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4864
谁都不敢说投资黄金是错的,但是要知道其中的隐蔽规则。 |
|||
或许对于黄金投资者来说,《货币战争》的最大贡献,不是推广了一场货币阴谋论,而是号召大家赶紧去买黄金。这本畅销书第一次出版是在2007年,当时黄 金每盎司才400多美元,目前,每盎司黄金已经数次冲向1500美元大关,以至于后来《货币战争2》索性就叫做《金权天下》。
03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2MMDAwMDIxNDA2MA.html
在全球高铁领域,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发展明星。国内高铁巨头中国南车集团也由此首次跻身世界轨道交通行业前三强,仅次于庞巴迪和阿尔斯通。
12月31日,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裁郑昌泓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南车要取代庞巴迪的行业老大地位。
中国南车要成为“老大”的理想,并非“空中楼阁”。从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我国高铁在时速和里程上已跃居世界第一。
高铁不但改变了国人的出行方式,还带来了经济版图的渐变。兴建高铁,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一张宣传名片。
郑昌泓说,中国南车未来不仅要加大参与国内高铁建设的步伐,还要将“中国创造”带到更多国家,包括美国和欧洲这些发达国家。
轨道交通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21世纪》:在过去5年,以中国南车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企业增幅超过100%,今后还能保持这个增速吗?
郑昌泓:“十二五”时期,铁路投资将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快速兴起,低碳经济将深入发展。这意味着,宏观经济形势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实现高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也必将支撑中国南车持续快速发展。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我们制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500亿元的目标,这与2010年相比,翻了一番多,年复合增长率在20%左右。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中国南车有信心实现世界行业第一的目标,也有能力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
《21世纪》:哪些具体的宏观政策将支撑中国南车实现上述目标?
郑昌泓:“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将持续大力提倡低碳减排,绿色交通在中国乃至在全球都是首选的出行方式。高速铁路、城市地铁就具有非常多绿色交通的优势。
“十 二五”仍是铁路建设高峰期,铁路投资每年预计仍将有7000亿元左右,而且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力度也会不断加大。预计铁路每年安排机车车辆购置费 1000多亿元,未来铁路装备需求将迎来一个快速增长期。届时,中国将拥有最大的高铁市场。现在,有近600列高速动车组正在线上运营,在“十二五”期 间,铁道部预计还要增加2000辆高速动车组。
另外,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空前加大,每年平均建设270公里,建设规模世界第一。到2015年,将有超过30个城市建设85条城轨线路,总长达2700公里以上,需求车辆2万辆。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包括高铁在内的7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南车在其中占据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四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下一个蓝海,必将对中国南车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21世纪》:随着轨道交通市场的容量进一步扩大,中国南车提高产能,会不会有新一轮的融资计划?
郑 昌泓:现在我们手上有很多项目和订单,预计要将我们全资本企业高速动车组200列/年的产能提高至300列/年,总投资约有10多个亿。随着企业扩张,企 业的流动资金、资本金等还是比较缺乏的。因此,我们确实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融资,在这方面,国资委也非常支持我们。
正式打入美国市场
《21世纪》:2009年,中国南车的海外签约额达到12.4亿美元,未来几年,南车在继续开拓海外市场有哪些计划和目标。
郑昌泓:目前,中国南车海外业务在全球轨道交通的市场份额还不高,“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将市场份额提高至10%。
随着中国高铁在全球的崛起,中国“铁路外交”初现端倪,已有50多个国家希望中国铁路给予高铁技术和建设的支持。铁道部与多个国家成立了多个境外合作项目协调组,其中,中国和泰国、老挝的高铁项目有望2011年动工。
未来中国南车有可能迎来高铁产品出口和高铁技术输出的高峰。南车已具备向世界提供包括欧洲标准在内的高速动车组能力,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海外地铁、轻轨需求较大,近年来是南车出口重点产品,未来将是出口产品的核心。
未来几年,我们将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巩固中亚、南亚、东南亚、大洋洲等市场,以中东、南美洲、非洲为主要目标市场,继续加大拓展力度,加快动车组、机车、城轨地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步伐。
近期,中国南车将在铁道部统一组织协调下,继续积极参与中美、中老铁路项目,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中国创造”快速“走出去”。
目前,海外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10%左右,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将海外业务的比重提高至20%;目前,中国南车占海外高铁市场2%-3%,“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将这一比例提高至10%。
《21世纪》:你提到南车将参与美国铁路项目,这也是中国高铁首次进军美国市场,有哪些具体合作计划?
郑昌泓:其实我们很早就在美国成立了工业电力电子研发中心,联合进行技术研发;最近又成立美国分公司,进一步考察了解了美国市场,为下一步进入美国市场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
前不久,中国南车与GE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美国建立合资公司来共同促进高速铁路及其他轨道交通技术在美国的推广发展。
本次合作,是基于中国南车在高、中速动车组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丰富的开发及运用经验,结合GE在泛美地区先进的制造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对美国铁路市场的深入了解,双方的合作将在美国建立一家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
这一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南车与GE公司将在美国本土制造高速列车,中国南车将向合资公司转让相关技术,意味着中国高铁走进美国市场。
反驳高铁“抄袭论”
《21世纪》:你讲到中国南车在高铁领域的出口优势,这一优势是技术优势还是成本优势?技术和成本两者之间,谁的优势更突出?
郑昌泓:技术和成本两方面都具有优势。
在“十一五”的前三年,成本优势比技术优势要大很多,2008年以后,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也就是说,随着中国高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后,技术优势在提高,超过了成本优势。
中国南车与GE的合作,就是技术优势的体现。
其次就是成本优势,我们中国制造的产品,成本优势在今后5年-10年还是存在的。不管怎么说,高铁制造的各种成本还是比欧洲、北美低一些。
除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最大的优势是我们的服务质量。从设计到最终交付产品,国外的企业需要18个月,我们6个月就可以完成。以后产品出现问题,我们的反应速度也是第一位的,在第一时间提供售后服务。
《21世纪》:一方面,中国高铁正在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国高铁也引来了安全、技术“抄袭”等质疑,你怎么看待这些质疑?
