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圖晒晒】索爆編輯似舒淇 氣質清新夠甜美

1 : GS(14)@2016-08-13 14:59:29

台灣正妹楊絡甯,今年23歲,政治大學會計系畢業,是超高人氣女性科技媒體「電獺少女」編輯。她經常在科技小電報中現身,報道電訊科技新知。她曾替電訊界拍攝廣告,也擔任雜誌模特兒拍攝照片,有網民說照片中的她,很像女星舒淇。絡甯身高155厘米、體重42公斤,興趣是旅行、看電影、運動。她也經常在facebook上PO美照,包括陽光性感、甜姐兒、陽光亮麗、可愛米妮、性感比堅尼、火辣性感、超兇爆乳、性感泳裝、可愛小惡魔、清新甜美、白皙正妹、性感艷麗、亮眼正妹、清涼火辣等等。小檔案:英文名:Carolyn暱稱:絡甯身高:155厘米體重:42公斤行業:電獺少女編輯興趣:旅行、看電影、運動
facebook:Carolyn J. Yang、電獺少女-女孩的科技日常
instagram:carolynjess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3/197349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635

賀江澤民生日 鳳凰編輯被炒

1 : GS(14)@2016-08-18 06:04:12

■鳳凰財經在官方微博發文為長者慶生被指犯政治錯誤。



祝「長者」生日竟被炒?昨日是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90歲大壽,各地網民紛紛留言祝賀「長者」生日快樂;惟有傳官方出盡法寶阻止「蛤蟆(即蛤乸)粉絲」其慶生,內媒昨幾近隻字未提江澤民大壽等相關消息。不過,「鳳凰財經」昨早卻於其官方微博上發佈祝長者(即老江)生日快樂訊息,後傳被中央網信辦高度關注此事指嚴重影響政治安全,相關編輯被炒魷、高層被罰錢!



據昨日網傳鳳凰網致全體編輯的一份通報指,在鳳凰財經的官方微博中,昨早發佈一則「今天是這位長者九十歲生日,早起為長者續一秒」的訊息,並配以一幅卡通畫;該則微博隨後被眾多網民截圖並轉發引起熱話。通報指,中央網信辦其後高度關注此事,更「特別來電詢問,並指示全網刪除」,該則訊息目前已遭刪除。通報並稱,「這是一起重大的政治安全差錯事件」,並指「誰到知道『長者』、『續一秒』等意味着甚麼……有人猜測鳳凰是否參與了幕後的事情,給鳳凰造成極大的被動……此事對公司發展造成很大損失」。通報並寫到,對發佈該訊息的微博編輯作開除處罰,並對相關財經事業部總監罰款5,000元人民幣再作另行處理;又指要吸取此前內媒「無界新聞網」因「習近平辭職信」事件導致網站被關、騰訊網今年7月因報道習近平「發飆」而遭整頓等事件教訓,公司早前已在當局要求進行整改並基本通過驗收,要求各編輯不要再觸犯政治底線。



■張保華昨捧着江澤民卡通像的蛋糕合照。

■網民將多拉A夢改成江澤民招牌的高腰褲。


蛤粉教主張寶華捧蛋糕

不過,中外一眾網民昨則無懼觸及底線,繼續為江澤民慶生。其中被蛤粉視為教主,在2000年10月於在人民大會堂內追問江澤民,而遭老江斥責「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的香港有線新聞前主播張寶華,昨也在微博捧起江澤民卡通圖案蛋糕拍照,但該帖文已被刪除;晚上10時則留言寫道:「願所有長者身體健康。」張昨晚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早於一個多月前,已不斷收到蛤絲留言,提醒她8月17日是老江生日,所以昨天她在微博上發帖祝賀江,寫下「願所有長者身體健康」,跟隨內地網民稱呼江為長者,因擔心直呼其名可能會被刪掉。她慨嘆現時言論自由不及過去。《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8/197411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341

《紐時》華裔編輯街頭被斥「滾回中國」

1 : GS(14)@2016-10-12 07:52:23

繼美國霍士新聞(Fox News)早前播出一段被指辱華的街頭訪問,引發全美各界尤其是華裔的聲討後,美國《紐約時報》一名華裔編輯,最近也在街頭被人大吼:「滾回中國去!」他於是透過《紐時》網站發表公開信,希望所有美國人都能正視少數族群遭歧視的問題。



