大英帝國殖民地,進入了全球化商貿網絡,維多利亞城也由此進入世界史。這種大英帝國史觀,是中國史觀的對立面。今天特區官僚、建制派高舉一帶一路旗幟,響應習近平號召之際,但他們態度反智且知識水平低,無法理解近三百年香港與亞洲海洋貿易的歷史關係,才是香港一帶一路面向亞洲的老本,反而一味向學生灌輸內陸中國史觀,相當可笑。

亞洲的香港

日本歷史學教授濱下武志是首先從亞洲視野論述香港,這是內陸中國中心觀及大英帝國中心觀以外的香港史第三個角度。一九九七年出版《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一書通過長期的歷史脈絡去討論香港在亞洲的角色及對大陸的意義。作者在書中強調,由十六、七世紀亞洲朝貢貿易體系,令各地城市早連結而成的「網絡社會」,這是超越國家限制、帶動區域發展,而香港發達的航運業,更使其連結的地區遠至南北美、歐洲、南亞等,成為移民、匯款、貿易等「經濟網絡」。香港在一八四二年開埠,成為殖民地港口城市,由此晉身為亞洲海洋貿易網絡一員,加上背靠內陸中國,所以才能在短短廿年間成為航運、金融及勞工貿易中心,並奠定了日後一百五十多年香港依靠「人流、物流及資金流」的格局。我們認識這個比香港成為殖民城市早出現近二百年的亞洲海洋貿易圈,比認識秦漢宋元的香港,重要得多!從內陸中華帝國來看香港,我們的而且確是微不足道的邊陲,但如果從十七、十八世紀世界貿易中心區域——亞洲海域來看,澳門、香港、台灣、新加坡、馬六甲,正處於這個新誕生的貿易區域中心。

羽田正的作品,擺脫了中國中心或歐洲中心論,提出了亞洲的視角,填補了香港史盲點。

世界商品中心

要認識這時代,我介紹另一位日本學者羽田正的著作《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此書屬於日本講談社創立百年的出版紀念企劃,這套作品叫《興亡的世界史》籌備近十年,集合日本知名教授,講述含括帝國、信仰、霸權及公司等概念的起落。於二○一○年完成全套廿八冊,而羽田正作品是在台灣出版第一批中譯本。書中所描述的亞洲海域時代,當時正處於世界商品流通中心地位。亞洲海域就像一座寶山,充滿了香料、棉織品、絹織品、陶瓷器等西歐人想要取得的商品。為了取得這些商品,西班牙人、荷蘭人、葡萄牙人、英國人都進軍這個稱為「東印度」的地方。亞洲海域由此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歐洲的東印度公司把勢力拓展到東南亞到西亞、把自己的理論和商業習慣加諸當地時。同我們民族主義史觀理解不一樣,過程中沒有很大的抵抗,其貿易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開展,與此地的王權開放而且同意「自由貿易」的態度有關。這是民族國家未出現的時代,也沒有甚麼歐洲亞洲的概念。英國東印度公司將商業活動由印度加爾各答一路向東拓展,進入廣州,希望打開另一個內陸市場,最後東印度公司貿易專利結束,英國以舉國之力打開自由貿易之門,才有香港這殖民地港口城市。香港與亞洲的關係,由是得以延續。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輪船行走亞洲海域港口城市如仰光、新加坡、馬六甲、孟買、西貢,內陸勞工經香港出口,形成「豬仔貿易」,海外勞工匯款回國同樣經南北行的貿易莊。香港人要參與一帶一路,這才是今天香港史要補的重要一課,而不是「自古以來,香港是中國一部份」。


撰文:劉細良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23/203121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905

【周末專案─天水圍】跨區教吹口琴 屯門人:天水圍無乜生活以外嘅雜質

1 : GS(14)@2018-03-12 01:57:10

Felix(右)和居於天水圍的朋友Kids(左)組成樂隊Highlanders,在不同地方表演。


天水圍住了二十多三十萬人,只有一棟又一棟住宅,假期入去消磨時間?大部份人都會耍手擰頭。一直在屯門居住的28歲羅穎祈(Felix),他近年的周末,基本上離不開去天水圍。他不是要去最有名的景點濕地公園,而是跟朋友吃飯、在街頭表演音樂、上日文班、甚至是靜靜坐在公園看書,是名副其實地Hea,難怪他說:「天水圍是我生活一部份。」


