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門戶網站“什麽值得買”獲華創資本1億元人民幣投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6/0111/153707.shtml
導讀 : 消費門戶網站“什麽值得買”宣布獲得一億元融資,投資方為華創資本。CEO介紹,該筆融資將用於創新的內容激勵和回饋用戶的內容創造。
i黑馬訊 1月11日消息 消費門戶網站“什麽值得買”宣布獲得一億元人民幣融資,據介紹,這是公司成立5年來首次融資,投資方為華創資本。“什麽值得買”CEO那昕表示,該筆融資將用於創新的內容激勵和回饋用戶的內容創造。
據了解,“什麽值得買”是一家網購產品推薦網站,同時也是集媒體、導購、社區、工具屬性為一體的消費決策平臺。網站成立於2010年6月30日,早期以優惠信息為主,後逐漸加入海淘、原創、資訊、眾測百科等多個頻道,其內容大部分來自網友推薦。
華創資本合夥人吳海燕對此次投資表示:“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對相關服務的不斷提升,讓‘消費決策’這件事變得富有價值。”
還記得當年的四大門戶嗎?網易傳媒今在美秘密提交IPO文件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04/1042993.html
每經記者 趙娜
網易今日(10月4日)宣布,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秘密提交了網易傳媒的IPO(首次公開招股)申請草案。網易表示,目前網易計劃在這項IPO交易中提供和出售的股票數量以及籌資目標均尚未決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留意到,PC時代,“有態度”是網易作為門戶網站打出的、令人記憶猶新的標語,外界對網易的標簽也一度是門戶+遊戲。如今,門戶的標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逐漸變淡,遊戲幾乎就成了網易的標簽,這部分業務正為網易貢獻著七成以上的凈收入。
按收入計算早已是一家遊戲公司
相較於一份標準公開的IPO申請文件,秘密提交方式的依據是美國2012年頒布的《創業企業融資法案》(JOBS Act)。該法案規定,年營收不到10億美元的企業可以秘密啟動IPO申請流程。秘密提交IPO申請的企業能夠以完全保密的形式與SEC在IPO文件措辭上反複協商。正式上市時其申請文件才會首次面向公眾開放。
網易眼下的主營業務包括遊戲、廣告,以及郵箱、電商及其他業務三類。按收入規模,遊戲是當之無愧的支柱業務。按增幅,亮點是郵箱、電商及其他業務在過去數個季度大幅增長。
據藍鯨TMT報道,9月13日晚,外媒曾報道稱,網易將通過分拆新聞業務融資3億美元,融資形式可能通過在美國IPO進行,但也可能直接出售新聞業務,對此,網易進行了辟謠。
而北京時間今日,網易宣布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秘密提交了網易傳媒的IPO(首次公開招股)申請草案,並稱,目前其計劃在這項IPO交易中提供和出售的股票數量以及籌資目標均尚未決定。
公告同時顯示,預計這項提議的IPO交易將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完成其審查程序以後開始進行,並需視市場和其他情況而定。
就網易傳媒秘密提交IPO文件一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日聯系了網易傳媒方面求證並了解情況,得到的回應是,“這個事情,以網易公司公告為準,網易傳媒暫不做回應”。
記者隨後在網易發出的上述英文公告中留意到,網易對自己的概括是:one of China's leading internet and online game services providers,也就是“中國領先的互聯網和在線遊戲服務提供商之一”,從官方表述也能看出其現在的業務重心。
值得註意的是,從營收結構看,今年二季度,網易的遊戲業務占比71.9%(去年同期80.1%);郵箱、電商及其他業務的營收占比22.1%(去年同期10.6%),網易考拉海購是拉動該業務保持較高增幅的主要動力;廣告服務占比6%(去年同期9.4%)。
分業務來看,該季度,網易的廣告服務凈收入5.31億元人民幣(7,992萬美元),同比增長24.2%;在線遊戲服務凈收入64.38億元人民幣(9.69億美元),同比增長76.0%;郵箱、電商及其他業務二季度凈收入19.83億元人民幣(2.98億美元),同比增長達310.6%。
面對這份“成績單”,網易在財報中稱,網易新聞客戶端、網易雲音樂等網易移動端產品,在二季度取得商業化突破,也帶動了網易在廣告服務方面營收的增長。
昔日四大門戶現差異
國內四大門戶網站指的是新浪、網易、搜狐和騰訊四家。如果按成立時間先後計,網易創立於1997年6月,搜狐1998年2月成立,騰訊1998年11月成立,新浪1998年12月成立。眼下,這四家互聯網公司的發展各異。
業內認為認為,網易和騰訊的遊戲業務已成為各自的“現金牛”。相較而言,搜狐的主營業務包括廣告、搜索和遊戲,遊戲業務即暢遊目前表現欠佳,而其視頻業務在BAT視頻網站陣營的夾擊下,表現也不甚理想。新浪目前的主要業務是微博與門戶兩大塊,業務模式也相對單一,但近期微博似有回春。
四家里,只有騰訊不是從門戶業務起家,如今則依靠著其根基濃厚的社交基因,憑借微信朋友圈等渠道,通過效果廣告在廣告業務上打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
盡管依靠廣告就能舒坦過日子的光景已一去不複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是對比了四家的最新廣告收入,昔日四大門戶在今年二季度的表現如下:
網易廣告業務收入7,992萬美元,同比增長24.2%;
新浪廣告業務收入2.05億美元,同比增長16%;
搜狐在線廣告業務總收入2.73億美元,同比下降5%;
騰訊網絡廣告業務收入65.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0%,其中約56%由效果廣告貢獻。
新三板清理門戶: 強制摘牌再現 主動退市成風
周一,全國股轉公司對兩家未及時發布2016年半年報的掛牌公司實施強制摘牌,這是股轉公司今年第二次強令企業退市。
新三板市場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問題公司開始浮現。股轉公司指出強制退市是加強監管的重要舉措之一,並在近日發布了企業終止掛牌新規,明確了11條強制摘牌條件。
主動摘牌的企業數量也激增,10月就有9家掛牌公司主動申請退市,今年來主動退市的公司達到26家。分析人士指出,一些企業意識到掛牌後融資難度仍然較大,掛牌維持成本較高,因此理性地選擇了退出,未來主動摘牌企業數量會繼續增長。
強制摘牌再度警示市場
周一,在10月的最後一天,股轉公司再次實施強制摘牌。
