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捂股70年180美元变成700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gz5j.html
 
                            美百岁老太巨额遗产捐母校 
 
                 美百岁人瑞巨额遗产令人好奇

美百岁人瑞巨额遗产令人好奇
格蕾丝·格罗纳(小图)和她生前居住的单卧室小屋。 

 

 
   深圳特区报讯据美国媒体7日报道,美国伊利诺斯州森林湖市100岁老妪格蕾丝·格罗纳离 开人世后,竟将700万美元的遗产都捐赠给了她的母校森林湖学院。据格蕾丝的多年好友日前披露,这名百岁老太的700万美元巨款,竟然全都是来源于她在 1935年购买的180美元美国雅培公司的股票。
    遗产捐给母校

    据报道,100岁的美国人瑞格蕾丝·格罗纳几乎一辈子都生活在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北部的森林湖市,她出生于伊利诺斯州湖县的一个农场社区中,但她12 岁时就父母双亡,格蕾丝和她的孪生姐妹格拉迪丝从那儿以后就被父母的朋友乔治·安德森一家收养。安德森夫妇出钱供姐妹俩到当地的森林湖学院上学。当格蕾丝 1931年毕业后,她就在附近的美国雅培公司找到了一份秘书的工作,并在秘书岗位上一直工作了43年才正式退休。

    格蕾丝一生都没有结婚,但性格和善的她却拥有许多朋友。像许多经历过美国大萧条时代的老人一样,格蕾丝平时的生活相当俭朴,她只在商店清仓拍卖时购买廉价 的衣服;她出门都是走路,从来没有买过一辆汽车;而她位于森林湖市的单室小屋中也只有几件普通的家具和一台来自林登·约翰逊总统时代的老式电视机。不过, 生活节俭的格蕾丝却经常向她的母校——森林湖学院捐款,包括在母校设立了一个奖学金。在过去这些年中她陆续向母校捐出了18万美元。

    格蕾丝在今年1月19日离开了人世,她在遗嘱中要求将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给森林湖学院。当格蕾丝的律师和多年好友威廉·马拉特将格蕾丝的巨额遗赠通知森林 湖学院的院长斯蒂芬·苏特时,苏特得知格蕾丝的遗赠竟高达700万美元时,彻底被惊得目瞪口呆,他只说了一句:“喔,我的上帝!”

   “百万家产”来源

    然而,一生未婚、只当过43年普通秘书的格蕾丝究竟如何积聚下了700万美元的巨额遗产?这一谜团让美国媒体记者们深感困惑和好奇。毕竟,格蕾丝从小父母双亡,要靠父母的朋友资助才能上学,她显然不可能从父母那儿继承什么遗产。此外,格蕾丝也从来没有开过公司。

    生 活俭朴的格蕾丝从来也不像个“百万富婆”,甚至连她过去捐给母校的18万美元都被很多人认为是她从牙缝中省吃俭用抠下来的。虽然森林湖市是美国最富裕的城 市之一,但格蕾丝很多年来都一直生活在一间狭小的公寓中,直到她一个去世的朋友在遗嘱中将一座本来供仆人生活的白色小屋送给她居住,格蕾丝这才搬了家。可 这座小屋同样小得可怜,格蕾丝的卧室只能摆下一张双人床和一个梳妆柜,而她家的客厅比许多人家的壁橱还要小。

    格蕾丝也从来没有结过婚,她年轻时曾经有过恋人,但他们的婚姻由于准新郎姐姐的反对而告吹。

    格蕾丝的律师马拉特是少数知道格蕾丝财产状况的好友之一,他向记者披露了格蕾丝700万美元家产的“来源之谜”——

    据悉,1935年,格蕾丝以60美元一股的价格认购了她当年工作的公司——美国雅培公司特别发行的3股股票,这180美元的股票她从来没有卖出过。在接下 来的70年中,她当初花180美元购买的股票又经历了多次的送股和配股,格蕾丝后来又把每年的股票分红再次投入买股票,再加上雅培公司的股价节节上升,到 格蕾丝去世时,她当初的180美元投资已在70多年时间中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竟滚到了现在惊人的700万美元!

    据马拉特称,格蕾丝的700万美元遗产将根据她生前的要求,交给一个她在两年前创立的基金会管理,这个基金会将为她的母校森林湖学院管理这笔遗赠巨款。

    事实上,格蕾丝还将她的单卧室小屋捐赠给了母校,它将成为获得基金会奖学金的优秀女生的宿舍,同时它也将成为金钱能够买到比豪宅大厦更重要的东西的持久象征,它已经被森林湖学院的师生们起了一个简单而朴素的名字:格蕾丝小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85

吉利18亿美元迎娶沃尔沃 京津沪穗争当内地工厂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29/4MMDAwMDE3MDU4MA.html


21世纪网讯 “吉利”昨日正式迎娶瑞典新娘“沃尔沃”。中国民营汽车制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昨日晚间宣布,已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获得沃尔沃轿车 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吉利集团将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最终交易完成时间将推迟到今年第三季度。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汽车 史上最大一笔海外并购案,也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首次收购国外高端品牌车企。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Lewis Booth在哥德堡签署了该协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MaudOlofsson出席了签署仪式。李书福在协议签署 仪式上表示,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将成为沃尔沃轿车的第二个本土市场,沃尔沃轿车将在发展迅速的中国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