郑昌泓:最近有人发出“中国高铁技术系抄袭”的指责,我认为这是没有理由的。
我们跟日本实际上是互相合作的,日本将技术转给中国铁道部,铁道部按规定付了专利费,转让多少、转让到什么程度都是有合同规定的。
转让之后,我们消化吸收技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做到了时速350公里以上,而现在日本还没有达到这个速度。
因此,我们在引进的基础上做了创新。另外,我们国内外的合作企业从未就这个问题提出疑问。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1/wMMDAwMDIxNTQwMw.html
|
||||||
古語有云:「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現今國際政治動盪,除了中東局勢持續緊張,近期南北韓又開火,加上通貨膨脹厲害,導致金價屢創新高。 黃金捍衞者之中,富邦銀行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潘國光,肯定屬經典。他擔憂打仗,幾乎全副身家押注黃金,深信銀紙會大幅貶值,只有黃金才可對抗超級通脹,就算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黃金還可當銀紙使用。 我信會打仗,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戰亦有機會發生! 你睇睇世界各地好唔穩定,去年泰國騷亂,南北韓又開火,美國仲有兩場仗未打完,阿富汗同伊拉克都未完全抽身。你知嗎?國家打仗,好多時都因為國內經濟失控,民生受影響而發生騷動,政府惟有搵個理由去打場仗,分散人民的注意力。 別人笑我太瘋癲 每逢打仗,金價必升,這是金科玉律,以往好多人都帶住金條走難。黃金是戰爭中的法定貨幣,因此我八成資產買了黃金,大部分買實金,方便隨時到保險箱提走,其中最多係金條同金幣。 我買的金幣,是最普通的袋鼠和富格林金幣,唔揀炒味重的主題金幣,因為真的打仗,限量主題金幣亦唔會特別值錢。到時金條就是儲蓄,金幣就是我的散紙,拎住啲金幣去買漢堡包,都唔怕人哋唔賣俾你! 我知好多行家都覺得我很傻,認為我的睇法天方夜譚,邊有咁誇張。但你唔好理,就正如最初全世界都冇人相信有黑天鵝存在一樣,到發現時先知道相當震撼。何況 我買金的看法至今沒錯,○八年開始買金,當時金價每盎司七百幾美元,翌年已經向外界呼籲叫人買金,唱好金價升穿一千二百美元,結果好快就到位,依家更加翻 了一番,我估未來會破一千六百美元。而且就算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我都無任何損傷,所以好多最初唔認同我嘅人,後來都問我去邊度買金磚。 超級通脹來臨 其實金價呢幾年狂升,還有另外一個因素,歐美各國不斷印銀紙,銀紙購買力下跌,導致柴米油鹽樣樣加價,但我認為依家情況未算最惡劣,有朝一日超級通脹出 現,才是真正災難!你有數得計,二○一五年之前,美國發債的利息支出,會等同稅收,換句話說赤字相當嚴重,呢個氹愈踩愈深,返唔到轉頭。美國肯定無力還 債,技術上已經破咗產,最終全世界唔信美元,爆發貨幣信心危機,而港幣與美元掛鈎 ,肯定首當其衝。 他日超級通脹來臨,貨幣價格會跌九成,通脹可達百分之幾百,大家可能要抬一擔銀紙去買嘢,我就可以攞個金幣就搞掂。由於銀紙持續貶值,所以我盡量唔留現金,只會保留三個月開支以備不時之需,其餘嘅錢定期買金條,你不要小看這條金條這麼小,其實有五兩重,值六萬多元! 我這種緊張神經,早在入行時已經開始。九○年入行,在花旗銀行的盤房工作,負責做外匯交易員,梁錦松當年是花旗的司庫兼香港區行長,有份面試請我,佢揸盤出名快狠準。 响炒房工作,就好似在壓力煲中度過,每日返工好似癲咗,記得坐我隔籬年資較長嘅同事,有一日做做吓嘢,突然㩒住自己個心臟,可能刺激過度,要幫自己做心肺按摩。 未老先衰 其實我都好不了多少,每日早上七點半開工,如果當日未做夠數,可能要坐到深夜;就算返到屋企都無覺好瞓,有時會緊張得發噩夢。試過有次發夢唔記得落止蝕盤,一路輸到爆晒煲,好得人驚,我覺得每個交易員,都發過呢個噩夢。 嗰兩年的確賺到錢,但壓力太大,頭髮亦甩咗一半。當年我廿五歲,人哋覺得我似三十五歲,最後生理上真係頂唔順,儲夠錢到英國讀MBA,便辭職進修。 讀完書返港,真係唔敢再沾手炒房,情願搵少啲做分析員。人係好極端,當你之前成日經歷大起大落,你會好想靜落嚟,坐喺度慢慢做研究,每個星期打網球,否則好容易死。 潘國光檔案 四十多歲 07年至今︰現於富邦出任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00-07年︰於花旗任職副總裁及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93-00年︰於恒生先後任職高級財資經濟師、財資策劃經理及外匯基金經理 92年︰赴英國蘭卡斯特大學修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90年︰於花旗任職外匯交易員 何謂超級通脹 超級通脹是指物價突然急速增長,達至失控地步。經濟學者Philip Cagan於一九五六年,撰寫了公認為最早期研究超級通脹的書,將超級通脹定義為物價每月升最少五成。 史上最大型的超級通脹,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物價曾在每四十九小時增加一倍;最近一次超級通脹則是○八年的津巴布韋,搭一程巴士便要三萬億元。 中大高級講師李兆波指超級通脹出現時,市民寧願持實物,拋棄銀紙,「舉例一個國家的通脹率,按年升兩成四,三年已經升一倍,已經係一個警號!」 |
|
||||||
要想怎麼收穫,就先得怎麼栽!大學時代就開始半工半讀的鄭嘉蕙,很早就懂得開源節流的道理,二十六歲賺進人生第一桶金後,接著開始投資理財、買房,目前已坐擁名車與市價兩千萬元的房產,開啟她迎向富足的人生之路。 撰文‧林心怡 「我一直主張,人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替累積財富預作準備。」張著一雙靈活的大眼睛,今年四十二歲,任職遠東百貨公關處襄理的鄭嘉蕙,說話速度飛快,正如同鄭嘉蕙總是快速立定目標、全力以赴的作風,靠著薪水與兼差,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進而理性投資、買房。 如 今,鄭嘉蕙住市價近兩千萬元的北市好宅,出門以賓士代步,生活富足的程度,羨煞不少同儕友人。原來,早在就讀文化大學中文系時,從大一開始,當大多數同學 都還在享受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涯時,鄭嘉蕙就已在雜誌社工讀,寫文章賺外快,自給自足。畢業時,還能同時拿到中文、新聞系雙學位,並存到人生第一個五十萬 元,爽快地買了輛車犒賞自己。 「同學們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平均僅有二萬多元,但我當時月收入就已經有近十萬元了!」鄭嘉蕙笑著說,當年在《大成報》時,她不但接了早、晚各一班的編輯工作,還利用空閒時間,接下其他雜誌社的各種大小書稿案子。 三 年後,即使是在聯經報系工作,鄭嘉蕙仍不改作風,白天在《聯合晚報》、晚上在《民生二報》(後來的《星報》)做編輯的工作,「算算最高紀錄,我這段時間一 共兼了三.五份的工作,在報社工作時間,從早上九點一直到凌晨一點,幾乎眼睛一睜開後的時間,全花在工作上!」富足邏輯一:投資龍頭股「看好它」或許正是 因為忙到幾乎沒時間花錢,對於物質上的誘惑,鄭嘉蕙在踏入社會之初,就已「產生抗體」。一九九九年時,在《民生報》開始轉任精品線記者,即使每天須接觸各 種名牌精品,但鄭嘉蕙卻始終顯得興趣缺缺,她回憶當年,物質欲望偏低的她,月花費往往不會超過五千元。 如此極端到徹底的「開源」與「節流」,讓她畢業四年後,在二十六歲那年,就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二十八歲就有逾二百萬元的存款。 而 在台股狂奔的九○年代,當時任職聯經報系的鄭嘉蕙,在《聯合晚報》同事「牽線」下,買下人生第一檔股票||中鋼,她笑著說,自己是個超長線的投資人,她甚 至常自我調侃道:「我從來沒想過有天會跟中鋼分手!」