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哥的觀點:一方面是因為這次峰會的主題涉及到“跨屏時代”。這個詞一下讓人想到前兩年業界熱議的“四屏時代”,其中透露的是更多的廣告載體與展現數量;另一方面,DSP廣告是當前全球最熱的互聯網廣告交易形式,寶潔公司2014年有70%以上的廣告都是通過程序化購買實現的,國內的很多大中型企業也開始重視DSP廣告的投放。2014年,中國移動廣告市場規模達275.6億元,較2013年增長137.38%,在整體格局方面,移動廣告平臺競爭趨向白熱化,移動化比例還不算太高的DSP成為廣告商的必爭之地。
當然,DSP廣告被重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DSP是“互聯網+廣告”的最好廣告形式。DSP結合企業的CRM數據、網站第一方數據、企業自采的第三方數據,恰恰為“互聯網+”融合傳統企業提供了一個可行性方案。DSP是企業信息化方面的互聯網化,同時也是企業營銷的互聯網化。企業品牌宣傳、用戶洞察以及通過數字程序化廣告投放而帶來的大數據,對下一波數字營銷策略以及未來產品設計起到指導作用。
以DSP為代表的互聯網廣告也就跟O2O、平臺及生態一樣,成為“互聯網+”落實的一個途徑,成為“互聯網+”不可缺少的內容。是以,本文從“互聯網+”角度與大家探討互聯網與DSP之間的關系。
大數據對DSP的推動及影響
幾年前大眾對big data的探討還是止於紙上 ,幾年後則是落實在各種理論及具體應用上。阿里則直接將當這個階段定義為DT時代,足見其對大數據的重視。而當前,大數據又成為“互聯網+”融合企業的重要途徑之一。DSP的興起離不開Hadoop、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目前DSP行業是大數據商業落地的最佳模式之一。在大數據產業迅速發展之前,品友做的是人群定向廣告,即,通過對接某一個媒體網站,分析它的訪客行為,為這個媒體網站優化管理它的廣告位;或者對接某個品牌的官網,對它的訪客在其他的地方進行再次曝光,引起關註,叫做“訪客找回”。現在來看,這些都是大數據的早期表現形式。
說說大數據對DSP廣告的影響,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對DSP行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帶寬的增加以及機房費用的降低,使得大數據融入DSP的成本也大為降低。同時,DSP廣告也可以通過數據報表與曲線形象的為客戶表達出廣告投放效果,展示大數據在每個服務行業的典型應用。具體的應用形式則是,每個行業都會有一個相關的數據分析工具分析該行業及企業的全部數據與維度,是一種個性化與定制化的廣告服務業務。
品友互動的大數據觀
作為國內最大的DSP廣告服務提供商,品友認為,當代的人們生活已經離不開廣告。沒有廣告的宣傳與導購,人們無法從數以千萬計品牌與產品中挑出高質量的以及適合自己的產品。企業更是離不開廣告,每一個時代都離不開廣告,只是廣告形式有所不同。譬如互聯網時代就需要互聯網廣告的形式,而當前網絡則已經進入DSP時代,整個行業則都在關註與研究DSP廣告。研究的不是廣告存在的意義以及對人們心理的影響,更多的則是探索如何通過大數據更好的為商家提升廣告的效能和效果。實現廣告效能與效果的提升離不開大數據支撐,同時想要實現更好的廣告效果,如何覆蓋更多的人群,都需要通過移動的數據試錯與數據分析。沒有大數據,就沒有如此完善的DSP廣告。
品友服務各行業用戶多年,擁有非常全的行業數據。對於這些數據的應用,大多還是發乎品友止乎用戶的數據服務上,即為程序化廣告投放的客戶服務,並沒有做數據交易的想法。而對於這些大數據的認識上,品友也有深入的見解。就如品友互動創始人黃曉南所言,數據本身沒有任何價值,數據的價值在於流通。只有流通起來的數據,才能顯示行業的情況,才能反應行業中相關人類的各種行為,進而才能進一步分析每個人與物的屬性。
移動互聯時代DSP廣告成為主旋律
移動互聯讓廣告投放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與個性化,同時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讓每個人都擁有了多個移動設備,所有的移動產品都是信息化、數字化與智能化的產品,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傻瓜化的產品,要求所有操作都是可視化的懶人操作,所以幾乎每個移動設備都要配備一塊兒屏幕。無論是移動媒體、樓宇廣告、智能硬件、可穿戴裝備,以及家庭互聯網中的電腦、手機、PAD、電視等四塊屏幕,這些設備具備屏幕展示,都是DSP廣告的優良載體。品友互動這次在上海的第五屆品友會的主題正是跨屏時代,跨屏展示將會成為程序化廣告投放的發展主流。我們常說展現是DSP廣告的最大價值,如何將展示渠道最大化則是DSP企業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有數字化展示的地方就會有DSP,這個說法一點兒都不誇張。品友移動正在研究樂視TV等互聯網智能電視的程序化廣告投放程序,適配電視屏幕的DSP展示技術將會成為程序化投放廣告發展的一個方向。能夠展示DSP的遠遠不止於上面所說的幾塊兒屏幕,更多的與各種場景相適配的屏幕正在被不斷開發並應用。物聯網以及智能家居的發展將會帶來更的DSP展示載體。在將來,DSP廣告是完全可以出現在你的Google Glass上的,在你開會的全息投影的場景中,在你遊戲頭盔的虛擬現實遊戲世界中,都有可能成為DSP的展示載體,DSP已經成為移動互聯時代廣告主旋律。
從“互聯網+廣告”到DSP廣告
總理多定義的“互聯網+”是一種政策,即“通過“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這意味著互聯網+本身就是一種服務,具體則是通過上面所列的這些技術來實現互聯網與傳統企業的融合。廣告這種純服務企業的商業形式,與“互聯網+”一樣也是要融入各行業的,同時廣告與媒體一樣,在每個時代都是以最新的形式與頂尖的技術存在的。在當前的“互聯網+”大時代,DSP是廣告行業最先進的廣告形式,也是互聯網+廣告的較為成熟的模式。
同時,“互聯網+”融合各行業的初級階段是實現行業的信息互聯網化,這恰恰是互聯網廣告存在的基本作用。互聯網廣告將產品信息廣告化與信息化以數字的形式呈現在網上,更高級的廣告模式DSP則將廣告展現做了最大化的適配與個性化處理,將廣告投放的效果提升,並實現全網廣告的整體投放與檢測,這正是互聯網+行業最需要的產品形式。如果說大數據、雲計算等是“互聯網+”融合傳統行業的方式,DSP等互聯網廣告形式則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將會成為傳統企業的多維度大範圍信息化的必需。
在以往對“互聯網+”的研究中,偉哥與朋友討論過電商、O2O、平臺、生態、極致單品、社群等多種融合傳統企業的方式,唯獨沒有探討過互聯網廣告這種直接可以將企業營銷信息化的形式。現在來看,DSP這種廣告形式可以算是一種比較高效的快速實現企業營銷信息化的方式。
如果將DSP推而廣之,則會有更重多的中小傳統企業實現信息化,這就邁出了其轉型升級的第一步,這個意義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當然,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品友互動這樣的企業誕生。
那麽,品友互動是否介意做個“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導師呢?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吉偉,自媒體人,微信:mcjave,公號:王吉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機器人概念在中國資本市場被炒成風口上的豬,但實際上,大部分機器人公司還是在低端掙紮,缺乏核心技術。事實上,僅僅有概念、園區土地和政府補貼,並不能產生一個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行業。
