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入華到“曲線救國”的三年,Netflix和中國都已變了模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6/162834.shtml
獨立入華到“曲線救國”的三年,Netflix和中國都已變了模樣
三聲
對於內容品質提高和會員內容優質性要求越來越高的中國視頻網站而言,Netflix的“獨播+原創”內容堪稱頭部級別。
本文由三聲(微信ID:tosanshe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馬程。
在美國流媒體視頻大佬Netflix的全球擴張計劃里,中國、朝鮮和伊朗是僅有的缺失板塊。
Netflix在過去幾年和中國市場不斷交往和博弈的結果,不僅受制於中國對外文化貿易政策、對內娛樂管控力度,並與中國國內視頻行業競爭有著某種關系。
2016年,在試圖以流媒體服務供應商的形式登陸中國內地市場失敗之後,Netflix終於放棄直接進駐、獨家單幹的形式,轉而尋求通過內容授權合作的方式,“曲線”進入中國內地。
據美國媒體《綜藝》雜誌的報道,4月23日,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互聯網亞太視頻運營商峰會上,Netflix副總裁羅伯特·羅伊(Robert Roy)透露,已經與愛奇藝達成協議,授予其Netflix平臺原創內容許可。由於協議剛剛簽訂,具體在中國的上線時間,以及合作模式的細節並未公布。
4月25日,愛奇藝做出官方回複,表示與Netflix正在探討基於內容層面的相關合作。合作會嚴格遵守網上境外影視劇管理的有關規定,具體合作內容近期會正式公布。
Netflix全球化一直處於進行時。從成立至今,Netflix已經入駐全球130多個主要國家,這和其精準的市場戰略分不開——在拉美發展中國家搭建網絡基礎設施,在印度完善付費模式,在法國、日本等過推出本土演員飾演的原創劇集等。

Netflix全球化戰略
巨大的中國市場是Netflix全球化戰略繞不開的一環。到2016年,中國擁有互聯網用戶6.8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0.3%,其中60%用戶使用移動終端收看視頻。
在這樣的環境下,優酷、愛奇藝、騰訊、搜狐等中國主流視頻網站的會員數量正在逐年增加,付費收看內容的習慣已經逐步在中國年輕用戶群體中建立。
同時,中國在線視頻漫長而糾結的競爭迫使玩家尋求更多國際合作。對於內容品質提高和會員內容優質性要求越來越高的中國視頻網站而言,Netflix的“獨播+原創”內容堪稱頭部級別。
毫無疑問,目前的安排並不是Netflix最稱心如意的計劃,但是它或許是最現實的選擇。讓這家雄心勃勃的美國公司更加接近它的終極願景——正如Netflix CEO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所說,“要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視頻服務網站,我們必須比好萊塢更近一步,我們要分享世界各地的精彩故事”。
Netflix的中國式挫折

Netflix一直未能進入中國
最初,Netflix一直希望以獨立流媒體服務平臺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早在2015年,就有媒體消息稱Netflix公司在尋找漢語服務人員。哈斯廷斯也曾放出豪言,不超過2016年,全世界人民都將享受自己的內容和服務。
Netflix在其他130個國家所普遍采取的模式,在中國市場並不適用。Netflix首席內容官泰德·薩蘭多斯(Ted Sarandos)曾說道,“我們的戰略不太可能是尋找本地的合作夥伴。這樣的合作非常複雜,難以管理,最終也很難成功。”
最為難以克服的是,中國獨特的視頻牌照制度和內容審查制度,這道制度性質的“防火墻”,長期阻隔著某種不受官方歡迎的內容。
雖然這道“防火墻”在不同時期表現不同的寬容度,但是在2012年之後便始終處於收緊狀態,特別是在2014年夏天的海外劇限制令之後,一系列調控政策的連續出臺,讓同期尋找入華機會的Netflix遭遇堅固障礙。
有諸多言論證據證明,Netflix曾在2015年和中國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實際性質的溝通,並一度對結果抱有樂觀情緒——在2016年年底前進入中國市場。

2015年年底,在德國柏林的一次會議上,哈斯廷斯更新了中國市場的計劃。根據他的講述,Netflix在當時仍然在與中國政府進行商談,但是何時能夠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哈斯廷斯坦城並沒有確切的時間。
“可能等我們在中國拿到許可證不久之後。可能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因此我們需要有點耐心。”
沒有本地合作夥伴,Netflix需要自行取得多個運營牌照,薩蘭多斯也坦承,Netflix需要在中國獲得8個不同牌照,而這里的監管環境是此前所未曾遇到過的。這8個牌照包括網絡視聽許可證、互聯網電視內容許可證、ISP運營資質等,絕大部分執照並不對外國企業開放。
實際上,這項制度性的牌照“防火墻”,讓包括谷歌、迪士尼、蘋果、推特、Facebook在內的多家跨國公司都未能在中國在線娛樂業務方面獲取好處。
為了擺脫牌照的桎梏,Netflix也可以放棄“獨立入華”的強硬態度,轉而尋找與中國娛樂公司合作,並從這些合作方獲得資本、市場、政府關系等全方位的協助。
在過去幾年中,Netflix與阿里、萬達等企業都傳出緋聞。特別是尚未建立視頻網站資源的萬達,一度被行業人士視為潛在的合作對象,而且雙方確實進行了接觸。
2015年,時任萬達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的葉寧在英國倫敦出席“中英產業論壇”時曾透露,“萬達集團已與Netflix就進入中國市場進行了商討。我們認為,Netflix進入中國,將面臨著百度、騰訊等激烈和強大的競爭對手,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合作夥伴”。
早在2014年11月,美國商業評論家Sanjay Sanghoee就在《財富》雜誌大膽預測,彼時剛剛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是最有可能收購Netflix的潛在買家。“如果收購Netflix,阿里巴巴就會獲得一個響亮的品牌,對全球流媒體市場的覆蓋(橫跨50個國家),以及一項“即插即用”的視頻業務,用於開拓價值4.7億美元的中國在線視頻市場。”
現在看來,Sanjay Sanghoee對於阿里巴巴在大文娛領域的企圖心有著準確的預判。2015年6月,時任阿里巴巴數字娛樂部門總裁劉春寧說,“阿里巴巴集團的使命是重新定義家庭娛樂。我們的目標是變成像美國的HBO電視網,變成像美國的Netflix。”
在隨後的2年中,這位表達豪情壯誌的高層卻因為工作中的違法行為受到法律追究,而阿里巴巴的步伐並未停止。在最終吃掉優酷土豆集團後,“劉備式統帥”俞永福開始大規模整合旗下的文化娛樂資源,將“大文娛”板塊置於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
正是這樣的趨勢下,阿里巴巴與Netflix的傳言始終未斷。2016年8月,美國媒體報道稱,阿里巴巴可能會報價競購Netflix,而後者的股價在第二天便上漲了3.5%。
雖然阿里巴巴的官方否認了這項傳聞,但是同為跨國業務廣泛的阿里巴巴和Netflix依舊找到了合作契機。2017年,兩者在新加坡市場聯手Uber,一起推出流媒體、打車、和淘寶購物免郵禮包。
現實選擇和權宜之策
在2016年的Netflix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哈斯廷斯終於承認了強硬路線的失敗,轉向“曲線道路”,“由於其要在中國市場面對的監管環境變得越發具有挑戰性,所以他們現在決定將通過內容授權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即借助國內視頻網站上線內容。”
不過,在這項聲明的最後,Netflix仍舊保持了自己的體面,它再度強調了“最優選擇”的期望:“希望能直接為中國用戶提供服務並最終能在該市場上線其服務平臺。”
相比好萊塢傳統的內容生產商,Netflix的魅力不僅僅局限於優質內容,更在於獨特的會員服務,這也解釋了Netflix對於“獨立”的堅持,以及對於擴張速度有著較高要求。Netflix在2016年首次面臨漲幅收縮,這說明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顯得迫在眉睫。
將原創內容授權給中國企業是Netflix入華的權宜之策,也是過去證明過的可行之道。早在2013年《紙牌屋》、《馬可波羅》上線後,Netflix就已經和搜狐視頻、愛奇藝等視頻網站單片授權的協議。
2013年被同步引入的《紙牌屋》,讓張朝陽“高舉高打”的美劇戰略取得重要勝利,也讓試圖重回一線的搜狐視頻短暫的找到自信。張朝陽曾經在當年的搜狐集團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說,《紙牌屋》等美劇的熱播給搜狐帶來了更多品牌廣告主。
這次試水性質很強的入華行動,在第二年的夏天就開始遭到了政策挫折。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廣電總局已經決心收緊海外劇,嚴格執行“先審後播”新規定,即從2015年開始,所有新出的境外電視劇都要等整季出齊,配好字幕,送審通過,最後才能在平臺上播出。
搜狐視頻的美劇戰略因此受到較大沖擊,而中國最重要的視頻網站也開始意識到對於優質內容的失控所產生的高成本和高風險,轉而加重自制內容和付費觀看。
不同於對中國市場高敏感的韓國娛樂制造業,美國電視娛樂內容生產商,在承認中國市場富有潛力的同時,並不願過於讓渡權力並且大規模改變自己。即使到了2016年的《夜班經理》和《神探夏洛克4》,雖然中國公司也嘗試與制作方達成合作,在開播之前就送審,保證中國與美國同步播出。但是,這樣的項目依然是“就項目論項目”,而非長線和爆款的合作。
在政策收緊的2014年,騰訊視頻與HBO選擇了另外一種合作模式——目前可視為愛奇藝和Netflix合作的基礎版本——突破單片簽約的限制,以官方授權播放平臺的形式,拿下相關劇集獨家播出的權力。此外,愛奇藝也可以對於Netflix的新劇應用於會員制度。
不過,即使是單從內容的合作,Netflix在中國仍舊是困難重重。《綜藝》雜誌在2016年的一篇報道中,便列出Netflix入華的數個障礙,包括監管審查制度、本土視頻網站競爭、內容本土化困難、觀眾付費習慣未養成、缺乏付費支持系統、利潤空間低等。
《綜藝》首先質疑了國內“先審後播”制度,認為這是今後內容合作的最大障礙。毫無疑問,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依然急需完善的中國市場,無法同步播出勢必將讓一款產品的影響力大打折扣,而審查制度的嚴苛對於Netflix的內容傷害性也難以避免。
雖然Netflix對於會員創造性地采用一次性全部釋放內容的策略,但在中國市場,這樣的排播策略尚未有效嘗試。在理論上,這也給予愛奇藝整體送審、同步播出以機會。換句話說,是否會受到管理制度的限制,還需要愛奇藝進一步明確合作方式。
此外,對於此前已然授權中國公司的內容,愛奇藝將如何處置也在需要觀察之列。根據媒體報道,例如廣受中國年輕觀眾追捧的《紙牌屋》,根據搜狐視頻與 Netflix 簽定的協議,只要 Netflix 繼續制作該劇集,搜狐視頻就會一直以獨家形式在內地播放。

《紙牌屋》
重要的是,僅僅是內容的授權合作,會制約Netflix的中國本土化制作。雖然有部分原創劇集在中國引起了轟動。但由於文化的差異和劇集題材的差異,不同的內容在中國的市場也很難預測。
實際上,在南美市場特別是巴西市場,本土化的內容元素是Netflix獲得成功的重要步驟。2015年,Netflix根據哥倫比亞真實事件而改編制作《毒梟》,啟用巴西女演員Wagner Maura。這部劇集在拉美地區引起廣泛關註,多次打破紀錄。

Netflix自制劇《毒梟》
以此為經驗樣本,Netflix集合巴西當地的演員和團隊,專門為巴西市場制作了《3%》,並選用Bianca Comparato等巴西當紅的明星。這部科幻劇在2016年底上線後,再一次引發了巴西用戶的轟動。
值得註意的是,《3%》的編劇和導演為巴西的一位創作新人,在各處屢屢碰壁,直到最後被Netflix發掘。Netflix還在巴西推出了劇本征集和比賽等活動,發掘當地新人新作。
《綜藝》在此前報道中也表示擔心,雖然會員制度在中國正逐步確立,但是價格相對低廉,愛奇藝的會員是月費20元,年費200元,僅僅是Netflix會員費用的1/3,愛奇藝怎樣來為內容定價也是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
雖然更多的合作細節,我們依然需要愛奇藝的進一步披露,但是可以總結到,Netflix在三年之後采用了更為實用主義的中國策略,這讓它有機會更近距離接觸中國觀眾。同時,也是這家美國公司在學習如何與“強政策”市場合作後的最新答案。
巨大規模的市場容量和對優質娛樂內容的渴求,讓中國看上去始終是淘金之地。即使最終抵達的產品不再新鮮和自由,但是國際巨頭依然不會停止——尚未完全證實的消息顯示,另外一家美國互聯網公司亞馬遜也在中國尋找互聯網娛樂的機會。
[本文由三聲(微信ID:tosanshe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馬程。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Netflix
美國
流媒體
視頻
贊(...)
