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周大佬說 | 世界政壇動蕩!聽卡尼、法拉奇怎麽說

本周三,意大利總理倫齊宣布正式辭職。在上周末舉行的意大利全民公投中,憲法改革未能獲得通過。目前,評級機構穆迪已將意大利債券評級從穩定下調為負面。

中國央行公布數據顯示,中國外匯儲備連續第五個月下降,11月下降690.6億美元至3.052萬億美元,為2011年3月以來最低。

周四,歐洲央行宣布維持現行零利率不變,同時繼續進行量化寬松至明年12月。但是,從2017年4月開始,歐洲央行的債券購買規模將從目前的每月800億歐元下調至600億歐元。

另外,新西蘭總理約翰·基周一宣布辭職,韓國國會9日下午投票表決,通過了針對總統樸槿惠的彈劾動議案。

世界政壇動蕩,讓我們一起聽聽本周大佬怎麽說:

【杜德利:現在判斷2017加息走向為時過早】

周一,“美聯儲三號人物”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現在就意圖強勢判斷2017年的加息走向,有些為時過早。杜德利還認為,目前提高經濟增長前景還不太成熟,時機未到。

【卡尼:英國正在經歷19世紀60年代後首個“失落的十年”】

周一,英國央行行長卡尼在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發表講話時稱,英國遇上了自19世紀60年代之後的首個“失落的十年”。盡管人類經濟生活進步巨大,但全球化與低收入、不穩定的工作崗位、無國界企業和驚人的不平等現象緊密相關。

【法拉奇:應重新定義民粹主義 2017會有更大的沖擊來臨】

周二,“脫歐先鋒”、英國獨立黨前黨魁法拉奇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應重新定義“民粹主義”。在他看來,民粹主義的擁護者其實是信仰民族國家的真正民主主義者。在法拉奇看來,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的結果以及意大利公投的戲劇性結果都彰顯了少數人也可以打敗權力機構。法拉奇表示,2017年會有更大的沖擊來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40

2017年英國經濟主旋律:不確定性與政治動蕩並存

12月30日,2016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坐落在聖保羅教堂一側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內,電子交易平臺上顯示:英國富時100指數以7142.83——在歷史新高點上收盤,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年;而在倫敦西區的商業地段,熙熙攘攘的人流摩肩擦踵,將幾條購物街擠得滿滿當當。看來,經濟學家“(英國)脫歐了,日子要難過了”的預言,似乎已如英倫冬日的陽光,被忘卻在腦後。

事實上,自英國脫歐公投以來,在英國央行適當的貨幣政策下,英國經濟的彈性得到一定的發揮。在克服了市場第一波的沖擊之後,近期包括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工業產出、通脹和失業率等在內的宏觀數據都比留歐派經濟學家預測得要好。而上周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1月零售銷售情況繼續良好增長,也預示著2016年第四季度英國經濟仍會相當穩固。德勤對英國一些領軍企業財務總監所做的調查顯示,英國商業領袖對英國經濟的信心已從脫歐的打擊中得以恢複,而且是一年半來最高。

然而,這一切並未改變英國政府以及一些主流經濟和商業機構對2017年英國經濟增長放緩或低靡的判斷。財政大臣哈蒙德在11月23日發布“脫歐”公投後第一份財政預算時,就下調了未來兩年英國經濟增長預期,2017年從2.2%下調到1.4%,2018年則從2.1%下調至1.7%;英國工商業聯合會的預測更加消極,將2017年增長預期從2.0%下調至1.3%,並認為2018年會進一步下滑至1.1%。

更傷腦筋的是,脫歐,在英國國內尚未獲得法律依據,政府是否有啟動權,仍需等待最高法院的判定;在歐盟,德法等國正尋求一切可能使得英國退歐談判的條件更為苛刻且無回旋余地。這種墜入政治陷阱的不確定性,給投資者帶來困惑和迷茫所造成的後果,在2017年可能會逐步顯現。

英鎊還會跌多少?

