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史140618最寒冷的冬天(三十二) 毛澤東和彭德懷的矛盾 下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6/18/%E8%AA%AA%E5%8F%B2140618%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4%B8%89%E5%8D%81%E4%BA%8C-%E6%AF%9B%E6%BE%A4%E6%9D%B1%E5%92%8C%E5%BD%AD%E5%BE%B7%E6%87%B7%E7%9A%84%E7%9F%9B%E7%9B%BE/

說史140618

最寒冷的冬天(三十二) 毛澤東和彭德懷的矛盾 下篇

蕭律師執筆

 

彭德懷抱怨最多的就是後勤補給。 在戰爭初期,他的總兵力約為三十萬, 隨著戰事進行,部隊規模越來愈大,物資補給成了夢魘。 他們用來運輸的卡車最多只有三百輛,而且必須在夜間不開燈下行駛,因此彈藥和食物的補給主要靠人力徒步輸送。 在接近三八線時,他們實際上只能勉強不挨餓。 雙方的拉鋸戰徹底破壞了這座半島的農田和莊稼。 這對中國人的影響大於美國人,因為美軍的口糧不依賴當他的糧食。

由於美軍的空中轟炸極為頻繁,卡車司機已成為中國軍隊裡最危險的兵種,死亡率遠高於作戰部隊。 整個部隊常處於極度飢餓疲勞之中,活著的人有必要拿走死者的乾糧和子彈。

 

寒冷讓美國士兵和他們的脚倍感痛苦,指揮官常提醒士兵要保護自己的長襪和腳。寒冷絕不會特別愛惜中國士兵,他們穿的是帆布鞋,所以腳多凍傷而無法穿著,只能用破布包住腳作戰。

 

第三次戰役之前,彭德懷的主力部隊位於漢城以北,毛澤東強烈要求他盡快奪回這個南方首都,因為勝利的宣傳價值很高。 彭德懷則極力勸說毛澤東減緩進攻速度,讓部隊休息一下。

1950年12月8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要求休兵至明春,並將戰線穩定在漢城以北。 他認為美軍和聯合國軍隊在北方遭受的損失並沒有想像那麼嚴重,而且正修築工事,恢復元氣。此時去攻擊他們,撞擊他們在漢城布下的火力網,很可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對彭德懷來說,為解放漢城這區區的政治勝利而冒那麼大的風險,在軍事上毫無意義。而毛澤東的想法截然相反。蘇聯人和金日成就更不贊同彭德懷的觀點。

如果毛澤東最初決定出兵參戰是讓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長期被蘇聯隻手遮天的共產主義陣營,注意到中國己不再是從前的中國,而是一個全新的中國,那麼他現在追求的已遠不止此。***

 

戰爭初期出人意表的大勝成為彭德懷的重擔。 蘇聯持續透過北韓大使敦促彭德懷繼續進軍。一想到蘇聯在開戰前違背提供空中掩護,彭德懷就心中有氣,故對蘇聯的「訓誡」很是不屑。但毛澤東與蘇聯的想法一樣,奪取漢城的政治意義重大,那將讓全世界注意到中國的存在。此外,他似乎有點輕視美軍的實力,認為美軍甚至還不如以前的手下敗將國民黨。

當時美國盟友和杜魯門政府都談論在三八線與中國停戰。 毛澤東以為敵人提出妥協,顯然是自知行將失敗而求和。 他發電給彭德懷,指出放棄追擊敵人的政治危險,全世界都會懷疑中國的實力。

 

彭德懷在回電中指出,千萬「不要不客觀地奢望迅速取勝」。 這主要是說給蘇聯人和北韓人聽的,也含蓄地提醒毛澤東。 彭德懷提議在發動下次戰役前休息一段時間。 毛澤東希望能在一月初開始下一輪進攻,這比彭德懷的計畫提前約一個半月。 雖然進行了部分調整,滿足了彭德懷的要求,但最終的折衷仍是反映了毛澤東的想法,因此,用彭德懷的語來說,「毛澤東制定的政治目標超越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能力」。

 

