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這141家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和投資人分析了他們為什麽失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6/0323/154827.shtml

導讀 : 2014年到2016年被列為失敗的創業公司,往往發生在融資20個月,融資大約130萬美元之後。

本文原發於CBinsights.com,經緯創投編譯(ID:matrixpartnerschina)

今天的文章內容有點沈重——我們打算跟大家聊聊失敗。關於成功的方法論有著趨同性,多半與“天時地利人和”有關。而關於失敗,卻很少有人願意公開談起——也許因為野獸總是不想將傷口暴露在外。

 

探討失敗的意義,可能遠遠大於成功。因為面對挫折,即使自認為最無畏的人也會有這樣的時刻:“你已經近乎絕望,失去了所有的創造力。”無論現實多麽慘烈,反思和總結仍有其必要性,因為無論如何我們總要往前走。

 

以下,我們通過關鍵詞的形式對國外創業公司失敗的理由進行了一些總結(見下圖):



 

結合個案,這些關鍵詞與時間周期的特殊性存在重合,比如在2015年,因為融資問題猝死的公司大量增加。而刨除時間周期的特殊性,商業模式、產品、用戶仍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時一個公司是否能按既定計劃達成階段性目標也是其能否存活下來的重要原因。

 

也有一些失敗理由是“個性問題”,這也是創業最殘酷的地方——有時候一些看起來很小的問題就足以壓垮整個團隊。還有一些失敗的理由讓主頁君內心崩潰,比如:“(我們失敗的原因是)團隊里沒有一個人是我們這個app的用戶——我們都不用它,我們都不喜歡它。我們只喜歡這個創意,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餵,說好的只投身於自己熱愛領域的初心呢……

 

無論如何,“給前行者以希望,給後來者以經驗”,是我們分享以下這篇文章的初衷。正如陽光與暗影總是相互伴生一樣,有時候總是經歷過絕望,才能發現耀眼的希望之光。Enjoy:

 

愛迪生曾經這樣評價他的失敗經歷:“我知道了五萬種不成功的方法,因此我離成功近了五萬步。”

 

根據CBinsight的研究,2014年到2016年被列為失敗的創業公司,往往發生在融資20個月,融資大約130萬美元之後。以下我們按失敗的屬性維度,來看看這些公司的創始人與投資人如何看待其失敗。或許也能帶領大家少走一些彎路。。

 

(註:本文分析意見由創業失敗的公司創始人與投資人編寫,其中亦有部分來自於競爭者及早期員工;本文原為按時間順序梳理公司情況,但經緯把文章調整為按共性來劃分。)

 

結合這一百多家公司的失敗原因,其共性主要聚焦在以下幾點:資金(包含融資與收入)、商業模式、產品、用戶獲取、運營、團隊,其他還包含一些個性化的因素。


以下我們按出現頻率高低來展現創始人們的反思:

資金

回過頭來看這些失敗的公司,現金流管理非常重要。一定要計劃好每一筆錢,不要“想當然”,也不要等資金即將用盡才啟動融資。

 

1.Deliveree King

 

“我們已經布局了15個城市,但是僅僅是這樣我們很難繼續維持下去。而且我們沒有得到投資,這項業務需要資金來擴大範圍,但我們沒有資金,我們很難突圍。”

 

2.Top 10

 

“酒店行業的規模、覆蓋面和預算都十分巨大,因此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領域。Top 10這個公司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在這種艱難的領域內做出了創新。但最終,由於競爭過於激烈,我們沒有資金來擴大規模,只好決定關閉公司。”

 

3.Prismatic

 

“四年前,我們想打造一個個人化的新聞閱讀器,以此改變人們獲取內容的方式。對於你們很多人來說,我們的確做到了。但我們也明白了,內容分發是多麽艱難的一項事業,我們沒能很好地發展,因此失去了持續的資助。”

 

4.Pixable

 

我們已經達成了我們之前想要達成的目標,盡管我們有了940萬活躍用戶,5800萬月視頻播放量,我們還是很難再籌集資金繼續發展。

 

5.QBotix

 

我們這個支離破碎的團隊里的每個人都知道,我們沒剩多少時間,我們將要面對一系列麻煩。但值得贊揚的是,他們每個人都仍舊十分專註,十分努力,工作直至最後一刻。我要感謝他們對公司和彼此的奉獻。很遺憾,雖然我們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們沒有時間和資金來完成這項工作了。

 

6.Zirtual

 

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簡而言之:燒錢。燒錢是個複雜的問題,但矽谷里的公司都不怎麽擔心這個問題,因為在經濟發展良好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得到投資。

 

7.Circa

 

我們本來打算使CircaNews通過實施一個我們深思熟慮後的戰略來盈利,但我們沒能在資源用盡之前得到重要投資。

 

8.Kato

 

經濟蕭條席卷全球,我們沒能幸免。我們的產品沒能得到大公司的青睞。

 

9.UDesign

 

我們低估了這個項目的複雜性,又高估了我們的能力,以為我們能夠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完成它。

 

10.Patterbuzz

 

一切都發展得很好,但我們始終有一個問題:我們的資金總是不夠。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失敗了,因為我們沒錢了。

 

11.Nebula

 

我們失望地發現,這個市場要再等幾年才能成熟,然而作為創業公司,我們沒能力等到那時候。

 

12.Wardrobe Wake-Up

 

我們沒能在發展的關鍵時刻得到投資,因此我們沒有資源來滿足我們的需求。

 

13.Melodic

 

深思熟慮之後,我們決定要關閉這家數字資產交易公司。簡而言之,我們沒能發展我們的產品,無法說服投資人繼續支持我們今後要在發展和維護上的花銷。但是,我們正在研發新產品,我們將把我們的資源專註於其上。

 

14.Kinly

 

我們沒有解決資金問題。

 

15.College Inside View

 

我高估了我拿到投資的可能性,低估了人們對於新產品的不信任和不情願,還低估了設計的重要性。

 

16.99dresses

 

我知道這是我們拿到錢最好的機會:曾經給我們投資的幾位天使投資人也很有興趣再次投資,只要我們能找到一家VC來主導這輪投資。但我們現在沒什麽錢了,我們也沒什麽時間來找別人了。

 

17.Backchat

 

我們沒能快速地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帶來的結果很快就在使用率上顯示出來了。我們的產品是收費的,一開始一切都貌似順利進行,直到我們用完了所有資金。

 

18.Wantful

 

我們未能高速發展,而這正是下一階段的投資人所要求的,即使他們對我們的工作始終充滿熱情,最終還是要回到數據上來。

 

接下來的度假季本應該是我們發展的關鍵時期,但上周我們失去了一個戰略合作夥伴的投資,我們沒時間尋找替代的資本,也沒時間去尋求其他的機會。

 

19.DisruptiveMedia

 

我們需要大量的資金,才能啟動全球範圍內的生產和物流工作。我們很難和大型跨國公司達成協議,而且從技術上來說,參與他們的生產線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API。很難說這個項目到底能不能啟動,因為我們沒有錢了,只好半途而廢。潛在投資人對一個正在衰退的市場也沒有興趣。我們所得到的資金也不夠用。

 

20.Turntable.fm

 

我沒有從那些失敗了的音樂創業公司身上學到教訓。音樂公司需要巨大的投資,這一產業真是太難運作了。我們把四分之一的資金都花在了律師、版稅和服務之上,這限制了我們的發展。我們不得不關閉公司,因為我們沒法在全球啟動。

 

21.Skyrocket

 

有一天,世界改變了。不再有投資進入我們的公司。除了在銷售上的落後問題,我們還出現了新的產品問題。那時我就開始懷疑自己了,我的熱情以及長久以來的信心都被磨滅了。

 

22.Serendip

 

每天處理上百萬條信息,列出相關的歌單,再通過網頁或者是手機app(沒有安卓版,我知道…)推送給我們的用戶,這其中的成本太高了,作為一個小小的創業公司,我們無法承受。

 

23.Lookery

 

我們敗給了Facebook。幾年來我一直在懊悔,讓一家創業公司依賴手機用戶是一個多麽糟糕的主意啊。事後想想,從這方面來說,我們的產品和Facebook沒什麽差別。要想成功,需要動用一切資源,其中之一——顯而易見就是外部投資,但我們居然選擇在沒有投資的情況下開始工作了。我們應該找點錢來逃脫Facebook的掌控。

 

24.Blurtt

 

我感覺自己要爆炸了,我是Blurtt最無畏的領導人,但問題是你已經近乎絕望,失去了所有的創造力。我開始感覺非常疲憊。

 

如果你沒錢進行多次嘗試,不要創業。第一次創業就成功的幾率大概和中樂透差不多。

 

25.Admazely

 

我的presentation做的挺好的,但是之後的問答環節就很糟糕了。投資人看起來抱著懷疑的態度,我走出房門的時候精疲力竭。那天我的聯絡人沒有給我打電話,我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26.Springpad

 

我們沒有更多的資金,也沒法升級成能夠自給自足的公司。

 

27.Findory

 

我學習到便宜是好事,但太便宜就不是了。如果在我們需要用錢的方面太過節約,以此避免經費使用過快,那對我們的公司一點好處也沒有。

 

我重新學習到了團隊的重要性,團隊可以取長補短。雖然學習新知識很有趣,但把所有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在缺乏經驗而導致的無謂的錯誤上。

 

我還認識到了一個好顧問的重要性,特別是天使投資人和律師。一個創業公司需要有人能夠提供專業而可信的知識,還有必要的人脈。你需要這些人來幫助你。

 

28.Stipple

 

我們開始有些收入了,但是發展得不夠快。我們還沒能盈利。與很多公司一樣,我們到了A輪的關鍵時刻,卻沒能得到更多投資。我們甚至都沒法從市場得到現金流。

 

29.Parceld

 

沒有人喜歡侵略性太強的人,但回頭看看,“侵略性”這種說法用來描述“堅持不懈的”投資請求還挺合適的。我父親曾告訴我,特別是作為女性,永遠不要不敢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是提醒別人他們未兌現的諾言。現在人們都很忙,很健忘,日程很緊,我發三份郵件可能都會石沈大海,但發個四封五封(當然不是每天發)可能就能被看到了。不過,我再也不會知道這個辦法好不好用了。

 

30.Saaspire

 

現金流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想要開發一個產品,而你的收入是來源於別的地方的,那麽你得先讓這些收入穩定下來,才能專註於開發產品。

 

31.Gowalla

 

很不幸,一旦你的主要績效指標與投資者眼中的價值緊密相連時,當第二名就很痛苦了。你的天花板已然到位,你未來融資或銷售的能力也已經有了一個極限了。

 

想要存活下來就得提高績效,我們嘗試了一切方法來促進發展,有些還挺有用的。

 

32.Shergle

 

你的創意是否只能在升級公司之後才能獲利?如果是這樣的話,去舊金山或者矽谷融資吧。在英國和歐洲投資市場上沒有那麽多人會將資金投入沒有保障的研發部門的。如果你想在英國創業,那就找一些從第一天開始就能賺錢的點子吧。你也可以照樣用免費增值模式來吸引用戶。Shnergle在成為大公司之前是不可能賺錢的。失敗!

