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倉股暴跌,鮑爾森很受傷。
因三季度虧損8.44億美元,保險公司Genworth股價暴跌38.45%,收於8.66美元。
彭博社整理的數據顯示,鮑爾森基金恰是Genworth的第一大對沖基金股東,持900萬股,約1.81%的股份,
按此計算,僅在該股上,鮑爾森周四單日損失超過了4800萬美元。
不過,彭博的數據存在一定滯後性,這是鮑爾森截止6月30日的持倉。在此之後,他可能對持倉進行過調整,但是現在市場不得而知。
彭博社介紹過,2013年初,鮑爾森以7.67美元/股的均價首次購入了840萬股Genworth。鮑爾森在致投資者信中表示,他給該股定的目標價為24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九合一大選,桃園在意料之外變天,現任縣長吳志揚力推的桃園航空城,因為換人換黨執政而出現變數。 徵收土地是爭議核心一圈蛋白區,現在變一大坨 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選後拜會桃園市長當選人鄭文燦,談話重點也是桃園航空城,柯文哲主張「桃園航空城第三航廈、第三跑道若沒辦法做,松山機場就不能遷建,北市往後五十年的發展將受影響。」其實,第三航廈、第三跑道是指航空城核心的「蛋黃區」,屬於交通部管轄範圍,蛋黃區外的「蛋白區?」,也就是周邊土地整體開發計畫,才是由桃園縣政府主導。 「桃園航空城之所以會引起地方這麼大的爭議,問題在於原本一圈蛋白,現在變成是一大坨蛋白,」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說。 地方上傳言,吳志揚的航空城計畫得罪很多桃園當地民眾,除了吳連任失利,航空城徵收區所在地的蘆竹和大園區,幾個原本支持徵收的村長,也跟吳一樣連任失敗,反而力挺地方反對徵收民眾的兩位新科議員郭麗華和游吾和都高票當選。 一個號稱可以創造三十萬個就業機會,預計帶動二兆三千萬元經濟效益的桃園航空城,為什麼還沒看到效益,就引發爭議,進而牽動選舉結果? 桃園航空城區域開發案,早在前副總統呂秀蓮、新北市市長朱立倫擔任桃園縣長時就曾經提出,一直到二○○八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時,將此列入「愛台十二建設」,整個桃園航空城的土地徵收面積,才從二○○九年的七百四十五公頃(當時只有蛋黃區),一路膨脹到今天的三千一百五十五.一四公頃,五年長胖三.二四倍,成為台灣史上面積最大的土地徵收案。 地雷一:經濟規模局限光拚面積,不講實際效益 這個標榜如「荷包蛋」,總投資金額超過五千億元、範圍逾六千公頃的航空城計畫,蛋黃區以國際機場園區為主,包括第三航廈、第三跑道擴建,及原來的第一、二跑道及航廈。 桃園縣府負責的蛋白區,根據地方計畫,未來將規畫成五大區,預計引進金融國貿、旅館、娛樂、購物中心、餐館、商場、運動、醫療、觀光旅館度假飯店、商店街等行業。 航空城爭議最核心問題是:蛋黃加蛋白區計畫面積廣達六千八百四十五公頃(加計桃園縣政府其他計畫內容)、相當於二百六十三.三個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需要這麼大嗎? 「航空城的大小要看一個國家未來的經濟需求,並不是蓋一個全亞洲最大的機場,就能夠把機場變成東亞空運中心,以台灣的經濟規模來看,桃園機場的發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華科大航空運輸研究所長李彌說。 就算真的要蓋一個這麼大航空城,李彌認為,在距離機場兩個小時車程以內,也都應該是屬於航空城的規畫範圍。換句話說,目前規畫設在蛋白區的文創、飯店、娛樂、住宅等,可以設在距離桃園機場兩個小時車程的基隆、台北、苗栗、台中等,根本不用直接就設在機場旁邊。 「現在桃園航空城的規畫,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集中在桃園裡面,所以才會造成種種經濟上的爭議,」李彌說。 這個集中開發的規畫,使得航空城包括蛋黃區與蛋白區,徵收戶數也是台灣史上最多,將有八千住戶被迫搬走。 第二個問題點是,從官方公布的資料,看不出桃園航空城重點發展何種產業? 地雷二:產業趨勢不明園區看攏嘸,還爆官員炒地 「之前中科四期或是大埔案,至少還知道這塊地發展面板產業,但是看看航空城,桃園縣政府說要蓋旅館、商場、購物中心等,這完全看不出葫蘆裡賣什麼藥?」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說。 整體計畫遠遠超出原先第三跑道需求,桃園縣府卻又提不出蛋白區的產業具體發展藍圖,這種所取遠大於所需的計畫與徵收引起爭議,接著又接連爆發兩任桃園縣副縣長李朝枝、葉世文捲入炒地案,引爆民怨、埋下吳連任失利的種子。 回想起當時內政部與桃園縣政府因為蛋白區「討價還價」的過程,今年二月才離開內政部長一職的李鴻源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他先前預言,吳志揚徵地拆房子不利大選,沒想到竟被他料中。 「我在內政部長任內曾經多次提醒桃園縣政府,這案子要拆這麼多人的房子,中間還要經過兩次大選,蛋白區畫這麼大,到底有沒有這樣的需求?」?李鴻源說,「我很委婉的告訴他們,這樣子做不實際,但是沒有人要聽。」 