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夏普購併案後,日本新局全解讀 老男人越早出局 經濟復甦越快

2015-05-02  TCW

難吃的五爪蘋果,為何能一直稱霸美國超市的貨架?」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艾克羅夫(George Akerlof)與席勒(Robert Shiller),在《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一書中,用這個「劣幣驅良幣」的例子,解釋為何在金融風暴中,明明是風險很高的商品,卻一再被追捧。他們認為,需要理性決策才能發揮功能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常常被文化、誘惑、幻覺等「動物本能」宰制。

主角:灰髮老男人們

政客、官僚、大企業共組分贓鐵三角

五爪蘋果的例子,套用在失落二十年的日本,正巧合適。只是主角,從蘋果換成了一群「灰髮老男人」。

一般都將日本長達二十年的經濟不振,怪罪人口萎縮、匯率政策失當,以及政府負債太多,但踢爆奧林巴斯(Olympus) 醜聞的英籍前執行長伍德福特(Michael Waadford),在離開日本時,卻不客氣的直接指控,日本經濟的罪魁禍首是:「一群穿著深色西裝的灰髮老男人!」「日本必須瓦解安逸的企業俱樂部,應該要有人,挑戰那些老男人!」

伍德福特口中的灰髮老男人,就是政客、官僚及大企業組成的分贓鐵三角。

一九九二年準確預測日本經濟會崩潰的經濟學家黎定(Brian Reading)觀察,日本看似民主,骨子裡其實是長著「美人痣」的共產主義,日本文化與集體價值觀,「用一種錯綜複雜的方式」,阻撓資本主義最重要的力量——競爭。

灰髮老男人,怎樣變成了禍首?解答之前,先複習一下,過去二十五年來,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出口是日本經濟的命脈,表面上來看,日本出口貿易量從一九九〇年代的四十兆日圓,一路成長到二〇一五年的七十五兆日圓(約合新台幣二十二兆元),推升外匯存底到目前的一兆二干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九兆元)。

但若觀察日本出口占全球貿易量的比重,卻從九〇年代初期的將近一一%,滑落到二〇一五年的三.八%,幾乎回到六〇年代日本經濟剛起飛的水準。相較之下,中國出口占全球比重,卻快速上升至二〇一三年的近一八%。

一消一長,看得出日本在全球競爭力快速滑落。

內需也不振。最重要的兩個指標:民間消費及投資,同步衰退。代表民間消費的日本家戶支出年成長率,在九〇年代初期還有五%左右水準,但從此一路下滑。

固定資本投資年增率,從一九九六年到二〇一五年之間,也末再超過五%,在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二〇〇〇年網路泡沫、〇八年金融海嘯時,還曾跌破到負七%以下水準。

內外交逼,使得日本GDP總額在一九九七年之後,盛極而衰,金融海嘯之後,更加速探底。最糟糕的是,實質薪資在亞洲金融風暴前達到高檔後,開始轉弱,在二〇〇三年左右,跌回到九二年的水準,之後更一路衰退。就算安倍在二〇一二年祭出三支箭,實質薪資仍在下滑,目前只有九二年的九成水準。換句話說,過去二十四年來,日本人等於在集體減薪一〇%。日本從當初不可一世的「太陽帝國」,跌入了「二流國家」之林。

怪象一:高官下凡給方便門政商勾結代價:債務是GDP兩倍多

面對經濟環境的險峻,日本在過去二十多年,企業、政府及金融界,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及調整。

金融改革,是日本擺脫二十年經濟空轉的重要手段。一九九六年,當時首相橋本龍太郎揭開日本版的「金融大爆炸」改革序曲:引進新銀行、縮減大藏省(財政部)行政指導色彩,同時消減銀行經營證券及保險的限制,希望能瓦解四大銀行三井、住友、三菱及富士銀行長久壟斷的勢力。二十年過去了,如今,日本金融界,仍由四大銀行掌握,改變的,只有銀行名稱而已。政大教授蔡增家認為:「日本政府的金融改革,形成一個規模龐大卻低獲利,以及財閥之間關係更密切的新四大銀行體系。」

政治改革,是另一帖藥方。包括:縮小行政指導、重整中央政府架構、實施單一選區制打破派閥政治、引進政黨比率代表等。為切斷大企業及政府的臍帶關係,在《日本國家公務員法》中,特別加了一項「退休之後兩年不得轉任到相關企業」的旋轉門條款,卻保留一個但書:若「經人事院(類似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認可者不適用之」,這個方便門,讓日本「高官下凡」情況一直無法有效改善。而官員空降,又多集中在與經濟事務相關的部會,其中財務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交通部)最多,經濟越差,相互取暖的程度越高,彼此供養關係,很難得到具體改善。

理不清的政商勾結,日本社會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節節高升的債務。日本整體債務占GDP比重,從九〇年代的七〇%左右,一路爬升至二〇一五年的二三七%。白花花的鈔票,浪費在一些對生產力沒幫助的「蚊子館」工程上。

蔡增家在《上一堂好玩的日本課》書中,就講到日本蚊子館怪象。他說,日本長野新幹線,有一站叫「安中榛名」,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為了繁榮故鄉,要求日本鐵路公司在這個人口不到一千人的小鎮設站,政府更以開發新市鎮的名義,號召通勤族落籍,將其打造為度假勝地。十七年過去了,根據二〇一四年統計,每天平均上下車的人次只有二百八十七人。

