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市公司非標年報背後的資金黑洞:利用應收、預付向體外轉移巨額資金

利用一些老掉牙的會計手段,大肆粉飾財務報表和業績,借此獲得巨額融資,繼而公司借助預付、保理、拆借種種渠道,將資金向上市公司體外轉移,形成巨大的資金黑洞。

拆借、預付等會計手法導致的巨額資金去向不明,成為新近吞噬A股上市公司的最大黑洞。2017年,僅年報被出具無法表示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就已經達到17家。動輒數億元乃至數十億元資金不知所蹤,是絕大多數年報被非標的上市公司共同存在的最大隱患。

資金黑洞爆出之際,便是業務變臉之時。然而,待到危機暴露,上市公司已經深陷泥潭,徒自留下一地雞毛,股價“跌跌不休”乃至面臨退市,只剩下脫身乏術的一眾投資者。

觸目驚心的資金黑洞

銷售收入確認、交易真實性存疑、資金黑洞和巨額債務,是17家上市公司年報被無法表示意見的三大主要情形。在這三種情況中,資金黑洞又最為嚴重。除了*ST東淩(000893.SZ)之外,其他16家公司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資金和債務問題。

天龍集團(300063.SZ)年報被無法表示意見,就包括應收賬款無法確認。根據公開披露信息,截至2017年底,天龍集團兩家子公司賬面應收賬款余額 4.34億元、3.16億元。但審計機構表示,由於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無法判斷其準確性。

寶德股份(300023.SZ)也存在類似情形。今年4月前後,寶德股份子公司慶匯租賃資產證券化違約,被恒泰證券起訴追索5.31億元款項。審計機構認為,慶匯租賃存在重大未決訴訟,而高達55.9億元的風險資產,資產減值準備只有8669.15萬元,占比僅為1.55%。在此過程中,未能獲得確定資產減值準備是否計提充分的審計證據。

不同於寶德股份、天龍集團兩家公司,更多上市公司年報被出具非標意見,都出現了資金往來中的流出,導致的資金黑洞和巨額債務。

*ST工新(600701.SZ)2017年審計報告中,中準會計師事務所就指出,該公司合計超過5億元的款項確認存疑。審計意見顯示,2017年3月1日,*ST工新分公司中大植物蛋白分公司支付了2億元大豆采購款,執行時間為2017年3月1日到12月31日,但截至報告簽發,“合同尚未履行,無法判斷交易的真實性”;子公司上海哈青貿易有限公司對外的1億元預付賬款,子公司漢柏科技對外預付的2億元項目工程款,均無法確認真實性。

相對於上述幾家公司,*ST龍力(002604.SZ)、*ST天業(600807.SH)涉及的資金金額更大,而且涉及巨額資金流出。*ST龍力4月27日披露的年報,亞太會計所給出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具體理由有四:公司進行財務自查調整,但未能提供完整的財務資料;存在內控失效、審計範圍受限、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等情形。內控失效等三項理由,均與該公司財務自查調整產生的巨額營業外支出有關。

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ST龍力凈利潤巨虧34.8億元,同比下降達3065.21%,扣非凈利潤虧損11.8億元,同比下降1285.71%。其中,僅增加的營業外支出就達27.27億元,接近該公司最近兩年營業收入總和。

如此規模的營業支出,究竟去了哪里?*ST龍力並未給出交代。財務報表附註顯示,2017年,該公司營業外支合計27.37億元,僅滯納金、違約金、財務自查調整損失就高達27.36億元左右,但財務自查調整損失的具體構成,該公司卻未進行任何說明。審計機構認為,在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的情況下,無法實施有效審計。

*ST天業的情況,幾乎如出一轍。瑞華會計所稱, 2017年*ST天業保理業務對外借款25.93億元、天業小貸對外借款8352萬元,非金融機構及個人借款余額13.95億元、對外擔保11.67億元等,以上借款金額合計多達52.4億元。審計機構稱,雖然進行了分析、檢查、函證等程序,但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做大利潤的突擊術

同樣涉及應收賬款、資產減值準備,以及銷售收入確認、交易存疑,而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的年報,但不同公司的最終目的,卻大相徑庭。部分公司的行為,與業績激增存在很大關聯。