原來光是中鋼這一檔股票,鄭嘉蕙就持有十八年,靠著逢高調節、逢低補回,加上每年穩定的配息,獲利已 達百萬元以上;至於投資時間較短的,例如玉山金、遠百,投資年限也已經有二、三年,獲利也分別高達三倍與二倍。 分析鄭嘉蕙的投資邏輯,「鎖定獲利佳、產業前景好的幾檔龍頭股就好。」觀念頗類似「股神」巴菲特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並且看好它」。 在此邏輯之下,「在將近二十年的投資生涯中,我挑了十檔股票作為『長期飯票』。」細數她口中長線持有的「黃金十檔」股票,除了上述三檔股票,還包括台塑、巨大、鴻海、台積電、佳世達、統一超、中華電。 鄭嘉蕙以「最高規格」對待這些「長期飯票」,「這些股票的任何消息,我都會加以記錄,仔細研究股價走勢與消息間的變化,長期下來,對這十檔股票的『股性』非常熟悉。」而這些股票也大多「很爭氣」,幫她賺到四○%至五○%的報酬率。長年下來,鄭嘉蕙股市獲利累積接近千萬元。 「選對股之後,買進價格漂亮最重要!」鄭嘉蕙說,摸清股性的好處,就是知道相對高低點的位置。「例如中鋼長線的鐵板價就在近二十元左右。」因此,只要中鋼股價見到二字頭,鄭嘉蕙就會分批布局、長線持有,果然讓她累積不少財富。 只是,鄭嘉蕙迎向富足的人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她曾歷經《民生報》結束、失業與房貸申請四處碰壁的窘境,所幸早期的打拚「存糧」,與人脈專業的累積,還足以應付當時失業、房貸因信用遭質疑的人生低潮,並且順利轉業成功。 富 足邏輯二:及早規畫與努力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期間,鄭嘉蕙眼見房價夠低,又有結婚打算,便以近三百萬元的自備款,在台北市文山區 買下總價八百萬元,三十五坪附雙車位的房子,經過幾年的增值,轉手獲利近三百萬元後,同樣在文山區換屋,以一八○○萬元買下五十四坪的住屋,若以該區住 宅,目前每坪成交價約四十幾萬元計算,房屋市價至少逾二千萬元。不到兩年,潛在獲利又有二百萬元以上。 對照許多昔日同學,現在還在大嘆買不起房子,抱怨著經濟壓力沉重。現在生活相對寬裕的鄭嘉蕙,覺得自己在理財上及早努力與規畫有了回報,因為在金錢上的富足跑得比同儕快,使得她有更多一點的銀彈與時間,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鄭嘉蕙 出生:1969年 現職:遠東百貨公關處襄理經歷:《民生報》記者、《大成報》編輯學歷:文化大學中文、新聞系雙學位 鄭嘉蕙的富足之鑰 開源:努力兼職賺外快,累積投資資本。 節流:從生活與工作習慣中及早養成對於物質誘惑的「抗體」。 投資:建立適合自己的投資邏輯,把握低檔買進原則。 |
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1/02/16-feb-11-2128.html
|
||||||
客不敢碰,如果慢慢挖寶,應可以撿到便宜物件。 有了第一間投資心得,去年許振益又透過鄰居太太介紹,買下福和戲院一、二樓各一戶,室內僅五坪大的舊店面,每坪單價二十二萬元,總價才一百一十萬元。 許 振益發現,福和戲院每戶店面格局都不一樣,最值得買的是挑高四米以上的,因為可以做夾層,室內坪效立刻提升五○%,秉持這樣的觀念,許振益買下這兩間店面 並不打算馬上回收資金。以一樓的店面為例,他花了十二萬元委託木工師傅重新「拉皮」,不但鋪了新的木地板,又把四米的挑高空間做了夾層當臥室,一樓還多隔 了一間洗手間,目前當作套房出租,月收七千元,換算租金報酬率就高達七.六%。 掌握土地持分 搶先購入「拉皮」出租許振益看上的不只是高額投資報酬率,更重要的是每戶擁有的土地持分多。如一樓店面室內面積五坪,土地持分就有二.四五坪,由於福和戲 院基地面積大,目前他名下三戶的土地面積有八坪,他的目標是買到一%的土地持分,按照福和戲院的土地面積計算,未來改建後,他至少可以分得二十坪的土地, 換算房屋面積應該可達一百坪以上,以區域行情四十萬元保守計算,市值上看四千萬元,而他目前三戶,持有成本四百萬元,將會增值十倍。 此外,許振益觀察到,福和戲院一樓店面不多,只有四、五間,但是面寬卻有五百公尺,表示只要有心整合,很容易就可以掌握其中一條街廓,未來可分回的房屋價值性也較高。 許振益也透露,買新北市巷內的店面,可以多注意一樓是否有被畫紅線,像他的一樓店面門口,就並未被畫禁止停車的紅線,就算停車也不會妨礙交通,租屋的房客可以擁有一個免費停車位,這在停車位一位難求的永和區,可說是稀有難遇。 「要麼就買最新的,不然就買最舊的。」許振益認為買房子「不要買屋齡不上不下的房子」,新北市十幾年的電梯華廈還不到都更改建時機,如果不能收租,很有可能會套牢,要賺錢就要找愈舊愈爛的房屋。 特 別的是,許振益很少透過房仲業務員買屋,多半都是他利用下午兩點後,餐廳休息空檔,騎著機車到處找機會,他不但熟透永和區地理位置,對每個建案地點更如數 家珍,不輸給每天在第一線的專業房仲業務員。記者實地跟著許振益從武昌街回到永和區,他竟可以精準抓住每個紅燈停頓秒數,不到十分鐘就從重慶南路一段抵達 永和中正橋頭。 今年一月底,許振益騎車在中正橋上,無意間看到一棟老公寓貼著售屋紅字條,又引起他的興趣,「字跡歪七扭八,一看就知道是屋 主自售」,許振益立刻打電話給屋主見面,「我先去找他『搏感情』,慢慢聊他賣房子的原因,才知道八十歲的老爸爸不想跟兒子討生活費,想賣屋變現。」尋寶精 神找標的 老、髒創造大獲利許振益說,這間公寓不但是兩面臨路的三角窗,又正對新店溪,以後改建可說是現在流行的「景觀住宅」,又是一件都市更新的好標的。許振益建 議,看好都更商機的投資人,要看周邊是否有土地可以擴大整合,像他就很看好永和環河西路第一排洗車場,未來勢必也有都更機會。 隨著福和戲院都更的消息逐漸傳開,也有愈來愈多投資客盯上這塊肥肉,只是使用方法各有不同。據了解,另有一批投資客積極收購福和戲院的一樓產權,看好新北市永和區秀朗路三段停車位需求龐大,近日已打算拆除隔間,全面改裝為平面停車場對外出租,順便養地等都更。 雖 然分食福和戲院都更大餅的人愈來愈多,但許振益抱持長期抗戰策略等待。「投資房地產你要用去跳蚤市場尋寶的精神,愈是外人看不上眼的標的,才愈能創造更大 獲利空間」,許振益說,他投資房地產的原則很保守,不會想短期回收,財務沒有壓力,以福和戲院來說,「就算永遠都不改建也沒關係,至少還有租金可收。」 許振益 出生:1954年 現職:台北鼎富樓餐廳董事主廚 投資資歷:20年 投資規模:2000萬元 擅長交易物件:都市更新題材老屋 給薪水族的 幸福買屋建議 打破捷運站迷思 年輕就是本錢,有時間與體力拚,只要騎機車到上班地點在半小時以內,有時候房價可以差一倍,尤其騎機車方便鑽小巷,不見得一定要依賴捷運。 貨比三家 購屋前要多看多比較,和屋主議價不要急躁,不須一次砍到見骨,因為可能失去成交機會,但也不用急著買,這樣容易買貴,以低於市價一成為底線。 先求有再求好 年輕人一定要先有第一間房子,否則永遠追不上一直上漲的房價 ,自備款不多沒關係,可以先買單價低、無電梯的公寓高樓層, 爬樓梯累一點沒關係,但房價卻很便宜。 打敗高房價的 達人不敗心法 買自己熟悉的地段,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自己的住家附近開始鑽研。 不強求,才會買到便宜房子,花時間「搏感情」,才有機會談到好價錢。 未來房市看法 房地產應該不會立刻崩盤,現在鋼筋、水泥建材都漲價了,再怎麼跌,也不可能回到30年前一坪4萬元房價的時代,我對於今年房地產市場,還是很有信心。 梁任瑋 |
|
||||||