另一個蚊子館的故事,發生在另外一個前首相小淵惠三的故鄉—中之條町,在這個不到三千人的小鎮,坐落一座規模龐大的圖書館及一座華麗的歌劇院,蔡增家說,圖書館一切運作正常,藏書也不少,「但看不到任何讀者!」

怪象二:凡事靠中間人溝通政客、官僚橫行,難淘汰爛蘋果

而強調「優勝劣敗」的民主制度及市場機制,為何沒有淘汰這些壞蘋果?從日本文化可以找到答案。

《菊花與劍》作者潘乃德(Ruth Benedict) 觀察:「盡量減少直接競爭的做法,貫穿日本人的生活……,在躲避競爭上,日本人的花樣層出不窮……,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方法,就是無所不在的中介制度!」

她說,為了避免事情辦不好,造成彼此的對抗與羞辱,日本人在無數場合,都需要中間人,無論談論婚嫁、求職應聘,雙方都會雇用自己的中間人,由中間人彼此商討具體事宜,再向自己彙報。這種文化,給了政客、官僚及大企業「灰髮男人俱樂部」存在及運作的正當性。政府若有政策要貫徹,可藉由銀行家的口,向企業施壓;企業需要政府補貼,透過銀行的政商關係,得到更有效的溝通。

加上,日本長久以來的價值體系,強調「各得其所」、「恰當地位」,從明治維新以來的工業發展,採取與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路線—尊從「閣下們」 (政府官員)制定的遊戲規則,運用政府資金建立「閣下們」認定必須發展的產業。

直到二十世紀,經濟產業省或財務省的官員,每半年都會受邀參加豐田汽車在名古屋總部舉行的高層決策會議,進行行政指導,如果配合政府政策,就能適時減稅或降利率,如果配合沒到位,就可能被查稅。

怪象三:省成本只聘派遣工漂亮失業率,是血汗派遣工換來的

超過二十年的改革,這些灰髮男人組成的「閣下們」的成績單,卻越來越差勁。根據《經濟學人》統計,經濟成長最重要的骨幹—勞動生產力(每位勞工貢獻GDP 的程度),日本不但落居OECD富國俱樂部之末,更比不上西班牙、義大利等歐洲經濟邊陲國家。特別是在二〇一二年之後,滑落的速度更快!

生產力難看,但日本失業率,近幾年卻一直壓低在三%左右的低檔。這「亮麗」的表面數字,是用派遣員工血汗換來的。二十多年來,派遣員工的比率,已經從九〇年代初期的二〇%,一路上升至二〇一三年的三六%,派遣員工既無法享有國民年金,也沒有醫療保險,星福利網中被遺忘的一群,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給了這些人「下流社會」的封號。

結局:拖垮產業競爭力除了不動產,十四大產業皆落後美國

派遣員工省了成本,卻失去生產力。顧問公司麥肯錫對此提出警告,從各方面的指標來看,「派遣制度拖累了日本整體國家競爭力。」在他們關注的十五大產業中,從二〇〇〇年到二〇一一年,除了不動產之外,日本產業全面落後美國,特別在日本引以為傲的先進電子製造及營造業,生產力只有美國的三成左右,「這是日本急切需要關注的議題,」因為到了二〇三〇年,日本將有一半的勞力,淪落為「下流社會」的成員。

從太陽帝國到下流社會,《菊花與劍》這樣描述日本人的雙重性格及命運:黷武而美好、傲慢而尚禮、呆板而善變、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這無數支離獨立的奇異特質,從一堆毫無關聯的沙粒,逐漸梳理成一張嚴密有致、條理清晰的網,隱性且穩固的支配日本所有經濟活動。而二十多年的空轉,就像個照妖鏡,把日本人陰暗面的劣根都放大了。

「把競爭重新迎回日本吧!」這是麥肯錫在《日本的未來》(The Future of Japan) 報告中,提出的第一個建議。四月二日,郭台銘這個不按牌理出牌的「野蠻人」,挾著銀彈,對這個「灰髮男人企業俱樂部」開了第一槍,未來鴻海夏普前途雖難料,但至少幫這個太陽帝國,殺出一條「優勝劣敗」生路。

撰文者王之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30

V形復甦後停滯 日立的大危機浮現!「等待上級指示」風氣盛行

2016-05-02  TWM

日立製作所曾創日本製造業虧損最慘紀錄,之後雖翻轉向上,但近兩年來總市值幾乎減半,內部員工彌漫一股「等待上級指示」的風氣,也許是原因之一。

四月,是日本

新年度的開

始,日本機電業

龍頭日立製作所

(Hitachi)也有了新貌。二0一四

年起擔任社長的

東原敏昭,今年

四月起更進一步

兼任執行長,負起經營責任。由於近年來,前社

長、現任董事長

的中西宏明推動

許多改革,被視為日立業績復甦的關鍵人物,中西不再擔任執行長後,外界難免憂心。

執行長換人當

新人事布局外界不看好

回顧日立的業績,近年來有如坐雲霄飛車般。0九年三月底止的0八年會計年度中,日立創下日本製造業有史以來的最大虧損額:七八七三億日圓(約新台幣二三一二億元)。但在一一年度谷底翻身,創下最高淨利三四七一億日圓,短短三年就上演戲劇化的「V形復甦」。

