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物】傅盛:成於工具困於工具 獵豹尋找新賽道

“如果時光倒流,你會做什麽改變?”

獵豹移動CEO傅盛說,有一個決定自己一定會做,那就是更有前瞻性地建立自己的Vision(願景),那麽今天獵豹的局面會大為改觀。

工具類產品曾讓出海的獵豹“受益”,卻也讓現在的獵豹“受困”——工具軟件用戶增長遇到瓶頸且前景不明、移動廣告商業變現遇阻、內容產品和直銷網絡搭建尚需時間……隨之而來的,還有獵豹業績的增長放緩和股價下跌。

傅盛是個好強的人,“怎麽可能不在意(股價)呢?”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但在意也沒有用,它對我最大的促進就是讓我不停地反思為什麽……”

在他看來,工具只是個入口,原本變現很難,但獵豹過去搭上了移動互聯網這班車,搭上了Facebook整個全球化廣告崛起的班車,成了那只“站在風口上的豬”。現在的問題是:在“高速公路旁邊搭路牌”賺錢太容易了,讓獵豹少了“蓋商場做服務”的動力。當風口出現了轉向,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現在的獵豹必須要找到破局點,踏上新賽道。

“評論不重要,看行動。沒有波折的人生,不精彩。”傅盛這樣說。

從北漂青年到超級產品經理

傅盛從2008年~2016年的這八年,雷鋒網創始人林軍曾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最開始的兩三年,是在下中國象棋;之後的兩三年,是在下圍棋,過去的兩三年,則是在下國際象棋,而如今以及未來的兩三年,則是在打橋牌。還有一種可能,如果私有化回A股的話,那就是要學習打麻將。”

而在傅盛真正開始下“中國象棋”之前,他幾乎經歷了所有北漂一族都經歷過的事——住地下室、擠公交車,為工作輾轉、奔波。

剛來北京時,傅盛的存折里面只有400元錢。他原本打算考一個很好的研究生或是MBA,一直到2003年進入互聯網公司,才發現世界有一點不一樣。

從周鴻祎的3721到奇虎360,是傅盛最初在業界成名的地方。作為中國互聯網的第一代產品經理,傅盛因為360安全衛士取得的巨大成功,被雷軍稱作“中國做客戶端三大高手之一”。

傅盛曾在今年獵豹公司年會的演講中回憶,自己在做360安全衛士的時候,為了一個產品,拿著一萬元錢的工資,天天沒有看過太陽下班,到處出差,HR不幫著找人,就自己找。看到各種安全會議,只能拼命發名片。到他離開360時,擁有巨大用戶量的360安全衛士在國內PC端占有率已超過50%。

對於傅盛的離開,究竟是“功高震主”還是“蓄意叛逃”,外界一直難以下定論。

離開360後,傅盛第一次見到雷軍,雷軍曾連著問了他兩個問題,“360是怎樣做成的?”“在這件事情上,你的功勞大,還是周鴻祎功勞大?”

後來傅盛說,周鴻祎功勞大。“從沒有廣告到每天100萬下載,做到全中國50%占有。說實話,當時出走,我內心多少有點負氣。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經驗的積累,我慢慢發現,自己的答案是對的。”傅盛說。

“坦率地講,360做安全這個方向不是我想要的。當時我認為,安全不可能做贏。當然,也沒有人認為可能做贏。瑞星、金山,幾百人團隊,360只是幾個人。”傅盛說,當時公司說讓他先做一款口碑軟件再說,盡管方向沒有那麽居功至偉的前瞻性,但卻給了他封閉式問題——就做一款免費安全軟件,只需安安心心做產品經理。“正好機會來了,它變得很大。”

後來,傅盛曾評價周鴻祎是自己的第一個“老師”,這個老師教給了他互聯網方法論——把一個點做好就可以成功,擁有超強的競爭力。

獵豹移動在紐交所上市

中國夢遇上美國夢

背負著波詭雲譎的恩怨往事,離開奇虎360時的傅盛給自己總結了兩句話,“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他每天看著一個新奇的世界,充滿好奇心,過一段時間,又變得迷茫。天太高,海太藍,每天面臨無數多的選擇。

傅盛和搭檔拿著僅有的十來萬塊錢,在北京郊區的民房開始了創業。民房里上層住人,下層工作,找個阿姨做飯,有時還發不起工資。

當時正值金融危機,投資業一片蕭條。公司沒多少錢的時候,傅盛坦言自己內心十分苦悶。

為了“好聚好散”,傅盛答應老東家18個月不做安全。創業到底選什麽方向,傅盛一度很糾結。

在創立“可牛”後,傅盛在圖片處理的行業里折騰了近兩年,直到18個月承諾到期,他選擇重新殺回安全行業。

2010年年底,完成了金山各業務子公司化之後,在雷軍的主導和一系列的股權談判後,金山安全與從360離開的傅盛創立的可牛合並,成立新的公司——金山網絡。

不過,傅盛剛剛接手的“新金山”開局並不順利——一方面,金山安全的重要產品金山網盾遭遇360的大規模卸載;而對內,金山安全的多條產品線被砍掉,只剩下毒霸和衛士的研發,這曾引發金山內部老員工的強烈反彈。

有一次年中會議,傅盛宣布一定要投200人到獵豹清理大師這個團隊。結果,他一講要投多少人,底下的員工勸他:“不需要,做不到,放不下,塞不進去。”

究竟如何把金山這家傳統的軟件公司“移動互聯網化”,一次美國的出差讓傅盛有了思想上的轉變。

“我們工作比他們(美國人)努力得多,他們創新卻比我們多得多。”傅盛思考——“一定是思維體系有什麽東西出錯了,一定有一些東西我們堅持得未必對。”

後來一直到傅盛帶著女兒去過五次迪士尼,最令他感動的地方,就是美麗的童話故事接近尾聲,壯觀的煙花在天空綻放,整個迪士尼園區里突然有一個聲音響起來,“thisisthemomentthatdreamscometrue”(這是一個夢想成真的時刻)。

