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金融機構最怕甚麼? 當然是「罰錢」,因為罰錢會直接影響他們的盈利表現,造成商譽的損失。不過,罰錢作為「其中一個制裁方式」的意義,在於起了一個法律先例,令不合規的機構隨時面對多於一個監管部門的招呼,如坐針氈。簡單來說,這種不穩定性 (比較正統的名字是「監管風險」),令金融機構不得不正視管治水平,從而改變行事方式和思維。
相反,如果一個地方的監管部門實施合體,變成一個超級部門,或許令有心挑戰法規的人士膽子大起來。從行為心理學和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少一個監管部門對手,犯規者被制裁的不穩定性則減少,搏得過。「一元化」的監管部門,有時候很容易被人反客為主,經濟學和公共行政學有所謂的Regulatory capture ,正是此理。
近日,某隻首日掛牌的創業板公司,中午突然遭到證監會勒令停牌,正好說明這個監管部門分立的原則。市場觀察不禁要問,為何港交所當初放行? 於是有人立刻走出來,謂上市改革勢在必行,證監港交合體,就可以提升上市公司的管治表現。
先不要說上市改革的目的是提升管治表現,還是提升財務表現,證監會手執尚方寶劍,更加應該保持距離,維持獨立超然地位。今次中午吹哨叫停新股,示範了權力制衡。缺鈣的是港交所,比較恰當的做法是檢討創業板和主板的上市安排。監管部門應從規則入手,改善融資集資渠道,才能夠降低個別人士犯規的誘因,治理好股市。
財金世界,一日千里,監管部門要立於戰略有利位置,宜採取「N+1」,用數量取勝,令人猜不出門路。監管部門都是高手雲集的,有別於一般行政機關的官僚。如果以為把幾把寶劍熔掉,合鑄一把笨重的殺手鐧,就可以一勞永逸,實在是大錯特錯。
共享單車誰才是贏家
中國證監會4月14日公布的一批企業首發申請核準名單中,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赫然在列,意味著永安行將領先獲得大量融資、飛速擴張、關註與爭議並舉的摩拜和ofo,成為國內共享單車領域首個上市企業。
@2015年10月至今摩拜共獲得6輪融資,2015年3月至今ofo共獲得8輪融資,而2015年至今永安行未完成融資。有些公司天生就像眼球殺手,有些公司天生就像隱形人,投資人更喜歡摩拜、ofo,決定因素除了地域性,更是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不同的商業模式,直接決定了公司利潤和對投資人的回報。投資摩拜、ofo能贏得掌聲,投資永安行卻能贏得勝利,事實證明,熱門的並不一定是最好的。
樂視與易到:沒有資金不需要代價
4月17日,易到創始人周航稱“樂視對易到的資金挪用13億元”,當晚樂視與易到發布微博怒稱這是“農夫與蛇的現代版!”緊接著樂視與易到發布聯合聲明稱“周航惡意誹謗”,樂視從未挪用過包括用戶充值在內的任何易到資金,而且已投入近40億元資金及大量生態資源,支持易到發展。目前該事件還在持續發酵。
@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資合夥人、科技專欄作者魏武揮表示:周航在易到內部被架空,不是什麽新聞,樂視進入易到後,周航就基本靠邊站了。樂視是不是龐氏騙局還有待考證,但易到這個窟窿,有很明顯的龐氏特點。天底下,沒有資金是不需要支付代價的,低估了這份代價,就會變成《人民的名義》中的蔡成功。
入股好萊塢最大經紀公司背後
4月18日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宣布,入股好萊塢最大的經紀公司之一——美國創新經紀公司(“CreativeArtistsAgency”,簡稱CAA),華人文化董事長黎瑞剛將出任美國CAA董事。同時,華人文化還宣布將與CAA在中國共同組建合資公司——“CAA中國”。
@這是中國資本切入國際頭部文娛產業的開始。華人文化董事長黎瑞剛表示:中國的資本進入西方的傳媒娛樂行業,不光是買買買,收購資產,更重要的是用資本撬動整個全球資源的整合,這是我覺得我們需要擔負的新使命。
Uber瘋狂擴張惡果已現
Uber向彭博社披露了公司2016年的業績數據,公司去年在全球範圍內的總預定金額超過200億美元,較2015同期增長超過 200%,凈營收在剔除Uber司機的部分後為65億美元。雖然整體增長可觀,但仍舊無法掩蓋Uber去年凈虧損28億美元的現實。如果再把中國業務算在內,去年損失超過30億美元。
@資深媒體人、誇克傳媒創始人王如晨表示:Uber瘋狂擴張的惡果已在公關危機中暴露無遺,盈利模式也找不到。在O2O化的互聯網領域,Uber們的受挫背後,與它們不太擅長“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擅精耕細作有關,它們更擅長遊牧生活,靠技術、工具、空降軍快速擴張,覆蓋遼闊卻根基不深。相比之下,中國O2O發展模式與豐富的實踐更有未來。
蹭熱點必須符合機構的身份和調性
近日,反腐題材的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正在熱播,引發了大量關註和評論,一些企業機構、微信公眾號等也紛紛借助劇中情節,例如劇中工作強勢、敢於擔當、雙眼皮的“達康書記”,進行相關政策解讀和形象宣傳。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網絡輿情》雜誌執行主編祝華新表示:互聯網是時事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各種熱點此起彼伏,體現的是當下社會主流人群的心理狀態、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如果在網絡熱傳事件或議題中發聲,巧妙植入某種理念、產品形象,與當事人和“圍觀”群眾產生情感共振,可以塑造形象、提升品牌、贏得社會認同。另一方面,互聯網也是流行文化的大本營,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話題,到五花八門的社會現象和娛樂八卦話題,想借勢宣傳很正常,但必須符合機構的身份和調性,否則容易適得其反。
(整理: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