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記者出書還原「長春圍困戰」

1 : GS(14)@2017-04-17 07:19:54

今年是國共內戰中「長春圍困戰」爆發70周年,當年共軍封城,以致350天內至少餓死37萬人,慘劇從此成中共忌諱。近日在台灣出版的《長春餓殍戰》,作者採訪倖存者、調查國共機密電文等,藉史料還原歷史真相,「最重要的是,要給被餓死的人一個說法,還有,這樣的慘劇不要再發生」。


作者:港印刷廠不敢印


1947年11月,正值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共軍隊內戰,當時共軍東北野戰軍總司令林彪為奪取長春,在取得毛澤東首肯後封城,不讓糧油進入,直至翌年10月19日,共軍入城,國軍官兵早已餓得無力突圍。中共視長春圍困戰為國共內戰的決定性勝利之一,但代價是約37至46萬人餓死。根據《長春餓殍戰》記錄的實況,當時街上到處是餓得奄奄一息的孩童,長春黑市出售人肉,每斤流通券150萬。作者杜斌曾任《紐約時報》北京分社攝影記者,他直言長春圍困戰是「反人類的野蠻暴行」,共軍要負最大責任,應向罹難者道歉及立紀念碑。他又表示此書無法在內地出版,而香港自銅鑼灣書店事件後,政治類禁書審查變嚴,「有些香港印刷廠也不敢印我的書」,故此選擇在台灣出版。中央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17/199923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827

與林鄭見面談教育 出書建議改革制度 傳陳美齡掌教局

1 : GS(14)@2017-04-29 23:26:59

■陳美齡日前推出新書提出40個建議改革本港教育制度。



【本報訊】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密鑼緊鼓組班,日前傳出61歲旅日歌手陳美齡獲林鄭邀請出任教育局局長,陳美齡拒絕評論事件,但稱「如果大家都希望,我喺任何崗位都願意」。教育界對陳在名單之列大表愕然,指對她不認識,擔心其對教育政策不熟書。有政圈消息稱,陳美齡所以成為教育局局長候選人之一,或與陳的家姐及姐夫與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相熟有關。記者:袁楚雙 周婷


網媒「眾新聞」前日報道,獲悉林鄭邀請及向北京推薦出任教育局局長的人選之一是歌手陳美齡,該網向陳求證,陳不予評論,但記者追問下,她指「如果全部人希望,大家都希望,我喺任何崗位都願意(出任)」。候任特首辦公室指林鄭正密切籌組下屆政府問責團隊,不宜透露詳情及不回應傳聞。陳在專訪中稱今年初透過共同朋友約見和認識林鄭,互談對教育看法。她指林鄭對教育很感興趣,亦曾將近日出版的新書稿件予對方過目。被問61歲才加入「熱廚房」是否很大挑戰,陳指若做到的事比自己重要,便值得搏命;又指不是「好想做呢個job(工作)」,只希望能帶一陣新風進入香港教育。


教育界議員憂未能勝任


其新書提出40個建議改革本港教育制度,陳指局方經常改革,可能政策實施時有問題。她又稱不太熟悉現任教育局長吳克儉。吳克儉將於7月離任,任內遺下全港性系統評估(TSA/BCA)、學生自殺潮等議題急需新局長善後,早前傳過曾掌管教育署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接手,但中途殺出陳美齡,教育界普遍對此人選大感意外,稱不了解其教育背景。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昨於電台節目上直言吃驚,形容人選「好有創意」。他指陳非長期居港,質疑她對本港教育制度是否了解,他稱陳在學校體制和行政管理經驗少,局長處理範圍涵蓋由幼稚園到職業教育,涉及大量辦學團體等持份者,又要處理行政立法關係,擔心她未能勝任。


