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與毅行者為敵 蔡東豪Tony Tsoi

2013-11-21  NM
 
 

 

今年毅行者成績,將來會加一粒星,因為大浪西灣村村民封路抗議,改道後路程比原來賽道短了三公里。臨場改道打亂參賽者的預算,影響心情,這條數怎計算?據聞奪得冠軍的尼泊爾隊,到達大浪西灣村時才知道須改道,擾攘一輪才折返。多隊快隊預先準備在大浪西灣村飲水補給,最後要捱到北潭坳,七除八扣,這三公里所賺無幾。

大浪西灣對我有很特別感覺,這感覺不單是因為它是香港十大勝景之首,不單是毅行者操練期間我經過無數次的地標,而是它代表一場社會運動對我的啟蒙。2010年,商人魯連城被發現在大浪西灣興建私人樂園,政府開始的時候態度強硬,指這是私人土地,政府無權規管。隨即全城喚起震動的反對聲音,由市民而不是壓力團體發動,政府急忙轉軚。作為一個關注事件的旁觀者,我認為這件事太神奇,香港經歷一場又一場保育戰,戰果是一面倒,政府不斷提醒香港人,發展是不能逆轉的硬道理。

大浪西灣事件代表一場難得一見的保育勝利,由事件爆發至政府立例監管,只用了21日。我不想香港人忘記這場「勝利」,所以寫了《七俠四義——大浪西灣保衞戰》這本書。寫這本書的時候,大浪西灣事件的所謂「勝利」,我加上引號,因為當時已知道有手尾跟。果然,鄉議局主席劉皇發22年來首次提出修訂,將大浪西灣剔除納入郊野公園範圍,大浪西灣事件將重燃烽火。昨日大浪西灣村民封路抗議,就是希望社會關注這件事。

我不知道村民的軍師是誰,獻出這個破壞毅行者的計劃,村民計錯數了,錯得厲害。樂施會是世界性組織,宗旨是在世界各地進行扶貧工作。毅行者是香港樂施會每年一度招牌活動,32年歷史在香港誕生,出口全球多國,實在是香港的光榮。每年四千多人參加毅行者,加上義工和支援隊伍,這些人不是普通人。

大部分人認為行一百公里是戇居,而毅行者明知故做一件戇居事,這些人當然不是普通人。毅行者關心社會,樂於助人,不怕麻煩,以上形容是客觀分析,是由毅行者賽例逼出來。四人一心行一百公里,就是會磨練出不普通的一群人。

我認識的大浪西灣村村民,都是老實人,一直對毅行者友善,不似會策劃出這等劣行。事前不動聲色,突然封路,旨在破壞一項香港人引以為榮的活動,出發點陰濕,這些人究竟在想什麼?把毅行者當作利益談判籌碼,引起社會關注,這算盤錯得太厲害。或許很多市民根本不知道或不關心大浪西灣事件,經過封路事件得悉事件由來,我相信沒有人會認為村民做得對。香港人再一次見到,新界每出現問題,新界人處理方法一定是惡霸式。作為香港人,新界的人和事,變得愈來愈陌生。可惜的是,我認識的大浪西灣村村民不似是惡霸。遇上關於新界土地的問題,歷屆特區政府都是耍一招拖,希望蒙混過關,把難題留給下一任。郊野公園土地規例糊塗,存在大量未解決問題,政府一直未妥善制定補償等相關措施,村民或者也是受害者,但解決方法一定不是與毅行者為敵。土地問題只能由政府解決,不幸的是,以現屆政府的政治實力,能夠解決問題機會率近乎零。十二月四日,鄉議局劉皇發動議提交立法會審議,決定大浪西灣能否納入郊野公園,立法會將成為保育戰場。假如劉皇發動議獲得支持,我們下一代或者不會見到今日我們喜愛的大浪西灣。想不到三年前大浪西灣保衞戰未完結,跟三年前的分別是,毅行者在這場保衞戰中,會有一個角色。請預我一份,我從來未曾為自己的毅行者身份,感這麽驕傲。註:樂施會臨危應變,短時間內改道,調動義工,做得實在好,抵讚至極。香港郊野公園真正是寶藏,道路四通八達,樂施會立即找到一條可容納四千多人用的賽道,這就是郊野公園之美妙。我向樂施會職員和義工致敬。

蔡東豪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442

幫馬雲打工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11-28  NM
 
 

 

形容馬雲為自戀狂,我相信我不是第一個。由初出道,馬雲便顯露口出狂言風格,標榜自成一派,內地傳媒不時以「狂人」稱呼馬雲。阿里巴巴成績驕人,在勝者為王的商業世界,馬雲的「狂」被視為一種優勢。有實質成績支持的狂人,說話特別響亮,我相信不少加入阿里巴巴工作的年輕人,是慕馬雲之名。在公司外,領袖的狂可以是一種魅力,但在公司內,距離較接近,領袖的狂容易變成自戀狂。