“我意識到,這就是夢想——不僅僅是美國夢,也應該是中國夢——它讓人們堅信,再瘋狂的夢想都會實現。”傅盛說。

而獵豹和傅盛的故事,也正是一個“中國夢”遇上“美國夢”的故事。

獵豹移動招牌產品清理大師

出海

在決定做工具類應用“清理大師”出海之前,傅盛等獵豹管理層曾研究了谷歌應用商店排名。結果大家發現,大部分工具類應用彼時仍處於個人和創業團隊開發階段,尚無大公司進入。

此後,憑借CM獵豹清理大師單點突破,獵豹移動在海外市場構築起了強大的移動App矩陣。

在傅盛看來,帶有文化屬性的產品,容易遇到文化壁壘,但工具類應用的文化屬性不強,只要產品做得好,海外也會有市場。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固然有不同的文化和習慣,但為何美國人覺得沒有壁壘,是因為他一出生隔壁就是印度人、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英國人,我們一出生旁邊就是北京人、廣東人、上海人、河南人,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都是把這件事兒在中國給做了,但年輕人之間的共性要遠遠大於他們之間的不同,北京和紐約的年輕人之間的不同,甚至要小於北京和山區的年輕人之間的不同。”傅盛說,“我越來越覺得文化的壁壘、用戶的習慣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一個設限而已。”

而在資本層面,由於獵豹移動獨特的戰略卡位,傅盛的獵豹不僅在3Q大戰後拉來了大股東騰訊做盟友,上市前甚至拉上百度做戰略股東,內有靠山小米、金山,幾股合力為獵豹移動的赴美上市“保駕護航”。

從業績上看,已經上市兩年的獵豹曾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業績暴漲:例如,2015年第一季度時,獵豹移動端收入首超PC同比增長584%;而到了2015年第三季度,它的海外收入更是暴漲891%,一時風光無兩。

而伴隨著獵豹的“出海”,傅盛在“英語”和“減肥”這兩件事上也頗為勵誌。

他曾在3個月的時間里從190斤的體重狂減40斤。那段時間恰巧是在他最忙的時候,除了每天晨跑,甚至IPO的時候都帶著自行車去路演。

在學英語這件事上,一位獵豹內部員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傅盛曾在公司內部全員例會上全英文開過會,遇到不會的單詞隨時請教旁邊的同事。“大老板都這麽拼,你還有什麽理由不努力?”

據說,獵豹移動內部有各種社團群,英文社是最大的,也是最活躍的一個社團。

七分天災三分人禍

工具類應用曾幫助傅盛和他的獵豹成功地實現了業務的移動化和國際化,並在上市後一度觸到50億美元市值的高點。

但在IT評論人士洪波看來,風光背後的另外一面則是:過低的進入門檻和雷同的商業模式,讓工具型公司深陷同質化競爭,難以構築競爭壁壘。同時,過低的天花板,又讓工具型公司不易實現規模的突破,就像獵豹多次試圖站到50億美元市值上方,卻未能成功。“可以說,獵豹受益於工具,也受困於工具。”

而傅盛則把這種局面總結為“七分天災,三分人禍。”

姚潔2016-9-1320:10:27

七分天災的核心是:獵豹曾認為有一個東西一定不變,就是公司收入的增長。

具體來說,獵豹的增長主要來自於海外,一看商業的整體流量,二看每份流量的變現能力。現在的問題在於,獵豹整體流量沒有大問題,但變現能力下降了。

這不是獵豹的用戶群出現了問題,而是獵豹最大的合作夥伴Facebook調整廣告系統算法,使獵豹的變現能力隨之下降,導致此前獵豹超100%增長一下子驟降到20%。

而傅盛口中的“三分人禍”則在於,之前的獵豹錢掙得太容易了,缺乏壓力和動力,導致了獵豹思變和破釜沈舟勇氣不足。“你全力以赴或者說這種破釜沈舟的勇氣的確不像上市前那麽猛了。”

傅盛說,工具只是個入口,原本變現很難,但獵豹過去搭上了移動互聯網這班車,搭上了Facebook整個全球化廣告崛起的班車,成了那只“站在風口上的豬”,發現自己在“高速公路旁邊搭路牌”賺錢太容易了。

“我們的路牌廣告被Facebook做成了首都機場的價格,結果一大批中國廠商都跟著跑去做路牌,甚至拿病毒去做路牌。”

“路牌廣告”賺錢太容易,讓獵豹少了“蓋商場做服務”的動力。當風口出現了轉向,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利潤和收入下降。

而“人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傅盛認為之前太迷信產品成功學,忽視了管理的重要性。

他對記者舉例,獵豹這種野蠻打法快速成長起來以後,員工從幾百人一下子到2000多人,管理的流程就需要花足夠的時間去建立,“但是大家以前太迷信產品成功學了,所以對這種管理的東西花的時間肯定是不夠的,這也是一個教訓。”

破局點

“如果我們在去年的時候不是因為收入增長那麽好,或者說不是因為自己的松懈,沒有在內容戰略上全力以赴,我相信今天的局面會大為改觀。”傅盛對記者坦言。

而他給獵豹開出的“藥方”是:“堅定不移地做內容。”

在他看來,曾經的PC互聯網時代是入口邏輯,誰擁有入口誰就擁有價值,所以最早那批入口的價值是最高的。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開始變成核心的資源,因為大量的時間和用戶融入,越來越多地在消費內容。

傅盛說,不久前自己曾和雷軍有一次交流,雷軍認為手機的用戶最後大家爭奪的都是用戶時長。其實現在大家都是在做這一件事情,如何給用戶提供精準和優質的內容。

此外,在移動時代,傅盛認為過去傳統形式的搜索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從輸入方式上說:從“食指時代”過渡到“拇指時代”,可能未來是語音時代。

事實上,早在一年多前,獵豹移動就開始布局內容產品。2015年初,獵豹移動投資了音樂短視頻社交應用Musical.ly,這款產品早期被稱為海外版的“小咖秀”,並在美國青少年中風靡。