只要毛澤東想得到的,他就能得到。 1951年新年前夕,彭德懷對聯合國軍隊發動第三次進攻,逼近三八線。 不過美國這次撤退非常謹慎,因此傷亡很有限。進攻開始時,李奇微抵達南韓只有幾天,南韓士兵令李奇微沮喪。 那些南韓士兵像潮水般向南逃竄,毫無組織和紀律,沒有領袖,扔掉步槍和手槍,拋下了火炮、機關槍等所有武器,那像一支部隊? 他們只有一個目標— 盡可能逃到遠離中國人的地方。 還有值得慶幸之處,這次美軍撤退和軍隅里不同,損失武器裝備非常少。

 

現在重要的問題是: 美軍和聯合國部隊能否在漢城以北守住防線? 李奇微覺得,一旦敵人毁掉漢江大橋,一些部隊就會孤零零地留在北方。他不敢冒這個險,決定放棄漢城向南撤。 一月三日,他在中午封閉漢江大橋,只對軍隊開放,其他人等一律不得過橋。 一月四日,漢城再度燃起熊熊大火,漢江大橋被炸毀了。

 

現在第三次戰役以乎讓中國人再次嘗到勝利的滋味,但這也為彭德懷取得下一次勝利帶來巨大壓力,而且這讓北京的領導階層意識到他的謹慎毫無道理。 蘇聯認為中國人膽小的看法激怒了毛澤東。 但中國那時還是共產主義大家庭的小輩,蘇聯人依舊可以對中國頤指氣使,蘇聯人可以隨心所欲刺激毛澤東。 蘇聯駐中國大使拼命催促毛澤東繼續追趕敵人;金日成更是如此,在他自己的司令部約見彭德懷,要求他更大膽追擊美國人。

 

彭德懷隱忍不發。 他說,美國人並沒有被真正打敗,他們也許是在引誘中國人繼續南下,等待時機,再發動一次兩棲反攻。 但重新奪回漢城的政治宣傳作用畢意太誘人。 一月末,毛澤東將發動下一次戰役的指示電告彭德懷,希望他能消滅20,000-30,000名敵軍。毛澤東似乎忘記了彭德懷數週前說過的話,還沉醉在勝利光榮的美夢中。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寕、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64

生活長期受干擾 七十萬人悶爆挺公投 學者:港中矛盾 不宜變為民粹排外

2014-06-30  TWM  
 

 

佔中運動在香港社會引起廣大迴響,參與佔中方案商討的知名文化評論人、香港嶺南大學副教授許寶強接受《今週刊》訪問,分析背後深層因素,並提出解決建議,值得深思。

口述.許寶強 整理.何欣潔香港近一年來的「佔領中環」運動,是一個爭取特首普選的運動,也是反對中國大陸政權阻礙本地政治民主化的運動。

佔中運動之所以引起香港社會迴響,至今民間團體推動的政治改革方案公民投票人數已超過七十萬,其實反映了過去二、三十年來,全球性的貧富差距、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等因素,已經嚴重擠壓了香港民眾,包括「溫和中產階級」所重視的價值,讓港人理想的生活方式變得遙不可及。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在台灣與香港,多少引起了「中港矛盾」或「台中矛盾」,譬如三月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便是因為民眾對於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有所疑慮,震動台灣朝野;但香港因地緣關係,與中國大陸更接近,情勢也更緊張。

舉例來說,以連鎖店為主的商場,取代了小販與街道店舖;商業中心的街道店舖,則變成金鋪、藥行、化妝品店或電器零售。

中國大陸新富和中產階級,在國內無法得到高水準服務,一窩蜂到香港消費,排擠了平民的食肆(餐館)和商舖,也排擠港人以往能享有的相對優質、有選擇的自由生活。

當然,缺乏民主普選制度的香港,也比英、美等國更容易產生劫貧濟富的分配製度,讓香港成為全球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城市。

其實,中港兩地社會體制、歷史軌跡不同,民眾的生活習慣和價值準則自然有差異,容易產生誤解與摩擦,但若旅客數量不多、增長不急促,社會應可以慢慢適應。而現在旅客和移民增長過多、過快,對港人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干擾。

此外,中國大陸政府和權貴不尊重人權、貪汙、打壓新聞言論自由、缺乏法治觀念,甚至層出不窮的「造假」事件,都讓香港人憂慮、鬱悶、不滿,催生激烈的反(中)共的情緒,也演變為一種排外民粹政治,這是讓人所不樂見的。

