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轉載]回覆我財:(H股)重慶農村商業銀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umd.html

 

關於該行預估

美國Capital 

Research基金在2011年7月花2.33億元增持 4900萬股買進。呵呵呵,儘管側重中小型企業的貸款業務帶來了較高的風險,不過未來數年由於可能大量撥回壞帳準備金,因此該銀行有能力以較低的信貸成本 進行業務經營。加上該行的淨利息收益率較高(2011年第一季度為3.2%,行業平均值為2.6%)﹑流動性較高(長期負債率60%)並且資本化程度高 (一級資本率為14%),2011—2013財年該行的可歸屬收入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2%。儘管其它銀行股的股價也較低,但是近期跌勢明顯,策略性買進比 較好。

 

 

 

關於該行2010年全年業績

2010年,集團實現稅前利潤人民幣39.86億元,較上年增長60.44%;年度利潤人民幣30.61億元,較上年增長62.11%。稅前利潤和年度利潤同比達到60%以上增長水平,主要得益於:一是加大調整存款、貸款結構,淨利息收入較上年增加人民幣20.27億元,增幅37.03%;二是積極開展服務與產品創新,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保持持續快速增長,較上年增加人民幣1.49億元,增幅109.07%;三是生息資產平均餘額增長36.46%,在一定程度上抵銷了利息收益率下降的影響。

 

 

公司銀行業務

2010年,公司銀行業務稅前利潤總額較2009年增長102.05%至人民幣16億元,佔集團稅前利潤的41.26%,較上年增加8.49個百分點,是集團主要的盈利來源。在集團整體公司貸款業務增長的帶動下,公司銀行淨利息收入較上年上升40.38%。受益於銀行重組成立為商業銀行後,有條件開發和提供更多手續費及佣金類的產品及服務,並努力向公司客戶推廣諮詢及財務顧問服務,手續費佣金淨收入增加113.72%至人民幣0.70億元;由於集團貸款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公司業務經營審慎性的不斷提升,資產減值回撥較上年上升159.89%

 

 

公司存款保持快速增長

集團努力搶抓公司存款市場,保持公司存款快速增長。於20101231日,集團公司類存款餘額達人民幣604億元(含保證金及其它存款),佔全集團各項存款餘額的29.39%,較上年增加人民幣235億元,增長63.85%,創集團公司存款增長的歷史最好水平,即將打破集團存款「二八結構」比例,促進了集團2010年存款人民幣2,000億元的突破。

 

 

公司信貸投放審慎適度

在貸款投放上,集團堅持依法合規經營、有保有壓的原則,有效結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審慎、穩健、適度投放公司信貸業務。於20101231日,公司類貸款餘額(含貼現)人民幣795億元,較上年增加人民幣58億元,增長7.87%,剔除貼現下降因素,公司類貸款餘額實際增加人民幣190億元,增長33.09%。同時,公司類貸款資產質量持續好轉,不良貸款餘額(不含貼現票據)人民幣15億元,不良貸款率1.94%,分別較上年下降人民幣5億元和1.46個百分點。

 

 

信貸資產結構持續優化

行業結構上,集團遵循重慶工業「大投資、大基地、大支柱」戰略和「電子信息、現代裝備製造、重化工」三大產業板塊的具體實際,主要投向製造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水電煤氣的生產和供應業、零售與批發等行業,分別佔集團公司貸款總額(不含貼現)的29.08%16.87%6.20%5.76%。客戶結構上,集團在堅持重點致力於維持和鞏固優質中小企業客戶合作的同時,加強了發展與世界500強、中國500強、重慶100強等優質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和政府機構的合作。於20101231日,銀行共有2,448戶中小企業客戶,貸款餘額(含貼現)人民幣640億元,貸款餘額佔比80.50%。信貸投放繼續向信用好的優質客戶集中,AA級及以上客戶貸款餘額(含貼現)佔比59.81%。在國家重點調控領域中,房地產業貸款餘額人民幣122億元,較上年下降人民幣20億元,下降14.08%

 

 

公司業務產品體系日趨完善

銀行根據中國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的要求,修改完善了銀行《固定資產貸款管理辦法》、《流動資金貸款管理辦法》和相關操作規程。同時,銀行充分結合 市場需求,啟動了《經營性物業貸款管理辦法》、《單位存款管理辦法》的優化工作和《國內保理業務管理辦法》、《浮動資產抵押授信業務管理辦法》等4個新業務品種的創新工作,此項工作將進一步促進銀行公司業務產品體系更加完善。

 

 

公司客戶經理建設初見成效

銀行於20097月正式推行公司客戶經理制以來,通過加大客戶經理學習、培訓和准入、退出、考核管理力度,有效充實了銀行公司客戶經理隊伍數量和整體綜合素質,促進了公司業務增長。

 

 

小企業業務專業化經營有序推動

集團於20094月成立首家小企業信貸專業機構小企業貸款中心以來,於20101231日,共組建10個按照「信貸工廠」模式操作的支行小企業貸款中心,積極推廣「商易貸」等小企業系列產品,不斷優化和完善小企業評級配套制度,加強風險控制和市場研究。於20101231日,銀行向2009戶小企業發放貸款(含貼現)人民幣303億元。研發的小企業聯保貸已經在全行推廣,「貿易鏈融資」小企業產品也即將推出,將更好的服務小企業客戶。

 

 

中間業務貢獻度顯著提高

集團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主要包括結算和清算手續費、代理服務費、代收代付手續費、諮詢及財務顧問費。集團於2009年開始向公司客戶提供諮詢及財務顧問服務,於20101231日,實現財務顧問費收入人民幣0.91億元,佔集團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總額的29.43%,較上年增加人民幣0.82億元,增長956.98%

 

 

機構業務拓展成效顯著

20101231日, 銀行已與地方政府開展業務合作,成為該市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的合作銀行、該市房地產開發項目資本金監管銀行,也是該市非稅業務代理銀行。同時與中國工商 銀行進行合作,簽訂了《銀銀平台合作協議》,將通過銀銀平台代理證券交易資金第三方存管業務,並將開辦櫃面通業務。銀行推出了社會保險金融服務業務,並成 為該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唯一的金融服務銀行,該市已有770萬人通過銀行養老金繳納和發放,年資金流量超過人民幣30億元,於20101231日,資金餘額達人民幣10億元。同時,銀行代理保險業務人民幣18億元,市場份額位居同業前列。

 

 

國際業務大幅增長

20101231日,集團共辦理國際結算業務4.86億美元,代客結售匯及代客外匯買賣2.89億美元,較上年分別增長617.83%1621.29%, 集團除為客戶提供匯款、信用證、托收等國際結算業務外,還及時推出提貨擔保、出口信用證項下押匯╱貼現、福費廷、進口押匯、打包貸款、進口代付等貿易融資 產品,以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在匯率風險控制方面,由於人民幣持續升值,集團通過減持結售匯敞口頭寸來規避匯率變動造成的損失。同時,積極拓展進口業務, 實現結售匯業務的相互匹配,大額結售匯逐筆詢價平盤控制保證匯兌收益的最大化。

