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林業局:大力推廣林業PPP項目建設 2020年我國林業總產值力爭達9萬億元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23日說,力爭到2020年,全國林業總產值達到9萬億元,林業主要產業帶動就業人數達到6000萬。

張建龍是在此間召開的第三屆全國林業產業大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我國山區、林區和沙區是發展林業產業的重點地區,這一區域集中了60%的貧困人口。同時,林業具有涵蓋範圍廣、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就業容量大的優勢。

“林業產業是他們最適合從事的產業,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是實現農民增收和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張建龍說。

為實現林業產業發展目標,張建龍說,要建立林權市場化收儲加補貼機制,完善林權抵押質押貸款制度。創新中央財政扶持政策。

張建龍還說,要大力推廣國家儲備林等林業PPP項目建設,力爭“十三五”期間,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投入林業生態建設和保護達到5000億元。

數字顯示,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已由2001年的4090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5.94萬億元,15年間增長了13.5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林業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和世界林產品生產、貿易、消費第一大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853

國家林業局:中國為治理“地球癌癥”找到了“中國藥方”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不過,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已經找到了“藥方”。

在國務院新聞辦22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表示,中國已經為根治荒漠化這個“地球癌癥”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模式”,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經驗”。

1月22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介紹有關情況。攝影/章軻

1月22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1月22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襲艷春主持發布會。攝影/章軻

“這個‘藥方’,就是堅持‘保護優先、科學治理、適度利用’的原則,做到‘六個結合’。”張永利說,“六個結合”就是,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複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究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

張永利介紹,中國政府先後頒布了《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推行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態修複工程,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對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進行嚴格保護和集中治理。

張永利說,通過實施重點工程,開展大規模治理,實現了荒漠化擴展態勢整體遏制、荒漠化面積持續縮減、荒漠生態功能增強。

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減少”,分別減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現“雙減輕”,均呈現由極重度向輕度轉變的良好趨勢;沙區植被狀況和天氣狀況呈現“雙好轉”,植被平均蓋度增加了0.7個百分點,年均沙塵天氣次數比上個監測期減少了20.3%。

張永利說,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體系、政策體系、規劃體系、考核體系,以及工程建設體系、科研與技術推廣體系、監測預警體系、履約與國際合作體系,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王玉明也在發布會上介紹,內蒙古有大森林也有大沙漠,擁有林地面積4398萬公頃,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是國土面積的21.03%。但同時我們境內有五大沙漠、四大沙地,面積達到60.92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總面積也達到40.78萬平方公里。內蒙古遭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同時防沙治沙的成效也相當明顯,積累了不少的經驗。

張永利同時表示,當前,全球面臨著荒漠化擴展的嚴峻挑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立“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重大目標,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同時,中國依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境內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

“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近1/5。局部地區沙化土地仍在擴展,還有3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顯沙化趨勢。在全國現有沙化土地中,具備治理條件的有50多萬平方公里,防沙治沙任務依然艱巨。”張永利說。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面對荒漠化嚴峻挑戰和防沙治沙艱巨任務,中國政府將以更加堅決的態度做好本國的荒漠化防治,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新困難新問題。同時,積極推進荒漠化防治國際履約和合作,講好中國防沙治沙故事。

張永利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今年9月上中旬將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召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這次大會由中國國家林業局、外交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承辦。屆時將有來自195個締約方的正式代表約1400人與會,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大計。

一輛拖拉機在內蒙古已經嚴重沙化的草原上奔馳。內蒙是我國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攝影/章軻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的主題是“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主要任務是圍繞聯合國確立的“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重大目標,討論一系列重大政策性議題,推動形成《公約新戰略框架》等5項成果,各締約國提出本國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國家自願目標和行動計劃。

1月22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74

國家林業局:今後“吃野味”將被法律追責

近期,多起食用穿山甲事件被陸續曝光。對此,國家林業局正式回應稱,今後"吃野味"將被法律追責。

16日據央視新聞消息,國家林業局表示,中國此前法規僅對捕殺和交易野生動物者處罰,自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版《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禁止為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今後在中國"吃野味"不僅受社會監督,也將面臨法律追責。

2月初,一則發布於2015年7月的關於“廣西官員請吃穿山甲”的微博引發廣泛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650

