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當研發預算變成人事費用及論文資源 兩大錯誤 台灣千億科研預算形同虛擲

2013-01-07   TWM  
 

 

台灣一年花費超過三千億新台幣資金投入研發領域,政府、學校,甚至企業大舉燒錢搞研發的結果,卻換來每年必須再付出一千多億新台幣的專利金,向其他國家購買專利。到底是台灣投入科研的經費不及國際水準?還是資源配置出了問題?

撰文‧張瀞文

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召開期間,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高分貝指出,台灣的專利能量全球第一、總量全球第四或第五,但一年卻付給其他國家超過一四○○億新台幣專利金,超過一整年的政府科研預算,這代表台灣的智慧財產、專利布局非常差。

智財專利布局差,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國內科研相關投入經費已不算低,但就官方所付出的科研預算來看,從開始的資源配置到資金運用,其實已經為這樣的結果埋下伏筆。

據二○一二年預算,政府投入的科研預算約千億元,加上教育部獎勵頂尖大學所編列的「五年五百億元」計畫,官方一年投入科研的經費早已超過千億元。

事實上,近幾年國家財政吃緊,但官方投入的科研預算的確呈現一路成長。根據統計,近十年來,國科會科研預算成長幅度達三三%,不僅高於其他部會,也遠高於整體中央政府總預算(成長幅度約二成)。

錯誤一:淪為預算替代品

表面上看來,台灣科研經費投入金額已不輸先進國家,但成效與實質對產業的貢獻上,落差相當大。台大國發所教授劉靜怡直指關鍵原因,「目前科研預算有很大比率是拿來『養人』,但這些常態性的人事費用,根本不該放在科研經費裡。」根據統計,一二年科技發展計畫經費編列約九四一億元,除了占大宗的國科會、經濟部、中研院、衛生署、農委會、教育部外,國史館、原民會、體委會、客委會、陸委會、僑委會、勞委會、新聞局、人事行政總處、法務部甚至故宮博物院、研考會、公共工程委員會等也都編列金額不等的科研預算。

其中,包括原民、客委、僑委、體委、人事行政總處、陸委等六部會,都是近年科研預算開始增加後才陸續加入分食大餅。而在一二年,連「保訓會(公務人員保障及培訓委員會)」也加入朋分行列。

相對於上述各單位近年陸續增列科研預算,與產業關聯度最高的經濟部,分配到的科研預算卻一年比一年少,○九年仍有二九三億元預算,至一二年,則已降至二七一億元。與產業關聯度低的單位愈編愈多,核心的經濟部卻愈編愈少,凸顯政府科研預算資源錯置的根本問題。

立委鄭麗君說,從保訓會也可以分配科研預算,就可看出科研經費早已淪為其他部會預算不足時的救火隊。台經院三所所長林欣吾也提出評論:「科研預算不是補貼,科研經費是要投資在對產業及生產力有貢獻的事情上,不是救急救窮的費用!」除了資源錯置問題之外,科研經費的運用也必須檢討。以目前作法,取得大筆預算的國科會、中研院、教育部,是把大多數經費投入在學術專題研究,換成一本本的論文,卻無法成為產業實戰當中的資源。

錯誤二:淪為學者升等籌碼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在於國科會評估經費發放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流於表面。近年來,學者或教授要向國科會申請科研經費,前提必須是在國際論文期刊上的曝光度夠高,這樣的KPI,造成許多學者把「寫論文上國際期刊」當做研究目標,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有足夠曝光度就能申請經費,經費用來寫論文維持曝光度,才能繼續申請。

當科研經費淪為「寫論文上國際期刊」的資源,造成的後果就是「台灣科研成果與產業連結度太低」,台大電機系教授、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陳良基,以數據佐證這樣的說法!

從近年各大學「育成中心智財收入」及「新創公司家數」等兩個指標來看,就能清楚看見台灣科研預算虛擲的結果。根據教育部大專院校產學合作績效評估調查顯示,○九年政府資助國立大學的研發經費高達二六八億元,當年度所創造的智財總收入才三億元,投報率為一.○二%,遠落後於美國六.七%。

至於在新創公司部分,○九年進駐或未進駐各大學育成中心,有技轉新創公司共三十九家,這與○八年美國各大學孕育有技術授權的新公司達五九五家相比,「正足以凸顯台灣科研成果與產業鏈脫鉤。」陳良基說。

為改善現狀,經濟部已初步確定科研預算運用的調整方向,未來提出申請的計畫,若能夠做完整的專利布局規畫,將優先處理。林欣吾認為,經濟部的調整方向正確,但就像政府長期以來許多產業升級轉型計畫一樣,最怕的就是空有口號,沒有執行。

為重建台灣智財布局,經濟部無論如何已經跨出一小步,但國家科研經費究竟應該怎麼重新配置與運用,其實需要更宏觀的全盤調整。

台灣科研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大學科研產業化價值現況

類別

智財收入 創新企業家數

智財總收入(億元)

智財總收入占大學研發經費比率(%) 進駐育成中心有技轉新創公司數(家) 進駐育成中心無技轉新創公司數(家)未進駐育成中心有技轉新創公司數(家)公立大學(36) 3.00 1.02 17 286 22 合計(165) 4.74 1.04 62 71266

參考指標:

美國2008年 智財收入占研發經費6.7% 2008年美國大學孕育有技術授權的

新公司有595家

資料來源:陳良基教授,大學科研產業化與價值創造(2009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53

惠普近10年發展史上的5大錯誤和5大幸事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5049.html

 北京時間1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過去的2012年對惠普而言,是一個屢屢遭受重創的一年,從裁員到減值,再到陷入因收購Autonomy而引發的困境。

  有媒體指出,自從2010年8月以來,惠普公司錯誤百出,這些錯誤導致了惠普股價下跌了70%之多,而這一局勢也最終導致了該公司的股東資產價值減損了680億美元。

  不過,一些業界人士認為,從所有的失誤和錯誤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亮點,例如好的決策和基本的發展動力等,而這些也可以讓人們看到惠普扭轉困境的希望。

  以下就是惠普公司在過去10多年的發展史上出現的5大錯誤和5大幸事。

  錯誤一:惠普沒有培養自己的領導人。

  現任首席執行官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是惠普公司近兩年半中任命的第四位首席執行官,除了首席財務官卡蒂·萊斯加克(Cathie Lesjak)一度擔任惠普臨時首席執行官之外,其他四人都來自惠普公司外部,他們分別是來自朗訊的卡莉·費奧裡娜(Carly Fiorina)、來自NCR的馬克·赫德(Mark Hurd)、被SAP解僱的李艾科和來自eBay網站梅格·惠特曼。惠特曼此前曾競選加州州長,但未能如願以償。

  惠普現任執行董事長雷·蘭恩(Ray Lane)也是來自惠普公司的外部,此前他曾在甲骨文工作了較長時間,此後又到風投公司Kleiner Perkins工作。

  幸事一:惠普承諾下一任首席執行官將來自公司內部。

  如果惠普的向心力量不會驅逐惠特曼的話,那麼惠特曼至少還可以在惠普幹上五年。惠普董事會已經許諾,惠特曼的繼承人將從公司內部提拔,這也是惠普長期支持者非常樂意聽到的承諾。