除了股权收 购,本协议还涉及了沃尔沃轿车、吉利集团和福特汽车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这些协议充分保证了沃尔沃轿车的独立运营、 继续执行既有的商业计划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吉利集团将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福特公司从2008年开始公开出售旗下亏损的沃尔沃 品牌。该公司去年年底与吉利达成收购协议纲要。今年早些时候,双方表示有意在3月底前结束交易,完成沃尔沃所有权的转移。从福特宣布出售沃尔沃轿车业务开 始,到最终签约,吉利为了这次并购花费了两年的时间。

据悉,目前所有的收购资金已经到位,同时,吉利集团也准备好了沃尔沃轿车今后业务发展 所需的营运资金贷款。据了解,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国有银行,及其牵头成立的财团,早已承诺为李书福提供至少10亿美元的贷款。浙江、北京乃至天津等争夺 VOLVO国产项目的地方政府,预计也将为李书福提供至少5亿美元的资金。此外,吉利自身在香港上市,拥有较强的造血功能。去年高盛入主已经为吉利带来 3.3亿美元的资金。同时,瑞典和比利时政府也为吉利在当地的低息贷款提供担保。因此,李书福目前手握的现金流已经超过了此次收购所需的18亿元。不过, 盘活沃尔沃需要更多的后续资金投入,预计,国有银行以及相关财团将是吉利今后资金的主要来源。

根据李书福已经制订的重组计划,沃尔沃在未 来4到5年内,将在现在年销售数量40万辆汽车的基础上,达到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能力。这一计划主要是增加中国的销售数量,同时也雄心勃勃地把目标锁 定在沃尔沃的传统市场欧洲和北美上。

吉利集团将保留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同时也将适时在中国建设新的工厂,使得生产更贴近 中国市场。此前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吉利沃尔沃国产地址确实已定在北京市亦庄开发区,并且北京市政府将为此项目提供巨额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北京市政府还 可能在吉利沃尔沃正式签约之后,针对沃尔沃的配套商入驻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

吉利计划在中国兴建沃尔沃生产工 厂,年产30万辆汽车,利用中国市场的潜力和廉价劳动力来增加其销售数量并削减成本。李书福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在中国沃尔沃工厂选址方面,天津和北京 是首先选择的两个地方。但知情人士称,吉利集团同时也在广州和上海选址。

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刘易斯·布思在当天签约仪式后举行的记者招 待会上说,原定于今年第二季度完成的所有交易工作将被推迟到第三季度。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表示,沃尔沃轿车公司存在员工退休金缺口、负债、现金和运营 资金核算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而收购交易也要等待监管部门的审批,这些工作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成。

作为此交易的组成部分,吉利集团将继续保持 沃尔沃与其员工、工会、供应商、经销商,特别是与用户建立的良好关系。沃尔沃目前拥有两座汽车组装工厂,分别在瑞典和比利时。此外,沃尔沃在瑞典还有一个 发动机生产厂。沃尔沃目前在全球有数万名员工,其中约1.6万人在瑞典。

交易完成后,沃尔沃轿车的总部仍然设在瑞典哥德堡,在新的董事会指 导下,沃尔沃轿车的管理团队将全权负责沃尔沃轿车的日常运营,继续保持沃尔沃轿车在安全环保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拓展沃尔沃轿车作为顶级豪华品牌在全球 100多个市场的业务,并推动沃尔沃轿车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发展。

此协议还有待监管部门的审批。在对退休金缺口、负债、现金和运营资金 核算的基础上对收购价格进行常规性的调整后,吉利和福特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交割。

另外,针对收购后可能会出现的企业文化冲突问题,李书福 说,中国企业并购外国品牌都存在企业文化冲突问题,但他坚信吉利集团能够克服困难,为沃尔沃轿车在中国及世界市场上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在谈及瑞典工会从 反对到最终支持收购一事时,李书福说,在签约仪式前一天和工会专门面对面地进行了交流,工会在对吉利集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后,最终支持收购沃尔沃一事。

瑞 典副首相兼工业与能源大臣毛德·奥洛夫松也表示,沃尔沃轿车被吉利收购后,将会面临各种挑战,但这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因为沃尔沃轿车需要新投入,也将 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和未来。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副署长、驻华首席代表陈永岚认为,沃尔沃轿车易主吉利后,在中国获得的机遇要远远大于其面临的 挑战。他表示,如果沃尔沃轿车依托吉利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瑞中双方在商务领域就形成一种新的合作模式,两国将会在汽车工业之外的其他领域开展更多深层 次合作。

