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東生想要互聯網基因,TCL能否借樂視重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5/153273.shtml

導讀 : 互聯網公司樂視與傳統制造商的TCL,在深圳蛇口開啟了雙方的合作。

i黑馬 周路平 12月15日報道

12月14日,深圳蛇口,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被視為互聯網公司的樂視與被視為傳統制造商的TCL,在這里開啟了雙方的合作。

三天前,樂視網發布公告稱,樂視子公司樂視致新投資TCL多媒體22.67億港幣(約18.75億人民幣)。本次交易完成後,樂視將以20%的持股比例,成為TCL多媒體第二大股東,並將在其香港董事局擁有2個董事席位。

在此資本合作之前的幾個月,樂視已經和TCL在電視產業鏈上有過合作,只是隨著“錢”的進入,這種合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樂視看上TCL什麽?

當天是樂視董事長賈躍亭今年出席的第三個樂視發布會,根據其官方說辭,樂視與TCL最終能達成合作,關鍵在於以下四點:

第一,樂視生態和TCL的產業鏈雙向開放。樂視提供包括雲平臺、大數據等的內容,TCL提供包括液晶、面板、芯片等在內的產業鏈資源。 

第二,協同產品研發,推出全新的家庭互聯網產品和服務。

第三,海量用戶的聯合運營,實現用戶數量的疊加。

第四,聯合拓展海外市場,提高與電視業傳統巨頭在全球的競爭力。

樂視致新總裁梁軍認為,樂視電視不是真正的電視機器,而是互聯網運營,而TCL在電視機行業有多年經驗,這兩種優勢將實現互補。

樂視這麽做有其需求。2015年樂視電視預計實現300萬銷量,2016年為600萬銷量。成立於1981年的TCL,在2015年上半年的全球電視出貨量為772萬臺。先不論樂視的目標達到與否,這個數量對供應鏈本身也提出了很大挑戰。

樂視控股戰略副總裁阿布力克木·阿不力米提(阿木)也提到,從2012年啟動超級電視到今年做到300萬,一系列的成長促成了與TCL的合作。從供應的角度,TCL能給樂視完成600萬很大的幫助。

顯然,樂視最為看中的是TCL的供應鏈。TCL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整條供應鏈已經全部打通,正如賈躍亭所言,“TCL是中國唯一的一個在硬件產業鏈上能夠徹底打通的公司。”而他所希望的,是將TCL的產業鏈資源嫁接到樂視。

李東生想通了?

TCL與樂視的合作令人意外。

早在今年4月份,TCL董事長李東生在公開場合直呼樂視電視看不懂,並細數樂視三大軟肋:一是硬件貼錢、服務賺錢存有疑問,二是服務與硬件捆綁行不通,“我不相信這樣的商業模式可以走得通,即使便宜,送給我,我也不一定要”,三是產業鏈封閉,“樂視的所有生態都是在構建自己的閉環,而現在除了蘋果,沒有任何企業能夠從頭走到尾,一端全勝。”李東生當時的困惑還在於,他認為樂視電視到目前為止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和銷量是非常小,更多是通過產品加服務的概念招來自己的用戶和消費者。

一年時間不到,李東生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主動約賈躍亭“吃海鮮,看羋月”。

事實上,TCL並非在互聯網領域毫無動作。早在國內首波互聯網浪潮時的2000年前後,,TCL就有所動作:2009年成立智能電視互聯網應用平臺“歡網”,根據TCL方面的數據,其連接終端已達3200萬,2012年成立全球播,其激活用戶超過300萬,同時,TCL也在推進“TV+”的生態圈,包含了視頻、娛樂、教育等領域。TCL甚至還是中國傳統電視機企業中首個做出Android智能電視的企業。

只是這一切都沒有成功。

“我總感覺在轉型當中我們確實要建立起互聯網應用和服務這種基因,(但這)對我們一個傳統企業來講難度是比較大的。”李東生這麽總結失敗的原因,而通過與樂視的此次合作,則被他認為是重新擁有互聯網基因的開始。

“與其成為競爭對手,不如成為合作夥伴。”李東生透露,在與賈躍亭首次見面之前,他已經在關註樂視電視對傳統電視的沖擊,之後兩人達成同盟:建立一個互補雙贏的生態鏈商業模式。

這是李東生富有家國情懷的理想:利用這種生態鏈我們有機會超越韓國、日本甚至美國的企業,建立起中國企業真正的優勢。TCL希望借助樂視,在互聯網時代涅槃重生。

TCL會不會被樂視忽悠?

造夢與建生態是樂視的強項,估計沒有哪家企業對生態的鐘愛超過樂視。提及樂視必提生態,這已經是所有樂視高管的習慣,或者通病。

隨著今年樂視手機等的發布,樂視已經形成了涉及雲、內容、大屏、手機等的7個生態系統,賈躍亭給樂視的關鍵詞是“開放的生態閉環”,寓意自己一手構建獨立王國,同時也接納外來的合作夥伴。

這一次的投資合作被樂視寄予了厚望。梁軍表示,“樂視與TCL的抱團,上遊供應鏈資源方面會有劇烈的波動,做屏的廠家已經開始有反應了。” 他甚至開始預測,春節以後屏的庫存量就會下降,屏在明年六七月份可能會出現短暫缺貨。而在這方面,樂視能夠得到TCL的實質性幫助。

阿木已經在設想樂視與TCL的合作給業界帶來的影響了,“全球的電視廠商會低估這次的合作帶來的產業格局的變化,樂視電視出世以後,包括夏普、索尼已經非常難受了。”

在他看來,雙方合作將對三類同行造成沖擊,一是國際大牌,譬如三星、夏普。“你可以采訪他們,他們會如何看待(樂視與TCL合作)。”阿木這麽對現場媒體說,二是中國傳統電視廠商同行,“樂視增強了硬件端,兩個巨頭用兩種姿態與他們競爭。”三是紛紛入局的互聯網企業。“這些人將被互聯網的馬太效應擠出市場,薄弱的供應鏈能力,會使其面對巨大的瓶頸。”梁軍稱。

毫無疑問,在內容資源方面樂視有優勢:不僅拿下了英超轉播獨家權益、還有包括《羋月傳》在內的若幹熱門影視劇,然而在與TCL互補的同時,也暗含著對立。正如梁軍所言,盤子就這麽大,你的銷量多了,別人的就少了。無論是樂視還是TCL,雙方都在設想優勢互補,然而雙方又互相不願放棄所謂生態閉環的打造,都想把對方作為短板的補充。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在於,樂視提高超級電視出貨量的步伐並未減緩,而智能電視又是TCL的核心業務,且兩者都瞄準了海外市場。零和博弈之下,很難說未來沒有競爭。TCL多媒體CFO王軼也坦言,雙方具體的協同方式仍在談判中。

盡管有對生態的共同構想和資本在其中的牽引作用,但對於這兩家股權集中的公司來說,如果未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這種互聯網和傳統制造式的合作或許更多只是淺層意義上的聯合,畢竟對兩個巨頭來說,誰都不想為對方做嫁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34

楊元慶公開信:聯想要回歸初心 重拾狼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05/153619.shtml

導讀 : “現在這個時期,並不是聯想業績最好的時期,卻是擁有最多變化、最大成長空間的時期。”

I黑馬訊 1月5日消息,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昨晚在其新開通的微信個人公眾號上推送了第一篇文章——《原力覺醒再出發 ——致全體聯想人的信》,定調了聯想在新一年要努力的方向。

楊元慶在信中指出聯想此時處於“劇烈的市場變化、行業轉折的經濟新常態下,同時又在進行兩大並購業務的整合之時”,聯想的員工要恢複創業時期的狼性精神,更激進的適用超級產品經理制度,打造服務領域的O2O模式,打造下一代人工智能終端,使企業級業務和移動業務成為聯想新的增長引擎和利潤池。

以下是楊元慶的微信文章全文:

今天是2016年的第一個工作日,在此感謝大家過去一年的辛勤付出與努力,讓我們在遭遇劇烈的市場變化、行業轉折的經濟新常態下,同時又在進行兩大並購業務的整合之時,依然能夠穩健前行!

