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被炒上天的機器人怎麽落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949

在東莞的一個機器臂組裝工廠里,工人在機器臂組裝車間里測試成品。 (翁洹/圖)

機器人概念在中國資本市場被炒成風口上的豬,但實際上,大部分機器人公司還是在低端掙紮,缺乏核心技術。事實上,僅僅有概念、園區土地和政府補貼,並不能產生一個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行業。

“我就坐在他旁邊,明顯感受到血肉之軀發出了鋼鐵的力量。”廣證創投副總經理王彥和參會的人們調侃道。

2015年5月23日,在廣州證券舉辦的一個主題為工業4.0投資策略的沙龍里,廣東伯朗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伯朗特)董事長尹榮造,在用三分鐘時間介紹自己公司時,這位大約1米65、戴著無框眼鏡的湖南人,笑瞇瞇地從正常語音語速跳轉為男高音,朗誦《伯朗特夢》一詩,接著清唱一曲《伯朗特人》,中途破音讓現場笑成一片。

在此前4天,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明確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計劃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機器人正是要推動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

《中國制造2025》發布後第二天,A股市場機器人概念股就有十余只漲停。尹榮造的伯朗特,則是新三板市場上頗受券商追捧的機器人概念股。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數據,2013年中國購買了全球1/5的機器人,首度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買家。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5月下旬公布的最新數據,2014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5.6萬臺,約占全球市場總銷量的四分之一,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沈陽金杯汽車公司找到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發AGV機器人。15年後,脫胎於該研究所的新松AGV與通用汽車全球采購部簽訂AGV機器人供貨合同,結束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

但在核心零部件技術缺失的情況下,中國機器人公司時至今日仍然在低端徘徊。

“草根”機器人

從廣深高速公路大朗、松山湖出口下來,進入大朗鎮轄區。據大朗鎮官網數據,這個位於東莞市東南部、118平方公里的小鎮上,登記企業總數有31060家,沙步村是大朗鎮下轄的28個社區(村)之一,有50多家企業,主要是手袋廠、五金模具廠、毛織廠。

沙步村公路兩邊多是三四層、紅色外墻的小工廠單體建築,伯朗特有著兩間廠房、一棟四層辦公樓的院子,給人鶴立雞群的感覺。

此前,伯朗特也就是在沙步村村口租了個約300平米的場地,2012年3月才搬到現在的地址。《伯朗特人》和《伯朗特夢》,還被印在了辦公樓大門口、淺黃色的外墻上,用的是藍色字體,一左一右呈對稱狀,最底下兩行文字甚至記錄了它們的原創、定稿時間。

不僅尹榮造,伯朗特的董秘劉舒燕在向到訪的投資人、媒體介紹公司時,也會唱起這首《伯朗特人》的廠歌。她還牽頭為這首歌編了一支舞,每個周一早上公司全體員工升國旗的時候,歌、舞、詩,都要練習一遍。舞蹈動作主要在手上,乍一看有些像是機器人。

2014年1月伯朗特在全國中小企業股權交易中心(新三板)掛牌以來,尹榮造表示迄今已經接待了260多位前來學習經驗、有意上板掛牌的企業。

尹榮造生於1980年,2000年中專畢業於湖南常德機電工程學校機械制造專業,先後在廣州、東莞工廠里做過鉗工、鈑金工、搬運工,經常挨師傅罵,2002年,他成為東莞一家臺資企業一名賣機械手的業務員,後來成為該公司的深圳區業務經理,2008年5月,他和公司的東莞、中山、廣州三名業務經理共同創辦伯朗特。

尹榮造還記得,2002年向客戶推銷機械手的時候,很多人看到模型還不知道機械手到底是什麽,甚至還有制造部的主管問這是不是飛機,他對南方周末記者感慨,“那時候人工很便宜,要把機械手賣出去,就像賣保險一樣難。”

第一筆業務,只賣出去4臺,還是賣給一家日資企業高管創辦的公司。

2008年創業,制造業也面臨金融危機,人們對機械手的接受度已經改觀,“一些中小企業已經在考慮買機械手了,只要再推它一下就可以了”。

創業前半年,伯朗特並沒有自己的產品,租了一個小鋪面,主要是倒賣二手機械手、代理日本品牌,甚至還找人代工,此後決定自己敲敲打打生產。

2011年10月,在一個用鋁型材搭起的辦公桌旁開股東會,尹榮造提出2015年公司要上市,當時聽者多不以為然。其實,尹榮造對資本市場完全沒有概念,直到一年多後的2013年1月,他的一位法律顧問問他,究竟是想上主板、中小板,還是創業板?尹榮造坦承自己也不懂,反問,“有什麽區別嗎?”

