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每天都上演一場戰爭,每天都經歷一場生死。
本文為VR價值論(ID:vr-value)對i黑馬的投稿。
叮叮咣咣,砰砰啪啪…
在深圳龍大高速旁邊的一處工廠里,一個個已成形的VR眼鏡,正隨著流水線被送到小高手中,他熟練地貼標、打包,再迅速地放回流水線。
與生產拉線上的30位同伴一樣,他每日從早到晚,只重複完成一個到兩個動作。
每天,小高要貼3000個VR眼鏡,並完成打包。遇到加班,則多達5000個。
圖為小高正在打包VR眼鏡
打包好的VR眼鏡被裝入一個個大箱子,然後由小推車運往樓下,裝入早已等候多時的大卡車。這些卡車只待載滿,便整裝待發,駛往碼頭。在那里,這些VR眼鏡將被送到大洋的另一邊——美國沃爾瑪。
小高不知道這些經過自己手的VR眼鏡將送往哪里,他也並不關心。他只知道,現在工廠又多增了幾條拉線來做VR眼鏡,他希望自己能更熟練些,這樣就能每天多裝一些盒子,工資拿得更高一些。
1
與這些日子爆出來的VR企業欠薪、裁員、拖款、融不到資、生存困難不太一樣,這里的場面著實火熱。
工廠的負責人古樂樂告訴記者,前兒剛接了美國客戶300萬的訂單,流水拉線已經擴到8條,為了趕在平安夜前交貨,工人們加班加點忙活著,人手完全不夠用。
經估算,8條拉線每天大致可產出3萬臺VR眼鏡,一個月出貨規模在百萬級。
據古樂樂稱,這樣規模的工廠在深圳大致有10家左右,其中一家超級大廠每日出貨量就達30-50萬臺。除此,深圳還有大大小小的作坊100來家,日出貨量3000臺。這樣算來,深圳VR眼鏡月出貨量不會低於2000萬臺。
圖為深圳某小作坊正在生產VR眼鏡
“9月份市場行情好,估計能到3000萬臺。”古樂樂信誓旦旦,“媒體之前爆出來的1000萬臺,早就超了。”
2
說到深圳這波VR浪潮,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
彼時,暴風魔鏡剛剛橫空出世,深圳開始蠢蠢欲動。
不過市場反饋並不好。
千幻魔鏡是深圳最早進入VR眼鏡的團隊,早在2014年下半年便已開始打入市場,如今,千幻魔鏡已成為線下渠道最為成功的典範,華強北電子市場幾乎一半以上的VR眼鏡店都打著“千幻魔鏡”的品牌。
創始團隊成員陳麗告訴記者,2014年團隊是淌著血過來的,每月盡虧80萬。
與千幻一樣,2014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涉足VR眼鏡的團隊大多都是虧損狀態。
不過,自2015年下半年起,深圳VR市場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
這個時期,一款取名VR BOX的盒子突然火了。
這是由聚眾創公司生產的一款產品,其老板告訴記者,也不知道為什麽,VR BOX莫名其妙就成了爆款,在深圳市面上賣得最好,老外就認這個牌子。
“去年12月以後,銷量開始往上蹭蹭地漲。這之前,一天出個2000臺;可到了12月,客戶要的量一下子大起來,一直缺貨,也是從那時候起,我們開始加大產能。”房先生說到。
3
VR眼鏡市場的熱度不斷攀升。
轉眼2016年。
隨著全球三大頭顯HTC、Oculus、索尼相繼宣布預售及出貨時間,VR的概念開始劇烈攪動,伴隨投資潮的風起,以及海外色情網站的推波助瀾,全世界範圍內掀起新一輪VR熱。
作為全世界消費電子最大的輸出地深圳,它最先感受到了這股潮流的熱烈與瘋狂。
2016年3月開始,深圳VR眼鏡市場進入爆發期。
“3月份的時候,我們一天能出到2萬臺,還是不夠,一直缺貨缺貨,出貨量太大了。那時候都是先打全款,再出貨。”房先生說到,“客戶都直接跑到廠里來等,做出來多少馬上抱走多少。”
市場瞬間的起勢,讓所有人看到了這門賺錢的生意。一時間,大量的人開始殺入,原來做手機的、做移動電源的、做手表的,做平板的,通通來了,紛紛增開VR產線。
只要是熱銷產品,如VR BOX,市面上便有大量仿品湧現,VR市場魚龍混雜。
圖為小作坊門口堆積如山的VR BOX仿品