 

33.Tigerbow

 

不要從不懂創業公司投資的人那里籌錢。我們是從朋友和家人那里籌集了一小筆錢的。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互相支持的,但也有一些例外。我們從這些投資者身上並沒有得到什麽增值,而這些人,對投資創業公司以及公司運營的風險和挑戰毫無認識的人會把你逼瘋的。

 

34.Quirky(創意產品社會化電商)

 

你控制著整個電商的運作,控制著開發、生產、營銷和銷售,甚至能得到90%的利潤,但你的成本依然很高——特別是和那些並不參與這些環節的公司相比。“Kickstarter能日進鬥金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什麽都不做,只是提供一個網站作為平臺。”

 

35.LinkManagement System

 

銷售是最重要的是,這是很多創業公司都忘記了的事實。我們也忘了。所以我們失敗的原因有六點:

 

①  我們什麽也沒賣出去

②  我們什麽也沒賣出去

③  我們什麽也沒賣出去

④  市場還未完全開放

⑤  我們太過專註於技術

⑥  我們的商業模式是錯誤的

 

36.RewardMe

 

除非萬事俱備,否則不要隨便升級公司。金錢才是王道,而且你得盡量發展,直到你發現你的產品能符合市場需求。



商業模式

以下這些公司要麽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要麽是在沒有規模化前太早啟動收費,而忽略了它的生意本質需要依靠一定規模的用戶數。商業模式是很現實的問題,在考慮賺錢之前,你需要非常了解產品面對的用戶,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設計出讓他們消費的盈利模式。這種模式要能持續才能成為你公司的商業模式,否則一時的減員削減開支也是沒用的。

 

1.Campus

 

我們試著改變公司的商業模式,尋求新的方法,但我們還是沒能讓Campus成為一家能夠盈利的公司。

 

2.Poliana

 

一個悲傷的故事:你很難用一個本應該免費的東西賺錢。

 

3.Bitshuva

 

你做了多少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服務值多少錢。

 

4.Treehouse Logic

 

創業公司不解決市場問題就會失敗。我們有個很大的問題沒有解決,我們本可以找到一個解決方案的。我們有優秀的科技,強大的關於購買行為的數據,我們的團隊名聲在外,有許多專家和顧問,但我們沒有的是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科技或商業模型。

 

5.Rivet& Sway

 

如果管理一個企業能被濃縮到只需要專註一件事的話,我就能改變結果。馬後炮是再容易不過的了,我可以做很多事來力挽狂瀾。讓我來列個單子:

 

占領各地區的市場:西雅圖,紐約,西海岸

盡快采取新的模式

等到完全必要時再擴大規模(我們把工作外包得太快了)

註重公關

多睡覺

 

6.Tutorspree

 

雖然我們有了不少成果,但我們還是沒能做出一套可擴展的商業模式。Tutorspree沒有擴張,因為我們只依靠單一渠道發展,而這一渠道突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7.Manilla

 

在過去的三年里,Manilla得到了多項大獎、也廣受用戶贊賞,但我們卻沒辦法擴展公司來進一步盈利。

 

8.Samba Mobile

 

Samba關閉的主要原因就是數據成本過高,而且還在不斷上漲,使我們現行的提供移動寬帶交流的模式無法運營下去。

 

9.inBloom

 

一項重要的創新項目只是因為公眾對於數據濫用的擔憂而被喊停,這是令人感到羞恥的。

 

我們努力工作,熱情地支持著合作夥伴的工作,但我們意識到這一領域還太新,要得到公眾的接受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沒有人能承受得了。

 

10.Zumbox

 

我們公司的所有人都致力於“數字化信件”這一概念,並且相信未來這將會成為你們收發信件的方式。但是,這一想法運作需要的時間和資金都遠超過市場能夠投資的量。

 

11.Delight

 

消費是在為信息而不是為數據買單。消費者願意為信息多付一些錢,對數據則不是那麽感興趣。你的服務將使你的客戶在他們的股東面前看起來充滿智慧。

 

追蹤那些不活躍的用戶,特別是你的服務並沒有給用戶設立一個中間值的時候。我們的系統本應該更加智能,能夠收集不同用戶的信息。

 

12.Readmill

 

許多關於電子書的問題都還未解決,我們在試圖創造一個閱讀平臺的道路上失敗了。很不幸,在蘋果的平臺上以較高的價格出售書本是不可能的。我們也考慮過書本的訂購模式,但發現它也不可行。最後,雖然我們所有的用戶都付費了,但這對於繼續我們的發展仍是杯水車薪。

 

13.Cusoy

 

我並不想要一家創業公司,而是想要一個真真正正的能創造收益的公司。Cusoy並不能滿足我的這個目標,除非它有一支全職團隊,通過一兩年的融資和至少三五年的奮鬥來回答這個“如果/何時”的問題,也就是Cusoy到底能不能盈利的問題。

 

14.Flowtab

 

我們雇用了丹佛當地的運營經理,並且馬上就在當地最汙的一家脫衣舞俱樂部以及其他兩家酒吧開張了。當時我們每單得到了1200美元的收入,這就是Flowtab得到的唯一一筆收入了。我們簡化了我們的銷售過程,但是還是很難在其他酒吧進行市場營銷,畢竟我們人不在那兒。

 

15.Mass-customized Jeans

 

在收回我們(父母們)最初的投資之前,我們是不會關門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會從早上9點運營至下午5點,然後在晚上賺錢。這種模式剛啟動的前幾個月運行得挺順利的,但是完全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6.Travelllll.com

 

如果你的賺錢策略是打廣告,那麽你得面向大量的對象進行營銷。從一大堆人手里賺一點小錢和從一小部分人手里賺大錢都是有可能的。但從一小部分人手里賺一點小錢就不怎麽正常了。如果你不是賣東西的,那你可得註意了。我們沒註意。

 

17.RealTimeWorlds

 

Dave Jones的APB沒有任何商業模式,卻獲得了成功。他說:“如果你圍繞著一個商業模式運作,你就註定失敗。”——一派胡言。

產品

產品開發有兩種,一種是我懂用戶,我滿足用戶需求;另一種是老子牛掰,老子引領用戶需求。無論哪種,你一定要記住,好的產品首先要讓你和你的團隊感到興奮。如果你們都覺得很一般,那麽市場也不一定會買單。不要把市場當傻子。

 

1.ratemyspeech

 

我最後才知道我們一開始的創意就是有缺陷的,大部分人(95%以上)都根本不關心自己的presentation做得怎麽樣。

 

2.Kolos

 

我們做了許多正確的事,但沒有用,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創業公司最重要的,最應該關註的問題:一個正確的產品。

 

3.Allmyapps

 

我們花了些時間才意識到,我們在啟動上就有大問題…

 

4.Seismic Video

 

這是在七年前,那時還沒有iPhone和安卓,所以它是超前於時代的。當時我們得用AdobeFlash在瀏覽器上播放視頻,體驗糟糕的要命,我想吐槽都無從下口。移動互聯網已經變得更好也更重要了。

 

5.Calxeda

 

我們發展的太快了,用戶趕不上我們。用戶還沒準備好接受我們的技術。我們在運行系統還未完全成型的時候就已經向前沖了。

 

6.GameLayers

 

我認為我們的PMOG遊戲缺少那種能激發玩家熱情的核心力量。“在網頁上留下一條有趣的註釋”的概念又太過抽象,大部分玩家都沒法搞懂我們在說什麽。回頭看看,我認為我們該清除一些不必要的裝飾,收起我們的驕傲,做出一些操作簡單又容易帶來歡樂的遊戲。

 

7.Unifyo

 

我們起初致力於建立一個高度自動化的用戶體驗系統,專註於為終端用戶和中小型企業提供方案,幫助他們的成長,但我們無法與大企業產生共情。

 

8.Plancast

 

社交網絡本質上是為了在家人朋友們之間發布消息的系統,而用戶在一特定系統上分享內容的次數,對於這一系統未來將會創造的價值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像其他社交媒體是分享狀態、感想或是照片的,我們的平臺主要是分享計劃,而計劃只會偶爾被分享。許多人只是不會參加那麽多的活動,許多人也不會那麽確定自己會參加哪些活動。因此,用戶不會養成一個每天或每周上傳計劃地習慣。

 

9.Formspring

 

創業者們:創造你們自己的產品,而不是別人的。最成功的產品應該是和產品本身以及用戶的期待相吻合的。當你每況愈下時,你很難無視那些用了其他的策略和戰略而飛速發展的創業公司。無視他們吧,這是唯一一個你能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追隨他人的辦法。

 

10.Flud

 

“我們的確沒有對我們的首款產品做足夠的測試,”Ghoshal說。這個創業團隊在沒有內測的情況下就發布了他們的產品,沒有花時間做QA、情景測試、任務測試等等。當1.0版發布時,各種bug在他們的腦子里嘶吼,完美的用戶體驗姍姍來遲。

 

11.On-Q-ity

 

有了對的技術和錯的市場,仍然是一次錯誤,這也證實了關於創新的一個陳詞濫調。CTCs在未來將會大熱,這點我們是能夠保證的,但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本等到市場趕上技術的腳步。CTCs會在5到10年的時間里發展成為治療癌癥的常規步驟,這對於我們這些參與了On-Q-ity的人來說,顯然是喜憂參半的。

 

12.CondomKey Chains

 

毫無疑問,我有了一個大發明。就像愛迪生和燈泡,比爾蓋茨和電腦操作系統,我引發一次改變社會的革命,同時也會給我帶來財富和名譽。我差點成為美國第一個銷售安全套鑰匙鏈的人了。

 

13.Wesabe

 

在一個糟糕的數據聚集方法和Wesabe讓你做的大量工作之間,在Mint上獲得更好的體驗就容易得多了,而且這種體驗還來的很快。我之前提到的所有東西,不依賴單一資源提供商、保護用戶隱私、幫助用戶在財務方面做出積極改變等等,都非常棒,都是我們該追求的東西。但如果你的產品太難用的話,這些東西就都沒有意義了。因為大部分的人並不那麽在乎長期效益,他們只在乎眼前可見的未來。

 

14.Imercive

 

我們堅持一個錯誤的戰略太久了。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承認這個主意沒有我們原先想的那麽好,或者是我們沒法讓它實施起來。如果我們能對自己誠實一點,我們就能盡快轉向,而且也會有足夠的資本來實施一個新的戰略。我覺得我作為CEO作出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沒能盡早從錯誤里走出來。



用戶

唯有尊重用戶,你才能超越用戶。

 

1.Rdio(數字音樂服務提供商)

 

Rdio的問題在於太早考慮持續發展的問題了。創業公司的一個典型錯誤就在於過分擔心自己能否創造利潤,但其實他們還沒進入到高速發展的時候。這也是此類商業模式的一個問題,因為內容許可協議的關系,企業可運作的余地很有限。無論我們做什麽,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要歸唱片公司。你必須得用大量的用戶來彌補它,這也是為什麽你能看到Spotify要遍及全世界。

 

2.Selltag(二手交易平臺)

 

這家公司最大的問題在於用戶參與與用戶保留。“在交易平臺的創業中,創業者都會面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們試著通過營銷來保留買賣雙方用戶,但這還不夠。可能會有很多人想在我們的平臺上賣東西,但要找到買主就複雜得多了。”

 

3.Shopa

 

消費者們對自己的購物需求守口如瓶,這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盡管我們吸引到了一百萬用戶,但他們對和好友買到同一條連衣裙的擔心超過了對折扣的渴望。

 

4.Why Own It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想要把這個app推薦給朋友或家人,因此,我們陷入了“雞與雞蛋”的問題之中。

 

5.Talentpad

 

我們沒能在這個大市場下創造出相應規模的企業。我們的團隊始終熱切希望我們能夠在大範圍的用戶中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我們沒能想出達成這一目標的方法。

 

6.VoterTide

 

我們沒有花足夠的時間來與顧客交流,並且還在滔滔不絕地講我們自認為的優點,當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已經太遲了。人們很容易騙自己說自己的產品超棒,但你得關註你的客戶,並且按照他們的需求來做出調整。

 

7.Pumodo

 

團隊里沒有一個人是我們這個app的用戶——我們都不用它,我們都不喜歡它。我們只喜歡這個創意,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8.Findlt

 

創業和改變世界都不是容易的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大多數的Findlt用戶其實並不需要這個軟件,這讓我們在今後要繼續努力來解決這個問題。

 

9.Teamometer

 

不要做太多的計算,類似:30美元乘以1000個客戶再乘以24個月,哇,賺翻了!