森東電力(833364.OC)、眾益達(833974.OC)由於未能按照規定時間披露2016年半年度報告,觸發了強制摘牌。另外三家沒披露半年報的公司遠特科技(834535.OC)、佳和小貸(834610.OC)、昌盛日電(835154.OC)則主動申請了摘牌。
而新綠股份(834632.OC)、時空客(831335.OC)、金洋新材(832490.OC)、優諾股份(833794.OC)、ST鑫秋(832268.OC)五家掛牌公司在最後時刻壓哨發報,險些遭遇退市。
股轉公司要求,被摘牌公司應積極應對投資者訴求,主辦券商應督促被摘牌公司披露終止掛牌公告,協助做好與被摘牌公司投資者的解釋溝通工作,指導督促被摘牌公司妥善解決投資者訴求。
今年6月30日,股轉公司首次動用強制摘牌,將未及時發布2015年年報的朗頓教育(831505.OC)和中成新星(831610.OC)開除。股轉公司指出, 強制摘牌是加強監管的一項重要舉措,將對市場產生警示效應。
周一被強制摘牌的兩家公司都曾受到監管者的關註。
今年8月15日,森東電力的主辦券商西部證券發布風險提示公告稱,主辦券商到森東電力現場核查時,發現除實際控制人、曾經失聯的已離職董事長邱麗新外,未能見到公司現任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而在森東電力生產現場,生產車間均無員工在崗,亦未展開生產。
西部證券還發現森東電力存在拖欠員工薪資的情況,且多次提出要求查看公司合同臺賬等相關資料,都未能取得。西部證券不僅是森東電力的主辦券商,也是其第三大股東。今年1月份,西部證券以4.5元每股的價格認購森東電力150萬股,合計投資675萬元,占比2.44%。
在主辦券商揭示風險後,森東電力5名董事和董秘紛紛辭職或被免,今年10月,森東電力收到了吉林證監局責令改正的處罰決定。
與森東電力直接放棄相比,眾益達從9月1日停牌以來四次發布半年報披露的工作進展,不過最終仍然未能及時發布。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此前曾產生認定分歧。在2015年年報中,公司稱三項肉類產品合計可實現收入達到8724萬元。但是,審計方興華會計師事務所卻認為,存貨賬面價值無法認定,無法判斷存貨未來可變現價值,因此對公司年報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6月24日,股轉公司對眾益達下達年報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存貨價格的來源,報告庫存商品余額、庫齡情況、是否存在過期產品等,並說明對期末存貨的期後銷售情況和回款情況。
主動摘牌申請激增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除了3家未披露半年報的公司,今年10月就有9家掛牌公司申請主動摘牌,包括申昊科技(833304.OC)、船牌日化(836526.OC)、早康枸杞(420631.OC)、恒大文化(834899.OC)、網城科技(836538.OC)等等,全部是基礎層協議轉讓企業,在二級市場均未發生交易,僅沃福枸杞(833270.OC)和中科通達(430154.OC)完成過融資。
截至目前,新三板摘牌企業總數已經達到67家,其中今年摘牌的就占近一半。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宋國良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新三板市場融資功能已經退化,反而要多納稅,企業當然就不感興趣了。”他認為,由於新三板監管加強,企業受到信息披露義務的約束,會感到不如不掛牌時更加自由。
華東一家大型券商新三板首席分析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企業各有各的需求。有的發現掛牌以後也融不到資,還要擔負成本,把財務披露出來。還有的被並購走掉,今年新三板並購總數在上升,一些企業上新三板時對這個市場預期過高,不論是並購走還是感到沒有意義而離開都是正常的。”
雖然新三板企業數量在不斷快速增加的情況下達到了9341家,但是大約有一半的掛牌企業既沒有實現融資目的也沒法實際發生交易。
10月21日,股轉公司發布了《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股票終止掛牌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對主動摘牌和強制摘牌規則進行細化,規定了十一條強制摘牌條件,包括信息披露嚴重失信、欺詐掛牌、持續經營能力存疑和公司治理不健全等。
股轉公司表示,新三板自擴容以來,掛牌公司數量快速上升,海量市場規模已經形成。為了健全市場自凈功能,實現市場優勝劣汰,對於不符合掛牌維持條件,以及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掛牌公司,將依法強制其股票終止掛牌。
前述分析師認為,新三板控制一定的市場規模對後續政策落地也有好處。他表示,“新三板在準入上的寬松決定了需要設置較高的投資者門檻,後續要想把投資者門檻降下來,就需要強化企業的質量把控,降低整個市場的風險。否則貿然把門檻降下來,普通投資有踩雷的風險。”
押寶直播業務 網易門戶內部架構大整合

繼數月前向SEC秘密遞交IPO申請材料後,網易門戶業務再次引發公眾關註,這次的原因是對內部組織架構進行了大調整,傳遞出看好直播與視頻前景的明確信號。
12月30日下午,第一財經記者從網易門戶內部獲得的聲明顯示,本次調整至少四大板塊,一是各內容頻道整體合並為新聞中心,負責原創內容與新聞傳播;二是合並直播、娛樂、時尚、科技、公開課頻道為直播事業中心;三是內容部增設內容運營中心,負責網易號平臺運營;四是內容部增設項目類工作室,鼓勵內部創業。
具體人事變動情況為,楊彬彬負責內容運營中心等業務;田華負責新聞中心、直播事業中心等業務,這兩人分別向網易傳媒集團CEO李黎女士匯報。劉晶負責網易特色原創內容生產,包括輕松一刻等原創項目工作室;莊笑儼擔任直播事業中心總經理,全面負責直播事業中心工作,這兩人分別向田華匯報。
與此同時,網易傳媒副總編輯曾光明宣布,因個人原因將於2017年1月1日後辭去網易傳媒的原有職務。
至於外界有猜測此舉有變相裁員意味的傳言,網易門戶方面向記者予以否認。
網易門戶這次架構調整,與近兩年整個內容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密切相關。中國媒體行業正在經歷以技術為驅動、以智能推薦為特征的移動資訊分發時代,估值節節高升的今日頭條讓很多老牌門戶客戶端丟掉了這個先機。而另一方面,以直播為代表的富媒體傳播正在形成氣候,網易顯然不想再錯過直播這個機會。
本次調整,直播業務的地位被進一步凸顯,此前各個頻道下也在分頭做直播內容,這次整合後新成立直播事業中心,意在用直播這種傳播形式將內容貫通,與圖文相比,視頻內容在廣告與電商轉化率方面通常更勝一籌。取消頻道架構,但用戶在前端看到的界面設置暫時沒有大的改變。
可以肯定的一個方向是,網易門戶接下來將擴充長尾內容的產出,除編輯自產外,會通過網易號、直播兩個渠道更多地吸收外部PGC內容,希望構建一個內容生態。但目前媒體平臺之間對內容生產者、自媒體的爭奪已經相當激烈。
