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柳传志:联想控股审慎考虑回归A股市场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311/21025963269.shtml


  联想控股或将考虑香港发债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王昊、桂涛、常璐)“联想相当大的市场是在中国国内,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在国内的股市发行股票,但是在目前形势下,董事会会再做新的考虑。”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11日在两会新闻中心接受集体采访时表示。

  今年2月,柳传志重掌联想。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作为中国最大的IT企业,联想采取怎样的投资战略,如何稳住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这些话题是现场中外记者们的关注焦点。

  柳传志说,联想是否回归A股市场还要等待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

  他还希望尽早设立中国资本市场创业板。“创业板的出台越早越好,对风险投资而言同样是越早越好,这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科(4.31,0.02,0.47%)技成果及时转换为生产力,更有利于支持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融资。” 柳传志说。

  他介绍,联想企业有两个投资领域,一是风险投资,二是私募股权基金。对于联想的风险投资而言,资金在投入项目之后的退出,主要选择在国外上市。

  “因此对选择对象,对投入资金都有极大的不便,创业板的出台越早越好。”他说。

  柳传志说,联想对风险投资和私募资金提前进行了布局和安排,提前募集到18亿美元和5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柳传志强调,联想集团目前没有研究过在香港发行债券的问题,但是联想集团的母公司联想控股可能有所考虑。

  “现在有一些相当不错的项目,如果有机会的话,联想控股还是很愿意在香港发债的,在这方面有很多内容可以选择。”他说。

  关于联想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权衡国内和国外的电脑市场,柳传志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还不见底,但联想一方面稳定海外高端市场,另一方面满足消费类市场低档产品需求的战略不会有变动,只会加强。

  柳传志说,对于PC产品,国内出现了新的市场需求。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电脑产品的国内市场自然显得比重更大,尤其是在“电脑下乡”方面有新的市场需求,国内市场的营业额也会更大。

  他说,“电脑下乡”对联想而言是件“不简单”的事情,需要做三方面努力。首先是要保证消费渠道畅通,“要让农民想买的时候能够买得到”;第二,服务网点要足够;第三,保证培训网点的普及。

  至于海外市场,柳传志誓言“绝不放弃”。他说,并购IBM之后,联想要巩固欧美国家大客户市场,要“高举”ThinkPad这个品牌的大旗,要保证企业毛利,要保证营业额不能下降。

  柳传志坦言,作为并购海外知名电脑品牌的国内企业,联想在海外市场的挑战首先来自维持国外大客户的品牌认同,其次是“买回来的员工队伍会不会稳定,中国员工能不能很好地和他们合作”,最后是“业务整合和文化磨合”。

  “西方人与中国人一起合作,怎样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和统一的价值观,这需要有耐心和高度。一个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若想实现成功,这个是最大的难题。”他说。

  不过,柳传志对联想的未来充满信心。“如果和同行业比,一年之内,联想就会有明显的进步。”他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14

多元化?-十友控股(33)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3802


這隻股在上市時我已經留意,已經告訴大家這隻股是好對象。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4092


在公佈全年業績後,我已經說這隻股已經開始缺水,正面臨轉變成殼股。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5159


不久,這隻股開始把業務「多元化」,進軍中國地產業,但這還不夠。


文中寫道:

我非常欣賞這家公司的文筆,它的業績公告都寫得極具真實感,令我感受到經營一盤生意確是不易,今次份公司公告標題都沒有一般公告標題悶蛋,是稱為「業務更趨多元化」,別具風格。

十友控股宣佈把上市集資所得一千萬轉去投資遼寧一商場,我在前文提及,這家公司極缺水,現金極少,那為為又有一千萬呢,那這家公司的目的是甚麼,大家應該猜到。

這家公司今日又來一招,開始廣納「財資」之士,並購入一公司,我繼續欣賞公司祕書的文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12/LTN20090312273_C.pdf


公司宣佈,以900萬購入一家Channel 8 Financial Planning Limited的財務策劃公司,並委任該公司的負責人黃達東先生為執董,根據公告,對於他的說明是這樣。


黃先生,39歲,於加盟本公司前曾擔任數個高級管理層的職位。於本公佈日期前三年,黃先生自二零零八年八月起為海王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於聯交所上市的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並自二零零三年七月起為時富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的附屬公司(於聯交所上市的公司)的董事。黃先生於財富管理行業擁有逾七年經驗。黃先生於一九九六年獲美國著名學府頒發工商管理碩士資格。

黃先生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深水埗區議員,亦為仁愛堂副主席,仁愛堂為香港一個慈善機構。彼同時為廣東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門市委員。另外,黃先生為澳洲亞拉臘市榮譽市民。再者,黃先生現為美國註冊財務策劃師協會的榮譽顧問。


根據網上資料,這些東西大致真實。


但這兩家上市公司,一家曾為金勞詹的公司,現在則有大海背景;一位為財技高手關先生的公司。但是他負責財務策劃,應該沒學到多少功夫吧。


但這家公司的資產,根據公司的描述,是這樣的:


Channel 8為於二零零八年十月十五日於香港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自其成立以來至該協議日止,Channel 8並無重大營運。


Channel 8於最新近管理賬目日期(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負債淨值為6,900港元。Channel 8 自其註冊成立日期(二零零八年十月十五日)起至最新近管理賬目日期(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期間的稅前及稅後虧損淨額為7,000港元。 於緊接該協議訂立數星期前,Channel 8僱用數名員工及銷售人員。


但購入的條件其中幾條如下:


1. 於完成日期前以合理市場工資為買方聘請及保留不少於30 名富經驗員工,有關名單
已於早前共同制定、商討及審閱;


.....
3. 為買方取得不少於300 名資深投資者的客戶群,有關名單已於早前共同制定、商討及
審閱;及


....
4. 按合理佣金水平為Channel 8 向不少於八名主要產品供應商(大部分為知名保險集團)
取得出售財富管理產品的合約;及


.....


