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近乎充份就業 左丁山

2011-3-26  AD




 

香港最新失業率 下降至3.6%,已接近充份就業率,再繼續下降嘅話,唐司長就會後悔佢以前講過一句:「在我有生之年,都唔會再見到咁低嘅失業率!」記得當時佢係工商及科 技局局長,適逢失業率不斷上升,有記者問佢幾時會見到失業率跌至2.2%左右,佢有如是回應。正是世事無絕對,香港經濟從03年低位走出,再創高峯,加上 政府大力推動基建,令建造業工人近乎充份就業,於是整體失業率持續下滑,大學碩士搵唔到工喎,係個人問題啫。

呢晚在酒會中碰到一位大機構營 運總裁C,於是問佢:「負責營運,目前最驚邊一樣,日本吖還是其他生意?」營運總裁答:「日本問題係短暫嘅啫,日本人自己必會克服大災難。我目前最頭痛嘅 問題係請唔到工人─藍領工人,明年我地要請五六百名工人,但今天已有不少空缺冇人做,明年唔知點搞好,我同另外一啲機構傾起,佢地話同樣缺人,啲年青人去 晒邊呢?」這是個好問題,或者係去送快餐都唔肯做藍領呢,做建造業工人更加辛苦,咪搞阿哥仔。關於最低工資,營運總裁C話得啖笑,依家連人都請唔到,最低 工資根本完全不適用。

聽營運總裁咁講,香港失業率睇怕有跌冇升,失業人士或與結構性失業有關(即社會上一批年紀大、低技術、較低教育程度之 一批人),又或者係市場上需要工程系畢業生,但搵工嘅係文學院畢業生之類嘅錯配。未來幾年工程界需要大量人手,奈何過往十年來,工程學院最少考試成績優異 生報讀,連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都眼紅點解會計系啲學生成績過份優異,因為會計講加減乘除啫,微積分可以收埋。但會計系、環球商業系學生識晒A Level微積分喎,工程學院嘅學生對微積分反而僅僅熟,你話點搞?一位大學數學系教授確實係咁問左丁山:「點搞?」大家唯有苦笑。教授又講:「喂,你寫 吓啦,叫啲學生多選理工科,唔好咁側重商科,好唔好?」寫就寫啦,啲九十後聽唔聽,啲九十後家長理唔理,係另一個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71

政府真能創造就業機會?

2011-10-03  TCW




Q:經濟不景氣,連美國政府都在 創造就業機會,台灣該怎麼做才好?

A:政府不能「創造」就業機會,它只能「移轉」就業機會而已。

我們的世界並非要什麼有什麼的安樂鄉,任何有價值的財貨,包括勞力或資本等生產要素,都是稀缺的。想運用這些生產要素的人,面臨的問題是:這些稀缺的生產 要素有各式用途,用在此處就不能用在彼處,我該把這些稀缺的生產要素,配置在何種用途?

例如,企業主張三若將勞力及資本用來生產奶油,就不能同時用來生產大炮。什麼因素使張三決定把勞力和資本用來生產奶油,而不是大炮呢?答案是看何種用途最 能讓人們願意掏腰包,也就是最能滿足人們的欲望。如果人們願意花錢買奶油而不是買大炮,張三就會用勞力和資本生產奶油出來。

但是,如果政府基於「創造就業」,運用這些稀缺的勞力和資本興辦一些事業,情況就不同。因為政府不是在考慮如何滿足市場需要,它興辦的是那些民間企業家覺 得無利可圖的事業。因為如果民間企業家覺得有利,他們早就立刻把那稀缺的勞力和資本配置在這些用途上了。

因此,政府為「創造就業」而興辦的事業,本質上就是那些不能滿足人們當下最迫切需要的事業,換句話說,就是那些人們不願意掏腰包、也幾乎注定就是要虧錢的 事業。

然而,政府興辦這些事業,資金必須從課稅或舉債而來。課稅就減少納稅人的消費與投資能力,舉債則是減少可以借給民間事業的資金。政府不可能「無中生有」, 它花的錢越多,民間花的錢就越少。這些政府興辦的公共事業,不是靠魔法棒憑空變出來的,它們是以消耗民間資金為代價的。

資金既然被政府挪去興辦公共事業,那麼民間可以創辦的事業就消失了。每出現一個政府興辦的事業,就有一個相對的民間事業被放棄。因此,政府興辦公共事業所 創造的就業機會,其實只是奪走民間事業的就業機會,它根本沒有創造任何東西。

而且這些公共事業,本質上並不能滿足一般人最迫切的需要,而原本能滿足人們需要的民間事業,卻因為稀缺的勞力與資本被政府挪走而消失了。政府把這些稀缺的 生產手段,運用在一些不符人們需要而虧錢的用途,就是一種浪費。

許多人眼裡只看到政府在公共事業裡「創造」的就業機會,卻看不到政府因此「摧毀」了民間事業的就業機會,更看不到政府「摧毀」了許多原本更能滿足人們需要 的產品服務,因為這些就業機會與產品服務,永遠沒機會出現。就如十九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巴斯提亞(Claude Frédéric Bastiat)所說,任何政策不應只注意「看得見」的後果,也要考慮它「看不見」的後果,這正是對政府「創造就業」說法的最佳註解。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4

政府真能創造就業機會?

2011-10-03  TCW




Q:經濟不景氣,連美國政府都在 創造就業機會,台灣該怎麼做才好?

