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教育部提出“三步走”,推動高校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和人才培養

教育部近日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中國高校要分“三步走”,2030年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人才高地。

教育部8日在位於杭州的浙江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說,高校要聚焦並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和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其重點集中在大數據驅動知識學習、跨媒體協同處理、人機協同增強智能、群體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統等方向。

雷朝滋說,根據《行動計劃》,高校人工智能發展將分“三步走”:一是到2020年,基本完成適應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布局;二是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有效支撐我國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智能社會建設;三是到2030年,高校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行動計劃》同時提出“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能城市、智能農業、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國防安全等領域開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特別要推動智能教育發展。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一定要切實認識和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機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雲鶴說,教育部和工程院即將開展智能教育領域的咨詢項目,對未來教育範式變革提供咨詢建議。基於大數據智能的個性化教育、跨媒體學習、終身學習等,將推動教育目標和理念的改變,乃至整個教育體系的改革創新。

據了解,教育部目前已同意並支持浙江大學建設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高地。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說,浙江大學將聚焦機器學習算法、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混合增強智能、人機協同智能等重大科學前沿問題,加速構築人工智能先發優勢,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據介紹,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共有71所高校圍繞人工智能領域設置了86個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教育部2018年認定首批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其中布局建設了57個人工智能類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623

大學商學院應與企業攜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如果老師還抱著舊的東西教學生,20年後商學院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近日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魏江在接受專訪時稱,中國目前的商學教育和人才培養已落後於企業創新步伐,以阿里新零售為代表的商業實踐應成為新商業案例。

筆者認為,我國大學商學院教育確實存在教育與商業實踐脫節的問題。商學院人才培養創新應跟企業的創新結合起來,大學的商學院不妨與阿里等企業合作,編寫新商業案例,教育培養學生。

商科人才培養,不是培養理論人才,而是培養商業實戰人才。因此,國外一流大學大多並不進行商科本科教育,而是進行MBA教育,且特別重視商業實踐。筆者曾在2013年去美國杜克大學考察,見到三位內地的留學生,讀的都是杜克大學一年的MMS項目(管理學碩士)。那時她們剛到杜克大學三個月,可都談到與國內四年大學的學習完全不同,對她們的改變極大。尤其是有關自我認識和職業發展方面,讓她們有全新的認知。這三名同學告訴筆者,與國內會計學、物流管理、經濟學註重學習一些知識、概念不同,這里每門課程的學習完全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比如市場營銷課程,總共6周時間,每周要求學生做兩個案例,再加上一個大案例,一共有13個案例;商務談判課程,每周要求學生參加一次談判演練,主題各不相同,老師會把模擬談判過程錄下來,對學生進行評點及評分。除此之外,每門課程還會要求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共同完成一項計劃。三個月學下來,她們參加的實踐項目已超過國內大學四年的總數,實踐能力得到極大鍛煉。

與杜克大學的商科教育對比,我國大學的商科教育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

首先,需要有清晰的定位。我國商科教育也應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不能讓學生紙上談兵。像MBA教育,國內大學還要求撰寫畢業論文,這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定位是偏離的。其次,商科教育必須進行案例教學,讓學生融入商業實戰,通過了解現實的商業活動,培養具有可以適應時代變化、挑戰的優秀人才。

在芬蘭,有一所韋斯屈萊大學(JAMKUniversity),在芬蘭應用型大學排名第一。學校里有一個學院,為鼓勵學生創業,完全讓學生在大學四年求學過程中參與到公司創業之中。學院要求學生組成20人的公司,成立董事會,定期召開各種會議,教練在一邊觀察;學生在四年求學期間,每學年讀老師布置的20本書,並結合自己的創業實踐寫讀書心得,由老師評分;學生在四年期間至少從事15個左右項目的創業活動,自己尋找項目、進行經營管理,從中掙錢。這種教育模式,是值得我國大學學習、借鑒的。