6.保證於完成日期時,Channel 8將不受任何資產及負債所限,而其資產淨值須為現金100
港元,相當於Channel 8的已發行及繳足股本



此外,委任王先生為執董的條件為:


應付予黃先生的酬金為每年1,200,000港元,另加酌情花紅(董事會根據董事會薪酬委員會參考本公司及黃先生的表現作出的推薦建議釐定,並按年調整)


從上述可以知道,公司除付出800萬現金外,尚需付出120萬年薪,並聘請多幾十位員工,每月的開支可以算得出是幾十萬,一年就約幾百萬,加上這八百萬,即千多萬,這已經是上半年已灌水的盈利。


不過,從以上可知,他真的不太懂財技,因為他把他的嘗試東西都放進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做吸水機支持這些生意,很像早期起大陸及香港的上市公司的老闆一樣,一有錢,就甚麼都想試一樣,結果下場如何,不言而喻。


可以知道,大股東成為一家上市的公司的老闆,應是不簡單的人,但他花大量的錢去投資這生意,可見他真是轉型已決,但是我卻為香港工業悲哀,終於又有人受不住股市賺快錢的誘惑,向財技靠近,做毒品分銷商,以及被教壞,做一些他不懂的財技了。


今次份公告好像不太有文采,看來這些財技太難了,這位祕書也不太懂如何寫呢,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36

吹水、澄清、更誇張-晉盈控股(723)


以下採用戴兆的專欄來介紹這家公司,另引述上市公司公告,令其有深刻印象: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6715


    晉盈控股(723)過去一年改名頻密,已三易名稱,去年3月才易名,由華晉國際改為中國鎂業資源,現再改為晉盈控股,華晉國際之前則名為安歷士。此股 持續轉型,至為特別的,去年年初收購菱鎂礦開採公司,不足半年,即以原價售予賣方,將該項收購還原。現又協議收購森林資源,涉資18.6億元,顯示晉盈控 股不斷尋求發展,一項投資未竟全功,隨即進行另一項收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11/LTN20090311080_C.pdf


  收購森林資源,包括位於俄羅斯 多份特許權、巴西若干森林地帶,以及位於中國兩間企業的經營木材及產品權益。總代價為18.6億元,包括現金7050萬元,承兌票據2.32億元,發行新 股代價約4317萬元,以及兩批優先股約15.143億元。承兌票據於完成收購日起為期十八個月,毛利率2%,無抵押。發行新股每股作價5.5仙,共發行 七億八千五百萬股。優先股可以兌換為普通股,兌換價為5.5仙,不上市、不可贖回,但可自由轉讓;而兌換為普通股則受收購守則及公眾持股量所限制。發新股 價及優先股兌換價5.5仙,較協議前股價12.8仙折讓57%。

   收購的先決條件,包括對資產負債的審查結果信納,收購符合各地法規及文 件的合法及有效性。於收購過程中所涉及重組的完成,並獲得買方委聘的獨立估值師報告認為,所收購的三項公平值不少於2.58億美元,相當於20.14億港 元。賣方已作出保證,巴西附屬公司正與獨立第三者就額外收購森林地帶展開磋商,涉及面積十一萬八千公頃,作價不超過9200萬雷阿爾(約合2.98億港 元),目標完成期為今年年底之前。

   俄羅斯森林面積二十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五公頃,位於赤塔地區,鄰近公司的鋸木工廠設施,現在森林生長的 樹木主要包括落葉松、長青松、樺樹及阿斯彭樹,賣方資料顯示,已成長及成長中樹木的營銷量可生產二千二百萬立方米原木,而每年的伐木權超過二百六十萬立方 米。森林特許權分由兩間公司持有,一間特許權面積十七萬四千九百零四公頃,特許權的租賃期由2003年2月起為期二十五年。另一間公司所涉及面積六萬七千 八百四十一公頃,持有六項特許權,租賃期由2006年起計,分別為五年至二十五年不等。根據俄羅斯聯邦的林業守則,由國家及政府擁有的林場可以出租予合法 實體,有關租期最長可達四十九年。

  巴西森林面積四萬五千公頃,大部分樹木為硬木及軟木夾雜,樹種各有不同,樹身直徑、高度及樹齡各有差別,副產品包括如鮮果、纖維、樹脂,以及由森林地帶產生的碳排放額,而當地有林業守則規管伐木土地的使用。

   晉盈控股計劃於完成收購後,將經營連鎖生產線,把俄羅斯及巴西採伐木材運往中國滿洲里的企業廠房加工製成木材產品,並經營木材產品貿易及銷售。晉盈認 為,全球對木材需求一直持續上升,相信經濟衰退不會拖累木材業的發展步伐,因而對造林業前景信心十足,收購是極佳發展機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0/LTN2007121013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3/LTN20080903007_C.pdf


去年3月, 當時晉盈仍稱為華晉,完成收購菱鎂礦開採權益而改名為中國鎂業,旋即於去年8月,即把該項權益售回原來賣方,收購價原為18.28億元,而協議出售價為 16.24億元,收購代價包括現金、發行股份、承兌票據及可換股票據等。出售代價是收回原來的收購代價,包括回購先前發行股份,因作價問題,以致總代價較 原來有差異,實際只是把該收購協議逆轉,作為未有收購處理。

放棄鎂業涉居民糾紛

   收購後再出售的原因是,接 手管理後,去年7月中,一些村民在菱鎂礦的工作地方一帶聚集,阻礙菱鎂礦通道,對相關工作構成騷擾;在8月干擾行動加劇,為數達三百人群多次佔據礦場,該 等人群與公司無關,因而採礦營運已停止。管理層所得資料,有關干擾可能源自賣方保證人與中國合夥人前代表的爭議,有關事件已通知當地警局,曾嘗試參與解決 干擾,但發現超出公司所控制及解決能力。

   該菱鎂礦位於一個約八萬人口的小鎮,經營業務有賴當地人的支持;當地人對礦場的敵對行為對業務 可能產生重大不利影響,此為收購時所進行盡職審查時無法得知事宜,事件的發生在預期以外。鑑於擔保人願意購回該等資產,而公司並無嚴重損失,實際可能有 210萬元的收益,因而決定出售菱鎂礦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19/LTN20081119372_C.pdf


