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圓通速遞:快件滯留相關報道誇大失實 員工返崗到位良好

2月21日消息,圓通速遞發布澄清公告,表示公司已積極調度內部資源和外部力量將滯留快件全部派送完畢,目前員工返崗到位情況良好、網點快件攬收派送服務穩定。因春節後季節性用工緊張及集中發貨導致的快件暫時滯留對公司生產經營無實質影響。

公告稱,近期,圓通速遞股份有限公司註意到,有媒體對春節後季節性用工緊張導致部分快遞行業加盟網點在集中發貨過程中遭遇困難進行了報道,公司一些網點也在其列。其中,個別媒體對公司個別網點快件滯留的報道存在誇大失實情況。

針對個別出現快件滯留的網點,公司已積極調度內部資源和外部力量將滯留快件全部派送完畢,目前公司運營一切正常,員工返崗到位情況良好、網 點快件攬收派送服務穩定。因春節後季節性用工緊張及集中發貨導致的快件暫時滯留對公司生產經營無實質影響。

同時圓通公告稱,公司整體網絡運營穩定,加盟公司數量未發生重大變化,公司日常經營正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81

資金到位 養老金入市全面啟動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25/1079152.html

Cfp496204392.thumb_head

“(養老金投資)資金已經到賬了,到位的組合已經開始投資了。”一家首批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證券投資管理機構人士表示。

上述機構人士表示,“我們只有一個組合中標,是現金管理類的,規模不算大,但是從成立到運作速度都很快。”

據了解,目前,社保基金已啟動了第二次養老金管理組合的招標工作。

養老金入市效率高

記者了解到,今年1月初,社保基金就開始著手進行第一次組合招標工作,並且評標之後公布中標一兩周之內就實現開戶、打款,顯示其運行速度很快,效率很高。目前,第二次招標工作也已啟動。

另一家首批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證券投資管理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第二次養老金管理組合招標工作早就已經啟動了,好像是上兩周的事情吧,我們肯定參加投標了。”

上述機構人士稱,現在大家都不知道其他公司的招標中標情況,各類組合到底有哪些機構中標,都不是很清楚。因為社保信息披露嚴格,不經授權,不會披露相關信息的。

另有機構人士表示,包括權益類,公司中標了兩個以上,權益類會用對沖來降低風險。但是整個基金行業總共拿到多少真的不太清楚,據說是“雨露均沾”,各家大公司多少都有一些。

據記者了解,目前現金類、固收類、權益類資金都已經到位,大部分組合已經開始進行投資。綜合來看,現金管理類資金到位和入市操作速度最快。其主要原因是現金管理類以及貨幣基金不像權益類,流動性很強。

記者采訪中獲悉,養老金組合管理招標按照4大方向對機構進行現場評議、審核產品,主要包括權益類、現金類、債券類和量化類。公司中標後會跟對不同組合分不同時間進行分類打款,所以各家中標管理機構情況並不一樣。

上述人士透露,這4類組合中,權益類中標門檻最高。根據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境內委托投資考核流程,單項考評包括基本面、投資組合績效、投資經理、組合合規及投資風險考評等四項內容,在單項考評結果上得出每個組合的綜合考評結果,結果共分為A、B、C、D四檔。其中,A檔為優良。也就是說,權益類或在基本面考評結果為A檔的管理人中挑選。

據記者目前了解,首批中標的權益類產品一共有4只,規模在100億元左右。

渠道受限下跑輸通脹

銀河證券研報稱,2009年-2014年,企業養老保險基金收益率分別為2.2%、2.0%、2.5%、2.6%、2.4%和2.9%,考慮到通脹因素,存在不增值反貶值的風險,需要拓寬投資渠道保值增值。

廣發證券研報同樣指出,養老金的收益率大致相當於1年期定存利率(或1年期國債利率)。從年度均值來看,養老金的收益率與通脹基本持平;部分年份,養老金的收益大幅跑輸通脹。由於投資渠道受限,養老金很難實現保值增值。

據《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公布利息收入等信息綜合分析,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收益基本維持在2%左右。若按照2%投資收益,減去通脹水平,實際收益率基本為負,2000年到2015年間的平均實際投資收益約為-0.25%,年均貶值約為72億。

統計顯示,截止2015年個人賬戶記賬規模已經達到4.71萬億,而養老金累計結余僅為3.99萬億,就算這部分資金全部給到個人賬戶,也存在超過7千億的資金缺口,而且這個缺口在逐年擴大。

而相較而言,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收益則明顯跑贏通脹。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此前公開透露,全國社保基金年化平均收益率為8.4%。

其中,權益類資產的收益率的長期均值為6.81%(如果剔除2008年股災的影響,2009年-2015年的長期均值為8.75%),全國社保基金的投資收益遠高於CPI.

一位基金機構人士表示,通過拓寬養老金的投資渠道,將養老金委托給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運作,養老金入市,是提升收益水平,實現保值增值必然選擇。

今年1月6日,人社部官網公布,廣西已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首單養老保險投資合同,合計金額400億,並成為國務院出臺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2015年8月17日)後,簽訂的首個省級養老金委托投資合同。

入市之後如何看?

