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瑞健康藥物部在過去六年的增速均為雙位數,其中主力品牌就是鈣爾奇和善存。此次新建的蘇州工廠將主要用於布局輝瑞的健康業務,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需求。”輝瑞健康藥物部大中華區總經理蔡寶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6月15日,輝瑞宣布在蘇州投資9500萬美元的新廠正式破土動工,預計2018年一季度投入商業化生產。輝瑞方面透露,該新廠區將主要生產鈣爾奇、善存系列健康藥物產品,建成後預計銷售額20億元人民幣/年,公司總銷售額將超50億元人民幣/年。
“目前在中國,善存的用戶超過890萬,鈣爾奇覆蓋人數超過1370萬。在2014年,中國已經成為輝瑞全球健康藥物部排名第一的海外市場。”蔡寶光表示。
據了解,目前輝瑞在國內共有四個生產基地,1989年投產的大連基地主產心血管、抗感染藥物以及萬艾可。無錫工廠以生產腫瘤藥物為主。前幾年與國內藥企海正藥業合資的海正輝瑞則主產腫瘤和抗生素。而在1994年正式投產的蘇州輝瑞工廠此前主產鈣補充劑、多種維生素、抗感冒咳嗽藥、抗生素等多種處方藥和非處方藥。此次新建的蘇州新廠為輝瑞在國內的第四個基地。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1月19日,江蘇省食藥監曾發布《關於同意註銷輝瑞蘇州制藥有限公司藥品生產許可證的批複》(蘇食藥監藥生〔2015〕9號)的通知,同意註銷輝瑞蘇州制藥有限公司藥品生產許可證,證號為:蘇Hb20060158。
市場傳言,該藥品生產許可註銷為輝瑞的主動行為,放棄產品不占優勢的蘇州生產基地。
而在此次發布會上,輝瑞方面則透露,此前的輝瑞蘇州工廠主要生產產品為非處方藥物,破除了放棄蘇州基地的傳言,表明輝瑞僅放棄蘇州基地處方藥生產,轉戰OTC。此次新廠是繼續加碼,據悉,新基地還將設置輝瑞健康藥物部亞太區研發中心。
在新的藥品招標政策下,藥價下行,如今的中國藥品市場已遠不如前幾年賺得輕松。在今年1月28日,湖南藥品招標,對範圍內的26440個品規進行了少則10%、多則50%的價格下壓,大幅度下壓使得外資藥企紛紛棄標。
另一方面,處方藥專利到期潮的來臨,也讓在華藥企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以此前輝瑞的明星產品——男性用藥“萬艾可”(俗稱“偉哥”)為例,自在中國的專利保護去年5月到期以來,國內十多家藥企已開啟“搶灘”,白雲山(600332.SH)版仿制藥“金戈”目前已成為國內首家審批完畢的國產“萬艾可”,市場預計國內版“萬艾可”將會比輝瑞版便宜六成多,競爭加劇。
處方藥市場動蕩不安,同時,中國人口優勢以及老齡化的來臨又讓外資藥企無法放棄這一仍處於成長中的巨量市場。OTC市場爭奪成為了必然趨勢。
“從1992年至今,輝瑞中國健康藥物部的銷售額從小於100萬美元上升到了去年的大於3億美元,中國現在是輝瑞健康藥物全球最大的市場,也是增長最快的市場。”輝瑞健康藥物部亞太、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總裁AndySchmeltz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布局中國OTC市場的絕不僅輝瑞一家。
去年11月3日,拜耳和滇虹藥業同時各自發布公告,公告宣布拜耳已完成對滇虹藥業所有股份的收購,收購價格為36億元。而對於此舉,拜耳方面表示,此次收購將有助於拜耳在華OTC業務的發展。
“中國保健品市場達到10%的增長,如果從中國的GDP來講,健康產業高於GDP的增長。現在中國的老百姓更註重自己的健康,老齡化的情況在中國也很普遍,這也是為什麽健康產業有比較好的增長。”蔡寶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在銷售戰略上,輝瑞方面表示將會通過與醫院、零售藥店合作以及電商渠道來進一步拓展健康藥物在中國的銷售。
“在健康藥物這塊,目前在中國我們是以善存、鈣爾奇、惠菲寧等為主打品牌。由於任何一個新的產品引入中國都要經過非常嚴格的監管審批,我們會非常積極努力地考慮如何把其他新的產品帶入到中國,一旦我們獲得了這種註冊審批的批準,我們肯定願意把一些新的品牌帶入中國。”AndySchmeltz對記者表示。
在自己主營的服裝等業務之外,意大利奢侈品集團阿瑪尼(Armani Group)正在用其他生意探索中國市場。7月伊始,就在中國演員陳坤領銜的全新喬治·阿瑪尼量身定制(Giorgio Armani Made to Measure)系列廣告大片還在預熱之際,阿瑪尼集團宣布簽下了北京黃金地段朝陽公園南側的一處豪華住宅項目,預計2017年完工。
據悉,阿瑪尼集團旗下的阿瑪尼/家居室內設計工作室(Armani/Casa Interior Design Studio) 將負責這處中央公園廣場項目的公共區域和便利設施設計,也會打造出數間豪華公寓。與阿瑪尼合作的是駿豪(香港)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這是其在北京的第一個項目,包括住宅、甲級5A寫字樓、臨街商業、地下商業、企業獨棟、辦公和配套七部分。根據該綜合項目的官方微博,其均價為15萬元/平方米。
這不是阿瑪尼集團第一次涉足中國房地產業務。早在2014年1月,阿瑪尼集團就宣布,其聯合門里集團在中國首個豪華住宅項目—阿瑪尼藝術公寓(Armani Art Residence)落戶成都。該項目包括2棟65層大樓,由阿瑪尼/家居室內設計工作室負責設計公共區域和公寓樓,預計2016年完工。
除了阿瑪尼集團,世界級奢侈品牌在中國內地涉足的房地產項目並不少見。意大利的世界著名高檔鐘表與珠寶品牌寶格麗也正與中國房地產企業華僑城合作,在上海蘇河灣畔開發寶格麗酒店項目。
另一意大利奢侈品牌範思哲集團2015年3月也宣布了與門里集團合作開發了中國內地首個項目——成都範思哲公寓(Versace Residences)的計劃,此前該奢侈品集團還曾在2013年聯手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在澳門發展Palazzo Versace豪華五星級酒店項目。
而在中國開設酒店項目最多的奢侈品牌是蘭博基尼,2015年5月,托尼洛·蘭博基尼集團和陽光100喜馬拉雅聯合打造的重慶托尼洛·蘭博基尼酒店會所正式宣布開業。而這個全球頂級跑車制造商,此前已經在中國蘇州,昆山和黃石三地開設了三家托尼洛·蘭博基尼酒店。
“奢侈品跨界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德勤中國華東區消費品行業領導合夥人黃淑雄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寶格麗、AMARNI、LV等很早就開始跨界經營,充分利用品牌影響力,挖掘品牌價值。”