為此,原稱為中國鎂業的公司名稱,隨即改為晉盈控股,並作股本重組,以削減過去的累積虧損,使面值減至1仙, 方便日後發行新股提供更大靈活性。


昨日有幾份報紙引述執董張兄講的東西,以下是星島的報導:


晉盈購林業六月成事




晉盈(723)上周收購的林業項目,希望可於今年五、六月完成,涉及十個森林,總面積約二十八萬公頃,相當於二百五十個香港,其中七個在俄羅斯,三個在巴西,面積約四點五萬公頃,主要出產軟木和硬木,無年期限。

對於是否有足夠資金提升項目產能,晉盈執董張展才表示,仍有約二千萬元可作投資,加上森林業務毛利率達兩成半,可以產生資金作發展。晉盈以十八點六億元收購生態造林業務,完成收購後,賣方將成為晉盈單一最大股東。

足夠資金提升產能

收 購的項目包括五個廠房,其一位於中國內蒙滿州裏,原木加工及烘乾,其餘四個位於俄羅斯,面積九點三萬平方米。日後將整合滿州裏及俄羅斯的生產工序,由俄羅 斯將木材運到滿州裏進行深化加工,可將盈利提升,該段路程運輸成本為每立方米樹木十元人民幣。巴西可砍伐樹木量二十萬立方米,俄羅斯則為二十點六萬立方 米,冀年內增加五成。目標公司享有在上海南通及新疆廠房的收購權,可於一年內行使。晉盈計畫完成收購後,盡快收購該兩間廠房,作價將以資產淨值計算。

以下是成報的報導:


晉盈力拓林木業務




【記者陳偉燊報道】晉盈控股(723)較早前公布以18.6億元收購俄羅斯、巴西及中國的開發森林及木材加工業務,執行董事張展才期望,在今年5、6月份 完成交易。集團有計劃擴大滿州里的深加工項目產能5至10倍,及將俄羅斯的木場年產能提升砍伐樹木產能50%,就算面對金融海嘯而未能夠在市場集資,現有 該等木業的營運現金流每年也達到1000萬至2000萬元,加上貿易業務的邊際利潤達25%,相信暫時滿足到營運及發展所需。該公司手持現金接近一億元, 有需要時除了透過集資取得資金之外,亦可以尋求項目融資應付所需。

張氏期望,在完成收購前述業務半年內取得FSC認證,有關認證有助林木企業爭取融資。在可見將來,有關業務透過銷售碳排放單位及非林木業產品所取得的收 入,攤佔整體收益比重會少於15%。在參與貿易環節之外,由於晉盈擬進一步涉足木板等可變成本較低及易於控制成本的環節,他相信這有助其爭取到超過30% 利潤,基於所出產的產品每立方米收益多達300美元,較原木的價值10美元為高,此舉將令到該集團的收入進一步提升。
 

這些東西是不是令你有想買的衝動呢?但是你想想十幾億買來的東西,現金流只是一二千萬港元,即如果不計時間值,都要近百年,甚至一百五十年先回本,仲要假設這百多年都要維持近年的高價,你說可不可能?


另外,他講的東西都關於未來,未來是甚麼,大家都不明白,但股票炒的是憧憬嘛,我們就要把未來拋棄了。


但是,今日公司跑出來澄清張兄的東西了,雖然說明是澄清,但是公司看來較他是較他所說的更誇張:


本公司相信有關報道之內容資料乃來自報界與張先生在二零零九年三月十六日早上就收購事項而舉行之傳媒會議上之對話。有關報道引述張先生說及該項與林業相關之新業務之邊際純利為25%,將會增加10,000,000港元至20,000,000港元之經營現金流入,並將會在未來數年間令本集團之溢利以倍數上升。此等報道令董事會覺得被轉載之張先生說話內容不盡不實


張先生在有關傳媒會議上僅就其本人對上述與林業相關之新業務可能達到的邊際毛利、可能產生之收入及盈利能力的展望發表意見,表示其本人期望上述與林業相關之新業務可以達到25%的邊際毛利,而此百分比率乃張先生根據觀察其他經營林業的公司之邊際毛利而作出之粗略估計,而根據俄羅斯森林採伐權,每年可供採伐的木材超逾2,600,000立方米,故此張先生預期上述與林業相關之新業務可以每年為本集團帶來10,000,000美元至20,000,000美元之收入。


張先生亦進一步表示,其希望上述與林業相關之新業務可以改善本集團之盈利狀況,而張先生明確清楚地表示其並無談及本集團之利潤將會在未來數年間以倍數上升,亦不知悉有關報道之資料內容來自何方及有何根據。


雖然發生上述情況,董事會謹此澄清,上文所述張先生在回應報界時發表之言論純屬個人意見,並無確實的數據支持,僅反映其本人對上述與林業相關之新業務的目標表現之期望,並不代表董事會之見解,此等資料亦未經董事會批准。因此,上文所述有關張先生的個人期望不可當作上述與林業相關的新業務或本集團在本年度或任何未來年度的溢利預測的指標或估計。



看來這家公司真係要派晒D貨畀人之安心,本文再用戴兆兄之文作一總結:


     由收購菱鎂礦業起至現在的收購林業,都是賣殼的安排,目前兩名 主要股東持股量只有7.76%,當優先股全部兌為普通股時,股權將攤薄至0.55%。

 


  事實上,現有股東亦決意賣殼。因而上一次賣殼告吹後(收購業務還原),即有另一項收購方案建議。而未來林木業的經營,實非多元化的發展,而是賣殼的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16

觊觎山工集团 潍柴控股大一统路径日渐明朗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319/05525995785.s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宗文  广州报道

  3月17日,山东省国资委实际控制的山推股份(12.08,0.20,1.68%)(000680.SZ)股权将划转给潍柴动力(30.09,0.28,0.94%)(000338.SZ)的传闻被澄清。

  潍柴动力对外称,“本公司及控股股东潍柴控股未就上述资产重组事宜进行过筹划洽谈,也未签署过有关意向、协议等文件。本公司及控股股东潍柴控股对此承诺:在未来三个月内不会筹划上述事项。”