仿品的大量出現,很快將原來的行業價格直線拉低,利潤大幅縮水。
這就是深圳,山寨廠商對於市場總是有著驚人的反應速度。
這樣的猝不及防讓房先生一肚子苦水,卻只能硬咽。
“之前VR BOX二代的出廠價是45元,仿品搞亂了市場,5月以後,我們出廠價就全降到18元了。沒辦法,仿品都降到11元了。”房先生很是無奈。
4
隨著供應商的不斷增多,市場需求得到滿足,行業進入穩定增長期。
古樂樂及其團隊經過近半年多的籌備,在今年5月份,從手機轉入VR 眼鏡市場。雖然沒有踩到3月份的爆發點,但多年做手機形成的市場判斷力,讓他很快起勢。
他告訴記者,市場上賣得最好的,只有兩種,要麽是高端的一體機,要麽是低端的VR手機盒子。中間則價位難做。
“30元的盒子都不好賣了。這就是中國市場,做什麽事情都不能脫離中國的國情。”古樂樂說到。
圖為古樂樂工廠展示櫃一角,其中包括出廠價僅2元的VR眼鏡,仿品VR BOX,及一體機
他告訴記者,由於盒子價格低,整體出貨量在一年之內速度不會有太大衰減。
“今年3月到5月,手機盒子主要掃的是海外和一、二線城市;5月到9月,掃的是二、三、四、五線城市,這麽大的國內市場,都還沒掃完呢。”
古樂樂繼續道,“這一階段,比的不是技術,是營銷。渠道這一塊,我們還做得不夠好。”
古樂樂所指的渠道無外乎海外和國內兩塊。
深圳這一波VR眼鏡,最早是靠海外市場帶起來,主要銷往美國、中東、俄羅斯、歐洲、非洲。彼時,國內銷售份額僅占2成。
5月以後,國內勢頭漸猛,開始占到全部銷售的4成。
值得一提的是,“送禮”這項剛需竟能占到整個國內銷售的3成。
不少4S店,大賣場,一次性采購幾千個VR盒子,專門用來附送給客戶。一方面價格便宜,一方面概念又比較新穎。
5
看似滿地黃金的市場,實則暗潮湧動。稍不註意,一時的風光無限便可能敗下陣來,成為群狼的口中食,從此,消失山野。
自今年以來,雖然出貨量月月上漲,價格卻在不斷下降,利潤更是越攤越薄。
經走訪發現,4月份時,熱銷款VR眼鏡尚能有10元利潤,如今10月份,利潤早已降至2毛,甚至1毛。
這正是深圳的神奇之處,背靠強大的供應鏈,直逼1毛的薄利仍能支撐得住。
不過,薄利也意味著行業的第一輪洗牌即將上演。
“現在已經狼吃狼的階段了,大狼吃大狼,小狼吃小狼。”多名業內人士如是形容到。
大狼指大的生產廠商,小狼指小作坊式的廠商。
當需求呈穩定增長態勢時,市場間的競爭幾近飽和,這更像一個存量市場間的爭鬥:你多我少,你贏我輸。
市面上大單的數量及數額趨穩,小單的數量及數額也趨穩。於是,為了壓低各自的成本,大狼和小狼分別在自己的領地打起圈地戰。
誰的消息更為靈通,誰的接單能力更強,誰的渠道更為紮實,誰便擁有更強的韌勁,內力將不斷增強。
這個時候,活下來,也成為重中之重。
一旦因為資金周轉出現問題,無論是大廠,還是小廠,就有可能敗下陣來,成為狼群的口中食。從此,在深圳的這塊VR競技場,再無立錐之地。
而狼群之間的爭鬥,也蔓延至鏈條上的經銷商。
由於大廠間的價格戰隨時上演,經銷商一旦買高,囤了貨,貨品便可能積壓,售不出去,如此,同一鏈條商的經銷商就有可能隨時覆盤。
6
如果說,今年年底深圳的VR眼鏡戰場是狼與狼之間的對決,那麽一路打到明年,這便是一場大象與大象之間的惡戰。
IDG數據顯示:
圖為IDC數據趨勢分析
2016年,第三方移動VR手機盒子呈爆發式增長;2017年,VR盒子將平穩增長;2018年,VR盒子將平穩下降;自2019年起,VR眼鏡將大幅下降,行業開始大面積萎縮。
如此,在明年增幅趨緩的情況下,廠商之間的存量之爭將更為劇烈。
可以預見的是,明年的利潤將會再次被削薄。
生存條件的險象環生,將把行業拉入第二次洗牌。
今年年底大廠之間比的還是接單能力、是渠道銷售,那麽明年,一場關乎供應鏈整合的戰役,將在活下來的大廠中打響。
屆時,供應鏈的供給速度,供應鏈成本,供應鏈的支持力度,供應鏈品質將成為成敗的關鍵。
“第一階段比營銷,第二階段比供應鏈,這之後再是技術、團隊、宣傳,一場場戰役往前打。以前做手機的時候就是這麽打過來的。”古樂樂說到。
“那明年豈不是要貼著錢來價格戰了?”
