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民講場:婚變,港府傷口灑鹽
1 :
GS(14)@2012-11-10 13:57:5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10/18062575
港府打壓樓市其一重招額外印花稅(SSD),限制了買家三年內不能賣樓,否則要額外納稅,在我看來,有時真是一種懲罰,甚至在傷口灑鹽!
我以前住過南豐新邨兩年,在這短短兩年間,同層的鄰居全部先後換過人!點解呢?我冇深究,不過那時我就覺得香港人好鍾意搬屋、裝修,一點都不覺得煩。有了新的額外印花稅,我相信起碼令港人減少了搬屋。
換樓難咗,其實無所謂,但如果家庭突變怎辦?收入有得預期,弊在感情難料,如今離婚當食生菜,兩口子結婚,上車時固然甜甜蜜蜜,但一旦情海翻波,而樓價冇升冇跌(政府不是想這樣嗎),於是賺唔到錢仲要「罰」,即使話300萬元的上車樓,假設半年後出售要交一成稅,就是30萬元之多!
住得300萬「豆腐膶」,這類人掏30萬交稅絕對不易。兩情相悅時萬事好商量,一旦搞到離婚,大部份都係恨之入骨兼火遮眼,一個幾毫都要計得清清楚楚,肯定為稅務安排鬧大交,或者被迫同一屋簷下作困獸鬥。
現代婚姻有時easy come easy go,只要冇細路,離婚未嘗不可,但家睇嚟要寫番張婚姻保證書,確保三年「廝守期」至好買樓結婚。
讀者 李太
2 :
鉛筆小生(8153)@2012-11-11 08:57:15全城圍攻BSD
不是保障市民, 而是保障銀行
3 :
GS(14)@2012-11-11 10:10:082樓提及
全城圍攻BSD
不是保障市民, 而是保障銀行
想了解你點解有呢個想法?
4 :
鉛筆小生(8153)@2012-11-11 10:14:153樓提及
2樓提及
全城圍攻BSD
不是保障市民, 而是保障銀行
想了解你點解有呢個想法?
I MEAN CY 這次是保障銀行
5 :
GS(14)@2012-11-11 10:16:02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全城圍攻BSD
不是保障市民, 而是保障銀行
想了解你點解有呢個想法?
I MEAN CY 這次是保障銀行
根本現在個個借錢都是炒樓炒股,無論乜用途都是
6 :
qt(2571)@2012-11-11 13:30:01爛果抽水文真係無日無之
一旦情海翻波喎, 不如講一旦失業, 一旦有HIV, 一旦有生癌, 一旦撞車, 一旦乜乜物物, 日日出一篇....
直接D, 世界未日就到, 等住一鑊熟啦, ON9, 正垃圾報紙
【氣象講場】全球珊瑚危機惡化超強厄爾尼諾有關?
1 :
GS(14)@2015-10-23 07:43:18人為的溫室效應,除令地球越來越熱、極端天氣愈見頻繁外,亦危及珊瑚等海洋生物,引發生態危機。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專家指,現時破紀錄的海洋高溫,令太平洋夏威夷有大遍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同樣的情況擴展至大西洋加勒比海,有可能持續至明年,觸發有紀錄以來第三次全球珊瑚白化(prompting the declaration of the third global coral bleaching event ever on record),世界氣象組織更預計情況會惡化(is expected to worsen)。珊瑚是由無數的珊瑚蟲構成,石珊瑚是其中一種,若有藻類共存,則是可造礁的一類,可形成堅硬的白色骨骼。珊瑚的繽紛色彩,主要來自其身上的共生藻,加上珊瑚蟲本身的色素而成。共生藻會吸取珊瑚蟲的代謝物,但其光合作用所產生的葡萄糖、甘油、胺基酸等,則可供給珊瑚蟲養份,故兩者共生。但若水溫過高,共生藻便會離開珊瑚,珊瑚一旦失去共生藻,欠缺大量養份,亦難以支持下去,只剩下白色骨骼,這就是珊瑚白化。
NOAA表示,今次白化由去年夏季開始,今年則由北太平洋擴展至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嚴重損害美國的珊瑚礁。專家指,夏威夷的珊瑚正加劇白化,預計最少持續至下月,是目前最受威脅,加上加勒比海正在升溫,附近一帶的珊瑚未來數周亦受白化威脅,估計今年底美國有近95%珊瑚礁面臨白化風險。另外,今年底或是65年來最強的厄爾尼諾(El Nino)現象的高峰期,亦即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海水進入較強的變暖周期,電腦預計印度洋和太平洋東南部的珊瑚明年將白化,令白化再擴展至全球,預計全球約38%珊瑚礁受影響,殺死逾12,000平方公里的珊瑚礁。今次珊瑚白化加劇的起因,普遍認為是厄爾尼諾此自然現象,但天文台前高級科學主任李偉才指出,人類有增無減的碳排放,才是珊瑚白化的元兇:「厄爾尼諾本身是自然現象,但厄爾尼諾會受全球暖化而加劇,無論是頻率,還是嚴重程度都會加劇」。珊瑚白化,失去的不僅是美景;因珊瑚礁是世界上生產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孕育無數的海洋生物,小至原生生物、大至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都以珊瑚礁作棲息之所,故珊瑚礁也被稱為「海中的熱帶雨林」,若珊瑚大規模白化,且無法及時復原致死,恐引發海洋生態危機。【相關報道】今年料破紀錄最熱超強厄爾尼諾作怪?
