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貴州貴安新區試點大數據精準扶貧運營管理

大數據正在精準扶貧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日,在精準扶貧--大數據背景下的雙創實踐專業論壇上,貴州省貴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黃家耀稱,貴安新區現正在與省大數據辦合作,在新區試點大數據精準扶貧運營管理。

他認為,過去“大水漫灌”式的扶貧不是精準扶貧,不能動態管理。

目前,貴安新區正在通過前述試點合作,以大數據貫穿識別、決策、匹配、幫扶、管控、精準扶貧的全過程,通過系統及時準確的掌握新區貧困人群的數量、貧困程度和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類型的貧困對象對癥下藥。這樣有利於為政府科學制定扶貧政策提供數據支撐。

黃家耀舉例稱,最近處理的一個貧困對象脫貧,就是通過大數據了解到他的孩子就讀免費師範大學,教育負擔減輕才脫貧的。還有,政府也通過APP軟件清楚的了解到貧困戶從哪些項目中能夠收入多少,全年的總收入有多少,“大數據能夠非常精準的反映這些情況”。在電商扶貧方面,大數據也發揮著很大作用,因為農民能夠通過看數據了解到全國的農產品市場價格信息,就會以此來調整種植結構,按照市場規律來種植,保證市場銷售。

貴安新區於2014年1月正式獲國務院批複成立,成為第八個國家級新區。今年5月獲批成為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新區成立之前,15萬人口中有7485人貧困人口,88個行政村中有17個貧困村。不過,到2015年年底,已經基本實現了7000多人全部脫貧,17個貧困村全部脫帽。黃家耀說,今年準備接受第三方的評估。

對於從今年開始的扶貧工作,貴安新區決定以更高標準進行脫貧。

根據貴州官方網站,貴安新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將新區的貧困人口可支配收入標準,由原來的2300元/年提高為現在的6000元/年。這遠高於中央和省2015年確定的貧困人口可支配收入標準2986元/年。

黃家耀稱,按照新的脫貧標準,通過最近的摸底調查,現在新區有213戶貧困戶,6287人還沒有達到,這是現在貧困的現狀。對於今後的扶貧工作,他提到,今年實現高標準的脫貧,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小康,到2020年實現全域的初步現代化。要通過算賬來精準脫貧。對每個貧困戶6000元收入的構成,要算得清清楚楚。

本次論壇是“創響中國”貴安站巡回接力活動的組成部分。“創響中國”巡回接力活動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科協發起,旨在在全國範圍內傳播雙創理念,激發全社會雙創熱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76

湖北一官員受賄68萬掏9萬扶貧 被從輕處罰

記者29日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人民檢察院獲悉,經該院立案偵查並提起公訴的巴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原局長稅世春,一審以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稅世春在受賄後,支付部分錢款用於扶貧,以及存在立功、悔罪、退繳非法所得等表現,因此獲得從輕處罰。

檢察機關指控,被告人稅世春在擔任巴東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巴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期間,利用職務便利非法收受工程承包商譚某、陳某、鄔某人民幣共計68萬多元(其中10萬元已上繳所在單位),為譚某、陳某、鄔某承建的相關工程在施工現場協調、工程建設監管、資金撥付等方面提供幫助。

稅世春在收受上述賄賂款後,於2012年至2014年期間給巴東縣沿渡河鎮楓木村、天池村、大支坪鎮茅茸河村、野三關鎮水田壩村支付扶貧幫扶資金9.5萬元;2014年10月21日給其所在單位工會成立的羽楊俱樂部支付4萬元活動經費。偵查過程中,稅世春揭發檢舉巴東縣原副縣長薛某(另案處理)的犯罪行為,經查證屬實,有立功表現。2015年7月20日稅世春主動向巴東縣紀委退繳贓款47萬多元。

法院審理後認為,稅世春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多次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數額巨大,其行為構成受賄罪。稅世春檢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並提供重要線索,經查證屬實,有立功表現,可以對其從輕或減輕處罰。歸案後,稅世春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有悔罪表現,依法可以從輕處罰。稅世春在案發後主動退繳了大部分違 法所得,可以酌情從輕處罰。稅世春收受的賄賂款中有部分用於公務支出和社會捐贈,可酌定從輕處罰。對稅世春已及時上交到所在單位的10萬元,不屬於受賄,不應計算在受賄數額內。

綜上,巴東縣人民法院一審以受賄罪判處稅世春有期徒刑2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對其違法所得人民幣58萬多元,予以追繳,上繳國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160