“在深圳這個神奇的地方,你以為成本已經到底,不可能再降了,可供應鏈的某些原材料元器件,就是能再次刷新你的三觀,讓成本還能往下降,真是神奇!”古樂樂笑道。
如今,廉價的VR眼鏡在深圳已經打得刺刀見紅,在利潤逐漸滑落的檔口上,大廠們不願離場,不僅僅是因為不肯放棄利潤,還因為,在他們的布局中,VR眼鏡是基礎,打好了這個基礎,就能順理成章地落下第二顆棋子:一體機。
而就在近日,深圳的一體機價格戰,已經開始了。
這是一個更為猛烈的戰場,因為相比VR眼鏡,它的技術更複雜、供應鏈更長、對手更兇悍,市場更莫測,波及的利益相關方也更為冗繁。
這又是怎樣的一個戰場?它的發展又有著怎樣的起伏?它的未來將去往何方?
請關註《深圳VR風雲》之深度連載第二篇:《一體機開打,又一場來勢洶洶的惡戰》,VR價值論近期推出。
附:
據多方信息,VR價值論將2015年12月至今,深圳一體機市場的出貨量數據總結如下:
2015年12月:幾十萬臺左右
2016年1月: 幾十萬臺左右
2016年2月: 500萬臺左右
2016年3月: 800萬臺左右
2016年4月: 1000萬臺左右
2016年5月: 1000萬臺左右
2016年6月: 700-800萬臺左右,彼時,市場略有下滑
2016年7月: 700-800萬臺
2016年8月: 2000-3000萬臺
2016年9月: 2000-3000萬臺
2016年10月:2000萬臺左右
註:該數據僅作參考,VR價值論不為其背書。
在深圳,每一天都在上演戰爭,每一天都在經歷生死,只有對於市場具有無比敏銳嗅覺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本文系VR價值論(vr-value)給i黑馬的投稿。
此為11月深度連載《深圳VR風雲》第一篇,VR價值論每月將如數推出深度稿件,期望透視行業的每一個面,為讀者帶來最詳實、最權威、最全面、最深刻的報道。
叮叮咣咣,砰砰啪啪…
在深圳龍大高速旁邊的一處工廠里,一個個已成形的VR眼鏡,正隨著流水線被送到小高手中,他熟練地貼標、打包,再迅速地放回流水線。
與生產拉線上的30位同伴一樣,他每日從早到晚,只重複完成一個到兩個動作。
每天,小高要貼3000個VR眼鏡,並完成打包。遇到加班,則多達5000個。
圖為小高正在打包VR眼鏡
打包好的VR眼鏡被裝入一個個大箱子,然後由小推車運往樓下,裝入早已等候多時的大卡車。這些卡車只待載滿,便整裝待發,駛往碼頭。在那里,這些VR眼鏡將被送到大洋的另一邊——美國沃爾瑪。
小高不知道這些經過自己手的VR眼鏡將送往哪里,他也並不關心。他只知道,現在工廠又多增了幾條拉線來做VR眼鏡,他希望自己能更熟練些,這樣就能每天多裝一些盒子,工資拿得更高一些。
1
與這些日子爆出來的VR企業欠薪、裁員、拖款、融不到資、生存困難不太一樣,這里的場面著實火熱。
工廠的負責人古樂樂告訴記者,前兒剛接了美國客戶300萬的訂單,流水拉線已經擴到8條,為了趕在平安夜前交貨,工人們加班加點忙活著,人手完全不夠用。
經估算,8條拉線每天大致可產出3萬臺VR眼鏡,一個月出貨規模在百萬級。
據古樂樂稱,這樣規模的工廠在深圳大致有10家左右,其中一家超級大廠每日出貨量就達30-50萬臺。除此,深圳還有大大小小的作坊100來家,日出貨量3000臺。這樣算來,深圳VR眼鏡月出貨量不會低於2000萬臺。
“9月份市場行情好,估計能到3000萬臺。”古樂樂信誓旦旦,“媒體之前爆出來的1000萬臺,早就超了。”
2
說到深圳這波VR浪潮,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
彼時,暴風魔鏡剛剛橫空出世,深圳開始蠢蠢欲動。
不過市場反饋並不好。
千幻魔鏡是深圳最早進入VR眼鏡的團隊,早在2014年下半年便已開始打入市場,如今,千幻魔鏡已成為線下渠道最為成功的典範,華強北電子市場幾乎一半以上的VR眼鏡店都打著“千幻魔鏡”的品牌。
創始團隊成員陳麗告訴記者,2014年團隊是淌著血過來的,每月盡虧80萬。