http://bit.ly/1P8lk1x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023/19344479
【氣象講場】「立冬」了!未覺凍咁古怪?
1 :
GS(14)@2015-11-09 07:47:59每年西曆11月7日或8日,當太陽達到黃經225°時,就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立冬」伊始,直至11月下旬下一個節氣「小雪」為止,反映古代中原地區開始入冬,本港雖至12月才算入冬,但立冬亦意味氣候上本港再次加快轉涼。不過今年立冬卻異常溫暖,天文台錄得最高28.7°C,雖未能打破2008年立冬29.4°C的最高紀錄,但仍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第五最熱的立冬。天文台早前已預計,今年因有厄爾尼諾現象,今個秋季(9至11月)可能會較正常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指萬物開始收藏,規避寒冷,農民此時則開始忙著收割稻作。北半球自「秋分」開始「日短夜長」,「冬至」的日照最短,而立冬則介乎秋分與冬至之間,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雖越來越少,天氣愈來愈涼,但因陸地還剩餘一定熱量,故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宜人,也十分有利冬作物生長,但此時北方冷空氣也具較強勢力,常頻頻南侵,不時翻風,令天氣轉涼。翻查天文台資料,上一個節氣「霜降」平均氣溫有24.4°C,立冬稍為跌至23.5°C(下跌0.9°C),惟下一個節氣小雪則顯著跌至20.9°C(下跌2.6°C),顯示氣候上本港自立冬後再次加快轉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記載中原古人將立冬分為「三候」,每一候代表每五天的景象,三候過後便到下一個節氣小雪。一候「水始冰」,即水已能結成冰;二候「地始凍」,意指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即野雞(雉)一類的大鳥已不多見,而海邊卻可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花甲(蜃),故古人以為雉在立冬後就變成花甲。因立冬正值收成季節,故民間亦有「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的諺語,指放飼的雞或野生鳥群有不虞匱乏的穀物可吃,所以常會生機勃勃的頻頻啼叫。而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重要的節氣,故在古代很受重視,皇帝會親率文武百官祭冬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109/19365886
三浩講場:清盤人的一肚苦水
1 :
GS(14)@2016-03-11 12:57:42最近兩個星期,亞視幾乎天天上報,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尤其是臨時清盤人與投資者之間的周旋,峯迴路轉。債務重組、員工欠薪、遣散及熄機停播等問題,天天都有新發展。身為同業,不禁有感而發,也想發牢騷!作為高等法院的代表,清盤人不時需要在短時間內及法律框架下,用其個人判斷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商業決定,為求達至盡量保護和平衡各方持份者的利益。但在現今複雜的商業社會裏充斥着各種利益及角色衝突,複雜的股東及債權債務關係,夾雜着公眾與傳媒的輿論、目光,構成四方八面的壓力點。夾在中間的清盤人所作出的商業決定,最終結局美滿,當然皆大歡喜(雖大多不曾聽見掌聲)。但當效果未及預期理想,清盤人很可能成為眾矢之的(揚言投訴及訴諸法律之聲則此起彼落)。清盤人都是個人委任制的,所以在個別情況下如有閃失,更需以個人名義負責。其風險之高及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再者,在資可抵債的情況下進行債務重組或清盤,過程本身就是充滿了衝突,何況企業是資不抵債,更容易引發爭議。當枱上的餅未能滿足在坐所有人時,每個人都希望能比其他人分到大塊一點。有見及此,文明社會的清盤及破產法例的基本精神就是要確保債權人能公平地分配到債務人的財產(pari passu principle),不能因某人的拳頭較大或呼叫聲較響亮就能分到大塊點!有限責任公司的概念,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但大家可能忽略一點,當一家企業經歷多年負現金流及最終出現負資產的情況,其股東權益亦隨之而蒸發掉。而其管理層對企業股東的誠信義務,其實應該轉移至整體債權人利益。如果該企業決策者繼續經營負資產企業,令其債務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對債權人損害就更加深!所以業界早已倡議應為「在無力償債情況下營商」(Insolvent Trading)立法規管予以問責。當企業無力償債時,有關董事如無合理解釋為何未能防止企業繼續招致債項或尋求專家協助壠動企業拯救程序,法院可以命令相關董事負上個人法律責任,賠償企業及其債權人。業界希望企業拯救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後得以盡早審議及順利通過!