“我就坐在他旁邊,明顯感受到血肉之軀發出了鋼鐵的力量。”廣證創投副總經理王彥和參會的人們調侃道。
2015年5月23日,在廣州證券舉辦的一個主題為工業4.0投資策略的沙龍里,廣東伯朗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伯朗特)董事長尹榮造,在用三分鐘時間介紹自己公司時,這位大約1米65、戴著無框眼鏡的湖南人,笑瞇瞇地從正常語音語速跳轉為男高音,朗誦《伯朗特夢》一詩,接著清唱一曲《伯朗特人》,中途破音讓現場笑成一片。
在此前4天,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明確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計劃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機器人正是要推動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
《中國制造2025》發布後第二天,A股市場機器人概念股就有十余只漲停。尹榮造的伯朗特,則是新三板市場上頗受券商追捧的機器人概念股。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數據,2013年中國購買了全球1/5的機器人,首度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買家。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5月下旬公布的最新數據,2014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5.6萬臺,約占全球市場總銷量的四分之一,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沈陽金杯汽車公司找到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發AGV機器人。15年後,脫胎於該研究所的新松AGV與通用汽車全球采購部簽訂AGV機器人供貨合同,結束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
但在核心零部件技術缺失的情況下,中國機器人公司時至今日仍然在低端徘徊。
從廣深高速公路大朗、松山湖出口下來,進入大朗鎮轄區。據大朗鎮官網數據,這個位於東莞市東南部、118平方公里的小鎮上,登記企業總數有31060家,沙步村是大朗鎮下轄的28個社區(村)之一,有50多家企業,主要是手袋廠、五金模具廠、毛織廠。
沙步村公路兩邊多是三四層、紅色外墻的小工廠單體建築,伯朗特有著兩間廠房、一棟四層辦公樓的院子,給人鶴立雞群的感覺。
此前,伯朗特也就是在沙步村村口租了個約300平米的場地,2012年3月才搬到現在的地址。《伯朗特人》和《伯朗特夢》,還被印在了辦公樓大門口、淺黃色的外墻上,用的是藍色字體,一左一右呈對稱狀,最底下兩行文字甚至記錄了它們的原創、定稿時間。
不僅尹榮造,伯朗特的董秘劉舒燕在向到訪的投資人、媒體介紹公司時,也會唱起這首《伯朗特人》的廠歌。她還牽頭為這首歌編了一支舞,每個周一早上公司全體員工升國旗的時候,歌、舞、詩,都要練習一遍。舞蹈動作主要在手上,乍一看有些像是機器人。
2014年1月伯朗特在全國中小企業股權交易中心(新三板)掛牌以來,尹榮造表示迄今已經接待了260多位前來學習經驗、有意上板掛牌的企業。
尹榮造生於1980年,2000年中專畢業於湖南常德機電工程學校機械制造專業,先後在廣州、東莞工廠里做過鉗工、鈑金工、搬運工,經常挨師傅罵,2002年,他成為東莞一家臺資企業一名賣機械手的業務員,後來成為該公司的深圳區業務經理,2008年5月,他和公司的東莞、中山、廣州三名業務經理共同創辦伯朗特。
尹榮造還記得,2002年向客戶推銷機械手的時候,很多人看到模型還不知道機械手到底是什麽,甚至還有制造部的主管問這是不是飛機,他對南方周末記者感慨,“那時候人工很便宜,要把機械手賣出去,就像賣保險一樣難。”
第一筆業務,只賣出去4臺,還是賣給一家日資企業高管創辦的公司。
2008年創業,制造業也面臨金融危機,人們對機械手的接受度已經改觀,“一些中小企業已經在考慮買機械手了,只要再推它一下就可以了”。
創業前半年,伯朗特並沒有自己的產品,租了一個小鋪面,主要是倒賣二手機械手、代理日本品牌,甚至還找人代工,此後決定自己敲敲打打生產。
2011年10月,在一個用鋁型材搭起的辦公桌旁開股東會,尹榮造提出2015年公司要上市,當時聽者多不以為然。其實,尹榮造對資本市場完全沒有概念,直到一年多後的2013年1月,他的一位法律顧問問他,究竟是想上主板、中小板,還是創業板?尹榮造坦承自己也不懂,反問,“有什麽區別嗎?”
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將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試點由北京中關村、天津濱海、上海張江、武漢東湖擴大至全國。第二天上午,尹榮造收到這位律師用短信發來的這個消息。當時他正好在廣州一家職業學校演講,他在演講里說,“我感覺中小企業的春天來了”。
4個月後,伯朗特向全國中小企業股權交易中心提交了材料。2014年1月3日收到通知,隔天尹榮造就去了深證中登公司做股權登記,成為新三板試點擴容以來第一家來登記的企業。20天後,伯朗特和另外265家公司一起,成為新三板擴容後第一批掛牌企業。
不得不說,參觀伯朗特的廠房,很難喚起“高科技”的感覺,更像是一個大的機械加工、組裝車間。2014年初,伯朗特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當時他們共計168名員工中,本科學歷的僅6人,大專以下占了78%。
同年5月入職的研發副總經理羅小青,也就是高中學歷。這個出生於1972年的中年人,曾經做過模具廠的編程員、廠長,金屬制品廠的工程部經理,花了半年時間,研發出了伯朗特第一款六軸機器人,他說這款機器人自己在腦袋里想了很多年了。
不過,借力資本市場,最早4名創始股東平均持股的伯朗特,變成了以尹榮造為主的伯朗特,尹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伯朗特的股價現在30元上下波動,市值約10億元人民幣。
伯朗特的對標標的是,在創業板掛牌的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
新松成立於2000年,脫胎於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並以該所前所長、“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的名字命名。蔣在公司成立的三年前去世,他的學生曲道奎現任該公司總裁。
相比其他“半路出家”的機器人概念股,新松從一開始就聚焦機器人產業,它是伯朗特的對標的企業。四年多前的2009年10月31日,新松在深交所正式掛牌,成為創業板首批28家上市企業之一,也成為中國“機器人”第一股,並以“機器人”這一行業名詞作為公司股票名稱。
2015年5月26日,新松的市值約為600多億人民幣。一周後的2015年6月2日,新松市值創下歷史高點——820億元人民幣。
2014年,新松的營業收入約為15億元,約等於伯朗特的18倍。全球機器人巨頭、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2014年的營收為43.78億美元,新松與發那科之間還隔了17倍的距離。
讓尹榮造引以為豪的是,最近三年的財務數據顯示,伯朗特的毛利率都高於新松,2014年更是達到了48.1%,比新松高出12個百分點。尹榮造沒有說出的另一組數據是:新松最近三年的銷售凈利率都在20%左右,而伯朗特2014年最高也只有7%。
尹榮造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別人說我踩著兩個風火輪,一個是機器人、一個是新三板,既然人家都這麽說了,我還不好好用這兩個風火輪,豈不是精神病?”
