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出現道路旅客運輸企業安全事故的,不僅相關企業要被追究責任,受到相應處罰,政府及有關部門也會被追究屬地監管責任。
交通運輸部日前會同公安部、應急管理部共同發布《道路旅客運輸企業安全管理規範》(下稱《規範》)。16日下午,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副局長王強;應急管理部副司長趙瑞華就《規範》進行了在線解讀。
蔡團結介紹,2012年1月,為規範道路客運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道路旅客運輸企業安全管理規範(試行)》,從基礎保障、安全職責、駕駛員管理、車輛管理、動態監控、運輸組織、隱患排查治理等方面,進行了統一規範要求。
蔡團結說,《規範》是道路客運企業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準則,也是相關管理部門對道路客運企業進行安全監管的主要依據之一,對於落實道路客運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企業安全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應該說,隨著《規範》的頒布實施,道路客運企業的安全生產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道路客運行業的安全生產形勢得到了明顯好轉。
據統計,較大等級以上的道路客運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從2012年的119起、造成693人死亡,分別下降到2017年的44起、271人死亡,降幅分別超過60%。其中,重特大道路客運事故從2012年的16起、造成243人死亡,分別下降到2017年的6起、106人死亡,降幅也是雙雙超過60%。
蔡團結說,這些數據直觀地反映了近幾年道路客運行業安全生產形勢的變化,也很好地印證了《規範》的實施效果。道路客運行業是全國安全生產的重要行業,也是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易發領域。近年來,雖然經過各級交通運輸、公安、安監等部門的不懈努力,全國道路客運行業安全生產形勢整體穩定趨好。但是,從當前全國各行業安全生產情況來看,相比其他領域,道路客運行業依然是重特大事故高發領域,重特大道路客運事故依然時有發生,尤其是2017年呈現反彈,全年發生的8起重特大道路運輸事故中,涉及客車事故6起,充分暴露出道路客運安全基礎依然薄弱,仍然存在很多突出問題。
蔡團結介紹,《規範》作為客運企業安全運行的重要標準規範,在實踐中還存在四大問題:
新頒布實施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文件要求未納入《規範》。2012年以後,新《安全生產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行政文件相繼發布實施,對道路客運安全管理提出很多新思路、新要求,需要客運企業認真對照落實。
《規範》部分條款操作性不強。由於認識的局限性,《規範》本身也還存在不全面、不完善的問題,部分條款操作性不強,客運企業無法有效執行,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
客運企業安全生產管理要求需要進一步強化。客運企業作為道路客運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重特大道路客運事故的反複發生,反映出部分地區、部分客運企業沒有嚴格執行《規範》,沒有嚴格按照《規範》要求,加強對駕駛員和客運車輛的統一管理。
蔡團結說,由於客運企業對駕駛員管理松懈,疲勞駕駛、超員超速、站外攬客、不按規定線路行駛、關閉車載衛星定位終端逃避監管等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對車輛維護修理不及時,安全例檢流於形式,客車帶病運行,由此引發的事故也不在少數。
蔡團結說,“互聯網+”新業態發展需要明確安全生產管理要求。隨著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以及“互聯網+”與道路客運的深度融合,一些新的客運模式得到了較快發展,在較好地滿足了群眾便捷出行和個性化出行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安全監管難度,急需對其安全運營加以規範和引導。
蔡團結介紹,《規範》增加了客車限速、接駁運輸、包車標誌牌管理、行車日誌、農村客運通行條件聯合審核、預約定制客運條件、發車前安全告知、專職監控人員、違法信息處理、動態監控數據分析、第三方動態監控、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等13項要求。同時,在部分條款優化調整時,增加了企業負責人和安全管理人員崗前考核、依托互聯網開展教育培訓、鼓勵安裝視頻監控裝置、新能源車管理等要求。
他舉例說,《規範》將派車單要求調整為行車日誌,將相關駕駛員心理和生理情況調整到發車前的安全告知環節中提出要求。同時規範了安全經費提取和使用要求、安全生產會議與安全例會召開要求、駕駛員教育培訓頻次和學習內容、安全管理機構和車輛技術管理機構設置及人員配備標準、駕駛員駕駛時間和休息時間、長途客車駕駛員配備數量、駕駛員聘用及調離條件、駕駛員從業行為考核管理、車輛停放管理等要求。
“這些條款的調整,有些是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政文件而做的調整,有些是根據行業發展實際,為了提升可執行性而做的調整。”蔡團結說。
近年來,由於客運車輛超速、超員、疲勞駕駛等重點交通違法行為導致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時有發生。王強介紹,《規範》相關內容對此進行修訂調整,包括督促客運企業落實客車動態監控管理;明確公交化運營的客車載客要求;嚴禁客運車輛違規載貨。
《規範》明確,為客運駕駛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合理安排運輸任務,保障客運駕駛員落地休息。制定接駁運輸線路運行組織方案應當避免駕駛員疲勞駕駛,並對接駁點進行實地查驗,保證接駁點滿足停車、駕駛員住宿、視頻監控及信息傳輸等安全管理功能需求。
趙瑞華說,道路運輸企業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負全面責任,是防範和遏制道路客運事故的關鍵。從近年來重特大道路客運事故調查情況來看,一些企業還存在安全生產管理不到位、主體責任不落實的問題,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此次《規範》的修訂很及時也很有必要,對於遏制道路客運安全事故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趙瑞華表示,應急管理部將倒查事故中涉及的道路客運企業是否認真執行了《規範》的各項規定要求,並將其作為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對於貫徹落實不力的酌情予以扣分,倒逼各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切實落實屬地監管責任。
天津市交通運輸委消息,日前,在相關單位協同配合下,天津本土智能汽車研發企業在唐廊高速天津段成功進行了自動駕駛汽車道路測試。下一步,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將會同市工信、公安等部門積極推動無人駕駛的創新研究,健全協調機制,推進專用測試場地建設,研究制定技術標準規範,並組織汽車行業企業,根據消費者對出行安全日益增長的需求,加快技術研發和應用進度,發展高等級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創造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環境。