資產收益扶貧:能否改變“富饒的貧困”

作為一種創新的扶貧開發方式,資產收益扶貧正在多地探索。但這種整合扶貧資金和資源的做法,也對村莊結構和治理機制產生沖擊和影響。資產收益扶貧能否改變貧困地區“富饒的貧困”難題,仍是一道待解的題。

10月17日是我國第三個扶貧日,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華中師範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聯合發布《中國精準扶貧發展報告(2016)》(下稱《扶貧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大規模的開發式扶貧,近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截至2015年,全國還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國農民平均水平,其中還有2000多萬全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將通過實行社保政策兜底。

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民族自治區貧困縣有341個。攝影/章軻

《扶貧報告》介紹,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民族自治區貧困縣有341個,這些國家級貧困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且多集中於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邊疆地區。這些地區人口少,自然資源卻相對豐富。以民族地區為例,耕地面積、草原面積、森林面積、林木蓄積量、水力資源蘊藏量分別占全國的42.7%、75.0%、42.2%、51.8%、66.0%。貧困村可將公共自然資源納入資產收益扶貧之中,例如,將水電資源、風能資源、礦產資源等以入股方式獲得資產收益。

民族地區主要自然資源從絕對占有量來說,在全國的比重都很高。而且,無論自然資源綜合優勢度、人均擁有量還是總豐度,民族地區都排在全國前50%以內,西藏、內蒙古、青海、新疆和雲南排在前5名。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卻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出現“富饒的貧困”局面。

《扶貧報告》介紹,自1986年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地開展扶貧開發工作以來,我國探索了大量扶貧脫貧的方式方法和機制路徑。除了產業扶貧、轉移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扶貧、救濟式扶貧、生態扶貧外,還逐步形成了資產收益扶貧的新路徑。

資產收益扶貧是將自然資源、公共資產(資金)或農戶權益資本股份化,相關經營主體利用這類資產產生經濟收益後,貧困村與貧困戶按照股份或特定比例獲得收益的扶貧項目。目前已有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廣西、黑龍江、陜西等省份開展“資產收益扶貧”制度探索。

《扶貧報告》介紹,涉農資金雖然從總體上促進了農業、農村的發展,但具有支出結構偏差和整體利用效益不高的特點;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和項目也存在瞄準偏離和精英俘獲的困境。因此,如何統籌使用涉農資金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服務於中央的精準扶貧戰略,瞄準貧困人口,讓貧困人口真正受益,需要在實踐中探索新的扶貧開發模式。資產收益扶貧即是在此背景下探索的新方式之一。

資產收益扶貧是扶貧開發新模式,目前各地在實踐中零星探索,還沒有固定的模式。

有學者以資產入股合作社為例,認為資產收益扶貧有三種辦法:一是將投入合作社的國家財政專項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全部或部分量化給被識別的貧困農戶,貧困農戶享有資產產生的收益;二是鼓勵合作社積極承擔起社會扶貧的責任,將以往財政資金產生的收益或自有資金拿出來,以配股、捐股等形式保證其享有獲得相應資產收益的權利;三是鼓勵喪失勞動能力和自身耕作效率低的貧困農戶將土地托管流轉或以入股的形式交由合作社統一經營,貧困戶獲得相應的資產收益,帶動貧困農戶增收。

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出臺的《廣西脫貧攻堅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操作指南》,將資產收益扶貧的模式劃分為公共自然資源入股收益模式、農戶和村集體自有資源或權益入股模式、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入股經營的模式、財政扶貧資金實施的項目形成資產交由主體經營的模式與扶貧小額信貸資金入股經營的模式。

《扶貧報告》稱,財政資金入股收益扶貧中,產權、股權和收益分配機制直接影響到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直接利益。例如,黑龍江省要求專項扶貧資金補助建設項目形成的固定資產,按投資比例確定資產份額;扶貧部分的資產所有權歸貧困村集體;經營權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盈余分配權歸貧困戶和新型主體。貧困戶穩定脫貧後,盈余分配權歸村集體和新型主體。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個資產收益扶貧項目——嘉禾縣扶貧產業園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運作模式,收益分配方式為貧困戶占收益的65%,合作社占收益的25%,貧困村占收益的10%。