在天龍集團的審計意見中,中介機構稱,對兩家子公司合計7.5億元的賬面應收款,無法判斷其準確性。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總資產35.5億元,凈資產19.65億元。若上述全部或部分應收賬款的真實性不能確認,對其凈資產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寶德股份(300023.SZ)同樣如此。2017年,該公司營收7.21億元,凈利潤3601萬元,扣非後為2353萬元。而慶匯租賃風險資產原值高達55.9億元,計提金額只占1.55%。這意味著,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比例只要再提高2%,該公司去年就會陷入巨虧。

這還是建立在不計風險資產可回收性的前提上。截至2017年底,寶德股份總資產70.7億元,凈資產11.45億元。即便按10%的比例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該公司去年底的凈資產也將減少一半。根據媒體報道,2017年12月15日,恒泰證券收到告知函,慶匯租賃ABS承租人已停產整改,並被多家金融機構采取法律程序催收欠款。

除了上述情形,部分公司涉及資金流出的同時,又通過合並報表的方式,做大自身資產規模。4月28日,普華永道對*ST天馬(002122.SZ)2017年年報的審計報告表示不發表審計,原因是一項采購預付款未提供合理解釋及支持資料。

審計報告顯示,2017年12月末,*ST天馬與深圳東方博裕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東方博裕”)簽訂一系列合同采購鋼材及機器設備,並在合同簽訂後的三天內全額支付鋼材預付款5.666億元,機器設備預付1.066億元,但采購合同沒有約定交貨時間。此後,管理層提供了雙方在2018年2月12日簽訂的補充協議,約2018年9月30日前交貨。

審計意見還稱,東方博裕為*ST天馬新增供應商,此前沒有發生任何交易。該公司以往與其他供貨商采購,一般按貨物的到貨情況分期付款,交貨期一般為3 個月,與東方博裕的采購合同約定明顯不同。對比該公司下屬軸承生產廠家及機床生產廠家發現,去年鋼材采購金額共計1.99億元,遠低於上述預付的4.6億元。而截至報告日,上述采購的鋼材及機器設備尚未到貨。更離奇的是,今年 1 月 2 日,*ST天馬全資子公司喀什耀灼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又向東方博裕支付了1億元,並計入預付款中。

慷慨支付預付款的同時,*ST天馬還通過合並報表的方式,創造資產規模奇跡。在2017年年報中,*ST天馬將一家投資合夥企業“天馬誠合”合並報表。原因是天馬誠合於 2017年5月以現金人民幣 16.61億元收購了喀什基石 99.99%股份,後者有56家被投企業,其中51家被投企業規定喀什基石有權派駐董事。但該公司管理層稱,喀什基石並未對51家被投資企業派駐董事,因此不將這些企業作為長期股權投資核算。

如此一來,並表後的天馬誠合及其資產,在*ST天馬合並財報中就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並表後,*ST天馬財報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增加了15.47億元,其他綜合收益的稅後凈額1.45 億元。審計機構稱,在財務報表批準報出日前兩天,上市公司管理層要求將天馬誠合並表,但未能及時提供相關財務報表的明細賬戶及會計資料,導致無法執行相關審計工作。值得註意的是,收購前,喀什基石由*ST天馬第一大股東徐茂棟控制。

“空心”的上市公司

同樣的結果,卻各有各的煩惱。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計提、應收賬款做大利潤,有一些上市公司卻因巨額資金黑洞,而背上了沈重的負擔。

*ST尤夫(002427.SZ)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除了隱瞞關聯方外,還涉及大量體外負債。審計報告顯示,*ST尤夫收到法院16起案件訴訟材料,其中12件為民間借貸,涉及金額5.4億元;4起為金融借款糾紛,金額3億元。

不僅如此,*ST尤夫還存在大額資金劃轉、商業承兌匯票違約問題。根據審計報告,該公司因與上海祈尊實業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祈尊)發生大宗貿易業務,開具給對方商業承兌匯票3.77億元,後來又以現金支付,形成應收上海祈尊3.77億元。但截至審計報告簽發日,上海祈尊未返還前述商票,其中2.78億元目前已違約。

此外,*ST尤夫全資子公司還將6億元活期存款劃給上海祈尊及另一家公司;子公司上海尤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3億元定期存款,解活後也立即對外劃款。

從自身資金狀況來看,*ST尤夫上述舉動非常可疑。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僅有15.5億元,而上述涉及資金總額,就達到12.77億元,約為同期貨幣資金的80%。*ST尤夫5月7日公告顯示,該公司又涉及4起訴訟,被追索資金2.18億元。加上上述16起訴訟,目前該公司涉訴債務至少已達10.58億元。而一季度末,該公司賬面資金僅有8.4億元,資金緊張程度顯而易見。