轉虧為盈的功臣,是以現任顧問川村隆為首的「川村小組」。當時,川村原本是集團董事長,緊急就任為總公司的董事長暨社長,並從集團旗下其他公司召回五人,組成與董事會同時存在的川村小組,將公司權限集中於這六人;後來透過將五家績優上市子公司收為完全子公司等策略,並去除集團內部自相競爭等不利因素後,在一年內就由虧轉盈。

一年後,川村只擔任董事長,原本擔任副社長的中西宏明一0年起晉升為社長。中西接手後,斷然執行多項改革,像是退出電視事業、出售自己打造起來的硬碟事業,及合併日立金屬與日立電線事業等。

一四年起,他交

出社長一職;今

年四月,更卸下執行長身分。

對於日立的

新人事布局,外

界擔心中西過去

的成功經驗,讓

公司習慣聽命行

事,內部有一

股「等待上面指

示」的風氣。

其實中西

兩年前就有意

交出執行長的

職位,因為他

那時就慼覺到

「大家都在等侯

指示」,「不自己先思考,覺

得『乾脆問中

西比較快』,這樣的想法很要不得」。

事實上,日立的狀況,也不如從前。日立和目前依然為經營危機所苦的同業相比,有些評論家認為日立是勝組,但日立在V形復甦後,出現「停滯」的狀態,到現在都還沒有擺脫。

股價低迷

總市值兩年少一半

對此,股市的反應也很敏感。日立的總市值雖從0九年的跌破一兆日圓,回漲至一四年的四兆日圓大關,但近兩年來幾乎一路跌,四月二十五日總市值為二·六四兆日圓,長此以往,可能跌破兩兆日圓。

雖然東芝與夏普等同業的

狀況都不好,但和東京證交所第一類股的所有個股相比,日立的跌幅很大。同為電子股的三菱電機,營收只有日立的一半左右,總市值卻是大型電機企業的領頭羊。由此可見,停滯很難看成是外部因素導致。

有人認為股價的低迷原因

之一,在於旗下事業太複雜。

日立的事業從冰箱到核電都有,財報合併的子公司共九四七家,上市子公司共九家(一五年三月底時),有些事業狀況好,有些狀況不好,容易出現抑制股價上漲的情形。分析師指出,總部很難確切掌握每一個部門發生了什麼事。但這也並非停滯的唯一因素。

日立一三和一四年度營業

利益連續創歷史新高,可惜一五年度預料會下滑。中西一向強調「全球性企業必須有一0%的營業利益率」,但近兩年都在六%上下踏步。漸漸有人認為,以中西的風格,很難把營業利益率拉抬到二位數。

虧損事業已砍光

改革沒新招投資人擔憂

能砍的虧損事業或子公司

幾乎都已砍光,也不太有裁員重整的餘地。一再下滑的總市值,正反映出投資人對於日立遲無新招的擔憂。雖然中西否認日立存在著停滯慼,只表示「能迅速實現的成果都已實現,剩下不易實現的成果,難度本來就會愈來愈高。」但這是虛張聲勢,還是真有確切自信才說的?有待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38

他用大數據 精準預言美股復甦 「三國迷」沈宇青 如何主導貝萊德投資方向?

2016-05-30  TWM

當今華爾街最會運用大數據的一號人物,自信能解讀全球各地消費者的心, 面對龐大的資料庫,他如何去蕪存菁抓出商機,關鍵就在「回歸人性」。

今年初,全球對美國經濟疑慮四起,衰退雜音不絕於耳;市場人士甚至呼籲,美股將進入熊市。但他卻篤定地說,「美國經濟絕對沒有想像中那麼糟。」他建議公司旗下基金對美國的持股部位不須減碼。半年後證明,道瓊指數從二月低點上漲至今已逾一成。

他是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科學主動股票團隊主管沈宇青,同時也擔任貝萊德新興市場部門主管;至於他在半年前對美國股市的堅定態度,則是來自於大數據。「美國消費其實還蠻穩定,雖然對大件物品,像汽車、家電興趣微幅滑落,但並非大幅下降。」沈宇青如此「翻譯」著從龐雜數據裡讀到的關鍵訊息。

作為全球資產管理業的龍頭,貝萊德全球員工人數約一萬三千人,管理的總資產規模達到四•七兆美元,團隊投資專才臥虎藏龍;但來自中國,今年僅四十六歲的沈宇青,已成為左右集團投資方向最重要聲音之一,內部同事形容,「主動股票投資方面,他可說是集團總裁芬克(Larry Fink)最重要的左右手。」如果說,貝萊德集團是資產管理的霸主,那麼,用數據分析、提供集團投資方向的沈宇青,或許就可說是當今華爾街、乃至於全球投資市場最會運用大數據的一號人物。

天生數據控

好奇心與科技DNA扎根

「我無時無刻都想知道,全世界消費者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透過大數據研究,某個程度來說,就能預知消費者行為,而這樣的購物傾向,放諸四海皆準,我可以解讀全球每個地方。」談投資,沈宇青的情緒多半理性平和,但只要談到大數據,他的神情立刻轉變,既像是個興奮的孩子,卻又像是爸爸在談自己的孩子,話匣子一開就說個沒完。

「我們數據庫越來越大,所有新聞報導、券商研究報告,或全世界交通資訊,一切相關的、不相關的,全放在一起,所有數據我們都感興趣。」沈宇青不否認自己是個「數據控」,但他也強調,只是「數據控」,並不足以挖掘出大數據背後的祕密,更重要的,是「回歸人性」。