此外,一些地方也出臺了類似的政策。例如,湖北省在精準扶貧中要求探索建立扶貧資源資本化投入機制,推行農村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改革試點,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村民住房財產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抵押試點。鼓勵貧困戶按照量化到戶、股份合作、保底分紅、滾動發展的原則,抱團入股參與企業、合作社生產經營,最大限度釋放貧困村貧困戶的資產潛能,增加貧困戶的資產收益。

甘肅省鼓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貧困戶以土地、資金、設施設備參股等方式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將分散弱小的貧困戶納入現代產業體系,建立健全“利益捆綁、責任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貧困戶在參與中增收,在增收中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扶貧報告》稱,就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而言,2016年補助地方資金規模達到660.95億元,比上年增長43.4%。中央試點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資金和資源輸入貧困縣和貧困村莊。從資產收益扶貧的角度來看,必將有一部分扶貧資金註入農民合作社、企業,也將有部分農戶資源入股農民合作社,形成項目資產。

為了保證貧困戶能夠獲得相應的股權及收益,中央要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資形成的資產可由村集體、合作社或其他經營主體統一經營。《扶貧報告》認為,“這樣,扶貧資金和資源將變為‘公司化’的經營實體,這種‘公司化’的傾向和本土的村莊管理交匯在一起,必將對村莊結構和治理機制產生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扶貧報告》同時表示,資產收益扶貧中部分農戶通過資源入股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收益,增加相應的收入,但也可能對部分農戶的積極性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資產收益扶貧中應該關註如何激發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和參與性,在產業發展鏈條中增強利益聯結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72

“窮山惡水”變“金山銀山” 扶貧村村民每月增收共達千萬

同樣的山水,過去是“窮山惡水”,如今卻是“金山銀山”。

“一腳踏三縣”的萬隆村,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石壕鎮南部,毗鄰貴州桐梓、習水,距綦江城區100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是綦江區最偏遠、海拔最高的村莊。因為基礎設施落後,自然條件惡劣,曾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如今,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重慶香格里拉”。

萬隆村李公壩全景

鮮花小鎮的轉型

群山環抱的萬隆村,固然跟外界溝通不便,但也恰好造就了境內的良好生態,鄉村的優勢資源也被逐步挖掘出來,境內有“五山十水三十六洞天”、萬畝“高山生態草甸”花壩、“世外桃源”李公壩,四季鮮花盛開的香山花谷等富有特色的景點。再加上森林覆蓋率高,海拔較高,夏季涼爽氣候宜人,自發到村里避暑的重慶主城居民越來較多。

本來有著優質的旅遊資源,但是村民卻“守著金山”過窮日子。

之前,村里有3座煤礦,壯勞力大多到礦里上班,留下老弱婦孺在家里務農。後來,煤礦陸續關停,生計成為萬隆村村民的一大難題。由於這里又遠又窮,不少姑娘都嫁到了外地,年輕人也都外出打工。據官方統計,萬隆村全村1725人,2013年人均收入僅有4217元。

2014年,萬隆村被確定為全市重點扶貧村,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開始打造高山休閑旅遊名村。當年底,以“花開雲端,和美萬隆”為主題,區政府開始打造萬隆鮮花小鎮,要把煤炭村變成旅遊村。

要發展旅遊產業,基礎設施是短板,特別是道路交通。針對這樣的老大難,近年來萬隆村新建及擴建公路54公里,將以前那條顛簸泥濘的鄉村公路改造成柏油馬路,從高速公路口直達村中。道路暢通後,“窮山惡水”變成了“金山銀山”,優美的環境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使得村民自發建起的農家樂生意異常紅火,同時也帶動了“後備箱經濟”,因為遊客離開時,車的後備箱一般都會裝滿鄉村土特產品。

遊客在漫山遍野的鮮花中拍照留影

為讓“鮮花小鎮”名副其實,據介紹,今年,萬隆村又種植了大量高山玫瑰、羽扇豆、波斯菊、向日葵等,僅花種就用掉了1500公斤。一到花季,讓遊客流連忘返。

鄉村旅遊產業帶動脫貧

如今,高山休閑旅遊名村,已經成為萬隆村一張最響亮的名片。區扶貧辦也明確將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作為萬隆村產業精準扶貧的舉措。於是,萬隆村引進重慶渝商旅業集團有限公司開發花壩旅遊度假區,投入數千萬元改善基礎設施和旅遊配套設施。