這個話的背景是,機器人正在成為中國智能制造的風口。隨著中國年輕一代勞動者不願意再像父輩那樣幹“臟累苦”的工作、人力成本上升,中國制造業正在經歷一場“機器換人”的變革。
相比2008年時候客戶簽了合同、交了定金,才帶著設計師去現場踩點拍照,現在企業只要有訂單做,接訂單時就要考慮自己產能夠不夠,機械手、機器人已經被考慮在成本里了。
伯朗特辦公樓和廠房中間的空地上,就堆放著已經打包裝箱、等待運走的機械手和機器人。而尹榮造辦公室的墻壁上掛著一塊黃底紅字的牌,上面寫著:2026年要實現百億伯朗特、2033實現千億伯朗特、2058年實現萬億勃朗特,“別人聽我說這話覺得這個屌絲是個精神病,就像當年人家說馬雲是精神病一樣。但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你說客戶有沒有機器換人的沖動?”尹榮造記得,2004年,一臺變頻1200機械手要賣7萬-8萬元,現在更高配的同款產品,售價也只有3萬-4萬元,機器成本降了一半,而人工成本卻從當年800元漲到4000元,提高了4倍。
面對一批企業的遷移和對產業空心化的擔憂,政府似乎更急於幫助當地企業完成“機器換人”的轉型升級。以東莞為例,2014年8月,東莞市發布了《“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從2014年起,市政府每年出資2億元,連續3年共6億元支持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最高補貼比例可達設備總額的15%。
東莞的這一補貼,要求項目設備和技術投入100萬元以上。在尹榮造看來,一些被捧上天的樣板工程實際利用率不足,或者主要補貼了外資品牌。
據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發布的數據,2014年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5.6萬銷量中,中國本土供應商的銷量僅為1.6萬臺,占比不到30%。2015年5月初,被多家媒體報道的長盈精密東莞松山湖“無人工廠”,采用的設備主要來自日本發那科公司。 尹榮造曾在東莞市政府召集的機器人企業代表座談會上提出,能否在機器人企業實行增值稅征17退14,以市場化的方式對機器人實現產業化的企業予以補貼。他覺得最公平的方式就是,“大家有本事就把它賣出去、產業化,這才是公平競爭。”
這個提議最後以國稅和財政收支兩條線、地方無法協調,而被婉拒。
“我們沒有奶吃,只能靠市場擠奶,在市場奔跑,向市場要錢。”尹榮造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讓企業制造出企業能消費得起的產品,“機器換人”自然而然就會換過去了。制造企業被市場倒逼,即使沒有補貼也一樣會機器換人,補貼有助於市場推動,但只是暫時的,最終真正推動還是要市場化。
尹榮造算了一筆賬,假如一個機械手可以省下1.5個人工,一個月人工3000元,半年就是2.7萬元,基本上一年就可以回收成本。
補貼政策出臺三個月後,2014年11月,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正式揭牌,東莞市政府計劃總投資約27億元,培育運動控制與高端裝備企業群、工業與服務機器人企業群和高端消費產品企業群。
在2015年4月中旬舉行的“2015年國家機器人發展論壇”上,新松總裁、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會長曲道奎介紹,中國目前有約40個機器人產業園區,約60家有機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500余家機器人相關企業。2015年預計會增加到800家。
不僅東莞,上海、浙江、安徽、重慶、柳州、洛陽、廣州、長沙、哈尓濱、天津等地方陸續都出臺了機器人相關政策,包括中興通訊、長盈精密等上市公司都試圖跨界涉足機器人行業。
“太火爆的行業,是比較令人擔憂的。”東莞市機器人協會會長蔣仕龍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機器人行業發展太快,但是基礎研發、人才培養等工作反而可能得不到足夠關註。很多大公司采取兼並收購的方式進軍機器人產業。
一位從事機器人相關研究二十年的專家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很多上市企業收購機器人相關企業,其實它並沒有真正準備好做機器人,只是為了拉高股票,“我們很害怕,這會把機器人行業做死了”。
這位專家表示,兩年後,中國的機器人公司要死一大片,現在都是靠國家政策在圈錢,這位專家認為,“大家都是在做系統集成,而沒有核心技術。”
伯朗特公司的工人正在調試機器。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東莞市機器人協會會長蔣仕龍,是固高科技(東莞)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也是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和深港產學研究基地運控控制應用技術實驗室的負責人。
1996年,他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研究方向是多指機器人的抓取操作,當時覺得自己學的東西離現實太遠、太超前,是“屠龍之技”。現在,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坦言,“我們的機器人技術跟國外比要落後。”
在各國競相推出的以智能制造為特點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機器人成為其中重要一環。“高端失守,低端混戰”,前述專家表示,卻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現實。
由於起步晚,在機器人產業上遊,核心零部件如控制器、伺服系統、傳動結構、傳感技術等都掌握在外國廠商手中。在機器人產業的中遊,即利用上遊零部件,設計機器人結構和控制箱,做一個標準機器人——機器人本體,面對直接國外廠商競爭,壓力非常大。絕大多數中國機器人企業,集中在產業下遊,即系統應用集成部分。
大部分機器人本體代理商,同時也是系統集成商,甚至有些代理商也宣布要進入機器人本體生產制造,在各地機器人產業園圈地圈人。
2014年,伯朗特在原來辦事處基礎上新設立了6家分公司,並設置了分公司利潤和總公司8∶2分成模式,以激發大家的積極性,擴大市場份額,以防同行挖角、留住人才。
尹榮造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機器人的價值不在於本體,而在應用價值,機械自動化在於應用,用起來了才有價值,沒用起來就是一堆廢銅爛鐵。”
但他也知道,本體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終究受制於人。
伯朗特給他們最新研發的六軸機器人定價在十萬以下——臨近成本點,目的是要讓企業給他機會。客戶考慮到性價比,就算機器有問題也可以接受。尹榮造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也許我的機器還會”撞機“(指機器人可靠性不夠,導致整個生產線停下來),但只要有機會做,就有機會去完善。”
在前述“2015年國家機器人發展論壇”上,有專家指出,中國機器人壽命平均8000小時,而國外同行約在5萬-10萬小時之間。尹榮造拿出手機,用計算器算了一下,8000/24=333天,“機械手都是24小時運作的,我們產品的保修期是18個月,按照他這個說法,機器一年不到就沒了,那我不早就倒閉了?這些人到底懂不懂行業啊?”