Peterson
mailto:
[email protected]本欄隔周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11/19524598
三浩講場:洗黑錢真正目的
1 :
GS(14)@2016-05-08 01:42:17相信讀者們對「洗黑錢」這個辭彙都不感陌生,亦從字面對這種金融活動有非常形象化的認知。洗黑錢的目的就是要隱瞞資金的真正來源。從不見得光變成似乎合法的財產。「洗錢」的基本過程(特徵)主要有(i)存放(Placement),即把犯罪得益放進正常的金融體系內;(ii)掩藏(Layering),通過複雜的多層金融交易掩蓋資金來源及背後擁有人的身份;(iii)整合(Integration),把清洗後的犯罪得益融入經濟體系轉化為犯罪者的合法財富。讀者們未必知道,被控洗黑錢這類刑事案一向都是較難脫罪。主要原因是控方無需舉證確認資金來源是犯罪得益,只需掌握被告曾經參與若干與上述「洗錢」特徵的交易,便能成為起訴甚至定罪的足夠理據。反之,辯方除非可以舉證被告處理的資金來源是「乾淨錢」,否則,辯方可以依據的抗辯理由大概只有一個,就是「不知情」。在筆者接觸過的洗錢案中,印象最深刻莫過於一個「洗錢家族」。筆者在此案件中受聘為首名被告的法證會計專家證人。從法證會計角度再複查檢控機關的起訴文件,尤其就家族成員及其相關公司的幾十個銀行賬戶在數年間的交易紀錄作詳細法證調查並就調查結果向法庭撰寫獨立專家報告,詳細說明資金來源及流向等,並在缺乏全面的證據情況下提供專家意見。跟據辯方的交代,這個「洗錢家族」在內地及另一亞洲國家開廠搞生產及進行一系列「偏門生意」。因其「主營業務」性質所需,此家族生意涉及大量跨境和現金交易,涉及的銀碼數目總數更是「億億聲」,當中大部份交易是以現金方式提存和透過代理將資金滙走,以繞過外滙管制及高昂的交易成本。最麻煩的是辯方只能提供零碎的交易文件。從辯方提供的文件資料,第三方的證據、口供等材料,只能追蹤到大概一半的交易紀錄,其餘一半的現金流,筆者也無從稽考。作為法證會計師,筆者只會針對客觀事實不偏不倚地協助法庭,提供專家證人意見報告以便釐清事實真相。但從表證看來,任誰都知道被告都幾難甩身!結果,像電視連續劇情節一樣,被告在案件審訊其間「人間蒸發」。筆者不知道被告有否用自己的方法離開香港,或是被消失!最後整件案在被告缺席下進行審訊,並在無合理辯解下判罪。
Peterson
mailto:
[email protected]本欄隔周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06/19599444
【氣象講場】今年恐多風打 風季或10月尾都未完
1 :
GS(14)@2016-05-24 10:38:38逾半世紀有紀錄以來最強和最長的「厄爾尼諾」現象,將於未來數個月逐漸消退,天文台今年3月底曾預計,下半年有50%機會發展成「拉尼娜」,年尾或較多風暴襲港,惟美國氣象部門最新預測,拉尼娜將於夏季形成,並有75%機會在秋冬季持續,較香港早前預測的機率更高。《蘋果》根據天文台的技術報告和年初的氣候指標分析,本港風季今年近70%機會偏遲完結,意味今年年尾除可能多風打,風季亦有較大機會持續至10月底甚至更後。記者李鈺廷天文台在2003年1月發表的技術報告《預測香港颱風季節何時結束的概念模式》指出,只要計算南方濤動指數(SOI)3月與2月的差距值,以及赤道上空的平流層在1月的緯向風指數,便可推算今年香港風季是偏早還是偏遲結束。由1961至2000年間,香港風季平均於每年10月10日結束,最早在1992年8月17日,最遲在1974年12月2日,該報告以三分法,將9月或之前結束的風季定義為偏早(佔32.5%),10月1至20日期間結束的稱為正常(佔30%),10月21日或以後結束的定為偏遲(佔37.5%)。澳洲氣象局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的SOI為-4.7,2月為-19.7,前者與後者差距值為+15;天文台的報告指,若此差距值高於0.47,香港風季在該年將有90%機會是正常或偏遲結束。