在夏季,重慶主城區的氣溫越高,花壩的旅遊就越火爆。因為較高的海拔,使得這里夏天氣溫低,而且這里有千畝格桑花、500畝的向日葵、一條溝的玫瑰花。周末時節,前來賞花、露營的遊客就有兩三千人。近年來萬隆村連續舉辦的花壩露營旅遊季,自駕車輛也是連續突破6萬臺次,年接待遊客超過20萬人次,其中單日遊客接待最大量2萬余人。

遊客用相機記錄美麗的景色

蜂擁而至的遊客,更是為村民脫貧開辟了新路。外出務工的村民也紛紛回來,因為在他們看來,在外打工不如回家種玉米、開農家樂。比如2014年回家鄉發展的穆世華,以前在市區打工,回來後投資近60萬經營農家樂,淡季外出務工,旺季就經營農家樂,生意興隆時還需要請三四個人幫忙。

據了解,萬隆村里因旅遊業發展致富的村民約占全村人口1/3,其中37戶建卡貧困戶因此脫貧。村民通過把家里的土地流轉給景區、在景區務工、在景區周邊開設農家樂、銷售農特產品,在旅遊旺季,全村村民每月增加的收入能超過千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834

江西:巡视利剑直指扶贫领域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464

“对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第九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不得用于下列开支’,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如存在上述问题,就是违规。”这是9月21日江西省审计厅审计处处长刘功滨,为省委8个巡视组的190多成员进行扶贫领域专项巡视前辅导的一个镜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江西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省纪委副书记肖德福说,为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问题搞清楚,增强震慑力,发挥利剑作用,巡视进驻前邀请了省扶贫和移民办、省审计厅、省财政厅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进行授课辅导,并梳理了被巡视地方的有关问题线索。“此举为的是在专项巡视时能直奔主题,冲着具体的人和事去。”肖德福表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在脱贫攻坚方面领跑”的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确保全省五年决战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江西省委在今年8月实现巡视“全覆盖”任务后,又决定在省委换届前开展一轮巡视,重点对石城、永新、兴国等25个贫困县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视。

据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章康华介绍,江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目前仍有25个贫困县,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扶贫脱贫任务艰巨繁重。本轮专项巡视围绕到2018年实现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脱贫目标,主要了解和查找县级党委、政府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脱贫攻坚任务的摆位情况。看县级党委、政府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和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工作基本方略,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等决策部署,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首要位置情况;党委、政府是否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党政主要领导是否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是否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是否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看县级党委、政府是否做好精准识别、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是否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财力物力和各类资源,放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是否有效实施十大扶贫工程,切实提高扶贫工作质量,加快精准脱贫步伐。

脱贫攻坚任务的进展情况。看脱贫时间表和各项任务进展情况,是否能按推进计划如期完成,比如,2015年完成情况,2016年实施进展情况,是否为2017年、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看减贫任务完成情况,特困群体脱贫情况,精准退出情况等;特别是贫困摘帽、脱贫、减负、精准退出的工作质量、效果以及社会各界和干部群众的认可度,是否存在贫困识别、退出严重失实、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和“被脱贫”等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其他突出问题。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在落实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过程中是否存在政治责任不落实问题;是否存在失职渎职,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等问题;是否有侵占挪用扶贫资金,违规安排扶贫项目行为等问题。

据了解,去年以来,江西省严明纪律保障脱贫攻坚战有序推进,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467件,立案956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76人,移送司法机关87人;因履职不力、“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问责172人,组织处理121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58

用扶貧資金給村組幹部發“辛苦費” 涇陽6名村幹部被查處 3名扶貧幹部被問責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856

國家補助每戶7500元扶貧資金,到每戶村民手里卻只有500元,其余的7000元都被村幹部截留用於集體開支,甚至用來給村民小組長發“辛苦費”!陜西省涇陽縣安吳鎮馬家村包括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在內的6名黨員日前被查處,縣扶貧辦3名相關負責人被問責。

今年8月22日,涇陽縣紀委調查組人員在安吳鎮馬家村排查扶貧領域侵害群眾利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時,發現該村存在截留挪用扶貧資金問題。經查,該村村幹部截留了縣扶貧辦2014年、2015年的蔬菜大棚保溫簾和貧困戶養雞產業扶貧項目資金,共計45.1萬元,已挪用10.35萬元用於村里各項支出,各村民小組長每人還領取了1000元的辛苦費。