 

哎,傻孩子,你根本都不懂讓1000個客戶每個月付費長達兩年有多難。我的建議是:先找到第一個客戶,再找10個,再找更多。

 

除非你先找到10個客戶,否則你什麽也證明不了,只能在哪兒加減乘除。

 

10.GroupSpaces

 

我們總是犯同樣的錯誤,就是太早擴張了。我們渴望達成一個巨大的數字來為今後的融資做準備,同時也被我們在學生市場上得到的廣泛認同所激勵,我們花了大把資源用於發展我們的付費營銷渠道和分發渠道,而我們本可以將這筆資源用於用戶獲取的。我們失敗了,因為我們在新的市場上沒有足夠的PMF,只好把精力從產品轉向尋求與市場的契合度上。這耗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

 

11.Zillionears.com

 

人們實際上並不真的喜歡我們產品的全部,我們的用戶也不覺得我們的服務真的有那麽好。實際上,有些參與了銷售環節的人甚至都不喜歡我們的“靈活定價”系統。他們想要幫助那些藝術家,因此省下幾塊錢並不能讓他們有多高興。他們本來可以在別的地方免費得到這些音樂的。

 

12.HelloParking

 

我們從未提出清晰的假設,從未發展實驗,也很少與我們的終端用戶進行有意義的談話。雖然我們在這一產業中有幾位不錯的顧問,但我們本應該見見所有我們能聯系上的人的。更糟糕的是,我們幾乎都沒走出我們的辦公室。

 

13.Sonar

 

我們的教訓:

 

如果你正在創建一個社交網絡,那麽發展是唯一需要註意的事。用戶的參與是挺重要的,但除非你你的發展跨越了一個門檻,否則你是不會得到下輪融資的。

 

14.RiotVine

 

這不是好點子壞點子的問題,這是讓人們談論起來的問題。讓你的產品的一些方面能夠引起人們的談論,並且讓它變得獨一無二。

團隊

一定記住要互補,不要只具備一種能力。

 

1.Kior

 

各方對誰應該承擔責任的問題出現了分歧,但他們一致認為這家公司在人員配備方面做得很差:公司實驗室里有很多博士出身的研究人員,卻沒什麽技術和運營人員。這種不平衡導致了它的失敗。

 

2.Standout Jobs

 

我給StandoutJobs太早籌到了太多的錢(大約是180萬美元)。我們那時候還沒有合法籌集這麽多錢的許可。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創始人團隊還沒找出決策者。這是個錯誤,如果創始團隊不能自己推出產品,或者不能在一小部分自由職業者的幫助下推出產品,那他們就不應該創業。我們本可以找一個聯合創始人,但我們沒有。

 

3.UntitledPartners

 

招聘很難,而且我們自己沒什麽經驗,只能依賴投資者來幫助我們作出決定。我們在招聘全職員工、兼職員工和合同顧問時作出的正確決定和錯誤的一樣多。最大的建議就是:一旦數據顯示你的一個職員的不能勝任工作,不要遲疑,馬上換人。

 

4.Decide.com

 

決定你做事的方式,然後雇傭那些和你的做事方式一樣的人。不同的觀點的確很有價值,但在創業公司中,雇傭那些同意你的觀點的人所得到的好處也就是快速的發展會比得到不同的觀點來的更重要。

 

5.Vitoto

 

超出專業領域的產品:團隊里從未有人打造出一個成功的產品過。我們都有在大公司的工作經驗,從銷售到商務都有。但我們沒有關於視頻用戶的經驗,我們到了一個完全不是我們強項的領域里。

 

6.Nouncer

 

一個月前,在我的天使輪投資進行到一半時,我打算複習一下我已達成的成就,想象哪兒還需要改進,讓我的公司成為一個可盈利的公司。我也正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尋求風險投資。最後,我問我自己什麽是我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答案是合作夥伴和開發者。我花了一年的時間來找尋他們,但始終沒有合適的人選。我意識到,錢不是根本問題。

 

7.BricaBox

 

當你的合夥人離開公司時,你就要開始面對一場狂風暴雨了。不要把事態惡化,好好想想如何處理手中的大筆股份。對於那些拿著血汗股份的創始人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等待一段長長的授權期。

 

8.Boompa.com

 

我和Ethan做了一個“僵屍隊伍”測試來看看是不是有人想要在一個工作強度極大的項目中工作,不管是創業公司或是別的什麽。這個測試是這樣的:如果僵屍突然在地球上大量出現,你會相信隊伍里的夥伴們會做你的後盾嗎?如果他們被咬了,會誠實地告訴你嗎?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將隊伍里唯一的槍交給他們,他們會是更好的射手嗎?

 

如果任何一題的答案是“不”的話,你就知道他們更適合在格子間里工作了,而不適合和你一起創業。

 

9.Devver

 

對於一個遠程辦公的團隊,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管理上的缺失。在一個州里管理工資單、解雇人員、保險等瑣事就已經很麻煩了,橫跨三個州來管理這些東西簡直是噩夢,即便我們已經請了一個服務公司來幫忙。顯然,當你的創業公司發展壯大時,就可以找別的公司來幫忙處理一些麻煩事了,但對於一個小團隊來說,這是最麻煩最讓人分心的事務了。

 

10.CryptineNetworks

 

無論你和你的朋友關系如何,多麽信任彼此,你的意圖多好,金錢都會橫亙在兩人之間,更何況每個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貢獻。另外,創始人對於公司的情感是很複雜的。因此,要想從創始人手中拿回股份,這一談判既不合理,也不簡單。然而,股份行權計劃(vestingschedules)降低了談判的困難,並且能使公司回購股權。我讓自己傻傻地跌進了“這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的陷阱,然而沒有哪家創業公司能夠一次就成功的。這些小問題導致了團隊的分裂。如果你覺得創業公司不用考慮股權問題,那你就太天真了。

 

11.Lumos

 

我們從未用過市面上的家庭自動化產品,我們也不是物聯網領域的專家。當你在某個領域是新手時,你就沒法意識到你決定中的不足,就像那個著名的達克效應所說的那樣。

運營

細節無小事,但這些公司卻忽略了。

 

1.Wishberg

 

2013年4月,我們得到第一筆投資時,我們為自己設下了很高的目標。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數據是最好的夥伴。在年末重新審視這些目標時,我們意識到我們根本沒有按目標行事。我們這個團隊總是想要追求更大的夢想,卻沒有關註更小的挑戰。

 

2.Secret

 

很不幸,Secret並沒有達成我剛剛創辦公司時的願景,因此我認為關閉它對我、對投資人和對我們的團隊來說都是正確的選擇。

 

3.Dijiwan

 

一個好的產品創意和一支強大的技術團隊並不能保證一個公司的成功。我們不能忽略公司的發展進程以及運營問題。

 

4.PostRocket

 

我們剛剛創辦PostRocket的時候,我們不僅想要幫助企業在Facebook上成功營銷,還想創造出色的產品和服務來支持它。我們一直沒能達到我們為自己定下的目標。

 

5.Canvas Networks

 

一個貌似已經成功了的產品會失敗,這真是讓人吃驚,但這種事每天都在發生。雖然我們的產品已經很符合市場需求了,但我們沒能好好運作它。要發展一個企業是很困難的,而發展一個只有一個app,而且正處於創業路上的企業是特別困難的。

 

6.HowDO

 

我們的目標是將我們的熱情轉化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臺。我們缺乏發展所需的資源,因此沒能完成這種轉化。關閉平臺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我們已經考慮過其他所有方法了。

 

7.Backfence

 

超本地化是非常難的,不要自己哄自己,你不只是打開大門然後就沖擊某個臨界點,這就是我們從我們的信仰一躍中學到的。建立一個社區需要大量的工作。仔細看看那些超本地化網站,看看那兒有多少帖子,特別是那些由社區用戶發表的帖子。所有超本地化社區網站的運營者都會告訴你,你得花上很多年才能真正發展出一個活躍的線上社區。而要盈利就得等上更多年。不幸的事,種種原因讓Backfence沒法持續發展下去了。

 

8.SednaWireless

 

經濟原因只是其一,另一個問題是我們沒能實施我們的計劃。外部原因如印度的硬件生態和內部原因比如團隊的專業度不足都是我們失敗的原因。如果有錢的話,我們或許還能再堅持一段時間。

法律風險

在界限不明的行業,尤其要重視潛在風險。這里面需要一套組合拳,你如何用一系列公開的行為向政策制定者施展你的善意,這是門藝術。做得好你將制定行業準則;做得不好,有可能像以下的公司一樣萬劫不複。

 

1.Flytenow

 

“2015年12月18日,美國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駁回了我們要求撤銷聯邦航空局對Flytenow以及其他用於共享飛行經歷網站的禁令。Flytenow成立兩年多了,是為了讓航空愛好者們能夠分享飛行的快樂,見識真正的飛行員,或者是組團去開飛機。不幸的是,我們別無選擇,只能關閉Flytenow。不過,我們還會像飛行員一樣戰鬥,直到重回天空。”

 

2.Carrier IQ

 

“人們早已對大公司或其他組織為了自身利益如何處理客戶隱私抱有懷疑,而我們的軟件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追蹤用戶,對公眾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因此,不出所料,在事件披露之後,出現了大量宣布某某公司使用(或未使用)這一軟件收集信息的聲明,法院受理了大量關於侵犯隱私的案件,立法機關正起草法案來加緊這方面的控制。許多訴訟都貌似已經結案了。AT&T並沒有收購整個公司,我們也明白它將不會對CIQ的任何案子負責了。”

 

3.Homejoy

 

公司CEO認為,失敗的決定性因素在於他們所面臨的訴訟,這四宗訴訟是關於他們的員工是否應按照正式工和合同工來分類。雖然這一分類最終並未真正實行,但還是嚴重影響了融資。“這種麻煩事很多,雖然都只是些小事,但卻激起了大浪。”。

 

4.Vatler

 

我們2014年夏天在舊金山創建Vatler——提供貼身管家服務。我們認為這項服務的需求很大。然而我們接到了警察局的電話,說我們的許可證未經通過,還警告我們的業務中有很大部分是非法的。兩周之內,我們失去了大量的業務和30%的收益源,根本沒有繼續發展的希望了。我們試著讓一些飯店支付賬單,但沒有幫助。我們的經營模式不再有效,9月7日,也是在舊金山,我們宣布倒閉。

 

5.Grooveshark

 

我們與唱片公司協商決定,即刻停止我們的運作,清除服務器上的所有數據,並且交出我們的網站、手機應用的所有權以及知識產權,包括專利和版權。

 

6.Ordr.in

 

我們活在美國夢之中,直到一個“專利怪“——一家唯一的業務是起訴合法企業以求取高昂協調金的公司——用一場官司把我們打倒了。

 

7.This Is My Jam

 

當這些平臺走向成熟和鞏固,用戶從網站上流向app時,更加複雜的許可條例和地理上的限制告訴我們“對不起,這個歌曲不能在這兒播放”,這種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而非偶爾的例外了。

技術

記住,有時候技術過剩,讓產品變得複雜亦是災難。

 

1.Laguna Pharmaceuticals

 

涵蓋了大約600名患者第三期實驗才剛剛進行兩個月,研究人員就發現了副作用,這使公司無法像之前那樣大範圍推廣這一藥品。“我們其實十分驚訝,因為二期研究時一切都十分順利。”公司CEO說。他拒絕透露更多關於副作用的事,只是將其描述為“安全信號”。“正常的做法應該是繼續研究,”他說,“但它不會有商業價值了。因此比起嘗試突破,我們還是決定停止。”

 

2.Nirvanix

 

雲服務很棒,外包很棒,但不可靠的服務一點兒也不棒。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的數據,這是底線。沒什麽能代替盡職調查和深思熟慮,要避免依賴。

 

3.MyFavorites

 

在開發手機app的同時開發網頁app是個很傻的選擇,特別是當我們還是沒有開發出收藏選項,也沒有讓任何人測試過我們的app的時候。我們簡直是在以一個很滑稽的方式燒錢。當我們為了SXSW發布的最後期限手忙腳亂時,我手下有7個人在一起做這個產品。我們打算專註做一個iPhoneapp,但是這把我和我們的程序員難住了,因為我們沒法用這個app,我們的手機都不是蘋果。

 

4.Meetro

 

我們本可以試著修補Meetro的,但我們的團隊已經要向前走了。就憑我們毫無發展的現狀來籌集資金基本上時不可能的。另外,我知道為了讓我們的隊伍更加團結,我們得轉移一些註意力。但包括我在內,大家都覺得被打敗了。我們知道要解決軟件中的問題得重寫代碼,但沒有人想要做這件事。

 

5.eCrowds

 

當產品變得越來越複雜時,它運作起來就不那麽快了。在我看來,所有的網頁app都應該有很快的運行速度,所以人們不能接受我們的app的速度,特別是它開始在公共網站上運行時。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加速它的運行,但我們失敗了。這教導我,我們必須一開始就應該將一個基準工具納入到我們的發展周期里,因為我們的產品屬性要求這一點。

規模效應

在很多同質化競爭的行業,規模效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大壁壘之一。能做好,其實不容易。

 

1.Brawker

 

我們的發展速度沒有達到預期,我們的服務也未能覆蓋到我們所希望的範圍。

 

2.ProtoExchange

 

很不幸,我們努力想要改變制造業的面貌,但我們沒有達成最初的目標。因此,我們選擇關閉公司,重新評估我們在制造業中的地位。

 

3.Balanced

 

