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年前,齊桓公姜小白有個好宰相,叫管仲。這倆人交情那叫一個鐵呀,一個大權在握,一個比猶太人還精,他倆合起伙來兢兢業業的工作,結果搞定了全天下。管仲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這說起來好像挺牛逼的一個事情,但是事實上,作為當時其他地區的中國人,那可是倒了黴,因為除非你是齊國人,否則,全被這哥倆算計了,即使你是齊國人,除非你是這哥倆認可的精英,否則,你也就是個牲口,也被這哥倆算計,整天牧來牧去的,還給人家哥倆拚命數錢呢。
姜小白和管仲這倆人是「中國經濟夢幻二人組」,他倆的經濟理論那叫一個多啊,整個一部《管子》倆人一問一答跟說相聲似的,各種經濟學包袱都在那裡記錄著呢,這些理論,是很牛逼的,甚至完全超越時代的,比後世的《國富論》一點不含糊。
大家可能不信,說中國有如此偉大的經濟學家?
您把那個問號去掉,後面加上——管仲,就是答案。管仲在經濟學領域的境界,相當於同時代的孫子在軍事領域的境界,不過,不難想像,管仲和姜小白哥倆白天合夥收拾天下男人,晚上肯定也忙著收拾成群的女人,那叫一個忙啊,白天日理萬機,夜裡多姿多彩。所以,管仲沒時間寫書,這點跟亞當斯密不一樣。管仲自己不寫,也沒想起來找槍手寫,結果,死了很多年後,齊國才整理他的著作,弄了個半截子文集叫《管子》,大家搞經濟的一定要讀,跟《國富論》對比著讀,讀完,你一定說:我FUCK!中國老祖宗怎麼這麼牛逼呢?跟管子比,猶太人算個小JB。猶太人這些花花腸子,感情老祖宗早都知道啊。沒錯!治理通貨膨脹、貨幣戰爭、價格與市場、稅收與財政、國家宏觀調控、社會分工,管仲都整的特明白,比亞當斯密早明白了2000年。
別不信,這一套,管仲稱其為「輕重論」,他還挺謙虛,說不是自己發明的,是學習先賢的,OMG!還有更先的賢??!!是誰啊?管仲說他們是「燧人氏、孫叔敖、單旗、泰奢、伯高……」
中國古代真的很神奇!(或許,我們民族的一出悲劇,是把半部《管子》治天下,錯弄成了半部《論語》治天下。)
管仲跟姜小白實際上軍事上不太行,齊軍有點今天美軍的味道,遇到弱的就攆出人家的屎來,遇到強的,經常被人家攆出屎(曹劊就攆的他倆褲子都跑丟了)。他倆打仗不行,玩陰的,搞貨幣戰爭可是不一般的行!今天美國用石油收拾全世界,日本用鐵礦石、稀土收拾中國,這些個陰損的貨幣戰爭的影子,姜小白和管仲那是祖師爺。這哥倆仗著自己有錢,有IQ,一箭不放,收拾了好多國家。
不信的話,聽胖舟講故事吧,大家權當樂一樂,借古思今吧。
第一次貨幣戰爭:衡山之謀
衡山國夾在齊魯之間,國民擅長製造戰爭機器,齊桓公想搞定他們又怕幹不過人家,就讓管仲想辦法。管仲說:衡山國的工廠,造一台戰爭機器要一年半以上時間,我們去衡山國不計價格,以高價進口戰爭機器,燕國和代國聽說後,必然害怕我們買機器是要攻打他們,他們要防備就肯定也來訂購,他們一買,秦國趙國也害怕,也會來爭著訂購,衡山國的產量就那麼一點,天下都來訂購,機器肯定漲價十倍,到時候如此如此,肯定搞定。
於是,齊桓公去衡山國高價定購戰爭機器,結果十個月後果然燕代趙秦先後來爭購,衡山國君高興壞了,把自己的機器漲價了十倍預定給了天下各國,等著發大財。衡山國大街小巷的人都去兵工廠製造機器,沒有人種地了。十二個月之後,齊桓公又派外交通商事務大臣隰朋去趙國收購糧食,趙國糧食賣一石十五錢,隰朋給人家一石五十錢,全天下的商人都把糧食往齊國運輸,再五個月後,全天下的糧食都到了齊國,全天下的糧食價格被齊國抬高了三倍。
訂購戰爭機器十七個月後,高價炒作糧食五個月後,齊國忽然不要衡山國的機器了,還跟衡山國斷交了。齊國一不要,其他國家也都不要了,衡山國君手裡沒糧食,也沒賺到錢,傻逼了。衡山國只好去齊國進口糧食,很快財政破產,齊國攻打衡山國北部,魯國攻打衡山國南部,衡山國君想了想,啥也不說了,帶著全體貴族搬到齊國做齊國公民去了。
原文載於《管子、輕重》:桓公問於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術,為之奈何?」管子對曰:「公其令人貴買衡山之械器而賣之。燕、代必從公而買之,秦、趙聞之,必與公爭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賈,天下爭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諾。」因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不敢辯其貴賈。齊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國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爭吾械器,令其賈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釋其本,修械器之巧。齊即令隰朋漕粟於趙。趙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聞之,載粟而之齊。齊修械器十七月,修糴五月,即閉關不與衡山通使。燕、代、秦、趙即引其使而歸。衡山械器盡,魯削衡山之南,齊削衡山之北。內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
大家看過《管子》原著的,難免失望,這正是管仲有生之年沒有親手梳理自己的治國原理而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杯具。《管子》雖然可以提供大量的佐證,但是沒有系統的理論,寫得東一鎯頭西一棒槌。因此,閱讀《管子》要有明確的目的,比如我今天要搞清楚春秋時代是否存在民間貸款與貸款利息,如存在,那麼春秋時代的民間貸款利率是多少,抱著這樣的問題去找,就能取得鮮活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如此這般方才可讀《管子》。
姜小白和管仲的夢幻組合,發明了很多的搜刮天下錢財的劇本。雖則是2700年前的舊事,但是,後世只是換了演員和道具,他倆的劇本仍然在被使用。
比如:戴比爾斯和英美集團壟斷世界鑽石礦,通過拉抬鑽石的價格,搞全世界男人的錢。美國攻打中東,壟斷石油價格,搜刮世界財富。這些伎倆,管仲和姜小白有專利。
壟斷天下奇貨,拉抬價格,搜刮天下財富的典型代表作是《菁茅之謀》和《陰裡之謀》。
大家知道姜小白在管仲的策劃下,用了二十年,終於取得了會盟天下諸侯的成功,就是成了霸主,但他這個霸主有些歷史問題。
因為,宋國是公爵,齊國是侯爵。公侯伯子男,所以,作為盟主的齊桓公心裡邊有些虛,他得讓大傢伙兒承認,他這個侯爵,已經不是侯爵,而是超~~~級~~~侯爵,他得證明自己行。
如何證明自己與眾不同呢?一天,姜小白對管仲說:「我TMD想明白了,我要搞運動!我必須帶頭掀起一場尊重周天子的運動,周天子窮的都快要飯了,我這麼一尊重他,他能不感激我嗎,我這招兒叫尊天子以令諸侯!我真TMD是天才!」管仲說:「天才個屌,你以為宋國想不到啊,關鍵是搞運動需要經費,誰出錢?」姜小白一聽就萎了,原來就差錢。管仲說;「我有一陰招兒,不差錢,你這麼這麼,就成了」。
管仲讓姜小白去「陰裡」這個地方鑄城,那裡獨家出產一種美石(類似玉),這種美石是古代周天子製造王室祭祀專用璧的材料,姜小白修了三層城牆、九個城門,把陰裡城防工事整的跟鐵桶一樣。姜小白讓玉工在裡邊製作好石璧存著,石璧做了五種,一尺大小的標註面值一萬泉。八寸的標註8000泉。七寸的標註7000。珪中標註4000。瑗中標註500。為什麼做這麼多種類呢?因為天下諸侯繁衍了幾百年,越來越多,阿貓阿狗都自稱是諸侯後裔,都惦著粘粘封號的光,周天子家族蕭條,他們可是繁榮的不行。管仲做這麼多石壁,就是要把他們一網打盡。
玉工做好了,管仲就去見周天子,說我家國君想搞尊周運動,號召天下諸侯齊來拜祭太廟,但是按照傳統禮儀,必須帶著彤弓和石璧覲見,否則不能進廟去,您可以批准麼?周天子說:這次活動經費誰出?管仲說:我們齊國出。周天子說:快~~~去~~~~辦!!!還愣著幹什麼!!!
