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影話:《對面的男孩殺過來》(The Boy Next Door)全無層次 等同強暴

1 : GS(14)@2015-03-19 09:04:47









這部驚慄電影拍得非常之令人眼花撩亂,好像不停的緊張和動作場面,不斷地刺激觀眾的神經。可惜,《對面的男孩殺過來》的編導沒有向仰止請教,不太明白甚麼才是神經病,甚麼只是一頭動物,無法產生有層次的驚慄效果,只餘下像被強盜打劫的驚嚇。懷恩古士文飾演一個無論怎麼看都不像只有19歲的青年。這是指外表而言,以角色的智商恐怕連10歲都沒有。整個引誘珍妮花洛庇絲的過程,等於是編導講過才算,一點都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女性便等待着一個年輕有六塊腹肌的和她上床。對於這個前設我們不必太介意。理論上搞一夜情是不會在自己的居所附近,尤其是鄰家的男孩。如果能夠這麼容易便搞上了,一定要有點感情的描寫才合理,更不用說第二天早上起床便後悔,並且這麼徹底。於是我們又一次看到電影人是多麼輕視女性,以及將其物化的心態。當然,過去已經證明這麼做是有娛樂性的,也受到觀眾歡迎。但這部電影有兩個非常有趣的角色:其一是懷恩古士文利用來接近珍妮花洛庇絲那個老頭,到底是甚麼東西?在同一屋簷下生活,可以完全不知道同居者是個心理變態的。那場地牢內發現一切有關珍妮花的東西,理論上應該是嚇人的,我卻覺得很好笑。導演為求達到劇情的目的,完全不擇手段,忘記他才搬來不久。第二個角色也是老人家,那個副校長。看上去應該是女主角要好的朋友,卻每次都說一些不中聽的說話,而且在知道事件的真相後,竟然是跟女主角合力演出一個騙人的計劃,讓女主角可以去到他的家中取回錄影帶。日光日白之下的偷進別人家裏,恐怕不是在拍驚慄電影,而是拍喜劇了吧!不是這部電影一無是處,故事本身不新鮮卻還算緊湊,珍妮花是有多少老態,還是性感迷人。但有一場戲可明白編導都不知變態者為何物便是懷恩古士文對着那位副校長說出自己有變態的場面。我相信十個變態的有九個早就殺死了她。對着一具死屍說話比對着一個還活着的人說話要恐怖百倍。在心理學上這類變態者都有自卑的成份,他們不會面對一個活人說出那些話,因為他們不能面對,只會對一個根本不會聽到他內心話語的死人才會說。這是變態心理學最基本的。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19/190813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687

蘋影話:《非凡生命歷》(Unbroken)為了娜姐 悶都要睇

1 : GS(14)@2015-03-27 08:41:33









安琪蓮娜祖莉做導演,真的呀,不是同名同姓的人,就是我的銀幕女神。《非凡生命歷》不是她第一部導演的電影,當然之前的作品我沒有機會看過,所以對我來說這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千萬不要以為《非凡生命歷》是那些演而優則導的水皮貨色,何止有紋有路,幾乎可以說是好片了。又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現在的社會大家都爭着告訴別人自己的故事,貨真價實,有假包換。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路易斯贊佩里尼怎樣由一個對自己,對前途沒信心的無聊男孩,變成代表美國跑5,000米的選手,雖然沒有奪得冠軍,但最後一圈後上飛快,圈速是56秒幾。在當時算是個紀錄。卻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原來準備參加並是大熱門的從軍,負責在轟炸機上掉炸彈。而本來的東京奧運會也取消了。諷刺的是他結果還是到了東京,只是不是個賽跑選手,而是個戰俘。《非凡生命歷》其實因為劇情並不豐富,有些地方是稍嫌節奏慢了點,但應該拍得到的效果,安琪蓮娜祖莉絕對努力達到。一種有距離的,盡量不太煽情的手法,讓電影看來非常有份宗教的純潔感。事實上這部電影的中心主旨便是人不要敵對,而是要原諒要寬恕。對於這個偉大的思想,誰敢反對。安琪蓮娜祖莉似乎很喜歡乾淨,也着重每一個場景的細節,但正因這樣,你會覺得自己是坐在冷氣有點寒的漂亮家居,看着有關非洲或者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兒童在捱餓,我們決定要捐一點錢給這些可憐的兒童。整件事都沒有所謂對或錯。我努力工作成了小資產階級不是我的錯,那些兒童捱餓也不是任何人的錯。世界本來便沒有平等這回事。影片的所謂災難性的遭遇,透過被美化的景象,彷彿隔着一層玻璃去看房間內上演的悲劇,完全不是用來感人,而是一種傳教式的美麗故事:一個人怎樣捱過各種非普通人能捱過的身心摧殘,最後得到生命的真諦。如果你們在不覺意的情況下看過二次大戰時的戰俘營,你會覺得電影中的待遇簡直是神的恩賜。而且最後每個生還的戰俘都身強力壯,滿身美麗的肌肉。當然電影的好壞不是自這個角度去看。我只是陳述了電影的某種特質。那個日本年輕軍官的心態,正顯電影的宗教情懷。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27/190912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009

