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迄今,國際油價跌幅已超20%。截至目前,贏家和輸家已經浮出水面。
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稱,油價大跌的輸家是原油生產商、供應國及政府。
如果布倫特原油跌破每桶80美元,OPEC成員國目前的1萬億美元石油收入中,將出現2000億美元左右的損失。這不僅將影響他們賺取足夠的收入用以支付“阿拉伯之春”運動之後擴大的預算,而且對他們在不觸發違約的前提下償付債務的能力構成威脅。
對於美國來說,如果油價進一步下挫,用於擴大產能的資本支出可能將被削減,這可能導致美國頁巖革命進程放緩。
該報道寫道,油價下跌對某些領域是有利的。
世界整體經濟將樂於見到此事發生,因為這等同於一次數量龐大的QE(量化寬松項目),這會幫助刺激疲軟的經濟增速。油價下跌可能產生每天18億美元的意外之財,以此推算,一年就是6600億美元。
在美國汽油市場,這筆財富等於給每戶家庭退稅600美元。去年,美國人民每戶家庭的汽油開支在2900美元上下。全球汽油消費者可能將節省一些汽油費用。
與此同時,自2011年以來,全球出現了兩種趨勢。第一種是原油出口國發生了國家治理問題。在2011年2月以前,因供應中斷而沒有進入市場的原油約為每天40萬桶。但自那時起,被擾亂的供應一度增加到每天350萬桶。比如伊朗原油因遭受制裁而減少向國際市場的供應量,而尼日利亞、蘇丹、敘利亞和也門等產油國也曾因地緣政治危機而使得供應被打斷。
第二種是美國原油產量激增。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國際能源署(EIA)數據顯示,截止10月3日的一周中,美國日均產油888萬桶,創1986年以來新高。
EIA還預計,2015年美國原油產出將攀升至950萬桶/日,創1970以來新高。
原油產出成本年年都在下降,盈虧平衡價格大幅下滑至低位,甚至比通常認為的要低得多,應該在每桶75美元以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油價持續暴跌,沙特首富坐不住了。
沙特王子阿爾瓦利德·本·塔拉爾(Prince Alwaleed Bin Talal Alsaud)在Twitter上發布了對沙特政府的公開信,稱他被沙特石油部長歐那密弱化石油下降影響的言論“震驚”了。
阿爾瓦利德王子出生於1955年3月,是沙特已故國王法赫德的侄子,被譽為“沙特的比爾·蓋茨”,是除美國人以外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身家204億美元,在201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30名。
一個月前,在被問及對油價跌破100美元是否擔憂時,歐那密回應稱,“你有看過我擔心嗎?”
阿爾瓦利德王子指出,沙特2014年財政預算的90%都來自於石油收入,弱化油價下跌的影響是一場“難以忽視的災難”。
油價自6月來已累積下跌逾26%,昨天更是暴跌近4%,主要是三個因素所致:全球原油需求預估被下修、預計美國頁巖油產量將再次大幅上升,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不願意減產。
沙特官員本周表示,已準備好接受油價低於每桶90美元,甚至是80美元。可以忍受的時長大概是一兩年。
根據IMF的估計,2013年油價在89美元能夠讓沙特阿拉伯實現預算平衡,而這一數字在2012年只有78美元。而伊朗、伊拉克和委內瑞拉等國的平衡點要更高。
IMF區域負責人Masood Ahmed表示:“短期來看,各產油國的國庫還足以支撐。但如果油價長時間徘徊在低位,那麽各國就有必要調整財政政策了。”
明年美國原油產量預計將達到45年來最高水平。在產量大增和庫存回升共同影響下,原油遠期合約價格將承受下行壓力。
美國能源情報署(EIA)預計,明年美國原油日產量將達到950萬桶,這是1970年以來最高產量。同時,由於新增的輸油管將送來更多產自北方的石油,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庫欣市的庫存量有望走出六年來最低谷。