  如今來看,最有可能成為惠普下一任首席執行官的人選包括惠普首席戰略官比爾·維格特(Bill Veghte)、惠普企業業務負責人大衛·康納特利(David Donatelli)和PC與打印業務負責人托德·布拉德利(Todd Bradley)。

  錯誤二:拋棄惠普文化

  多數惠普的長期員工能夠講出,惠普的問題從卡莉·費奧裡娜時代就開始出現。費奧裡娜試圖拋棄惠普古板但卻勤奮和開放的文化。她贏得了與股東們的激烈大戰,最終推動惠普公司將康柏(Compaq)收購旗下,此舉分裂了惠普的文化,並導致惠普越來越像是供應鏈的奴隸,而不像是一個充滿發明的公司。

  正是在費奧裡娜任期內,爆發了「電話門」這一醜聞事件,這也彰顯了惠普領導層變得毫無攻效。

  幸事二:馬克·赫德的部分削減成本措施

  如今讓投資者仍感害怕的是,惠普公司仍過於依賴像PC、普通服務器和打印機等普通的產品,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馬克·赫德的削減成本措施,惠普才能夠讓一年的運營利潤維持在120億美元以上。

  錯誤三:赫德過於瘋狂

  但是,赫德的削減成本措施幾近瘋狂。的確,赫德大大削減了惠普公司龐大的開支,例如每年支付給諮詢公司的高達1億美元的開支等,但是,他也以讓員工憤怒的方式修訂了公司的紅利機制。

  赫德一直堅持一些令人費解的節省成本措施,例如一些工廠要到晚上6點才能開燈,以此節省電費開支,但這樣,員工們就無法加班。另外,赫德還下令關閉了一些辦公室,並放棄了惠普內部的IT系統。

  幸事三:惠普仍是最大的PC和服務器製造商

  併購康柏的交易讓惠普成為PC業務領域內最大的製造商,而且在費奧裡娜和赫德擔任首席執行官期間,惠普一直維持這樣的領先地位。即使是到如今,惠普也仍是PC和服務器和主要銷售商,不過,這種局面並非沒有挑戰,聯想近期就終結了惠普全球第一大PC製造商的地位,但是,惠普仍然憑藉著企業用戶的幫助而成為與聯想差距不大的第二大PC製造商。據IDC的數據顯示,就服務器而言,惠普仍與IBM一起,成為該領域的第一大製造商。

  錯誤四:惠特曼的五年任期計劃

  即使是美國總統的任期也不過只有四年,然而惠特曼卻想擔任五年。與此同時,惠特曼在任期的第一年內,一直在發佈一個接一個的可怕消息,例如將裁減2.9萬名員工、139億美元收購EDS的交易卻減值了80億美元、另外111億美元收購Autonomy的交易減值88億美元、承認在Autonomy的帳薄上發現了50億美元的假帳等。

  市場研究機構IDC的分析師克勞福特·德爾·佩雷特(Crawford Del Prete)聲稱,在2013年中,惠普需要實現高營收目標。

  幸事四:修理不適合的業務部門

  對華爾街的分析師們而言,期待惠普瓦解似乎業已成為了一種趨勢。一些傳聞稱,激進投資者卡爾·伊坎(Carl Icahn)已經對惠普產生了興趣,並可能採取措施迫使惠普瓦解,此傳聞還一度拉動了惠普股價在去年12月初迎來了反彈上漲的局面。

  但是,惠普已經聲稱,該公司不會解體。不過,該公司卻宣稱,可能會賣掉一些相對無力的業務部門,這些可能都只是一些小業務部門,例如其在線打印服務和Snapfish等,也可能是飽受困境的外包等大業務。

  錯誤五:移動戰略步履維艱

  惠普除了打造了商用版的Windows 8平板電腦之外,再無其它移動業務,惠普在扼殺WebOS系統之時,也就扼殺了其在2010年以12億美元收購而來的移動公司——Palm。

  Palm的領導人喬恩·盧賓斯泰恩(Jon Rubinstein)於一年前離開了惠普,如今所剩的部門叫Gram,這可能也將是惠普未來清除的對象。目前還很難看出惠普可能會獲得移動領域相關的人才、產品和市場份額。

  惠特曼已經聲稱,惠普需要打造自己的智能手機,但她也表示,惠普在2013年不會推出手機產品。

  幸事五:擁有打贏「云」戰爭的武器

  惠普想讓用戶拋棄打印機的連接線,改用云技術。惠普在企業IT領域仍擁有重要公司相符的技術,特別是在云計算和企業網絡等領域。

  儘管惠普在收購Autonomy時支付了過多的費用,但在收購了Vertica之後,惠普也因此而在大數據市場獲得了一些業務。

  惠普的2013年之路?

  如果惠特曼能夠阻止會議室的鬧劇,在2013年實現高營收目標,裁減疲軟部門,找到合適的移動戰略,並整理那毫無功效的企業文化,那麼,惠普公司肯定能夠扭轉當前的困境。但是,所有的這些假設都是建立在「如果」之上。還有一個「如果」,那就是如果惠普股價跌破10美元,那麼一些私募資本可能就會考慮收購惠普或拆散惠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09

新能源反思之「瘋行十年」專題點評: 新能源賭客絕不能犯的N個錯誤

http://www.infzm.com/content/85718

過去十年內,在新能源投資這場賭局中,職業賭客的風險投資人對賭場風水的判斷、賭桌的選擇上都存在一定失誤。

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真正大規模介入新能源領域,是以新能源進入電站的應用為始,時間不超過十年。十年雖不長,但中國新能源產業卻上演了一場瘋狂的「馬術大賽」。

有意思的是,在馬兒飛奔的時候,沒人願意想這馬到底該怎麼養、怎麼騎、怎麼賽,如今馬兒跑癱了,是停賽,殺馬,還是他法?養馬(賭馬)的投資人、騎馬的企業家、賽馬的政府各有想法。

在當今新能源產業哀鴻遍野之際,作為職業賭客的風險投資人,更應回望過去,認真看看在這場「賭局」中曾犯過的錯誤。

首先,對賭場的風水(宏觀環境)的判斷過於樂觀激進,這種激進的預估源於對宏觀政治、經濟環境的超樂觀判斷。

新能源是對傳統能源格局和利益集團的挑戰,可以這麼說,在政府還未向傳統能源公司徵收巨額碳稅、新能源技術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之下,新能源必須要認清自己的「小三」地位。相當一段時間裡,新能源還是政府和傳統能源公司應對環境輿論壓力的點綴。別以為大家都說你(新能源)漂亮溫柔,你就以為可以和老大(傳統能源)平分秋色,老大雖然難看粗魯,可現在還得靠她掙錢養家。

從新能源投資路徑來看,外資背景的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最早啟動。外資在歐洲看到了市場,返回國內找製造,但外資在2009年之後對新能源投資就開始謹慎了,所以外資對市場的預估並沒有犯太大的錯誤,外資的損失主要是在對早期技術的投資上,他們對新技術在新能源行業所需的產業化週期估計不足。