而此時此刻,我更想與大家分享的,則是在這個天翻地覆的互聯網時代,在每一天我們都能看到傳統業務形態被改造,優勝劣汰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猛烈、更快速的今天,我們該當懷揣怎樣的使命,以怎樣的心態,采取怎樣的行動,來迎接這新的一年。

新的一年,我們的使命是什麽?

互聯網是第一生產力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些變化:互聯網正在給傳統的企業運營方式帶來巨大變革,它正在瓦解傳統的組織形式,讓企業管理更輕盈、更扁平、更高效;它要求企業的核心資源聚焦在產品的極致設計與品質體驗,贏得用戶的口碑才是關鍵;互聯網讓線上銷售成為傳統線下渠道的強力補充,形成線上與線下雙營銷渠道並舉;互聯網無限縮小了企業與用戶之間的距離,讓企業價值鏈上每一個環節與員工都能與用戶直接互動,實時掌握用戶的反饋……這些撲面而來的變化早已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過去兩年,我們一直在互聯網轉型的道路上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遠沒有達到全面擁抱互聯網的目標。新的一年,我們需要在公司運營的各個環節深入推動互聯網轉型,用互聯網思維來審視我們的業務、流程與管理。無論是產品開發設計、生產制造,還是營銷、銷售、服務,都要通過大力創新和堅定不移的轉型,來應對互聯網所帶來沖擊與挑戰!

用戶是業務運營的核心

過去我們以產品為中心,互聯網時代要向以用戶為中心轉變,我們需要進一步系統化的構建與用戶溝通的機制,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建立用戶溝通的長期陣地。

我們要建立用戶粉絲文化,與粉絲做朋友,通過粉絲俱樂部、在線論壇、定期的粉絲活動等與他們保持緊密的溝通。我們每一個員工都是聯想的傳播大使,都要通過自己的媒介平臺去傳播我們的產品,與我們的用戶互動。

我們的產品經理要深入到每一個細分客戶群,與客戶緊密交流,傾聽用戶反饋,了解用戶對下一代產品的期待。在用戶服務方面,我們要進一步打造服務領域的O2O模式,以全新的方式服務於用戶。

高品質產品是立業之本

無論什麽樣的公司,從事什麽樣的行業,好的產品與服務都是王者之道,立業之本。聯想在PC領域有所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產品不僅能夠根據用戶需求不斷推陳出新,引領潮流,而且品質過硬,經得住考驗。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消費化趨勢日盛,用戶口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只有拿出高品質的精品,才能贏得用戶的心。如何在消費領域打造高價值的品牌與產品?如何在移動領域打造讓用戶心動的產品?這是我們新一年里要專註的重中之重。

做好產品,必須要有精品意識,必須要能創新不止。除了練好企業內功以外,我們要在產品開發上打破舊的條條框框。超級產品經理制度去年已經開始實施,今年,步子還要再大一些,再快一些!我們要建立起快速反應、快速決策、快速行動的小分隊,讓一支支特別部隊去深入一線了解用戶,同時研究後端的產品與技術,掌握產品的成本,用技術創新去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同時降低成本、提升價值。

做好產品,還要有前瞻的眼光,堅定的信念。我們要沿著智能連接的技術方向,把設備與人,設備與網絡,設備與設備,設備與數據,以及設備與應用、服務這五大連接一步步落到實處。在此基礎之上,我們還要依靠身為設備廠商的優勢,與其他廠商合作,開發更智能的、具有雲大腦的終端設備,這就是我不久前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所說的打造下一代人工智能終端,為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創造一個更加智能互聯的新生活。

回歸初心,滿血迎戰新一年

“這個世界的大部分傳奇,不過是執著的人,把堅持化作了行動。”堅持和執著的匠心精神,是過去30多年聯想取得成功的原力。

從中科院傳達室起家的聯想,是中關村、以至全中國最早的一批創業公司,在成長的道路上,無論是在中國市場拼殺,還是後來的全球征戰,困難無其數,以我們堅定的信念和精益求精的執念,才打造出今天的國際品牌與全球影響力。

但是,是不是大到了今天的規模,我們就有理由躺在功勞簿上享樂?是不是業務多元化到今天的程度,我們就有理由只盯著自己碗里的那點事,不再擡眼看全局?是不是國際化到了今天的深度,我們就有理由按部就班,不再需要饑餓的狼性,不再需要知難而上的精神?當然不是!一個個消失的巨人企業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警示,忽視市場的變化,不關註用戶,急功近利,或是動作稍微慢一點,都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再大的企業也不例外。用每一天都是末日的心態對待每一件我們要做的事情,時刻警醒,永不滿足,我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絕不是盛世危言,更何況我們還處在行業轉折、市場變化的洪流之中,處在整合並購業務的錯綜複雜之中。

今年,面對我們正在經歷的挑戰,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這一仗,會很艱苦。個人電腦市場下滑,我們的效率還要進一步提升;企業級業務和移動業務要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和利潤池,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跟以往不同的是,我們有正確的戰略和堅定的目標。在進一步加強核心業務的同時,我們在對未來進行投資。與此同時,我們在積極轉型,確保更加強有力的執行。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現在這個時期,並不是聯想業績最好的時期,卻是擁有最多變化、最大成長空間的時期。2016年,我希望對於我們所有的聯想人來說,都是原力覺醒、滿血前行的一年!

加油,2016!

元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238

煤企想要“地板價” 被否決 千億資金用於人員安置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1-17/978480.html

最新的動力煤市場價格為371元/噸。而此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多次提出,希望將煤炭價格至少穩定在每噸550元的水平。更多人疑惑,在煤炭已經高度市場化的今天,接近一半的漲幅,又如何能夠通過這種行政式幹預來實現?

Meitan.thumb_head

原標題:過剩22億噸 煤企想要“地板價” 被否決

供給側改革首先落實“去產能 ” 千億資金護航人員安置

這一次,中國經濟的“新常態”遇上了“舊思維”。

1月上旬,山西太原舉行的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座談會上,有煤炭行業人士提出希望國家制定煤炭行業最低限價措施,保證煤炭行業的穩定運行。

不過有關領導當場表示,要用市場倒逼產能退出,不應出臺限價。

最新的動力煤市場價格為371元/噸。而此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煤協)多次提出,希望將煤炭價格至少穩定在每噸550元的水平。

更多人疑惑,在煤炭已經高度市場化的今天,接近一半的漲幅,又如何能夠通過這種行政式幹預來實現?

“這種希望限價做法本質上就是為了保護煤炭企業。”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曾鳴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既不符合煤炭市場化的方向,也不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於“去產能”的要求。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中國經濟領域的熱門詞匯,煤炭、鋼鐵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去產能”任務尤為迫切和艱巨。在此過程中,堅持價格市場化開放也將是“開弓沒有回頭箭”。

供給側攻堅“去產能”

據了解,盡管有關領導在會上直接否定了對煤炭行業實施“限價保價”的要求,但是在會後,中煤協提出讓神華、中煤、同煤、伊泰等大型煤炭企業準備各自生產成本的相關材料,希望能夠爭取關於煤炭的保價措施。

“穩定煤炭價格,是當前煤炭行業脫困工作的重要任務。”在不久前舉行的2016年全國煤炭交易會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提出,把動力煤價格穩定0.1元/大卡左右的計價水平,這樣能夠保證煤炭企業有利潤空間,用戶成本也能承受。

1月13日,最新一期的5500大卡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為每噸371元。而要達到中煤協0.1元/大卡即550元/噸的水平,當前的煤炭價格需漲價接近50%。