A:政府不能「創造」就業機會,它只能「移轉」就業機會而已。

我們的世界並非要什麼有什麼的安樂鄉,任何有價值的財貨,包括勞力或資本等生產要素,都是稀缺的。想運用這些生產要素的人,面臨的問題是:這些稀缺的生產 要素有各式用途,用在此處就不能用在彼處,我該把這些稀缺的生產要素,配置在何種用途?

例如,企業主張三若將勞力及資本用來生產奶油,就不能同時用來生產大炮。什麼因素使張三決定把勞力和資本用來生產奶油,而不是大炮呢?答案是看何種用途最 能讓人們願意掏腰包,也就是最能滿足人們的欲望。如果人們願意花錢買奶油而不是買大炮,張三就會用勞力和資本生產奶油出來。

但是,如果政府基於「創造就業」,運用這些稀缺的勞力和資本興辦一些事業,情況就不同。因為政府不是在考慮如何滿足市場需要,它興辦的是那些民間企業家覺 得無利可圖的事業。因為如果民間企業家覺得有利,他們早就立刻把那稀缺的勞力和資本配置在這些用途上了。

因此,政府為「創造就業」而興辦的事業,本質上就是那些不能滿足人們當下最迫切需要的事業,換句話說,就是那些人們不願意掏腰包、也幾乎注定就是要虧錢的 事業。

然而,政府興辦這些事業,資金必須從課稅或舉債而來。課稅就減少納稅人的消費與投資能力,舉債則是減少可以借給民間事業的資金。政府不可能「無中生有」, 它花的錢越多,民間花的錢就越少。這些政府興辦的公共事業,不是靠魔法棒憑空變出來的,它們是以消耗民間資金為代價的。

資金既然被政府挪去興辦公共事業,那麼民間可以創辦的事業就消失了。每出現一個政府興辦的事業,就有一個相對的民間事業被放棄。因此,政府興辦公共事業所 創造的就業機會,其實只是奪走民間事業的就業機會,它根本沒有創造任何東西。

而且這些公共事業,本質上並不能滿足一般人最迫切的需要,而原本能滿足人們需要的民間事業,卻因為稀缺的勞力與資本被政府挪走而消失了。政府把這些稀缺的 生產手段,運用在一些不符人們需要而虧錢的用途,就是一種浪費。

許多人眼裡只看到政府在公共事業裡「創造」的就業機會,卻看不到政府因此「摧毀」了民間事業的就業機會,更看不到政府「摧毀」了許多原本更能滿足人們需要 的產品服務,因為這些就業機會與產品服務,永遠沒機會出現。就如十九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巴斯提亞(Claude Frédéric Bastiat)所說,任何政策不應只注意「看得見」的後果,也要考慮它「看不見」的後果,這正是對政府「創造就業」說法的最佳註解。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5

限制外勞有助國人就業?


2011-12-05  TCW

 


Q:最近新聞看到有人申請外勞看 護遭拒,理由是醫生不能開具證明,為什麼用外勞也要申請呢?

A:限制人們使用外勞看護,是要保障本勞的就業機會,這種主張是這樣說的:如果大家都用外勞看護,就減少本勞的就業機會,因此要由醫生把關,只有真正有需 要的人,才能使用外勞看護服務,這樣才不會讓本勞就業機會減少。

這種主張是典型的重商主義式謬論。人們之所以對外勞看護有需求,是因為外勞能比本勞用更低代價提供服務。不准人們使用外勞看護,就是強迫他們不能使用較便 宜的外勞,而必須使用較貴的本勞。既然消費者要花更多錢雇用本勞,就少了一些錢可以購買其他財貨。消費者不是過得更好,而是過得更差了。

因此,就算限制使用外勞看護,真的能保障部分國人就業機會,這種保障也是建立在犧牲消費者基礎上的。

更何況,「限制外勞看護可以保障國人就業機會」,這種主張是在偷換概念。事實上限制外勞看護不是在保障國人的就業機會,而是在保障國人「做看護的就業機 會」。

外勞能比本勞以更低代價提供看護服務,意味著本勞是不適合做看護的。不適合是指:本勞做看護的「機會成本」較高,也就是本勞做看護,得放棄其他有價值的工 作機會。

外勞做看護的機會成本較低,因為他們通常沒什麼更有價值的其他工作機會,因此要他們做看護,人們不用付出太高薪資,就能把這些外勞吸引過來。但本勞的其他 工作機會卻比外勞多,人們若想用本勞看護,就得付出較高薪資,才能把本勞從其他工作機會吸引過來。

如果不准人們使用外勞看護,強迫人們使用本勞,那就是讓機會成本低的外勞不能做看護,卻讓機會成本高的本勞繼續做看護。如果張三明明很適合寫程式,卻硬要 他去打棒球,然後讓棒球天生好手李四,只能在圍牆外看張三打球,強迫人們去做不擅長的事,然後說這是在保障他的就業機會,這不是荒謬嗎?

而且,當前這種外勞看護申請制度,還造成一個後果,那就是提供人們「尋租」(rent-seeking)的誘因。現在要申請外勞看護,得由醫生填具量表, 過關與否掌握在醫生手上。這就讓想申請外勞看護的人,有動機給醫生額外好處以求過關。這就像政府的公共工程標案,決定誰能得標的官員,就會收到申請廠商的 紅包或人情關說一樣。

這並不是暗地假設醫生道德敗壞,一定會要好處收紅包,而是這種制度會引誘人們有動機去做這種事,而要防範這種事,就需要更多政府監管與限制,這又給民眾帶 來更沉重的成本。與其讓醫生層層把關、政府管東管西,為何不把決定權還給消費者,讓他們決定要不要購買外勞看護服務呢?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84

愛用國貨有利國人就業?