自戀狂有很多特徵,例如野心大和樂觀過人,往往定下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在追求目標過程中,能夠說服員工跟着自己走。自戀狂表面性格多姿多彩,舉動務必有型有款,說話句句金句,大多是關於較虛無的願景。自戀狂需要外間注意,以自我為中心,因此,自戀狂特別願意 冒險。我留意了馬雲幾年,認為他符合自戀狂的大部分特徵。馬雲需要身份象徵、別人讚譽、控制大局的感覺,千方百計令人相信他的一套才是真理。阿里巴巴由零做到千億企業,途中擊倒外資大鱷,旁觀者對馬雲的超凡能力,更加深信不疑。我對馬雲最深刻印象,來自兩件事:第一件是2011年支付寶事件。馬雲繞過阿里巴巴董事局,單方面把阿里巴巴擁有的支付寶,轉移到由他控制的私人公司。馬雲的解釋是,內地政府不發金融機構牌照予外資操控的企業(阿里巴巴大股東是美國雅虎和日本軟庫),因此被迫出此下策,實在是為公司好。非內地人目睹這種明目張膽侵吞公司資產的行為,嘆為觀止。據聞最後阿里巴巴向海外股東賠償,了結事件。最令人震驚,是馬雲不覺得侵吞資產是一回事,還振振有詞解釋他的一套道理。當一個人的價值觀跟普世價值可以相差這麼遠,我不寒而慄。

第二件事是阿里巴巴最近提出以合夥人制度在港交所上市。阿里巴巴的所謂合夥人制度,是讓管理層控有提名董事的權力。五百年來,自公司制在歐洲誕生,公司擁有權從來都是股東,由股東提名董事局,再由董事局委任管理層。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扭曲公司管治制度,假如阿里巴巴的一套是對,全世界須重新理解公司制的真正意義。夠膽提出這種歪理,逆普世價值而行,已經是了不起,馬雲還以堅定語氣指出,假如港交所不與時並進,蒙受最大損失的,是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將來。即是說,全世界是錯,馬雲是對。勝利者的說話,聽上去似是真理,我還是不要糾纏馬雲是否自戀狂。在自戀狂橫行的世界,我們須裝備自己,我想說的,是怎樣跟自戀狂上司相處。我不是在說反話,自戀狂無處不在,對有些公司發展,可能是利多於弊。新成立科技公司便是例子,當生意核心似夢想,相信夢想可能只有自戀狂,很多時就是靠自戀狂的不移信念,及說服別人的本領,才有機會捱出新天地。

跟自戀狂相處,最重要一點是順勢走。順勢意思很明顯,不要逆自戀狂意願,他要行東面,你不要行西面,即使你心裡不同意,不要表達異見。不過,順勢走另一重點是「走」,即是不可坐着不動,被自戀狂視為應聲蟲,須讓自戀狂見到自己有所動作。自戀狂生活在為自己計劃的世界,跟他們相處,千萬不要提醒他們,外面有另一個世界,而這世界的看法未必跟自戀狂相同,例如:「馬先生,合夥人制度好像不是世界主流。」在自戀狂面前攞分,你要順勢走:「合夥人制度假如行得通,是一種突破。」不要誤會我在鼓吹大家做「馬屁王」,絕對不是這種意思。各位留意我建議的順勢走,並不出賣自己的良知和靈魂。假如馬雲真的攣都拗得直,能說服港交所,容許阿里巴巴實施合夥人制度,確實是一種突破(港交所總裁一日是李小加,誰敢說不可能)。我建議的順勢走,自戀狂聽得舒服,自己或可算心安理得。有人說,中國人合群,不標奇立異,自戀是一種接近西方的概念。馬雲創辦阿里巴巴之前,職業是英文老師。

蔡東豪 Tony Tsoi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46

炒大鑊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12-05  NM
 
 

 

中大醫學院教授余卓文「封刀事件」最近稍靜下來,醫管局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事件,可能在報告完成後,才有新一輪熱烈討論。最終結果誰對誰錯,這事件對香港公共醫療系統已造成很大傷害。封刀事件表面上牽涉資源分配和權力鬥爭,這類事件在任何性質機構也可能出現,本不足為奇,但在性命攸關的醫院出現,市民聽後心裡特別不舒服。

封刀事件當事人在傳媒互數對方不是,特別之處是,市民聽完雙方陳詞,連問題重心也掌握不到,遑論弄清楚誰對誰錯。市民唯一可肯定,是雙方矛盾極深,這場爭拗在公眾視線外,一定存在一段長時間。外表斯文的醫生炒大鑊,駁火可能不甚明顯,但這種炒大鑊更大鑊。今日我想談炒大鑊。炒大鑊的源頭是矛盾,矛盾可以是關於人,也可以是關於事,大部分情況是夾雜着人和事,經過一段時間醞釀,雙方找不出或不願意找出解決方法。然而,矛盾不一定演變成炒大鑊,某程度的矛盾,代表機構存在異見聲音,避免墮入集體愚昧陷阱,可能是好事。由矛盾演變成炒大鑊,我留意到兩種常見情況:第一種是困獸鬥式矛盾,有可能出現於機構所有階層。同事因工作需要,日夕相對,假如關係出現問題,無發洩途徑,積累日深,容易炒大鑊。第二種情況是唔俾面式矛盾,大都出現在機構高層,封刀事件背景應該是屬於這種情況。高層因資源或權力產生矛盾,過程中出現互不俾面的情況,本來矛盾有機會解決,但因為雙方欠缺有效溝通,甚或小事也變大事,最後以炒大鑊解決。