“煤炭已經是個完全市場化的行業,其價格變動主要是受供需關系影響。”國電集團一位煤炭采購人士告訴記者,要求政府對其做出價格管控違背市場化原則,更是難以實現。

該人士認為,比如政府將煤炭價格定為每噸550元,現在市場價格遠低於此。短期雖會對煤炭企業形成利好,但扭曲的價格卻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對煤炭產業鏈造成難以預測的後果。

實際上,這並不是中煤協首次對煤炭價格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自從2014年7月國家開始密集召開煤炭行業脫困聯席會議以來,中煤協會同煤炭企業就對煤炭價格提出一個限價目標,希望促使動力煤價格回升到0.1元/大卡~0.12元/大卡的水平,也就是550元/噸~660元/噸。

但不得不提的是,上述煤炭限價目標雖然提了一年多時間,並沒有左右煤炭價格持續下跌的走勢。這或許表明,每噸550元的“保價”或只能是行業內的美好期許。

對此,睿能咨詢煤炭顧問李廷評論稱,這一方面表明當前煤炭企業和行業的生存狀況確實堪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煤炭企業和行業面對困境時,懼怕調整改革的心態。

根據中煤協的數據,2015年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62%,行業虧損面達到80%以上。國有煤炭企業整體由上年盈利300億元轉為虧損223億元。

“煤炭行業困境下,大型企業仍鮮見出現大規模的減產。”安迅思煤炭行業分析師鄧舜表示,近8年以來煤炭行業大量投資的新建擴建產能釋放,使得煤炭行業的供需矛盾更加嚴重。

根據中煤協近期對外公布的“摸家底”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煤礦產能總規模為57億噸,其中正常生產及改造的產能為39億噸,而新建及擴產的產能為14.96億噸,其中有超過8億噸為未經核準的違規產能。

按照2015年煤炭消費量35億噸估算,中國煤炭產能過剩22億噸!

千億資金用於人員安置

在曾鳴看來,煤炭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失衡,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直面的問題。供給側改革需要改什麽?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去產能。

“希望行業出現周期性好轉、在兩三年內熬過寒冬,這是非常渺茫的。”陜西煤業化工集團董事長楊照乾在座談會上向有關領導陳述稱,從更深層次看,這輪煤炭價格下跌是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優化、工業文明躍向信息文明的必然。而煤炭企業要走出困境,根本出路就在於加大落後產能退出力度,參與全球市場化競爭、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1月12日,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樸民表示,2016年要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重點,在化解產能過剩方面取得突破。他表示,中央對化解產能過剩非常重視,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按照“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依法處置的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有序”的方式化解產能。

在具體的實施策略上,一個就是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的硬約束,並且配合運用價格杠桿等經濟手段,用市場的辦法來推動化解產能過剩。

據李樸民介紹,中央將設立專項資金,對地方和企業化解產能過剩進行獎補,將主要用於人員安置。

有消息稱,中央財政將安排1000億元,首期或將安排300億元,主要用於鋼鐵、煤炭行業的“僵屍企業”即落後產能退出。

“我們現在並沒有具體的數據。”中煤協一位人士稱,對於中央專項資金能用於煤炭行業的資金規模,協會和相關部門還正在研究中,尚未確定。

中信建投煤炭開采行業團隊發布研究報告認為,中央為化解過剩產能提供配套資金,並提出了支持力度與去產能規模掛鉤,這就表明,專項資金並不是對所有困難企業的救濟資金,企業去產能的力度越大,或將獲得越多的補助。

中信建投進一步建議,投資者後續仍需關註資金落實、財政金融政策的細化、地方和企業的去產能量化目標、不良資產核銷和債務處置措施以及人員安置和分流辦法。

“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要讓供需雙方達到有效匹配。”曾鳴表示,產能過剩導致的“供需錯位”,主要在於當前能源行業缺乏開發、輸送、負荷、儲能等一體化的優化配置,不同能源之間缺乏統籌規劃亦導致火電投資超速發展,棄風棄光現象仍然難解。除此之外,能源市場化價格機制缺乏問題仍然突出。所以,不僅是“去產能”,能源行業的供給側改革還應該包括培育能源新興需求、完善市場建設、建設能源互聯網、加強統一規劃引導等多重任務。

編輯:李語涵  審核:劉小英  終審:靳水平

  • 中國經營報
  • 李語涵
  • 王力凝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10

筆記本行業還有出路嗎?想要拯救它唯有變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3/154368.shtml

導讀 : 華為做PC的傳聞在2016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得到了證實。

華為做PC的傳聞在2016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得到了證實。國內媒體在撰寫這個稿件的時候標題比較含蓄,有用冒險遊戲來形容的,有用殺進紅海來形容的,大家都挺好奇華為究竟有什麽後招,居然敢殺進被認為遲早要完蛋的PC行業。

PC行業真的沒落了嗎?

早在幾年前,有媒體就已經推出PC已死報告,分析稱家用PC已經快要死掉了,不過直到現在,家用PC還沒有完全死透,但是整個PC行業卻真的是江河日下。

從2010年開始,全球的PC市場就開始逐漸萎縮。在蘋果發布了ipad之後,PC的銷量就開始不斷下滑。2015年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按照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的最新報告來看,整年只有約為1.644億臺,同比衰退幅度達6.3%。

平板電腦也沒好到哪里去,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稱,平板電腦已連續五個季度出現了銷量同比下滑的現象。在整個2015年度,平板電腦的銷量為2.068億臺,較2014年的2.301億臺下跌了10.1%。而同樣的2015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達14億部,較2014年增長超過14%。其中,光蘋果手機就賣出了2.2億部。

一方面是因為,經過多年的銷售普及,傳統PC的全球保有量已經到達區間封頂。按照Gartner2008年的數據,當時全球個人電腦擁有量已經超過10億臺,它預計,由於新興市場個人電腦擁有量的強勁增長將使這一數字在2014年初翻一番,也就是2014年,全球個人電腦擁有量達到20億臺。一般電腦可以使用4-6年,所以後期的PC銷售增長將主要靠換機量和新入人群帶動,增長力度有限。而近些年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叠代沖擊,降低了PC的整體換機率。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傳統的PC的創新有限。在系統體驗和外觀上,都沒有給消費者帶來驚喜,所以用戶換機動力不強,寧願把錢花到智能手機和平板上。

但,PC行業真的就此沒落了嗎?

人類還沒有發展到能夠徹底舍棄PC。或許家用市場的PC出貨量確實已經不行了,即使微軟免費讓大家升級到win10,也沒有引發換機潮,但是消費級市場的疲軟並不影響企業級、教育和遊戲市場。商用電腦、遊戲電腦未來將是PC增長的兩大亮點。

DELL等PC廠商已經開始對外宣布,將對商用PC進行重新定義,戴爾將提供統一的管理解決方案,因此會加大PC投入,最終重塑商用PC市場。在遊戲電腦方面,市場研究機構 Jon Peddie Research數據顯示,2014年,PC遊戲市場硬件營收達到215億美元,是主機市場營收的兩倍多;在PC產業持續萎縮的情況下,發燒的遊戲玩家將會貢獻44%左右的營收。2015年PC平臺遊戲銷量額更是主宰了全球數字遊戲市場。Gartner報告指出,在亞太地區,電腦廠商開始重點推廣遊戲電腦的細分產品。

微軟也在遊戲方面大下苦工,繼續保持主機遊戲的高品質遊戲體驗將幫助微軟保持PC在遊戲界的地位,提升銷量。目前越來越多的Xbox One平臺遊戲正在登陸Windows 10平臺。微軟計劃在Windows 10和Xbox One平臺提供遊戲跨平臺購買服務,服務對象將不僅對微軟發布的遊戲,同時涵蓋其他發行商發布的遊戲。盡管移動設備增長迅猛,但要撼動PC作為主流遊戲平臺的地位還需要時間。更不用說VR技術應用到PC端遊戲之後了。可以預見,為了體驗虛擬現實遊戲,不久的將來就會迎來一輪為了迎合遊戲配置的換機潮。

後PC時代,華為小米有戲嗎?