魏江院長在采訪中提到,以阿里新零售為例,盒馬鮮生等一些企業正在進行創新實踐,高校和企業必須要走得更近。學校要和企業無縫對接,但是這種對接的目的不是為了產業化,而是去總結提煉中國企業遇到的現實問題,然後上升到理論,再形成創造性方法,給更多企業提供解決方案。這對我國企業發展和商業人才培養都極為重要。中國大學商學院要意識到阿里新零售代表著未來發展趨勢,是互聯網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商業案例,要把這一案例放入商科教育。

進入新時代,企業已經成為創新驅動的起點,中國人才培養應該適應企業發展需求。據《財經國家周刊》報道,2017年阿里巴巴生態創造3681萬個就業機會,新零售以極強的就業吸納能力,帶來市場半徑擴大、分工細化,創造了諸多前所未有的新工種、新崗位,但我國人才培養還跟不上企業發展需要。阿里由此創立了“淘寶大學”,這一“大學”,與芬蘭這所大學的培養模式,有諸多類似之處,最重要的就是結合實戰學習、提高經營能力。

筆者認為我國體制內的大學商學院,也必須改變原有辦學理念,開門辦學,與企業攜手創新教育模式。關起門來,高高在上,脫離實踐,是培養不出商業精英的。

(作者系上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19

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張嘉雯

1 : GS(14)@2013-05-20 13:49:24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5%87%E5%BF%83/95143
現今夫婦,當孩子還在媽媽的肚子裏時,已計劃他日要報讀甚麼小學,關鍵自然是要找一所可以成為踏腳石的幼稚園。然而要入讀著名的幼稚園,就先要上一些有東西學的playgroup,常要一出世就做好準備,當孩子牙牙學語時,就要先學英語了。
當學東西、學英語是人人都有的本錢,那就變成很普通的事,沒有過人之處的,要入讀名幼稚園的機會就低了。那怎麼辦?再學多些嗎?放棄母語,以全英語與孩子溝通嗎?
這原來已沒有甚麼特別,街上的孩子,只會說英語的多的是,會彈琴、游泳、跳舞等等也多的是,怎麼辦?那就順其自然吧!只要孩子有興趣學,他在哪兒都會學得好。若入讀名幼稚園就是與別人競爭比拼的開始,孩子讀的不是一個可以開心玩樂和學習的地方,那父母就應該一有空檔便跟孩子玩樂,避免孩子被功課、活動或興趣班把時間填得密密麻麻。
孩子沒被名幼稚園取錄的也不用失望,因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引導者,只要父母願意以大自然為教室,以自己的知識和常識帶領孩子入門,培養出來的自會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這樣才是打好學習興趣的關鍵。
我們就是那樣帶女兒入門。這門一開,女兒最愛買的是百科全書,因她甚麼都想知道多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06

培養孩子的分析能力 張嘉雯

1 : GS(14)@2013-10-01 16:41:41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BD%E5%8A%9B/111622
一個超強颱風,八號風球未掛,以為可趁日間依然風平浪靜出發,或改早一兩班機離港的人皆大失所望,因不少航班經已取消。
到菲律賓旅遊的親友十分不滿,在機場指摘「何以沒半點風就這麼快取消了我們的航班」,一時附和者眾,都說航空公司的做法不合理。
當大家都覺得八號風球還未掛,眼前亦看不到有大風大雨,飛機應可順利起飛,不用延誤行程、不用滯留機場、不用先回家等候、不用找酒店等等,一大堆因不能按時出發的不滿,指摘「無端端唔飛」。
與孩子討論,讀大學的那個說:「颱風很大,香港細小,只要有地理常識就知道起飛後就不是只在香港上空……」讀中學的那個說:「颱風從台灣經菲律賓來,香港沒問題不代表那邊沒問題,怎麼不看看新聞!」
兩個孩子都是以理性去分析,不人云亦云。在社會流行批評、指摘文化的颶風下,喜見他們討論問題時,思考是理性的,能把知識和常識結合起來作分析,再下判斷。
培養孩子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考,是希望孩子能運用自己的知識常識和見識來協助思考、分析問題,不會盲目附和或追隨,而是理性的。這類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處事合情合理,行為有禮有同理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77

剛升職新領導:從培養自己到培養別人

1 : GS(14)@2013-10-29 00:35:07

http://finance.sina.com.cn/zl/ma ... /14361707090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94