“雖然市場並不認為英鎊兌美元跳水情況會再次發生,或者並未對此預期達成共識,但確實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投資者正在努力了解英國政府的脫歐計劃,比如什麽時候、政府是否有權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等問題。最近相關事宜已上訴至最高法院,使得事情變得更加複雜。再有就是談判的細節等也沒有正式公開,因此圍繞英鎊的不確定性非常大。”總部在倫敦的千禧全球投資公司(Million Global Investments Ltd )首席執行官馬克·阿斯特里(Mark Astley)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談到。

自英國公投退歐以來,英鎊兌美元累計下跌了17%左右。市場普遍預期2017年3月,如果脫歐程序能夠按照英國政府和首相特蕾莎·梅的意願如期啟動的話,英鎊會再次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

就在2016年聖誕節的前一周,歐洲法庭決定將英國和歐盟國家貿易談判的批準權下放給各國議會而非歐盟議會。分析人士認為,此項決定意味著任何一個國家的否決都有可能導致談判失敗。這使得市場對談判的複雜性又生焦慮,英鎊兌美元應聲出現了11月初以來的最大跌幅。

消費者對經濟增長的信心也是英鎊走勢的晴雨表。就在上周,由民調機構YouGov與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所做的調查顯示,因通脹上升憂慮情緒打壓,英國2016年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1點,至108.1,跌入脫歐公投以來最低水平。

公投決定退歐後不久,第一財經記者就從受訪的經濟學家了解到,聖誕年底消費季是考察人們對經濟增長信心的最佳時機。然而,根據英國零售研究機構“跳板”(Springboard)數據,12月26日傳統聖誕打折日(Boxing Day),也是英國全年最重要的零售甩賣日,銷售量出現大幅下滑,商場購物人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3%。購物中心人數下降最多,高達20%。

倫敦新建住房投資風險凸顯?

12月28日,英國最大的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抵押貸款銀行Halifax發布報告預測稱,到2017年底,英國房價只有1%~4%左右的上漲可能性,原因主要是房產相關的稅收政策的變化,對單純出租的房屋有更多限制以及脫歐程序不明朗導致經濟低靡。

事實上,倫敦房價在2016年已經開始降溫,豪華住宅的價格在一些高端地區已經出現了10%的下跌。有地產公司預測,倫敦的房價泡沫正在逐漸破裂,2017年可能會繼續出現5%的下行。第一財經記者從一些房屋中介公司了解到,2017年,倫敦將出現一波新建住房交房高峰,由於中國國內外匯輸出收緊,英國對外國投資人按揭貸款嚴控,一些炒樓的中國投資者可能面臨無法準時籌集到房款而毀約的情況。受此影響,新建住房價格也會有一波下行行情。

那麽,資本流通也存在保護主義傾向?

或許,對於英國民眾來說,他們關心的是2017會不會因為脫歐丟了工作,因為英鎊貶值導致通脹上升、生活水平下降,而對於聚集在倫敦金融城的投資公司和投資者來說,在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全球化逆流湧動的大背景下,更擔心的是資本市場如何避免保護主義,保持繼續的開放和流通。

國際資金市場協會首席執行官馬丁·謝克(Martin Scheck)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深深地擔憂道:“最近出現一些問題,對資本市場的開放和資本自由流通形成了威脅。美國大選之後保護主義擡頭,雖然我們還要繼續觀察,但最初(特朗普競選時)的言辭已經顯露保護主義傾向。英國脫歐也是一個嚴重問題,而且這不僅僅是英國的問題,而是整個包括英國在內的28個歐盟國家的共同問題。我們對此問題非常警覺。一直以來,英國金融機構為廣泛的歐洲市場提供服務,同時歐洲也提供同樣的服務給英國市場,這是被普遍接受的。現在此類服務也受到了威脅。”

英國受制於歐洲大選年的“大懸念”

目前,英國的經常賬戶赤字高企,公共凈債務占GDP比在2017年和20118年預計會達到90%,GDP增速放緩,國內投資疲軟,這些都是英國經濟的軟肋。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政治動蕩和不確定性將主宰明年英國經濟的走勢。除了脫歐本身的高難度和絕對複雜性,再加上特朗普的非常規政治理念和貿易政策,置英國於“脆弱慌亂”之境。此外,荷蘭、法國、德國舉行在2017年即將舉行的大選,也將對英國產生各方面的影響。不僅僅是與歐洲國家的貿易談判,歐盟重要經濟體的政治風雲、右翼勢力的擡頭、時刻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都會給英國帶來政策制定方面更大的難度,也給英國經濟增長帶來阻力。

很顯然,全球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革命,反建制、反全球化、反精英,使得很多事情都難以預料。“一切皆有可能”替代了常規的“預期”,不確定成為了一種新邏輯和“新常態”。