我們發展的速度不夠快,沒能在支付領域成為一個大型、創新、獨立的公司,只好決定不再繼續發展。

營銷

營銷技巧是用戶和產品之間最有效的一座橋,只有真正懂產品和用戶心理的人才能做好它。這其實是決定你商業成敗的“最後一公里”。

 

1.Dinnr

 

這可能是Dinnr的命運,我們從未得到過什麽好機會。無論我們做什麽來救活它,在網站宣傳或采取別的營銷策略,都像是在無謂地激勵一個奄奄一息的人。

 

2.Everpix

 

創始人一直都知道他們犯錯了,他們花了太多時間在研發產品上,因此在發展和傳播方面的時間就少了。他們的第一份融資演講稿極為普通。他們太遲開始營銷了。

 

他們的失敗在於他們將自己置於那些科技巨頭,比如蘋果和谷歌的對立面,而這些公司都提供著完善並且免費的Everpix替代品。雖然他們的產品用起來並不難,但的確還需要一些學習,而且用戶還得相信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創業公司,把自己的人生回憶交給他保管。這太難了,而Everpix也未曾做出過能使它變得容易的努力。

 

“有一個成功的產品,並不是能使一家公司成功的唯一因素。”

 

3.Overto

 

對於網絡公司來說,決定生死的是用戶數量。剛開始的時候用戶數量是系統性增長的,接著我們就撞到了天花板。這時候就該做些營銷工作了。但很不幸,我們團隊里沒人擅長這塊工作,更糟糕的是我們沒有那麽多時間來填補這段空白。

其他

1.Wattage

 

我覺得我們的失敗可以總結為四個字:能力不足。

 

2.GigaOm

 

商業,就像人生,不可能和電影一樣,不可能每個人都得到童話般的結局。

 

3.Digital Royalty

 

我們經歷了一些改變,一些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一些脫離了掌控。為了不丟失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不汙染我們的文化主心骨,我們決定暫停業務。

 

4.37Coins

 

作出關閉公司的決定是很困難的。雖然我們心懷遠方,但我們已無法輸出高質量的產品來與市場匹配了。

 

5.ComboCats Studio

 

可能只有我這樣吧,我低估了UI的工作量,即便我看到了模型。次次如此。這個東西很難一開始就正確。

 

6.Twitpic

 

我們沒有資源來從Twitter這樣的大公司手中保護我們的品牌,盡管我們始終相信這個品牌是屬於我們的。因此,我們還是決定關閉Twitpic。

 

7.GreenGarStudios

 

如果你還記得我的融資演講里曾這麽說:“我們已經賺了一百萬了,讓我們來聊個十億的吧。”也許有天這番豪言壯語仍能成真,因為我還在為此不斷努力。但是,這個夢想可能不是和我的GreenGar一起實現了。

 

8.Outbox

 

巨大的複雜系統似乎不可戰勝,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它們都是我和你這樣的人創造的。

 

政府或大公司最主要的資源就是時間,然而這是創業公司最缺少的東西。

 

你可能覺得政府組織很糟糕,你錯了,他們超級糟糕。

 

如果沒法找到你需要的硬件,那就自己造一個,這並不難。

 

在客戶身上可能會花掉很多時間和精力,但非常值得。

 

人生苦短,只要追求那些你最想要的東西就好。

 

9.Argyle

 

我們是一個在大地方建立的小公司,但那兒不是矽谷。這是把雙刃劍,因為在矽谷,你得花兩倍的錢來雇傭員工和支付房租,但在矽谷之外,人們對於融資的態度又完全不同。

 

10.Exec

 

許多O2O企業都在問我創建Exec的經驗:

 

單位經濟比純軟件業務要重要得多;

 

送貨員人員流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需求是很尖銳的;

 

動員顧客是很難的;

 

我們是不能自己去跑業務的。

 

11.MochiMedia

 

沒人希望看到這種結局,也的確有人想要以更高的價格收購Mochi,但我們還是解散了。他們並不打算做出什麽合理的決定,他們肯定不像我們一樣為這個公司考慮。我們試著堅持下去,但是最後還是沒能改變他們的決定。

 

12.Salorix

 

很可惜,所有的好事都會走到盡頭,這個公司也一樣。迅速衰敗也是件好事,總比慢慢死去好。

 

13.Intellibank

 

專註與簡化常常比幻想未來的未來的未來更難。正是因為如此,許多創業公司無法集中精力。我們需要時間來修剪一個想法,這是很重要的,就像馬克吐溫曾說過的那樣:“如果我有更多的時間,我會寫一封更短的信。”

 

14.ArsDigita

 

①  花了2000萬美元才拿回與我在當CEO時的相同數量的收入。

②  婉拒了微軟的希望我們稱為第一個有.NET產品的創業軟件公司。

③  在第四版完成之前就廢棄了第三版產品。

 

15.EventVue

 

我們的錯誤:

 

•  沒有專註於學習

•  沒有註重對EventVue的營銷

•  一開始招募人手的時候做出了太多妥協,沒有足夠關註雇員的能力和競爭力

 

16.IonLab

 

我與7個人談了談。其中三個對於我的決定表示同情和同意,另外四個力勸我堅持下去。是什麽讓我做出了決定呢?前三個都曾經創業過,而後四個沒有。後四個人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情況,即使他們也是為了我好。

 

17.Kiko

 

創造一個能夠激發你生產力的環境。在家辦公可能挺方便,但通常在一個專門的空間辦公會更有效率,同時還能讓你保持家庭和工作的平衡。

 

18.Monitor110

 

七宗罪:

 

①  缺少一個決策者

②  沒把技術部門和產品部門分開

③  太早做太多公關

④  有太多錢

⑤  沒有貼近消費者

⑥  沒有及時按市場做出調整

⑦  在公司內部和董事會內部對戰略的分歧太大

 

19.NewsTilt

 

•  我和Nathan之間有重大的溝通問題

•  我們本身對新聞和新聞產業沒有足夠的熱情

•  開發新產品需要改變,但我們做不出改變

•  以上三點消磨了我們創業的熱情

 

20.SMSnoodle

 

我出生起就不愛聽別人的建議。如果你是個技術控,那你不聽建議也會有很多別的機會,你不會滿足於任何程度的發展。別聽你的心說什麽,聽聽看你的腦子說什麽。如果你是一個網站創業者,你只有6個月來開發第一版網站,更簡單一點的那種只能用2到3個月。你可以之後再進行調試,但要盡快開始工作。

 

21.Zen99(財務軟件公司)

 

我們在用戶獲取上出現了問題,而且我們最強的領域又有競爭者。我認為,獲取用戶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起一個1099報稅單用戶網絡:Intuit公司(Zen99的競爭者)數十億的報稅之中,許多都是來自於這些用戶的。不幸的是,Intuit開發了一款相同的軟件來與我們競爭。當你的最佳用戶獲取策略幫助了一家正與你競爭的公司時,你不會好過的。

 

22.InqMobile

 

Inq在過去的幾年里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們的技術被采納到另一家公司一個更好的應用之中了。因此我們要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就是關閉Inq。

 

23.Diffle

 

當你的公司倒閉的時候,你是沒法理性思考的,你當時的想法和幾個月後的可能完全不同,你對你今後的發展前景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你得在一無所有之前關閉公司,這樣你就能考慮接下來該做什麽,而不是手足無措。

 

希望這些公司的經驗對你們有用,一如既往,希望讀公號的你們,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22

地平線機器人CEO余凱:人和機器會同時變強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6/154908.shtml

導讀 : 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越來越成熟的今天,那人類自己的會發展的怎樣呢?

i黑馬訊3月26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舉辦的第三屆黑馬運動會今日在京舉行,黑馬會硬件分會副會長、地平線機器人CEO余凱做了一場關於“人工智能”的主題演講。

余凱根據自己對萬物智能的感悟談了三點感想,分別是“人工智能意味著什麽”、“地平線機器人到底想幹什麽”,以及“機器會不會把人滅了”。他認為,未來在腦機交互有很大的進展的時候,實際上人類自己也會變得無比強大。

以下為余凱分享節選,經i黑馬編輯:

我在去年的7月份開始創業,我做的事情是跟萬物智能有關的。今天我想談三點感想。

人工智能意味著什麽?

這波是人工智能的革命,這個革命可能跟前面三次的產業革命都很不一樣。產業革命是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信息化的革命開始,都是以人為中心。而人工智能的本質是它自己獨立的在做決策和思考。

這是一個新的世界。我認為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本質是使線下很多東西線上化、數據化。以前是純物理的世界,現在是虛實融合的世界。

這樣一個虛實融新的世界里面,人工智能扮演的角色是催生了一個新的物種——智能機器。人工智能的意義在於在一個新的虛實融合的世界里誕生的一個新的物種。

所以我們進入一個跟機器共存的世界,目前來講可見的未來這些機器都是幫我們做事兒的,不可見的未來一會兒再說。

地平線機器人到底想幹什麽?

我們現在會看到大量的服務一定是有物理的承載體——硬件。智能手機實際上只是硬件的第一個品類,後面我認為至少有上千個品類。

我想智能機器的未來,從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能的未來,我認為很簡單就是把生活中很多的硬件變成roboat,就是把我們很多的機器變成智能機器。

那地平線機器人,我們是想做智能硬件時代的平臺性的系統。

第一,我們希望做智能硬件的操作系統,這個操作系統是一個軟件平臺,我們和enjoyed是調用這些處理器,支撐聯網和顯示,我希望在linux上面去構建一個真正的人工智能的平臺,因為我認為未來的智能硬件不光有軟件在里面,我認為應該是AI軟件,我們需要有一個軟件大腦的系統在里面,它可以做三個事情:感知環境、人機交互、決策控制。

我舉一個特別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我們看掃地機器人,如果是一個智能的掃地機器人,一定能去感知房間。人和機器之間有交互,你可能對掃地機器人說,“今天下午3點鐘把臥室掃兩遍,它就可能去執行。”此外,還能以最高的效率去把任務完成。

再講一個品類,這個品類可能是手機、智能硬件以後最大的品類,也就是汽車。我想汽車已經在往這個方向發展,而且發展的速度比我這個從業人員還快。同樣的事情還會在其他的品類發生。

這里面首先是計算的平臺,其中的一個核心是以深度視頻網絡為核心的軟件平臺,其次再往底層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計算。因為你現在這些問題,我們一談智能硬件要談成本和功耗,要談體積,這些東西一放的話計算成了最大的問題。以前我們在雲上面數據中心做的事情,現在在智能硬件這邊都成了問題。因為你沒有這麽好的計算的處理器來處理這些事情,所以這里面也會產生一個巨大的機會。

我們看智能硬件的軟件平臺和硬件平臺,它的芯片和操作系統面臨著什麽?如果我們說今天每個人的手機,平均每個人一臺手機,中國的保有量差不多是12億,已經出了這麽多的公司,華為、小米等等很多。未來智能硬件,我們認為在我們生活的周遭,到2025年10年以後,這個數目應該是手機的數目的10倍,這樣的話催生了一個經濟規模比今天的手機規模大一個數量級的機會。

機器會不會把人滅了?

