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油價下跌威脅俄羅斯經濟時,俄總統普京至少可以依靠中國。
據彭博數據,中國11月從俄羅斯購買的石油均價為每桶90美元,是2010年12月以來中國自俄羅斯的最低進口價。
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俄羅斯11月對華出售原油比去年同期增長65%,達到331萬噸,創下歷史紀錄。而11月中國從石油輸出國組織中最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的原油進口連續第二個月出現下滑。進口量降至399萬噸,比前一年減少5.9%,據彭博數據,沙特供應的原油成本價為88.4美元/桶。
今年來油價接近攔腰斬半,11月當月布倫特原油價格從85美元/桶下跌至71美元/桶,跌幅達16%。不過要註意的是不同市場的現貨價格往往與標準期貨價格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2013年俄羅斯石油出口量為2.365億噸。俄羅斯是全球僅次於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原油出口國。
俄羅斯能源部日前稱,今年1-9月俄羅斯對中國的原油供應同比增長近45%,達到1680萬噸(日供應量45萬桶)。
“鑒於當前低油價以及產油國一致不減產的共識,生產商只能增加海外供給以確保收入,”SCI International分析師Gao Jian對彭博表示,“俄羅斯削減了出口稅,來自該國的供給明年有望繼續增加。”
但中國與俄羅斯的關系並不僅僅是商業上的往來。
上月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強調,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彭博報道認為,這是習近平為達成提升中國地位的目標做鋪墊。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經濟室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所特約研究員程亦軍評論稱:
如果俄羅斯政府決定向中國政府求助,中國高層領導不大可能拒絕。這將是絕佳的機會,既能展現中國自身的大國地位,也能表明中國是患難與共的朋友。
中國是否決定將油價下跌帶來的收益用於幫助俄羅斯,程亦軍認為,這取決於俄羅斯政府是否願意求助。中俄兩國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意味著,如果盧布的危機惡化,中國必然會出手相助。
事實上,中國近幾年的確在能源等領域加強了同俄羅斯的合作。中國政府網本月公布的《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出臺的重要金融政策及成效》中提到,2013年3月新一屆領導人執政以來,中國為支持中俄管道供油動用外儲250億美元,為中俄原油增供動用外儲673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年可謂是全球銀行業的“世紀之年”——銀行支付的罰款和訴訟費用總額首次超過了560億美元。
按照英國《金融時報》的上述統計數據,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克羅地亞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銀行家們把這些數額龐大的開支歸類為處理金融危機“遺留問題”的成本,以及監管層開出越來越多巨額罰單的後果。
根據律師行RPC的統計,僅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今年開出的罰單總額就比去年翻了三倍,高達14.7億英鎊。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在全球銀行業中,美國銀行今年或是被罰數額最高的銀行。該行在今年8月同意支付創紀錄的166.5億美元,以解決政府機構對其在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方面誤導投資者的指控。這在美國政府試圖讓銀行對金融危機負責這個角度上是一個里程碑。
監管機構對利率操縱的調查也令部分銀行付出了沈重代價。就在上個月,華爾街見聞提及,英美監管機構對瑞銀、匯豐、蘇格蘭皇家銀行、花旗、摩根大通這五家銀行涉嫌合謀操縱匯率處以超過30億美元的巨額罰款。