蘋影話:《暴瘋語》角色扮演是精神病嗎?

1 : GS(14)@2015-04-08 09:10:10

李光耀,不是他媽的那個死後變成偉人的總統。好的獨裁者還是一個獨裁者,我們不是要找一個明君,是爭取人民的權利。這個李光耀是《暴瘋語》的導演。跟《衝鋒車》的導演劉浩良證明香港的新一代導演在劇情和鏡頭之間連接的邏輯上,都有更精緻細膩的表現。疾病的隱喻把病人怎樣地形塑化,蘇珊桑塔有她的明確解說。作為一個看了精神科醫生七年的病人,而且弗洛伊德老爺那種既有趣又容易玩的拼圖,也算玩得頗得心應手。尤其對於精神病人的犯罪化的傳統看法更為明白。但我近年看到的是我們對疾病的另類看法雖然沒多少變動,人們對精神病的看法倒有變化:混亂了精神病和罪惡之間的關係,算是另一種疾病的隱喻吧?一連串急速的剪接,觀眾幾乎可以說是等待患病的劉青雲角色怎樣殺死妻子。然後法庭一定會將案件視為精神病,把劉青雲這個兇手判進精神病院,而不是監獄。這個開始起碼有兩個現在一般人對這類罪惡的誤解。第一是很多人利用精神病的理由逃避罪惡。其實這反而是一般人利用這來解譯這種惡行,為自己的所為脫罪。第二是精神病人根本是很少暴力殺人的,殺人者永遠都不是精神病這麼簡單。正如電影要問的是:正常和失常的定義到底在哪裏?示威者和毆打示威者的人之間,誰才是正常。我的答案是,你問錯問題了。暴力其實不是病,是常態。所以任何暴力的犯人都應該為自己的罪行負責。這部電影當黃曉明出場後,看慣類型片的觀眾,一定知道這不是一個劉青雲的故事,而是黃曉明的故事。本片也以細膩和後段較為緊湊的方法,讓觀眾看着黃曉明這醫生,怎樣由看似正常,一步一步地走向失常。加上利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也相當手到拿來,將所謂童年陰影,以令觀眾意料之外的手法來呈現。是精神病電影拍得少有的佳作。也許觀眾們關心的是精神病的問題,甚至進一步有關人格構成的通俗理解。但這部電影最令我關心的是:影片內黃曉明不斷地說劉青雲有病。劉青雲不斷地要反證自己沒病。這是一種話語權的問題。誰有權去說誰犯法,誰沒犯法?這個話語權誰屬,才是我們該關心的事情。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408/191040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30