完美結合數據與人性,正是沈宇青能用數字解碼世界的真正原因;而所謂的人性,首先來自於他的好奇心,或者應該說,從小,他的父母就積極培養沈宇青對這個世界的種種好奇。

「我爸爸是大學教授,他最常跟我說,周末沒有必要再讀課本了,要讀些跟學習不相關的書,鼓勵我多接觸些『野書』。」他回憶,自己兒時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充滿算計、謀略與人性的故事,『三國演義』啊!其中,我最崇拜諸葛亮。」像是命中注定似的,沈宇青現在的工作,倒也有點像是諸葛亮,總是得從各種變化當中「算」出令人拍案的謀略。

當時的廣泛閱讀,開啟了他的另一個世界;但好奇心真正獲得滿足,則是在赴美求學之後。

沈宇青的母親,也是電子工程方面的大學教授,一九八六年,利用赴美國工作的兩個月時間,順便帶著沈宇青去美國拓展視野,「她覺得這樣的開放環境對我更好。」九一年,沈宇青在中國念大學到一半,就決定轉學到美國;之後兩年大學生活,「對我來說簡直眼界大開。」他說,「美國的大學雜七雜八,什麼都學,越學路越寬;跟中國的學科教育體制,越學越窄,形成明顯對比。」

實務與理論融合

定期在紐約大學教書

沈宇青向來不是個「死讀書」型的學生,到美國後不久,便開始打零工,一方面是想賺些零用錢,但更重要的,想藉由這種方式探索這個沒看過的新世界。

他從學校餐廳、保全人員、到中文家教、幼兒保姆,做過十多種不同類型工作。

大學畢業後,他繼續攻讀碩士,取得學位後,九七年踏入金融圈,展開投資生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摩根大通避險基金風險管理及總經投資研究。同時,他也持續深造,一路念到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金融及國際商業博士;「博士學位拿到後,我才發現學歷越高,知道的東西越少。」為避免自己一輩子關在學術象牙塔,他積極走出校園,目的就是希望能將理論與實務充分融合。

「金融投資需要實務經驗,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對理論、數據研究,及實務方面都很有興趣,現在能同時兼顧,定期去紐約大學教書,已是最理想的狀態。」二○○四年,沈宇青離開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當時他已是絕對報酬及資產配置全球負責人;同年他轉戰巴克萊全球投資(BGI),從資產管理核心人物,變身成為投資管理要角;服務對象從基金零售客戶,到專業機構法人,操作獨立性及自主性也更高。

○九年,貝萊德以一三五億美元收購巴克萊,此時沈宇青已擔任巴克萊亞洲及新興市場投資主管;約莫也是在這個時候,沈宇青開始思考大數據運用在投資領域的種種可能,帶領自己的團隊接觸大數據研究。他回憶當時,「看到任何數據都會驚喜,沒有不喜歡的數據!」像是諸葛亮參透了天時地利的玄機,那是一種如獲至寶的心情。

「以前,美國學術機構為了解五十個州的消費者購物傾向,得花一個月時間,打五百通以上電話進行調查。現在要買車,消費者就會上網研究,搜尋汽車評比資料。

這樣的數據運用在投資方面,更快、更全面,也更有用。」沈宇青興奮解釋著大數據對投資判斷,所帶來的革命性改變。

人腦獨立思考

駕馭大數據會更上手

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對沈宇青來說,在此階段,只進入第一重「看山是山」境界,在浩瀚數據中,研究團隊曾因誤用數據,而在投資市場四處碰壁。「大數據資訊量大,但雜訊也多,如何去蕪存菁,才是關鍵。」他舉例,有些員工會在網路上批評公司,如果問題是「公司短期風險是什麼」,那麼,這些資訊並不會被篩選出來,因為員工不滿,並不會立刻造成公司麻煩。但如果你問,影響公司的長期因素有哪些?員工在網路的惡評,就會成為值得注意的資訊。

可能繞了一些彎,或多走了一些路,沈宇青洞察世事後,反璞歸真,現在面對大數據虛懷若谷,但更重視人腦的獨立思考價值,「不要看我是研究大數據的,但我們家裡沒有電視,女兒們很少在滑手機、平板,連『小數據』都沒有。」他坦言,與女兒相比,自己生長環境能接觸更多實際的東西,透過書本,或玩新遊戲,或見新朋友,都能引起他的好奇。

相較於現在的成長環境,數位、單面向的傳輸方式,思想容易受限、不夠寬廣,未來想要駕馭好大數據,也很困難。

小時候,沈宇青總愛幻想著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現在,他則是用電腦蒐集運算資訊、用人腦精準判讀,然後,調度全球億萬資金。在他身上,你會重新認識大數據的運用哲學,只有回歸人的思考主體,大數據才有意義。

撰文 / 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18

頻創高還能買?達人教你三招賺美股 美國景氣穩定復甦 全球熱錢持續搶進

2016-08-08  TWM

受到資金寬鬆、美國就業回溫,帶動美股指數再創新高,國內投資人轉戰美股也成為趨勢。在美國超級財報周之際,投資達人分享他們對後市看法及操作建議。

美國標普五百指數頻創新高之際,七月十五日,通訊軟體LINE在美、日同步掛牌,成為今年科技業最大的IPO(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後股價在兩地都大漲近三成。如LINE這樣的優質股前往掛牌,加上全球資金匯集,是美股領先轉牛的底氣,國內投資人因此積極轉戰美股。