在養老金開始打款的消息刺激下,A股行情一路應聲上漲。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上周市場上漲,因為養老金入市對於提振市場信心有很大的益處。作為長期穩定的資金,養老金有利於提高A股的估值重心,同時對推動藍籌股行情也會有比較大的利處。並且養老金的分批入市,對於市場的影響將是長期性的。

另有市場人士表示,A股的上漲屬於消息驅動,養老金風格是配置藍籌股,所以在2月20日當天銀行板塊上漲趨勢比較好。盡管目前入市資金量不大,但對股市的影響還是立竿見影的。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養老金規模約4萬億元,扣除預留支付資金外,全國可以納入投資運營範圍的資金總計約2萬億元。也就是說,養老金理論上可以投資股市的資金規模約為6000億元。

海富通基金相關人士此前表示,對於基本養老保險,公司將應用最高級別的風險控制等級,提升風險識別的要求。以安全性作為基本養老管理的首要要求,其次是資產的穩健增值。

根據測算,最近兩年社保基金的權益資產配置比例在12%-13%之間;同時,險資的權益資產配置比例從2016年開始在14%左右震蕩。由於養老金的風險偏好更低,權益資產配置比例將略小於社保和保險。

廣發證券研報認為,根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規定,養老金投資股票(或股票型)產品的比例不得高於養老基金資產凈值的30%,廣發證券研報認為養老金入市不會直接達到上限,參照社保基金(入市比例12%左右)和險資(上限30%,入市比例14%左右)的歷史數據,估計本次養老金入市的比例在12%左右,規模接近2500億元,僅占A股總市值的0.45%,整體影響不大。

而隨著養老金市場化運作的進程不斷推動,養老金管理機構相對獨立化及專業化的趨勢愈加明顯,各家資產管理機構對養老金業務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強。

一家沒有入選養老金資格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我們最近也在持續關註養老金入市,也成立了相關部門,盡管目前沒有資格,但說不定哪天政策變化,還是要緊跟步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52

被動資金5月31日收盤全部到位,MSCI將加大A股納入步伐

6月1日,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一事將正式生效,共有233家A股大盤股公司入圍。按MSCI公布的進程表,A股首次納入將在2018年6月1日、9月3日分兩次完成,6月1日進入首次納入適應期,納入比例2.5%,對應MSCI新興市場指數市值權重0.37%;9月3日完成首次納入,納入比例5%,對應權重為0.73%。

5月29日,MSCI主席、首席執行官亨利·費爾南德茲(Henry Fernandez)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媒體發布會,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MSCI並不希望做頻繁、小幅度的納入調整,而是希望每次調整都會涉及更大百分比的A股納入,即步伐會更大。”同時,他也表示,目前對於進一步納入A股的中盤股尚無時間表,外資對於眾多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覆蓋能力能否匹配是主要考量之一。

更值得註意的是,究竟被動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資金何時流入A股?MSCI內部人士對記者解釋稱:“5月31日收盤後,A股就已經被正式納入到新興市場指數中(即當天被動資金要投資A股的都已經投完了)。6月1日正式生效,即到當天才能體現正式納入後的情況。”

盡管很多外資早前就通過滬港通、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布局A股,但納入MSCI也代表著A股不斷與國際接軌,將長期利好A股。MSCI預計,5%的納入權重將帶來近22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先“試水”後加速

A股納入MSCI後,主要資金將由被動跟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1.9萬億美元帶來。盡管早前眾多外資都已經主動配置A股,但A股對於很多外資而言仍是新興領域,除了BAT等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眾多中國內地的上市公司對外資而言仍然陌生。因此,此次納入可謂是一次關鍵“試水”。

“如果海外投資者在這個很小額度的納入中,能增進對A股市場的了解、提升對A股的信心,預計更多國際資本將會進入中國市場。”費爾南德茲提及,在6~9月的這個階段,MSCI會與國際投資者、中國央行、香港金管局等保持密切溝通,並不斷收集反饋意見,包括了解投資者對於初步納入的體驗、是否有問題需要改善。

他也直言不諱地表示,在“試水”過後,未來納入的比例會更大,因為MSCI並不希望做頻繁、小幅度的納入調整,而是希望每次調整都會涉及更大百分比的A股納入,即步伐會更大。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即在MSCI公布納入A股的決定後,主要在三大方面作出了諸多努力。

首先,MSCI不斷聽取客戶回饋,即全球機構投資者如何看待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A股的決定。“我們驚訝地發現,機構客戶對這一決定非常支持,這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因為之前的經驗表示,往往機構都希望推遲這類決定。”他稱。

其次,“MSCI也不斷與內地和香港方面商量,包括希望上調每日交易額度,讓南下、北上資金進出更加便利。”他稱。早在4月1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分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宣布,為進一步完善內地和香港兩地股市互聯互通的機制,從5月1日起把互聯互通每日的額度擴大4倍。當時第一財經記者從機構處獲悉,這一調整其實也在為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鋪路。

第三,MSCI還不斷與中國央行、香港金管局合作,確保離岸市場有足夠的人民幣存量,來滿足納入日的需求。同時,MSCI也在不斷豐富其投資工具,滿足機構的需求。

就中國的金融開放進程,費爾南德茲表示,“很難想象,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全球第二大的股市、第三大的債市,卻還沒有完全融入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因此中國擴大金融開放只是時間、速度和形式的問題。”

同日,第十五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在上海開幕,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論壇上表示,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將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推進。

持續關註停牌、流動性問題

那麽,在A股“後納入時代”,MSCI的關註重點又在什麽領域?

