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記芒果布甸 中港停售
1 :
GS(14)@2012-01-14 00:10:53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979247
【本報訊】深受港女歡迎的滿記甜品,在內地被驗出含菌量超標。北京巿質監局昨公佈 14種「黑心食品」,須即時停售,當中包括滿記甜品北京分店售賣的一款芒果布甸,大腸桿菌含菌量超標逾三倍,菌落總數超標更高達 13倍。香港滿記表示,全港及海外全線滿記即時停售該款芒果布甸。
2 :
Sunny^_^(11601)@2012-01-14 07:58:46OHHHHHH 我次次都食嫁
3 :
GS(14)@2012-01-14 14:11:43其實單新聞我想講的是招股書都有講過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0915014_C.pdf
無限創意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供應港式甜品
(「無限創意」)
‧ 面向選擇甜品而非正餐的客戶
‧ 王女士不參與日常管理
無限創意
無限創意是於二零零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公司,由王女士直接擁有42.8%權益,並以「滿記甜品」品牌經營。無限創意開設的門店只提供港式甜品,面向只選擇甜品而非正餐的目標客戶。
滿記甜品的門店按特許安排經營,據此獨立第三方特許人授予無限創意及其附屬公司(受特許人)專有權利,在中國的七個省市及新加坡經營甜品門店,包括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山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四川省及新加坡。因此,王女士於在香港以「滿記甜品」品牌經營的門店中並無任何權益。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無限創意及其附屬公司在中國經營70間門店並在新加坡經營3間門店,每間門店的面積介乎80至120平方米。
董事及本集團高級管理層概不參與無限創意的日常管理及運作。
基於無限創意與本集團業務面向食品選擇有所不同的客戶群體且有獨立的管理團隊,董事認為無限創意與本集團業務之間不存在且不大可能存在任何直接或間接競爭。
「王女士」指王慧敏女士,我們的創辦人、主席、控股股東及執行董事
4 :
GS(14)@2012-01-14 14:12:28查閱公司資料
你的查詢: 公司編號: = 1111421
公司編號: 1111421
公司名稱: MULTI CONCEPTS LINK RESTAURANT MANAGEMENT LIMITED
無限創意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公司分類: 本地公司
成立日期: 2007年2月22日
公司類別: 私人公司
公司現況: 仍在登記冊上
備註: -
清盤模式: -
已告解散日期: -
押記登記冊: 無
重要事項: -
公司名稱紀錄
名稱生效日期 使用名稱
2007年2月22日 MULTI CONCEPTS LINK RESTAURANT MANAGEMENT LIMITED
無限創意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5 :
Sunny^_^(11601)@2012-01-14 18:01:06"私人公司"???唔係上市咩?
6 :
GS(14)@2012-01-14 18:06:225樓提及
"私人公司"???唔係上市咩?
暫時是私人的
7 :
Sunny^_^(11601)@2012-01-14 18:10:326樓提及
5樓提及
"私人公司"???唔係上市咩?
暫時是私人的
但係我記得有間8字頭既老千公司都係呢個名喎
8 :
GS(14)@2012-01-14 18:23:44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私人公司"???唔係上市咩?