每次聽到「和諧」兩個字,我都打冷震,我很怕和諧的環境。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意見,是非常正常,在存在不同意見情況下硬要製造和諧,需要造作,長時間造作一定是假象。因此,對我來說,和諧是假。正常工作環境必定存在矛盾,有時候矛盾隨着時間過去而消失,有時候矛盾繼續存在但不亂大事,有時候矛盾隨着炒大鑊而得到解決。你沒聽錯,炒大鑊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讀者有沒有目睹公司內同事炒大鑊?炒大鑊可以發生在走廊、茶水間,兩個人聲線和語氣進入不正常狀態。在開放式辦公室環境,炒大鑊可以是一件很公開的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事人很有可能從炒大鑊中尋找到心理上解脫,之前因種種原因築起的圍牆倒下,問題因此而消失。炒大鑊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仍選擇這樣做,是因為這一刻當事人認為別無他法。在熟悉自己的人面前,跟自己熟悉的人炒大鑊,需要很大勇氣。公開炒大鑊過程醜陋,兩個成年人做醜陋事情,心裡不好受。炒大鑊的震撼很大,當事人事後一定想:剛才發生了什麼事?這是一個反省時刻,很多矛盾在這清醒狀態得以解決。矛盾持續下去,很多時是當事人不肯認衰,沒有什麼比在大庭廣眾炒大鑊更樣衰,當事人卸下包袱,一身鬆晒。炒大鑊不是問題,真正問題是炒大鑊後,當事人是否願意放下,而我的觀察是多數願意。

我未去到鼓勵他人炒大鑊的地步,但如果矛盾太深,雙方欠缺正常溝通,炒大鑊未必是壞事。我們經常麻醉自己:時間可解決很多問題。這是謊言,時間只會令傷口變得更爛,拖延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炒大鑊另一個須注意地方,是須顧及旁觀者感受。炒大鑊最傷害到的人,很多時不是當事人,而是旁觀者。處理旁觀者感受的最佳方法,是當事人公開談論炒大鑊這件事,最好當作笑話,然後由當事人請食飯。封刀事件中,當事人全部是能力高人一等的醫生,這些人一生被視為人中之龍,不屑正視矛盾的存在,更加一定認為炒大鑊是不文明的粗暴行為,不可能是解決矛盾方法。人中龍解決矛盾方法是,不解決,因為自己是對,對方是錯,最後勝利者一定是自己。我相信封刀事件未經歷公開互罵階段,信不信由你,假如當事人有炒大鑊經歷,封刀事件可能不會惡化至無彎轉。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70

廠家最痛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12-12  NM
 
 

 

關於產能,這一陣子我算是專家,因為我滿腦子是關於產能。兩年前,精電作了一個大膽決定:增加產能。對精電來說,這是空前巨大的工程。那時候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佔精電一半生意的歐洲市場,陷入債務危機。精電專注的產品,有人認為是夕陽行業,增加產能似是跟傳統智慧背道而馳。

在任何環境下,增加產能是非常困難的決定,因為這決定存在時差,多少工業家就是葬身在這時差中。建廠房、安裝設備、增加配套設施等,需時快則一兩年,複雜一點需要更長時間,以精電為例,需兩年。或多或少,決策者受作決策當時的市場氣氛影響,然而真正需要掌握的市場環境,卻是兩年後。即是說,決策者以今日已知的資料,在今日市場氣氛中,作一個兩年後的市場預測。這預測很容易出錯,因為廠家傾向相信將來是現狀的延續。工廠生意好,訂單接到手軟,交貨期愈推愈後,客戶開始不耐煩,這是廠家的快樂煩惱。這時候,十個廠家,九個會想到增加產能。我所指廠家受今日氣氛影響,是廠家決定增加產能的背景,十居其九是基於今日的盛世。任何生意都面對周期,盛轉衰,衰轉盛,廠家最重要技巧之一,是辨識身在周期何處。廠家面對的盛世,不會長久,並且代表下一個轉變通常是由盛轉衰。可是,傳統智慧是贏要谷,輸要縮。廠家此時想到的人生大道理,是「殺得性起」、「乘勝追擊」等。周期或長或短,以我觀察,五年是不會大錯的假設。假設周期為期五年,增加產能需時兩年,盛世時廠家應做的事是,為工廠前景由盛轉衰做準備,即是最開心的時候,滿腦子想着不開心事情,這是違反人性的行為。