2011-12-19  TCW




Q:聽到有人建議希望政府帶頭愛 用國貨,以創造國人就業機會,這會有什麼效果?

A:假如你是個農夫,每天生產稻米,然後和鎮上的另一個裁縫交換衣服。某晚你突然靈光一閃:「肥水不落外人田,為什麼要讓那非親非故的裁縫得到好處?我要 保障我家人的就業機會,所以今後讓我弟弟來縫衣服好了。」

但是,因為你不再向裁縫買他的衣服,裁縫也沒辦法向你買米了,因此你的米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賣那麼多了,要麼你就得減產,或把多餘的米扔掉,你可能也被迫要 多休好幾天「無薪假」。雖然你弟弟有了縫衣服的就業機會,但這卻是建立在你的犧牲上面的。

這就是「愛用國貨創造國人就業機會」的結果。這些人以為,我們不進口,多多消費本國貨,那不是就讓本國人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了嗎?

但是,若我們減少進口,就等於我們不再向外國買那麼多東西,外國人收入就減少了,他們能向我們買的東西也變少,我們出口也跟著下降,這就使得出口產業的就 業機會減少。因此,雖然愛用國貨讓某些國產品的就業機會增加,但這卻是建立在出口產業就業機會的減少上,正如農夫弟弟縫衣服的就業機會,其實是建立在農夫 的犧牲上面一樣。

「愛用國貨」的結果,只會讓這個國家變得更窮,因為照這種思維,我們必須把一些適合在國外生產的產品,強制移到國內來生產,以保障國人就業機會。然而在進 行這些生產時,必須把稀缺的生產資源,從原本更能滿足消費者欲望的其他部門拉過來,這就減少了其他種財貨,而這些財貨原本是更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的。

例如,原本弟弟很適合當音樂家,但因為自家製的衣服,被家裡每個人愛用「家」貨的觀念影響,因此弟弟發現在家裡當裁縫比作曲給家人聽還來得好賺,那他就改 行去當裁縫了。

如果這個家還是向外面的裁縫買衣服,他們不但有衣服可以穿,而且還有弟弟的音樂可以聽,現在因為每個家人都要愛用「家」貨,弟弟就不會再去作曲,而變成要 去當裁縫了,這個家也沒有音樂可以聽了。整體來說,這個家不會變得更富有,而是變得更窮了。

事實上,一個只買進口貨的消費者,也在創造國人的就業機會。如同農夫向裁縫進口衣服,也創造了自己和弟弟的就業機會一樣。「愛用國貨」思維的錯誤,就在於 沒有認清「沒有進口就沒有出口」這個事實。

「愛用國貨」思維推演到底,就是要每個人都自給自足,因為若要保障國人就業而愛用國貨,豈不是更該保障家人就業而愛用家貨?這樣豈不是柴米油鹽都該全交給 自己或家人生產嗎?如果我們想要退化成像原始人那樣生活,那麼「愛用國貨」就是最好的方法。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44

就業就是扶貧 左丁山

2012-2-7  AD

蘋果日報在二月二日 A9版新聞:「滅貧不力,港回歸後急增十萬窮人」,主力係批判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引述學者黃洪與鍾劍華所指香港貧窮惡化,政府扶貧「越扶越貧」,似乎執梁振英嘅口水尾。
記 者寫稿時,不知有無參考一啲數字先至落筆,首先界定何謂貧窮。根據社會服務聯會嘅「貧窮」定義,個人收入低於個人入息中位數一半以下,可定義為貧窮人口; 收入低於家庭入息中位數一半的家庭,可定義為貧窮戶(家庭)。好嘞,社聯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推算, 2011年第一季最低收入嘅第一組,個人入息中位數字五千五百元;第二組嘅中位數係七千元;中間收入嘅第四組至第六組嘅收入係一萬、二萬、一萬四千元。咁 用邊一個中位數去計算呀?個人收入低於二千五百元?低於三千五百元?還是低於七千元?左丁山唔知,姑且接受社聯發表嘅香港貧窮人口數字─ 2011年有一百二十萬四千四百人,佔 2011年中期人口七百一十萬八千人之 17.5%。相比之下, 2001年有貧窮人口一百一十四萬九千人,佔 2001年中期人口六百七十二萬四千九百人之 17.1%,貧窮比率其實相差無幾。由 2001至 2011年,香港人口增加咗三十八萬三千一百人,貧窮人口增加咗五萬五千四百人,即係話,在新增人口之中嘅貧窮率係 14.5%,低於整體貧窮率,而主要新增貧窮人口年齡組別(社聯數字)係在四十五至六十四歲之間,十年增加咗九萬五千二百人,照計呢個組別嘅人口係中年人 主力工作組別,今日全港失業率只得 3.3%-3.4%,周圍有工冇人做,呢個組別點解佔了最多窮人呀?此當然與人口結構有關,但即使在此組別,貧窮率已由 2001年嘅 17%下降至 15.9%。再講數字,讀者會睇到悶㗎嘞,應該係由啲學者向「蘋果」年青記者解釋先至啱,唔係在一個專欄內用六七百字去講解。從社聯嘅數字推論,香港係有 貧窮人口,但不可以達成「越扶越貧」嘅結論。政府就業數字顯示,目前全港就業人口有三百六十六萬二千人,佔人口 51.5%左右,係歷史新高,佔咗 20至 64歲工作年齡人口(四百九十一萬)之 74.5%,近乎全民就業,呢個數字先至勁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87

蘋果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創造就業與造成失業相當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02/226509.html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週二刊文稱,蘋果近期宣稱在美國創造了51.4萬個工作崗位。然而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蘋果摧毀了多個曾經盈利能力很強的市場、產品和公司,導致許多工作崗位不復存在。