我們說有一個新的物種,這個機器會獨立地往前演進,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在10年以後開車一定比我們開得好,所以它不斷地往前演進。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人也在不斷地演進,比如說我們看谷歌機器人,身上的力量都無比強大,將來絲毫不懷疑人有個人的飛行包,可以實現飛行個人化。

未來,如果是在腦機交互這塊,會有很大的進展的時候,實際上人類自己也會變得無比強大。因為比如說搜索引擎已經是你的外腦了,你現在去跟古人PK的話,你會發現比他更淵博。如果你通過更先進的方法跟整個互聯網去發生連接的話,你獲取你思考的能力,你記憶的容量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我覺得,有一種說法是嘆機和歸機的融合。我覺得這個是一條路,這條路往前發展會使人變得越來越強大,另外一條路使機器變得越來越強大。未來我個人認為存在一個風險,就是看這兩條路哪個跑得更快。如果機器更快,這邊的這些人機交互的這些科研沒有做得足夠跟上是存在一些風險的,因為機器從本質上來說沒有人的思維和情感,都是一種信息的處理和計算。但是我們也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定理去證偽這個東西,說它不能做到。

所以這點,我們並不知道,我覺得如果以人為中心的這條線跑得更快的話,是一個很燦爛的未來,如果那條線,咱們在30年之內不需要擔心,但是30年以後,我覺得需要去思考,需要去控制風險。

我想如果是這條線跑得足夠快很有可能面臨的未來就是一個純粹胡扯那樣的未來,因為你所有的東西,就是人的話也變成計算,這些計算機智能的機器也是計算,你不需要回到物理世界去搗騰,又耗費很多的資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498

六度人和發布SCRM戰略,想要用連接改變SaaS的生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19/155297.shtml

導讀 : EC專業版可以連接QQ、微信、手機、座機、郵件和短信,全面整合了騰訊系社交資源下的數據和連接。

i黑馬訊 4月19日消息,六度人和SCRM戰略及新品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正式推出了SCRM(社交化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同時發布了旗下EC產品線的專業版。

據悉,EC專業版可以連接QQ、微信、手機、座機、郵件和短信,全面整合了騰訊系社交資源下的數據和連接。EC專業版包含了客戶互動連接模塊、商機運營模塊、商業智慧模塊、銷售管理模塊,可以更有效地連接社交、兼顧老板與銷售人員的需求及體驗、化解老板與銷售人員之間的矛盾,以及用高性價比的方法找到、醞釀商機。

六度人和戰略科技戰略顧問徐誌獻在演講中表示,和傳統的CRM不同的是,EC可以將連接與數據結合到一起,自動記錄銷售過程,完成客觀化數據的自積澱。此外,EC還可以連接主流社交平臺來完成自動化銷售管理、EC-H5微營銷和EC-企信等產品,打造企業銷售閉環,以閉環連接力驅動企業管理運營效率和業績的提升。

據了解,2011年,六度人和獲騰訊戰略投資,進軍SaaS市場。2012年,六度人和旗下EC CRM產品於與騰訊QQ互聯互通。2014年,六度人和獲用友戰略投資,進一步加強了EC CRM在企業SaaS市場的整合能力與客戶基礎。2015年,六度人和又獲聯創和賽富的B輪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988

楊浩湧:CEO要在人和戰略方面花50%以上精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715/157440.shtml

楊浩湧:CEO要在人和戰略方面花50%以上精力
楊浩湧 楊浩湧

楊浩湧:CEO要在人和戰略方面花50%以上精力

打勝仗是保持激情最好的方法,有全年的規劃,設定階段性目標,並最終把這些都達成。

文 | 楊浩湧(瓜子二手車創始人、山行資本創始合夥人)

轉自山行資本(微信ID:Hike Capital)

編者按:

7月7日,在首期山行“HIKER說”活動上,瓜子二手車創始人楊浩湧先生,以山行資本創始合夥人的身份跟CEO們聊了聊。 其發言內容主要包括領導力與時間分配、戰略制定、如何排除焦慮與保持激情、成本和擴張、聚焦和創新等。

以下內容為山行資本整理自活動發言,因篇幅原因有刪減。

1、領導力與時間分配

“CEO要多花時間在人和戰略上,起碼占50%精力

創業公司CEO很多都沒有管理大團隊經驗,不知如何提高領導力,其實領導力就是兩件事:一個是管人,一個是管事。管理任何公司,管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對團隊中每個人的關註,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再繼續拆分,早期創業創始人應關註三件事情,第一是戰略,第二是人,第三是事。

不同的人在這三個事情上花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絕大部分的創業者在事上花的時間最多,永遠在救火,永遠在解決問題。產品有Bug,系統不夠穩定,營銷不夠牛,作為CEO都自己上,跟團隊開會討論的全是問題。但是我的建議是CEO要多花時間在人和戰略上面,要占50%的精力,而不是主要陷入事情本身,這是我自己第二次創業的經驗。

首先,在人上面。一個是找人,找到合適的人。很多人在找人上不太願意花功夫,通過獵頭找幾個人,三四個候選人里面選一個,但最後發現在創業公司里面,組織結構非常扁平化,人非常少,能不能勝任工作取決於CEO在找這人上面花多少功夫。如果用一兩周時間把這個人找來,後面要花幾個月去改造,不斷地跟在他後面看做的怎麽樣,不斷提改進意見。這個人其實是不合適的。如果你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應該是雙方在大方向上就能把這個事搞定。

與其花時間在後面對人的管理上,應該在前期找人上多下功夫,一個好的人是值得花非常多的時間。你看重的人,在他身上花精力是非常值得的,他會被打動,他會感知到你確實非常在乎他,士為知已者死,好的人才覺得跟你是有共鳴的,他願意加入你這個團隊。

CEO長期要有一個候補隊員庫,要找營銷的人,產品的人,是要長期積累足夠的人才庫,這些人在某個早期發展階段,是不願意加入你們公司的,但是要保持溝通,跟他說很希望你來,任何問題很多時候找他聊聊喝喝茶,跟他去溝通一下,聽聽他提建議,沒準就加入了(公司)。

千萬別說找人就僅僅通過HR發幾個簡歷候選人,當中挑一個,尤其是總監級別以上的人,這個人負責公司這個部門或者是這個事本身。這個人弱,他招聘的人就會超級弱,找的人超級弱早期會陷入什麽?對於公司發展來說很不利。

對人的管理,很多產品技術出身的人,會認為對人的管理是就是跟他去做事,一起開會的時候過一下上周做了什麽事,碰到什麽問題大家一起解決。認為這個是管理,其實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成長的需求,每個人從他的角度看公司都是不一樣。CEO要去跟團隊溝通的時候,一定要務虛和交心。

換位思考,他希望老板來跟他聊的就是事嗎?你跟他如果只聊事,他會緊張,跟他說的他會不會記住,跟他說碰到的問題他會覺得的自己做的不行,是不是要粉飾一下工作狀態。這些都是他心里會想的事。

所以在對人的管理上交心非常重要。交心包括你對這個人充分的了解,他是個什麽樣的人,他的家庭是什麽情況,這些都會影響他碰到問題會有什麽樣的反應。

還有個重點是每個人都需要成長,所以管理千萬不能變成咱倆是兄弟,我拉你一起過來創業,我們倆在一起就談事,談事談久了,他的角度和想法跟你不一樣,就容易出問題。所以,正式交談很重要,不管你與這個人關系有多親,如果你是CEO把人招過來,三個月的時間跟他一起坐下來,不談工作,我談你管理的技能,和你觀察碰到的問題,然後我們倆一起去討論怎麽成長進步,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事,而且他會知道你在培養他,他會知道你在意他。

不然就是你覺得他不行,每次跟他急,碰到個事就跟他急。你就跟他說這個事你搞得不好,看見他不高興,一開會你就發火。他會覺得我有什麽事你就說,你是不是看不慣我,我走。如果你們離得遠,最後就會滋生這種想法。交心是指出他的問題,表揚他的優點,鼓勵他要堅持持續去做的事情。正確的技巧很多人都知道,當眾表揚,私下批評,千萬別在公眾場合去批評他。

做事要用多少時間?我自己的親歷感受,90%的創業者每天的時間花在做事上。你們會發現隨著公司的發展,公司的CEO,比如馬雲到後來的時間基本上全部在戰略上。解決事就只能不停解決,如果CEO每次都解決一樣的事,其實就是是找的人出了問題。人的問題解決了,公司這事還不行,那一定是公司戰略出了問題。

就像你選擇創業方向,創業耗了五年時間,最後發現方向錯了。既然這樣,為什麽不先在戰略框架上多下點功夫呢?

所以優秀的創業者需要在戰略上面花非常多的時間。CEO要想今年公司的戰略,以什麽樣的策略去做,財務規劃又是什麽,這些都要花很多時間。

CEO千萬別說最近好忙,我最近修bug,最近打一場營銷戰,我所有的時間全部花在這,你別跟我討論戰略,這個事不著急,我們先把這個仗打完了,不然飯都沒得吃了,這都是有問題的。其實每個創業者應非常仔細的想想自己的時間應該花在哪里,在戰略方面花費多長時間。如果CEO發現70%的時間花在做事情上,只能說明你的團隊不夠強。

2、戰略

戰略制定和全年規劃是超級超級重要的事情。

每個CEO都是這樣,有的在打磨產品,有的在找方向,有的還在找商業模式,這個時候你的錢你的事情超級重要,但你再波動,這一年到年底大概做成什麽樣,CEO心里都有數。

所以全年規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是你自己腦子的想法,一定拉著你的團隊出去花一天兩天的時間去討論,把問題丟出來,過一個月拉著大家再去討論這個事情,我們全年怎麽做,我們做什麽事情,把任務分解下去,哪個人做哪一塊。這是建團隊很重要的過程。

而且全年規劃一定不是CEO個人的事情,一定是你帶著團隊一塊做的事情,這個時候是統一所有人的思想,讓大家朝一個目標努力。

我們目標是什麽,優點是什麽,缺點是什麽,在人上怎麽補齊,然後把資金情況跟大家分享,我們的錢應該怎麽花,大家怎麽看這個事情,每個人從公司角度出發,這種參與感給團隊帶來的凝聚力和長久的激情非常有效,而且CEO在這種團隊溝通中會吸引很多人。並且不要自己一個人發言,讓大家都把想法思路表達出來。全年規劃定下來後,千萬不要隨意做大改動,可以每個月調優,所以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還有一個短期的規劃。

3、焦慮與激情

很多CEO說焦慮,那麽怎麽排除焦慮,又怎麽保持激情。

保持激情有一個有效的辦法,要想團隊長期有激情,要跟大家溝通且分享,一起過全年戰略。打勝仗是保持激情最好的方法,有全年的規劃,設定階段性目標,並最終把這些都達成。

如果也不跟團隊說今年目標是什麽,到底做什麽事情,或者做一個輕松的目標,你以為是對大家好,能讓大家放松一點。或者說今年挺好,賬面上很有錢,今年定的目標也沒什麽可擔心,我們達成了也很高興。然後說大家發水果發零食,沒事出去打打球,跑跑步,團團建。你覺得這個團隊大家很融洽,其實這個團隊是個小白兔團隊,這個團隊是經不住打仗的。

一打仗你就發現超級多問題,產品跟不上,測試跟不上,銷售跟不上,市場跟不上,各種問題,就跟一個部隊一樣,你天天喊口號練練兵,吃吃飯,唱唱歌,這個團隊能打仗?所以在任何一個階段,你的團隊一定要帶著他們去打仗,你用階段性的目標不斷去挑起大家的鬥誌,大家只有在打仗的過程中,或者說在接近的生死中去磨練自己的團隊,才是過硬的軍隊,否則這個團隊將來碰到激烈競爭的時候根本沒法打仗。

做團隊的時候,為什麽需要定一個挑戰性的目標,為什麽把目標定的高一些?定的高不是說CEO有私心,今年三千萬或者五千萬看上去貌似沒有本質區別,估值也差的不多。但是定五千萬是超級重要的,重要在哪里?你要這個團隊去練兵,去打仗,而且不斷的去打仗時你的團隊是有成長和保持激情的。

軟塌塌的團隊,一出事公司不行了,肯定就散了。對公司員工和對團隊最好的激勵是幫助他們成長,帶著他們去打仗,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管理的問題,技術能力的問題,人才缺乏的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會在一場戰役中去爆發出來,解決了問題,這個團隊會越來越強。大家就會覺得在這個公司里面有成長,可以在這里面跟著公司一起去成長。有一天公司變大了,他才能去承擔更大的責任,否則安逸的氛圍,讓他去負責一個業務的時候,他還是軟塌塌的,因為你就是這樣的。

減輕焦慮的方法就是想清楚長遠的事,帶著你的團隊出去分享,分享你的思考,就某一個問題做非常長的討論,去剖析我們這幫人到這個公司是為了什麽目的,我們自己覺得我們的缺點是什麽,我們在公司發展中哪一塊需要加強,自己扒扒皮,相互說一些問題,去做反思。所以降低焦慮就是分享出去,把長期規劃好,這些花的時間越多,你的焦慮感越輕。

4、成本與擴張

有了錢怎麽花也是很多CEO的困惑。關於成本和擴張我也來講一下。

很多人可能第一天拿到融資,賬上的錢就剩一年的錢,一年的時間我覺得是保命錢,這個保命錢它不是絕對的,它是一個安全線,有的時候會加,有的時候會減,減的時候可能會減到九個月,甚至更低。有的時候會加,我有一年三個月的錢,也挺好。這取決於什麽?什麽時候該控制成本,什麽時候該擴張。