記者獲悉,眼下確保資金進出的靈活性、繼續改善停牌問題、確保離岸人民幣的充足仍是MSCI的關註重點。

費爾南德茲對記者表示,9月納入階段完成後,MSCI的工作會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首先,確保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即機構能不能把資本持續投入中國,要賣出的時候能否自由退出,也就是流動性問題,是外資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基本信心;第二,A股有自身的獨特性,例如深、滬港通有額度的限制,只能投資1500只股票,機構也不能參與IPO;第三,市場關註的停牌問題進展需要進一步改善。

此外,持續確保離岸市場有足夠的人民幣存量也是一大關鍵,“外資要買A股的話,國際投資者都會通過滬深港通,就需要在香港市場獲取離岸人民幣,這是關鍵。”他稱。

其實,中國央行早前已經出臺了相應政策。央行近日發布了《進一步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支持金融市場開放有關事宜的通知》(下稱《通知》),頒布了三項措施完善跨境人民幣資金管理。《通知》的一項重要舉措是“進一步完善滬深港通資金匯兌機制,便利境外投資者選擇使用人民幣或者外幣進行投資”。

交易人士也對記者表示,該通知的核心就是讓境外投資者可以更加便利得獲取並使用人民幣,同時境外人民幣存量會相應增加。

此外,過去幾年MSCI無法納入A股的障礙之一在於在中國A股衍生品發行受限。“去年宣布納入A股以來,MSCI與中國監管層商討衍生品使用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已經有重大突破。討論的內容包括MSCI是否可自由使用交易所的數據,並設計相關衍生品,尤其是在OTC(櫃臺交易)的衍生品和互換產品方面,目前在授權產品開發方面已經沒有約束。”費爾南德茲對記者表示。

方星海此前也表示,A股納入MSCI後將對國內衍生市場發展產生促進作用。A股納入MSCI後,MSCI將會推出風險管理工具,場內衍生品工具需要得到證監會及交易所認可,場外工具可自行推出。

中盤股納入尚無時間表

在“後納入時代”,市場希望了解的另一個問題在於,MSCI納入233只A股大盤股後,下一步會否納入中盤股?

費爾南德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有兩種選項——一是提高大盤股的權重,二是把中盤股也納入進來。“至於何時納入中盤股,這要在9月納入過程完美結束後,才會做出判斷,目前尚無時間表。”他稱。

值得註意的是,MSCI一貫的做法是,將一國的大、中盤股一起納入,然而此次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的只是233只A股大盤股。早在2016年審議時,MSCI一共提議了448只A股,包括大盤股和中盤股,不過最後依然排除了中盤股和停牌股,MSCI認為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雙贏的局面。

在MSCI看來,目前關鍵的問題在於,如果繼續納入中國A股的中盤股,那麽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股票數會提高到1200只左右,其中近600只是中國企業,“在這一情況下,海外投資者是否能夠跟上了解、研究A股公司的步伐?他們現在是否有能力覆蓋這麽多公司的研究?這都是MSCI和機構投資者需要考慮的因素。”

不過費爾南德茲也強調,在“試水”成功後,MSCI未來希望可以加大A股的納入步伐。

可以預見,隨著海外投資者對於A股的了解更為深入,進一步的納入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海外投資者在這個很小額度的納入中,能增進對A股市場的了解、提升對A股信心,預計更多國際資本將會進入中國市場。” 他稱。

富達國際(Fidelity)基金經理馬磊對記者表示,隨著A股被納入MSCI,預計深度對接中國長期結構性增長機會的板塊將重點受惠,例如消費、信息技術及工業等行業。

“目前中國A股市場的主要投資者為散戶,市場走勢受到較多短期信號及羊群心理的影響。隨著A股納入MSCI和進一步開放,預計這一風格將會轉變。機構性投資者傾向於進行長線投資,在消費及工業升級的推動下,消費、技術及工業板塊在未來三到五年有望實現持續而穩健的增長,因此有較大機會成為機構投資者的長線投資對象,從而跑贏大市。”他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89

樂視網高管稱沒有放棄樂視網 樂融致新增資到位是業績提升開端

6月5日,在樂視網(300104.SZ)股東大會的交流環節,當被問到樂視網會否退市時,樂視網董秘趙凱回應說,提示風險是常規動作,是為提示中小股東二級市場投資風險。“公司沒有放棄樂視網,事項處理上有輕重緩急的安排。樂融致新的發展也對上市公司有促進作用。管理層肯定是希望公司向好。”而樂視網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淑青認為,樂融致新增資到位是樂視網業績提升的開端。

今年以來,樂視網的股價波動很大、不斷起伏。樂視網前董事長孫宏斌的悲觀論調曾打壓股價;後來騰訊、京東、蘇寧等互聯網巨頭入股樂視網旗下的樂融致新,又讓股價擡升;之後樂視網提示上市公司存在失去彩電業務控股子公司“樂融致新”控股權的風險,股價又下跌。

此前,樂視網曾多次進行風險提示,一方面樂融致新在新一輪融資後,樂視網的控股比例降低,同時樂視控股持有樂融致新的股權被司法凍結後可能會被處理,因此樂視網存在失去樂融致新控股權的風險;另一方面樂視網去年巨額虧損,今年一季度沒能扭轉下滑勢頭,如果資不抵債,存在退市風險。

一方面核心子公司有可能會“單飛”,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可能會“退市”。這些“風險提示”使投資者對樂視網前景憂慮的情緒增加。5日上午股東大會上樂視網高管的回應,多少希望平撫一下投資者的情緒。

而投資者最關心的還是三大問題,一是樂融致新完成新一輪增資後,能否使自身及控股方帶來造血功能;二是樂視網大股東賈躍亭對上市公司的欠款能否追回來;三是樂視網會否退市。