蘋影話:《回憶中的瑪妮》蒼白漂亮的夢與真實

1 : GS(14)@2015-04-09 19:20:02

前數年某一個夏日,獨個兒走在京都的街是因為太早起床而仍然意識矇矓?還是忽然走了神,當時的街道上人不太多,一個又一個男或女的影子,在我的面前飄過。很奇怪,總覺得十多二十年前的日本不是這個樣子,好像有甚麼東西失去了,也許當時剛發生福島事件不久,意識上突然將兩者連繫起來:顏色,日本少了很多的顏色,或者京都是古城,不會有人穿得像東京街頭那些公主病少女那樣鮮艷得虛假。《回憶中的瑪妮》在我心中是一部京都式的動畫電影,你會以如歌的行板的速度來漫步觀看各個身穿簡約服裝的男女,你看到的是沒有閃亮燈光的白日廟宇。我總覺得人頭湧湧的清水寺是京都內的一座繁華孤島,當你離開清水寺步行十分鐘,會發現整個京都不是清水寺那幅景象,而是《回憶中的瑪妮》。大概因為背景是參考北海道的風光,電影散發着沉鬱而明亮;無色而多彩的背景,說不出的優雅和細膩,更加凸顯了宮崎駿式的動畫電影追求的光影效果。改編自外國兒童小說的故事,其實我絕不喜愛,總是描寫一個古老的豪華大宅內,一個孤獨的小女孩,背負着某些破敗了的歷史,然後由一個外來的過客去解開這個謎,而這個過客,最後總能在經歷中找到了自我。太多這類資產階級無病呻吟的作品了。不必爭論這部電影內兩個小女孩:杏奈和瑪妮之間接近脫軌的愛情是同性戀呢?還是普通深厚的友情。看你是站在甚麼樣的立場,而且我總覺得導演米林宏昌也拿不定主意,在杏奈和瑪妮相遇之後,杏奈的打扮漸漸變得中性化,相反,有不同頭髮顏色的瑪妮,活像永遠長不大的漂亮洋娃娃,這段感情無論是同性,或者異性,大概都是愛情吧?當然,最後你會明白這是一段甚麼樣的愛情。孤獨會不會是如今日本女性的心態?不論從任何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杏奈的孤獨性格,都是一種只存在於她自己內心的病態,世上的其他人都沒有拒絕她進入廣大的圈子內,相反,這個圈子很明顯是由她自己建築而成,在我成長的文化中,總是看到日本男人刻意地把女性描寫為一個漂亮的娃娃,除此以外甚麼都不是。杏奈的孤獨到底來自本身還是有社會意義的?我不知道,只知道她們是那麼的被歧視和寂寞。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409/191053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17

蘋影話:《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Age of Ultron)救命呀!累死了!

1 : GS(14)@2015-04-24 09:05:25

怎麼好像一切熟口熟面,都是看過的情景?但好像又有些沒看過,到底第一集的場面有多少在第二集重複了?實在算不清。同樣的群鬥,同樣的特技形式,同樣的場面,不是爆炸,便是那些打不死的英雄來一個殺一個,然後惡人又威力無窮,把我們的復仇者聯盟英雄一個一個打倒地上,而他們總是能夠爬起來。坦白說,有很多地方我是閉上眼看的,老人家實在吃不消那些不停令眼球急速移動的動作場面。當然,你不能說不好看,因為單只是官能刺激便有得你看個不亦樂乎。只是我有點不明白,先透露一點劇情,你可以不看下去,但我認為其實無傷大雅。反正你也不會理會劇情:為甚麼綠色的變形俠醫最後選擇離去?他和黑寡婦之間發展的一段情為甚麼是不可能?大家都是超能人,沒有任何不可以談戀愛的理由。結論只有一個,便是編導為戲劇而戲劇。本片還有一個頗黑色幽默笑點:當整個城市被摧毀時,千鈞一髮時,森姆積遜的團隊帶着救生船來把人民運上安全地方。不過正如同類電影,你實在不會明白在城市摧毀時到底死了多少人?那些被救的倖存者佔多少比例?而這類電影永遠這樣便代表了行動的成功,死了的人都不算數。論到打鬥和電腦特技的設計,本片不是一流也差不多是最頂級的了,不斷地閃動的動作場面,看了十分鐘我的眼睛便吃不消,也有點頭暈。坐在我旁邊的年輕人卻沒有這種情況,所以大家不要擔心,只要你夠年輕,這部電影便合你的口味。然而,我之所以問變形俠醫和黑寡婦之間何以不能相戀,因為我早已找到答案:便是這類電影很奇怪,只許有性象徵,而不許有實際上性意識。這些超能人都是清教徒。或者應該說他們是戰鬥的機器,是打救人類的英雄,這些英雄永遠是去性化的,甚至是去戀愛化,以保持一種孤獨的犧牲意味。說得更坦白點是這些電影的人物都是任意設定,不講理由的。而本片的奸人奧創無論觀眾怎樣看到他在前半部電影怎樣英明神武,像無敵的怪獸。到最後不知怎麼總是忽然之間變成了蠢材加無能者。以忠和奸來產生戲劇性的電影,奸人的設計其實很重要,大家重看《大時代》應該明白。所以本片餘下來的優點只有不斷地打,進場的觀眾也應該預先知道了吧?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424/191233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882