與千幻一樣,2014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涉足VR眼鏡的團隊大多都是虧損狀態。
不過,自2015年下半年起,深圳VR市場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
這個時期,一款取名VR BOX的盒子突然火了。
這是由聚眾創公司生產的一款產品,其老板告訴記者,也不知道為什麽,VR BOX莫名其妙就成了爆款,在深圳市面上賣得最好,老外就認這個牌子。
“去年12月以後,銷量開始往上蹭蹭地漲。這之前,一天出個2000臺;可到了12月,客戶要的量一下子大起來,一直缺貨,也是從那時候起,我們開始加大產能。”房先生說到。
3
VR眼鏡市場的熱度不斷攀升。
轉眼2016年。
隨著全球三大頭顯HTC、Oculus、索尼相繼宣布預售及出貨時間,VR的概念開始劇烈攪動,伴隨投資潮的風起,以及海外色情網站的推波助瀾,全世界範圍內掀起新一輪VR熱。
作為全世界消費電子最大的輸出地深圳,它最先感受到了這股潮流的熱烈與瘋狂。
2016年3月開始,深圳VR眼鏡市場進入爆發期。
“3月份的時候,我們一天能出到2萬臺,還是不夠,一直缺貨缺貨,出貨量太大了。那時候都是先打全款,再出貨。”房先生說到,“客戶都直接跑到廠里來等,做出來多少馬上抱走多少。”
市場瞬間的起勢,讓所有人看到了這門賺錢的生意。一時間,大量的人開始殺入,原來做手機的、做移動電源的、做手表的,做平板的,通通來了,紛紛增開VR產線。
只要是熱銷產品,如VR BOX,市面上便有大量仿品湧現,VR市場魚龍混雜。
圖為小作坊門口堆積如山的VR BOX仿品
仿品的大量出現,很快將原來的行業價格直線拉低,利潤大幅縮水。
這就是深圳,山寨廠商對於市場總是有著驚人的反應速度。
這樣的猝不及防讓房先生一肚子苦水,卻只能硬咽。
“之前VR BOX二代的出廠價是45元,仿品搞亂了市場,5月以後,我們出廠價就全降到18元了。沒辦法,仿品都降到11元了。”房先生很是無奈。
4
隨著供應商的不斷增多,市場需求得到滿足,行業進入穩定增長期。
古樂樂及其團隊經過近半年多的籌備,在今年5月份,從手機轉入VR 眼鏡市場。雖然沒有踩到3月份的爆發點,但多年做手機形成的市場判斷力,讓他很快起勢。
他告訴記者,市場上賣得最好的,只有兩種,要麽是高端的一體機,要麽是低端的VR手機盒子。中間則價位難做。
“30元的盒子都不好賣了。這就是中國市場,做什麽事情都不能脫離中國的國情。”古樂樂說到。
圖為古樂樂工廠展示櫃一角,其中包括出廠價僅2元的VR眼鏡,仿品VR BOX,及一體機
他告訴記者,由於盒子價格低,整體出貨量在一年之內速度不會有太大衰減。
“今年3月到5月,手機盒子主要掃的是海外和一、二線城市;5月到9月,掃的是二、三、四、五線城市,這麽大的國內市場,都還沒掃完呢。”
古樂樂繼續道,
“這一階段,比的不是技術,是營銷。渠道這一塊,我們還做得不夠好。”
古樂樂所指的渠道無外乎海外和國內兩塊。
深圳這一波VR眼鏡,最早是靠海外市場帶起來,主要銷往美國、中東、俄羅斯、歐洲、非洲。彼時,國內銷售份額僅占2成。
5月以後,國內勢頭漸猛,開始占到全部銷售的4成。
值得一提的是,“送禮”這項剛需竟能占到整個國內銷售的3成。
不少4S店,大賣場,一次性采購幾千個VR盒子,專門用來附送給客戶。一方面價格便宜,一方面概念又比較新穎。
5
看似滿地黃金的市場,實則暗潮湧動。稍不註意,一時的風光無限便可能敗下陣來,成為群狼的口中食,從此,消失山野。
自今年以來,雖然出貨量月月上漲,價格卻在不斷下降,利潤更是越攤越薄。
經走訪發現,4月份時,熱銷款VR眼鏡尚能有10元利潤,如今10月份,利潤早已降至2毛,甚至1毛。
這正是深圳的神奇之處,背靠強大的供應鏈,直逼1毛的薄利仍能支撐得住。
不過,薄利也意味著行業的第一輪洗牌即將上演。
“現在已經狼吃狼的階段了,大狼吃大狼,小狼吃小狼。”多名業內人士如是形容到。
大狼指大的生產廠商,小狼指小作坊式的廠商。
當需求呈穩定增長態勢時,市場間的競爭幾近飽和,這更像一個存量市場間的爭鬥:你多我少,你贏我輸。