已經十五年了,上海東方商旅營運 執行長畢嘉瑋的西裝上衣暗袋裡,總是藏著一本小小的手記簿(captain pad)。這是五星級飯店領班的標準配備,記錄客人的臨時需求和備忘工作。 雖然已經不是領班,但至今,他都還隨身帶著一本這種不起眼的小筆記。專科讀編輯採訪科系,赴瑞士學的是旅館管理,畢嘉瑋返台後從西華、晶華五星級酒店的餐 飲部領班做起,三年後,他相繼出任東元集團旗下餐飲業副總經理、台泥辜家專辦名流婚宴的玉盟婚顧總經理,以及北投三二行館總經理,四十歲那年,就成為國內 一線旅館,年紀最輕的高階經理人。 去年底,畢嘉瑋應聘前往上海外灘,進入全球飯店業兵家必爭之地戰場,這一路舞台越來越大,他自認,擔任領班時開始記錄的那本超薄小本子,雖然既普通又不顯 眼,卻是他事業成功之路的敲門磚。因為勤做「包廂日誌」的筆記習慣至今不輟,讓他在職場一路都得到貴人提拔。 稱作「包廂日誌」,是因為當領班時,畢嘉瑋會把每天晚上在包廂用餐的這桌客人,用圖示方式,記錄下主、客落座的相對位置,每位客人的姓名、頭銜以及飲食偏 好,以及當晚談話的主題。 偷師把妹筆記!強記賓主互動,回籠率增兩倍 但由於領班工作內容繁瑣,從上菜速度的掌握,到搭配菜餚的酒水更替,都要緊盯帶領的服務人員是否到位,當著客人面前,又要專心聆聽交辦的需求,因此,拿筆 記錄飯桌上的種種細節和資訊,畢嘉瑋不是利用進出包廂的空檔,就是在送完最後一桌客人之後,再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像錄影倒帶一般,回想晚宴的過程,在手記 簿還原賓主互動的畫面。 犧牲休息時間,費力強記飯桌上的互動,自我訓練做筆記基本功,原因不只要弄清楚熟客的脾胃,更和每月業績能否達成息息相關。 畢嘉瑋回想,在當菜鳥領班時,每當月底要衝業績達成率,總見經驗老到的資深領班拿起電話筒叩客,十個熟客至少有七、八個會回籠捧場,但他打電話給客人,回 籠的命中率卻極低,在電話裡也不知該和見過好幾次面的熟客聊些什麼,於是開始做「包廂日誌」,才逐漸懂得收服客人的秘訣,其實都藏在飯局裡每個環節透露出 的訊息。 例如,廠商請政府官員吃飯,取悅的對象是官員,因此,掌握客人的需求和偏好比主人更重要,下回餐廳主廚若開發合這桌客人口味的新菜,也等於是幫主人找到再 次做東的充足理由。 會想這樣做,畢嘉瑋說,其實是他在日內瓦實習時,從一名義大利籍領班身上偷學的,這位老兄做包廂日誌鉅細靡遺,詳細記錄客人的跑車型號到牛排幾分熟,但重 點落在陪同富豪前來的辣妹身上,原因是他拿這本筆記當獵豔地圖,「靠這本筆記,每個週末他過得比誰都多采多姿,啟發了我做筆記的重要性,」畢嘉瑋笑著說。 持續「包廂日誌」的筆記功夫,畢嘉瑋不但找到衝刺業績的秘訣,熟客回籠率一年之後,從原本兩成不到,成長到六、七成水準。 逮到職場伯樂!看出黃茂雄分量,因而被挖角 畢嘉瑋的筆記重點,最關鍵是要找出政商人脈關係的深度,他經常利用休假時間,什麼事都不做,只是不斷翻閱過去大半年的「包廂日誌」,在腦海中複習這群人的 臉孔,比對出重複出現在不同飯局上的重點賓客。 當初他就注意到,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經常出現在他擔任領班時,包廂日誌裡的客人座位表中,顯然是對各方人馬都頗有影響力的企業家。於是,有回黃茂雄當主 人宴請賓客,畢嘉瑋抓住機會展現功力,如數家珍招呼這桌客人,逮住讓滿桌名人背書他工作實力的機會,一次就讓黃茂雄留下極佳印象。 甚至,後來畢嘉瑋從晶華餐飲部擔任領班,被挖角到東元集團旗下擔任樂雅樂餐廳副總經理。 除寫日誌的基本功,畢嘉瑋廣泛讀報、閱讀財經雜誌,同時練內外功,精準掌握每位企業家在台北政商圈的分量,如此一來,當面對一桌同是政商名流的客人時,該 先招呼誰的先後次序和輕重緩急拿捏,才不會出差錯,營造出賓主盡歡的宴會,建立好深度服務的個人口碑。 持續做「包廂日誌」筆記,除了建立款待政商名流的廣度和深度外,也讓畢嘉瑋越來越有人際敏感度,這樣的能耐,對於初來乍到投入上海酒店市場的生手主管來 說,更是求生存的浮板。 參透大陸潛規則!「南」字車牌是VIP中的VIP 畢嘉瑋說,兩岸商場文化迥異,在上海從事旅館餐飲業,筆記本上要記錄的,除賓客之間的平行關係,還有政商結構發展出來的上下關係,很多無法被言明的潛規 則,都要靠平日筆記功夫訓練出的敏感度才能參透。 例如,在大陸,替主人出面訂餐的,通常不是秘書而是代理人,但埋單的主人,往往又不是飯局裡決策事情的關鍵人物,「這時,不止用眼睛做筆記,還要把耳朵全 部張開。」 畢嘉瑋分享,在上海近半年,靠做筆記自我訓練出的敏感度,讓他懂得分辨「南」字開頭的車牌,就是來自南京軍區的要員,在中國大陸特殊的政治生態,看到這張 車牌就等於在台北接待「使」字的外館賓客,絕對是VIP中的VIP。 二○一一年農曆過年期間,原本是上海飯店的住房淡季,畢嘉瑋也是從筆記本激盪出獨家商機,由於他每回出席台商活動除交換名片時,會在交談時把這群台商主管 的動態筆記下來,發現很多人過年獨自留守上海,都為了要去哪吃年夜飯傷腦筋。 於是,畢嘉瑋靈機一動,推出「到我家過年」的主題年夜飯套餐,原本預定吸引五十位客人,最後竟有超過百人訂位,再次展現做筆記的優點。 近距離接觸政商名流,對多數餐飲業一線服務人員來說,這樣的機會並不難得,但畢嘉瑋卻善用薄薄幾十頁的手記簿,當作在送往迎來賓客群裡淘金的一把鏟,贏得 好業績同時還博取貴人緣,而這樣的一把鏟子,其實每個人的口袋裡都有,關鍵在於是否願意用心隨時透過紀錄,發掘筆記背後透露的金脈與人脈 。 延伸閱讀:筆記撇步1採用圖示法,逐桌記錄賓客關係 2倒帶復原關鍵場景,確認飯局關鍵主角 3用人名檢索筆記資料,繪政商地圖 |
|
||||||
在金融分析師中,許世德資歷不算深,和「天王級」的金融分析師相比,他算是「菜鳥」。但二○○五年迄今,他已多次拿下台灣區金融業最佳分析師頭銜,並得到許多金融業老闆的讚賞。 撰文‧吳美慧 某日的午後,國泰金控內部正忙著準備即將舉行的法人說明會的資料,就在大家忙得焦頭爛額時,當時擔任國泰金副董事長的蔡鎮宇,悄悄地把工作人員叫進辦公 室,交代說,「等一下看到Dexter時,你們要對他客氣些,他如果提問,要仔細回答他的問題。」場景轉到另一個地點。這天中午,記者約好和京城銀行董事 長戴誠志聊聊最近金融業的情況,只見他帶著一位年輕人走進會議室,向我們介紹:「他是Dexter,是外資金融分析師中,我看過少數在報告中很有觀點的 人,你們想要了解金融業,就一定要認識他。」被蔡鎮宇特別交代同事要關照的,或是被戴誠志讚賞的Dexter,就是甫離開摩根大通證券,即將到巴克萊證券 履新的金融分析師許世德。 英雄出少年 拿下金融業最佳分析師頭銜在金融分析師中,許世德資歷不算深,正式當上分析師只有七年的時間,和「天王級」的金融分析師相比,如前美林證券研究部主管程淑 芬、前瑞士信貸大中華金融產業分析師林淑娥,或是前德意志證券的余婉文,在這群前輩們面前,許世德算是「菜鳥」。但英雄出少年,從二○○五年迄今,他已多 次拿下台灣區金融業最佳分析師頭銜,在這個行業脫穎而出,並得到許多金融業老闆的讚賞。 提起外資分析師這一行,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不外乎是「外資金童」、「高薪」等令人稱羨的字眼。的確,只要禁得起考驗,熬過只有一半存活率的研究助理階段,躋身分析師行列的,個個都是年薪千萬元起跳,甚至上億元的金童或嬌女。 最近外資圈就盛傳,巴克萊資本證券準備十億元挖角「明星級」的分析師,鎖定對象包括讓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另眼看待」的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PC硬體分析 師楊應超與陳衛斌,在外資分析師圈中素有「老虎隊」之稱的「大咖」,統統都被挖角到巴克萊證券。巴克萊證券希望藉由這群明星分析師的分析判斷與選股能力, 快速擄獲國外基金經理人的目光。 被巴克萊列入挖角名單的許世德,六十八年次,台大工商管理系畢業,說話速度快而坦白,加上擁有陽光男孩般的外形,容易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起大多數分析 師曾有留學經驗或是擁有碩士學位,他並沒有太突出的資歷,能夠在這一行一待十年,靠的就是「不服輸與挑戰自己」的堅持。 一畢業,誤打誤撞到摩根士丹利證券擔任研究助理的許世德。「當時只要老闆交代的事,一定使命必達。」就是這樣的概念,讓他在研究助理的位置一待就是三年。 這三年是艱苦的日子,每天早上七點多進辦公室,常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一、二點才回家,連周末假日都「泡」在辦公室裡,每天在辦公室和家裡兩個定點移動。當 研究助理怎麼會這麼忙?「不熟啊!什麼事都要從頭了解。」剛入行的許世德,對產業研究完全不懂,而助理的工作,是要輔佐分析師研究產業,要清楚且快速地找 到資料,提供給分析師做研究。 研究心法一 熟悉財務報表、建立新研究模型當助理的第一年,他拚命熟讀各金融公司的財務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股東權益變動表,到後來的現金流量表;同時,還「自 找麻煩」地著手建立研究模型。