【蘋影話】《我的少女時代》我犯賤 不應看這部電影

1 : GS(14)@2015-11-02 08:22:29

一個患病的老人家去看這部電影,可能是對它的侮辱。我戴着口罩,穿上羽絨坐在戲院內看135分鐘的《我的少女時代》,一動不動的。電影真是一場對90後的懷舊嘉年華:熱鬧、天真、搞笑、愛情、悲傷、成長,和對權威的抗爭。你怎麼也想不到原來兩個多小時的校園青春電影,會塞得這麼滿滿的,豐盛。我這個好色老人應該看得眉飛色舞吧?尤其有這麼多少女在我的面前走來走去。這不是曾經告訴過別人,這是我退休最快樂的生活嗎?我腦袋內總是想着我在90年代做了甚麼?等待明知會帶來不幸的解放?每天想盡方法討好上司,想盡方法搞好那個所謂副刊。其實這部戲的情節離我已有一段很長的日子,甚至在我校園生活裏,都完全不記得有這些情節。愛情?是甚麼來的?只是一片迷霧。我想起的對男女不同的感覺,竟然來自看鹹書、看AV。怎麼我的年代更久遠,卻找不到純情?也許其他人有,只有我是一片空白。金錢是一個重要原因。《我的少女時代》你看到很多堆在一起的,刻意弄在觀眾面前,令這群還是青春的世代被迫提早懷舊。我還未看到一半,幾乎已經肯定最後會有一場多年後初戀愛侶的重逢。因為這其實是一群80後,只是成長於90後,在資本主義加速老人消費的年代,80後已經是銷售對象了。你看到的每一個圖像都是豐富而多姿采的。因為經濟已經起飛。我們那個年代還不斷擔心成績萬一太差,將來怎能找到工作?還有愛情生活嗎?我這樣老是想着這些來看這部電影,根本便是一條錯誤的進路。陳玉珊真是對故事的時代掌握得入心入肺,那是部開心的電影,應該從校園片的角度去看。像我這些老人還是看湯漢斯好了。雖然那是一部台灣電影,香港觀眾不斷地看到的卻是表示那個繁華美好年代香港的圖騰。劉德華、《家有囍事》等等,都是娛樂界的東西,因為這部電影擺明便是娛樂觀眾的。但,對不起,我覺得這部電影完全是公式化。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女人不愛,男人不好。男女主角被拉在一起的速度都有點急不及待。至於結尾,當然給我這個老土的編劇猜中了。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1030/193528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713

蘋影話:《哪一天我們會飛》我們只在中學會飛?