對於主要靠廣告營收的門戶而言,廣告收入增速變化反映出平臺價值的趨勢。據網易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廣告服務收入在當季度總收入中占比只有6.1%,且同比增速(23.8%)低於在線遊戲(38.1%)和郵箱與電商業務(107.2%)。在毛利率方面,三季度廣告業務毛利率為65.3%,比上一季度(65.5%)和去年同期(67.6%)略有下滑,員工成本與內容采購成本的上升是導致毛利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眼下,包括網易在內的昔日門戶巨頭均在經歷一輪大環境的低靡。近日,搜狐總編輯陳朝華離職另謀他就;而此前網易門戶總編輯崗位上也經歷過連續更替。在這個背景下,網易門戶此次大調內部架構,欲在內容產業中突圍。
焦躁的門戶網站:流量經濟的滑鐵盧
網易傳媒內部組織架構大調整,搜狐總編輯陳朝華離職另謀他就——辭舊迎新之際,沈寂已久的門戶網站紮堆引發外界關註,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實屬罕見,只不過消息都是關於轉型與衰落。曾經輝煌的門戶所創造的流量經濟,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而漸漸走向式微。
張朝陽兩年前就喊出“門戶重生”,但他沒能給這個目標的實現加一個期限。這些充滿話題性的門戶,在移動互聯網的更新與叠代之下,探索著更多的轉型途徑。在這個沒有時限的重生之路上,或許更多的將是艱難與焦躁。

流量潰敗
20年前,中國老一代網民是坐在電腦前瀏覽四大門戶網站一起成長起來的。在那個年代,門戶創造了一種流量經濟,通過包羅萬象的雜貨鋪內容吸引海量用戶點擊,再將這些點擊賣給廣告主獲利。
這種廣告模式的開拓者是雅虎創始人楊致遠。1995年,從紐約來到西雅圖的貝佐斯創建了亞馬遜,當時只是一家單純賣書的網站。上線第一周,亞馬遜只收到1.2萬美元的訂單。楊致遠已經創立雅虎一年,這是訪問量最大的網站之一,他詢問亞馬遜是否有興趣在雅虎上開設一個專欄,將暢銷品列在上面。貝佐斯同意了。公司上線第一個月,亞馬遜已經向全美50個州和45個國家銷售了圖書。門戶的流量勢力可見一斑。
由於人們當時接觸信息的方式是中心化的,無論傳統的報紙電視還是新興的門戶網站都是一對多模式,“中心”享有豐富內容就可以“躺著數錢”,門戶只需要將內容建設好。網站以免費或者低廉的打包價拿到了報紙雜誌的文章轉載權,一並拿走了後者的廣告費。從這一點看,門戶的角色是一種媒體屬性,而非靠技術驅動的科技公司。

突如其來的移動互聯網打破了“中心”的信息壟斷,集中入口的PC端瀏覽器被一個個App分化掉。人們通過SNS、推薦算法引擎等方式個性化地去獲取信息,讓門戶淪為傳統媒體,它們過去從報紙身上拿到的廣告費被“今日頭條”們劫走。一個去中心化的鮮明個案是微信將在本月9日正式啟動小程序,張小龍堅持小程序沒有統一入口,就像一個個分散的公眾號一樣,靠掃碼獲取,或靠機器與社交推薦來觸達,而非AppStore商店分發模式。
去中心化的趨勢不可扭轉地蔓延到整個互聯網。不僅信息獲取,電商也在去中心化。以前消費者進入亞馬遜、淘寶和京東,商品都是貨架式陳列,這和實體店並無本質區別,這些電商平臺就是一個個“中心”。現在,內容營銷強勢上位,在買賣雙方之間重新建立起碎片化的渠道。用戶會通過Facebook、直播、垂直領域意見領袖等渠道買東西,傳統電商的渠道優勢也像門戶網站一樣被削弱了。
2016年夏天,雅虎以48.3億美元將旗下核心業務(門戶)賣給了美國運營商Verizon,但外界認為這個價格一點也不虧。要知道雅虎保留了兩個最值錢的資產,一個是阿里巴巴的股票,一個是在日本市場發展得還不錯的雅虎日本,兩者的價值加起來曾一度超過了雅虎的總市值(當前365億美元)。

艱難轉型
回頭再看網易傳媒的這次架構調整,核心是打破像報紙欄口一樣按照娛樂、時尚、科技等頻道劃分職能的方式,後臺整合並突出三個方向:網易號、直播、內部項目孵化。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去中心化思路,過去由編輯篩選整合的“中心內容”變成了更多依靠網友、自媒體和外部PGC(專業內容生產)提供的長尾內容。
記者在梳理時發現,網易門戶從PC時代留下一個傳統,編輯部門每年會將海量的網友跟帖進行篩選精編,印在一個巴掌大的便簽本上,作為網易傳媒的一個文化符號,這實際上是最初形式的長尾內容,但仍然算不上去中心化。
為了避免重蹈雅虎覆轍,中國的門戶在艱難轉型。網易傳媒已經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秘密提交IPO申請,準備分拆上市,需要一份漂亮的財務數據。但據網易2016年三季報披露,廣告服務收入在當季度總收入中占比只有6.1%,且同比增速(23.8%)低於在線遊戲(38.1%)和郵箱與電商業務(107.2%)。在毛利率方面,三季度廣告業務毛利率為65.3%,比上一季度(65.5%)和上年同期(67.6%)略有下滑,員工成本與內容采購成本的上升是導致毛利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微博在這方面看到了一些轉型成效。從新浪門戶脫胎經歷了一個鼎盛期後,微博差一點走入死胡同。過度關註大V、時政與社會話題,讓它一度看起來與傳統門戶的媒體屬性沒有多少差別。2014年上市後,微博主要做了兩個工作,一是開始做中小V扶持計劃,針對那些各垂直領域中擁有數十萬粉絲的號給予推廣資源上的傾斜,強調平臺的垂直化與生活化;另一個是通過並購進入短視頻與直播領域,用視頻內容和營銷工具的創新吸引廣告,為電商導流。微博由此迎來第二春。
微博2016年三季報顯示,凈營收為1.77億美元,其中有1.57億美元來自廣告收入,同比增長48%。2016年9月的月活躍用戶數為2.97億,同比增34%,其中89%為移動端用戶。微博CEO王高飛將增長歸因於廣告向移動、社交和視頻方向發展。目前微博股價保持在40美元,比17美元的IPO發行價翻番還要多。
但如果拿微博比較同季度新浪的財報發現,新浪門戶的廣告營收是在降低的,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了770萬美元。即便騰訊2016年三季報里網絡廣告業務同比增長51%至74.5億元,但更多是靠朋友圈效果廣告的增長拉動,而非靠門戶的品牌展示廣告。況且在廣告成本上,騰訊該季度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88%,主要因為視頻內容投資的增加所致。看到這一點的張朝陽也說,搜狐未來趨勢是降低影視劇首播權采購成本,轉為視頻自制。
這不難看出門戶轉型上岸的艱難。門戶、搜索、遊戲、社交與電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互聯網快速經歷著“代際”變遷,從互聯網公司生命周期的角度看,處於源頭的門戶的衰退似乎有例可循。
在互聯網獨立分析師洪波看來,門戶是互聯網早期的商業模式,雅虎最早是引導人們獲取網上信息,解決信息不足問題,但現在已經是信息過載的年代,這套模式目前仍可以作為公司的一個營收來源去吸引部分廣告主,但未來已經離門戶越來越遠。
