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無助遏樓價
1 :
GS(14)@2017-04-13 00:14:30【杜絕漏洞】針對「一約多伙」避稅問題,政府加辣,一份合約購入多於一伙,劃一徵收15%稅款,業界人士認為,新招有助杜絕印花稅漏洞,惟無助遏抑樓價。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表示,政府今次出招,主要針對偷雞慳稅的買家,相信新招可成功杜絕印花稅漏洞,但並不足以遏抑樓市升勢及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否則對上一次出招已見效。今次極其量令樓市交投減少,但不會因此令樓價下跌。
「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施永青相信,之前許多發展商將新盤分開兩組銷售,認購一伙或以上的準買家,擁有優先認購權,很多時認購一伙的真正用家反而缺乏機會揀樓,讓投資者優先。這種綑綁式銷售令過去新盤越賣越有,因為買家認為此舉可以慳稅。然而實施新招後,料這種綑綁式銷售吸引力大減,發展商想拆招不容易,相信發展商提供的綑綁或銷售難度提高。地建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接受傳媒訪問時批評政府新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另外因稅款增加,會令投資者買樓收租意欲減低。而萊坊高級董事及估價及諮詢主管林浩文表示,新措施令投資者買新盤意欲減少,因投資成本增加,但部份發展商可能提高優惠以抵銷增加印花稅影響。■記者陳家雄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12/19988095
鄭耀棠指民主派入閣無助和解
1 :
GS(14)@2017-05-14 10:44:35【本報訊】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盛傳組班面對不少困難,林鄭亦想透過任命民主派人士入閣達致社會和解,身兼工聯會榮譽會長的行會成員鄭耀棠稱,指過去幾年問責官員「俾人鬧到飛起」,相信令不少人對加入政府卻步,他又對任命民主派入閣大潑冷水,指現屆政府一樣有民主派人士,一樣被民主派批評,即使林鄭找民主派人士入閣,亦未必可與民主派和解。
「唔做反對派冇得生存」
鄭昨早在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稱,他不清楚林鄭目前組班工作,但直言「組班一定係一個大困難」,但不評論今次是否特別困難,他相信就算有人很想入政府,「但你夠唔夠班,都係一個問題嚟㗎喎!」對於盛傳不少人婉拒入政府,鄭認為過去多年行政、立法關係緊張,「見到局長5年俾人糟質到死」,甚至有官員「祖宗三代都俾人鬧到飛起」,反問:「邊個仲敢去做(問責官員)?」對於有傳林鄭月娥邀請民主派人士加入政府,是否有利緩和政治氣氛,達致社會和解,鄭直言「唔會期望太大」,他以運房局局長張炳良、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為例,兩人均有民主派背景,但也遭民主派抨擊,認為根本問題出在民主派身上,因為他們一定反對政府,「反對派如果唔做反對派,冇得生存,一定會繼續去反」,認為要和解就要「尋根」,「拍得響係兩隻掌」,現時社會矛盾民主派要負主要責任。■記者莫劍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14/20020668
中國例子:人民幣貶值 無助提振出口
1 :
GS(14)@2017-06-18 10:56:02【明報專訊】除英國以外,中國的人民幣持續貶值,對中國出口的提振作用亦未如以往明顯。在2015至16年間,人民幣持續下滑,但出口額不升反跌。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圖)稱,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開始轉型,對價格敏感度高的勞動力密集行業,早就開始轉移到其他東南亞國家。
經濟轉型 價格敏感度變低
有分析認為,經過多年工資增長,內地生產成本相對昂貴。單是2011至2015年,中國平均工資已增長近五成,削弱低端產品的競爭力,即使貨幣貶值2%至3%也作用不大,敵不過越南、孟加拉等廉價勞工。由於中國已逐漸由出口型經濟,轉為消費型經濟,貶值既不能顯著提升出口,也會窒礙消費及外商投資,甚至引發環球貨幣爭相貶值。此外,在貨幣貶值下,國際資本流出速度加劇,熱錢更傾向流入高息貨幣,不利吸引外資。
反窒礙消費外商投資
有分析稱,人民幣貶值可能對航空企業、部分境外融資負擔較重的房地產企業帶來較大的財務負擔,進而影響相關股票估值,乃至個別地區的房地產銷售價格。去年人民幣兌美元累計貶值超過6%,今年迄今累計升值約1%。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007&issue=20170618
周顯﹕收緊上市門檻 無助杜絕啤殼
1 :
GS(14)@2017-08-03 07:57:01【明報專訊】近來港股簡直升到癲,完全不知為何而升,也不知升到哪個地步。有一個朋友,其評論最是無point,也最是精警﹕「哦!係因為2015年時升得一陣就遇上股災,家陣咪升番兩年前沒升過的那part囉!」
這一段簡直是講咗好似沒講過,不過好多人都話股市是人為的,咁就任開都得啦!