暫時是私人的
但係我記得有間8字頭既老千公司都係呢個名喎
是8079 ,不過人地多了餐飲管理,同埋不在香港註冊的,它只作為上市公司所在才存在的
9 :
GS(14)@2012-01-14 18:24:03總之兩間無關
10 :
GS(14)@2012-09-10 22:19:59http://finance.qq.com/a/20120112/001695.htm
商報訊(記者 孫舒揚)在市工商昨日發佈的下架名單中,國內知名甜品品牌「滿記甜品」出售的芒果布丁因大腸桿菌超標近3倍,菌落總數超標13倍被下架。
本次下架名單共有14種不合格食品。其中,北京信恆合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生產的「滿記甜品」芒果布丁和專為中外航空公司提供航空餐食的北京空港配餐有限公司生產的西米布丁,均因菌落總數超標而上榜。
北京科爾沁乳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聖雪」原味酸牛奶,脂肪含量不達標;北京口口福肉食加工廠生產的「金盈」老母雞,檢出「不得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北京通天釜食品加工廠生產的花色面包,則發現了「不得檢出」致癌物溴酸鉀。
據悉,香港滿記甜品集團是香港地區知名連鎖品牌,其專業生產、經營各類正統港式甜品。該集團1995年創建,2006年進入內地,截至目前已在上海、北京、廣州等省市區及海外的印度尼西亞開辦了超過60家滿記甜品特許專營店。
11 :
寧采臣(25759)@2012-09-10 22:26:10原來滿記大陸好出名, 之前唔知
去大陸點敢食甜品魚生依D
12 :
GS(14)@2012-09-10 22:33:3711樓提及
原來滿記大陸好出名, 之前唔知
去大陸點敢食甜品魚生依D
開到130間啦
13 :
寧采臣(25759)@2012-09-10 22:41:4212樓提及
11樓提及
原來滿記大陸好出名, 之前唔知
去大陸點敢食甜品魚生依D
開到130間啦
生果依D易壞, 好難處理, 物流要跟得上, 分店分報半徑唔可能太大, 所以只能集中1,2線城市
14 :
GS(14)@2012-09-10 22:48:4613樓提及
12樓提及
11樓提及
原來滿記大陸好出名, 之前唔知
去大陸點敢食甜品魚生依D
開到130間啦
生果依D易壞, 好難處理, 物流要跟得上, 分店分報半徑唔可能太大, 所以只能集中1,2線城市
現在好似得上海同幾個大城市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621007_C.pdf
無限創意
無限創意是於二零零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公司,由王女士直接擁有
42.8%權益,並以「滿記甜品」品牌經營。無限創意及其附屬公司開設的門店只提供港式甜
品,面向只選擇甜品而非正餐的目標客戶。滿記甜品的門店按特許安排經營,據此獨立第
三方特許人授予無限創意及其附屬公司(受特許人)專有權利,在中國的七個省市(包括上海
市、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山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及四川省)及新加坡經營甜品門店。王女
士於在香港以「滿記甜品」品牌經營的門店中並無任何權益。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無限
創意及其附屬公司在中國經營133間門店並在新加坡經營5間門店,每間門店的面積介乎約
8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
董事及本集團高級管理層概不參與無限創意的日常管理及運作。
基於無限創意與本集團業務面向食品選擇有所不同的客戶群體且有獨立的管理團隊,
董事認為無限創意與本集團業務之間不存在且不大可能存在任何直接或間接競爭。
15 :
寧采臣(25759)@2012-09-10 22:52:35只可以係人口密度高既社區發展, 同埋30歲以上都未必接受生冷野, 潛在顧客少左一批, 下午要買熱食補貼
16 :
GS(14)@2012-09-10 22:55:0815樓提及
只可以係人口密度高既社區發展, 同埋30歲以上都未必接受生冷野, 潛在顧客少左一批, 下午要買熱食補貼
不過後生的人又會變老,哈哈...許留山永遠都好多人
17 :
寧采臣(25759)@2012-09-10 22:57:5416樓提及
15樓提及
只可以係人口密度高既社區發展, 同埋30歲以上都未必接受生冷野, 潛在顧客少左一批, 下午要買熱食補貼
