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khhi.html
8月6日下午,第八届世界华人保险大会暨2010国际龙奖IDA年会特邀嘉宾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金源大酒接受了重庆媒体集体专访,针对重庆机遇、银行收费、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马蔚华行长进行了深入阐述。
重庆新政高地
马蔚华表示,重庆面临两大机遇。首先,虽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沿海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凸显出來——劳动力成本提高。他 说,今年接连发生的富士康跳楼事件、本田罢工事件都说明一个问题——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必须给工人涨工资。于是,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发达地区转移势 在必行,这是重庆面临的第一大机遇。
第二,重庆要打造全国最大的城乡统筹直辖市,届时200万农民工都将进入城市。快速城镇化将催生更多中小企业产生,特别是微小企业。同时,随着经济发 展,重庆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在全国增长都排列最快之列。重庆规划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多元。银行零售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需求 将不断增大。未来招行的战略重点将重点放到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和零售业务上来。
谈到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马蔚华指出,他最欣赏重庆“生猪远期交易”,他表示,生猪有了期货,农民就有稳定的供销合同,当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 雷曼的前生,都是在农产品交易中发展起来的。而银行则是所有要素市场的金融结算服务中心。因此,未来招商银行将倾全力打造离岸结算中心。
马蔚华:利率必然市场化
“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中国经济至少在20~30年内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发展前景依然看好。”昨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出席第八届世界华人保险大会时表示,利率市场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要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前去试水,对小企业贷款。
“现在的年轻人是有钱投资,无钱透支。”马蔚华说,他模仿西方银行推出信用卡时预计8年可盈利,结果四年就赚钱了。他说,年轻人消费观念发生改变,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理由。随着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改变,中国消费金融必然会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马蔚华:中小企业是未来重点目标
他说,过去市民只需储蓄就行了,现在客户需要理财和投资,银行得提供理财产品,投资产品等。“特别是那些百万富翁千万富豪,你要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 的服务。”马蔚华说,这为银行开辟财富管理市场和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他说,中国银行业将快速成长,预计每年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以上。
“中小银行要发展,不能靠傍大款,为中小企业服务才门当户对。”马蔚华说,我国利率还没完全市场化,但利率完全市场化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银行 来说,赶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前去试水“高风险高回报”是必要的尝试。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可上浮,对银行来说回报率更高。“风险与收益都是银行关注的,不 能为了降低风险而牺牲盈利,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较高,是未来银行的重点目标。”马蔚华说。
未来招商银行将倾全力支持重庆打造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同时,招行还将继续为重庆企业授信,帮助重庆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或私募基金,助力渝企走出去。
银行收费要物有所值
他说,重庆正成为新的政策高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闹得沸沸扬扬的银行服务性收费上涨,马蔚华认为,大家并不是反对银行收费,而是反对银行 “乱收费”。他说银行收费应当是大势所趋,但关键是银行要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和创新产品。不过,银行在收费前必须与客户有约定,在签合同时就应明确收费内 容,不能突然将收费强加给客户。
“现在银行必须改变'傍大款’的观念。”马蔚华称,由于以前银行经历了过高不良贷款率,所以一些银行变得谨慎,认为做大企业更安全的风险文化深入人心,也使得“傍大款”深入人心;银行“傍大款”还与部分小银行有“规模情节、速度情节”有关系。
马蔚华认为,银行在当前的环境下不宜“傍大款”。一方面,大企业今天要1000亿元,明天又要500亿元,哪家银行能侍候得了?另一方面,大企业是“好女不愁嫁”,找银行贷款往往要求降低利率,使得银行定价能力下降。
放弃“傍大款”则可以尝到甜头。在马蔚华看来,各方面在以前已出台了大量的扶持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现在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不仅有政策支撑,而且还可以增强银行定价能力,同样的资本发放给不同类型的企业,银行获得的回报率可能大不相同。
“现在的年轻人消费观念正在改变。”马蔚华称,许多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已树立为“有钱就去投资,没钱就去透支”。
为何这样说?马蔚华称,他以前预计招行信用卡要用8年时间才能实现赢利,没想到结果只用了4年时间就已经赢利。从招行信用卡利润的贡献群体来看,一类是有钱人,另一类便是年轻人在透支。
马蔚华称,年轻人消费观念发生改变,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理由。随着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改变,中国消费金融必然会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谈自己
和员工聊“打酱油”“俯卧撑”
一直以来都在谈经营、谈事业的马蔚华,此次在渝也谈起了自己。马蔚华称,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位成功人士,只认为自己是一位在追求成功的人士。
在谈到自己忙碌的生活时,马蔚华笑称,忙是一种相对现象,忙不过来也得忙,“重庆变化这么大,我们不忙着过来行吗”?
马蔚华还称,现在招行的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再忙也得抓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自己的员工,只有懂得“打酱油”、“俯卧撑”、“芙蓉姐姐”等网络热词,才能与员工谈得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bbf0100kz7b.html
|
||||||
業績近年明顯成長的佳格,是二十五年前美國桂格撤資後,台灣團隊接手經營的公司。在董事長曹德風帶領下,佳格快速突破困局,產品線不斷擴張,今年更成功奪下台灣食品股王寶座。到底曹德風靠著什麼樣的精神,讓佳格可以逆勢勝出?