分享到:
馬克龍上臺和民眾沒有蜜月期 德國人的態度卻變了
馬克龍就任法國總統10天後,雖然沒有迎來和法國民眾的蜜月期,卻讓德國人的態度改變了。

關於馬克龍和德國的淵源還得從三年前的一個故事說起。
三年前的柏林夏日異常炎熱。有一天,德國經濟學家恩德萊因(Henrik Enderlein)的電話響了起來,是巴黎經濟學家皮薩尼-費里(Jean Pisani-Ferry)打來的,他想為一位名叫馬克龍的年輕法國政府顧問謀求一份在柏林的教職。
皮薩尼-費里在電話中對恩德萊因說,馬克龍和他的老板法國總統奧朗德鬧翻了,現在正在找工作。
即便在這之前,恩德萊因已對馬克龍有所耳聞,並認為他前程無量。
最終馬克龍修複了同奧朗德的關系,政治起飛,在短短三年內從經濟部長開始,最終成為法國近代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這不禁令人遐想,如果馬克龍在2014年的夏天去了柏林,歐洲歷史將會出現何種際遇?雖然德國可能多了一位好教授,但兩國恐怕將和“德法同心”再度失之交臂。
在英國退歐的大背景下,在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之後,“德國人的態度也變了”。在滿滿行程之中,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撥冗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在談到歐洲政治和德國時,拉法蘭的眼睛一亮,笑容中帶有幾分老政客才有的狡黠。
“德法之間擁有穩定組織關系非常重要,在今年九月之後,德法之間就可以有五年的穩定發展時間,合力合作。”拉法蘭對記者說,“就像你說的,德法之間可以有自己的‘五年計劃’。”
不過馬克龍上臺後的第一份的民調卻不容樂觀:法國民眾對新任總統埃馬克龍在就職初期的表現滿意度為62%,此外僅有45%的受訪民眾表示對新總統馬克龍執政抱有信心,低於數位前任總統,馬克龍和民眾之間恐怕沒有蜜月期。
拉法蘭獨家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先要看六月法國國民議會的選舉情況,之後再著手對法國勞動力市場發起改革。“他(馬克龍)對我說,他想在7月開始搞。”拉法蘭說。

德國稱馬克龍是“昂貴的朋友”
從近期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其社民盟黨內的講話來看,默克爾是同時帶著懷疑和希望的複雜心情來看待馬克龍的。德國的媒體則將馬克龍形象的稱為“德國一位昂貴的朋友”。
默克爾深知,馬克龍向往的是一個不同的歐洲:一個更加積極主動,更加團結一致,且被賦予更大權力的歐洲;馬克龍希望歐盟可以擁有自己的財政部長和統一的歐元區預算。
在上星期一的基民盟領導人內部會議中,默克爾坦言,她不會因為法國有了一位新任總統而改變她的行事方式。不久之後,默克爾的發言人就發表聲明稱,德國政府不是歐洲債券的支持者。
然而另一方面,默克爾並不想讓法國的這位新總統一上任就過得太艱難。她也需要和馬克龍結盟來抵禦過於強硬的難民政策對她在歐盟內部造成的種種傷害。
最終,默克爾認為,柏林與巴黎的合作程度能夠加深到何種程度,將取決於馬克龍,即如果他能夠改善法國經濟,堅持歐洲的穩定標準,那麽她就準備作出讓步了。一位接近默克爾的人士對德國《明鏡周刊》透露,說:“如果馬克龍能夠做出成績,我們給他一些東西會更容易些。”
而馬克龍也深諳此種政治對話藝術,在不同場合提及法國必須先要以改革換取他國尊重。
“馬克龍說,如果法國人想快樂,必須自強,而想自強,必須改革。”拉法蘭告訴記者。
馬克龍的顧問顧拉赫(Sylvie Goulard)則更直接地表示:“如果要在歐洲受到尊重,法國必須履行自己的義務。”
馬克龍和民眾沒有蜜月期
盡管諸事都要等待法國議會投票結果,並且馬克龍私下設定的改革日期已經提前到7月,但在高失業率的壓力下,法國民眾仍希望馬克龍可以迅速做出成績,以往的蜜月期也蕩然無存,而幾乎是政治新面孔的新任總理愛德華·菲利普的民眾滿意度則更低,這也為馬克龍-菲利普組合執政提出了現實的挑戰。
法國民調最新結果顯示,法國民眾對馬克龍在就職初期的表現滿意度為62%,對新任總理愛德華·菲利普的滿意度為55%。
與往屆總統相比,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就任最初的滿意度為65%;奧朗德在的最初滿意度也有61%,擊敗了極右翼當選的馬克龍並沒有贏得更多法國人的新。
在總理方面,奧朗德任內的法國前總理埃羅就職之初的滿意度達到65%,2014年4月政府改組後的法國前瓦爾斯的滿意度最初也達到58%。
此外,根據另一所民調機構艾拉貝所做調查,僅有45%的受訪民眾表示對新總統馬克龍執政抱有信心,而此前數年中,民眾對於奧朗德、薩科齊、希拉克就任之初的信心指數均超過50%,馬克龍此次的民調低於數位前任總統。而此調查還顯示民眾對菲利普的信心指數僅為36%,同樣大大低於歷任總理。
此次大選中所暴露的問題是,許多來自法國鐵銹帶的極右翼選民並非出於傳統極右翼信念考量,而是由於被全球化拋棄不得不投入極右翼懷抱。
數據顯示,從1975年至2016年,法國年輕人的失業率從4.4%躍升至25.7%。如何破解高失業率,自然成為馬克龍的首要重要議題。而曾主導經濟改革,克服阻力強推《促進經濟增長、活動及機會平等法案》的馬克龍則首先看上了法國勞動法改革。
“我想如果他能快速組織改革,他就能成功;如果他等,那就不太可能,所以這次改革應在10月之前進行,這也是我們必須在他總統任期的前6個月就必須行動起來的原因。”拉法蘭表示。
德法五年計劃能否成型
若馬克龍可以成功在法國國內改革中有所建樹,德國也準備好了向法國提供更多資源。
就在馬克龍勝選四天後,德國外交部就適時掏出了一份新文件——《香榭麗舍宮2.0:德國與法國合作的新動力》。該文件除了承諾加強德國以及歐元區的預算之外,還呼籲德國和法國在運輸基礎設施和數字網絡方面進行聯合投資。該文件提到的一個可能的融資來源還包括用於處理核廢料的投資資金。
此外,德國還設想德法可以在外交政策領域加強合作,例如在歐盟委員會專門設立一個聯合或輪流的法國-德國歐盟委員(French-German commissioner),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其他國際機構中設立一個合作性的法國-德國代表。
拉法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英國脫歐之後,德法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強了。”
在法國6月國會選舉和德國9月選舉之後,德法可以利用這五年進行充分的融合並專註於一個方向的努力,即發展德國和法國的經濟。拉法蘭表示,在未來五年內,有兩個非常穩定的政府一起工作,這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事情。
當然,作為歐洲擁護者,馬克龍與默克爾的願景不同:與默克爾相比,馬克龍希望擺脫歐盟應對危機資源不足的窘境。在德國洪堡大學的演講中,馬克龍引用了歐盟委員會主席德洛爾的一句話:“歐洲需要一個願景和一個螺絲刀。”
“不幸的是,我們目前有很多螺絲刀,”馬克龍說,“但我們仍然缺乏願景。”
iOS大改版之後,App Store的玩法和生態都徹底變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7/163475.shtml
iOS大改版之後,App Store的玩法和生態都徹底變了
俊世太保
App Store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轉變。這當然會動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但對專註品質的開發者來說,這又何嘗不是機遇呢?
來源 | 俊世太保(ID:lijun_taibao)
文 | 李俊
在長達2個多小時的WWDC上,除了備受矚目的iOS 11之外,蘋果還推出了多項硬件,不少人甚至戲稱這是「最硬的一次軟件發布會」,但或許有一個細節我們沒有註意到,那就是App Store迎來了前所未見的重大改版。
這次的App Store到底改變了什麽?