有意思的是,就在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報告稱,英國國內在實體經濟等投資出現下滑和停滯跡象時,海外投資者則不畏“脫歐”,借英鎊貶值之東風蜂擁而至。英國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Liam Fox)2016年12月30日宣稱,自從脫歐公投之後,已經有超過163億英鎊的海外投資進入英國,主要投資領域集中在房地產、基礎設施和能源。當然,這其中不乏來自中國的投資大單,包括2016年12月初中國投資者斥資138億英鎊收購英國國家電網天然氣業務;北京德利迅達牽頭的中國財團以24億歐元的價格收購英國數據中心運營商Global Switch 49%的股權;中民投、萬科、建滔化工、太和控股和北京首開等紛紛進入倫敦商業地產市場,分別以1億英鎊左右的資金收購倫敦金融城內等商務區內的一些辦公樓宇;攜程則以14億英鎊收購英國全球機票預訂平臺天巡(Skyscanner)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267

劉強東:“革命”來了!零售業將迎來動蕩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1/164076.shtml

劉強東:“革命”來了!零售業將迎來動蕩期
財經雜誌 財經雜誌

劉強東:“革命”來了!零售業將迎來動蕩期

這是京東看到的零售業未來。

作者 | 劉強東

近日,劉強東就零售業變化發表自己的看法,並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概念。在劉強東看來,第四次零售革命是建立在互聯網電商基礎上、又超越互聯網的一次革命,它將把人類帶入智能商業時代。本文首發於《財經》,由京東授權創業家&i黑馬發表。文章略學術,請耐心閱讀~

新技術正在給各行各業帶來巨大沖擊,也把零售業推到了風口浪尖。今天市場上會不斷地出現和零售有關的新名詞、新標簽、新概念、新模式。一個明確的共識是:零售業正處在變革的前夜。

一場暴風雨過後,整個行業會煥然一新:帶來一些新的機會,同時也顛覆一些舊的模式。但是必須要看到的是:對零售業來說,變革常在、創新常在。從零售歷史來看,今天我們所面臨的變革和過去相比並沒有什麽特別。技術的應用從來都沒有在根本上改變零售的本質。所以說,我們並不需要不斷地用新詞匯去定義一個行業。零售業的本質萬變不離其宗:成本、效率、體驗。抓住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未來行業的機會。

零售的本質不變,仍然是成本、效率、體驗。那麽改變的又是什麽?其實當下的很多討論,我們的思維還停留在互聯網時代。過去20 年的互聯網只是整個零售數字化進程的一個“ 序幕”。互聯網改變了交易端,但對供應端的影響還很小。數字化進程的下一幕—— 物聯網和智能化—— 對行業的改變會更加深刻、徹底。在我們即將跨入的智能時代,實現成本、效率、體驗的方式將變得完全不同。這也是未來零售業創新和價值實現的機會所在。

零售業會走到哪里去? 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京東是如何思考零售未來的:下一個10 年到20 年,零售業將迎來第四次零售革命。這場革命改變的不是零售,而是零售的基礎設施。零售的基礎設施將變得極其可塑化、智能化和協同化,推動“無界零售”時代的到來,實現成本、效率、體驗的升級。

零售的本質沒有改變

零售不存在新與舊。零售的本質一直都是:成本、效率和體驗,這一點從來沒有變過。我們回顧一下零售業的歷史,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第一次零售革命:百貨商店。世界上第一家百貨商店在1852 年,打破了“ 前店後廠”的小作坊運作模式。百貨商店帶來兩方面的變化:在生產端支持大批量生產,降低了商品的價格。在消費端,百貨商店像博物館一樣陳列商品,減少奔波,使購物成為一種娛樂和享受。由於兼顧了成本和體驗,百貨店成為一種經典的零售業態,一直延續到今天。

第二次零售革命:連鎖商店。1859年後開始走向高潮的連鎖商店也是一種經典業態。連鎖店建立了統一化管理和規模化運作的體系,提高了門店運營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時,連鎖商店分布範圍更廣,選址貼近居民社區,使購物變得非常便捷。

第三次零售革命:超級市場。超級市場大約在1930 年開始發展成形。超級市場開創了開架銷售、自我服務的模式,創造了一種全新體驗。此外超級市場還引入了現代化IT系統(收銀系統、訂貨系統、核算系統等),進一步提高了商品的流通速度和周轉效率。