■Michael Luo上載公開信表達不滿。

美土生土長 自覺外人

Michael Luo先在社交網站Twitter描述本月9日的遭遇,當日他和親友在紐約曼哈頓上東區時,被一名穿着光鮮的女子指摘擋路,對着他們大喊:「滾回中國去!滾回你們他媽的國家去!」而他不甘受辱也喊回去:「我生在這個國家!」他的7歲小女兒看到這一幕後相當不解地問他:「她為甚麼要說『滾回中國去』?我們不是從中國來的呀。」事後,他在一封刊登在《紐時》網站的公開信中說,這不是他首次遇到種族歧視,「我們來自美國……但有時候人們並不理解這一點」。Michael Luo是《紐時》都市版副主編,也是種族相關議題的編輯。父母來自台灣,生於美國的他,199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先後任職美聯社等媒體,並自2003開始任職《紐約》至今,帶領的記者團隊今年入圍三項普立茲獎。即使如此,Michael Luo和很多亞裔一樣,他們「算是人們口中的模範少數族裔」,但他「依然常常覺得自己像個外人」。《紐約時報》/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2/197984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670

【飲食籽】日本飲食編輯推介秘點 輕食酒吧×天婦羅老店

1 : GS(14)@2017-01-07 07:09:07

東京人林尚史(左)‧出版社Ei-Publishing Company高級總監‧旗下月刊《Discover Japan Magazine》編輯



【飲食籽:追源尋味】做了數年飲食記者,食得多自然練出一把饞嘴,心中也有張必食餐廳名單。對東京人林尚史而言,他在東京的心水店名單更長,他在出版社Ei-Publishing Company擔任高級總監,同時在旗下月刊《Discover Japan Magazine》擔任編輯,主力採訪飲食及文化題材,今次他精選兩間最愛餐廳,一間是在百年古屋內的輕食酒吧,另一間是四代傳承的天婦羅老店,深藏日本文化風情。



今次與林尚史相約在上野櫻木區,訪問當天風和日麗,沿途是住宅區域,一排有新有舊矮房子,寧靜得聽到鳥兒吱吱喳喳地叫。「這區是近年東京備受注目地區,有豐富文化氣息,這些舊建築,對於日本來說是很珍貴的。不少文化人曾居住於此,像首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日本新感覺派作家的川端康成、『國民小說家』夏目漱石,附近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小店,不時舉辦文化活動。」林尚史說。而走到這區,有他最愛餐廳之一「谷中ビアホール」,這店在三棟房子相連的古舊木屋內,花園碰巧正舉行義賣活動,有小食、有菜蔬等等,更不時會租借場地舉辦活動。餐廳前身為住宅,數年前改為輕食酒吧,是不少大學生的秘點。裝潢至今保留舊貌,燈光昏暗,像日本古裝劇的古舊氣氛,最特別是牆身貼滿舊報紙,寫着昭和39年(1964年),而舊報紙堆中又發現有標題大大隻字寫着「香港」,為當年香港表演團的廣告。「日本傳統會將報紙放在榻榻米內,有防潮作用。屋子前身有個婆婆住,她死後,屋空置了三年,之後我們嘗試翻新,翻開牆紙後,發現報紙保存得很好,不如作為屋子一部份亦不錯,是時代的見證。」谷中負責人穴迫楓說。餐廳以小食為主,均用具保溫的陶瓷土鍋製作,有枝豆、肉腸等等,小食選擇不多。林尚史每次到來,都會點上以櫻花木煙熏的芝士、蛋,配上由附近手工啤酒廠獨家訂做的啤酒。「附近有一個手工啤酒廠,這間店特意向廠訂製獨家口味,以富士山水製作,有四種味道選擇,味道濃淡有致,層次豐富。」酒吧對面是一間麵包舖,訪問期間,不時傳來麵包香。「和大型商店不同,這裏賣的是啤酒,對面是麵包舖,兩者不是同一個老闆,亦無關係,但客人可以在對面買完麵包,過來酒吧食,老闆無任歡迎。」這亦是小店的人情味所在。



《Discover Japan Magazine》內容涉及食物、文化、旅遊及設計。

牆身貼滿舊報紙,報紙上寫着昭和39年(1964年),舊報紙堆中更發現大大隻字寫着「香港」,是香港表演團的廣告。

由附近手工啤酒廠獨家訂做,以富士山水製作,有四種味道選擇,味道濃淡有致,層次豐富。


小食選擇不多,大多是拌酒小食。

以櫻花木煙熏的芝士、蛋,一入門,已聞到陣陣香味。

裝潢至今保留舊模樣,燈光昏暗,像日本古裝劇的古舊氣氛。


餐廳以小食為主,均以具保溫的陶瓷土鍋製作。

餐廳是在三棟房子相連的古舊木屋內。

谷中ビアホール 平均消費:約$100地址:110-0002東京都台東區上野櫻木2-15-6



註:文中所列價錢已折算為港元,100日圓等於6.7港元



記者:何嘉茵攝影:鄧鴻欣編輯:劉曉丹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7/198885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799