在蔣仕龍看來,國外工業機器人產業主要應用是在汽車和高端裝備兩個領域,制造業的中心轉移到中國,新的制造工藝需求、產品制造需求大部分是在中國。這對機器人本體,對機器人運動、算法、應用都提出了新要求,必將催生很多新的機器人企業、新的機器人本體。這是國產機器人發展不可忽視的一條重要道路。
鏈接:各國針對機器人的扶持政策
2011年,美國政府公布了《國家機器人計劃》,計劃每年對以人工智能、識別(語音、圖像等)等領域為主的機器人基礎研究提供數千萬美元規模的支持。
2013年12月22日,中國工信部發布《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具體的發展目標為: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2014年年中,歐委會和歐洲機器人協會euRobotics下180個公司及研發機構共同啟動全球最大的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SPARC”。根據該計劃,到2020年歐委會將投資7億歐元,euRobotics將投資21億歐元推動機器人研發,研發內容包括機器人在制造業、農業、健康、交通、安全和家庭等各領域的應用。
2015年1月23日,日本國家機器人革命推進小組,《日本機器人新戰略——願景、戰略、行動計劃》,提出要在2015年到2020年的5年間,最大限度地應用多種政策,擴大機器人開發投資,推進1000億日元規模的機器人扶持項目。
(黃金萍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在過去的一周,中聯重科(000157.SZ)連續宣布兩項並購計劃,在國內國外分別出手收購環保產業類企業。
一直以來,外界給中聯重科的標簽更多是工程機械企業,但最近兩年,公司強調其長期戰略是未來重點發展三大板塊,包括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和環境產業。這些連續收購,顯示中聯重科開始著意由環境設備提供商向環境整體方案和投資運營商轉型。
跨國收購
6月1日,中聯重科宣布,當日,公司聯合曼達林基金,就收購意大利LADURNER公司75%股權與其股東達成協議:雙方擬共同投資750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5.08億元,通過收購老股和增資擴股兩種方式獲得意大利LADURNER公司(下稱“納都勒公司”)75%股權,其中,中聯重科擬投資570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3.86億元,獲取意大利LADURNER公司57%的股權。
中聯重科披露的信息顯示,納都勒公司成立於1990年,在意大利及全球其它國家投資、運營的環境項目超過30個,業務領域涉及城市固廢處理、汙水汙泥處理、可再生能源、土壤複墾、環境咨詢服務等。納都勒公司在環境產業工藝、工程總包、運營、管理及創新等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備多種類型項目的成熟運營經驗和良好的工程業績,焚燒發電技術、厭氧、好氧技術、汙水處理技術及RDF技術等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環境產業工藝、工程總包、運營、管理及創新等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備不少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
安信證券認為,此次收購將實現中聯重科由設備提供商向環境整體方案和投資運營商轉型。此次收購成功之後,公司將整合納都勒多年來在環境產業積累的國際領先技術和項目運營經驗,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迅速拓展環境產業市場,將國外成功運營經驗複制到國內,在國家環保產業大力推動PPP 運營模式下,公司將迅速實現從環衛機械領域向環境產業領域的拓展,實現從設備提供商到環境產業整體方案和投資運營商的轉型。同時,納都勒公司擁有境外超過30家環境運營項目,給公司獲得穩定的利潤來源。
事實上,中聯重科的環衛機械多年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穩居第一,尤其是餐廚垃圾處理、建築垃圾處理、垃圾分選設備產業化實現了突破。
首個特許經營項目落地
中聯重科或許希望自己盡快完成由環境設備提供商向環境整體方案和投資運營轉型。
繼6月1日後收購意大利納都勒公司後,6月5日,中聯重科再宣布就收購淮安晨潔公司96%股權與其股東達成協議。該筆交易中聯重科投資4573.76萬元,獲取淮安晨潔公司96%股權。
中聯重科稱,此協議的簽訂標誌著公司向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商轉型後首個特許經營項目的落地,該項目也將是中聯重科引進國際先進環境治理技術後在國內的首個項目試點,快速實現國際領先技術與國內重點項目的完美接軌。
淮安晨潔公司在淮安市餐廚垃圾處理項目公開招投標中標後於2014年7月與淮安市城管局簽訂《特許經營協議》。特許經營期從運營開始日起計二十五年,淮安晨潔公司在特許經營期內獨家處理淮安市行政區域範圍內包括淮安市清河區、清浦區、淮陰區、淮安區、經濟開發區、市生態新城、市工業園區、洪澤縣、漣水縣的餐廚廢棄物。淮安晨潔公司享有對餐廚廢棄物的收轉運處理處置的項目投資、設計、建設、運營管理、技術改造、設備維護並取得餐廚廢棄物政府補貼的權利。同時,淮安市政府在特許經營期內將協助淮安晨潔有效收集餐廚廢棄物,並按月支付餐廚廢棄物收運處理政府補貼。
《特許經營協議》同時約定:淮安市餐廚廢棄物收運處理特許經營項目建設內容為“集中收集、運輸+預處理+厭氧消化+餐廚廢棄物處理後的‘三廢’處理”,建設規模一期為:設計處理能力95噸/天(含地溝油處理),項目目前正處於前期施工階段,預計年底前開始試運行。
根據不完全統計,淮安市目前的餐廚垃圾產生量遠超於95噸/天的設計處理規模,“垃圾圍城”的壓力較大,預計後期還將繼續擴大投資規模,提升餐廚垃圾處理量。
中聯重科先期是以環境裝備制造方的角色進入淮安項目,在公司打造環境產業戰略思路的指引下,決定主動出擊,對淮安餐廚處理項目的承接主體淮安晨潔公司提出了收購要約。
中聯重科董秘、環境產業公司副總經理申柯表示,“通過本次交易,中聯重科將以淮安項目作為試點平臺,在技術上加速整合納都勒公司的國際領先技術和項目運營經驗,從預處理——厭氧處理——汙水處理全過程使用中聯重科和納都勒公司的技術;在管理上推動公司由環境裝備制造商向集技術、裝備及運營為一體的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商的轉型,迅速成為集環境核心裝備制造與環境運營於一體的國際化一流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公司。”
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再落一子。
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近日批複了內蒙古西部電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這意味著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繼深圳之後擴容,並首次在省級區域試點。蒙西試點也是新電改方案下發後出臺的第一個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
蒙西試點方案總體上與深圳試點方案基本一致,主要內容是按“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對電網企業實行總收入監管,單獨核定分電壓等級輸配電價。值得註意的是蒙西試點增加了新內容,主要是核定輸配電價時需考慮交叉補貼等內容,對電網輸配電成本費用的具體指標核定標準更加明確和嚴格等。
輸配電價改革新內容
根據《深圳市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深圳輸配電價實行事前監管,按成本加收益的管制方式確定。試點推開後,有望打破原有單純依賴售電、購電價差獲利的電網經營模式,使核定後的過網費成為電網企業的收入來源。
由於電力改革的系統性,深圳還需有配套措施,包括建立獨立輸配電價體系後,積極推進發電側和銷售側電價市場化。配套改革涉及到電力體制改革的多方面,比如市場化售電主體的培育、在發電側和售電側如何監管等等。參與電力市場的用戶購電價格由市場交易價格、輸配電價(含損耗)和政府性基金組成;未參與電力市場的用戶,繼續執行政府定價。