人開心時想着開心事情,並預計會繼續開心下去。相反,人不開心時,覺得前景很灰。客觀事實是,生意有周期和增加產能需要時間,因此,增加產能的決定是違反人性的,最適宜增加產能的時候,是身處周期最衰的時候。不開心時,廠家應想着新產能落成時的開心時光,我提出這理論,很多人都覺得我是白痴。增加產能的決定不單違反人性,難度也極高。即使廠家擁有違反人性的本領,懂得看穿生意周期的奧妙,增加產能也是近乎不可能的決定,因為廠家不是活在真空中。試想,廠家找銀行談增加產能融資的可能性,跟銀行家解釋:「現在環境的確是很差,但做生意有周期,現在開始增加產能,兩年後生意轉好,到時食正條水。」銀行家心裡想,食就是食,不過廠家你去食「×」。銀行家不是沒道理,增加產能後生意逆轉,出現產能過剩,可以致命。香港廠家從實戰中累積經驗,深明以上道理,或許偶爾作出錯誤產能決定,不過,出現產能過剩情況,廠家發現後大力節流,過一段時間,需求逐漸回升,消化新增產能。我的觀察是,香港廠家總能捱得過去。對於當打的香港廠家,產能過剩是一個不常見及短暫的現象。在內地,產能過剩卻是一個國家問題,領導人也不得不理。原因是,地方政府積極扶持地方企業,擾亂市場規律,製造產能過剩災難。中國式產能過剩並非由自由市場形成,而是由地方政府以行政措施推動。當市場逆轉,工廠應該為過去過分擴張付出代價,但地方政府像只懂寵溺兒女的父母,施展渾身解數扶持。工廠受市場教訓,過程不錯是痛,但捱得過去,代表着成長印記。內地工廠像被寵壞的孩子,只懂長在地方政府庇蔭中。當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地方政府失去監管功能,地方企業這孩子變成惡霸。中央政府一次又一次提出正視產能過剩問題,地方政府一直不合作,以自己利益為上,把問題拖延,希望時間可解決問題。三中全會後,我對中央政府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疑中留情。不過,即使情況改善,也需要很長時間。短期內,香港廠家仍是最痛,發現隔籬建了一間跟自己競爭的工廠,由地方政府打本。

蔡東豪 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526

為贏而拗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12-19  NM  
 

 

作為上司,或站在擁有權力的位置,我不時警惕自己,在一句說話可講或可不講之間,最好不講。上司的說話有分量,下屬怎樣接收,很多時跟上司的原意有出入,以上經驗是由無數錯誤累積得來。在下屬面前,上司覺得自己特別英明神武,可能是習慣了這種位置上不平等的關係,上司覺得下屬工作總有瑕疵,所有事情都加進自己的意見。上司總有意見的出發點,可能是不放心,可能是自以為是,總之上司的意見永遠最有見地。

其實,假如上司可選擇一個可以「衰」的場合,應該是在同事面前。大家同坐一條船,衰不是大問題,可是,實情通常是相反,上司最不願衰在同事面前。跟同事談論事情,由公事到瑣碎私事,不管氣氛是激烈或平和,上司都要確保最後下定論的人,是自己。在同事面前,上司變成百事曉或百彈齋主。同事習慣了上司下的定論才算數,所有事情都留待上司作決定。久而久之,下屬不會把一件事情做完,做七成便交貨,反正上司也會像老師拿着紅筆修改。這些年,我學到的教訓是,除非我認為自己的意見能夠把事情明顯地變得更好,否則提醒自己收口。當我的意見頂多把事情輕微改變,倒不如依照下屬的方法去做,增加下屬的自主感。我永不應排除這可能性:或者我的意見根本是錯。上司口口聲聲把權力賦予下屬,少說話是好開始。想深一層,少說話不單適用於上司和下屬關係,其實適用於所有人與人接觸的情況。每日,我們跟不同人接觸,接觸範圍包括不同領域,必定出現持不同看法的情況,對於例如我這類自以為好醒的人,時刻滿布陷阱。陷阱之中,最大鑊是為贏而拗。兩方持不同看法,出現辯論,很容易演化為爭執。起初,兩方或擁有良好意願,以為真理愈辯愈明,以理服人是社會進步的過程。但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意願,爭執通常變成零和對決,以理服人變成不擇手段爭勝。兩方提出的理據,不是為了尋求真相,而是為支持自己的論點。

這種為贏而拗情況經常在辦公室出現,例如開會開了一段時間,會中出現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案,開會尾聲總有人說這句話:「照我睇,這件事其實好簡單……」即是說,大家不用多談,我看得最通,讓我來作總結。開會原意是通過集思廣益,找出最佳方案,可是與會者為贏而拗,開會變成有人贏有人輸的競賽。為贏而拗的害處,小則浪費時間,不能達到預期有建設性的結果,大則影響感情,造成長期傷害。當一項交流變成有人贏有人輸的競賽,語言不再是交流工具,而是擊倒對方的武器。武器旨在傷人,很多不應該的說話,說出來會有人後悔的說話,都會出現。我們口口聲聲「對事不對人」,但心裡面,我們分不開人與事的分別。「爭執中,沒有人會贏」,我們熟悉這句話,但我們不知道這句話的真正意義。贏輸的重點是,雙方願意遵守賽例,賽例列明怎定勝負。還有,比賽多數有裁判,裁定參賽者有否違例。爭執中,賽例由誰定?誰擔任裁判?這是問題所在,一場沒賽例和沒裁判的競賽,最後多數是沒結果,當參賽者一心想贏,而結果是沒結果,所有人最後不開心。

當爭執的當事人是上司和下屬,最沒意義,因為情況立即變成賽例由上司定,裁判是上司。這場競賽沒體育精神這回事,從開始便不公平,下屬一方無心戀戰。爭執有沒有可能不淪為有人贏有人輸的競賽?我認為很難。我們以為自己在以理服人,對方心悅誠服,接受自己較有道理的觀點,實情可能是對方只是不想再浪費時間,選擇退出。很多時所謂理據其實是個人感覺,而感覺就是感覺,其他人很難為別人感覺,而扭轉自己感覺。我接受我沒能力改變別人的感覺,因此,請別人也不要硬要求我接受其他人的感覺。你有你,我有我,好嗎?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05