今年,獵豹移動還收購了外國版的“今日頭條”——全球移動新聞聚合服務提供商NewsRepublic。

在直播領域,獵豹移動還在一季度上線了社交直播應用Live.me。傅盛告訴記者,他曾親自趕赴美國邀請當地的知名“網紅”,甚至還挖角了美國某知名“網紅”公司的VP來獵豹拓展海外網紅市場。應用分析商AppAnnie的數據顯示,目前,在iOS社交榜上,Live.me已經在1個國家排名前五、5個國家排名前十。

“我體驗了國內某直播軟件,發現美國的頭部內容直播熱度不比國內差,而且國內好多是機器人。”傅盛說。

他說,獵豹內部有一個總結叫做,“我們以前把容易做的活兒都做完了,下一步就是累活難活,也是需要很多積累的活兒。”對獵豹來說,內容戰略的轉型才剛剛開始。

詩和遠方

除了內容戰略這場“攻堅戰”,傅盛還有他的“星辰大海”——機器人。

《鐵臂阿童木》是傅盛小時候最喜歡的一部動畫,最後一集阿童木由於能量不夠,時光穿越了,回不來,他的零件最後都壞了,快要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當時的傅盛傷心地哭了……

“我多麽希望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阿童木。都能有這樣一個陪伴的人。他永遠對你忠誠,永遠給你快樂,永遠能幫你,做到你可能都做不到的事情。”傅盛說。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傅盛對於中美創業者的差別對比:“在矽谷,我沒有看到過一家創業公司還在做手機,大家都已經在研究發射火箭、醫療、VR等下一代技術,但是在中國,號稱最聰明的創業者中還在不斷做手機。”

在他眼里,互聯網可能最偉大的貢獻會來自於對科技的加速——也就是黑科技。

傅盛思考,如果真的看未來,有這幾個方向:向內,第一個就是追求自己的健康和長壽,第二就是自我感知,如VR;向外,第一個是人類要從繁重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第二個需求就是星際探索,獵豹在矽谷也投了一個只有4人的火箭發射團隊,用極低的成本,發射一顆屬於你自己的衛星。

在他看來,今天的中國互聯網依然偏向於在巨大的產業紅利當中實現改良,偏向於在O2O、電商及所有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通過把互聯網當成一種工具,完成整個社會效率的增加。但對獵豹來說,並不具備這樣的基因。“我們可能真正擅長的是技術、產品、科技。而且,我們一直堅信,只有科技本身,才能十倍速、百倍速地推進這個社會的發展。”

因此,除了移動互聯網之外,傅盛還想做這個世界上最牛的工具——就是機器人。“我們從一把小刷子這麽一個軟件開始,想做一個大的產品,一個最大的能夠理解人的意圖的,幫助你能夠完成各種工作的機器人。”

目前,獵豹以獨立投資的形式運作一家獵豹機器人公司,先行投資5000萬美元。而這種做法,傅盛對記者解釋,一是為了降低整個獵豹體系的風險;二是自己反思追求安全感造成的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我也不年輕了,如果還有一件事兒可以做的話,為什麽不選難的一件事情試一把呢?”傅盛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788

獵豹移動Q3總收入11.28億元 凈利潤達7240萬元

11月21日消息,獵豹移動今日公布了截至2016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第三季度總收入為11.283億元,同比增長9.7%,環比增長7.8%,高於市場預期。

財務數據顯示,獵豹移動第三季度,Non-GAAP營業利潤為3810萬元,環比增長49.3%。Non-GAAP歸屬獵豹移動股東凈利潤為7240萬元,對比上期Non-GAAP歸屬股東凈虧損6190萬元有很大幅度增長。

與此同時,移動收入和海外收入再創歷史新高,並恢複盈利。財報顯示,獵豹移動公司第三季度移動收入同比增長26.8%,達8.982億元,移動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為79.6%;海外收入同比增長28.9%,達7.199億元,海外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為63.8%,占移動收入比重為80.1%。

截至2016年9月30日,獵豹移動產品在全球範圍內已下載安裝到34.64億臺移動設備上。獵豹移動在移動端的月度活躍用戶規模達6.12億。其中,80.3%的移動端月度活躍用戶來自歐美為主的海外市場。

在收入組成方面,獵豹移動第三季度的在線廣告及相關業務收入為9.864億元,同比增長8.9%。本季度,移動廣告收入占本板塊收入82%,對比去年同期為72%,對比上個季度為78%。該項收入增長主要依賴於獵豹全球廣告客戶(包括直銷客戶)對公司移動廣告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該項增長也與公司成功通過遊戲內廣告形式商業化休閑遊戲有關。

互聯網增值服務業務收入為1.105億元,環比增長38.8%。該項收入增長主要是由於公司在海外初步嘗試商業化Live.me的影響。

網絡安全與其他業務收入為3150萬元,同比增長32.3%。該項收入增長主要是由移動軟件授權收入增長所致。

在業績展望方面,獵豹移動預計,2016年四季度總收入在12.00億元至12.40億元之間,同比增長4%至8%,環比增長6%至10%,此指引僅代表公司目前及初步的預期,未來可能會發生變化。

獵豹移動CEO傅盛表示,獵豹成立6年來,收入規模增長了30多倍,在全球累計了6億多月度活躍用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57

獵豹傅盛:絕境當中的核心武器,是認知而不是資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6/161678.shtml

獵豹傅盛:絕境當中的核心武器,是認知而不是資源
盛盛GO 盛盛GO

獵豹傅盛:絕境當中的核心武器,是認知而不是資源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這是人的四種境界。

本文由盛盛GO(微信ID: fstalk)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傅盛。

我一直在思索,怎麽才能讓一家公司更快地成長?一個人怎麽才能從一群人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

人的四種認知狀態

最近我看了一幅圖,我在其上加了一個數字註腳。

5a3bbac2191056405055ee9d0252c589

這是一個人認知的四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也是人的四種境界。我將其簡單翻譯為: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麽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開始空杯心態,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現在我終於意識到,人和人根本的區別就在於這四種狀態。更可怕的是,95%的人都處在第一個狀態,甚至更多。這也就是為什麽碌碌無為的人是大多數。視而不見,只會失去升級的可能性。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態,一個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長,實現跨越。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大拐彎的時代,每一個行業的認知都在迅速疊加,跨界越來越普遍。如果不保持這種“自我否定”的認知狀態,很難完成對快速變化的行業的認知。