樂視網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淑青表示,這次增資可以一定程度緩解目前樂融致新資金緊張的狀況,有助於恢複公司及樂融致新品牌、信譽,可以實現公司核心業務的重新激活,同時也是符合公司持續發展的方向和長遠利益。

“這次增資也是公司董監高經過一系列努力後達成的成果,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董事會出於謹慎性考慮,提請本次股東大會的各位股東審議。” 劉淑青說,如果本次交易達成,可以為樂融致新引入戰略投資者,優化樂融致新的債務結構。

有股東問,騰訊、京東等的增資都有交割條件,目前進展如何。劉淑青回應說,公司董監高會繼續持續努力推進增資過程的一切交割要素,並會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披露進展,以公告或其他交流方式向各位股東匯報進度。

針對監管部門此前提到的是否存在跨期調節利潤的問題,公司如何看待?面對這一股東的提問,樂視網CFO張巍表示,公司現任管理層是在2017年度陸續任職的,7月份公司資金危機爆發後,管理層將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應對金融機構、債券投資人以及供應商等上面。“同時,我們也非常重視追討關聯方債務,盡快恢複公司生產經營,挽救岌岌可危的公司。”

張巍說,在審計期間,樂視網選派了經驗豐富的項目對接人全力推進審計工作,管理層也積極配合,和審計師保持不間斷的溝通。管理層也會不斷深入了解公司真實情況,與監管機構保持通暢溝通。審計工作結束後,會計師向公司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認可本次審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

樂視網將采取哪些措施來提高造血能力?樂視網董秘趙凱回應說,這次樂融致新引入戰略投資者,對解決樂融致新資金緊張有一定緩解作用。樂視網管理層也在一直努力,為樂視網的各項債務償做了非常大的努力。樂視網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淑青接著表示,“樂融致新後續資金到位是樂視上市體系業績提升一個非常好的開端。樂視網的債務還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公司肯定盡力,催收關聯交易款,一步一步,持續溝通、持續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12

“穩金融”全面部署到位,貨幣政策加強預調微調

在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下稱“會議”)上,“六穩”成為中央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的最大亮點。會議提出,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穩金融”被置於第二位,足見中央認為當前金融穩定的重要性。

如何平衡把握“流動性合理充裕”與“去杠桿”?會議要求,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此外,會議指出,要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堅定做好去杠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要通過機制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願。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要破解融資難的局面,還要加強對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隨著金融去杠桿的邊際力度下降,今年M2增速將高於去年,相較於此前穩健偏緊的貨幣政策,今後貨幣政策應更趨穩健中性。”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發現,近期央行、銀保監會已經采取的相關措施“穩金融”,既包括貨幣流動性方面,也包括資管新規實施細則、理財細則的“穩微調”。

貨幣政策加強預調微調

“下半年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下半年要加強預調微調,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8月1日,央行2018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指出。

從把握好“流動性合理充裕”角度看,民生銀行首席分析師溫彬稱,降準和公開市場操作是確保流動性充裕的政策,從大方向看,年內1~2次降準仍有較大操作空間。同時,央行會配合中期借貸便利(MLF)、逆回購等公開市場操作,來保證總體流動性充裕。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央行通過多種手段呵護流動性,兌現“合理充裕”。年初至今共有三次定向降準,並配合MLF實現流動性投放。今年6月以來,央行繼續增加中長期流動性投放的力度。6月6日超額續作2035億元MLF,19日新作2000億元1年期MLF,7月13日完全對沖MLF操作,23日再次超預期大額新作5020億元MLF。6月截至目前,通過MLF累計凈投放9055億元。MLF存量達到歷史峰值4.92萬億元。

瑞銀亞洲經濟聯席主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近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是緊信貸,那麽應該配合寬貨幣。央行數據亦顯示,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已經從過去的12%左右下降至6月末的9.8%。

申萬宏源宏觀研報認為,此次會議未見使用“更寬松的貨幣政策”表述,而多出了堅定做好去杠桿工作的部署。會議進一步強調把好貨幣供給閘門,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措辭沒有更改,地產調控仍然嚴厲,意味著政策邊際調整將從財政擴大內需與定向信貸支持為原則,“內松外緊”意在對沖外部變化,貨幣政策並非“大放水”。

7月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定調,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措施。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樣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從央行近期政策不難看出精準投放、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題的思路。今年以來,央行等有關部門已經連續多次出手,通過貨幣、稅收等政策“幾家擡”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小微企業代表了目前經濟中的薄弱環節,通過引導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支持,有利於控制經濟下行和企業違約風險。

如何判斷“流動性合理充裕”?溫彬認為,一個重要指標是市場利率需要保持合理水平。例如,國債收益率、貨幣市場、債券市場、信用市場利率平穩或略有降低,以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此外溫彬指出,對於金融支持實體方面,監管基調雖然並未放松,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創造一些工具或手段來解決信用狀況偏緊造成的債務違約風險。

資管新規“穩微調”

會議指出,要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作為年內對金融市場穩定性影響最大的事件之一,“資管新規”執行細則以及30萬億銀行理財新規最近終於“靴子落地”,其中也包括對“穩金融”的部署。

近日,央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陶玲在一場公開論壇上指出,當前金融市場的運行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如社會融資規模下滑、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下降,同時,資管新規執行存在不明確的地方。一些金融機構反映,行業配套細則應當盡快出臺,同時,對於過渡期安排、非標投資等也存在模糊認識,在執行中還出現了過急過緊苗頭。