他會這麼說,是因為台六十四線西濱往機場方向,從八里、台北港一路通到楊梅,過了林口、接近桃園,在通往機場的路上,一大片的工業區連路燈、道路全部都架好了,就在航空城預定地附近,這些工業區每塊地都方方正正,但卻多雜草叢生。 他認為,這些地會晾在那邊,是因為當地地價已炒得太高了,「當土地成本變得那麼高,這塊地就死掉了?,如果離機場開車十分鐘的空地不用,還要去搞一個航空城,可以預見未來航空城的下場就會跟這塊荒地一樣,變成一場大災難。」 但是桃園選出的立委廖正井表示,航空城都市計畫大體上經過內政部營建署通過,大園九○%以上的住戶也都同意土地徵收,現在很多要進入桃園設廠的廠商,根本找不到土地可以設廠,基於經濟發展的需求,桃園航空城的計畫應該要盡速進行。 地雷三:缺水事情大條產業進駐,也不可能永續 但就算廠商有需求,航空城蓋好後,真如縣府預估將吸引二、三十萬人在此就業,還有缺水危機躲在後面,這是第三個大問題。 由於桃園用水完全靠石門水庫,但石門水庫淤積了三分之一,僅剩下三分之二桃園、新北共用,桃園是北台灣缺水最嚴重的地方。李鴻源認為,將來桃園航空城,如果真的要增加這麼多人跟產業,以桃園缺水的嚴重性來看,未來產業有沒有辦法永續經營都會是一個問題。 最後就算土地、缺水都解決,政府也畫好航空城重點產業發展藍圖,「但我還要告訴大家:並不是巢蓋得很大、鳳就會飛過來,並沒有『築巢引鳳』這種事情!」李彌說。 因為在全球化的趨勢裡,生產、消費都是重要的元素,這兩個元素加起來,才會造成物流、人流大幅度的成長,現在台灣既不是亞洲的生產中心,也不是世界的消費中心,如果在全球經濟的發展中,不確定台灣扮演的角色,卻要推動勞師動眾、勞民傷財的航空城,這政策的成本效益如何,該趁著這次桃園變天,重新審視。 【延伸閱讀】短短5年,航空城面積暴增2倍!—桃園航空城大事紀 ●2008年5月20日:馬政府提出愛台十二建設,桃園航空城為重點建設之一(在此之前,計畫僅以擴建第3跑道、第3航廈為主) ●2009年12月17日:內政部審定通過桃園航空城計畫,當時面積僅1,500公頃,預計徵收745公頃 ●2012年2月6日:李鴻源升任內政部長,江宜樺由內政部長升任行政院副院長 ●2013年4月25日:內政部區委會通過桃園航空城特定區計畫,範圍增為4,791公頃(蛋黃+蛋白區) ●2013年7月15日:葉世文由內政部營建署署長轉任桃園縣副縣長,推動航空城計畫 ●2014年2月28日:李鴻源離開內政部 ●2014年5月30日:葉世文遠雄弊案爆發 ●2014年7月29日:內政部都委會修正桃園航空城特定區計畫,範圍4,687.22公頃(蛋黃+蛋白區),即將進入土地徵收程序(徵收戶數超過8千戶,史上最多) ●2014年11月29日:桃園選舉變天,民進黨籍鄭文燦當選市長,航空城計畫出現變數 整理:張瀞文 【延伸閱讀】李鴻源看內閣改組:只圖政治解套 內閣日前改組,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再度被點名為接掌閣揆大黑馬,雖然最後名單揭曉閣揆不是他,但在這次選舉中,李鴻源成為連、柯團隊爭相邀請的諮詢對象,在政壇中堪稱異數。 去年十二月,李鴻源在內政部長任內,以專業表明「航空城蛋白區不可行」,但中央卻下指示,要他在年底以前,盡速通過桃園航空城案,最後李鴻源表明:「只能答應排入議程,不保證通過,」讓中央相當感冒,埋下之後去職導火線。 離開政壇之後,他仍然關心政局演變,他說,這回內閣改組所有的盤算都是政治考量,每件事情都是考量政治上如何解套,如何在二○一六贏得大選。 他分析,一大部分的人認為國民黨想要繼續執政,就需要大破大立,但有另一部分的人希望穩定,想要無縫接軌,顯然,目前執政者覺得穩定民心,在二○一六才能贏得大選。 無官一身輕的他,仍然關心國事,於是轉而將這些年來從地方到中央的經驗、跟歐洲人互動,將在中國看到的所見所聞書寫成新書《為什麼台灣不能成為一流國家》,透過新書將多年經驗傳承下去,拋出問題讓大家想想,除了眼前的小確幸,二十年、三十年之後台灣應該要怎麼辦? |
2015-12-07 TWM |
||
在匯率重貶、財政惡化、國營事業幾乎崩盤,外加生態災難的同時,巴西還得趕工明年八月開賽的里約奧運。面對種種不利因素,明年巴西到底會如何發展?它會是全球經濟第一塊倒下的骨牌嗎? 十一月五日,巴西東南部山區一座鐵礦廢水水壩潰堤,造成下游村莊滅村,數十人慘遭活埋,二十五萬下游居民斷絕自來水。 紅色的有毒廢水,帶著水銀、砷、鉻、錳,穿越五百公里的多西河(Rio Doce)流域,整整兩個禮拜才從大西洋出海。這場巴西史上最嚴重的生態浩劫,汙染了巴西東南部農業區的三分之一面積,更摧毀漁民以及觀光業者的生計,即 將來臨的耶誕假期,遊客幾乎全數取消旅館與餐廳,對原本已經搖搖欲墜的地方經濟,造成致命的打擊。 如此嚴重的災難,巴西總統羅賽芙(Dilma Rousseff),卻拖了一個禮拜才到災難現場探視。雖然初步宣布對肇事的礦場處以約六千萬美元(約新台幣十八億元)的罰鍰,但根據巴西龍頭財經雜誌 《EXAME》引述知情人士的估計,清理汙染的費用,「將高達五十億至一百億里爾(巴西貨幣)。」換算成新台幣約為四四○至八八○億元! 褪色的金磚! 連爆弊案、經濟大衰退 焦頭爛額的羅賽芙,儼然已經淪為「災難總統」。 巴西曾被視為南美第一強權,享受金磚四國的光環;意外的是,從去年羅賽芙連任成功之後,突然出現猛爆性的貪腐弊案,圍繞在最大的國營企業巴西石油公司,牽涉總統與執政高層;檢察總長對超過一百名執政黨高層、國會議員與助理、國營事業主管立案調查。 屋漏偏逢連夜雨,巴西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原物料出口國,鐵礦砂出口排名世界第二,大豆排名世界第一,咖啡、可可、蔗糖、玉米也都排名世界第一;但鐵礦石價格去年崩盤,跌掉四成,大豆價格崩跌二三%,蔗糖也跌掉三成,讓巴西的經濟驟然陷入衰退。 