股神的Alpha 蔡東豪 Tony Tsoi

2014-01-02  NM
 
 

 

曼德拉去世,我聯想到股神畢菲特。世上可能只有曼德拉一個人,不分種族、國界、信仰,受所有人敬仰。投資界特別多包拗頸,人人自信心滿溢,投資者崇拜的人多數是自己。在投資界,可能只有畢菲特一個人,不分投資信念,受所有人推崇。近年,傳媒濫用「神」這個字,稍有名氣,不管名氣是怎樣建立起來,便稱為神。畢菲特之所以是神,是經過歲月和風浪的考驗。

被公認為神,畢菲特令人讚嘆之處,是他言行舉止,表面上像凡人。畢菲特不停告訴別人,他的投資信念其實簡單,其他人可隨時複製,所謂絕招是長期擁有低風險和優質股票。多年來,不少人以不同方式,拆解畢菲特投資往績,希望找出箇中奧妙。很多人不服氣,神一定跟凡人不同,股神一定收藏一些不可告人的絕招。一個又一個學術研究結論,結果指向同一事實:股神是在說真話,他的驕人投資往績,最主要原因,正是長期擁有低風險和優質股票。《蘋果日報》丘亦生最近撰文提及一項三個紐約大學教授去年做的研究,名為「股神的Alpha」。這研究結論指,股神的秘密,是沒有秘密。他做到而其他人(即全世界所有投資者)做不到,是因為其他人「不想」和「不能」做到。股神已經公開他的秘密,其他投資者可照跟,事實是,首先,沒有人想跟。明知是光明路,也不願行,投資者就是犯賤。先說專業投資者,基金經理職責是為客戶賺取優異回報,這些專業人士理論上最有誘因,模仿股神的一招,長期擁有低風險和優質股票,便有機會做其小股神。然而,不想做的動力,原來可以是很大。

爬得上基金經理位置的人,一定是有主見的人,這些人相信自己的眼光。自信容易製造自負,基金經理不單要贏,還注重要贏得有型。基金持股最多股票,如果是恒生(0011)、港鐵(0066)、領匯(0823)等,基金經理會覺得即使是贏,也贏得不夠型。持有這些沉悶股票,不能顯示自己過人的實力。相反,基金經理交出的優異成績表,捕捉到濠賭股或內房股的升升跌跌,這種滿足感難以用筆墨形容。散戶更加不消提,在朋友之間認叻,是投資一大樂事,買沉悶股是不懂投資的人才去做,例如家庭主婦。再者,散戶的信念非常薄弱,大部分時間不清楚自己持有某股票的原因,股價一旦波動,財經演員唱止賺止蝕,便速速離場,根本不可能出現長期持有這回事。做不到股神,只怪自己,根本沒有人想做。就算有人擁有過人的堅持,也做不成股神,因為不能做到。又先說專業投資者,基金經理在一個沒耐性的世界操作,基金客戶心目中的「長期」,是以月或星期計算。基金經理不覺得自己在參與一場馬拉松,而是參與一連串的短跑衝刺,而每一次衝刺的賽果,有可能影響基金經理的工作表現。股神旗艦巴郡的股票,投資年期是以年,甚至是十年計,在基金經理眼中,這種支持者是外星人。在沒耐性環境,基金表現稍有差池,便出現贖回潮,基金經理被迫沽貨套現,身不由己。

股神能夠誠實地、堅定不移地長期持有股票,因為他背後有一群相信他的股東。由98年7月到2000年2月,科網泡沫高峰期間,巴郡股價下跌44%,而同期大市上升32%。股神不相信科網股,堅決不沾手,但那時候所有人瘋了,科網股大升,股神鍾情的低風險和優質股被打入冷宮,股神捱得過這一關,是巴郡股東願意相信股神。換着另一個人,股東可能逼巴郡換人,或逼股神跟大隊買入科網股。理論上,散戶最有資格做出股神的成績,因為錢是屬於自己,不用向他人交代,假如有信念,有能力堅持下去,大可長期持有。實際上,散戶定力最差,最不能捱過重要關頭,往往在最不適合時機做出最不適合的事情。事實證明,股神並不擁有神秘力量,他過人之處是他真的做出他宣揚的投資概念。我們不是神,因為我們不想和不能做到。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986

叩頭吧 蔡東豪Tony Tsoi

2014-01-09  NM  
 

 

在外資企業總部的會議室,經常討論一個陌生概念,是「中國不同論」,有些事情在中國發生,就是跟世界版本不同。近期中國政府向外資開刀,由官方媒體領軍,大力抨擊外資在中國的營商手法,範圍包括貪污、品質欠佳、操控價格等。外資管理層聽後一定又憤怒又疑惑,中國企業營商手法卑劣,臭名遠播,政府大賊不捉,反而打壓相對上守法的外資,道理說不過去。負責中國業務的外資高層,出力勸告,重申中國就是不同。