最終,經縣紀委常委會研究決定,給予該村黨支部書記劉建華黨內嚴重警告處分,給予原村委會主任及4名村民小組組長黨內警告處分。追繳的45.1萬元違紀資金上繳縣財政。同時,對縣扶貧辦實施問責,給予縣扶貧辦主任黨內警告處分,給予縣扶貧辦分管項目領導及具體工作負責人員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99

【周年特刊】福建產業扶貧:借助豬、雞和小吃的價值

農戶只需投入非常低的成本,通過在家門口種植飼料,每年就能增加1萬元左右的收入。從今年3月開始,嚴龍槐豬養殖場通過實行槐豬“托養”,已幫助5戶貧困戶成功脫貧。

以上是福建產業脫貧的一個例子。

福建省扶貧辦負責人李岱一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福建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性舉措,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鼓勵和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模式與貧困戶聯動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

來自福建省扶貧辦的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該省扶貧開發對象從140萬人減少到2015年的45.2萬人,農村地區貧困人口發生率已由2010年的5.42%下降到2015年的1.65%。

家門口的產業扶貧

上述養殖場位於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竹嶺村,其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的扶貧方法是,由養殖場免費提供豬苗,每個貧困戶每年認養30頭槐豬,鎮掛鉤幫扶幹部幫助貧困戶解決青飼料種苗(地瓜苗等)和種植技術指導,農戶則負責種植青飼料提供給養殖場作拌料餵養,經過9~10個月的養殖後可以出欄,銷售則由福州大金槐豬銷售有限公司負責。

也就是說,雖然是“托養”,但貧困戶並不需要親自養豬。而30頭槐豬所需的青飼料種植面積只需一畝地,成本也低。

“我們本地的上杭槐豬是農業部第一批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的豬種,市場價比較高。”養殖場的負責人說,“我們將銷售營利部分,按30斤出欄槐豬肉價的數額返利給貧困戶,每托養1頭槐豬可增收400元,每戶貧困戶全年就能增收1萬元左右。”

養殖場的上杭槐豬

關於產業扶貧,第一財經記者在走訪時看到,有些是直接在村里辦企業,吸收貧困勞動力就業。上杭縣眾發蔬菜專業合作社基地直接從當地招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在基地農場田間地頭從事簡單的蔬菜種植,實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同時,合作社在種植技術指導、生產物資供應、銷售渠道等多方面進行技術幫扶,解決貧困戶種植難題。

針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上杭縣眾發蔬菜專業合作社基地,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土地托管,建立掛鉤貧困戶資產性收益機制。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財政專項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項目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給貧困戶,在年終盈余返利分紅時,最大限度優先分配貧困戶,讓貧困戶享受土地資源收益,增加收入。

還有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小額扶貧信貸政策幫助貧困戶搞種養殖發展生產。福欣牧業公司蘇家坡村貴妃雞養殖基地邀請附近村5名意向養殖合作的貧困戶來參觀學習,傳授雞棚搭建的選址養雞技能。基地以最優價錢給貧困戶提供貴妃雞種苗,免費技術指導和經驗傳授,貧困戶則通過小額扶貧貼息貸款籌集啟動資金,負責養好雞,產品由福欣牧業公司包銷,年均收入在2萬~3萬之間。

“我們要幫助貧困戶因地制宜確定產業發展項目,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農家樂’、林下經濟等特色產業,做到每個貧困戶都有1個以上增收脫貧項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李岱一說。

提升貧困戶就業創業能力

羅上海年近半百,是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淮陽村村民,2011年的一場大病,使他不僅花光所有積蓄,還欠下外債。好不容易治好病,他的身體卻垮了,幹不了體力活,一家4口全靠妻子在外打零工賺錢過日子,十分貧困。

在第一財經記者見到羅上海時,他沒有預想的那樣愁容滿面,因為“寧化客家小吃培訓中心”讓他有了重新找到工作的希望。“我現在已經會做勺子粉、燒賣、兜湯了,我想學好後就去打工,我的身體可以承受,家里也能減輕點負擔。”

2012年初,寧化縣委、縣政府為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自主創業、帶動就業,決定發展寧化客家小吃產業。至今,培訓中心共開辦培訓班158期,培訓學員8747人,開辦寧化客家小吃店3023家,帶動從業人員9166人。其中,培訓貧困學員752人,占學員總數的8.6%,貧困人員開店167家,帶動430戶貧困戶約1500個貧困人口脫貧。