還有一些銀行涉嫌操縱外匯市場而被調查甚至被罰。今年9月,巴克萊、美國銀行、花旗
、高盛、法國巴黎銀行、野村、瑞信等十幾家銀行就被指控共謀操控一項全球最重要的基準利率——ISDAfix利率指數。花旗預計,全球銀行業用於和解交易員涉嫌操縱基準匯率指控的成本可能將高達410億美元。
法國最大的銀行法國巴黎銀行也未能幸免。7月,法巴承認違反美國洗錢法,在2004-12年幫助客戶規避美國對古巴、伊朗和蘇丹的制裁。該行同意支付創紀錄的89.7億美元罰款。13位法巴高管被美國監管機構要求離開該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盡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於振興日本經濟信誓旦旦,但是海外投資者對此並不以為然。數據顯示,周二日股的做空規模達到了當日交易量的37.8%,為2008年有記錄以來新高。
Topix指數周二重挫2.9%。追蹤日本股市的美股最大ETF1月5日則錄得2.45億美元的流出,為2013年5月以來第二大單日資金流出。
曾經成功預測日本股市2014年大漲的黑石集團策略師Byron Wien表示2015年日股可能會難以上漲,因日本的衰退風險正在加大。
Reorient Group駐香港股票主管David Welch向彭博表示,“國外投資者並不認為安倍的第三之箭能夠成功,他們對於日本前景越來越悲觀。貨幣和財政寬松很容易實施,但是結構性改革絕非易事。通常來說,如此大規模的賣空之後,市場可能會在短期企穩——投資者將會平倉空頭。不過長期來看,2015年日本股市都可能成為對沖基金的做空目標。日本已經沒有什麽新的措施可以推出,全球經濟表現也十分低迷。”
去年10月30日日本股市做空規模曾達到36.7%,但隨後日本央行意外宣布擴大QQE規模使得股市再度上漲。Topix指數在短短1個半月的時間內上漲13%,2014年收盤最終收於7年新高。
Mirabaud Securities Asia交易主管Andrew Clarke則表示,“如果市場有什麽好的消息,或者日本央行再出手的話,股市很有可能出現軋空行情。我不會在當前水平嘗試做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路透估計,全球油價重挫引發中國大舉買入,12月原油進口量超過3100萬噸,創紀錄高位。此外,中國2014年為充實戰略儲備而準備的原油較2013多出一倍。
湯森路透石油研究和預測的估值顯示,中國12月的原油總進口量首次超過3100萬噸,相當於每日超過700萬桶。這比之前創下的月度進口紀錄高位還高出逾10%。
另據路透測算,根據中國國內石油產出、進口和商業庫存數據,再對比煉廠需求,可判斷中國去年為戰略石油儲備而額外進口的原油高達1.24億桶,這是2013年中國為戰略儲備補充的6100萬桶的兩倍多。
數據顯示,拜去年經濟體系中過剩原油翻番所賜,中國補充戰略石油儲備的力度比此前預計的大得多。
不過,分析師並不太認為中國的大肆購買可以支撐起國際油市,油價自2014年6月起已經跌去逾50%。
Phillip Futures的分析師Daniel Ang表示,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中的可用空間可能也快要填滿了。
“關於中國增加戰略油儲的行動,我們認為這絕對是個意外之舉。從他們的經濟數據來看,我們預計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將不會增加了。”Ang說道,“我們預計中國的原油進口不會長時間維持在這樣的水平。”
對於中國戰略原油儲備,除了存儲地點和存儲能力之外,其它方面人們所知甚少。中國除通過新華社公布商業原油和油品庫存數量的變化百分比之外,也很少公布其他數據。
中國在2009年完成儲備第一階段,之後開始進行第二階段的註油。
SPR庫存目前估計超過30天原油進口量。中國儲備計劃為約6億桶,或約為90天的進口量。
“隨著國際油價下滑,中國明顯借機向SPR增加低成本原油,”匯豐控股的Tom Hilboldt稱。
不過他提醒,SPR儲備補充規模可能被高估了,因部分原油可能在系統內損耗,或被煉廠用掉,並沒有按照最初計劃進入儲備系統。
**中東原油**
盡管經濟放緩且石油需求增長乏力,去年中國仍有幾個月的原油進口達到紀錄高點,或接近紀錄最高。中國的原油進口從去年9月開始回升,主要受來自中東的原油進口推動。
路透獲得的船舶經紀商數據顯示,中東至中國的超級油輪租用數量在去年最後四個月間大幅增加。
數據顯示,中石化的貿易和租船子公司聯合石化從9月以來,每個月都至少裝運了40艘超級油輪的中東和西非原油。