換機的需求仍然強勁,當然,這是建立在PC廠商打造出更漂亮、輕薄和強大的機型。對於消費者來說,對於傳統電腦的想象力在多年來沒有創造性突破的情況下,已經逐漸失去興趣。革新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DELL的CEO去年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曾這樣回答如何看到PC市場萎縮的問題:“這是一個擁有18億設備基數的產業,其中有大約6億臺設備都已經使用了4年以上。而且,當我們不斷設計、打造出一些相比五年前更漂亮、輕薄和強大機型的時候,人們是一定會考慮置換掉那些舊機型的。”

不管是PC產品的尺寸,還是對設計的革新,這意味著消費者對於傳統電腦的形態已經厭倦,只有新的變化才能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華為、小米在這方面能夠滿足消費者嗎?

先來說說華為的Matebook。現在的PC市場,已經進入後PC時代。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沖擊下,消費者對於笨重、不便攜的電腦不滿增多。分析師指出,目前的消費者大多願望付出較多金錢,來入手一臺能取代電腦的平板設備。所以近來興起帶鍵盤的二合一平板電腦產品,有著不錯的市場反應。IDC 在一份報告中指,在整體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有著接近 14% 的跌幅時,這些二合一平板電腦產品的的第四季出貨量達 810 萬臺,升幅超過一倍。

所以華為Matebook選擇從做二合一平板電腦入手,還是有其道理的,它主要在可分離鍵盤、高質量屏幕、手寫筆、輕薄美觀等方面著力做文章,在配置上也有多種選擇,對於商務人士還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

再來看小米。和華為要做電腦一樣,小米進軍電腦界的傳聞紛紛擾擾也快有1年多了。臺灣英業達董事長曾經爆料正在幫助小米開發筆記本,尺寸為15.6寸和17.3寸,售價應該是3000元左右。小米公司運營總監@公民大李也曾在微博上吐槽現有的電腦產品,稱“電腦在很多方面都不思進取”,例如“分辨率太低、攝像頭太差、沒有指紋、觸摸爛的一塌糊塗,尤其是工業設計,很多地方不堪入目,電腦系統的本地化更差。傳統電腦行業也應該贏來革命了。”所以可以推斷,小米的電腦極有可能應該是工業設計有所改善,指紋和觸摸技術都將運用到其中的產品。小米筆記本在形態上可能突破有限,但很有可能延續之前的低價高性能,用高性價比來吸引用戶。

華為和小米們,像鯰魚一樣從天而降,對於滿是沙丁魚廠商的PC市場來說,是件好事。IDC中國區總經理霍錦潔認為,內容和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取代了OEM成為硬件設備產業方向的指針。生產計算機(尤其是個人電腦)零部件的廠商,已經不再掌握影響力。華為、小米加入PC行業,是對其目前智能手機、家居等業務鏈條的完善。和蘋果的產品生態一樣,PC只是它們生態中的一環,品牌下所有子產品中的個人數據服務、雲端鏈接、設備互聯互通等使用模式將應用到整個產品生態中。而華為、小米們也不再只是依靠設計和產品的更新盈利,它們最值錢的產品將是用戶每天使用和它們產生的互動數據。

華為余承東在會後接受媒體專訪時就明確表示,智能終端正在逐步進入全場景體驗時代,不同的場景需要不同的設備,通過多場景協同來實現用戶無縫隙統一體驗,PC作為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依然扮演重要角色。進入PC3.0時代(實現與其他智能終端互聯互通)這才是華為、小米們進入PC行業最主要的目的。

當然,光憑華為和小米目前的動作,短期內還難以找到足以支撐PC持續增長幾十年的點。但總的來說,還是老調重彈,有競爭才有突破。傳統PC廠商躺著掙錢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複返,不動彈只有死。有華為小米這樣的變革元素加入,筆記本行業說不定能折騰折騰獲得新生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375

想要突破次元壁,穿個二次元的馬甲就可以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6/154708.shtml

導讀 : 強行二次元只能撼動資本,對用戶和文化而言然而卻並沒有什麽卵用

舞動次元

題圖 / 舞動次元

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6年3月10日晚,國內首檔二次元主題宅舞類節目《舞動次元》第一季完結,僅在搜狐就獲得了4000多萬播放量。對於希望從綜藝的角度來入侵二次元世界的紅龍娛樂來說,《舞動次元》確實撼動了資本市場,公司的融資也已經走到了C輪。

但是這檔號稱在二次元“走紅”的節目,這種“走紅”也僅僅停留在了資本層面。ACGx看到,百度“舞動次元吧”總發帖量僅有2頁,微博的相關討論也是數量稀少,而知乎“如何評價搜狐出品的《舞動次元》?”的問題,至今無人回答。

即使是在二次元文化濃郁的Bilibili,點擊量與彈幕數量完全不成正比。其中點擊最高的第四期,80多萬點擊卻只產生了2700余條彈幕,而其它期節目點擊量也大多維持在10-20萬不等,彈幕數也是少的可憐——這在彈幕視頻網站的Bilibili是不可想象的。

至少從用戶的角度來說,投資400萬的《舞動次元》被絕大多數二次元用戶無視了,連吐槽的動力都沒有。

披著二次元馬甲的綜藝節目

集結了不少優秀二次元舞團的《舞動次元》,在上線之初讓不少宅舞愛好者欣喜若狂。參賽隊伍不僅是人氣頗高的宅舞舞團,也有專業的評委進行點評,頗有一種“宅舞界最好綜藝,綜藝界最懂宅舞”的架勢。

然而正是這種制作思路,導致節目在內容上出了問題。

一方面,宅舞起源於二次元的自娛自樂,被戲稱為“二次元廣場舞”,低門檻的特性導致了宅舞在觀賞性和專業性上與其它舞種有著不小差距。而另一方面,當宅舞的載體從漫展變為更專業的綜藝節目之後,觀眾的評判標準勢必會向三次元靠攏,並不會因節目自我標榜的“二次元”而降低。

標榜自己是二次元的《舞動次元》,內容質量與用戶期望值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在高喊一句“不懂你們二次元”之後,這些熱愛宅舞的宅宅們,對節目最終選擇了漠視甚至無視。

專業的內容才是二次元流行的根源

然而就在《舞動次元》播出的同時,一檔叫做《凹凸君說》的低成本宅舞節目卻獲得了二次元用戶的廣泛好評。第一期節目上線之後,這部3分55秒的視頻獲得了11萬次的點擊,產生了1300余條彈幕,在評論區的300多個留言幾乎都是表達著“相見恨晚”的心情。

《凹凸君說》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用舞蹈的方式對現實世界的吐槽,雖然標榜的是宅舞,但我們能看到更多是專業性更強的街舞。實際上,在不少宅舞愛好者推薦的優秀宅舞作品中,創作者幾乎都有優秀的科班功底——即使拋開“二次元”的外衣,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優秀的舞蹈作品。

即使是SNH48,也在《國民美少女》中找到了二次元綜藝節目成功的秘訣。在女團要素的基礎上,這檔節目還增加了費玉清、萬合天宜明星等一系列新要素,而這些新要素則讓這個二次元綜藝節目更加地豐滿起來,有效拓寬了節目受眾面。而這種多樣的娛樂性,才是綜藝節目應有的專業內容。

《舞動次元》過多地標榜了其二次元特征,以至於忽視了最為重要的內容質量。對於一檔宅舞節目來說,“舞蹈”才是這檔節目的靈魂所在,而對於一檔綜藝節目而言,是否好玩有趣才是用戶關註的重點。

二次元們真的在意“二次元”這個標簽嗎?