一般來說,不少分析師使用的研究模型都是沿用「考古題」,把前人留下來的研究模型稍微修改後操作。但天生喜歡創新的許世德, 拋棄既有的重新建立,「光是一個模型需要的項目就多達八百多項,而且至少要一、二周才做得出來」許世德說。其實,金融業使用到的研究模型不只有一項,甚至 多達二、三十項,尤其是銀行在不斷的購併擴大版圖中,逐步發展成為金控公司時,此時單純的銀行變成控有壽險、證券等營業項目的控股公司,就需要更多的研究 模型串連起來,才能夠讓預測更精準。 建立研究模型這麼費事,為什麼還要建立?「可以透過建立模型,去了解數字背後的邏輯。」許世德不經意地透露出自己在研究中的撇步。喜歡思考的許世德,會把 各報表中的邏輯和關聯性串連起來,藉此發現新的趨勢與方向。因此,他的報告才能屢有創意和角度。儘管建立模型是一項費時耗神的工作,但許世德迄今仍樂此不 疲的建立,就是希望找出有別於其他金融分析師的見解。 研究心法二 實地走訪第一線了解實情 因為如同偵探般的精神,許世德曾經在玉山金合併高企時,實際到高企的營業據點觀察,了解高企的客戶情況,作為判斷玉山金是不是做了一樁好買賣。後來他發 現,高企客戶數激增,是利用高利率來吸收存款,難怪玉山金合併高企後營收成長,獲利卻裹足不前。此外,他利用地毯式搜索財報時,在○七年九月率先發現新光 金帳上擁有十.六萬張萬泰銀行股票及三十一億元可轉換公司債,若萬泰銀無法重新資本化,新光金的整體損失將高達五十二億元。所以許世德趕快發布報告,建議 客戶「賣出」新光金股票。這一「喊賣」,讓外資持有新光金比重減少五%,股價下跌一成,堪稱價值「百億元報告」。 後來,新光金股價從每股三三元一路下跌到六.三五元,跌幅高達八成,他的「喊賣」讓客戶減少不少損失。除了喊賣新光金外,許世德也唱衰兆豐金、國泰金及富 邦金,由於他們潛在的CDO(抵押債務債券)損失極高,因此持續發出「賣出」建議的報告。回頭來看,許世德適時且清楚的建議,提供了客戶極有用的投資資 訊。 就如同在少林寺練功一樣,把馬步蹲好、基礎打好,才能積蓄未來躍起的實力。正因為許世德在當研究助理期間,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精神,熟讀財務報表、建立研究模型,才能夠在三年後轉戰摩根大通證券時,成為正式的金融分析師。 「他很認真,又聰明。」第一金總經理簡明仁這麼形容許世德。在眾多的外資券商中,許世德是率先在○八年推薦第一金的分析師;當時第一金的股價約莫十八元, 後來最高曾漲到二十七元,許世德的推薦,讓市值增加五八二億元。在第一金的經營者還未看到自己的價值時,他在研究報告中就提到「資金回流,銀行業業績好 轉」的概念。果然,金融股從○九年年初,進入多頭走勢,而許世德也因為大力看好金融股,一戰成名。 研究心法三 留意金融關鍵數字變化 「當初推薦金融股時,還被主管、客戶消遣。」在金融海嘯期間,曾用力「喊賣」的許世德,在轉彎看好金融股時,主管、客戶都不太相信,還高度質疑他的判斷。好奇的是,當時他憑什麼敢率先提出「金融業與金融股會好轉」的觀點? 「資金!」許世德點出關鍵。「我看到資金回流,金額高達兩百五十億美元,這麼多資金回到台灣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加上政府又調降遺贈稅,等於是救了台灣。」 的確,當這麼多資金回到台灣時,流向房市、股市,加上政府開放陸客觀光,促使國內投資增加,銀行的業務自然好轉,金融股當然會跟著好。 其實,在看到資金流回台灣的同時,許世德也「順便」在台北大直置產。「資金回來,一定會買房子的。」從這幾年國內房價大漲,金融股股價上升,證明許世德當時對趨勢的判斷正確,也因為他的身體力行,為自己的財富加分。 「我看錯了!」許世德迄今仍懊惱,他並沒有在金融股開始從谷底反轉向上時,就建議客戶買進,而是等到金融股上漲一○%後才開始大力「喊進」。儘管如此,他 仍是當時金融分析師中,少數看多的人。為什麼會看錯?「在金融海嘯期間,我當時看得太空了,沒有注意到資金回流速度與金額這麼大。後來看到數字上來,才知 道自己沒注意到資金問題。」面對疏忽,許世德很快的修正,立即建議客戶買進金融股,才有賺取後續二○%、三○%的機會。經過這次的經驗,他養成了常常問自 己:「我看對什麼?我看錯什麼?」的習慣,利用一次次的自我檢討,增強對產業趨勢以及個股長線的研判能力。 解讀趨勢一 政治、總體環境影響金融甚巨金融產業既龐大又複雜,要怎麼觀察和研判金融業的趨勢?許世德說,影響金融業的因素很多,大致上可以歸納出政治因素和總體環境 兩大方向。以政治因素來說,主要是觀察執政者對經濟的企圖心,以及擺放在發展經濟精神多寡。至於總體環境,則要觀察資金流向和利率水準。 許世德大膽預期,台灣的金融業已經從○九年進入「黃金十年」,至少在一二年總統大選前,都可樂觀以待。他之所以如此樂觀,主要是觀察到資金回流、投資增加、銀行放款增加、升息,以及陸客來台等五大現象。 他說,從○九年開始,資金逐步匯回台灣,這些資金有來自台灣調降遺贈稅、海外獲利所得;兩岸直航在兩岸往來便捷下,促使台商回台買屋、買車,並增加在國內 消費;在中國工資持續上漲與勞工保險成本增加下,越來越多工廠逐步把生產基地轉回台灣。加上台灣政府開放陸客來台,帶動觀光服務業,飯店、遊覽車等行業開 始熱絡,帶動國內的投資。「過去台灣的投資以科技業為主,科技業花了很多錢去國外買設備,錢都被誰賺走了?」許世德提出這樣的觀察。 許世德表示,觀光飯店業上來會實際帶動內需產業,內需上來、就業率增加,國內的經濟就會好轉,這才是真正對經濟有幫助的地方。 解讀趨勢二 存放比左右銀行獲利 而國內的投資增加,銀行對企業的放款金額就會提高,從存放比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九八七年,台灣的銀行存放比七七%;九五年時上升到一一 ○%;○七年時,又降回七七%。「存放比下降,代表銀行收進來很多錢卻放不出去,銀行的獲利自然就會差。」許世德清楚地分析。他預期,隨著內需提振,國內 銀行放款金額增加,存放比會逐步提高,國內銀行業的獲利就會跟著改善。 此外,「升息趨勢確定,對銀行業也是有加分效果。」許世德進一步說。全球通貨膨脹形成,加上各國為了抵銷部分通膨與匯率上升速度過快,因此利用升息作為踩煞車的手段。只要升息,銀行的利差就會擴大,獲利空間也就出來了。「銀行未來會更好。」許世德篤定地說。 既然看好金融業,要如何挑選值得留意的金融股呢?許世德建議,可以把活存多寡以及消金、企金比重,當作選股的參考指標。根據他的觀察,銀行吸收進來的錢, 成本最低的就是活存,如果銀行可以把活存善用轉作企業放款,利差就會提高。目前,國內的活存利率約○.一七至○.二九%,企業放款利率約二.三五%,中間 有相當可觀的利差。倘若銀行吸收進來的資金以定存為最,就要想辦法讓定存戶轉為財富管理的客戶,這樣銀行才可以收取較多的手續費。「一筆錢進來如何善用, 以提高銀行的獲利,就是學問。」他就是根據這樣的邏輯,一家家地找出具有推薦價值的股票給客戶。 至於這家銀行是否值得長期投資?許世德認為,經營者的視野高度很重要。「最好是總經理是經濟學家,或是經歷過各種部門,才可以先行看到經濟趨勢,並且靈活 調整營運方向,才不會做出不符合企業文化的業務,浪費公司資源。」在眾多的銀行中,他特別推崇富邦金總經理龔天行,並期待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成為明日之 星。 解讀趨勢三 景氣好轉,對官股銀行是加分在大多數金融分析師相對看好民營銀行時,許世德「逆勢」推薦官股銀行。他認為,景氣不好時,官股銀行的人事成本,往往會成為包 袱;一旦景氣好轉,官股人事成本不變,企業放款金額又提高,「對官股來說就是很大的加分效果」。所以,他認為在金融業持續看好下,第一金、彰銀是可以觀察 的標的。 而除了銀行業務外,隨著購併項目增加,壽險、證券也成了必須要研究的課題。許世德指出,壽險業的觀察重點是人壽保險的比重以及債券殖利率高低;證券業則可以等待股票成交量低時再進場承接,往往可以買到相對便宜的價位。 在忙碌的外資分析師生活中,許世德用「個體戶」、「傳教士」來定義自己的工作模式,用「一路上充滿了驚奇」來形容自己的生活。原來,分析師必須要自己撰寫報告,還得用電話或是飛到國外向客戶傳達報告中的觀念,希望客戶可以接受,進而以此作為操作參考。 