在黃淑雄看來:“2014年奢侈品牌全球銷售下跌,最受矚目的中國市場首次出現負增長,這與全球經濟疲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國家反腐推進、消費者行為模式變化與電商的沖擊關系密切。在此環境下,奢侈品公司通過多元化經營,分散風險,增加收入是明智的選擇。”
對於為何奢侈品牌在華愛好跨界房產項目,房地產行業資深專家、盛世太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立民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奢侈品牌跨界到中國房地產市場一般出於品牌需求和市場需求。”
從品牌需求來看,奢侈品牌沿用原來的賣箱包、服裝、珠寶手表等商品的商業模式在中國遇到反腐、經濟下滑等因素影響,其增長速度放緩、利潤下滑,在需找新的增長點時,這些奢侈品公司意識到,比單純的商品更有價值的是品牌,將奢侈品品牌套在生活方式中的價值無可估量,特別是與發展中的中國息息相關的居住環節,所以阿瑪尼等奢侈品牌涉足房地產市場並不奇怪。
從市場需求來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從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增長放緩、利潤下滑,國際奢侈品牌與品牌房地產商強強聯手,能為鋼筋水泥的房地產項目增加色彩和獨特個性,產生更多的品牌溢價,所以可以看到緊挨的兩個房產項目可能因為是否有品牌而有不同的價值。
另一方面,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奢侈品牌進入房地產市場,也滿足了部分消費者炫富的需求。“這些奢侈品牌的房地產項目可能會用到更好的材質、色彩、設計等。”但在陳立民看來,“這些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品牌的價值。”
而奢侈品牌在跨界經營的同時,黃淑雄認為,需要註意的是:“第一,要保持品牌內涵的傳承和發揚,以及品牌的品質;第二,同品牌下各產品線如何資源共享,發揮協同效應;第三,以自建還是收購、合作等的方式跨界經營需尤為謹慎。”
(東方ic/圖)
7月20日,據華爾街見聞消息,大眾集團發布公告稱,今年上半年在中國內地與香港的出貨量同比下降3.9%至174萬輛,這是自2005年來該集團在中國市場首次出現出貨量減少。
分品牌看,今年上半年,大眾旗下同名品牌銷量下滑6.9%,但大眾旗下其他品牌斯柯達、保時捷、蘭博基尼的銷量分別增長5.8%、48%和66%,奧迪同期銷量增長1.9%。
受拉美和中國市場銷售低迷影響,今年6月,大眾品牌的全球市場表現同樣不佳,下降8.6%,為過去九個月來第八次下滑。大眾品牌的銷量占大眾集團總銷量的60%,其銷售下滑對整個集團影響不小。
此前,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的總裁兼CEO海茲曼4月就曾警告,公司今年的業務增速不可能超過同行。在此次報告中他表示,中國還是大眾集團的關鍵市場,但大眾在中國面臨著市場“新常態”。
值得註意的是,其他知名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日子同樣不好過。今年6月,奧迪汽車在華交付量下降5.8%,銷量增速兩年多來首次下滑。寶馬在中國的交付量減少0.1%。梅賽德斯-奔馳銷量大減39%,捷豹路虎前5個月在華累計銷量下降23%。
據新京報消息,今年上半年,國內乘用車市場也很慘淡。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我國汽車產銷環比下降5.8%和5.3%,同比繼5月後再次雙雙下降0.2%和2.3%。中汽協將2015年的汽車銷量增幅預期由7%下調至3%。
對此,中汽協秘書長董揚分析,上半年車市不景氣主要是受幾大因素影響。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另外股市對現金流影響較大,吸納了更多的資金,汽車4S店進店率下降,同時各城市的限行限購政策也影響了車市的增長。“汽車企業應趁此機會練內功,進行轉型升級,在未來迎接下一步發展。”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顯示,6月份的庫存預警指數為64.6%,這已經是庫存預警指數連續9個月超預警線。
在汽車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車企們紛紛在上半年開始了集中的官降行為。據南方周末網消息,4月,上海大眾的官方降價通告拉開了中國車市的降價帷幕,長安福特、北京現代、一汽大眾、上汽乘用車、上海通用、長城汽車等接二連三地宣布部分車型降價。其中,上海通用宣布降級的40款車型中最大調整幅度為5.39萬元,最小調整幅度為1萬元。
此外,除了調整營銷策略外,面對銷量下滑,大眾也作出了相關的人事調動。
據時代周報消息,在7月初的媒體懇談會之後,原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公關總監拱興波調往奧迪品牌客戶關系管理崗位。而有關董修惠接替胡漢傑擔任一汽-大眾銷售公司總經理的說法,有內部人士表示該消息將於近日由一汽集團正式公布。
一汽-大眾方面表示,此次是常規的人事調整,但是在核心銷售數據以及銷量排名雙雙下滑情況下,一汽-大眾銷售公司的壓力之大早已被業內知曉,而董修惠能否成為一汽-大眾的救火隊長,成為業內關註的焦點。
此外更重要的是,這是徐平履新一汽集團董事長以來首次對下屬公司進行人事調整。
“此次人事調整可以看作是一種雙贏的結果,董修惠此前在一汽豐田有著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是一汽集團內部在反腐之後,在銷售管理方面為數不多的可用之才;而胡漢傑在營銷方面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將其調任一汽解放應該是希望其能重振一汽解放往日的雄風。”汽車市場分析師吳碩成表示。
長期以來,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三家跨國企業,壟斷了國內CT、核磁共振、PET-CT等大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的70%。
日前,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正式發布。行動綱領將高端醫療器械發展提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其中,提高醫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耗材,實現生物3D打印等新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成為重點內容。