無論是A站還是B站,最受二次元歡迎的綜藝節目分別是《暴走大事件》、《了不起的挑戰》以及日本的各類綜藝節目。

這些節目的共同特征就是並沒有所謂二次元和三次元的標簽,節目制作組更願意花盡心思考慮如何出彩。比如《暴走大事件》更像是面向大眾的互聯網脫口秀,節目的二次元屬性只是在不經意的過程中有所顯露;而《了不起的挑戰》則是央視年輕娛樂化之後的成熟綜藝產品,好玩好笑有內涵,才是這檔綜藝節目獲得二次元關註的主因。

所以二次元用戶在評判“綜藝”這種文化形式的時候,根本不在意是否屬於二次元,內容能不能起到娛樂的效果才是他們關心的地方。

僅在外殼上的“二次元化”是一種偽命題

二次元只是恰巧喜歡ACG的一群年輕人,他們也同樣會使用三次元產品,比如知乎、微博、果殼……對於某一垂直領域,二次元用戶的評判標準與大眾無異。

但由於中二病的存在,用戶給自己貼的各種小眾“標簽”讓創業團隊和資本都慌了神,一時間大家都誤以為二次元與三次元之間有明確的界限,誤以為把三次元的項目複制過來產品就會獲得成功。所以他們過多註重外殼的標簽化,而不註重產品實際的內容深度,做出來的產品用戶當然會是一臉懵逼。

從業者們應該反省,為什麽二次元們現在會喜歡說這樣一句嘲諷意味十足的話語?

難道套個二次元的馬甲就真的是二次元了嗎?真是不懂你們二次元。

無論是創業團隊,還是這些團隊背後的資本,都應該反思能否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無論是出於何種創業或者投資目的,從三次元簡單複制項目到二次元,只是在瓜分這種亞文化多年成長後有限的市場紅利。而在這個市場紅利的正下方,蘊含著巨大的文化金礦,需要創業團隊和資本更專註地深挖,從源頭打造更高的文化價值,才是當下最應該著手的事。

起源於秋葉原的宅舞就是這樣的一種文化金礦,這與由黑人文化發展起來的街舞極其相似。由於缺乏支持,宅舞無論是在專業性和市場開發上還是初級形態,資本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把這種小眾的舞蹈市場蛋糕做大,讓宅舞最終跳出ACG的限制,發揮這種新興舞蹈應該有的市場潛力。這才是二次元創業的終極目標。

目前,《舞動次元》第二季已經在籌備中了,紅龍娛樂是否能利用資本的優勢,讓更多有專業功底且對二次元文化有愛的舞者加入到宅舞的創作中來呢?在增加節目可看性的同時制造更專業的內容,這對於宅舞文化的推廣和發展而言,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145

【宝万之争】华润想要什么

http://www.yicai.com/news/5001306.html

16年前,华润集团(下称“华润”)欲成为万科(000002.SZ,02202.HK)控股股东未果。16年后,一场由宝能系掀起的万科股权争夺战,或再次激发了华润的野心。

据财新报道,华润和宝能春节(2月8日)前就开始谈判接盘万科股份事宜,但当时华润出价过低,宝能不愿“贱卖”。在万科引入深圳地铁重组的意向披露后,宝能认为此事可增加议价筹码。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此向华润、宝能求证,华润方面没有明确否认,仅表示“不予置评”,宝能负责对接媒体的相关人士则表示尚不知情。

从华润近来的表态来看,其欲接手宝能所持股份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自2000年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以来,华润一直甘当安静的财务投资者,它向来被外界认为是万科管理层的坚强后盾。在去年下半年爆发的“宝万之争”中,华润除了一次微弱的增持外,只字未提。

在万科管理层“火烧眉毛”之际,华润的长期沉默颇为蹊跷。直到3月17日,谜团开始显露一角。

那一天正值万科临时股东大会,万科A股继续停牌一事获得高票通过。但华润的股东代表在会后突然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达对万科此次重组程序的异 议,认为万科与深圳地铁合作公告没有经过董事会的讨论及决议通过,是万科管理层自己做的决定。此后华润董事长傅育宁还对媒体再次强调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实。

这不仅出乎外界的意料,万科管理层或许也未曾料到华润会通过这种方式“反水”。事实上,按照万科的说法,万科管理团队春节前拜会华润董事时,曾经明确提到公司有意和深圳地铁进行战略合作,并提到了存在向地铁集团增发股票的可能性。

显而易见,万科与华润之间的沟通已出现了严重障碍,华润才会选择向媒体表达诉求,以向万科进一步施压。

程序异议只是借口,华润真正反对的是万科引入深圳地铁为战略股东。根据万科披露的公告,深圳地铁注入资产在400亿-600亿元之间,这次重组一旦成功,深圳地铁很有可能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而华润的地位将再次滑落,变为第三大股东,话事权及利益都将被进一步削弱。

华润的真正诉求或许是要重回万科第一大股东、甚至是控股股东。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细节是,2000年华润通过股权转让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时,后续本想通过进一步定增控股万科,但因中小股东的反对而作罢。这也造成了万科多年以来股权分散的结果。

过去十多年,华润的两任掌门人宁高宁、宋林与万科创始人、董事会主席王石交好,是两家企业友好相处的温床。但2014年空降华润的董事长傅育宁被认为没有思想包袱。

关于傅育宁与宝能系实际控制人姚振华春节前密会一事,虽尚未得到证实,但有多家媒体以可靠信源的方式报道过。

不过,让人疑惑的是,在万科决定引入深圳地铁前,华润为何没有选择当万科的“白武士”?傅育宁与姚振华春节前密会一事如果属实,意味着华润几乎在同一时间知晓万科、宝能的立场,那时候做选择的成本相对要低得多。

如今,华润、万科都陷入了更为被动的境地,反倒是宝能进退自如、满手筹码。

业内对于万科引入深圳地铁一事已颇为悲观,这场股权争更多取决于华润、宝能、万科管理层之间的谈判。

华润目前持有万科15.25%股权,宝能合计持有万科24.29%股权。利益均沾的一种结局是,宝能以合适的价格转让部分股权予华润,获得投资收 益;华润由此成为万科的控股股东,将其与华润置地重组,扩大地产版图;万科的股权结构问题得到一揽子解决。亦或是,万科直接与华润置地进行重组,宝能以其 他方式减持股份。

http://www.yicai.com/news/5001306.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70

我們問了一些“23歲”馬上踏入職場的人,他們想要什麽樣的老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2/155151.shtml

導讀 : 我們總會想看看初入職場的下一代是什麽情況:他們有什麽不同……以此希望抓住這個群體。

六月畢業季即將到來,前方正有一大批22、23、24歲的朋友要投入職場(以下,我們取個中間數,統稱他們為“23歲”。我們不打算用“90後”這個標簽了,因為年齡跨度太大,以及我們一直覺得這麽劃分挺不對勁的)。

我們總會想看看初入職場的下一代是什麽情況:他們有什麽不同……以此希望抓住這個群體。我們想說,與其看市面上對年輕人的分析文章,不如直接更為聚焦地問問一些有針對的年齡段的人,他們在想什麽,又要什麽。

以下我們跟一小隊“23歲”先聊了聊:他們對老板和工作是怎麽看的?這一小隊“23歲”大約有500人,他們來自於經緯系招新生集中的公司;以及如北大、北外、中傳等高校。以下我們抽象出一些共性的和旗幟鮮明的特點,供你參考,Enjoy:

 “23歲們”是怎麽看待老板的 

“老板今天又發了微笑的表情給我,他是在說‘真想呵呵你一臉’嗎?”