本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的情況顯示,深圳改革試點對交叉補貼、終端電價如何承擔電力普遍服務的成本都沒有細化,同時區域電價如何與省級電網協調也遇到一些新問題。
發改委在批複蒙西試點的消息中稱,試點改革後的電網企業盈利不再與購售電差價相關。同時蒙西試點有新內容,具體而言增加了核定輸配電價時需考慮交叉補貼等內容,對電網輸配電成本費用的具體指標核定標準更加明確和嚴格,激勵企業加強管理、節約成本。
截至目前,除深圳、蒙西外,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範圍已經擴大到安徽、湖北、寧夏、雲南、貴州5個省級電網。發改委稱,通過試點“為全面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積累經驗,為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創造條件。”
蒙西試點領域更廣
內蒙古電力公司一位人士稱,內蒙古去年就開始根據國家批複在制定輸配電改革試點的實施方案,內蒙古當地電力企業已經做了充分準備,反複測算輸配電價改革後的諸多後果和利弊。
內蒙古之前就進行了一些試點,包括直購電的試點。內蒙古電力公司從2008年起就在公司電網範圍內試點直購電,2014年該公司社會責任報告預計2014年電量交易預計達到360億度,占蒙西電網輸送量的25%。通過直購電,內蒙古電力公司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多買多賣的目標。
2014年,內蒙古電網,即通常所說的蒙西電網全年發電量完成2123.48億千瓦時,裝機容量5107萬千瓦。上述內蒙古電力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稱,蒙西風電裝機量也大,在蒙西試點還有協調不同能源電力的意義。
新華社最近報道稱,截至今年6月,內蒙古西部電網的並網風電裝機已達到1274萬千瓦,占內蒙古西部電網統調機組總容量的24.8%。22014年,蒙西電網風電發電量234.8億千瓦時,占全網總發電量11.1%,同比增加6.8%;風電利用小時2090小時,最大發電負荷769萬千瓦,日電量最大1.47億千瓦時。
蒙西電網的供電區域包括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六市二盟,發電總裝機占全省一半以上,是華北電網的主要送電端,是典型的電力送出電網,電力送出問題多年來一直是內蒙電力發展的瓶頸。當地電力用戶的種類更多,售電業務放開產生的沖擊也會更大。
內蒙古4條電力外送通道正在進行前期工作,也將是潛在的試點新內容,未來也能為同為試點的電力送出省份提供核定跨區輸配電價的經驗。內蒙古電網還具有特殊性,即擁有兩張電網——屬於國家電網系統的蒙東電網與獨立的蒙西電網。此次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只在蒙西電網,不包括蒙東電網。
和“償二代”的建設相匹配的是,保險公司的資本補充工具正在不斷擴容。與此同時,創新型的資本補充工具落地速度也在加快。
目前,保險公司外在融資的方式主要有三個:資本註入、發行股票、發行次級債。而保險公司對資本的渴求主要緣於負債增長太快。有數據統計顯示,從2004年初至2013年底10年間保險行業總資產增長9.15倍,年複合增長率24.8%。
而去年《保險公司資本補充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出臺後,資本補充渠道已經擴容至普通股、優先股、資本公積、留存收益、債務性資本工具、應急資本、保單責任證券化產品、財務再保險8大類,另據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在6月11日通報行業2014償付能力情況的發布會上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包括銀行間市場債券的發行、優先股及海外資本工具,業內都在探索且已有階段性進展,而保險公司發行優先股的具體細節方案也將於近日落地。”
“償二代”持續推進
2012年3月“償二代”建設啟動,2014年末保監會已完成了償二代17項主幹監管規則的研制工作,並於2015年初正式發布,同時保險業進入了償二代過渡期。
而行業整體償付能力的監管正不斷在發生變化。上述保監會負責人透露:“針對公司層面的償付能力風險,2014年,保監會對外發出了13份償付能力監管函,其中,責令公司提交償付能力不足預防計劃1家次,限制投資範圍5家次,暫停增設分支機構3家次,停止開展新業務2家次,行業通報批評5家次。對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公司和分類監管評級為C、D類的公司,采取了責令增資、停止增設分支機構、停止新業務等嚴厲的監管措施,及時防控行業風險。”
償付能力充足率數據和分類監管評價結果顯示,在監管力度不斷加強、監管制度日臻完善、行業風險意識逐步提高的情況下,2014年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償付能力不達標公司數量下降。
根據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和保監會審核後的償付能力報告,2014年末全行業有1家公司償付能力不達標,較2013年末減少1家,達標公司占公司總數的比例為99.3%,達標公司總資產占行業總資產的比例為99.96%。產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連續4個季度償付能力全部達標,且2014年末償付能力充足率均處於充足II類(即償付能力充足率大於150%)。壽險公司(含健康險公司、養老險公司)中,除1家公司償付能力不達標外,其他壽險公司償付能力全部達標,且均處於充足II類。
二是行業資本溢額大幅增長。數據顯示,2014年末全行業資本溢額為7207億元,較年初增加3199億元,增幅79.8%。三是高風險公司數量下降。
資本補充工具不斷擴容
與風險監管導向相匹配的另一端是,保險公司資本補充工具正在不斷擴容。“征求意見稿”發布後,建立了由“資本分級、資本工具、公司資本管理、監督檢查”組成的行業資本補充機制。
創新保險公司資本補充工具方面,新的資本補充渠道也在加速落地。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保險公司發行優先股事宜及海外發行資本工具方面,也有部分險企在加速推進。
另據上述負責人透露:“《中國保監會關於保險公司發行優先股有關事項的通知》將於近期正式發布,而保險公司海外發行資本工具方面亦取得階段性進展,將進一步打開資本補充的空間。”
保監會還明確,要進一步完善資本補充機制,發布《保險公司資本補充管理辦法》,指導和規範行業融資行為,豐富資本工具,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行業資本實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償二代”制度中,還建立了保險公司資本分級制度,將保險公司資本分為核心一級資本、核心二級資本、附屬一級資本和附屬二級資本四類,這明確了各級資本的屬性、標準和額度,既優化了資本結構,又為保險公司的資本工具創新打開了空間。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952
格隆汇 布丁 相信大家都知道了,香港特区立法会18日否决了有关修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的议案。经过9小时辩论,70名议员中有41名议员发言,立法会于18日12时许完成辩论,约12时半开始表决议案,12时35分左右表决程序完成。此议案37人出席,28人反对,8人同意,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弃权,未获得立法会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赞成,该议案被否决。 这意味着2017年香港特首选举将继续沿用1200名选委选举的形式,同时也意味着,政改五部曲中的第二部曲“人大831决定”被香港立法会否决。 政治的归政治,经济的归经济。本来这种事不是我等投资人去关心的,但无奈的是这次投票已不单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深刻影响香港经济、民生的问题,由不得我们置身事外——香港股市最近一路走低,原因众多,但9成原因与此有关。 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靴子落地,也不过如此而已。就像希腊人隔三差五穷折腾一番,每次折腾都以为会把欧洲这艘刚艰难从泥沼爬出来不久的大船掀翻。但实际情况是:欧洲这艘大船一直在航行途中。 很