天下諸侯都沒有石璧,強搶又打不下陰裡城,只好去買,結果天下諸侯的黃金被齊國搜刮無數,陰裡的石璧倒是流通到了天下。這一次,齊國賺的錢多得八年都不用收稅。
這就是陰裡之謀。
齊桓公賺足了錢,很同情周天子,對管仲說:周天子也沒經費,天子沒錢也是孫子,咱也得給天子弄錢啊。管仲說:這簡單,天下江淮之間有一小塊特殊的土地,獨家出產一種茅草,這種茅草品種獨特,每隻都從根上長出三個分叉,這叫「菁茅」。這種茅是古代諸侯參與天子封禪大會必須的進門證,請周天子派人先把這塊地圈起來,然後號令天下諸侯:周天子要帶著大家去封禪泰山,梁父山,老規矩:不抱著一束菁茅的,不許進門。
周天子如此去辦,結果,天下的黃金就開始象流水一樣流入周天子的口袋,菁茅一束就被諸侯炒到了一百斤黃金。周天子太有錢了,七年都沒有再要求諸侯進貢。
是為菁茅之謀。
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十分富強,漢族在齊國的帶領下,諸侯團結,取得了對西狄和北戎戰爭的全面勝利(老馬識途就是這場大戰的事情),使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得到全面抑制。否則,蒙古滅中華的事情,可能在2700年前就已經成為現實了,大家如果不信,可以聽聽孔丘說的:
一天,孔子跟子貢說:管仲輔齊桓公,國富民強,天下太平。我們中原人民直到今天還在享受著他倆留下的福祉。如果沒有管子,我們今天早被蠻夷滅了,咱們都得學習野蠻人的醜陋髮型,穿蠻族的醜陋衣服啊。(2000多年後的清朝,孔子的噩夢成真)
管子這樣的人出生在中國,而不是外國,實在是我中國人的福分,中國如再有此類大才,何愁不國富民強。宋代大詩人李清照的爸爸李格非,一次路過臨淄遺址,寫下了《過臨淄》:
擊鼓吹竽七百年,
臨淄城闕尚依然。
如今只有耕耘者,
曾得當時九府錢。
這首詩成於管子死後1700年,齊國都城城闕依然存在,農夫經常能夠挖到姜子牙發行的九府環錢,齊國之盛,可見一斑。
言歸正傳:這一篇我主要寫姜小白和管仲以發動經濟戰爭為手段,征服其他國家的過程。過程雖然殘酷,但是,你會發現,齊桓公追求的最終結果,無非是樹立齊國的權威,他們二人是從來沒有幻想過篡改朝代的,鼓吹邪教殺人築觀的事情,更是沒有幹過。即使最後經濟手段不靈了,去打打殺殺,也是點到為止,很有喜劇精神,對方一服軟,這倆人馬上就收兵,絕不革命。說的直白一點,他倆打仗都是帶著女人去的,當然,不是女特種部隊,而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美女。炮房就建在馬車上,仗打到哪裡,炮就打到哪裡。
最為過分的是有一次,他倆去征服一個大國(好像是宋國記不清了),管打前站,姜殿後,管走了一個多禮拜還在齊國邊境附近磨蹭呢(看這效率)。路邊一農夫荷鋤而歌,歌詞管大才子居然聽不懂!結果他被窩兒裡的美女給他解釋了。妞兒還鼓勵管子啟用這個農民,結果農民不負妞望,僅憑一隻舌頭,就把宋國君給弄服了(看人這口活!),咱能看出,管子泡的妞兒,那是什麼學問,那是什麼素質。也不難想像,管子打仗的獻身精神(事實上,他打仗經常第一個閃人,為此鮑叔牙記了他一輩子)。
老薑和老管自己泡妞爽了,還不忘記父老兄弟,特意為齊國官兵設立了隨軍妓院,齊軍待遇如此人性化,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文明的軍隊。(妓院桑拿洗頭房應該供的祖師爺是管子,怎麼供關公呢?)
扯遠了,再扯就成黃色野史了,趕緊收回來。
齊國收服魯國、萊莒、楚、代、衡山,均是以輕重之策催垮對手的經濟。其中心思想,就是利用「天下下我高,天下輕我重」的陰謀原則,即將外國特產之國內價格抬高到比正常水平高的多的水準,使其變成單一經濟,生產力配比畸形成長,然後突然改變國際貿易規則,全面破壞外國的財政收入,最終迫使其完全成為經濟殖民地。
魯國是齊國的第一個障礙物,兩國近鄰,熱戰各有勝負,從經濟上催垮魯國,成為必殺的絕招。讓我們看看這個過程。
桓公說:我TMD看魯國不順眼很久了,很想搞定魯國,可怎麼辦呢?管仲說:好辦,你用魯國特產的綈做衣服,你是齊國的天皇巨星啊,全國都追你,你下令齊國人不許自己織綈,必須買綈就行了。於是桓公就穿著綈做的衣服到處晃。全國人民都爭相買魯綈效仿。管仲讓魯國的商人把綈出口到齊國,一千匹價格三百斤黃金,一萬匹三千斤。魯國靠出口創匯賺了大錢,國家都不用對老百姓收稅了,財政十分富裕。十三個月後,管派特務去魯國偵察,發現魯國的人民太忙了,國家太繁榮了,城市裡交通堵車,人都得慢慢挪著走。管仲說:哼,魯國完了。桓公問:我操,他們這麼繁榮,怎麼就完了?管子說:請您以後不要再穿綈,也不要讓老百姓穿了,咱跟魯國斷交,你看看結果吧。十個月以後,管仲再次派特務去偵察,發現魯國人餓死的很多,魯國政府命令老百姓趕緊去把綈廠破產了改種糧食,但是,糧食三兩個月根本長不成熟,魯國糧食價格漲到了齊國的十倍。兩年後,魯國的老百姓60%都移民到齊國了,三年以後,魯國投降了。
收拾萊國,用的是把萊國特產的柴抬高價格大肆進口,結果萊國為了出口創匯,荒廢了農業,結果是兩年後,萊國糧食價格是齊國的三十七倍,70%的萊國老百姓都移民到了齊國,萊國只有投降。
收拾楚國,是進口楚國的鹿,過程一模一樣,楚國糧食因此貴了四十倍,楚國老百姓移民的40%,楚國也只有降了。
收拾代國,是進口代國特產的傳說中的白色變異狐狸,代國最慘,一隻都沒出口,國家就破產了,據說管仲給進口這屌狐狸制定的價格,高的令代國國君都不上班,親自出馬進山逮狐狸去了,結果,黃的有的是,白的兩年一隻都沒逮著,國家沒糧食沒軍隊(都進山當獵戶去了),被速滅。
出口創匯,在春秋時代,很容易被姜小白和管仲忽悠成國家財政吸毒。
在今天,我們必須深思身邊是不是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只不過,表現形式更加複雜,表現過程更加漫長,國家間「天下下我高,天下輕我重」輕重之術的本質,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2500年後的GDP到底是不是2500年前的那隻白狐狸,又有誰知道。
開店不是個好主意
2009年7月8日11點35分,1800- Flowers通過Facebook店舖賣出第一束鮮花,售價34美元,從此Facebook不再是一個社交媒體而加入電商平台行列。分析人士預測,經過5年左右時間,在Facebook上完成的交易額將超越Amazon。
然而,2011年,根據Booz&Co.的統計,Facebook店舖總體銷售額50億美元,看起來是個不錯的成績,但與同年美國電子商務總銷售額1943億美元比起來就微不足道了。另外,Amazon 2011年收入為480億美元,與Facebook 店舖同為平台商的eBay 2011年交易額為686億美元。
也是在2011年,多家知名的零售商匆匆進入Facebook又匆匆退出了,如美國時尚品牌Gap、百貨公司JC.Penny、高檔商品連鎖商城Nordstorm、電子遊戲零售商Gamestop等都在一年之內進入又退出Facebook 店舖,其中Gamestop只停留了短短6個月。2013年2月28日,Facebook上首家社交網絡商城Payvment停止在Facebook上的業務,並將客戶名單直接賣給了競爭對手。Payvment於2011年上線Facebook,兩年來吸引了17.5萬個商家在其平台上開店,並擁有20萬註冊用戶,但現在它的每月活躍用戶數下降到僅1萬左右。