國家林業局:非法獵捕野生動植物案件仍時有發生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2月26日在京表示,目前,非法獵捕野生動植物案件還時有發生,一些地方獵食野生動物的不良習俗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提高全民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法律意識,並讓保護野生動植物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仍需努力。

當日,全國2017年“世界野生動物植物日”系列宣傳活動在北京動物園啟動。劉東生說,野生動植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野生動植物,已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生態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2月26日上午,2017年“世界野生動物植物日”活動上,誌願者與孩子們在玩耍。攝影/章軻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在全國2017年“世界野生動物植物日”系列宣傳活動。攝影/章軻

劉東生介紹,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十分重視野生動植物保護,先後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建立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野外保護體系,大力實施瀕危物種拯救繁育及放歸自然,嚴格監管繁育利用活動,切實加大執法力度,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實施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濕地保護恢複工程等一系列生態建設重點工程。

他說,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大熊貓、朱鹮、揚子鱷、藏羚羊、蘇鐵等一批極度瀕危物種正逐步擺脫滅絕的風險,顯現出穩中有升的良好勢頭。

“近年來國際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形勢嚴峻。”劉東生說,我國在有效改善國內野生動植物保護環境的同時,也有力地支持了國際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已建立了由國家林業局等20多個部門參加的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和野生動物專用標識制度,研究制定野生動植物網上交易審核標準,開展了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的系列專項行動。

劉東生介紹,為支持非洲象保護,中國率先采取臨時禁止進口象牙及其制品的措施,並宣布於2017年底停止國內商業性象牙加工貿易,主動減少對非洲象牙的消費。發起、主導了幾十個國家參與的國際共同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的三次“眼鏡蛇行動”,對促進國際聯合執法、共同阻斷非法交易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我國還引導、鼓勵國內海運、民航、郵政、快遞等行業參與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國際合作,阻斷非法交易運輸渠道,還通過手機短信提醒等方式提高公眾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

劉東生說,這些措施收到了積極的成效,國內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發案數量轉為下降趨勢,其中象牙非法交易案件下降80%以上,在有效改善國內野生動植物保護環境的同時,也有力地支持了國際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

劉東生表示,各級野生動植物保護主管部門要與保護團體一道,更廣泛開展保護宣傳和公眾教育,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高公眾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吸收社會各界和國際力量共同參與保護行動,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2月26日上午,北京動物園。一對水鳥在冰面上聊天。攝影/章軻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由2013年第68屆聯合國大會確定,該日期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生效日期,該公約於1973年3月3日在華盛頓簽訂。“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的確定,對世界各國保護野生動植物、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與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綠色地球具有重要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58

林業局局長回應穿山甲事件:野生動保仍存在薄弱點

今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據人民網,會前,針對日前發生的食用穿山甲案件和大熊貓被虐待案件,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在“部長通道”上表示,兩個案件雖然看起來是個案,但也表現出野生動物保護方面還有漏洞和薄弱點。對此,國家林業局將在2017年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相關制度建設。今年1月1日,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開始實施。國家林業局將根據新保護法的精神和要求來修改野生動物保護名錄,進一步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使法律生根,使措施管用、好用。

二是加大打擊力度。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機制,國家林業局通過部際聯席機制會同有關部門加大打擊,從走私、市場和餐館飯店等重點領域開展日常監管,依法打擊破壞野生動物的案件。

三是積極推動國家公園建設。當前,我國已經確定建立東北虎豹、大熊貓等9個國家公園,通過這種形式來進一步完善保護地的管理機制,使管理更加科學化。

四是加大公民的普法教育與宣傳。通過普法宣傳,避免公眾在不懂法中違法,在無知中犯法,甚至於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同時,通過普法教育,進一步喚醒全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250

林業如何扶貧脫貧:“四精準”治“貧血”

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扶貧脫貧仍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咱村里老百姓就靠種果樹精準脫貧。”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山區的果農張國英說。他是村里頭第一個種果樹的。開頭種的時候,村里人嘲笑,認為他種不出水果。後來種出來了,賺錢了。村民一個個跟著種,第一批就有34戶。現在,村里家家都有果樹,他們鄉也成了果樹之鄉。