事實上,讓港人感到不安的是社會地位的下降、舊有生活方式與價值的破壞、尊嚴自信的失落,解決之道,應是管制來港旅客的數量與速度、制定能保護及改善港人生活素質的人口和旅遊政策,乃至組織社會力量,建立一個符合人權、自由、公正和民主標準的政治、社會體制。

如果把「中港矛盾」問題,理解為「香港人」與「中國大陸人」在素質上有根本差異,互批對方不文明,是有點錯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95

PSL的邏輯矛盾與三重悖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551

本文作者為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文章首發於財新網,作者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據媒體報道,國家開發銀行已經從人民銀行獲得了總額高達1萬億元的“抵押補充貸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簡稱PSL)。這筆資金將主要用來支持國開行發放棚戶區改造貸款。這一新聞讓PSL這個新的貨幣政策工具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並引發各方討論。 所謂PSL,是人民銀行收取了金融機構提供的抵押物之後,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由於人民銀行可以任意指定PSL所對應的抵押物範圍,因而可以相當精確地控制PSL的資金流向。這種定向性是通過再貸款、再貼現這些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很難達到的。 從今年2季度以來,貨幣政策的定向寬松大行其道。在這樣的背景下,PSL這種新型貨幣政策工具會被創設出來,應該不會讓人感到太奇怪。 盡管人民銀行對PSL的表態不多,但從其只言片語中我們能知道,貨幣當局為PSL預想的功能有兩方面。其一,當然是把它作為一種定向的貨幣投放工具,通過促進信貸發放來推動實體經濟增長。其二,則是將PSL打造成一個政策利率工具,通過它來引導金融市場的中期利率。 但在筆者看來,人民銀行為PSL所預設的這兩種定位——帶有定向性質的數量工具,與引導中期利率的價格工具——在邏輯上相互矛盾,在實際操作中也難以兼顧。PSL更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帶有財政色彩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它對貨幣市場的影響也介於純粹的財政政策和純粹的貨幣政策之間。 首先,PSL在劃定操作對手範圍時面臨兩難。一種旨在引導市場利率的貨幣政策工具,必須直接作用於市場中的大部分交易者。因而如果它只能為少數人所接觸,那麽它所對應的利率對大多數人來說就屬於有價無市,因此也就談不上引導市場利率。不過,PSL又是一個高度定向性的工具。甚至可以說,定向是PSL存在的前提——非定向的PSL與早已存在的央行再貼現工具沒太大差別。所以說,定向的PSL如果要發展成中期政策利率工具,就必須變成非定向的。此為PSL蘊含的第一個悖論。 其次,PSL在操作層面也面臨兩難。PSL用公共資金支持特定機構,因而帶有財政政策的色彩。事實上,英國央行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類似PSL的政策,叫做“融資換貸款”(FLS)。只不過英國的FLS由英國央行和英國財政部聯合操作。而我國的PSL並無財政部參與其中。這讓它顯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因而在操作上只能低調而隱蔽,以避開財政政策貨幣化的質疑。但是,要引導市場利率的政策工具必須高調而公開——別人都不知道的工具又怎麽能引導市場利率呢?當然,人民銀行也可以邀請財政部來攜手操作PSL,但這又會帶來財政政策幹擾貨幣政策的問題。這是PSL的第二個悖論。 最後,PSL在選擇利率水平上還面臨兩難。作為一項定向刺激的工具,PSL的利率應該低於市場利率,這樣才能刺激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根據英國央行自己的估算,英國金融機構從FLS獲取資金的成本比其他渠道低100到200個基點。但是,如果以引導市場利率為出發點,PSL的利率就不應距離市場利率太遠。此為PSL的第三個悖論。 以上所列的三重悖論,反映了創設PSL這種政策工具的無奈與妥協。其實,央行為PSL所預設的兩個目標都有現成的政策工具可以實現。要定向刺激經濟,直接用純粹的財政政策就行了——財政部向國開行註資,或者直接向棚改項目撥款即可。而要引導中期利率,人民銀行發放期限更長的再貸款或是再貼現也足矣。 之所以需要再創設PSL這個兩不像,主要是因為財政在需要擴張的時候卻又沒有擴張,所以只能由貨幣政策來越俎代庖了。這當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總好過什麽也不做。至於引導中期利率的說法,則有可能是為了掩蓋PSL的財政政策實質而采取的一種說辭。 既然PSL是一種帶財政色彩的貨幣政策工具,它對貨幣市場的影響也就應該介於純粹的財政政策和純粹的貨幣政策之間。具體到人民銀行向國開行提供的這1萬億PSL,筆者相信國開行應該不能將其直接在貨幣市場上拆借出去。未來如果還有別的機構也通過PSL獲取了資金,估計也會面臨類似的要求。不然,PSL就不再是定向的流動性投放了。因此從短期來看,PSL資金在貨幣市場上的“活性”會遠遠低於其他途徑發放的基礎貨幣,因而帶給貨幣市場的短期寬松效應也會相應較低。當然,在中長期,國開行會把通過PSL獲取的資金放貸出去,帶來商業銀行存款的增加。換言之,國開行獲得的PSL資金終究會變成商業銀行超儲的增加。但這無法通過銀行間拆借來完成,而只能經由貸款到存款的途徑實現。因此,PSL帶給貨幣市場的寬松效應需要一段時間之後才能顯現。 因此,PSL的確會增加貨幣市場的流動性。這與只改變貨幣分布,而不改變貨幣總量的財政政策不一樣。但是,PSL帶來的流動性需要通過對應機構的放貸行為才能擴散到整個市場,因而在短期內,它帶給貨幣市場的寬松效應會明顯小於其他那些投放流動性的貨幣政策工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99