中國政府打壓外資,不似是個別事件:肯德基捲入食品安全問題、蘋果售後服務被傳媒嚴厲批評、星巴克咖啡被指定價過高等,一單接一單,攻勢組織有序。外資看後不寒而慄,沒有人敢幸災樂禍,因為打壓外資行動似是剛開始,下一個目標隨時是自己。事到如今,已經不是討論打壓是否公平的時候,事實在眼前,中國政府是有計劃行動,外資須重新部署中國策略。有些外資考慮後,暫避風頭,避開這場深奧的競賽,例如日本明治乳業宣布退出中國奶粉市場,官方解釋是,在中國沒有競爭優勢。這解釋可圈可點,外資在中國市場究竟有什麼優勢?首先,外資能夠進入中國市場,這個機會本質是一個「恩賜」。中國很多行業嚴格上不准外資參與,一是政府特准,一是隻眼開隻眼閉,外資在中國的生與死,很多時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上。因此,外資在中國務必如履薄冰,這態度是應分的,因為這個在中國搵錢的權利,政府可隨時收回。政府准許外資在中國經營,其實從開始便附帶條件,所謂公平競爭,只是外資一廂情願的想法。中國政府引入外資,是看中外資擁有的一些東西,包括技術和品牌,以及一樣很多人可能忽視的無形資產:符合國際標準的營商手法。本地企業貪腐成風,為利潤可毒害兒童,政府看後同樣心痛,但面對由國企和地方政府組成的強大利益集團,束手無策。引入外資,一個主要目的是,希望中國老百姓可親身體驗到,原來有另一個選擇。政府不是不想打貪打假,但強敵當前,有心無力,引入外資是曲線打貪打假的策略。或者,本地企業參考過外資的經營手法,會改過自新;又或者,中國老百姓嘗試過外資的產品和服務,以行動向不良本地企業說不,迫使本地企業走向正規。因此,假如外資參與貪腐和其他不正當行為,中國政府當然不手軟。道理是,中國人已無奈接受腐敗的本地企業,當作是命運安排,但中國人沒必要接受腐敗的外資。

這所謂道理牽涉大細超問題,打壓外資是公然一國兩制,對待本地企業和外資,採用兩套不同尺度。對中國而言,打壓外資不是問題,因為中國市場大,前景光明,外資爭住進來,公平與否,從不在外資決策之內。再者,外資一盤散沙,腰骨不夠硬,目睹其他外資遭打壓,通通不出聲,政府更加愈壓愈勇。經營環境其實異常危險,外資仍「入鄉隨俗」,以中國手法在中國營運,中招後懵然不知。我預計習近平政府將來打壓外資,只會愈來愈大力,有兩個原因:第一、從規範營商手法角度看,打壓外資是經典「殺雞儆猴」手段。既然政府不夠力直接打擊腐敗的本地企業,轉而大力打外資,希望在行業之內製造些少阻嚇作用。大部分外資會吞下這啖氣,唯有把業務做得更規範,迎合政府的要求,包括降價和提高品質標準。外資不停變陣,把本身做得不錯的水平做得更好,直接提升行業競爭水平,迫使本地企業也須求變。第二、打壓外資符合習近平政府的民族主義路線。揭露外資在中國的不良營商手法,證明貪腐和造假不是中國人特質,外國人也可以很壞。打貪和打假是老百姓的訴求,打國企和地方企業,政府暫時無力,但打外資決不手軟,起碼證明政府努力處理民眾的不滿。假如仍有外資不明白為何中國政府雙重標準處事,我可斷定這些外資在中國業務的前途似「咁」。唔好喊,不如早點退出。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48

GDP廠家 蔡東豪 Tony Tsoi

2014-01-16  NM
 
 

 

「產能過剩」是一個商業現象,何時何地也可能出現,這個問題不多人談論,因為性質不複雜,解決方法簡單,但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產能過剩成為國家級災難性問題,就是中國。習近平上任後,多次公開談論產能過剩引發的一連串嚴重問題,三中全會也鎖定解決產能過剩為重要經濟任務。一個正常商業現象,竟須勞煩國家領導人操心,也只有在中國。

產能過剩是一個供求問題,出現這情況,可能是供應增加或需求減少,屬於正常情況,這狀態不會持久,因為供過於求,價格會下跌,供求自然會調整,假以時日,會回復正常。正常商業現象內藏自我調節機制,商人為了自身利益,會作出理性決定。某程度產能過剩是正常狀態,需求不是長期不變,牽涉季節性和突發事件,在大部分時間,供應應該大過需求。再者,增加供應需要時間,例如訂購物料,甚至增建廠房。我們不會聽到奧巴馬煩惱產能過剩,因為美國跟中國不同,美國經濟模式屬於理性,只有一種經濟模式把產能過剩變為國家級災難性問題,是計劃經濟。產能過剩一直在中國存在,這問題提升至災難性層次,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中國政府動用四萬億人民幣救市,這筆錢除了落入貪官口袋,其他主要用在增加本身已過剩的產能。假如需求同時增加,供應增加不是問題,但過去幾年,全球經濟低迷,連中國也放慢腳步,供求兩邊同時受壓。產能過剩是中國一直解決不了的問題,官員必定歸咎於一個虛無的概念:「體制」。所有有關中國的問題,彷彿都是源於體制,究竟什麼是體制?我相信答案是大雜燴,包括中央以GDP掛帥、計劃經濟黑手無處不在、地方政府保護主義橫行、地方官員思維短視等。這些問題單獨看,殺傷力似不大,但加起來,就成為習近平不能不重視的難題。