加州大學騷亂阻極右網媒編輯演講

1 : GS(14)@2017-02-05 10:39:36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日爆發騷亂(圖),幾百名示威者在校園縱火破壞,抗議親特朗普的極右網媒Breitbart新聞編輯揚諾普洛斯(Milo Yiannopoulos)到大學演講,演講最終取消。一名示威者說:「我們成功阻止了這個活動,太好了,任務完成!」


防暴警射橡膠子彈

抗議活動原本和平進行,有1,500名示威者抗議揚諾普洛斯到訪,但後來約150名蒙面人士突然加入,令示威演變成警民衝突,他們向警方投擲爆竹,又砸爛商戶櫥窗和汽車玻璃,防暴警察發射橡膠子彈驅趕。揚諾普洛斯要由警方護送離開,指當時有人向他掟石和雜物,他說:「這座號稱自由派的校園,顯然仇恨任何敢於表達意見的自由主義者或保守派人士,還特別討厭我!」校方發聲明強調大學自1960年代起,一直都是「言論自由運動」的搖籃。
Breitbart新聞網站由特朗普親信班農創辦,去年美國大選期間不但極力附和特朗普的極右主張,也常散播虛構的陰謀論針對其他候選人。特朗普昨日Twitter威脅,若該校不容言論自由或向無辜者使用武力,他會撤銷給該校的聯邦資助。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3/199163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289

英勇亞裔編輯挺身助人遭割喉

1 : GS(14)@2017-06-10 12:22:47

在今次襲擊中,倫敦民眾再一次展現義勇精神,守望相助。有影片拍到《每日快報》亞裔編輯何傑夫(Geoff Ho,音譯)被割喉後在警員陪同下按頸行走(圖)的一幕,與他失散的好友到Twitter尋人,終於在網民襄助下得知他在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何在facebook指自己當時見有保鑣遭兩人圍斬,以為是打架,看不過眼上前干預,自己卻受了傷。友人指他有習武,經常抱打不平。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司機指,當時他駕駛的士時,忽然見到三名兇徒拿着長刀,隨機地攻擊附近的途人,隨即將車駛前,嘗試撞倒兇徒,由於現場途人眾多,他大叫提醒眾人走開避險,「我差點撞上其中一人,但他及時閃到一旁,然後三名警察追向他」。襲擊發生後,倫敦亦有居民效法曼徹斯特民眾早前恐襲後的義舉,紛紛在社交網發起互助行動。大量網民在Twitter表示,如果因為恐襲封路無法回家,可以聯絡他們暫住一晚;也有網民提供免費載客服務,幫助現場民眾回家。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星期日電訊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05/200449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66

辭職編輯曾奪普立茲獎

1 : GS(14)@2017-07-01 10:29:09

在今次CNN撤回報道事件中黯然辭職的三名報道負責人——記者弗蘭克、CNN華盛頓辦公室助理編輯主任利希特布勞和偵查組主管哈里斯,都是資深傳媒人,其中利希特布勞更是有新聞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獎得主。美國有線新聞網/《紐約時報》


弗蘭克曾赴伊拉克當隨軍記者

弗蘭克加入CNN前,曾在《今日美國報》、《新聞日報》及《丹佛郵報》等報章任職記者32年。2001年「911襲擊」後,他撰寫過多篇有關國家安全的報道,2003年更遠赴伊拉克當美軍隨軍記者。2012年,他以一系列有關養老金的報道,入圍普立茲獎最後候選名單,亦曾獲得「調查記者及編輯協會」、「國家新聞基金會」等多個組織嘉許。



助理編輯主任 利希特布勞

利希特布勞揭911秘密竊聽計劃

利希特布勞2002至今年初一直任職《紐約時報》,轉職至CNN僅3個月。他在《紐約時報》的15年間,主力報道關於司法部、恐怖主義及執法部門的新聞。2006年,他與拍檔賴森(James Risen)憑着揭露前總統喬治布殊在「911襲擊」授權國家安全局(NSA)秘密竊聽計劃,贏得普立茲獎。他亦出版過兩本分析美國政治的書籍,也到過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等多間學府及機構發表演說。