隨著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跨國醫療器械巨頭在中國的布局正在悄然生變。
長期以來,在大型醫療設備方面,外資品牌長期占據國內市場主流(來源:百度圖庫)
格局生變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國醫療器械貿易報告》顯示,我國正在使用的高端醫療器械中,80%的CT、90%的超聲波儀器、85%的檢驗儀器、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80%的中高檔監視儀、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是外國品牌。
而本土1.6萬家醫療器械企業中,除東軟、邁瑞等發展較好外,其余多為規模不大的中小型醫療器械公司——基於2014年醫療器械市場總量2760億元計算,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平均收入僅在1700萬元左右。
但近年來,國家多部門對國產設備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時重點推動醫院采購數字化X光機、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高端設備,促進國產醫療設備自主創新。
浙商證券研究所分析認為,未來政策將是目前醫療器械格局發生變化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優秀國產設備遴選將使得包括東軟、華潤萬東和上海聯影等一批國內相關高端醫療設備公司廣泛受益,而在高層力推三甲醫院采購國產醫療設備的背景下,已經有部分城市出臺了相關的刺激政策額,未來會有更多的省市將繼續跟進,預計醫院采購國產設備的比例將明顯提升。
細分領域“小巨頭”擴張
然而,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的競爭卻在進一步加速。
來自海關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貿易總額達到357.94億美元,同比增長4.32%,較2013年下降9.8個百分點。其中,進口額為157.71億美元,同比增長5.32%,但增幅同比下降了14.75個百分點。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分析認為,去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增幅為近3年來最低,且在華三資企業成為我國醫療器械進口主力,相關進口額占比達到40%;與此同時,診療設備類產品進口額占比超過70%,遠高於其他類別產品。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在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產品中,進口額超過1億美元的有35個品種,主要為通用診療設備、彩色超聲波診斷儀、彌補生理缺陷的康複用具、X射線斷層檢查儀、內窺鏡、醫用導管、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等——在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總額中占72.25%。
日前,全球最大醫療技術公司美國BD宣布,其在中國總投資1億美金的第三個生產基地在蘇州建成,進一步延伸其在中國的業務版圖和本地化生產範圍。
事實上,這也是繼醫療業務產品線、診斷業務產品線之後,BD第三次將其產品線引入中國,新生產基地投產後將生產糖尿病護理業務的胰島素註射筆用針頭和標本分析前處理系統業務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預計年產總量將超過10億支,可覆蓋BD中國目前在售的70%以上真空采血管產品。
而糖尿病正是中國目前面臨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報告,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達3.82億,所有類型的糖尿病患病率都在上升,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數目將增加55%,糖尿病已成為全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而我國是糖尿病的重災區,糖尿病患者人數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的三分之一,且年輕化趨勢明顯,相關護理產品的市場巨大。
“該工廠將使BD在華真空采血管產品產量翻番,充分滿足市場需求,提升市場響應速度,並預留有未來產量再次翻番的生產能力,預計至少將滿足BD中國未來5~10年的產能擴張需求。” BD標本分析前處理系統全球業務總裁John Ledek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作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區域市場,BD中國在2012年超越日本市場,成為其第二大市場;2014財年,BD中國25%的銷售增長使中國在其總部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而1993年進入中國的歐姆龍已經將大連變為其全球最大的電子血壓計生產基地和全球研發中心,30多條生產線可實現每月100萬臺血壓計的產能。
2014年,歐姆龍健康醫療事業在中國的整體銷售額已達到了12.3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長20.6%,成為歐姆龍全球銷量第一的地區。
而隨著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骨科產品正在成為醫療器械領域的新增長點,全球脊柱、膝蓋、臀部及創傷產品占比已經超過整個骨科產品市場總數的65%,而這一點在中國尤甚。