附:吉利收购沃尔沃历程

2010年3月28日 吉利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

2010 年3月 吉利筹资预计月底购沃尔沃

2010年2月 融资谈判陷入僵局

2009年12月 吉利就收购沃尔沃商业条款与福特达成一致

2009年12月 吉利为“迎娶”沃尔沃招兵买马新加盟数名高层

2009年12月 中国商务部表示支持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

2009年11月 吉利海外战略走出三大步正与沃尔沃实质性谈判

2009年11月 吉利成为沃尔沃首选竞购方就细节进行谈判

2009年9月 吉利称母公司将联手内地政府竞购沃尔沃

2009年9月 吉利首度证实竞购沃尔沃或联手中资投资机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1

2.56亿美元! PE热捧垃圾变黄金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12/2OMDAwMDE3MjI2O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65

并购沃尔沃 吉利账面赢利14亿美元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4875.html

多人担心吉利买了沃尔沃后,重走福特汽车的老路,亏损不停。今天,我要给大家算一笔账,至少说明到目前来说,这笔买卖还不赖。
沃尔沃目前资产15亿美元,它2009年亏损了6.53亿美元,按道理,这个公司不到2年半的工夫就能把自己全部“赔”完了。不过,净资产没有算知 识产权的费用,没有算品牌的价值,没有算经销商的网络。

3月30日夜里,李书福对媒体记者算了一笔账。福特收购沃尔沃后,每年投资研发的费用是10亿美元,10多年下来有100亿美元。沃尔沃在被福特收 购前的75年历史中积攒的知识产权投入总计100亿美元。粗略匡算,沃尔沃的知识产权投入达200亿美元,即便投入产出比是20比1,那么知识产权的价值 也有10亿美元。

这个价值,从北汽购买萨博部分资产花去的2亿美元,也可以大体换算出来。北汽买到了3个车型、4个发动机、2个变速箱以及其他一些专利,这些老旧淘 汰技术值2亿美元;那么,沃尔沃现在9个全新的系列产品、3个平台、若干尖端车辆安全技术,10亿美元也不过分。

至于品牌价值,2009年Interbrand品牌价值榜上,上榜豪华汽车品牌中排名最后一位是雷克萨斯,它的品牌价值为31.6亿美元。坊间认 为,沃尔沃作为豪华品牌,不比雷克萨斯差多少。也许这两年日系车风头比较劲,就算沃尔沃只有雷克萨斯的一半价值,也有15.8亿美元。

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品牌的计算方式目前有两种:以品牌历年的推广费用进行叠加,然后根据时间和覆盖区域等来乘以某个 系数得出;或者以该品牌汽车销售的数量、价格和市场同档次车型平均销量和价格相比较,产生的溢价来计算。

“沃尔沃与市场同档次车型相比,比如雷克萨斯相比,品牌溢价能力是非常小的。”陈文凯表示,品牌价值在10亿美元~15亿美元已经是不错的估值。

所以,即使不考虑沃尔沃经销网络的价值,15+10+15.8=40.8亿美元,这就是李书福买来的资产,而他只花了27亿美元。

此外,再来分析沃尔沃当前的债务。忧郁债务分割是按照政府审批时间作为节点,审批前归福特,审批后归吉利,因此绝大部分债务都剥离给福特汽车。

因此,吉利拿到手的,几乎就是净资产,一块完完整整的好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得不佩服并购沃尔沃团队的谈判能力,他们费了1年时间来弄这件事, 绝对是干得相当漂亮。

2008年,沃尔沃亏损近15亿美元;2009年,收窄为6.53亿美元,这一年沃尔沃的销量为33.5万辆。

李书福表示,37万辆是沃尔沃的盈亏平衡点,在亏损不断收窄的情况下,2010年,沃尔沃很有可能打平。

有几个数字可以证明这个观点,首先,在3月28日瑞典签约仪式现场,有人问沃尔沃全球CEO,2010年打算在中 国卖多少辆,他回答3.9万辆。2009年,沃尔沃在国内卖了2.24万辆。

如果中国市场在2009年基础上增长1.7万辆,那么全球其他市场只需要贡献1.8万辆的销量,沃尔沃就能做到不亏损。对于从金融危机中慢慢恢复的 汽车市场来说,这并不难。

其次,在2009年第四季度,沃尔沃的净利润率已经升至-0.8%,而2008年同期为-22.7%,也就是说,沃尔沃的亏损幅度在不断收窄,就在 吉利收购前夕,它离赚钱只差一步。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负债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40.8-27=13.8亿美元,这就是李书福3月28日签约那一刻至少赚到的数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71

两亿美元买来的标准答案:坚持“不做不懂的东西” 李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15bad0100ia7t.html




另外亏钱的投资有好几次,多数都可以原谅,但有一次属于极度愚蠢,就是跑去做空百度。之前投资表现非常好,有点飘飘然,真以为自己很厉害。开始还是想小玩 玩,后来又不服输,最后被架空而投降,所有账号加起来亏了很多钱,大概有1.5亿到2 亿美金,其中有个账号到现在都翻不了身。最可惜的是,这次错误把现金储备全部消耗掉了,机会成本巨大。而且最遗憾的是,这个错误是发生在巴菲特叫我不要做 空之后,现在知道什么叫“不听老人言的后果了!老巴的教导千万别忘了:不做空,不借 钱,不做不懂的东西!不过,这其实不算我最差的投资,因为这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投机。

                                               