相比之前的版本,App Store取消了原有的「榜單」標簽欄,並將主菜單欄目分為「每日推薦」、「遊戲」和「App」三個標簽來進行展示。其中「每日推薦」首頁更是開始采用卡片式設計。

在新的主頁上,蘋果將允許開發者加入更多媒體化元素,比如大量使用彩色圖片、視頻甚至是故事講述等以更好地進行應用介紹。這種經過精心排版的界面,有些接近雜誌。在介紹頁中,還會增加短視頻呈現的使用預覽幫助用戶在下載新App前了解其使用方法。

新版App Store在頁面設計上明顯更註重應用內容的直接展示。通過卡片式的視覺設計,單款應用的內容可以幾乎占滿整個屏幕。展示的信息量更大,用戶獲取應用信息的體驗也將更加直觀且詳細。而且,蘋果在每個應用的下方,還增加了一個社交分享按鈕。通過點擊,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和其朋友分享某個應用的「故事」。而這無疑能夠幫助開發者進一步推廣其應用。
改版後的「每日推薦」欄目相當於把編輯推薦的職能單獨列出,成為主菜單的第一項。這意味著蘋果編輯對應用的推薦,將能越過其他所有欄目,第一時間被推送到用戶眼前。加上UI采用的卡片式設計,讓應用和遊戲的內容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在用戶面前。現在獲得「每日推薦」的收效將遠遠高於過往編輯的推薦。

不過這次對業界造成最大影響的,恐怕是App Store直接在主界面取消了榜單選項,暢銷榜更是徹底消失了,被保留下來的付費榜和免費榜在一級頁面更是只顯示前三名。在此之前,暢銷榜是AppStore的重要流量入口,用戶通過榜單選取應用已形成習慣。但改版之後,暢銷榜這一重要的流量入口被徹底封死。
我們知道為了爭奪暢銷榜排名,提高用戶下載量和產品曝光度,刷榜現象在近年間屢禁不止。蘋果榜單的權威性正在消失,此次徹頭徹尾的大變臉,將對刷榜公司造成顛覆性的影響。在榜單弱化、數量減少之後,刷榜的成本可能會大幅增長。

在榜單入口被弱化之後,用戶從App Store獲取應用的推薦除了依靠編輯推薦之外,剩下就只有搜素了。基於此,本次App Store還極大的強化了搜索功能,熱搜詞雖然從原來的10個變成了7個,但新的搜索功能將變得更為強大,不再只是簡單的熱門關鍵詞,還將為用戶提供包括編輯故事、提示和技巧,以及精選榜單的擴展搜索結果。
App Store對蘋果來說有多重要?
在過去一年時間里,蘋果智能手機銷量出現了首次下滑,平板電腦、音樂播放器、機頂盒、蘋果手表、個人電腦等硬件也面臨著不利局面,但在所有的業務當中,服務業務卻出現了將近兩成的高增長,成為蘋果唯一增長的明星業務。而在所有服務業務中,App Store的重要性則排在了第一位。
去年的WWDC2016大會開幕演講上,庫克表示,蘋果App Store已擁有超過200萬應用,累計下載次數已超1300億,直接向開發者支付了超過500億美元。而在WWDC2017開幕前夕,蘋果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Phil Schiller再次透露,向開發者支付的費用已超過700億美元。這意味著,過去一年蘋果向開發者總共支付了200億美元。
如今App Store的開發者遍布全球155個國家和地區,過去一年,App Store軟件下載量增長了70%以上,周訪問量達5億。其中遊戲娛樂類應用增長最快,而生活類應用、健康與健身類應用增長率也超70%,照片和視頻類應用則增長近90%。
來自市場研究公司 Macquarie 的分析師 Ben Schachter則認為,從 2017 財年到 2021 財年,蘋果的服務收入預計每年都將增長 17%,到2021財年,蘋果總利潤額中將會有 75%來自服務業務。App Store 將會延續每年 30% 的年增長率。而作為比較的是,硬件收入每年增速僅為 2.4%。
此外Ben Schachter 在一份致投資者的報告中表示:「App Store 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商業模式之一,蘋果的投資者不需要依賴於蘋果的創新來驅動該模式的前進。」
蘋果眼下最大的問題在於硬件用戶的增速正在放緩,來自這方面的收入很可能會在未來停止增長,但鑒於蘋果 iPhone 的用戶基礎正在擴張,以App Store為首的蘋果服務業務不僅將成為蘋果公司收入增長的原動力,它們還將成為蘋果毛利率改進的最大貢獻者。
蘋果重新奪回了生態的控制權
雖然App Store用戶量龐大,也時有新鮮內容,但此前給用戶的感覺更加靜態。蘋果的新版本顯然給用戶帶來了一種實時更新的動態感。App Store中一場關於「內容」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這種變革的動力主要來源於兩發面:
1)隨著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在iOS平臺上開發項目,App Store上的新App數量與日俱增。這意味著,用戶要在其中找到需要的App的難度更大了,而開發者們也抱怨自己的項目很難接觸到新用戶。2)刷榜、自充值等現象對App Store的公平透明生態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App Store重大的升級其實早已迫在眉睫。

而從上面的改版內容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出,App Store正迎來一次徹頭徹尾的變革。蘋果不僅強化了對應用商店的掌控力,這對未來App Store發展的進行了規劃。當然,也給整個行業帶來的巨大的影響。
1、刷榜的成本將會更高
App Store此次弱化了榜單,不過榜單仍然存在,這對開發者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所以刷榜的問題可能在短時間內沒辦法被完全杜絕。但現在只剩下付費榜和免費榜了,而且這兩個榜單只顯示Top3,剩下的都要點擊「全部」才能顯示出來,這意味著只有前三名能夠占據流量優勢。
為了爭奪這有限的位置,刷榜公司勢必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即便刷榜成功,但隨著用戶發現應用的行為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蘋果希望通過編輯推薦的方式讓玩家接觸到更好的遊戲,而不是榜單。
2、遊戲開發者迎來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不僅一躍成為 iOS 應用商店收入最高的國家。與大多數其他市場一樣,中國應用商店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於遊戲,騰訊和網易是中國遊戲市場的領頭羊。
前文已經提到,App Store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移動遊戲市場的爆發,而蘋果也意識到移動遊戲對App Store的重要性。此次改版中,蘋果將「遊戲」從App中獨立出來,顯然是看到了移動遊戲巨大的市場,而這對遊戲開發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3、優秀產品更容易突圍
從「精品推薦」變成「每日推薦」後,開發者得以添加更多富媒體元素向用戶介紹自己的應用。這里透露出了一個信號,改變後的App Store將更強調產品的內容品質,應用商店里的那些垃圾應用很可能徹底是沒機會了。
至於想要獲得蘋果的編輯推薦,讓我們先來看看給出的推薦標準:「App Store編輯精選的最值得下載的遊戲和app的主題榜單。也就是說,沒有標準。」大家都得長點心了。
4、搜索將成下一個收入來源
弱化了榜單之後,搜索功能在曝光率方面所占的權重就自然提高了。而這次的搜索最大的改變是,所有的搜索熱詞和熱詞的排名順序都將由官方指定。這種類似於搜索引擎的競價機制將可能吸收部分廠商的推廣需求,將其競爭盡可能地納入到官方的控制範圍之內。
蘋果官方數據顯示,超過65%的App下載量來自於App搜索。而根據AppsFlyer的報告,開發者在App Store的推廣方式比其他推廣途徑要更有效率。這意味著蘋果的競價搜索廣告業務(ASM)存在著巨大的機會,而這次的改版無疑給蘋果的ASM助了一臂之力。當然用戶的搜索行為增多,這對蘋果寄予厚望的人工智能也將會帶來不小的幫助。
總體來看,App Store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轉變。轉變後的的規則將變得更加透明,蘋果對生態的掌控力也變得更強。這當然會動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但對專註品質的開發者來說,這又何嘗不是機遇呢?
[本文系俊世太保(ID:lijun_taiba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李俊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推薦關註微信公眾號(ID:iheima)]
App
Store
ios
贊(...)
分享到:
順風車變了味,法律專家認為運行全環節滴滴均需擔責
繼5月份順風車運營中出現殺害乘客事件後,浙江樂清女孩趙某搭乘順風車遇害事件,將滴滴出行再次推上風口浪尖。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采訪順風車從業者發現,已有車主專職從事順風車業務,將營利作為首要目標,已經背離了順風車的公益和共享定位。司乘雙方私下議價、隨後取消訂單的情況帶來安全隱患。
有關專家表示,滴滴出行應當在事前、事中、事後均承擔相關法律責任。本次事件中,滴滴在警方介入後仍然存在推諉現象,存在很大問題。在乘客提出有危險後,應該考慮主動聯系警方。專家建議,實際介入資源分配的平臺應當有自己的擔當,此外,應該考慮在網約車行業內引入充分競爭。

順風車變味
在鄭州工作的馬先生註冊加入滴滴順風車已近一年,接了120多個訂單。馬先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順風車的訂單目前就是市區內的上下班同行以及到市區周邊郊縣或地級市的城際訂單。在馬先生看來,目前城際訂單的量很大,價格比同里程的客運大巴要高一些,比出租車要低,但便捷性比客運大巴好,所以受到了用戶的歡迎。
以馬先生常跑的區間為例,按照順風車的計價,基本是51元左右。1~2人的收費是51元左右,3~4人為90元左右。順風車平臺通過每個訂單提取10%的提成。在司機接收付款時,這筆抽成就被扣取。
馬先生的車牌號是豫A號段,註冊後也跑鄭州周邊的訂單,信譽度比較高。但馬先生註意過,非豫A牌號的車也可以註冊成功在鄭州跑順風車。按照滴滴順風車平臺的車主註冊設置,需要上傳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隨後進行審核,並未對在哪里行駛設定限制。順風車的訂單是車主和乘客發送行程,由平臺進行匹配。馬先生說,順風車訂單量是很大的,車主如果想拿到訂單,必須緊盯屏幕,否則很難拿到訂單。為了搶到訂單,已經有車主安裝使用外掛軟件。
在多起由於搭乘順風車引發的案件中,都出現了乘客與車主取消訂單、私下議價的情況,給乘客帶來潛在的安全隱患。對此,馬先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司乘雙方取消訂單、私下議價的情況並不稀奇。有時是乘客主動提出,希望車主方能稍微減點車費。雖然下調的幅度可能並不大,很多車主是出於“順風”的目的才接單,也就同意了這種討價還價。但只要取消了訂單,確實意味著脫離了滴滴平臺的監管,“通過滴滴匹配成訂單,但雙方自己議價取消了訂單,大家都覺得就沒有滴滴什麽事了,滴滴也不會拿走抽成”。
市場對於“順風”這一共享特征的定位,被包括馬先生在內的大部分車主認同,他們並沒有在意每筆訂單是否能獲利。但是也有一些車主在註冊加入滴滴順風車後,卻一直專職跑順風車。馬先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專職順風車的做法已經不是秘密。與他這樣的“順風跑法”不同,專職順風車的首要想法就是掙錢獲利,於是就非常在意每筆訂單的滿載率,“可以說不把車坐滿,他們是絕對不會走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專職開順風車已經很接近專車、快車的性質,所以這樣的車主更關心安全問題。馬先生說,現在順風車車主會搭建一些微信群,在聊天中會分享一些曾經以“釣魚”方式查順風車非法營運的人的電話,提示車主註意,“專職幹順風車的車主格外留意這些信息,其他人並不太在意,因為遇到合適訂單偶爾跑一下並不違反相關的規定”。在馬先生的眼里,一旦專職去跑順風車,以此作為賺錢手段,顯然就已經讓順風車變了味。
順風車業務占滴滴出行總業務量低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滴滴出行關於順風車業績的相關披露並不多,截至目前最後一次公布順風車的詳細數據:2017年春運期間,滴滴順風車運送了843萬人次。2018年春運首個10天,有758萬人乘坐滴滴順風車返家。按照這一比例,即使每個人單獨成為一單,那麽順風車春運期間的日接單量為75.8萬。