陶玲說:“面對複雜的內外部因素影響,充分考慮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和金融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對資管新規的一些細節進行明確,增加了可操作性,及時緩解市場焦慮情緒,有助於改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流動性,有助於表外融資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回升,將為實體經濟創造健康的貨幣金融環境。”

今年4月,資管新規正式發布,以銀行資管為例,2018年5月末余額為22.28萬億元,6月末余額為21萬億元。可以看出,銀行理財兩個月來規模呈現下降趨勢。而實體經濟方面,也出現了“民企違約”風波。

6月18日,央行指出,今年以來,債券發行融資同比回暖,市場利率水平整體呈現下行趨勢,盡管出現了一些實質性違約事件,但近期新增違約總體呈點狀分布,未呈現風險集中的趨勢,是加強市場紀律、有序打破剛性兌付的體現,債券違約率總體水平不高。截至2018年5月末,公司信用類債券違約後尚未兌付的金額663億元,占余額的比重為0.39%。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資管新規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在總體上取得滿意的效果,還需要與其他各項政策配合,避免監管政策單兵獨進。另外,根據資管新規實施後產生的政策效果,動態進行評估,在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進行合理微調,也應當是資管新規實施過程中的題中應有之義。

他預計,在資管新規及系列配套措施的指引和要求下,金融監管部門與市場會形成良性的互動,最終實現資產管理體系的平穩轉型。

金融去杠桿邊際上不應再緊

2018年上半年影子銀行規模降幅明顯。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委托貸款減少8008億元,比上年同期多減1.4萬億元;信托貸款減少1863億元,比上年同期多減1.5萬億元。

盛松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把表外融資趕盡殺絕不利於破解融資難的局面。“所謂的影子銀行是行銀行類金融機構之實、無傳統銀行之名的機構和業務,包括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等,它實際上是中性的。”盛松成說,“就像一個人晚上走路總是有影子的,但這影子不能太大,而太小實際上也不正常”。

今年6月,在人民幣貸款同比、環比都有較大增長時,M2(廣義貨幣)同比增速卻降至8%,創歷史新低。而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僅增長9.8%,首次跌入個位數。

盛松成直言:“這是因為除了人民幣貸款以外,其他融資幾乎沒有增長。”6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僅11800億元,比上年同期少5918億元。其中,表外融資合計減少6915億元,同比減少9134億元。這是造成6月當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同比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而社會融資規模恰恰反映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

盛松成同時強調,當前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大幅萎縮,這是很不正常的,“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往往反映了企業的正常融資需求,尤其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盛松成認為,金融去杠桿邊際上不應再緊了。要破解融資難的局面,還要加強對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隨著金融去杠桿的邊際力度下降,今年M2增速將高於去年,相較於此前穩健偏緊的貨幣政策,今後貨幣政策應更趨穩健中性。”盛松成表示。

溫彬稱,對於僵屍企業仍然要收貸,將有限的信貸資源集中起來。但穩增長中該加的杠桿也要加上,例如基礎設施投資,需要發揮關鍵性作用。下半年隨著基礎設施投資空間變大,要更加強調基礎設施民生改善作用,資金還要大量進入上述領域。此外對於一些有市場、短期只是債務困難的企業,“債轉股”仍然需要進一步推進。

6月24日央行定向降準助力“債轉股”,緊接著,6月29日晚間,銀保監會印發《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管理辦法(試行)》(下稱《辦法》),作為債轉股眾多政策中的重要配套政策落地。前者通過釋放約5000億元低成本資金支持市場化債轉股項目,後者旨在拓寬債轉股資金來源,鼓勵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充分利用各種市場化方式和渠道籌集資金。

另一方面,理財新規約為“債轉股”留了口子,今年6月,銀保監會印發《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管理辦法(試行)》,鼓勵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充分利用各種市場化方式和渠道籌集資金,包括依法依規面向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設立附屬機構申請成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通過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開展債轉股;發行金融債券;通過債券回購、同業拆借和同業借款等方式融入資金。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述政策一定程度上解決目前困擾市場化債轉股資金來源的問題,能夠起到一定作用。

諸多有利於“債轉股”的金融支持政策下,金融機構已經進入布局實施階段。此前,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信達設立100億元危困企業投資基金並註冊500億元降杠桿基金。危困企業投資基金首期規模100億元,目前已有若幹項目實現簽約投放。

溫彬指出,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需要強調結構性改革,包括定向降準對“三農”、小微支持,中期借貸便利,支持債轉股的定向降準會促進債轉股項目落地,以及促進信用債發行等。

中信證券明明指出,在經濟增長沒有受到較大挑戰的情況下,保持當前的貨幣政策寬松程度、推進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更為合理的政策選擇。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802

百视通酝酿创业板上市 受制IPTV整合或难一步到位

1 : GS(14)@2010-11-07 14:45:09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03/2038053.shtml