Felix生於屯門、長於屯門,卻偏愛天水圍那有人氣又不致窒息的舒適。

每逢周末,Felix就會騎着電單車,跑到天水圍放假。



訪問當日,我跟Felix相約在屯門一起出發到天水圍,想看他的周末日常。事前跟他大概說明了拍攝過程、在西鐵要拍甚麼鏡頭,他居然回我一句:「啊!我是駕電單車去天水圍的。」平日的他是個核數師,假日呢?你叫他音樂人也好,文青也好,學生也好,老師也好,這都是他在天水圍的身份。他愛唱歌,最初學結他是為自彈自唱,一彈就是五年。天水圍市中心銀座廣場空地常有人聚集玩音樂,他在這裏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最初很簡單,一群人在家裏玩,覺得不過癮,便一起走到街頭玩。」那為何要是天水圍?「想在自己熟悉和生活的地方玩,所以不會走出去旺區或市區。」說得彷如自己是個土生土長的天水圍人。他有七八成朋友都住在天水圍,包括跟他組成樂隊Highlanders的男生Kids。Kids彈結他,Felix很自然就去玩其他樂器,「我索性吹口琴,做伴奏。」伴奏不等於配角,吹了兩年,Felix說他越吹越過癮,「Jam歌一刻很有火花,那種高興成為推動大家繼續在天水圍玩音樂的動力。」


今年初,Felix成為「天水圍人社區學堂」導師,教街坊吹藍調口琴。

Felix有時會到銀座空地附近靜靜看書。



他笑說自己是個相對不太忙的核數師,毋須日日瘋狂OT,但要是忙起來,也真的會忙幾個星期,甚至是一個月都不能碰樂器。不能在周末玩一整天樂器,但他還是會忙裏偷閒,繼續到天水圍,「會很想來,甚至臨時臨急都要約朋友吃晚飯,吃完飯再一起坐着,喝罐啤酒。」最近,他在兩位80後街坊邀請下,成為「天水圍人社區學堂」導師,教區內街坊吹口琴,「我加入之前,其實都已開始教自己朋友吹口琴,他們的參與,成為對我的鼓勵,讓我敢教陌生人。」能聚集到一群志同道合,不論是來上課的街坊,還是負責授課的自己,他都覺得彼此是在豐富對方的生活,對大家都有好處。對Felix而言,天水圍是個很生活化的地方,「不會有很多生活以外的雜質,例如大家真的只出去公園走走,去hea。」天水圍人口近三十萬,人很多,卻沒有令他有窒息感覺,有點人氣又很寧靜,「跟我住的屯門是有分別的,屯門很多車站,或者純粹是街邊,每個人都是匆匆忙忙地走過,所以我覺得天水圍好玩一點。」坊間視天水圍為悲情城市,Felix認為這樣想是視野狹窄,「我覺得全香港都有悲情城市的問題。」說的就是劏房等社會問題,「其實天水圍的市民和居住環境,都一直在成長。」自學生時期已經跑到天水圍的他,見過天水圍近乎最原始的一面,「現在要在這裏生活仍會有不足,但在區外人角度看來,我覺得天水圍現在已經正面多了,絕對比以前好。」在Felix眼中,天水圍有的不是那悲情印象,而是一個輕鬆舒服的地方,「可以在這裏做到不同事情,便是最大的得着。」
facebook:highlandershongkong記者:李煒汯攝影:張志孟、蕭志南、鄧鴻欣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11/203281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591

陸振球﹕年金以外的選擇

1 : GS(14)@2018-07-16 06:50:24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4151&issue=20180716
【明報專訊】港股恒指今年以來由高位曾跌了一成七,相比下房託領展(0823)的股價卻在上周創了新高,突顯了優質房託的進可攻退可守,特別適合退休人士持有的優點。湊巧的是,朋友房託專家楊書健將趁書展出新書《這些房託值得買》,找來領展行政總裁王國龍和筆者為他寫推薦序,筆者也曾多次在文章和視象節目淘寶圖推介領展。

香港政府最近推出年金計劃,供65歲以上的巿民申請,申請金額上限為100萬元,在付出這筆100萬元後,男性每月可獲得5800元至身故,女性平均壽命較長,因此每月可得的年金較少,為5300元。有關計劃,主要是幫助巿民養老,但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金額受限100萬元,二是在通脹環境下,每月收到的金額的購買力會隨通脹不斷降低,在十多二十年後,每月5000餘元的生活開支便容易捉襟見肘,退休人士需另想辦法。

其實,年金的內部年回報率約為4厘,大家可考慮買入一些穩陣的高息房託來收息,因為房託擁有的物業租金往往可隨通脹上升,不怕像年金的定額收息,其購買力會被通脹蠶食,如領展派息率也有3厘多,且年年增加派息,另一隻越秀房託(0405),股價一向表現穩定,雖沒有如領展的長升,但派息率接近6厘,也可作為代替年金的退休工具,且買領展和越秀房託更沒有金額的限制。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