山區是林業生態建設的主戰場,也是我國貧困人口的聚集區。第一財經記者18日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我國6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山區,林地林木等森林資源是山區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林農最豐厚的家產。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介紹,在貧困地區大力發展林業,利用森林資源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可以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增加林產品有效供給,改善生態狀況,促進生態保護與脫貧增收協調發展。

多年的扶貧工作實踐證明,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發展林業產業,是一項興山富民的重要扶貧舉措,是增加山區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生態建設與精準脫貧的“雙贏之策”。

山區是林業生態建設的主戰場,也是我國貧困人口的聚集區。攝影/章軻

林業扶貧“成績單”

貴州省黔南州龍里縣,野生刺梨資源豐富,是當地的傳統種植業。十年前,該縣茶香村是省級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近些年來,該村改良和推廣優良品種,全村種植刺梨近萬畝,目前進入盛果期的達8000畝,形成了”十里刺梨溝”的景觀。僅刺梨一項,該村林農總收入超過千萬元,林農人均純收入1.2萬元。

自“八七扶貧攻堅”開始,按照國務院扶貧辦工作部署,國家林業局主抓黔桂九萬大山地區19個縣的定點扶貧工作。到2015年8月,國家林業局定點扶貧對象精準調整為貴州荔波縣、獨山縣,廣西羅城縣、龍勝縣等4個縣。

與此同時,林業定點扶貧也走出了一條靠山養山、養山興山、興山致富的林業扶貧開發之路,初步形成了以經濟林為龍頭驅動的主導產業基本格局,貧困人口逐年減少,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林業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1-2015年,貴州省19個縣GDP由115億元增加到729億元,林業產值由10億元增加到24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277元增加到6113元,森林覆蓋率由59%增加到69.4%。到2015年底,4個定點縣的貧困人口由2010年的57.6萬人減少到18.6萬人。

2015年11月底,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林業再次成為脫貧攻堅主戰場。

國家林業局介紹,一年多來,林業部門挖掘林業扶貧潛力,探索林業精準脫貧路徑,統籌扶貧與生態保護“共贏”。印發了《關於加強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促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通知》,確立了“四精準、三鞏固”機制,形成了統籌謀劃、統一部署、統一行動的林業扶貧工作體系,林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為打贏脫貧攻堅貢獻了林業力量。

2016年安排貧困地區中央林業資金417.7億元,比“十二五”年均增加27%,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28.8萬名,精準帶動108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生態產業雙管齊下療“活血”

不只是這些定點幫扶的地區,其他許多貧困地區,都依托林業,加強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按照中央“五個一批”的明確要求,林業系統堅持生態補償脫貧與特色產業脫貧並重,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致富“雙贏”。發展林業,既能治窮脫貧,又能長遠固本。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生態扶貧和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

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觀塘鎮仙石村是個貧困村,貧困戶普遍栽種花椒樹,但由於沒有掌握花椒樹的培育管理技術,花椒產量低、品質差、效益低。2016年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技術人員與該村結成技術幫扶對子,並向貧困戶贈送枝剪、手鋸等修剪工具,深入現場操作示範,教貧困戶修枝、施肥。該村的青花椒豐收,品質也提升,加上套種的花生、黃豆,人均年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村民們對脫貧致富充滿了信心,表示將擴大種植規模。

近年來,圍繞加快落實“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重點任務,林業部門推進林業生態保護向片區和貧困戶“雙傾斜”,實現生態保護扶貧。一方面增加片區實施的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石漠化治理、防護林建設、濕地保護與恢複等林業重大工程的任務和資金,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涉農資金試點;一方面提高貧困戶參與度,將營造林、森林撫育、森林管護等建設任務,直接安排到貧困戶,提高貧困戶的勞務收入和受益水平。

在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新一輪退耕還林優先滿足貧困村需求,安排貧困戶每戶3-5畝,享受相關補助政策。到2020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戶均擁有2畝退耕還林地,人均擁有特色經濟林1畝以上。今後五年,對及時開展森林撫育或封山育林的貧困戶,每畝補助40-100元或70元。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項目、國家造林補貼試點項目,突出向重點扶持吸納貧困群眾務工的林業大戶、林業專業合作社和“公司+農戶”股份制企業傾斜。