內資背景的基金在新能源投資上是損失最大的,他們對週期性沒什麼概念,喜歡跟風,喜歡跟政府走,喜歡搞規模,不做產業研究,即便做也做不好,對國外的情況瞭解甚少,吞下苦果是必然的。比如,深圳的幾家著名本土PE(私募基金)都不約而同地在2010、2011年投了眾多太陽能企業,有的還號稱要全產業鏈佈局,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一是因為之前2006年前後投資的太陽能公司在A股上市了,覺得是好行業;二是被太陽能產業在2010年短暫的小高潮給矇蔽了,以為又是好幾年的大高潮,結果2011年下半年一下子就滑下來了。

除了對賭場的風水判斷失誤外,還有就是賭桌沒有選對,也即沒有選擇新能源產業鏈上可持續的一段。中國的新能源投資大多選擇最容易的那一段:製造。這好比去賭場就往老虎機前一坐,不需動腦筋,簡單動動手即可。

這就形成一個現象:投資的公司只要買回來設備,馬上就開始生產、拼成本,而拼成本又不會從技術、材料、工藝上突破,千軍萬馬只搶一條路:規模。結果是只要市場一出現波動,產能開不足,則會立刻帶來規模越大,攤銷越大,成本越高,利潤越低,競爭力越低,產品越賣不出去,現金流越差的惡性循環,再加上高槓桿的固定資產投資,銀行一逼債,想不倒閉都難。

當然,突破性技術研發之路的確不是一般風險投資和小的產業資本能賭得起的遊戲。2011年硅谷那家融了十幾億美金的薄膜太陽能公司Solyndra破產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中國走技術之路可以,但一定是走已經產業化的成熟技術的改良型研發和替代進口的國產化研發,這條路沒有產業化的風險和市場風險,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

產業鏈的選擇,除了從改良型技術入手取得競爭優勢以外,還有一個風險小的出路就是選擇貼近用戶那一端。離市場和用戶最近的好處就是可以避免對市場的錯誤預估,市場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可以馬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就可以減少由於錯判市場而帶來的損失。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端雖沒有什麼技術壁壘,但有市場壁壘和經驗壁壘。

新能源產業真沒什麼希望了嗎?完全不是!從長遠來看新能源一定是朝陽產業,只是前幾年發展得太猛了,把本該20年穩步走的路用百米衝刺的方式在短短六七年就衝下來了,如此沖法,不死人才怪。未來有兩個因素將會帶來下一輪新能源產業的高潮:一是新能源出現重大技術突破而帶來成本的急劇下降;二是世界出現新的能源危機。不過,即使觸發因素出現了,高潮也不會一下子就來,有足夠的前戲才可能有足夠持久、足夠大的高潮。

現在,這個行業只能該流血的流血,該截肢的截肢,實在挺不過去斷氣了也只能認命,至少行業通過流血犧牲得到了深刻教訓,而不是誰都想跳進來幹幾年就能當個首富、上個CCTV十大經濟年度人物什麼的。

最後,我覺得可以用首順口溜來概括新能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有人歡喜有人哭,命苦不能怨政府,革命戰爭論持久,長征路上兩萬五。」

(作者係青雲創投董事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45

Twitpic CTO:我人生中犯下最大的錯誤就是去讀大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017.html

Twitter 上第一個照片、影片分享服務 Twitpic 的CTO Steve Corona,在其個人博客中談到,自己人生中犯下最大的錯誤,就是去讀了大學。

當我十八歲的時候,我的父母都期望我去念大學,念大 學也成了我唯一的選擇。我是義大利裔的第二代,我母 親和祖父母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從一無所有開始為家庭打拚。因此,不意外的,身為全家族第一個能拿到大學學位的我,背後的壓力可想而知。

我們是中產階級,家庭並不富有,因此我必須每年貸款 44000 美元得學貸來繳學費。沒人能回答我,為什麼我浪費我的時間、精力和生命, 在我根本不想做的事情上面。課堂吸引不了我的注意力,我花一個下午自學,還勝過在教室上 10 周的課。最後,我不再去教室上課了,因為我根本不在乎。我懷疑花時間坐在教室是終極的浪費。我在學第二年的累積 GPA 是 0.33。

最後,我輟學了。校方告訴我,別再回去了。我和室友住在一起,每天寫網站賺取時薪 10 美元的生活費。我對我生命中的所有人說謊,包括我自己。

我只是在暑期實習!

但事實是,我不敢告訴家人我輟學了,我讓他們感到失望。因為我必須要拿到一個學位才算是成功了,而我現在再也不可能成功了。我陷入低潮,並思索是否會就這樣過完我的一生。 400 美元無法讓人過舒服的日子,但對我來說足夠了(我用來付房租和食物,並睡在地板上,因為我負擔不起睡在床上)。我沒有拿到學位,怎麼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呢?我大學輟學、能有工作已經算很幸運了。

後來,我開始急起直追。我自學 Rails 和 Linux ,同時兼職、接單子。另外,我也在 Craigslist 和 eBay 上賣電腦和相機鏡頭。

像汽車銷售員一樣推銷自己

當是時候該換一個新工作,我決定從最高的目標開始尋找。我選擇在履歷上隱藏我的學歷,讓我的經驗和熱情來說 明一切。而當「大學」這個話題被提到,我已經有一個故事準備好可以說了。

我仍在軟件工程的領域,追尋我的學識和學位。我所有相關的經歷都和自學有關,我寧願花更多時間自學,勝過坐在教室裡。經過幾次的面試後,第一份面試通過的工作,對方提供的年薪是 4 萬 5 千美元。當你過慣了吃簡單食物過活的生活,這薪水其實還不賴。只隔了一天,第二份工作提供的年薪是 6 萬美元。

我相信「沒有大學畢業,就只能領最低薪資」這件事情並不是真的。最糟糕的是,過去我一直在畫地自限,而成功之路早已在那裡等我許久了。

別傻了,接受這份工作吧

當然,如果一個公司願意一年付 6 萬美元僱用我,他們還能提供更高的薪水。但所有人都告訴我,別傻了,接受這份工作吧!現在不是談判的時候。遺憾的是,這次我只考慮年薪 10 萬以上的工作,如果對方願意協商,我很願意多談。

最後,我們協商之後取得了平衡點。過了幾年後,我開始在 Twitpic 工作,我甚至再也沒有提到讀大學的事情了。我開始做一些自己的作品,而唯一重要的,是我的熱情、知識,和經驗。

成功之路就在前方等著你,並不需要取得學士學位才能前往。熱情和成功的推銷自己,才是通往成功的鑰匙!

如果您正在讀大學,又覺得學校的課堂並不吸引你,可以捫心自問,你是否和 Tiwpic CTO一樣,有足夠強烈的自學動機和熱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65

「錯誤的產業投入,一定要有人擔責」 訪全國人大代表鐘發平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784

2013年3月7日,當科技部部長萬鋼乘坐純電動汽車亮相人民大會堂時,一些人大代表正在嘗試啟動一項向科技部等部委提出的質詢案。

牽頭者是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發平。這家公司是國內最大的混合動力汽車電池製造商,而鐘發平也是混合動力汽車電池行業唯一的全國人大代表。這項質詢案的主題是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

擔任全國人大代表4年來,鐘發平幾乎年年批評中國現有新能源汽車政策。在中國決定發展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以來,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兩條路線的爭論就從未停止。

雖然啟動質詢案的嘗試最終因未獲得過30人的法定人數而流產,但鐘發平仍說服了30人改以「批評建議案」形式提出質疑,他堅持要求「科技部、工信部做出明確答覆」。

「這是勞民傷財的技術路線,錯誤的產業投入,一定要有人擔責。」2013年3月10日,鐘發平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

南方週末:怎麼會想到要去嘗試啟動比較敏感的質詢案?