偵查組負責人 哈里斯

哈里斯曾領導香港新聞團隊

至於哈里斯則是辭職的三人中職級最高,他在2001年加入CNN財經頻道CNNMoney,2007年升職至編輯主任,帶領紐約、倫敦及香港的新聞團隊;至2014年再被擢拔為執行主編。哈里斯今年1月才調職掌管新成立的偵查組,不料上任新職位未夠半年,就要離開工作了16年的老東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8/200711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314

遷離北京居港 FT編輯:愛港3大理由

1 : GS(14)@2017-07-09 23:49:26

2017-07-01 NM

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Jamil Anderlini,來自新西蘭,先後在上海和北京任職香港《南華早報》、《Beijing Business》及《China Economic Review》,現為《金融時報》亞洲版編輯,在中國生活了17年,見證中國崛起,在中國結婚生子,但去年決定舉家離開熟悉的北京,遷居香港。近月他在該報專欄寫下題為《我感覺獲解放:《金融時報》作者從北京搬到香港》(I feel emancipated:FT writer's move from Beijing to Hong Kong)的文章,用「解放」形容當中感受,是北京生活太難,香港生活太愜意。

說起內地的生活,Jamil 16年前初到貴境,中國已是世界工廠,但他仍看到有人吃不飽,生活困苦。今天中國成為第二世界經濟體,北上廣成為大都會,他卻選擇離開,「因為北京的生活愈來愈困難。」他列出四大要走的理由,包括空氣污染、交通擠塞、食物安全及愈趨嚴密的監控。

污染成患 外國人紛出走

空氣污染及食物安全令這位二孩之父擔憂。當中空氣污染最叫Jamil難忍,每日一早必查閱手機的空氣質素指標,「遇上霧霾日子,你整天感到不舒服,你擔心孩子的健康,擔心自己的健康,需要戴上口罩,你仍然感到喉痛眼澀,真的很難受。」他指內地政府要解決這問題,可能要用上以10年計的時間。此外,為吃得安全,他指妻子會去伊斯蘭教店舖買牛羊肉,相信店主基於宗教原因,不會賣餵飼抗生素或化學藥的牛羊;本地菜則擔心有農藥,買餸變得步步為營。至於買進口食物,「價錢太昂貴,不能每天只吃進口貨。」

此外,一直走在前綫採訪的Jamil,直言享受在中國當記者,因為發展急速的中國有無限故事等待發掘,「內地傳媒根本無法相比,因為太多事情你不能報道,但對外國記者來說,中國實在是太棒的地方,工作上會有很大的滿足感。」但他覺得自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對傳媒及網絡監控收緊。他以上網為例,外國網站如Google、Facebook等全面封鎖,用VPN翻牆也變得困難,「大部分時間不能上網到外國網站,因此我常看不到我上司傳我的電郵。」至於手機、電話甚至電腦被監控竊聽,早已是工作一部分,愈來愈少人願意被訪,就算受訪亦更要小心,「你會愈來愈擔心消息來源會惹上麻煩,尤其是關於敏感議題或批評政府的。」

Jamil要走不是個別例子,他指近三四年身邊有許多外國人離開中國,雖然從無相關數字公布,但有些事正反映實情,例如報讀收外國人子女的國際學校,現在已不用排大隊或列入等候名冊。他表示,外國人離開中國自有不同的原因,但空氣污染是最大原因。另一方面,很多人選擇不來中國,「我可以告訴你,領事館及跨國公司很難請人來中國工作,尤其是有家室的,因為大家都擔心孩子的健康受影響。」

居港一年 熱愛香港郊野

來香港生活已有一年的Jamil,有三大理由讓他愛在香港生活。第一是買到高質素食物及用品,雖然價錢貴一點,但在內地,價高亦不等於高質素,「香港幾乎所能買到的東西都是一級高質素的,若你跟英國、新西蘭或美國比較,在香港你可以買到同級數的產品。」第二是香港交通便利,他指香港作為世界級城市,地方小小到處信步可達。即使要坐車,Jamil指香港有全球最完善的地鐵系統,記者笑說香港人可能不同意,「我曾經跟一位負責紐約交通的人傾過,他告訴我香港的地鐵系統是世界上最好的,部分原因是香港地理關係,地方小容易覆蓋到,很多地方走5分鐘便可到達,還有它聰明的設計,亦保養得非常好。」

最後一個理由最令Jamil興奮,城市竟如此接近自然,「這是令我覺得香港最精采之處。老實說,最奇妙的地方是身處世界級城市,只要20分鐘車程,你便可到達一個海灘,讓你有置身泰國的感覺。如果願意走遠一點例如西貢,那裏更有水清沙幼的世界級靚海灘。」他又指香港有80%土地是郊野公園或被樹木覆蓋的綠色地帶,是非常難得。當記者告訴他,特區政府要開發郊野公園起樓,他直言:「我認為他們很愚蠢。」