----段永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一个“不做不懂的东西”,全世界有几个人愿意听这么一句消极过度的警言?在中国这个“无为几乎等同于无能”的国家,如果谁不学做一些“与 时俱进”的有新时代烙印的“投资”确实是显得太落伍了。

   

其实这不算老段最差的投机,因为这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赌博。

    

至 少投机剩者终于明白了一件事:做价值投资睡得好觉,吃得好饭,潜得好水;做赌博式投机可能某天想跳楼卧轨。

    谁仍然继续做空主要利润来源于中国的德国大众、做空百度、做空中国XX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6

499美元iPad“中国组装费”仅11.2美元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521/669705.shtml


 每经记者 曹晟源 发自上海
富士康的9连跳之后,第10跳险些在前几日发生。此类事件的连续发生让富士康管理层的日子如履薄冰,有传闻称公 司将某大师请入公司、多名心理辅导老师也在公司中不断出现。不过在外界看来,这真的能够让员工摆脱心理阴影?
资深家电观察家刘步尘表示:“富 士康9连跳的背后折射出来的可能是富士康这类代工企业的盈利模式之痛。”
“富士康模式”或致九连跳
自从苹果iPad4月3日首发以 来,销售情况一路走高,不少中国的苹果迷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订购iPad,随后苹果借势连续放出了WiFi版、3G+WiFi版。
就在iPad 热卖的同时,iPad最大代工厂之一的富士康却接二连三发生员工的跳楼事件。外界对这些员工跳楼的事件众说纷纭,有分析人士表示是因为员工自身的感情问题 所致,也有人指出这是公司的管理出现了缺陷。
不过在资深家电观察家刘步尘的眼中,富士康9连跳背后折射出的是富士康这类代工企业的模式之痛。
美国权威市场调查机构iSupply说,苹果付给“中国组装”费仅为每台11.2美元,和最低售价499美元的iPad相比,相当低廉。
实 际上,这类代工企业在像苹果这样的巨型公司面前,为争取到大量的订单,已经矮了一截,加之行业间惨烈的竞争,导致代工厂商们很难有能力改变其被压榨的现 状。
“真正赚钱公司有两种,一种是提供品牌的公司,另一种是技术的拥有者,苹果是品牌和技术的拥有者。”刘步尘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富 士康9连跳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富士康这种代工企业的盈利模式之痛,因为单个产品的盈利率低,所以要从生产一线提取更多的钱来实现利润。每天高负荷的劳动、工 人工资收入低下都将带给员工心情上的焦虑,从而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件。”
微不足道的“组装费”
梳理整个iPad的产业链盈利情况,不 难发现代工厂商们为什么要削尖脑袋节约成本。
iSupply和BROADPOINTAMTECH进行过详细计算得出的数字显示,iPhone 和iPad的总体利润率超过50%。相比之下,iPhone利润率高达50%,三星手机的利润率为10%,诺基亚的利润率为8.9%。
iSupply的调查结果显示,售价499美元的iPad所有零部件的成本仅为219.35美元,还不到其零售价格的一半,其平均成本为260美元左右。 其中苹果开发的A4处理芯片每个26.8美元,16G的存储芯片为29.5美元。最贵的元件是9.7英寸的触摸显示屏,由韩国LG公司制造,每个95美 元。上述公司分析师表示,这个屏幕的成本在80美元左右。
“11.2美元的组装费”在这个盈利链条中显得微不足道。
“针对复杂的 机种,11.2美元是没有赚到什么钱的。虽然说iPad算不上是复杂的机型,但也并不好做。”一位全球第一大笔记型电脑(NB)研发与制造厂商的内部人士 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例如一台显示器,代工出来产品的成本最终可能只占到售价的50%左右,真正第一线的工人能够拿到手的就相对要少很多。”
“代工厂处于整个产业的最底层,时间一长由于对于这些大公司的依赖,最终难以转型升级。”刘步尘表示,“富士康这类代工模式企业今后发展的道路非常有 限,目前的处境也非常尴尬,因为这样的模式不可能带来高的利润,高的利润必须要从原材料或是人力成本上想办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55

中海油进军煤制油:30亿美元押注澳大利亚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4/1MMDAwMDE4MDY1Mw.html


6月2日,随着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澳大利亚Altona Energy公司的一纸公告,中海油与其合资的30亿美元煤制油项目公布于天下。

公 告显示,估值为30亿美元的南澳Arckaringa煤制油合资项目,由中海油子公司中海油新能源国际(澳大利亚)公司与Altona Energy公司 共同投资,中海油将持有该项目的51%股权,目前项目已获得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批准。

“中海油肯定是要走出去的,哪里有资源就到哪 里去,这是我们近年的发展战略。”6月3日,中海油一高层人士回避了记者关于利润回报率的问题,仅表示海外投资制油项目是中海油海外战略的点睛之笔。

下 注煤制油,且是投资于此前在此领域未有建树的澳大利亚,值得疑问的是,中海油这一次豪掷能赢回牌面几何?除了南非外,此前没有哪个国家在煤制油市场推广中 获得成功。

“煤制油的盈亏平衡点是原油价格在每桶45-50美元之间,今天原油期货价格已达到75美元/桶,纵使经济二次探底,也很难达到 50美元/桶以下,所以煤制油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对此表示乐观。

但国际煤炭贸易专家黄腾则对项目的成功与否 持有疑虑,“几十年来,国际油价大幅度波动,煤制油项目几起几落,美国、日本和德国煤制油项目还没有真正投入商业运行,只有南非Sasol(沙索)公司间 接液化技术投入了工业运营,中海油能够成功吗?”