眾多品牌商、零售商、社交電商紛紛退出Facebook的原因無非兩點:
1. 投資回報率不足。就如Gamestop市場營銷副總裁Ashley Sheetz所說,「對我們來說,Facebook一直是與顧客交流的有效途徑,但很難直接產生銷售。我們在Facebook上開設直接銷售渠道但沒有取得理想的回報,於是迅速停止了該服務。」
2. 大商家不願過多依賴平台發展,特別是Facebook開始自己的零售業務之後,很多商家擔心自己利益受損,就像很多品牌商不願意進入Amazon,就是擔心Amazon研究自己的經營模式後搶了自己生意。其次,寄生於平台之上總會受其限制,比如之前與Facebook合作的Zynga,在開始階段入駐Facebook看中的是其龐大的用戶數量,但之後便尋求自建平台獨立發展。
Facebook店舖的三種類型
很多人曾經期待Facebook會成為下一個購物目的地,但現實無情地潑了一盆冷水。那麼在Facebook上開設店舖到底行不行?為什麼?
首先,Facebook Store分成三種類型:
1.瀏覽式店舖。在Facebook上展示商品,用戶點擊商品鏈接後轉到外部電子商務網站完成購物。該類店舖只有商舖的形式卻不能直接購物,所以被稱為Faux Store,很好的例子是BestBuy在Facebook上的店舖。
2.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商舖(Full Store)。用戶可以在該類店舖上獲得和其他購物網站相同的體驗,產品類目表、購物車、訂單結算,所有購物流程都在Facebook上完成。比如Delta航空曾經在Facebook上開設售票窗口,但很快發現用戶還是習慣到航空公司網站或通過廉價機票搜索引擎購票。
3.粉絲店舖(Fan Store)。這類店舖是專門為粉絲準備的,品牌粉絲有專有特權,例如購買限時限量產品、獲得打折券等。對品牌商來說,運營該類店舖對活動推廣、保持用戶忠誠度很有效果。例子有Heinz Store、Nine West Store等。
瀏覽式店舖的好處是便於設置(無需後台程序的整合)並拓寬了流量渠道,但是該類店舖更像是在Facebook上做廣告而非銷售網站。網絡商舖(Full Store)屬於完整的購物網站,但事實證明該類嘗試大多都失敗了。還是拿Delta航空為例,它在Facebook上開設了一個售票窗口卻沒有引入社交性成分。試問,人們在購買機票時需要互相交流嗎?一個人購買機票的行為會受朋友言論影響嗎?又或者購買機票只是獨立行為,用戶更關心價格優勢?如此說來比價網站就比社交網站更有優勢了。這裡我們並不能確定人們購買機票的行為機制,但可以確定Facebook並沒有找到一個將機票銷售社會化的方法,於是Facebook社交網絡的優勢便無處施展。
事實上,大多數商家進入Facebook的方法都是將網站銷售目錄直接導入Facebook,用戶在其Facebook店舖購物和在其網站購物體驗是一樣的(部分商戶並不會將全部商品放到Facebook店舖,只是精選其中一部分)。用戶在Facebook上沒有獲得全新的購物體驗,也就沒有理由去Facebook購物了。另一份由Webtrend發佈的關於Facebook和其他商業網站關係的報告同樣佐證了這個觀點。該報告顯示,商戶登陸Facebook之後,自身沒有電子商務功能的網站普遍向Facebook流失大量瀏覽量,而自身擁有電子商務功能的網站並沒有向Facebook流失過多流量,相反,大多數該類網站的流量得到了穩步增長。這說明Facebook作為交流平台的確有其吸引力,但顧客還是更傾向於上專門的購物網站購物。(當然,如今大多數購物網站都有顧客間交流的功能。)
Facebook店舖的劣勢
此外,不得不提Facebook 店舖的劣勢:
1.Facebook無法提供完善的購物服務。
很多人對網絡交易仍然持小心謹慎的態度,顧客與商家交易時需要平台為其作擔保。相比較而言,eBay和Amazon的交易規則和顧客服務系統做得更加完善,而Facebook就像個天然的集市而非管理者,這對於顧客和商家來說都是不夠的。再反觀Facebook自身,它是否又願意花費資源去建立一個完善的購物平台呢?顯然這不是Facebook的強項。
2.「聚光燈經歷」(Spotify Experience)——當顧客在Facebook購買商品後,購買經歷會被分享,有可能暴露隱私。
對於一部分用戶購買的一部分商品來說這也許是個不錯的主意,但顯然多數人不願意將自己的購物隱私暴露無遺。如何將購物與社交融合?融合至哪個層面才使得顧客既體驗了社交的樂趣又保留了自身的隱私?比如社交網站Billpy曾將用戶信用卡與網站相連,每當用戶使用信用卡消費,所購商品都會分享給好友。但是這個聽上去很酷的網站從來沒有太多活躍用戶。
3.大數據引發的恐慌——很多消費者並不希望商家掌握自己過多的信息。
Amazon、eBay這類購物網站知道顧客地址、郵箱、信用卡號,但它們不知道顧客是誰,他們有什麼喜好(儘管可以通過瀏覽和購物歷史推斷個人喜好,但大多數顧客不會在Amazon或eBay上直接表達個人觀點)、交際圈怎樣、有什麼政治觀點等。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購物網站掌握顧客身份信息,而社交網站瞭解用戶人格特點。那麼用戶真的想將兩者合二為一嗎?儘管隨之帶來的個性化推薦和更加準確的廣告推送看似對於顧客和商家都是一件雙贏的好事,但是對於很多用戶來說,允許商家擁有如此大量的私人信息是難以接受的。
2013年上半年,歐洲汽車半年度銷售量急劇下降6.7%,是20年來最低水平。數據還顯示,6月份汽車銷售年率下降6.3%,這顯示該地區汽車產能過剩,以及需求疲軟。
歐洲主要汽車製造商銷量幾乎均下降,跌幅最大的意大利菲亞特上個月銷售下降13.6%,而法國標緻銷量下降10.9%緊隨其後。但是,福特汽車的銷量逆市增加6.9%。
另外,在過去的19個月中,歐洲汽車銷量年率下滑的月份佔18個月。歐元區失業率觸及歷史高位,以及政府採取緊縮措施,這均令歐洲的汽車製造商面臨困難。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經濟學家和統計主管Quynh-Nhu Huynh對路透稱:「即使今年下半年汽車市場恢復,這也不足以抵消新車登記帶來的不良影響。」
路透援引德國寶馬的首席執行官Norbert Reithofer預計,
至少到明年中期,西歐的汽車市場才有可能復甦。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表示,歐盟國家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家的新車登記數量在上半年下降了6.7%,至6,436,743,為1993年來最差的半年度登記數量。