撰文‧周岐原 清晨六點半,四人正在網球場分邊捉對廝殺。其中,戴眼鏡的兩人一組,分別是威盛總經理陳文琦和監視器教父冠捷總裁宣建生;另一組沒戴眼鏡的是前新浪網董事長姜豐年,他的夥伴是一位身材高瘦、方面大耳的長者,他不是科技業的一霸,但卻是今年最受矚目的傳產大亨── 佳格食品董事長曹德風。 曹德風在球場上與科技大老廝殺,在事業上,他的佳格食品也讓科技業相形失色。相對於科技業的調整壓力,沒有擴張資本的佳格,九年來稅前獲利暴增九倍;今年,股價更從四十三元暴漲至歷史新高的九十三元,打敗統一企業成為食品股股王,背後的靈魂人物就是這位低調的食品大亨── 曹董。 一九四五年出生的曹德風,今年六十五歲。從大學到碩士,一直主修土木工程的曹德風,在攻讀博士時選擇研讀食品,這個選擇,改變了他的一生,也改變台灣的食品市場。被問到選擇念食品的原因,曹德風直率地回答:「說穿了不稀奇,因為只有食品所願意給我獎學金,哈哈!」他爽朗地回答。
出資接手 買下經營權,面對強敵來犯曹德風回憶,拿到博士學位後,自己一心想留在美國工作,但寄出四十多封履歷表卻毫無下文,只有一家企業願意聘用他;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曹德風只好前往任職。這家公司就是桂格,而這輩子僅有的一次面試,成了曹德風改變人生的起點。 在總公司任職七年後,曹德風被派回台灣擔任總經理。對一位志在大公司發展的留學生而言,如此的升遷速度和職務安排,似乎已無可挑剔;不過這時,生命的變動再度找上曹德風。「總公司考慮很久,認為無法掌握亞洲消費者的口味」,曹德風說,「所以他們知會我,決定從台灣撤資」。當時是一九八五年,曹德風恰好滿四十歲。任職多年的公司,說走就走。消息來得突然,身為總經理的曹德風即使平日運籌帷幄,霎時間,不禁也為下半輩子陷入長考。 前面四十年,曹德風幾乎都是順從接受命運的安排,從讀書、工作,回台灣都是如此。這次,又面臨重大抉擇,是要再一次順從命運?還是冒險改變命運?深思後,他決定在四十歲時壓注,不再隨波逐流。 「應該買下公司,繼續做!」這是曹德風當年提出的意見。但曹德風後來承認,提議由台灣團隊出資接手時,內心也十分忐忑,因為「能不能做起來,根本沒人知道!」但他大略估算經營成本與利潤空間後,確認台灣的市況並不差,於是曹德風豁達地想:「只要品質不出問題,做食品應該不容易賠錢」。有這一股「憨膽」助威,原經營團隊組成的佳格,接下桂格授權繼續營運。
分進合擊 產品多樣化,衝高市占率讓渡經營權後,董事長的椅子還沒坐熱,曹德風立刻面對強敵來犯的考驗。原來最初,佳格僅有嬰兒麥粉和燕麥片兩種產品,不巧的是,全球最大食品集團雀巢在台的產品線也有這兩項。「他們手上有幾十個品牌,想捏死我們太容易了!」曹德風說,「光是麥粉,雀巢與我們市占率比較就是八比一!」無論怎麼看,佳格的勝算都不高。 但是曹德風不會如此容易認輸。他的解讀是,「一對一打不贏,那麼多樣化產品總有機會吧!」為了分進合擊,佳格推出多種口味的麥粉,同時購併銷售量下滑的品牌;佳格全力進攻、兩路包抄,加上雀巢反應不及,沒有察覺對手的意圖,結果是佳格市占率快速攀升,數年內便與雀巢打成平手,佳格度過第一個生存危機。 更重要的進展發生在一九九一年。這一年,佳格發表頗受歡迎的三合一麥片。值得一提的是,雀巢在佳格產品上市的同一周,也推出相同產品,形成兩種麥片「硬碰硬」的對決。 儘管雀巢產品線較廣,但已經深耕燕麥市場多年的佳格,這次在行銷手法下工夫,提出了「麥片的名字叫桂格」口號,成功打響品牌,進而超前雀巢。市調機構調查,兩項產品上市一年後,情勢逆轉,桂格麥片市占率提升到三八%,但雀巢只有二三%;這次戰役是佳格成為台灣「燕麥王」的經典之作。 雖然在燕麥食品市場打敗了雀巢公司,但是佳格仍只是一家資本額三億元的小公司,實力仍嫌單薄。擔任董事長的曹德風,心裡總是懷著憂患意識。他經常提醒員工:「企業不能怕冒險改變,變了才有機會」。他舉例,如今稱霸國內市場的葵花油,就是佳格在創業第三年冒險「變」出來的新產品。 為了進攻新市場,曹德風決定推出加鈣米搶市,然而乏人問津,最後只好結束銷售,由於這次失敗,公司內部出現了雜音,「那時有人說,要是只做葵花油就好了,這我不同意」,極少談論管理哲學的曹德風,臉色堅定地說,「如果不冒險,我勢必連葵花油都不敢推,又何來日後的成功?」曹德風將他二十五年的經營之道歸納為一句話:「如果企業每款產品都很成功,這必定是一家膽小的公司!」 大膽布局 跨足中國,嚴控品質與宣傳曹德風為人保守謹慎,但是在佳格的布局上卻是比同業還大膽。佳格轉投資中國子公司,在今年總算轉虧為盈,被視為未來十年的一大機會;但很少人知道,上海佳格的盈餘,是歷經十六年虧損才換來的辛苦成果。 九三年,佳格間接轉投資江蘇蘇州佳格,正式跨足中國市場,生產穀類食品。十年之間,佳格投入近四億元的資本,然而一直無法打開市場,達到穩定獲利的程度;加上美國桂格公司與百事集團合併後,在大陸自行布局銷售,最拿手的穀類產品因此派不上用場。 為了求生存,上海佳格只好在葵花油另闢戰場,作為搶攻大陸的旗艦產品。