對此,美敦力(Medtronic)宣布其在中國已經發展了2000個員工;施樂輝(Smith&Nephew)宣布了重組,並將戰略性鎖定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並將急需投入更多研發資金在面對這一市場的產品中。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日前公布的《中國健康產業藍皮書(2015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總量從1284億元增長到276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0.8%,相當於5年內市場規模擴大了一倍以上;而根據這一增長預測:未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將進一步增長,至2019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6003億元。
長期以來,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三家跨國企業,壟斷了國內CT、核磁共振、PET-CT等大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的70%。
日前,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正式發布。行動綱領將高端醫療器械發展提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其中,提高醫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耗材,實現生物3D打印等新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成為重點內容。
隨著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跨國醫療器械巨頭在中國的布局正在悄然生變。
長期以來,在大型醫療設備方面,外資品牌長期占據國內市場主流(來源:百度圖庫)
格局生變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國醫療器械貿易報告》顯示,我國正在使用的高端醫療器械中,80%的CT、90%的超聲波儀器、85%的檢驗儀器、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80%的中高檔監視儀、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是外國品牌。
而本土1.6萬家醫療器械企業中,除東軟、邁瑞等發展較好外,其余多為規模不大的中小型醫療器械公司——基於2014年醫療器械市場總量2760億元計算,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平均收入僅在1700萬元左右。
但近年來,國家多部門對國產設備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時重點推動醫院采購數字化X光機、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高端設備,促進國產醫療設備自主創新。
浙商證券研究所分析認為,未來政策將是目前醫療器械格局發生變化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優秀國產設備遴選將使得包括東軟、華潤萬東和上海聯影等一批國內相關高端醫療設備公司廣泛受益,而在高層力推三甲醫院采購國產醫療設備的背景下,已經有部分城市出臺了相關的刺激政策額,未來會有更多的省市將繼續跟進,預計醫院采購國產設備的比例將明顯提升。
細分領域“小巨頭”擴張
然而,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的競爭卻在進一步加速。
來自海關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貿易總額達到357.94億美元,同比增長4.32%,較2013年下降9.8個百分點。其中,進口額為157.71億美元,同比增長5.32%,但增幅同比下降了14.75個百分點。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分析認為,去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增幅為近3年來最低,且在華三資企業成為我國醫療器械進口主力,相關進口額占比達到40%;與此同時,診療設備類產品進口額占比超過70%,遠高於其他類別產品。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在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產品中,進口額超過1億美元的有35個品種,主要為通用診療設備、彩色超聲波診斷儀、彌補生理缺陷的康複用具、X射線斷層檢查儀、內窺鏡、醫用導管、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等——在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總額中占72.25%。
日前,全球最大醫療技術公司美國BD宣布,其在中國總投資1億美金的第三個生產基地在蘇州建成,進一步延伸其在中國的業務版圖和本地化生產範圍。
事實上,這也是繼醫療業務產品線、診斷業務產品線之後,BD第三次將其產品線引入中國,新生產基地投產後將生產糖尿病護理業務的胰島素註射筆用針頭和標本分析前處理系統業務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預計年產總量將超過10億支,可覆蓋BD中國目前在售的70%以上真空采血管產品。
而糖尿病正是中國目前面臨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報告,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達3.82億,所有類型的糖尿病患病率都在上升,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數目將增加55%,糖尿病已成為全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而我國是糖尿病的重災區,糖尿病患者人數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的三分之一,且年輕化趨勢明顯,相關護理產品的市場巨大。