《時代周報》:財政部難主導財稅改革 與央行矛盾難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57

財稅改革,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地方債務,營改增

財政部近期大規模人事調整令外界推測該部門將是財稅體制改革的絕對主導。但內部人士向《時代周報》透露,財政部只是執行單位之一,與央行等部際矛盾難解,且涉及地方財稅收入糾葛,“不要說絕對主導權,連主導權都未必有。”

《時代周報》報道稱,有財權的部委間的矛盾至少存在了十幾年。主要集中在:

1、財政部通常主張分權,分出類似金融國資委類的職能部門,而央行等部委則主張合權,因為權力分散影響政策與業務執行。

2、國庫管理權。推行經濟市場化以後,金融管制放開,央行又被分權,所以其指定國庫的開戶權含混,難以監管各級國庫。財政部也無法掌握數據,無法與央行相互監管。

一位資本運作人士向《時代周報》透露,2006年以前,多數高端資本運作項目幾乎都以縣市一級財政局管控的國庫款項充當原始資本。這類基層財政局的局長或主管通過打白條的方式調出資金投資高風險項目,賺了就將小部分收益分給政府,賠了就克扣以後年度的上級撥款及隱瞞地方收入。

接近立法修訂層面的人士表示,這是傳統思維模式及現代理念沖突後,在現階段缺失有效約束的情況下造成的惡果。不過財政部有關人士認為,上述情況不能歸罪於央地國庫屬權分工,當初這樣設計的初衷,除了平衡央地財政矛盾外,更主要的還是限制央行的權力過大。

另外,在《預算法》修訂後,財政部可能左右為難。因為該法案將約束地方債發行,讓中央與地方共擔地方債風險,財政部如果不允許地方發債將得罪地方,允許發債又得承擔地方違約的風險。

隨著稅改推進,政府與企業、中央與地方的稅得分配矛盾必然升級。

“營改增”最終可能使很多企業稅賦增加,真正得到實際減稅利好的,只有年銷售額低於50萬元的小規模銷售企業,他們的稅率從6%下調至3%。一旦企業年銷售額超過50萬元,就會自動被稅務系統納入17%的征管範圍。

此前,已有經濟學家建議我國的消費稅應該從2010年占GDP比重的1.7%,提高到2.26%。國泰君安首席宏觀經濟研究員任澤平估計,通過調整消費稅的開征範圍,可彌補地方財政缺口甚至可達1萬億。

有註冊稅務師認為,絕不可以廣泛濫征消費稅,最佳方法是盡快合並國稅與地稅,最終實現機構精減。(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98