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序幕。上世紀90年代左右,電子商務開始普及。由於不受物理空間限制,商品的選擇範圍急劇擴大,使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電商顛覆了傳統多級分銷體系,降低了分銷成本,使商品價格進一步下降。

可以看到,從百貨商店、連鎖商店、超級市場,再到電子商務,零售歷史的發展一直圍繞著“成本、效率、體驗”在做文章。每一次新業態的出現,都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創新。而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業態往往能夠同時滿足成本、效率和體驗升級的要求。

所以說零售的本質是不變的。零售未來可能會演化出更多新的業態,超越今天的想象。但無論它怎麽發展,一定還是會緊緊圍繞“成本、效率、體驗”。

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我們堅信未來還會是這樣。

零售基礎設施的改變

零售的本質沒有變,那麽什麽在發生改變? 我們認為:是零售的基礎設施一直在升級換代,不斷改變“成本、效率、體驗”的價值創造與價值獲取方式。

準確地說,“ 零售基礎設施”這個概念是京東提出來的,以前並沒有。京東為什麽要提出“ 零售基礎設施”? 其實整個零售系統的進化說到底就是信息、商品和資金流動效率的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註意到一個趨勢:信息、商品和資金服務的提供者在一步步走向社會化、專業化。

在最傳統的“ 前店後廠”小作坊模式中,不存在什麽公共的基礎設施。該生產什麽、生產多少(信息)、怎麽把原材料運到店里(商品)、錢不夠了向誰去借(資金),這些問題通常是靠店主的一己之力去解決。

隨著現代商業的發展,信息、商品、資金的流動開始逐漸轉移到外部,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比如:金融體系的創新解決了一部分資金問題,通過向銀行借款,而不是靠人情、靠“刷臉”,資金流動變得更有效率。互聯網金融出現後,進一步簡化了程序,降低了借貸門檻。

在信息流方面,沃爾瑪的retail link是一個重要里程碑。上世紀90 年代時,沃爾瑪建立了一個與上萬供應商共享的零售數據分享平臺(retail link), 將銷售、庫存、門店數據等與合作的供應商進行共享,幫助他們對商品的生產、配送、定價、促銷等一系列活動進行優化。

這標誌著零售數據不再是某個企業的專有資產,而是大家可以共享、共同利用的公共資源。

商品流動方面,物流也在從自有走向公共服務。早期很多制造商、銷售流通企業都自建倉儲設施、配置自有車輛和司機。第三方物流公司出現後,不僅實現了規模經濟和專業性,還促進了專業分工—— 生產和銷售商可以將物流外包出去,自己更加專註於核心價值的創造。在電商物流方面也有同樣的趨勢: 亞馬遜推出的FBA(Fulfillment byAmazon)服務、京東的開放物流,都是把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服務覆蓋到客戶端,實現了規模經濟和效率提升。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明顯的一個趨勢:在信息、商品和資金流動效率提升的背後,是一套越來越社會化、專業化的服務系統。社會化是專業化的基礎,通過社會化能夠更好地實現規模經濟和網絡效應,提高專業化的水平。最終,信息、商品和資金流的服務會變成像水電煤一樣的公共基礎設施,將零售業的成本、效率、體驗推向新的層次。

所以,京東認為:零售的改變其實是背後零售基礎設施的改變。未來零售的業態可以有許多新的形式,但背後的基礎設施會越來越社會化、專業化。零售業會演變成為互聯、共享的生態。看到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去理解即將到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

第四次零售革命

京東的判斷是:第四次零售革命即將來臨。

零售業公認的革命有三次:百貨商店、連鎖商店和超級市場。上世紀90 年代開始的電商大潮雖然改變了零售業的很多方面,但還不能算作一次零售革命,這是因為電商對體驗和成本效率的升級還不徹底。在體驗方面,純虛擬空間的展示有局限性;在成本效率方面,電商雖然可以砍掉層層分銷的環節,但是履約成本並不低。

第四次零售革命是建立在互聯網電商基礎上,又超越互聯網的一次革命。

過去20 年互聯網的普及為零售業數字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沈澱了大量數據。再加上近幾年來計算能力的飛躍和智能算法的突破,為零售業的智能商業化提供了成熟的條件。

不同於以往的三次革命,第四次零售革命將會是顛覆性的。百貨商店、連鎖商店和超級市場的沖擊力強、影響面廣、持續時間長,但從創新性質上看,僅僅是圍繞“成本、效率、體驗”進行漸進式的創新。說到底,它們解決的問題無非是:第一,產品的價格能不能更便宜(成本、效率)? 第二,顧客能不能更方便地購物(體驗)?