“該工廠將使BD在華真空采血管產品產量翻番,充分滿足市場需求,提升市場響應速度,並預留有未來產量再次翻番的生產能力,預計至少將滿足BD中國未來5~10年的產能擴張需求。” BD標本分析前處理系統全球業務總裁John Ledek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作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區域市場,BD中國在2012年超越日本市場,成為其第二大市場;2014財年,BD中國25%的銷售增長使中國在其總部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而1993年進入中國的歐姆龍已經將大連變為其全球最大的電子血壓計生產基地和全球研發中心,30多條生產線可實現每月100萬臺血壓計的產能。
2014年,歐姆龍健康醫療事業在中國的整體銷售額已達到了12.3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長20.6%,成為歐姆龍全球銷量第一的地區。
而隨著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骨科產品正在成為醫療器械領域的新增長點,全球脊柱、膝蓋、臀部及創傷產品占比已經超過整個骨科產品市場總數的65%,而這一點在中國尤甚。
對此,美敦力(Medtronic)宣布其在中國已經發展了2000個員工;施樂輝(Smith&Nephew)宣布了重組,並將戰略性鎖定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並將急需投入更多研發資金在面對這一市場的產品中。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日前公布的《中國健康產業藍皮書(2015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總量從1284億元增長到276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0.8%,相當於5年內市場規模擴大了一倍以上;而根據這一增長預測:未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將進一步增長,至2019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6003億元。
從2013年調查至今,美贊臣終於在美國當地時間7月28日披露,同意支付1200萬美元,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其在華行賄指控進行和解。
美贊臣7月29日向《第一財經日報》確認,已接到美國司法部的正式通知,相關調查正式結束。 美贊臣營養品公司首席執行官卡帕·賈克布森(Kasper Jakobsen)表示,“很高興與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達成最終協議。”
SEC在文件中指稱,美贊臣在2008年到2013年間,在中國以207萬美元行賄,並從中獲得了777萬美元利潤。
賄賂金額達207萬美元
這宗調查其實是源於2013年。SEC在在美國當地時間7月28日披露的一份聲明講述這次調查的情況,SEC稱,美贊臣在中國通過一個名為“代理補貼”的基金來運轉這些不正當的支付。首先,他們將資金提供給第三方經銷商,之後,雖然這些資金屬於經銷商,但美贊臣員工在行使這些錢怎麽花費,對如何運用這筆資金,給經銷商提供具體的指導。
SEC指出,這五年間,有207萬美元用在了不正當支付,對象是公立醫院的保健專業人士。這些不正當的支付讓美贊臣從中獲得了777萬美元利潤。“美贊臣的內審制度未能保證美贊臣在中國的不正當支出行為。”
對於這份指控,美贊臣沒有承認或者否認,只是同意了和解調查。賈克布森稱,“中國是美贊臣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我們有信心繼續保持在中國市場的長期增長。”資料顯示,美贊臣已經為此解雇了在中國的高級職員,加強會計審核等。
記者了解到,這宗行賄事件其實是被央視曝光,當時央視報道,天津醫院的醫生護士受企業賄賂,強行給孩子餵“洋奶粉”的報道揭開“第一口奶”的內幕,所謂“第一口奶”,其實是各個奶粉品牌搶奪消費市場的重要陣地,當時卷入調查的還有多美滋。事件曾經讓多美滋“深表歉意”,為了解決事件,多美滋中止了涉事的項目,還任命了新的高管負責處理事件。
乳業專家宋亮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這次賄賂事件的罰款對美贊臣在中國的業績影響有限,因為關註事件的主要是資本市場,而中國消費者對此並不是十分關心。
價格競爭
不過,事件卻已經在悄悄影響產業重構。
有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經過“第一口奶”事件後,雖然給很多洋品牌敲響了警鐘,但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仍有不少品牌在以更隱秘的方式在搶奪“第一口奶”,這種爭奪,讓曾經碰壁的洋奶粉望而止步。有奶粉品牌負責人就透露,發生事件之後,公司明確規定不能踩界,但因為競爭對手不斷在做,所以導致份額受到影響。
因此,不做“第一口奶”可能意味著份額難以保證,因為這宗事件,曾經位列全國第一、二名的洋奶粉品牌多美滋與美贊臣在近兩年都受到沖擊,其中多美滋最近披露即將下嫁雅士利。歐睿咨詢給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2年,美贊臣與達能(擁有多美滋)在中國的份額分別為11.3%和9.7%,但到2015年,兩者的份額分別下跌到9.3%和8.1%。
而且隨著行業格局轉變,國內奶粉價格競爭激烈已經讓洋奶粉們倍感壓力。不久之前,美贊臣調低了全年預期,將銷售增長區間從7%下調至0%-2%,第二季度,美贊臣的銷售下降了3%,銷量同比下降了5%,其中,亞洲業務銷售同比下降了10%。美贊臣稱,主要有兩個因素拉低銷量,其一是競爭對手在數個市場發起價格戰,導致公司在一些國家市場份額受到負面影響,其二是3月在香港發生的民間事件,導致銷量繼續維持在低於去年的水平。
賈克布森表示,正在放緩的中國經濟、更多的品牌進入市場、更低的乳制品價格創造了競爭環境。他說,二季度看到了中國市場正在朝著進口產品轉向,這些是以犧牲本土生產的產品為代價,這些進口產品在新的母嬰店、電商等新通路上銷售。他認為,目前仍很難判斷中國的價格戰將持續到什麽時候。美贊臣今年已經在中國推出了荷蘭全進口奶粉介入競爭。但賈克布森坦言,進口產品的快速增長不足以完全抵消在中國本地分裝產品的銷售放緩。
宋亮認為,“第一口奶”事件讓外資品牌認識到政策風險對奶粉行業有致命影響,因此未來可能會降低洋奶粉對中國的投資風險,通過跨境電商代替現有的國內生產業務,而且美贊臣在國內國外的價格體系不一致,國內屬於高價體系,通過這次事件,美贊臣已經在調整它的策略,以更多的進口產品代替國內產品,以規避風險。
i黑馬訊(楊博丞)9月30日消息 蘋果於今日起正式對中國大陸地區開放iTunes商店和AppleMusic音樂流服務,這標誌著這兩款產品在華正式開放。黑馬哥此時只想說,看來習大大去美國訪問效果就是不一樣啊!