人和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

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練工種。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是不可量化的。

記得在香港約過一次馬雲喝茶,他幾乎不用電子郵件,當時我就琢磨,他為什麽能去指揮那麽大一個帝國?後來發現,他在不斷觀察行業變化,從變化里找關鍵切入點,找資源和人配合。

人和人比拼的,是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對行業的洞察。執行很重要,但執行本質是為了實踐認知。

有時候,我也會鑒古通今地去琢磨,為什麽鴉片戰爭時期,大清帝國輸那麽慘?簡單說,一群懷揣現代物理學認知的人,打敗了另一群信奉四書五經認知的人。其實就是兩種不同認知的較量。

認知升級的兩個誤區

真正的認知需要通過行動展現,行動一旦缺失,認知容易陷入誤區。我總結了兩個可能遇到的誤區,未必全面,拋磚引玉:

誤區一:以為自己知道,遠遠不如以為自己不知道

自以為是,是自我認知升級的死敵。回想奇虎當年搜索沒幹過百度,老周一度總結為不小心把公司賣了,百度沒賣。他沒想到,當時李彥宏對搜索的認知遠高於他。老周不願打硬仗,不願打重型戰役,不願搞大研發,不相信算法。那時候賣,本質上是打不下去了。可他不這麽認為。

自我否定,就是假設自己無知,是自我認知升級的唯一路徑。不做痛苦的自我否定,認知上不了一個新臺階。即使正確信息擺在面前,你也會視而不見。這基本是區別英雄和凡人唯一的機會了。

誤區二:以為自己認為重要和真的認為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有一個詞叫自我迷惑。自認為覺得很重要,但根本沒把它轉化成真正的行動。

我最大的反思就是對頭條的理解。兩年多前,我說頭條就是移動端的搜索。我的反思是什麽?我當時認為挺重要的,一直到15年四季度,我才開始召集人馬,著手海外頭條的業務。

這是認知里經常出現的一個誤區:以為自己認為很重要和真的認為很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不行動的認知,就是偽認知。炫耀自己知道,有什麽用?一個浪潮打過來,認知就沒了,如同沒有。真正的認知,必須知行結合。

認知升級的三劑解藥

把一件事情轉化成行動,難度之大。認知到行動,中間有巨大損耗。我給認知升級開了三劑解藥:

解藥一:堅信大趨勢

想法要立刻轉為行動。堅信大趨勢,堅信這家公司的各種認知決定。不要簡單的批判,你一定要相信那些行業領頭人。他們拿到的信息肯定比你多,處理信息的能力比你強,他們的認知不是現階段的你所能趕得上的。不理解,就執行,在執行中理解。

盲目堅信,立即行動,在行動中形成認知。不要怕死,早死早超生。去年,我想出做機器人的決定,幾乎沒人認為可行。我就想,先去找人,堅信趨勢,立即行動。那種情況,不做,更沒有機會,只能是大量時間的損耗。

不行動,是最糟糕的。行動,才有可能證偽。坐而論道,沒有意義。

解藥二:對外求教,不做井底之蛙

有一個對外求教的心態,非常重要。對外求教,是為了擴展你的視野。要找到帶路黨,吃過豬肉不一樣。他們比你強不是他們聰明,而是有著你不知道的認知。

當年我和徐鳴做可牛影像,我們的口號是我們來了。我們的技術水平,做過的客戶端體驗,見啥滅啥。我們來這個行業了,誰還活得下去?結果,美圖秀秀把我們打得內心都快崩潰了。

這是我們特別容易陷入的一種狀態:以自我為中心,不向外看。面對新事物,很多人甚至連嘗試和對外溝通的欲望都沒有。完全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麽。

強調一點:認知理解與聰明度無關。只有從認知角度,而不從聰明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所在行業,你才會有更多不一樣的認知,才能看到更多別人看不到以及頑固不願去理解的機會。

越是處在絕路的團隊,越是往外看得多。

解藥三:活在當下,面向未來

活在當下,恐懼時,想想錯了又如何?多錯才有機會對。這是我給自己的一個思維訓練。當你面對一些事情,想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麽?想完你會發現,最壞結果與你內心的恐懼,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恐懼就是恐懼本身。不肯嘗試的本質是不敢面對所謂失敗。但,這個失敗的後果是什麽?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其實絕大部分失敗是沒有後果的。

再就是面向未來,糾結時,想想五年後會怎樣?會不會被淘汰掉?如果五年後,你跟這個時代已形同陌路,這才是最可怕的。行業變化之快,超出我們想象。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所謂成長,並不來自於所謂的位高權重,不來自於所謂的財富積累,也不來自於你掌握的某一個單項技能。

行業里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史玉柱。最慘時,欠了一屁股債,什麽都沒有。靠一個腦白金,重新崛起。因為他在整個營銷上的認知水平,領先了一個時代。即便失去所有財富,甚至所有隊伍,就憑他對營銷的理解,也是那個時代無人可望其項背的。只要他活著,隨時可翻身。

絕境當中,他真正擁有的核心武器,根本不是資源,而是認知。

想想騰訊這些年的發展。3Q大戰前,騰訊講花瓣策略——我的花朵上長出很多花瓣,每個花瓣都能幹掉你。這種態勢,使得騰訊在每個領域都不得不與當時各個領域最先進的認知打,非常困難;3Q大戰後,騰訊的策略改為生態鏈。第一個投資的就是獵豹,接著又投了一批公司。

結果如何呢?騰訊市值從300億美金漲到了今天的2000多億美金。《福布斯》雜誌曾經做了一個年齡在四十歲以下的四十位中國商業精英年度排行榜“40 Under 40”,第一位是劉強東,其次是王小川、我、姚勁波。馬化騰當時留言說,前五個當中,四個都跟我有關系,很榮幸。