第一財經記者從羅上海口中得知,培訓中心是免費培訓、免費吃住、免費發放中式烹飪初、中級《職業資格證書》,且貧困人員免健康證體檢費,並優先推薦貧困學員就業。

圖為小吃培訓中心的老師在教課

據培訓中心負責人介紹,現在已有兩個公司願意長期招收貧困學員,保證有需求就業的貧困人員就業。

李岱一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除了創新扶貧模式,通過“雨露計劃”等技能培訓,提升貧困戶就業創業能力,也是福建省開展產業扶貧的重要內容。“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600萬元專項資金,連續4年每年培訓貧困勞動力2萬人次,經過培訓的貧困勞動力95%以上實現了就業創業。”

不只是福建,目前我國許多省份都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因為產業扶貧不僅能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戶收入,而且增強了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根據《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披露的最新貧困人口數據,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還有832個貧困縣、貧困人口達5575萬人。

對此,我國政府提出,通過產業扶持,幫助有勞動能力和生產技能的3000萬貧困人口脫貧。通過轉移就業,幫助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通過易地搬遷,幫助“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約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範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64

福建產業扶貧:借助豬、雞和小吃的價值

農戶只需投入非常低的成本,通過在家門口種植飼料,每年就能增加1萬元左右的收入。從今年3月開始,嚴龍槐豬養殖場通過實行槐豬“托養”,已幫助5戶貧困戶成功脫貧。

以上是福建產業脫貧的一個例子。

福建省扶貧辦負責人李岱一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福建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性舉措,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鼓勵和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模式與貧困戶聯動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

來自福建省扶貧辦的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該省扶貧開發對象從140萬人減少到2015年的45.2萬人,農村地區貧困人口發生率已由2010年的5.42%下降到2015年的1.65%。

家門口的產業扶貧

上述養殖場位於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竹嶺村,其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的扶貧方法是,由養殖場免費提供豬苗,每個貧困戶每年認養30頭槐豬,鎮掛鉤幫扶幹部幫助貧困戶解決青飼料種苗(地瓜苗等)和種植技術指導,農戶則負責種植青飼料提供給養殖場作拌料餵養,經過9~10個月的養殖後可以出欄,銷售則由福州大金槐豬銷售有限公司負責。

也就是說,雖然是“托養”,但貧困戶並不需要親自養豬。而30頭槐豬所需的青飼料種植面積只需一畝地,成本也低。

“我們本地的上杭槐豬是農業部第一批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的豬種,市場價比較高。”養殖場的負責人說,“我們將銷售營利部分,按30斤出欄槐豬肉價的數額返利給貧困戶,每托養1頭槐豬可增收400元,每戶貧困戶全年就能增收1萬元左右。”

養殖場的上杭槐豬

關於產業扶貧,第一財經記者在走訪時看到,有些是直接在村里辦企業,吸收貧困勞動力就業。上杭縣眾發蔬菜專業合作社基地直接從當地招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在基地農場田間地頭從事簡單的蔬菜種植,實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同時,合作社在種植技術指導、生產物資供應、銷售渠道等多方面進行技術幫扶,解決貧困戶種植難題。

針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上杭縣眾發蔬菜專業合作社基地,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土地托管,建立掛鉤貧困戶資產性收益機制。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財政專項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項目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給貧困戶,在年終盈余返利分紅時,最大限度優先分配貧困戶,讓貧困戶享受土地資源收益,增加收入。

還有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小額扶貧信貸政策幫助貧困戶搞種養殖發展生產。福欣牧業公司蘇家坡村貴妃雞養殖基地邀請附近村5名意向養殖合作的貧困戶來參觀學習,傳授雞棚搭建的選址養雞技能。基地以最優價錢給貧困戶提供貴妃雞種苗,免費技術指導和經驗傳授,貧困戶則通過小額扶貧貼息貸款籌集啟動資金,負責養好雞,產品由福欣牧業公司包銷,年均收入在2萬~3萬之間。

“我們要幫助貧困戶因地制宜確定產業發展項目,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農家樂’、林下經濟等特色產業,做到每個貧困戶都有1個以上增收脫貧項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李岱一說。

提升貧困戶就業創業能力

羅上海年近半百,是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淮陽村村民,2011年的一場大病,使他不僅花光所有積蓄,還欠下外債。好不容易治好病,他的身體卻垮了,幹不了體力活,一家4口全靠妻子在外打零工賺錢過日子,十分貧困。