實際上,創造工作崗位的並不是公司和企業家,而是健康的經濟環境。BusinessInsider分析了來自彭博社的數據,確定了50家受蘋果影響嚴重的公司,其中包括IBM、惠普、巴諾書店和Adobe等。數據顯示,由於蘋果的成功,其他公司和機構共減少了490570個工作崗位。

以下為受影響公司和機構詳情:

1.CircuitCity,工作崗位減少42974個

作為美國主要的電子產品零售商,CircuitCity全盛時期員工人數超過42萬。但隨著蘋果在PC市場的份額逐漸增長,CircuitCity很難跟上蘋果的步伐。在2008年聖誕節假期液晶電視價格崩盤後,CircuitCity最終申請破產並進行了大規模裁員。

2.美國聯邦政府,工作崗位減少42105個

《紐約時報》近期報導稱,蘋果通過鑽空子實現了大量避稅。諮詢公司Sullivan估計,2011年蘋果避稅導致美國聯邦政府流失了24億美元稅收收入。根據2011年美國公務人員的薪資水平,這相當於聯邦政府需要減少4.2萬名僱員。

3.柯達,工作崗位減少28000個

柯達的問題已持續多年,員工總數也從曾經的10萬人減少至目前的1.71萬人。iPhone和其他移動設備的發展影響了市場對柯達相機的需求。柯達於今年1月申請破產保護。

4.惠普(微博),工作崗位減少16995個

iPad的發展使惠普陷入困境。惠普曾試圖發展平板電腦產品,但TouchPad僅僅帶來了一場災難。在過去幾年中,惠普裁減了數千名員工。

5.摩托羅拉,工作崗位減少16474個

在Razr獲得成功之後,摩托羅拉遲遲未能推出成功的產品。摩托羅拉隨後削減了成本和人員。

6.Borders,工作崗位減少16600個

蘋果產品的發展影響了多個行業,其中之一就是實體書、電影和音樂的銷售。在蘋果的推動下,消費者轉向數字內容下載和流媒體服務,這直接導致了Borders的破產。

7.Sprint,工作崗位減少14600個

過去幾年,由於未能運營一款可以匹敵iPhone的手機,Sprint的後付費用戶數增長非常緩慢。不過在獲得iPhone的運營權之後,Sprint的用戶數開始出現一定的增長。

8.IBM(微博),工作崗位減少12668個

過去幾年中,IBM進行了數輪裁員,包括對研發部門和某些硬件業務的裁員。在消費電子領域,這樣的裁員與蘋果的快速崛起密切相關。

9.演藝行業,工作崗位減少12500個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2012年3月,美國演藝行業的就業人員總數從2007年時的41.5萬人下降至40.25萬人。自Napster興起以來,美國唱片業就陷入了困境,唱片公司通過出唱片獲得回報變得越來越困難。

10.愛立信,工作崗位減少10690個

90年代,愛立信在手機市場的份額約為35%。而近期,愛立信與索尼的合資公司索尼愛立信無法在手機市場跟上蘋果的技術發展。索尼愛立信已被索尼全資收購。

11.美國郵政服務公司,工作崗位減少10615個

蘋果談到,在該公司創造的51.4萬個工作崗位中,有一部分與快遞巨頭UPS和聯邦快遞有關。實際上,這只是把職位從老牌的美國郵政服務公司轉移到了私營快遞公司。

12.巴諾書店,工作崗位減少9000個

在Borders等競爭對手衰落的情況下,巴諾書店仍憑藉Nook閱讀器等產品屹立不倒,不過其核心業務也受到蘋果的挑戰。巴諾書店已關閉了多家門店,相對於2007年時員工總數下降了9000人。

13.Blockbuster,工作崗位減少7200個

流媒體服務衝擊了傳統的DVD租賃業務,而藍光光碟的發展也未能達到分析師此前的預期。自2007年以來,Blockbuster裁減了超過2萬名員工,其中約1/3與蘋果有關。

14.CompUSA,工作崗位減少6300個


CompUSA的情況與CircuitCity類似,只是規模較小。作為一家計算機超市,CompUSA遭到了電子商務興起的挑戰,並關閉了126家門店。

15.索尼,工作崗位減少6000個

憑藉Walkman和其他娛樂設備,索尼曾是市場領先的便攜式設備廠商。然而iPod的發展導致了Walkman的衰落,而iPad和MacBook系列產品則在筆記本市場給索尼造成了巨大壓力。

16.RadioShack,工作崗位減少6000個

由於合作運營商Sprint和T-Mobile沒有運營iPhone,RadioShack過去幾年遇到了嚴重挑戰。近期RadioShack已轉而與Verizon無線合作,而不再與T-Mobile合作。不過RadioShack銷售的商品仍然存在邊緣化的問題。

17.微軟,工作崗位減少5827個

蘋果的成功之處正是微軟的失敗之處,例如手機、便攜式音樂播放器以及平板電腦。這導致微軟針對這些業務裁員了數千人。

18.雅虎,工作崗位減少5780個

雅虎主要受到來自谷歌的壓力,而由於蘋果產品的默認搜索引擎均為谷歌,因此雅虎也間接受到不利影響。

19.施樂,工作崗位減少5400個

在打印機業務滑坡的過程中,施樂已裁員數千人。如果用戶使用蘋果Mac電腦,那麼並不需要施樂生產的噴墨打印機。

20.AMD,工作崗位減少4460個

Mac電腦使用英特爾處理器,這意味著AMD失去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21.百思買,工作崗位減少3400個