不過後生的人又會變老,哈哈...許留山永遠都好多人
無以前咁多啦, 而家有燒賣食tim
18 :
GS(14)@2012-09-10 22:58:4117樓提及
16樓提及
15樓提及
只可以係人口密度高既社區發展, 同埋30歲以上都未必接受生冷野, 潛在顧客少左一批, 下午要買熱食補貼
不過後生的人又會變老,哈哈...許留山永遠都好多人
無以前咁多啦, 而家有燒賣食tim
好似我區有28蚊定38蚊跟餐
19 :
寧采臣(25759)@2012-09-10 23:15:03仲有呢, 依D睇完笑下算啦, 俾個炒作題材都有誠意D, 不懂真是不好碰資源股
舉例說, 200萬噸產量你知唔知係一個咩概念? 出廠價跟唔跟港口價走? 行內人都覺得難明
20 :
GS(14)@2012-09-10 23:15:5019樓提及
仲有呢, 依D睇完笑下算啦, 俾個炒作題材都有誠意D, 不懂真是不好碰資源股
舉例說, 200萬噸產量你知唔知係一個咩概念? 出廠價跟唔跟港口價走? 行內人都覺得難明
錯post,貼番9月區
利字當頭:中港政府助長罪行
1 :
GS(14)@2012-10-01 12:19:58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27/18025961
又來一篇政治不正確的題目。
中港走私客,不是甚麼新事物。我在香港大大話話36年,有意識的日子,都知道,香港向來都有人走私貨物到大陸。當然,走私的方法和物品,都不一樣。不過,當一個自由港跟一個封閉的國度,地理上如此接近,結果一定是造就了走私。
大陸13億人的市場,大家都知道很龐大。如果正途去做,香港,想窮都難。可惜,偏偏一個封閉的國度,就不會有公平的制度,就連地下的黑市秩序,也一樣有特權階級。自從深圳傳出要嚴打走私,矛盾就越見激烈。其中一個小道消息,就是大陸的執法機關,對香港的走私客嚴,對大陸人就隻眼開隻眼閉。光復上水,參與的除了本土意識年輕網民,北區居民,據說也有被大陸政府趕絕了的香港走私客。
是大陸封閉貿易的錯
雖說國有國法,但作為一個支持自由貿易的人,我不認為走私罪大惡極。封閉貿易,造成扭曲,是拙劣的政策。我知道,好多北區居民,受到走私客活動的影響,感到厭惡。畢竟,這些住宅區的規劃,本來就不是設計來做貨物集散,鐵路車廂,本意也不是用作貨運。不過,請大家明白,走私這門生意,朝不保夕,沒有人會投資去搞基建,擾民,是錯誤政策帶來的後遺症。要是堂堂正正的貿易,沒有人會選擇用效率如此低的螞蟻搬家式的物流管理。
所以千錯萬錯,都是大陸封閉貿易的錯。只要有封閉貿易,走私,就沒有可能堵截。嚴打,只會淘汰剩最兇悍的走私幫。信我,中港聯手執法秀,其實只會助長罪惡。
利世民
中港股市的死穴 石鏡泉
1 :
GS(14)@2013-06-25 01:11:41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D%BB%E7%A9%B4/99410
中港股市近日大跌,其死穴是否就在上海銀行同業拆息高企、美儲局退市?筆者認為並不,這都只是皮外傷,真正的死穴是A股的IPO和香港銀行存貸比率可以被扯高,先講A股。
證券會前期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於6月21日正式結束徵求意見,筆者看了些網上的建議,可惜仍未見有觸及問題核心。如果就此就推出IPO的話怕A股在數年後,有機會見低過現水平,為甚麼?
不少的建議都是十分好的;包括要求股東、董事、監事、高管與保薦機構共同成立股東賠償基金,當公司上市六個月內跌破發行價時,就回購股票,當然亦要求上市時所披露的業績資料,不能弄虛作假,發行價又不能過高等等。可以講,這些都是王道之極的建議。不過對股市蠱惑仔就全不起作用,一樣會讓壞心腸的IPO者去將股民抽血。看兩個例子。
股價表現各走極端
李嘉誠的長實(0001)上市時好像是1.5元/股,今時值幾何?為甚麼不少股市投資者都謂,買李生股,實有賺?因為在期內,你幾時見過李生有大手減持?在某些時候,李生是密密地自己買長實與和黃(0013),其後見長實、和黃股價雖跌低於李生之前的購入價,但李生仍不見止蝕出貨,可以講,由上市至今,李生在長實與和黃的持股量都是差不多。
同樣情況,見諸新地(0016)、恆地(0012)、恆隆(0010)、希慎(0014)等股,這都是家族控股公司,理論上老太爺離世後,子孫都會分身家,各自沽股,但班老太爺就有先見之明,將股票撥交信託基金,眾子孫只能食息,不能沽股,換言之,這批家族持股是永不會流入市場,變相成了優先股,子孫只食息,於是在不斷有累積盈利下,股票的潛在價值亦升,長實可以由發行時的1.5元(憑記憶,不確定)升至今時約100元,期間還有N次紅股派送,變成買股可發達。
還有一點重要的是,由上市至今,你話李生有邊日無返工?你問他幾時退休,他一定告訴你無咁快,創辦人如斯勤力與盡職返工,用100元一股就可以叫到李生為你盡心搵錢,抵吖!