按照中央“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要求,以發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為主,在832個集中連片貧困縣和國定貧困縣,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等綠色富民產業。2015年國家林業局出臺《關於整合和統籌資金支持貧困地區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會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開發與林業生產經營周期相適應的金融創新產品,安排60億元優惠貸款支持江西省贛州市油茶產業發展。在林業傳統基礎設施、林業公共服務領域出臺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推進林業建設指導意見,優先打造林業PPP扶貧項目。依托貧困地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自然保護區等自然景觀資源,發展森林旅遊和休閑康養產業,吸納當地貧困人口就業。

榆林市榆陽區,在大扁杏、核桃、山地蘋果和山杏栽植區的貧困村,打造出各類林果專業村5個,每村給一次性補助3-5萬元。在78個貧困村中,打造各類林業精品示範點15個。對自願新栽植大扁杏、核桃和山地蘋果等樹種的貧困戶,按照每畝1000元的標準分5年給予補助。

雲南文山州廣南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和省重點扶貧縣,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萬戶9.1萬多人。近年來,該縣把發展以油茶為主的木本油料種植,作為可持續脫貧產業來抓。到去年5月底,全縣建成油茶產業基地67萬多畝、核桃產業基地27萬多畝,實現綜合效益1.2億元。通過發展木本油料產業,已實現1800戶7000多人脫貧。預計到2018年,可實現6000戶2.3萬人脫貧。

貴州黔南州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發展以“都勻毛尖”為主的綠色茶產業。州林業部門每年對5個產茶重點縣市安排1000萬元,其他一般產茶縣市安排500萬元的財政專項資金,作為“都勻毛尖”發展資金,茶園基地建設每畝補助1100元。2015年至今,全州累計整合資金3.92億元用於茶產業發展。目前,全州“都勻毛尖”種植面積151萬畝,實現綜合產值40億元,茶農人均茶青收入3160元,占全州人均農民收入的一半以上。都勻市毛尖鎮坪陽村支部書記張光輝,帶領全村346戶農戶擴大花園栽種面積6000畝,2016年上半年全村茶葉銷售收入達到6000萬元。

浙江省林業廳巡視員吳鴻認為,在南方山區發展香榧、核桃等幹果產業可以實現生態持續改善、農民穩定增收。他建議,把香榧、山核桃等幹果作為山區長期穩定增收和永久脫貧的優勢特色產業來培育和支持。

發展生態旅遊、林下經濟、森林人家,群眾能精準脫貧,生態也能得到更好保護。據重慶市林業局副局長張洪介紹,重慶市對有條件開辦森林人家的困難村民,每戶給予5萬元補助;沒有條件的貧困戶,采取合作的方式,讓貧困戶參與到森林人家的經營中,5萬元補助一部分交至村民手中,剩余的由村民入股森林人家,同時,這部分村民在森林人家從事工作也會獲得勞務收入。有些住在偏遠山區的村民搬至山下經營森林人家,當年就脫了貧。

“四精準”治“貧血”

國家林業局介紹,為推進林業精準扶貧,各地林業部門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生態護林員精準到人。2016年印發《關於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的通知》,以集中連片困難地區為重點,以具有一定勞動能力,但又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為對象,采取村民推薦、集中公示、縣鄉審核等選聘程序,在中西部21個省(區、市)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了28.8萬名生態護林員。中央財政安排20億元用於購買生態服務,推行生態管護員,新增森林管護面積3億畝,地處貧困地區的大江大河源頭和深山遠山的天然林、公益林得到有效保護。被聘用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40-60歲的占七成以上,有7萬人屬於因各種原因返鄉人員,實現了山上就業、家門口脫貧,精準帶動108萬人脫貧。

退耕還林精準到戶。2016年,將新增退耕還林任務重點安排到可退面積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多的貴州、甘肅、雲南、新疆、重慶等省(區、市),各省將增量任務優先安排給建檔立卡貧困戶。縣級財政第一年將800元/畝補助直接打入貧困戶一卡通,第三年、第五年驗收合格後再分別打入300元、400元。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國共安排72.3萬貧困戶退耕還林任務414萬畝。