在蘋果零售店迅速發展的同時,百思買零售店的銷售表現疲軟。百思買近期宣佈裁員400人,同時關閉50家門店。

22.TowerRecords,工作崗位減少3000個

蘋果的數字音樂業務對唱片零售商的影響尤為明顯,Virgin、HMV和SamGoody等唱片店都被迫關門。iPod的發展使消費者紛紛轉向數字下載,而不再購買傳統的CD。

23.TransWorldEntertainment,工作崗位減少2900個

TransWorldEntertainment與TowerRecords類似。該公司擁有Coconuts、SamGoody和RecordTown等品牌。由於iPod的發展,該公司關閉了數百家門店,裁員數千人。

24.宏碁旗下Gateway,工作崗位減少2500個

Gateway曾擁有非常成功的連鎖零售業務,但擁擠的環境使該公司的產品顯得過時而昂貴。Gateway最終關閉了擁有188家門店的零售業務,並被宏碁收購。蘋果Mac業務的發展則沒有遇到同樣的問題。

25.百代唱片,工作崗位減少2000個

百代唱片也受到了CD銷售滑坡的嚴重影響,裁減了數千名員工以削減成本。環球音樂集團已收購百代唱片,這推動了唱片業的進一步整合。蘋果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明顯。

26.聯想,工作崗位減少2000個

在收購IBM的PC業務之後,聯想在PC市場的地位得到明顯提升。不幸的是,在美國經濟衰退期間,PC銷售受到嚴重影響,而消費者也轉向蘋果Mac電腦。聯想已宣佈裁員超過2000人,以提升利潤率。

27.Adobe,工作崗位減少1950個

Adobe與蘋果之間的糾紛已被廣泛報導。Adobe曾試圖使蘋果設備支持Flash技術,但蘋果並不願意這樣做。Adobe最終削減了相關業務,並裁員約1950人。

28.T-Mobile,工作崗位減少1900個

由於沒有獲得iPhone的運營權,T-Mobile的市場份額明顯下降。美國監管部門此前否決了AT&T收購T-Mobile的交易,T-Mobile目前開始致力於對4G網絡的投資。

29.EMC,工作崗位減少1476個

由於競爭對手市場份額的提升,云計算服務提供商EMC也被迫進行裁員。EMC的競爭對手包括DropBox等。這些公司在蘋果iOS平台推出應用,並獲得了用戶的廣泛歡迎。

30.Palm,工作崗位減少1247個

Palm原本希望憑藉PalmPre和PalmPixi等產品與iPhone競爭,但並未獲得成功。Palm最終被惠普收購,但惠普隨後決定關閉整個來自Palm的業務。

31.維珍Megastores,工作崗位減少1060個

維珍Megastores原本是一家極具盈利能力的零售商,但隨著數字內容的發展,維珍集團已決定停止該業務的虧損,並出售用於相關零售店的物業。

32.戴爾,工作崗位減少905個

在蘋果Mac電腦發展的同時,戴爾的發展停滯不前。戴爾在與蘋果競爭中處於劣勢,而隨著市場對PC需求的下降,戴爾的利潤率也受到壓力。戴爾尚未找到與蘋果移動產品競爭的方式。

33.AOL,工作崗位減少800個

AOL是互聯網發展初期的明星,近年來AOL遭遇的情況與雅虎類似。

34.思科,工作崗位減少500個

思科一直試圖進軍消費類產品市場,但沒有獲得成功。思科此前推出了一款攝像頭產品,但實際上個人用戶通常使用iPhone去拍攝照片。最終思科放棄了該業務並進行了裁員。

35.華納音樂集團,工作崗位減少300個

華納音樂集團是數字音樂發展、iTunes興起的另一家受害者。

36.孩之寶,工作崗位減少200個

當iPhone和iPad興起之後,市場對桌面玩具的需求大幅下降。孩之寶已關閉位於馬薩諸塞州的桌面玩具製造工廠。

37.IAC,工作崗位減少170個

IAC旗下Ask.com曾是搜索引擎行業的重要參與者,但隨著iPhone和iPad推動了移動搜索的發展,Ask開始被邊緣化。

38.環球音樂集團,工作崗位減少110個

與華納音樂集團類似,環球音樂集團是僅剩的3家大型唱片公司之一。不過由於傳統CD銷售的滑坡,該公司也進行了裁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48

【問對職場】搞金融能撈多少金?金融界就業百科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476

從專業上看金融是大學的熱門專業,從就業上看金融行業的平均工資高居各行業之首。金融行業是個很大的範疇,在決定進入金融行業時,需要對行業結構及職位有所瞭解。

問對網上的金融行業朋友們總結如下:

(問對網/圖)

金融行業是我國的傳統行業之一,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當鋪出現在南北朝,隨後出現票號、錢莊。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的金融業無論從專業水平到金融工具,都遠遠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隨著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發展,國內對金融業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而可預見的良好發展前景和豐厚薪酬體系更吸引了無數能人志士投身於此。但是,對於尚未踏入金融門檻的觀望者來說,到底「金融」意味著什麼,有哪些可能的職業選擇呢?