直銷銀行自立門戶呼聲漸高 逾20家申請獨立法人
國內首家獨立牌照的百信銀行正式獲準籌建,讓直銷銀行從傳統銀行剝離,成為獨立法人的曙光再現。
根據公開信息,截至目前,國內直銷銀行數量至少已達到60家以上。多名直銷銀行人士均認為,直銷銀行雖然取得了一定發展,但傳統銀行派生出來的直銷銀行,僅是業務的線上延伸,產品嚴重同質化,成為其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將直銷銀行從傳統銀行中剝離,成為獨立法人主體的呼聲漸高。
而百信銀行獲準籌建,讓業界看到了更多希望。第一財經獲悉,目前正在申請獨立法人的直銷銀行已有20多家,預計未來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的落地將會加速推進。
現有體制制約多
“剛開始的時候監管不是很明朗,現在直銷銀行、電子賬戶以及一二三類的賬戶定位越來越清晰,以後直銷銀行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江蘇銀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沈誌峰說,銀行賬戶是所有資金的起點和終點,虛擬賬戶讓金融服務可以徹底地拋開網點,這將是巨大的機遇。
根據公開信息,自從2014年初民生銀行、興業銀行等成立直銷銀行之後,其他銀行隨即迅速跟進。截至目前,國內直銷銀行數量至少已達到60家以上。除了股份制銀行外,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成立的直銷銀行成為主力。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部分銀行的直銷銀行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沈誌峰稱,從2014年9月份成立至今,江蘇銀行直銷銀行已經積累了300多萬客戶,建立了理財、網貸、支付、生活等四大開放式平臺。而據民生銀行披露,截至2016年12月6日,其直銷銀行客戶數已突破500萬戶,金融資產近530億元。
與此同時,在獲客、差異化、獨立性等諸多方面,直銷銀行都存在不少問題,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
“目前直銷銀行面臨的問題,一是產品同質化,都是‘寶寶類’的產品;二是互聯網客戶忠誠度不高,只會追逐高收益,這導致了只能拼服務和體驗。為了獲得客戶,開始肯定要給收益補貼,一旦沒有補貼客戶就走了。”深圳農商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林偉斌稱,傳統銀行用直銷銀行分流其他銀行的客戶,必須有合作方流量導入才能形成規模,如果只做一個APP或者公眾號,其意義不大。在產品方面,直銷銀行與網銀、手機銀行幾乎一樣,分不出來差異。
泰隆銀行E融事業部總經理戴新喜認為,直銷銀行要做好,還是要偏向資產端,但現在直銷銀行都是偏理財端,只是作為理財工具。未來直銷銀行應該以做資產為主,把線下搬到線上,並爭取和聯網公司合作引流,將自身產品做強做大。而方向是通過賬戶體系、大數據風控等,將信貸資產在互聯網做起來。
但問題在於,產品導向能否獲得用戶認同。沈誌峰說,直銷銀行應該做服務,如果以產品的方式對客戶銷售,很多客戶不接受。直銷銀行本質是渠道變革。但運營了兩年多以後,發現渠道變革已不能完全滿足直銷銀行,需要對運營進行變革,而如何運營將是直銷銀行面臨的較大挑戰。此外,現有的激勵、考核機制,也不容易吸引直銷銀行的相關人才。
更為重要的是,現有的定位、業務模式、管理機制,都對直銷銀行的發展形成了掣肘。華創證券認為,目前國內的直銷銀行產品特色不顯,同質化嚴重,而且多數尚未實現獨立運營;定位不明,更多為資金獲取渠道;監管政策尚待突破,安全性有待考驗等。
多家銀行直銷銀行人士均向第一財經稱,多數銀行對直銷銀行的定位,都是已有業務的延升、分銷渠道,以配合其他業務的開展,導致直銷銀行缺乏自主,成本、定價也不夠清晰,從而嚴重制約了直銷銀行的發展。
“在銀行里,直銷銀行、網絡金融部只是一個普通的職能部門,凡事按部就班,很難獲得優質的技術開發資源。IT部門不會只圍著你轉,經常不能滿足提出來的改進體驗的需求。”林偉斌說,傳統銀行派生出來的直銷銀行,僅是業務的線上延伸,去掉這一點,原有的銀行物理網點照樣能提供服務。
寄望獨立法人運營
1月5日,中信銀行、百度發起成立的直銷銀行百信銀行正式獲準籌建,成為國內首家獲準籌建的獨立直銷銀行。由中信銀行、福建百度博瑞網絡科技公司作為發起人,分別認購其14億股、6億股普通股股份,持股比例分別為70%、30%。
早在2015年11月,中信銀行就宣布與百度籌建百信銀行,到如今正式面世,整個審批過程歷時14個月,可見監管對商業銀行業務分拆專營的審慎態度。在此之前,監管允許商業分拆運營的業務只有信用卡、資金運營。
根據業內人士介紹,直銷銀行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依靠傳統商業銀行母體,成為事業部、附屬部門,另一種則是建立獨立法人主體。相較於前者,獨立法人的直銷銀行受傳統銀行制度、觀念、產品等限制較少,在業務有更多靈活自主的權利。
除此之外,沈誌峰還認為,在銀行的三類賬戶中,一類賬戶受到嚴格監管後,會慢慢退出互聯網場景應用,三類賬戶使用場景有限。因此,對互聯網用戶來說,二類賬戶將會得到極大的發展,這也將成為直銷銀行的一大優勢。
實際上,隨著現有機制制約因素的逐漸顯現,將直銷銀行作為獨立主體,從銀行中剝離出來的呼聲日漸高漲。1月5日,就在百信銀行獲準籌建的同一天,多家中小銀行發起的中國直銷銀行聯盟在深圳成立。
“能不能提供有競爭力、差異化的產品,是直銷銀行能不能開下去的一個主要因素。直銷銀行要做大做強,必須從銀行里面剝離出來。”林偉斌說,直銷銀行要想獲得發展,必須跟有流量導入的公司成立獨立法人,這是其發展壯大的前提條件和基礎。
成都農商行直銷銀行事業部總經理黃璟也認為,直銷銀行的發展,必須要推動制度性的建設和變革。否則,新業務在舊體系里不可能成長起來,即使剛開始時有一些生機,但很快也會被原來的文化、機制等拖累、影響。
華創證券認為,成立單獨的直銷銀行,可以形成體制機制上的優勢,在成本核算、產品定價上更加明確,在獲客成本及客戶競爭方面更具優勢,對銀行獲取新增客群、增厚客戶基礎,優化負債結構、降低負債成本有重要的意義,也有助於解決直銷銀行的安全性問題。
隨著百信銀行的正式獲準籌建,未來可能將有更多獨立的直銷銀行面世。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向第一財經透露,目前正在申請獨立法人的直銷銀行已有20多家,預計未來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的落地將會加速推進。
被做號者薅羊毛,內容平臺會如何清理門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4/162576.shtml
被做號者薅羊毛,內容平臺會如何清理門戶?