○三年,佳格推出高單價的「多力」葵花油,搶攻中國內需食用油市場。為了這個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戰場,曹德風決定再次冒險放手一搏。 ○七年,低調的上海佳格食品找來奧運跳水金牌田亮拍攝廣告,再以人民幣五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二億三千萬元)天價大手筆標下央視春節聯播新聞的「特A級」時段,強打這支廣告。廣告播出後,果然引發大量團體採購的熱潮,「多力」品牌一舉打進中國白領家庭市場。只是當時,上海佳格的資本額僅五千萬美元,敢花費近一○%股本促銷一款產品,可見曹德風的豪氣。 雖然在布局上大膽,但在品質、宣傳上,曹董卻是相對的膽小。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已經通過官方驗證的健康食品,目前國內僅有一八二項;其中,佳格與轉投資的佳乳食品,累計共有二十六項產品得到認證,是認證數最多的單一業者。本來以穀物產品為主力的佳格,靠著這二十六項官方認證,搖身變成台灣的「健康食品大王」,也是靠著這二十六項產品,佳格營收數字漸漸脫離停留已久的五十億元門檻,進入逐年攀升的新成長階段。 相對於其他健康食品業者的誇大廣告,曹德風卻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就是親自撥打「○八○○」服務電話,只要聽到員工過度吹噓食品功能,他就會在內部檢討會中斥責,「我們賣的不只是健康食品,而是信任,信任一旦失去,公司就沒價值了!﹂四十歲才創業的曹德風,花了整整二十五年,將佳格打造為食品股王;這四分之一世紀的拚搏,也為他自己賺得不菲身價。光是曹德風個人名下持有的十二.九萬張佳格,市值即已逼近百億元,堪稱是食品大亨。因為不怕冒險,曹德風從專業經理人變身創業老闆,將佳格從一家營收千萬元的中小企業變成營收即將破百億元的食品業龍頭,他在中國的賭注,未來即將成為推升佳格更上層樓的助燃器!
曹德風
出生:1945年 學歷:科羅拉多大學食品工程博士經歷:美國桂格麥片研發部處長、台灣桂格總經理 佳格
資本額:32億元
董事長:曹德風
主要產品: 麥粉、麥片、健康食品、食用油漸入佳境!
——佳格近十年營收表現
年度 營收
(億元) 稅後盈餘
(億元) 稅後EPS
(元) 毛利率
(%) 營益率
(%) 90 47.7 1.8 0.56 44.1 14.6 91 51.0 2.5 0.77 37.9 10.3 92 54.3 1.8 0.56 37.1 10.7 93 59.2 4.0 1.27 38.0 13.4 94 63.5 5.0 1.56 39.6 12.8 95 59.3 2.5 0.78 38.8 9.5 96 67.3 3.8 1.20 39.7 12.6 97 83.2 7.1 2.20 39.5 16.2 98 97.3 12.9 4.03 41.9 18.6 99* 55.7* 10.9* 2.97* 43.4* 23.0* 註:佳格於94年底前採用7月制會計年度;99年度為半年報財務數據 |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5447.html
为何上市后的当当网股价大起大落,发生了什么问题?
故事要从12月8日当当网在纽交所上市讲起。
上市之后,北大中文系毕业生、性情中人、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在新浪微博上讲述自己的恋爱故事,一件事是和京东商城和卓越亚马逊打价格战和口水战。
李国庆开始回忆恋爱故事的时候,其招股说明书还同时透露募资将用于百货类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直接就动了中国第一大B2C电子商务网站京东商城的奶酪。
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随即宣布将对图书降价20%,针对当当发起价格战。这个时候,李国庆还在微博上专心描述自己约请初恋女友到纽约观摩上市仪式一事。
在微博上,李国庆对自己的描述标签是:“我口无遮拦,多有得罪,请海涵。”
上市之后,李国庆数次发表微博臧否天下,在回忆过往的恋爱史的同时,对一位女网友的粗口同样以粗口回击,同时对于当当聘请的公关公司的行为表示不 满,对于一家投资当当的PE上市后的奢侈行为和投资其竞争对手的对冲行为也同样充满怨言,并将自己描述为“成功人士”站在纽约街头。
前新浪网CEO王志东转发了一条微博来开李国庆的玩笑:“I have a dream…等我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了,一定要在纽约开一个盛大的Party,把我的小学女同学、中学女同学、大学女同学都请过来,然后大声说:谁让你们当年不搭理我,哼!”