而2017年4月中旬,滴滴順風車發布《京津冀一體化“城際出行指數”》,根據這一統計數據顯示,僅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的一年中,京津冀間滴滴城際順風車單量增長300%。預計到2017年底前,每月將約有160萬人次通過滴滴城際順風車來往於京津冀城際之間。透過這一數據就足以看出滴滴順風車發展勢頭的迅猛。
今日(8月26日),滴滴在樂清事件的後續信息通報中提出,將順風車產品暫時下線。滴滴在這則通報中披露,上線三年多時間里,共服務了十多億次出行。按照滴滴公布的這一數字,以每次出行平均30元計算,滴滴順風車車費總數超過300億。滴滴作為信息平臺,從中提取10%的抽成,三年多總計的抽成超過30億。按照這個數據計算,順風車業務在滴滴總業務量中的占比約在5%以下。順風車究竟賺不賺錢?滴滴對外宣布的順風車的性質是公益屬性,滴滴不提取傭金。只收取小額的信息服務費。暫停順風車以前,滴滴作為運營監管平臺抽取的信息服務費比例是10%左右。
除了運行各類出行業務,滴滴正在朝著其目標中的“成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臺”發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滴滴正在擴展業務鏈條,以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今年以來便吸納了外賣、單車、車服等環節。滴滴CEO程維曾在一次年會上提到,2017年滴滴出行的發展目標是在汽車資產管理、汽車金融服務、維保服務、充電網絡建設、加油業務上都取得了突破。未來配合整個汽車開放平臺,扶持1000多家汽車運營商。
而今年5月下旬,滴滴已經開始醞釀上市。2017年12月,滴滴出行宣布完成超過40億美元股權融資。按照估算,這一投資完成後,滴滴出行的市值不會低於550億美元。而之前曾有媒體報道,滴滴出行上市後的市值將達到700億到800億美元,也就是4800億到5500億元人民幣。在大舉醞釀上市的背景下,兩次出現“命案”,暫停順風車業務,讓外界對滴滴出行的資本操作更為關註。
事前、事中、事後三環節均需擔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民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海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滴滴順風車更符合共享經濟的特征,而滴滴出行平臺所運行的快車、專車更接近於傳統的出租車模式。“除了司機與平臺不是雇傭關系,其他都符合傳統出租車的模式”。從法律角度來看,出租車公司對於乘客應當承擔哪些責任,滴滴出行就應當對乘客承擔哪些責任,順風車也應當按照這一標準來約束。這些責任體現在事前、事中、事後。簡單說就是事前要對司機盡到審核義務,承擔審核責任。事中出現問題,應當承擔救助義務和責任。在浙江這起案件中,滴滴平臺在接到警方詢問後,依然以不能泄露個人信息為由敷衍警方的介入,就存在很大問題,“警方作為公權力,發現疑似犯罪事件並介入,滴滴平臺再推諉,責任就很嚴重”。事後責任就是出現了乘客的人身財產損害,承擔相關責任。從目前來看,根據現行法律,還不能看出滴滴出行這個公司的單位犯罪行為。
滴滴出行的運營主體是小桔科技,除此以外,還存在其他一些經營實體。丁海俊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最終由哪個主體來承擔這些責任,最權威的參照資料可以是滴滴出行的融資材料上確立的融資受益主體。目前的互聯網公司,會出現運營主體、技術主體、研發主體等各設實體的情況,有可能在民法上找不到具體承擔責任的情況。從幾次意外事件的後續處理中,滴滴出行均明確提出願意承擔責任。出現了兩次惡性事件後,意味著滴滴出行可能在商業模式上存在問題。
從具體的責任和法律關系對照方面,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許浩律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滴滴出行的《順風車服務協議》中提出,順風車平臺提供的並不是出租、用車、駕駛或運輸服務,其提供的僅是平臺註冊用戶之間的信息交互及匹配服務。如果用戶的合乘需求信息被其他用戶接受並確認,順風車平臺即在雙方之間生成順風車訂單。由此可見,滴滴平臺在順風車服務當中,起到的角色僅僅是“居間人”。居間人就意味著滴滴平臺僅僅提供信息交互及匹配服務,而不提供承運服務,並非承運人。
從媒體的報道中提及,浙江這起事件中,涉案司機案發前剛被投訴,但是滴滴平臺未采取措施,第二天案發。結合在本案中未及時采取救助措施,如發現客人可能存在危險後,沒有主動聯系警方,滴滴平臺有一定過錯,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害方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網絡交易平臺作為第三方,應承擔有限責任:一是在無法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情況下,承擔先行賠償責任。二是在明知或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平臺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情形下,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承擔連帶責任。
滴滴作為信息居間服務者,收取居間服務費用應該為消費者在使用其中介服務時人身財產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比如,對順風車司機的資質應建立嚴格的事先準入、過程監督、事後協助的機制,盡可能防控風險。從法律關系來看,滴滴提供的是一種中介信息服務。目的是促成車主方和乘客方達成運輸合同關系,乘客支取車費,滴滴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報酬。在法律上,中介方應當在其能力範圍內,盡到合理、謹慎的審查義務,對滴滴順風車司機提交的相關資料進行審核,發生危及乘客人身安全的緊急事件時要有應急措施。
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主任助理陳永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平臺治理角度,應該完善、理順兩個問題。首先,作為網絡平臺經營者,必須有自己的擔當,尤其是像網約車平臺這種實際上已經介入資源分配的平臺。有自己的擔當,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勇於面對問題,不能消極對待問題,敷衍監管,對用戶的投訴和批評認真對待,而不是應付或敷衍塞責,企圖蒙混過關。
第二,比強化監管更重要的是強化競爭。監管者應降低無謂的準入門檻,如車輛軸距、司機戶籍,等等,讓競爭者進來。如果沒競爭者,監管只能管一時,管不了長久。網約車平臺體現得最為明顯。已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質疑滴滴出行已經形成了事實的壟斷,是出現各類問題的根源所在。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2016年8月,滴滴與優步中國合並,商務部對此進行反壟斷調查。2017年7月,商務部就這一調查的進展回應稱,已多次約談滴滴出行,正對這一合並案依法進行調查。截至目前,這一調查尚無最新結論。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張有義
有時發貼變了空貼
1 :
GS(14)@2011-02-20 15:27:39如題
2 :
abbychau(1)@2011-02-20 15:32:46我就是見到你經常這樣...為甚麼呢?
3 :
GS(14)@2011-02-20 15:36:20http://www.iceo.com.cn/magazine/strb/2011/218/
我貼這本的雜誌比較多
4 :
abbychau(1)@2011-02-20 15:50:23
5 :
GS(14)@2011-02-20 15:53:244樓提及
看不到你貼甚麼
6 :
GS(14)@2011-02-20 15:53:33看不到你貼甚麼
7 :
GS(14)@2011-02-20 15:53:454樓提及
看不到你貼甚麼
8 :
GS(14)@2011-02-20 15:53:52看不到你貼甚麼
9 :
abbychau(1)@2011-02-20 15:54:22蔡洪滨:最可怕的不平等是什么
2011-02-08 09:57作者:蔡洪滨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来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评论(
5)T|T
近十年,有各种现象表明社会流动性有下降的趋势,例如出现了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现象。最可怕的问题是不平等固化在代际之中,成为长期的不平等

【图注:蔡洪滨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我给大家看两个图,反映我能找到的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纵轴是人均GDP的增长,横轴是实现增长所用的年限,大部分国家都能从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但此后的发展,长期三四十年停滞在发展中国家,只有少数能进入发达国家。日本、韩国从人均3000美元进入发达国家的步伐很顺利,其它一些国家没有这么顺利:墨西哥、阿尔巴尼亚、秘鲁等。
这些图的意义是什么?告诉我们一个基本原则,人类的发展史从来不是线性的。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能摆脱所谓的贫困陷阱,但很多国家摆脱不了中等收入陷阱,即人均GDP长期停滞在中等收入水平,比如秘鲁1960年代以来一直停留在人均5000美元左右。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式是不一样的,第一阶段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是要素驱动,第二阶段是效率驱动,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第一阶段,有钱做点投资、有力量就去工作,如果政治比较稳定、有粮食和基础设施,就能在这个阶段摆脱贫困陷阱,所以大部分国家都能达到。
第二阶段,就是中国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的阶段,所谓效率驱动阶段。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要提高,同时这些要素的质量要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资的积极性要调动起来。第三阶段,其实离我们稍微有点远,所谓创新驱动阶段。
各个层面都提到,我们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关于出口比重、通货膨胀等等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哪些是根源,哪些是表象,比如说储蓄率太高,日本、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储蓄率也非常高,等经济增长率落下来,储蓄率自然也落下来,所以储蓄率是人为调控不下来的,在大的经济增长阶段,可能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现象,而不是因素。
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四个因素:政府规模过大、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人力资源积累不足、健康不足。将世界经济增长与四个因素做相关性分析,政府规模过大引起反向的效果,财政占GDP已经达到相当的比重,由此带来一些问题。贫富差距过大与经济增长有一些相关,中国的贫富差距也确实过大。相对我们的经济增长水平而言,人均教育水平算是比较好的,教育水平跟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正相关。与人均寿命也有正相关。
过去30年我们取得很大的成就,人均GDP年增长8%,未来30年为什么不能年增长8%?如果以此为目标,人均GDP将达到1.5万美元,对比世界经验,其它各国人均达到3000美元,未来20年会不会到1.5万美元?
综合所知的因素建模,包括上述四个因素,还有投资比例、教育比例、通货膨胀、对外投资等等,上述四种因素单独分析,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综合起来关联并不显著,为什么?世界各国哪些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哪些不能?