在第一財經記者見到羅上海時,他沒有預想的那樣愁容滿面,因為“寧化客家小吃培訓中心”讓他有了重新找到工作的希望。“我現在已經會做勺子粉、燒賣、兜湯了,我想學好後就去打工,我的身體可以承受,家里也能減輕點負擔。”

2012年初,寧化縣委、縣政府為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自主創業、帶動就業,決定發展寧化客家小吃產業。至今,培訓中心共開辦培訓班158期,培訓學員8747人,開辦寧化客家小吃店3023家,帶動從業人員9166人。其中,培訓貧困學員752人,占學員總數的8.6%,貧困人員開店167家,帶動430戶貧困戶約1500個貧困人口脫貧。

第一財經記者從羅上海口中得知,培訓中心是免費培訓、免費吃住、免費發放中式烹飪初、中級《職業資格證書》,且貧困人員免健康證體檢費,並優先推薦貧困學員就業。

圖為小吃培訓中心的老師在教課

據培訓中心負責人介紹,現在已有兩個公司願意長期招收貧困學員,保證有需求就業的貧困人員就業。

李岱一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除了創新扶貧模式,通過“雨露計劃”等技能培訓,提升貧困戶就業創業能力,也是福建省開展產業扶貧的重要內容。“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600萬元專項資金,連續4年每年培訓貧困勞動力2萬人次,經過培訓的貧困勞動力95%以上實現了就業創業。”

不只是福建,目前我國許多省份都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因為產業扶貧不僅能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戶收入,而且增強了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根據《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披露的最新貧困人口數據,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還有832個貧困縣、貧困人口達5575萬人。

對此,我國政府提出,通過產業扶持,幫助有勞動能力和生產技能的3000萬貧困人口脫貧。通過轉移就業,幫助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通過易地搬遷,幫助“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約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範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88

新三板跟風“搬家” IPO扶貧概念湧動現隱憂

周二,宣布將搬到貧困縣的新三板掛牌公司恒信璽利(832737.OC)成為市場最搶手的香餑餑,大漲9.14%,以3.09億元高居成交額榜首,占全市場當天交易額近三成。

自從今年9月證監會出臺有關貧困地區IPO綠色通道的意見以來,新三板已經有至少11家掛牌公司公告將地址遷往政策指定的貧困縣,僅本月就有7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還有更多的掛牌公司在醞釀搬家。

然而,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僅僅為了IPO綠色通道而搬遷的套利行為並不靠譜,遷址涉及人才、管理、文化和政府資源等諸多問題,企業遷址後同時面臨經營風險和政策不確定性,因此投資者需要理性對待扶貧概念股。

掛牌公司爭當扶貧概念股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本周二,已有7家掛牌公司計劃遷往西藏拉薩地區,另有4家掛牌公司將遷往鄰近的貧困縣。遷址企業中有6家來自創新層,其中包括恒信璽利、哇棒傳媒(430346.OC)、中雲創(831776.OC)、天陽科技(835713.OC)等。

11月11日,創新層做市企業、珠寶銷售商恒信璽利公告擬將住所由北京市平谷區遷往西藏拉薩市曲水縣。隨後,公司股價連續兩個交易日大漲,累計漲幅25%,收至17.55元。周二,公司成交額達到3.09億元,占新三板全市場成交額的27%。恒信璽利於今年2月進入IPO輔導,此次遷址搬家被市場視為又一只新三板扶貧概念股。

由於新三板與主板間的轉板機制尚未落地,市場對新三板政策預期推遲,越來越多的掛牌公司啟動了上市步伐,目前已有超過260家掛牌公司公告進入上市輔導。市場反應上看,貼上了擬IPO標簽的掛牌公司也容易受到市場追捧,部分企業發布啟動IPO的公告後,股價立即出現大漲,扶貧概念股更被視為皇冠上的明珠。

9月12日,證監會發布《關於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下稱《意見》)後的首個交易日,宏源藥業(831265.OC)開盤暴漲86%,根力多(831067.OC)開盤漲71%。跟據天弘基金新三板基金經理李蘊煒統計,新三板企業申請通過IPO的歷史概率為76%,概率上超過非掛牌公司。估值方面來看,如果按照從新三板到主板估值提升6~7倍計算,投資者投資擬IPO的掛牌公司收益率或超3倍。

《意見》指出,對註冊地和主要生產經營地均在貧困地區且開展生產經營滿三年、繳納所得稅滿三年的企業,或者註冊地在貧困地區、最近一年在貧困地區繳納所得稅不低於2000萬元且承諾上市後三年內不變更註冊地的企業,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適用“即報即審、審過即發”政策。