市面上大單的數量及數額趨穩,小單的數量及數額也趨穩。於是,為了壓低各自的成本,大狼和小狼分別在自己的領地打起圈地戰。
誰的消息更為靈通,誰的接單能力更強,誰的渠道更為紮實,誰便擁有更強的韌勁,內力將不斷增強。
這個時候,活下來,也成為重中之重。
一旦因為資金周轉出現問題,無論是大廠,還是小廠,就有可能敗下陣來,成為狼群的口中食。從此,在深圳的這塊VR競技場,再無立錐之地。
而狼群之間的爭鬥,也蔓延至鏈條上的經銷商。
由於大廠間的價格戰隨時上演,經銷商一旦買高,囤了貨,貨品便可能積壓,售不出去,如此,同一鏈條商的經銷商就有可能隨時覆盤。
6
如果說,今年年底深圳的VR眼鏡戰場是狼與狼之間的對決,那麽一路打到明年,這便是一場大象與大象之間的惡戰。
IDG數據顯示:
圖為IDC數據趨勢分析
2016年,第三方移動VR手機盒子呈爆發式增長;2017年,VR盒子將平穩增長;2018年,VR盒子將平穩下降;自2019年起,VR眼鏡將大幅下降,行業開始大面積萎縮。
如此,在明年增幅趨緩的情況下,廠商之間的存量之爭將更為劇烈。
可以預見的是,明年的利潤將會再次被削薄。
生存條件的險象環生,將把行業拉入第二次洗牌。
今年年底大廠之間比的還是接單能力、是渠道銷售,那麽明年,一場關乎供應鏈整合的戰役,將在活下來的大廠中打響。
屆時,供應鏈的供給速度,供應鏈成本,供應鏈的支持力度,供應鏈品質將成為成敗的關鍵。
“第一階段比營銷,第二階段比供應鏈,這之後再是技術、團隊、宣傳,一場場戰役往前打。以前做手機的時候就是這麽打過來的。”古樂樂說到。
“那明年豈不是要貼著錢來價格戰了?”
“在深圳這個神奇的地方,你以為成本已經到底,不可能再降了,可供應鏈的某些原材料元器件,就是能再次刷新你的三觀,讓成本還能往下降,真是神奇!”古樂樂笑道。
如今,廉價的VR眼鏡在深圳已經打得刺刀見紅,在利潤逐漸滑落的檔口上,大廠們不願離場,不僅僅是因為不肯放棄利潤,還因為,在他們的布局中,VR眼鏡是基礎,打好了這個基礎,就能順理成章地落下第二顆棋子:一體機。
而就在近日,深圳的一體機價格戰,已經開始了。
這是一個更為猛烈的戰場,因為相比VR眼鏡,它的技術更複雜、供應鏈更長、對手更兇悍,市場更莫測,波及的利益相關方也更為冗繁。
這又是怎樣的一個戰場?它的發展又有著怎樣的起伏?它的未來將去往何方?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深圳舉行的第十八屆高交會上發布的《移動智能終端暨智能硬件白皮書》上獲悉,2016年前三季度,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累計出貨3.71億部,同比增長13.5%,高於全球同期水平。其中,華為、OPPO、vivo、蘋果和小米位列國內市場出貨量前五名,合計占據約60%的市場份額。
白皮書顯示,國產品牌發力海外已形成差異化布局。因高性價比在印度、馬來西亞、越南等亞洲多數地區有著較高占有率,目前OPPO和小米分別位居印度手機市場第二、線下品牌第三。
此外,華為歐洲預期上半年出貨規模也實現翻番,500至600歐元檔位市場份額由2015年底不到1%增至今年5月的14.3%;聯想借助並購moto贏得先機,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同比上升83%,亞太地區同比增長96%。
11月30日消息,據CNBC報道,根據IDC的最新預測,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將達到14.5億部,同比增長0.6%。雖然增長率仍為正數,但遠遠不及2015年10.4%的增長率。
不過,4G智能手機仍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同比增長21.3%,出貨量將達到11.7億部,高於2015年的9.67億部。這一增長主要來自新興市場,除日本外的亞太地區、拉丁美洲、中歐和東歐、中東和非洲。