今年7月1日,蘋果流媒體音樂服務Apple Music如期而至。在6月的WWDC蘋果公布了有關Apple Music的信息,但顯而易見它們並不足以使用戶建立起對這一產品的清晰印象。而此前這款產品在中國大陸地區處於非可用狀態。
目前i黑馬記者已經通過手機測試,Apple Music已經可用,並與國外用戶一樣均有為期3個月的免費試用期,試用期過後則會進行收費,費用分別為個人用戶每月10元,家庭用戶為最多6人,收費15元。i黑馬記者還註意到,在“音樂”應用中,下方的新內容、廣播和Connect應用也均可使用。
據國外媒體報道,蘋果早些用戶將會於近期超出免費使用時限,目前蘋果已發出通知和郵件來挽留Apple Music用戶。公司表示,調查顯示只有21%的試用用戶將不再使用Apple Music,但市場調研公司Music Watch的數據顯示,在試用後放棄使用該項服務的用戶比例將達到48%。這也意味著蘋果音樂流媒體服務將在試用期結束後面臨真正的考驗。
不僅Apple Music已經可用了,現在iTunes商店也已經可以使用了,這讓眾“果粉”驚嘆不已,要知道這個功能在當年3GS入華時就已經被屏蔽,至今已有6年時間。
iTunes 不僅是同步iOS設備間的橋梁,更是一款數字媒體播放應用程序,是供 Mac和PC使用的一款免費應用軟件,能管理和播放數字音樂和視頻。iTunes從第四版開始引進了iTunes Store(iTunes商店)的功能,iTunes使用者可以從商店中購買視頻和下載歌曲,這些視頻和歌曲可以被使用在有限個數的電腦以及無限臺iOS設備中。從 iTunes Store 中購買的歌曲會使用蘋果的 FairPlay 數位版權管理(DRM)系統防止用戶自行拷貝。從2003年四月28號該商店開張以來至2006年2月22號為止,已經有超過1億首歌被下載了。
之前 iTunes Music Store 只在以下國家提供服務: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芬蘭、希臘、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丹麥、挪威、瑞典、瑞士、日本、和澳大利亞。
如今,兩款產品悄無聲息的入華不僅是蘋果對華市場的重視,更是對一些音樂創作者和版權保護方面的重視,相信這足以令這些人震驚和驚嘆,隨著這次習大大到訪美國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科技互聯網產品在華全面開放或解禁,這無疑是一個利好的信號。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楊博丞,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整體零售市場銷售低迷,但並沒有影響法國體育用品零售巨頭迪卡儂在中國的擴張勢頭。
《第一財經日報》從迪卡儂方面獲悉,這家公司2014年中國區新開商場數量32家,位居集團全球第一。2015年的新開店數量則可以達到50家。
顯然,中國市場對於迪卡儂而言很重要。盡管沒有透露具體的在華投資數額,不過迪卡儂大中華區發展總監邸百航(BertrandTison)透露,“5年後,這個國家的銷售額可能會占到公司總銷售額的25%。”
中國開新店排名第一
雖然直到2003年,迪卡儂才在上海開設了中國第一家商場。更早些時候,這家體育用品公司就意識到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第一財經日報》獲悉,迪卡儂1994年就以生產商的身份首次進入中國,1995年上海工業采購部成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同於同類運動類品牌的經營模式,迪卡儂在中國項目采用的是全直營經營,開店模式主要分為兩種:買地自建和長期合作租賃。“目前買地項目占所有項目數量的30%。自持物業投資回報周期更長,不過迪卡儂本來就是走的長線發展之路,這與公司願景相符。我們的目標是進一步提高買地項目比例。”迪卡儂大中華區的一位內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事實上,即便是租賃物業,我們也會與業主簽訂國家規定最長期限的20年合同,致力於商場與城市共發展。租賃項目在相對成熟區域出現。互相結合,可實現很好的長中短期全面配合。”
“迪卡儂中國區目前已處於獨立於全球、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整體是盈利的。”該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
隨著全民體育熱潮的來臨,這家公司開始加大擴張中國的腳步。起初迪卡儂在中國城市“五小龍”——上海、北京、廣東、成都和深圳開店,這幾個城市的人口都在一千萬到兩千萬。接著,在2008年到2010年間,迪卡儂在三十幾個擁有300萬到1000萬人口的二線城市開店。現在,迪卡儂向更偏遠的三線城市進軍了。
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迪卡儂已進駐中國60個城市開設135家商場。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迪卡儂中國區新開商場數量32家,位居集團全球第一。2014年迪卡儂中國實現營收增長46%。“迪卡儂的銷售額以及連續三年增長超過40%。”上述負責人表示,今年迪卡儂在中國新開50家店的計劃可以毫無懸念地完成。換而言之,今年年底,迪卡總數將會達到160家。
未來迪卡儂的目標是進入中國120個城市,五年後擁有實體商場500家。
為了物流倉儲與飛快的發展速度相適應,迪卡儂中國準備在2016年年末將物流倉儲面積擴大為現在的兩倍——38600平方米,全部應用於中國市場。
不乏競爭對手
實際上目前中國市場已經成為諸多國外體育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
那麽緣何這些大牌如此看中中國市場?