油田開採原本是巴西下一個經濟成長的寄託,但號稱巴西油王、一度成為全球首富的巴提斯塔,在兩年前爆發財務危機,去年破產;同時國際油價低迷,也讓巴西昂貴的外海油田開採夢碎。 遭到原物料價格重挫的打擊,巴西中央銀行預估,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將衰退三%,明年預計也將持續緊縮,這是巴西有統計以來,從未見過的連續兩年衰退。 猛爆的危機! 貨幣貶六七%、信評降至垃圾級里爾兌美元的匯率也因此崩盤。去年總統大選開跑前,里爾匯率是一美元兌換二.三里爾,羅賽芙在十月二十六日勝選後,就出現匯 率崩盤,一路貶值觸及一美元兌換四里爾;最近稍微控制貶勢,回到一美元兌換三.八五里爾,相較於去年,貶值幅度仍然高達四○%。 里爾的崩盤,猶如新台幣匯率從三十元兌一美元,在短短一年貶值到五十元兌一美元。巴西經濟天搖地動,仰賴原物料出口的政府財政,更出現斷炊危機,國營事業的海外債券價格大跌,信用評等公司調降國家債信等級,標準普爾信評在九月初,將巴西國家債信調降至垃圾級的BB+。 另方面,羅賽芙今年以來也不斷承受倒台的壓力。三月中旬,巴西最大城聖保羅,爆發一五○萬人同時上街的反政府遊行;六月之後,國會不斷發動彈劾案;十月下旬,巴西聯邦主計處以「過多不合理的會計帳務問題」為理由,建議國會退回羅賽芙的二○一六年國家總預算。 在匯率重貶、財政惡化、政權搖搖欲墜、國營事業幾乎崩盤,外加生態災難的同時,巴西政府還得加緊趕工,準備迎接一六年八月開賽的里約奧運。 去年,里約奧運場館以及相關設備的建設進度嚴重落後,國際奧會副總裁寇提斯(John Coates)在視察進度時勃然大怒;甚至傳出要求上一屆的主辦城市倫敦啟動機制,一旦里約無法完成應有工作,索性把一六年的奧運再搬回倫敦舉行。 一陣慌亂之後,里約奧運的籌備會加緊趕工,加上國際奧會組成特別委員會緊盯,終於讓里約奧運趕上進度。但是,經濟下行與政府財政惡化的結果,仍可能使得里 約奧運創下「史上最平民」的新紀錄,籌備委員會已在近期密集開會,不斷節省各種開支,總活動支出不能超過原先的預算新台幣一千二百億元。 奧運的詛咒? 歷年主辦國 多難逃經濟不振命運所幸這一千二百億元的活動支出預算,都是早年在好日子時從民間企業簽約募集來的。預算來源已經確保,但是要增加根本不可能,已經被打為垃圾債券等級的政府,更不可能提供財政支援,巴西奧委會必須自求多福。 過去奧運主辦城市常常出現「奧運詛咒」,花了大錢風光辦完比賽之後,國家經濟就被龐大的支出拖垮。○四年希臘雅典奧運,花掉新台幣五千億元,是原本預算的 三倍,為了十五天的奧運賽事,必須承擔十年以上的債務。雅典奧運的詛咒,直接導致希臘一○年爆發倒債危機,最終希臘政府財政遭到歐盟接管,國家主權喪失殆 盡。 在希臘之前,最有名的奧運詛咒,就是一九七六年的加拿大蒙特婁奧運。當時蒙特婁政府欠下的負債,市民被迫繳交「奧運特別稅」來逐年償債,一直到三十年後的○六年十一月才還清。 去年在俄羅斯舉辦的索契冬季奧運,更燒掉了新台幣一兆五千億元(五一○億美元),創下冬季、夏季奧運前所未見的最高支出(之前的紀錄是北京奧運的四百億美元);索契奧運一次的費用,更超越歷屆冬季奧運所有預算的總和。 十六天的賽事,雖然彰顯俄羅斯普丁政權無比的榮耀,卻也因為入侵克里米亞,遭到美國與歐洲的抵制;賽後更面臨俄羅斯盧布重貶、經濟硬著陸、瀕臨金融風暴的嚴冬,可謂最新的奧運詛咒慘案。 翻轉的機會! 貶值反救出口 政府力推撙節政策雖然,巴西經濟看起來毫無亮點,黑暗中卻也逐漸出現點點星光。一方面,里約奧運能夠嚴控預算、如期舉行,「奧運詛咒」的威脅或許降低一 些。此外,十月二十六日,一艘滿載五萬四千噸玉米的貨船,從巴西伊塔柯蒂亞拉港出發前往美國;美國本身就是玉米出口大國,今年里爾劇貶後,巴西玉米對美國 銷量暴增,除了十月,八月與九月也都各有一艘載玉米的船開往美國,總數已經逼近十五萬噸;而去年,出口美國才兩千噸而已。 而頻頻遭到彈劾提案的羅賽芙,戰鬥意志仍然昂揚。就在十一月中旬,羅賽芙連續以總統職權,否決兩個國會之前通過的擴大預算法案,包括可能導致年金制度破產 的提高退休金給付,以及大幅度的公務員加薪法案,羅賽芙都運用她的政治力量予以否決,並且爭取到多數國會議員的同意。 羅賽芙的財政部長李維(Joaquim Levy),出身美國芝加哥大學,有多年IMF(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的經驗,曾協助前任總統魯拉,將巴西的國家債信從垃圾等級拉高回到投資等 級。李維對財政紀律極為重視,在獲得羅賽芙信任之下,提出撙節支出、降低赤字的國家預算。十一月中旬否決的兩個議案,就替巴西聯邦政府節省了一六二億美 元、相當於新台幣五千億元的巨額支出。 災難總統羅賽芙正努力為巴西經濟找出路,重新在明年里約奧運的嘉年華氣氛中爬回上升軌道,沒有一絲好消息的巴西,有否極泰來的機會嗎?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
|
||||||