格羅斯離職背後的事:辭與不辭間矛盾糾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53

周五,世界最大債券基金PIMCO創始人格羅斯離職震驚投資界。據華爾街日報,過去幾年Gross曾幾次表達辭職意向,包括El-Erian離開時,不過Gross 7月發表聲明否認該說法。Gross離職或因與高管關系緊張,而這源於客戶持續撤資。

billgross2014

Gross辭職震驚投資界。他於1971年與人合夥創立了PIMCO,並出任公司首席投資官。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Gross此前討論過辭職一事。知情人士稱,今年4月,幾位PIMCO高管對Gross與媒體溝通方式表示擔心,他們警告他讓他不要公開表述可能帶來爭議的觀點。El-Erian離開後,Gross曾幾次表示有辭職意向,包括這次警告之後。

PIMCO高管間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是客戶持續離開PIMCO,特別是Gross管理的旗艦基金。

在7月7日的一份書面聲明中,Gross稱在過去七年里,他曾數次表示過辭職意向,包括在挽留El-Erian時。然而周四,在一份新的聲明中,Gross稱他從未考慮過離開PIMCO,除了讓El-Erian作單獨的首席投資官那次(此前,Gross和El-Erian頭銜均是“聯席首席投資官”)。

在7月7日的另一份聲明中,PIMCO執委會委員們稱不接受Gross辭職,Gross是至關重要的領導,是PIMCO極為特別的資產,Gross將繼續作為公司主要發言人,在媒體中保持常規出鏡率。

可惜的是,不到3個月之後,Gross就辭職了。

前幾日,PIMCO證實受到SEC調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SEC在調查PIMCO是否人為誇大了旗下旗艦基金Pimco Total Return ETF的回報。SEC對PIMCO定價問題的調查已進行數月。SEC調查的內容包括該ETF購入某些債券以及對這些債券的估值方法。具體講,PIMCO是否以折扣價買入投資品,但在不久後計算持倉價值時又采用較高估值方法。這樣做能夠讓人感覺該EFT實現了快速獲利,但實際上只是利用了債券市場上一些投資產品估值方法的差異。

今年1月,PIMCO前任CEO Mohammed El-Erian也曾突然宣布辭職。知情人士稱,工作時間過長和與Gross之間的摩擦,是El-Erian辭職的主要原因。El-Erian經常就戰略性問題與Gross發生爭吵,並非因某次具體爭吵而觸發辭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59

兩種矛盾中環精神 撕裂香港


2014-10-06  TCW  
 

 

中環,香港金融、地產、政府、外館的聚集地。滙豐、花旗、恆生、中國銀行;香港政府總部、立法會、金融管理局、警察總部;錢與權,在此匯集。

佔領中環,等於把美國的佔領華爾街,台灣的佔領立法院,合而為一。

九月二十二日,由前特首董建華率領的七十名香港富豪團,去北京面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他們是全香港最有錢的人,代表著追求財富的中環精神。

一週後,另一批人佔領中環金鐘一帶,他們以大學生、中學生為首,是全香港最不怕輸的人,代表追求民主自由的中環精神。

兩種中環精神的矛盾,正撕裂著香港人。

即便遭催淚瓦斯、胡椒水熏得眼淚直流,次日深夜,數千名年輕學子仍身穿雨衣、戴著口罩,堅守在政府總部前,只要警察有一點動作,不管原本或睡或臥,他們馬上起身,做好戰鬥準備。

抗議的後坐力是,香港金融市場劇烈震盪,港股大跌,港幣驟貶,至少有二十三家銀行營業受影響甚至關閉部分分行,周大福、SOGO百貨等大型珠寶零售商,營運均受波及。

追求財富與追求民主的優先次序,正考驗矛盾的香港人。

九月三十日截稿前,中環附近的公民廣場上,寫著「守護香港,拒絕沉淪」的黑布條正在飄盪。一位連續三天都參與抗爭的十八歲女孩說,未來,香港人要為民主、自由而活,最重要的是,「這是我們自己爭取來的!」