*ST尤夫自查發現,涉及的12起民間借貸,只有5000萬元本金進入公司賬戶,且並未查到用印流程、記錄。另外涉及的9 起案件,公司未收到法院送達的訴訟材料。而*ST尤夫董事會同一天的說明則顯示,涉及的16起案件中, 5件為表內借款案件,11件為民間借貸糾紛。

債務留在上市公司,資金卻流向別處,並承擔巨額虧損。相對於*ST尤夫,*ST天業的形勢更為嚴重。

2017年,*ST天業營業收入20.4億元,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巨虧2.27億元、5.77億元,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同比下降63.45%、12.04%,唯獨財務費用大幅增加149.05%,從上年的2.64億元增加到6.57億元。

一手承擔高昂成本融資,一手向外慷慨輸送資金,在*ST天業表現得十分明顯。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該公司融資余額51.11億元,增長約20%,達到營業收入的兩倍有余,融資成本則從7.01%,上升到10.18%。同期,其應收賬款卻達33.4億元,其他應收款25.1億元,但利息收入卻只有1988萬元,其他業務收入也只有1.07億元,類金融和金融業務凈收入合計不到1.5億元,與融資成本形成鮮明反差。

*ST龍力的巨額債務,不僅讓該公司承擔不菲成本,還造成了該公司債務危機。根據年報披露,截至2017年12月底,其短、長期借款分別為12.07億元、10.33億元,其他應付款5.82億元,應付票據4.98億元,合計33.6億元。

盡管未披露營業外支出的構成,但從負債結構可以判斷,*ST龍力的虧損,主要來自未入賬的債務。2017年三季報顯示,該公司短、長期借款余額1.44億元、7.43億元,其他應付款6384萬元,應付票據為0,合計金額不到9.6億元。據此計算,短短一個季度之內,其負債陡增24億元以上。

但這些債務,並非全部發生在2017年四季度。去年12月,該公司債務違約後,融資已極度困難。年報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該公司短期借款共約4.2億元,長期借款僅有9900萬元,且全部發生於債務危機爆發前。據此計算,新增的債務中,至少19億元並非發生在去年四季度。

這些從天而降的債務,究竟來自何處?答案是借款發生時,該公司沒有入賬。2017年12月27日,回複深交所問詢函時,該公司就承認,在部分金融機構的借款,財務此前並未入賬。除此之外,ST龍力還與多家小貸、保理、實體企業存在債務糾紛。4月26日公告顯示,此類債務共計約6億元。

高價借來的資金,卻未創造利潤,反而帶來了沈重負擔。2017年,*ST龍力產生的財務費用達4.02億元,比上年大幅增加3.66億元,同比猛增了11倍以上,但利息收入卻為0。巨額營業外支出的形成, 表明這些債務只產生了成本,卻沒有形成任何利潤。

手段並不高明,為何屢屢得逞

五花八門的資金輸出,比並非無跡可尋,也並不高明。應收賬款、預付款等方式,在上市公司向外輸出資金中,是最為常見的手段。2017年年報被無法表示意見的上市公司,基本都存在這一問題。

根據公開披露, *ST工新年報被非標涉及的5億元資金,就由三筆采購款構成,除了2億元大豆采購款外,子公司對外支付的1億元預付賬款、2億元項目工程預付款,真實性均被審計機構質疑真實性。此外,*ST天馬預付的5.66億元采購預付款,也存在類似情形。

而從暴露出來的問題來看,保理業務、對外借款等手段,在部分上市公司資金黑洞中,所起的作用更大。而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則成為財務上掩蓋資金真實流向的工具。

在*ST天業的身上,上述種情況體現得尤為明顯。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ST天業保理業務對外借款余額25.93億元、天業小貸借余額款8352萬元,非金融機構及個人借款余額13.95億元,對外擔保約11.67億元,合計約為52.4億元。

財務報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該公司應收保理款項余額29.25億元,而上年同期只有6.53億元,一年時間暴增22.78億元,增長超過3.7倍,遠遠超過其營業收入規模。

這些巨額應收對應的資金,去向了哪里?財務報表顯示,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應收賬款余額高達33.4億元,其中多數是保理應收款。這意味著,其巨額應收款,主要是由保理業務構成。但在年報中,*ST天業並未詳細交代保理業務借款人的信息,資金流向何處成謎。