按照这个模型把中国的因素放进去,20年后中国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概率是64%,但对这样的预测并不能太抱信心,因为刚才这些因素已经决定经济增长的道路并不具有必然性。
通过刚才简单的分析,能看到什么?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幸福的家庭看起来都很相似,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国家也是这样。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够顺利步入发达国家,有的国家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认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因素是社会流动性,收入分配、教育不平等、健康不平等,这些都是动态概念,并不是最可怕的,而社会结构的固化、社会流动性低才是最可怕的。什么叫动态的不平等和静态的不平等?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两个社会,一个没有社会流动性,父辈穷则子辈穷,一个收入差距大但社会流动性强,哪个更有活力?这就是静态和动态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社会流动性是什么?是上一代人的收入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就是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相关系数在-1到1之间。社会流动性意味着代际相关指数在合理范围内,如果是负数,代表上一代是穷人下一代也是穷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这种现状,-1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正常社会都在0到1之间,因为代际之间有各种因素影响传承,自然是高于0的概念。而趋于1有彻底的变化,上一辈会直接影响下一辈。
较高的社会流动性有利于社会增长,只有较高的社会流动性,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努力工作,积极创业和创新,进入中等收入同时进入效率驱动阶段,其中最核心的是什么?是人们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积极性,愿不愿意学习?这是最最重要的,有这样的积极性,一定要给他提供机会。
理论界有两位中外的牛人对此有所涉及,厉以宁教授提到体制刚性和弹性的问题,一个社会刚性还是弹性,重要的区别就是有充分的流动性,我们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刚才有位嘉宾讲科举制度的失败,在于科目选错了,但科举制度是个很了不起的发明,使人们愿意去读书。中国封建社会有这种弹性机制的设计,保证了社会的流动性。
另外一个经济学很牛的人埃斯莫格卢,提出精英社会不能实现长期繁荣,在于社会流动性低,精英阶层之外的人群才能得不到利用,是静态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英阶层之外的人群看不到机会,所以没有必要去努力,浪费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际上GDP增长与社会流动性有非常非常明显的正相关,这种相关性极有启发意义,参考其它国家的例子,拉美国家普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原因之一是代际的相关性,秘鲁、巴西相关性都超过负0.5%-0.6%,美国相对较高,欧洲一些国家都是0.3%左右,而这种社会扭曲就能使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为什么进入中等收入以后容易引起社会结构固化?是由于从贫困陷阱跳出来之后,就是我们所讲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时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则未能建立,政策做不到公平公正,导致一部分人利用这些不到位的政策,使得社会难以建立起流动机制。刚刚从要素驱动阶段做起来,每个人都觉得我的成功是因为我了不起,社会对动态的机会平等没有共识,这就使很多国家慢慢社会固化,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的情况怎样?1949年之后社会流动性显然非常高,因为是一个阶级打败另外一个阶级;改革开放初期较高,出现一批农民企业家,到现在的企业家阶层,而近十年,有各种现象表明社会流动性有下降的趋势,有一些学者,如斯坦福两名教授在2010年表示从1998年开始中国代际之间的相关性上升,出现了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现象。
此外我们对光华管理学院学生的背景做了一点调查。首先声明,光华管理学院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学院,尤其本科生招生基本都是各省优秀的学生,每年还有二十多个各省状元,我们竞争这样的生源,只要考的好都会积极争取,不会挑背景。
对比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有多少人来自农民和底层家庭,2003年到2007年本科生的趋势,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增加,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下降,农村学生比例2003-2007年都不到10%。为什么对比刚才两个指标?我们这一代上大学的时候,我相信农村学生的比例至少在40%,现在是10%。同时中国农村人口至少60%,而在学院里只有10%,这意味着中国13亿人口,绝大多数农村人的机会是相对少的。
那么中国如何避免社会固化?如何提高社会流动性?社会上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现在谈论静态收入不平等,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要少说多做,但是我们说的太多了,大家都关注静态的不平等,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都觉得政府应该给我补贴,这对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没有任何帮助。而且过多关注静态的不平等,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最可怕的是不平等固化在代际之中,成为长期的不平等。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要从以前物质上的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市场和法律的基础建设上。还有职业市场准入的限制,现在政府采用各种考核机制,有个国际经验我觉得很受启发,就是美国的平权法,由肯尼迪总统推动,不能把人放出去跟他说,你现在跟他们平等了,可以跟他们竞争,这还不够,追求的不只是自由还有机会平等,平等不仅是权利和理论,美国最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竞争,但对以前处于机会劣势的人群有另外考虑。平权法对群众平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主要是性别之间,美国女性现在在政界、法律界、商界、教育界现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半的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只要努力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将投资从物质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而且不仅总量要增加,还要着重消除教育和健康的不平等。例如日本从1949年开始教育立法,投入经费也逐年上升,法律规定全国师资尽可能统一,东京最好的小学人均经费不能超过最偏远小学的两倍,而我们是二三十倍,日本教育法规定一个老师不能在同一学校任职5年以上,这样就不可能有所谓重点中学。
学校、社会组织都是拿纳税人的钱,都是公立机构,我们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发灾以后捐点钱,更重要的是给没有或缺少机会的群众创造更好的机会,美国规定任何接受政府项目的机构、组织、企业,其雇员人数都要满足一定条件,少数族群占多少、妇女占多少,处于不平等待遇的群众涉及政府招标,财政拨款,都有优惠条件,我觉得这是健康的社会、健康的政府要做的事情,我们作为拿纳税人钱的公立机构,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要形成这样的文化共识,要求所有人参与,现在很多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光华管理学院每年给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资助贫困生到国外交流,都是很好的理念和实践,但我觉得还可以做的更好。不仅是富人的责任,是所有人的责任。相对13亿人中的绝大多数,在座的各位都是幸运儿。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但他想的是安得广厦大庇天下寒士,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情操。
中国社会现在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面临巨大的经济转型命题,但我觉得更大的命题是怎么转变社会结构,增加社会的流动性,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都感到有机会、都有积极性,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能够保证经济长期增长的社会,这不是道德的问题,也不是哲学和政治理念的问题,是我们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
最后我讲一个小小的个人体验,大家都读过鲁迅先生《故乡》一文,小时候我没有什么感受,十年前回江西老家探望祖母,最近又回去,给我的感受非常深,回来之后我反复地读鲁迅在一个世纪前写的《故乡》,这种机会的不平等仍然存在,我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坐着船,品味着社会不平等的悲哀。希望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一起努力实现鲁迅先生的希望。
(摘自蔡洪滨在“第十二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的演讲,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本文详见2011年第3-4合刊《中国企业家》,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有意与中国企业家网站的内容转载等业务合作者,请与市场部联系(电话:64921616-8657)。
10 :
abbychau(1)@2011-02-20 15:54:46現在可以了, 是漏了一個函數
11 :
GS(14)@2011-02-20 15:55:00
12 :
GS(14)@2011-02-20 15:55:2511樓提及
貼了這個,但沒有了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1524
13 :
GS(14)@2011-02-20 15:55:43
14 :
GS(14)@2011-02-20 15:55:5513樓提及
還是沒有
15 :
abbychau(1)@2011-02-20 16:03:59站长已死
2010-08-04 17:00:43 《创业家》记者 张凯锋
2005年4月7日,厦门,首届中国个人网站站长大会,在会后游览大小金门的游船上,一位站长自豪地说:“如果这条船沉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就会瘫痪。” 这并不完全是夸张,这100多名站长所做的网站,几乎全部在Alexa全球排名2000以内,而当时所有中国个人站长手中的流量加起来,按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整个中国互联网流量的1/3。
站长——中国互联网业最草根的一群人,当时俨然已是一股让人无法忽视的商业力量。2004年,蔡文胜成为第一个以站长身份获得风险投资的人,而在此前后,更多站长正脱颖而出,hao123的李兴平,51.com的庞升东,58.com的姚劲波,以及康盛创想的戴志康,等等,以这些人为代表,一个互联网个人站长的族群似乎突然之间就浮出水面,他们拥有的流量成为了淘宝、百度、Google们争相抢夺的对象,他们似乎一下子成为了某种稀缺资源,变得无比重要起来。
很遗憾,这只是一个错觉。
2009年7月20日,当年首倡此事的“站长之王”蔡文胜对《创业家》说:“个人站长的时代,在我第一次搞站长大会的时候就结束了。这不是说中国以后就没有站长了,而是说今天个人再重头做一个网站并做到全国出名,有几千万用户已经不太可能了。” 这个判断无疑很残酷,回头看却是事实。
如果说互联网是一个海洋,那么站长就是一群浮萍,他们虽然拥有不小的流量,但大多凭一己之力,兴趣而为。他们没有独特的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强悍的资源,这让他们缺乏独立生长的能力。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商业上必须依赖一个外在的平台,才能将流量转化为收入,从中移动,到淘宝,百度、Google,莫不如此。但是,对于高度商业化的大平台而言, 流量只是原始积累时期的必要过程,当平台自成气候,站长们手中的流量就将无可避免地走向贬值。而在竞争日益惨烈、管制日趋严格的中文网络世界中,站长这个族群的大部分完全不适应。
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网站数量下降到279万(2010年1月的数字为323万)。换言之,短短半年时间,中国网站总数已经“蒸发”了44万。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个人站长所开。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优胜劣汰已经开始。
某种意义上,站长既有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精华,也充分体现了它的劣根性。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中,百万站长的推动力至关重要。正如美国的数字革命,是由一代代Geek(极客)所推动的一样。
美国有Geek(极客),中国有站长,这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对于塑造各自互联网商业文化却影响巨大。极客都是热爱自由的嬉皮士,智力超群的精英分子,愤世嫉俗、想用技术改变世界的电脑英雄;而站长则是中国中小城市的百万草根,精明活跃敏锐,渴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他们不反抗不创造不安分,会翻墙打洞贴地赚钱。而相同的是,他们骨子里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和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
迄今为止,美国的极客文化已经发展了差不多50年,从最早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Apple II电脑开发者史蒂夫·沃兹尼克,Viaweb 创始人、Y Combinator投资公司联合创始人保罗·格雷汉姆到后来的马克·安德森、埃文·威廉姆斯、杨致远,再到今天的扎克伯格,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给“Geek”这个新词赋予新的内涵。
而在中国,站长文化兴起至今不过十来年,受制于环境和自身条件,上一代站长群已走到衰落尽头。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遍地都是机会,甚至会比10年前的桌面互联网更让年轻人兴奋。
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创业家》采访了康盛创想创始人戴志康,CNZZ创始人蔡文胜,58.com创始人姚劲波,一听音乐网创始人杜雪骞,深圳博雅创始人张伟,落伍者社区站长董勤峰,蓝色理想社区站长曾沐阳,江苏暨阳社区站长许政,杭州19楼社区总经理林煜,k666.com、快典网站长郭吉军,天津百丽吧女性网站长崔怡,重庆购物狂网站站长高樱等超过10位互联网站长或曾经的站长。我们还见到了美国最顶尖的极客代表Paypal的技术创始人马克斯·莱文奇恩,以及谢文等资深互联网观察人士。
我们相信,一个草根站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但会不会如1951年“二战”名将麦克阿瑟告别演说时所言:“老兵永远不死,他只会悄然隐退......”
新时代的站长精神又将如何孕育而出?
第三类人
第一拨儿做站的人为什么愿意在互联网上做,他往往是在线下放不开的人,他可能沟通有问题,如果要组建一个团队,这种性格也会成为一种短板。——姚劲波
让我们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站长是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群?