鐘發平:我這幾年幾乎年年提批評和建議,但有關部委始終無動於衷,敷衍了事。我是不得已,才考慮選擇更剛性一些的質詢案。

國務院頒發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2-2020)》出台已近一年,無論是從專項支持還是從終端消費補貼支持,所有出台的政策基本上都是在支持純電動汽車。《規劃》明確提出「推廣普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節能內燃機汽車」,但時至今日,配套產業政策遲遲不出台,既沒有明確具體目標任務,也沒有提出清晰的路線圖,更沒有出台配套產業發展政策,「推廣和普及」已經成為一紙空文。

南方週末:你是混合動力汽車電池行業內唯一的全國人大代表,所在企業又是中國最大的混合動力汽車電池企業,提此建議,是出於企業的利益考慮嗎?

鐘發平:政策落實,企業和整個行業當然都會受益。但我更多是對重大產業政策和投資的非理性不滿。2008年以來,國家一邊倒地扶持發展純電動汽車。據不完全統計,國家和地方配套投入上百億資金發展純電動汽車。最近,又在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專項中,再次拿出40個億扶持。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權利監督國家預決算,納稅人的錢是不是投向了正確的地方,是不是按照設定的目標進行的合理投入,投入後產出的結果是不是符合當初設定的目標。對有些錯誤的產業投入,就要及時糾偏。

南方週末:你是指目前偏向純電動汽車的產業投入是錯誤的?

鐘發平:我們也認可純電動車戰略方向選擇,但那是三十年以後的戰略,現在談還太早。目前純電動汽車技術不成熟,性價比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耗能較大、充電時間長,又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結果是最好的鏡子。美國人已經在深刻反思。美國能源部公開承認:美國2015年前部署10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無法實現,正式宣佈放棄純電動車發展目標計劃。2012年純電動汽車在美國賣出一萬餘輛,少於全年汽車銷售量的千分之一。電動車菲斯克公司瀕臨破產正等待外國公司收購,電動汽車公司CODA接近破產,享受美國政府重點資助2.491億美元的純電動車鋰電池企業A123也申請破產保護。

中國的情況更糟糕。我們起了一個大早,趕了一個晚集。截至2012年底,三年多時間、25個試點城市的推廣應用,上路行駛的純電動汽車不到1萬輛,其中大部分還是政府公務用車。2015年很快就到了,純電動汽車累計產銷量50萬台的銷售目標能否實現,已經越來越清楚。

國家上百億元的資金投入,加上400億左右的民間資本,都打了水漂,誰為此埋單,誰應該承擔相應責任?作為行業代表,我一定跟蹤監督到底。

南方週末:電動汽車產業路線,一直存在爭議。對於這些爭議巨大而財政資金投入也巨大的產業政策,你建議如何避免決策風險?

鐘發平:從財政角度來看,國家部委要對預算負責,建立產業投入結果問責制。如果財政預算支持的是一個錯誤的產業政策,執行的是一個錯誤的預算,投錯了地方,得不到一個好的結果,國家相關部委一定要有人對此負責。我呼籲,政府相關產業部門在制定重大產業政策時,要設計重大預決算的考核,不僅僅是過程考核,更重要的是要有以結果為導向的考核體系。同時,要有一個糾偏機制。政府應該加大對產業投入的監督檢查,加強對產業投入的審計,保證產業投入真正落實到位,並且要有很好的產出效果。對於沒有產出或產出很少的投入,國家預算應給以「斷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45

一次失敗的項目投資會談: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方與500Startups創始人戴夫·麥克盧爾談投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076.html

「Dave(戴夫),你能抽出一點時間,聽UXPin的項目嗎?」 -Piotr(彼得)·,UXPin投資人,在項目啟動期間問Dave McClure(戴夫·麥克盧爾)。戴夫,500Startups的創始人,著名的天使投資人,我最喜歡的硅谷麻煩製造者。「當然可以。我現在要做個採訪,15分鐘以後我回來「 -戴夫說完,我一下子放鬆許多。

我是去年認識Dave McClure(戴夫·麥克盧爾)。我們一起吃壽司,喝清酒,度過了美好的時光。當我聯繫他時,他好像聽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立刻在電話裡回覆我,做了一些介紹,他當時非常感興趣,非常主動的給我了很多驚人的幫助。毋庸置疑,當時我感覺我中了頭彩!

「F ****地獄,我第二次看到戴夫時,我們已經準備好一起合作,這家公司將要改變世界。」——這是當我看到Dave進行訪問的時候,腦子裡產生的想法。

如他所說,在15分鐘後他回來了。我們開始談話。在進行到三分鐘的時候,我突然感覺有點不對勁。他一點都不感興趣,我和他之間似乎沒有什麼共同語言,他認為這個市場可能太小(雖然只是小眾,但當時我強調了這個其中的價值20億美元),當我引用了一些數據時,他說,這聽起來像「彩虹獨角獸」,很不實際。

「這很奇怪 -當他走後,我心裡想。一段時間後的某一天,我終於理解了他在推特上說的話。

「給大家的歉意信:只能從24X7個會談中選取兩個。#WhoDoesNumber2Work4?TMI #Launch2013 「

為了對他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謝,並表示沒有浪費時間在對話上,我回答說:

「 @ davemcclure對不起我打擾到了你,我相信,如果當初不是你反饋的那個事實,咱們合作的結果一定會使UXPin的未來更好:)「

他對我回覆的這條推特表示贊,我想也許這就是故事的結局吧。我從中吸取了教訓——只有最好的才適合自己。

這不是故事的結局。

一些天后,我們得到消息說UXPin有資格進入500Startups的面試考察了。(無論我們是否加入,這都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對麼?)。

準備好接受我們的採訪,我看了一眼Youtube,我發現了Dave(戴夫)在15分鐘之前接受的一個採訪:

「我想和大家說的是——不要隨便和我說話。」 – Dave(戴夫)說。兩分鐘後,我們開始交談。

這算是一個有趣的巧合麼?我喜歡這樣,命運的安排。

這個有些尷尬的經歷給我的教訓是:想要建立關係要坦誠相對,而不是僅僅試圖用30秒華麗的演說吸引人。

自然坦誠的會談才是是最有力的銷售。這個世界的科技中心與成為一個坦誠真實的人有關。這是到目前為止,我在硅谷學到的最難的也是最有趣的一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90

證義搜查線2 第2集百變大話妹解讀(完稿,稍更正錯誤)

(謝謝網友micho指正。)

(嚴正聲明: 這劇集雖然是談論另一件事件,但筆者認為有影射筆者和Abby的成份,因為這劇集講述兩個人建立的facebook群組,和我們的網站類似。筆者重申: 網站一來是由Abby支持,我主力負責股票上內容。我們雖然在3年前考慮過收費,但因為我的堅持,以及礙於知悉以上的法規,故所有資料完全是免費,據我所知、所悉及所信,本網站並無特別向會員收取月費,資料均為筆者多年資料考究的經歷所得,並無參考上市場上所謂專家的資料。