30亿美元押注澳大利亚

据记者了解,该项目是 中海油首次在海外涉足陆上新能源项目,项目总体包括每年1000万桶煤制油(140万吨)、发电能力达到56万千瓦的联产项目,该项目的建设、投资和技术 领域将由中海油负责。

“发展新能源是中海油近年整个发展的总体设想,风能、生物质能发电及各种制油项目是其中的重要组成,主要是通过其旗下 的新能源公司运作,而海外业务的开拓近些年中海油十分积极。”广东油气商会副会长饶孝柱向记者证实,饶此前曾任中海油石油炼化立沙油品储运项目高级顾问。

据 悉,南澳Arckaringa煤制油项目于2008年便已启动,当年中海油与Altona Energy已签署备忘录;2009年11月20日,双方正式 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开发该项目。

姚达明分析,除却成本优势外,中海油启动澳州煤制油项目主要基于两大因素考量:国内煤制油项目政策 袋子两年前已收紧;中海油上岸后需要扩充油源。

2008年,鉴于国内煤制油项目的疯狂上马局面,国家发改委紧急三次下文,叫停全国煤制油项 目,仅有神华煤制油项目获得最终批准;2009年12月30日,发改委产业司副司长李宁宁表态,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今后三年也不再安排新 的试点项目。

在国内空间收窄之前,2007年5月,中海油正式上岸,成立自己的加油站进军成品油零售市场。“中海油只有惠州中海壳牌一个炼 化厂,无论从资源,还是从网络拓展及销售层面,都不具备太大优势,而在国内煤制油项目紧急刹车的前提下,进军国际市场是上佳选择。”姚达明说。

前 述中海油人士表示,新能源公司是中国海油类似煤制油等新能源战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归口管理中国海油新能源业务,同时也是中国海油新能源产业的孵化 器”。

煤制油争议尚存

对于中海油控股参与30亿美元投资南澳Arckaringa煤制油,业内 不乏争议,而这种争议的背面则是煤制油的历史与赢利前景。

作为反对派,黄腾称:“1吨煤制油需要消耗8-12吨的水,还伴随着巨大的污 染。”惟一一个煤制油成功国家南非,是因为种族隔离遭遇国际制裁得以发展煤制油,其间伴以政府补贴“救济”,方得以发展到今天规模,“但是看看现在南非煤 制油出口多少呢,而世界上除了南非,又有哪个国家的煤制油项目获得成功”。

除去南非,世界煤制油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国和美国。其中,中国已经 有6个项目投产或即将投产;美国有十多个项目仍在规划讨论中。印度、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仅处在考虑阶段,尚未进入规划盘子菜单。

事实上, 以目前神华集团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境内的项目为例,其世界第一套108万吨煤直接液化合成油装置于2008年12月31日投入试生产,但随后于第二年7月才 再次开车试运行,今年一季度煤基合成油产量仅为1.5万吨。

李宁宁坦言,神华100万吨煤制油项目,虽然做了十多年,但2009年也仅出了 几万吨汽柴油,“要达产还需要很长时间”。

作为中国煤制油行业津津乐道的成功范例,沙索中国公司副总裁徐海龙在这样的光环下却格外慎重, “与煤制气项目比,煤制油投资更大,如沙索宁夏间接液化项目总投资就将达560亿元。而且,煤制油还具有高技术、资源占用量大等特点”,应该谨慎对待煤制 油行业的发展。

与国际上企业的低调相比,国内企业除却在国内运作已有的煤制油项目外,在国外亦多有布局。神华一负责人在4月13日表示,神华已经在俄罗斯建成世界 首条投入商业化运营的煤炭直接液化生产线,目前年产108万吨,实际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副院长 杜铭华相信,不能立足于现今看待煤制油的市场前景,“从长期来看,如果不考虑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煤制油的毛利率将至少保持在30%以上。如果国际油价保 持100美元/桶,煤制油的毛利率将超过50%,这对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会产生很大冲击。”

但黄腾、东方证券等一干人士则坚持了对煤制油前 景的悲观预测。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神华的煤制油成本是50美元/桶,再加上运输及渠道销售成本,“与普通油品相比,显现不出多少竞争力”。

“俄 罗斯、澳大利亚石油价格都比较低,运回国内又有一个运距的劣势;国际油价起起落落,煤制油数十年来都没有形成有效的价格竞争力。”黄腾对此苦笑。

在 姚达明看来,原油进口已占国内市场一半以上,故此需要煤制油作为调节补充,“不占主流”。中海油的南澳Arckaringa煤制油一旦投产,或部分在澳大 利亚销售,更大部分投向国际市场,“成品油从长远来看,蛋糕是供过于求的,这时候则主要看成本,中海油需要解决两块成本:挖煤的成本与煤油的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8