IHS Automotive的EMEA 汽車銷售預測主管Pierluigi Bellini對路透稱:「很確定,汽車市場已經觸底。歐洲的汽車市場在今年很難復甦,但是我們預計未來汽車銷量下滑趨勢將有所放緩。」
由於該地區失業率攀升,以及政府緊縮措施遏制消費者支出,德國6月份汽車的銷量下降4.7%,法國和意大利的汽車銷量分別下降8.4%和5.5%。
| ||||||
六十年來不間斷的人口外移,嚴重侵蝕這座製造業重鎮的生產力;生產力下降,直接衝擊稅收與財政。在這樣的過程中,官民無感,抗拒改革,終於導致了今天的結局。美國經濟復甦了,但救不了汽車之城累積幾個世代的財政沉痾。 撰文‧乾隆來 一八○五年六月十一日,一場大火把美國底特律燒成灰燼,當時底特律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了。由法國天主教徒所打造的新墾地,發展成為以毛皮貿易為主的商業城市,底特律是從蒙特婁到紐奧良之間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國與加拿大之間最重要的貿易門戶。 在一八○五年的大火之後,位在底特律市中心、代表上帝旨意的聖安娜天主堂神父加布列爾在祈福儀式中寫下:「Speramus meliora ; resurget cineribus」(期待好事降臨,從灰燼中重生),從此成為底特律市徽,是兩百年來城市發展的精神象徵。聖安娜天主堂本身躲過大火,前後經歷三百年浮沉,至今已是美國歷史最悠久、持續運作的天主教會。 神父的加持,的確讓底特律浴火重生。大火之後,底特律穩守密西根州第一大城的地位,商業、貿易活動興盛,成為區域最重要的交通轉運中心。製造業投資不斷創造新高,而法國移民的獨特文化,更讓底特律獲得「西方的巴黎」美稱;直到一八九六年,亨利.福特選擇底特律作為汽車工廠的總部,又將底特律推向另一個五十年高峰。 底特律大火之後的兩百年,二○一三年七月十八日,又一場大火將整座城市摧毀,推倒重來。密西根州州長史奈德,以及他指派的「財政急救經理」(Financial Emergency Manager)奧爾(Kevyn Orr)對外宣布,底特律已經向聯邦法院提出破產聲請。三月才上任,肩負底特律財政重整任務的奧爾說,「我們用最高的誠意,與債權人反覆開了一百多次協商會議」,最終被迫選擇破產聲請。 破產早知道! 拖二十年不理 今日嘗苦果底特律聲請破產的消息,立刻成為全世界媒體報導的焦點,從倫敦到東京、從北京到阿根廷,所有媒體都在討論「政府破產」。焦點不只在底特律高達一八○億美元、約新台幣五千四百億元的負債,創下美國地方政府破產最高金額的紀錄;媒體更關心的議題,則在「公務人員退休金」能否違約重議。 因為,底特律財政破產,就是被公務員的退休福利拖垮的。 奧爾對外發布的資料顯示,底特律背負一八○億美元的長期負債,其中高達六成、超過一百億美元,都是要給退休公務員、退休警察、退休消防隊員的退休金、醫療補助,以及社會福利補助。 底特律市有兩萬多名退休公務員、警員與消防隊員,將一一○億美元的退休金與醫療福利補助平均分配,每名退休公務員將從市庫拿走約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元;但是底特律市已經持續二十年入不敷出,這幾年每年都有將近新台幣一百億元的年度財政赤字,根本沒有能力扛起一一○億美元的公務員退休金。 奧爾對媒體說:「所有人都知道,底特律市政府付不出公務員的退休金。」「而且我們不是今天才知道,二十年前大家就已經心知肚明了,但是沒人敢面對、沒人敢處理,一直拖到今天,才會走上破產的不歸路。」今年六月,應該定期撥入公務員退休基金的四千萬美元,因為市政府帳戶現金枯竭無法撥入,再度跳票。這當然不是第一次,市政府長期跳票的結果,公務員退休基金的餘額,只有法定應撥金額的五八.六%。過去的市長當然知道問題嚴重,卻都不正面處理,只想著最後由州政府、甚至聯邦政府介入來彌補。長期將鴕鳥頭埋在沙堆中的結果,終於在六月這次撥補跳票之後,越過了破產的臨界點。 兩萬名退休公務員就能拖垮底特律?這實在是難以想像;更何況,底特律的退休公務員,領取的也不過就是勉強可以過活的退休金;比起台灣的退休教師、公務員的福利,底特律的同儕領到的,甚至堪稱寒酸。 退休金黑洞! 公務員早退休又領得多 底特律當地的媒體舉了幾個例子,一位今年六十四歲的退休警察泰勒,在警界服務二十六年後,於一九九八年退休;退休之前的年薪是新台幣一○八萬元,目前每月領取約七萬元的退休金,以及七千元左右的醫療補助。 七萬元的月退俸,在物價遠比台灣高的美國,只夠溫飽;七千元左右的醫療補助,也就只能應付幾次的診所小病診療費用。另外,還有個物價調整機制,每年會調升月退俸四十五美元,退休警察的月退俸,累計七年會再增加近新台幣一萬元。 雖然從個別案例來看,泰勒每月領取的金額不大,但是,這位警察從二十三歲開始,工作了二十六年申請退休,退休當年才四十九歲;以每年一百萬元(退休金加醫療等補助)來計算,退休十五年已經領走了一千五百萬元,如果他活到八十歲,還會再領走超過一千五百萬元。 就是這樣,兩萬多名退休公務員,三千億元的退休負債,成了底特律政府無法承受的負擔。 底特律的財政困難、窘態畢露,早已成為城市衰敗的指標性案例。走在底特律的街頭,到處都是廢棄的工廠、住宅,將近八萬戶廢棄、空置的建築,成了犯罪的溫床;而財政困難的市政府,因為發不出薪水而裁減警察人數,十年來從四千人降到二千六百人。現在的底特律,犯罪受害人打電話報案,平均要五十八分鐘才能看到警察,就算警察到場,破案率也只有八.七%。 政府沒錢了! 裁警員 公車減班 房價暴跌犯罪暴增、警察人數銳減,只是政府失敗的一個面向。去年三月,底特律宣布公車大減班,因為政府無法支付三千萬美元的公車系統補助費,只好將公車服務「民營化」,將公車司機從政府雇員轉為民間勞工。轉換民營之後,底特律的公車有超過三十條線,發車時間的間距增加一倍,許多原有的路線被取消。在五月紀念美國黑人民權鬥士金恩博士的紀念會上,大量市民集結抗議,高舉「搭公車是基本人權」的標語,抗議公車減班。 而大量廢棄的住宅,更成為犯罪的溫床,讓底特律連續二十年被選入「全美國最危險的城市」。在這裡,隨處可見整條街住戶剩下三分之一,留下的住戶必須自力救濟,買木板將廢棄的屋子全部釘死,否則這些廢棄住宅都會成為強暴、謀殺、綁架的犯罪地點。另外,雜草叢生的公園,政府也束手無策,多數任其荒廢,少數的則在社區熱心人士的組織下,自力救濟鋤草。 為了處理大量廢棄的建築,底特律市府立法取得合法拆除的權力;但是,廢棄屋增加的速度,遠超過政府拆除的能力。相較於中國成長型的都市,政府不斷徵收民間土地,整理出售給開發商;底特律則是完全相反,民間把土地與建物丟給政府,政府回收土地後卻因為產業收縮,以及昂貴的清理費用,反而成為政府財政的另一項負擔。 底特律目前平均一戶住宅價格,剩下新台幣二二○萬元,只有全美國平均住宅價格的一半;整個都市有三分之一都是貧戶,已經病入膏肓。 底特律城市衰敗,因此成為密西根州、甚至全美國象徵性的恥辱。 絕路亦轉機! 利空出盡 公債利率維持穩定破產聲請雖然震撼,卻也是底特律起死回生的契機。現任密西根州州長史奈德,在一一年元月一日上任之後,誓言要扭轉底特律的頹勢,而七月十八日的破產聲請,正是史奈德逐步清理底特律必然的步驟之一。 