傳教士精神 不厭其煩地將好建議傳達給客戶而每一份「自產自銷」的報告出爐,要以「傳教士」般的精神,講超過上百次、同樣的話給不同的客戶聽。有些客戶會耐心聽完,有 些一聽到台灣的金融股「直接就把電話掛了」,面對這樣的景況,許世德只能不厭其煩的call客戶。「準最重要」,只要報告的投資建議精準,即使原先對台灣 金融股沒興趣的投資人,也會回頭開始留意。 許世德用「一路上充滿驚奇」來形容他的分析師生活。其實,許世德從大三開始,就生活在驚奇中。暑假期間,他騎著摩托車賣咖啡機,體驗從書本上學不到的管理與人生。大四時,他參加創業營,成功的以「線上家具銷售」計畫拿到冠軍,領到二十萬元獎金。 當研究助理期間,他曾到中華職訓學做義大利菜,從擀麵開始,到做整套義大利餐,一點都難不倒他。金融海嘯期間,當客戶對投資興趣缺缺時,他利用閒暇時間參 加綠光劇團學話劇,增進與客戶互動的能力,最後還參與由吳念真擔任導演的「一樣的月光」,做全台巡迴演出,如同他做報告一樣的慎重其事。 年輕、有活力,充滿熱忱,許世德堪稱是新一代外資分析師的代表。在競爭激烈的分析師領域,他靠著堅持、不服輸,以及高度投入工作,才能成為人人稱羨的「明星分析師」。 許世德 出生:1979年 現職:巴克萊證券金融分析師(即將履新)經歷:摩根士丹利研究助理 摩根大通金融分析師 學歷:台大工商管理學系 台灣銀行業者眼中的外資金童京城銀行董事長戴誠志:許世德雖然年輕,但卻是少數能夠在報告中提出不同觀點的人。我很喜歡看他寫的報告,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前國泰金副董事長蔡鎮宇:我對許世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能夠用心思考,提出與其他人不一樣的看法,一針見血地剖析金融情勢。 第一金控總經理簡明仁:許世德分析金融產業很有想法,分析得很細,跟他聊天或是看他的報告,會有不同角度的收穫。他很早就推薦第一金,讓我對公司有不一樣的體會。 許世德的金融獵鷹選股法 1 先看經濟大方向 台灣經濟三大動力: 都更、陸客、ECFA,讓台灣的金融業進入黃金10年。 2 再看產業結構 影響金融股的三大關鍵: 利率、放款、經濟環境。 ● 利率:利率上升,銀行利差增加,銀行的獲利就會提升。 ● 放款:放款增加,代表生意增加,對銀行的獲利有加分作用 。 ● 經濟環境:經濟好轉,民間投資意願增加,銀行放款提高,有利銀行業者;反之,企業投資活動減少,對銀行營運不利。 3 挑選投資標的標準 投資金融股的三大關鍵:活存多寡、消金企金比重、經營者心態。 ● 活存多寡:代表可以收取比較低成本的資金,然後以比較高的利率把資金貸放出去,可以提高利潤。 ● 消金企金放款比重:對企業放款比重增加,代表銀行擁有比較穩定且長期的放款業務,就放款結構來說,是比較健康的。 ● 經營者心態:經營者有比較宏觀的視野,銀行的格局就會拉大,銀行比較容易有好的發展。 4 總結投資標的建議 銀行業: 一、放款金額快速增加;二、活期存款比率愈大愈好。推薦:彰銀、第一金。 壽險業: 一、短期新台幣升值造成的匯兌問題要先解決;二、企業所購買的債券殖利率高。推薦:富邦、中壽。 證券業: 一、多一點IPO、TDR在台股上市;二、資金回流的規模;三、股票成交量低的時候進場。推薦:元大證、群益證。 許世德的一天 07:00 進辦公室,聽語音留言、看國內財經報紙、確認e-mail、看昨天歐美股市概況、了解歐美分析師看法,並分析這些消息對亞股與台股的影響。 07:30 開亞洲區早會。 08:00 開台灣區早會。 08:30~12:00 call亞洲區的重要客戶,告訴他們今天的重要訊息與idea。 14:00 歐股開盤前和call歐洲客戶。 14:00~17:00 拜訪公司、call客戶、寫報告、追蹤數字,或是與其他分析 師交流。 17:00~20:00公司不定期有內部策略或 產業會議,討論本周市場動態、影響 的重大訊息。 20:00 美股開盤前call美國客戶;出季報或大報告,到凌晨1 ~2點才回家。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sdto.html
黃金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身份的象徵,它曾是君王的專利,歷史上的好多次戰爭都因它而起。而從近代起黃金又被賦予硬通貨的功能,「金本位」制的出現更使它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黃金市場復活了嗎
世界黃金價格1999年到達每盎司251.9美元的底部後,終於在2001年走出一波上揚的走勢,尤其是2003年底突破每盎司414美元,讓「金甲蟲」 (黃金多頭投資者)雀躍不已。然而黃金市場的未來走勢仍讓人狐疑不定,樂觀者認為黃金價格的第一目標位在每盎司450美元,第二目標位在每盎司600 美元。至於極端多頭者,認為再創黃金歷史新高,達到每盎司1000美元也不是沒有可能。但也有相當多的人認為別高得太早,畢竟自從黃金價格在 1980年到達每盎司850美元之後,便一路盤旋而下,中間屢有反彈,卻還進入了長達20年的熊市。
現當代黃金市場投資的基本狀況,我們放在下篇討論。現在讓我們放開視界,看看黃金的歷史,畢竟作為一種投資品種,它比股票和債券等歷史要早得多,也精彩得 多。這裡要聲明的是,本文的寫作資料主要參考了享譽全美的投資顧問彼得·伯恩斯坦的《黃金的魔力》(台灣商周出版社,2002年版),他的《與天為敵:人 類戰勝風險的傳奇故事》和《投資革命——源自象牙塔的華爾街理論》等書有大陸版,皆膾炙人口。另外,我蒐集了《信報》創始人林行止從八十年代後期到現今的 幾乎所有關於黃金市場投資的政經短評,力圖更為準確地勾勒出當代黃金市場的紛紛攘攘。
我還要強調一點的是,儘管一個好的投資(投機)家在執行操作時要往前看而不是往後看,但投資(投機)最終成功的第一要素是經驗。投機經驗有兩種,一種是直 接的,用不斷行動來累積,能讓你最終成功的無非是要麼有驚人的運氣要麼就是至少有一次破產經歷,然後憑藉生存意志反敗為勝。另一種投機經驗的形成是間接地 吸取歷史教訓,然後在投機時加以具體應用分析,這種在有風險控制前提下的投機積累的財富比較漸進,但不會一夜間輸個精光。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吧。
金幣的發源地
早在人們把黃金當作貨幣使用之前,由於它的耐久性、密度以及金光閃閃的特點,黃金很自然地成為財富的象徵。黃金有著很高的延展性,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將它變 成任何形狀。一盎司的黃金很少吧,但它可以打成五十英里長的金絲或一百平方英呎面積的薄金片。跟地球上任何其他的元素不同,古往今來已經挖出來的金子,現 在仍然保存完好。4500年前埃及人的金制假牙齒橋,現今狀態依舊良好,就是裝進你的蛀牙裡也不要緊。
黃金的密度也相當高。如果要把目前所有存世的黃金裝入一個空間,只要一艘大型油輪就可以搞定,它們的總重量大約為十二萬五千多噸。同樣重量的鐵,只要美國 鋼鐵工業幾個小時就可以出產,但它們只值五百五十萬美元。而現存的黃金價值一兆美元左右。由此可以想像黃金在古代世界的地位。比如,上帝就很喜歡黃金,他 親自指示塵世的代理人摩西要用黃金來裝飾佈置膜拜他的聖所、聖幕,而且要求得很詳細。同時《聖經》上有四百多處提到黃金,可見備受關注。席巴女王覲見以色 列人的王所羅門時帶來三噸之多的黃金,以今天的金價計算,價值二千億美元。
根據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呂底亞人「是我們所知當中第一個鑄造、使用金幣和銀幣的民族,他們可以說是最早的零售商」。呂底亞是公元前700年位於 小亞西亞西部一個富庶的古王國,距離希臘愛琴海大約二百英里遠。呂底亞處於各文明地區的東西交通要道上,繁榮的貿易和商業活動對簡易兌換流通的金幣產生了 自然要求,而且呂底亞位於盛產沖積砂金的佩克托勒斯河岸,黃金供應基本面良好。
呂底亞的末代皇帝克羅伊斯制定的新幣史塔特對後世影響久遠。史塔特由二十四克拉純金構成,還可以細分成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一等更小的單位,因此 促成了金衡盎司的發展。而且,克羅伊斯採用了金銀複本位制度,銀幣用於交易數額較小的場合,成為以後的貨幣歷史主流。另外,呂底亞人發明了我們今天掛在口 上的「試金石」,它是種黑石頭,金匠把金器在黑石上劃出條痕,然後把條痕與一組二十四支由含有不同金、銀、銅等組合的試金針劃痕加以比較。若是符闔第二十 四支試金針所劃出的條痕,就表示這個金器是純金的。