網站的收益,主要靠兩項支持,一為網站上可以收費的區域的廣告費,每個月約200元,二為以上資金的積累、我和Abby和朋友墊入的資金,以及我和其他網友在一項去年的特別收入等的墊款支持下,成立的zkiz.com 3萬倉產生的投資收入,這部分一年的收入可維持約200元,加上這個網站經營成本持續低企,每月大約70至100元,要維持盈利及基本運作基本上沒有難度,只是空餘時間全部用於這個用途,私人時間已基本上沒有了。有些人不知底蘊建議我地收費,實在不太明這會使我們陷入法網,更使我身份會敗露,筆者絕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這個劇集對盧錦聰案及兩位羅樂天及梁炳耀事件組合成這事例,但和我們網站有一些誤解,可能他們沒看上一輯劇集,導致一些疏忽的成分,配合經營這個網站的經臉,現在我們談談吧



話說從頭,先介紹幾位角色先。

1. Suki(何寶琳,Yanny 陳穎欣@Super Girls飾): 我那日叫壇主睇左一次,他話呢個女仔幾靚。不過筆者認為,如果他唔化妝的話,仲是有八成咁靚,我就覺得他靚,但是他化左妝,包括但不限於畫眉、同埋整左大眼仔,以及加上胭脂,就真是有一些畫蛇添足。不過這無關宏旨。呢位Suki ,其實是扮演盧錦聰的角色。

根據法庭的判決,盧錦聰是一個在職訓局就建築文憑讀至第3年的學生。其實父親在他小學時欠下重債,並和他母親經離婚,並再與一個有孩子的女人結婚,而母親有長期病患者,沒有賺錢能力之餘,還有一個17歲仍在求學的未成年弟弟,更領取綜援,他亦算是自食其力,可以見到他出身頗為不幸,和這套片中安排田啟文(田雞)羅冠蘭作為他的父母。另外,他亦扮演了網上的「Peter Sun」及擔任了梁文琪的少量角色,扮作專業人士提供收費的服務。不過筆者認為一個女孩子沒事沒幹,父母也能供養她,為何對股票這麼有興趣,為了賺錢似乎還有很多途徑,這方面理據似乎不足。

2. Phoebe (楊秋雲,Heidi李靜儀@Super Girls飾)這個角色可以說是存在,也可以說是虛構,在盧錦聰故事中,他可以是沒有出現的,但是在梁炳耀故事中擔任羅樂天的角色,專責做打手,並負責向各會員收費。這楊秋雲好像是用回上一集的真實主角陳秋云的角色。

但在我們的網站上面,筆者在3年前雖有考慮壇主及其他網友意見,考慮改為收費,聽取部分專業人士意見後,覺得風險太大,有犯法的風險。況且我不希望這個站成為私人會所,這是我非常討厭的事情,那些人霸著自己收費的途徑,這是不齒的行為,所以我在現在和未來,都肯定不會向各位收費,會以自己的網站造血能力,為網站提供良好的服務,下星期筆者會跟大家看看我們組合的表現,其實尚算跑贏大市的,為網站提供了一筆不少的資金,供網站幾年營運之用。

3. 末日博士 Steven Chow(吳家龍,下圖右),其實邊個都無所謂,但是通常都是指羅家聰(下下圖),但是經過我在證監會搜尋後,羅家聰好像不是持牌人士,但是發現原來在金融管理局網站上,卻發現他是持牌人士,擁有第1類︰證券交易、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及第9類︰提供資產管理3個牌照。後來這位末日博士巧遇Suki及Phoebe,告訴他們兩位,他是一位持牌人士,都叫無衝突的





但值得一讚的是,他用Cosplay來包裝這個故事,真是搞得唔錯。但是劇情卻有點犯駁,情節又有粗疏之處,更忘記了上一輯都是用了同一個股票號碼來代表涉嫌投資的公司,我們開始談談劇情了。

1.  0:42-00:47扮演證監會助理經理的Jason 的林德信,唔算太正氣似一個道友,多一個正經的證監會職員,究竟真正的證監會職員是咪咁呢?

2. 00:52-01:-02這個女孩子話她講大話,賺零用錢,不知會搞成這樣。我對此事有一些啟發。
當年我初初搞這個博客的心態好特別,其實是想勝過別人,我認為市場的東西太差,不足以給人良好的意見,更很少人提及老千股,至於賺錢的問題倒是模模糊糊的,真是好有理想想用流量去賣廣告賺錢,沒有其他想法,到了中段這個網的瀏量大增,心中有一些人走過來跟你勸說你如不收費,但想想下這是使自己封閉,不願接受別人批評,加上筆者寫的東西,收費就會沒有看,我又不願推股票,這會導致這個站瀏量的下降,加上很多的法律問題,故最終我都是憑自力搞起這個網站。最初這個網站不是以股票為主力,只是一個談論無聊東西的論壇,我濫發留言終於把站的量搞起來,但沒多久就無以為繼,後來這個站因為我和壇主和其他壇友在方針上,有一些分歧,但最終壇主決定採納這壇友的意見,對於我濫發貼方向不太支持,於是我就專注我多年來最喜歡的東西,就是股票了,我本身對股票的故事就有很多的記憶和資料,加上周顯那本炒股密碼,就是我當初的炒股框架基礎。

因為筆者當年有一點認為自己實力不足,所以不願分享太多,就決定搞老千股,並在香港討論區及幾個博客留言宣傳,有了最初的流量,為了把這種氣持續下去,我就決定多花點時間貼股票新聞,也貼貼公告,不過最好當年我就是找到工作,有一點收入,但當時本錢不多,市場不好,炒股票也虧了不少。但在努力下,也慢慢也做到一定的流量,一日也有幾百人來看,不過壇主後來決定重新改變blog系統,加上市況不妙,流量就下跌了差不多80%,只剩下一天不足100人來看。

我眼見這樣,但仍然堅持,匯豐供股那日,我記得已逐步回覆過往流量,也和Abby及一位好朋友搞了一些外業,但最終都是搞不起,加上負責的朋友找到一份工作,這個外業也就漸漸沒做了,加上我當時的兼職也沒有了,就決定寫其他細價股的財技,加上瘋狂在各blog及討論區以個人名義宣傳自己,加上市況遷就,流量開始一個星期以幾十個百分比增長,一日瀏量超過了1,000、2,000大關,逐步成為知名的博客,於是壇主建議我在剛開始的論壇,開個版搞股票,這就為Realforum的發展展開序幕,反正我資料很多,也不愁沒有內容。