  尽管如此,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潍柴动力的控股股东潍柴控股集团,将会对山东省的汽车零部件进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的预期,并没有因这则公告改变。

  “潍柴控股出面进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符合山东省国资整合的思路,而且整合后也可以重新进行资源上的分配,发挥协同效应。”招商证券汽车及零部件资深分析师汪刘胜对本报记者分析。

  雾里看花的“澄清”

  “尽管潍柴动力和山推股份都进行了澄清,但是我们认为未来的整合还是有可能的,至少形式上是有可能的。”平安证券机械行业资深分析师王合绪对本报记者表示。

  王合绪所指的“形式上”,即指潍柴动力与山推股份的交叉持股。

  “有不少日本企业就是这样交叉持股,搞成财团一样的模式。”王合绪说。

  但是山东当地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私下透露,如果整合,并不只是山推股份的控股权划转这么简单,山东省国资委主导和推动的是潍柴控股对山工集团的整合,这其中当然包括对山推股份的股权划转。山东省国资委的思路是让潍柴控股来出面整合产业链,从而将其打造成大的产业集团。

  据了解,山工集团和潍柴控股分别是山推股份和潍柴动力的控股股东,而这两家集团均由山东省国资委全资拥有。其中,山工集团除了控股上市公司山推股份之外,还控制着山东临工工程机械、山东众友工程机械、山东山推机械、泰安起重机械和山工投资等子公司。

  “我觉得山东省制造业的整合路径与厦门的整合比较相像。”招商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刘荣对本报记者表示,“但是我认为单纯从山推股份这家上市公司来看,并不能构成实质性利好。”

  刘荣认为,潍柴动力比较强势,一旦潍柴动力控制了山推股份,山推股份的战略上会受到潍柴动力的影响,而山推会变成潍柴动力的一个事业部,这对山推未来的发展未必是好事。

  但王合绪则认为整合“有意义”。“整合后山推马上会有什么变化倒未必,因为潍柴动力本来就是山推的配套厂家,但是从研发上会沟通更紧密,甚至一起研发,而且山推有可能会借助潍柴动力比较好的销售渠道拓展市场。”

  此外王合绪还认为“可以防止山推被人恶意收购”。

  实际上,山推股份与潍柴动力的“暧昧”从去年就已开始了,去年10月18日,山推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江奎因工作调动原因辞职。而 今,江奎就职潍柴的消息已见诸公开报道,其现任职务是潍柴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这位刚刚年过40、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专业并功成名就的企业 高层,受到潍柴控股集团董事长谭旭光的青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为双方的战略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一统路径

  自2006年对湘火炬A(000549.SZ)采用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完成股改、“衣锦还乡”实现A股上市后,潍柴动力“图霸”野心渐出。

  宣称“一年要干一件大事”的潍柴动力董事长兼CEO谭旭光再次于今年1月做出了惊人之举。1月23日,潍柴下属子公司潍柴动力(香港)国际发展 有限公司,通过竞拍获得法国MOTEURS BAUDOUIN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资产。该公司作价299万欧元,账面价值约为1381.77万欧元。

  这是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第一个出手买下海外汽车资产的企业。

  2008年潍柴销售收入达到490亿,谭旭光希望再过三年潍柴能突破年收入千亿这个坎。

  如何突破这个“坎”,谭旭光布下了两条战略通道。其一内部强调自主创新,以系列产品线的提升应对市场变化;其二则是通过收购实现几何数扩张。

  而从目前的环境来看,整合和收购可能是最为现实的。

  “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是潍柴动力整合的思路,但是只是单纯依靠企业本身来实现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山东当地政府的支持,这也符合山东省政府的国资整合思路。”汪刘胜认为。

  而实际上,在整合思路上,山东省国资委是相当清晰的。

  去年,山东省国资委基本目标是“到2010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企业主业集中。

  潍柴控股正在策动和即将策动的一系列整合显然是与山东省国资委的精神相符的。

  记者获悉,潍柴控股与山东汽车工业集团的重组工作早在两年前就已暗中推进,而与山工集团的重组也开始提上日程。

  据了解,山汽集团旗下的烟台汽车厂(亚曼汽车)拥有重卡目录,山工集团下属的众友机械、山推股份分别生产挖掘机、推土机,都可以在产业链上成为潍柴向下游延伸的有效突破口。

  “潍柴动力和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山东省工程机械集团(简称山工集团)的联合重组已基本确定,且被列入《山东省汽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魏学勤曾对记者表示。

  早在3月4日,山东省就明确提出重点支持潍柴动力、山东省汽车集团和山工集团的联合重组,培育八家至十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营业收入过1000亿元的两家。

  若上述重组完成,潍柴动力将从动力提供商发展成为整机系统零部件提供商,成为国际重型车、工程机械、发动机的重要生产基地。

  山东当地知情人士透露,3家企业或将组建成一家“中国重装集团总公司”。

  “一旦整合完成,可以在产业链条上进行资源重新分配,协同作战,形成比较有利的局面。”汪刘胜认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5

华润系构建金融控股平台 欲全盘接收珠商行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319/18295999768.shtml


  有“超级买家”之称的华润集团,在内地对啤酒、房地产、电力等诸多行业进行一系列疯狂收购后,又开始瞄准内地银行业。

  13日,华润集团一位高层向本报独家透露:“2月底,华润集团已经和珠海市商业银行(下称“珠商行”)签定了意向性收购协议,具体收购事务由华 润投资部CEO吴丁负责。” 随后,记者致电珠商行,办公室汪小姐表示:“目前只是签定了意向协议,具体情况不太清楚。”珠海市国资委、金融办也肯定了这一说法,但称重组的具体事宜如 收购金额等仍处于保密阶段,日后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

  对于此次收购,市场人士估计华润付出的代价将在20亿人民币左右,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华润集团来说,这只是小菜一碟。

  构建金融控股平台

  “去年,华润已开始与珠商行接触,准备全盘收购,在上报国资委审批时遇阻,但目前又有了实质性进展”。前述华润这位高层对记者表示。“华润收购珠海市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个金融控股集团。”