上千億資金在中國流通,逾千家企業持有相關理財商品,受人民幣雙率雙跌拖累,導致風險大增,報酬率不如預期。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衰退導致利率、匯率雙降,檯面上除了衝擊七成以上台灣上市櫃公司營收獲利外,檯面下更令人擔心的是,連公司的小金庫恐怕也遭殃。 所謂小金庫,就是每家公司財務長替公司進行套利的資金,而這規模有多大? 資訊不透明報酬率比定存還要低 據金管會統計,二0一四年台灣上市櫃公司在中國投資獲利創新高,達新台幣二千一百三十七億元,但實際匯回台灣的比率僅二二.五%,等於還有上千億資金通通都在中國境內,扣除再投資,剩下的資金當然不可能只做定存,最常見的就是購買中國銀行業者所發行的理財商品。目前在公開資訊觀測站上,有一千一百多家上市櫃公司有投資中國業務,其中超過七成都公告過本身或者代子公司公告取得這類商品的訊息,但這類訊息往往除了標的物名稱外,包括類型、預期收益、保本與否通通不得而知,只能等到公司再度處分時,才能看到損益與否。 如果都能賺錢,股東自然沒疑問,但關鍵就在於這些理財商品獲利越來越難,先看三個實例: 實例一:代工龍頭大廠鴻海今年初代子公司富 士康(瀋陽)精密公告處分理財商品,該商品是中國農民銀行發行名叫「本利豐」的商品,總投入金額是人民幣一億一千萬元,處分利益約人民幣一百三十一萬元, 換算投資報酬率僅一.一%,比中國境內的人民幣大額定存利率還少,更比不上市場平均理財預期收益率五%。實例二:立隆電子十月份代子公司立隆電子(蘇州)公告處分理財商品,該商品是中信銀行蘇州分行換匯寶理財商品(保本收益型),總投入金額是人民幣一千五百萬元,處分利益是人民幣四萬五千元,換算報酬率居然只有0.三%,比台灣一年期定存利率還少。實例三:汽車配件大廠同致電子十月初代子公司同致電子科技(廈門)公告處分理財商品,該商品是興業銀行「金雪球二號」人民幣理財商品,總投入金額是人民幣三千六百五十萬元,處分收益是人民幣三萬五千元,報酬率竟只有0.0九%! 事實上,中國銀行業目前理財商品類型中,非保本浮動收益類最多,銷量占總量七成以上,也是台灣上市櫃公司最常買到的,這類商品有的號稱報酬率可以達雙位數。 危機主因:中國債市陷泡沫風險為什麼這類最大宗的理財商品會出現報酬大幅下滑?因為該商品多半以本金用於傳統債券投資,而本金賺得的收益再去投資股市指 數、房地產、商品價格或者對賭利率等。一旦本金投資也出了問題,後面衍生的投資效益就等於掛零,銀行就會被迫以預期最低收益率兌付,甚至有銀行因為擔心違 約,選擇提前終止該理財商品的窘境。 這股趨勢從今年來一直惡化中,截至八月底,中國理財商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四.五四%,是近一年來新低,原因和中國央行有關。因為從去年十一月以來,中 國已經有五次降息及四次降準動作,市場資金過多,導致投資商品報酬轉差,影響到理財商品收益率,年底前可能面臨保四大戰。更深層的來看,這將是目前中國堡 市陷入泡沫危機的跡象。先來看一個統計數據,截至十月底的過去六個月,中國一年期AAA級公司債收益率下跌九十八個基點至三.0二%,而同期銀行理財商品預期收益率並未等比例下滑,僅下跌六十二個基點王四.五%。 用白話來說,就是中國的銀行去買最優質公司債收益率,都還不足以償還承諾給客戶的收益,那麼銀行就得去購買殖利率高但違約率也高的公司債,或者是用槓桿擴大投資,等於銀行把更多風險攬在自己身上,但當原本只是賺利差的銀行變得更加有風險,買商口叩的台灣客戶自然也避不了。 中國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分析,隨著中國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台因為房市下滑而需求萎縮,以及後來第三季股市的大跌,大量理財商品資金轉入債市,並通 過期限錯配(編按:拿客戶短期存款資全買長期到期、較高利率的債券)等槓桿方法來衝高收益率,未來只要遇到某件大金額違約,就可能成為金融市場的下一個風 暴眼。 如何自保?在財報出爐前主動發問對照中國銀監會最新資料顯示,到九月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達到一.五九%,是過去六年新高。同時,官方對於避免大企業違約態度採取觀望,即便央企中國中鋼集團子公司發行的債券,都因無力償還而宣布延後支付利息,加上之前的大型企業,例如:保定天威英利、南京雨潤集團等民營企業也一度傳出違約,債務違約潮似乎醞釀中。 面對這已知,但不知會何時發生的黑天鵝,台股投資人能做的就是多向手中持股公司發言系統或財務長詢問,所購買的理財商品是否會影響公司收益和資金調度,否則等到第四季全年財報編成後,才看到公司業外投資收益或現金流量驟減,股價恐已先跌一段了。 撰文者蕭勝鴻 |
近期能源與商品原物料價格持續暴跌,猶如隕石炸地球般地帶來大滅絕威脅,大型跨國企業連續爆發重組事件。眼前,一波一波的能源企業債務危機,究竟要靠什麼來救火? 最近兩個禮拜,導因於原物料價格重挫,連續爆發的金融動盪與超大型跨國企業重組事件,怵目驚心的程度,讓人不禁聯想起「恐龍大滅絕」的災難。 十二月八日,英美資源集團(Anglo-American Plc)宣布了一項「窒息性」的重整計畫。這家成立於一九一七年、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超級跨國集團,由傳奇鑽石商人歐本海默爵士(Sir. Ernest Oppenheimer)與美國金融巨擘摩根(J.P. Morgan)創設;集團擁有壟斷全球鑽石產業的戴比爾斯(De Beers),在全球四十五個國家,掌控鉑金、鑽石、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和煤炭礦場,高峰時期雇用近二十萬名員工,二○○八年公司總市值超過新台幣三兆元。 