金融扶持精準到利益分配機制。統籌各項林業資金,對油茶、核桃等種植範圍廣、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收益期長、就業容量大,能夠促進貧困地區長期穩定受益,又能維護國家糧油安全的木本油料發展給予大力支持,通過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貧困人口收益。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將林業補助資金作為貧困戶的股份,投向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參與勞務,按股分紅、按勞取酬。二是以專業合作社為平臺,對貧困戶土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整地、統一購苗、統一栽植,栽植後分戶管理,自行收益。三是國有林場將適合種植油茶核桃的林地,按照一定標準,委托貧困人口種植,種植後采取自主經營或委托林場統一經營,按不同經營模式、比例分紅,貧困戶受益期可達30年。

定點縣精準到摘貧困帽時限。2016年印發《國家林業局定點扶貧幫扶計劃》和《定點縣“十三五”林業扶貧規劃》,提出幫扶貴州省獨山縣和荔波縣、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縣和羅城縣等4個林業定點幫扶縣如期脫貧摘帽主要政策措施。2016年,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4個定點縣落實中央林業資金1.9億元;協調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與4個定點縣簽署合作協議,為基礎設施、易地搬遷等項目放款17.83億元;專項安排生態護林員6500人。為提高幫扶能力,國家林業局先後派出17名幹部到滇黔石漠化片區扶貧掛職,其中5名扶貧掛職幹部在4個定點縣,培訓當地林業幹部、農民170多人,向4個定點縣各贈送50萬元林業科技書籍。

“三鞏固”持久圖“造血”

國家林業局介紹,在推進精準脫貧的同時,通過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森林旅遊水平、發展特色林果和林下經濟鞏固脫貧成果,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和“造血”能力,確保脫貧成果穩得住、長期化。

結合大規模國土綠化,加快易地扶貧搬遷遷出地生態修複,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安排搬遷戶勞動力參與生態保護與建設,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寧夏回族自治區將1271萬畝遷出地全部用於生態恢複,安排部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地實行管護。

各地還加大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森林旅遊,為貧困人口興辦“森林人家”,擴大與旅遊相關的種植業、養殖業和手工業發展,促進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發展特色林果和林下經濟鞏固脫貧成果。結合林業重點工程實施,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同時,大力發展適合在貧困地區種植、市場需求旺盛的特色林果、林下經濟,2016年評出225個“服務精準扶貧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帶動貧困人口發展林下經濟就業增收。

張建龍表示,2017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也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化提升之年。林業扶貧攻堅雖成效明顯,但脫貧任務仍十分艱巨。

針對落後偏遠山區、林區、沙區脫貧“疑難雜癥”,張建龍表示,全國林業系統將繼續咬定目標,聚焦精準,以提升林業可持續精準脫貧能力為核心,以推廣“生態脫貧”“產業脫貧”典型經驗為主要任務,以創新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為重點,以推進科技服務、金融服務為支撐,大力推進生態保護脫貧、特色產業脫貧,不斷提高林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

張建龍表示,今年將加快推進退耕還林覆蓋貧困人口。將2017年新增退耕還林任務中的980萬畝安排到832個貧困縣,由貧困縣林業主管部門委托鄉鎮林業、土地部門確定可退耕地塊,將地塊涉及的貧困戶優先納入退耕計劃,和貧困戶簽訂任務合同,爭取2017年退耕還林任務安排涉及更多貧困戶。鄉鎮林業工作站技術人員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指導貧困戶發展適宜種植的經濟林。

同時,總結推廣山西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模式。在全國“十三五”造林任務較重、貧困人口較多的河北、內蒙古、江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陜西、甘肅等省推廣,爭取組建3000個造林營林合作社,吸納5萬名貧困人口參加造林、營林、撫育管理,就地務工脫貧。

在金融創新扶貧主面,張建龍表示,將重點解決貧困人口發展木本油料等綠色產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協調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創新金融產品,廣泛推廣還款期最長30年、寬限期8年、基準利率、中央財政貼息的優惠貸款政策,爭取2017年落實林業扶貧貸款300億元,啟動實施林業PPP扶貧試點項目4-5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688