史奈德在簽署破產聲請書授權令後,書面寫給財政急救經理人奧爾以及密西根州財務總長的信中就說:「如果能夠順利撇除債務負擔,將是底特律全新開始的機會!」奧爾也在記者會中說,破產聲請提出之後,除了退休公務員的薪資與福利必須重新協議之外,「對於一般市民的生活,絲毫不受影響。」奧爾所言不虛,位在底特律近郊的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家美國龍頭汽車廠,在底特律提出聲請破產當天的股價完全未受影響。三大汽車廠甚至同時都表達了「支持破產聲請」的態度。 即使是底特律發行的二○二八年四月到期的無擔保債券,原本利率就維持在指標利率加碼二.三個百分點,破產聲請後上揚的幅度並不顯著,完全未出現兩年前希臘、西班牙政府財務危機時,政府公債利率飆漲的現象。 長年財務困難的底特律,過去發行債券由大型擔保公司擔保,在系統上最終的債券持有者已經沒有重大風險,聲請破產,反而是轉機。妙的是,對底特律政府公債提供十億美元擔保的Assured Guaranty 公司,股價在七月還從二十一美元上漲到二十三美元。 顯然,金融市場對於底特律的財政前景,有「利空出盡」的樂觀預期。 今年五十五歲的奧爾,是美國著名的重整律師之一,也是著名的眾達律師事務所(Jone's Day)的資深合夥律師。○九年他擔任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重整律師,曾經一口氣裁撤掉三分之一的汽車經銷商,並且順利爭取到聯邦政府的補助,一推一拉之間,短短三年就讓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起死回生。 奧爾今年三月獲得史奈德聘任,擔綱拯救底特律財政危機,也毫不猶豫正面處理公務員退休金的問題;並且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躲過退休公務員工會的法律禁制令,直接向聯邦法院提出破產聲請。 破產成「保護」! 停止償債、合約 財政可止血美國有特殊的地方政府破產制度(Chapter 9),過去曾經有過加州橘郡、阿拉巴馬傑佛遜、加州聖伯納迪諾、加州史塔克頓、羅德島中央瀑布、佛羅里達布里查等地方政府進入破產程序,成功的機率不低。 進入破產程序的地方政府獲得許多優勢,這也是奧爾積極為底特律爭取的空間。 這些優勢包括市政府可以停止償付負債,可以凍結進行中的法律訴訟,還可以向法官聲請中止包括對公務員、消防隊員、教師工會的合約。有了破產「保護」,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立刻止血,獲得大幅度改善,並且因此獲得與退休公務員工會協商的空間。 美國地方政府的負債,比重都與底特律相近,一部分是退休公務員的退撫,另一部分則是長期建設公債。因此,進入破產程序的市政府,若非要求公務員減領退休金,就是要求債券持有人同意減債。加州橘郡當年破產雖然也是風聲鶴唳,但是最終所有退休公務員,都依照原本規定領到完全不打折的退休俸;一一年聲請破產的羅德島中央瀑布市,退休公務員同意減領五○%的退休金,但是所有債券持有人則一文不少。 公務員反擊! 破產聲請恐違憲 離成功尚遠不過,史奈德與奧爾的破產聲請,還要通過聯邦法院法官的審核,未來幾周,退休公務人員工會的律師群,也將用盡各種方法,阻擋底特律進入破產程序。根據密西根州的《憲法》,政府必須依法完全承受所有公務人員的退休撫卹義務;因此,藉由破產程序逼迫公務員工會談判,接受退休金減計的計畫,離成功還非常遙遠。 底特律從一七○一年開墾至今,其間經歷產業的興衰,城市大火、金融體系的泡沫,都能夠從灰燼中重新找到生路;如今,不斷膨脹的公務員退休金拖垮財政,導致公共服務失能、城市衰敗,堪稱是一次無形的大火,徹底將底特律摧毀。一九三三年羅斯福總統推動新政建立的退休制度,在八十年後,摧毀了象徵美國產業的底特律。 全世界所有公務員,都認為進入政府之後就拿到「終身」、「不打折」的「鐵飯碗」;然而,從希臘到西班牙,從羅德島到底特律,公務人員退休金拖垮政府財政,最終被迫打折,卻已經成為痛苦的事實。 同樣面臨財政困難、退休金支付快速膨脹的台灣,又學到什麼教訓?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底特律走向破產三部曲 首部曲:人口外流 稅收下滑底特律的人口數從1950年的高峰185萬人,一路下滑到目前只剩下70萬人,而且貧戶比率高達36%。 二部曲:赤字破表 無法借貸底特律累積財政赤字將在今年突破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0億元),從2010年以後已經無法新增借貸。 三部曲:公僕退休金 拖垮財政底特律背負近181億美元長期負債,其中超過一半約100億美元,必須支付退休公務員、警察、消防隊員的退休金與福利金。 底特律現有負債結構 政府債券與銀行借款82億美元退休人員健保與生活補助64億美元公務人員退休金20.4億美元警察與消防隊員退休金14.4億美元資料來源:底特律財政急救辦公室利空出盡! 破產後反而是轉機 底特律提出破產聲請後,通用等三大汽車公司股價完全不受影響;已發行的市政府公債利率沒有飆漲,提供政府公債10億美元保證的Assured Guaranty保證公司的股價,在七月甚至不跌反漲。 |
昨晚跟幾個朋友閒坐,竟然有人議論股票。一個朋友說:「最近我的股票賺了不少,已經幾個10%到手了。」別人還沒來得及發問,他就把謎底揭開了,「我辦公室有個同事,是個股票高手,這一個月賺了至少40%。我都聽他的,他叫我買什麼我就買什麼。漲上去後,他說賣我就賣,每次都能賺10%。」
做股民二十多年,碰到這種議論的時候很多,但以前都是在牛市期間,甚至多是在牛市快結束的時候。熊市碰到這種議論,這是第一次。看來,中國的股市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我沒發言,但可以肯定,他買的股票一定不是藍籌股,而是創業板,現在是「創業板牛市」。
1991年我在股市虧了錢之後,1992年股票又漲起來了,之前虧錢的經歷刻骨銘心,那一年沒敢再碰股票。到了1993年,來了一波很大的行情,周圍的朋友都在股市賺了錢。我工作的單位和某證券公司合作了一個證券業務部,正好在辦公室的樓下,於是我「近水樓台先得月」,再次進入股票市場。
我的一位很好的朋友是樓下證券業務部的「大戶」,不對,應該是「特大戶」。那時候的證券業務部設有所謂的「大戶室」(現在我不知道還有沒有,估計很多地方還有),按賬戶金額分不同級別,印象中50萬元就可以有個雙人間,我朋友的資金上了千萬元級別,自然是單間,而且是很大的單間。這些大戶被證券業務部好吃好喝伺候著,還有美女給他們端茶倒水、遞單子。他們器宇軒昂地走入大戶室,「小散」們坐在大堂裡,好生羨慕。
那時候,「小散」們就如現今的年輕人捧影視明星般捧著這幫「大戶」。要是能和「大戶」說上話,那在群眾中的威望一下就起來了。我是證券業務部合作單位領導,又和那些大戶們熟,自然想利用這種優勢賺點錢。