這股風潮有多熱?數據顯示,今年五月國內複委託美股成交金額達新台幣三四六億元,是五年前同期三倍以上。儘管不少人認為美股估值過高,但資金極度渴求收益,仍是美股高檔盤旋不墜的動力。

第一招:判定趨勢

景氣復甦、寬鬆依舊 股市仍看多「美國六月ISM製造業指數與非製造業指數,均在五十以上,而且離盛衰分界還有空間;與景氣復甦連動密切的房地產數據,也還在高檔。」投資名師林成蔭從數據判斷,美國景氣還是在穩定復甦路上。而且即使景氣好轉,整體通膨風險明顯上揚前,聯準會升息的可能性也不高;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九月升息機率僅一三%;十一月適逢美國總統大選,機率更低,意味資金暫不會撤出美股,可視為利多。

林成蔭認為,當各國不斷實施寬鬆貨幣政策、聯準會又暫時不會升息,龐大資金將持續找強勢族群,再創新高的美股當然是首選;此外也會往低基期市場,或其中的低股價另闢機會。

若從美國企業獲利基本面來看,市場預估第二季財報將比去年同期衰退四%至五%。主因是油價下跌,傷害能源股獲利,拖累整體表現;但若投資人細分產業,可發現有不少企業逆勢成長。

超級財報周 選股不選市

林成蔭表示,現階段資金動能對股市的影響,還是大過實際景氣。

也就是說,儘管整體企業獲利預估將衰退,加深股市回檔的可能性,但因資金持續寬鬆,大幅度下修機率也不高。

「有時你認為股市已經太貴,但過一段時間之後,卻發現它好像更貴了!」林成蔭解釋,這是因為貨幣寬鬆效應下,歐洲、日本央行都反覆放水,美國去年升息的效應被抵銷殆盡;尤其日本央行七月可能加碼寬鬆、英國也可能再降息,資金過剩的事實,短期並不會改變。

那麼,投資策略該如何擬定?林成蔭表示,大原則還是「選股不選市」,表現較好的各產業,仍值得挖寶。例如從亞馬遜到奇異(GE),重量級企業近期將陸續公布財報,投資人可檢視企業獲利與預估值的差異,若數值優於預期,或許是接下來公司業績有值得更樂觀的理由。

第二招:找對方向

多關注四大類股 少憂慮拉回風險當非農就業人口優於市場預期,積極資金持續回流股市,也讓這波美股指數再創歷史新高。接下來一連串企業財報陸續公布,若業績亮眼,有助於支撐行情。不過,對於創新高的美股,投資人往往感到遲疑,裹足不前的理由都是懷疑:股市已在相對高點,該不該等回檔再進場?

對於這個疑問,投資美股十年、持續開課三年的財子學堂講師麥道森表示,這兩年美國景氣持續擴張,股市節節攀升,已經打破幾年前,市場依景氣循環觀點,認為美股面臨「六年魔咒」的唱空預言。

麥道森認為,投資人與其憂慮後市,不如重新審視資金配置;以美國股市占全球總市值近五成而言,個人資金至少要配置二至三成在美股才合理。

「投資美股的好處在於產業高度分散,像是標普五百指數成分股中,沒有一個行業占比超過兩成;其次,美國公司經營全球市場,集中特定區域的風險較低。」麥道森解釋,標普五百指數成分股一般可區分為十大產業,其中又以必需性消費股、非必需消費股、醫療保健股,以及工業股,長期報酬表現較佳,且具較低的波動風險,值得投資人關注。

嬌生、寶僑、迪士尼看好

若投資人想發掘美國股市的潛力企業,可先從四大類股對應的ETF著手,再從成分股當中,追蹤有興趣的個別標的。

例如醫療保健類股屬穩定型產業,其中的嬌生、聯合健康集團近年股價表現強勢。嬌生因具獲利穩健及高股息特性,每季財報數字若合乎預期,就有買盤浮現;聯合健康集團為美國最大的健康保險公司,也是道瓊成分股之一,市場預估今年業績可再成長兩成,股價也是屢創新高。

必需性消費類股中,寶僑年營收超過七六○億美元,從嬰兒照護與家居用品、衣物清潔,再到健康照護、美容用品等,皆可看到其品牌布局。而且各品牌的定價能力佳,以其大企業的成本優勢,符合護城河概念,加上公司每年股息穩定成長,也具高殖利率題材。

非必需消費類股當中的迪士尼,也是具護城河概念的代表,不僅品牌價值帶來高議價能力;在業務上更包括媒體ESPN、ABC電台,以及迪士尼品牌的電影、商品、主題樂園等,也透過收購的漫威公司,擴大獲利來源。

除此之外,公用事業類的成分股,多屬於低波動、穩定型公司,並以內需行業為主。在低利率環境、高波動年代,反而表現突出,像是杜克能源,為美國最大公用事業公司,具長期獲利及穩定的股東報酬率,也可加以留意。

至於市場知名度也很高的谷歌、臉書等科技股,雖然本益比居高不下,但麥道森認為科技產業的波動性高,一般散戶難以從財報或實際生活,取得具參考性的關鍵資訊,較不建議大膽追高。

第三招:降低風險

布局ETF 但須壓低投資成本美股長多,透過ETF也能帶來可觀報酬。利用指數化投資已十年的投資達人綠角,在近期美股創新高、台股九千點攻防時,他仍面不改色,按原步調繼續定期投資全球市場,他的自信來自於哪裡?