此外,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還有非金融機構及個人借款余額13.95億元,但同樣沒有明確交代資金去向。而財報顯示,同期該公司其他應收款賬面余額26.49億元,比期初的13.87元增加12.62億元,增加接近1倍,大幅增加的非金融機構、個人借款,可能被歸到了其他應收款名下。

*ST天業去年增加的其他應收款,主要來自非關聯方,金額從期初的2。6億元,增加到13.2億元,增加額約10.6億元,凈增加了4倍左右,而關聯方資金往來、拆借合計余額12.46億元,比上年底增加不到1.8億元。

部分上市公司借款形成的巨額債務,甚至憑空消失。2017年年報顯示,*ST龍力的資產負債表中,應收賬款、發放貸款等資產,並未出現明顯變化,只有負債出現大幅增長。換言之,數十億元的借款、負債,不僅沒有轉化為資產, 甚至還憑空消失了,其資金流向成為巨大的懸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07

金融雲端:監管黑洞

1 : GS(14)@2012-08-14 13:56:1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4/16602555
中聯辦干預香港政壇已是人所共知之事,但最新傳聞指中聯辦插手香港資本市場,干預香港交易所(388)的決策。早前中國高精密(591)因業務涉及「國家機密」為由,未能核數而停牌。本報昨日就引述消息指,在中聯辦與李小加會面後,高精密的「停牌令」即於不足1個月內解封。
國家機密擋箭牌 陸續有來
中聯辦對香港資本市場的影響力,擇日再議。但單是港交所讓高精密以「國家機密」為由避過核數師正常審核,事關重大,將影響到香港的市場監管。如此下去,以「國家機密」為拒絕核數的擋箭牌只會越來越多,中國高精密一定不是孤例。
近年,內地更多性質敏感的核能、資源業務欲到港上市。在清盤邊緣徘徊的泰山石化(1192)終於尋得白武士,有關交易仍有待各方批准。白武士是廣東振戎,屬央企珠海振戎子公司。珠海振戎屬國資委旗下重點國企,獲得中央軍委授權專做「軍品易油」生意。
「軍品易油」即是以中國的軍備或軍事貿易的貸款換取石油。中國是伊朗石油最大的買家,當地石油佔中國石油進口約一成,當中不少由珠海振戎經手。年初,美國為向伊朗的核能計劃施壓,制裁三家與伊朗有生意來往的油企,珠海振戎便是其一。
廣東振戎如成功入主泰山石化,勢會向泰山石化注入資產,如此一來,公司交易極可能踩進國家機密的界線,隨時又可拎到免死金牌,部份業務不能讓核數師查數。此外,在內地規模數一數二的中廣核,去年在香港市場買入殼股,易名中廣核礦業(1164),日後若注入相關核能資產,隨時比民企高精密從事的航天儀錶業務更「機密」。
高精密過關 衍生規管問題
獨立股評人 David Webb曾經指出,高精密等所謂涉及「國家機密」的公司,即使向核數師交出的銷售資料,根本不涉合約性質、產品,不覺得有關資料屬於「機密」。他舉美國波音公司為例,波音向美國政府銷售大量武器也不見核數報告出現問題。我同意 Webb的觀點,以「國家機密」避開審計,不如當初不要上市。
高精密於去年10月停牌,前核數師畢馬威指出,集團會計賬目與畢馬威取得的資料不一致,高精密業務牽涉「國家機密」為由拒絕提供所有賬目資料,畢馬威因而對業績提出「保留意見」及辭任。高精密其後委任的獨立顧問中磊,單單從稅局職員口頭確認銷售等賬目無誤,依然沒有全盤審核賬目。港交所卻破格讓高精密過關,指是「罕見例子」,允許其復牌,只會牽引出更多規管問題。
每當新股表現差時,港交所習慣搬出「披露為本」的說法,強調港交所任務是確保上市公司向投資者披露適當資訊,至於股份質素高低,貴客自理。然而,「披露為本」底線,就是資訊要真確全面。上市公司業績要按規則得到核數師審核,背後的精神是靠核數師背書,畫下印記,投資者才會信服數據。即使香港未有集體訴訟的法制,但投資者若被錯誤投資訊息誤導,蒙受損失,仍可追究上市公司,以及核數師的責任。此外,亦有證監會把關,懲罰違規的持牌中介人。
欠決策理據 港交所要交代
但中國高精密的先例一開,整套「披露為本」準則變到模糊。萬一高精密的股份出了事,牽涉在內的核數師,也大可打出「國家機密」的理由,堅稱自己因受制於「國家機密」,當初未能全盤查數,卸盡一切責任,其他受證監會監管的中介人也可如是辯解。偏偏股東及證監會,卻無法向當初一口承諾賬目無誤的內地稅務局追究。有寃無路訴,變相讓高精密變成無底的監管黑洞。
這樣一個黑洞,關乎香港市場監管問題,絕不是港交所以「罕見例子」就可以打發。無論中聯辦有否施壓,港交所也應向公眾詳細交代決策的理據。
丘亦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56