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則指,今年1月赤道平流層的緯向風指數為9.34;天文台的報告指,若此數值高於2.38,即今年1月赤道上空的平流層吹偏西的緯向風,香港風季在該年將有80%機會是正常或偏遲結束。根據這2項年初的氣候指標,加上天文台報告所列的推算方法,意味今年本港風季將有67%機會偏遲完結,亦即今年10月尾或之後仍有較大機會打風。天文台今年3月底曾預計,下半年有50%機會由厄爾尼諾轉為拉尼娜,惟全球大部分電腦預報最新的運算結果,均預測赤道太平洋東部水溫最快今年夏季跌至低於正常水平,亦即變為拉尼娜,NOAA氣候預報中心預計,今年秋冬季將有75%機會屬拉尼娜,較天文台早前預測的機率更高。民辦氣象網站「香港地下天文台」指,可能是赤道太平洋東部「海水冷卻的速度似乎比預期快」所致;香港天文台指,本月下旬將更新拉尼娜的預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23/19623954
三浩講場:借清盤之名搞政治?
1 :
GS(14)@2016-06-06 02:53:02最近留意到報章上很多有關政治(Politics)議題的文章。根據網上「維x百科」所述,國父孫中山先生就「Politics」一詞繙譯成「政治」,因為他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看完該資料後,本人即驚覺原來作為清盤人的筆者靠「政治」養活了一家大小已十多二十年!何解有此想法呢?因為清盤人的工作就正正是「管理眾人之事」!雖然深、廣程度不及管理一個國家,甚至乎一個社區的事情,但亦有不少共通點。例如兩者都是由少數人為大多數人的權益作出決定。讀者須知,就一般清盤案為例,清盤人的數目大多不超過兩位,然而不同階別的債權人、公司股東及其他持份者加起來的人數,少則數十名,多則上千。再者,清盤人所處理的公司資產均不屬於清盤人所擁有,極其量只不過是個「受託人」、「暫管人」的身份。嚴格而言,清盤公司的「剩餘」資產在資不抵債情況下應屬於整體債權人;如在資可抵債下,「淨」資產便應歸於公司股東。就正如一個地方的資源,從本質而言並不屬於政府本身而只不過是由政府團隊代為管理、分配及運用於該地方。由於不同持份者在重組及清盤過程中角色及利益上會有些差異,導致對事情處理、資源運用等會持不同意見或看法,有時甚至構成不同利益群的對立及角力,這與近年「香港地」的情況尤其相似。既然筆者在「管理眾人之事」的領域打滾了好些年,就讓筆者分享一下作為一個從業員的小小生存之道!正如先前所說,由於清盤案件是由小數人幫大多數人代為處理眾人的資產,所以管理及決策上的「透明度」必須要很高!例如徵詢了解各持份者意見、盡量統一或收窄分歧,適時滙報進度、闡釋決策及未來方向等,都絕不能偷懶(放飛機)。最重要的就是清盤人的「獨立性」。筆者在此專欄已不下數次強調作為清盤人代表高等法院執行法令,他/她在處理清盤案件過程中必須以整體債權人、股東及各持份者的利益為依歸。只要清盤人能堅守其「獨立性」,並在充份明白各方持份者的意見後,再以其專業知識及經驗作出決定,雖未至於有百分百的認受性,但筆者相信離一眾持份者的期望,不中亦不遠矣!反之,傾斜於任何一方的利益,甚至清盤人自身利益(別忘記清盤人費用一般是由公司資產支付),最終只會失去說服力及削弱自身本錢。無論是清盤也好,政治也好,希望有權「管理眾人之事」的當權者謹記,整體的長遠利益必須凌駕於一己的喜惡!正如Uncle Ben話齋:「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我們溫爺爺也有句名言:「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
Peterson
mailto:
[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03/1963857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