據預測,未來10年,全球體育銷售市場擴大,亞洲將占擴大市場的六成,其中中國占三分之二。中國市場現今價值在150億到250億歐元之間,是法國的兩倍。
耐克、阿迪達斯等知名品牌商們通過贊助體育賽事、活動以及重金請明星代言來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但相對於那些將大把營銷費用花廣告和、明星營銷上的品牌,迪卡儂相對要低調,且未來也沒有這些營銷費用的打算。
普遍觀點認為,迪卡儂在中國的“走俏”是很大一個原因是它的性價比。“你常常可以在迪卡儂里看到20、30元的雙肩包以及一百元左右的健步鞋。”做為一名體育用品的經銷商,張玉勝在這一行有十多年的經驗。作為一個大區的經銷商,他的手上代理了好幾個國內本土的運動品牌,“這個價格和很多國內的品牌不相上下,甚至還要低一些。”
“我們成功的關鍵在於用優質的體育用品和極富競爭力的價格迎合‘體育’這種非基礎需要。”邸百航也證實了上述觀點。
迪卡儂是集研發、設計、生產、品牌、物流、零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集團,其全產業鏈使成本盡可能降低。在中國,這種全產業鏈布局已涉及到研發,設計,生產,物流和零售商業網等方方面面。這種經營模式讓這家公司可以省去很多中間商的費用,節省成本從而在最終的零售價格上體現出來。以原料采購方面為例。迪卡儂是自己選購面料後將面料提供給生產廠商進行加工。不過,迪卡儂方面表示不方便公開到底可以節省多少成本。
這家公司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其產品的全面及創新。目前,迪卡儂商場內在售的有90%的商品是其自有品牌,整個集團擁有21個品牌,涵蓋70項運動。
據了解,迪卡儂每年會推出3000款創新產品。這些產品未必都會進入中國進行銷售,而是公司會根據全球各個市場的不同需求和喜好選擇新產品上市。
基於全產業鏈布局,迪卡儂對中國市場發展充滿信心。“盡管最近有金融危機,在中國的銷售市場上我們並沒有受到危機的影響,”邸百航表示,盡管中國的競爭很大,但這個市場本身就潛力巨大,我們的快速拓展也證明了這一點。據悉,迪卡儂天貓旗艦店已連續三年實現100%的增長率。迪卡儂線上業務目前覆蓋超過370個城市。
不過,別高興的太早。消費市場的擴大意味著競爭更加激烈,這一場比賽還將繼續。
張玉勝告訴記者,迪卡儂的競爭對手,全球最大的綜合體育用品零售商Intersport(其2014年全年營業額為106億歐元,而迪卡儂為82億歐元)已經通過與中國的一家房地產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系進入中國市場,這家公司當時進入中國時曾說要在五年內開80-100家店。
面對越來越挑剔的中國消費者,迪卡儂和它的對手們需準備好應對各種變數。
自從全球混合動力汽車累計銷量超過800萬輛之後,一向謹慎的豐田汽車公司如同打了“雞血”,對產品布局和未來規劃變得大膽許多。
就在這幾天,豐田汽車公司多位高管“抱怨”難有分身之術,東京車展以及兩款混合動力新車在中國上市等重要活動“撞車”,多款新車型亮相或上市,豐田多位內部人士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皆表示,這一力度前所未有,豐田汽車正加速進入新階段。
“這是一場‘把今天的非常識變成明天的常識’的挑戰。”豐田汽車公司總裁豐田章男10月28日在東京車展上談及本次車展展出的汽車共同之處時如是說。在他看來,油電混合雙擎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都曾經是“非常識”的存在,而“非常識”慢慢成為“常識”。
在正在舉行的第44屆東京車展上,豐田展示的新車型包括通過TNGA平臺(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豐田新全球底盤架構)打造全球首款車型全新第四代普銳斯油電混合動力汽車,新款氫燃料電池概念車FCV Plus,以及兩款增強人與車之間紐帶的入門級跑車S-FR概念車以及Kikai概念車。
同日,豐田汽車在華推出卡羅拉雙擎國產新車,而一天之後(29日),豐田汽車又推出雷淩雙擎新車。這對國產混合動力姊妹車加起來的月銷量將劍指5000輛。此前,凱美瑞、普銳斯兩款混動版,加上雷克薩斯混動車型,豐田在華混合動力車的年銷量大約為3萬輛,隨著新成員的加盟,豐田在華混動動力車型年銷量一下有望翻兩倍逼近10萬輛。豐田方面表示,未來將要在中國推出10款混動車型,實現混動車型銷量10倍增長。
值得註意的是,新上市的卡羅拉雙擎,售價為13.98萬元~17.58萬元,比普銳斯低9萬元,相比同樣搭載CVT變速箱的普通卡羅拉車型官方指導價僅多出2.2萬元,油耗卻降低了2.1L/百公里。這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假如2006年已進入中國的普銳斯定價在這個價格區位,則豐田今日在華的混動發展則不是現有的光景,而是已跟上全球市場的腳步。不過,豐田汽車公司公關室室長酒井良28日晚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豐田對卡羅拉雙擎這一定價,是為了讓更多中國消費者體驗,目前不一定有利潤,可能基本沒有利潤,但銷售規模上去之後,成本將進一步降低下來,將來會產生利潤。現在才可以做到這樣的定價,是建立在自1997年起推出第一款量產普銳斯混動車起至今長期積累的基礎上,以及江蘇常熟研發中心建好後實現混動零部件國產化而降低成本。