無論抗議結局如何,香港人已改變。

【延伸閱讀】5,000人變18萬,從中環往四周擴散—香港佔中行動大事紀

●Day1:政府總部示威學生包圍,警方使用胡椒噴霧

●Day2:政府總部警察和學生衝突,上千群眾呼籲:別傷害學生

●Day3:干諾道中進不去政府總部的群眾擴散到干諾道中、告士打道,其他人封鎖金鐘道的交通

●Day4:文華東方酒店警方用催淚彈,群眾轉往文華東方酒店跟銅鑼灣和旺角

●Day5:中環一帶群眾仍聚集在中環、銅鑼灣與旺角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整理: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52

【專欄】真相只有一個 ——中國經濟、金融數據矛盾背後的解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540

近期公布的部分金融數據和經濟數據顯示出經濟指標存在相互矛盾的方面,令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是否好轉、內需是否仍疲弱產生困惑。

比如,M1-M0增速所表征的經濟活力指標在9月似有失真;未貼現票據減少,短期貸款增多;水泥價格和進口數據與其他工業品價格數據出現背離。

對此,中信證券研究部首席債券分析師鄧海清點評稱:

一、當前經濟中相互矛盾的指標:經濟到底在轉好還是維持疲弱?

將金融數據與當前已經公布的經濟及其他高頻數據放在一起,我們可以將其總結為兩類相互矛盾的指示指標,並對其進行解釋。

第一、從金融數據方面,一方面,M1-M0增速所表征的經濟活性程度下降至4.91%,表外票據融資連續3個月大幅下行表征銀行對企業票據投放似乎趨於謹慎;另一方面,短期貸款投放增加,銀行對實體企業的風險偏好似乎在上升;

第二、從經濟數據方面,一方面,全社會用電量雖然較8月回升,但2.70%的增速仍然為18個月以來的次低;PMI雖然仍然在榮枯線上方,但較8月並無好轉;CPI增長1.60%,觸及近年來的低點,引發通縮預期;另一方面,水泥價格開始上行,進口增速從大幅下降扭轉為增加7.00%,似乎提示內需9月企穩且大幅增長。

那麽,這兩組矛盾的數據背後到底提示經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二、銀行風險偏好上行了麽?——未貼現票據減少,短期貸款增多說明了什麽?

我們認為,如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所說,9月存款偏離度新政對存款產生影響,M1-M0增速所表征的經濟活力指標在9月似有失真。但是,票據與短期貸款投放背後的邏輯是什麽呢?

我們認為,近三月銀行未貼現承兌票據的投放減少可能與以下所說的兩重因素有關:

第一、票據融資與農業生產周期密切相關,三季度農業生產活動所需資金量的下降使得票據融資需求下降,但是我們認為這不足以解釋這三個月票據融資融資的大幅下降,因為這明顯偏離了季節性;

第二、與今年以來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凈額的同比增速下降相應和,在企業經營活動轉差的時期,企業自身的票據活動減少,票據質量下降導致銀行對票據的投放態度趨於謹慎。

我們認為,表內票據融資的減少來源於兩方面,一方面、銀行票據承兌的意願和可承兌票據的可得性下降;另一方面、銀行在票據非標上的操作增加,導致票據貼現融資的增速下降。在銀行貸款投放限額管理的背景下,若銀行不按計劃投放信貸,則導致的結果很可能是明年信貸限額指標的縮小,不利於銀行的整體發展,因此,銀行增多了短期貸款投放而減少了中長期貸款投放,同時整體貸款投放增長是出於限額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短期貸款的占比上升和票據占比的下降將使得一般貸款的供求關系發生一定的改善,因此,以一般貸款利率所表征的社會融資成本將或出現小幅下行。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9 月短期貸款的占比上升並不能佐證經濟活力上升和銀行風險偏好上升,而根據經濟指標,當前實體經濟增長依然疲弱,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更為不理想,企業的活力不可能如此迅速恢複,貨幣寬松仍然任重道遠。

其他金融數據的解讀,我們認為基本上沒有可以突出的亮點,對於金融監管問題我們全年以來也討論過多次,在此也不再贅述。

三、內需是疲弱麽?——水泥價格、進口數據與其他工業品價格數據的背離原因為何?

為什麽9 月鋼鐵、煤炭價格持續下行而水泥價格卻出現走高呢?為什麽進口大幅增長而南華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行呢?