話說新聞看到,大班怒斥《100毛》上市是啤殼,我的看法是,反對啤殼是不科學的。現時的情况是,相對於三億幾銀一隻殼價,上市的門檻實在太低,賺幾十年錢都不夠上市賣殼,市場力量大於一切,你又怎能阻止到呢?
交易所可以提高上市門檻,但這只會令到上市公司的數目更加少,殼價會升得更加勁,揚湯止沸,後果更是嚴重。事實上,今時今日,香港的經營困難,要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也不多,如果要再收緊,就只有更少香港公司能夠上市。
公司delist 散戶一樣血本無歸
如果要收緊香港公司上市,那麼,外國公司就來了。監管當局要監管香港公司還比較容易,監管外國公司就困難10倍。况且,絕大部分國家的公司,比香港的更加老千,如果收緊上市要求,那麼,後果就是更多外國老千公司來香港啤殼之後,再賣殼給香港人。
如果要禁止上市後賣殼,對不起,我也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經營生意的殘酷事實,就是一家公司能夠持續經營多年而不轉盈為虧,是很困難的。像米蘭站(1150)這種公司,有幾年突飛猛進,夠數上市,但因市場有限,拓展太快,賺了一輪大錢之後,陷入虧蝕,這是經營生意的常態,而不是異態。如果當局不准賣殼,又不准轉營別的生意,那麼,大部分的小型上市公司,便要delist收場,散戶一樣血本無歸。像美國市場,便很喜歡玩delist這一招。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849&issue=20170803
潘迪藍:內地削產能 無助金屬價格
1 :
GS(14)@2017-10-01 19:18:53【明報專訊】中國對於重工業的「供給側改革」目標定得很高。最新計劃是針對華北地區冬季時的嚴重空氣污染問題,聲言要令北京及其他主要城市的PM2.5指數(直徑2.5微米或以下微粒的濃度)下降25%。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周邊地區的煉鋼廠在冬季將只能以大約一半的產能運作。
當這個計劃首次公布時,金屬價格在8月份隨即反彈,但最近已經開始調整。鐵礦石的價格已經從近期的高位回落了10%以上,鋼鐵和其他金屬價格也在下滑。
個人認為,這些走勢並不令人意外。金屬價格基本上只是窄幅上落,8月份已經是這個波幅的高位,很難更上一層樓。原因有三個。
首先,金屬需求的其中一個主要驅動力是來自建造業。但隨着樓市周期變化,建造活動正在降溫。由於按揭貸款增長仍然強勁,內地樓市目前的結構性下行周期將會調整得非常緩慢。此外,由於內地樓市的庫存已下降了很多,故建造活動會保持得相對較好。
建造活動放緩 金屬價難上升
但是,逐漸和輕微的放緩始終仍然是放緩,在未來幾個月,建造活動也不大可能出現加速現象。由今年5月份開始這幾個月,建造活動平均只是按年增長5%;相對於1月至4月的平均增長10%,增速已有所回落。因此,從需求的角度來說,很難看出金屬價格有什麼理由會上升。
所以,金屬價格上升的可能性,就只能倚靠供應以及內地政府削減產能方面。
這亦帶出了第二個令我覺得需要謹慎的原因。因為這些減少供應的行政措施並不能孤立運作,而市場力量亦可以將其效應抵消。
從近期的削減產能活動中,就可以看到這個現象。內地政府今年初提出,要關閉生產建築用鋼材的低端電感爐。這個計劃據說成功減少了3000萬噸產能。
但是,今年上半年,由高爐提煉的粗鋼的產量,卻增長了2000萬噸,按年上升4.5%。同一時期,粗鋼出口又減少了1700萬噸,按年下跌30%,令內地市場要消化更多粗鋼。
這些發展,就是市場對於鋼鐵價格上漲的自然反應──內地的煉鋼廠有動機去增產,而外國買家則有動機改為向其他地區購買鋼鐵。兩種效應結合,可說是抵消了削減產能的作用有餘,因此,儘管關閉低端電感爐的計劃曾經令鋼鐵交易商相當鼓舞,但最終對於供求平衡,卻影響不大。今年上半年,建築用鋼筋的現貨價只是上升了2%。
鋼價上升 產能立刻回升