「習慣是可以培養的」 蕭適仁

1 : GS(14)@2013-11-12 00:42:45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84%E3%80%8D/116473
就香港電視發牌問題,立法會否決引用特權法,要求政府公開行會有關文件的計劃落空。轉軚投反對票的議員爆料稱,曾有中聯辦接觸過他們。
中聯辦官員對被出賣並不在乎,他們私下表示,接觸議員前,已估計到會被出賣。「希望都以平常心看待,不習慣可以變習慣,習慣是可以培養的。」
官員的意思是說,媒體大驚小怪,說中聯辦干預香港事務,「西環治港」,對中央政府的做法不習慣,很反感,這不要緊,將來做多了就習慣了。
在北京眼中,過去「井水」「河水」互不相干的時代已結束,因為你「井水」整天挑戰「河水」,「河水」不能再守舊規則,必須應對。再說,習近平強調對中國道路的自信,就包括對港澳回歸的主權、治權自信。關注香港事務是中央政府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實踐中,完善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說的「西環不治港,但西環要盡責」,就是這個意思。
「一個巴掌打不響」,造成今天這個局面,香港反對派必須反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094

保健智慧:培養飲水習慣

1 : GS(14)@2015-01-28 19:23:49





根據健康飲食金字塔建議,兩至五歲幼童每天平均需要喝四至五杯流質飲品,補充身體流失的水份。若活動量增加、天氣炎熱或乾燥時更需多喝一點。清水自然是兒童飲品的最佳之選,因沒有熱量,多喝亦不會肥胖。然而孩子很多時只喜歡偏甜或有味道的飲料,不太愛喝清水,令家長不知如何是好。其實除了清水外,低脂奶、低糖豆漿和清湯也是補充水份的健康選擇。此外,很多新鮮的蔬菜、瓜類和水果也含有豐富水份,不妨鼓勵孩子多吃蔬果。家長亦要注意市面上售賣的飲料中,不少是添加了糖、甜味劑、甚至人造色素,常喝會養成孩子嗜甜的飲食習慣,長遠更有損健康。以下是部份飲品的不健康之處:咖啡或奶茶:含有咖啡因,會令小朋友失眠和手震檸檬茶:甜甜酸酸糖份高,常飲易嗜甜乳酸菌飲品:含糖量不少,常飲增加肥胖風險朱古力奶:雖是牛奶製品,但脂肪及糖份不低,不宜經常飲用奶昔:雪糕混入牛奶,高糖亦高脂即沖麥芽飲品:添加了糖,不宜經常飲用汽水:碳酸性飲料及糖份高,多喝易蛀牙,並增加肥胖風險鮮果汁:雖由水果製成,但膳食纖維低,且糖份媲美汽水,營養價值較原個水果低。若要飲用,建議要連「渣」(膳食纖維)一起喝,每日不超過180毫升果味飲品:糖水混合果汁,膳食纖維低而糖份高,不宜多飲用每天喝足夠清水是健康重要一環,家長不要輕看喝水重要性,要多為孩子提供清水,並於每天不同時段補充水份,培養愛喝水的習慣。如想知道更多幼兒營養資訊及喝水小貼士,可瀏覽「幼營喜動校園計劃」網頁http://www.startsmart.gov.hk。隔周三刊出撰文:衞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營養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28/190195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24

趙嘉懿當童軍培養自信

1 : GS(14)@2016-09-18 10:51:54

名模趙嘉懿(Carrie)昨日於沙田出席香港女童軍百年慶祝活動,自爆小時候性格怕事,自從成為女童軍後重拾自信。Carrie育有6歲兒子及2歲女兒,她表示希望子女也參加童軍,學識獨立,將來會有許多回憶。
Carrie明顯消瘦了不少,她解釋因暑假忙於照顧子女:「每日瞓得五個鐘,佢哋每星期要上14堂,跳舞、游水、hockey等,上晝上完堂,下晝又帶佢哋周圍玩。」Carrie笑言幸好現時子女已上學,有更多私人時間:「真係舒服好多,可以做吓facial、按摩,出去飲杯奶茶都覺得好好味。」採訪:盧妹攝影:陳俊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18/197736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592

【培養專注力】父母拎住籐條 小孩可提高專注力?