李国庆则话中有话地回应说:“哈哈,你这是挤对我。你也相信我作为‘成功人士’想表达的是对失恋的延期补偿?我真是想说:中国一代人也能有今天!和美国大佬平起平坐!我想起拉美作家博尔赫斯说的:人和人之间本质上是不能沟通的。”
对于李国庆上市后略显激动的言行,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表示,可能上市后李国庆的心态上有了一些变化,李国庆本身就不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但做事还算比较保守,如果以后想要快速增长,就需要大胆尝试。
专业财经网站i美股创始人方三文对于当当和李国庆的行为并未评价,而是转发了前创业家杂志执行主编申音的一条微博:战略决定战术,性格决定命运。不过方三文认为,当初当当网在美国上市被描述为中国的亚马逊,与事实还是有差距。
由于京东商城咄咄逼人的进攻,李国庆在微博上停止了谈“恋爱”,开始宣布当当图书降价,以应对卓越亚马逊和京东商城的图书促销行为。
“当当股价下跌与李国庆谈自己的初恋应该没有太大关系,投资者不会太关注他的个人感情。”互联网分析师许单单告诉记者。
不过许单单认为,当当网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占据当当网销售额85%的大本营——图书业务,受到了京东商城和卓越亚马逊价格战的影响,“当当的净利润只有1%,而净利润其中还有来自于利息收入等方面的因素,所以遭遇价格战,会让投资者担心当当的低利润率进一步降低。”
洪波则认为,当当并不是一家被过度包装的公司,而只是一家早期被高估的公司。作为一家有十年历史的老公司,其间其经营模式并没有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其股价下跌主要是投资者预期太高,投资者看到价格战的影响,以及其相对比较稳健的增长,肯定会降低对当当网的预期。
但李国庆也不是易与之辈。
在遭遇首次价格战和口水战之后不久,当当网主动针对京东商城发起价格战,并宣布斥资4000万元对电子商品及百货类商品降价,随后京东商城宣布 8000万元跟进降价,卓越亚马逊则再次宣布将以1亿元跟进此次百货降价,淘宝商城也发起了年终大促销。对于当前当当未来要发展的百货业务,许单单认为, 尽管当当的百货所占比例一直在上升,但是由于面对更强大的京东商城以及淘宝商城的竞争,“估计投资者将会有所担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om4j.html
http://www.eeo.com.cn/finance/personal_fin/2011/03/08/195455.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趙娟 2月底,伯克希爾·哈撒韋投資公司董事長巴菲特發出他一年一度的致股東的一封信。在這封信的開頭部分,巴菲特列出公司股票當年及歷年的收益情況,如今這個表格已經記錄了從1965年到2010年46年的業績。
伯克希爾公司的每股賬面價值從19美元增長至95453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0.2%,累計增長490409%,這樣的業績已經讓人審美疲勞。但是,讓人驚嘆的是,46年來,只有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和2008年金融危機這 兩年,伯克希爾出現虧損,其餘44年,巴菲特全部盈利,而虧損的這兩年也均跑贏標普500指數(包括分紅)。
這其中,巴菲特共有38年跑贏指數,概率為82.6%,僅有的跑輸指數的8年,年平均跑輸指數幅度僅10.68%。
伯克希爾不是一家對沖基金,但沒有人能說這不是絕對回報。絕對回報,追求在任何市場條件下都取得穩定正收益。
國內的私募基金發展最長者不過4年,但發展速度極快,大多數私募基金都以「絕對回報」為明確的目標,這也是其與公募基金賺取相對收益最大的不同。幾乎每一年,都有新的業績領跑者出現,但同樣幾乎每一年都是「城頭變幻大王旗」。
誰才能成為中國的巴菲特?
15家相對連續盈利私募
讓我們來看看中國這些巴菲特的信徒們吧。根據Wind提供的基礎數據分析,在成立三年以上的52家陽光私募基金中,僅北京星石和深圳金中和旗下產品的平均收益實現了2008年-2010年每年盈利,但2009年他們沒能跑贏滬深300指數。
而成立四年以上的北京淡水泉、深圳明達、上海湧金、上海景林4傢俬募除2008年外,旗下產品平均收益實現了三年盈利。與滬深300指數相 比,這4家老牌私募2008、2010年跑贏指數,概率為50%,但2007和2009年,他們跑輸指數的幅度平均達到63.58%和43.06%。
當然,新生代的私募基金們正在崛起之中。那些成立了兩年以上的私募基金,2009年和2010年連續兩年旗下產品平均實現正收益的私募數量 就有所增加,達到64家。但這兩年連續盈利且跑贏滬深300指數的私募數量則僅剩下9家,分別是上海混沌、深圳翼虎、深圳龍騰、北京源樂晟、廣東新價值、 上海向日葵、上海尚雅、深圳尚誠和美聯融通。許多私募在2010年跑贏指數但在2009年跑輸指數。
以他們的「老師」巴菲特連續盈利和跑贏指數為標準,不包括2008年的表現,上述15傢俬募在目前200多家陽光私募基金中相對年度連續盈利能力較強。
在僅有的連續三年盈利的兩家公司中,深圳金中和今年初經歷了人事動盪,前投資總監鄧繼軍和研究總監彭迅雙雙離開自立門戶,金中和在2010年雖然跑贏指數但收益率僅為1.22%,其接下來的表現不得而知。
不過很多國內私募表現的一個共性是,即使熊市時相對指數表現較好,但牛市時表現較差,與巴菲特跑贏指數年份82.6%的概率以及跑輸指數平均僅10.68%的幅度相比,他們在捕捉上行機會時,顯然不如「股神」果斷。
絕對回報還是高回報?