但是今天,消費者所期望的不僅僅是低價和便捷。比如說,今天消費者面臨的困境可能並不是商品短缺,而是選擇過剩;不是價格過高,而是品質不齊;不是性能欠佳,而是缺乏個性。如果沿著舊思路,一味控制價格、擴張地盤,並不能解決今天消費者的痛點。今天,“成本、效率、體驗”必須被重新定義。

100多年來零售業的發展一直都相當平穩,接下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會打破這一慣性,把行業帶入動蕩期。這會是一個大浪潮,而不是小波浪。零售業的遊戲規則需要被重新制定。

今天我們已經能夠隱約感受到這樣的動蕩。我們看到各種新事物不斷湧現:拍照即可實現商品搜索和購物的應用,營造沈浸式購物體驗的AR、VR 技術,支持自動結賬、刷臉付款的無人超市,能夠自動下單訂購生鮮食品的智能冰箱…… 大家都在不約而同地探索未來零售的新標準。那麽,零售未來究竟會走到哪里去? 新的標準和範式會是什麽?對今天的零售企業會帶來哪些影響?

京東在零售行業深耕十多年,形成了一些洞察和判斷,非常願意和大家分享我們在這方面的思考。

第四次零售革命的驅動力

判斷趨勢首先要分析趨勢背後的驅動因素。從歷史上看,每一次零售革命都是由兩股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這兩股力量第一是消費的改變,第二是技術的更新。

消費的變化對零售業態的影響顯而易見:城市化促進了消費者的聚集和購買力的集中,催生了百貨商店的繁榮;在工作壓力增加、生活節奏加快的背景下,消費者對低價與便捷提出更高要求,帶來了連鎖商店的興起;隨著消費者自我服務意識的覺醒,超級市場的開架銷售模式受到歡迎。

同樣,技術的更新也與零售業態的改變息息相關。百貨商店的背後是大規模生產、產銷分離模式的成熟應用;連鎖商店依靠的是統一管理和標準化運作的零售組織方式;超級市場離不開現代化信息系統(收銀、訂貨、核算系統等)的支撐。

33

前三次零售革命,背後都有消費和技術的影子。它們共同作用,牽引零售業務發展的軌跡(圖1)。那麽,今天推動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是什麽呢?

消費的變化:消費主權時代的到來需求個性化(Personalized)是指消費者越來越註重自身個性的表達。他們的關註點從性價比、產品功能等共性特征轉向美學設計、價值標簽等個性特征,這對產品和零售的適配度提出更高要求。

比如說,未來每個消費者可能都會擁有一個“個人信息賬戶”,賬戶內記錄了包括膚質特點在內的個人生物信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膚質,可以生成完全個性化的美妝用品提供給消費者。人的需求會變得越來越分散。場景多元化(Pluralistic)是指消費場景會越來越分散,企業和消費者的觸點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商場、網站等高流量入口,而會變得空前豐富。比如說,未來消費者可以通過家里的智能冰箱自動識別雞蛋、牛奶等常規食品的余量,自動下單;可以對著電視劇中喜歡的服裝搭配隨手拍照,自動識別售賣來源並實現購買;還可以一邊和虛擬助手聊天,一邊讓它購買朋友最近關註的時尚新品作為生日禮物…… 未來流量中心的作用會弱化,購物場景會變得非常即時化、碎片化。

價值參與化(Participative)是說消費者正在扮演越來越積極的角色,從被動接受和選擇到主動影響和創造。比如:愛好、身份、標簽相似的消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通過網絡聚集在一起。他們形成社群,抓住一切機會與品牌互動:從內容創造、設計參與、決策參謀、體驗分享到品牌傳播…… 最終,消費者會融合在整個價值鏈條的各個環節,與企業一起創造價值。

可以預見的是,消費變化帶來的結果是:客戶需求、消費場景和商品產出會變得極其分散。這會給零售活動帶來非常大的挑戰:如何才能把這些散亂的點有序地串聯起來、協同起來? 通過更新的技術可以來實現。

技術的更新:技術賦能時代的到來

即將到來的智能商業時代賦予我們全新的能力去改造零售業和零售基礎設施。必須要強調的是:我們所說的是超越於互聯網時代的技術。互聯網可以有效連接起分散的顧客、產品和消費場景, 但很難實現協同。而智能商業的協同是建立在“3個I”的基礎上: 感知(Instrumented)、互聯(Interconnected)、智能(Intelligent)。