 

 

個人銀行業務

集團個人銀行業務實現稅前利潤人民幣9.095億元,較上年增長115.78%,對集團的利潤貢獻較上年明顯上升。由於個人貸款增長穩健,推動集團個人業務營業收入較上年增長38.27%,淨利息收入較上年增長36.93%。個人銀行卡、代理業務等快速發展,推動集團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較上年增長88.14%,促使本年個人業務實現利潤增長。

 

 

個人存款

個人存款較2009年末增長人民幣282億元至人民幣1451億元,增幅24.12%,個人存款總量、年度增量、市場份額均位列區域同業首位。

 

 

個人貸款

個人貸款實現穩健增長,存量、增量在當地金融市場均處於領先位置,住房按揭貸款發展迅速。集團以打造當地最大最優的零售銀行為目標,繼續鞏固個人貸款業務的優勢地位,不斷優化信貸結構,創新個人信貸產品,促進客戶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2010年全年新設個人貸款中心28家,年底達到39家。在客戶細分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積極推出新產品或改良現有產品結構,新開辦公積金貸款、二手房按揭、集資建房貸款,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個人貸款產品和服務。銀行個人貸款增長人民幣144.97億元至人民幣426.0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增長人民幣111.5億元至人民幣222.69億元。銀行個人貸款新增和存量在當地市場均處於第一位。再就業小額貸款作為銀行政策性貸款的優勢項目,2010年全年增長人民幣7.74億元至人民幣20.23億元,增量和存量在全國同業中保持前列。

 

 

資金營運業務

集團資金業務旨在根據金融市場和宏觀面、政策面、資金面變化情況,尋求資產組合在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方面的匹配,主要涵蓋債券(含理財產品)投資、票據貼現、信貸資產轉讓、存放同業、同業拆出等業務。2010年全年,實現稅前利潤人民幣14.1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人民幣1.72億元,增長13.83%,對集團利潤貢獻度為35.56%,是集團重要的盈利來源。

 

 

 

關於該行股東背景

該行的主要股東是以地方政府為背景組建的國有獨資綜合性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你知道嗎?在地方政府既不能財政赤字搞項目,又不能直接擔保舉債的情況下, 就「需要」一個「公司」來打理,此時應運而生的「公司」,使得地方政府能以有限的財力按市場化方法融資、進行債務重組、平衡公共項目建設。該功能最直接的 體現就是10年來,對當地的上市公司和金融企業進行戰略重組。尤其是在市場信號缺損、市場機制尚不能發揮完全作用的領域,比如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領域 的瓶頸項目,民營、外資暫時不願意來投資的,該公司代表政府主動出擊的戰略投資:包括產業基金(聯手華融資產做以PE為主的產業基金)、金融租賃(銀海租 賃公司)、擔保(渝創擔保公司、三峽庫區產業發展擔保公司)、整合上市公司不良資產(曾經購買工商銀行地方分行不良資產107億,ST重實、ST東源、 ST長運),保險(安誠財產保險公司)、銀行(重慶商業銀行)、證券(西南證券)等。現在這個公司成為該行的第一大股東,是有其戰略意義的,也就是說,實 際上地方國資委「擁有」該地方銀行,而且運作的相當好。儘管我們知道股東和管理者不應混淆,但該銀行的發展思路脫離不了地方政府打造金融控股集團的「航 母」思路,竭盡全力打造地方國資委系金融子公司。因此該行可看作地方金融集團的子企業,該銀行具有相當優越的發展前景:對於地方性企業來講,該行實際的戰 略是——促進財務重組、改善不良貸款、促使引資上市;對於地方債務平台來講,該行實際的戰略是——購買土地儲備(用作回購債務)化解債務危機、改善城市貸 款規模、服務政策性區域經濟(三農、再就業擔保)。


關於重慶銀監局給予地方性銀行的鼓勵政策
隨著銀行業貸款持續收縮,小企業融資難再次凸顯。重慶市2011年上半年的小企業貸款卻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繁榮。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1年上半年,當地小企業貸款餘額1781.85億元,同比增長62.85%。當期重慶整體信貸同比增長24.77%。其中包括重慶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這 與重慶銀監局的引導和激勵政策密切相關。重慶銀監局通過引導銀行組建專業機構、完善產品和服務體系、加強風險防控、完善保障體系等四個手段引導小企業貸款 投向。重慶銀監局的專項考評以定性為主,圍繞「六項機制」完善程度、機構建立,以及信貸技術、產品和貸款擔保方式等創新情況來進行。根據考評結果,我們相 應的跟進一些差異化的激勵措施。例如在准入方面,對做的好的商業銀行,搭建綠色通道。而銀行對此正向激勵也給出了「正向回應」。目前重慶有20多家銀行建 立了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銀監局則一直在推動專營機構向分支機構和基層網點延伸、向遠郊區縣延伸,構建多層次專營機構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67

宗樂新:商業銀行應走低資本消耗之路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2010190208/

2009 年廣發銀行產生新一屆董事會和高管團隊,並在人事、戰略規劃和考核機制上做出大刀闊斧的改革以來,廣發銀行展現出全新的活力。2010年淨利潤同比增長 83%,2011年經營利潤預計同比增長不低於50%。截至2011年上半年,廣發銀行資產規模約8700億元,淨資產逾470億元;各項存款餘額接近 7000億元,各項貸款餘額達5100餘億元。

近日,廣發銀行分管公司業務的副行長宗樂新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詳談了該行五年戰略規劃確定過程和改革成效,並對信貸結構和利率市場化等熱點問題進行瞭解讀。

銀行應走低資本消耗之路

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以來我國信貸結構出現了一些調整變化,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調整?

宗 樂新:2009年,為解決國際金融危機對國內經濟造成的衝擊、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當年新增的信貸投放規模大部分用於政府融資平台、中長期基建項目和房地產 貸款,這對保持國內經濟平衡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波動發揮了積極作用。2010年,為應對通脹,央行採取了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取得了預期的成效。 2011年,在外圍經濟不景氣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國內中小企業的發展遭遇了嚴峻的融資困境,原有的信貸結構難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針對信貸結 構失衡的問題,中央及監管部門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引導商業銀行將更多的資金用於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用於支持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在新的五年戰略發展規劃中,廣發銀行明確提出建設中國最高效中小企業銀行戰略目標,我行將公司融資的主要資源用於中小企業,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截至2011年底,中小企業客戶數已達9700多戶,佔公司業務客戶數比例超過八成。

日報:2011年,貨幣政策緊縮和通貨膨脹高企所帶來的負利率給銀行經營造成不小的壓力,商業銀行將如何應對這種壓力?