家姐及姐夫與董建華相熟


政界消息指陳突變局長人選非純粹炒作,因陳美齡家姐陳曦齡及姐夫、「富豪御醫」心臟科權威謝德富均與董建華相熟,而謝更是董的醫生,而董則是林鄭主要支持者,不排除董因此將陳美齡推薦給林鄭。官場消息則估計今次僅試水溫,大眾反應普遍負面,加上陳的丈夫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熟稔,中日關係緊張下,認為政界中人會對陳有保留,相信她最終不會獲任局長。陳美齡1970年代起活躍於娛樂圈,拍攝電影《年輕人》及獲日本歌手邀請灌錄唱片,成為東南亞及日本的人氣偶像。她於1985年下嫁日籍經理人金子力,誕下三子,2007年曾患上乳腺癌,抗癌5年康復。陳美齡四母子都就讀過史丹福大學,去年出新書講育兒心得,亦不時在公開場合談教育,曾指TSA應該以自願性質進行,又對學童輕生現象感到痛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9/200056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887

企業家出書講國際關係:國與國歷史也需平衡報道

1 : GS(14)@2017-05-13 05:34:04

矽谷,加上一位化工範疇的企業家,會擦出澎湃火花是理所當然的。大半生縱橫理工界的台灣企業顧問級人馬呂正理,今次遠道到訪矽谷的使命,卻是希望推動他歷史新視野觀,令不同根源的族群可以透過了解,而放下仇恨。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如果沒有共同的歷史認知,絕不會有共同的和平與繁榮。」讀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奮而寫下《The Outline of History》的英國名作家威爾斯(H. G. Wells)這句話,激起呂正理幼時對歷史的濃厚興趣。惟他因為父親堅持而選擇走上截然不同的理科路。70年代在台灣清華大學化學研究所畢業後,幾十年來做過跨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ICI)中國董事總經理,以及自己的鼎信顧問有限公司等。人到中年,對歷史從未忘情的他不想當個只顧享樂的退休高管,於是花整整5年潛修,更執筆寫下《東亞大歷史》、《另眼看歷史》、和《從困境中奮起》,寫中、日、韓、台的通史和近代史,寫到摘下台北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作為業餘的「史學家」絕不失禮。中國學生必修中史、美國學生必修美史,很多地方的學校多年沿用這種「國別史」的模式去建構學生的視覺,《蘋果》專訪呂正理,今年67歲的他認為這有很多不足,甚至認為是導致現今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紛爭的原因之一,套用新聞學來提出「歷史也要平衡報道!」所以在全球化世代,他推廣的更包容各國的「區域史」,「我們為何必須放寬視野去『平衡報道』呢?比方說『中日戰爭』,中國有中國的講法、日本有日本的講法,這都是單方面的歷史說法,角度比較偏狹,但如果把中、日、韓、台這些歷史觀點都放一起,會更客觀全面。」故他也心痛中、日政府會按自方利益,出現篡改教科書中歷史事實的傾向。矽谷的「STEM」學科成為主流,加上是個標榜創新的地方,要來這兒推廣這樣的理念有效用嗎?本身在台灣推行高中「STEM」教育,去年還因這方面「社會貢獻」獲清華傑出校友的他表示,「我覺得理工出身的人有一種優勢,整理資料會抱『懷疑』的態度,用來研究歷史很有趣的!」謙虛的呂正理笑言自己其實是「自稱的史學家」,此行會拜訪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學者,還望他們指教,因為最重要還是求真。他將於13日下午到金山灣區華僑文教中心演講,希望灣區年輕人會像「看《哈利波特》一樣」,不會覺得他的著作沉悶。話你知:漸行漸遠的東亞世界?從中日台韓的歷史看東亞的未來2017/5/13(六)下午2-4pm金山灣區華僑文教中心100 S. Milpitas Blvd., Milpitas, CA95035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3/200201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840

【爺孫零隔膜】孫女為爺爺出書圓夢 記錄那些年的青春浪遊

1 : GS(14)@2017-05-19 05:44:29

新書印了三百本,訪問當天送到開箱,爺爺才知道「玩咁大」,摸住書喃喃道:「早知不印那麼多。」一邊專心翻看,還不下三次提Maggie:「譯成英文吧!我的朋友看不懂。」