  “其实除了华润,中石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平安(601318.HK)、中国人寿(601628.HK)、富邦银行(香港)等机构也都向珠商行抛过橄榄枝,没想到最终花落华润”,珠海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

  除珠商行盼嫁外,华润进军证券业遇阻后,也一直在寻找收购银行业的机会,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华润之前的战略是按照前掌门人宁高宁的思路:打造自己的非银行金融平台,他认为产融结合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但在收购内地证券公司受阻后,华润思路有所转变,开始了华润新掌门宋林时代的投资战略,准备进军银行业,打造自己的银行业金融平台。

  “此前,华润曾有意收购兴业证券、北京新世纪租赁公司、做华泰保险的大股东及收购深国投,都是为其打造金融控股平台在做准备。”华润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

  华润最早瞄准的是内地证券业翘楚—海通证券。2002年6月,市场盛传华润欲出资15亿元与上海实业争夺海通证券控股权,但在海通分散的股东结构中,华润拥有的股权不具有明显优势,且海通已有自己成型的企业文化,最终不得不放弃收购。

  华润也曾对中信、光大、国信、招商等证券公司做过考察,但这类券商大股东都是有实力、有背景的大企业集团,短期内难以出让控股权或引入控股股东。并且大多数在品牌、知名度、业务排名方面都不符合华润的要求。

  随后,兴业证券进入华润视野。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搁浅。

  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华润放弃证券业开始进军信托业。

  2006年10月,华润以17.4亿元人民币的总代价获得深国投51%的股份,深圳国资委仍持有49%股权。华润通过一系列业务整合后,深国投 将脱离房地产、零售等非主业业务,主要致力于金融业务发展,成为华润的主要金融平台。2008年12月,深国投更名为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

  华润系在收编信托业的同时,又将并购战车驶向银行业。

  “ 华润的一贯做法是对收购企业全盘控制,收购珠商行也不例外,控股是首要条件。珠商行符合华润的收购要求,经营状况不佳,所以收购成本就不会太高。目前华润 也只能从小打小闹的收购开始,然后再做大,进而达到成立金融控股集团的目的。”华润高层向本报记者表示。华润对收购公司的选择有自己的标准:能够控股是首 要条件;公司高层及团队需认可华润的文化;当然该企业也需具备行业发展潜力。

  而郎咸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华润这个思维是非常危险的,实质上华润是想进入金融控股公司领域。我担心会步德隆后尘。类似的做法也存在于海尔、新希望、东方等集团企业。这会影响到国家金融的稳定,因为以我国现况而言,企业产融应彻底分开。”

  欲全盘接收珠商行

  珠海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12月,现下辖9家管理支行,51个营业网点,业务覆盖珠海市香洲、金湾和斗门三大行政区。在全国100多家城 市商业银行中,该行属于资产质量最差的“第六类行”。而银监会曾宣布,对于实施政策支持仍无法达标的“第六类”银行将考虑实施关闭措施。因而自2006年 以来,珠海市商业银行为“保牌”展开多轮引资谈判。

  “这次和华润的重组也是珠海市政府的意图,”珠海市经贸局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由珠海市金融办、人民银行珠海市中心支行、珠商行共同组成的股权转让项目组一直在积极物色买家。

  2007年3月,经过多轮谈判商定,中石油(0857.HK)总共出资30亿元控股珠海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后将持有86%的股份,但在2008年8月上报国资委审批时,由于国资委和财政部有异议,该项重组卡壳。

  不可否认的是,珠商行遇到的经营困难,可能让华润的收购成本大幅降低。业内人士揣测,华润的收购价格不会高于中石油当时商洽的收购价,原因是珠商行有约30亿元不良资产。所以可能收购价在20亿元人民币左右。

  “60系”人事布局浮出水面

  华润在开动并购机器的同时,也同时展开了新掌门宋林时代的一系列人事调整。并开始储备高级管理人才。

  原华润万家首席执行官陈朗被委任为华润创业执行董事及新董事总经理,接替陈树林的位置。华润创业主席宋林表示,委任陈朗这样的零售专才担任首席行政职位,对华创转型为领先的消费企业具有明确的策略意义。

  陈朗于2003年1月15日被任命为华润万家首席执行官,距2009年1月16日获委任华创董事总经理正好6年时间。陈朗在任期间,华润万家超市实现了扭亏为盈。

  “目前任三九集团CEO的乔世波将升任集团总经理,管理三家上市公司。三九集团总经理可能将由刘德军接任,但目前还没有宣布。”华润集团高层向 本报记者透露。而华润电力CEO王帅廷将被调任集团副董事长,则被内部解读为明升暗降、变相削权,其实华润电力的经营状况在华润集团中长期保持良好盈利贡 献,是“华润最赚钱的上市公司”。

  据内部人士透露,职位被提升的陈朗等人均属宋林嫡系,都有投资部工作经历。

  “企业文化的整合也是宋林最看重的,因此华润最近召集了31名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华润集团中坚力量进行培训,内部叫60班。由美国最著名培训 机构Hay(合益)集团为华润量身定做了专门的培训计划。”华润高层向本报记者透露。60班的成员均由集团的核心高层、一级利润中心的管理层或二级利润中 心的一把手组成。这些成员将会成为未来华润集团的核心管理层。

  2月27日下午,华润高级人才60班启动会在去年底建成的海南石梅湾艾美度假酒店启动。

  业内人士分析,华润在经历了对超市、啤酒等行业的收购及艰难整合之后,近期略显疲惫,现金流也不会太宽松。所以华润近两年的战略重点是构建相对完整的金融产业链,为金融控股集团做铺垫,以为日后的进一步扩张打造融资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6

股場放大鏡:UTC全購海灣控股有變數 歐陽風



2009-03-20  AppleDaily





 

中 國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全購滙源(1886)之後,滙源復牌,甫開市已跌回4元水平,即未公佈有關收購消息之前的股價水平,其後跌幅才逐步收窄。今次事件, 未知背後是否有政治角力因素存在,但對其他獲美資公司收購的國內公司而言,示範了何謂突發風險。去年12月初,海灣控股(416)宣佈獲美資公司聯合技術 (UTC)提出以每股現金作價3.38元,提出全購海灣控股已發行之股份,及以0.58元,收購可以按2.80元行使價購股的認股權,每股全購價較海灣當 時股價1.90元,有78%溢價,涉及的收購金額最多為19.27億元。