感知(Instrumented)指的是智能技術對場景的感應能力變得越來越強,最終使場景能夠數據化,把寶貴的數據資源留存下來。例如:京東的叮咚音箱可以感知和識別用戶的聲音,了解用戶需求,並將其數據化;京東智能冰箱能夠通過內置的高清攝像頭實現圖像識別和門箱對拍,讓用戶不需要手動輸入名稱就可以實現不同品類食品如蔬果、生鮮、雞蛋、牛奶等的主動過期提示。感知和數據化是洞察客戶需求的基礎。

互聯(Interconnected)指的是打通不同場景的數據,最大程度地實現數據共享,從而創造更高的協同價值。比如:京東的叮咚音箱不僅僅是一個音箱,它和喜馬拉雅FM、E袋洗、京東商城等150 種第三方服務連接,能夠靈活地調用不同應用,從而打造了龐大的智能生活生態圈;智能冰箱的背後也是一個生態系統。例如:通過與超市互聯,冰箱可以自動下單購買雞蛋、牛奶等日常商品,保證這些食品不斷供。

智能(Intelligent)指的是整個零售系統的智能化水平會不斷提升優化。例如:未來零售會實現更精準的銷售預測、更高轉化率的商品推薦、更合理的配送路線規劃、更符合需求的庫存計劃等。隨著數據的完善和算法的叠代,產品的生產、推薦、交付都會變得越來越精準,各個模塊之間的組合也會變得極其靈活。

消費和技術就像DNA的雙螺旋結構一樣,是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的。消費端的變化代表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方向。但如果沒有智能技術的支撐,這一切都是空談。技術端的更新則為第四次零售革命提供了支撐。消費與技術兩股力量絞合在一起,帶來第四次零售革命。

未來的零售圖景

所以未來的零售圖景會是什麽樣呢? 消費端的變化(3 個P)加上技術端的更新(3 個I),交叉組合後得出的其實就是兩個關鍵詞:無界、精準。

無界,就是從“N→1”到“1→∞”。過去的互聯網時代是中心化的(N →1):N多個網民上同一個網頁,網頁就成了流量的中心。未來我們會走到1→∞的時代,也就是一個人會面對無數多的屏、無數多的場景、無數多的入口。今天的流量中心會變得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以客戶為中心。對於零售來說,未來一定是無界的—— 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當購物的入口變得極為分散、多變時,固守單一平臺的零售商會非常脆弱。而新型、數字化的零售基礎設施就變得非常重要,通過它可以更高效地服務於多元多變的場景。

精準, 就是從“ 大眾市場”到“ 人人市場”。過去的零售和生產活動是以品類和市場為單位進行管理的,瞄準的是大眾市場,提供的是批量商品,難以滿足每個人獨特的需求。未來的感知技術將會賦予我們洞察每個消費者個性化需要的能力,並且我們可以通過連接外部資源靈活地實現個性化需求,還可以通過智能算法使互動和交付更高效。這就是說,未來的零售一定會越來越精準,否則無法達成“成本、效率、體驗”,一定會被淘汰。

無界,代表的是寬度。精準,代表的是深度。在這幅未來的零售圖景里,零售企業如何兼顧拓寬和加深? 一定是借助數字化、智能化的零售基礎設施。說到底,只有創新的技術應用才能不斷突破零售生產率邊界,實現體驗和成本效率的同時升級(圖2)。

34

在第四次零售革命所定義的“無界零售”圖景里,體驗的升級不僅僅是“便捷”,還是對消費者需求的理解(比你懂你)、連接(隨處隨想)和實現(所見即得),最終消費者可以隨時、隨處地滿足隨心的需求。成本和效率的升級也會更依賴智能技術,並且跨越企業的邊界,在整個零售系統內實現資金、商品和信息流動的不斷優化。

未來的零售基礎設施

零售基礎設施在未來的“ 無界零售”圖景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它是串聯起消費變化和技術更新的重要載體(圖3)。未來消費的需求和場景會變得極為多元、分散,零售企業需要一整套覆蓋信息、商品和資金流的全新支撐體系。當這套體系是公共的基礎服務時,能夠更有效地實現資源的統一協調,最大化共享的價值。