中國過去三十年經濟奇跡,全球敬仰,但埋藏了許多深層次問題。以GDP掛帥無疑代表一個清晰無誤目標,讓全民參與經濟革命,但同時產生大量矛盾。由領導層至地方官員,表現指標是投資額和增長率,而不是盈利和生產力,這場經濟革命的重心,從開始便走錯方向。最高的大廈,產能最大的工廠,中國旨在做大做強。大和強或可在短期內反映在GDP數字上,但在GDP數字下面,是大堆遲早需要處理的手尾。我在想,假如我作為企管人的表現指標,是營業額有多大,不須理會盈利,而且資金源源不絕,由我管理的工廠,會變成什麼模樣?其實很簡單,這間我管理的工廠就是中國鋼鐵、水泥、鋁業、太陽能、LED燈產品等的寫照。由國企到民企,過去幾年不停增加產能,製成品價格下跌,塞在倉庫賣不出去,工廠錄得虧損,這些問題不在我考慮之列,重點是銀行不停提供資金,填補資金缺口。這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式計劃經濟模式,由政府、銀行和企業建成鐵三角,扭曲正常經濟運作,令自我調節系統失靈,任由產能過剩惡化。中國各級政府領導層不可能不知道,這樣做只是將問題延遲,或者他們認為只要GDP不停上升,可解決很多問題,又或者他們只關心自己任期內的政績,任期完結後爆發的問題,是其他人的責任。有些人認為產能過剩不是嚴重問題,因為只出現於某幾個行業,如鋼鐵的重工業,或太陽能的新興行業,只要政府着力清理這幾個行業,便能解決問題。我相信這是自欺欺人,由體制產生的產能過剩,是一個滲透各行各業的毒瘤。最近,我留意到白酒業出現產能過剩,即使供應不再增加,供求情況也需要幾年時間,才有機會回復正常。另外,最近又接觸到產能過剩的行業,是種茶業。我還以為種茶是一門穩定生意,畢竟需求不會突然間急升,正常情況下,應該不會出現災難性問題……可能我低估了人性,當遊戲規則改變,表現指標變成做大做強,同時有大水喉做後盾,我也可能變成一個GDP廠家。至於GDP廠家製造出的問題,習主席,請你來善後。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58

獨特優勢 蔡東豪 Tony Tsoi


2014-01-30  NM  
 

 

我特別欣賞有膽量的投資者,膽量的定義是,認真做一些一般人不敢或不願做的事情。一個活生生例子是周顯,他在報章推介的股票,我相信大部分投資者不敢走近,包括我。我跟很多人不同的地方,是我會用心去理解他推介這些股票的原因。這些原因可能是他一餐飯的主觀印象,可能是他從不嚴謹數據計算出來的分析。我認為周顯的膽量,為讀者提供確切有用的知識,也為他的實戰投資經驗製造獨特優勢。

我所指的「獨特」,是differential,相對於其他人的分別。很多時投資是相對遊戲,投資者不需要擊倒所有人,判斷甚至不需要是對,只要錯得比其他投資者少,便有機會獲利。在投資世界,投資者爭取的,是相對於其他投資者的優勢。認真做一些其他投資者不敢或不願做的事情,是一個好開始。投資世界充滿矛盾,其中一個是,投資者做功課,嘗試去估計一隻股票的真正價值,投資者感到最有信心的時候,是最多餘的時候。投資者對計算估值感信心,是因為心裡感覺舒服,認為自己擁有的材料完整和可信度高,但問題是,閣下感舒服時,其他人很大可能也感舒服。當所有人做同一件事情,沒有人擁有優勢,投資精髓是做一些其他人不做的事情。計算中移動(941)估值,市場上能得到的材料甚多,加起來構成一個頗具信服力的故事,令投資者感舒服。然而,這些材料性質是人有我有,中移動股價反映了大部分投資者感舒服的估值,想在中移動身上賺錢,是非常難的事。愈令人感舒服的分析,愈不值得做;相反,在股票市場賺錢,應該多做令人感不舒服的分析,因此,能夠在股票市場賺錢,永遠是少數人,因為大部分人追求舒服。

周顯推介的股票,不少是所謂消息股。很多投資者不問由來,拒絕沾手,因為消息股是炒股,而「炒」是不好。拒碰消息股,是戇居行為,因為消息股確實存在,而且為數不少,投資者何必為自己設定不必要限制,況且「消息股是炒股,而炒是不好」這假設有問題。消息股通常牽涉轉變,變是指人變,或公司前景變,或生意模式變,變製造不確定,投資者害怕不確定。投資者斷定消息股不好,是因為分析消息股牽涉很多不確定元素,過程令人不舒服。人很懂得欺騙自己,把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一早斷定為不好,便不用面對不舒服,還說服自己是做了一件負責任的事。殼股變身是典型令人不舒服的消息股,公司前景將會變,變成怎樣,很大程度是基於新大股東的願景,充滿不確定。有人不看好,因為所謂願景是將來,沒有實質往績支持,而且新管理層的執行能力以及誠信,也是疑問,有些投資者完全不碰變身殼股。當日呂志和家族把賭業注入嘉華建材,我相信不少投資者錯過這機會,原因可能不是投資者不喜歡賭業,而是拒絕細心研究嘉華建材變身過程。我認識不少投資者聽到殼股變身,便斷定是麻煩,選擇不深入研究。