全國綠化委:推進生物質能源多聯產發展工程已列入十三五林業規劃

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21日透露,即將出臺的《林業產業“十三五"規劃》已將“生物質能源多聯產發展工程”列為推進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發力點。

為推動世界各國更加重視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推進全球性植樹運動,積極維護生態安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第67屆聯合國大會於2012年通過決議,確定每年3月21日為“國際森林日”。2017年國際森林日的主題是“森林與能源”。

全國綠化委員會稱,發展生物質能源特別是林業生物質能源,是緩解當前人類社會健康持續發展面臨的能源巨大消耗、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生態狀況持續惡化等危機的重要途徑。森林中蘊藏的林業生物質能源,因其可再生性、綠色潔凈、存量豐富、分布廣泛以及二氧化碳零排放等諸多優點,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既能改變能源資源供應結構,又利於保護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

3月21日上午,全國綠化委“國際森林日”植樹活動現場。攝影/章軻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能源消費大國。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5年,我國能源消耗達43.0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4.0%。石油凈進口量已達3.28億噸,對外依存度達60.6%,大幅超過國際公認的50%的安全警戒線。

據環境保護部統計,2015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265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78.4%;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3.3%。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化石能源年均消耗量仍會增加,能源需求與能源供給的矛盾將日益突出,能源大量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將長期存在。

全國綠化委介紹,我國現有森林面積2.08億公頃,生物質總量超過180億噸,林業生物質能源發展潛力巨大。

3月21日上午,全國綠化委“國際森林日”植樹活動現場。攝影/章軻

專家介紹,我國可利用的林業生物質能源資源主要有三類:一是木質纖維原枓。包括薪炭林、灌木林和林業“三剩物"等,總量約有3.5億噸。二是木本油料資源。我國林木種子含油率超過40%的鄉土植物有150多種,其中油桐、光皮樹、黃連木等主要能源林樹種的自然分布面積超過100萬公頃,不僅具有良好的生態作用,還可年產100萬噸以上果實,全部加工利用可獲得40余萬噸的生物柴油。三是木本澱粉植物。如櫟類果實、菜板栗、蕨根、芭蕉芋等,其中櫟類樹種分布面積達1610萬公頃,以每畝產果100公斤計算,每年可產果實2415萬噸,全部加工利用可生產燃料乙醇約600萬噸。

這些豐富的林業生物質能源資源,不僅可以為林業生物能源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而且可利用空間很大,可為緩解國家能源危機、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能源可持續供給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近年來,我國林業生物質能源建設進展順利。累計制修訂林業生物質能源相關標準近40項,涉及能源生產、能耗要求、能耗測量、節能監測、合理用能、檢測檢驗等林業生物質能源的各個環節。

目前,林業生物質發電、成型燃料生產均已基本實現了產業化,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轉化利用技術巳進入產業示範階段。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完成能源林以及良種繁育和培育示範基地建設近500萬公頃。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550萬千瓦以上,成功投產運營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超過160個,林業剩余物成為生物質發電的主要原料。林木生物質成型燃料產量達48.51萬噸,同比增長30.97%。

去年10月,國家能源局制定下發了《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在具備資源和市場條件的地區,積極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在農林資源豐富區域,穩步發展生物質發電。

即將出臺的《林業產業“十三五"規劃》也將“生物質能源多聯產發展工程”列為推進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發力點。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為我國林業生物質能源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家林業局也表示,力爭到2020年,建成能源林1678萬公頃,林業生物質年利用量超過2000萬噸標煤,其中,生物液體燃料貢獻率為30%,生物質熱利用貢獻率為70%,形成林業生物質能源種植、生產、加工轉換和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98

國家林業局:全國森林涵養水源量接近15個三峽庫容

國家林業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涵養水源量達5807.09億立方米,相當於近15個三峽水庫設計庫容。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樹銘本周對記者表示,森林被譽為“綠色水庫”,據測定,每公頃森林可以涵養降水約1000立方米,1萬公頃森林的蓄水量相當於1000萬立方米的水庫。在蓄水能力上,林地平均最大蓄水能力比荒地大30-40倍,天然林是人工林的3倍左右。

“保護天然林是維護淡水安全的根本舉措,也是維護國土安全的根本基礎和維護物種安全的戰略途徑。”李樹銘說。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樹銘向記者們介紹天保工程情況。攝影/章軻