宗樂新:2011年,通貨膨脹的高企使存款的實際利率為負,造成了銀行存款的大量流失。在這樣的條件下,貨幣政策的一系列緊縮措施和對存貸比的考核使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負利率和政策緊縮的雙重衝擊下,商業銀行的經營遇到了不少困難,也受到很大壓力。

但 實際上,從長期趨勢看,這種壓力對銀行來說既是壓力,也是機遇,銀行不可能按照傳統的業務模式發展下去,轉型是必然之路。廣發銀行早就提出建設資本節約型 銀行的戰略發展目標,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和資本節約型業務,如金融市場業務和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等。在戰略轉型的同時,廣發銀行也逐步重視服務的升級,提高服 務的專業化和精細化程度。例如,廣發銀行從考核等方面入手,要求從基層的客戶經理開始轉變觀念,從客戶的貸款需求出發,全方位考慮與銀行相關的金融需求, 其中包括支付需求、諮詢顧問、投資銀行業務和現金管理等,而不是將目光侷限於簡單滿足客戶貸款需求上。同時提升貸後管理水平,保障貸款資產的安全。這些舉 措都很好地適應了政策環境的變化,有力地支持了銀行的業務發展。

日報:近幾年,國內商業銀行經歷了規模快速擴張、信貸高速投放和利潤高速增長的發展期,這種發展方式能否持續?國內商業銀行應該要走什麼樣的道路?

宗樂新:在中國經濟逐步走出單純依賴信貸投放拉動投資增長的發展模式後,商業銀行以規模帶增長的時代也將隨之消失。隨著銀行間競爭的加劇,銀行業也將回歸至理性發展的狀態,大規模貸款投放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將不再是主流

2011年,意識到發展瓶頸的商業銀行紛紛轉型,開始走低資本消耗之路,以增加服務附加值的方式來使銀行經營更為穩健和可持續。

客觀而言,資本市場的現階段表現也給銀行業上了生動一課。大規模資本消耗的盈利模式對資本市場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商業銀行從資本市場融資更加困難。而且巴塞爾協議Ⅲ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越來越高,銀行也要量入而出,業務發展背後若沒有足夠的資本支撐,那麼如果繼續用粗獷的方式去耗用資本,這種發展就沒有太多的前景。銀行業的共同取向還是走資本節約的道路。

可在市場中測試利率市場化的機會

日報:您如何看待利率市場化?目前推出利率市場化是否合適?

宗樂新:2011年流動性非常緊張,加之通貨膨脹持續攀升導致儲蓄存款利率倒掛,多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資金流向銀行體系之外,去年銀行吸收存款非常困難,因此,各個方面對利率市場化的呼聲越來越高。

我覺得利率市場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可能有幾個機會點可以把握。

前 幾年銀行貸款利率的上限放開了,可以在基準利率上上浮4倍,但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還沒有放開。我覺得可以漸進式推進,比如現在貸款資源這麼緊張, 可以考慮貸款利率下浮的空間大一些,這樣在市場中測試利率市場化的機會。從去年來看,即使允許貸款利率下浮10%,真正能得到這個利率的企業少之又少,從 這個角度來說,擴大貸款利率下限是一個好的機會。此外,存款也可以嘗試大額存款採取類似協議存款的方式,逐漸放寬。現在協議存款僅限於保險機構,可以順著 這個思路,讓金額大、期限長的存款在利率上有一些浮動。

日報: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的經營是否會造成很大影響?

宗樂新:利率市場化是早晚的事情,銀行必須要練就本領,如果真正在人才儲備、風險定價、目標客戶選擇、風險管理、專業服務等方面有足夠的能力,盈利未必會下降。美國的利差比國內一點都不差,前幾年看到一些外資銀行如花旗銀行利差大約有3.5%,非常高,這就是自身的經營策略和風險控制、定價能力造就的結果。

利率市場化晚一點的好處是,銀行業培養和積累這種能力的時間更多一些。但現在實際情況是,匯率在市場化,人民幣逐漸國際化,很多因素交織在一起,利率市場化可能會比我們原來想像的要快一些。

總行的指導和管理更強化

日報:近年來,廣發銀行迎來了立行以來最快的發展時期。您來到廣發銀行的這兩年間,您體會到的改革成效是怎樣的?

宗樂新:近兩年廣發銀行迎來新的發展契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包括機構、流程和人力資源等,引進專業人才,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尤其是2011年,廣發銀行更名換標,突破地域限制,樹立新的企業品牌形象。

2010 年廣發銀行開展了五年戰略規劃(2011年~2015年)的討論。我來廣發銀行時,廣發銀行內部已到了大討論階段,聘請了德國著名的羅蘭貝格諮詢公司,進 行了為期近一年的大討論,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大家集思廣益,反覆開了多次討論會、溝通會,從總行到分行逐漸達成了共識。

廣發銀行這兩年的健康、快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例如中小企業業務,截至去年12月底,廣發中小企業一般貸款已近2000億元,其中,小型企業一般貸款近900億元,中小企業貸款增速高於公司業務貸款增速約4.5%。

日報:在那次的集思廣益中,大家達成了怎樣的共識?

宗樂新:大家認為,對個人銀行和公司銀行這樣的結構,一方面應以公司業務「當家」,另一方面個人業務是長遠的事,但必須從眼前做起,做到平衡資源,均衡發展,因為這涉及到資源當期和中長期怎麼投入。要發展個人業務,就要建更多的隊伍,投入會更大。

中小企業業務也是一樣,信貸資源是有限的,以前廣發銀行有比較好的中小企業資源基礎,特別是在珠三角和廣東地區,但形成明確的「做中國最高效的中小企業銀行」戰略,是這次大討論後的明確定位。

同 時,廣發銀行也提出,在細分市場上對一些大企業也要做透做深,我們不希望面做得非常廣,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多的信貸資源去匹配大客戶的要求,要有所為有所不 為,依照廣發銀行自身的實力,選取一部分我們認為比較適中的大客戶進行深度合作。另外,我們希望將大部分的信貸資源集中在中小企業,由此形成了大家最終達 成共識的戰略規劃。

日報:這種調整與以前有何不同?

宗 樂新:以前主要是依賴分行,總行只是作為依託提供一些基礎的標準化產品,但在各個地區的目標市場和目標客戶選擇、資源投入和產品介入上還是以分行為主。現 在矩陣式的條線化管理色彩越來越濃,總行的主導和管理職能更強,比如,一個戰略確定了,不是說分行願意做就做,或者認為還是以前做的那套有效就不做,現在 總行在這方面加強了直接管理和營銷。

總 的來說,與以前相比,總行的指導和管理比以前更強化。比如,在五年戰略規劃中,在利潤和信貸投入上,中小企業未來要佔整個公司業務的60%,這種規劃在實 施過程中,總行要負責監督、管理和資源配置。今年我們把小企業業務專門切出一塊額度,由總行專門統籌,廣發現在成立了約50家小企業金融中心,我們要求小 企業金融中心的團隊配置經培訓後必須經過總行的資格審查,成立之後要以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的服務為主,在資源配置方面,總行會考慮分行有幾家小企業金融 中心,在資源配置上給予更多傾斜。

日報:五年戰略規劃為何將兩個支柱放在個人銀行和中小企業上?