除了實現年度連續盈利,對於成立時間較短的國內私募而言,月度盈利能力更能代表業績的穩定性。
本報計算了過去36個月,成立3年以上的52傢俬募基金旗下產品平均上漲下跌月數佔比的情況,其中上漲月數佔比最高的幾家公司分別是北京星石、上海朱雀、上海理成、深圳尚誠,北京星石的上漲月數比例佔到73.15%。
值得注意的是,52傢俬募中多數旗下產品平均上漲月數佔比超過了50%。而上述相對連續盈利的老私募中,明達、金中和、景林、湧金、尚雅、淡水泉等一些公司的月度盈利穩定性略顯一般,上漲月份佔比都僅在50%-55%。
從多個指標看,以穩健風格著稱的北京星石,的確在實踐著絕對回報。成立3年以上產品中,星石旗下3只產品的任意連續12個月最低回報值為 正,而下行風險較大的私募這一值則能達到-69%,行業該平均值為-38.98%;從國際上常用的扣除下行風險後的收益指標索提諾比率看,私募排排網統 計,星石的這一比率在成立3年以上產品中最高,表明承擔相同單位下行風險能獲得更高的超額回報率。
上海朱雀的下行風險和波動率等控制也較好,且上漲月數佔比較高,只是在2008年損失了20.26%。
強調風險控制也可能會喪失機會,與年漲幅動輒100%的冠軍私募相比,真正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一般更難以成為短期的業績冠軍。從年度平均回 報一值看,北京星石旗下產品平均年度回報僅38.66%,遠不及同樣成立3年以上的上海景林、北京淡水泉和上海尚雅,他們旗下產品的平均年度回報高達 145.68%、135.04%、96.51%。
但從產品的月度波動率和下行風險看,淡水泉和尚雅成立以來的這兩個指標都較高,景林居中。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彭曉武指出,並不是所有私募基金都以小幅穩定收益來實現絕對回報,而對於投資者而言,選擇穩定的絕對回報還是某一年度的高回報或波動率高的高回報是個人的投資風險偏好問題。
不過,在巴菲特的業績中可以看到,20%的年複合增長率著實不低,46年來最差的業績不過跑輸指數20.5%,可見穩定回報與高回報並不衝突,這或許也正是「股神」難以媲美之處。
殊途同歸
本報還統計了所有成立1年以上私募旗下產品的下行風險和波動率指標,一些新成立私募雖然沒有長期業績記錄,但月度波動率和下行風險控制較好,突出的除了星石還有深圳中睿合銀和天津遠策。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CEO楊文斌指出,巴菲特管理的並不是對沖基金,他的價值投資策略很多時候是重倉持有一家公司,甚至買斷股權,更像實業或 股權投資者,而在國外大多數對沖基金是通過對沖或槓桿策略來實現絕對收益,在A股市場,陽光私募暫時還不能投資股指期貨,實現絕對回報的道路也是不同的。
在所有私募中,北京星石的江暉以量化指標明確提出了對絕對回報的追求,他將長期收益目標設定為五年期及以上的長期復合年化收益率達到15%-20%之上,將風險控制目標設定為任意連續六個月的下行風險控制在5%-10%之內。
而張益馳管理的天津遠策的投資理念則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謹慎投資」,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量化的風控指標,不過張益馳坦言,最多10%的 下跌就是不能接受的了,他主要通過對大勢的判斷尤其是股票估值安全性的把握來控制風險。實際上,去年遠策旗下產品的平均收益率達到10.2%,略好於星石 的4.73%。
而深圳中睿合銀的掌舵人劉睿也十分厭惡風險,他的特點是高頻率交易,常常高倉位快進快出,通過倉位控制、波段操作和嚴格止損控制風險。劉睿 的策略是,震盪市、熊市、牛市要有不同的倉位,而震盪市中3%即是止損點,熊市中則更低。與星石和遠策相比,中睿合銀進攻性更強,2010年中睿合銀旗下 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是19.5%。
上述幾傢俬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不以短期業績為賣點追求規模擴張。一位私募基金經理總結,這些同行中,江暉看大勢,張益馳靠選股,劉睿做交易,再如上海博弘投資的劉宏做量化套利,都殊途同歸——以追求絕對回報為目標。
|
||||||
已宣布淡出ball場的行政會議 成員葉維義的太太葉梁美蘭(Mira),向來是ball場穿花蝴蝶,有她的出現,總為大家帶來不少驚喜,無論是配戴的首飾行頭、還是身上穿的ball gown,她都一絲不苟,當然,近年最矚目還有她胸前的一對湯碗胸。問她為什麼經常show身材?不怕作風低調的老公投訴?「佢有投訴,佢唔鍾意我性感, 明顯啦呢啲,但係橫掂都僭建咗,點解唔show 啫?」答得毫不忸怩。至於男人是否介意枕邊人的猛料身材是否貨真價實,她亦以當事人身份坦白話過你知。「老公話鍾意natural,但佢嘅生理反應話『唔 係』囉!」男人愛大胸 經常名牌上身、身上鑽飾閒閒哋可以買到架車的Mira,以為做了名太會變得難服侍,但做fashion buyer出身的她沒有因為做慣阿太而變得「身嬌肉貴」,跟她做訪問可以到地踎茶餐廳;拍攝期間,她會除掉高跟鞋,赤腳走落三層樓梯;說話沒有嬌聲嗲聲, 句句爽直。「我知道啲人可能會覺得我係搏見報、搏出位,其實我只係好鍾意影相,想儲自己啲相,想睇番我十幾年來嘅轉變。」