1 : GS(14)@2015-11-13 08:47:51

我也曾在九龍城看着一架飛得很低,差點連機上的人把臉貼在玻璃窗貪婪地看着當年被稱為最神奇的飛機場都看得到,驚嘆地怎麼會讓機場建在人煙稠密的地方,而且距離民居如此地接近。我在想,住在這裏的人每天受到這麼巨大的聲音,會不會吃不消?還是已經習慣了。而我後來聽到住在那裏的朋友總是說,很懷念那段日子。是嗎?當飛機飛過你家的上空時,聲音不會蓋過《大時代》的對白嗎?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對這部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都有代入感。我便沒有這樣美麗的學校生活。就像所有青春校園愛情電影,黃修平把夢想都放在夢想裏,即是說,不去面對現實,盡情地利用過去總是美好的,校園生活總是最快樂的,我們每一個的心中都想過自己會飛上天。夢想着一個好像每一人的人生都應該經過的欷歔而美麗的過去。這個夢黃修平實在發得很過癮,而且作為類型電影,他已經把這個類型的所有特點和吸引觀眾的方法都用上了,在簡單而細緻設計過的對白,以及必然要有一個漂亮可愛的青春少女,玩盡了這個類型,令人覺得導演不單在個別場面上拍得平實但精采,還控制了整個夢的,近乎潔癖般白的世界。懷舊電影的公式必然是過去的人生最值得懷念。楊千樺和林海峰這對夫妻,原來是打中學時便是一起飛過的,只是當他們長大後他們乘坐的,向着盡頭的前方飛行的飛機,慢慢地降落了,不只不會飛,還很容易撞機。成年人的生活總是困在各種自己或身不由己所造成的鐵籠裏,失去了自由,失去了飛行的樂趣。《哪一天我們會飛》這句說話其實應該是過去式的,成年人無法再飛了,要找回飛翔的樂趣,只有回到校園內才可能,還是一種駕駛遙控飛機的那種模擬飛行。青春之愛總是純潔而朦朧的。因為就像本片一般把現實世界完全割斷,或者更嚴重地說排除出去,每一個角色無論是學生時期,還是長大成人後都只是扮演被設定的角色。尤其校園的年代,你看不到幾位主角的家庭,他們都沒有日常生活,只有經過漂白的夢。所以份外感人,份外美麗。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1113/193703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42

蘋影話:《史諾比:花生漫畫大電影》(Snoopy:The Peanuts Movie)一切隨俗 聖誕快樂

1 : GS(14)@2015-12-28 08:40:55

我有兩個選擇:其一是《花生漫畫》的動畫化,其二是《小王子》的動畫化,結果我選了前者。我這個很沒深度,對於《小王子》硬是看了兩次都無法投入,對於一個小王子在一個星球上的故事,實在不太明白它的意義在哪裏。《花生漫畫》有非常重的美國生活漫畫的味道,比較沒有那麼離地,俗人如我,當然較有投入感。一個是夢,一個是弄破你的夢。不過,我想其實我是沒得揀,《史諾比:花生漫畫大電影》拍成了美式動畫電影,顏色鮮艷無比,戴上3D眼鏡看簡直是心花怒放,美麗得教人瘋狂,尤其當你進場前,和散場後,離開電影院時,看到四周都一片灰暗,完全沒有半點顏色,頓時覺得自己剎那掉進另一個世界,非常希望回頭再購票,整天躲在艷麗的顏色裏,不去面對任何現實世界。
Charles M. Schulz創作這個漫畫時,我還未出生,那是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一個知識分子在混亂的世界中,找尋日常生活的一份既荒謬又整合了的情懷。大電影有一幕是史諾比駕着飛機到處衝,在漫畫內這種想飛的心態,總在史諾比的思想中深刻地存在。大電影給他飛個飽,相當有人情味。改編成為大電影後,幾乎是原著的再翻新,黑白的平靜世界,間中的雋語警句總覺得他們之間有一種既親切又疏離的味道。電影卻發現一條明顯的公式:史諾比和查理布朗的關係,不像大雄和叮噹的關係嗎?幾乎連其他角色的架構都一模一樣,同樣應該比我還老的人物,都是長生不老,仍然是小學生,或最多是中學生的校園故事。還有本來一事無成的查理布朗追女仔的橋段,千方百計地引她的注意,最後成為天才英雄。但這個故事卻說平凡的人,就是平凡的生活,所有英雄和偶像都是假的,是群眾起哄的結果,查理布朗的好成績只是靠撞彩而已。隔籬放映院的《小王子》故事到底是怎樣發展?我坐在的影院正以3D,上映着一部非常典型,熱鬧又多色彩的電影,粉絲應該不會失望,只是當我被迫離開戲院時,卻感到十分空虛。太陽,你失蹤了嗎?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1225/194254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034