“站长”一词源于英文“Webmaster”,原意是“网络管理员”,是谁将这个偏技术的词翻译成站长已经无法考证,据戴志康回忆,1996年他上惠多网络时就有这个称呼,并且其中不少的站长日后都成为互联网领域的风云人物,比如当时马化腾是深圳Pony-soft站站长,求伯君是珠海西点站站长,王峻涛(老榕)则是福州站站长,在当时,“站长”更多的仿佛是一个技术高超的网络侠客,虚拟世界在现实中的联络人,而今天,我们再谈论站长时,更多的则是从商业的视角。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大潮席卷中国,以张朝阳为代表的留洋“海龟”成为这股浪潮中最耀眼的数字英雄。新世纪以来,马化腾、马云、陈天桥等本土精英稳定而持续地崛起,成为更强大的弄潮儿,“海龟”与“土鳖”们是中国互联网的主流面孔,他们定义了中国互联网的格局与走向,但是除了这两类人之外,中国互联网的商业世界中还有第三类人,他们就是个人站长。
无论“海龟”,还是“土鳖”,他们在创业之前,都已经在社会上证明了自己,甚至可以说是属于精英阶层,丁磊出身于电信系统,张朝阳、李彦宏是美国“海龟”,陈天桥则曾是国资企业的年轻高层,马化腾在高科技公司做到技术主管,马云则是大学老师。而个人站长则不同,他们在开始上网冲浪的时候,远不是社会精英。比如李兴平只有初中文化,在做hao123之前的工作是装电脑,管网吧;戴志康大学有15门功课不及格,蔑视大学教育;蔡文胜高中毕业就退学做生意;杜雪骞大二就被学校开除;郭吉军初中毕业,做过钳工,摆过地摊;董勤峰职高毕业,打一份普通的工。简单来说,很多站长开始做互联网之时,并没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成功,或者站长们本身就并不喜欢、也不适应那个价值观。
2000年以前,是互联网萌芽期。个人站长纯粹以兴趣为出发点,制作简单的网页,只为同好交流和展示,没有收入也充满激情。
戴志康做Discuz!只是觉得BBS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人交流,做这种社区软件很有成就感;董勤峰将70多篇找国外免费空间的攻略贴出来,只是希望给新手一些帮助;曾沐阳做蓝色理想是希望给网页设计人员一个交流的空间;许政在现实中衣食无忧,做暨阳社区不过是满足自己驰骋网络的爱好;郭吉军更简单,只是觉得网络很自由,就申请了一个免费空间做了起来,喜欢而已,没有什么其他理由。
2000年~2005年,草莽英雄出头的年代,站长们单枪匹马,凭借着对草根用户需求的把握,生猛地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比如李兴平的hao123网址导航站、华军的软件下载站等,一些拥有流量的个人站长们开始获得不菲收入。
2005年至今,这是一个全面商业化的时代。站长群落开始走向分野,少数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站长开始获得风险投资,组建团队,寻找赢利模式。
2010年5月29日,第五届互联网站长大会,超过2500位站长涌向北京东三环边上的长城饭店,远远超过了会场的容纳能力,连饭店大堂和门外都挤满了翘首以盼的人群。当演讲嘉宾唐骏、李开复到场的时候,都获得了偶像明星式的待遇,掌声雷动。
这让互联网资深观察者谢文有些生气。“很多参会的站长根本不是什么创业者,我是觉得他们在现实社会当中都没有什么立足之地,却整天在互联网上做梦,像狂欢一般在创业,不是很奇怪吗?创业应该是很寂寞的,也是很大的付出,不是现在动不动就说我怎么不赚钱啊,你凭什么赚钱啊?硅谷有无数的人根本没有赚到钱,但他仍然是非常好的创业者,这种意识差太多了。”
“变现”是一颗毒药?
2005年以后,个人站越来越不好做了。个人站虽然做了几万个,但最终能够成为商业站的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人会拿到风险投资,做强做大,其他的就只能淹没掉了。——蔡文胜
王小波说,生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互联网又何尝不是,站长们以兴趣为原点的单纯心态,很快就被商业化的大潮所变异。
2000年11月,中移动发布“移动梦网创业计划”,以开放的姿态迎接SP(Service Provider,增值服务提供商),这既让新浪、搜狐、网易等长期亏损的门户网站一举扭亏为盈,又直接催生了数千家大小不一的SP公司,其中还诞生了空中、华友世纪、掌上灵通、TOM在线等数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同时,也让站长们也获得了第一桶金。
移动梦网同时开放了信息通道和话费支付通道,对于SP来说,更有价值的当然是后者,开放支付通道有一个更为通俗的名称,就是代收费。显然,SP们需要的是海量的用户,此时拥有流量的站长们很快成了SP的合作伙伴。合作方式很简单,个人网站作为前端,将SP的代码和指令嵌入网页,当用户浏览其网站内容时,被SP的短信、彩信、彩铃、图片、交友等服务吸引并注册,完成代收费的行为后,双方对此进行分成,分成比例从20%到最高60%不等。
从2001年开始,TOM在线等大SP建立起了自己的短信联盟,这些联盟的网站数量从几百到上万,其中最好的个人网站可能月收入达到10万以上。杜雪骞说,当时月入数万的个人站长有很多,他2004年的个人收入就已经有数十万了。很多人也因此认为,2003到2006年,是个人网站的黄金时代。姚劲波说:“如果要评选一个对个人站长贡献最大的奖,那非中移动莫属。”
但是,中移动将计费和采购的权力都交给SP,捆绑和诱骗成为了SP的常规手段,很多服务不经用户确认就被直接扣费,涸泽而渔,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随着中移动2006年开始的整顿,整个SP行业迅速衰落,对于以SP分成为主收入的站长来说,好时光也随之结束了,一大批站长从此消失。
除了短信联盟,站长们的另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百度联盟、淘宝联盟等广告联盟,但本质上,这与短信联盟并无太大的差别,都是在贩卖流量。百度、淘宝等平台型的网站在初期都需要积累用户,百度需要抵抗Google,淘宝需要抵抗易趣,他们愿意掏出真金白银去购买站长们手中的流量,但是当他们击败主要的竞争对手、本身就拥有了巨大的流量之后,站长们又重新沦为一个弱势群体,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一个典型例子是,2009年,当Google宣布退出中国之后,百度联盟给站长的广告分成比例立即就被下调。
但站长们又离不开这样的联盟,因为他们单一网站的流量毕竟有限,没有规模优势,无法获得广告主,只能通过这样的联盟聚拢起来,才有广告价值,这就是为什么站长们对百度总是又爱又恨。DCCI与康盛创想的调查数据戏剧性地说明了这种矛盾心理:未来一年,34.9%的个人站长打算加入百度联盟,同时34.6%的站长认为百度是对中小网站未来发展构成威胁的互联网公敌。
先天的缺陷
很多人做的东西既不独特,又没有竞争门槛,打擦边球、起哄、违规,就像城市里的违章建筑。违章建筑也有权利生存,但是整体上来说它是不合规律的,没听说一个违章建筑后来变成一个摩天大楼的。——谢文
站长们的命运实际上在2005年后就已决定。
自那时起,世界已经完全不同,腾讯、百度已经上市,巨头开始在市场上攻城略地,更多有商业模式有资本支持的商业网站开始崛起。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日趋主流化,政府对于互联网的监管也逐步加强,行业的门槛在不断提高。
单打独斗的站长们虽然有着诸多的优点,但越往大走,这个群体暴露的缺陷就越大于其优点:
1. 视野狭窄,目光短浅
“中国站长都是草根,很多都是高中没毕业,在一个小地方,做了一个网站,但有很多用户,李兴平是代表。”姚劲波说。确实,如果非要评选一位中国站长的标本式人物,李兴平比“站长之王”蔡文胜以及“社区盟主”戴志康更为适合。
李兴平几乎是凭着直觉做了一个hao123,但长久来看,网址导航站并没有持续的价值,这是一个典型例子,站长们可以做出符合草根用户的需求,简单而直接,但这个应用通常没有太大的成长空间。李兴平在卖掉hao123时就曾坦言,他“看不到hao123的未来”,杜雪骞说,“站长对行业的观察是站在一个很小角度”,或者更尖锐地说,站长们的视野普遍比较狭窄。
早期的个人网站无外乎小说、音乐、图片、下载等几个简单的应用,没有人考虑过版权问题,只是将这些几乎不需要成本的内容简单堆砌,并以此获得用户,流量来得容易,贩卖流量来钱也容易,大多数站长们不会考虑将来的发展之路,这就注定了多数站长并无进化的动能。
2. 习惯于单打独斗,没有团队
很多站长都没有被管理过,也不会管理别人,只能管理自己,不习惯团队作战,更多的是单打独斗。在互联网发展的野蛮时期,商业网站还不强大,个人站长们可以凭借一时之勇而获得很多的用户,但大多无法长久,当商业网站开始发展,竞争加剧,站长们就像散兵游勇遇上了正规军,没有什么抵抗力。
3. 技术含量低,模式无创新
多数站长拥有基本的技术,但往往只限于制作网页和管理服务器,且缺乏资源和资金去寻找更好的技术人员,这就使得很多站长只能使用通用程序架设网站,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开发。
而且,站长在商业上往往缺乏敏感,什么流行、什么热就做什么,在hao123流行之后,出现无数网址导航站,并且不断细分,但其价值极小。简单来说,站长们有很好的模仿能力,但没有在学习中创新的能力,事实上,这也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普遍问题。
4. 操作不规范,心态浮躁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作弊几乎是所有站长的必修课,站长们都对流量有着天生的敏感,比如在3721刚出现时,他们会购买热门的通用网址关键字引导到自己的网站,而网站其实和关键字没有丝毫关系。专业的作弊程序也并不鲜见,通过虚假点击骗取广告费只是寻常事,显然,这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方式。
中国最老的老站长高春辉认为参加第一届站长大会的站长99%以上是赚钱的,但如果不作弊,那么参会的站长可能会少 50%到70%。其间的一个小细节是,一位新站长问老站长,怎么才能更好的作弊?在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后,这位新站长几乎是扭头就走,招呼都懒得打一个,老站长感叹道:“在这里,我看到的更多是浮躁,都是梦想要一步登天。”
谢文尖锐地说,个人站长对中国互联网的作用有两个方面:“正的一面是聚沙成塔,把零散的流量变成一种可见的商业操作基础,普及互联网的基础运营知识;但另外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灰色产业链,流氓流量、擦边球等不规范的商业操作盛行,走火入魔。这正负两者和为零。”
名片换了又如何
九几年做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摸黑,做什么都是第一,那时候更多的是勇气、敏锐起作用,现在好做的差不多被人占了,更多需要的是智慧,需要深度、综合的技术创新。——谢文
作为中国最大的社区平台软件提供商的负责人,戴志康可谓是一个超级站长,他每天都在与大大小小的站长打交道。他发现前几年很多站长在开会时都拿着一张纸,纸上写着名字、电话,但是现在和大家换名片的时候,发现每个人都已经是公司的CEO了。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事实上,除了在站长这个圈子里,所有的站长几乎都不再称自己为站长了。
二十年前,人们把那些脱离机关单位,去做点小生意的人叫做下海,戴志康还记得小时候做大学老师的父亲就用这个词介绍以前的同事,从此他印象中“那个人的脑袋上仿佛就刻着‘下海’两个字”。这分明是传统的价值体系给异类打上的烙印,而今天,在圈子之外,“站长”这个词也像一个让人不快的标签,让站长们难以接受。