效應一︾百年企業大瘦身 美國19家能源公司破產 難以想像的是,這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與經濟蕭條的不倒翁,卻在十二月八日宣布,一口氣將現有近十四萬名員工砍除三分之二,剩下五萬三千人,並將關閉或出售旗下大多數礦場,只留下南非、智利及澳大利亞等鑽石、鉑金與鎳礦。 集團提列損失金額高達新台幣一千二百億至一千六百億元。這家百年企業,今年股價重挫七七%,與五年前相較,大約只剩下十分之一。 英美資源集團在兩、三年之間賠掉近百年的積蓄,算不算劇烈?窒息性的緊縮,病灶何在? 煤、石油、基本金屬等大宗物資價格的重挫,對於全球企業的衝擊,令人想起六千五百萬年前,那顆直徑十公里、直接從外太空撞擊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的超大隕石,撞擊的灰塵遮蔽陽光長達一年,引發地表物種大量滅絕。 除了英美集團,同樣位居礦業龍頭地位的嘉能可(Glencore),也已宣布重大的瘦身計畫,公司大砍資產降低負債,保全珍貴的現金;這些跨國巨獸的病因,都是商品價格崩跌,目的則是斷尾求生。 然而,英美集團或嘉能可都還算是強者,許多體質較弱、年資較淺的礦業、石油或者能源公司,早已不支倒地。 光是美國的統計,去年就已經有十九家石油企業聲請破產保護,更多的石油公司宣布重整計畫。 從一四年十一月至今,美國有一千二百個油井、大約是總數的三分之一,已經暫停開採或者直接封存,今年美國石油與能源企業砍掉二十五萬名員工,預計未來幾個月還要再砍九萬人。 油價與大宗商品價格的重挫,正如同外太空的隕石,觸發了大宗物資與能源公司的倒閉潮。根據產業資訊公司IHS的統計,從○五年至一四年期間,總共有七四五○億美元的資金,投入了石油、天然氣以及礦業公司,龐大的資金投入,正需要巨額的營收來償還不斷擴增的債務。 效應二︾知名基金清算 市場賣壓排山倒海 對於能源產業的極度悲觀,引發了這一輪「滅絕危機」的第二道衝擊波。十二月十日,美國知名投資機構「第三大道資產管理(Third Avenue Management)」宣布,旗下高收債基金Focused Credit將進行清算,並且禁止投資人贖回。 這是○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規模的共同基金清算案例,導火線是今年以來慘跌二七%的績效表現,以及投資者排山倒海的贖回壓力;至於績效崩潰與賣壓蜂擁的根源,則與能源產業的悲觀前景脫不了干係:據統計,美國能源企業債券,約占高收債市場的三分之一。 如今,在高收債市場扮演要角的能源企業,正面臨油價崩跌與債壓逼人的雙重夾擊。美國能源統計局(EIA)統計顯示,在一二年之前,美國能源企業所獲得的營業現金,約有四○%必須拿去繳付債務利息;隨著頁岩油產業擴張,這個比率在一四年第三季增加到六成,之後油價重挫,到了今年第二季,石油與天然氣企業的營業現金流入,竟然有超過八○%必須拿去償債,無法支應債務的能源企業,只有被迫倒閉、瘦身、出售資產之途。 根據惠譽國際信用評等公司旗下的BMI研究公司資料顯示,今年全年有七二○億美元的石油類債務到期,一六年有八五○億美元、一七年暴增到一二九○億美元,全體石油類債券與貸款總額高達五五○○億美元。一五年到期的石油債務,比率最高的是美國頁岩油公司,達到二○%,其次是中國的石油與天然氣企業,占比一二%。 高收債醞釀風暴 利率已攀上歐債危機高峰 彭博資訊到十月的統計則顯示,發債利息成本在一○%以上的石油企業,已經增加到一六八家,是去年同期的三倍,油價的持續重挫,可能引爆新的債務風暴。 在過去,中央銀行的量化寬鬆,讓金融市場資金氾濫,掩蓋了能源與原物料產業債務暴增的問題;如今,市場用價格崩跌來戳破泡沫,如同外太空的巨大隕石,引爆了滿天烏雲。 標準普爾信評公司在十一月底統計,一五年全球企業債務違約達到○九年以來的新高,總數九十九家倒債企業,有六十二家是美國企業,而且其中超過一半都是原物料與能源廠商。 在此之下,能源與原物料產業的高收益債券殖利率隨之攀升,在十一月底已經升抵一二%;這個數字,意味相關企業更難「借新還舊」,未來幾個月,恐將會有更多能源企業倒債。 現在大家關注的是,能源企業的倒閉潮,對於整體金融市場會有多大的衝擊?穆迪信評公司說,美國的高收益債券存量,在○八年金融海嘯時有九九四○億美元,之後因為QE造成利率大降,大量資金追逐高收益債券,目前的美國高收益債券存量,已經倍增到一兆八千億美元了。 美林證券則說,近日大量資金逃出高收益債市場,公司編製的高收益債券利率指數(BofA U.S. High Yield Master Index)已經突破八%,而去年中才只有四.三%(編按:利率越高、債券價格越低),低於投資等級五階的CCC債券,平均利率更突破一七%,已經是○九年歐債危機後的最高峰。 高收益債券的崩盤越來越像事實,現在的問題,只在於高收債危機,是否會擴及到股市與整個金融體系。 效應三︾財政壓力破表 OPEC無法減產撐油價 在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談論金融市場遭到「油元抽離」的衝擊,甚至,悲觀者更已預期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將有崩解可能。 去年十月,當國際油價從一百美元跌至六十美元後,財經網站MarketWatch的能源專欄作家阿薩埃爾就高喊OPEC即將解體,他在當時的專論說:「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已死——是的,那個曾經總是能夠威逼超級大國,攪亂金融市場,讓全球的汽車駕駛員都不寒而慄的卡特爾(Cartel,指壟斷利益的聯盟),已經名存實亡了。」