智能網聯汽車是國內傳統汽車升級的重點方向。發改委目標2020年智能汽車新車占比達50%,其中有條件駕駛以上占比10%以上。尤其是近期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號牌發放,將進一步加快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從研發測試向示範應用和商業化推廣轉變。現階段涉及智能網聯汽車主要是“輔助駕駛系統”及“車聯網產品”,因此可重點關註相關公司產品的落地。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涉及通信、芯片、整車制造、定位導航、傳感器、能車載終端等各個環節,短期來看,智能網聯汽車仍處於導入期,但受益政策落地加速推動,有望迎來快速發展,從應用層面來看,短期將受益的領域包括車聯網(5G/V2X、T-BOX)、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包括感知層的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控制層算法進步、執行層轉向制動器、高精度地圖)有望迎來加速發展。
在政策的推動下,產業鏈上的企業將持續受益,A股市場相關上市公司中德賽西威(002920.SZ)、星宇股份(601799.SH)、上汽集團(600104.SH)以及四維圖新(002405.SZ)等值得關註。
我國取消了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的立項審批,之後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將享受國民待遇。
8月3日,中國政府網對外公布《國務院關於取消一批行政許可等事項的決定》(下稱《決定》),取消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外商投資合夥企業設立、變更、註銷分支機構備案等11項行政許可事項。
根據《決定》,取消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立項審批後,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享受國民待遇,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嚴格按照國內道路運輸經營相關規定進行管理,依法辦理“道路旅客運輸經營許可”、“道路貨運經營許可”等相關行政許可事項。同時,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也要完善道路運輸安全相關規定,加強安全檢查,對違法違規行為依法進行處罰。
7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取消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立項審批。 交通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在7月26日的發布會上指出,將加強與商務部的溝通協調,研究廢止兩部門聯合制定的《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管理規定》及相關配套文件,確保此項改革落地。
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鐵路運輸業投資額增速為-10.3%,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速為10.9%,分別大幅低於去年同期的1.9%、23.2%增速。
針對基礎設施投資大幅放慢的情況,7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交通、油氣、電信等領域推介一批以民間投資為主、投資回報機制明確、商業潛力大的項目。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完善外商再投資鼓勵政策,加快已簽約外資項目落地。
吳春耕指出,道路運輸一直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最早也是最徹底的領域。多年前,交通運輸部就提出“有路大家行車,有水大家行船”的口號。多年來,我國切實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積極有序推進我國道路運輸市場開放。
自1988年8月批準第一家中外合資道路運輸企業至今,交通運輸部門共批複了3000余項外商投資運輸業申請,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總額超過600億元,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及道路貨物運輸、汽車維修領域,為中國道路運輸行業有序利用國外資金,吸收借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實現道路運輸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鐵路領域,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取消了鐵路幹線路網的建設、經營須由中方控股的限制,並取消鐵路旅客運輸公司須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中國鐵路總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放開幹線鐵路和客運公司外資控股限制,對鐵路改革意義重大。外資的進入,將為中國鐵路建設、運營帶來更多資本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加上之前取消的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外資準入限制,鐵路行業已經基本完全開放。去年1月,國務院公布《國務院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幹措施的通知》,修訂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相關政策法規,放寬服務業、制造業、采礦業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制造業重點取消軌道交通設備制造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增強道路運輸領域外商投資吸引力有多個途徑:從投資端,建立多層次的融資渠道,打破對於銀行貸款的單一依賴,創新金融產品,通過提升資產證券化率、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提升資金和資產運作效率。比如在19世紀美國鐵路建設初期,鐵路債券所帶來的巨額融資在鐵路建設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哲表示,從需求端,放開價格管制,推行票價市場化,構建彈性浮動的票價機制,激發市場活力。借鑒20世紀70年代美國取消行業價格管制的鐵路運營改革,根據高峰和淡季客流量和貨運流量的變化,進行市場化定價。提升客貨運輸盈利能力,是吸引外商投資者的重要方面。
優化營商環境,是擴大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撐。在全球對外投資下滑的當前,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投資便利化和自由化,也是世界各國吸引外資的重要舉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趙忠秀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營商環境是檢驗市場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外資看重的不僅僅是短期的政策優惠,而是當地可以提供的綜合的、長久的、集成的、有利於創新發展的環境。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需要從法治化和國際化兩方面入手。法治化是根本保障,強化依法行政的理念,嚴格依法保護各類產權;國際化是必然趨勢,與國際接軌和融合,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對國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稱,商務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優化營商環境的一攬子政策措施。中國希望與世界各國並肩協力,構建更高水平、全面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進一步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