华润水泥72美元山西收购水泥资产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6/357605.html

此前一直主导华南市场的华润水泥(01313.HK),开始拓展北方市场。
6月1日晚间,华润水泥发布公告称,通过收购山西福龙水泥有限公司,从而进入山西市场。此次收购的代价只有72美元,不过华润水泥将为福龙水泥提供 最多为15.19亿元的股东贷款。

福龙水泥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注册资金为100美元,华润水泥收购其72%的股权,因此只需支付72美元。

福龙水泥正在山西建设两条 48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预计分别于7月底和年底前建成投产,设计熟料年产能310万吨、水泥年产能达400万吨。这家公司声称将成为山西 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

华润水泥表示,由于公司在山西并没有任何熟料或水泥生产业务,此次收购将使得公司将其市场范围扩展至山西境内。

去年岁末,台湾水泥通过收购昌兴矿业改变了华南区域的市场格局,不但成为了华南地区龙头,并打开了重庆、云南、贵州、辽宁的布点,至2012年的大 陆产能至5000万吨的目标也有望提前实现。

面对台湾水泥咄咄逼人的并购态势,在华南市场占据龙头地位多年的华润水泥开始到其他区域寻求发展。

“华润水泥进入山西后,具有成本优势。”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煤炭在水泥生产中占据了60%左右的比例。

去年6月,华润集团与山西联盛集团共同组建了山西华润联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38亿元,旗下拥有山西兴县、中阳县、临县、石楼县、柳林 县、交口县6家分公司,2010年企业煤炭年产能将达1350余万吨。

“山西省以煤炭为中心,水泥产业长期不受重视,落后也就意味着空间。” 刘作毅认为,虽然冀东水泥(000401.SZ)在山西暂时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山西水泥市场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目前还不能说冀东水泥以后就是山西的龙 头。

山西水泥产能目前是3000多万吨。据刘作毅介绍,山西现有水泥生产线大多数都是小型生产线,还有许多立窑水泥,未来淘汰的空间非常大,本地水泥企 业历史悠久,发展已逐渐跟不上历史,整合空间也相当巨大,外地企业进入已势在必行。

华润水泥的投资策略是,通过煤炭领域运作进而进入水泥市场。今年3月,华润水泥行政总裁周龙山表示,预计今年资本开支60亿元,其中20亿元用于投 资广东封开的两条生产线,公司今年产能将增加至4800万吨,预计3年内将产能翻一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00

75亿美元蛋糕切分,中企沦为看客?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11/1MMDAwMDE4MTg1MQ.html


物流行业竞争正向细分市场推进,而外资步步为营。

6月9日,德国邮政敦豪旗下的DHL宣布,将在中国的时装与成 衣物流产业加大投入,其位于上海松江区的时装与成衣物流中心,将在年底前建成。DHL预计,这个产业年产值将达到75亿美元。

无独有偶,在 德国证交所上市的物流企业——LOGWIN,同样在中国重兵布控时装物流业。LOGWIN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韦汉克(Henk E. Westerhoek)透露,该公司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新保税仓库,同样以时装、零售业为主打,预计在7月1日正式启用。

跨国物流巨头 正成为中国高端物流市场的主角,而国有、民营物流企业要么沦为看客,要么成为外资的代理——这在时装物流业的表现愈发明显。

布局中国 奢侈品市场

时装物流业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时装与成衣行业本身的发展。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国际商业观 察(BMI)的统计,中国国内成衣零售市场去年的规模为3050亿美元,到2014年,这个市场的发展将保持21%的年复合增长率。

中国仍 然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和成衣出口国;同时,国内零售市场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值得注目的是,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中国社科院预计,未来五年 内,中国的奢侈品销售,将从去年底的94亿美元增长到146亿美元。

DHL全球货运物流北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梁启元说:“中国的时装与成衣市 场正在经历着根本性的转变,这从全球经济放缓之初就已经显现。”而物流行业将从这个转变中获得巨大利益。

全世界超过半数的时装与成衣产品在 北亚太区生产并出口,来自BMI和Global Insight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时装与成衣出口市场,北亚太区占航空货运出口量的66%,占海运出口量的54%。

DHL全球货运物流中国 区首席执行官黄国哲认为:“一些大品牌在回购和收购当地市场的零售商和销售渠道。零售业的扩张需要新的供应链模式配合,在中国建立配送中心显得十分必 要。”

自2009年起,DHL在亚太区范围内投资了6个时装与成衣物流中心,分别位于香港、越南、印度等地。按照DHL的最新计划,今年年 底前,还将在上海松江区的九亭建成一个新的时装与成衣物流中心,面积达到5000平米。

同样来自欧洲的物流巨头LOGWIN,也在加快时装 物流方面的布局。据该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韦汉克介绍,LOGWIN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宝山区已拥有两个仓库,新升级的高端保税仓库,同样位于外高桥保 税区,占地面积达2000平米,将在7月1日正式启用。