宗 樂新:一方面考慮到未來的發展,這兩個領域是最有發展前景的。個人業務上,中國的財務積累為中高端客戶服務提供了廣闊市場;中小企業也一樣,沒有被服務和 服務不夠的企業非常多。另一方面,廣發銀行在這兩個領域有深厚的基礎,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比如,廣發銀行信用卡是國內盈利持續時間最久的,應該將這個優 勢發揚光大。在未來,只有通過實現差異化和專業化的競爭,銀行才能在同業保持一席之地。

日報:現在很多銀行都看到了個人銀行和中小企業業務的機遇,很多同業走得很早,在市場上已積累了一定影響力,廣發銀行有什麼優勢趕超?

宗 樂新:現在廣發銀行總行專業化的能力大大提升,廣發一直努力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中國市場非常大,而且經濟會保持若干年的快速持續增長。別說廣發銀行已經 成立20多年,現在還有一些新銀行成立,從零開始,只要目標明確,有足夠的耐心,把自身的策略、人才和產品打造好,一定會在行業中磨練出不俗的成績,這點 我們很有信心。

放眼未來,我們看到無限商機。只要現在靜下心來,把產品打造好,目標客戶選擇好,把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起來,一定會不斷進步,成為一家有影響力的全國性商業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7

地方商業銀行勿上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03/100353213.html

 據報,地方商業銀行(主要指各地城商行和農商行)今年要掀起一輪上市高潮。實際上,在 市場機制引導下,任何合法經營的企業只要滿足條件,均可上市。但中國國情特殊,在監管部門的「調控」下,一行業內的企業上市往往呈現波浪式的熱潮。不過, 筆者認為地方商業銀行無需上市,理由如下。

  第一,地方商業銀行上市可能帶來過度的金融資產膨脹,脫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實際需求。中國銀行業已十分膨大:據銀監會數據,2011年底中國 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已達111.5萬億元,而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的2011年中國GDP不過47.2萬億元,前後之比為2.36倍,2003年該比例為 2.03倍,背離加劇;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公佈的2011年前三季度淨利潤為1.6萬億元,假設2011年四季度淨利潤比上年同期增加20%(相對保守假 定),全年淨利潤將為2.5萬億元。而財政部公佈2011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國有金融類企業)實現利潤2.3萬億元,該部分可謂中國實體經濟 的骨幹——由此反映出實體和虛擬經濟的偏差。地方商業銀行上市會使銀行業資產跳躍增長,加劇和實體經濟的背離。雖然銀行資產基本形成了實體的負債,表面看 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但中國銀行業淨利潤構成中非利息收入佔比一直偏低,2011年前三季度分別是20.8%、20.7%、20.1%,即80%還是利差 收入,基本是實體的財務費用,和實體經濟在利潤上形成了零和博弈(若考慮稅收和潛在交易成本,甚至是負博弈),對中國經濟整體效益毫無益處。

  第二,地方商業銀行上市會加劇中國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的失衡狀況,阻礙金融深化。截至 2011年底,證券總市值(係指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登記存管的所有證券資產,包括A股、B股、權證、國債、企業債、封閉式基金、ETF以及資產證券化 產品等)為22.5萬億元,遠小於同期間接金融111.5萬億元的規模。這種失衡是歷史、法律、現實等多重原因所致,直接金融發達者多為英美法系地區,而 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也傾向於發展間接金融,直接金融發展時間較短。地方商業銀行的批量上市,表面上增加了股票市場市值,實質上卻不對稱地加劇了間接金融資 產的擴張。2011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為111.5萬億元,所有者權益為7.2萬億元,資產/權益為15.51倍,據對16個已上市商業銀行 2012年1月20日A股收市數據統計,其市淨率(市值/淨資產)在1.18-1.82倍,簡單平均值是1.41倍,亦即商業銀行上市後資產/市值估計在 10倍左右。 地方商業銀行上市,會導致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在規模上差一個量級地擴張,失衡愈發嚴重。

  第三,地方商業銀行上市會加大中國銀行業的分佈缺陷,更不利於小微企業。中國銀行業的缺陷之一就是分佈不合理,大銀行太多、太大。據銀監會數 據,5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加上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約佔銀行業總資產的63.07%,地方性商業銀行資產僅佔8.95%。中國不缺大銀行,缺的是小銀行。 而地方商業銀行尋求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盡快擴張成大銀行。從宏觀上看,這是錯誤的衝動,不應得到鼓勵。如果小銀行都擴張成大銀行,小微企業將面臨更艱 難的融資困境。

  此外,從已上市地方銀行IPO看,寧波銀行實際籌資43.76億元、南京銀行67.14億元、北京銀行146.85億元,平均85.92億元, 相當於十家中小企業上市的融資量(深交所2011年IPO243家,籌資1810.42億元,平均每家7.45億元)。資金在中國仍是短缺品,這些用於擴 張間接金融的資金,還不如直接注入實體經濟。

  簡言之,地方商業銀行上市,除對持股的高管和莫名其妙的戰略投資者有利外,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改善金融失衡狀況、理順商業銀行分佈結構、強化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等均無益。

  作者為投資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58

商業銀行踟躕小微貸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21/100440654_all.html

  經濟下行的現實正使商業銀行經歷業務轉型的兩難境地。

  隨著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逐步降臨,商業銀行,特別是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轉型壓力日益凸顯,業務逐漸往中小、小微企業轉向,成為中小銀行趨勢。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7月9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慧眼中國環球論壇上表示,受到資本約束,銀行只能從過去喜歡大客戶轉向中小企業,「銀行必須改變傳統思路」。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13.5萬億元,同比增長18.5%,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2.6個百分點。但規模增長的背後,風險伴隨實體經濟下行趨勢正在提升。

  平安銀行小微金融事業部總監郭世邦在實名博客中披露來自銀監會的數據稱,截至2012年5月末,全國小微貸款總體不良率2.49%,而小微企業不良率為6.55%。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比率比一般貸款高出近1倍,500萬元以下的小微貸款不良比率高出其他企業貸款近5倍。

  這對於近兩年在政策推動下多番表態重視小微貸的商業銀行而言,「整體貸款不良率之高,已讓人生畏,相對於上浮30%-50%左右的利率而言,有的價格甚至已不能覆蓋風險。」郭世邦寫道。

  國有大行的態度則模棱兩可。一位國有大行分行信貸處處長對財新記者表示:「要進行這樣的轉型發展,是一個否定過去重新規劃的過程,而且現在的投入需要時間來形成規模,可能失敗概率更高。」

  進則困境當前,退則轉型無望,在商業銀行踟躕中,小微貸或許成為行業差異化競爭的分水嶺。

口徑新「戲法」

  各銀行中小(微)企業的貸款規模出爐,不過口徑各異。

  農行的半年報顯示,「小微企業」貸款餘額535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570億元,增長11.9%,高於全行各項貸款增速3.9個百分點。