此後,我一直思考,其實馬化騰通過投資形成的生態系,幫助他建立了足夠的行業認知。因為,當他投資了這些公司之後,他就不是在跟一個普通的產品經理聊了,而是跟劉強東聊電商,跟王小川聊搜索,跟獵豹聊國際化。

所以,騰訊用這樣一種開放的生態策略,本質拿到的不是投資掙來的錢,而是投資掙來的認知。它和大家建立友好的關系,怎麽會不知道出行市場的規模、方向和目標呢?怎麽會不知道國際化有哪些機會呢?核心就在於行業認知。

回顧360崛起給我帶來了什麽?簡單說,就是讓我拿到行業最一手的認知——一種對於安全行業,對於客戶端軟件,對於互聯網怎麽顛覆一個行業的認知。

離開360時,我的前東家只給了我1塊錢,但朋友安慰說,沒關系,你積累的認知,別人都拿不走,將來所有東西都會還給你。我就帶著一個認知,走上了茫茫創業人海。

就因為這麽一個小小的認知。

我才能那麽堅決做Clean Master。沒人知道APP全球化怎麽做,好多單詞也不認識,沒做過商業。當時幾乎對所謂國際化,對美國市場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做了All in Clean Master的決定。就因為有那樣的認知。

因為我就信一點——360單點撬動一個行業的事情,在我面前真真切切發生過,而我就是親歷者。

所謂成長,就來自於認知。

有時候,想起這個時代,我腦海常浮現一個歷史典故——煮酒論英雄。兩人坐在那,一個指點群雄,一個一味謙恭。問天下英雄是誰?曹操說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嚇得筷子都掉了。縱然天下各種人物擁有千軍萬馬,但曹操真正顧忌的卻是這個正在種菜的劉備。雖然劉備寄人籬下,內心卻是匡扶漢室的認知。

後面的歷史走向也正如以上的認知討論一樣。天下大勢,何其複雜;即便如此,也能簡化到最關鍵的點,即關鍵人的關鍵認知。

而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就是你和這些人最大的區別。你擁有的資源、兵力,都不重要,核心是你腦海里的大圖和你認知的能力。

單點也好,勢能也好,獵豹能有一點成績,本質是在移動互聯網巨大紅利增長之下,做了一個未必那麽關鍵但很正確的決定。那個時候,我們開了先河。但這個認知,不足以支撐我們變成一家卓越而偉大的公司。我們依然需要認知升級。而獵豹和我在過去一年獲得的最大財富,就是開始了認知升級。

我開始思考一句話:一個人卓越,造就不了一家卓越的公司;一群人卓越,才能造就一家卓越的公司。而卓越的核心是一家公司和一群人的認知升級,否則不可能真的上新臺階。

只會陷入死循環:認知不統一,事情推不動。推不動的本質是大家沒有建立對這件事重要性的認知。看不見也罷,頑固拒絕也罷,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

如果一個人,不斷想學習,想了解,去反思;空杯心態,放下恐懼,不拒絕改變。認知升級,其實也就是捅破那層窗戶紙。成長如是。

傅盛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96

獵豹傅盛:你積累的思維習慣,可能會瞬間變成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24/163274.shtml

獵豹傅盛:你積累的思維習慣,可能會瞬間變成零
經緯創投 經緯創投

獵豹傅盛:你積累的思維習慣,可能會瞬間變成零

科技最厲害的地方是它承認自己不知道。

來源 | 經緯創投(ID:matrixpartnerschina)

文 |  傅盛

互聯網,是全人類的頭腦風暴,但它也塑造了一個信息過剩的時代。我們單一地輸入碎片化的信息,卻沒有真正去消化。想要加速感知世界的變化,預見未來的趨勢就要明白認知的本質是要深化,看到它最核心的東西。這是今天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最大的命題,也是驅動科技發展,積蓄勢能的起點。

獵豹移動 CEO 傅盛表示,獵豹的成長就來自於微小的認知——深化全球化這個點。

獵豹 5 月 22 日公布了 2017 Q1 財報,移動端月度活躍用戶超 6 億,Q1 總收入 11.9 億元,近 80% 來自歐美為主的海外市場。獵豹表示將不遺余力打造人工智能技術平臺,持續引領中國公司文化內容出海潮。

今天的文章來自於——5 月 20 日,傅盛在由經緯中國和 36 氪聯合主辦的 MTA 天漠音樂節科技論壇上,進行了以《從互聯網+到AI+》為主題的演講。

他將為我們講述以下要點:

互聯網是上一個認知紅利,下一個就是 AI;

未來所有的公司都是科技公司,科技是基礎點,但也要和應用結合;

深度學習是算法革命,本質上降低了技術壁壘;

數據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大規模標註數據成為核心競爭力;

未來,人類如果想生活得更好,一定是與在 AI 基礎上用機器自動化的,能夠和你發生交流,幫你完成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機器人共存的。

同時他也提出獵豹的新使命是 Make the World Smarter,成為一家有偉大技術理想的人工智能公司。今天要做的認知升級是要把所有這些用戶和 App 變成整個人工智能數據的集合,對 AI 整個體系的完善。正好昨天,AlphaGo 首戰戰勝圍棋等級分排名世界第一的柯潔,結合這個背景來看傅盛的演講也許會更有趣味。以下,Enjoy:

微信圖片_20170524161254

演講實錄

微信圖片_20170524161300

大家好!非常高興今天在這麽一個重金屬的環境下,和大家一起交流。剛才《灰犀牛》作者 Michele Wucker 女士講到了未來創新的不確定性,我覺得現在全世界的人們都在考慮不確定性。

我昨天剛剛從美國回來,這次我去美國有兩個非常強烈的感受:

一方面,其實中國對於美國來說,可能就是一只灰犀牛。中國巨大、快速的發展,讓美國很好奇;同時,也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次去發現美國現在的移動 App 基本上都是在抄襲中國。我去了好多個創業公司,發現他們做的是公眾號,還有類似於微信的小程序。

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對變化視而不見。對一個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我們不僅存在著各種難度,即便是對於今天最發達的美國,我認為他們對中國的了解程度,遠遠不如中國對他們的了解程度。

我還看了一些關於深度學習方面的創業團隊,我們自己也做了關於深度學習、機器人方面的很多探索。講具體事情之前,我特別想回到一個理念上:到底怎麽驅動自己和別人變得不一樣?