 每经记者 徐洁云 发自上海
  三网融合大潮中,视频内容媒体运营商有意将萌生多年的上市心思转为现实。
  昨日(11月2日),有消息称上海文广旗下新媒体业务平台百视通正酝酿在创业板上市。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称,百视通目前已经完成了上市前期的辅导,并且找好了券商。
  《每日经济新闻》试图就此问题进行求证,不过百视通方面表示不予置评。另有多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百视通确在准备上市。
铺垫布局
  百视通是全国最大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运营商,主要从事IPTV技术平台服务、节目版权引进、市场推广等业务,在全国拥有300多万用户,市场份额超过70%,其中仅在上海市场用户就已超过了110万。同时,百视通还拥有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多个牌照,是全国最大的三大内容集成牌照方之一。
  在全国进行业务布局多年之后,百视通正逐步完善其IPTV业务的商业模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起,百视通在上海等地的IPTV业务实现了对用户的收费。目前,百视通从上海电信获得的IPTV每户收费大约为15元,按照上海110万用户来看,每年百视通仅在上海获得的IPTV收入就达到1.3亿元。
  “百视通在这方面运营得不错,我也听说他们在准备上市。”流媒体网CEO张彦祥表示。
  百视通原大股东同方股份公告显示,2009年,百视通实现了1.19亿元的净利润;截至去年底,百视通净资产达2.12亿元。
  实际上,为了谋求上市,百视通早早就开始了相应的铺垫布局。上海文广(SMG)旗下新媒体布局的公司原有4家,分别为百视通、东方宽频、东方龙手机电视和文广互动电视。去年底开始,上海文广即悄然启动了新媒体业务架构整合,东方宽频、东方龙手机电视并入百视通。这一调整于今年1季度完成,从业务架构上奠定了百视通作为SMG系新媒体业务平台的基础。
  今年7月和9月,承诺逐步退出百视通第一大股东地位的同方股份连续两次减持百视通股权,分别出售给成都元泓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和东方传媒。由此,东方传媒持股比例升至34.70%,成为第一大股东。
  有分析人士认为,同方股份的这一连续性减持举措是在为百视通上市铺路。而东方传媒成为大股东,也显示其将扮演百视通上市主导者的角色。
  10月,欢腾宽频、东方龙新媒体和东方宽频以资产评估值7.07亿元注入百视通,在资本层面完成了百视通业务资产的重组整合完成。
上市愿景
  SMG内部人士此前曾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在以董事长黎瑞刚为首的SMG管理层的规划中,SMG将旗下资产划分为3个梯队,分别为长期扶持、需要发展和准备上市三档。
  实际上,准备上市的梯队中已有先发者,《每日经济新闻》7月曾报道炫动传播有望于今年底、明年初率先IPO。而第一财经和百视通则被视为最有望紧随其后者。
  借助大股东的力挺,百视通也正有意突出其在内容方面的优势,如拿下4个赛季的全高清NBA比赛版权,取得在IPTV和手机平台转播NBA的资格,可提供转播赛季所有场次比赛等。近来,他们还力推互联网电视和手机电视业务,并力推“视频云”概念,推进电视机、电脑、手机(及移动终端)之间跨屏幕的视频互动应用。
  百视通CEO李怀宇上周一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百视通注重“B2B2C”的商业模式,意在通过多项业务的融合,建立统一的内容支撑平台。不过,他拒绝透露有关上市的话题,只表示百视通目前主要忙于做好优质内容的积累以及统一框架下对不同终端应用的优化。
存在挑战
  上市可以带来美好的前景,但在上市和后续经营路上,百视通也将面临挑战。
  有业内分析人士称,百视通上市途中可能遭遇的最大障碍是IPTV业务扩展进程中的合法合规性问题。目前百视通的部分业务布局于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地区之外。数月前,广电总局规定IPTV需建设CNTV和省级两级播控平台,这也让百视通在推进全国业务播控平台的地位上存在一定尴尬。
  对此张彦祥表示,这些问题不会给百视通上市带来阻碍,至多会影响其上市后的业绩报表,“这些问题是暂时性的,预计很快会得到解决。”
  广电业专家吴纯勇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百视通或可以先将上海地区IPTV业务及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相关业务装入上市范畴。“上海地区业务占了百视通业务的大头,而其他地区部分可以等政策问题彻底明晰后再陆续装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上市公司运营业绩的政策风险。”
  此外,由于IPTV结盟电信运营商对各地广电网的基础有线电视业务形成了冲击,故各地广电运营商对此多持抵触情绪。目前全国各地广电系运营商纷纷加快广电网络双向改造及互动电视业务的推进,也将对百视通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如上海广电网络运营商上海东方有线日前刚刚在资本市场有过大动作,并开始对上海中心城区和崇明县之外的8个郊区的有线网络进行整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451

政府推地見效 新樓盤陸續到位 陳茂波:供不應求局面將扭轉

1 : GS(14)@2016-03-31 13:13:28

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 ... 0331/paa01/lam1.txt



【明報專訊】雖然樓價自去年9月至今已下跌了約13%,坊間仍多認為香港私人住宅供應依然不足夠,樓價難再大跌。不過,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最近出席香港扶輪社首個扶輪論壇作演講嘉賓時卻指出,經過現屆政府大力推地,住宅新供應將陸續到位,可扭轉市民認為樓市難以改變的供不應求預期,不會再「恐慌」入市。

明報記者 陸振球、葉創成

陳茂波在演講提供統計數字,指香港的私人住宅落成量,以5年計,2006至2010年每年平均只有11,280個單位,2011至2015年每年平均大約10,900個左右,即是之前5年,以及同再之前的5年差不多,都是每年約1.1萬個。「這是可以理解的,因我哋上任後招標的土地,到現在所興建單位都未落成,現在落成都是之前的土地。不過,差餉物業估價署剛公布今年估計私宅落成量1.85萬個單位,明年都大概是此水平,之前來幾年都係相對高水平……因為至今年3月底的連續幾個財政年度,我地賣咗好多地,去年賣地可建20,080個單位,前年1.6萬多個,這些供應未來幾年出來。」