36

比如,現在每個零售企業都很重視對消費者的研究,會做用戶畫像。但是現在企業得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因為每家都只有一部分的信息, 無法拼湊起一幅完整的畫像,所以目前我們對用戶的理解非常有限。通過數據的協同(零售基礎設施之一),我們能全天候地覆蓋一個顧客,了解他的偏好和消費場景,用戶畫像就會變得非常準確。這就是公共基礎設施的價值。

為了更好地實現資源的統一協調,京東認為未來一流的零售基礎設施應該具備三大特征:可塑化(Scalable)、智能化(Smart)和協同化(Synergetic)。

可塑化(Scalable), 指的是零售的基礎設施具有很強的適配能力,滿足不同合作夥伴的不同需要—— 比如說,既能滿足大型綜合電商的供應鏈管理需要,又能適配個人微商/網紅的電商業務。這意味著基礎設施的服務商一定要有開放的心態和靈活的組織,最重要的是:還要具有制定和執行服務標準的號召力。

京東物流在多年運營的基礎上向社會開放,不僅僅是輸出,還會連接社會化的物流一起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不僅僅是連接,還會輸出物流服務的標準,最終和全社會一起為降低社會物流總成本而貢獻價值。

智能化(Smart),指的是零售的基礎設施要依托數據,以及基於數據的算法,輸出智能化的解決方案,不斷提升零售系統的整體效率。智能化是全方位的,從采購端、物流端、消費端到服務端都有巨大的提升和服務空間。這意味著一流的零售基礎設施服務需要覆蓋全鏈條的數據,具備零售領域的專業知識,從而更有效地對外賦能。京東有超過十年的商城自營經驗,積累了從采銷、物流、營銷到售後服務等各個環節豐富的專業知識,在零售全流程的智能化上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未來京東會進一步輸出這些能力,與零售夥伴一起分享、成長。

協同化(Synergetic),指的是信息、商品、資金流服務的組合可以互相強化,形成合力。比如數據+ 金融=更低的壞賬率,物流+金融=無縫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數據+ 物流=更快的周轉率和更低的庫存。不同服務的組合能夠帶來額外的附加值。這說明未來一流的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一定會走向“軟硬結合”:既要上得了天—— 貫通數據和金融,又要下得了地—— 幹得了物流的苦活、臟活、累活。京東在物流領域進行了大量投入,建立了競爭壁壘,同時又在金融和數據領域快速發展,在未來會與社會分享更多的協同價值。

隨著可塑化、智能化、協同化零售基礎設施的完善,零售未來的生態會徹底變革與重構。零售基礎設施一定是開放、賦能的。它不是消滅今天許多的零售業態,而是與它們融合在一起,共同發展。它影響的不僅僅是消費領域,還包括流通領域,最終給整條供應鏈(從訂單到生產、到終端、再到消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結語

未來零售的本質是什麽? 我想仍然應該是成本、效率和體驗。但是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方式一定會改變。

在即將到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中,智能技術會驅動整個零售系統的資金、商品和信息流動不斷優化,在供應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需求端實現“比你懂你”、“隨處隨想”“所見即得”的體驗升級。未來零售基礎設施會變得極其可塑化、智能化、協同化。

這是京東看到的零售業未來

劉強東 零售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25

業績不佳又逢外部環境動蕩,兩地科技股紛紛跌下神壇

科技股最近在二級市場的日子不太好過。8月15日,A股三大指數均大幅下挫,跌幅超過2%,其中創業板指單日大跌2.63%,跌去近40點後最新收盤指數為1478.51,再度失守1500點。

港股恒生指數今天也表現不佳,單日跌幅1.55%,收盤指數27323.59點,未能守住27500點關口。其中科技股表現不佳,多只科技股出現在近兩天跌幅榜前列。今晚發布中期業績的“股王”騰訊控股股價也沒能撐住,繼昨天下跌3.435%後今天再度下跌3.61%,報收336港元,股價創今年新低。

兩地科技股走低,市場人士認為有外部環境因素也有個股業績不佳帶累大盤的原因。平安大華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監李化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最近創業板和成長科技股下跌,主要是新能源、自動化、消費電子等硬件公司的基本面低於預期。

博大金融控股非執行主席溫天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環球貿易摩擦對世界科技產品的需求有壓抑的作用,對科技類股份未來的前景有負面影響,另外個股業績影響科技股走低也是事實,很多投資者給包括騰訊在內的科技類股份高估值,現在科技股的業績達不到預期,導致整體估值重估。