爽娛狙:黑洞裡的電視台 感性小賓高

1 : GS(14)@2013-06-20 23:30:47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entertain/20130620/205569
若干年後,也許有人說故事:曾經,有個電視台,在黑洞。那兒獃着一班家傳戶曉的藝員,黃日華、張可頤、夏雨、鮑起靜、廖啟智、郭鋒、石修、盧海鵬、余慕蓮,周家怡等。陣容鼎盛,有影帝、影后、視帝、視后、老戲骨。天天都有人說其製作來勢洶洶,卻有如皇馬對巴塞被罰閉門作賽。說來說去,乃觀眾損失。究竟在大氣電波歷史上會不會出現香港電視?久而久之,局內人乾着急,局外人卻越來越是但?有過氣電視人,拿76年曇花一現的佳藝電視相提並論,認定不會成功。唉,佳視起碼混過。另有資深傳媒人高見:橫豎演員有號召力,乘youtube點擊率驚人的若干「片花」又夠精采,索性直接出DVD賣埠。我心忖:不如勸魔童轉戰台灣、進軍大陸、移民火星吖笨。發牌太極耍到什麼時候?

感性小賓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095

演唱會黑洞 Sammi黑咗四份三

1 : GS(14)@2016-09-07 21:46:15

明年1月嚟香港紅館舉行演唱會嘅台灣天王周杰倫,暫時會開六場演唱會,門票昨早開始公開發售,但開售廿分鐘已經賣晒,好多網民就喊晒話買唔到飛。睇番今次周董喺香港開嘅演唱會,只係開三面台,觀眾位就已經少啲,公開發售嘅門票仲要唔夠四分一,一票難求。對比起最近幾個喺紅館開嘅演唱會,好似上月喺紅館開演唱嘅「坤哥」吳業坤,佢嘅座位表堪稱「黑洞」,開售量極少,而且大部份都係背台位,有網民問坤哥:「係咪傳說中嘅開一面台?」無論係最貴嘅$480,定係最平嘅$180,幾乎九成都係背台位。正喺紅館開演唱會嘅郭富城,今次就開足15場。城城一向愛錫歌迷,所以佢公開發售演唱會嘅門票就有三分一至一半,好多歌迷都能夠自己買飛入場支持偶像囉!至於將於下星期喺紅館開騷嘅天后鄭秀文(Sammi),今次Sammi就開六場演唱會,門票已經售罄,雖然都係一票難求,但Sammi演唱會公開發售嘅門票就有三分一以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07/197625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995

國策透視:海航資金鏈黑洞

1 : GS(14)@2018-02-04 23:50:47

近日A股出現暗湧,內地金融巨鱷海航出現資金危機,是重要原因。最新消息是,海航集團一季度將有至少15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資金缺口,債權銀行也在考慮成立債權人委員會。之前東北特鋼也出現債務違約,令內地債市大受衝擊,再拖累股市,如果今次海航出現問題,後果一定更加嚴重。海航旗下持有8隻A股公司,其中有7間在本月停牌,由於海航已經將持股全部質押,相信停牌是為了避免股份被斬倉,印證問題之嚴峻。海航當年由1,000萬元起家,發展至如今資產過萬億,但架構複雜,股權關係複雜,之間資產重複質押,才能獲得大量貸款。海航今次危機來自兩方面,在國內,因之前過於激進的海外資產轉移引起中央不滿,銀行限制貸款,之前的重複質押難以持續。在國內,流亡海外的中國富豪郭文貴指有前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家族利益涉及其中,其後雖然被官方駁斥,但其股權架構至今仍受外界質疑。在股權問題澄清前,外資金融機構亦不肯放款。海航至今仍堅稱大股東為慈航基金會,不肯將背後的官商勢力曝光。以其背景的強硬,海航最後一定會度過危機,但在過程中,內地金融市場難免受到震盪。黃尹華
http://fb.com/decodepolicy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01/202921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884