剛剛張穎上來講的時候我在想,第一次見到張穎的時候,我記得特別清楚是 2008 年 8 月 16 號,當時他還在盈科中心,經緯中國剛剛成立。張穎見到我就說:“你心情不好,介紹你去麗江玩吧。”他說你可不可以過來做投資,我說連股票都不懂,怎麽做投資?他當時講了一個理念,他想找一些在互聯網里做產品的人,來跨界做投資。

今天看起來我覺得經緯的成功有很多點,但是有一點,張穎總覺得他自己不懂,這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我每次跟張穎聊天不會超過半小時,他聊天就那麽幾句話,他認為他最懂的是人性、PK。

從這些小的事件上來說,知道自己不知道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狀態。

我最近寫了篇文章叫《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微信圖片_20170524161306

我自認為我是一個起點比較低的人,當時大學畢業的時候,學校也非常沒名氣。我能來北京的核心原因是因為我覺得在當面投簡歷的時代我投不出去,我想考一個好一點的研究生給自己鍍一個金,好找工作。我來了北京之後也沒有存款,只有幾百塊錢,所以就找了工作,進入一家互聯網公司,半工作半讀書。

當時是周鴻祎面試的我,讓我來做產品經理,我就在想什麽是產品經理?過了三個月以後,在原來的公司待不下去了,我就在想要不然試一把。進了互聯網這個行業才發現,一個那麽小的按紐,如果有幾千萬人關註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人和人之間溝通最重要的本質是去了解對方想要做什麽,而不是組織流程。原來靠一個作坊式的工作也可以非常高效,而不是我們那時候學的各種標準化流程。我就發現這個行業有著巨大的新穎,讓我自己可以學到的東西。

當年,我雖然沒有什麽雄心壯誌,但是我保持了一顆非常謙卑的心。我第一次進互聯網公司的時候我會覺得,它和我以前接觸的所有理念都不一樣,比如說管理理念、對用戶的理念。

當時我想的是打好工,買個車、買個房,這就是人生巔峰了,但是沒想到我還創立了自己的公司,最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把獵豹做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公司,80% 的用戶來自海外。

我有一次聽《得到》講人的認知的四種狀態,絕大數人在第一種狀態,叫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知道。當灰犀牛出現的時候,應該說絕大部分人是不相信的,或者是把頭埋在沙子里,看到了也是視而不見。只有少人會認為說真的有這個,然後去潛心學習、研究。

微信圖片_20170524161311

在過去幾千年里人們不需要講認知這件事嗎?可能是因為沒有什麽知識在快速更新,如果你是一個文人,你讀的詩越多,你就越厲害,這一點從無疑問;如果你是一個老中醫,你把的脈越多,你就越牛。但今天不是了,今天很多時候,你積累的一些思維習慣,可能到下一個時代就會瞬間變成零。

我特別喜歡《人類簡史》這本書,這里面最打動我的一句話叫“科技最厲害的地方是它承認自己不知道。”在科技出現之前,我們認為所有的東西都被孔子、釋迦摩尼搞定了,其實這件事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互聯網為什麽這麽厲害?我認為互聯網是全人類的頭腦風暴,過去一件事情的傳播,在印刷術出來之前,信息基本上無傳播,或者會中斷;等到印刷術出現之後,我認為可能要100年;互聯網出現之後,是可以用小時來計的。

微信圖片_20170524161315

我覺得今天由於這種認知,由互聯網把它縮短以後,使得今天真的是本質上沒有真正的壁壘,關鍵是看你的心態。

這次我去矽谷,也跟矽谷很多創業公司聊,有人當時講了一個比喻,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棒。他說今天我們是處在一個信息過剩的時代,以前要獲取信息非常困難,今天打開手機到處都是信息,但是大部分這樣的信息只影響你的皮膚,沒有深入到你的身體里。看上去你看了很多的信息,其實你沒有把這些信息真正消化掉。就像羅振宇說的一樣,我認為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是,每天早上起來批奏折,觀天下大事,再去上班,再享受路易十四一樣的四百個廚子,現在還有共享單車,所有人都在為你服務,你已經成為世界中心了。但是這只是它的便利。我認為認知的本質是要深化下去,看到它最核心的東西。我認為這是今天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最大的命題。由於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這樣做了之後,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在加速的。

我第一次見雷軍、馬化騰的時候,我總覺得他們背後都應該有一個光環出來,但是事實是你會發現,他們的認知升級非常快。當年史玉柱在最困難的時候去爬珠峰,負債累累,那個時候他能東山再起的原因是因為他對消費品這個行業的認知是無人能及的。

人和人最大的差別不是所謂的技術。無論是今天互聯網的 APP,包括深度學習,它都是工具本身。

說到工具,冷兵器到熱火器就是工具。當年清政府買了戰艦,但是他的認知沒有改變,所以就不會成功。

我比很多去過美國的人的起點都低很多。我 30 歲之前有一個願望要去美國看一看,結果沒有實現,我是 32 歲去的。我站在斯坦福大學前就在想,人生的前半輩子都廢掉了。他們天天做著最好的創新,我們還在抄襲他們,這是什麽?這是因為你要提升你自己思維的緯度。最近有一個詞叫公開的秘密,找到沒有被人發現的秘密全力以赴。

2013 年我覺得中國移動 App 的開發已經領先全球,並且領先美國了。在一些具體的應用開發技能上我們一點不落後,互聯網導致雙方的代碼都是隨時看的。我們在人力投入上比矽谷公司快很多,做一個 App,矽谷找 5 個人做,我們可以隨時找出 500 人。去矽谷的創業公司,10 到 20 人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團隊了。