這些市場的2015年智能手機出貨量中只有61%為4G手機,IDC預測2016年的比例將增至77%。成熟市場(美國、加拿大、日本和西歐)的4G手機普及率將進一步提高,2015年為85%,2016年預計為94%。
IDC全球手機追蹤季報副研究總監Melissa Chau說:“由於4G網絡流量比3G網絡流量貴很多,再加上4G手機本身也要更加昂貴,4G手機在許多新興市場一直增長緩慢。但這些主要增長市場將很快發生變化,比如印度。”
IDC表示,Android仍是新興市場最受歡迎的系統,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飽和有可能令蘋果iPhone面臨負增長的風險。IDC估計,iPhone出貨量連續三個季度同比下滑後,iOS年底的市場份額將下滑11%,Android則會增長5.2%。
“這並不意味著蘋果將在這一領域陷入絕路。2017年,iPhone就將迎來發布十周年紀念,很難想象蘋果不會推出一些受人關註的東西。”IDC在報告中說,“低成本競爭對手帶來的挑戰依然存在,而谷歌向高端領域挺進顯然也讓蘋果的日子更不好過。”
前11個月,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達到4.97億部,其中國產品牌占到89%。中國電信運營商的數據顯示,國產手機品牌在各個價位都有優異表現,國產品牌手機的份額在2016年獲得較大提升。
據中新社報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1月,中國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5452萬部,同比增2.4%。前11個月出貨量4.97億部,同比增長7.6%。信通院數據顯示,1至11月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4.42億部,同比增長16.1%,占同期國內手機出貨量的89%。
中國手機品牌日益受到國內用戶的青睞。中國電信8日發布的《手機滿意度與通信性能報告(2016年下半年)》顯示,在35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上價位,用戶最滿意機型是華為的P9plus,其次分別是蘋果iPhone7plus和iPhone7。而在2500元-3499元、1500元-2499元、1000元-1499元這幾個價位,最受歡迎的前三款手機均為國產品牌。
中國移動今年6月份發布了一份《中國移動2016年終端質量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在1000元至2000元、2000元-3000元價位,綜合評分前三名的手機機型均為國產品牌。
目前,中國移動電話的普及率已經超過90%,但手機市場仍保持增長。僅以中國聯通為例,聯通現在有約2.9億手機用戶。聯通董事長王曉初上個月在中國聯通合作夥伴大會上表示,聯通網內用戶每年換手機需求達到2億部,換機需求是手機市場主要拉動力。
IDC全球硬件組裝研究團隊最新發布的報告稱,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平板組裝產業雖已進入旺季,但全球出貨量依然受到手機大尺寸化、關鍵零組件缺貨等因素沖擊,導致出貨量增長率創歷年旺季新低,僅較前季度增長9.5%。其中全球普通平板(Slate Tablet)組裝出貨量增長8.7%;全球可拆卸式平板(Detachable Tablet)組裝出貨量則增長15.1%。
IDC全球硬件組裝研究團隊資深研究經理徐美雯表示:“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平板組裝旺季出貨量增長動力不如往年,主要是因為普通平板產品持續受到手機屏幕大尺寸化、關鍵零組件包括液晶面板、圖形處理芯片、內存等缺貨沖擊,加上產品規格並未推陳出新,導致產品生命周期持續延長所致。”