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後,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天然林資源實行更嚴格的保護,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在長江上遊、黃河上中遊地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在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並率先在四川省啟動試點。

2010年,為鞏固工程一期實施成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林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務院第138次常務會議決定,2011年至2020年,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在延續一期範圍的基礎上,二期工程增加了丹江口庫區的11個縣(市、區)(其中湖北7個、河南4個)。

2014年4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開展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試點。這一天,長白山森工集團公司,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嶺南8個林業局、吉林省4個森林經營局和內蒙古自治區天保區外大興安嶺山脈範圍內的100個國有林場,數以十萬計的伐木工人收起油鋸,封存斧頭,走出深林。

2015年,西起大興安嶺,東到長白山脈,北至小興安嶺,綿延數千公里的原始大森林里,千百年來“丁丁”不絕的伐木聲同步戛然而止。重點國有林區停伐,宣告了100多年來向森林過度索取的歷史已結束,標誌著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

國家林業局統計數據顯示,實施天保工程這19年,國家投入2000多億元。天保工程區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75億畝,中幼齡林撫育任務1億畝,17.32億畝天然林得以休養生息;這19年,天然林面積增加了3225萬畝,天然林蓄積增加了8.94億立方米;95.6萬富余職工得到妥善安置,67萬人員長期穩定就業;全國森林植被總生物量170.02億噸,總碳儲量達84.27億噸,其中80%的貢獻來自於天然林;三峽庫區2010年水土流失總面積比2000年減少1312.39平方公里,黃河含沙量每立方米減少1.92公斤;有效保護了全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種群。

在蓄水能力上,林地平均最大蓄水能力比荒地大30-40倍,天然林是人工林的3倍左右。攝影/章軻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天保工程二期,國家投入將超過2440億元。總計需要保護的天然喬木林和灌木林等共29.66億畝,占全國林地面積46.6億畝的63.6%。

李樹銘表示,在法律層面上,將盡快修訂《森林法》及《森林法實施條例》;在法規層面上,將加快推進《天然林保護條例》制定;在規章層面上,將盡快完善《天然林資源管護辦法》修訂工作;在技術層面上,將盡快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生態效益評估規範》等技術規程、標準制定,為天然林保護提供制度保障。

李樹銘告訴記者,總結一、二期管護經驗,天保工程將創新管護手段,探索建立“天上看、網上管、地上查”立體管護模式,與森林資源監督機構共同立聯合監督機制。確保到2030年,天然林喬木林面積增加5000萬畝,天然喬木林和近天然林面積達到21.5億畝,蓄積增加40億立方米,碳匯能力達到15.1億噸。天然林質量全面提升,每公頃蓄積提高30%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617

大興安嶺林業工人將走出大山 南下營口實現生態移民

一個“大興安嶺—鮁魚圈生態移民的思路方案”已基本形成。

根據這項方案,數萬大興安嶺林業工人將走出大山,以生態移民的方式,南下上千公里,到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區安營紮寨,開啟新的生活。

第一財經記者從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人社局獲悉,近日,大興安嶺行政公署與鮁魚圈區政府簽訂了生態移民合作備忘錄。

根據雙方發展需求,擬計劃組織大興安嶺地區林業在職職工、一次性安置人員、靈活就業和退休人員等群體向鮁魚圈區進行生態移民,利用國家及兩地政策在鮁魚圈共同建立“鮁魚圈—大興安嶺自主創新示範基地(生態移民文旅小鎮)”,實現生態移民與產業移民的結合。

這將是解決大興安嶺地區林業企業職工轉崗分流生計的重大戰略。

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官網也證實,今年4月8~9日,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區副區長田文閣率領房產、人社、規建、發改等部門負責人組成考察組,赴大興安嶺地區,就大興安嶺—鮁魚圈生態移民思路方案、建立自主創新示範基地、民生政策接續保障等工作進行考察洽談。

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大興安嶺地區將對全區林業企業改革後富余人員及其它人員開展調查摸底,做好生態移民中住房安置、就學、戶籍、就業、醫保、社保等各項配套落實,積極促進大興安嶺—鮁魚圈生態移民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鮁魚圈區為遼寧省營口市轄區,位於營口市南58公里,為營口市新市區。而大興安嶺作為全國五大國有森工林區之一,不僅是東北乃至華北的重要天然屏障,更是中國北方的綠色長城。