但當初這種發貼是粗放的、沒有系統的,加上自己還有些虛榮心,想搞到一個大站賺錢,但是後來因為複印授權協會迫我把資料刪除,我就決定仍然繼續搞下去,沒有放棄,於是就有後來的事情,之後加上我家庭發生了一些事情,就更激發起這種心理,但某些事情過後,我感覺這是不對,於是性情大變,決定不收費之餘,對那些搞財技的股票非常討厭,這就是近幾年你們看見這個博客,有個人說我罵他,當初不知是道是誰常常講股票醜惡,我不喜歡這些東西,他常常說這些賺到錢並感自豪,我見到這些人就非常討厭,於是就有這種心理。後來負責的網友無聲告別,加上壇主不慎刪除所有,我決定要搞一個有意義的網站,並叫壇主逐步開發多項功能,這個網站逐步企穩,瀏量也有一定,但錢還是賺得不多,但時間就耗費,到現在,我都覺得是虧欠了他,麻煩了他,不過有位姓蔡知名人士只聽了一面之詞,總認為我不對,我有時是覺得憤怒,但是我覺得這是個人事情,我也不喜歡說得太多,也就算了。我認為那些財經評論員就算我說得不對,也不願和我爭論,我覺得他們真是不是追求真相,只是想說他們一面之辭,如果他們肯和我在網上談,我是願談的,但是他們就是這樣,好像怕了我搞了他家人似的,也就不討論了。

3. 01:18-01:28 她講的話「安安份份在女女僕餐廳做partime,認真讀書,好似Steven咁叻,同Phoebe過番一些無憂無慮的生活」。我都想說一遍,搞這個網站,錢是賺得不多的,也搞到我想進修也沒有甚麼時間,連露面也不敢,怕被人點相尋仇,我知道有記者可能起左小弟底,有個長期的朋友在初識我已知我是這個博客的博主,後來他轉到生果報業工作,常常叫我網名,但我常常跟他說,我是我真名的人物,類似王利民在這個星期在壹仔講埋那些東西,死不承認。如果有人知道了,希望唔好爆料,我仍是想過我喜歡的生活。一般用戶的心理來看,你假設這個網站是我的股票資料庫,用來幫我買股票時有多些參考,我也想開開心心和家人朋友一齊,但這個網站我就是放心不下。

4. 01:46-02:07 她說搞呢個網站之前,沒想過這網站這麼受歡迎,後來會員愈來愈多,看見能賺錢就泥足深陷,後來找來Phoebe為五毛黨,和她一唱一和。其實,我由當初開始,我就只用這個身份,沒有用過甚麼五毛黨的,只靠一人之力把網站宣傳搞起,後來有些網友見我還有些用處,也一起幫忙,就是這樣了。

5. 02:46 他們一班股民說的股票9413,又類似利用幻象,說了在網上的留言,那女孩子又搞個甫士,真是好好笑。他又忘記了自己上一輯說些甚麼了。9413在上一輯就是永星集團,由盧海鵬飾演的李泰基做主席,他們推出Golf 系列的酒,賺了不少錢,2010年盈利更增長20%,由單立文飾演的財務顧問代表做莊家,並利用永達證券交易,這種酒代表的哥爾夫廣告來發傳真,交代如何交易股票,指使一堆人買賣這隻股票,導致Christina 話公司市場監察科留意到異動,最後因為收購宇宙國際失敗,單立文在事前大手賣出,最終導致投資者大虧,終導致一連串事件發生。但今次按他們的說話所稱,卻飾演另外一隻太陽能股票,仲要打錯「光伏」的「復」為何做資料蒐集前卻不太小心呢?

6. 03:57-04:08 打字都要講野,好搞笑。最後那句有錢咪得囉,我都唔太認同的。

7. 04:28-05:34 應該都是反映她在股票群組賺到錢,所以可以打扮得這樣漂亮。但入面有位女仔講淘寶,真是好真實。

8. 05:35-06:31 根據介紹,這是銀行搞的一個投資講座,一般來說,他們是那些銀行的很有關係的理財客戶才能進入,她們年輕,父母又不太有錢,Suki是住公屋的,那兩位小姐何德何能會進入到現場呢,劇情有些犯駁,如果有錢根本就不用搞那些投資會了。照劇情所稱,Steven 是放洋留學,但羅先生卻是歷經艱辛才完成博士課程,況且他已經唔只出左一本書,以他名義已經出了最少4本。那個Steven講野好似講風水咁,好似笑緊那些對公眾的分析員的水平,但羅先生水平沒有這樣不濟吧。不過最後Phoebe的睡著了,Suki卻好精神,可能Suki好羨慕Steven吧。

9.06:34-07:31 Suki問Phoebe 話,他們又多了10多個會員,有100多個會員,他說他們半年賺了10多萬,其實在真實情況下,盧錦聰在7個月賺了6萬元,羅樂天及梁炳耀就不知道,估計以每月5,000元及6個月來算,梁炳耀最少賺了3萬,至於羅樂天但相信金額都不少。繼續那句,我還是不太喜歡。

不過Phoebe 話她很怕用父親的戶口過數。她說父親問她為何要付錢給何寶琳,為何每個月這麼多300元過數,Suki就說何寶琳就是其中一個判頭,其他的就想辦法,如果她們自己用公司收錢,就怕沒有人信她們。其實現實情況我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情況,但盧錦聰好像又沒這樣做,梁炳耀及羅樂天當然就用羅樂天個戶口收。至於盧錦聰每人賺取了200至300元。

這兒有些犯駁,那判頭是否交由女兒負責金錢往來? 這父親真是對女兒太放心了。但照我們的情況來看,現時我把我們網站的廣告費和其他可賺取的收入都集中在壇主中,一來我不用被人知道身份,二來又不用怕開公司的開支報稅拖垮的,三來這些錢如果有需要他也方便用於網站開支。

還有,這女孩子真是害羞,不過做得很自然。

10. 08:32-09:22 片中又再利用幻象代表Suki,又用網上說話大法了。今次那Suki扮演的幻想角色利用Steven Chow的語氣代表她的說話,但是Phoebe本人仍一再出現,不過可能是呢位Suki太忙,又或者Phoebe太有空,或者她演技不好,所以就做成這樣奇怪。當中的東西非常真實,還真的去了中環和廣東道拍攝,拾福珠寶、周山山珠寶,當然就是六福(590)及周生生(116),不過她叫人買這些珠寶股的期權,真是有些危險,我絕不會做這些事情。

11. 09:23-11:10 就說了調查的過程。首先就是放蛇,裝扮成客戶蒐集證據,然後就是取得他們電郵戶口及銀行戶口,之後就循著線索找出他們的居住地,一路上沒甚麼困難,因為證監會調查案件是有權這樣做的。最不小心,是這女孩竟然用裝扮電訊盈科(8,1186,前香港電訊)旗下的香港電訊信託(6823)化名的cavigator.com,木村就譯為woodvillage,這些網絡服務提供商的電郵,這樣一去機構就找到他的身份了。不過林德信好像有些怯,做得不好。

12. 11:11-15:42其實那女孩子真是沒有辦法找到犯罪證據,收錢不是他,帳戶也是化名,他說一句給人盜用她的戶口,就甚麼都不知道,事實上也真的可利用其他人的IP上線,況且人人賺到錢也不會告發她,不過她留下的線索太多了,還。但是Phoeba父親真是很放心給女兒打理帳戶,但做生意的人,為何連數目也不計算呢,算帳目亂也不犯法,真是好奇怪,你做工程,不知成本,如何做呢? 但是證監會的人做事很小心,連電腦人員也有,Christina 很有經驗叫人查網絡供應商,真是防不勝防。不過硬碟的東西你刪除也刪除不了,只是記住刪除了,所以最好刪除的方法就是不停上下載東西,洗掉過住紀錄,或者是整個硬碟開出來破壞,這就真的沒有辦法了。不過Jason倒也勤力,很晚也不走,終於慢慢找到線索,不是年輕也倒真的吃不消。