  中行半年報計算的是「中小企業」,其中人民幣貸款增長24.3%,比全部人民幣公司貸款增速高18.03個百分點。

  而建行和招行均按照2011年工信部聯合四部委下發的中小企業劃分標準。按此標準,建行的小微企業貸款餘額6814億元,較上年末新增495億元。招行中小微企業貸款總額達537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35%,佔境內企業貸款的比重達到56.29%。

  多位商業銀行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各銀行統計中小微企業的口徑不同,第一種是商業銀行根據自己的客戶情況進行業務的劃分標準;第二種是銀監會的統計口徑,按照企業的資產、營業收入和貸款金額;第三種則是2011年工信部聯合四部委下發的標準。相較而言,銀監會的統計口徑更能反映小微企業貸款的真實情況。

  深圳市農商行小企業部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工信部的標準是按照行業劃分,以從業人員的數量、營業收入和資產總額進行界定,只要符合兩項標準就可以作為小微企業貸款的統計口徑。這會使一些「員工數量不超過200人,銷售收入不到2000萬元」,「但由於有4億元的資產作為抵押」的「特殊公司」進入統計,這類公司可能一家貸款1億元,對銀行小微貸款「沖規模」有利。

  一位總部在南方的股份制銀行的中小部負責人稱,各地在過去數年落實「4萬億」計劃時,成立很多政府平台的市場化項目公司,這些公司投資基建項目,實行承保施工制,編制人數少,且主要做項目投入,沒有營業收入,因此按照工信部的口徑,居然都成了小微企業。

  這類「小微企業」貸款的特點滿足國有大行的要求——既不屬於融資平台貸款,但又具有國有企業的「安全性」,能夠幫助銀行在短期內造數「沖規模」,利於展示銀行響應政府號召的姿態。

  「即使知道是這種情況,並且資金很難監控流向,但在業績壓力下仍然得做。」一位國有大行中小企業客戶經理對財新記者說,「也沒有政策說只有民營的小微才是小微,國企的不是。」

  多位商業銀行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衡量小微企業貸款實效的口徑,不能沿用傳統貸款模式看貸款規模,而應該計算單筆平均金額,即小微企業貸款規模與客戶數量的比例,反映按客戶數量計算的平均貸款金額。目前銀監會的口徑是單戶金額500萬元(含)以下,但甚少有銀行以此為衡量口徑描述其小微貸款業務實況。

  其中的難言之隱在於,對於不同規模的銀行,小微業務常在質量和成本上做出妥協。

  一位股份制銀行中小部負責人認為,城商行和農商行本身的規模就不大,只能精耕細作,可以做單筆平均金額30萬-50萬元之間的客戶。但換成全國性的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必須要有一定規模,「一兩百億元的話,相當於沒有做」,否則很難在資產比例上得到一定的體現。因此,「全國性的商業銀行只能是先把規模做大了,再考慮如何精耕細作」。

下行困境

  以口徑上的玄機應對政策號召,恰是銀行面臨難題的鏡照。

  大量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發現,以經濟週期為代表的宏觀系統因素對信用風險影響顯著。與大企業相比,小微企業經營不確定性大,受宏觀經濟波動影響更為明顯。各家商業銀行集體面臨的情況是,今年經濟環境不佳,導致中小企業無法保持高盈利來支持高利率。這也意味著,這一業務的「高風險」苗頭露出。

  商業銀行的邏輯在於,利息是從風險估價體系中得來,越往下端走,定價越高,這主要是用來作為風險抵補,使收益率最終能覆蓋損失率。同時,銀行也相信,能夠承受一定的利率的企業,才能被證明是有一定盈利能力和資金周轉能力的企業。

  多位銀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目前全國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平均利率不過是8%左右。即便有些利率能上浮30%-50%左右,也不能覆蓋其風險。被業界廣泛認可的民生銀行「商貸通」2011年12月31日貸款不良率僅為0.14%,今年攀升到0.39%。不良率仍屬極低,但趨勢令銀行警惕。

  「儘管政策導向支持實體經濟,但是並不是像想像中的這麼好做。現在缺少一個清晰的市場體系,和對於市場的鼓勵,包括有完善的支持。這種體系是可以促使中小企業往好的經營方向發展,變成健康的企業,如果是這樣,那麼銀行去做支持是一種良性循環。」一家國有銀行上海分行的公司部負責人表示,「但現在的情況剛好相反。」

  在風險保障和盈利之間,商業銀行一直搖擺著尋找平衡點。而執行小微企業貸款的最大難點來自於商業銀行一把手的搖擺。

  「是不是真想做,有多大的決心去推的問題」,一位曾任職於民生銀行的資深銀行人士表示,「民生之所以能夠在小微企業上開展得很好,與其銀行一把手的堅持有很大的關係。」

  在三五年一換屆的短期業績的引導下,商業銀行一把手同樣面臨著上級領導願意給予多大的空間和時間,讓這種「成效慢功夫深」的業務逐漸成長而不是揠苗助長。

  在此情況下,部分的商業銀行更容易傾向按照傳統抵押貸款的模式,對小微企業進行貸款。「假設還是沿用傳統的需要抵押物和擔保的模式,再定價高則是變相的綁架——安全係數高,但是利息又在基準上浮50%。」一位股份制銀行中小部人士稱。

  他表示,在做小微企業貸款業務時,尤其重要的是擺脫「典當行」模式,真正貫徹貸款與經營的匹配。而銀行傳統上習慣於獲得抵押物後,就認為風險可控,忽視對小微企業資金流向的監控,也沒給出與企業發展相匹配的貸款額。

  這導致中小和小微貸款發展出現畸形,即企業以中小企業名義借款,銀行則單純考察抵押或保證等信用結構,以此為風控重點,忽視資金流向。企業則不斷用貸款去買固定資產,以獲得後續貸款,或者放高利貸以牟利。這在經濟下行之際更易使風險累計而暴露,形成惡性循環。上海地區鋼貿企業風險的集中暴露,即是最好的佐證。

  但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退路不多。一位股份制銀行的高層向財新記者表示,假設現在不搶佔這個市場,未來融資平台風險集中暴露之時再轉向,就比較難了。他認為,只要未來的利潤能覆蓋不良的損失,部分中型企業通過扶植成為大型企業,就能實現銀行業務的可持續性的滾動發展。

  問題是,怎麼做?