韦汉克声称,LOGWIN去年在中国的货运量增长了一倍,根据其2009年财 报,LOGWIN全球销售额为11.13亿欧元。在谈到LOGWIN和DHL的区别时,韦汉克认为,“DHL是一辆豪华大巴,可以满足庞大的客户量需求; 而LOGWIN更像是一辆宝马,有时间为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蛋糕如何切

物流市场的外资、 国资、民资竞争,是永恒的主题。仅从时装物流这个细分市场看,外资企业已占据高端,国内企业则有心无力。

韦汉克对本报分析说,外资物流企业 的一个重要优势,是遍布全球的物流网络。而中国企业仅仅在国内有网点分布。时装与成衣是一个全球分工明显的行业,尤其依赖物流配送的全球网络。

以 国有企业中外运集团为例,其营业额居国内货代行业之首。“中外运虽然在国内很大,但国际上的网络并不多。”LOGWIN华东区销售经理庞浩认为,中外运常 常代理外资企业的业务,彼此是一种合作关系。

DHL的梁启元则认为,时装行业有很多高端奢侈品,其物流配送有很高的保密要求,这是DHL优 势,也是国内企业短板。

而就民营企业而言,不仅缺乏全球的网络,其在物流IT系统的建设上,还停留在很初级的水平。

根据梁启 元的分析,中国时装与成衣市场的产品周期正越来越短,一年的购买季节从2-4次变成6-8次,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大幅提升了二三线城市的市场规模。

这 些趋势扩大了中国时装物流行业的蛋糕,外资正占据越来越大的部分,而国资和民资的机会又在哪里?





帕米沙諾帶領公司每股大賺十美元 IBM執行長讓城市跟著大象跳舞


2010-06-21 今周刊





從︽大象也會跳舞︾作者、IBM前執行長葛斯納手中,接下大位至今,帕米沙諾已繳出比起過去任何一位執行長都毫不遜色的成績單,除了讓﹁大象繼續跳舞﹂ 外,他還把一半的資源壓在智慧城市商機上,期待IBM繼續領先獨舞。

撰文.林宏文

美國企業二○○九年遭到海嘯淹沒,藍色巨人IBM的業績去年卻只受到輕傷,小幅衰退七.六%,達九五七.六億美元,但卻賺到史上最高的稅前盈利一八一.四 億美元,以及每股稅後純益超過十美元的亮麗成績。如今,IBM股價仍在一二八美元附近,長期維持從一九七○年代以來的最高水準,能讓這頭大象繼續跳舞的, 就是上政八年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帕米沙諾(Samuel Palmisano),他是如何讓IBM在全球風暴中舞出佳績?

﹁○七年,全球有三十三億人口住在城市,第一次超過人口的半數,﹂在八百多人的會場中,IBM董事長兼執行長帕米沙諾拉高音調,﹁預估到五○年,全球六十 四億人口將有七成湧進城市,如何讓城市的運作更加智慧(Smarter City),將是人類最重要的課題。﹂

管理風格大膽激進

企業價值是要成就客戶

六月初,IBM在上海舉辦﹁智慧城市高峰論壇﹂,邀請全世界八百多位產官學界重量級人士,以智慧城市為主題,探討城市興起後,各種相關的水、電、交通、醫 療、能源等議題。這場熱鬧研討會也顯露帕米沙諾最新的企圖, IBM想要進攻全世界四百多個城市智慧化的巨大商機。

IBM與城市有何關聯?其實在帕米沙諾從︽大象也會跳舞︾作者、IBM前執行長葛斯納手中接下舵手責任以來,IBM已產生重大的變化,這隻大象不只會跳 舞,甚至已經變身成為神奇超人!

在管理風格上,帕米沙諾大膽而激進,與一般IBM主管的溫和作風很不一樣。例如他選擇退出個人電腦市場,賣給中國的聯想;另外也把硬碟產品部門賣給日商日 立。此外,由於確立企業價值就是要成就客戶,因此在客戶的要求下,他放棄IBM過去研發多年的專屬架構,並投資數十億美元在Linux系統。

不僅如此,帕米沙諾也認為,產業環境變化多端,他從不相信預測準確性可以超過一周,因此,他把IBM行之有年的營運月會改成周會,並要求原本每季做一次的 營運預測,改為每周做一次,且要求主管每周都要報告進度。

甚至,在尚未退出個人電腦市場,部門壓力最大時,為了達到季度目標,他要求全球業務團隊一天開兩次會,一次是早上七點,另一次是晚上九點,如此持續了一個 月,最後終於達成。