目前,豐田混動動力車型已有30款,在全球累計銷量已超過800萬輛,從豐田全球混動動力汽車規模擴大中獲益的不僅是卡羅拉雙擎和雷淩雙擎,氫燃料電池車汽車也從中獲益。豐田汽車在全球實現產業化的首款氫燃料電池車Mirai(中文名字為“未來”)總工程師Yoshikazu Tanaka近日在東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采訪時也談到,去年年底推出的Mirai,比2008年氫燃料電池試驗車成本大幅縮減95%,之所以可以做到成本只有原來的1/20,其中一大原因是這款車是在混動動力車的基礎上開發,不少零部件可共用,而且隨著豐田混動汽車銷量規模快速上升,成本則明顯降低。
目前,“未來”售價為723.6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8.2萬元),除去日本政府會對每輛汽車補貼202萬日元,消費者只需支付約5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7.5萬元),僅比豐田同級別的皇冠高出100萬日元。這款車上市一個月之後便接到1500輛的訂單。
豐田正在全球加快發展混動動力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步伐。按豐田日前發布“豐田環境挑戰2050”戰略,計劃於2020年以後,豐田燃料電池車(FCV)在全球的年銷量達到3萬輛以上,在日本的月銷量至少達到1000輛,年銷量至少達到一萬幾千輛水平;在燃料電池(FC)巴士方面,於2016年內開始以東京為中心引進燃料電池巴士,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及殘奧會預備100多輛燃料電池巴士;在混合動力車(HEV)的銷量方面,在2020年以前,全球年銷量達到150萬輛,累計銷量達到1500萬輛;此外,2020年全球新車平均行駛過程中CO2排放量較2010年削減22%以上。
今年以來,本田憑著“新車效應”,成為日系三大巨頭中在華銷量增速最快的車企。本田(Honda)中國剛出爐的銷量數據顯示,旗下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下稱“廣本”)和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下稱“東本”)在10月終端共銷售國產汽車8.31萬輛,同比增長25.2%,創下歷年10月份最好成績。2015年1~10月,本田在華終端累計銷售國產汽車77.79萬輛,同比增長33.1%,逼近去年全年78.83萬輛的銷量。
Honda中國本部長倉石誠司在近日於深圳舉行的2015年Honda中國媒體大會上談到,今年上半年,市場增長速度並不是很快,下半年,由於政府方面出臺了1.6升以下汽車購置稅減半的優惠政策,估計市場會恢複活力。本田今年以來在華實現快速增長,主要的原因在於本田開發了中國消費者比較喜歡的新車型,特別是緊湊型SUV繽智和XR-V等在同級別車里面銷量是非常出色的,這些車型對於提高本田整體的銷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去年10月,本田的同平臺小型SUV繽智和XR-V同時在廣本和東本推出,起到的效果令倉石誠司很滿意。今年繽智的月銷量持續保持在1萬輛以上,XR-V也是如此。倉石誠司表示,在剩下的2個月里,本田會再接再厲,爭取完成今年的目標。2015年,本田在華銷量目標是95萬輛。
盡管本田今年以來在華成績亮眼,但是依然無法完成三年前中期規劃。按本田此前的計劃,2013年~2015年,為中國引入12款新車型,其中將有5款車型是專門針對中國研發的,有2款在中國本地完成研發;到2015年,本田計劃在中國市場實現130萬輛的年銷售目標。今年是本田三年中期計劃收官之年,按目前的進度,本田依然難以挺入年銷百萬輛俱樂部。在日系車企三巨頭中,豐田繼日產之後,2014年銷量已邁上百萬輛的臺階。而本田奮鬥三年,依然與年銷百萬輛無緣。
不過,這並不影響本田的“士氣”,本田正加快在華的步伐。倉石誠司談到,在2016年-2018年三年內,Honda將連續投放15款新產品,其中8款專門為中國消費者量身打造。此外,在環保技術方面,2016年,Honda新開發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將首先搭載在第十代Civic車型,Honda混合動力系統將首先搭載在雅閣中期改款車型,FUNTEC環保技術也將進一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