「佢一直數回以前的故事,所有的表妹、表姐、堂弟、堂妹,講到大家都記得了!現在他說上一句,我們就接到下一句了。」你有沒有一個長氣爺爺?你又有無心機聽他講故事呢?何詩文(Maggie)有個二十後爺爺何應坤,他的夢想是做作家。十年來,他常在孫兒的功課本,用圖畫與文字,寫下自己91年來最深刻的經歷與回憶,如二三十年代的印度茶園、三四十年代的雪山、乘搭長達一公里的印度火車、四十年代行船遊歷英國與歐洲的事跡,將當中遇過的朋友、趣事都記下來。Maggie將之輯錄成《奇蹟的記憶》,幫爺爺爺影埋造型照,開埋專頁,就快搞簽書會,自問只是爺孫倆自High之作,卻是一家人,特別是爺爺,最漂亮的夢想與回憶。



Maggie與表弟妹為爺爺把十年著作,部份翻成中文,編好打入電腦。

(左)嫲嫲來自印度,平時愛造衫,也幫爺爺扮形象。

Maggie幫爺爺開「爺爺青春浪游記」面書專頁。爺爺的花睡衣,配嫲嫲的棗紅外套,貝雷帽及眼鏡,斯文「20後文青」Look誕生。

從聯絡那刻起,Maggie已不下幾次提點:「爺爺好長氣喎,有時我都會聽到失神。」入屋,我都未坐好,爺爺已開始講故事,「我在印度大吉嶺出世,那裏的茶樹好矮,採茶好辛苦,因為是山區嘛......。」兩個鐘,知道爺爺在茶園長大,二次世界大戰時坐火車逃到亞三省(緬甸邊境),17歲為了看看中國大陸長甚麼樣子,學人行船,遊歷歐洲多國,在昆明經歷文化大革命,八十年代來到香港。書裏他遊歷了半個地球;戰時遇到女扮男裝的商人女兒、看醫生要坐三天三夜的火車;火車全長一公里,為追車,從行走中的這條火車,跳到隔籬軌的另一條火車(咁當然係慢駛的),有勇有謀,超級驚險。



1946年爺爺還在印度,當時踩單車,褲腳要塞進襪子裏。

1955年與嫲嫲的家人合照。

二戰時爺爺在緬甸邊境養的好朋友小公雞,很懂人性,跟出跟入,還陪在爺爺床邊睡。爺爺很想念牠。

九十年來的冒險遊歷,講不完,把孫仔小學時的練習薄,改成「爺爺的傳記」,「寫了好多好多本,整個櫃子都塞滿了。」爺爺沒讀多少書,傳記用中英印度文寫成,有時三國語法相混,在家鬧人用印度文,說話用中文與英文,Maggie只做微調,那是爺爺的說話特色:「我用尼泊爾、印度字典,然後譯做英文,再找回中文字,有時中文字典的字好細,就按字的大概形狀寫出來,詩詩(Maggie)解讀,寫了有十年啦!」天天寫,寫了十年從不覺乏味,孫仔孫女一直幫忙整修輸入電腦。縱橫交錯的記憶左修右補,是爺孫幾人的希望工程,「因為我喜歡寫嘛,一寫就好似進入了故事裏面,停不了,有時孫仔打機,我寫到三四點也不睡覺,嘈住嫲嫲睡1覺,又一齊買麥當勞食。」



以前的火車班次,疏落得幾天才一班,去看個醫生都要坐幾天火車的。

爺爺的書用印度文、英文與中文寫成。

訪問中阿爺好好中氣,講完一單,氣都未吸,笑着續講第二單。Maggie托住頭,手撓住爺爺,看著爺爺,不知有沒有在聽,卻看得出來好開心。Maggie在序言中說:「出這書,是要報答他多年來的疼愛及金手指秘笈。」那時爺爺不眠不休為她的Game Boy米奇老鼠遊戲打爆機,隔天不聲不響遞給她一張寫滿100關破關密碼的「秘笈」。不是每個爺爺都懂講故事,但貪玩,是祖孫兩代關係親密的秘訣。