黃金作為貨幣的轉變在社會學上有重要的意義,它促成了黃金的大眾化。因為,它的使用和擁有不再是君王的特權。到了羅馬帝國,雖然國力強大、疆土廣袤,每年黃金產量至少五噸以上,但奢侈愛炫耀的羅馬人仍面臨黃金嚴重短缺,他們不得不面臨今後許多國家都會遭遇的三種解決方案:
第一,忍受貨幣供應不足,承受蕭條通縮的痛苦;第二,從其他地區輸入黃金,不管是掠奪還是交易;第三,用同量的金屬鑄成更多的錢幣,也就是貨幣貶值。
羅馬帝國的暴君尼祿是第一個採取貨幣貶值的皇帝。儘管尼祿可以把自己的母親和妻子殺害,但在做貶值這件事上還是小心翼翼。只是到了公元260年加列努斯皇 帝登基,物價每年上漲9%以上,而在之前的350年間,羅馬帝國的物價平均上漲才0.4%。這樣,貨幣當然大大貶值,當時小面額的羅馬銀、銅貨基本沒什麼 價值,金幣則是在勉強維持。
直至公元306年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即位後,開始發行拜占庭金幣,重達4.55克,純度98%,以一盎司300 美元計算,相當於今天的42.66美元,但購買力要比現在大得多。拜占庭金幣以不變的重量和純度持續發行了七百年,是歷史上發行期最長的金幣。
雖然君士坦丁大帝利用將基督教奉為國教的名義,將帝國各地的無數神殿中幾百年的金銀財寶充公,其中的大部分用來打造他的皇冠。不過,比起「裝飾」來說,作為黃金的另一項功能的錢幣,已在羅馬帝國時期顯得清晰和更為重要。
拜占庭金幣,在當時就被人形容為「從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無論哪裡都可以流通。它受到所有的人、所有國王的崇敬,因為沒有一個王國的貨幣可以比得上它」。 在今天看來,它可謂「中世紀美元」。貨幣史家羅培茲甚至認為:「拜占庭金幣的穩定性與價值更勝美元。它不只是一塊黃金而已。它也是一個象徵、一個信仰,是 神聖的皇帝派去民間的信差,是上帝的選民派去其他國家的大使」。
1453年奧斯曼人攻陷君土坦丁堡。拜占庭金幣隨之消失,它留下一個疑問:「為了維持一個穩定而又值錢的貨幣不惜犧牲一切,這樣值得嗎?」或者說,金融的 穩定固然得到許多人稱許,但它從來都不是一條必然會通向經濟繁榮之路。那麼最適宜的道路在哪兒?這個疑問困擾了後來的西班牙人、英國人和美國人,至今眾說 紛紜。
東方吸金大法
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拜占庭的商人從中國輸入大量的絲,然後運往歐洲高價出售。這些商人對於中國人如何生產絲極感興趣,多方刺探毫無效果,最後還是用黃金收買了兩個教徒,造絲的秘密終於洩露。之後拜占庭就停止向中國進口絲了。
中國、日本、印度等東方國家從沒有把黃金作為錢幣使用,最珍貴的錢幣材料是銀。東方人把金看成商品——也就是一種具有真實使用價值的物品,而不是一種支付 工具。伯恩斯坦認為:「黃金可以用來裝飾、玩賞、美化,還有最重要的是,儲存財富。的確,東方人一有錢就想要買黃金儲藏起來,不像我們現代人一有錢就想要 購買夢寐以求的金表炫耀一番。」
其實,我們東方人儲藏的本性決定了不僅對於黃金,只要是財富,包括今天的紙幣都要存在銀行裡。
於是,在西方人眼裡,亞洲人是「吸金海綿」,黃金到那兒就不流出來了。在十七世紀航海大發現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把美洲大量的金銀財富運往歐洲,但很快就流向亞洲。從1600年到1730年之間,歐洲金、銀流向近東的數量超過美洲大陸輸往歐洲的數量。
即便是今日,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買主,他們花在黃金上的花費比花在在汽車、兩輪交通工具、冰箱、電視機的總和還要多。
其實,亞洲今天仍在上演吸金大法。像日本、中國大陸、中國台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存底名列世界前茅,就是很好的證明。
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中國等地沒有將黃金作為貨幣,背後潛藏著黃金是權力和尊貴的象徵的意思,它可能到今天還在影響東方人對待黃金和黃金投資的態度。
黃金在中國沒有世俗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早在唐憲宗(公元806年到821年)時就用紙幣的「飛錢」來代替銅錢,這個偉大的發明讓中國等東方國家受益匪淺。
到了元代,馬可波羅將這個偉大的發明寫入遊記中,但當時的歐洲人根本不信。
致命的毒藥
古代中國從來沒有把黃金視為貨幣,而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人一直想把黃金整合到貨幣體系裡,縱然當地的黃金供給十分稀缺。
1400年歐洲本地的黃金產量不超過四噸,在錢幣需求方面,這些黃金僅可鑄造出一百萬達卡特金幣。與此同時,僅威尼斯一年就輸出了一噸重的達卡特金幣。金 銀的短缺,使得許多地區又回到以物易物的方式,特別是在本地交易。比如胡椒粉比同重量的黃金還值錢,這種很受歡迎的日用品就充作貨幣來使用,德國貴族甚至 以「胡椒人」來稱呼銀行家。
於是,十五世紀成為歷史上少有的一個時期:黃金的花用遠多於儲存,從十五世紀初到十五世紀末,一盎司黃金可以買到的商品增加了一倍。
黃金的短缺也成了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的直接誘因。哥倫布給西班牙國王斐迪南與伊莎貝拉的信寫得明明白白:「你也會得到更多西班牙名下的主權、財富以及市民。毫無疑問,那些土地有很多黃金。」所以,亞當·斯密譴責新大陸的探險家動機是「神聖化的黃金渴望」。
例如,西班牙探險者皮薩羅毀滅了秘魯的印加王國後,獲得了相當於今天的二億七千美元的黃金,將近五噸金,比當時歐洲一年的黃金生產量還多。這還不包括印加皇帝的金御座,它重達一百九十磅,相當於秘魯金礦一年的產量。
十六世紀期間,渡過大西洋的金、銀數量,比起十五世紀末葉全歐洲所擁有的金、銀數量還要多得多。新大陸黃金的最大輸入國當然是西班牙,按理來說,它應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國家。
但事實恰恰相反,西班牙只是變得更懂得揮霍,而不是變得更為積極地生產。西班牙就像個暴發戶,以為好運還會來,但好運的確只有這一次。結果,西班牙僅僅變 成了金銀大轉移的一座橋樑。當時就有西班牙人明智地評論道:「這麼多的金銀永遠是國家與城市的致命毒藥」。1569年、1607年、1627 年和1647年,西班牙竟出現了四次財政危機,國家面臨破產。
淘金熱
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新大陸的黃金發現使得世界貴金屬的產量一年增加七噸以上,大約是以前的兩倍之多。到了1700年,世界貴金屬的總量是1492年的五倍。之後,葡萄牙人在巴西發現金礦,十八世紀黃金產量又再增長一倍。
到了1859年,隨著美國加州、澳洲、俄羅斯、西伯利亞源源不斷地開採,世界黃金產量一年便高達二百七十五噸,是十八世紀平均年產量的十倍以上。這意味著,當時十年的黃金產量就比得上從哥倫布到1848年這三百五十六年間的黃金產量。
在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美國克朗代克河、科羅拉多和南非陸續又有金礦在開採。1908年,世界黃金的產量是1848年的一百倍以上,是 1888年的四點五倍。到了1908年,各種形態(貨幣的、儲備的、裝飾的)黃金總量可以熔成每邊十米的大金塊,而1500年才每邊二米(它可是此前三千年文明的積累)。
十九世紀淘金熱中首發上場的卻是俄羅斯金礦,烏拉山的金礦1823年的年產量還不到二噸,到1830年則增長到五噸以上。其後,西伯利亞也發現了大量黃 金,1842年已年產十一噸,到了1847年,俄羅斯的黃金產量佔了全世界的60%以上。1914年,俄羅斯的黃金年產量達六十噸。