“我有一個好老板,因為他從來不在朋友圈推銷成功學書籍。”

“我竟然和老板在茶水間討論《太子妃升職記》,所以是不是應該向他安利《上癮》了……”

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他們是這麽“吐槽”和老板的關系的。當然在這撥兒年輕人看來,“吐槽”不能狹義地等同於說老板壞話。

大部分“23歲”還是職場新人,他們在入職前,對於老板以及領導的刻板印象大多來源於《穿Prada的女魔頭》、《杜拉拉升職記》、《未生》等影視劇之流,真遇見活的老板還是頭一遭。

 “23歲們”的特點 

他們對於“老板”這種生物,既畏懼又新奇,雖然當面少言少語,但是內心戲一定異常豐富。如何讓他們心服口服並且願意追隨,是一件挺難的事情,因為腦回路還是有些不一樣:

他們討厭被貼標簽,他們追求個性。也就是說,當一個23歲的人看到這里時,已經要嗤之以鼻了……他們信奉“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他們不希望自己被看做是“XX學校的”、“XX省人”,而是希望自己的特質可以被其他人註意到。

他們最大的特點不是創新,也不是叛逆,而是愛憎分明。“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但我特別清楚自己討厭什麽”。所以大部分年輕人更加願意去試錯,畢竟只有真的試過了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因此他們的實習經歷大多不止一個,種類五花八門。

他們學習能力、適應力很強,互聯網伴隨著這一代人成長,他們是網絡用語的創造者和使用者;他們習慣了撲面而來的要聞新知;他們最快適應了微信支付……因此他們是互聯網產品的重要消費人群,也是被營銷的客體,如何借助他們的力量,是每一個公司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總結“23歲們”的特點時,你會發現,這其實是所有年輕人的特質,每個人都會經歷這麽一段。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告訴自己要拒絕平庸,決不能成為無聊的人。但難的是做到這一點,如何不被社會和職場的規矩消磨自我,

 他們喜歡什麽樣的老板 

所以這幫正年輕的“小孩兒”到底喜歡什麽樣的老板?或者按照“23歲們”的特點,他們討厭什麽樣的老板?

我們喜歡真·優秀的老板

雖然年輕人大多數是外貌協會,但是這僅限於刷劇的時候。當談論到自己的老板時,他們一般不對老板的顏值抱有任何要求(帥只是加分項),而是更加看重老板這個人的特質——他是否一個踏實的人?思路明確、畫風真誠的老板最受歡迎。

老板穿的是阿瑪尼還是紀梵希也不重要,年輕人喜歡觀察老板的工作能力和領導力是不是夠優秀,願不願意和員工溝通交流。因為在優秀的老板身邊工作,能夠不斷地提升自己,對於缺少實踐經歷的人來說,恰好彌補了他們內心對於“零工作經驗”的恐慌感。能夠讓他們信服的老板,才能夠真正的領導他們。

我們喜歡比我們更有個性的團隊

好的團隊是靠彼此的吸引力凝聚在一起的,所以有個性和有趣的地方顯然更加能夠留住年輕員工的心,因為他們精力充沛,害怕無聊,做最酷的工作,認識最有趣的老板,這樣的人生才顯得有意義。

我們喜歡“有愛”的氛圍

能夠和員工坐下來聊一聊太子妃的老板,簡直棒呆了好嗎?

當然我們不是要老板們去補《太子妃升職記》,而是要說明一個問題,公司的氛圍是不是有愛,很大程度上跟老板有關系。在休息時間和“23歲們”聊一聊他們喜歡的話題,偶爾來一兩句“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能夠讓他們覺得老板跟得上潮流,放得下架子,開得了玩笑,對於從小被稱作是“垮掉的一代”的孩紙來說,能夠被人理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那工作效率簡直要乘火箭上天了。

我們喜歡錢

談錢是俗氣,可年輕人一大特質就是窮!雖然還能在家里賴吃賴喝,但是能夠支配的money還是太少,因此不要欺負我們年齡小,就給得少啊!在工資方面表現大氣的老板,絕對會獲得員工死心塌地的熱愛。所以,能用錢解決的事,既不要談感情了。

我們喜歡聽到來自老板的意見和工作反饋

盡管剛從大學里畢業,在公司里很容易小孩子,但我們摩拳擦掌地想要實踐自己在大學中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內心希望能夠得到來自社會的認同。所以努力工作,想讓老板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故而老板們大可不必“手下留情”,完全可以用一樣的工作要求去考察“23歲們”,另外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和展示平臺,多多給出自己的意見和工作反饋,這些“小孩子”們會很願意傾聽你的指導意見。

我們不喜歡霸道總裁

那些明明沒什麽能力,只知道用上級身份逼迫員工做事的霸道總裁最可怕。個人人格太過突出的老板,會抹殺整個公司的形象。每每看到那些獨裁老板瞎指揮工作,內心總是很想甩一打小S的不屑表情在他的臉上,然後把他炒了。

我們不喜歡被強制參加團建活動

“每次都是吃飯加唱歌,不會喝酒,歌又唱不到一起去,這樣的活動有什麽意義?”

對於出生在改革開放前的幾代人,集體認同感可能非常重要,但這種集體榮譽感對於年輕人來說已經很淡漠了。他們會懷念自己的母校,但絕不會甘願參加公司強制舉行的唱歌活動。相比起這些已經過時的團隊活動,追新番、逛街、聽演唱會,比和一群人吃飯唱歌有趣多了。

“23歲們”討厭參加團建的另一個理由是,這些活動限制了他們在休息時間的自由。對於他們來說,自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是工作,休息時間應該完全屬於自己(傳媒狗例外)。如果老板幹涉了工作之外的生活,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礙於老板的權威,他們不情不願地來了,然而內心的白眼已經翻了好幾圈,並且更加討厭你了。

不要以為他們能因為一頓飯而感激公司,畢竟這些“23歲們”都是可以為了偶像不吃不喝省錢買專輯的人。所以下次組織團隊活動前,要征求大家的意見,並且不要強制大家來參加。

我們不喜歡在公司里表演“宮心計”

年輕人直來直去,你可以將這看作是未經世事的“幼稚”,但是辦公室政治這些事情,他們看得透,卻不願意參加。陪你玩宮心計?“我的心好累”。

如果老板對員工後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挑撥團隊之間惡性競爭,年輕人們也不傻,明明白白看在心里,只是懶得陪你玩罷了……有任務就直接布置,有正當理由的加班要求也可以接受,如果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請直接指出來。畢竟他們拼命上班的理由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不上班,所以不會把心思浪費在很無聊的事情上。

 我們不喜歡加班(這是要鬧哪樣嘛)

雖然下班回家不用做飯帶孩子,但他們的人生中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刷微博,比如追劇。從老板的角度看這些事的確沒有意義,但是它們對於“23歲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要在下班時間後宣布開會,明明可以在上班時間做好的事情,為什麽要拖到下班後來做?如果加班是因為自己的工作沒做好,那麽他們會主動做完再下班,但是沒有理由的加班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我們不喜歡被老板當成小孩

“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麽!”

“嗯看得出來用功了,但是具體的東西下次再說吧。”

聽到這些話的員工都會對老板很失望吧。做了很久的調研,小心翼翼提出自己的建議,結果被這樣糊弄過去,剛燃燒起來的工作激情瞬間就被澆滅了。其實他們在乎的不是建議被駁回這件事,他們在乎的是老板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對於他們的工作沒有幫助和建議的老板,是得不到員工的信任的。

綜上,“23歲們”自出生起衣食無憂,他們絕不會為了物質屈從任何人或者集體,他們想追求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能夠讓他們見識到更廣大的世界,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人,這樣的老板會贏得員工死心塌地的追隨,你也能相應地得到他們為公司創造的價值和利益。

那麽你作為老板會喜歡他們麽?你有自信被他們喜歡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143

六度人和發布SCRM戰略,想要用連接改變SaaS的生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19/155297.shtml

導讀 : EC專業版可以連接QQ、微信、手機、座機、郵件和短信,全面整合了騰訊系社交資源下的數據和連接。

i黑馬訊 4月19日消息,六度人和SCRM戰略及新品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正式推出了SCRM(社交化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同時發布了旗下EC產品線的專業版。

據悉,EC專業版可以連接QQ、微信、手機、座機、郵件和短信,全面整合了騰訊系社交資源下的數據和連接。EC專業版包含了客戶互動連接模塊、商機運營模塊、商業智慧模塊、銷售管理模塊,可以更有效地連接社交、兼顧老板與銷售人員的需求及體驗、化解老板與銷售人員之間的矛盾,以及用高性價比的方法找到、醞釀商機。