金融行業的職位千差萬別,要瞭解職位選擇,首先要瞭解國內有哪些主要的金融機構。總的來說國內金融行業多數歸於「一行三會」的格局下,具體是指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其中按照金融機構編碼規範又可以分為貨幣和監管當局(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各類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銀行業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包括信託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貸款公司和貨幣經紀公司)、證券業金融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投資諮詢公司)、保險業金融機構(包括財產、人身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代理公司)、交易及結算類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及其他。

上述金融機構各有分工、互為補充,共同構建了我國目前的金融框架。其中每個機構所承擔的核心業務也有所不同:

——貨幣和監管當局主要起到政策制定和市場監管的作用:中國人民銀行負責金融調控和金融服務,主要是制定調整貨幣政策,手段有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等;銀監會是銀行的監管部門,主要負責對銀行的違規等行為進行監督;證監會制定證券和期貨市場的規則,監督股票、債券、期貨的操作,監管各交易所、證券公司,審批公司上市;

——商業銀行主要起到吸收存款、發放貸款以及其他金融服務,例如結算、信用卡、基金託管、證券代理買賣、保險代理等的作用;

——貸款公司的主要業務多為小額貸款。銀行不太願意做小額貸款,管理成本較高,而收益低,流程長,而貸款公司業務靈活,時效性強,主要客戶是中小企業和個人,附帶兼做些票據貼現;

——證券公司的主要業務包括投行(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證券經紀(幫客戶買賣證券、收取交易費)、自營(用自己的資金買賣證券,賺利潤)、資產管理(委託人將自己的資產交給券商,由券商代為理財)和其他顧問諮詢服務(證券投資諮詢、財務諮詢等);

——基金公司除了基金,還有目前有專戶理財(一對一,一對多),企業年金,養老金業務也都在拓展中。前者一般是固定管理費率,後者常根據業績有浮動的業績分成;

——財產、人身保險公司的主要工作是承保和理賠,另外重要的一部分是保險產品開發,市場調研和精算;

在瞭解到各個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之後,自然就能夠延伸到所涉及的相關職業,例如:

——商業銀行:集中在營業廳的個人業務相關職位包括櫃員(個人、對公、綜合)、理財客戶經理、經辦、會計、覆核、信貸、庫管,還有領導崗位。公司銀行部下面還有不同的團隊,產品管理、營銷管理、市場拓展、票據業務、綜合管理。信貸部有授信管理,監察、風險控制、資產保全、放款這些崗位。會計結算大概是有憑證管理、清算、貼現。信用卡中心主要是信貸審核、風險管理、客戶服務,客服人數不少。資產託管部下面對不同託管產品進行管理。保險代理則主要是前台的代理業務職位。

——證券公司:投行相關職位包括分析員、分析師、投行業務開發、項目經理等職位,另有些機構銷售人員,有時會掛在研究部門;證券經紀業務相關職位基本是圍繞產品、做業務關係拓展及客服;自營業務條線需要不少行業研究員、股票分析師,還有風險控制方面的技術人員;資產管理是買方(buy-side),也有不少分析師的職位。他們不對外公佈分析結果,而是把結果提供給本公司的投資經理,而投資經理決定投資哪類哪個股票;另外涉及交易,都會有交易員(trader)等等職位。

——基金公司:包括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助理、宏觀經濟研究員、債券研究員、信用研究員、策略研究員、行業研究員、股票交易員、數量分析員、產品開發經理,還有機構客戶經理、渠道經理、風控經理等等職位。

——保險公司:除了其主要業務直銷和代理保險人員外,還有負責理賠和保險產品開發及精算的相關人員;在資產管理方面,又可以分為固定收益產品類職位(包括信用分析員、企業債交易員、結構化產品交易員、量化分析員、國庫券和商業票據交易員、衍生品交易員、量化分析員、以及中台產品控制和後台結算、會計等)、不動產相關類職位(包括農業貸款評估員和執行人員、房地產貸款及權益投資分析員)、股權產品類職位(包括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分析員、對沖基金投資分析員)、資本市場類職位(包括商業票據融資交易員、證券出借業務經理)。

金融行業除了平均薪酬高,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工資差異性較大,一不小心就年薪幾十萬上百萬。絕對是一個充滿機會和激動的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61

樓市、股市、匯率、通脹、就業、消費 淡泊明志 岩棲谷隱

http://hi.baidu.com/yeboyan/blog/item/3a58044e0abf24cfd1c86a9c.html

看看最近越南的情況,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1)匯率在短的時間內逆轉。3月份想要美元兌換越南盾還是非常困難,要憑每日限額。但到了5月份,銀行裡面已經沒有美金了,官方匯率形同虛設,各國分析員都是以黑市價為準。
2)股市暴跌三分之二、本幣快速從升值變成貶值、房市下跌、物價上漲,通脹達到25%,這些是幾乎是同時發生的。
3)只有持有黃金是安全的(美金也行,雖然貶值,但沒那麼快)

這對我們有什麼提醒呢?
當然和越南的國力和經濟規模不能跟中國相提並論,我國的宏觀調控能力也是相當強。

但還是要未雨綢繆啊,
這是我的一點零星的思考:

1)股市下跌已經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只是看到有人在股市攔腰一刀之後仍說這是牛市,我有點感嘆。

2)樓市下跌的可能性也在迅速增大,深圳已經跌的很多,上海還沒有,但我身邊已經有不止一個同事開始出售僅有的一套住房了,想成交不容易。
此外,李嘉誠等人的操作應該給大家一個啟示,如果再想說李嘉誠如何不懂中國國情,請參考之前國內專家們對巴菲特的中石油操作的品論。

3)高通脹不意味著房地產價格不會跌,當然更不可能意味著股市不會跌。

4)本幣從升值到貶值的切換速度,可能是超過我們的預期

5)高通脹不可避免。昨天上海宣佈「出租車用液化氣的價格從之前的每升3.60元上調至4.70元」,成品油短缺已經十分嚴重,壓制漲價的必然導致短缺,一方面惜售,一方面促進購買(甚至刺激成品油的出口走私!)