公司可能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產品探索期,你的商業模式還沒搞清楚,還在通過增長數據摸索到底應該怎麽做。這個時候是要保守,你的錢要足夠多,你那個一要往上去加,因為你還不知道那抓的是不是用戶的剛需,他對你的模式能不能認同,你的流量到底能不能長起來,還不太確定的時候你是要保守,賬上的錢要往上加。因為你要留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找到方向。

第二個階段是產品找到了,這個東西不斷吸引用戶沒問題,產品是確定增長期。但是商業模式沒找到,還不知道怎麽掙錢,流量獲取還沒完全搞清楚,這個時候他其實處在一個中間狀態,你要去看競爭。如果你對商業模式有一些感覺的時候,或者你有競爭的時候,就是市場不好的時候,你可能要去花大力氣獲取用戶,有些領域在當前非常熱,比如B2B企業級服務這個領域比較受歡迎,很多人在融資,雖然你還沒找到贏利模式,正在試,但是市場機會如果丟了,對手拿了很多錢,這個機會丟掉了。有些時候商業模式沒搞清楚,資本市場還沒有那麽熱,大家都在找方向,可能相對保守一下。

第三種是毫無疑問必須要增長的,產品銷售增長期,你的模式也證明了,你的產品也足夠成熟了,毫無疑問你要做大投入把這個市場全部拿到自己手里,建立自己的江湖地位。這個時候反而說我賬上的錢越來越多,我上一輪錢還沒花掉,這都不是太好,應該是把自己的錢投入到市場當中去,然後去拿更多的市場份額,你不但把所有的利潤,你應該是把所有利潤加上賬上剩下的保命錢全部扔進去。但是在扔的過程中你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總結。這是三個階段加和減不一樣。

說到融資模式需要註意的問題,剛才說的全年規劃其實中間有個融資時間點,大概什麽樣的數據,投資人會投我,會對我公司有興趣,這個事情在你公司發展中你一定要想清楚,這個事情也不難,找投資人聊聊,公司做到什麽情況你會有興趣。這個很容易達到。有大的目標,朝著那個目標,如果你到接近這個時間點,你要去融資的時候,這個時候你進入融資模式。融資模式的時候大方向不能輕易搖擺。

剛才說如果你做全年規劃的時候,你的融資點要在圖上清晰的標註出來,這樣才能做到心中不慌,然後你接近這個時間點,如果市場發生變化,情況發生變化,才能去做調整。

前面的全年規劃和戰略不能有輕易的大變動,這其實是個重大決策,重大決策千萬一定拉著人去思考,這種情況一旦出現的時候其實是個大問題,要改變自己花錢的節奏和公司發展的節奏,或者你要做一個大的裁員或者方向調整,這是一個重大決定,千萬不要腦袋一熱就幹了。

如果你們幹了,又犯了前面說的在找人的事情上花的時間特別少,在用人上花的時間特別多。這是大忌,在定方向的時候,花很少的時間,執行的時間花非常多的時間。那麽定戰略也是一樣,拍腦袋定戰略,然後在這里面做的非常痛苦。越是這種大的事情,全年的規劃,一年的戰略一定是找很多人去思考,拉著團隊一起去討論,我們的優勢在哪里,我們碰到哪些困難,一定要把這個事情想清楚,然後再落地。這是一個優秀的創業團隊必須要做的事情。

5、聚焦與創新

聚焦和創新。有兩點,一個是改進,一個是創新。

怎麽去界定這個事,改進是你在現有的商業模式中發現很好一些的機會,讓你這個商業模式變得更好。

還有一類看似跟你的投資業務相關,我有用戶,我有商戶,所以我可以做這個事情。大家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千萬記住,這是一個大忌,我有用戶,我有商戶,所以我可以做這個事情。在歷史上這種情況80%都是不成立的。如果你覺得這是一個大方向,一定會有競爭對手進來。

還是回到我早上說得話,生了孩子就要養,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找三五個人把它做了,不用燒錢,然後這個事很輕松就起來了。如果這麽輕松起來就變成一個巨大的機會,為什麽競爭對手不進來,為什麽別的創業者不進入這個領域呢?要麽它特別小,如果特別小,你為什麽要進呢?

打仗的過程中,有一句話叫將軍莫追小兔。在朝一個非常大的方向前進的時候,你在路上看見一個小兔子,你是不應該追的。如果是大兔子值得你全身心投入的時候,這是一個超級慎重的事情,這是一個公司大的戰略決策,這時候千萬別自己CEO腦袋一拍,這個方向挺棒,拉著兄弟們一起幹吧,我們大家能拼,我們賬上還有錢,我們融了五千萬,我們拿一千萬去試試這個事,如果行了的話,就分拆了,再去搞別的事。

這個東西一定要拉著核心團隊多做思考,風險是什麽,成本是什麽,我們在這個事情上投入多少,我們的人能不能匹配做這個事情。這是一個大風險。前面講的,圍繞你的核心業務,讓你降低成本,提高產出的事情,這個事情要持續去做。

創新的成本和相關性,是每個人在想我是不是要去做創新的兩個重要的事情,很多人在做創新的時候看到的是機會,沒有看到付出的成本,顯性成本是資本,是你們花的錢,隱性成本是你在這上面投入的人,創始人的腦力分擔和他碰到的困難要花精力,整個去投入。而且還有一塊成本是因為你做那件事情使你失去做別的事情的可能性,這個事很多人也沒有考慮的。你賬上就那麽多錢。

做這個創新的時候,其實就會不斷的面臨這樣的問題,這些都是成本,顯性成本是資本,隱性成本就是我剛才說的所有的成本,因為做這件事情失去做別的事情的機會,和你投入的創始人的精力,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成本要去思考。

THE END

山行資本

山行資本(Hike Capital)成立於2015年12月。  創始合夥人為前58趕集聯席董事長、現瓜子二手車CEO楊浩湧與前網易移動互聯網部總經理徐詩。 

山行作為互聯網一線企業家組建的機構,成立以來一直以自身經驗幫助創業者做行業趨勢預判,更好把握公司發展節奏,是一支陪伴創業者不斷成長的輔導型基金。基金以投資preA-A輪階段為主,專註於投資技術創新、交易型平臺、泛娛樂生活等領域。

目前已經投資瓜子(國內最大的二手車交易平臺)、野狗(實時後端雲服務B2B公司)、時空幻境(覆蓋3億全球用戶的移動遊戲公司)、貝聊(國內最大的幼教溝通平臺)、蓋範(90後泛娛樂社交應用)等公司。

楊浩湧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20

融創董事長孫宏斌:本人和融創沒有買萬科的股票

融創董事長孫宏斌今日發布微博稱,本人和融創沒有買萬科的股票。此前澎湃援引消息人士稱,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或已斥資10億元殺入萬科A,目前的持股比例大約在0.5%至0.6%之間,而且是比許家印更早之前買入萬科A。

此前,有媒體報道,消息人士透露,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或已斥資10億元殺入萬科A,目前的持股比例大約在0.5%至0.6%之間,而且是比許家印更早之前買入萬科A。

市場方面,萬科A早盤再度大漲,截至10:30,萬科A報22.75元/股,漲8.59%。港股方面,萬科企業也大漲逾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05

益盛藥業實控人和董秘被市場禁入 董秘被罰沒逾2000萬元

益盛藥業20日晚公告,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李鐵軍由於涉嫌內幕交易,李鐵軍被罰沒逾2000萬元。同時由於違規未披露上市前股東代持股份事宜,控股股東張益勝和李鐵軍被處以罰款,並處以5年和3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益盛藥業上市前存在 4 名股東為 556 人代持股份的情形 ,未按規定披露相關信息 ,公司實際控制人張益勝指使隱瞞代持情況。證監會決定,對益盛藥業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六十萬元罰款;對張益勝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九十萬元罰款,同時采取 5 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李鐵軍給予警告,並處以三十萬元罰款,同時采取 3 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等。

另外,證監會調查結果顯示,在益盛藥業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內幕信息敏感期、2013 年度利潤分配方案的內幕信息敏感期內,李鐵軍涉嫌利用“王玉勝”、“尚書媛”、“王斌”賬戶內幕交易“益盛藥業”股票。證監會決定,沒收李鐵軍違法所得 5,047,172.44 元,並處以罰款15,141,517.32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75

童瑋亮:投資人和創業者就像結婚,互相看得上眼很重要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117/159837.shtml

童瑋亮:投資人和創業者就像結婚,互相看得上眼很重要
超聲波秋巖 超聲波秋巖

童瑋亮:投資人和創業者就像結婚,互相看得上眼很重要

他是投資界的小玩童,藝術與理性的完美結合,天使與B輪的史詩人生。

從創業者到投資人,從搖滾文藝青年到內斂沈穩的職場人士,遊刃在商業與文藝圈之間的童瑋亮,一直讓人無法用特定的語言去定義他。

90年代的中國,出現了一批特立獨行的人,他們與大時代“格格不入”,他們叛逆、他們隨性、他們肆意創造著青春年代里無處安放的憂傷和迷茫。而當時25歲的童瑋亮,敏銳地抓住了互聯網契機,用Dreamweaver創建了一個由黑色靜態頁面組成的網站——“暗地病孩子”。在1998-2003年間張悅然、安妮寶貝、路內等人都聚集在此,玩搖滾、寫文字、畫畫,揮灑才情、縱情生長,但時代的巨輪,終將他們推向了不同的方向。

除了“暗地病孩子”,童瑋亮還參與過很多其它的創業項目。當年一款名為“網際快車”的下載軟件風行一時,作為合夥人的童瑋亮,成功地以創業者的身份出現在大眾視野。直到2010年認識了戈壁投資的徐晨,童瑋亮開始進入投資圈,並且決定全職投入這個行業。

如何在文藝界和商界這兩個看似毫無交集的領域中平衡自我,童瑋亮曾說:“過去想成為體制外的那個人,但缺乏勇氣,我要麽就裹在這個泥漿里,要麽就在外面慘烈地生存?但在這個中間,也許有沒那麽悲慘,也沒那麽汙濁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情。對我來說,天使投資也許能改變一些東西,而並不是說,商業一定就是血淋淋、赤裸裸的。”

超聲波也對童瑋亮進行了專訪,他從創業者和投資人兩個角度,和我們分享了這些年沈浸行業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有時候他是一個文藝青年,熱愛詩歌和音樂

童瑋亮看BP:一份優質的商業計劃書不僅是創始人對公司思路的清晰梳理,也是吸引投資人主動了解初創企業的第一步。童瑋亮從兩個細節上給出了一些建議。第一點是,一定要以PPT的形式展示,千萬不要是Word,投資人都很難把一份全是文字的Word文檔看完;第二點是,內容要精簡。對一個CEO來說,總結能力很重要,一句話說清楚公司的定位和亮點,然後介紹一下團隊,再開始具體的商業模式。尤其要將團隊介紹放到最前面。要想在一開始就打動投資人,前面幾頁的內容尤其重要。此外,PPT盡量好看一些,顏值要高。

很多創業者會覺得很難找到投資人,但其實投資人的郵箱都是公開的,投資人基本每天會收到幾十封郵件。不管是熟人推薦或者是陌生人的BP,投資人都會看,但最關鍵的還是項目本身要好,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創始人有經驗,那麽會加分。

童瑋亮看團隊:對於CEO來說,人、事、錢是永遠要關註的三件事。同樣,對投資者來說,這三點也很重要。“人”被放在第一位,沒有團隊做不了事,一個好的班子會增加創業成功的幾率,但童瑋亮也表示,現在很多創業公司都沒有做到這一點。除此之外,CEO個人也很重要。人品要好、學習能力、專業能力也都要體現出來。有經驗的創業者會依托自己過去經驗形成核心競爭力,這也是童瑋亮比較傾向投的地方。他舉例說:比如,Camera360在做這個產品之前,他們有圖像處理的經驗和國家專利 ,處理照片的速度比別人快,效率比別人高,所以可以迅速獲取大量的用戶。而另一個“大姨嗎”項目,他們的團隊核心成員也都有多年的醫療從業經驗。

童瑋亮看項目:在評估一個項目是否值得投資時,童瑋亮認為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天時是指市場規模和切入時機,地利是指項目的核心競爭力,人和則是指團隊。企業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關鍵點:初創期是產品,成長期註重運營,擴張期則需要管理,成熟階段資本變得更重要。所以在投資時也會因項目而異。但無論是哪一個時期,項目創始人及其團隊對於項目的熱情和激情都是一個重要的考核因素。對於童瑋亮本人來說,現在也還會投一些帶著個人偏好,可能沒法賺大錢,但有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能運營起來的項目。