陳指出,私人住宅開工數字2006至2010年平均每年1.9萬伙,而2011至15平均每年1.5萬伙,「未來3年一手樓供應,估價署估計係8.7萬個單位(見圖),我上任時的2012年,只是6萬幾個單位。所以大家見到未來幾年供應會增加,以掌握的資料,至2月底發展商手上取得樓花紙可以賣而未賣的都有2萬個,未來供應實在多。」

10年擬建28萬伙公屋 確認九成土地

陳茂波進一步補充,「2006至2010年土地供應可以起幾多單位呢?那是5.9萬個,同期一手樓銷售了7萬個,故該5年土地供應不能夠滿足一手樓吸納量。2011至2015又如何呢?土地供應可建8.94萬個單位,一手樓成交量係6.45萬個。我想表達的信息是,後期的5年供應是超出一手樓購買,故2006至2010年土地供應低於吸納量已扭轉。」

陳茂波指未來土地供應每年達標,「市民大眾就有信心,不需要panic(恐慌性)買樓。10年計劃建興公營房屋28萬個單位,我哋已搵到25萬幾單位的土地,即已確認近九成。其實差不遠,另外1.7萬個單位的土地正在做地區諮詢。」

3措施確保土地持續供應充足

雖然近期公布數據顯示,香港未來數年私人住宅的供應明顯回升,但足夠的土地供應可否持續?「土地供應之前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足,但我上任後政府已盡全力追落後,希望確保房屋供不應求的情况可扭轉。看一看2030年前的土地供應,短中期主要透過3項措施,第一是改劃用地,有的地皮劃了做社會某些用途,而這些用途現在不是社會最迫切的,或者未能夠落實的,便或者用第二幅代替。並改作住宅用途。我給人批評得最多就是綠化用地,我可以跟大家說,短中期我們找綠化用地找了70幅,可以規劃到興建8萬幾個單位,而這些絕非郊野公園用地,而且我們找的地都鄰近交通基建。」

「第二是提高發展密度,九龍東啟德便是一個例子,回歸前的計劃只是住幾萬人,後來大家知道回歸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科網泡沫爆破再加上SARS,曾經樓價跌六七成。當時政府回應社會的訴求,將發展密度壓低,當時計劃啟德發展區住9萬餘,我上任後打了20%上去,那就多了好幾千個單位。」

「第三個手段是除了改劃外,看看用途有沒有轉變空間。2014年施政報告我們目標是找150幅土地改劃,5年時間提供21萬個單位,其中七成做公營房屋。去到今日我們開始了65幅改劃,牽涉單位8.05萬個,其中52幅做完,涉及單位6.5萬個,今年我們會改劃45幅土地,涉及單位8.4萬個,當中有九成是公營房屋。」

說到公營房屋,陳茂波說,「有朋友跟我說,即使樓價高位回落,現水平仍非普羅百姓所能負擔。所以政府除在資助房屋,也多增加房屋出租以方便年輕人居住。現在土地供應公營及私營各佔60%及40%,公營比例可否增加呢?我覺得不合適,若今年80%做公營20%建私宅,大家會預期私人住宅供應少,樓價便會升。」

「也有人說要幫年輕人置業,問政府可否給予資助?我認為現時不適合,因為這樣會令樓價升。先租後買呢?目前供應仍短缺,有土地都係做公屋先,有20幾萬人排隊。」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6-03-31 13:13:39

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 ... 0331/paa01/lam2.txt
長遠研維港以外填海   文章日期:2016年3月31日
廣 告
廣告

【明報專訊】對於香港中長期土地供應,陳茂波說大家都耳熟能詳,古洞北、新界東北、洪水橋、東涌新市鎮擴建等,加起來有19萬個單位。

「說到工作進展,2014年6月前立法會取得前期撥款研究新界東北項目,土地勘探及規劃工作已進行,最近在立法會取得撥款,做安老院及搬遷的設計工作。」

拓新界西北大嶼山 連接內地

「至於東涌新市鎮規劃,正排隊上財委會,若前期工作順利進行,估計2017及18年就可以開始填海。東涌是個好特別的例子,當時規劃住20幾萬人,但是煞停而現在住9萬幾人,過去幾年我們有新的地盤,未來可去到11萬幾。但要整個地區有規模效益,真的要住20幾萬至可提供足夠的公共設施。東涌西已聆聽環保人士意見,有限度發展,東涌東填海不影響海豚。」

提及填海,陳茂波指「我們希望不在維港而在其他地方,可以重新填海,土地供應會大增,在1985至2000年的15年間,香港總共填海3000公頃,相比維園只是10至20公頃,你可以知道填海影響幾大。2000至2014年只填500幾公頃,跌了八成有多,所以長遠在合適的地方填海是應該的。」

另外,有說香港的發展也要與內地融合。「我們把土地供應工作聚焦香港,考慮新界西北及大嶼山發展,港珠澳大橋落成後,大嶼山便不是西部盡頭,去珠三角西面便方好多。將來人工島會發展,東涌亦會拓展,希望把握發展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813