根據中泰證券梳理,有34家新三板掛牌公司符合《意見》中的扶貧標準,並同時具有IPO資質,大約三分之一的企業來自農產品、食品加工和醫藥行業。

不過,李蘊煒指出,投資擬IPO新三板公司仍存在風險,如果公司在IPO排隊的三年過程中出現利潤下滑,就很容易導致審核通不過、投資者陷入被動的局面。他表示,投資者還應區分掛牌公司是否真的有IPO計劃,如果企業在實施股票回購,清理資管計劃、契約型私募等三類股東,說明企業的確有上市的誠意。

跟風搬家不靠譜

盡管有越來越多的新三板企業動了遷址的念頭,但是《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遷址搬家“不靠譜”。

一位券商保薦代表人告訴記者,應該理性對待綠色通道。《意見》僅給出一個框架,至於如何定義實際辦公地,搬多少人才算是辦公地遷移,都沒有明確界定,因此不具有可操作性。此外,現在遷的企業還需要在當地經營滿三年,屆時,目前正在排隊的企業已經逐步消化,三年的營業期間中還存在無法評估的政策不確定性。

一位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對記者表示,《意見》細則還未頒布,到時候監管層可能會對臨時變更註冊地的公司進行窗口指導措施。對於企業自身來說,企業等不及IPO排隊急需綠色通道,也有可能是因為企業本身財務有問題。

追溯至2015年3月,證監會曾公開表示,將對西藏企業首發上市建立“綠色通道”,實施即報即審、即審即發的政策。此次表態對企業實際辦公地、納稅等沒有做過多要求。盡管如此,通過這條途徑上市的企業數量寥寥。

今年11月11日,西藏民用爆破器材廠商高爭民爆(002827.OC)拿到IPO批文,正式登陸中小板,成為證監會IPO扶貧新政後的第一股。此前,9月14日新疆克拉瑪依新科澳石油天然氣技術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其核心經營能力被發審委提出質疑。

華南一家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證監會對上市標準並不存在兩種尺度,即使企業遷到貧困地區,也要滿足同一上市標準。“企業遷址對遷出地的影響是稅收減少,其過程一般不會太順利。而在貧困地區待三年後再報材料,其間的變數太大,畢竟貧困地區受環境因素制約,本地上市公司相對較少,外部優質企業遷址搬家未必就能更好地發展。”

上述華南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強調,扶貧新政對投機套利行為已有明確關註,連續交稅的要求就是為了防止投機套利行為。一些將註冊地遷到偏遠地區的企業,雖然耗費了巨大的企業資源,但仍然無功而返。這樣的例子也是存在的。

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長朱為繹表示不看好遷址套利的行為,“遷址涉及人才問題、管理問題、文化問題和政府資源問題等等,如果企業本身處於貧困縣或者企業從鄰近地區搬到貧困縣,操作問題較小。否則會存在潛在不確定的風險。”

朱為繹認為,從監管者的角度來看,更多具有上市資質的企業來到貧困地區投資和生產本身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但投資者需要慎重地甄別遷址企業。扶貧概念股可能起初會受市場追捧,但隨著搬遷效果的逐步顯現,投資者將會做出理性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595

發改委:10月底全國99.4%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已開工

22日從國家發改委網站獲悉,國家發改委近日對22個省(區、市)今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進度進行了調度。

調度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除河南、甘肅、寧夏三省份的4個縣因在辦理征地、招投標等工作中遇到問題尚未開工外,其余1278個縣均已開工建設;已開工項目18616個,項目開工率達99.4%;已竣工項目3731個,竣工率為20%。22個省份中,有21個省份開工率在95%以上,其中:河北、山西、吉林、山東、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西藏、青海、新疆11個省份項目開工率達100%。

目前,全國已開工建設安置住房112萬套9536萬平方米;配套建設衛生院所1546個、安置區活動室2603個;累計完成總投資1071.73億元,投資完成率49%;已搬遷入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6萬人。

初步統計,2016年計劃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住房建設面積為23.9平方米,總體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的“紅線”以內。在今年計劃搬遷的貧困人口中,各地已開展就業技能培訓66.55萬人次,在本地落實就業崗位45.18萬個,通過產業扶持人口126.19萬人。

【相關背景】:

9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印發《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計劃五年內對近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著力解決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

(來源:國家發改委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