「猜測市場漲跌,長期績效不一定能超過市場整體表現。」綠角強調他的投資邏輯:「總體經濟分析的好壞,並不能準確判斷股市是否高估或低估。」綠角不主動選股、不重壓單一產業、不選擇進場時間,他最重視資產配置,以及投資成本。他認為,利用ETF直接投資全球市場,等於一次買齊所有產業;扣除通膨,有機會創造股票類約五%、債券類產品約一%的報酬率,長期累積下來,表現也相當可觀。

公債ETF 輔助資產配置綠角建議,投資人只要買進VT(全球股市ETF),就等於布局全球重點個股,是最簡單的進場方式。欲分區布局的投資人,則可利用VTI(美國股市ETF)搭配VXUS(全球美國以外股市ETF)涵蓋全球股市。

當然,如果想主動調整各區域市場比重,也可利用四檔區域型ETF變化投資組合。綠角直言,以四個標的、分區域布局,儘管操作較繁雜,但部分美國券商開放客戶,免手續費買進區域市場ETF,更能降低總成本。像是美國市場以VTI為代表,追蹤歐洲成熟市場的VGK、亞太成熟市場的VPL,新興市場則以VWO為代表。綠角認為,以目前市場價值而言,建議可配置美國市場五成資金、歐洲二五%、亞太成熟市場一五%,新興市場一○%,達到全球化分散投資。

在黑天鵝不斷的年代,綠角建議可利用公債ETF,如以IEI(美國中期公債ETF)搭配BWX(國際公債ETF)各半,作為防禦型資產;若以累積退休金為目標,配置比率可參考公式:「一一○減目前年齡,等於投資組合中持有股票比率。」如現年三十歲,不妨以八成資金持有股票,兩成持有高評等債券,以平衡風險。

綠角也以自身經驗提醒投資人,投資美股ETF時,交易手續費及匯款費用是不可忽視的成本,他建議可每季或每半年進場一次,並且每年將全年資金一次匯齊,以免投資成本過高,侵蝕整體獲利。

投資美股 不可不知6大差異!

差異1交易時間不同

美股交易時段分兩種,3月第2個星期日凌晨2時起為「夏令節約時間」,自台北時間晚上9點30分到凌晨4點;11月第1個星期日凌晨2點起為冬季時間,則是台北時間晚上10點30分到凌晨5點,與台股日夜顛倒。

差異2漲跌幅限制不同

台股漲跌幅限制為10%,美股無漲跌幅限制。

差異3交易單位不同

台股盤中交易單位為1張、每張1000股;美股雖有每1手100股設計,但盤中可只買1股。

差異4除權息制度不同

台股公司集中在二、三季配發現金與股票股利,除權息後股價、股數相應調整;美股無此制度,但股價太高影響流通性時,公司往往將原股分拆,例如蘋果公司曾將每1股分拆為7股,以增加流通量。

差異5交割日期不同

台股交割制度是「T(交易日)+2日」,如今天交易,兩日後才完成款項交割;美股則為「T+3日」。

差異6配息制度不同

台股每年配息一次,集中在二、三季;美股不限制公司配息次數,如可口可樂每年配息為4、7、10、12月,也可配發特別性質現金股利。

撰文 / 黃瑋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08

周大福與六福 零售復甦誰較受惠?

周大福半年度收入減23.5%。(資料圖片)
說股市是「向前看」一點不假,最近周大福(1929)和六福集團(590)股價表現足以證明。於2017財政年度上半年,兩者收入分別減23.5%和21.5%,純利也分別少賺18.8%和6.4%。如此醜樣的成績表,股價理應受壓。但一句「最壞時候差不多已過去」,股價於業績公布後翌日收市價計,周大福升8.8%,六福升3%。

業績雖差勁,但兩者毛利率皆於期內提升。周大福增3.8個百分點至31.7%,即使計入黃金借貸未變現對沖虧損,經調整毛利率仍增1.6個百分點至30.1%。至於六福毛利率也增5.3個百分點至28%。兩者毛利率升,主因受黃金需求下跌影響,令毛利率較低的黃金產品銷售佔比下降及珠寶鑲嵌首飾與黃金產品毛利率提高所致。特別是黃金,根據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數據顯示,於今年4月1日,九九金收市價每両11,408元,半年後(即今年9月30日)升7.2%至12,230元,假設珠寶行以此價賣出黃金金飾,不計算手工費和買入賣出差價等費用,毛利也即時拉升。雖則如此,但期內收入減少太厲害以至毛利跟隨下跌。如周大福,毛利率雖增,令毛利多賺10.64億元,但收入減少令毛利少賺20.93億元,互相抵消後,毛利淨減10.29億元。六福也一樣,毛利率增加令毛利升3.72億元,但收入減少令毛利減4.19億元,最後毛利淨減4,738.9萬元。

零售著重同店銷售增長,能反映老店(即營業超過1年的店舖)表現,但兩者於上半年度比率極難看。周大福港澳區情況續惡劣,去年倒退18.2%,今年擴闊至25.7%。中國內地更差勁,去年增0.1%,今年卻倒退20.9%。六福也不遑多讓,港澳區去年倒退12.6%,今年擴闊至32.3%,內地由去年增長1.2%到今年倒退23.7%。