講到轉變,除了服裝上,身材也來 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由從前的「大笪平地」到今日的「高樓聳立」,未等記者發問,Mira已開口自爆:「橫掂都僭建咗,點解唔show啫?一係唔好僭, 僭咗我就showo架啦。但係我老公就話唔好show,唔好睇呀!我話我喺屋企,唔會著件gown俾你睇o架嘛,大佬!一係唔做,做咗就不如話俾人聽你做 咗,掩吓掩吓,觀眾眼睛係雪亮,你做咗、未做過,一睇就知。」○七年,Mira於美國以數十萬完進行僭建工程,由32B升一級為32C。在外袒胸露臂老公 葉維義當然不滿投訴,說穿了還是希望將其「私有化」。「佢話:『我鍾意張曼玉(身材),我鍾意natural。』但係男人嘅生理反應話『唔係』囉,天下烏 鴉一樣黑!我見佢有生理反應,我話:『喂,你講一樣做一樣喎。』佢咪喺度笑囉。」 Mira話人一世、物一世,她未試過擁有大胸,一生「平平無奇」,要非試不可,再加上一直以來她恨生仔,僭建可增加性趣,有助繁衍後代。「有時我覺得要變 吓,唔好成日blame啲男人去滾,自己都要『增值』o架嘛、自己要有變化,情趣係需要兩方面大家一齊去合作,你唔努力,咪由啲北姑搶咗去囉。」這幾年性 生活愉快嗎?她滿意地笑着說:「幾愉快、唔錯唔錯,所以話咪唔捨得(拆彈)囉!」但眼見有名媛疑因僭建引發腫瘤,令她有所躊躇。「佢嘅報導啟發咗我,佢好 勇敢、好誠實地講佢自己個病情、接受治療,佢講啲皮膚潰爛,我係咪想咁呢?我唔想。而家佢要食五年荷爾蒙藥,我見到好驚,即刻九秒九去拆!」Mira今年 二月決定先換後拆,「之前喺美國做嗰個係矽,而家換咗呢個(透明質酸)會慢慢俾身體吸收。因為我僭建咗咁耐,即刻縮嘅話,個胸會變咗一堆皮,所以要慢慢 嚟,呢個方法最好,慢慢縮,我就自然變番張曼玉,變番我以前嘅飛機場,所以我同老公講而家只係剎那光輝o架咋,哈哈。」 貪靚真性情 除了性感,葉維義亦不喜歡太太化濃妝、戴大眼仔、黐假眼睫毛,Mira說:「老公一滴(化妝)都唔鍾意,覺得唔似佢老婆。佢鍾意我打波、sporty,我 同佢夾係因為兩個都好好動,佢希望我變番一好動嘅人,唔化妝、著T-shirt牛仔褲,即係似佢囉!」但Mira認為出活動化妝是基本禮儀,「影相唔化 妝,真係唔該啦,我唔係十八廿二。」虛榮,老公亦不喜歡,說的不是買名牌,因為她LV、I.T、甚至台灣的109她都會買,其實只是不喜歡她貪靚。「佢 話:『我覺得你好咪得囉。』之前我係fashion buyer,我冇隱瞞過,我做得時裝我係好貪靚,你識我係咁,我冇變過喎。」話似樣樣跟老公撐到行,但其實她都遷就老公,例如葉維義喜歡飲紅酒,為了跟老 公多個話題,不喝酒的她亦特意跑去學;老公看似專制,但其實亦給她很大自由度,從來沒阻止她出席任何活動,而且但凡她有份當搞手的ball,早睡早起的葉 維義亦俾面撐場,雖然會嚷着:「幾時走得呀?我好肚餓呀。」 其實ball場這些地方,對於男人來說,都只得個「悶」字,皆因一堆名媛圍在一起,感覺不是講是非就是八卦,是以一直以來都覺得ball場假人多、是非 多、跟紅頂白,曾幾何時Mira都是這些是非的主角之一。○六年七月,傅明憲丈夫葉劍波的海域集團爆煲,經常與傅明憲行孖咇蒲ball場的Mira立即反 面不認人,好姊妹從此斷交,「好多人話我嫌棄佢唔係名太、佢冇靚衫著我唔同佢一齊,其實係因為我個女。」原來當時葉維義是海域集團的董事之一,加上二人 「情同姊妹」,難免殃及池魚。「你知我最緊張個女,我幫佢apply咗好多club,譬如我想佢打golf,apply哥爾夫球會同country club,因為呢個污點,全部將我個女嘅申請彈走晒!我係咪㷫呀?同埋我老公名譽有損,因為佢成個record係clean。我唔係嬲傅明憲,我係嬲成件 事,我係嬲我個女點解俾呢件事牽連到,況且係我介紹葉劍波俾我老公識,我覺得我自己有責囉,傷害到我老公、傷害到我個女""」 事隔多年,葉劍波已被判刑,作了一個公平的處理,加上他已與傅明憲離婚,Mira說希望時間已沖淡一切,「佢(傅明憲)好似有個新拖友啦,睇得出佢好開 心,我希望佢好,如果喺event上撞到,我會主動同佢打招呼,佢接唔接受係一件事,我講我而家冇芥蒂,如果佢有芥蒂,我冇計。」 五癆七傷 穿梭ball場十多年,Mira經歷過最火紅的年代,說是時候淡出,她不否認ball場質素下降,是她淡出的原因之一。她無奈地說:「啲人casual 咗好多,嗰個ball的concept、嗰種華麗、璀璨,已經唔入流,講真,ball係需要著拖地長裙o架,同埋係要準時,但好多已經""(苦笑)唔係 啦。」再加上「自己年紀唔細」,身體亦支撐不了。Mira因為玩賽車,撞甩過兩次骹,○七年甩了右手骹,今年斷埋左邊,要動手術,去年又撞斷了五條肋骨, 她上身的骨架已經歪曲,所以需要時間做物理治療,「同埋我想學語言,呢方面我pick up得幾快,俾心機學就唔可以有咁多時候出function,你知去一個ball要搞成日,我又唔鍾意馬虎,一係唔去,去親實係由頭到腳。我覺得係咪需要 嘥咁多時間去做啲嘢呢?我都嘥得差唔多,十幾年啦。」四十四歲淡出ball場,Mira說其後會全力培育女兒,「佢零興趣去ball,我希望佢做新一代的 代表,我會set up一個foundation俾佢打理,但係決定幫助邊個機構前,佢要俾一份報告書我哋睇。」她說來到這個年代,用搞ball去吸引人捐錢已經唔 work,「時代變咗,人係應該進步,係要有新的idea做同一樣嘅嘢,都係去幫人,但係咪需要一個ball呢?」一代ball后說起來感概萬千。 |