崔怡拥有站长中少有的高学历,她是南开大学的生物学博士,父母希望她能出国留学,2006年暑假,她却自己做了一个女性社区,当上了站长,并放弃了做学问的道路。崔的名片上写着“天津百丽吧女性网CEO”,如果出去见广告客户,她会奉上另外一张名片,上面的头衔是“运营总监”,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名片?“我虽然是网站的老板、站长、CEO,但是我在名片上印中档的职位,这样会提升整个团队网站品牌的形象。”她说。与那些老站长相比,崔怡在创业之初就有着清晰的商业计划。
“在我们圈内你介绍我是一个站长,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我是你们的一员,在同类之间用这种称呼我觉得是尊称,但外人在说站长时常常有一种调侃的味道,我不愿意跟人家解释什么是站长。”许政说。
许政虽然是暨阳社区网的负责人,但他的名片上写的也是“运营总监”,他多少还有点文艺青年的痕迹,实际上他走上商业化之路完全是迫不得已。按照他的个性,他宁愿在网上做一个潇洒的版主,就像他的id号“游牧”一样。
暨阳社区网并不是一个太知名的网站,但是却拥有注册会员30万多,总帖量逾5000万条,日新发帖量达5万,日PV值超过100万次,显然这样的网站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商业价值,但许政和他的合作伙伴明镜却从来没有通过网站赚钱的计划,因为他们两人都有很好的工作,衣食无忧。
2006年,他们两人的一位朋友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但业务不多,许政就在网站上开了几个广告位,交由这位朋友代理,广告收入各拿一半,出于信任,双方甚至都没有签署合同。到2007年,这位朋友提出希望以每年10万的代价包下网站的广告代理权,许政和明镜本来就没希望赚钱,觉得这样每年有一笔稳定的收入也不错,就同意了,并且签署了一份正式的合同。
不过,许政从来不知道网站广告销售额到底有多少,那位朋友后来又提出,希望拥有网站的股份,由他负责经营,许政和明镜再次表示同意,但是他们希望那位朋友投入一些资金,毕竟他们两人做这个网站已经将近10年,但那位朋友不同意,结果闹得不欢而散,许政只好自己出来做经营了。
“像我们这些个人站长转向商业的时候,其实很不适应,以前在网上是大家很敬仰的人,或者是很纯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食人间烟火那种感觉;以前在网上人人追捧你,现在却要去亲自跑业务,这对我很难,甚至我有一种畏惧心理。”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半年的适应;许政发现这个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已经有将近五六十万,“我发现商业化其实并不就一定会破坏自己的原则,用户、商家和自己可以皆大欢喜,我觉得这个成就感甚至更大。”接下来,许政计划把暨阳社区网进行彻底的商业化。
和崔怡、许政一样,很多的站长开始组建团队,他们刻意在商业世界中淡化自己的站长身份,摒弃单打独斗,开始尝试正规化运营一家公司。
站长2.0
现在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就是移动互联网,会有更多不一样的站长出现。移动互联网会出现的三个机会,第一是组件,现在其实最优秀的个人站长都在做组件;第二是直接在手机上面做应用;还有一个是微博。——蔡文胜
郭吉军是一个站长大会狂人,喜欢参加各种站长大会。2010年6月,在湖南互联网站长大会上,他发现,曾参加2005年第一届站长大会的站长已经不足10%,“大部分站长消失了”。但新的站长时代会来临。
谢文将新一代的站长分为三类:
第一类可能就是用康盛等提供的通用建站软件,用独立域名,依靠流量或与电子商务结合,赚取一些收入,这可能占70%左右。
第二类是为Facebook、苹果等大平台做第三方应用的,他们不想独立打天下,只是一个更大产业链中的一环,占20%左右。
第三类是创业者,这一类有独立的公司、摸索商业模式、寻找风险投资、争取做大,这部分可能占不足10%。
一个在业界言之凿凿的传闻是,戴志康的康盛创想将被腾讯收购。这意味着中国最大的社区软件架设平台将被中国互联网最强大的公司所掌控,尽管很多的站长哀叹康盛创想被招安,但抛开感情因素,从理性的商业逻辑上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个好的结局。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三强鼎立,搜索百度一家独大,电子商务阿里淘宝一家独大,而腾讯综合实力最强,但相对封闭,其搜搜和拍拍也较弱,倘若将康盛收入囊中,则可获得7成的社区平台,其流量和用户对于搜搜和拍拍显然有着极大的价值。而对以广告和电子商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站长来说,搜搜和拍拍做强,也意味着市场上有了制衡百度和淘宝的力量,或者说,腾讯可以比康盛更有效地兑现站长的价值,当然前提是,腾讯必须走向开放。
再没有把腾讯收购康盛作为个人站长时代终结更为合适的标志了,如果这个为个人站长服务的平台投靠了一个更大的平台,那么,这种大平台将是未来的站长——或者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体创业者们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空间。
本质上,中小网站与大型平台型网站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小网站为大网站提供价值,大网站通过开放接口为小网站提供变现手段——搜索框,甚至超级链接何尝不是一种开放接口的初级形态呢?
最初小网站提供的价值只是无序的流量,而现在则变成了可以精确转化的电子商务用户、黏住用户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显然其技术含量正在变高,而对于站长——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互联网创业者——的要求也正在变高,站长时代贩卖的是流量,新的时代比拼的是技术、运营、创意,某种意义上,这就是草根站长们进化的路径。
李兴平仍然是最好的标本,2004年,他将月入百万的hao123以1200万元的价格卖给百度,之后与蔡文胜开始合作小游戏网站4399,两人都认为这将是未来的一个新机会。李兴平本人比较内向,一度也喜欢独来独往,但他具备很好的学习能力,与蔡文胜组成最佳拍档,一人负责产品、运营,一人负责战略、融资、对外合作,并组建团队,脱离早期的单兵作战方式。如今4399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网页游戏平台。显然,如果李兴平坚持做网址站,肯定不会有在4399上的再次成功。
站长故事一:
“落伍者”董勤峰
做了10年的站长,就是因为理想而坚持
本文来源|《创业家》
现在还在说理想的站长已经不多了,董勤峰也不怎么说,但和9年前刚开始做“落伍者”的时候一样,赚钱仍然不是他的主要兴趣。
董勤峰1996开始上网,1998年就在万网申请空间做个人网站了,当时没有什么应用,就是网页聊天,网站取名为“落伍的现代人”,非常火爆,当时聊天程序是基于CGI的,最多也就支持两三百人同时聊天,聊天内容生成的是TXT小文件,文件一多,服务器极易宕机,不久万网就强制停掉了董勤峰的网站。
董勤峰只能去所有的国内外网站上寻找免费空间,采用开多个聊天室的方法继续做站。当时还没有搜索引擎,只有雅虎这样的目录型网站,所以想要找一个可用的免费空间非常麻烦,只能一个一个去试,不过董勤峰却乐此不疲。依靠这种原始的方法,董勤峰从美国、法国、俄罗斯各地找到了很多好用的免费空间,到2000年的时候,“落伍的现代人”网站的首页IP已经达到13000,而当时的门户网站也不过是几十万的IP。
在站长交流网站k666上,董勤峰发现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还是找免费空间,因为租空间实在太贵了,100兆的空间每月的费用可能就要2000元。
董勤峰于是就将自己找到的免费空间写成攻略贴在k666,哪个输入框里填名字,哪个输入框里填邮箱,怎么激活,去哪下载FTP软件,怎么上传文件、设置目录权限等等。“2000年我就专门写攻略,我桌面上全是空间攻略,有人问哪个空间怎么申请,我就贴出来给他看。我大概写了七八十篇,基本上垄断。”
有一次董勤峰找到一个国外网站,进去注册申请之后,只得到一段代码,他英文不太好,虽然估计是广告,但也没太在意,不过还是把过程贴到了网上。2年之后,一位上海的站长找到董勤峰,对他说很感谢他。那段代码是国外一个广告联盟的代码,1000个PV就会得到8美元,那位上海站长将这段代码放到自己的网站上,买了10台电脑,不停地按F5刷新,就赚到了大钱。
到了2001年初,QQ开始起来了,网页聊天逐渐衰落。2001年3月,董勤峰将“落伍的现代人”改为“落伍者”论坛,之前一年多积累下的朋友就都来了,董勤峰开始自己租服务器,一年一万块的工资,有八千交给了服务器,网站却没有任何的收入。
就像网名“拒绝游泳的鱼”一样,董勤峰从来没有主动想过通过网站赚钱的事。到2004年底,有人非要给落伍者赞助,董勤峰才从落伍者上获得第一笔收入,当时连广告代码都没有,董勤峰就用手工做了一个广告,后来就变成了标准程序。直到现在,落伍者没有做过任何一个其他形式的广告,Google AdSense、点击广告都没做过,这么多年就一直是包月广告。董勤峰也不懂SEO,没有任何优化措施,广告都是靠用户相互介绍来的。“落伍者的用户赚到钱了,才来给我们投广告,这是一个反哺的过程,之前我自己没有意识到可以放广告,根本没想法。”
现在落伍者每年的收入大概有几十万,“如果在一个会经营的人手里,每年收入可以做到几百万”,不过董勤峰并不在乎,他觉得这样就挺好。“我原来在乡下,现在在一个小城市,做了个网站,大家都来,我已经觉得很幸福了。我不是一定要赚多少钱,其实有好多东西都可以赚钱,同行们在做的方式我都可以做,但是我从来没有去做过,因为我比较怕麻烦。我做落伍者已经9年了,从小到大,我坚持这么长时间做的事不多,支撑我的是幸福感。”
站长故事二:
张伟的进化
多数站长并无进化成“站长2.0”的基因,他是个难得的例外
本文来源|《创业家》
2000年底,张伟开发了一套网页聊天程序,当时腾讯QQ还没开始流行,很多地方门户、信息港需要这样的聊天程序,张伟的程序价格从几千到几万元,一个月可以赚到几万块钱。2001年,张伟曾经有机会去腾讯工作,但是他没有去,当时腾讯才三十几个人,张伟自称“错过一次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聊天室的生意一直不错,2004年12月,张伟成立了深圳博雅互动公司,当时团队已经有近二十个人了,这年公司的收入也达到了500万,但之后两年的收入就开始往下走了,因为用户都用腾讯QQ了,而且QQ推出群功能之后,传统的网页聊天室更是彻底失去了吸引力。2006年Web2.0概念流行,张伟也试图做一个聊天门户,但很快发现“Web2.0是个泡沫”,不挣钱,到2007年年底,公司从写字楼搬到一个民宅里,人也只剩五个了,尝试各种方向,在线客服、聊天工具条,几乎每个月都在尝试新的方向,但未来仍然晦暗不明。
2008年5月,Facebook已经开始在国外流行,其一年前开始的开放平台已经逐渐显示效果,张伟注意到了Zynga的游戏在Facebook平台上的火爆,7月,国内主要的SNS社区校内网也宣布开放平台,张伟认为,这是一个大趋势,决定转型做网页游戏。博雅互动在2005年时曾给深圳电信做过简单的网页游戏外包业务,有Flash游戏开发的经验,第一款游戏《德克萨斯扑克》开发了3个月时间。
当时国内只有康盛创想和校内两家开放平台,都还很缺乏应用,因此都在极力拉拢博雅互动这样的第三方开发商,《德克萨斯扑克》10月进康盛平台,张伟记得上线第一天收入就达到2700元,这让他很兴奋,11月进校内平台后,同样非常火爆。