另個例子又是李生,不過是小李生,李澤楷,你買他的電訊盈科(0008),後果如何?不少人以為李氏家族Good Will好,基於虎父無犬子的原則下,認為買電訊盈科實無死,可惜是少了個「無」字,有些高管在未五合一前於15元區清貨,這些高管可以有十幾億過世,但一眾孤兒寡婦就過唔到人世,為甚麼一隻本來人人都需要的公用股,會弄到如斯境地?怕是因高管階層在收購這家前身是電話公司時,似未有全心做好盤生意,而是想玩財技,拆骨斬件售(例如CSL便是被斬出來),當高管主力不是在做大盤生意,而是想搵快錢時,股價表現就絕不相同。五合一後的電訊盈科最高價是逾140元,如今價為何?不要說曾低見近一元。
兩位李生DNA與財智同樣高班,但用心之處有別,其各自經營的股票價亦有別,亦可以此來看A股的IPO。
A股受制大小非
A股IPO最易使人聯想起來的是圈錢,不要說業績可以在上市後走樣,更重要的是大股東在解禁期後,可以全線沽股,自己退休去。你叫小股民如何能接你盤生意?這種全身而退的做法,跟斬件拆骨無分別,試想想,有日李嘉誠話賣長實退休,或將和黃斬件賣予人,你道長實、和黃價會跌多少?
那麼A股IPO後能否不讓大股東套現?似又不能,但可否這樣?
1.大股東所持之股全轉為優先股,大股東只可收高息,一如本港的家族信託基金一樣。
2.這些優先股每年可以有5%轉為流通股,按此在20年後,大股東確可全線沽出退休,如此便可以免小股東要接棒管理公司之虞。
其實國內監管機構看A股走勢圖便知無良IPO對A股影響之大,這輪最後一隻IPO是去年八月,A股整體升,到今年四月,謂IPO會重啟,市便跌,如IPO真如所傳於七月重開,但又未能解決大股東的大小非解禁問題時,任何的IPO都將會是加大對市場日後的破壞力度。有幾破壞?
今年第三季後,解禁的大小非金額可達一萬億,這是兩年前有關股上市後的必然後果,這筆錢誰付?無人能付得出時,就會由股價付,要A股升,難矣!
港信貸額過高
港股的死穴為何?在銀行借貸。
雷賢達兄上週五致電予我,謂定要看6月19日,《金融時報》第14版Paul Davis寫的Inside Business欄,詳細的請看該文或雷生在《iMoney》欄,筆者只撮錄重點供討論。
香港金管局於2011年要求港銀行做個壓力測試,假設於2008年後流入港的資金,撤出一半,會有甚麼後果,測試結果是銀行的存貸比率會由68%升上81%,這是個使人不能不擔心的水平。
為甚麼金管局要做這個測試,是否只求找些事來做,好作交帶?不是,原來自2008年8月以來,港存款增長了50%,達到2.63兆億港元,這使香港產生平借貸,亦使到香港的信貸量大增,這個信貸額等於香港GDP的170%,較1997年、金融海嘯前的150%,尤高。
今起七日拆息極關鍵
假如這筆熱錢在美儲局退市,上海同業拆息扯高(即是阿爺收水,亦即是退市)下,而果真有一半資金流出的話,則本港的平錢時代可以告終,港利息將被扯高,那時港工商業將如何?供樓者又將如何?港地產業和地產股又將如何?似乎未可樂觀。
短線言,今是6月24日,距6月30日是前後七日,這七日是關鍵七日。
4月28日,外管局發通告要各地銀行要於6月30日自己理掂自己的外匯佔款問題,沒有造假的銀行,當然無問題,但有涉入造假的銀行就要在這6月30日的審判日前把問題解決,一個方法是攬儲和向同業借拆,銀行間尤以七天借拆作為主要的資金管理手段,如今明兩天,上海銀行同業七天期拆息仍處高位時,則今周的中港股市仍不樂觀。
祝各位好運。
中環在線:慶祝來港上市廿周年 中港H股教父明聚首
1 :
GS(14)@2013-08-05 23:14:51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805/18364611
港交所(388)展覽廳聽日何止星光熠熠,簡直係猛人如雲。事關港交所將於聽朝開市前舉行一個H股上市20周年嘅慶祝儀式,當年中港兩地有份為H股來港上市制訂遊戲規則嘅一班財金猛人齊出席,包括82歲嘅中國證監會首任主席劉鴻儒,同埋積極推動此事嘅前聯交所主席李業廣。
李業廣 劉鴻儒 將出席
H股來港上市閒過立秋,八、九十後股民就未必知道1992年,中港兩地共有11位巨頭,組成兩個工作小組,花上大半年時間去設計整個遊戲規則,最後得到中央拍板,讓首隻H股青島啤酒(168)1993年7月成功在港上市。