其實不用看數據也可知,即使在五一黃金周,店內顧客也是寥寥可數,減肥瘦身無可避免。這也解釋為何影響經營溢利較重的銷售及分銷成本均下降,周大福和六福分減16.8%和1.7%。前者減幅較大,主要是員工人數和薪金浮動部分下降引致成本跌11.3%,店舖租金(包括專櫃分成)更因關閉部分店舖降15.2%。至於六福,雖然員工人數靠自然流失略減1.4%,但人均薪金卻增5.2%,令員工成本不跌反升3.7%,店舖租金則略減2%。

一個有趣問題,若香港零售真的見底並復甦,周大福還是六福受惠較大?個人認為是六褔,因港澳區業務較重,收入佔比達68%,內地只佔32%。反觀周大福,港澳和內地佔比分別是40%和60%。更重要是六褔在內地的業務主要是通過特許經營,相比自營店投資不算多。因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貶值,資產換算產生並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匯兌虧損8,256.5萬元,相當於期內溢利19%。周大福面對的情況較差,因在內地的投資規模較大,換算產生的匯兌虧損達5.95億元,相當於期內溢利46.9%。

還有實際稅率,今年上半年六福略升1個百分點至19%,但周大福卻增9.3個百分點至32%。六福實際稅率較低,因僅55%經營溢利來自稅率較高的內地業務,周大福有91%經營溢利來自內地。周大褔需從內地調撥資金以支付特別股息,期內產生額外稅費以致推高實際稅率。

最後一提,金價由10月開始反覆回落,執筆日(即11月25日)九九金收市價每両10,980元,若與年初和半年結價格相比分別跌4%和10%。若情況持續,周大福和六福今年上半年毛利率能否維持是未知之數。但金價回落加上人民幣貶值,或許吸引內地民眾來港購買黃金,以致帶動營業額回升也未可知。

文章刊於:am730 2016-12-02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03

美國復甦仍是明年焦點-東方日報20131111 王雅媛

1 : GS(14)@2013-11-11 22:12:30

http://blog.163.com/wang_ya_yuan ... 412013101113024700/
上星期五晚,美國勞工部公佈,10月份非農就業人數增加20.4萬人,相當於經濟學家此前預期的一倍。從多方面的數據來看,美國復甦應該是一個確定性高的趨勢,至於快慢則取決於政府對於退市的控制力度。今年年初資本市場已開始炒美國復甦概念的股票,說到復甦,大家很自然想到自金融海嘯以來,價格就跌了很多的美國房地產。因此,今年港股中,跟美國房地產有關的股票,如創科實業(669),及敏華控股(1999)等等,其股價都大幅跑贏指數。

當房屋漲了價,自然感覺身家豐厚了,安全感增多,這將有助消費。這邏輯聽上去熟口熟面,因為這就是過去十年中國人在經歷的改變。筆者認為這一套行為邏輯在所有人類上都是說得通的,只不過是對於每個國家的影響力有所不同而已。例如,美國人跟中國人比較,相信房價上漲對於重視房地產的後者的消費力影響是較深的。

先假設房價上漲對於美國人的消費仍是有幫助的,再加上經濟好轉帶來的工資上漲,那麼下一波受惠美國經濟復甦的應該是消費品行業。於這方面,美國跟中國的情況有點不同,美國已過了剛富起來的階段很久了,她們現在只是經濟復甦,因此即使她們可能會多買了些奢侈品,但都不會像中國人般瘋狂。她們應該是偏向於消費在一些娛樂,或能提高生活質素及提升生活效率及安全性的產品上,例如增加外游次數,購買能為生活上帶來更多方便的電子消費品及購買性能更良好的汽車等等。

港股上直接給美國出口消費品的公司並不多,但是給美國消費市場提供中間產品的公司是存在的,例如出口汽車零部件的公司等等。這種公司看上去有點間接,但是一般來說能做美國生意的中國公司,其質素有一定的保證,只要估值足夠低,持有的投資者不妨給點耐性去等待。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077

《城寨》土法心肺復甦 定欣被樁心口即醒

1 : GS(14)@2016-08-09 07:33:02

播映中的無綫劇《城寨英雄》被網友批「膠到無倫」,林穎彤飾演的鑫鑫被羅莽一掌推埋牆後強姦,僅一秒鏡頭便死於紙皮箱堆中。另一幕胡定欣嬲到揮雙刀斬人,之後激動暈倒,要袁偉豪和陳展鵬使出「土法心肺復甦」一人一拳打醒她。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809/197292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21

張兆聰:商品美元齊走強 復甦先兆

1 : GS(14)@2016-10-24 05:54:20

【明報專訊】上周股市繼續牛皮,焦點落在匯市和長債息之上,連續兩周崩盤式下跌的英鎊終於止跌,但歐洲央行議息後歐元向下突破,美匯指數高見98.81,收98.63,距極重要的100大關僅一步之遙,由8月份低位至今已升達5%。美元強勢,但處於高位的商品抗跌力仍強,油價創15個月高位後,回落幅度也不大,金價守住1250美元關口亦見反彈,受中國政策影響的黑色系商品持續走高。美元強商品亦強,若持續便是經濟復甦的先兆,至少表面看如是。

本欄幾周前曾指出,全球股市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待變格局,若整固完成再上,隨時出現很強勁的大升浪,否則在全球央行超寬鬆貨幣政策之下,高處不勝寒的股市終於撐不住,一旦被市場主流確認,下跌風險會非常巨大。從圖表看,美股月線圖MACD大雙頂背馳,上不了就很危險,但假如有力再上,卻又會出現「雙牛」的牛氣沖天信號。