明显,议案被否这个结果是泛民派议员一直在争取的,但是不是他们真心想要的,则真的未必。很明显,政改方案被否,对泛民而言真不是什么好事:中央已经明确
警告过,这是香港获得民主的最后一次机会。指望中央政府在这个事情上做出更多的让步,实在是一厢情愿。方案不通过,极大可能不会再有新提议。香港民主进程
可能就此陷入原地踏步的停滞状态:既无最优方案,也无次优方案。 本届港府应该是再也不会提普选这事了。2047年前会不会提,以及未来会怎么走,天知道。泛民貌似获得了期望的结果,但会发现失去了再着力的抓手与方向——这就是泛民最大的尴尬是:香港民主制度赋予了泛民否决的权利,但在否决后,却并无能力拿出并落地新的方案。 某种程度上,泛民等于把自己关进了一个作茧自缚的笼子,未来能不能走得出来,似乎已不单是靠泛民自己能够解决的了。 这令我想起一句非常朴实,却又饱含深刻哲理的中国话: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华丽色彩,却被中国这个古老大国的历史一遍又一遍验证的8个字。可惜,议员们看重的始终是自己的政治生命,历史经常是个无关痛痒的名词。 政
改方案被否,于泛民,是得到了一个几乎没有价值的面子,于中央,虽不是期望的结果,但也明显没有坏到哪里去,实际是得到了里子: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
“一国两制”的政策方针,香港特区的高度自治权,以及中央政府仍会牢牢掌控香港的政治和经济运行轨迹。对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政府,发展永远是核心关切课
题,但任何发展的选项,都必须符合执政阶层的底线。香港一直都是中国的一个试验窗,我唯一期待的是,经过这次事件后,中央政府能高屋建瓴弥合各方分歧,一
如既往支持香港这个桥头堡和试验田。而香港各方在拥有和珍惜否决权的:香港之所以成为香港,一是因为手中拥有拒绝的权利,二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祖国。两者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
次政改争拗最大的输家,某种程度上是整个香港社会和普通公民。紧张且旷日持久的民主进程争拗已经把香港整个社会拖入了混乱:隔三差五的上街游行、甚至占
中,甚至发展到制造爆炸物等极端行为……经济发展环境受重创,社会和族群撕裂,经济停滞不前,民主原地踏步。现在我们举目见到的,无论是虚拟网络,还是现
实生活,无论是商场街肆,还是家庭居屋,港陆摩擦,甚至家人反目都已不鲜见,这离一个曾经的和谐融洽、彬彬有礼的金融中心形象已经越来越远。 数据也显示,香港不仅往日荣光不再,反而是被整个世界越拉越远。1997年,香港GDP相当于新加坡的177%。从2010年起,新加坡超过香港。2013年,香港GDP仅相当于新加坡的92%。这种速度对比在内地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其GDP相当于内地加港澳的15.6%。2013年,这一比率降至可怜的2.9%。香港GDP在2010年被上海超越,2011年被北京超越。按未来几年香港GDP年增长率约2%而内地中心城市年增长率逾7%推算,2017年前后,广州、深圳、天津等城市GDP也将超越香港。2022年前后,重庆、成都、武汉、杭州等城市GDP也将超越香港。 最关键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这种毁损希望的折腾,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在香港经济状况堪忧的大背景下(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2015/2016财政年度预算案》中指出,2014年香港受全球经济表现未如理想所影响,全年商品出口实际增长为1%,服务输出实际增长为0.5%,以致全年GDP实际增长只有2.3%,连续第三年低于过去10年平均每年3.9%的增幅。),这对绝大多数香港普通人来说都是一个自身根本无法左右,却又不得不去面对和承受的折磨。 对
投票结果最满意的无疑是香港股市的投资者:满意的不是结果,而是这个事情终于尘埃落定。投资最惧怕的是不确定性。投票结果出来后,很多基金经理长舒了一口
气:靴子终于落地。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方案没过,但港股走势波澜不惊,只是在下午开盘时小幅下探就迅速拉回,最终恒指只是小幅收跌0.22%(见下图)。这在今天上证指数下跌超过3.67%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 是的,靴子真落地,也就那么回事了。方案没通过,至少泛民不再有理由上街了。经过去年的政治争拗和风波后,香港股市对“政改”话题的消化能力在显著增强,市场参与者对2017年政改各种可能性都普遍接受。 最关键的是,所有的都看到了以下几点: 1、中国的战略转型、人民币国际化(很多人说中澳自贸协定签署是为了外贸,这是真不懂大局啊。不为了人民币国际化,谁会和这个只能帮助我们送铁矿石,但对我们的红酒、乳制品、农产品构成直接冲击的国家去自贸啊)、资本输出的国家大战略无可改变; 2、香港在这个大战略中的桥头堡、中转站的地位无可替代,也无可改变; 3、香港的估值全球最低,价值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4、政改靴子落地,中央可以不再耗费精力在这些事情上,而是可以全力以赴假道香港推进中国的转型之路;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细枝末节的纠结,不应模糊和遮盖战略大方向。厘清头绪,该是众望所归的港股开始踏上征程的时候了!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949
作者:张忆东,翁湉 短期不确定性因素靴子落地,港股有望重回正轨 ——在上周周报中提到了港股市场近期波动性加大,且表现远远落后于A股,主要原因在于政改、MERS、希腊动荡以及美联储加息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让港股投资者持谨慎观望态度。今日政改和加息结果出炉后,恒指缩量微跌0.2%。 ——香港政改靴子落地。 2017年香港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的议案未获立法会议员2/3多
数票而被否决。无论政改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一国两制”的政策方针,以及中央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管治权和最终决定权。因此,中央政府仍会牢牢掌控香港的
政治和经济运行轨迹。此次香港出现大动荡的政治风险的可能性不大。此次方案落地可能让投资者将目光回归到香港市场的基本面以及香港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中的战略地位上来。 ——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公布。 美联储继续按兵不动,加息时点仍将视经济数据而决定。随着市场对加息预期的消化越来越充分,美国加息的影响也被慢慢削弱。在加息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的情况下,首次加息的时点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的未来路径。此次传递出来的积极信号是美联储暗示加息幅度将更加温和,加息路径将更加“循序渐进”。更温和更缓慢的加息路径显然对美国乃至与美国“息息相关”的香港市场的流动性有利。 ——对于港股来说,短期最大的两个不确定性因素靴子落地风险释放,有助于夯实中期底部。 5月末迄今恒指受制于政改、美联储加息等风险变量,已从高点回落6.4%,股价已隐含了大部分悲观预期。从时间上看,大家对事件结果可能还有一个消化过程,不排除短期继续震荡或短暂的下探,但我们认为,若股指越往下走,安全边际越高,机会是跌出来的。 ——重申在目前点位附近港股的配置价值。 (1) 估值具有安全边际:恒指目前11倍市盈率,国指10X,相较沪深300的22X和MSCI新兴市场的14X都有一定程度的折价。双边挂牌的A股目前整体溢价率38%,平均溢价率更高达130%。 (2)港币汇率的稳定和相对强势是追求总回报率的全球投资者的重要考虑因素。 (3)下半年催化剂不断,香港金融市场将继续得到一系列政策性支持,包括7/1内港基金互认启动,深港通即将成行,个人QDII2有望推出等更多政策红利。因此,短期的调整带来更佳吸纳机会,尤其在A股许多板块已经相对昂贵的情况下,可适当提前布局深港通开通及内地过剩资金南下掘金的机会。 (兴业策略)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88