我讓我那位「特大戶」朋友推薦股票,他應承了,但沒有馬上推薦。我知道,他是一個很謹慎的人,肯定有把握的股票才會給我推薦。一個月之後,他給我電話,讓我買一隻股票。我放下他的電話馬上打電話買,買入後就漲。看到賺錢了,我打電話給他,問他賣不賣,他說:「拿著吧。」我就沒動。後來,股票往下跌,我又打電話問他,要不要賣,他還是那句話:「拿著吧。」我就一直拿著。1994年夏天,賬面虧了一半,突然接到他一個電話,讓我賣了,聽得出他的聲音裡帶著歉疚。我二話沒說就賣了。
可賣出不久,這只股票又漲了回去……
Mo Grimeh
當時職務:新興市場全球主管,紐約
如今職務:渣打銀行全球市場主管
週日4-5點左右,我們開始陸續收到有關談判結果的Email:結果都是巴克萊放棄。我們開始意識到將要走到盡頭,煎熬此時到達頂點。假如銀行真的被起訴破產,下週一我們就不會再走進這棟辦公樓,於是幾乎每個人都在那天晚上回到第七大道745號來收拾個人物品,我由此能目睹破產前夕的眾生相:有些人在啜泣,有些人喝著啤酒,大部分人在抽煙,現場一片混亂。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打包,拿走辦公桌上家人的照片,帶走客戶的名片。女孩子們不僅需要打包辦公用品,還需要帶走她們的高跟鞋,在此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她們桌子底下有這麼多鞋子。
Masa Serdarevic
當時職務:兼併收購部門研究員,倫敦
如今職務:自由撰稿人
當時正值週末,很少有人第一時間知道事情的進展。相比紐約分公司的員工,倫敦的消息並不及時,關於起訴破產的事情也是母親告訴我的,當時她正好出差回來,抵達倫敦的時間大概是早晨5:30-6:00之間。我早起去公司,抵達後撥通了電話會議。「很榮幸能夠跟你們一起工作,Bye。」這大概是史上最短的一次電話會議了。所有人都在清理自己的辦公桌,把工作郵件轉發至私人郵箱,因為系統馬上就會被凍結。許多人ID賬戶裡還有餘額,只能去樓下超市大採購,隨後拎著大包小包回家。走出辦公樓我們就感覺被包圍了,20多個記者長槍短炮等在樓下。那天晚上,我去了索斯比拍賣行,一頭浸在甲醛裡的小牛犢居然拍出了1000萬美元!看上去真是為那個瘋狂的日子劃下了圓滿的句號。
【導讀】讓人難以想像的是,早在30年前,喬布斯就展現出驚人的預測能力。1983年,喬布斯先後預測出iPad、iTunes以及互聯網。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來自闌夕的文章,喬布斯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一年半前,芝加哥舉辦了一個由Siri的共同開發人Dag Kittlaus主持的創新論壇。Dag Kittlaus的演講主題集中在科技的未來上,其中他提到了Siri過去的一些趣事(例如,史蒂夫·喬布斯並不喜歡這個名字)。
講到當年的收購過程的時候,Kittlaus提到了蘋果給他的第一通電話。那是2010年,在Siri登陸App Store之後的三個星期,蘋果給Kittlaus電話說,很快Scott Forstall(當時的蘋果副總裁)會給你打電話的。
不久後,來自丘珀蒂諾的電話果然如約而至。只是,打電話來的人並不是Scott Forstall,而是史蒂夫·喬布斯本人親自打過來的。
Kittlaus說,當時喬布斯邀請自己去他家。
「當時他邀請我第二天去他家。我去了,然後在他的火爐前我們花了3個小時時間來進行一場超現實的關於未來的談話。」
預見未來似乎是喬布斯的一個特技。回顧喬布斯職業生涯中無數次的訪談,你可以發現,他似乎掌握了一門可以遠距離命中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秘技,這讓他能夠提早很多年看見未來科技的發展版圖。
而且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喬布斯這項驚人的預測技能早在1983年就已經表現出來了。
對喬布斯而言,1983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年份。
就在1983年,喬布斯在蘋果公司內部開始受到非議與壓力,IBM的PC銷量反超蘋果,他力主發佈的Lisa電腦昂貴而不切實際,同時又佔用了蘋果公司大量的研發經費,董事會已經在考慮換掉他。
也是在1983年,微軟推出 Windows 1.0,內置的圖形界面應用惹惱了喬布斯,他打電話給比爾·蓋茨,呵斥對方「你在偷竊我的東西!」而比爾·蓋茨則做出了那番著名的回應:「這麼說吧,我們都有個有錢的鄰居,叫施樂,我闖進他們家準備偷電視機的時候,發現你已把它盜走了。」
還是在1983年,喬布斯致電時任百事可樂CEO的約翰·斯庫利,以「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想來到這裡改變世界」為慫恿成功挖來後者擔任蘋果公司CEO,卻為自己在2年後被趕出蘋果埋下禍患。
同樣是在1983年,喬布斯出席了在加州召開的阿斯彭國際設計大會,會議組織者模仿1938年愛因斯坦向未來寫信的創意,號召參與者一起埋下時光膠囊,這個時光膠囊在2012年年底被人挖開,發現喬布斯在裡面放置的物品,是以她私生女名字命名的Lisa電腦的鼠標。
在這場阿斯彭國際設計大會上,喬布斯發表了名為《未來不似舊貌》的演講,在30年前的這場演講中,喬布斯就預測並勾勒出了他眼中的未來世界——有iPad、iTunes、App Store、互聯網以及Google街景的未來世界。
結合了美國科技博客tuaw的專欄作者Yoni Heisler的整理,我們得以重溫這個段有趣的歷史的先聲。
當時只有28歲的喬布斯,用極快的語速和極富激情的態度進行了一場話題寬泛的54分鐘的演講。這場演講,我認為它證明了喬布斯是我們這個時代裡最偉大的預見者之一。他做出的那些預言在30年裡以令人驚訝的方式實現了。喬布斯不僅精準地預言了科技發展中會碰到的問題,而且同時預言了這些問題將以何種方式得以解決。
蘋果,以及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
其中一處,喬布斯講到了字體間距的事。通過這些細處的思考,喬布斯就為蘋果的產品路線設計了一條藏於暗處的哲學思路。
「我們正在解決如何給電腦注入人文藝術的問題。這是我們正在干的活。我們加入了賞心悅目的字體間距。我們用了很多不同的字體。我們運用了圖像學的原理,這些你可以在圖片裡感受到。」
喬布斯談論為何需要App Store一樣的軟件商店
當談到電腦軟件時,喬布斯批判了當時主流的軟件購買渠道(其實也是當時唯一的渠道)的缺陷。想像下,當時是1983年,可是喬布斯提出的解決方案看起來出奇地類似iTunes、App Store 和Mac App Store。