從進口的分產品類別數據來看,目前已經公布的數據中,僅有金屬加工機床的增速大幅上升,其他項目仍表現平平,加工貿易在9 月的超預期增長帶動進出口的同步反彈,IPHONE6 的集中出貨或是主要因素,進口佐證內需回穩的邏輯更難以成立。

從各項工業品價格來看,水泥由於庫存低更易受到需求影響,鋼鐵和煤炭庫存使得其對需求反映不如水泥敏感。但是在9 月房地產仍然未見任何亮色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基建的增長是帶動水泥價格反彈的重要影響指標。而社會用電量的維持低位可以佐證當前經濟活動難言恢複。

綜合以上,我們對9 月的經濟解讀為:基礎設施建設帶動9 月經濟弱勢企穩,帶動水泥等工業品庫存壓力有所降低。但是實體經濟依然疲弱,中小企業經營未現亮點,壞賬背景下銀行風險偏好難言上行。總體來看,我們認為實體經濟的增長及其模式的轉變仍需貨幣寬松,貨幣寬松遠未到需要考慮扭轉的時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03

矛盾 馬沙筆記 Char Blogger

來源: http://charblogger.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17.html

每個男人,其實都是各項優點及缺點集於一身的混合怪胎


女人之所以還是單身,是因為她們的愛情世界裏,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好大矛盾。女人希望男人付出無條件嘅愛,之但係男人叫女人無條件咁愛人呢?No way!

究竟呢個宇宙有冇無條件嘅愛呢?

有!當然有!之但係當一段關係未開始,將無條件嘅愛設定成擇偶條件之一,那就正正將整個關係變成有條件。

女人另一個令其長期單身嘅地方係口是心非!口裏說擇偶無乜要求,身體卻非常誠實。一般說不介意男人是否富有,只求五官端正又不比自己矮小就是,但現實去結識男人時卻往往嫌三嫌四。

當男人搵錢不及別人多時,她不會跟搵得最少的去比較。當發現搵得最少的好有情趣,她就嫌搵得較多的男人不夠情趣。女人喜愛將各人最好的優點併合在一起,放在擇偶一事上,要目標男人一個打十個,鬥贏所有人。

只可惜每個男人,其實都是各項優點及缺點集於一身的混合怪胎,呢一點女人未真正試過、失去過,未必能夠明白。

大多數女人其實唔知道自己想要乜,但骨子裡非常介意人地點睇自己,於是生出雙重標準,對身邊男人只有要求,卻欠缺咗一份發自內心對男人嘅欣賞及感謝。

對於男人,妳要試過、愛過,到妳發掘出男人嘅錯誤、缺點時,若果妳仍然愛著這個男人,那就是真愛。

先放下矛盾,才有可能找到另一半。好男人其實唔多,仲買少見少!

 (2014年11月14日刊於 全民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93

錯覺與矛盾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8jx.html

    小舅子玩股票將近五年,連襟玩股票十多年,他們股票只數一大把,每天盯盤,全神貫註,買賣頻繁,不亦樂乎!迄今,前一個剛剛開始贏利,後一個還虧20%。

    我多次勸告他們不要多動,但每次他們總這麽說:“資金大就要打陣地戰,不宜多動,而我們資金小,適合打遊擊戰,這樣增長才能更快一點。”

    他們認為,幾萬或幾十萬屬於小資金,100萬或幾百萬屬於中資金,1000萬屬於大資金,而資金大小不同,方法也就要不同。假如給他們一個“中資金”或“大資金”盤子,他們才會不去多動,因為他們以為資金大了,進出不方便,只得少動。總之,他們感覺,資金小,打遊擊戰,增長速度更快。