那個時候我覺得,移動互聯網中國在研發能力上已經領先了,在商業模式上也領先了。我去跟大家講免費,美國那邊都聽不太懂。

微信圖片_20170524161319

獵豹如果說有一點成功,那就是認知到了全球化這個點。獵豹的成長就來自於微小的認知。

首先,獵豹從一把小刷子開始了自己的全球化之路,我們要從最擅長的工具領域刷遍全球。隨後,我們投資了一家小的創業公司 musical.ly,當時是傅盛戰隊的項目,沒有一個 VC 願意投他,這是一個 10 個人的上海團隊,主打美國市場。當時沒有人投,但是沒有想到它今天成為美國 16 歲以下青少年最喜歡的音樂社交軟件。

微信圖片_20170524161324

再後來,我們想既然能做工具,其實也能做內容、直播。我們在去年 5 月份發布了一個直播軟件 Live.me,現在 70% 的用戶來自美國,這一年的收入也漲了很多倍。在兩周前,Live.me 由經緯中國領投,為這家公司投了 6000 萬美金,合力打造成一個全球化的社交直播平臺。

我認為互聯網是上一個認知紅利,下一個就是 AI。

我認為 AI 本質上,雖然是一個技術和工具,但是今天由於整個的加速發展,一個獨立的技術本身很難成為一個完全的行業。互聯網 10 年獨立發展和別的行業都沒有什麽關系的時代肯定不會重現。大家今天都在講技術,未來所有的公司都是科技公司。科技是你的基礎點,但是也要和應用結合。

很多人在問,獵豹一個做工具 App 的,為什麽要人工智能?今天的核心不是我是否具備這個技能,而是我是否理解它,具不具備這個認知。

我認為,深度學習是算法革命,本質上降低了技術壁壘。我剛才在下面也討論了一下,未來會往哪些方面發展?以前做視覺的,做語音,做自動駕駛的,做各種應用的,做 DNA 的,每個行業的專家是完全不同的。今天深度學習出現以後,發現他們的底層都是深度學習,無非是學習 DNA 的數據、學習人臉的數據、學習駕駛的數據,還是學習語音的數據。之前大部分的積累都叫做辛辛苦苦 30 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數據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大規模標註數據成為核心競爭力。今天的互聯網公司,或者是在座的諸位,可能都會有一些不同的數據,怎麽把它用好,這反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

這次去矽谷我看到美國很多團隊都在仔細想如何把數據形成一個大的集合,甚至自己可以產生數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中國有一些優勢,就是可以調集大規模的人力,有大規模的人口、大規模的用戶,所以很有可能會產生比現在美國公司更大的數據規模。

獵豹去年收購了一家法國公司 News Republic,我們全面改造了它的新聞推薦系統,用戶數有了很大提升。我們的直播中也有上百萬張比較標準的人臉數據。我們是一個幾人的小組,提交了 LFW 的人臉測試,取得了國際上公認的還不錯的成績,排到了全球前三名。

獵豹目前在全球有 6 億的月度活躍用戶,產生了大量的數據,但是如何標註它們才是核心競爭力。我舉個例子,獵豹有一款免費電話軟件 WhatsCall。以前是要收費的,後來我們同樣免費了,要麽你看廣告,要麽幫我們去評審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 5 個人中有 4 個人是一致的,就說明你評審的比較好,然後就可以兌換積分打電話。這其實就是標註數據的過程,我們發現這比雇傭人力去做文章標註要便宜 80% 到 90%。

獵豹也提出了自己新的願景:Make the World Smarter,這是能夠把我們這麽多產品串起來的核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聰明一些。我們以前最擅長的是做 App,今天我們要做的認知升級是要把所有這些用戶和 App 變成我們整個人工智能數據的集合,對 AI 整個體系的完善。

當然,不止如此。我覺得如果從更大的維度來看,移動互聯網只解決了我們在信息傳遞上一部分的工作。未來 10 到 20 年一定是人機互動的時代。如果在移動互聯網再選一個領域,我認為是機器人——這個產業是一個特別激動人心的產業。未來一定是重複性的勞動會不斷替代,最早替代的是高密集度、高重複性的,未來一定會替換掉低密度、低重複性的工作。

技術展現的曙光來自於 AI。在這之前,我認為所謂的“機器人”本質是一個自動化的機械,根本不能稱之為機器人。我們看著它的手弄來弄去,實際上都是在一個固定程序完成的工業自動化。但是今天的機器已經像人一樣可以感知外部環境了,AI 是可以讓攝像頭識別人臉,讓汽車自動駕駛的,和你發生自然交互,幫你完成一些勞動。

微信圖片_20170524161355

未來,人類如果想生活的更好,一定是與在 AI 基礎上用機器自動化的,能夠和你發生交流,幫你完成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機器人共存的,這才是我們未來的樣子。

謝謝大家!

傅盛 獵豹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398

對手變夥伴 獵豹移動8660萬美元出售“海外頭條”給今日頭條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1-09/1160188.html

每經記者 張斯 實習記者 劉春山 每經編輯 魏文藝

從競爭到合作的案例不斷發生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之間。11月8日晚間,獵豹移動發布公告稱,出售旗下新聞聚合平臺News Republic於今日頭條,同時獵豹移動海外直播平臺Live.me B輪融資中,獲得來自今日頭條的5000萬美元戰略投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就在去年8月份,獵豹移動才以5700萬美元收購了News Republic,意圖成就海外版“今日頭條”,向全球用戶提供個性化新聞內容推薦。短短一年時間,獵豹又轉手賣給了今日頭條,外界對此頗為不解。

或受到與今日頭條合作消息的影響,發布公告當天,獵豹移動開盤後股價漲幅接近27%。獵豹移動CEO傅盛表示,海外資訊是個巨大市場,同時也是巨頭林立。在做海外內容時面臨的阻力,要比做工具時大得多。而和今日頭條的合作能從內容方面分成,同時又可以更加聚焦人工智能業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News Republic貢獻遠低於預期

為發力內容推薦,從2015年開始,獵豹曾收購“法國版今日頭條”News Republic(此次合作中被今日頭條收購)、啟動直播產品Live.me並投資Musical.ly(音樂類短視頻社區應用),甚至還在矽谷開設了新總部和研發中心以強化其移動內容戰略。