羅超頻道
推倒重來之際充滿著機會,與其隔岸觀火,何不深入其中?
本文由羅超頻道(微信ID:luochaotmt)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羅超。
近日出現不少關於“做號者”的報道,我想這是內容創業過程中的必然。在內容創業如火如荼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平臺啟動了豐厚的分成和補貼計劃。企鵝媒體平臺芒種計劃升級到2.0補貼資金從2億擴大到10億,阿里大魚計劃增加10億短視頻補貼整體補貼達到20億,今日頭條去年拿出了10億補貼短視頻……打車大戰之後互聯網就出現了“無補貼、不平臺”的風氣,內容平臺進入補貼大戰之後,人們儼然發現一座新的金山,魚貫而入開啟淘金之旅。
今天,不同內容平臺都公布了內容創作者數量。最新數據是,頭條號和百家號在20萬以上,一點號在15萬以上,企鵝號和鳳凰號在10萬以上。數十萬的內容賬號中,即有具備內容生產力的創作者,也有想要賺快錢的羊毛黨,我還接觸到不少大學生開通自媒體賬號賺點零花錢——網賺這個概念並不是今天才有,但從來沒有一種賺錢方式有今天這麽容易,只要你能生產內容甚至只要你能搬運內容,都有機會從平臺分到錢。正是因為此,也出現了“做號者”以及“做號公司”,今天我還看到一個招聘廣告:做號公司招聘寫手,閱讀量超過5萬報酬是5元/篇,10萬+爆文則有10%的提成,對此有人感嘆:文人幹不過生意人。

大魚計劃
這些現象在我預料之中。打車大戰期間,騙補司機褥走了程維們的羊毛;外賣大戰之時,餐廳老板騙走了王興們的補貼。這些騙補專業戶不乏有被判刑的,但大多數都平安上岸——或許現在已加入做號大軍。與騙取平臺補貼的做法不同的是,“做號者”只要不造謠傳謠或者惹是生非,就沒有違背任何法律法規,甚至說他們利用了平臺的制度漏洞都算不上——因為他們完全在平臺制度之下運轉,才能夠得到分成或者補貼。要怪,就只能怪平臺制度不完善。
2016年興起的移動內容平臺大幅降低了內容生產門檻,就跟專車App降低出行服務的門檻一樣。傳統的傳播是只有少數人有內容創作和分發的權利(博客缺乏分發渠道),現在的內容生產和傳播都成為越來越多人可以參與的事情。降低門檻的同時,增加了內容供給,進而滿足並刺激內容消費需求。 “做號者”則是“放水養魚”階段的必然。但長遠來看,內容的供給最終會從追求數量進化到升級質量。
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引導內容創作
對於內容平臺而言,對於“做號者”的存在想必是心知肚明的,但也不會聽之任之。現在內容供給已經達到一定量級、市場格局第一陣營日益明朗,內容平臺必然會做減法、清理門戶,優化內容品質。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可一蹴而就,內容平臺已在通過種種手段打擊那些無法真正生產優質內容的創作者,確保用戶的消費體驗,同時維護平臺生態健康。
解鈴還須系鈴人,對於內容創作的引導,一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收益分配機制的合理化——即要讓那些潛心創作、具有持續生產力、肯為內容和用戶負責的原創生產者得到回報甚至激勵,也不給那些投機取巧的“做號者”一絲可乘之機。
由UC訂閱號升級而來的阿里大魚號、企鵝媒體平臺、今日頭條等內容平臺均在這一點上努力。
他們都在積極地投資真金白銀激發內容生產力。百家號宣布的分潤金額是100億,大魚號、企鵝號和頭條號的現金補貼金額分別是20億、10億和10億,後面這三家平臺均有保底計劃,大魚在分成之外額外獎勵1萬元,企鵝號分成補貼保底5000元,頭條千人萬元計劃則是補足1萬。不過,盡管投資金額看上去都是幾十億,但不同平臺給人的感知還是完全不同的。

芒種計劃2.0
前幾天我收到了阿里大魚3月份的大魚獎金(前身為W+量子獎金,UC訂閱號4月已升級為阿里大魚號),金額是1萬元,這是我第四次獲得這筆獎金,朋友圈不少自媒體都在曬這個成績單。近日我還入選了企鵝媒體平臺的5000元保底計劃。除了UC大魚和企鵝外,其余平臺均是基於傳播效果的分成。從科技圈內自媒體反饋來看,大魚號最為大手筆,在廣告分成之外再給自媒體發獎金,補貼生產者鼓勵優質內容生產決心很大;企鵝號同樣力度很大,采取跟閱讀量直接掛鉤的補貼和分成制度,最近引入保底計劃;頭條分成金額反而開始下降或許與頭條號數量變多有關,千人萬元計劃一次性圈定之後加入機會很小;一點的點金計劃如果入選單位閱讀量的收益很高;百家號的分成則大部分流向了傳統站長。

頭條10億補貼短視頻
不過,“羅超頻道”在所有平臺的月均廣告分成金額在1000元以內。這可以理解——我的內容是to B行業內容,本身受眾就窄,話題專業,數據不好,補貼和分成自然不多,因此阿里大魚計劃這樣的保底對於to B內容創作者還是很有意義的。阿里大魚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收益TOP100賬號,就是真正分到“大錢”的都屬於大眾話題,體育和娛樂占比最高為9%,其次是遊戲、歷史、社會、汽車均占比8%,之後是攝影、幽默、均是、時尚、科技和育兒等等。因此,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如果想要“拼傳播”從平臺分錢就可以考慮這些類目,還有長尾類目也占了12%。
補貼是否可持續?規模補貼我認為是不可持續的,BAT不是印鈔廠,但是,我認為“保底計劃”這樣的方式有長遠價值——這樣可以保證平臺垂直優質內容的創作,內容不能唯閱讀量至上,平臺也不能唯閱讀量至上。uc大魚等平臺未來可能會繼續保留一定比例的補貼,只不過不會像現在這樣每個月給近千個賬號月均萬元。UC現在人工審核“入圍者”給其頒獎,就是為了引導優質內容創作,其還通過對賬號分級,給不同賬號不同比例的廣告分成,引導創作者生產內容。
補貼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數據顯示4個月以來,UC原創賬號累計總收益已達到3132萬,4月獲得收益的原創賬號數量較上月實現52%增長;五星賬號累計廣告總收益2286萬,累計創作獎金激勵金額3965萬。UC還在加強補貼,比如實行原創內容收益翻倍機制,再比如加強短視頻內容的收益。企鵝媒體平臺在公布芒種計劃2.0時宣布,過去一年企鵝號的數量從最初的1.3萬個增長至目前的20萬個;平臺中的內容品類從 140 個增長到 2000個;短視頻播放量也從0.78億增加到20億。
因此,做號者的出現,是因為補貼和分成機制的出現,可以分到錢了,他們自然魚貫而至。但只要合理的調整收益分配機制,就完全可以封死“做號者”的通道。
還能如何避免被做號者薅羊毛?