本月9日,2016年12月交割的WTI原油期貨價格超過了2015年12月交割的價格,這是2011年以來首次出現。昨日,紐約市場2015年12月交割的每桶WTI原油上漲69美分,漲至每桶79.86美元,2016年12月交割WIT期油下跌1美分,跌至每桶80.44美元。
花旗的全球能源策略負責人Seth Klienman昨日預計,石油期貨的曲線也會轉向,因為生產商在拋售遠期產油。
法國巴黎銀行駐倫敦大宗商品市場策略Harry Tchilinguirian評論稱:
“人們認為明年庫欣的庫存量會增多,美國的原油會過剩。輸油管基礎設施的變化會重新恢複庫欣的儲油平衡。”
CFTC數據顯示,截至10月7日一周,WTI期油的凈空倉增加29%,增至4.9934萬份,規模創三個月來新高。Price Futures Group高級市場分析師Phil Flynn認為:
“這是美國產量增加推動市場的又一跡象。”
今年6月中旬以來,國際油價跌幅已超20%。昨日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花旗預計,若油價創四年新低,燃料和其他大宗商品成本明顯回落,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相當於提供了1.1萬億美元的刺激措施。
國際能源署(IEA)本月14日的報告認為:“對大多數經濟體來說,油價下跌會減少經營企業和支持經濟增長的成本。在宏觀經濟形勢脆弱的環境下,油價走低提供了某種緩沖。”
花旗的歐洲能源研究負責人Seth Kleinman指出,宏觀經濟分析一直認為,油價上漲是一種財富轉移,財富從利用杠桿消費的美國消費者手中,流入喜歡儲蓄的中東國家。所以,這種轉移最終會極大降低貨幣的周轉率,正負影響相抵以後看還是拖累因素。現在價格回落逆轉了這種局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西方對俄施加最嚴厲經濟制裁之際,原油價格創四年新低的利空消息讓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俄羅斯雪上加霜。截至本周末,盡管俄羅斯政府本月已豪擲130億美元支持本幣,盧布仍連續第六周收跌。
利空出盡後會不會迎來反彈?有分析人士認為,昨日出現了好苗頭。截至北京時間昨晚10點整,昨日盧布對美元和歐元等一籃子貨幣小幅上漲0.1%,倫敦市場布倫特原油(布油)期貨價格回漲2%,收報每桶86.19美元,這是布油連續第二日收漲。
丹麥最大銀行丹斯克銀行的策略師Vladimir Miklashevsky看好盧布回漲。他說:
“盧布和石油顯然都在調整,從昨天開始展示了強勁的反彈。同時,下周一是俄羅斯增值稅的納稅日,到那天有大批納稅,盧布還有需求。”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盧布後市還會再跌。法國巴黎銀行旗下投資機構TKB BNP Paribas的首席投資官Vladimir Tsuprov指出:
“任何一位投機者、任何一位職業投資匯市的銀行家都知道,(俄羅斯)第四季度的外債償還規模達到巔峰,誰也不會為這批債務再融資。顯然,他們在積極地押註盧布下跌。”
華爾街見聞本周文章曾提到,石油曾是俄羅斯總統普京最給力的“戰友”:2000年普京首次任總統以來,俄羅斯年均GDP增長7%,石油出口創匯占俄出口收入的70%,俄政府能源收入半數以上來自石油。可目前布倫特原油價格已經較6月的巔峰期跌去25%。今年第二季度俄羅斯GDP年增長率僅有0.8%。
到目前為止,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還沒有減產的跡象,油價未來仍有下行動力。此前路透獲悉,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私下透露,一到兩年內能接受油價最低跌至80美元。昨日普京的表態也顯示了對昔日“戰友”的憂慮。他說:
“(油價)每桶80美元不會符合任何一位主要參與者的利益。這個水平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全球經濟會受害。”
“從外匯和黃金儲備來看,俄羅斯是全球領先的國家之一。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必要時調整盧布的匯率。”