醋女毆打情敵逼掛牌: 錢到位乜姿勢都得

1 : GS(14)@2016-07-09 06:35:52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台灣25歲女子何靜芳,因懷疑25歲劉姓女子與男友有染,竟設計將劉女約出後,強押至公園毆打,再令劉女掛着「我劉○○只要錢到位,我甚麼姿勢都會」的告示牌,在便利店前罰站半小時,劉女脫困後不甘受辱並報警;何女同共犯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罪與強制罪,遭嘉義地方法院判處10個月徒刑,可易科罰金、仍可上訴。判決書指出,何女認定劉女與其男友交往,心生不滿,去年10月中旬,假借要購買面膜,將劉女約出,與女性友人將她拉上白牌的士,載到嘉義市二二八公園,並與綽號「豆腐」、「小鹿」、「周小米」、「約約」等女姓友人,徒手或持球棒將劉女毒打一頓,致其頭部損傷、右肩、左上臂、左大腿、左背、臉部等處挫傷,右肘、右手、左小腿等處擦傷、右腰瘀傷、左側眼球挫傷、眼瞼及眼周挫傷、結膜出血。毒打後,何女仍不甘心,又將劉女押往嘉義市友愛路、興達路口7-11便利店門口,將寫有「我劉○○只只要錢到位,我甚麼姿勢都會」的標示牌,掛在劉女胸前,達半小時之久,貶低其人格尊嚴。法官審酌,何女高中肄業,從事傳播工作,已離婚,育有3名子女;其手段激烈,造成劉女身心傷害甚深,雖坦承犯行,犯後態度不佳,迄今未與劉女達成和解,並刻意保護其他共犯,讓檢警無從追訴,依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罪與強制罪,判處10個月徒刑。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07/196850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879

切爾諾貝爾核廠新保護罩明到位

1 : GS(14)@2016-11-29 00:14:28

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爆炸發生至今已30年,舊有保護「石棺」經已瀕臨崩塌,全新的金屬製保護罩將於明日到位,覆蓋四號反應堆,是全球最大可移動金屬建築結構,相信可確保輻射不外洩100年。


全球最大移動金屬結構

新保護罩長約275米、高約110米重達3.6萬噸,配備監測輻射水平儀器,以及通風、防火等系統,可抵受黎克特制6級地震和龍捲風,整項計劃由全球多國出資,共耗資約21億歐元(180億港元)。它於本月初起通過滑移系統緩慢移動至四號反應堆,待儀器明年底前全面運作後,將會清拆舊有保護罩。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爾核電廠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洩漏大量放射性物質。當局其後疏散附近100萬居民,並將核電廠方圓30公里列為隔離區,並動用大量人力建造有「石棺」之稱的50米高混凝土保護罩,並於同年11月竣工。「石棺」原本設計可屹立30年,惟後來發現它的實際壽命要短得多。烏克蘭核電廠安全監管部門近日指,有放射性塵粒從「石棺」的裂縫外洩,而且建築一旦遭遇極端天氣便可能崩塌,尤其當出現地震或龍捲風。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8/198479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367

湯文亮﹕供應到位前 逆周期不能寬

1 : GS(14)@2018-01-07 13:50:16

【明報專訊】有老友問,我寫咁耐有關樓市的文章,有沒有官員請食飯或者請教我如何令樓市正常化,講起就羞家,不但從來沒有官員請食飯,連問都未試過。不過,我知道不少官員每日都會睇我的文章,並不是睇我如何分析樓市,而是睇我怎樣狡辯解釋樓市如何會向下調整。

過早放寬 樓市必狂升

不少高官心知肚明,樓市是不會向下調整,除非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知道問我都沒有用,其實,他們亦早知道我的答案,而且不是一個,是三個,就是「供應,供應,供應」。不過,政府要到最近才確認這個答案,在之前的兩名特首,並不認同這個答案,他們認為是炒家將樓市炒起,只要將炒家「消滅」,樓價自然會下跌,所以,兩位特首都沒有積極增加供應量,沒有足夠供應,樓價當然不會下跌,連累得我這個相信政府有決心提供足夠供應量的人很慘,每一年都會做出錯誤的預測,有初級官員跟我說,高官見我連年預測錯誤,當然不會向我請教治樓良策。

有學者在較早前以北宋樓價貴過現在香港來解釋目前樓價不是太貴,深得官員們歡心,於是,有發展局官員向他請教如何令樓市正常化,學者話應該是由金管局陳德霖負責,只要放寬逆周期措施,二手樓成交量增加,樓市便會正常化,發展局官員聽到之後當然很開心,樓市的不正常化發展是不關他們的事,好彩換了特首,否則,供應不足這個老問題就永遠無法解決。

學者熟讀歷史,他應該知道哥舒翰這個人,在唐玄宗李隆基時代,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范陽兵變,玄宗兵力久疏戰陣,根本不是安祿山對手,不過,哥舒翰守潼關,安祿山亦難越雷池半步,但楊貴妃族兄楊國忠迫玄宗要哥舒翰出戰,而且不勝無歸,結果哥舒翰大敗,安祿山直搗長安。

學者分析 因官而異

今日,陳德霖就是哥舒翰,在未有足夠供應之前,受盡冷嘲熱諷都不能夠放寬逆周期措施。否則,樓價必然大升,他不但揹了一隻大黑鑊,而且香港樓市亦會更瘋狂,現在的特首正在積極提高供應量,離放寬逆周期措施的日子不會太遠。不過,在發展局未表態有足夠供應量之前,是不能夠放寬逆周期措施。有人質疑我這樣說,是否指學者的分析不準確,這又不是,學者的說話是因官而異,如果陳總問,學者就會話,要解決房屋問題是發展局責任,就是增加供應,增加供應,增加供應。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008&issue=201801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