對於為何收購海外版今日頭條,傅盛當時曾表示:“收購News Republic與獵豹移動內容產品戰略十分契合,可幫助獵豹為全球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個性化內容。”外界認為,這次收購對獵豹移動進軍資訊分發行業的意圖明顯。

不過,News Republic對獵豹移動的貢獻並沒有當初預計的理想。根據獵豹移動財報,獵豹移動內容驅動產品的收入包括Live.me和News Republic。2017年第一季度,內容型產品收入環比增長55.2%,至2.24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的主要原因是Live.me直播收入快速增長,二季度Live.me仍然占據了內容收入的主要來源。而財報對News Republic的貢獻沒有過多描述,這或許為該業務的售出埋下了伏筆。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獵豹移動收購News Republic的時間是2016年8月2日,收購金額為5700萬美元。也就是說,在收購後一年,獵豹移動放棄了該項業務。根據當前的交易價格,此次賣出價僅比購買時多出不到3000萬美元。

關於出售News Republic的原因,傅盛在接受經緯創投采訪時也給了相應解釋。傅盛表示,海外內容這塊雖然是一個巨大市場,但也是巨頭林立,有Facebook、Google、Snapchat這樣的對手,所以在做海外內容這方面的阻力,是比做工具要大得多的。最初今日頭條是希望能把獵豹移動整個內容體系接過去,但自己覺得還是要形成一定的合作。

在傅盛看來,直播平臺Live.me營收不錯,推出僅僅1年Live.me的營收就已經占到公司總收入的百分之十幾,所以結盟可能是更好的方式。獵豹移動方面也在回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時表示,與今日頭條結盟,是換一種模式做內容出海。

聯手今日頭條布局“內容出海”

事實上,在海外化戰略上,今日頭條和獵豹一度存在競爭關系。今年 8 月,今日頭條曾宣布以上億美金支持旗下孵化的音樂類短視頻APP抖音出海,加上此前被今日頭條收購的Flipagram,這一組合曾被看作是獵豹系Musical.ly 的直接競爭對手。

對於此次合作的緣由,獵豹移動方面稱,兩個多月前開始和今日頭條接觸。今日頭條在去年開始嘗試進軍海外,遇到了一些挑戰,後來他們找到我們,希望達成一些戰略合作。

今日頭條方面人士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獵豹移動用戶將通過獵豹產品直接調用今日頭條在全球的個性化內容推薦服務,以提升獵豹工具產品的變現能力。同時,今日頭條將獲得獵豹全球海量移動用戶的支持。

據稱,雙方的合作將不僅限於產品層面的打通,還深入到了資本層面:今日頭條以5000萬美元參與了獵豹移動子公司Live.me的B輪融資,一旦今日頭條在其海外產品中整合直播功能,Live.me將是優先合作夥伴。

同時,今日頭條以8660萬美元對價收購獵豹移動旗下新聞聚合平臺News Republic。獵豹有權選擇不超過價值5000萬美元今日頭條股份作為對價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在8660萬美元的投資里面,有5000萬美元是今日頭條股份,交易完成後,獵豹移動將對今日頭條持股。

一名海外輿情分析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國內相關傳媒資訊行業發展已經基本定型,而海外則有著廣闊的機會,對外傳播的訴求也一直在不斷增加。利用海外已有資訊平臺發展業務具有一定先天優勢,但在和中國人的工作理念方面還需要磨合,運營方面也面臨考驗,如微信等爆款應用在海外擴長就一直不是很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841

獵豹新App 積分換免費打長途

1 : GS(14)@2016-11-23 07:38:16

【明報專訊】最近因為一篇報道而聲名大噪嘅獵豹移動,相信香港人對於佢哋旗下嘅CM Security並唔會陌生,但今日小琴想講嘅係佢哋另一個叫WhatsCall嘅App。事關有咗呢個App,大家就可以免費打長途電話,就算對方無下載WhatsCall、而且無網絡嘅時候都可以接聽電話,係咪好吸引?不過,備受外界關注嘅CM Security係台灣開發,而且唔會索取用戶嘅通訊錄資料;但WhatsCall就係喺中國開發,用戶安裝時就要同意畀佢使用自己手機通訊錄內嘅資料,大家要留意。

雖然用WhatsCall打去其他國家或地區唔使畀錢,但就要扣積分,啲積分暫時無得買,用戶要通過每日登入WhatsCall、睇廣告、玩唔同嘅小遊戲等方法去拎。至於扣幾多分就視乎你由邊度打去邊度,譬如喺香港打去美國,每分鐘就扣120分,但打去尼泊爾就要每分鐘1050分,連「避稅天堂」英屬處女群島同開曼群島都可以打過去!老老實實,其實啲小遊戲都幾難拎分,小琴暫時有嘅分數都唔夠同尼泊爾嘅朋友傾2分鐘電話。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148&issue=201611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586

獵豹瀕危全球僅餘7,100隻

1 : GS(14)@2016-12-28 08:12:04

獵豹(圖)奔跑的速度令人望塵莫及,原來牠們步向絕種的速度亦快得讓人意想不到,研究指目前全球僅餘約7,100隻獵豹,單靠設立保育區不足以保護牠們。每秒最快跑上29米,被獵豹盯中的獵物幾乎必死無疑,然而「地上最快生物」亦敵不過人類魔爪,人類跟牠們爭食令獵物大減、非法捕獵及寵物交易、以至被高速車輛撞死等威脅,不但令獵豹數目銳減,棲息空間亦大幅縮減了91%,目前在亞洲幾近絕迹,在伊朗不足50隻,在非洲國家津巴布韋的數量,16年間亦由1,200隻降至去年僅170隻。前天發表上述研究結果的英國倫敦動物學會、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及野生貓科動物保護機構Panthera,認為《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應將獵豹狀況由「易危」調升一級至「瀕危」;而雖然部份地區設有獵豹保育區,但獵豹是種極須空間去覓食的生物,77%活動空間其實都在保育區以外,故建議應改變保護獵豹的方法,在社區推廣人與動物共存訊息,結合實質獎勵措施救獵豹。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8/198789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3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