現價遠低於全購價

以上作價相當於07年往績PE 13倍及市賬率2.4倍,與滙源高價收購情況略有不同,另一分別則在於UTC本來已是海灣第二大股東,早年已持近兩成權益,在07年底以每股3.30元在 市場增持10%後,所持股權再增至29.03%,經過與大股東磋商大約8個多月,才獲大股東同意出售股權。相比之下,可口可樂所購滙源是初次洽購。不過, 買家是否原先已有持股並非最重要,問題是在反壟斷法之下,當局如何作出判決。UTC也是另一內地消防設備商中國消防(445)的第二大股東,大股東兼主席 江雄持股34.4%,UTC持29%,並於06年買入其購股權,由08年4月起,5年內可分段增持中國消防至51%,取代江雄成為最大股東。假如UTC最 終透過全購兩間公司並與國內本身業務整合,會有機會違反反壟斷法。中國的消防設備市場競爭情況、成熟程度等,外間所知並非太多,始終這是較冷門產品,故此 海灣現價2.46元仍遠低於全購價3.38元,正因風險唔細。歐陽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50

ST科龙重组三“叩关” 海信空调拟强化控股权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20/HTML_3U33SG85A7JP.html


“一切都在进行中,但影响重组进程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海信集团总裁于淑珉4月15日告诉本报记者。于淑珉一行是4月9日紧急赶到广东顺德科龙总部的,作为海信集团重组科龙“一号工程”的主负责人,这次她将在 顺德呆大约1个月时间,海信科龙(ST科龙000921.SZ)的重组提上了日程。

“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制定科龙的资产重组方案了”,于淑珉4月15日告诉记者,“具体事宜是由汤总(海信科龙董事长汤业国)为首的科龙管理团队来推进的。”

2007年3月,ST科龙推出股改对价方案时,其控股股东海信空调就已明确承诺:在ST科龙股改对价安排执行完毕后,将对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然而这一方案因“估价过高”被中国证监会否决。

2008年5月28日,ST科龙公布了经修改后的最新重组方案,标的资产预计交易价格从25.41亿元调低至16亿元,定向发行数量及价格也均双双下调,然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以及A股资本市场大幅下挫,ST科龙2008年7月暂停了重大资产重组。

海信科龙副总裁张明告诉记者,“双方将视市场和经济形势变化,择机重新确定重组方案。”

2009年4月9日,在于淑珉前往顺德的当天,海信科龙A股和H股同时停牌,称将在未来的30天内与海信空调协商重大重组事宜。

对于这次重组,海信集团方面是势在必得,然而并非最佳时机。据中华商务网统计,空调行业2008年下半年内外销销量同比下滑约20%,市场销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海信科龙年报也指出,“2008年第四季度科龙出口规模下降幅度远超预期。”

此外,准备注入科龙的海信空调和冰箱2008年度经营也出现了较大下降,“海信空调2008年出现了小额亏损。”海信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不过今年第一季度海信空调、冰箱的情况有所改观。

然而ST科龙管理层认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今年家电行业的经营环境依然十分严峻,已经在重组方案公布后未来的半年时间A股市场依然存在反复震荡的可能,“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目前还难说重组会成功。”于淑珉告诉记者。

对于公司重组的前景,张明告诉记者,“5月11日前公司会做出最新的重组预案,目前还在等审计机构出的海信空调2008年度的财务报告。”

他还指出,“在预案出来后还要出正式方案,之后便提交证监会审批,如果一点麻烦都没有到年底可能会完成重组,但是在提交方案后我们只有等待。”

其 实对于海信集团来说,在香港上市的科龙电器今年1月21日复牌后,海信空调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并不稳固,记者了解到,在完成股改送股后海信空调目前拥有 公司25.22%的股权。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中国华融资产分别持有9.94%和6.44%的股权,此外前大股东顾雏军还通过申银万国(香港)、中银香 港、国泰君安(香港)、第一上海证券、恒生证券等7家机构持有公司20.6%的港股。

对于海信空调来说,失去对科龙的控股权是难以承受的。

于淑珉告诉记者,“这次重组后,海信空调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就可以保持。”

对于海信集团来说,完成科龙重组显然是2009年其在资本市场的最大动作,但长远来看做好海外业务其最重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5

梁先生玩轉兩張殼(1)續篇-中盈控股(766)


早期分析過這隻股因公司有錢,大股東缺水,要用買礦拿走公司的現金。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4075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407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24/LTN20081224282_C.pdf


根據中期業績,公司仍有近2.1億現金。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25/LTN20090225213_C.pdf


另外配售新股,又集資約800萬大元,公司的現金達到約2.2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27/LTN20090227167_C.pdf


但是,收購因勘探報告未出而要展延,大股東因缺水,等不住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8/LTN200904281267_C.pdf

公司今日宣佈,他們收購梁先生一間離岸BVI公司Nice Think Group Limited,作價3億人民幣,公司會以1.8億的承付票據、及1.2億人民幣的無息可換股債支付,換股價為7.5仙,可換取18.18億新股,佔公司擴大後股本的58.53%。


而Nick Think Group將會參與一家股本原有50萬人民幣的的中國公司黑龍江中誼偉業經貿有限公司的750萬人民幣的增資計劃,將股本增至800萬。


而增資750萬中,Nick Think Group以注資520萬人民幣,取得黑龍江中誼偉業經貿有限公司65%股權,由公司支付,而其他兩位夥伴則向黑龍江中誼偉業經貿有限公司注入230萬人民幣,股權由100%減至35%。

黑龍江中誼偉業經貿有限公司在黑龍江有三個礦,主要產物以銅及黃金為主,其中兩個礦已經估值3億,但第三個礦未估值。如這些礦的估值在6億人民幣以上,作價會調高6,000萬人民幣,至3.6億人民幣,以發行多6,000萬人民幣無息可換股債支付。