六度人和戰略科技戰略顧問徐誌獻在演講中表示,和傳統的CRM不同的是,EC可以將連接與數據結合到一起,自動記錄銷售過程,完成客觀化數據的自積澱。此外,EC還可以連接主流社交平臺來完成自動化銷售管理、EC-H5微營銷和EC-企信等產品,打造企業銷售閉環,以閉環連接力驅動企業管理運營效率和業績的提升。

據了解,2011年,六度人和獲騰訊戰略投資,進軍SaaS市場。2012年,六度人和旗下EC CRM產品於與騰訊QQ互聯互通。2014年,六度人和獲用友戰略投資,進一步加強了EC CRM在企業SaaS市場的整合能力與客戶基礎。2015年,六度人和又獲聯創和賽富的B輪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988

想要寫好一份BP,不知道這幾點就很尷尬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06/155636.shtml

想要寫好一份BP,不知道這幾點就很尷尬了
覃晃晃 覃晃晃

想要寫好一份BP,不知道這幾點就很尷尬了

bp是打動投資人的敲門磚,寫好BP其實一點也不難。

黑馬說

bp就是告訴投資人:你是做什麽的,你希望得到什麽。分享BP撰寫的幹貨很多,但這里提煉出最有價值的10點BP要點,分享給各位創業的小夥伴。

文|思達派

1、封面:

項目名+關於項目的一句話介紹。

註意點:這里的一句話介紹是做一個產品推介。拒絕在項目名之後喊“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口號,拒絕將公司名放首頁(投資人在決定投你之前並不關心公司名),拒絕一切雜余信息和所謂的情懷。

2、痛點:

解決什麽問題,為什麽尚未解決。

註意點:大部分創始人都是源於自我或者周邊人的生活經歷,不要聊故事,要展現對領域的深入理解,最痛的痛點要和產品功能相對應。

拒絕密密麻麻的段落排列,簡潔的按點排列就OK。PPT只是輔助手段,讓大家看你而不是盯著PPT看。

3、產品展示:

以簡短文字的形式將核心功能闡述清楚

註意點:不要將App和PC端界面排放一系列截圖。頁面美化人人都能做,但是12306的UI界面這麽醜,仍舊人人都在用。產品圖片展示,將產品最有用的一個核心功能展示出來就好。不要圖片堆砌。

4、競品:

不要拒絕提競品甲乙丙丁。十幾億的中國人,產品沒有競品的情況有兩種:要麽是市場不夠大,玩家不想入局。要麽是你自己的認知和心理工作沒有做到位。

註意點:競品不要去談優劣,不要批評別人來擡高自己。最忌諱列一個大表,幾項或者十幾項,競品全是叉叉叉,自己全是勾。

刁鉆的投資人會想的問題是你的產品難道是天下第一?人家全沒做到怎麽還做的比你好呢?你怎麽還將人家列為競品呢?不要說自己比他更優秀,可以說:自己跟人家切入的點不一樣,垂直於其他細分領域,對方沒有解決我說的問題,他們並未獨霸市場,或者說什麽模式驗證不成功。

5、團隊:

投資人對於團隊的在意程度是很重的,假如是BAT或者有光鮮履歷的團隊,那投資人認。一流的團隊可以做好二流的項目,但是二流的團隊很難做好一流的項目。

註意點:面對投資人需要說實話,劣勢比較可以選擇性不說。你非得問的情況下那咱們私下聊,投資人願意從路演現場走到一對一的約談的時候,你的BP就已經成功了,即吸引到投資人的註意。

假如說團隊沒有創業經驗,在團隊方面沒有賣點,那你去想辦法找垂直顧問。在某個領域有較深造詣的大咖,實際的指導會比你自己的摸索要強很多。項目點子好,你個人沒有經驗但是起碼要靠譜。有的團隊想挖阿里高管當COO,但是人家為什麽要放棄每個月幾萬塊的月薪跟你幹?你沒法兒給足夠匹配的薪資或是給未來畫大餅。團隊采取的形式是三顧茅廬的方式,在高管下班從公司走向停車場或者地鐵站的一段時間,通過邊走邊聊約飯的誠意來打動對方。最終在高管認可這個項目的前提下,加入到他們團隊,現在這個項目發展的很好。

6、里程碑:

從立項到團隊成立到現階段,這一段時間的盈利數據,用戶數據,數據增長速率,靜態數據結果是什麽樣子的?這是除了團隊構成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其中涉及到一個增長速率的問題。

註意點:不要擔心數據量小,在天使輪的時候數據量小是很正常的,投資人主要關心的是增長速率。今天是2,明天是200,後天是800。這樣一個運營速率是非常高的。假如這個月是1萬,下個月是1萬零500,這樣就有點尷尬了。

有數據就來表現運營成績,沒數據就來表現執行力,執行速度和執行進度。

7、壁壘:

壁壘涉及到三點:技術會被模仿嗎,模式會被抄襲嗎,市場份額能占領住嗎,列出關鍵詞即可。為什麽投資人喜歡看技術類的公司,因為這個行業壁壘比較高,不是看了就能做出來的技術或者是在這個領域能比同行領先3到6個月。投資人也會覺得說這個項目是可以投的。

註意點:模式是很容易被抄襲的,所以要以極快的速率來占領市場份額。

無論是滴滴打車還是uber,但是你現在能做起來嗎?不能。因為先機和商業市場份額已經被他們占領了。假如你只是商業模式創新的時候,那就拼你的執行力,看誰速度更快。滴滴打車在入駐上海的時候,國內團隊也就十幾個人,花一個月的簽約拿下上海300家公司,投資人驚訝於他們的執行力。

8、發展:

這和里程碑是一個意思,再度強化。希望能有一個曲線圖出來,有階段性且專註。告訴投資人數據是這樣往上走的,他們希望看到一個快速增長的曲線而不是平穩的波動。

註意點:還想往A輪之後走的話,那你的產品不要講投機取巧的辦法,不要跟投資人討巧地聊天,不建議進行頻繁的路演。頻繁路演可能會出現一個情況是:投資人三個月前見一個項目,過了三個月這個BP仍舊沒有變。那麽這三個月他在幹什麽?執行效率太差了。

投資人之間會互相推項目。但是在推項目的時候如果加一句話:“這幾個項目都不怎麽樣,是我們剛收上來的你先看著唄。尤其是誰誰誰我看他都預熱很久了。”投資人之間的一句話會嚴重影響第一印象,即這姑娘你不想要我也不想要。誒你想要?你想要我也想要,不如我們合投吧,你領投或者我領投。

可能會因為其他投資人的一句話,產生偏差性認知。或者說你的項目在微鏈等平臺都放了那麽久了,你還在上面找融資?就好像一個小姑娘找相親,都相親了180個人了,大家會有一個感覺是小姑娘的問題。

9、融資規模:

融多少錢,出讓多少股份。天使一般是出讓百分之12到18,即一年到一年半的花銷。你的項目經過一年差不多要融A了,那麽在這一年的時間內的發展速度,要融多少錢才能夠支撐你的花銷?