有作弊的手法就有反作弊的手段。除了通過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來確保平臺內容品質之外,還可以從以下兩個維度入手來避免做號者通過垃圾內容和低劣手段運營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1、算法與人工結合的分發機制。
機器可以勝過最聰明的圍棋選手,但在許多事情上人類比機器更聰明。比如在內容分發這件事情上,如果平臺分發過度依賴算法,就會給做號者留下可趁之機,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騙過機器的原創識別算法,他們知道什麽內容更可能爆發,他們特別擅長在標題這樣的點上投機取巧,或者說采取人海戰術,一天創作上百個內容去“撞爆款”——有些平臺有發文數量限制,然並卵,因為做號者可能擁有成千上萬個賬號。
要確保內容品質,平臺就必須重視人的力量。人有價值觀和審美趣味,比機器能能判斷內容質量。但人有時候會犯錯,會疲勞,會有情緒,會有偏見,甚至可能有腐敗,因此要進行合理的分發必須采取人工與算法結合。在引入人工的同時,加強原創保護機制,加強對偽原創、做號者的打擊力度也至關重要,這些都是管理層面的措施。
2、用戶反饋評論機制的強化。
比如今日頭條引入對標題黨的舉報機制就有效打擊了標題黨,再比如還可引入對做號者的舉報,低質內容、洗稿內容、洗思路內容的舉報,再結合人工判斷來決斷。再比如可以根據用戶正面評論,互動等數據的分析來判斷一個賬號的真實情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相信這項技術會被應用在對用戶評論和內容質量的分析上,確保優質內容得到最好的傳播,讓做號者只能成為小眾的存在。
話說回來,“做號者”並不是移動內容創業之後才出現的新生事物。最早的互聯網內容生態是WEB網站,圍繞著搜索引擎的作弊是一門學問,今天的做號者很多是當年的“站長”,他們搭建了海量的、五花八門的網站,從搜索引擎等入口獲得垃圾流量,同時還會在網站上貼上百度聯盟等廣告賺取補貼。相似的生意,不同的平臺,“做號者”在今天成為熱門話題,倒也說明站長時代真的是過去了。新的內容時代來臨,推倒重來之際充滿著機會,與其隔岸觀火,何不深入其中?
[本文由羅超頻道(微信ID:luochaotmt)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羅超。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內容平臺
做號
贊(...)
分享到:
京東金融自立門戶,重組如期交割不再納入財務報表
8月14日,京東集團發布2017財年第二季度業績報告。財報顯示,剔除了京東金融(負責運營京東互聯網金融業務)業務後,京東集團凈收入為932億元人民幣(約137億美元),同比增長43.6%。
京東集團表示,今年6月30日,京東金融重組已完成交割,京東金融的財務數據將不再納入京東集團的合並財務報表。京東金融歷史期間的財務數據在京東集團的合並財務報表中已列示為終止經營。
京東集團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凈收入將介於818億元人民幣至842億元人民幣之間,剔除京東金融對2017年和2016年的影響,同比增長約為36%至40%之間。
不過業績公布後,京東盤前加速下跌,跌幅超6%,此前則一度漲近4%。
京東金融重組如期結束
將京東金融從京東集團中獨立,這一計劃在內部從動議到結束僅用了半年多一點的時間。
2016年11月,京東集團宣布全面剝離京東金融。京東集團在2016年財報中披露了重組京東金融的最終協議,該協議顯示,京東集團將出讓其持有的所有京東金融股份,相當於京東金融68.6%的股份。
京東集團將不再擁有京東金融的法律所有權或有效控制權,並將獲得大約143億元人民幣現金,以及在京東金融未來實現累積稅前盈利後,獲得其稅前利潤的40%。
當時,京東集團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主要目的是將京東金融轉型為只有中國投資者作為股東的企業,以便在中國開展某些需要政府許可的金融服務業務,並更好利用中國資本市場的資金。
將旗下金融平臺與集團剝離,已經成為互聯網金融巨頭共識的戰略。2014年10月,螞蟻金服正式從阿里巴巴集團剝離。而近日,百度二季度財報公布後的財報電話會上,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也表示將計劃讓百度金融獨立運營。
業內人士指出,將京東金融獨立,除了能給京東金融更大自主權外,與阿里巴巴拆分支付寶類似,獨立後的京東金融將在牌照申請上有更多便利,此外也有助於京東金融未來上市。
消費金融向輕資產轉型
“我現在不太考慮盈利能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把能力、體系搭建起來,這種能力搭建起來的話盈利不是一個問題。”今日,京東金融消費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區力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專訪時表示。“未來消費金融輕資產將成為京東金融的轉型趨勢。”
2016年,消費金融成為繼P2P之後又一火爆的金融創新增長點。銀行、零售、家電、互聯網巨頭等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入局。京東金融也不例外,其拳頭產品京東白條已經成為代表產品。
但對於未來的規劃,區力對第一財經指出,京東金融不持有資產,資產由銀行持有,京東金融提供風控、貸前、貸中、貸後的一些管理及服務。
區力認為,輕資產是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京東金融自2013年10月開始獨立運營以來,從持有資產做自營金融業務逐步轉型為輕資產金融科技公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區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京東金融將積極進行金融消費牌照布局,牌照的布局對京東金融來說是一個防禦,希望在市場上獲得比較安全的位置,將來的發展重點還是提高京東金融的科技能力,把業務做得更輕,更多地向行業機構輸出京東金融的能力。
區力還透露,目前京東金融的不良率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遠遠低於行業的平均水平。
去年,銀監會非銀部主任毛宛苑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2016年9月末,消費金融行業資產總額為1077.23億元,貸款余額為970.29億元,平均不良貸款率為4.11%。
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對第一財經指出,行業內消費金融公司經營模式不一,不能把所有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成本或不良貸款率簡單地進行比較。