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將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試點由北京中關村、天津濱海、上海張江、武漢東湖擴大至全國。第二天上午,尹榮造收到這位律師用短信發來的這個消息。當時他正好在廣州一家職業學校演講,他在演講里說,“我感覺中小企業的春天來了”。

4個月後,伯朗特向全國中小企業股權交易中心提交了材料。2014年1月3日收到通知,隔天尹榮造就去了深證中登公司做股權登記,成為新三板試點擴容以來第一家來登記的企業。20天後,伯朗特和另外265家公司一起,成為新三板擴容後第一批掛牌企業。

不得不說,參觀伯朗特的廠房,很難喚起“高科技”的感覺,更像是一個大的機械加工、組裝車間。2014年初,伯朗特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當時他們共計168名員工中,本科學歷的僅6人,大專以下占了78%。

同年5月入職的研發副總經理羅小青,也就是高中學歷。這個出生於1972年的中年人,曾經做過模具廠的編程員、廠長,金屬制品廠的工程部經理,花了半年時間,研發出了伯朗特第一款六軸機器人,他說這款機器人自己在腦袋里想了很多年了。

不過,借力資本市場,最早4名創始股東平均持股的伯朗特,變成了以尹榮造為主的伯朗特,尹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伯朗特的股價現在30元上下波動,市值約10億元人民幣。

兩個風火輪

伯朗特的對標標的是,在創業板掛牌的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

新松成立於2000年,脫胎於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並以該所前所長、“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的名字命名。蔣在公司成立的三年前去世,他的學生曲道奎現任該公司總裁。

相比其他“半路出家”的機器人概念股,新松從一開始就聚焦機器人產業,它是伯朗特的對標的企業。四年多前的2009年10月31日,新松在深交所正式掛牌,成為創業板首批28家上市企業之一,也成為中國“機器人”第一股,並以“機器人”這一行業名詞作為公司股票名稱。

2015年5月26日,新松的市值約為600多億人民幣。一周後的2015年6月2日,新松市值創下歷史高點——820億元人民幣。

2014年,新松的營業收入約為15億元,約等於伯朗特的18倍。全球機器人巨頭、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2014年的營收為43.78億美元,新松與發那科之間還隔了17倍的距離。

讓尹榮造引以為豪的是,最近三年的財務數據顯示,伯朗特的毛利率都高於新松,2014年更是達到了48.1%,比新松高出12個百分點。尹榮造沒有說出的另一組數據是:新松最近三年的銷售凈利率都在20%左右,而伯朗特2014年最高也只有7%。

尹榮造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別人說我踩著兩個風火輪,一個是機器人、一個是新三板,既然人家都這麽說了,我還不好好用這兩個風火輪,豈不是精神病?”

這個話的背景是,機器人正在成為中國智能制造的風口。隨著中國年輕一代勞動者不願意再像父輩那樣幹“臟累苦”的工作、人力成本上升,中國制造業正在經歷一場“機器換人”的變革。

相比2008年時候客戶簽了合同、交了定金,才帶著設計師去現場踩點拍照,現在企業只要有訂單做,接訂單時就要考慮自己產能夠不夠,機械手、機器人已經被考慮在成本里了。

伯朗特辦公樓和廠房中間的空地上,就堆放著已經打包裝箱、等待運走的機械手和機器人。而尹榮造辦公室的墻壁上掛著一塊黃底紅字的牌,上面寫著:2026年要實現百億伯朗特、2033實現千億伯朗特、2058年實現萬億勃朗特,“別人聽我說這話覺得這個屌絲是個精神病,就像當年人家說馬雲是精神病一樣。但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中國的機器人公司要死一大片”

“你說客戶有沒有機器換人的沖動?”尹榮造記得,2004年,一臺變頻1200機械手要賣7萬-8萬元,現在更高配的同款產品,售價也只有3萬-4萬元,機器成本降了一半,而人工成本卻從當年800元漲到4000元,提高了4倍。

面對一批企業的遷移和對產業空心化的擔憂,政府似乎更急於幫助當地企業完成“機器換人”的轉型升級。以東莞為例,2014年8月,東莞市發布了《“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從2014年起,市政府每年出資2億元,連續3年共6億元支持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最高補貼比例可達設備總額的15%。

東莞的這一補貼,要求項目設備和技術投入100萬元以上。在尹榮造看來,一些被捧上天的樣板工程實際利用率不足,或者主要補貼了外資品牌。

據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發布的數據,2014年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5.6萬銷量中,中國本土供應商的銷量僅為1.6萬臺,占比不到30%。2015年5月初,被多家媒體報道的長盈精密東莞松山湖“無人工廠”,采用的設備主要來自日本發那科公司。 尹榮造曾在東莞市政府召集的機器人企業代表座談會上提出,能否在機器人企業實行增值稅征17退14,以市場化的方式對機器人實現產業化的企業予以補貼。他覺得最公平的方式就是,“大家有本事就把它賣出去、產業化,這才是公平競爭。”

這個提議最後以國稅和財政收支兩條線、地方無法協調,而被婉拒。

“我們沒有奶吃,只能靠市場擠奶,在市場奔跑,向市場要錢。”尹榮造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讓企業制造出企業能消費得起的產品,“機器換人”自然而然就會換過去了。制造企業被市場倒逼,即使沒有補貼也一樣會機器換人,補貼有助於市場推動,但只是暫時的,最終真正推動還是要市場化。