普京此番言論既是擔憂油價,又是在為盧布“打氣”。在油價下跌和經濟增長停滯的威脅打擊下,盧布連連下挫。迄今為止盧布對一籃子貨幣連續六周下跌,每周跌幅都超過1%,創將近11個月以來最長連續周跌期。據彭博統計,本年度至今盧布跌幅達到16%,過去三個月在全球貨幣之中表現最差。
眼看本幣不斷貶值,俄羅斯央行從本月初起十天內拋售約60億美元支持盧布,仍未能制止盧布連跌。昨日俄羅斯央行宣布,本月將啟動35億美元的外幣回購協議。
Milklashevsky本周稍早曾預計:“最近的環境讓俄羅斯央行面臨三重挑戰:通脹加快上升、盧布加速貶值、經濟增長疲弱。這可能導致俄羅斯央行本月底(10月31日)再加息100個基點。”
為提振本幣、遏制高企的通脹,今年2月以來,俄羅斯央行已將借款利率上調250個基點。可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都預計,該央行近幾個月還會加息。
此外,由於二季度歐美的嚴厲經濟制裁,俄羅斯關鍵經濟領域的企業難以在國際市場融資,盧布還在承受國內企業和個人換匯帶來的壓力。俄羅斯央行估計,截至今年年末,國內有將近550億美元債券到期。俄羅斯最大石油企業Rosneft今年8月已請求政府提供420億美元相關融資支持。
本月10日,盧布與美元的三個月互換利率跌至-300.5個基點,表明交易者不惜以創紀錄的溢價將盧布換為美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Ed Morse這位曾經成功預測油價見頂的大神又回來了!在華爾街分析師們還在研究原油下跌原因的時候,Morse早在2012年6月的一份報告中就作出預測:90美元/桶對於原油來說不會是價格底部,反而會成為未來幾年的頂部。
2008年夏季的時候Morse曾是雷曼兄弟的首席能源經濟學家。在當時油價140美元/桶的時候,市場幾乎全是看漲者。其中最有影響力的顯然是高盛的原油英雄Arjun Murti,此君以一直看漲油價大漲而名聲大噪。Murti在當時預測油價會觸及200美元/桶,而Morse則認為原油會跌至93美元/桶。隨後金融危機所引發的油價暴跌顯然證明誰才是原油市場價格判斷的真神。
時光荏苒,72歲高齡的Morse已經是花旗全球大宗商品部門的負責人。2011年以來將近三年的時間原油價格都保持在100美元/桶之上,但是這並沒有讓大神隨波逐流。在2012年6月一份報告中,Morse指出:產能過剩讓油價再度下跌,未來十年間的價格波動區間將在75-90美元之間,90美元/桶成為未來幾年的價格頂部。詳見請點擊。
在油價今年6月跌破90美元/桶之後,Morse的預測看來即將成為現實。越來越多的分析師加入了看空原油的大軍之中。
Morse曾經認為地緣政治將是油價走低的因素之一,不過在俄羅斯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後,他有了新的見解。“油價下跌很有可能會推動俄羅斯逐漸向歐盟妥協。”對於他的油價預測,在接受Quartz采訪時,Morse表示,“我現在是不是有點幸災樂禍?是的,的確是那樣。”
在OPEC問題上,Morse相信OPEC現在基本上是在茍延殘喘。如果設立底價,那麽石油生產國的國際形象必將蕩然無存。但是石油生產國需要高油價來維持本國的財政負擔。要不他們就要加大石油產量,以此獲取油田伴生氣,以應對國內能源需求問題——這是一個悖論,所以OPEC可能很難繼續存活60年。(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華爾街日報》測算,中國9月原油加工量刷新歷史新高。
該報道援引部分分析師觀點稱,如果說中國消費增加,不如說上述現象更可能是精煉廠在油價低廉之際囤積庫存。
咨詢公司North Square Blue Oak分析師Miao Tian表示:
原油加工高位運行,那是因為進口油價很低,煉廠在趁機補庫存。
大規模新增供應持續湧向國際原油市場,而全球需求仍疲弱,導致國際油價在6月中旬創出年內新高之後迅速轉向,步入長達四個月的下行通道。相比6月階段性高點,歐洲基準原油布倫特期貨價格跌幅最高達26%。
中國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精煉廠9月原油加工量達4202萬噸,合每天1030萬桶,刷新2012年12月創下的1020萬桶的歷史最高記錄。該數據同比增長9.1%,為2013年6月以來的最快增速。