作者:小 C 编
者按:无论之前如何担忧,政改方案今天开始投票,作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之剑,无论以何种形式落下,不确定性消除对于市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是时候
考虑靴子落地之后该如何应对了。本期分享的这篇会员文章,有点过于乐观,但是其中的思路亦有参考价值,所以小编没有改动就原文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 连日来港股的阴霾天气在今天看起来似乎开始消散,港股、尤其是 TMT 俗话说:利空出尽是利好,政改投票的靴子落地,就是利空出尽。先知先觉的资金已经嗅到这敏锐的风口,所以你看:前期被杀跌的股票今天都迎来反弹,比如阿里健康,今天涨了12.20%。 阿里健康近期走势 政改落地,市场推演 市场推演:政改投票落地,不管通不通过,港股都将迎来一波上涨。 理由: 政改投票通过:投票通过,是大利好,这个毋庸置疑,港股将迎来爆发式反弹。 政改投票不通过:投票不通过其实早有预期,所以就算当天公布结果不通过(这么多天港股跌下来其实也反映了这种预期),港股应该也不会大跌,往后的走势还可能会涨。 结论:通过暴涨,不通过不会大跌,还可能上涨。 政改落地,你该买什么? 以上结论表明,不管投票过不过,港股很大概率会迎来一波上涨。那么,现在需要考虑的不是买不买的问题,而是买什么?其实,关于牛市逻辑以及买什么,格隆汇平台早有讨论,具体可以参考《顺势而为:论牛市的龙头是如何炼成的》这篇文章,里面有对牛市逻辑的详细讨论并以网龙为例,没错,就是网龙! 牛市龙头——网龙 关于网龙为何是龙头,在《顺势而为:论牛市的龙头是如何炼成的》里面也有详细论述,这里我就再重复一下: 1、一马当先,领涨 2、涨幅巨大 3、人气爆棚,资金最爱 而更内在的原因是: 1、在线教育行业性感的未来 2、网龙在线教育产品和模式清晰 3、团队特别靠谱和牛掰 4、市值适中,不大不小 其中我更看重的是网龙的团队能力以及对在线教育的专注付出。其实大家都知道,在线教育行业刚刚起步,国内众多公司(包括BAT)都在进军在线教育行业,谁能做好还真不好说。有的公司本身不咋地,爱讲故事,市值却被炒的老高(具体是谁,你懂的),有的公司虽然本身有教育资源但没有互联网基因也很难做起来,真正有能力又实实在在投入付出在做在线教育的公司其实并不多,而网龙就是这么一家公司。 1)网龙有NB的团队 网龙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他们管理层的执行能力和前瞻性。记得13年网龙卖91引起的轰动,在手游远远还没有开始火的时候就布局了91,随后又在手游最火的13年下半年毅然卖出91,出售91手机助手之后,网龙做了一个更大的布局:在线教育。和其他A股炒概念的公司不同,网龙是以长远的资本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来做的,对于网龙核心团队而言,这次不再是培育卖给BAT,而将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其布局的力度和商业设计的功力是超出常规理解的:和富士康合作开发101平板,和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开发课程,和学校合作让平板及上面搭载的软件应用进入课堂…..这是一项短期基本无回报,但建立长期竞争壁垒的资本大手笔投入。 2)网龙正在利用自身优势,对在线教育持续投入和付出 以近期持续不断的动作来看,网龙确实在一步步、稳扎稳打推进和完善教育产业生态: 5月24日,引进专业人士。网龙公司宣布,前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梁念坚博士出任网龙网络公司董事局副董事长兼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负责华渔教育整体的战略制定和日常运营。此外,梁念坚还将负责网龙旗下全球教育业务的战略规划及发展。 6月4日,收购智能语音技术公司,完善公司产品生态。网龙宣布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将收购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苏州驰声信息100%股权(驰声是一家专注于国内教育产业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 6月9日,网龙公布公司正与第三方(为教育领域的跨国公司)就上限大约1.3亿美元的潜在收购机会展开初步磋商。 6月17日,网龙发布公告,确认对跨国教育企业Promethean的全部已发行及将予发行股本的潜在现金要约,总价值为1.3亿美元。Promethean是教育和培训领域互动学习技术的开发商,提供包括互动显示系统、学员反馈系统和专门的教学软件等。分析认为,此项收购有利于加强网龙在“智能硬件+开放平台+专业软件”铁人三项的生态体系。 此外,持续的投入付出导致网龙亏损。财报显示,网龙2015年第一季度营收2.46亿元,年增长13.4%,但网龙亏损了1091万元,上一季度网龙亏损1940万元。但那又如何,互联网+的浪潮下,相信网龙经过几年的历练,在线教育生态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出色。 飞龙在天,牛市归来 港股的天空,阴雨之气逐渐消散,天气回暖,一湾湖水之下的大鱼小鱼虾米纷纷燥热难耐,想要破水而出,然而它们正在静待一只蛟龙的跃起,因为飞龙在天,牛市归来。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的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并经过合理推断。作者持有该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会员个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板块的股票连日来的无脑下跌在今天(政改今天投票)得到缓解。从盘面来看,一股暖风扑面而来啊,似乎今天的政改投票大家已经不在意了,这就像我们参加高考一样,考前100天都表示紧张兮兮、鸭梨山大,可真到上考场的时候,却没有那么紧张了。其实,大家对政改的态度也是这样,政改前担心不通过,感觉天要塌下来似的,真到了政改投票,我们反而释怀了:船到桥头自然直,况且不通过又能怎样?只要国家资本输出大的战略方针不变,港股的美好未来就在前方。
在之前的文章中,老狐貍說過因為周街股神,好股難尋故減少寫文,而老狐貍被公司公司委了一個大PROJECT要做,在開始之前的這兩個星期順手清一清假期,昨天 (9/6/2015)亦偷得浮生和狐貍太太到深圳走走,誰不知又一次不在公司的時候遇著跌市,幸而老狐貍其中一只持有的創業板股仔滙能集團(8105.HK)突然起動,大幅減輕了中船防務 (317.HK)和雅高控股(3313.HK)帶來的受傷,亦順手套利令自己的現金水平上升至30%。
昨晚回家一看,原來好多莊家股和股仔都跌得頗為厲害,跌市當然要搵跌市的理由,有D口痕友會話,昨天沽盤突然湧現,所以帶來了跌市,好似好有道理咁,咁不如話沽盤大過買盤,所以推冧個市啦。
老狐貍左思右想,不外乎都係幾個原因:
今日大家都知A股暫時未納入MSCI,其實金融界一早已經預期呢個情況,所以呢個跌市的原因實在有點牽強,要做對沖的一早做了,還會等昨天才做嗎?
相反,呢個風險老狐貍確實有點擔心,大家不要揣測老狐貍的政治取向,我的投資理念係「有奶便是娘,有錢便更強」,我相信有錢就有選擇,作為一個投資者,幾時都會擔心D錢投資左係一個會有動盪的城市,如果我預期過同唔過都會有班人出來佔領,「妖」亂民生,影響股市,我都會減一減持啦,常理吧?
本來老狐貍都想增持多點現金,但由於估計個市無咁快會回,加上放假心重,所以慢左,呢次係完全抵死既。
相比以上兩點,我覺得近日國內銀河證券、廣發證券收緊兩融比較更大,可能有人話收大陸水關香港鬼事咩,但大陸投資者充斥香港股市,收緊兩融呢個意識形態更加令大陸投資者收一收手,大陸投資者最怕的人踩人就係咁樣引發的,所以你見跌得勁的都係細會莊家股,藍籌只係跌個幾百點,我D朋友已經WHATSPP我要生要死雲雲,更有朋友話要死都唔係咁易,因為係IFC排隊條人龍已經好長了。
呢點或者會係黑天鵝,但相信短期內對股市的影響未必太大,但大家不要掉以輕心,慢慢留意住事情發展吧。
我知大家又會問咁應該點好,老狐貍覺得呢次跌市或者可以用第1,3點去解釋,但始終政改所帶來的風險仍未消除,即係話有人向你扔了一隻靴,當你未見第二隻靴出現時都要小心點啊,否則被扔中了一隻後再中第二隻都幾傷架,近期未有好目標時或者靠邊站都係一個好的策略呢!