帕米沙諾對任何細節都不放過,有一次,零組件大缺貨,他列出IBM所需的各項零件號碼,打電話拜託供應商務必準時供貨,直到產品順利出貨為止。

他還曾主導伺服器降價七成,痛擊昇陽及惠普等對手,為了幫助業務團隊簽下大訂單,他跟主管說,他隨時可以登上IBM的企業噴射專機,一起去談判簽約。當歐 洲人還在爭論縮短工時,美國︽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札卡利(Fareed Zakaria)就開玩笑地跟朋友說,﹁別做夢了吧!你難道不知道,帕米沙諾帶領的IBM,是一天工作三十五個小時的嗎?﹂不過,與葛斯納深居簡出不同, 一輩子都在IBM服務的帕米沙諾,比葛斯納更容易與員工打成一片。有一次,一個部門表現特別傑出,他特別飛到那裡待了一個小時,與部門員工閒聊,還請員工 喝咖啡,與大家握手說,﹁謝謝你們救了公司這一季,你們全都是英雄。﹂這位帶領全球資訊巨人的執行長會如此親民,與他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二十二歲就加入 IBM的帕米沙諾,出身中產家庭,從小就被要求守規矩及好好念書,中學時,他喜歡吹薩克斯風,並被選為知名的Temptations樂團候補學員,一周之 內賺了一千美元,後來他利用這筆錢買了一輛二手車。因此,之後他在○二年被葛斯納選為IBM執行長時,當時的︽美商周︾(Business Week,現為︽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還用﹁從候補樂團到第一把交椅﹂作為標題來形容他。

壓寶智慧化城市

3i技術 打造下世紀舞台為了替IBM找到下個世紀的舞台,帕米沙諾把籌碼壓在智慧化城市,帕米沙諾舉例指出,在新加坡的道路管理系統中,IBM開發出一個可以預知 下一個小時交通狀況的系統,並指引駕駛人往更順暢的道路走。

在城市水資源管理部分,IBM也有整治紐約哈德遜河的經驗,在河裡裝了各種傳感器,計算並分析每分每秒的水質變化;至於橋樑管理,IBM也在澳洲昆士蘭建 了一座智慧橋,可以感測任何一輛行駛過的車輛,包括重量、排氣、汙染值等數據。

在這種龐大的資料偵測及處理分析過程中,要運用到三大技術,首先是要先有儀器設備的硬體技術,也就是物聯化(instrumented),第二大技術是將 這些設備系統連結在一起的互聯化(interconnected),最後則是包括雲端運算及更多智慧技術的智能化(intelligent),這就是 IBM近年來一直在強調的3i。

應邀參與的華亞科技公司總經理高啟全,在台下聽完兩天的演講,不由得佩服地說,﹁帕米沙諾正在做一個超級、超級大的生意!﹂高啟全認為,這種牽涉如此多複 雜及專業領域的生意,全世界也只有IBM有能耐做。

歷任工研院董事長、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的現任資策會董事長史欽泰,以及從工研院董事長到生技中心董事長的李鍾熙,兩人也都認為,台灣在尋找下一個發展方 向時,IBM的發展模式,將是台灣資訊業重要的參考。

不隨風起舞

避開熱門商品 自創新藍海翻開報紙,資訊產業的主角,近年來已換成蘋果、Google及微軟等公司,藍色巨人IBM似乎已習慣沉寂的日子。不過,沒有參與智慧手機、平板 電腦等熱門商品,不代表IBM過時了,相反地,IBM替自己找到了另一個新藍海,建立起別人無法跟進模仿的地位。

為了要落實全球整合企業的理念,八年來,帕米沙諾最重要也最大膽的動作,就是大舉投資新興市場如印度與中國,甚至還不惜裁掉美國IBM本地的員工,讓他因 此招致不少美國員工的反彈。

目前IBM在印度的員工已超過七萬人,負責全球的軟體外包工作;至於在中國的員工也超過二.二萬人,其中,除了業務團隊外,絕大多數都是中國研究院及創新 研發中心的工程師。

擁有這些來自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IBM再把許多科技技術與各項產業知識整合起來,讓IBM在顧問與服務的生意上能夠無往不利。

由於每個產業的頂尖企業或各國政府都是IBM的客戶,因此IBM也累積全世界最多的專業知識,這也是IBM在軟體、顧問及服務等領域,找不到競爭對手的原 因。

研華總經理何春盛說,﹁現在我逢人就推銷3i的理論,但老實說,研華比較強的只有第一個i,也就是研華提供的工業電腦儀器,至於其他兩個i,IBM實在太 強了,我們還要花很多時間學習。﹂早在多年之前,研華董事長劉克振就是已經是IBM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忠實信徒。

城市智慧化已經逐漸成為全球政府施政的重心,未來肯定是商機不斷。帕米沙諾說,目前IBM有二五%的員工在做與智慧城市相關的研究與業務,其中有四千位的 博士科學家,投入最尖端的數學及統計等工作,未來這個比重會再提升到五成,並以行動網路、奈米科技、流計算、數學統計以及雲端運算等為發展重心。

過去,IBM有不成文的規定,執行長到了六十歲就會換人,明年即將滿六十歲的帕米沙諾,會不會被換掉目前還不知道,不過,這位帶領IBM迎接二十一世紀挑 戰的老將,不僅證明IBM依然是資訊產業的龍頭,也證明他自己是IBM歷來表現最好的執行長。

帕米沙諾

(Samuel J. Palmisano)

出生:1951年

現職:IBM董事長兼執行長學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歷史系經歷:IBM總裁、IBM營運長、IBM資深副總裁及日本總裁婚姻:已婚,育有四個小孩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