6)政府對成品油的補貼一旦維持不住,放開之後,必然導致通脹加劇,成品油的漲價會迅速傳到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7)通脹加劇會逼迫ZF推出更加緊縮的經濟政策。

8)抗通脹的政策會導致就業的困難。從短期講,失業率和通脹率是蹺蹺板,沒法子同時擺平兩邊的。
      所以在這種年景,有一份工作很重要,不要失業。

9)經濟的困難會減緩消費增長,當人們面臨資產縮水、物價上漲、經濟前景和就業都不確定的時候,會自然的縮減消費,尤其是比較貴的東西

10)我們老百姓如何才能保護手裡的儲蓄不被通脹所侵蝕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82

就業暫無大礙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7/100415859_all.html

 在本輪經濟下滑的討論中,對就業形勢的不同判斷,決定了各方對下一步政策預期的分歧。

  樂觀者認為,當下經濟放緩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就業市場相對平穩,這使得政府對經濟減速的容忍度有所提高。在就業未出現大問題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出台更大規模的刺激計劃。

  悲觀派則認為,就業是經濟增長的滯後指標,近期的經濟放緩對就業的影響會在下半年逐漸顯現,如果等到就業出現問題再出手,恐怕為時已晚。

  他們稱,二季度就業形勢已經開始惡化,華銳風電將數百名已簽約的應屆畢業生拒之門外、國內製造業巨頭三一重工大規模裁員,即為例證。甚至「民工返鄉潮再現」的報導也見諸報端。

  高層對就業形勢也不無憂慮。國務院總理溫家寶7月17日在全國就業創業工作表彰大會上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形勢將更加複雜、更加嚴峻,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的任務十分繁重,必須作出更大的努力。

  他稱,在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佈局時,優先考慮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創造良好就業環境的需要,探索建立經濟政策對就業影響的評價機制,把就業完成情況納入政府綜合考核體系。

  目前數據反應的情況尚屬良好。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創歷年同期最好水平,二季度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環比雖有所下降,但勞動力市場仍是供不應求。與此同時,上半年城鎮和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速均保持在高位。

  不過,盤點各地信息,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間的就業情況出現明顯差異。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多位接受財新採訪的經濟學家均認為,雖然部分行業受到衝擊,但總體上就業比較平穩,仍在正常的範圍內,沒有出現類似2008年底農民工返鄉的情況。

  未來就業如何,很大程度上還需仰仗經濟的走勢。「問題是經濟放慢到多少,就業會出問題?」 花旗銀行中國研究主管、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提出疑問。

  而多位接近政府部門的研究者稱,隨著中國人口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增長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比以前明顯要弱一些,就業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已經提高。

總量無憂

  根據人社部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4萬人,完成全年900萬人目標的77%。這一新增就業人數,創下歷年同期最好的水平。

  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公佈的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二季度為1.05,比一季度下降了0.03,但仍為2001年該數字公佈以來的第四高值,僅次於去年上半年和今年一季度。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稱,就業形勢總體平穩,主要是企業用工保持基本平穩。部分企業儘管遇到較大困難,但還能夠維持生產經營,特別是連續幾年招工難使企業對裁員持更加審慎的態度,目前基本未出現大規模裁員現象。

  江蘇省勞動就業管理中心主任郁桂萍在該省人社廳二季度發佈會上稱,經濟環境不佳的大背景下,企業在用工方面採取了柔性處理方案。訂單不足便減少工時和加班,和員工協商降低工資,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裁員,保持了就業形勢的平穩。

  青島一家電子元器件公司員工對財新記者表示,近期公司訂單不多,加班時間明顯減少,原來每個工作日都需加班到晚上9點,現在減少為只在週二、週四加班,而且週末開始雙休。不過,公司及周邊企業並未出現裁員情況。

  另一佐證是中小企業的就業情況。中小企業協會公佈的中小企業發展指數,2011年下半年起就已跌入100以下的不景氣區間,但是今年直至二季度,其中的勞動力分指數仍保持在100以上,為103.9,較一季度下降4.8點。

  不過,細項數據中,勞動力需求指數逐季下滑,勞動力供應指數則一改此前低於100的常態,自一季度起開始超過100,顯示「招工難」有所緩解。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對財新記者表示,近期就業有所下滑,是經濟增長乏力的結果。雖然外向型企業和建築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但總體來講,就業還是基本穩定的,並沒有造成對社會嚴重的衝擊。

  相對於數量的變化,經濟放緩的影響可能更多體現為就業形態的變化。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勞動就業處處長張志斌在6月底的上半年就業形勢分析會上稱,大城市調查失業率從去年11月出現上升,今年2月達到頂點,3月與2月持平,隨後4月起出現下降。

  「單純從失業率看,能部分反映經濟對就業影響,而不是全部。」他表示,近期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略有增長,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人員基本維持不變或者增長非常有限,而私營個體企業和其他靈活就業增多。雖然就業總量無明顯變化,但就業場所有了不同,「從比較穩定的單位就業轉到了相對質量更差一些的靈活就業和私營個體就業」。

  根據西安市人才市場的數據,二季度西安市企業需求人數佔總需求人數的絕大多數,事業、機關單位需求人數只佔1.97%。

  與此相關的,工資上漲幅度有所放緩。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3.0%和17.3%,較一季度分別放緩0.8個和0.2個百分點。

區域行業差異

  當下的經濟放緩中,就業總量不再是大問題,但在不同地區和行業間,就業狀況相差甚大。

  根據人社部的數據,上半年中部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同比增加9%,西部增加14%,東部則出現明顯的疲態。