從這個公告,可以看看這個礦的原本價值:
於二零零八年十月,賣方經由一位國內的共同朋友認識中國目標公司兩位現任股東以作私人投資目的。(greatsoup:私人cap水目的?)中國目標公司當時為一家國內民營企業並正找尋投資者。由於最初賣方認為於中國目標公司之潛在投資為個人投資,所以賣方並沒有第一時間將有關投資介紹予本集團。雙方展開磋商後,賣方開始進行了有關中國目標公司之盡職審查,包括

(i)需令中國目標公司變成一家中外合資擁有的合資公司之多種程序及批准;及(ii)
該等目標礦點之合法性及業務潛力。經過賣家進行滿意的盡職審查及與中國目標公司之現任股東進行商討後,香港目標公司在二零零九年三月與中國目標公司簽訂有關認購協議。


根據獨立中國估值師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八日編製之估值報告,於二零零八
年十一月三十日中國目標公司之估值為約人民幣 282萬元。認購中國目標公司 65%權益之代價是以認購前之中國目標公司估值為人民幣 280萬元為最後釐定基礎。


經香港目標公司注入人民幣 520萬元於中國目標公司后,中國目標公司之估值將為總值人民幣 800萬元及香港目標公司將獲取中國目標公司 65%權益。於簽訂有關認購協議後,賣方開始為中國目標公司尋找潛在投資者。本集團並不是賣方覓得之唯一潛在投資者。(greatsoup:仲有更大條水魚?)

賣方於二零零九年四月提供有關中國目標公司之資料予本集團。於評估中國目標
公司資料後,董事會認為該等目標礦點具有發展潛力。因此,本公司向賣方提出收購中國目標公司之權益。經賣方與本公司根據一般商業條款按公平原則磋商釐定後,雙方同意以獨立估值師估算第一目標礦點及第二目標礦點作為基礎,以釐定收購之代價。


...


董事會注意到賣方於目標集團估計投入之成本為約 120萬港元。董事認為該數字僅為彼等考慮的其中一個因素,而該數字未必能反映目標集團之真正投資價值。誠如上文「代價」一段所載,由於


(i)代價乃經獨立評估師之評估而進行之商業磋商後釐定;(ii)本集團有機會涉足中國貴金屬市場,並拓展本集團之收入基礎;


及(iii)人民幣3 億元之代價(相當於約 340, 900,000港元)(可予調整)較有關第一目標礦點及第二目標礦點所需估值(收購協議中其中一項先決條件)至少折讓 7%及第三目標礦點之勘探權估值仍未進行,董事會認為代價為公平公正。


greatsoup:


總結而言,大股東以120萬大元注入公司,但能夠稍後以其他方式拿回,然後以3億-3.6億代價注入上市公司,其中的1.8億人民幣現金代價,加上520萬的注資,即約2.05億港元,幾乎是公司所剩下的現金,可見大股東拿空氣換走公司現金的目的非常明確。


剩下可換股債的股票可以令他加強控制權,或是直接地在市場沽出,又或是配股,亦可以拿到錢,視乎他想不想繼續當上市公司當提款機而定,不過應該都是三者兼行居多。


而在這次收購成功以後,前一次的河北礦收購應該失敗,因為目的已經達到。


此後的股價方向極大機會先少少向北,然後持續向南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9

貼中-中盈控股(766)


原本想寫一篇中新地產的,誰知系統沒save我的文章,結果全部遺失。現在拿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代替。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7579


之前都有講過中盈控股近來的收購是為取消之前的收購。


....


總結而言,大股東以120萬大元注入公司,但能夠稍後以其他方式拿回,然後以3億-3.6億代價注入上市公司,其中的1.8億人民幣現金代價,加上520萬的注資,即約2.05億港元,幾乎是公司所剩下的現金,可見大股東拿空氣換走公司現金的目的非常明確。


剩下可換股債的股票可以令他加強控制權,或是直接地在市場沽出,又或是配股,亦可以拿到錢,視乎他想不想繼續當上市公司當提款機而定,不過應該都是三者兼行居多。


而在這次收購成功以後,前一次的河北礦收購應該失敗,因為目的已經達到。


此後的股價方向極大機會先少少向北,然後持續向南也。

....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1/LTN20090511725_C.pdf


今日公告稱,取消之前收購,之前集資的錢用來應付新收購。


相信拿走公司的錢計劃不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25

中保国际并购民安控股 “太平系”整合启动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26/HTML_0XA851NC8QU0.html


中国保险集团的全方位、大规模资源整合正拉开序幕。

5月上旬,保监会批准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保控股”)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而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香港中保”)正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因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复杂的集团架构,未来的太平保险集团将怎样整合这些涉及海内外、多类型业务的众多公司主体,将以怎样的新面貌示人,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5月25日,中保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966.HK,下称“中保国际”)和民安(控股)有限公司(1389.HK,下称“民安控股”)发布联合公告,称中保国际计划收购民安控股47.8%的股权,并可能随后将其私有化,昭示着太平保险集团的资源整合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10换1购民安控股

中保国际和民安控股同为香港中保的控股子公司,也是香港中保20家子公司中仅有的两家上市子公司,两公司在香港中保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中保国际于2000年6月29日在联交所主板上市,香港中保持中保国际53.9%股份,其余为公众所持有。

中 保国际的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其业务分为四类,由不同的独立附属及联营公司经营:全球性再保险业务由全资附属公司中国国际再保险公司经营;寿险业务由直接 控股占比50.05%的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经营;直接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由占40.025%权益的联营公司太平保险公司从事;其他业务包括资产管理及再保险经 纪,分别由全资附属公司——中保集团资产管理公司和华夏再保险顾问公司从事。

与此同时,太平人寿还分别持有太平养老和太平资产管理60%和50.1%股份,居控股地位。

由此可见,香港中保在内地的主要业务都通过中保国际控股的几家公司完成。

而 民安控股成立于2006年9月5日,作为中保控股的控股子公司于2006年12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其股东包括香港中保、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保国际和持股公众,中保国际、香港中保和汶豪(香港中保投资平台)分别持有民安控股已发行股本的 3.54%、47.78%和0.02%,长江实业持有20.96%。