書名《奇蹟的記憶》,副題:「一個難民的故事,短傳記。信不信由你。」角落再整句「BELIEVE IT OR NOT」,統統都是爺爺的意思。

兩爺孫一個打機,一個寫到三更半夜,「不知不覺就清早了!」

聽了和看了幾十年的傳記,Maggie:「我想爺爺一定把自己美化了好多,有勇有謀的。」世代相隔,Maggie明白兩代間總有思想隔膜,但是在爺爺顛沛流離的一生中,爺爺只記得好奇、驚訝與感恩的故事,讓她常記住好奇心的重要:「你想想,去到九十多歲的人生,仍對這麼多事物好奇,這是很難得的,而且反思一下自己,為何可能因為工作太忙太累,對好多外面的事物沒興趣,為何一個老人家經歷了許多,仍對好多微小的事物好好奇好開心。」
facebook專頁:爺爺青春浪游記記者:陳慧敏攝影:劉永發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9/200258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694

【珍惜神沙】便利店兼職學生妹出書:一毫子唔係錢呀?

1 : GS(14)@2017-07-01 10:30:12

陳婉琪(小草)感受過身為一毫子的歧視與悲哀,在畢業展為一毫子發聲。



「我要為一毫子平反!」陳婉琪(小草)是HKDI平面設計系的學生,在這個畢業展,她將壓抑已久對一毫子的不平,化成一本書告誡世人。



她之前在便利店做兼職收銀員,商店總愛把貨品定價$9.9、$19.9扮特價傾銷,你畀紙幣,佢找一毫,好抵咁。但那個象徵「好抵」的一毫,卻受盡歧視,一毫找續,周時唔收。她以為聽錯,進擊的叫人收錢,對方倒發脾氣,拿一毫掟她。毫子打到心口彈落地,頃刻間她代入了那一毫子,世界變灰:「那刻覺得,為何這樣對它呢,一毫子都係錢啊!我那刻代入了它的心情,委屈淒涼到想哭,所以選擇做一毫子為它發聲!」為它們製作了歷史小書冊,記錄了一毫子的編年史,原材料、設計、社會地位變化,願大家珍惜這個輕飄飄,卻曾經風光的一毫錢。聽老一輩講,半個世紀以前,一毫子可以買到好多東西,身份係威係勢。戰前可以睇戲、戰後五十年代,下層電車票價一毫、可以去街角公仔書店租六本漫畫慢慢看,小朋友拿到一毫子心花怒放。據金管局資訊中心資料,開埠初期,一毫子甚至可以買到一百份白粥油炸鬼做早餐,去年還有新聞報道,稀有的錢幣如1980年的一毫子,因為市流量少,今日最高市價達千元,升值萬倍!幾威呀!



「神沙」,無存在感的一毫聚沙成塔,執埋執埋有成百銀,點呀?仲敢睇小佢嗎?