13. 15:43-16:30 兩位女孩子見出現問題後也擔心犯法,好像我當年一樣怕,幸好我就是沒要錢。但Phoebe說她把全副身家押下Suki 半桶水推介推介的拾福珠寶的輪,真是很危險。我和壇主真實情況來看,我只買高息有潛力的細價股,去年年初我叫他買的股票基本上都準確,但他只買了一隻英皇娛樂酒店(296,前寶成控股、英皇(中國)概念),那時10%股息,他買了一點點,結果他賺了。但我現在都賣了。近來最不好就是推介了他買了美聯工商舖(459,前EVI教育),幸好他沒買,不然就像我和其他人虧得很慘了。其他就如zkiz.com的組合,下星期我再談。

14. 16:31-17:40 兩位女孩子問Steven Chow拾福期權如何,他說他因為一些中國經濟消息不利好,所以也不看好,要他儘快售出於是他們是擔心。Phoebe說,你的消息不是準確的嗎,他說世界上消息一定不會全部準確,他們做足功課,並且有牌,受到規管,並談及不涉及風險,並提及他們扮演的木村叫他做拾福期權,真是害死人。我非常認同他的看法,但是我沒有領牌也有自由度,我也怕別人輸錢,所以也不敢談很多,只不過有時真是忍不住才說的,做期權做輪其實多數帶有槓桿成份,有時可以快上快落,除非賭極短時間,否則持有人處境多數是極為不利,反之我還是喜歡高息股,至少業務穩定,還可以等。

15: 17:47-20:32 肯定Phoebe沒有沽貨,奧巴馬成功連任是2012年11月6日的新聞。看來都是1個星期、1個星期地拍,距今約5個月。通常這些事,都是聽推介輸了錢才會爆發,贏了錢一般沒事,這是非常合理。Yuki 又遭朋友埋怨,受良心責備,但最後他還是去投案。可能在這入面,Cosplay是代表著木村假角色本來就是虛幻,木村角色完了,Cosplay自然完結,所以這譬喻用得很好。

16. 20:33-22:00 最後Jason終於查出,Suki也去投案,和盧錦聰的事情非常吻合,他刪除戶口,又和證監合作,最終也有人和他求情,初罰2萬元及80小時社會服務令,加上2萬5千元的調查費用,最後上訴2次,第1次改為僅罰1萬元了事,第2次則上訴失敗,和片中的情況罰款2萬元及120小時社會服務令有差別。

說到這兒,其實我們網站一直從事都是以謹慎方式進行,如果別人誘使我們犯法決不會幹。但我擔心其他較筆者年輕的人會受到金錢誘惑誤入法網,所以就特地寫得清楚給大家看,我們是熱心的,只是想免費提供服務給大家,沒別的意見。我們只希望把它做大一點,或者做其他品類,以繼續維持這網站的增長。下星期再來就是看第3集,其實我覺得智富週刊的東西留了手,寫得不好,既然有資料,為何不可以把名稱寫上,因為這是你認知的事實,這不構成誹謗的,何必這樣害怕? 要寫就放膽些,怕就寧願不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54

從錯誤中學習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9.html
近日換馬換走了兩支股票, 分別是國壽(2628)及瑞房(272), 止凡持有都有好幾年時間, 早前在這裡亦有發文討論。這兩個都算失敗例子, 持有多年都只能平手及微蝕一點收場。通常我們都不多會在贏錢的例子身上學習到什麼, 反而可以在失敗的例子身上學習, 因此看看學到什麼。

不能在年報中找到的優勢不可信。行業優勢不是絕對, 本以為保險股跟銀行股應該越大越能分散成本, 保險計劃的風險亦越能分散。加上國內的保險業還在初期, 日後成長空間實在很大。瑞房又稱有新鴻基式的發展, 又有上海新天地, 感覺都是創造價值的企業。

單是概念上, 兩支股票實在優勢不可擋及前途無限, 可惜這些都不能在年報中好好的反映出來, 以後在年報中找不到的優勢就絕不要相信。年報中能找到的優勢, 應該已經反映在數字上, 例如毛利率比同行極出很多、成本率低很多、股本回報異常高、現金回籠超強等等。

發現變質要即時行動。瑞房幾年前第一次發債時已經覺得有問題, 好地地為何要拿高息發債呢? 債息比所派發的股息還要高, 令負債比例增加不少, 怎樣看也是運作上的負面消息。可惜發現問題又沒有行動, 一直心態是看定管理層的取向才行動, 這時候應該當機立斷。

還看盈利及現金流。公司概念如何優勢如何, 最後定生死還是盈利及現金流, Peter Lynch某書有個Chapter標題是「盈利、盈利、盈利」, 盈利決定一切。當年見一兩次盈利及現金流回跌就應該開始警覺, 當然也要看管理層說的話能對現多少, 但最後還是看盈利及現金流。事實是觀察太久及給予太多機會, 國壽及瑞房的盈利及現金流都回落多次, 每次都再看看, 希望有轉機, 沒有把握時間。

不想買入就要留意應否繼續持有。持股其間, 我手上資金不斷增加 (來自加按、工作及股息等), 所以不停有增持股票的機會, 可惜每次我再三檢視之後都沒有意慾再增持國壽與瑞房, 因為她們的增長、盈利、負債、估值等問題。既然重新檢視多次都買不下手, 其實這時候我應該認真考慮應否繼續持股。

我知道不少blog友都持有這兩支股票, 今天我就正式跟她們說再見, 希望繼續持有的能看到我看不見的價值吧。說不定他日這兩支股票價格一飛衝天, 我一定會再出文反省為何今天賣掉兩支「好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69

發現R&R論文錯誤的機會幾乎被錯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226

在講述這個驚險的故事之前讓我們先認識一下發現R&R錯誤的同學:現在UMass Amherst攻讀phD的Thomas Herndon。

其實Thomas Herndon的發現是他上的一門課的作業,這門課是Econ 753:應用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的學期大作業就是所謂「複製練習」,學生需要重新走一遍某一篇著名論文的推導過程。

下圖為該課程大綱中對該作業的要求,由Herndon的教授Robert Pollin提供:

以下是翻譯:

2.學期論文、該學期論文可以採取兩種方式:複製一篇你感興趣的以觀察或實踐為依據的數量經濟學論文,或者是進行一個原創性的數量經濟學論文。考慮到這門課在其他方面的要求,我們強烈建議複製一篇論文。首先是考慮到複製一篇論文要遠比原創要求低,同時還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當然前提是你對這篇論文真的很感興趣。話雖如此,我們也歡迎同學們原創論文。這篇論文將佔到這門課分數的50%。隨著課程的深入,其他一些作業也會提供相關的材料對學期論文有所幫助。最後每個人都要在該學期最後一週對他們的論文進行口頭陳述。需要強調的是這篇論文需要一整個學期持續的工作。

當時,Herndon最初決定複製Reinhart-Rogoff的論文,該論文講述的就是大家已經熟知的:當一個國家的負債超過GDP的90%其經濟增長將會相當遲緩。

當Herndon向其導師提出這個題目的時候,他的導師最初竟不讓他做這個。

他的教授表示:

這篇論文的數據處理過程是在太簡單了,沒什麼技術含量,就是把一組國家在數年的增長率取平均。當時我們就覺得這麼一篇論文值得Thomas去做麼?