在廠商出貨量比重方面,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國內組裝廠商出貨約占全球普通平板五成,穩居出貨量冠軍;而臺灣組裝產業出貨量則約占全球出貨量的三成。在可拆卸平板組裝方面,隨白牌廠商進入可拆卸平板領域,中國國內組裝廠商的出貨量大幅提高到三成;相較之下,臺灣可拆卸式平板的組裝產業出貨量比重則下滑至六成五左右。
在廠商表現方面,前五大ODM廠商的出貨量排名如下表所示,鴻海組裝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一。
據央視財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1-12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5.6億部,同比增長8.0%。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占88.9%;上市新機型占95.5%。國產手機的身份已經從模仿向創新轉型,華為、金立等國內手機廠商通過技術創新,已經大幅擴大了國內高端手機的市場份額。
此外,在境內外上市的手機產業鏈公司共有138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移動以1.72萬億元的市值獨占鰲頭,其他還有中國電信、酷派集團等10多家境外上市公司。在A股市場,涉及手機產業鏈的上市公司,包括中國聯通、京東方A、中興通訊、掌趣科技、TCL集團、烽火通信、海信電器等120多家。
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報告顯示,在去年第四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的前五名中,中國手機品牌就占了四個,分別是vivo、OPPO、聯想和小米。
報告顯示,2016年印度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8%,而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僅增長3%。在2016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機排名有一些重大變化,中國品牌占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總量的46%。
2016年第四季度,蘋果出貨量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排名第10位,但在高端市場(450美元以上)中達到了62%。
此外,此外,2016年11月,中國品牌占有率達到歷史新高,占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總量的51%。中國品牌OPPO、vivo、聯想和小米的成功可以歸因於許多因素,包括強大的營銷和渠道推動,以及更好地獲取零部件供應。
報告還稱,2016年第四季度印度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環比下降17%。
第三方數據統計機構IDC近日公布了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2016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總共出貨14.7億部,是歷史最高的出貨量,但相比2015年的14.4億部僅增長了2.3%。而且中國、美國和巴西等大市場,都在今年結束了以往迅猛增長的趨勢。而出貨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分別是三星、蘋果、華為、OPPO和vivo。