中石油的貿易子公司中國聯合石油公司10月購入了規模創紀錄的安曼原油,一口氣買入47批上紮庫姆(Upper Zakum)、安曼和迪拜原油。
11月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承諾將開始定期發布中國的石油庫存數據,不過沒有給出具體將於何時開始公布的時間表。
中國國家統計局於去年11月首次公布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的庫存量,約為9100萬桶,相當於九天的消費量。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去年上調銷售稅導致國內經濟陷入衰退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領導的政府連續擴大財政支出,上月推出290億美元的刺激措施,近日又批準以創紀錄的財政預算幫助國內經濟擺脫衰退。經濟學家預計日本政府今年下半年還可能追加預算。
日本財相麻生太郎表示,日本聯合執政政府已批準,始於2015年4月1日的新財年,財政預算為96.34萬億日元(約合8140億美元)。新財年稅收預計增至24年來最高的54.53萬億日元,稅收與預算之比由52%升至57%。該財年新發債券規模預計降至36.86萬億日元,創2008年以來新低。
巴克萊首席日本經濟學家Kyohei Morita預計,因國內人口老齡化,日本政府的預算將逐年持續增多,政府將更難以抑制社會福利相關支出。他還預計:
“2015年下半年,日本經濟面臨因公共部門工作支出急劇下滑受害的風險,(日本)政府可能不得不追加預算。”
在公布財政預算時,日本政府還上調了新財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將經濟增長預期由此前預計的1.4%升至1.5%,本財年增長預期由1.2%下調至-0.5%。
近期國際油價大跌可能影響日本政府對抗通縮措施的成效,但《華爾街日報》報道提到,一些日本官員希望日元走低和汽油價格下跌增強消費者的購買力,有助於降低企業進口石油的成本。一些經濟學家還認為,日本政府對經濟的預測過於保守。
日本保險業巨頭第一生命保險旗下研究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Toshihiro Nagahama預計,如果國際油價保持在每桶50美元,日本的實際GDP增長可能輕而易舉達到2%左右。日本政府看來有些過於謹慎。
另一日本研究機構農林中金總合研究所的經濟學家Takeshi Minami預計,在地方選舉以前,安倍很難大幅削減政府支出。雖然日本政府對主要預算估計得保守,但只要認為有必要促進經濟增長,今後政府就會出臺方案增加預算。
上月日本發布去年第三季度GDP修正值,通脹調整後當季GDP年率萎縮1.9%,初值為萎縮1.6%,GDP環比降幅由0.4%修正至0.5%。這是繼去年第二季度大幅下滑7.3%後,日本GDP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技術上已陷入經濟衰退。下圖可見2012年以來日本年化GDP增長率走勢。
上月公布數據顯示,去年11月,日本實際工資增速同比下降4.3%,連續第17個月出現下滑。日經民調顯示,當月只有33%的日本民眾對安倍經濟學表示支持,有51%的民眾表示反對。
上月27日,日本政府通過總額約3.5萬億日元(約合290億美元)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措施。根據該項本月9日開始施行的措施,日本政府將在國內小企業加薪、地方政府應對經濟增長停滯等方面給予扶持。同時日本政府還將繼續擴大公共支出,提振經濟增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2014年鐵礦石銷售達到創紀錄的3.026億噸之後,力拓預計2015年鐵礦石產能將進一步增加10%至3.3億噸。這意味著鐵礦石市場供大於求的狀況會進一步惡化。
周二公布的財務數據顯示,力拓在2014年銷售了3.026億噸鐵礦石,超出預期的3億噸。這也是力拓鐵礦石銷售首次突破3億噸大關。力拓同時預計2015年鐵礦石產出將進一步增長10%,達到3.3億噸;公司現金資產增加,將有利於增加公司股東回報。
鐵礦石銷售額約占力拓總收入的90%。力拓在季度報告中稱2014年的鐵礦石銷售量超出了生產量800萬噸,主要是由於在過去幾年中港口和鐵路設施的加速擴張消耗了力拓在Pilbara礦廠堆積的鐵礦石存貨,每年平均消耗量達2.9億噸。