当时最火的SNS游戏是偷菜,几乎没有其他游戏,因此虽然国内用户并不了解《德克萨斯扑克》的玩法,但还是很快流行开来。之后51.com、开心网等都开始开放平台,“国内大大小小一共有二十七个开放平台,”张伟说,“我们这么好的游戏到处都是可以赚钱的地方。”张伟还将自己的游戏制作了繁体中文、英文、俄文、葡萄牙文版本,放在Facebook平台上。
平台与开发商采取分成的收入方式,以康盛为例,每100元游戏的收入,博雅互动可以分到40~50元。整个2009年,博雅互动的收入超过1000万元,而其中Facebook的收入约占一半。现在博雅互动每个月的收入在三四百万,张伟预计2010年的总收入可能会达到3000万。
从网络聊天到SNS游戏,作为一个曾经的个人站长,张伟的转型可谓十分漂亮,虽然他说这是一种偶然,但是似乎也不尽然。“我经历过互联网泡沫,那些所谓的机会到你眼前又如何地流失,这样的过程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所以我们对机会的把握比较好,我们会把一个芝麻大小的机会看得像西瓜一样大,而80后往往会把西瓜一样大的机会看得像芝麻那么小,这是一个区别。”
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初坚持下来的5个人组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有人负责技术,有人负责策划,而张伟则负责对外合作,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团队,即便张伟看到了SNS游戏的机会,也不可能抓住。
极客与站长:
一日为极客,永远是极客
硅谷神童、连续创业家Max对极客的定义,相信对所有人,特别是创业者们都会是一种启发和激励
文 / 卢刚
本文来源|《创业家》
一件印有Slide公司Logo的T-Shirt,鸭嘴帽,再加上蓝色牛仔裤,35岁的Max Levchin一身标准的(Geek)极客穿着。
出生于乌克兰的他在 23 岁时乘车来到帕洛阿尔托,向投资人推销他关于首个网上支付系统 Paypal.com 的主意。在eBay 于 2007 年以 15 亿美元的价格买下这个网站后,这个技术天才很快又创立了新公司 Slide.com 。现在,Max是硅谷著名的思想家,他早期在 Yelp.com 等热门公司的投资也受到同行关注。
在硅谷早期,极客特指那些有极高的技术能力,对计算机与虚拟世界无比痴迷的天才或鬼才,而如今,像Max这样的新一代极客不再自我封闭、游离于主流人群之外,而是努力用技术手段、创新能力和源源不断的想象力不断地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方式。
Max似乎相当内向,除了演讲和接受采访,他更喜欢独自坐着。而当他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又变得非常健谈,你感觉不到他作为一名成功创业家常有的咄咄逼人的气势,更多是一种极客独有的气质。
在国内,除了在自己的圈子里,所有的站长几乎都不再称自己为站长了。但从Max身上,我看到是一名极客的骄傲,因为他说“Once a geek, forever a geek”;还看到一种精神,“保持一颗好奇心,不要害怕去尝试各种事情”。
1.你的事业应该说已经非常成功了,现在你认为自己还是极客么?
Max:是的。 曾经是极客,永远都会是极客。
2. 你认为极客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Max:好奇心。如果你做一件事情的唯一目的在于赚钱,那么我相信最终你会觉得无聊而丧失热情的。因为一旦你变得非常富有,你所感兴趣的东西就只有一样,就是继续赚钱;但是如果你做事的目的在于不断学习,那么你会不断发现很多引起你兴趣的东西,因为总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学习无止境。所以,我想好奇心对于极客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这也是我创业,并且不断创业的原因,我一直对很多东西感到好奇。我对金钱很好奇,所以我创立了Paypal;我对虚拟世界好奇,所以创立了Slide.com.
3. 美国的极客文化为什么对IT 业影响如此之大?
Max:首先我觉得极客文化并不是美国独有的,中国我相信也会有很多极客。很多人觉得很多美国的公司都是极客创立的原因,也许仅仅是因为美国的极客总是起步很早。美国的极客觉得自己很聪明,对很多事情好奇,觉得他们可以去做任何事情,所以无所顾忌地不断去尝试,因此人们更容易看到一些美国极客成功的例子。
4. 看看现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很难找到由真正极客创立的大公司,中国是不是缺少一种极客文化?
Max: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极客文化我想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极客比如程序员开始创立他们的公司,而其中一些也会非常成功。我个人认为,马云也算是非常极客了,虽然他是一个英语老师出身。
10年之内,中国会出现很多由极客而不是商务人士创立的公司。这一定是一种趋势。
5. 人们常常认为极客往往缺乏商业头脑而不适合创业,那么你对极客创业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
Max: 首先我想再次强调不断对很多事情好奇对于极客来说非常重要。当我开始创业的时候,我对商业没有任何概念,我只知道如何写代码。那时候,我只想编一些程序供其他人使用。最开始我们做了好些产品,但是大多数都最终失败了。
许多次失败让我开始反省失败的原因。我终于意识到我一直都只是在为我自己编写程序,而我是个极客,我的需求全然不是大众的需求。所以有一天,我对我自己说,我应该为普通用户开发产品而不是只为所谓的极客们。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思路,最终成功了。
我想,要获得这些经验其实并不难,在经历几次失败以后你就应该体会得到了。从你第一天创业开始,这些经验你都会自然而然的逐渐领会到。
极客能够创造出伟大的公司,这已经不容置疑了。虽然我知道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6. 中国的创业环境能培育出美国式的极客吗?
Max: 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关注硅谷这边,对中国的整体创业环境并不非常了解。但我了解到中国的创业环境并不十分好,因为有许多来自各方面的政策和条款,这些对于创业者来说并不有利。
但是我想这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最开始的环境总归是不好的,但是只要这个市场在发展,很快你就会发现整个环境也会随之改善,比如说更多资金的进入,更多创业孵化器的出现,更多天使投资人的关注等等,整个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逐渐变好。
当然,(我持这种看法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我这个人对任何事情都很乐观。
7. 是极客改变了美国?
Max:可能这样说更准确一些:是创业家改变了美国。任何一个社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创业家,因为他们在一直不断推动变革。
对任何一个国家,创业家精神都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在不断创造价值,所以我认为美国的变化正是这些美国创业家的功劳。20世纪当世界重心从欧洲向美洲迁移的时候,所有最好的发明创造和伟大的想法都来自美国,而大部分这些伟大的想法都是由创业家建立起来的,或者由他们最终商业化的。
8. 你对中国个人站长的建议是什么?
Max:跟随你的好奇心。不断尝试许多事情,千万不要害怕这些尝试带来的失败。对于创业者,记住一点,做任何事,了解清楚这件事的运作方式至关重要。
(卢刚博士系国际知名中英文独立科技博客Mobinode和视频博客Mobinode.tv联合创始人, TechCrunch、ReadWriteWeb特邀作者,KUUKIE趣奇网联合创始人)
16 :
abbychau(1)@2011-02-20 16:08:14真噁心, 我打算快要放棄bbcode 編輯器的編寫了, 這完全不是一個人可以搞定的, 為了和blog 整合和潮流都差不多不看好bbcode 了
我打算遲點會轉filtered html 做forum 就好了
這陣子你用快速發貼發就好了, 還有, 不用發太多啊, 發太多反而討論不了
17 :
GS(14)@2011-02-20 16:10:11好的,其實我應該不貼傳產的創業了,多貼網上的創業好點
聰哥個樣變了好多
1 :
GS(14)@2011-10-25 22:04:1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1025/News/ea_gaa1.htm
【明報專訊】已故華懋集團主席龔如心的千億爭產案,終審法院昨日拒絕了商人陳振聰的上訴,意味陳振聰終極敗訴。自認是龔如心情人的陳振聰,除了失去巨額遺產,還要負擔起總額逾3億元的龔家訟費及遺產管理費,下月25日也要再為偽造遺囑案提堂,準備到高等法院受審。
陳振聰昨日堅稱問心無愧,重申訴訟並非為龔如心的半分半毫,他接受訪問被問及下一步行動時,承認「我都唔知可以點」,再次強調「我無偽造遺囑……我畀人冤枉」。
有資深律師直言,陳振聰已受「輿論審判」,由於高院刑事案由陪審團下裁決,陳振聰要在高院扭轉敗局,會非常困難。
周顯:認識客戶變了刁難客戶
1 :
GS(14)@2016-11-08 05:35:41【明報專訊】金管局炮轟銀行,指摘它們故意刁難客戶,令到客戶無法開到戶口,但其實金管局才是始作俑者,當然了,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美國,這也不用提了。
為什麼銀行職員會常常問些無聊問題?這個問題,高高在上的金管局高層是會不知道的,高高在上的銀行高層,也是不知道的,像我這些「少能鄙事」的人,才知道低層職員的辛酸,所以讓我來告訴大家,也好讓大家知道,高層究竟有多麼離地,和多麼的蠢。
高層下指令,說必定要「KYC」(Know Your Client),低層職員會怎辦呢?很多時,遇上了一個客人,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好問,不過如果一題也不問,任他通過,一來上司會說他懶,二來一旦出事,自己便揹鑊了。因此,隨便問一些無聊問題,也要死問下去,皆因這些問題是用來交貨的,不是為了有實際用途的。
充斥大量愚蠢問題 浪費時間
還有的是,一個低級職員,究竟有幾多知識,可以問出切中的問題?如果他有咁叻,要不升了做董事,要不就是乾脆去做賊了。所以,他問的問題,多半也是愚蠢的,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交易所的運作方式,也是和銀行差不多,因此,大量的愚蠢問題就在兜兜轉轉,浪費時間了。
近來看新聞,真的是很好笑。話說日前流傳說,689為了連任,所以要申請人大釋法,以爭取民意。我的心裏嘀咕﹕這豈不是反過來證明了,人大釋法是符合民意的嗎?
如果是我,肯定會這樣寫:「689強要人大釋法,令到全民憤怒,民意大跌,令到中央政府認為特區政府不能獨立處理梁游宣誓事件,對689的信心全失,所以中央也考慮不支持他連任了……」
後來,中央公佈了釋法是由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自行決定,這說法才消失了。不過,要寫政治文章,本來是要邏輯通順的,不過香港有大量的愚蠢讀者,從來看不通其中的內在矛盾,真是一個反智的社會。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022&issue=20161107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