    他們這種認識具有普遍性,我們小散中很多人也是這麽認為並且這麽操作的。

    我只能搖頭苦笑,沒辦法。

    一、錯覺

    這幾年來,A股流通市值最少時也有10來萬億,現在多則30萬億,達到GDP總量的一半,有“半個中國”這麽大!區區幾百萬或上千萬你就以為是大資金了?進出會不方便了?你又不是集中只買一、兩只小盤股,哪怕上億或幾十億也是滄海一粟,算得了什麽呢。你只憑自己的感覺這麽想,那些投資大佬們得知會不會笑了?真叫“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小資金打遊擊戰是不是一定更有效呢?我舉個周圍十多個微小散戶的例子,他們本金少者只有幾千元,多者也只不過幾萬元,他們四、五年以來,很少操作,但業績卻都翻倍了呢。而你們忙來忙去的,到頭來不是才剛有贏利,就是還虧著。再舉個新浪網上有個“東博老股民”的例子,他18年前建立了一個價值投資實驗賬戶,只投入1萬元,至今只動過幾次,現在估計差不多增長到300萬元了吧?所以說,多動或少動與資金大小又有什麽關系?!

    二、矛盾

    以為小資金打遊擊戰更能“疊加贏利”,從而取得更大收益,這其實是一種錯覺。你想,假如真可這樣,那麽對於一個幾百萬或上千萬的盤子,你只需把它分拆為若幹個小盤子打遊擊戰不就更好了嗎?何必搞“大資金不動”策略而白白浪費機會呢?有許多人,在做長線壓艙的基礎上,分出部分資金做短線,也是這種錯覺。你既然能把部分資金做短線而獲得更大贏利,那何不把整個盤子都當成拆開的小盤子來做短線?何必搞長線壓艙呢?一個盤子里,既有做長線的,又有做短線的,總有一種方法更好更適合你的吧?怎麽搞出自相矛盾了呢?

    其實,多動,容易造成牛市中少賺,熊市中多虧。我小舅子和連襟兩人的結局就是這樣。

    投資方法各種各樣,價值投資、趨勢投資、波段操作、短線遊擊……十八般武藝各顯神通,但不管你采用哪一種方法,都應符合股市的基本規律及邏輯,不可有自相矛盾的情況存在,不然就會抵消作用。然而,人有“感覺思維”的天性,習慣於憑感覺來看問題,想事情,許多人做股票也這樣,只憑自己的感覺而想當然地行事,卻絲毫察覺不到存在的錯覺與矛盾。

    沒辦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475

中港矛盾加深 仍存投資機會 by 阿梅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2/04/%E4%B8%AD%E6%B8%AF%E7%9F%9B%E7%9B%BE%E5%8A%A0%E6%B7%B1-%E4%BB%8D%E5%AD%98%E6%8A%95%E8%B3%87%E6%A9%9F%E6%9C%83/

中港矛盾加深 仍存投資機會

HKET20130201OP06AP

歌手林二汶返內地參加歌唱節目,被人批評背棄香港;水貨客攻陷新界北,網上發起火燒商舖。見到中港矛盾侵入民間活動,而且有日益加深之勢,情況令人擔憂。

我跟很多香港人一樣,每日都被迫在中港文化差異的夾縫中喘息,在賺人仔與不賺人仔的矛盾中掙紮。香港歌壇一池死水,莫非去新市場試試是罪?內地豪客到處掃貨,莫非有生意不做?不管喜歡與否,你其實都是在直接或間接地為內地資金打工,問題只是怎樣賺人仔才可以賺得較心安理得呢?

自由行神話玩完,錄得11年來首跌;澳門1月賭收按年跌17%,已連續8個月錄得倒退。 回想起當年全城對無止境增長的樂觀估算,現在統統得啖笑。

大量亂竄的內地資金催生一個又一個的泡沫,升得愈高,跌得愈快。資金來去匆匆,A股爆升之後,港股還會遠嗎?

話說回來,我一直是賭業股的支持者。有什麼生意好得過放張桌子,就能產生源源不絕的現金流呢? 賭業更是少數自遠古以來歷久不衰的行業之一,即使科技突飛猛進,賭博方式仍然大同小異。

問題是估值。澳門貴賓收入一向是個黑盒,凡人難以理解及計算。既然內地大力打貪,我建議索性把貴賓收入當成零。根據金沙(01928)最近的說法,其收益只有兩成是來自貴賓業務。若粗略用14年EBITDA打個八折,目前EBITDA multiple為15倍,開始進入射程,密切留意。

信報專欄《財經DNA》作者
個人網頁: http://moybeanplayground.blogspot.hk/
Posted in 商業管理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