鐵礦石價格在2014年出現腰斬——每噸價格從140美元暴跌至70美元,導致力拓的鐵礦石平均銷售價格為每噸84.30美元。去年曾經一度傳出力拓和嘉可能合並的傳聞,但是力拓董事會最終以“不符合股東最佳利益”拒絕了嘉可能的提議。
力拓CEO Sam Walsh警告稱,整個行業及礦產公司可能面臨巨大挑戰,但是他同時認為力拓整個2014年表現良好。對於嘉可能的合並提議,Walsh曾表示公司不會受到該事件的影響,將繼續專註於自身的策略。
對於力拓不管不顧的產出,嘉可能CEO Ivan Glasenberg則認為,行業需要采取更為有效的投資方式,產量過剩將對礦業公司利益造成影響。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二,蘋果公司公布財報,每股收益和營業收入遠超預期,iPhone銷售創紀錄同比激增46%,一財季凈利潤大漲37%至18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蘋果盤後股價一度大漲6.7%。
蘋果公司一財季每股收益3.06美元,遠超預期的2.60美元;營業收入746億美元,大幅高於預期的675億美元。一財季,蘋果凈利潤大漲37%至180億美元,超越埃克森美孚2012年的單財季紀錄159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下圖為蘋果公司近幾年營業收入情況。通常一財季是蘋果公司銷售最好的季度,這期間包括重要節假日。
蘋果公司於9月發布了新品iPhone 6和iPhone 6 Plus,這推動iPhone銷售激增。一財季,iPhone銷售同比大增46%,達到7450萬臺,遠超分析師們預計的6490萬臺。
從地區角度看,蘋果在中國銷售同比激增70%,增幅遠超全球其他地區。盡管中國的智能手機公司正迅速在國際上獲得影響力,蘋果公司在中國市場打了一場“翻身仗”。據研究公司Canalys,蘋果首次成為中國銷量最大的智能手機。
此前有分析師預計,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iPhone最大銷售國家,不過今日數據顯示,美國仍是iPhone銷量最多的國家。
下圖為近年來蘋果主要產品的銷售情況。藍色柱體代表iPhone銷售情況,紅色柱體代表iPad銷售情況,綠色柱體代表Mac銷售情況。
財報顯示,蘋果公司現金和投資達到178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蘋果公司CEO Tim Cook在聲明中表示,蘋果各類產品的需求都創下歷史新高。
受蘋果公司財報提振,盤後蘋果公司股價一度上漲6.7%。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1月歐元區CPI、核心CPI均創有記錄以來最低,表明歐元區通縮正急劇惡化。
周五歐洲統計局報告,1月份歐元區物價指數同比下滑0.6%,創下歐元1999年創立以來最低值。
上一次歐元區CPI下滑0.6個百分點是在2009年7月,當時正值全球金融危機余波尚在,而歐債危機苗頭又起。
國際油價的下滑是主要拖累因素,預期未來一段時間能源價格將繼續拖累歐元區CPI表現。
排除燃料和食品的核心通脹同樣創歷史新低,1月份歐元區核心通脹率降至0.6%,此前市場預期為0.7%,12月時為0.7%。
同一時間公布的歐元區12月失業率為11.4%,預期11.5%,前值11.5%。
物價下滑伴隨著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促使歐洲央行上周宣布規模達1.1萬億歐元的購債計劃以刺激經濟。盡管購債規模超過了大部分經濟學家的預測,但該計劃是否起效,以及什麽時候能帶領歐元區達到2%的通脹目標還是個未知數。
“今日下滑的物價以及令人擔憂的悲觀預期都表明現在是時候立刻行動了,”蘇格蘭皇家銀行歐洲經濟學家Richard Barwell對彭博社表示,“現在QE開始的太晚,反而在對抗通縮中成為風險。”
數據公布後,歐元對美元小幅上漲:
德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業內與格羅斯(Bill Gross)並稱“債券之王”的Jeffrey Gundlach又創佳績,其參與創立並領導的基金公司DoubleLine Capital上月資金流入額創最高單月“吸金”記錄。
彭博報道援引DoubleLine的電郵聲明稱,今年1月,DoubleLine資金流入30億美元,規模創該司2010年4月成立以來新高,上次創最高紀錄是在2012年2月,當時單月流入27億美元。同在1月,DoubleLine旗下主力基金Total Return Bond Fund(DBLTX)凈流入資金達到26億美元,也創該基金誕生以來最高單月資金流入記錄。