呢11位巨頭,香港方面有6位,包括李業廣、前聯交所副主席吳樹熾、前CEO周文耀、前理事趙志錩、梁定邦、財務專家李禮文。內地5位代表就有劉鴻儒及4位官員同教授。
當年幾位跟住劉鴻儒喺中證監工作,落手落腳辦事嘅幾位下屬,今日都喺內地金融市場獨當一面,大家最熟嘅,應該係前中投副總經理汪建熙、中國證券金融公司總經理聶慶平。如無意外,劉、汪、聶三人聽日都會出席慶祝儀式。
H股對於本港新股市場的確居功至偉,除咗幫到交易所,亦為投資銀行、會計師、律師帶來大量生意。1993年H股第一年來港上市,集資總額不足百億元,及至2006年高
西貢碧沙路住宅地 中港商人1.6億奪地
1 :
GS(14)@2014-03-13 10:17:2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313/news/ea_eaa3.htm

西貢碧沙路與清水灣道交界地皮由中港商人以1.6億元奪得,每呎樓面地價為19,935元,較市場預期上限1.5萬元高逾三成。(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白石角官地流標,銀碼較細的小型豪宅地卻似未受影響。西貢碧沙路與清水灣交界住宅地上周收17份標書,市場反應熱烈,該地最終由一中港商人,透過一間名為常興發展有限公司擊敗16個發展商,以高價1.6億元奪標,每方呎樓面地價1.9萬元,僅次於雅居樂(3383)副主席陳卓賢或有關人士,2012年3月以每方呎樓面地價2.1萬元購入碧沙路鄰近地皮,所創下的新界區地價新高紀錄。
樓面呎價2萬 高預期三成
西貢碧沙路與清水灣交界地皮規模較小,除吸引信置(0083)外,亦吸引不少中小型發展商出標競投,包括英皇(0163)、莊士、百利保(0617)及富豪酒店(0078)、寶聲集團等;另亦不乏中港商人及本地家族入標。最終由常興發展有限公司以1.6億元奪得,每方呎樓面地價19,935元,較市場預期上限1.5萬元高逾三成。上述公司由意得集團主席及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名譽會長高佩璇持有。據了解,高氏為中港商人,活躍於地產市場,市場人士估計高氏購入地皮自用。
落成後每呎售價料近3萬
該地皮面積13,376方呎,可建樓面8026方呎。美聯測量師行董事林子彬稱,地皮位處清水灣豪宅地段,供應罕有,加上發展規模細,故獲不少發展商及投資者追捧。市場估計物業落成後每呎呎價近3萬元水平。
星展中港平台足 無意再併購
1 :
GS(14)@2014-07-04 10:36:5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704/news/ec_ecb1.htm
【明報記者新加坡報道】新加坡的華僑銀行早前宣布收購永亨銀行(0302),大幅擴大在港經營網絡,更聲言將超越對手星展香港,因而令外界揣測星展亦會以收購捍衛市佔率。不過星展集團執行總裁高博德(Piyush Gupta)表示,無意在港再作收購,集團2001年買入道亨銀行後,已有足夠平台發展中國市場業務。
目前華僑銀行在香港僅有1間分行,若加上從永亨併購的分行,將一下子增至43間,超過星展銀行的32間。
集中火力攻富裕客戶群
高博德昨於新加坡接受媒體訪問時,強調該行無意再作收購。他指出,星展在港銀排行第五、六位;零售銀行業務方面,若直接與業內巨頭競爭,將會十分困難,故該行早已決定集中火力主攻富裕客戶群,而非靠增大零售網絡作為其主要策略。
華僑銀行有意通過收購永亨,吸納更多中港兩地的人民幣及擴大業務份額。 高博德指出,星展現時在香港的市佔率約5%至6%,人民幣業務的佔比約為一成。該行對人民幣市佔率的目標已較數年前降低,主因市場出現更多新對手。「我們在香港的人民幣市場採取積極的定位,若可令市佔率保持在一成左右,已感到滿意。」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也正為銀行業帶來巨大挑戰。對此高博德認為,阿里巴巴、騰訊等網絡公司在內地的發展比銀行更具優勢,主因它們毋須受制於銀行業所面對的監管框架,惟當網絡公司與銀行從事相同性質的業務時,待遇理應一視同仁,而監管當局亦開始意識到這方面的重要性,他相信未來可見到雙方的競爭漸趨平等。
寄望內地發展機會