http://sddr2010.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15.html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66930.html
一财讯:阿里巴巴集团高级公关总监陶然6月16日通过其个人微博宣布,阿里巴巴决定当日起把淘宝分拆为三家公司,并把大淘宝战略提升为大阿里战略;阿里巴巴集团CMO助理,阿里云公关总监杨磊也在微博中援引马云的话称,不排除未来集团整体上市的可能。
据陶然表示,淘宝将分拆为一淘网(www.etao.com)、淘宝网(www.taobao.com)和淘宝商城(www.tmall.com)。
他还透露,这次淘宝一拆为三,不是按照业务而拆,而是根据客户需求和客户属性而拆。淘宝网主要服务小企业,淘宝商城主要服务品牌商,一淘服务所有商家、产业链和消费者。
同时,集团把大淘宝战略提升为大阿里战略,将和电商参与者分享消费者群体、商户、制造产业链等,整合信息流,物流,支付,无线及云计算服务等,为中国电商的发展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基础服务。
此外,杨磊也在微博中援引马云的话称:“今天的分拆看起来似乎令淘宝失去规模优势,从‘有’变成了‘无’,但这是无处不在的‘无’!我们坚信,中国 电子商务发展的好和阿里可能没有太大关系,但发展的不好和阿里一定有关系。淘宝分拆能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也不排除未来集团整体上市 的可能。”
同时,马云还宣布了相应的人事调整,即日起,陆兆禧将专职担任上市公司(即为阿里巴巴B2B公司)首席执行官,支持陆兆禧的团队包括:首席财务官武卫、ICBU总经理彭翼捷,CBU总经理叶朋,人力资源副总裁邓康明、技术副总裁李昂以及供应商服务部付总裁吴敏芝等。
此前,在卫哲引咎辞职后,阿里巴巴就曾经宣布,陆兆禧兼任阿里巴巴B2B公司CEO一职。此次则从兼任改为专职。
马云还宣布淘宝分拆后的三家公司依总裁加董事长的机制运营。一淘的管理团队由总裁吴泳铭领衔,汇报给一淘董事长彭蕾。淘宝网的管理团队由总裁姜鹏领衔,汇报给淘宝网董事长陆兆禧。
淘宝商城的管理团队则由总裁张勇领衔,汇报给淘宝商城董事长曾鸣。戴珊负责领导技术和公共服务支撑大平台,全力支持各公司的业务发展,直接汇报给集团CEO马云。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20650.html
中
國的「十二五」發展規劃,開始吸引越來越多世界的目光。作為高端服務業公司代表的畢馬威公司,已經開始順應這一趨勢,將中國區總部從香港轉移至北京,而其全球總部也轉移到了亞太重心香港。
中國企業如何抓住「十二五」政策紅利機遇,做好下一輪發展的準備?畢馬威新晉中國區主席姚建華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未來五年,中國新興產業將迎來海外上市高潮。
此外,中國企業在未來「走出去」過程中,他認為,將從簡單的能源收購轉向技術管理,因此面臨的挑戰和困難也越大。專業調研、人員因素,是中國企業家需要重視的環節。
因中國機遇而轉移重心
第一財經日報: 我注意到你的辦公地點在北京,這是不是順應了畢馬威全球戰略的一個要求?
姚建華:可以這樣說吧,因為過去我們主席一般在香港,但是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我們處理的事務主要在中國,所以說基本上時間應該在北京。我估計我未來1/3多一點的時間在北京,1/3小一點的時間在香港,另外1/3的時間是在內地各地跑,還有在國外跑。
此外,我們全球主席,大概10月1日會搬到香港,所以這說明我們對亞太區和中國發展的重視。
中國市場容量很大,但也是一個培育中的市場,因為存量佔比還是比較小,剛剛進入畢馬威全球業務前十名之內,但中國將來發展很有潛力,肯定是一個從製造業向高端服務業轉變的趨勢,所以我們要抓住這個商機。
在我們畢馬威全球未來五年的七個發展策略裡面,有三個以行業為方向,兩個以產品為方向,另外兩個以地域為方向,一個是發展中國家,另一個就是中國。
發展中國家包括很多,比如說印度、巴西、俄羅斯這些,中國單列出來,這體現了中國的重要性。因為我們行業主要靠的就是人員,畢馬威中國以年均12%到15%的速度同比增長。
日報:我們看「十二五」規劃中,中國重點佈局的新興產業包括能源、環保、生物科技、高端製造業、新材料和新汽車等,這些都在「十二五」規劃中重點提到,你怎麼看待這些產業發展前景?
姚建華:這可以說是中國不可避免走的一條發展之路。因為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環境做了一定的犧牲,所以能源的節約、環保是非常有前景的。新能源的最新例子是,華能的新能源前段時間上市,這個也是我們剛剛做的。
由於畢馬威是服務業,中國的發展前提在哪裡,我們的機遇在哪裡?我們能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審計、稅務等方面的服務,來幫助他們發展。
從中國發展的歷史來看,第一批是一些能源方面的企業上市,然後是電信企業,之後經歷了銀行改革,銀行大量上市。我認為未來五年,是新興產業上市。不僅會在中國市場上市,在國際市場也會很多。會有一撥新能源方面的企業,去美國上市。
根據這樣的規律,我們會積極準備投入。華能新能源的案子,是我們業務的開始,才剛剛起步。
收購更是收購人員
日報:你認為中國企業未來「走出去」有何發展趨勢?重點投資會在哪些行業?
