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炒大鑊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12-05  NM
 
 

 

中大醫學院教授余卓文「封刀事件」最近稍靜下來,醫管局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事件,可能在報告完成後,才有新一輪熱烈討論。最終結果誰對誰錯,這事件對香港公共醫療系統已造成很大傷害。封刀事件表面上牽涉資源分配和權力鬥爭,這類事件在任何性質機構也可能出現,本不足為奇,但在性命攸關的醫院出現,市民聽後心裡特別不舒服。

封刀事件當事人在傳媒互數對方不是,特別之處是,市民聽完雙方陳詞,連問題重心也掌握不到,遑論弄清楚誰對誰錯。市民唯一可肯定,是雙方矛盾極深,這場爭拗在公眾視線外,一定存在一段長時間。外表斯文的醫生炒大鑊,駁火可能不甚明顯,但這種炒大鑊更大鑊。今日我想談炒大鑊。炒大鑊的源頭是矛盾,矛盾可以是關於人,也可以是關於事,大部分情況是夾雜着人和事,經過一段時間醞釀,雙方找不出或不願意找出解決方法。然而,矛盾不一定演變成炒大鑊,某程度的矛盾,代表機構存在異見聲音,避免墮入集體愚昧陷阱,可能是好事。由矛盾演變成炒大鑊,我留意到兩種常見情況:第一種是困獸鬥式矛盾,有可能出現於機構所有階層。同事因工作需要,日夕相對,假如關係出現問題,無發洩途徑,積累日深,容易炒大鑊。第二種情況是唔俾面式矛盾,大都出現在機構高層,封刀事件背景應該是屬於這種情況。高層因資源或權力產生矛盾,過程中出現互不俾面的情況,本來矛盾有機會解決,但因為雙方欠缺有效溝通,甚或小事也變大事,最後以炒大鑊解決。

每次聽到「和諧」兩個字,我都打冷震,我很怕和諧的環境。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意見,是非常正常,在存在不同意見情況下硬要製造和諧,需要造作,長時間造作一定是假象。因此,對我來說,和諧是假。正常工作環境必定存在矛盾,有時候矛盾隨着時間過去而消失,有時候矛盾繼續存在但不亂大事,有時候矛盾隨着炒大鑊而得到解決。你沒聽錯,炒大鑊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讀者有沒有目睹公司內同事炒大鑊?炒大鑊可以發生在走廊、茶水間,兩個人聲線和語氣進入不正常狀態。在開放式辦公室環境,炒大鑊可以是一件很公開的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事人很有可能從炒大鑊中尋找到心理上解脫,之前因種種原因築起的圍牆倒下,問題因此而消失。炒大鑊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仍選擇這樣做,是因為這一刻當事人認為別無他法。在熟悉自己的人面前,跟自己熟悉的人炒大鑊,需要很大勇氣。公開炒大鑊過程醜陋,兩個成年人做醜陋事情,心裡不好受。炒大鑊的震撼很大,當事人事後一定想:剛才發生了什麼事?這是一個反省時刻,很多矛盾在這清醒狀態得以解決。矛盾持續下去,很多時是當事人不肯認衰,沒有什麼比在大庭廣眾炒大鑊更樣衰,當事人卸下包袱,一身鬆晒。炒大鑊不是問題,真正問題是炒大鑊後,當事人是否願意放下,而我的觀察是多數願意。

我未去到鼓勵他人炒大鑊的地步,但如果矛盾太深,雙方欠缺正常溝通,炒大鑊未必是壞事。我們經常麻醉自己:時間可解決很多問題。這是謊言,時間只會令傷口變得更爛,拖延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炒大鑊另一個須注意地方,是須顧及旁觀者感受。炒大鑊最傷害到的人,很多時不是當事人,而是旁觀者。處理旁觀者感受的最佳方法,是當事人公開談論炒大鑊這件事,最好當作笑話,然後由當事人請食飯。封刀事件中,當事人全部是能力高人一等的醫生,這些人一生被視為人中之龍,不屑正視矛盾的存在,更加一定認為炒大鑊是不文明的粗暴行為,不可能是解決矛盾方法。人中龍解決矛盾方法是,不解決,因為自己是對,對方是錯,最後勝利者一定是自己。我相信封刀事件未經歷公開互罵階段,信不信由你,假如當事人有炒大鑊經歷,封刀事件可能不會惡化至無彎轉。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