結果,基金還是很擔憂,根據美銀美林基金經理調查數字,9月份現金水平升至5.5%,是非常高的水平,但10月份更達到5.8%,是15年來新高,對上一次達此水平已是2001年時的「911」恐襲。但基金如此積極減持,全球股市沽壓也不算大,長債息升勢較凌厲,但到了脫歐前水平也見停滯不前,德法債息更在議息會議後急回。究竟是什麼資金提供支持,這一點已不重要,重點是基金持有如此多現金,若市場始終跌不落,或遲或早要重投市場。

大型科技股大勢所趨 反覆向上

另一個有利的發展是商品價格與美元同步走強。回看過去5年,商品價格大部分時間跟美元是蹺蹺板遊戲,美元跌便商品價格升,反之亦然,而美元跌往往亦是中國刺激經濟的時間,令商品價格波幅也會擴大。但今次兩者同步上升,強美元壓制不了商品,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基本供求因素的重要性,壓倒了匯價因素。

當然,商品是受到中國行政干預,供求被嚴重扭曲所致,但以煤炭、焦炭來看,中央也無意太快改變政策,放寬產量也只有大型國企受惠,高盛估計,人為扭曲的力量會持續至2020年。鑑於煤價走勢很人為,煤股表現仍落後於煤價,差距就是有關的政策風險,由此可見,市場當前仍然很理性、很審慎。

近期美股科技股有點反覆,Google出現了第一個「沽售」建議,亞馬遜也由高位844美元回落至上周最低的810美元,幅度達4%,但整體勢頭還是向上,例如Google便曾突破800美元大關,facebook也升破130美元再創新高,微軟績優也重返科網時創出的60美元水平。大型科技股始終是大趨勢所在,或許估值是昂貴,但只有增長空間、可憧憬的空間依然存在,仍會是大漲小回局面。

本周會小幅加風險,沽出500股中電(0002)、1000股海螺(0914),買入4000股神華(1088)。

明報記者

[張兆聰 穩增長百萬倉]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118&issue=201610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32

林少陽:復甦板塊 濠賭較實在

1 : GS(14)@2016-11-08 05:35:13

【明報專訊】上週末起碼有三單大事,或以不同程度拖低本周港股投資氣氛。第一單是上週五收市後香港特區政府宣佈遏抑樓市措施加辣,所有投資用途物業劃一提高印花稅至15%;第二單是兩名青年新政候任立法會議員因為宣誓風波,引發人大介入釋法;第三單是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裡重陷電郵門醜聞,令選情再添變數。

單看牌面,現時市場上的確充滿了不利後市的信息,後市應該看淡。然而,金融市場的短期走勢,往往是捉心理多於基礎分析。正因為上述眾多不利信息的存在,市場才有機會出現錯價的機會。

港樓加辣,對港股的影響未必很大,應該只局限於個別港資地產股。上週五晚夜期反應也不大,算是對上述看法的印證。至於人大釋法,在充滿銅臭味的股市,相信很少投資者會關心,市場當冇件事的機會也很大。雖然個人反而認為,人大再次釋法,或進一步打擊港人對本港經濟前景的信心,長遠不利本港樓市,其影響亦遠比樓市辣招大。不過,話得說回頭,現時本港GDP只佔中國GDP不足3%,本港經濟亦早已與中國經濟融合。雖然很多港人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目前中國因素對港股的影響,遠大於港人對自身前景的看法,港人對本港經濟前途的看法,恐怕早已無關宏旨。

相對加辣釋法 仍是美大選最重要

與美國總統大選相比,上述兩單消息相信並不太重要。由於明晚美國便將舉行下任總統選舉,現時兩名候選人的選情極之接近,任誰也不能很有信心的說,下屆美國總統會是希拉裡還是特朗普──應該不會是兩者皆未能當選吧?雖然等到週三選情明朗化後才入市,可能會稍為蝕章,但由於結果太不確定,這可能是沒有辨法之下的最佳應對策略。

目前,市場人士一般相信,如果希拉裡當選,環球股市應該反彈(因為之前環球股市已先行調整),但反彈幅度未必很大,畢竟這個仍然是目前較多人預期的正常結局,在驚喜不足的情况下,環球股市的上升力度恐怕有限;反之,如果是特朗普當選(現在看來機會率未必低得過50%很多),則環球股市將進一步下挫。

港股向來與美股相關性很強。美股的弱勢,將打擊港股的短線市場氣氛。然而,最近中國公佈的宏觀經濟數字持續改善。即使本港零售數據未見明顯復甦,過往主打內地旅客的高級珠寶零售股及澳門賭業股,在預期宏觀經濟逐步改善之下,最近紛紛逆市而升。

倘港地產股遭拋售 資金需新出路

另外,本欄亦觀察到,雖然內房受到政策打壓,基建投資或成為政府下一輪刺激經濟的主要手段,近期多隻水泥、重卡及鐵路基建股,其股價表現強勢。

目前,市場並沒有新錢流入,上述股份的強勢,似乎只是來自今年大幅跑贏大市的汽車、手機零件及紙業股。未來一周,假如港資地產股成為下一輪撤資的對象,這批資金仍然有需要找新的出路。由於本港零售復甦,目前仍然僅處於只聞樓梯響的階段,較為實在的復甦板塊,若本周港股大跌的話,首選為以銀娛(0027)及金沙(1928)為首的澳門賭業股。

(作者客戶持有銀娛及金沙財務權益)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林少陽 細味.投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37&issue=201611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3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