擺脫傳統

  銀行的傳統思路中,小微企業貸款是典型的費力不討好。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曾指出,中小企業融資是屬於全球性的難題,因為中小企業往往有幾本賬目,很難查清楚。在新加坡舉行的慧眼中國環球論壇上,他還表示,在中小企業融資的風險和成本控制當中,銀行弄清楚中小企業的風險,其經營成本就會增加。多位銀行人士均認為,小微業務只有批量化才能行得通。

  批量化有兩個優點,一是控制了銀行的經營成本,另一個是用群體的風險對沖個體的風險。關鍵是尋找到合適的行業和企業,並且擺脫傳統模式的業務。

  在現有的實踐中,民生銀行的「商貸通」被認為最成功的。民生銀行信息管理中心李炅宇和劉偉撰文指出,民生銀行依據「大數定律」和「價格覆蓋風險」兩項原則對小微企業信貸進行定價。在客戶上,民生銀行鎖定了專業批發市場的客群,這部分客戶群現金流充裕且周轉快;在信用結構上,運用了聯保聯貸的模式,但定價高;此外,有一個市場把控點,即貸款的金額不超過200萬元。

  另一位股份制銀行中小部負責人透露,民生銀行近期還開發了新的市場,即將裝飾石材市場金融服務單列出來。石材市場從礦山開採到加工,到進入流通環節,是單獨的產業鏈,而且這個石材不僅用在個人,還用在公司,同時中國也在做出口,民生銀行破天荒以「石材金融事業部」為這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提供金融服務。

  他認為,民生銀行的打法,代表了未來所有商業銀行的方向,即必須走出差異化。未來三年到五年,各家銀行一定會更專注於在某個領域上做出特色,同樣專注於小微企業業務,也會有差異化,例如,細分到某一個生命週期段的客戶市場。

  此外,部分中小商業銀行批量化方式是搭建政府、交易圈和產業鏈的平台。

  一位股份制銀行中小部負責人表示,批量的對接應該有一個優先順序,從產業鏈到商圈到商會行業協會,政府排到最後。這個搭建的過程,不能是簡單的對接。批量化開發客戶,最終取決於模型設計,但是一定要確定選擇怎樣的客戶和行業。

  他表示,銀行與政府、商會協會合作,並不是實質性的,更多的是一種介入和推動,在現實環境中使業務推進比較順利。有些地方政府也會在類似互助基金的平台中出資,作為小微企業貸款的基礎保證金,這對防範風險有好處。

  這位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目前在試行的城市合作社,即是一種搭建平台互助基金的形式,由50個非常熟悉的人成立一個互助基金,然後用互助基金來進行擔保,給聯保互保做補充。聯保的人數比較少,只有三到五個。而互助基金的群體就比較大,單個成員股金所佔比重不超過10%的互助金。

  但在上述國有大行信貸處負責人看來,大銀行的資產規模和小微信貸的規模過於懸殊,主流商業銀行就算有能力,也不可能大規模開展此業務。而小微企業風險係數高的更深層原因在於小微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地位不對等。「誰能證明國有企業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就要比小微企業要好?拋開政府信用,國有企業的風險係數就一定比小微企業要低?」

  事實上,由於小微企業運作及經營的獨特性,小微貸款業務發展以「批量化、流程化和規模化」為目標已有共識,但銀行在理解和容忍小微企業發展的「不規範性」上卻不一而足。一些銀行制定了單獨適合於小微企業融資業務發展的工作流程和評審標準,但並沒有配上相應的保障體系。

  「從本質上說,小微企業和國有大企業需要有同等的社會地位和信用保障。」前述國有大行信貸處負責人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65

商業銀行影子銀行業務的潛在風險 康夫

xueqiu.com/3170479791/22368252
商業銀行影子銀行業務的潛在風險
                       --轉自高善文關於影子銀行的論述
       所謂影子銀行,是指商業銀行中一塊獨特的表外資產業務,它即不受監管機構的限制,也難以被商業銀行內部的政策流程所束縛,是目前銀行創造派生存款、中間業務收入、開拓新客戶的一個重要業務板塊。它的特點是短貸長用,來源於一年內的理財資金,投向於3-5年的信託貸款;它的流向成謎,大都投向於房地產,過橋貸款等風險較高的領域。名義上是銀行的表外資產,風險的承擔方為理財產品投資者;實質上銀行負有重大聲譽風險,若不能剛性兌付則會造成連鎖反應,所以實質上是銀行的一種隱性擔保。由於商業銀行目前未能對影子銀行進行等同表內資產業務的嚴格風險控制,所以潛在風險成謎。若風險爆發其效果不弱於美國的次貸危機。
       安信的高博士近期對影子銀行有一些比較清晰的論述,摘出來跟大家分享:

國進民退的全面擴展以及影子銀行體系的興起是過去四年裡中國經濟和金融系統層面出現的重要結構變化。在影子銀行體系內,資金運用層面看來存在明顯的期限失配,並且在進一步加劇,再加上相對不透明的運作,這對經濟運行、金融穩定和流動性衝擊的吸收都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影響。地方政府和國有部門的擴張降低了市場競爭和資源配置的效率,擠壓了民營部門在資金和市場等方面的生存空間,並加劇了影子銀行的興起,從而進一步導致了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脆弱。

(二)影子銀行體系的興起與金融體系的脆弱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於美國經濟無疑是個轉折點。事情過去四年以後,回頭來看,當年的危機,也造成了中國經濟的重大轉折。其中兩點我們關心的轉折是,經濟結構上的國進民退和金融領域影子銀行體系的興起。

以融資平台和國有企業為依託的政府部門和國有部門,在過去的四年裡實現了顯著地擴張。這些高槓桿部門的擴張,不可避免地在正規的銀行信貸投放領域,對私人部門形成嚴重的擠壓,造成私人部門的融資需求更加地依賴銀信合作理財、私募投資市場以及民間借貸市場等等游離於監管之外的影子銀行體系。經濟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打壓也迫使不少地產企業轉向影子銀行尋求融資。

正規金融體系外巨大的融資需求,使得過去幾年裡影子銀行規模迅速膨脹。由於其利率更加市場化,利率水平明顯高於正規金融體系,商業銀行或主動或被動地通過理財產品等方式參與影子銀行體系的活動,部分國有企業可能也在從銀行獲得信貸的同時向影子銀行供應著資金;貿易融資(例如銅融資、鋼鐵貿易融資)、票據承兌和貼現等也構成了影子銀行體系融資的重要來源。

現在來看,儘管影子銀行體系融資期限普遍較短,但其最終用途常對應著很長的期限,從而形成和積累了顯著的期限失配,並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金融體系的脆弱。

在資金寬鬆局面下,投資活動尚能夠正常進行,並且期限失配能夠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然而一旦資金緊縮,就會引發資金鏈風險,導致企業流動性困難,甚至引發清償力喪失,這在很短的時間內急速推升短端資金價格,帶來經濟活動收縮、違約事件爆發,以及一段時間以後銀行壞賬風險的暴露等問題。

債券市場上收益率曲線的平坦化也能夠在此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釋,短貸長用意味著短期資金價格的標竿是投資的長期回報,這本身能夠推升短期資金的價格。此外資金運用期限嚴重失配的企業,其信用風險更高,也是收益率曲線平坦化的原因。

基於此,我們認為,去年下半年發生的民間借貸違約事件以及私人部門投資的崩塌,可能源於期限失配背景下的貨幣緊縮;而今年3季度短端收益率的高企和債券市場的下跌,可能源於期限失配背景下房地產企業資金需求的恢復以及地方政府中長期信用債發行規模的上升,貨幣政策實際上的緊縮傾向和預期的調整可能也有一些關係。

值得留意的是,3季度的數據似乎暗示,影子銀行的擴張和期限失配問題仍然在進一步發展,這將導致什麼樣的監管反應,導致什麼樣的風險管理創新,如何繼續演化,蘊藏著多大程度的風險,無疑是需要繼續關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28

商業銀行授信基本規律與原則——投資啟示 自在投資

http://xueqiu.com/1371970977/22963270
1、風險無處不在

2、風險並不可怕

3、謙虛--永遠要在變幻莫測的市場及風險面前保持謙卑的態度

4、責任心--無比寶貴

5、嚴謹的態度

6、學習,學習,再學習!