「你去買(軟件)但是你又不知道應該買什麼的時候,你就會去問電腦經銷商:『我應該買哪個?』但是那個經銷商也不知道。他們很會賣電腦,但是不懂軟件。所以他們給你推薦了坨狗屎,然後你買了,用得爽不爽那就很說不定了。相比之下買磁帶爽多了。絕大多數人走進磁帶商店的時候都非常清楚自己要買什麼。他們不會去問店員,『我應該買個什麼磁帶?』大家知道要買什麼是因為我們有電台,有免費的試聽,所以我們在走進磁帶店前就已經決定好要買什麼了。我們在軟件上需要同樣的模式。我們需要一個軟件的『電台』。我們也許會利用電話線來解決這一切……直接從一台電腦到另一台電腦。到時候,也許會有這樣的對話:『我們給你提供30秒的免費試用,或者5次點擊機會,或者你可以玩上1天。如果你想買它,輸入你的VISA卡號吧。』我還不知道我們應該如何做到這一切,但是我堅信我們需要這樣的『電台』。」
如今iTunes Store和App Store分別走過了20年和25年,這些在線軟件store的核心原理都已經和喬布斯當年的思路相吻合了。
喬布斯形容iPad型設備
現在的iPad型設備並不是史蒂夫·喬布斯的原創。以功而論,你應該感激傳奇電腦工程師Alan Kay,他在1972年的研究文章裡曾經描述過iPad型設備的構思。不過直到喬布斯向他的構想致敬之前這一切都還不值一提。你知道喬布斯經常說的那句話「那些鑽研軟件的人們應該出自己的硬件」麼,這句話就是原文引用的Alan Kay。
不管怎麼樣,下面這段喬布斯關於蘋果將會開發書本大小設備的幾乎理想主義的言論,看起來實在像極了iPad。
「如今蘋果的戰略十分簡單。我們要做一個書本大小的牛逼電腦,你可以隨時攜帶,而且可以在20分鐘內就學會如何操作它。這就是我們在未來十年要做的。而且我們還想在這個電腦裡加入無線電連接,這樣你不需要連任何線,但是同時又可以和所有其它數據庫和電腦來交流。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如何做到這一切。在技術上來說,這還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所以我們有3個選擇。第一,我們什麼都不干。但是正如我剛剛說的,我們是年輕而缺乏耐性的一幫人,所以乾等著不是個好選擇。第二,把一個垃圾電腦縮小到書本大小。但是這活我們的競爭對手正在做了,所以我們不需要再幹了。剩下第三個選擇就是,我們去努力設計一台我們願意把它縮小到書本大小的電腦,雖然我們現在還辦不到。不過現在這台電腦已經縮小得大概和面包盒差不多大了,價值1萬美金,名叫Lisa。」
27年後,它叫iPad。
喬布斯精準預言何時互聯網會成為主流
演講中的一段,喬布斯談到施樂中心搭建的局域網絡,以及專用的電郵通訊錄如何推廣開。
「這裡有件有趣的事。從前有20個人,他們都喜歡排球,於是就建了個『排球』的通訊錄(指寫在社區公告欄上的群組便簽)。一旦排球賽有點什麼變化,就會有人寫個通知然後通發這個通訊錄。再從前,還有過中國菜的通訊錄。再再從前的時候,通訊錄的數量比人都多。我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因為它幾乎就是接下來要發生的一切。我們要把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物聯接在一起,這樣我們就可以實現快速的交流和快速的聚集。要實現在公司裡把這一切聯接起來,我們大概還有5年的路要走。距離在家裡解決這一切,大概還有10到15年。有很多人正在為這個事情拚命,不過它依舊是個棘手的課題。」
你應該有個很清楚的印象,互聯網變得普及大概就是1996或者1997的事情,正好是喬布斯預言的10到15年的那個距離。
喬布斯暗示為何Siri如此特別
在一個Q&A環節裡,喬布斯被問到了關於語音識別的事情。
「語音識別是未來10年裡挺美好的一個課題。它面臨的問題其實不單單是如何識別語音。當你和別人說話時,能夠懂得對方的語言比單純識別出語音要難得多。我們可以分類單詞,但是他們都是什麼含義呢?而且幾乎所有的語言都是必須依賴上下文的。可能這個單詞在這段話裡面是這個意思,但是它放在另一段話裡也許就完全是另一個不同的含義了……親,這玩意挺難。所以在我們解決它之前,你也只能憧憬著這個美好的未來了。」
的確,Siri的整體解決思路就是情境語言識別,這使得用戶可以用正常的語言表達來發號施令。Siri的確是一個「聽懂你的語言」和「明白你的意思」的軟件。
喬布斯描述Google街景地圖
在會上,喬布斯還興奮的預測了Google地圖會用到的技術。
「阿斯彭現在有個很讚的實驗。MIT在4年前帶了個裝著照相機的卡車來阿斯彭,這個卡車開到阿斯彭的街上,拍攝阿斯彭每條街道的每個路口,還有所有的建築物。然後他們把電腦和這個照相機連接起來,這樣當你看向電腦屏幕的時候,就彷彿自己在看向阿斯彭的街道。當你觸摸屏幕的時候,屏幕上會出現一些箭頭,你點『往前走』的箭頭,突然,你就好像真的在街上往前走了幾步。當你走到路口的時候,你可以停下來,你可以往右看看,可以往前看看,可以往左看看。你可以決定你打算往哪邊走,甚至你還可以進一些商店看看。這是一個電子地圖。它給你一種你好像在逛阿斯彭的感覺。然後下方有4個小按鈕在角落裡,因為他們給這個東西做了真實的四季變換。所以你可以點下『冬天』的按鈕,然後一瞬間,街道上都鋪滿了3英呎厚的雪。這真的超贊。」
史蒂夫·喬布斯更願意長期僱傭A+級的員工
史蒂夫·喬布斯常說,一個A+水準的team,可以輕鬆幹掉一個更龐大的B級或者C級的團隊。這個理念在他1983的演講裡也得到了體現。
「我們相信卓越現象,也就是說,1個卓越的人可以輕鬆超越5個不錯的人。這種人也是蘋果想要的人才……他們都很獨特,是這個世界的藝術家。所以相比我們的收入規模來說,我們一直維持著非常小的團隊規模。我們的銷售額很快就會突破10億,但是我們在全球只有不超過5000個僱員。這就是卓越現象。」
蘋果在最近一個季度裡,公開的收入是375億。也就是說每個星期的銷售額是27億。至於僱員數量,全球來說大概是80,300人。
| ||||||
三個大男生,從懷才不遇的工程師變創業家,短短十二個月,把公司從負債千萬帶到身價超過五億元,他們敢夢、專注,還有超高抗壓力,其中的靈魂人物是他—「走著瞧」執行長郭建甫。 撰文‧顏雅娟 「走著瞧」剛被即時通訊軟體LINE的母公司NAVER買下,它的創業故事在台灣軟體創業圈裡,其實不是一件新鮮的事,多數的人都知道,他們的靈感來自於一通詐騙電話,也都知道三年前,谷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來台,公開稱讚他們的App,讓「走著瞧」(Gogolook)一炮而紅。 但更多人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是它? 二○一二年年底,是郭建甫創業以來最難熬的日子,公司成立不過短短八個月,就已經把所有資金燒光,資金缺口高達上千萬元,連員工薪水都發不出來,巨大的壓力幾乎要把郭建甫壓垮,就連時任「走著瞧」的董事長兼財務長的鄭勝丰,壓力大到都忍不住落淚。 然而,十二個月過去,「走著瞧」讓NAVER捧著五.二九億元來娶親,瞬間,郭建甫成了當紅炸子雞,他與鄭勝丰、共同創辦人之一的宋政桓,頓時備受市場關注,多數的人都介紹他們是清華大學出身,近五年台灣最成功的創業家。 在媒體關注度最高的時候,郭建甫跳上飛機,到日本LINE總公司去談接下來的計畫,即使他回到台灣,還是躲著媒體,原因很簡單,「創辦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真正做事的人。」