至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業務的影響,高博德稱目前主要是房地產相關的行業較受影響,其他行業大致向好;加上以中國近9萬億美元的GDP規模計算,若經濟增長可達7%,仍能產生6000多億美元的巨大增長,商機甚大。他認為內地有過千家企業可以合作,而星展目前僅與400多家的業務有聯繫,相信未來5至10年的發展機會仍多。
中港10年 愈依賴愈生厭
1 :
GS(14)@2014-09-22 14:22:5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922/news/ec_gca1.htm
【明報專訊】香港走過SARS低潮,短短10年間卻見樓市破頂、零售暢旺,有人將功勞歸於內地自由行,有人不滿金舖藥房佔領大街小巷。本報委託港大民研調查中港關係10年變化,發現逾六成港人雖認同香港對內地依賴程度高,但七成人則指對內地人好感減少,即「愈依賴、愈討厭」。根據統計,去年「自由行」人數較10年前增加逾5倍,零售業界和學者皆認為,零售和旅遊業對內地客的依賴「絕對過大」,對港人日常生活造成衝擊,樓市影響住屋亦使中港矛盾升溫。
港大民研計劃接受本報委託,在今年8月底以電話隨機訪問了1015名操粵語的香港居民,發現有61%港人認同「比起10年前,香港與內地關係密切好多」,同時有62%港人認為「目前香港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高」。
六成人感港依賴中國 七成「好感減少」
即使中港兩地關係愈趨緊密,但未能拉近兩地人民鴻溝。調查同時顯示,71%人承認「香港人對內地人的好感減少」,只有約12%市民有增加好感。就「香港對內地貢獻」評分,以促進內地金融發展、與世界接軌、人才發展等3項,都有6.1至6.8分成績(最高10分),但對促進民主卻只有4.7的「不及格」分數。
統計處的多項數據證明香港在旅遊、零售、貿易和金融等行業愈來愈依賴內地,內地來港投資移民亦大增,並帶來逾400萬資金投資房地產,推高樓價。資料顯示,過去10年訪港內地旅客由1225萬大增至4070萬,佔總訪港旅客75%;其中個人遊消費更佔總零售銷貨額的22.2%,比例較10年前大增17.7百分點(見圖)。
「中港矛盾」緊張令兩地關係不易再談合作,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認為,「中港矛盾」屬全球情的其中一項事例,近年中國崛起太快,與其他國家及城市的人民尚有莫大文明差異,但其他人又無法再以傲視態度面對內地人,形成「心理不平衡」,自然引發衝突。他形容,上述差異亦變相令港人增加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加上年輕一代民族情感較低、較接受西方價值觀,隔膜更甚。劉認為,現時的政治爭議非永久問題,重要是如何調整政策,令更多人能受惠於中港合作的成果,令人人得益。
內地客10年暴增 關焯照:須先改善一簽多行
經濟學者關焯照分析,內地企業在港總市值達14萬億、佔整體57%。他相信矛盾困境暫成定局,難以一時回落,但相信政府須先改善「一簽多行」等旅客政策,至少在生活層面上減低港人怨氣。但中港矛盾激化,不等同內地市場流走,認為內地經濟市場尚在發展、人民幣市場不能霎時開放,相信本港「十年八載仍好安全」,但必須發展多元化產業,維持本港競爭力。
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直言,內地客來港購物開支,高峰期佔零售總額達三四成,連同其他如飲食、交通等消費,確實對本港過去10年的經濟有莫大影響,業界對內地客的需求「絕對過大」。但每個年代都有一種旅客主導市場,以往表現較「低調、斯文」,不似現時的「拖篋」旅客,認同政府要有政策調整,改善現行矛盾狀。
明報記者 鄭穎瑩 錢瑋琪
2 :
GS(14)@2014-09-22 14:23:1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922/news/ec_gca2.htm