  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劉丹華在上半年就業形勢分析會上稱,前五個月東部有五個省新增就業同比下降,廣東有比較明顯的下降,中西部地區則增長很快,重慶由於引進一批電子企業,新增就業增高達90%,貴州新建的園區也增加了很多招工。

  來自各地的信息也大致如此。深圳市人才大市場發佈的報告顯示,二季度提供就業崗位93943個,環比減少28.43%,同比降幅更是高達39.64%。

  山東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和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同比分別僅增長0.11%和0.3%。二季度,全省企業用工需求同比減少13.8%,用工缺口同比減少26.8%,求人倍率同比減少3.3%,其中私營企業、個體經濟用工需求分別同比減少16.5%和19.2%。從失業動態監測數據看,前五個月山東省監測企業就業人數僅小幅增長0.09%,而且企業就業人數出現初次環比下降的月份有所提前,且四五月連續小幅下降。

  江蘇上半年缺工企業數量和缺工人數同比、環比也均呈下降趨勢,用工供求基本平衡。該省勞動就業管理中心主任郁桂萍稱,雖然經濟增速放緩,但江蘇用工總量仍在擴大,依然需要外省勞動力支援,上半年從外省有組織引進勞動力近十萬人。

  而安徽由於承接了產業轉移,二季度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率為1.20,環比上升0.0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安徽和河南的調查也顯示,「招工難」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是轉移過來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招工缺口比較大。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對財新記者表示,東部近期面臨的就業壓力,很大程度上是中西部轉移過來的,隨著產業轉移的推進,中西部到東部就業的數量會減少。

  這一趨勢在金融危機後已經發生。根據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對農民工的就業吸引力逐步下降。珠三角農民工佔比由2008年的30%以上,迅速下降至2011年的20.1%。

  不同行業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監測數據顯示,製造業、建築業的用人需求同比減少,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用人需求則有所增長。

  山東人社廳稱,用工需求萎縮主要集中在建築行業、外貿行業經營困難的中小型企業。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援引工商數據稱,5月外資企業期末實有戶數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2910戶,同比減少9.9%。

  張車偉稱,外貿企業的用工減少主要源於外需不振,而建築業則是由於房地產調控和投資增速下滑。

  一些在金融危機期間過度擴張的行業,也出現了裁員現象。華銳風電所屬的風電行業,在危機期間屬於鼓勵發展的新能源產業,現在已經產能過剩。三一重工則是「4萬億」刺激計劃大規模上項目的受益者,在投資放緩的背景下,前兩年的高速擴張不可持續。

  國研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葛延風認為,局部行業或者產業被淘汰對就業產生影響,與產業結構調整有關。

  此外,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狀況仍在延續。從供求狀況對比看,各技術等級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大於1,勞動力需求大於供給。其中,高級工程師、技師、高級技師分別為2.5、2.32和2.09。

  尹成基稱,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過程中,對技能工人、技術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加,而與用人單位要求相適應的技工技能人才相對短缺,這一矛盾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將更加突出。

風險不可低估

  雖然目前就業總體平穩,但也不乏對未來就業形勢惡化的擔心。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王志浩對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數據調整後稱,製造業失業開始增多,服務業就業雖持續擴張,但增長動能正在明顯減弱。他同時稱,庫存週期往往會引領就業狀況。當前的庫存雖未達到2008年時的程度,但是持續下滑,也說明終端需求尚未恢復。

  他對財新記者表示,經濟放緩至今,就業的問題並不大,但如果繼續放緩,就業就很可能成為問題,因為就業是一個滯後現象。「三一重工等公司裁員決定可能是基於最近一年形勢作出的,也許今後半個月、一個月,會有更多的企業決定裁員。」王志浩說。

  巴克萊資本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則認為,目前就業市場的穩定,可能是因為近期的經濟放緩主要來自投資,以及中國人口結構變化所致。但近期開始有零星的失業案例出現,如果經濟繼續放緩,尤其是蔓延至出口和中小企業部門時,失業可能不可避免。

  政府部門也開始關注未來就業的走向。人社部發言人尹成基稱,人社部從上半年就開始關注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係,下半年還將密切關注形勢的變化,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山東省人社廳稱,經濟因素對就業影響存在三個月以上的滯後期,目前經濟下行對就業的影響尚未全面顯現。下半年如果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經濟下行的滯後效應將逐漸顯現,對就業的負面影響或將更加顯著,「短期內失業人數增加的風險或將上升」。

  不過,潘建成和張車偉都對財新記者表示,近期有跡象顯示經濟在企穩,下半年就業可能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近期公佈的6月經濟數據中,投資已經明顯反彈,出口也呈現企穩跡象。7月匯豐製造業PMI初值回升至49.5,明顯比6月48.2的實際值要高,表明前期的寬鬆措施開始產生效果。

  「談就業問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人口結構的變化。」潘建成表示,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已經達到高峰,增量開始下滑,供給壓力正在減輕。同時,中國的產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今年工業增速下滑較快,但就業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說明服務業的吸納能力正在增強,就業不再主要依靠傳統製造業。」

  張車偉也對財新記者表示,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使得就業對經濟增速的要求有所下降,「雖然還需要保持適度快速增長,但不一定是8%了」。

  一位接近決策部門的人士甚至稱,目前經濟增速放緩到5%,就業也不會出現大問題。

  近期政府出台的穩增長措施中,以穩投資為主,而從以往經驗看,投資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並不大。

  張車偉認為,從短期來講,增加投資是重要手段,但長期看,仍要使經濟回歸比較均衡的增長,使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果經濟能保持適度快速的增長,而且增長的質量能好一些,就業問題就會隨之解決」。■

  本刊實習記者唐澍、周曉蒙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