1 : GS(14)@2016-11-10 08:03:48

大家都知道不論在學校讀書,或是在社會做事,一個人能不能夠集中精神,專心眼前,對他的成績和成就都有好大影響。我們緊張小朋友的專注力無可厚非,只不過,你有否想過,我們會在不知不覺間做了破壞小朋友專注力的幫兇?想知更多?請看POPA Channel的短片。



POPA Channel面書: http://www.facebook.com/popachannel
POPA Channel網站: http://popa.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10/198285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929

林苑莉:培養思考能力勝富養 教孩子分配利市錢學理財

1 : GS(14)@2017-01-26 07:48:38

【明報專訊】新年將至,為人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小朋友,善用拜年時收到的利市錢呢?香港金融理財知識和能力策略大使、本身亦育有兩子的林苑莉認為,理財需要教育及實踐,如何處理利市錢就是學習機會之一,「家長只能夠做協助角色,而不是幫他們全權管理。可以教他們分開儲蓄、花費、分享三部分,最重要的是在理財過程當中,培養思考做決定的能力」。

林苑莉現時開設主打數學的補習社,從中六開始補習賺錢,更專門向難度挑戰,矢志教導那些提不起興趣學習的「富二代」。這些經歷讓她感受到,對兒童的成長而言,資源並不是愈多愈好,反而需要讓他們懂得管理自己的資源,「就好像開車,你一定要揸最不好的車,重要的是技術要好。如果你懂得理財,即使錢不多,但懂得運用都可以再滾大,反而如果有一大筆錢但不懂運用,對小朋友不是好事」。

理財如開車 最重要技術好

讓兒童學習理財,主要目標就是讓他們培養延遲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與推演事情發展的能力。她認為學習理財與「棉花糖實驗(Mashmallow test)」相似,例子當中實驗人員將一顆棉花糖放在小朋友面前,然後告訴小朋友你可以立刻吃掉,但只要等候若干時間,就能夠獲得多一顆棉花糖。研究追蹤這些接受實驗的小朋友發現,能夠等候時間以獲取第二顆棉花糖的小朋友,長大後平均有較大的成就。她表示:「就好似如果你儲多一陣,就可以買到一對波鞋,這種能力對小朋友來說很重要。」

3透明玻璃瓶規定用途

她表示,兒童的理財觀念,從懂得數數字開始已經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她為兩個一歲半和六歲的兒子分別預備3個透明玻璃瓶,分別寫上「saving(儲蓄)」、「spending(花費)」和「sharing(分享)」,並規定在某個界線以下的儲蓄不能使用。你可能會懷疑,一歲半的小孩子也懂得理財?但林苑莉表示:「每晚臨睡前他們都鍾意自己去樽附近巡視一圈,歲半細仔比較蠱惑,會將哥哥樽入面的錢擺入自己個樽。」她表示,理財在香港的學校課程中暫時沒有太大的篇幅提及,家長的以身作則就成為了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途徑。林苑莉現在亦會在家以身作則,「例如每晚我畀一蚊我細仔儲,然後我又會在隔籬樽儲10元,等他看到媽媽都同他一樣有儲蓄」。

讓小孩有管理金錢機會

她表示,教育孩子理財並不等於要他們成為守財奴,反而在預算中有「分享」的一項,可以用於和朋友社交或捐助有需要的機構,「如果小朋友想捐錢去慈善機構,我會問他為何這樣做,可以幫到什麼人,到小五、小六的學生甚至可以叫他們看一些相關報道,知道某些機構原來未必真的將善款全數捐助有需要人士,他們就會學懂分辨」。她認為,要讓小孩在生活上有管理金錢的機會,所以即使小兒子只有一歲半,仍然會每天給他1元作零用錢,讓他從小建立理財習慣,有需要時不會只懂伸手向父母拿錢。

明報記者 蘇樂恩

[蘇樂恩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735&issue=201701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0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