OPEC在一九六○年九月十日成立,主要目的是將石油的利益,從英美等國的跨國石油公司手中奪回,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與委內瑞拉等十二個國家,將石油產業國有化,逐漸取得全球油價的主導權。 一九七三年,當時OPEC拒絕運送石油給支持以色列對抗埃及和敘利亞的西方國家,造成油價飆漲四倍,就成功展現了完全壟斷的主導力。 如今,雖然OPEC十三國的部長們,仍然定期聚集在維也納開會,維持一個包含會計師、律師、統計人員、媒體聯絡人的龐大組織,但是OPEC操縱石油價格的能力已經崩解了。 三十年前,當他們擁有全球三分之二的已知石油儲量時,他們可以恣意向市場施壓,敲詐各國政府,但是他們控制的石油儲量已經縮小到了三分之一,於是,一切也就自然變得有所不同了。 更糟糕的是,在阿拉伯世界,OPEC壟斷價格所賺取的石油美元,被大量浪費在軍隊上;阿拉伯國王、王子、酋長與軍官們過著奢華無比的生活,底層民眾卻淪為失業與難民,憤怒的阿拉伯青年發動革命,已經推翻了五個政權。 另外,也是創始國之一的委內瑞拉,因為貪腐與分配不均,淪為通貨膨脹、街頭暴力充斥,與經濟衰退的火藥庫。如今的OPEC國家,為了填補龐大的國家與國營企業債務,必須不斷增產來飲鴆止渴,這正是持續一年的油價崩跌,OPEC石油部長卻無法達成減產協議的根本原因。 財政赤字擴大 產油國動蕩成為不安因子 今年十二月初,OPEC部長會議再度無法達成減產協議,油價以崩盤的速度跌破每桶四十美元新低價位,關於OPEC解體死亡的論點傾巢而出;最驚悚的言論,是預言實力最堅強的領袖國沙烏地阿拉伯,「可能在二○一八年財政破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因為油價崩跌,沙烏地阿拉伯政府今年收入大減八二○億美元,外匯存底劇減六二○億美元,並且在今年十一月首度向本地銀行舉債四十億美元,今年全年,政府財政赤字將占GDP的二○%。 除了沙烏地,巴林、阿曼也在去年開始出現財政赤字,並且迅速擴大當中。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今年波斯灣成員國收入將較去年劇減近二八○○億美元,政府財政壓力史無前例。 實際上,沙烏地阿拉伯財政破產的言論被誇大了,沙烏地去年底的外匯存底仍然有六千六百億美元,要支應財政赤字還有餘裕,真正站在政府財政倒閉前線的是委內瑞拉、俄羅斯(非OPEC國家)等。 然而,石油輸出國的財政壓力終究為這世界的動盪增添不安因子,除了油元抽資、地緣政治風險之外,當OPEC基於財政壓力無法以減產作法緩解油價跌勢,前面提到的動盪、滅絕,也就會有繼續上演的可能。 能源與商品原物料價格的暴跌,猶如隕石炸地球般地帶來大滅絕的威脅,在這當中,礦業巨擘可以斷然砍掉三分之二的員工斷尾求生,石油輸出大國可以靠著高油價時代累積的外匯儲備撐過寒冬;但在眼前,一波一波的能源企業債務危機,要靠什麼來救火?至今仍是未知。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
台北市內湖區發生女童遭割喉身亡事件,當輿論仍聚焦「治亂世用重典」,被害者母親的發言更顯得理性而鏗鏘:「希望能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讓這樣的人消失在社會上。」女童母親所稱「這樣的人」,應還包括二○一五年台北市文化國小女童割喉案、一二年台南市遊樂場男童割喉案的加害人;這三人的共同點都是長期失業或無穩定工作、吸毒、精神不穩等,進而隨機殺人。 衛生福利部朴子醫院身心科主任蘇柏文指出,內湖割喉案嫌王景玉可能因台灣再次流行的安非他命濫用,導致「安非他命精神病」,「造成妄想、幻覺及腦部思考變化,即使戒斷一段時間,仍會出現上述症狀。」這些邊緣人格者,難以預料何時會作出自傷、傷人的行為。台灣顯然缺乏妥善的社會安全防護網,才讓憾事一再發生。 解決失業問題非一蹴可幾,但掃毒、勒戒和精神科治療都可「防患於未然」。《今周刊》去年四月九五七期封面故事〈失控的毒癮世代〉就曾報導,青少年受毒品危害日益嚴重,若不及早解決,就可能一再殃及無辜。此刻該優先加強的政策,官員們想清楚了嗎? 撰文 / 陳柏樺 |
目前,A股上市公司進入三季報密集披露期間,炒作業績預期也成為市場投資主題之一,但上市公司業績“變臉”或為需要警惕的“地雷”。
已披露業績預告的近2000家上市公司中,有逾6成公司預喜。同時也有30家上市公司對業績預告做出修正,其中部分上市公司業績遭遇“變臉”,背後的原因多為第三季度業績運營未達預期。
逾6成公司預喜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共有199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三季度業績預告,其中預增的有526家、預減130家、續盈173家、續虧172家、首虧115家、扭虧181家、略增450家、略減185家、不確定的有66家,這意味著目前預喜的上市公司占比約67%,另有3成的上市公司業績不盡人意。
或許受行業中上市公司披露數量影響,在目前預喜的上市公司中,行業多集中分布於申萬一級行業中的化工、機械設備、計算機、醫藥生物、電子、電氣設備等行業;而業績預期並不佳的上市公司也多分布於這些行業。以行業整體業績來看,目前三季報中建築材料、農林牧漁、采掘三個行業的凈利潤同比增長均在1倍以上,而通信行業凈利潤則同比下降逾3倍,食品飲料、機械設備的凈利潤也同比下滑9成左右。