郭建甫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將「走著瞧」的成功,歸給了團隊。 戴著簡單的黑框眼鏡,郭建甫跟一般工程師沒兩樣,從清華大學畢業,他進入業界找工作,卻因「生不逢時」,初入社會就遇到金融海嘯,根本沒有好職缺,於是與友人共同創辦了小型新創公司「先構技研」。 爆肝兼差人生 白天上班 晚上繼續寫App 不只是他,鄭勝丰與宋政桓的求職路,也很艱辛。像是鄭勝丰一度被迫與生活妥協,頂著清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的高學歷,到信義房屋賣房子,想起那段日子,鄭勝丰笑了,「我那一梯(指信義房屋的同事),幾乎全都是台政清交的!」即使大環境如此不利,但他們三人也很會苦中作樂,其實他們三人會認識,是在清大的一場創業比賽中擦出火花,「一起熬夜寫企劃、一起被評審批,可以說從那時就學會互相打氣。」鄭勝丰笑說。 只是,空有滿腹創新能量的他們,卻處於一個最不利於年輕人的年代。○八年,是全球智慧型手機開始大鳴大放的年代,蘋果iPhone揭櫫了軟體內容為王的潮流來臨,在美國矽谷,滿坑滿谷都是磨拳擦掌準備創業的人。 在台灣,雖然創業大浪還沒襲來,但這樣的趨勢洪流,已讓許多工程師開始了白天工作、晚上寫App的日子,郭建甫三人便是其中之一,直到一二年四月前,他們一直都過著像是「兼差」般的人生。 這樣的日子,得要有很遠大的「夢想」支持著,郭建甫就是那個最會「做夢」的人。 「你有種嗎?」 讓工程師甘願領五折薪 「Jeff(郭建甫的英文名)是個很會跟你談願景的人。」走著瞧行動開發部門總監謝杰泰,原本是人人稱羨的宏達電工程師,卻被郭建甫的一番話打動,薪水打了五折也不在乎,義無反顧地加入「走著瞧」。 作為一位創業家,必須擁有極具說服力的口才,而郭建甫確實是。他曾說過,「你要做App創業前,要很清楚創業的目的是什麼,還有想解決問題的難度。一開始假設你只是想養活一個人,在台北市只要很小的成本就可以活下去,問題的難度很簡單,只看你有沒有種、敢不敢創業而已。」但是,當「走著瞧」已經大到是一個組織,擁有十餘名員工的公司,郭建甫要思考的事情,開始變得不一樣。「如果你要養活一個組織,問題的難度更高了,你要處理很多一開始創業都沒想到的瑣事,這些瑣事很可怕,它可能會讓你沒辦法完成你的目標。」即使如此,郭建甫仍是個很會激勵員工的夢想家,有一次他甚至公開對員工說:「今天工作占據我們人生這麼長的時間,要做就要做有影響力的事情,不是嗎?」「Jeff總是能把自己的熱情感染周遭的人。」謝杰泰說。「走著瞧」產品總監、公司第四位成員的蘇晨豪也有同感,「Jeff常叫我們要活在未來(living in the future),這就是一種創新的舉動。」這樣的郭建甫,對於創新有著無比的堅持,「我們想做有影響力的事,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希望可以讓團隊裡的每個人,都有影響世界的能力。」事實上,「走著瞧」也走過一段策略搖擺不定的日子。「當初我們還不知道對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我們只知道有這樣的需求,而且全世界都有需求。」鄭勝丰指的,正是他們的主力產品:過濾詐騙電話的App「whoscall」。在這之前,他們做過統整房地產資訊的「房產走著瞧」、整合愛情公寓資訊的「同居走著瞧」等,但始終沒有引起太大回響。 在whoscall未確定商業模式前,「找錢」這個現實的壓力,也曾壓得這群人喘不過氣來,郭建甫坦言:「好幾次,團隊都陷入虧損,我得一直拒絕接代工、賺快錢的誘惑。」在台灣軟體人才還不普遍的狀況下,App接代工的行業,確實是不少創業家初期不得不的選擇,為了讓公司運轉下去,就得要有資金進來,相同地也會瓜分不少作業時間,「但我們一心只想把過濾電話功能做透、做深。」郭建甫說。 為了專注,郭建甫甚至痛下決心,砍斷所有新的開發案,舊的幾款App也不再更新維護,郭建甫有感而發,「新創團隊最怕的,就是資源有限,卻什麼都做。」結果證明,郭建甫的決定是對的,whoscall上架之後,瞬間成了美國、中東消費者的愛用App,因為美國的推銷電話猖獗,中東地區則是盛行以電話騷擾女性。「這給團隊很大的正向力量,知道世界因你而改變。」鄭勝丰說。 一一年底,當時whoscall的用戶已達百萬之多,每天過濾掉的電話至少三百萬通,還有施密特的公開背書,讓郭建甫開始思索更多的可能,「走著瞧」要更大、支援更多用戶,就不能再只是「兼著玩」。 決定辭掉工作到創業,對年輕人來說,等於要走出舒適圈;你必須放棄工作,過著不支薪的生活,甚至是沒日沒夜的創業生活,這跟白天工作、晚上寫App的日子完全不同。 這是一場賭注,而郭建甫三人決定,賭了! 公司成立初期,「走著瞧」曾獲得資策會底下的創投青睞,由資鼎創投公司投資五百萬元,這在外界看來,郭建甫是幸運的。 負債千萬四處籌錢 發不出薪水 鐵漢也落淚但不為外人道的是,在這之前,他們至少被二十家創投拒絕過。「對方一來,第一個就問:『這怎麼賺錢?』。」鄭勝丰雙手一攤,無奈不在話下。 為了籌錢,每次只要有參加創業論壇的機會,郭建甫都會緊緊把握,無論國內、外,他們總是印了厚厚一疊的宣傳單,見人就發,「我們沒有廣告預算,只能透過這樣的方式,讓人家看到我們。」鄭勝丰說。 不過,現實依舊殘酷。 一二年底,資鼎創投注資的五百萬元幾乎燒光,公司虧損逾一千多萬元,眼見員工薪水都快發不出來,越是逼近年關、越是讓郭建甫三人輾轉難眠。當時鄭勝丰還因而落下男兒淚,「壓力真的很大,那應該是我第二次為公司而哭。」鄭勝丰說,第一次落淚是公司成立初期,為了公司發展的爭執,第二次就是為了找錢。 即使今日成功如「走著瞧」,說起這段過往,鄭勝丰仍掩不住憂傷。在農曆年的前兩天,郭建甫與鄭勝丰四處找錢,資鼎創投再投了第二輪資金,加上國發基金奧援,三人還去申請新創貸款,共九百萬元的及時雨趕到,才化解危機。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不怕失敗!」鄭勝丰笑說,正因這一股正向力量,才能支持他們走到今天。 夢想的巨大力量,讓他們忘卻千萬虧損的壓力及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慌,每當在壓力最大的時候,他們都會想起創業之初,他們曾經有一個夢,希望能改變世界,要讓世界因自己而不一樣。 走著瞧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2012年4月 董事長:鄭勝丰 執行長:郭建甫 實收資本額:658萬元 主要業務:「whoscall」開發與維護創新,就要敢夢! —「走著瞧」執行長郭建甫的經典語錄● 我們因為不怕失敗而能創新,因為創新而能專注,因為專注而能卓越,因為卓越而能影響。 ● 今天工作占據我們人生這麼長的時間,要做就要做有影響力的事情,不是嗎? ● 今天要活下去的成本並不高,我可以把你開除(非自願離職),讓你領失業救濟金去創業,你敢不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