民安控股的主要资产是香港民安保险公司,香港民安保费收入位居香港财产保险公司第五位,为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客户提供包括汽车险、财产险,、责任险,、水险以及意外及健康险等财产保险业务。

根据公告,中保国际对民安控股的收购将以非现金方式达成。中保国际向母公司香港中保收购民安控股47.8%股份,代价是每10股民安股份由1股中保国际新股支付,涉及1.39亿股中保国际股份。

收购完成后,中保国际持有民安控股股份将由3.54%增至51.34%,按中保国际4月30日停牌前收市价13元计算,相当于每股民安控股股份约1.3元价值,即较同日民安停牌前收市价0.9元溢价44%,相当于民安控股去年底账面净值的1.1倍。

在此之后,中保国际计划进一步全面收购民安控股,按照时间表,如果进展顺利,民安控股将于2009年第四季度在香港联交所摘牌。

全面收购的条件同样是每10股民安控股股份可换1股中保国际新股份,即民安私有化作价相当于每股约1.31元,仍低于两年多前民安上市时的招股价1.88元。全部收购后,中保国际有意将其股份买卖单位由1000股改为200股。

在5月25日召开的记者会上,中保国际总裁兼执行董事吴俞霖表示,私有化民安控股一事,已透过独立财务顾问美林(亚太)于发表公告前通知长江实业,并已向证监会提交申请豁免长实为非一致行动方,让其可于私有化民安第二阶段交易中,即中保国际向母公司完成收购约48%民安股份后,长实可于全面收购要约,法院会议及股东会上投票。

“我们有信心私有化议案最终可获通过。”吴续称。

他还表示,收购可以创造双赢局面,民安控股目前的流动性低,经转为中保国际股份后,可以得到提升,而民安财务实力强劲,2006至2008年在港偿付比率超过1000%,也有助于中保国际偿付比率获得提升。

公告显示,预期新发行中保国际股份相当于目前已发行股份增加19.7%,将民安控股投资换为中保国际投资,相当于用弱流动性换取较强流动性,去年中保国际和民安控股的日成交额分别为3429万港元和267万港元。

受 累资本市场,中保国际业绩从2007年盈利超15亿港元,滑落到2008年亏损近3亿港元。2008年中保国际承保保费及保单费收入由2007年的 179.34亿港元大幅增至250.038亿港元,同比增长39.4%,然而受投资收益大幅下降、旗下子公司加速扩张及天灾导致赔款支出增加等因素,中保 国际2008年综合亏损近3亿港元。

5月25日,民安控股暴涨45.56%,以1.31元收盘,中保国际也上涨了8.46%。

对于中保控股的更名,中保国际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宋曙光表示,日后中保国际整体品牌或会考虑跟随母公司进行更改,但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整合太平和民安

收购对双方的影响更直接的反映在两家财险公司的资源整合上。

公告显示,公司合并后将打造出一个更大的平台,新公司将因此得以在香港及大陆的财险、寿险及再保险领域实现扩张,而此前中保国际和民安控股在国内的财产险业务此前分别由附属的太平保险和民安中国经营。

民安控股的全资控股子公司民安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亿港元,业务范围包括各种财产保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及再保险业务等。

民 安中国前身为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于1982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是首家获准在中国境内经营的在港中资保险公司,2004年获保监会批 准改制为全国性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总部设于深圳,2006年民安中国经财政部和保监会批准,正式确认为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企业性质,按中资保险公司身份进行 管理。

太平保险于2001年12月20日全面恢复中国境内财产险业务,属于业务增长稳健、盈利能力较强的中资财产保险公司,其股东包括中保 国际、中保控股和中国工商银行所属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中保国际和中保控股分别持有太平保险50.05%和42.02%的股份。

2008年,太平保险和民安中国分别获得保费收入42.61亿和9.4亿元,占1.74%和0.38%市场份额。

吴俞霖表示,收购的目的是提高中保国际在中国财产险市场上的整体竞争优势,香港中保过去要将精力注于两家公司,今后将着重于在中国财产险市场的整体发展策略上,收购可以产生协同效益,令成本大为缩减,并扩大业务规模。

公告显示,两家公司的 各自扩张对母公司而言都是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投入,今后,太平保险将重点强化其作为中国境内综合性、业务多元化的财产保险公司的定位,以实现在各分 销渠道,包括代理人、经纪人、银行保险等渠道的多元化均衡增长,加快实现规模经济;而民安中国将利用太平保险已建立的全国性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络以及两家公 司整合后的后援支持平台,专注于在中国建立全流程的直销运营模式。

太平保险已建立的全国性查勘、理赔系统可直接为民安中国所用,并可以更好的开展交叉销售。

“我们相信整合后,有利于寿险及财险业务交叉销售,业务网络遍布全国23个省,将整合后勤资源,提升资本运作效率,并期望透过共保分散风险,以降低整体赔付比率,提升承保效益。”吴俞霖表示。

公告称,民安中国充足的资本金也将更高效的发挥作用,太平保险和民安中国将可以进一步开展再保险业务合作,太平保险可以把承保的业务分保给民安中国。目前太平保险的注册资本金为13亿元。

2006至2008年,香港民安和民安控股的偿付能力比率分别高达1,000%、2,387%,1,721%和2,629%、1,841%、461%。

“如果两家公司合作,还可以通过共保安排,共同参与大型财产保险和工程保险竞标,提高他们的议价能力和谈判能力。”一业内人士称。

以去年两间公司的基础计算,公司合并后,财险业务保费收入合计达68亿元,当中86%来自内地,14%来自香港,经整合后集团财险业务中国可排名前10位,在港则可排名首5位。

对于民安上市短短两年多,就被安排私有化,吴俞霖表示,是由于两年前未能预计民安旗下民安中国以及中保国际旗下太平保险两者均快速发展。

内地财产险行业人士表示,太平和民安的整合将会对目前国内势头较猛的财险第二集团军造成威胁,尤其是那些此前只关注规模,而忽视技术基础的。

“但是毕竟两者独立经营多年,真要实现整合的初衷还需要很长的磨合期。”该人士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