長江證券在研報中指出,三季報需要尋找盈利加速回升的行業,重點關註三季度凈利潤同比相較於半年報環比上升的行業。
從具體上市公司業績來看,預計三季度凈利潤變動幅度最大的為天夏智慧,該公司預計凈利潤約1.35億元至1.89億元,同比增長390.27倍-545.98倍,該公司給出業績巨增的理由為其全資子公司智慧城市業務進展順利,第三季度的經營業績並入公司的財務報表,對上市公司業績增長有巨大貢獻。預計凈利潤同比增幅在百倍以上的還有宜華健康和華聯控股,兩者的凈利潤增長均來自於投資收益,前者是出售股權獲得投資收益以及醫療健康業務的經營業績,後者則是因為出售了部分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
而較多上市公司則因為業績大幅下滑陷入首虧的尷尬處境。其中,瀘天化預計三季度業績虧損3.5億元-4億元,同比下降68.45倍-78.09倍,主要是受化肥及化工產品市場持續低迷,價格連續下降所致。同樣因主流產品持續下滑導致經營業績出現虧損的一汽轎車也走上首虧的道路,預計凈利潤虧損逾7億元,同比下滑逾40倍。*ST皇臺、英飛拓、東北電氣等仍舊處於續虧狀態。
部分公司業績“變臉”
在已披露三季度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中,已有30家上市公司對業績進行修正,其中部分上市公司業績遭遇“變臉”。這對於炒作業績預期的投資者而言,或為需要警惕的“地雷”。
對業績進行修正的30家上市公司中,不乏對業績向上修正的公司。其中,露天煤業因今年1-9月煤炭售價使得前三季度凈利潤有所提高,由半年報中預計的變動幅度為-30%至20%上調為40%至70%;新築股份則由此前的虧損修正為盈利狀態,扭虧為盈的助力條件則主要為收到政府扶持金、轉讓子公司獲得收益、拆遷補償費用。
相較而言,部分上市公司則是在修正之後深陷業績“變臉”的處境。齊星鐵塔的業績也是由盈轉虧,該公司原本中報中預計預計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 的凈利潤為3000萬元至 4000萬元,但因為“收到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發送的關於南非金礦項目的電子版仲裁裁決書,根據仲裁裁決結果預計減少公司2016年凈利潤約一億元人民幣”,從而使得最終三季度業績虧損5105.75萬元,凈利潤同比下滑2295.36%。
主營蛋糕業務的麥趣爾,則因中秋節銷售及盈利未達到預期而業績出現下滑,該公司原本預計今年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變動幅度為0至20%,而修正後的凈利潤同比下降20%至0。因為業績運營未達預期成為今年三季度多數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的主要原因。
作為次新股的多喜愛和三聖特材因經營業績未達到預期而下調凈利潤,前者預計的凈利潤變動幅度由-25%至10%下調為-45%至-20%,後者預計的凈利潤變動幅度則由0%至 20%下調至-20% 至 0%,不過修正之後的業績預計仍處於盈利狀態。以業績變動具體原因而言,多喜愛則處於傳統業務未達預期、新興的互聯網業務尚未貢獻業績的尷尬境地。
曲終,人散;最後一個走的,買單。
本文由市值風雲(微信ID: yurii-says)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小鷗。
如果一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是下圖醬式的,大概不管是股東還是董監高都喜笑顏開吧?市值風雲的小編雖然沒有股票但也看著樂呵啊。
根據公開信息,這家公司上市六年,派現雖然算不上大手筆,但幾乎每年也都進行利潤分配,表現還是蠻不錯滴。
沒錯,它就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爆胎一枝梨花壓海棠的A股遊戲翹楚,掌趣科技(300315,SZ)。
關於減持的美麗傳說
1
可即便掌趣科業績如此突出、活是這麽的好,但似乎並沒有打動自己控股股東的心,老板看起來是且戰且退啊。
一般說來,公司上市了,控股股東以及其他創始人賣點股票換點軟妹幣改善改善生活也是對自己的一種獎勵,也算符合情理,可從掌趣科技的實際控制人葉穎濤、姚文斌等套現的金額來看好像並不是為了改善生活。
2016年,掌趣科技經歷了四次減持潮,公司8位股東27次減持,共減持2.76億股,套現金額為29.85億元。這其中包括姚文斌、葉穎濤、董事宋海波、副董事長鄧攀、總經理胡斌、董秘李好勝。
現在除了董秘,其他各位領導都已經辭職了:
先來看看公司實際控制人姚文斌先生,姚先生在2016年共進行了6次減持,套現金額約12.73億。姚文斌先生在賣得只剩限售股之後,於2016年8月2日辭去董事長之位。
再來看看上市時的另一實際控制人(後與姚解除一致行動協議)葉穎濤同學,葉同學表現也“不俗”,合計套現約6.58億。其中最大的一筆減持發生在2015年的5月,也就是首發原始股剛解禁的時候,葉穎濤同學把能流通的部分全賣了。目前葉同學同樣不在上市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2017年2月28日,公司披露2016年度業績快報,凈利潤51931萬元,同比增長10.40%。
雖然說公司的業績表現不錯,按照2016年的5.2億的凈利潤計算,29.75億的套現金額還是生生卷走了上市公司近6年的利潤!