論中港融合:言之過早

把香港說得如此美好的Jamil,也看到香港的另一面,樓價太高及貧富懸殊是他也能感受得到的。他指香港的樓價及租金高昂,「在香港我永遠買不起樓,而租金亦很高,這裏生活成本非常高。」他在自己的文章提到,他現時香港租住的單位面積比北京的小一半,租金卻高五倍。此外,他經常在中環看見執紙皮的老人,推着大堆沉重的紙皮在街上蹣跚前行,「這個年紀的人不應該如此,我相信他們要執紙皮,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出於需要,這個問題政府要解決。」

不過,最令港人擔憂是香港被「大陸化」或者「內地化」(Mainlandised),變成中國一個普通城市。Jmail指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確是中國其中一個城市,他相信慢慢的融合是自然的過程,愈來愈多內地人來港居住,內地公司進駐中環商廈等,「我不認為這必然是壞事,但我認為令香港不同於內地城市,是她擁有法治,某程度民主以及出版自由。」這些不是香港獨有的價值,而是普世價值,讓每個人活得有尊嚴,備受尊重。無可否認,中央對香港不論在經濟或政治方面有愈來愈多的干預,令他擔憂這些價值被侵蝕。刻下他認為相對內地而言,香港仍然保有這些價值,因此說香港已經完全「大陸化」,似乎還太早。

澳洲記者見證回歸 信港人勤力渡難關

1995年香港回歸前夕,《Fortune》曾以著名的「香港已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作為封面故事的題目,預言香港回歸後的未來一片黑暗,例如北京會控制香港政府、英語被普通話取代、解放軍跟黑社會勾結、外商撤走、人民幣取代美元與港幣掛鈎等等。不過,回歸十周年時,《Fortune》已承認錯誤,香港仍屹立不倒,當年的預言是誇張了。

外媒睇淡香港回歸

回歸前,外媒普遍對香港前途抱有懷疑態度,當年見證回歸的前《英文虎報》政治版副編輯Michael Smith亦指,當時外媒的目光就是較負面,認為英國人離去對香港傷害很大,才會觸發移民潮。

「當時的社會狀態很有趣,外國人雖持負面眼光,但以我認識的香港人,很多其實頗開心的,甚至有說很自豪能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政制改革、五十年不變等等回歸後要處理的問題,Michael說香港人都完全明白,相信回歸後仍會有很多困難,但整體上他認為當年香港的情緒是混雜着開心的緊張心情。

「還記得在會展採訪主權移交典禮後,坐地鐵回家,跟一些乘客聊天,都是香港人,他們都忙着參加派對慶祝。」1997年7月1日朝早醒來,Michael形容,香港還是老模樣。

來自澳洲城市Hobart的Michael,1992年有機會來港工作,22歲的他原打算留兩年便離去,但作為新聞工作者,難得可見證主權移交的歷史事件,一轉眼便在香港工作了7年。他到過英國倫敦追訪中英政府的回歸談判,亦經常跟末代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交手,他亦有駐北京同事多次獲取獨家新聞,這段經歷對他來說都十分珍貴難得。

港人近年關心政治

回到澳洲,至今他繼續新聞工作,幾乎每年他都會回來香港,或工作或探朋友。他懷念香港充滿力量的城市氣氛,又想念地道的飲茶文化。回歸20年來,他看着香港各方面都變得愈來愈成熟。

可是,2015年香港爆發雨傘運動,這令他感到非常驚訝,「回歸前後都有種種示威,但未見得有這麼大規模。」為此他曾來港探過究竟,從社會一事一物,他亦感受到香港的改變,「有從來不跟我聊政治的香港老朋友,忽然跟我談起政治,說中國政府如何影響香港,甚至連樓價都被中國人炒貴。他憂慮子女在香港的未來,已正考慮移民澳洲。」

現時在澳洲《Financial Review》擔任商業專欄作家的Michael,看着香港由中國對外的唯一門戶,地位漸漸褪色,變得不再像從前般重要,而特首繼續「被欽點」、出版書商又無故消失。面對種種變化,他明白大家追求自由的心,並相信香港人會捱得過去,「始終香港是一個大城市,有其國際地位,人又十分勤力,多年來已捱過很多困難。」他鼓勵香港人要提起精神,面對未來,相信接下來的20年會經歷更多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72

編輯胚胎基因

1 : GS(14)@2017-08-04 06:36:08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4/201113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