【明報專訊】本報委託港大民研的調查又發現,受訪的18至29歲青年對內地人好感最差,近九成人稱認為「好感減少」,卻同時有逾六成人認同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高」,相對50歲或以上人士組群有近兩成人認同「好感增加」,反映不同年齡層的意見有分野。
兩成逾50歲者「好感增加」
今次調查針對18至29歲、30至49歲、50歲或以上等3個年齡層。若按年齡劃分調查結果,「30至49歲」群組中,69%人認為對「中國依賴程度高」為最多,其餘分別為「18至29歲」的62%,及「50歲或以上」的58%,意見相對平均。
再看港人對內地人的好感度變化,以「18至29歲」達88%人對「內地人好感減少」為最多,其次為「30至49歲」的79%,「50歲或以上」人士明顯回落至56%,18%人甚至增加好感。
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分析,本港年輕一代的民族情感低、不似老一輩有親戚於內地、較接受西方價值觀等,都令中港隔膜更甚。
面對內地的發展機遇,青協督導主任鄧良順指出,不少畢業港生都有意北上發展,卻不願長駐內地,通常只接受較短期的出差工作。港生不但會質疑內地的治安、秩序,亦擔心與內地人的文化有差異,他建議年輕人應採取開放態度,擴闊自身視野,否則優勢或很快被內地的「海歸派」年輕人所取代。
3 :
GS(14)@2014-09-22 14:23:32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922/news/ec_gca3.htm
退休族黃遠輝:青年感矛盾 因內地人炒樓
2014年9月22日
【明報專訊】內地人湧港不但在零售業引發中港矛盾,亦因內地投資者紛紛來港買樓,助長本地樓市炒風。退休前是中國工商銀行(亞洲)副總經理、本港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的黃遠輝坦言,內地人炒高樓價,令年輕人沒能力上樓,是一個引發中港矛盾的主要因素。
黃遠輝認為,本港面對的問題,主要是樓價過高及租金過高,令生活受影響,「矛盾是介乎『有產』與『無產』之間的矛盾」,若有物業資產,資產會升值;若沒有資產,一直都無法買樓,被迫居住在環境不理想的地方,「樓價點解會上得這麼快,固然是2009年後的低位反彈,但平均樓價現在是高過1997年,需求在哪裏?新增的呢?是來自國內」。
理解為何青年公民抗命
他坦言,內地人買香港的樓,他們的投資方式不同香港人會放租,而是純放在這裏等它升值,亦不推出市場。對於年輕一代,是需要置業的人,「但這班人沒了希望,在高樓價下,如想不靠爸媽,是沒可能……是由有希望變絕望」。身為老一代,他理解年輕人追求民主,不滿中央推出一國兩制白皮書等看法,身邊朋友都沒有聽到很多人簽名反對佔中,「言下之意唔係支持佔中,但至低限度會同情,或可以理解為何有一些人在所有方法、選擇用完下,會用一些公民抗命方式,而那應是一個和平、理性(的方法),他們本身只是追求一種理想」。
4 :
GS(14)@2014-09-22 14:23:49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922/news/ec_gca4.htm
80後創作人:去中國化生活 減內地影響
2014年9月22日
【明報專訊】一些不滿中港矛盾的港人選擇從生活中「去中國化」,希望藉以減少中共政權的「維穩費」。網絡漫畫「溫水劇場」作者白水(筆名),9月初曾創作一幅消極抗爭圖,內裏包括剪中銀卡、不入紅籌股、不飲國產啤酒等方案,心知此舉對政權影響近零,但至少可調整個人的意識形態,也感減少國內市場對自身的影響力。
剪中銀卡 不飲國產啤
本身為80後的白水直言,創作「從生活去中國化」的漫畫,源於9月初北京人大對政改落重閘,希望小市民都有方法消極抗爭,「既然說『中國的都會爆炸』,至少可減低對自身傷害」。他說自己無中國銀行戶口,亦無用內地社交平台、無買國產貨或品牌等,貫徹了漫畫提供的九大方案。
內地貪污 不同意青年北上
不過,現職玩具設計的白水始終要往返內地工作,避無可避,他稱不少製造工廠開始移遷至東南亞地區,加上內地生意文化及經濟結構存在隱憂,包括無合約精神、貪污等問題,不同意年輕一代北上發展。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