當然最後的結果還是教授們同意了。

即便如此,事情最終如果不是Carmen Reinhart把原始數據發給了Herndon,也就不會有這個震驚了世界的發現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25

書籍推介: 「思考的藝術: 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05/52.html

書籍推介: 「思考的藝術: 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我早就對標準的思維錯誤非常感興趣股神拍檔芒格(Charlie T. Munger)

學習實用心理學,對於人生處世,絕對是百害而無一利。給人搵笨的機會,大為減少。

例如心理學有個名為對比效應」(TheContrast Effect)的思考錯誤,學懂了,就會比較不易給人騙。

        為何你最好別找模特兒等級的朋友一道出門


在《透視影響力》一書中,齊歐迪尼(Robert Cialdini)曾經提到一對兄弟所發生的故事。這對兄弟一個叫希德,另一個叫哈利。一九三○年代,他們兩個一起在美國經營一家服飾店;希德負責招呼客人,哈利則負責製作衣服。每當希德發現有顧客對某件衣服十分傾心,因而在鏡子前流連忘返時,他便會故意裝作有點重聽。倘若客人果然過來詢問價錢,希德便會提高嗓門問他的兄弟:「喂!哈利,這件西裝多少錢?」正在裁縫桌旁工作的哈利則會探出頭來望一望,然後回答:「那件精美的棉質西裝要四十二美元喔!」這在當時是個令人咋舌的高價。接著,希德會假裝沒聽到多少錢似地再問一次道:「你說多少錢啊?」哈利則一搭一唱地重覆先前的報價:「四十二美元啦!」這時希德便會轉過來向他的顧客說:「他說二十二美元!」說時遲,那時快,聽到這個價格之後,喜出望外的顧客便以最快速度掏出二十二美元擺到桌上,趁「可憐的」希德還沒發現「錯誤」之前,趕緊將這件昂貴的西裝拎出店外。

你以前在學校唸書時,或許也曾做過接下來介紹的這項實驗。你先準備好兩只水盆,然後在其中一只水盆裡注入溫水,另一只水盆裡注入冰水。接著,先將右手放進裝有冰水的水盆裡一分鐘;過後,再將雙手同時放進裝有溫水的水盆裡。這時你感覺到了什麼呢?在溫水當中,你的左手會感覺到溫溫的,可是右手卻會感覺到燙燙的。

不管是希德與哈利兩兄弟的故事,還是水溫實驗,它們兩者都是基於同一種效應--「對比效應」。對比效應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若同時出現某個可供參照的對象,而這個對象較醜、較便宜或較小,我們就會因此判定原本所觀察的事物較美、較貴或較大。對我們來說,要做到「絕對」的判斷,其實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對比效應是一種經常出現的思考錯誤。比如,你會為你的愛車訂製一套價值三千歐元的皮質座椅,因為跟價值六萬歐元的車子比起來,這套座椅的價格顯然微不足道。所有靠裝飾或裝潢來賺錢的相關行業,往往都可以利用這套幻術。

然而,對比效應有時也會在別種場合發生作用。根據一些實驗的結果顯示:如果所要購買的標的是食物,那麼人們會為了節省十歐元,而寧願多走十分鐘的路。可是如果所要購買的標的是一件原價九八九、打折之後變成九七九歐元的西裝,就沒有人會為了節省十歐元,而甘願多走十分鐘的路。這顯然是一種不理性的反應,因為十分鐘就是十分鐘,而十歐元也一樣是十歐元。

假如沒有對比效應,以折扣來促銷的手法就會變得完全難以想像。從一百歐元打折成七十歐元的商品,感覺上就比原價七十歐元的商品來得物美價廉許多。可是事實上,我們不該去考慮「原價」。

我們對於對比效應的反應,就如同小鳥對於槍聲的反應一樣;我們會倏地激起強烈的反彈,瞬間變得無法冷靜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一些微小的細節,或是一些正在進行中的變化,我們便無從察覺。比方說,扒手就會利用這樣的原理偷走你的手錶;他們會在你身體的其他部位施加較強的壓力,如此一來,當他們觸碰你的手腕時,你便幾乎無法察覺。同樣地,我們也很少會注意到錢是怎麼愈變愈薄。我們的金錢其實一直在流失它的價值,可是我們卻很難察覺,只能乖乖地坐以待斃,因為通貨膨脹總是以漸進的方式一點一滴地發生。然而,如果通貨膨脹是以一種橫征暴斂的稅賦形式加諸在你我身上,那麼我們肯定會群情激憤地起而抗暴。

最後要提醒各位讀者:在超級名模們代言的許多廣告不斷狂轟猛炸之下,即使一些容貌姣好的素人美女,也要感嘆相形失色。因此,倘若妳是一位正在尋覓另一半的未婚女性,妳最好別跟模特兒等級的女性友人一道出門,因為男士們會因此低估了妳實際具有的魅力。妳最好一個人出門,若是可以的話,帶上兩個比妳醜的女伴一起去參加派對,那會更好!

現實世界中對比效應」是很多sales的搵食技倆,例如:

如果閣下試過跟地產經紀去買樓時,多會遇到類似如下的經驗: 比方說,經紀預備了三個樓盤,先看的那兩件貨,必定是價貴,且質素普通。當行到腳都痛,渾身臭汗,心浮氣躁時,忽然間,寶物藏櫃底 -- 打開大門,裝修好,間隔好,售價比之前看的那兩間,又平上近一成。「嘩,依間好好多,又平啲! 就依間啦。直至簽了約落了訂後,才發現,自己的買入價,比同類的單位,足足貴了一成!

(買入的單位,相對上比之前看的兩個單位好,但絕對的價格,其實一點也不平宜 – 符合了上面引文中當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若同時出現某個可供參照的對象,而這個對象較醜、較便宜或較小,我們就會因此判定原本所觀察的事物較美、較貴或較大。對我們來說,要做到「絕對」的判斷,其實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又例如基金經理接受訪問時,會經常有意無意間,將自己基金的回報率,跟行內
表現不濟的行家,進行比較。(你有見過本地基金經理,會找長勝將軍劉國傑來當靶子嗎?)

除了「對比效應」外,還有大量有助防(老)千﹑提升決策水平的實用心理學概念。推介大家一本名為思考的藝術: 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的新書,作者魯爾夫.杜伯里,是「獨孤求敗」塔雷伯(N. N. Taleb)的死黨,絕非泛泛之輩。

行文流暢生動,書中引用的例子,極為生活化,沒有艱深難懂的術語。前面引文,即引自思考的藝術」的第十章全章。大家可以自行參考判斷。

下面的連結,有更多的內文,可供大家參考: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56649

評價(五星最多)
難易: **
實用性: ****
翻譯水平: ****
文筆流暢: ****
價格抵買: ***** (旺角開益書店售價$7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