公司業績一直表現不錯,可為什麽就是留不住核心股東和管理層的呢?
我們稍微不厚道的揣測一下,應該沒有任何人會比公司的實控人和高管再了解公司的真實情況和真實業績了吧?
“並購刀”
2
作為移動運營商起家的掌趣科技於2012年5月上市,雖然是一家遊戲開發業務為主的公司,但是從上市前掌趣科技就是“並購重組”的專家。
2008年7月收購增值服務提供商北京華娛聚友;
2008年7月收購有《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的北京豐尚佳誠;
2009年9月收購廣州好運及九號科技;
2009年12月收購遊戲開發商大連臥龍;
2010年9月收購互聯網頁面遊戲開發運營商北京富姆樂。
從2009年到2011年,短短的兩年時間,掌趣科技的營業收入就由5889.61萬元增長至1.8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76.6% ;凈利潤就由1372.44萬元 增至5568.67萬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101.41%。
在上市之後,有了上市公司平臺,掌趣延續了外延並購的手法,超募資金也都用來收購了。
掌趣科技在2013年到2015年陸續完成收購先鋒網絡、玩蟹科技、上遊信息以及天馬時空等企業。總資產規模從2012年末的9.14億元上升至2016年三季度末的102.06億元,凈資產也從8.82億上升至84.05億。
關於商譽的傳統套路
3
話說,掌趣科技自2013年以來的並購案例,都有較高的業績對賭額和動輒十幾倍的增值率。
高溢價收購帶來的問題就是大額的商譽,截止2016年的三季報,掌趣科技的商譽總額高達56億元,占總資產比例54%,占凈資產比例66%。
從近期各種業績黑天鵝來看,商譽已經成為上市公司的大坑,只是不知道掌趣科技能否憑借一身本領,抵擋地心引力?
2014年,掌趣收購的玩蟹科技、上遊信息未完成當期業績承諾。
2015年,玩蟹科技、上遊信息和先鋒網絡均未完成當期業績承諾。
公司在近日的業績快報中稱,上遊信息2016年的業績同樣可能無法達標。
根據2014年收購上遊信息70%股權時所做的業績對賭,交易對方承諾上遊信息2016年實現凈利潤1.9億元;2015年掌趣科技收購剩余30%的股權時,交易對方承諾2016年凈利潤1.34億元。
雖然目前整體來看,商譽問題還沒有表現出極大的風險,但根據監管的趨勢和最近頻頻被關註並爆雷的商譽亂相,掌趣到底會不會踩雷,還是個未知數哦。
不過看到已經紛紛辭職的各位高管瀟灑的身影,大家心里會不會有點忐忑呢?
所謂別人貪婪我畏懼,聰明的人早就在市場瘋狂的時候看到了風險,開始悄悄地撤退。這話不僅適僅用於二級市場。
惟願我們的敬愛的讀者們,在我們文章的長期熏陶下,能夠先知先覺如大股東、實控人、大機構一樣,在“舞會”瘋狂之時瀟灑抽身,不再望著繁華後的一地雞毛嘆息。
曲終,人散;最後一個走的,買單。
伴隨著敘利亞局勢的日益緊張,其對於金融市場的影響也開始日益增大。在隔夜美股回調的背景下,周四滬深兩市股指也雙雙出現回調走勢,上證指數更是全天“水下運行”,並回補了周三留下的跳空缺口,兩市全天成交量也降至4300億元的水平。
市場人士認為,盡管A股整體運行態勢穩定、估值也不高,但短期還是會受到境外因素的影響,在時間即將進入績差年報、一季報披露密集期之時,投資者還是需要提高對於風險的警惕性,以免踩雷。
從市場全天的運行態勢來看,盡管周三上證指數日K線出現了一個小幅的跳空缺口,但周四早盤其還是在隔夜美股回調等因素的影響下低開低走。銀行、交運、煤炭、有色等權重股的持續回調嚴重拖累了主板指數的走勢,這也使得上證指數於午後就回補了周三留下的跳空缺口。
盡管這個缺口會被回補早在筆者的預期之中,但是其回補時間之晚還是有點出乎預料,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目前A股市場在存量博弈的大格局之下,市場整體走勢還是偏於弱勢運行。像上證指數3月23日那樣的大型向下跳空缺口在20天之後還未回補,使得該缺口對於股指的壓制作用越發增大,而小型的上行缺口往往隔日就被回補,則說明做多能量不足,增量資金不足使得股指無力持續上行,市場成交量持續不能放大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一情況。
在這樣的市場情況下,再結合近來國際局勢的緊張情況,投資者短期或許要提高風險防範意識,一旦有個股股價跌破重要支撐位,還是應該及時止損離場,等市場走勢更加穩定之時再入場不遲。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進入4月中下旬,一些績差的年報也將集中登場亮相,從去年的經驗來看,投資者還是要提高警惕,防止踩雷。同時這一時間也是一季報的密集公布區,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成長股能否走出持續上漲行情,這也將是一個重要的判斷依據。業績、成交量、外圍局勢將成為近期影響股指走勢的三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