Gundlach旗下基金受客戶青睞的一大原因是自身業績出眾。彭博統計發現,去年DBLTX回報率達6.7%,領先於91%的同類基金。截至上月29日,該基金今年以來回報率為1.2%,超過了88%的同類基金。該基金成立以來每個公歷年的回報率都排在業內前列。
DoubleLine近年來吸引客戶的另一大原因是,格羅斯創立的全球最大共同基金之一PIMCO遭遇大量資金贖回。
去年9月26日,PIMCO意外宣布其創始人兼投資官格羅斯離職。彭博報道稱,從去年9月格羅斯離職當月到去年年底,DoubleLine凈流入的資金合計74億美元。其報道援引對沖基金研究機構晨星的數據稱,去年全年,客戶贖回投入PIMCO的資金合計1029億美元。
就業績而言,PIMCO過去兩年表現不佳,格羅斯突然離職只是放大了該基金自身的問題。彭博統計,PIMCO旗下主力基金Total Return Fund(PTTRX)去年投資回報率4.7%,落後於53%的同類基金,前年虧損1.9%,落後於65%的同類基金。今年PIMCO有走出低谷的跡象,管理資產1434億美元的PTTRX今年以來回報約2.3%,超過了97%的同類基金。
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Gundlach公開表示,近幾周全球發生了“一些重大事件”,所以他增持了黃金。他預計今年美國國債收益率將進一步下跌,還說基本面不支持美聯儲加息,如果加息會犯下大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市場顯示,隨著上季度資本外流高達910億美元,中國央行不會加入全球降息潮。
一年期利率互換成本(付出固定利率,收回7天期回購利率)上周上漲16個基點,創下兩個月來最大單周漲幅。北京時間上周三10:50,一年期互換成本升至3.36%。而因監管機構限制兩融,上證綜指上周下跌4.2%,創下一年多來最大單周跌幅。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隨著企業海外投資的增長,中國去年四季度資本賬戶錄得歷史最大規模逆差。外管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季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達到912億美元,經常項目順差收窄至611億美元。
11月21日,中國央行降息後,人民幣下跌達2%,而中國股市上漲30%。中國1月制造業兩年來首次收縮。彭博新聞社調查顯示,經濟學家預計中國央行一季度將維持貸款利率在5.6%不變。上月,彭博1個月前的類似調查顯示,經濟學家預計一季度貸款利率為5.35%。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正在收緊,但是中國央行可能不會在近期降息。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將是央行所需要考慮的。
今年,7天回購利率平均為4.01%,高於去年四季度3.57%的水平。中國央行上月使用逆回購工具,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當時央行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3.85%,28天期中標利率為4.8%,接近市場水平,顯示出央行不打算大幅降低融資成本。
招商證券駐上海分析師孫斌斌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從逆回購利率來看,中國央行並沒有釋放出寬松的信號,因人民幣正面臨貶值壓力。人民幣的貶值壓力越強,該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吸引力就越差。這與政府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不符。
渣打銀行預計,中國今年將在全球新設10家人民幣清算行。在過去6個月,人民幣的清算網絡已經覆蓋了悉尼、多倫多、盧森堡和曼谷。12月,人民幣取代加元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這為今年IMF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開了好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