如大家有興趣,歡迎大家加老狐貍的FANPAGE交流下啦
https://www.facebook.com/oldfoxfanclub
老狐貍
剛剛過去的2015年6月,P2P問題平臺數量達到92家,較5月增長67%,首次超過新上線的平臺數量。根據零壹研究院數據中心提供的這份統計數據,失聯、跑路依然是問題平臺的主要類型,占比約45.7%。
如何解決P2P的惡意跑路問題,行業將部分希望寄托到了P2P資金銀行托管上。同時,隨著P2P納入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不少銀行逐漸開始布局P2P資金托管業務,今年以來,P2P在資金托管上與銀行的合作也在加速。
7月初,積木盒子將平臺借款人、投資人的賬戶資金托管從之前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切換至民生銀行資金托管系統。同時,6月9日,宜信旗下線上P2P平臺宜人貸與廣發銀行試運行資金全流程托管,實現宜人貸存量資金賬戶接入廣發銀行。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7月中旬宜人貸新增客戶資金賬戶也將接入廣發銀行資金托管系統,屆時宜人貸所有資金賬戶將全流程在廣發銀行托管。
從之前銀行不願與P2P合作資金托管,到首個全流程資金托管的落地,意味著P2P在銀行資金托管之旅破冰。
設置三類賬戶:構建風險防火墻
“從今年年初和中信銀行達成交易資金結算監督合作,一直到廣發銀行的資金托管正式落地,我們始終強調的是一個全流程資金托管模式。在全流程的資金托管模式里,銀行對資金流進行了從開戶審核、合同備案,一直到交易完成的獨立監控。”宜信公司支付結算中心總經理劉恬敏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詳解宜人貸與廣發銀行資金托管合作模式時表示。
據介紹,宜人貸在廣發銀行設立三類賬戶:一類是P2P平臺的服務費賬戶,是平臺撮合交易成功後,根據借款人和出借人約定收取一部分服務費到該服務費賬戶,成為平臺的自有資金;一類是P2P交易資金托管賬戶,這里面包含了借款人賬戶和出借人賬戶,借款人和出借人的賬戶資金由銀行做全流程托管;還有一類是風險金賬戶,按照交易規模的一定比例從服務費里提取風險金,這部分也是平臺的自有資金。
P2P資金托管,最為主要的就是做交易資金的風險隔離,宜人貸在廣發銀行的三類賬戶設置中,究竟如何實現資金的隔離,讓平臺無法觸及投資者人的資金?
這三類賬戶之間會明確資金從屬,並通過自有資金與客戶交易資金的獨立存放與獨立的劃轉監督做風險隔離。例如,P2P交易資金托管賬戶包括借款人賬戶和出借人的賬戶,銀行對借款人和出借人的身份進行審核,做真實性驗證。借款人和出借人通過P2P平臺進行撮合,形成借款協議,銀行對借款協議進行備案,對交易和協議進行匹配。任何在兩個人之間的資金劃轉時,銀行要先去匹配里面的合同記錄。如果跟合同記錄不匹配,資金劃轉不允許發生。在出現逾期不能兌付的情況,風險金賬戶的資金可以代償付出借人,如果後期資金有追回,借款人賬戶則將追回資金再返還回風險金賬戶。同時,如果風險金賬戶的資金規模低於銀行設定的警戒值,服務費賬戶的資金可以補充風險金賬戶,但是風險金賬戶的資金不能夠轉回服務費賬戶。
“P2P交易資金托管賬戶,從法律上將交易資金和P2P平臺有一個在銀行層面、操作層面對賬戶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隔離。P2P平臺是不能夠觸碰到這個賬戶里面的資金。”劉恬敏稱。
除了三類賬戶的設置之外,宜人貸與廣發銀行的這套資金托管方案中,並沒有直接繞開第三方支付的跨行支付優勢。其中,第三方支付與托管銀行之間設立了一個對賬機制,以方便不同銀行卡客戶的資金托管對接,即第三方支付解決跨行支付的問題,和銀行之間要做每日托管資金支付對賬。
規避非法集資:設30人數上限
宜人貸與廣發銀行資金托管的合作中,還有一個值得關註的是規避非法集資。根據相關規定,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30人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150人以上的,即為非法集資。
為規避非法集資,宜人貸與廣發銀行設定了出借人超過30人觸碰非法集資紅線,交易會自動終止。
此前銀監會就曾對P2P涉嫌非法集資做出了三種情況說明。一是搞資金池;二是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者沒有盡到借款人身份真實性的核查義務,未能及時發現甚至默許借款人在平臺上以多個虛假借款人的名義發布大量虛假借款信息,向不特定多數人募集資金,用於投資房地產、股票、債券、期貨等,有的直接將非法募集的資金高利貸出賺取利差;三是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者,發布虛假的高利借款標的募集資金,采取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模式,短期內募集大量資金,有的用於自身生產經營,有的甚至卷款潛逃。
“我們整個方案是比較嚴格的一個標準,按照這個嚴格標準,首先會杜絕平臺搞自融、搞資金池,其次會杜絕平臺跑路風險。同時銀行在出借端和借款端的審核過程中,就已經去預防了虛假債權的問題。”談及與銀行合作全流程資金托管對P2P平臺的影響,劉恬敏表示。
阻力仍存:風險、成本
去年以來,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廣發銀行、中信銀行,還包括很多城商行等紛紛布局P2P資金托管業務。P2P平臺也在不斷探索資金托管模式,從此前的風險金銀行存管,到全流程資金銀行托管落地。
“我們和長沙銀行合作,主要是我們和華安基金做的‘拍拍寶’產品,在長沙銀行設立托管賬戶。”拍拍貸CEO張俊對本報記者表示,與銀行做全面的資金托管未來肯定會做。
P2P資金必須托管已經成為行業共識,那麽P2P資金在銀行托管是否將成為行業標準?答案可能是並不那麽容易。
“銀行不願意做P2P資金托管,主要還是擔心風險,真正隔離了跑路風險,經營風險也是存在的。”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銀行即使做P2P資金托管也會選擇行業具有規模和信用的公司。
除了銀行對P2P資金托管業務風險的考量,P2P平臺能否承擔資金托管成本,也被認為是P2P選擇銀行資金托管的阻力之一。
“這部分毫無疑問,他們給我們這一部分的托管收費肯定是高於一般的托管業務的收費。”劉恬敏表示,以前銀行的資金托管業務的特性是筆數少、金額大,而P2P平臺的特性則呈現的是金額小、筆數多,這對銀行的系統要求比較高,他們系統開發包括操作部門的審核要求也比較高。
“價格還是會從商業角度來考慮的,大的公司、風險控制好的公司價格上面是有優勢的,不過對於行業信息不透明、風險較大的公司銀行甚至都不會合作。”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稱。
不過,近一年銀行對與P2P行業的合作認知正在發生變化。“資金托管可能是銀行與P2P合作的一個切入點。現在銀行對知名的P2P也有一些合作訴求,包括消費信貸、征信輸出等。”張俊表示,在消費金融方面P2P有優勢,征信方面,例如拍拍貸積累了大量的用戶,可以做征信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