6、以客戶為中心—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

7、永遠不要和不誠實的人打交道(欺詐,賭博,狂妄)

9、好人不等於好客戶,但壞人=壞客戶!!

10、高管和財務人員的風格決定了公司的風格,是判斷潛在風險和信用程度的重要依據—感覺與判斷!!!

11、頻繁的人員更換==風險!

12、遠大的前景=風險!

13、過分擴張與多元化風險

14、保守的客戶是好客戶!

15、非財務因素十分重要!

16、負面傳聞一般都是真的!!要十分當心!!

17、財務指標異常=風險!

18、還款來源只能是現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61

黃金利滾利!印度神廟成該國最大商業銀行黃金債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363

本文由“黃金頭條”網站供稿。黃金頭條是專業貴金屬網站,為廣大黃金、白銀投資者提供最優秀的市場資訊。

狂愛黃金的印度人有種很特別的愛好——將黃金捐給神。於是,印度神廟就成為該國黃金儲備最充裕的機構。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本周,印度最富有的Tirumala Tirupati Devasthanams神廟向印度國家銀行借出1800公斤黃金。至此,該廟向該銀行借出的黃金總重超過5000公斤,並一舉成為印度國家銀行最大的黃金債主。

印度國家銀行是該國最大的商業銀行,政府出資比例超過50%。

按照昨日國際現貨黃金1306.30美元/盎司的收盤價計算,1800公斤黃金總價值高達7560萬美元。

過去兩年,由於印度央行的政策限制,各類銀行停止接受神廟黃金。通過與各大銀行協商,印度國家銀行目前通過SBI Gold Scheme項目向神廟借入黃金,為兩年來首次。出借期限為五年,利率以1%計算。這就意味著,神廟每年僅從銀行收取的利息就相當於12公斤黃金。

自2010年以來,TTD神廟就將利息也轉為黃金,反手存入銀行賺取更多利息。

參與此事的人士表示:“這批黃金將被運往設在孟買的政府鑄造廠,印度國家銀行將承擔運輸費用、運輸保險、冶煉和精煉費用。最終,它們將被制成純度為0.995的金塊。”純度為0.995的金塊與倫敦地下金庫中的金塊純度一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282

【專欄】董藩:商業銀行為啥敢蔑視利率7折政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41

7折

本文作者為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北京師範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央行、銀監會9月30日發布通知,對房貸政策作出調整,提出了多項試圖促進房地產市場交易恢複的措施。其中規定對擁有1套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貸款購買普通商品住房,執行首套房貸政策;首套房貸利率下限為基準利率的0.7倍。

這些政策一度引起市場歡呼,大家認為救市力度很大,僅次於2009年初的大危機救市政策。文件已經出臺20多天,市場交易確實有回複,但沒有想象的那麽理想,其中一個原因是各家主要商業銀行未根據央行和銀監會的文件如期推出具體規定,尤其是大家熱盼的7折利率政策沒有蹤影——這讓準備買房的家庭或正在辦理貸款的購房者十分郁悶。

從政策落地的情況來看,各家商業銀行均嚴格執行了央行政策中對首套房認定的松動標準,即無論名下是否有一套住房,只要結清此前的購房貸款,均可按照首套房的房貸政策執行。但對利率打折政策,為什麽各家商業銀行置若罔聞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這與最高決策者的思維有關,也是因為受到了輿論要挾。應當承認,此前全國人民對這屆中央政府寄予厚望,民間經濟學家們還總結出了“克強指數”、“克強經濟學”等褒揚說辭。由於此前中央政府起調太高,一直強調“不刺激”,重點是“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後來見經濟形勢不妙,只好改口為“微刺激”,實施救市;再後來又變成了事實上的“中刺激”,不斷推出政府投資項目、“滴灌”性的定向貨幣寬松措施以及減稅政策,試圖扭轉下滑趨勢。最近,刺激力度進一步加大,已經進入並未明說的“強刺激”階段(今年以來已經安排了大量鐵路、公路、水利、環保、水電、核電、棚戶區改造等投資項目,最近審批項目的速度加快,貨幣政策也不斷放松),領導原來的“調結構,促改革”等思路已經被打亂,處於被迫放棄狀態,重新回到2009年的“保增長”思路上了。但領導還是不希望給大家一種如2009年那樣火急火燎般救市的印象。尤其是大幅度松動信貸政策,可能給民間留下“放棄改革、重走老路”的話柄,引起輿論攻擊和嘲笑。

雖然在信貸政策上中央也在不斷後退,向市場低頭,目前在提升經濟增長方面投入已經非常大,但中央政府沒有以一個“一攬子”救市計劃方式推出這些措施,而且一直在說“經濟增長狀況還在預期範圍內”,這樣做就是不希望引起輿論的廣泛質疑或者否定。所以,7折利率政策在推出時,說法上不堅決,落實時可有可無,留下的不僅是余地,更重要的是面子。

其次,對重新鼓勵房地產交易、拯救樓市的必要性,最高領導的認識一直未到位。我對房地產業的地位有三句概括:(1)它是主導產業,在目前發展階段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較強的技術進步能力,有較強的擴散效應,對其他產業增長具有明顯的前向拉動和後向推動作用,對經濟發展具有導向和帶動意義,代表了產業結構的演變方向或趨勢;(2)它是支柱產業,吸收、運用新技術快,處於供求關系的中心;且產業規模大,在GDP構成中所占比重高;需求彈性大,發展快於其他行業;附加價值大,在增加國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過程中屬於主要貢獻者。(3)它是先導產業,它的產品是其他行業的投入品,成為其他行業的生產資料,沒有這些營業面積、辦公場所等,絕大部分生產經營活動要終止。

但高層深受社會輿論的影響,認為房地產行業存在暴利,投機、投資活動盛行,制造了大量社會沖突,負面影響大。所以,此前在政策上對房地產業最明確的說法就是“去杠桿化”、“打擊投資、投機行為”。現在經濟形勢不斷惡化,也怕引起金融市場動蕩,中央政府在政策上被逼轉向,但認識上確實沒跟上、沒轉向,而且很怕說法轉變引起輿論的強烈回擊,於是在救市政策的陳述上就顯得猶疑和模棱兩可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在落實央行政策時不積極,也是參透了領導的心理,知道可以拖拖看,不會挨訓。