尹榮造算了一筆賬,假如一個機械手可以省下1.5個人工,一個月人工3000元,半年就是2.7萬元,基本上一年就可以回收成本。

補貼政策出臺三個月後,2014年11月,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正式揭牌,東莞市政府計劃總投資約27億元,培育運動控制與高端裝備企業群、工業與服務機器人企業群和高端消費產品企業群。

在2015年4月中旬舉行的“2015年國家機器人發展論壇”上,新松總裁、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會長曲道奎介紹,中國目前有約40個機器人產業園區,約60家有機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500余家機器人相關企業。2015年預計會增加到800家。

不僅東莞,上海、浙江、安徽、重慶、柳州、洛陽、廣州、長沙、哈尓濱、天津等地方陸續都出臺了機器人相關政策,包括中興通訊、長盈精密等上市公司都試圖跨界涉足機器人行業。

“太火爆的行業,是比較令人擔憂的。”東莞市機器人協會會長蔣仕龍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機器人行業發展太快,但是基礎研發、人才培養等工作反而可能得不到足夠關註。很多大公司采取兼並收購的方式進軍機器人產業。

一位從事機器人相關研究二十年的專家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很多上市企業收購機器人相關企業,其實它並沒有真正準備好做機器人,只是為了拉高股票,“我們很害怕,這會把機器人行業做死了”。

這位專家表示,兩年後,中國的機器人公司要死一大片,現在都是靠國家政策在圈錢,這位專家認為,“大家都是在做系統集成,而沒有核心技術。”

伯朗特公司的工人正在調試機器。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低端生存到何時

東莞市機器人協會會長蔣仕龍,是固高科技(東莞)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也是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和深港產學研究基地運控控制應用技術實驗室的負責人。

1996年,他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研究方向是多指機器人的抓取操作,當時覺得自己學的東西離現實太遠、太超前,是“屠龍之技”。現在,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坦言,“我們的機器人技術跟國外比要落後。”

在各國競相推出的以智能制造為特點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機器人成為其中重要一環。“高端失守,低端混戰”,前述專家表示,卻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現實。

由於起步晚,在機器人產業上遊,核心零部件如控制器、伺服系統、傳動結構、傳感技術等都掌握在外國廠商手中。在機器人產業的中遊,即利用上遊零部件,設計機器人結構和控制箱,做一個標準機器人——機器人本體,面對直接國外廠商競爭,壓力非常大。絕大多數中國機器人企業,集中在產業下遊,即系統應用集成部分。

大部分機器人本體代理商,同時也是系統集成商,甚至有些代理商也宣布要進入機器人本體生產制造,在各地機器人產業園圈地圈人。

2014年,伯朗特在原來辦事處基礎上新設立了6家分公司,並設置了分公司利潤和總公司8∶2分成模式,以激發大家的積極性,擴大市場份額,以防同行挖角、留住人才。

尹榮造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機器人的價值不在於本體,而在應用價值,機械自動化在於應用,用起來了才有價值,沒用起來就是一堆廢銅爛鐵。”

但他也知道,本體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終究受制於人。

伯朗特給他們最新研發的六軸機器人定價在十萬以下——臨近成本點,目的是要讓企業給他機會。客戶考慮到性價比,就算機器有問題也可以接受。尹榮造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也許我的機器還會”撞機“(指機器人可靠性不夠,導致整個生產線停下來),但只要有機會做,就有機會去完善。”

在前述“2015年國家機器人發展論壇”上,有專家指出,中國機器人壽命平均8000小時,而國外同行約在5萬-10萬小時之間。尹榮造拿出手機,用計算器算了一下,8000/24=333天,“機械手都是24小時運作的,我們產品的保修期是18個月,按照他這個說法,機器一年不到就沒了,那我不早就倒閉了?這些人到底懂不懂行業啊?”

在蔣仕龍看來,國外工業機器人產業主要應用是在汽車和高端裝備兩個領域,制造業的中心轉移到中國,新的制造工藝需求、產品制造需求大部分是在中國。這對機器人本體,對機器人運動、算法、應用都提出了新要求,必將催生很多新的機器人企業、新的機器人本體。這是國產機器人發展不可忽視的一條重要道路。

鏈接:各國針對機器人的扶持政策

2011年,美國政府公布了《國家機器人計劃》,計劃每年對以人工智能、識別(語音、圖像等)等領域為主的機器人基礎研究提供數千萬美元規模的支持。

2013年12月22日,中國工信部發布《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具體的發展目標為: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2014年年中,歐委會和歐洲機器人協會euRobotics下180個公司及研發機構共同啟動全球最大的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SPARC”。根據該計劃,到2020年歐委會將投資7億歐元,euRobotics將投資21億歐元推動機器人研發,研發內容包括機器人在制造業、農業、健康、交通、安全和家庭等各領域的應用。

2015年1月23日,日本國家機器人革命推進小組,《日本機器人新戰略——願景、戰略、行動計劃》,提出要在2015年到2020年的5年間,最大限度地應用多種政策,擴大機器人開發投資,推進1000億日元規模的機器人扶持項目。

(黃金萍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3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