1840年一毫子可以買一百個早餐,非常巴閉,到1980年,都可以寄到一份本地郵件,彷彿看到一毫子的人生走下坡。

信用卡、百達通,統統取代了大銀的地位,集體欺凌一毫子。

21世紀,信用卡、百達通,統統取代了大銀的地位。你有幾多人每日回家放低大銀由佢儲,或者幾耐冇數過兩蚊一毫子給人買東西了?現在用毫子購物都有法例規管(總值不得多於二元);連鎖店愛標價$9.9,目標是找你一毫而不是收你九毫。到銀行找換20元的一毫子,都要收2蚊,即10%手續費,見到俗稱「神沙車」的收銀車,要搬袋神沙去唱錢都嫌重,倒是由得它遺忘在銀包、褲袋、街角甚至垃圾桶底。有時見到它寂寞地躺在街角,都會因為:「唔係幾吉利。」「一毫子都執太樣衰。」「懶得踎低。」而視而不見。八達通、市民、巴士、神沙車集體欺凌久歷風霜的一毫子,公平咩?「我以前會跌了一兩毫就隨便吧,扮看不見算了,但現在都會撿回,不會隨便丟。」幾個月來,除了去銀行換錢,她把自己遇到的、收到的、撿到的、或者朋友不要的一毫子全儲起來,數埋數埋竟然沉甸甸的儲了百多元。幾斤重揹在身上,抱起來叮叮響,正式積少成多,神沙變金沙。她認為:「其實現在按城市發展,科技發展用八達通都是正常的,這東西的確不方便,但它現在還確實存在嘛,雖然它這麼細,但有好多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情懷,我們不該忽視它。」我們不是要盲目地,留下每一個一毫硬幣嘆世事如棋傷春悲秋,但最少,正視身邊小事的意義,可減少將來揼心口的機會。



1980年的一毫子倒不會貶值,還升值一萬倍價值上千元。

HKDI年度設計展Emerging Design Talents2017,每年都有好多概念有趣的學生作品展出,部份作品將於7月3日至23日,於調景嶺公共圖書館展出。

記者:陳慧敏攝影:周芝瑩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8/200706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395

【登頂有法】訪問前輩講行山文化 銀行白領出書:要敬畏山

1 : GS(14)@2017-09-17 13:44:55

馬錫成兩年前於大埔滘自然護理區首次發現全球獨有的水玉簪科植物,命名為香港水玉杯,啟發了身旁的Matthew行山時多留意身邊植物。(馬錫成及青協提供圖片)



「很多年輕人三五成群行山,很多時未必知道山背後的故事,行山不應該只用腳,應該用心感受。」九十後銀行白領莫智傑(Herman)及區以駿(Matthew)是行山愛好者,兩年前成立行山專頁「山城縱走」,最近出版新書《一脈.山城》,訪問行山界老中青,發掘他們與山結緣的故事。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行山前輩尋根究底的態度,成為Herman及Matthew的明燈,他們的被訪者都是響噹噹前輩,例如第一代旅遊達人朱維德,還有帶行山隊逾30年、啟發他們成立行山專頁的梁榮亨。Herman解釋:「他花盡一生及精力,推廣旅行文化,我看到他對大自然的熱誠。」他們有空會替梁榮亨當義工帶本地旅行團,幫助兩代行山文化傳承,書名《一脈.山城》能突顯這份精神。此外,大自然很多地貌都很有趣,他們邀請地質師朱晉德介紹本港礦洞,還有植物香港水玉杯發現者馬錫成,他是Herman的中學老師,啟發他們行山不只登得高走得遠才有意義,身邊一草一木都是寶藏。以往的本港行山書籍較少提及行山理念,這本書比較強調,Matthew說寫書時,受台灣登山夫妻楊世泰及戴翊庭撰寫的書籍《山知道》啟發,「香港的山較矮,容易登頂,好多人覺得自己戰勝了大自然,書中提及我們不應征服山的心態,應對大自然有敬畏的心,很值得大家深思。」《一脈.山城》還訪問了一些喜愛行山的年輕人,他們亦分享郊遊路線,詳情可留意另一則動新聞。



Matthew(左)及Herman(右)訪問了第一代本地旅行家朱維德。

Matthew及Herman訪問地質師朱晉德,朱晉德介紹針山礦洞。(青協提供圖片)



《一脈.山城》訪問了八位行山老中青的故事,$100。

Matthew寫書時,受台灣登山夫妻楊世泰(右)及戴翊庭撰寫的書籍《山知道》啟發。(網上圖片)

記者:梁慧琳攝影:鄭明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07/201449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