再次,這次推出的貨幣政策包含多項內容,給中央政府、央行、銀監會留下了試探和觀察的余地。除了利率說法外,這次政策還規定:對擁有1套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可以再次申請貸款購買普通商品住房,金融機構執行首套房貸款政策(首套打不打折另說);在已取消或未實施“限購”措施的城市,對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家庭,又申請貸款購買住房的,金融機構可以給予支持,可根據借款人償付能力、信用狀況等因素把握並具體確定首付款比例和貸款利率水平。針對外地人的限貸令也取消了,金融機構可根據當地城鎮化發展規劃,向符合政策條件的非本地居民發放住房貸款。此外,通知還做出了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及對資質良好、誠信經營的房地產企業發放開發貸款的規定。

如果這些措施給力,在隨後幾個月中“潤物無聲”,保住了面子,也保住了增長目標,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商業銀行對上面的說法是先看看這些政策的實施效果,如果救市“救過了火”也不好,不行再考慮利率7折的事。這恰恰迎合了決策層的思維、認識及面子,所以,未立即落實利率7折政策,也沒人對他們問責。

最後,商業銀行是真心希望把這項政策給拖黃了,因為7折利率條件下按揭業務要虧本。最高決策者這一年來強調利率市場化,說這是改革。在目前控制M2增速、融資成本高、房貸利率低,加上銀行信貸額度緊張和定價自由的市場體系背景下,銀行獲得了很多變相發放高利貸的機會,當然不願意低價往商品房交易市場配置資源的。據說今年稍早央行與國家發改委在內部爭論了幾個月,辯論政府是否應該放松貨幣政策並采取刺激舉措提振經濟,發改委對經濟增長速度是要負責的,而央行和銀監會更關註信貸風險和商業銀行的回報率。

目前,五年以上貸款基準利率為6.55%,按9折、8折、7折算,利率水平分別為5.90%、5.24%、4.59%。很多專業人士認為,銀行的現有資金成本顯著高於4.59%的水平,不少銀行的保本理財、無風險理財年化收益率都在5%-6%的水平,這樣實際操作中對首套房貸執行基本利率的0.7倍,事實上不可能。商業銀行自己強調說,央行的政策只是給了一個指導性意見,並沒有強調“必須7折”,商業銀行有經營自主權,可以從自身經營角度考慮政策的落實。這樣,在整體信貸規模並不寬松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自然傾向於把資金投向更高收益的業務,要保證銀行和員工自己的收入不下降——誰會跟賺錢有仇呢!

當前,關於是否該降息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爭論。各家商業銀行對抗中央的信貸利率政策甚至給很多人以“中央的權威性在下降”的感受。至於後面各家商業銀行究竟會不會降息,我看主要取決於經濟形勢變化特別是GDP增速的變化。由於國家對外界只公布季度GDP數據,但最高領導其實是可以觀察月度數據變化的,有些數據由於保密制度限制,我們不能直接獲得,也就無法更快捷地推斷出領導認識的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政策的變化。

由於國家統計局正在修改統計口徑與方法,已經初步完成新的國民經濟核算修訂方案,這樣可能導致今年GDP統計結果大增(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增加1萬億元左右),而且此前關於GDP增速的說法一直是7.5%“左右”,這為達不到7.5%留足了對外界的說法(總理最近特意做了解釋:不到7.5%,但接近這個數字,也算實現了增長目標),這樣,利率7折這事今年究竟能否出現就難說了——如果能基本完成增長目標,又沒有使用降息手段,在政治考量上是有利的,也體現出了中央政府對國家的治理能力;如果經濟形勢繼續惡化,還有降準、降首付等不直接傷害商業銀行的措施可以拋出;如果仍不行,可以互相照顧面子,商業銀行來個“利率8.5折”的政策。如果真的7折利率在四大商業銀行同時推出,也不奇怪,那就是領導拍桌子了,這些國有控股銀行最終必須聽黨的話。但出現這個結局,估計就是經濟增長數據讓領導們保不住臉面了,不管我們知不知道真實狀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66

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破7千億 不良率創近4年來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75

今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繼續“雙升”,不良貸款破7千億元,不良率創近4年來新高。

根據銀監會15日披露的數據,截至三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7669億元,較上季末增加725億元,連續十二個季度上升;不良貸款率為1.16%,較上季末上升0.09個百分點,創近四年新高。

中新社引述趙慶明觀點稱,從數據分析來看,近期國內銀行業不良貸款規模繼續攀升並不意外,其上升的增速則取決於多個變量,比如國內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價格回調、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的經營情況未出現明顯改善等。

但他提到,總體來看,各家銀行的整體撥備覆蓋率依然都保持在200%以上甚至更高水平,這樣的撥備幅度和較好的盈利水平足以支撐銀行業的資產質量不發生大的問題。

銀監會數據還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18952億元,較上季末增加698億元;撥備覆蓋率為247.15%,較上季末下降15.74個百分點。

在收益方面,銀行業利潤增速有所放緩。2014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35%,同比下降0.01個百分點。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20

存貸比取消在即?銀監會建議修改《商業銀行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64

20141120money

多年來一直困擾商業銀行的“緊箍咒”——存貸比指標有望取消。

在李克強總理要求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之後,銀監會已經開始申請取消《商業銀行法》中對存貸比的考核。

據《21世紀經濟報道》,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昨天出席2014鳳凰財經峰會時表示,銀監會已經向國務院匯報,建議全國人大適度修訂《商業銀行法》。

據中國證券網,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今天在陸家嘴金融全球創新峰會上也表示。“近期存貸比監管機制有進行調整,減輕商業銀行負債方面的規定。明年有可能對《商業銀行法》做修訂,最終取消存貸比考核。”

隨著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商業銀行面臨著存款搬家的困境。9、10月份貸款增速13%~14%,而存款增速僅為9%。

在昨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民生解讀認為,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同業存款或納入一般性存款,通俗來說,就是余額寶會被納入。理論上這最多可以釋放7.4萬億人民幣信貸。

此次修訂《商業銀行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存貸比”考核已經不適合當前的市場環境。《商業銀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商業銀行貸款,應當遵守下列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規定: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七十五。

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國家外管局原局長吳曉靈認為,2003年之後,由於銀行的基礎貨幣主要通過外匯占款來提供,存貸比這種非常註意存款的考核使得商業銀行在資產負債的管理方面的自主權受到了一定的侵蝕,成為了資產負債管理的桎梏。

事實上,目前多家商業銀行距離75%存貸比監管紅線不遠,銀監會也一直醞釀調整相關監管方法,但受制於《商業銀行法》的硬性規定,只能靈活調整存貸比中對存款和貸款的界定範圍,擴大“存款”範圍做大分母,或縮小“貸款”範圍降低分子。

比如,2014年6月,銀監會下發《中國銀監會關於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的通知》,計算存貸比(貸款)分子時,扣除小微、“三農”相關貸款6項,計算存貸比分母(存款)時,增加針對個人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存單、外資法人銀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凈額2項。

此外,銀監會近日下發的《關於信貸資產證券化備案登記工作流程的通知》顯示,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第四次會議和銀監會2014年第8次主席會議決定,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將由審批制改為業務備案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9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