銀行的資金成本相對來說應該是最低的,但並不代表銀行就一定最有優勢,不同規模的消費金融公司利用各自優勢開展業務,關鍵在於穩定的客戶群以及風控能力。
輸出科技,不做IT販子
除了消費金融,輸出金融科技是京東金融又一戰略。2016年下半年,京東金融成立了金融科技事業部。
近期,工商銀行與京東金融簽署了金融業務合作框架協議。雙方表示,將在金融科技、零售銀行、消費金融、企業信貸、校園生態、資產管理、個人聯名賬戶等領域展開全面深入的合作。
京東金融金融科技事業部總經理謝錦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京東金融看來,賣技術是傳統IT廠商的做法,京東金融科技的著眼點主要在業務上而不是技術上,把技術和數據作為驅動力,把新的業務模式與金融生態有效結合,建立消費金融完成的生態鏈條,降低行業成本,提高行業效率。
在金融科技方向上,謝錦生指出,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公司都會是其合作的對象,中國的銀行數量很多,又足夠分散,銀行是其合作的重點。
目前,京東金融輸出金融科技的商業模式是與銀行共建一套服務和產品,從最終的成果中共享收益。在對外輸出和服務方面,根據合作夥伴的規模大小、能力及訴求不同,提供差別化的服務。
一是技術的融合,例如區塊鏈技術、AI技術、人臉識別等;二是場景的融合;三是業務生態的合作,比如大數據驅動的一些在線模式、基於智能投顧的產品管理模式等。在這個過程中,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此外,繼中信銀行與百度合作成立直銷銀行——百信銀行後,今年京東金融也在謀求與商業銀行在直銷銀行領域的合作。不過記者了解到,這種合作並非意味著京東金融要與傳統金融機構合辦一家直銷銀行。
謝錦生表示,京東金融正在與傳統銀行共同經營一些直銷銀行的模式,“也許描述成一個數字金融銀行的模式,會是更好的定義。”
一個十年門戶老編的哀嘆:被今日頭條革了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29/165429.shtml
一個十年門戶老編的哀嘆:被今日頭條革了命
創業家
首發 | 創業家&i黑馬(ID:chuangyejia)
文 | 朱丹 嶽麗麗
上月,有外媒爆出今日頭條欲尋求20億美元融資的新聞,融資後估值將超過200億美元。對這家成立僅五年的公司而言,眼下正是它最好的光景。
那些曾將頭條視為競爭對手的門戶網站,卻不得不面臨一個殘酷事實:融資後,頭條將進一步蠶食市場份額,產業鏈條上的所有角色都正在被這家年輕的公司肢解,顛覆。
近日,創業家&i黑馬與一位有十年從業經驗的門戶老編聊了聊,我們權且稱其為“X”女士。浪潮之下,個體遭遇顯得渺小又無奈,親歷行業巨變後的她得出了一個悲觀結論:傳統門戶已不複存在,它們已被今日頭條打敗,這是人們不想承認,卻已無法改變的事實。
以下為“X”女士的口述,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算起來,我進入網易已經十來年了。
早在1997年就有三大門戶(創業家&i黑馬註:新浪、搜狐、網易)的說法了,那時信息比較匱乏,起步最早的幾家自然形成了品牌,成了信息的節點,騰訊和鳳凰網算是後起之秀。
當年,網易門戶有兩個核心亮點:
一、網易郵箱可以為網易門戶導流,很多用戶在登郵箱的時候,會順便瀏覽網易;
二、2005年李學淩擔任總編輯時,建立了網易跟帖。現在看來這項創新也是相當成功的,具備文化特點和產品屬性,至今仍是網易新聞的核心。
唐巖接棒網易總編輯時,提出了“網易有態度”這個口號,這為網易塑造了“有態度”的品牌形象,也將網易和其他門戶做了差異化定位。我們都挺認可他提出的這個概念。
2012年左右進入移動端的時代後,各家門戶都在拼微博,包括網易。但在後期,網易嘴上還在講要搞微博,要跟新浪、騰訊爭個高低,實際上已經準備往移動客戶端轉型。
網易是第一個向移動客戶端轉型的門戶,抓住了移動紅利,加之口碑、產品體驗、風格都很好,網易客戶端的用戶量上升很快。一下子PC年代的競爭變的毫無意義了,此後幾年網易在門戶競爭中全面勝出。
門戶角色“平臺化”
早年間各大門戶都以轉載報紙內容為主。2008年左右,網易逐漸認識到純轉載的缺陷和原創內容的影響力。於是,我們開始拉團隊搞原創。起初的原創相對來說篇幅很短、內容很淺,主要是為了滿足用戶對信息及時性的需求。
網易是門戶中第一家開始做原創內容的,當時我們招了10多個人,力度很大。一、兩年後其他門戶才反應過來要做原創內容,大家開始了拼殺。2010年之後幾年是門戶拼殺最厲害的時候。內容方面,大家從拼速度,到拼獨家、拼深度。
網易門戶的主管、架構改變是這一兩年的事,尤其去年架構變動較大。成立了網易號,改變了過去以垂直頻道為單元的體系。最特殊的是成立了一個直播中心,將一些頻道合並在里面。
此外,網易將原來歸屬於頻道的原創內容團隊剝離出來,獨立成為工作室。這是丁磊的意見,因為網易遊戲就是這麽做起來的。
工作室有自己獨立的產品,收益、風險都自己承擔,除了通用的市場宣傳、渠道、財務、人事等,其他的都是工作室自己作主。網易比較認可這種激勵機制。總體來說,工作室相對原來頻道的架構,自主性更強,體系反應也更敏捷。
但如今,門戶已經不會把原創內容作為一個差異化競爭的武器了,只是正餐之後的“甜點”而已。
未來,內容生產將主要由專業的內容機構去做,如垂直媒體,自媒體等。門戶將主要扮演渠道和分發平臺的角色。
傳統門戶不複存在
今日頭條能起來是靠移動紅利,前幾年流量獲客很便宜,加上早期微博為其導流。那個年代幾毛錢一個用戶,今日頭條每月撒幾千萬,用戶很快就上來了。但現在,流量太燒錢,撒1個億也只是打水漂。如今若有人想靠錢複制一個今日頭條基本不可能。
此外,今日頭條建立的頭條號使它在內容源上甩開了各家。此後,門戶也都相繼模仿推出自己的產品。
2015年,今日頭條剛出來時我很不屑。甚至我一度覺得它不夠精準,一打開全是和三俗沾邊的內容,比如將美女照內容推送給一個正常男性他肯定看,這不需要什麽機器算法,人工推薦也能做到。
但去年起我開始發現它的算法確實要領先一些,因為分析的顆粒度越來越小,標簽越來越細。它會為我推送周邊的新聞,甚至會根據手機安裝的APP來推送用戶可能喜歡的內容,這太恐怖了。
對門戶來說,今日頭條剛起來時根本沒人在意。
2015年年終,管理層觀察到今日頭條的數據漲得很快,內部第一次將今日頭條列為競爭對手,但當時的心態是“將這種小網站列為競爭對手是很給他們面子的事。”2016年,今日頭條的數據直線往上飆,各大門戶都開始將其列為競爭對手,門戶對今日頭條態度的變化也是今日頭條主流化的一個過程。而今年年末再複盤,今日頭條要不要把門戶列為對手都很難說。
相比其它門戶而言,網易轉型的反應還比較快。網易門戶的口號是做華語第一資訊平臺,2016年年中則將“資訊”改為“分發”,網易的產品全面向機器算法轉型。如今,“網易有態度”也變為“各有態度”,開始強調“千人千面”。
今日頭條不是最先做機器分發的,網易也曾推進類似產品,如“猜你喜歡”、“新聞聚合”。但這些產品都是技術部門自己做的小產品,未能上升到公司層面。一是沒有重視,二是當時技術尚不成熟,單獨做一個產品能不能活下來?