童瑋亮看投後:企業在獲得投資後,真正的創業之路才剛剛開始。投資者的投後管理,一方面是保障項目的後續進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有效的輔助創業者。在這方面,童瑋亮會希望自己投資的項目每周提交報告,從數據分析中發現並解決問題。對於自己投資的項目,童瑋亮表示會付出全部的信任,平時通常不會打擾項目負責人,但如果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會全力以赴。

童瑋亮看趨勢:童瑋亮對於公司發展目標趨勢有自己獨特的分析方法。比如不時到AppStore上去體驗排名靠前的新產品。童瑋亮坦言,過去的經歷讓自己習慣於主動做一個超級產品測試員。在目前的大環境下,他認為健康和醫療領域的硬件設備是剛需,他自己也投資了睿仁醫療和一些相關的硬件產品。其他的領域,他更看好泛娛樂。泛娛樂領域這兩年比較熱,但泡沫也會比較大;VR現在還為時過早,市場規則形成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IOT會是未來一個巨大的風口。

童瑋亮看生活:眾多投資人中,能像童瑋亮一樣把天使投資作為業余愛好的人應該也屈指可數。工作是成長期的投資,業余愛好是天使投資,種子投資。如果放松的話就是看看片子。但是他也告訴我們說:“其實這個還是跟愛好相關,年輕的時候是文藝青年,所以會喜歡音樂,喜歡詩歌、喜歡攝影,還是會投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童瑋亮屬牛,也是金牛座,他調侃自己屬於幹活類型的,還是蠻辛苦的,但相信辛苦總是有回報的。

對待項目有理性判斷但也不失感性考量,能把工作和愛好結合在一起,並且讓兩者相互產生作用,這是童瑋亮的獨特之處。最後對於投資人和創業者來說,他認為最好能找到彼此都看上眼的,緣分很重要。

童瑋亮 投資人 創業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96

微博紅人和段子手們都是怎麽走紅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1208/160248.shtml

微博紅人和段子手們都是怎麽走紅的?
小馬宋 小馬宋

微博紅人和段子手們都是怎麽走紅的?

寫作和創作是做網紅的必要條件。

本文系小馬宋(微信ID:zhongguowenlian)授權i黑馬發布。

博上的紅人其實分兩種,一種是娛樂或者企業明星比如姚晨、李開複,這些人自不必說,微博最初的政策就是向這些人傾斜,不僅自帶粉絲,微博也會自動給他們加粉導流;一種是草根大號,這些人的成長還是有一定套路的,今天主要講講這些人。

草根大號又分兩類,一種是內容號,比如魔鬼經濟學、冷笑話、總裁語錄等,這種號一般聚焦在某個垂直領域,但是不帶個人色彩,其實算不上紅人。

一種是個人號,而這些號又以段子手居多比如天才小熊貓、留幾手、谷大白話等,也有一些獨特的號比如逝者如斯夫等等,發家歷史各有不同,但實際上分析下來,其實差不多。

我先說內容號,這種比較容易理解:

我朋友圈里有專門做草根號的,先給你說說他的經歷。

這個朋友原來是暴風影音負責廣告的,2010年微博起來的時候,暴風的老板馮鑫覺得微博是個機會,鼓勵他去做微博。那時候大號還不多,急需內容,他本人喜歡電影,就試著做了一個電影的號,寫影評。然後很多電影類的大號就轉發他的微博,那時一次轉發可以給他帶來幾百個粉絲。

他每天堅持寫兩條原創的影評,後來積累了一定粉絲。他覺得這個有前途,果斷地決定加大投入,開始是把自己每月工資的三分之一拿出來,付給給那些大號讓他們幫轉。因為當時那些大號轉一條才幾十塊(內部價),結果自己做成了一個電影類的大號。

有了這個大號後,他自己辭職專門做了一個公司,就是做這種草根內容號。因為有一個大號就可以帶後面的分類號,後來的號做得就相對容易一些。大家可能知道的魔鬼經濟學、實用心理學、職場女王手冊等等都是他後來逐漸做起來的。

有了這些大號,再做新號就容易了。2011年我見過他從零開始做了一個叫“IQ傷不起”的號,其實就是每天發一些智商測試和邏輯推理的內容,每天漲5000到1萬粉絲,一個月做了20多萬粉。

那個時候,這些大號已經開始有江湖了,IQ傷不起這個號比較獨特的定位,他又怕被那些做大號的公司盯上,所以沒敢大推,粉絲是慢慢漲起來的。現在這個號有200多萬粉絲。

現在他自己手里有50以上的大號,公司十幾個人,也拿了一筆投資,但實際上完全賺錢的,而且開始做微博和微信的大號廣告代理,日流水已經在30萬以上。

業內在微博上做內容號的,冷笑話應該是最早的一批,現在也是一個不小的公司了。

下面我說段子手或者網紅,我個人覺得,幾乎所有的網紅都不是一夜成名的,極少數例外,那需要重大事件才能達到,比如鞍鋼郭明義這種。我們可以說說互聯網上紅人的幾種發展軌跡。

最早的一批網絡紅人,是從BBS論壇上起來的。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王小山、李尋歡、和菜頭等人,這一批人除了自己發帖子,也在論壇上跟人對戰。但是當時很多著名的BBS現在都不存在了,比如一塔湖圖和水木清華曾經屢次被封。

後來在天涯也出現了一批紅人,比如雕爺,就是因為在天涯持續更新的創富方法帖子走紅。如今春水堂的老板藺德剛,當時在天涯網名“拎菜刀”,以情感貼為主,後來自己創辦了成人用品網站春水堂,目前是國內第一的情趣用品商城。

老互聯網人可能還記得,2005年天涯論壇上周公子對戰易燁青的故事,那時天涯也是一個紅人基地啊。

當然每個專業領域都會誕生一批在該專業領域的紅人,雖然這些人並不一定是該專業領域的大牛,但一定是有一定造詣的。所以專業領域的紅人並不一定是頂尖高手,而是善於寫作、勤奮耕耘的那批人。比如財經領域的葉檀,魯政委,靠寫文章紅起來,但並不說他們是財經領域的權威。

同樣在美食、汽車、軍事等各個領域都會誕生這的紅人,這些人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懂專業、愛寫作。一般如果你每周能創作3-5篇帖子或者文章,質量有一定保證,堅持一兩年,在博客那個時代,靠著站內導流和搜索引擎導流,基本都會出名。

到了社交網絡時代有一個變化,就是存在一個非常短的紅利期,而這個紅利期內,有些紅人會快速成長。雖然人人網和開心網都誕生了一批紅人,但是影響最大的還是微博。而微信的紅人前期基本都是從微博轉過去的,但是微信也存在一個一年左右的紅利期。

我有一個朋友,在微信公號剛開放的時候,註冊了三個公眾賬號。後來因為忘了密碼,三個月沒有管。等三個月後他想起密碼來,發現有一個賬號已經有了6000多粉絲,這就是粉絲紅利期帶來的巨大優勢。等一年後別人再進來,其實已經非常難做了。

微博上的紅人,怎麽紅的,也分幾類。一種是在專業領域持續的影響力,比如畫漫畫的偉大安妮,畫卯卯兔的王卯卯。一種是一個意外的成功,把之前的積累爆發出來了,比如天才小熊貓,就是因為《右下角的戰爭》成名,比如做配音的胥渡之類的。

手哥和顧異屬於從豆瓣轉來的紅人,而手哥從豆瓣轉過來也轉變了策略,以毒舌點評入手,算是定位獨特。也有靠“歪門邪道”出名的,我就不建議大家模仿了,比如拉紅十字會下水炫富的郭美美同學,比如三里屯優衣庫的女主角,據說出場費竟然要5萬了,有時候我也不知道這個世界究竟怎麽了。

錯過紅利期的,確實有很多靠獨特定位成名了,比如鼓樓那個撞鐘的,專門寫悼詞的“逝者如斯”,專門做婚介點評的“人間指南”,後來的三體成員團夥,還有那個朝鮮作家,都是靠某種獨特定位以及各種奇葩獲得了關註。

當然獲得初期的幾萬關註是最重要的,這個就是大家各顯神通了。有的是把豆瓣或者天涯的粉絲搬了過來,有的是靠著別的大號給帶,有的是弄出點事件來,就不一一羅列了。

現在如果你想做成紅人,只要你有獨特和有價值的內容,其實可以直接投奔那些段子手集團(最著名的:鼓山文化、樓氏傳播、牙仙文化),他們有一套網紅制造流程,很快就能把你捧上去。但是你不要以為真那麽容易,我說很容易的前提是,你要有獨特和有價值的內容。

這里請大家註意一個很特別的人,就是和菜頭,他在互聯網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是網紅,這非常難得。因為一般來說,不同的互聯網階段會產生不同的網紅。而和菜頭從BBS、博客、豆瓣、微博、微信幾乎從未落伍,令人嘆為觀止。在“網紅”領域屬於連續創業者,就像連續創辦了攜程、如家和漢庭的連續創業教父季琦一樣。

李笑來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文字創作已經成為普通人在學校里就能學會的最賺錢的技能》,其實我很想說,寫文章(或者叫內容創作)也是一個普通人獲得影響力的最好的途徑。因為99%的人從來都是只看不寫的,那麽你開始動筆的時候,就已經超過了99%的人了。

而且我觀察了知乎一段時間,發現在某個領域關註人數特別多的人其實有兩種:一種是以質取勝,比如李叫獸就是,一種是以量取勝,這個,我就不點名了。因為我發現他的回答質量都一般,但是人很勤奮,回答了上千的答案,也能有幾萬的關註量。

所以,我覺得寫作和創作是做網紅的必要條件。

當然,我們談論的是微博網紅,而不是直播時代的那些錐子臉們。

網紅 微博網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797

一篇創始人和CMO們必看的品牌打造方法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9/160413.shtml

一篇創始人和CMO們必看的品牌打造方法論
三節課 三節課

一篇創始人和CMO們必看的品牌打造方法論

再比如說,我發現絕大多數創始人和CMO們心中關於如何做品牌總有一個夢想——搞個大新聞,做個刷屏事件。

本文由三節課(微信ID: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李倩+黃有璨。

本文源於李倩(前騰訊新聞中心主編,青山資本副總裁,“在行”全網評分最高的行家)與黃有璨(三節課聯合創始人,資深互聯網運營從業者,豆瓣高分暢銷書《運營之光》作者)的一次私下交流溝通。全文大部分內容由李倩口述,黃有璨加工整理。

一個誤區

過去一年多,我在在行開設了3個與“品牌”和“營銷”有關的話題,見了200個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創始人和CMO(Chief Marketing Officer),我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創始人和CMO,他們對於“品牌”這件事的認識都是很片面和有偏差的。

比如說,絕大部分的創始人和CMO會在腦海里有類似如下的一些假設——

“做品牌=做事件營銷”

“做品牌=做PR”

“做品牌=做新媒體”

於是,當他們在與我交流自己公司的品牌該如何打造的時候,總是會問這樣的問題——怎麽做好PR?怎麽做好新媒體傳播?怎麽做好事件營銷?

你要知道,在很多創始人眼中,PR這個事往往就是我的產品Ready了,然後我就要到外面去吆喝一嘴,甭管是to VC還是怎麽著。但我想說:如果品牌這件事只是簡單的吆喝的話,可能你整個品牌的價值都已經被大大低估了。

再比如說,我發現絕大多數創始人和CMO們心中關於如何做品牌總有一個夢想——搞個大新聞,做個刷屏事件。

但,有了刷屏事件真的就能幫助你做好品牌嗎?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像1年多以前有個生成高考新聞的H5小遊戲很火。

8f5da2cb1dc6935f6d8127e924f243f9_副本

據說當時產生了2000多萬次傳播,現在回過頭去,我們應該都還記得這個小遊戲,但你還想得起來這個H5背後的產品是什麽,品牌叫什麽名字嗎?

再比如,去年國貿的斯巴達300勇士和一群比基尼美女的事件營銷也很火,但你現在再想想,你能記住他們背後的產品叫什麽嗎?你對這個品牌會有好感嗎?