這個例子表明,內地政府削減產能的政策,需要配合市場力量,才能夠發揮最好的效果──當商品價格偏低時,削減產能的政策才能夠增強業者減產的動機。當商品價格正在上升時,削減產能的政策卻是和業者增產的動機相反。
所以,我推測,內地在今個冬季削減鋼鐵產能的最終效果,將會相當有限。近幾個月,內地的鋼鐵庫存其實正在上升。這顯示了,隨着冬季到來,鋼鐵供求的差距將會擴大,而不是縮窄。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CISA)估計,根據內地政府的削減產能計劃,今年下半年,內地的每月鋼材產量將會下跌大約2000萬噸;由今年11月中至明年3月中,則會下跌大約1000萬噸。由於現時已經有3000萬噸的產能停用,換言之,到了今年底,內地的每月鋼材產量將要比去年同期大幅削減大約5000萬噸。
但是,預料內地的粗鋼產量將會在今年下半年增加大約2000萬噸;同一時期,粗鋼出口又會減少大約2000萬噸。雖然這些估計數字不是十分精確,但亦表明了,市場初期對於內地減產鋼鐵可以刺激價格上漲的興奮,是過度的。
第三個令我覺得需要謹慎的原因是,內地政府削減產能計劃提出的目標,未必真的能夠實現。很多鋼鐵業者都認為,要河北省的唐山、石家莊、邯鄲,河南省的安陽市,以及其他關鍵城市的煉鋼廠只以50%的產能營運,將會對它們造成很大的困擾。
政府優先處理 商品價格穩定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提出,應該只是在空氣質素差的時候,才進行減產,而不是今年11月至明年3月整整幾個月都減產。環境保護部可能不同意這個觀點,但這顯示了,削減產能的計劃如何實施,仍然在談判之中。
金屬價格本來是應該下瀉的。即使內地推行「供給側改革」,也不能令金屬價格變成明顯看漲。去年內地來來回回的削減煤炭產能就表明了,政府的優先事項只是維持商品價格相對穩定,而這更加可能是妥協的結果。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740&issue=20170925
憂稅改效益遜色 加息憧憬無助美匯彈
1 :
GS(14)@2018-01-07 15:52:54【本報訊】聯儲局主席耶倫預測,今年美國將加息3次,不過在加息周期下,美匯指數不升反持續走軟,尤其總統特朗普稅改方案通過後更為顯著。去年初因憧憬特朗普新政將推升美國經濟及通脹率,美匯指數曾升穿103水平,惟去年全年計下滑近10%,昨日跌穿92關口。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王良享表示,美匯弱及長債息率低企,反映外界對美國通脹率達標及加息次數看法有猶豫,特朗普已上台1年,稅改方案通過的利好效益未必如憧憬般熾熱,反而政府未來支出將遞增,市場對前景憂慮下令美匯受壓。華僑永亨銀行經濟師李若凡則認為,美匯屆91已是低位,若美國通脹持續改善,加息次數較市場預期為多,不排除美匯會反彈。渣打銀行中國宏觀策略師劉潔亦說,市場普遍共識是年內美匯指數或再跌2%,惟她相信美匯不會全年一直向下。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03/20263535
【牛肉乾加價】無助改善違泊 香港汽車會會長:可考慮泊車轉乘
1 :
GS(14)@2018-02-21 06:30:57油麻地公共停車場可說是市區內碩果僅存的多層公共停車場,由於供應遠遜需求,故此全日都見排隊入場車龍。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
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立法會早前通過,由今年6月起增加汽車定額罰款(即俗稱的「牛肉乾」),「細碼牛肉乾」由原本$320加至$400,貴一級的類別則由$450加至$560,加幅達25%。連帶引起車主群起申訴泊車位唔夠這個老掉牙問題,多年來為車主發聲的香港汽車會(AA會),對這有何高見呢?