姚建華:我想中國最先走出去還是能源方面。首先,中國對能源的需求是出於中國戰略發展中能源佔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就是能源方面能做的和需要做的比較容易。比如買個礦,礦就在那裡,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但是現在,中國所需要的不單單是能源,還有新的、較先進的技術、管理方法等。這個比較困難,因為你去買一個企業,它願意賣給你,很可能它本身就有一點問題。中國企業走出去收購這些產業的時候,相對來說要非常小心,究竟要買什麼,可能會面對什麼困難,都需要仔細分析。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去歐美國家,工會、人員、法律是一個頭疼的問題,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不瞭解這些東西,所以這可能是現在「走出去」挑戰更大的方面。
過去,你要買一個礦非常簡單,但是,現在你要買產業、買工廠、買技術的時候,就要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因此需要更多調研,需要我們專業人員去協助。在工會、法律、稅務等方面也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幫助。
日報:中國現在也在向產業鏈的更高端走,買技術、吸收更多的先進方法。這方面「走出去」會不會遇到更大的阻力和摩擦?
姚建華:要看是在哪些地方,老實說有些國家看似是民主國家,但是相對來說也是具有保護性的。比如美國,越大的收購保護程度越大,中小收購很普遍。大的收購比較困難,因為引起很多民眾的關注。
做這些收購,當地政府也受到很多影響,比如說某個城市,你是否受到當地歡迎,如果在當地經營,對他們有什麼影響。
此外,外國的工會力量很強大。很多收購都牽涉到裁員的情況,工會擔心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中國企業走出去,重要是好好利用當地的專家,幫助他做調研,討論收購中會面臨的問題。
如果要給收購環節做個重要性排序,我給企業家的建議是,重視人員。我覺得中國很多時候不太重視人員方面,很多國外的人也對中國不瞭解,擔心中國人去會不會炒了他們。
我認為,每個行業,收購不僅僅是收購工廠、收購技術,更是收購人員,如果今天收購完了明天人就走了那就失敗了。所以看人很重要。比如工資、人員的特殊性安排、收購限制等。其他都是可控的,一步一步都能走過去,但是人員卻是重要且難控制的。
中國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
日報:你所服務的企業裡,幫助外企「走進來」和中國企業「走出去」目前分別佔比多大?畢馬威有沒有專門針對企業的服務?
姚建華:目前來說,我們服務的客戶中中外企業各佔50%左右。隨著中國市場的逐漸開放,中國的監管機構和企業也在進行國際化的稅務轉軌,我們也在積極地研究包括「轉讓定價」這樣的新問題。
中國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即使為了產業本身的改革和競爭,也需要融入全球併購市場。在金融風暴以前,大部分都是外企進中國。金融風暴前後,很多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這個比例大概是2:1,從我們服務方面來說,進來是2,出去是1,還是外資進入中國比較多。
畢馬威也已經在積極做好這方面的應對工作。我們在35個比較大的國家,新建了一個網絡,在35個相關國家裡面要培養一部分當地華人,以便在中國企業到這些國家的時候幫助他們更清楚地瞭解當地發展情況,以及財務方面、監管方面等服務。
這35個國家,是我們下一步全球戰略的第一步。我們做了很多調研培訓給我們35個國家的人員讓他們知道中國企業需要什麼,他們要求什麼,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們。所以這是我們面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最大的一個舉措。
我們這樣做,是借鑑了之前幫助日本企業大量「走出去」的做法。三十年前日本的發展非常快,收購交易非常多。我們當時就是建立了Global Japan Practice,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位日本汽車公司負責人被委派到美國發展業務,第一天到洛杉磯,我們派人去接他,從第一天起,幫助他建立了北美服務中心。
一個日本企業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不認識任何人不知道當地的情況,第一天到機場接他,幫他做這些事情,這顯示了我們與客戶的密切合作以及隨時準備為他們提供多方面的服務。中國企業也需要這樣的協助,我們稱之為hand holding。
日報:與日本、韓國企業走出去相比,中國企業「走出去」有什麼不同?
姚建華:首先從政策上來說,我不覺得目前中國有特別大的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我還沒看到政策推動走出去以及在稅務方面特別的優惠。這需要一個過程。
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集中在一些中大型企業。中國大型企業走出去是國家的大型戰略,也是市場的需要。因為這對中國參與國際社會、對企業發展和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日韓,企業「走出去」則是由於國內市場充分競爭、市場飽和導致的。
日本、韓國很多「走出去」的不是大型企業,很多中小企業已經走出去創造機會、尋求合作。但是,中國還沒有發展到這個程度,因為中國資源有限,中小企業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沒有能力走出去。如果有一天中小企業有需求走出去,說明中國已經發展得不錯。
比如年初我去泰國,很多日本公司已經在泰國有業務,我們泰國公司也有一部分人員專門幫日本公司做事,但是還鮮有見到大型中國公司在那邊有發展。企業 的生存不只是在中國的市場裡面,還有你和國外企業競爭,從競爭中學到東西,管理、產品、技術方面。這是下一步中國企業需要做的,或者說下一步市場發展的趨 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