2bf5a54b018e041462b7a4e652b81800

所以,在你甚至都不知道品牌是什麽的時候,我認為你是很難真正做好品牌的。

這里我個人覺得最大的遺憾就是:很多人都說自己想要做好品牌,但卻鮮少有人願意靜下心來把一些跟品牌相關的經典書籍看上一遍。甚至是,很多人都不認為“做品牌”是一個學科,根本沒有去了解過自從有“品牌”這個概念以來,跟它有關的說法和方法到底都有哪些。

這樣的話,你腦海中的很多想法可能永遠都是隨機性的、片面的,就像上面提到的,今天看到別人刷屏了你就想要刷屏,明天看到人家做新媒體火了你就要去做新媒體,而很難形成自己的一套整體打法。

這個問題,我認為不僅出現在大量創業公司的創始人身上,也還出現在市場品牌和營銷領域的大量從業者身上。

什麽是品牌?

於是,我們必須要回到問題的根本——到底什麽是品牌?

我對於品牌的定義特別簡單。我認為品牌就是一種無形資產,它的最終實際導向有兩方面:

第一,它能夠讓產品產生溢價,讓其產品比看上去的更值錢。

這個好理解,所有的奢侈品其實都是走的這個邏輯,包括像同樣賣幹果,三只松鼠這樣的品牌肯定會比一個普通的淘品牌能賣到更高的價格。

第二,它能夠帶來一種信用保障,信用保障的背後是一種特定的信任感和依賴感。

舉個不一定恰當的例子,哪怕你平常早餐天天吃路邊攤的雞蛋灌餅,到了某天你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要去做的時候,你可能也會更傾向於選擇麥當勞——至少你會更願意相信麥當勞的東西是更靠譜,更不容易出事,更有保障的吧?

包括說,有些品牌比較好的公司,也會更容易吸引到人才,甚至有些好的品牌,大量的人才可能不要錢都希望到你這里來實習工作,這些也都是“信用保障”的體現。

甚至,一家有較強信用保障的公司,在遇到問題和危機的時候,它的抗風險能力也會是更強的。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羅爾給女兒捐款的事件,後面演變為大眾輿論一邊倒的對羅爾進行抨擊甚至謾罵,但我們假設一下,如果發生這件事的主人公不是羅爾,而是某個之前有一定個人品牌的人,比如羅振宇羅永浩(無意冒犯),你會不會至少願意給對方一點時間和空間,聽聽看他會怎麽說怎麽解釋? 

好,這是關於“品牌是做什麽的”,我覺得有這樣兩個定義,足以幫助大部分人理解品牌是什麽以及它能發揮什麽價值了。

到底有沒有必要做品牌?

接下來聊另一個問題——既然是“無形資產”,品牌肯定在企業的發展中只是一個可選項,而非必選項。那我們到底要不要做品牌呢?

我個人的建議是:一定要。

在我看來,未來的十年,將是品牌的時代。

一貫以來,中國的企業往往都更擅長在性價比和生產環節中建立和創造優勢,但現在,如果你做一個產品仍然還要去追求“性價比”,我想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邏輯。

邏輯很簡單,追求“性價比”往往就意味著你要玩命去壓低自己的生產成本,生產成本基本由物料和人力兩部分組成,物價一定是不斷在漲的,那你只能去壓低人力。所以過去很多年里,其實很多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是建立在中國的人口紅利基礎上的。

但如今,隨著行業的發展,包括人口紅利在中國的消失,以及“消費升級”大背景下的消費者開始越來越不滿足於產品基本面上的“功能需求”。就像很多人現在哪怕再吃一份涼皮肉夾饃,他們一定看重的不是“吃飽”這一個需求,這決定了繼續追求“性價比”會很難發展。

此外,在產品功能層面,大量的企業,無論是互聯網產品還是非互聯網產品,也都在越來越趨同。這背後的邏輯是: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大眾創業浪潮洗禮後,幾乎任何一個行業的任何一個垂直方向,都已經有人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嘗試——比如說,一碗重慶小面怎麽做,基本現在已經非常標準了,甚至可以說這種東西是很難有秘密可言的。簡單來說就是:已經沒有那麽多空間讓你去做產品創新了。

所以,當你已經無法在產品創新和價格上有更大空間和作為的時候,你必須要開辟新的戰場,在其他維度去建立起來自己的競爭優勢和壁壘。

這個維度,我認為最有可能是品牌。品牌力弱的公司未來都是沒有前途的。

該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

那麽,到底該如何做品牌?這里有三件事。

第一,建立品牌戰略地圖

任何一家公司,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品牌戰略地圖。

品牌戰略地圖”是我發明的一個概念,它包括兩部分。第一是你的品牌定位,第二是你這樣一個品牌,在品牌發展和管理的每個階段適合做什麽,不適合做什麽。

一個品牌的發展階段我個人抽象提煉成了以下這幾個——

發現。就是被人找到和看到。

認識。即人家大概能看懂能理解你是做什麽的了。

記住。不解釋。

喜歡。到了這個階段才會產生溢價。

忘不了。

這里我們要註意,每個階段適合去做的事和要達成的目的都應該是不同的。比如說,大量的創業公司其實還處在“發現”和“認識”的階段,所以這個階段如果貿然去做一些博眼球的營銷刷屏,其實最終傷害到的是“喜歡”這個階段的用戶感受,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斯巴達勇士的營銷事件。

所以,“品牌戰略地圖”,其實就是要有規劃有預謀地把某階段品牌要做的事,以及它的尺度、打法、排兵布陣做一個總體的規劃,而不是完全“隨機”式地在做你的品牌經營。

此外,我也要強調一下,我們目前看到的現狀是很多人都在照抄競品的品牌戰略、定位、風格等,認為這些是可以複制的。但事實上,一個品牌的定位和其戰略地圖跟其團隊風格、資源、市場環境等等都是相關的,因此每一個公司的品牌戰略地圖都是獨特和不可複制的,需要Case by Case地去討論。

當然,這里關於如何結合自己的團隊風格、資源等形成自己的獨特定位和品牌戰略地圖,也是有一套方法的,我們就不展開來講了。

第二,通過溝通建立信任感

有了以上的品牌戰略地圖,你要結合這份地圖,在你的品牌所處的每個階段,去與用戶進行恰當的互動和溝通,通過這樣的互動和溝通與用戶之間漸漸建立起來一種信任感,並逐漸去強化它,最終形成品牌溢價。

這里又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你在跟用戶互動和溝通的時候要謹記一個框架,叫做:內容+渠道+時機

簡單講,做品牌就是圍繞著這三個東西打轉,即:你要在合適的時機、找到合適的渠道,通過合適的內容去與你的用戶進行互動和溝通。

包括我們在做品牌時總是會提到的“差異性”,也可以分別從這三個維度去思考——有差異是最易於讓用戶記住的,但圍繞著要跟用戶去互動和交流,你可以是差異化的內容,也可以是差異化的時機和渠道。  

此外,你也應該依照一種我稱之為是“可視化”的方法來與用戶進行恰當的互動和溝通,既提煉出來一切你想讓用戶感知到的東西,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等各種方式呈現給用戶,這個會更接近於我們通常理解的“文案”或者是“設計”等等。

最簡單來說,香飄飄奶茶要是說自己賣得多,你可能沒有感知。但如果說“連起來能繞地球3圈”,你就有感知了,這就是“可視化”的一種表現。

同樣需要表示遺憾的是,中國的很多企業其實都是缺乏這種表達能力的。但其實很多的表達溝通方法在類似戰略品牌管理這樣的經典書籍中其實都已經有提及了,只是一來沒有人去認真看和理解,二來很多人自己讀書的時候可能也會面臨到一定的理解障礙,可能需要一個對書吃得更透的人來帶一帶自己,結合一些實際的案例來對於書中的方法進行消化理解等等。 

第三,建立品牌溢價

溝通和互動是為了讓用戶開始能夠認識你、記住你,甚至喜歡你,這其實是為了建立“信用保障”。但當已經有了基本的信用保障之後,你需要慢慢開始建立你的品牌溢價。

關於如何能夠更好地建立品牌溢價,這里有幾個要點——

1. 保留品牌的連貫和一致性

這是最基本的,千萬不要今天對外說我是一個“冷靜、克制”的品牌,明天就又到處說我是一個“牛逼、霸氣”的品牌。

2. 梳理出一個可視化的特征

什麽是可視化的特征?可視化就是數據化、形象化,讓普通人一聽一看就能聯想到某種熟悉的場景,秒懂。

就拿“薄”這個詞來說,很多品牌在發布新筆記本電腦時,文案上都會說這是“超薄XXX…..”,那用戶聽了會懂嗎?他們能1秒鐘理解你這個“薄”是多“薄”嗎?

顯然不能。 “薄”是一個特別抽象的詞,怎樣才算是“薄”是沒有統一標準的。

用可視化的方法來做個文案的話,應該是像今年上半年小米展示小米筆記本“超薄”特性時做的一樣。他們將小米筆記本Air與硬幣做了對比,文案說“比一分錢硬幣還要薄”。

dd5bb3ee258dcece9f29808313993cc5

用戶一聽這個文案,腦海中立即就能想到一分錢的厚度,這樣小米Air本“超薄”的特性就跟他們腦海中原有的一分錢的形象關聯起來了。如果別的品牌再發筆記本超薄的文案,就得好好想想還能用什麽可視化的特征來替代小米本“比一分錢還薄”這個認知了。

3. 盡量堅持互聯網化的新審美

“新”是和“舊”相對的一個概念,講“新審美”,連帶著我們也講下“舊審美”。

“舊審美”我以往都用“父母表情包”來舉例,這是我們過去熟悉的、傳統的審美形式;“新審美”,典型是大家現在常用的 “暴走漫畫表情包”、“傅園慧表情包”,這些戲謔的、萌萌噠的、互動性很強的、新鮮充滿活力的形象,是互聯網化的新審美。

f12bcdf08488d70a6c1369168054e0da

4. 讓用戶參與和互動起來

這一點非常重要,基本上來看,如果你的基本業務中用戶可以參與的環節越多越頻繁的話,你的品牌溢價往往就會越高。最基本的,哪怕是做一個微信公號,你微信公號的評論區、後臺留言,甚至包括第二天發一篇什麽內容這樣的事情,都是可以讓用戶參與進來有一些互動的,一旦用戶形成了定期跟你互動的習慣,你對於用戶就有了附加的情感價值,這種價值是能夠創造溢價的。

5. 保證品牌的基本專業性

這個算是一個底線和基石性的東西了,就好比大家一直在說的,哪怕你的煎餅和牛腩再有情懷,你也要保證它要好吃吧?哪怕香奈兒愛馬仕再奢華,你也要保證它背上去不難背,體驗是良好的吧?如果沒有這個做保障,一切都是扯淡。

總結

最後,我還想提一嘴,這是一個“個人崛起”的時代。即:每一個人在整個信息分發和傳播的鏈條上都會占據越來越高的權重。

所以,我也同時認為:未來個人品牌會成為一個所有人都會很在意的東西,而每一個人,無論是創始人還是部門總管,都應該學著去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具體關於如何打造個人品牌,和打造一個企業的品牌邏輯其實是完全一致的。

並且,在整個貫徹“戰略品牌地圖”的過程中,如果你能把“個人品牌”視作是一種工具,滲透在整個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環節中去的話(比如說認識和記住這個部分,你就可以借由個人的故事、經歷和理念去強化大家對你品牌的認知),它是能夠扮演至關重要的作用的。

品牌 新媒體傳播 事件營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21

實控人和二股東先後增持*ST中發 紫光系第三次舉牌

*ST中發12月27日晚間公告,2016年8月1日至12月26日期間,紫光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紫光通信、西藏春華、西藏通信、健坤投資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系統買入中發科技 7,926,300 股股份,占中發科技發行在外的全部已發行股票數量的 5.00%。

交易完成後,紫光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紫光通信、西藏春華、西藏通信、健坤投資共持有中發科技 23,769,268 股股份,占中發科技發行在外的全部已發行股票數量的15.00%。公告顯示,紫光集團有235,000股股份購入價格在16.87至17.32元/股,有7,691,300股股份購入價格在20.21至23.50元/股的價格區間內。

另外,公司同時公告,2016年6月29日至12月26日,公司實際控制人瑞真商業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肥市鑫德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安徽省文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安徽文一籃球俱樂部有限公司、 安徽瑞泰置業有限公司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系統累計增持公司股份 2,673,400股,平均增持價格為22.29元/股,累計增持比例達到1.69%。本次增持後,瑞真商業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公司股份34,359,449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21.69%。

上述權益變動未導致公司第一大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