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五大國有森工林區之一。攝影/章軻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自1998年啟動天保工程試點到2011年天保工程二期實施以來,19年間,通過調減木材產量、公益林建設、封山育林、實施森林分類經營等措施,大興安嶺的務林人實現了由砍樹人向護林人的歷史性轉變。2014年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了木材商業性采伐,數以萬計的林區人放下斧頭鋸,由“伐木工人”轉變為“護林員”。

但同時也遇到了轉崗職工安置難、群眾增收渠道少等突出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面停伐後,大興安嶺地區林業在崗職工中13304人需轉崗分流安置,其中包括木材生產7062人、輔助生產2786人、林產工業1360人、5-6級工傷人員727人,部分從事木材生產的管理和服務人員1369人。

第一財經記者從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人社局了解到,長期以來,林區職工工資待遇嚴重偏低。2010年末,林區企業職工崗位工資818元/月,遠低於當年全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211.25元/月。到2016年,全區在崗職工工資水平也僅達到2466元/月。

調查結果顯示,在全區需轉崗職工中,4050人員年齡大、學歷低、工作技能單一、身體素質較差,合計5519人。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人社局介紹,對於這類就業困難人員,全區累計開發10995個公益性崗位,共安置大齡失業人員3366人,殘疾人467名,低保人員108名,零就業家庭成員239人,高校畢業生1087名,其他就業困難人員5727人。但仍需要開拓新的就業渠道。

大興安嶺地區全民創業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目前已建成全民創業示範基地182個,其中藍莓基地25個、食用菌基地94個、北藥基地20個、特色養殖基地33個。各類全民創業合作社、聯合體337個,參與職工7640人,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650個。還在廣州、北京、杭州等10個大城市的建立了森林生態產品旗艦店(專賣店)16家,形成了有效的營銷推廣網絡。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大興安嶺地區全民創業實現增加值37億元,增長23.1%,拉動GDP增長3.2個百分點;人均收入2.8萬元,增長8.3%;創業人數達到7.4萬人,增長5.8%,安置轉崗、下崗職工2.1萬人。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與營口市鮁魚圈區政府已在人員交流、戶籍轉移、勞動關系轉移等方面達成了初步共識。

鮁魚圈月亮湖公園。遠處是營口港。攝影/章軻

鮁魚圈海邊景色。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193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今日揭牌

今天(4月10日)上午,掛了整整20年的國家林業局牌子被摘下,換上了嶄新的牌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揭牌。

新成立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擔負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職能,進入新角色:監督管理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和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組織生態保護和修複,開展造林綠化工作,管理國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等。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全國森林面積達31.2億畝,森林覆蓋率達21.66%。國家森林城市上升為國家戰略,城市森林、城市綠道、濕地公園讓人們出門見綠、移步見景,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全面提升。

與此同時,林業資源保護力度前所未有。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19.44億畝天然喬木林得到有效保護,350多萬畝濕地得以恢複,全國林業自然保護區達2249處,占國土面積的13.14%,最大可能地保護了我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及重要生態系統、自然景觀和自然遺產,同時也成為人們靜心洗肺的“森林氧吧”。

從沙塵四起到天藍地凈,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重大林業工程深刻改變了工程區的生態環境,也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目前,95%以上的國有林場定性為公益性事業單位,曾經的伐木工人放下斧鋸,成為青山衛士,37萬生態護林員帶動130多萬人增收和穩定脫貧。

從服裝到家具到航空航天工業,從食品到藥品,森林產品服務社會經濟各個領域。中國成為世界林產品生產、消費、貿易第一大國,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7萬億元。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500億美元,繼續保持林產品生產和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林業主要產業帶動5200多萬人就業。

森林旅遊已成為我國公眾,特別是城鎮居民常態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年遊客量達到13.9億人次,年產值超萬億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張永利在揭牌儀上表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以此為新的起點,全面加強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管理與開發利用,認真組織生態保護和修複,廣泛開展造林綠化工作,嚴格管理國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不斷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功能和質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