註意點:融資規模一定得寫,不能因為自己不知道沒想好就不寫,就好像你去展現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得標明價格。在實際的操作中可能會多花錢,按你的想法上再乘以一點二或者一點五。在BP中最好寫明融資的用途。

10、設計技巧:

要確定一個BP整體風格基調。選擇某張可以自由組合的單獨模板,或者用其中的元素搭配出新的板式。

註意點:PPT內容體現清楚,一切從簡。

字體一般選擇微軟雅黑,而不是幼圓、楷體之類的多樣化字體。

頁數不要太多,正常情況下BP10頁左右就好。做成五十幾頁或者無圖版word格式那就很尷尬了,那是大學生創業應付導師的版本。

拒絕飛入或者百葉窗之內的效果,因為有時候你通過郵箱將BP發給投資人,可能會因為系統配置或是各種狀況沒法兒顯示或者打不開。到處動畫飛入,會讓你的核心內容體現力在視覺上削減。

可以將BP做成PDF格式,這樣在字體和畫面上都不會因為鼠標的意外點擊更改。

BP 投資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34

海斯汀:想要偉大 就不能只是好 獨家專訪》Netflix創辦人給台灣年輕人的建言

2016-05-02  TWM

把小公司拉拔成全球串流影音龍頭,Netflix創辦人對創業有一套心得; 這次,他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大方分享成功思惟:要學會向「好的東西」說不。

「當你的愛超越恐懼時,你就會知道自己必須做這件事。」全球串流影音龍頭企業網飛(Netflix)創辦人暨執行長海斯汀(Reed Hastings)二十六日造訪新加坡,在十五小時的旋風式行程裡,他特別抽出時間接受《今周刊》的獨家專訪。

這是海斯汀第一次面對台灣媒體接受專訪,有別於他以往受訪時多半談論Netflix的未來發展策略,這一回,他要談的是過去;海斯汀要向正在尋求創新能量的台灣、向正在努力拚搏的台灣年輕創業家們,分享他過去二十五年來的創業心法,「愛超越恐懼」的開場白,正是他認定的創業原力。

「創業,就像是談一場戀愛!」海斯汀的這句注解,簡直比Netflix製作的戲劇更有張力與想像空間。他認為,創業就像愛情一樣,是不理性的,可能只是單純一個想法,就會讓你陷入愛裡。

他說,創業像戀愛

愛會幫助你克服恐懼

就像是他在二十五年前創辦第一家公司Pure Software時,當時心中所想的只是,「這是我很喜歡的產品,我希望這樣的產品可以走到全世界。」一種絕對純粹的信念,就像熱戀中的男女,總覺得世上沒有任何事物會比對方更美好一樣,而這正是創業者必須有的信念。

但創業也像婚姻一樣,「你無法確保每一件事(都能如你預期),你只能祈求、思考、傾聽。」他說,你無法確定自己的決定是不是正確的,而這樣的不確定性,總是伴隨著恐懼。海斯汀直言:「失敗會讓人感到痛苦,害怕是難免的。」他也會有害怕的時候,但他認為,當你有一個好的想法,覺得非得把這樣的想法帶進生活中不可時,你對這個想法的愛,就會幫你克服恐懼。

而若不是秉持這樣的信念,或許今天也不會有Netflix的存在。

他說,我沒想過放棄當你看到未來 就不會在意事實上,海斯汀在一九九七年創辦Netflix時,雖然是從郵寄DVD的服務開始,但在那個網路還只能靠撥接連線的年代,他已經對串流影音的未來有著強大的信念;當時他預期,串流影音將在五年後(也就是二○○二年)成為市場主流。然而事實是,五年過去、十年過去,直到○七年,Netflix的串流影音收入仍然掛零,根本和主流搭不上邊。

但他曾經有過放棄的打算嗎?海斯汀堅定地搖了搖頭,「對於網路電視這件事,我從沒想過要放棄。」因為在他眼裡,看到的是成長愈來愈快速的網路,「當你看到更長遠的未來,你就不會在意,它是不是花費了比你原本預期更長的時間才會發生。」而面對周遭的懷疑者,他也只想著一件事:「我要證明他們是錯的。」當然,他有的不只是理念,過去近二十年來,海斯汀帶領Netflix挺過一次又一次的存亡危機,「專注」是他最強大的武器。

「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做更少的事,卻做得更好。」就像是○四年,當時的DVD租賃巨人百視達,以比Netflix營收大逾百倍的規模優勢,瞄準Netflix郵寄DVD服務,用幾乎一半的價格,大打流血價格戰。為了應戰,海斯汀當時曾陸續推出網站廣告、二手DVD交易、社交網路等,希望這一個又一個新服務,可以和對手打出差異化,保住市占率,也保住獲利。

當下,海斯汀對自己能夠發動這麼多攻勢感到很滿意,然而最終他卻發現,研究對手並不會讓自己成功,推出這些新服務只是擴大戰線,卻無法改變戰局。

「你必須專注在消費者。」海斯汀最終選擇回過頭來,專注在核心業務的郵寄DVD服務上,將原本已經高達九八%的服務到達率更進一步優化,這才是他們勝出的真正關鍵。

但專注說來容易,做來困難,最具挑戰的,就是學會如何向「好的東西」說不。

「俗話說,『好』是『偉大』的敵人。(Good is the enemy of great.)」海斯汀直言,「如果你想要做偉大的事,你就不能只是好。(If you want to be great, you can't be good.)」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來Netflix一直專注在串流影音的業務上,而且只做電視和電影的串流服務,卻從來不碰新聞和體育等傳統高收視率的節目。

曾經也有人問過海斯汀,為什麼不在網路服務較緩慢的地區提供下載服務,以達到更好的使用者體驗?他的回應很簡單:「我們認為消費者喜歡簡單的東西。」他相信就長期來看,網路速度一定會愈來愈快,而且網路將無所不在。所以即使當下某些市場存在著網路不夠順暢的障礙,他仍寧願投下賭注,也不要為了各式各樣的短期需求,不斷增加新功能,最終讓Netflix變成一個又複雜又笨重的平台。

「我喜歡把一件或兩件事情,做到極致的好。」海斯汀直言,這樣的方法對他很管用,但卻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而他可以確定的是,「不要勉強自己去做和本身性格不相符的選擇。」他鼓勵,勇敢走出去

要思考走向世界的可能

除了分享自身的創業經驗,言談間,海斯汀也鼓勵台灣創業家要勇敢走出去。

海斯汀表示,雖然台灣是一個小小的海島,沒有龐大的本地市場在背後支撐,但他認為,出身於瑞典的音樂串流公司Spotify已經證明,小國家一樣可以發展出成功的國際事業。重點是,「在小國家,你從(創業的)一開始就應思考,在這個國家之外的世界其他地方,有沒有發展的可能?」他說。

採訪末段,海斯汀也不忘對所有正在尋求機會的台灣年輕人提出最後建議:「這個世界很大,機會非常多,去找出人們的需要吧!」

串流龍頭Netflix

10年前就深耕台灣

全球串流影音龍頭Netflix自今年1月開始,服務正式在台灣上線,但你可能不知道,早在10年前,台灣就已經是Netflix的親密夥伴。

「我去過台灣不下百次。」負責Netflix全球夥伴關係的Netflix國際開發長格雷•彼得斯(Greg Peters)透露,為了確保能在手機、電視和電腦等各種終端,都提供消費者最流暢的服務體驗,他們很早就找上晨星、聯發科、宏達電、BenQ等台灣廠商,將Netflix的服務預先整合入晶片。

而Netflix創辦人暨執行長海斯汀這次受訪時也證實,Netflix工程師早已進駐台灣多年。據了解,Netflix和台灣廠商的合作關係已經長達近十年之久,後來隨著Netflix的業務在全球快速擴張成長,大約在5年前,Netflix已經正式在台灣組成工程團隊,並在新竹設立辦公室。

而今年配合Netflix啟動在全球190國的擴張計畫,台灣團隊扮演角色可能會更加吃重。

據了解,Netflix已在年初找到新的辦公室據點,預期未來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台灣團隊規模。

關於企業經營,海斯汀這麼說…作為一個企業家,你必須要有這樣的自信:我可以跳下飛機,因為我一定能抓到一隻正好飛過的大鳥。

多數企業家的想法總是聽來瘋狂、愚蠢又不經濟;然後,他們會證明這些想法都是對的。

別害怕去改變那些習以為常的成功模式。

失敗時,你會從99種錯誤中學到其中一種,所以失敗的經驗並不實用;相較之下,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顯然有用多了。

當一個負責任的員工擁有更多自由,他會不斷自我提升,甚至以老闆的角度思考問題。

企業的問題就像身體疼痛,你要的是阿斯匹靈而非維他命。前者可以解決問題,後者只是「吃一顆也不錯」的市場。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