從全年來看,三星出貨量仍居第一,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達21.2%,遠超蘋果的14.6%。 雖然在去年第四季度,蘋果手機出貨量暫停了連續三個季度的下跌,獲得小幅增長,但是從去年全年看,蘋果手機出貨量依然下滑了7%。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品牌廠商華為、OPPO和vivo也成為了大贏家,華為同比增長了三成,後兩家增長超過了一倍。
同時,IDC還公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報告。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蘋果智能手機出貨量為7830萬部,同比小幅增長4.7%。蘋果全球份額為18.3%,略微領先三星電子。
三星銷售了7750萬部手機,第四季度市場份額為18.1%。該季度三星智能手機出貨量下跌了5.2%。去年第四季度,三星宣布永久停產停售Note 7手機,全球銷售的Note 7大部分已經被召回。
去年第四季度,中國的華為、OPPO和vivo的出貨分別位居全球第三到第五名。而這三家品牌的增速遠遠超過了三星和蘋果。華為出貨量同比增長了38.6%,OPPO增長了116.6%,vivo增長了104.7%。
IDC還預測,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的銷售情況或比2016年有所改善。首先是因為IDC預測目前尚未公布的iPhone十周年紀念版或能刺激iPhone出貨;其次,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出貨量預計將在2017年恢複增長。
據IDC微信公眾號,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18.7%,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全年來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實現同比8.7%的增長,遠高於2015年的1.6%。其中,OPPO、華為、vivo位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全年出貨量前三甲,占市場份額近半,這也是OPPO首次成為年度冠軍。
報告稱,以OPPO、vivo為代表的時尚化中國智能手機廠商,捕獲了年輕消費群體,其通過明星代言和娛樂節目的廣告植入,以及遍布三線到六線城市的線下零售布局,使用戶對其品牌印象深刻。高頻次的品牌曝光與口碑傳播提升了品牌的認知與認可。
而以華為為代表的技術見長的全球化品牌,憑借其產品配置、功能設計、以及產品體驗博得了一線到三線廣大用戶的認可。作為智能手機市場的領導品牌,OPPO、華為和vivo在商業模式上的快速調整也提升了品牌的市場銷量,IDC中國研究經理金迪表示:“這些強勁的國產手機廠商之所以如此成功,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願意與渠道合作者共同分享其商業利潤,實現雙贏是維持長期合作與發展的基礎。例如OPPO和vivo,他們所擁有的積極穩定的渠道合作夥伴關系,幫助他們獲得了穩定的市場增長”。
IDC預測,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將高於2016年同期水平,盡管增幅減小,但用戶仍有更換手機的訴求,尤其是四線到六線的手機用戶。與此同時,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的競爭將導致市場格局繼續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