蘋影話:《末世街10號》(10 Cloverfield Lane)荒謬原來是真實

1 : GS(14)@2016-04-15 16:30:14

很喜歡看到尊高文(John Goodman)精采的演出,原來他只比我大幾歲。大家有沒有看過88年左右明珠台有部美國處境喜劇叫《肥媽日記》(Roseanne)。當年是我最愛看的處境喜劇之一,也抄橋無數。雖然後來他拍電影並沒有代表作,但每次看到他,我都份外有一份親切感,所以也許影響了我對這部電影的觀點。《末世街10號》只是部低成本、由幾個演員演出的電影,卻非常有緊湊力。有很多觀眾看完後覺得其不知所云,非常失望地離場。對於我,這是人類對未來雙重恐懼的展示:被監禁、被其他不知名的東西侵略。只要你現在在香港,你便感到其中的寒意。Mary Elizabeth Winstead因為感情問題逃離現在的生活時,卻在半途遇到了車禍,醒來發覺被囚禁在一座地下室中。陌生人尊高文對她說,其實她很好運,因為外邊的世界已經大滅絕,人類都死光了,是他救了她。這樣荒謬的說法當然不會令她相信,直至有一天她爬上逃生梯,看到外面的世界,一個滿臉紅斑的婦人拍打着窗戶,要她放其進屋內,她才相信原來荒謬也許是真的。外邊的空氣有毒,吸了便會死亡。影片的前半段就只有三個人在地下室內演出,玩的似乎是變態狂人把她捉來玩弄,而女主角努力地企圖逃離魔掌,直到她發現這個肥男人可能不是變態,或者是瘋狂的,才放棄逃跑的念頭。這是第一重荒謬。然後第二重荒謬來了,原來肥男人口中的女兒,似乎是他自己殺死的,原來第一次她沒看錯,這個人不只瘋狂,還是個暴力的變態者。真和假已經分不了,當然是先走為上着。我們的確恐懼未來會活在一個專制極權的社會之中,沒有自由沒有民主的世界,只有幽閉恐懼。如果是香港人便會有這個擔憂,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其實在我們香港這個家外的世界,其實也面臨崩潰?人類正在遇到危難,地球的一切都在瓦解。香港帶給你恐懼,你卻沒留意原來荒謬也是真實的,危機到處。你已經不知可以逃到甚麼地方,我們都住在末日街了嗎?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415/195716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386

蘋影話:《嫲煩家族》老年人的青春片

1 : GS(14)@2016-05-08 01:44:19

這部電影暫時還是上映特別場,我覺得它會在正場上映,因為這是一部相當有趣的電影。《嫲煩家族》是山田洋次繼《東京家族》後,幕前幕後原班人馬再玩一次的溫情家庭喜劇。老電影大師晚年的創作力不但沒有減弱,不斷有各種類型作品推出,每一部都是上乘之作。和韓劇的愛情夢幻世界不同,日本電影自福島事件後,家庭之間的關係成為人與人之家的中心。大部份電影都是講述家庭之間的事,即使是只有幾姐妹沒有父母的處境,都是家庭電影的格局。如果從韓劇和日劇、日本電影來比較,很明顯地看出兩個國家現在處於甚麼狀況之下,人民的訴求完全不同。面對各種災難,而又是一個以忍受力高為榮的民族,遇到不幸事件並不從改革入手,反而更加強化舊有的價值觀,來作為整個民族生活的支柱。《嫲煩家族》裏的嫲嫲有甚麼重大的麻煩,只是忽然之間有一天拿出一紙離婚書,表示自己很希望離婚。於是那個大男人,老實又有點好色的老年人,忽然面對相伴多年的人的離棄。整個家庭由兒子到女兒等都頓時陷入一片不知所措的地步,急速舉行家庭會議,企圖解決兩個老人家的問題,從而引出這個家庭內部某些積聚多年的情感問題。但其實真正中心的思想是蒼井優的一番話:我覺得你們很幸福,因為她的父母離婚時,是母親忽然失蹤,而她的哥哥又跟其關係不好,所以根本沒有所謂家庭會議。能夠全家人坐下來談論問題已經是一種福氣。山田洋次其實也是在拍一個家庭的夢,一個無論甚麼問題,最終都和樂解決的家庭夢。電影在拍攝這個家庭居所附近的街道時,總安排背景中有一個老人在路上走過。暗示這是一個日漸老化的社區。然而,在老化的社區內卻保留舊價值的精華。以喜劇的手法訴說這個日本家庭的身在福中不知福。甚麼事情只要坦白說出來便可以解決。影片若在正場上映,千萬不要錯過。大師拍出活潑而又溫情的故事,令你真正笑中有淚。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506/195994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7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