提升罰款可否打擊違泊?我們訪問AA會會長伍成業(Kenneth),他認為即使「牛肉乾」加價,亦未必阻止到車主冒險違例泊車,「因為問題癥結在於鬧市真的不夠泊車位,而且車輛數目增減好受短期經濟因素影響,政府就泊車位數量及分佈的研究,卻是以中期甚至長期作目標,未必回應到短期汽車增加的現實情況。」例如近年政府陸續拆卸各區的多層公共停車場以騰出商業用地,便令車主難以在核心商業區找到泊車位,導致不少司機冒抄牌風險也要違例泊車。
排隊車龍會佔用一半路面,再加上另一邊的違泊車輛,往往會導致交通受阻。
貼上「時租已滿」的雪糕筒,在非繁忙時間已經要出動。
中間道公共停車場曾經為九龍區駕駛者提供方便的泊車方案,但政府認為它佔用貴重商業用地,故此決定清拆及將地皮拍賣。(網上圖片)
要解決違泊,Kenneth建議政府可改善「泊車轉乘」(park and ride)的相關措施。「短期措施可以在核心商業區的外圍地帶,以短期租約形式增設公眾停車場,鼓勵車主將車停放於商業區之外,長期當然是重新考慮全港的停車位分佈,甚至重建多層停車場。」不過,他認為車主也有責任:「不要貪方便經常『車等人』,要確定已到達上落地點才好要求車子前往,這樣就可以減輕『老闆車』在鬧市路上造成擠塞的問題。」所以幾時都話,硬件幾好,也要軟件配合到,各位車主及司機,要求政府改善泊車配套前,也記得不要再那麼自私了。
採訪:莊達民拍攝:許先煜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20/20309441
百利保范統:徵空置稅沒效益 指無助市民上車 籲發展棕地更實際
1 :
GS(14)@2018-06-04 10:55:04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614&issue=20180604
【明報專訊】港府早前指全港約有9000個一手空置私樓單位,並放風指研究開徵物業空置稅,社會解讀為是政府意圖出招,令發展商不能囤積居奇。百利保(0617)執行董事兼首席營運官范統接受專訪時稱,港府研究收徵空置稅的本意屬「用心良苦」,希望讓更多市民置業,惟很多細節和數據未有闡釋,而香港屬自由經濟,政府「不能逼人(發展商)賣樓、如樓盤開盤時市况逆轉,難道政府要逼人(發展商)蝕本賣樓?」他認為,開徵空置稅對遏制樓價效益不大,應多花精力研究發展棕地。
政府放風指研究開徵空置稅之際,范統指有很多細節和技術數據均未有全面闡釋,例如如何計算空置率,是以全港發展商計,還是集中某幾個大型發展商計,單位怎樣才算空置,目前未有定案。他又質疑,政府若開徵空置稅,是以市場某些大型住宅項目作徵稅基數,還是以市場整體住宅作計算。
質疑未有闡釋空置率定義
他強調,港府落實開徵空置稅前,必須要先清晰定義何謂空置,「舉例說,空置中的已落成單位,是指單位已取得入伙紙(Occupation Permit、俗稱OP)、還是以取得滿意紙(Certificate of Compliance、俗稱CC )計算?現時政府要求發展商取得滿意紙後才可交樓,然而由獲批入伙紙至取滿意紙,需時約6至9個月。若以取得入伙紙計算物業已落成,並視之為空置,並不合理。」
事實上,范統認為目前本港私樓空置率談不上高,「現時全港私樓空置率只有3.6%;就如失業率大約是3.6%,怎能說是高」。
指發展商寧採貨如輪轉策略
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港整體私樓單位總存量為117.46萬個單位,空置量為42,942個,空置率回落至3.7%,屬近20年低位(見表);當中9370個單位為已有入伙紙,但未獲滿意紙或轉讓同意書的單位。他認為,發展商根本沒有囤積居奇,因為「攞不到錢套現,就爭不到地,所以寧願貨如輪轉」。
范續稱,香港屬自由市場,指政府「不能逼人(發展商)賣樓,如果某山頂豪宅項目只有10幢洋房,政府勒令要在半年賣清,就是一個好唔公道的做法。另外,如樓盤開盤時市况逆轉,難道政府要逼人(發展商)蝕本賣樓?」
香港現正展開土地大辯論,范統指政府研究開徵空置稅,為何不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建議上認真研究,在現有土地資源上繼續尋找新供應,最直接有效、更實際的途徑是發展棕地,因政府有權收回棕地使用,作為增加土地供應的長遠措施。此外,某些保育價值不大的郊野公園,亦可考慮撥出部分土地發展。
(發展商專訪)
明報記者 甘潔瑩、林可為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