俄羅斯黃金之所以不有名,可能是它的發現是靠非常有組織地使用奴工。而在美國加州等地就是另一幅景象了。1848年加州發現黃金,到了1853 年,已有十萬人湧進加州,其中包括二萬五千名法國人和二萬名華人,年產量不久就達到九十五噸。
黃金的魔法無邊。澳洲原是個英國流放罪犯之地,由於在1851年發現了黃金,竟有四分之一的英國人搶著買船票赴澳洲,後者從此變成「黃金海岸」。
南非在1886年發現黃金,但當地的金礦比較特別。第一,南非的黃金多半深埋在地底一英里,平均只有一英呎厚的礦脈中;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南非的礦石質 量很低,一噸的礦石只含不到一盎司的純金,而且將純金與礦石分離的工作非常困難。也正是第二點,南非金礦公司股票一度崩盤,有些甚至跌了95%,這多少與 前幾年沒找到盈利模式的網絡股有點相似。
最後,由於氰化法的採用,使得南非黃金年產量從1886年的不到一噸增長到1889年的十四噸。又過了十年後,年產量已達一百二十噸。
金本位:追憶逝水年華
雖然英國在1821年最終決定採取金本位制度,但讓其他國家也隨之確立金本位,還是靠上述的世界黃金產量的劇增。因為那些採用金銀複本位或銀本位的國家, 可以大膽地拋棄銀,而不愁無法兌現黃金。到了1876年,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除了中國和印度仍採用銀本位制外,像法國、德國、美國等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了 金本位制。順便一提,儘管黃金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迷人,但是直到十九世紀中葉,銀還是主要的金錢形式。只是以後,銀的兩個劣勢開始變得明顯:一是銀缺乏金的 魅力,銀比較快生鏽變色,銀從沒有像金那般引起眾人極度強烈的慾望;二是銀的體積比金大得多,因此金的運輸費用比銀少得多。
金本位制度是以一定量黃金作為本位貨幣的制度,它有三個特點: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自由輸入輸出。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各國的貨幣儲備是黃金,國 際間的結算也使用黃金,黃金充分發揮了世界貨幣的職能。當然,在國際金本位時期,不僅在國內市場上,而且在國際市場上,大部分支付也不是通過貴金屬進行 的,還要借助於各種貨幣形式。當代諾貝爾獎獲得者蒙代爾的「貨幣不過是一定量黃金的名稱」,很好地概括了金本位制度的特徵。
從美國內戰結束到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五十年中,金本位制度如日中天,取得了類似宗教的地位。因為它把自古以來人類對這種閃耀金屬的原始信賴,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那段時期黃金充分配合工業和金融發展需求的高度複雜動態,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
金本位對當時第一金融帝國英國最為有利,像今天的美元一樣,英鎊是人們最先選擇的貨幣。由於黃金儲備是不產生收益的,英格蘭銀行以其最佳信譽降低黃金儲備 標準。1913年,該銀行持有黃金有一億六千五百萬美元,而法蘭西銀行是六億七千八百萬美元,美國財政部則需要十三億美元。
在這個金本位最美好的時代,還是出現過幾次大的金融危機。1890年,英國最有名望的霸菱財團投機阿根廷失敗,面臨破產,急需四百萬英鎊,而英格蘭銀行基 金儲備不到一千一百英鎊。幸好,當時的俄國、法國央行和金融大財團羅特希爾德家族與英格蘭銀行通力合作,擺平了危機。以後歐洲的幾次危機也是靠各國相互支 援共度難關。
但是,當時的美國就沒那麼幸福了,在歐洲人的眼裡,美國和阿根廷沒什麼區別,也只是一個新興市場罷了。所以,當1895年美國黃金儲備跌到900萬金幣 時,只有靠美國人自救了。救星是美國的大金融家皮爾龐特·摩根,他闖入總統辦公室,對著焦躁不安的克利夫蘭總統等一班頭頭腦腦說:「今天將有一張1000 萬美元的匯票要求承兌,不到下午3點,一切就完了」。然後,摩根提出自己的銀行和倫敦的羅特希爾特家族籌集350萬盎司的黃金,作為交換條件,美國財政部 發行價值6500萬美元的30年期的黃金債券。最後,市場恢覆信心。
原因還是結果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一次大戰爆發,確實是金本位制運作得最美妙的日子,歐洲政治經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但這多少拜金本位所賜?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金本位功莫大焉,正如一百年後將新經濟與華爾街的匹配無間歸之於格林斯潘的妙手一般。可是從事後來看,國際金本位制的成功可能是結果,而 不是原因。當時英國的一位政治家迪斯雷利倒是看出了這一點,他說:「把英國的商業優勢與繁榮歸功於我們英國採行金本位制,世界上再沒也
沒有比這更虛妄了。英國的金本位制不是英國商業繁榮的原因,而是結果」。
一次大戰後,歐洲滿目瘡痍,人們以為只有金本位制才能走上復生之路。英國在1925年又恢復了一度停止的金本位制度,可是美國的1929年大崩潰引發的全 球經濟蕭條很快讓英國在1931年結束了金本位。一年後,在四十七個採用金本位制的國家當中,只有美國、法國、瑞士、荷蘭以及比利時仍採用金本位制。六年 後,已沒有一個國家允許人民將貨幣或存款兌換成黃金。羅斯福1933年上台後,為了緩和黃金大量外流的危機,宣佈人民持有金幣不再合法,必須全數上交銀 行,並用行政命令把金價釘牢在1盎司35美元上。這個價格維持了三十七年。
對金本位一向不以為然的凱恩斯在 1930年極富遠見地指出:
「黃金今後再也不會從一個人的手中轉到另一個人的手中,人們那渴望觸摸黃金的手已經被奪走了觸摸它的機會。這很討人喜愛的家庭守護神以前居住在錢包、長 襪、罐盒裡,如今在各個國家都被一個大金像給吞併了,它住在地下,人們看不到。黃金現在是看不見了——它又回到地下。但是,當我們再也看不到那穿著金黃華 服的神在塵世上行走時,我們便開始將它理性化,就在不久之前,我們對它什麼感覺也沒有了」。
在1929年開始的十年通縮環境下,每種貨幣都對黃金貶值了,就像黃金從每盎司20.67美元升至35美元一樣。另一方面,所有國家的商品與勞務價格都大幅下降,30年代中期,每盎司黃金可以買到的商品與勞務是1929 年的兩倍。
與此同時,黃金的產量卻在大增。1932年,世界黃金產量達二百噸,這個數量幾乎是自古到19世紀中葉全部累積的貨幣性黃金的一半。1938年,世界黃金又比1932年高出了50%。
各國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在1929年有四千噸,十年後激增至六千噸,總值從一百億美元升至二百五十億美元。1939年,世界上的貨幣儲備所保存的黃金已經多到即使所有的貨幣全都用金幣流通也不成問題。
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
主要原因是戰爭的威脅,世界各地的黃金都運到了紐約。從1934年到 1939年,輸入美國黃金總量高達九十六億美元,其中20%來自法國。到了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全世界約有二百億美元的黃金或60%的貨幣性黃金放在美國, 而在1913年是23%,1929是38%。這些儲備黃金總量達一萬五千噸以上,相當於那個時期全世界十二年的黃金產量。
這個時期,美國的金庫也像當年的亞洲,是「黃金的墓地」,並沒有往外流出黃金,戰爭風雲幾乎使得所有的投資都停止了。而且,美國準備無限量以35美元每盎 司黃金的固定價格收購,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國家。伯恩斯坦抒情地概括道:「美元與黃金的關係就像天空一顆不動的星,其他所有的星星都不由自主地被它吸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