湯文亮﹕從大爆炸到黑洞看樓巿

1 : GS(14)@2018-03-19 04:24:46

【明報專訊】在寫文章的時候,得悉史提芬霍金逝世的消息,我對霍金認識不深,只知道他患有肌肉萎縮症,靠一雙眼與別人溝通,即使如此,仍然發表了不少概念嶄新的文章,最為一般人認識的應該是《從大爆炸到黑洞》,如果有人叫我解釋,我會話六竅通(即是一竅不通)。不過,如此深奧的理論,世界上能有幾人透徹了解,所以,我就算亂咁解釋,都不會有人話錯。

過往未來購買力 集中現在爆發

以物理學解釋從大爆炸到黑洞,就是大爆炸之後出現真空狀態,會將附近物體包括星球吸入,最後形成黑洞,如果將這個理論應用於香港物業市場,就是如果樓市在各方面努力下,包括「父幹」、高成數按揭,在低息環境下,成交量激增,在某個程度上來說,這就是大爆炸,將以往及未來購買力集中於現在爆發出來,加上低息加強了「爆炸力」,吸納了所有購買力,在「大爆炸」過後,市場上購買力無以為繼,不但成交量會減少,樓價亦會下跌,物業代理會以冰河時期來形容,但其實這是一個黑洞。

樓市「黑洞」 因利息升供應增擴大

這個人為黑洞不會就此終結,反而因為利息上升,供應增加而不斷擴大,不少勉強上車的人可能被迫放棄剛買入的物業,令到一些沒有必要賣樓的業主也會跟隨,造成樓價急跌,或者會有人認為我在亂說話,而事實上這個情况會經常發生,在1997年前形成的黑洞,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不斷擴大,令到不少物業投資者以至小業主都損失慘重。但很可惜,現在急於入市的人都是善忘的,亦有一些未經歷過這個「黑洞」,以為樓市上升是必然的,什麼升市莫估頂,沒有下跌周期的理論應運而生,當黑洞逐漸擴大,吞噬所有購買力,令到樓價不斷下跌時,那些業主才懂得恐慌。

不過,很多人都話不用擔心,因為大家都知道黑洞的盡頭又會是光明,他們說得的確沒有錯,但已經是另外一個世界了。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217&issue=201803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778

Can Bank:十年來的黑洞

1 : GS(14)@2018-03-19 04:37:21

2008年金融海嘯,最經典一役莫過於中信泰富(267,中信股份前身)炒燶外滙累計期權蝕155億元,當年為救火,母企中信股份派出常振明南下出任中信泰富董事長,被稱為救火隊隊長。當年中信決定要出手救受重創中信泰富,原因係中信泰富持有中澳鐵礦,係中國掌握全國資源重要嘅一步,中信泰富亦因而大難不死,不過呢個礦十年來一啲都唔爭氣,近幾年先後撥備5次,計埋今次78億元,前後撥備超過400億,而根據中信泰富2008年年報的預算,中信當初預計需要為呢個礦投資42億美元(327.6億港元)。大失預算不在話下,仲要官非纏身,2015年開始Mineralogy起訴中信,指其沒有按約定水平支付特許權使用費,中信最後於去年被判敗訴,要於未來30年每年向Mineralogy支付2億澳元特許經營費用,合共約369億港元。而中信於今年一月已提出上訴。中信在呢個礦花費達千億,如果無後台,以中信泰富爆出炒燶外滙前逾300億市值計,根本是不能承受的重。中信對呢個礦嘅千億承擔換來是甚麼?根據中信2008年年報預計,呢個礦會在2010年下半年投產,年出口量2,700萬噸。但現實係個礦2016年下半年先商業投產,2016年出口量係1,100萬噸;2015年試產就產出753萬噸。中澳鐵礦有咩吸引令中信不惜工本?原因在於中國鐵礦資源不足,而且質素較差,鐵礦石平均品位不足30%,遠低於巴西及澳洲的約60%,而品位低的礦石要篩選至合格,需要破碎及打磨更多,時間及能源消耗更大,成本高效率低,這就是中信力保中澳鐵礦的原因。但值唔值得用咁多金錢及時間去做?只可以講,國家任務嘅嘢,散子真係識條鐵咩!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13/203299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8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