ICIS-C1 Energy分析師Jean Zou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煉廠產能擴張支撐了原油加工。今年年初投入運營的一些精煉廠目前正全速生產。
比如,中石化9月4日宣布,石家莊煉廠800萬噸/年擴建項目於9月初已全面投產。咨詢機構金銀島調研稱,四川石化開工率走高,其日加工負荷環比亦出現大幅回升,帶動中石油9月整體原油加工負荷出現明顯回升。
統計局數據還顯示,9月原油產量同比增加1%,至1716萬噸,天然氣產出同比增加8.8%,至95億立方米。(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際原油價格跌幅近六年最大,這將中國煉廠置於新的挑戰之中:庫存價值隨之下跌。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中國精煉廠今年已經承受了宏觀經濟放緩和政府價格管控雙重夾擊之痛,如今,國際油價大跌導致的庫存減值又給公司盈利前景帶來三重打擊。中國於2008年推出新的成品油定價方案,對汽柴油實行最高零售限價。
大華繼顯證券昨日將中國石油產業公司股票評級從“增持”調降至“減持”,理由是需求前景疲弱、油價下跌。
渣打銀行駐新加坡油氣產業分析師Duke Suttikulpanich稱:
精煉商利潤將受影響,主因就是庫存損失。與通常的認知相反,油價大幅走低並不會令精煉廠受益。疲軟的需求前景意味著利潤不會擴增。
精煉廠通常購買原油精煉加工成汽油、柴油等成品油。通常,油價下跌可以降低他們的原材料成本,刺激利潤走高。然而,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市場需求疲軟拉低成品油價格,最終將使得煉廠今年的利潤受創。而煉廠先前囤積的高價庫存減值也會對存貨價值產生負面影響。
《南方日報》援引中宇資訊預測稱,假如國際原油維持當前價格,那麽10個工作日後,國內成品油零售價將迎來下調。這將為汽柴油零售價的“七連跌”,若能夠落實,則全國93號汽油或將全面回歸6元時代。
中石化在6月30日之前的六個月中約有9%左右的營收來自原油加工,中石油的此類比重也在8%左右。
上述兩家公司,以及中海油被稱為中國三大油企,他們的上遊業務正因油價大跌而遭受沖擊。而當前的精煉利潤表現不佳又可能令其精煉業務落後於對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雖然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原油市場供過於求,但是中國經濟數據顯示石油需求依然較高,周二布倫特原油大漲近1%。
數據顯示,9月中國石油需求同比增長7.1%,達到每天1030萬桶,創下2013年6月以來最大漲幅,顯示煉油廠、工廠以及汽車用油需求強勁。
周二布倫特原油價格收盤上漲0.96%,收報86.22美元/桶。
從今年6月以來,布倫特原油已經跌入熊市,下跌幅度達25%。市場一直在等待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的需求能夠提振油價。
據英國《金融時報》引述Natixis公司的石油分析師Abhishek Deshpande表示,“關鍵的問題在於,今年內甚至到明年,中國的需求能否以目前的速度持續增加。如果是這樣,中國的胃口就可以吞下閑置的的原油產量。”
石油經紀商PVM公司的David Hufton表示,“油價從6月中高點115美元/桶跌至目前低位,中石油等公司認為現在是買入的好機會,所以開始從中東購買原油。上周五,中石油宣布10月份已經購買1650萬桶石油。”
但據倫敦能源咨詢公司Energy Aspects分析師預計,未來這類購買行為會逐漸減少。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介紹,今年三季度以來,國際原油價格跌幅創近六年最大,這將中國煉廠置於新的挑戰之中。中國精煉廠今年已經承受了宏觀經濟放緩和政府價格管控雙重夾擊之痛,如今,國際油價大跌導致的庫存減值又給公司盈利前景帶來三重打擊。中國於2008年推出新的成品油定價方案,對汽柴油實行最高零售限價。
大華繼顯證券昨日將中國石油產業公司股票評級從“增持”調降至“減持”,理由是需求前景疲弱、油價下跌。
推薦閱讀:如何理解當今的原油市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