港股科技股輪番下挫

外圍環境波動又遇上業績發布期整體表現不及預期,近日港股科技股整體出現下跌趨勢,多只昔日明星股股價低迷甚至破發。今天收盤後映客下跌13.18%,金蝶國際下跌12.06%,神州租車下跌10.97%,美圖公司下跌8.79%,閱文集團下跌5.4%,小米集團下跌5.01%,跌幅均在港股前列。

昨天多只科技股同樣表現不佳,舜宇光學科技大跌24.11%,金山軟件下跌18.84%,閱文集團下跌17.01%,映客下跌13.39%,市場一片慘淡。

李化松認為,成長科技股的大跌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消費電子創新周期進入低谷,需求增速低於預期,而國內產業鏈相關公司產能釋放增加供給,使得整體盈利低於預期;二是受貿易摩擦和政策支持力度低於預期影響,新能源產業鏈基本面低於預期;三是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行影響,高端裝備制造業基本面低於預期。

不過他指出,成長股也有分化,以雲計算、醫療服務為代表的相關公司表現較好,美國市場的科技股主要在雲計算領域,所以納斯達克指數表現較好。

外部環境的壓抑也使得科技股表現不佳。溫天納表示,貿易摩擦、關稅原因壓抑了對世界科技產品的需求,導致市場情況不佳,大家對於科技類股份未來的前景不看好。

李化松認為,港股最近除了受部分科技公司業績低於預期影響之外,人民幣貶值、貿易摩擦等宏觀不確定因素也對投資者風險偏好造成負面影響。短期可能仍處於震蕩消化負面因素階段,長期看好中國優秀企業成長空間,港股市場估值更有優勢。

此外,“股王”騰訊的股價對港股影響舉足輕重,近期騰訊股價的連續下跌帶累恒生指數。騰訊從上周五開始經歷了四連跌,最新收盤價僅336港元。8月15日晚騰訊業績一出,立刻有港股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情況不妙”。

溫天納表示,香港市場中科技類股份騰訊是權重股,它對港股市場有直接影響。騰訊股價壓力比較大主要是業績因素,現在內地新的政策不利於手遊業務的開拓,對互聯網企業特別是類似騰訊背景的企業有比較大的影響,所以投資者基本上采取觀望態度。

內地創業板:泡沫基本消除?

內地創業板迎來兩連跌後,今天重新跌破1500點,2.63%的跌幅是三大指數跌幅之首,651只個股下跌,智雲股份、延江股份跌停,醫療衛生、水泥、保險、白酒等多個板塊跌幅超過3%。

創業板指今年二季度以來一路走低,從4月初的年度高點1900跌至1500點以下,市場情緒十分低落。李化松認為,“對於創業板指數,我們覺得會持續分化,以人工智能、雲計算、新能源為代表的領域中優質的成長龍頭公司仍有巨大成長空間,而大部分競爭優勢不明顯的公司因為估值不便宜將會表現較差。短期由於外部宏觀不確定因素較多,可能仍處於震蕩狀態。”

也有市場人士指出,創業板的低迷是市場情緒不佳的反應,基本面並沒有變化。融通創業板指數基金經理蔡誌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受市場情緒影響,創業板指遭受調整,但其基本面並無變化。

蔡誌偉指出,創業板指100家成分股的中報預告已於7月中旬披露完畢,中報整體業績增速為12.8%,中報增速相比一季報有所回落,但創業板指成分股增速中位數為25%,持平一季度增速中位數。從歷史上看,創業板指中報業績平均占全年業績的42%,考慮到部分存在重大風險的個股將較高概率被調出成份股,推算2018年創業板指凈利同比增速為15%左右,總體盈利水平將從2017年四季度的-39.7%穩步回升至創業板指的歷史平均增速,盈利趨勢總體向好。

蔡誌偉認為,創業板指經過長達3年的調整後,當前估值PE(TTM)為35倍,低於歷史均值PE(TTM),已回落至2012年創業板大牛市啟動前相當水平。創業板的泡沫已基本消除。前瞻地看,創業板指以季度的頻率調整成份股,部分存在重大風險的個股將較高概率在年內被調出成份股,若今年創業板指增長15%,則到年底創業板指2018年PE將降為30多倍,應該說創業板指當前位置已經具備相當的吸引力。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向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3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