另一種令人非常不舒服的消息股,是科網股,特別是早期科網股。早期科網股最重要資產是一個「可能」改變世界的主意,投資者能確實掌握到的,是一個未實現的計劃,這段時候所有資訊都似是而非。大部分投資者敬而遠之,認為投資條件太不確定,計算出的估值可信程度低。而小部分人不怕不舒服,嘗試分析一些不容易分析的股票,這些人認為當投資條件變得清晰,便是太遲。周顯式分析,可能基於一個飯局聽到的故事,由故事變成估值,即是由貼士變成計算,中間隔着一道大部分人不敢跨越的鴻溝。只有小部分人不怕跨越這鴻溝,這些人相信早人一步的分別是天與地,相信人棄我取,相信世間財是從不舒服中贏取。投資者都是有智慧的人,(沒智慧怎能累積投資的財富?)在一群有智慧的人中殺出重圍,需要的,是獨特優勢。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96

金融宿命 蔡東豪 Tony Tsoi

2014-02-20  NM
 
 

 

關於金融海嘯發生的事情,感覺彷彿很遙遠,原來只是五年之前。五年前的我,是怎樣一個人,已不再去想,因為那時是另一時期的我,而今日的我是一個新我。金融海嘯期間,或者我有犯錯,不過人總會犯錯,況且這段時期發生的事情,我已記不清楚。人的記憶不好,我的記憶不比人好,也不比人差,差不多吧,犯錯也是跟大隊。對犯錯的不著緊,是一種奇怪的宿命(fatalism),在金融事情上,特別明顯。

我記得在一個調查金融海嘯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摩根大通銀行行政總裁戴蒙(Jamie Dimon)憶述她女兒提出的一個問題:什麼是金融危機?戴蒙答案是,金融危機是每五至七年必定出現的事。女兒反應是,如果是這樣,為何人們感驚奇?戴蒙言下之意是,金融危機是每隔一段時間必定會出現的事情,人們避不開,只能接受。戴蒙的宿命想法,同路人不少,包括金融決策者。金融海嘯期間,一個已故經濟學家走紅一時,他是經濟學家明斯基(Hyman Minsky)。明斯基指金融系統本質是不穩定,經濟好景時,銀行放水,企業大量舉債,而債是萬惡之首,成為日後金融危機爆發的導火線。物極必反,極樂必定走向極悲,反映金融市場不穩定的必然性,「明斯基時刻」是指金融不穩定引致爆煲的一刻。近幾年金融界每有爆煲案例,明斯基例必復活。明斯基理論的重點,是人善忘,特別是在歡呼聲中,過往痛苦經驗、朋友金石良言等,通通聽不入耳。穩定帶來舒服,持久舒服帶來心雄,人們低估風險,金融系統最終抵受不住過度風險而爆煲,這是打不破的循環。每次爆煲後一段短時間,我們突然變得清醒,惱恨自己過去太進取,警惕自己一定要吸取教訓,但這種醒覺為時不會長久。金融宿命在散戶中尤其明顯,甚至成為共識。中招後,散戶回顧過去,發現自己一次又一次中招,從中學不到什麼,得出結論是,大鱷是大鱷,散戶是散戶,散戶注定給大鱷吃掉,這是宿命。散戶也算瀟灑,自己犯了錯,不怪自己,也不怪他人,只怪宿命。散戶須找一首校歌,可考慮桃麗斯黛的《Que Sera Sera》——「What will be, will be.」

由金融決策者到散戶,都相信宿命,這是一個危險的社會。同一個錯,一犯再犯,不能吸取經驗,最大傷害是,製造一種無助氣氛,人們放棄防禦措施。歷史本來可成為有用經驗,在相近客觀環境下,發生了這類事情,我們理應以理性分析歷史重演可能性,但我們選擇不理歷史。這種態度比善忘更可怕,這是明知不理。戴蒙領導美國最大銀行,在金融海嘯中,相對上表現最佳,但他覺得金融危機是五至七年必發生的例行公事,他的手下怎預防危機?摩根大通最近須為監管不力付出沉重代價,我或者不應感意外。經濟繁榮的一個敵人,是宿命,因為我們一味向前走。我很怕一個字:complacency,中文解釋是自滿及不關心。不管是有意(相信宿命)或無意(矇查查)的complacency,結果同是出事。我怕自己漠不關心,導致同事跟隨漠不關心,公司猶如藏著計時炸彈。兩年前,經濟環境不太好,精電認為情況其實不壞,決定大幅增加產能。今日回看,當時的信念,只能來自董事局和同事的齊心。今日增加產能項目完成,公司上下士氣不錯,可是,自滿中我嗅到complacency的氣味。這種氣味不只在精電嗅到,在我們身邊更加明顯。內地經濟增長慢不下來,習李政府似有心改革,經濟前景一路向好。美國經濟更加是大合奏式向好,新上任聯儲局主席耶倫的樂觀,為退市行動打下強心針。美國經濟是全球經濟火車頭,歐洲和日本今年也見持續復甦的動力。香港這幾年經濟其實未差過,不少人認為樓市最壞時期已過去。四周環境相當舒服,這是我們提高警覺的時候,但我身邊的人好像心情甚佳,我覺得有點不對勁。我不信宿命,更怕complacency。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