如今門戶全都“今日頭條化”了。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傳統門戶已經不複存在了。
門戶轉型是一個“陷阱”
“頭條化”後,有段時間我感覺自己失去了“掌控感”。
之前,工資雖然拿的不多,但有時我會覺得自己還挺重要的。我們設置的議題、挑選的新聞、選擇的導向能夠影響到很多人,有時甚至會得到對手的認可。這種感覺真的很不錯。
門戶“頭條化”後,編輯的主動權讓位於機器,職能開始被弱化。我們都開始懷疑自己的工作價值,感覺自己變成了機器運轉的螺絲釘。以前是我們操控機器,現在變成機器操控我們了。
以前發布一則新聞,它會出現在網頁哪個位置我心中有數,但現在我不知道它會出現在哪里。門戶也都放棄了由流量為指標來考核內容,因為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一個傳統門戶估值僅幾億美元,今日頭條成立幾年估值便增長為百億美元,這對所有做內容的人都是一個沖擊。他的價值已經被市場驗證了,我們已經沒有辯論的空間。
門戶已經被今日頭條打敗了,這是一個不想承認的事實,但也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我認為今後將不再有門戶這個概念,因為“門戶”意味著流量入口,如果不能成為個中翹楚,就擔不起“流量入口”這個稱呼。
過去,國內傳統新聞門戶網站能活下來五家(創業家&i黑馬註:騰訊、新浪、網易、搜狐、鳳凰網),是因為各家在價值觀和內容上有些許差異。有人會喜歡港媒風格的鳳凰網、有人則喜歡網易南方系的風格。價值觀不同,各家媒體有不同的生存空間,而門戶頭條化後,導致的結果是內核和今日頭條相差無幾,技術層面卻沒有比較優勢,最後大家都成為一個同質化的東西。最終競爭將演變為一個市場推廣的遊戲,完全拼獲客能力。
我無法預測門戶的結局。從數據上看,現在已經有門戶在掉隊了,業務規模和人員都在縮減。我認為這不單是頭條擴張造成的,而是業務模式趨同造成的。在這麽多客戶端沒有區別的情況下,用戶下載一個APP就夠了。
互聯網很多行業是沒有老二活路的,追隨者沒有前途可言。因此,我認為門戶轉型是一個“陷阱”。但門戶別無選擇。
未來,資訊平臺的競爭將會加速,馬太效應將更加明顯。如今BAT也在圍剿今日頭條,最終勝出的是否是它,也很難講。
[本文系創業家&i黑馬原創。作者 朱丹,嶽麗麗。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chuangyeji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門戶編輯
今日頭條
贊(...)
分享到:
[转载]地方门户网站营销:提升广告ROI的五个途径
1 :
GS(14)@2010-10-17 14:17:46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0lugs.html
地方门户网站在商务销售环节,已经和即将面临广告的ROI问题。广告的ROI就是广告的投资回报比,我们的客户已经逐步学会评测广告的实效,大商家谈指标,小商家谈结果。ROI不能提升,续签就没有希望。 分析广告主在地方门户网站的投放顾虑,不外乎以下2点:
1、地方门户网站的广告精准度问题。垂直门户看起来很精准,而地方门户网站看似很不精准。于是,ROI成为能说的清问题的办法。
2、ROI是广告主的老板考核营销团队的指标。ROI看起来那么美好,用于考核营销团队,再恰当不过。
广告的ROI指标,对广告主是天使,对网站是魔鬼。那么,地方门户网站如何战胜ROI呢?
一、构建垂直频道,树立专业形象。
对于大行业的垂直化运营,是解决广告主营销精准性顾虑的手段,也是深度挖掘流量价值的手段。流量经行业分类、专业信息过滤,变得精准纯净,符合广告主的投放意愿。同时,专业化的深度运营,也有利于为网友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不过,需要有如下两大条件方可考虑垂直化运营:
·市场具有足够的空间。未来的想象空间要足以支撑投入,必须具有远大的前景。
·具有足够的利润空间。
二、合理的通道使用,盘活网站流量资源。
每一个PV都可能具有价值,每一个IP背后都可能是真实的消费客户。必须学会利用网站的每一个通道,学会通过技术升级将流量转化为价值。
通道无外乎这些:
·首页广告位。位置显著,流量高,代价大。大广告主喜欢,小广告主用不起。
·首页资讯文字链。嵌入式广告的最佳位置。
·各种内页、详细页。不精准,但是量很大,集腋成裘。
·论坛读帖页、内页。
三、在广告设计上下功夫,设计多种方案,监测不同方案的流量结果。
我们必须认识到,好的设计对于结果影响巨大。专业的媒体公司对于大型门户网站的广告监测都是以小时为单位的。设计多套不同方案的广告,实时监测结果,对于ROI的提升有很大价值。
不同人群、不同时段、不同位置对于设计都有苛刻的要求。
好的设计是什么?点击率、转化率高的就是好广告!
四、用活动促进转化率的提升。
地方门户网站的社区资源是无尽的宝藏。通过社区互动,线上、线下活动可以有效促进ROI的提升。地方门户网站的许多业务都是本地化、定制化的业务,很难在线即时交易。因此,通过活动转化资源,是线上广告的有效补充方式。
踩楼、秒杀都是很好很简单的线上活动方式。而各种团购、课堂、直通车活动则很好地将线上流量在线下兑现为实际消费与实际消费体验。
五、站外推广技术的应用。
各种站外推广手段是流量的有效补充。一些早期团购网在异常艰难的岁月里为我们总结出许多古老的推广技法。将这些极为草根的手法与互联网专业技术融合,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这类手法是:站外发帖、邮件营销、QQ群营销、事件营销。最高端的自然是传说中的病毒式营销——事件营销。
回到推广的本意,一切运营与销售的目的都是集聚网站的流量资源,塑造网站的影响力。因此,谨记:从线上来,到线上去。(文/梦里秦淮)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