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磚頭出口」- 香港新經濟, 點石成金!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024672

我貓王對香港的政治不太感興趣,之前我自認為親人士,今我發現自己的歸屬感不知到哪裡?我們這些窮書生,在香港已沒 有發展的土壤了,該往哪裡走?不如返國內退休去及做義工,國內的地方政府說他們已累積了相當的財富,不需要外地支援了!換言之,需要支援的是我們這群土生 土長的「港燦」。

三年前我貓王寫過一篇文章名叫《曾俊華比董建華更敗家???》,我可能罵錯 了人,這位洪門弟子根本聰明絕項,根據比熊彼持(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新經濟理論謂,當經濟了無生氣的時候,它必須要新元素加入,才可以擊出新浪花,這就是十年前財經人士常掛在口邊的所謂「新經 濟」。「新經濟」就是新行業、新技術、新管理等,朋友告訴我這兩年香港出現了一個新行業,這個行業史無前例,並且多得官商的高度合作才可以促成!那就是 「磚頭出口」行業!嘩!嘩!香港地少,哪裡提供土壤生產磚頭?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財技搞得出色!只要磚頭運進港,這裡的磚頭即時被點石成金!磚頭點 了成黃金,就可以高價換為現金!這樣的新經濟真正利害,它為政府庫房不知帶來多少收入,它提供了3%GDP增長,4%的就業率!填補了其他行業萎縮的空 隙!偉大!

「磚頭出口」這個行業偉大之處!它不僅為香港的經濟數據提供了增長點,它亦為漸漸 落後的香港企業提供可貴的資金!須知道現在香港的品牌風魔全國!無奈,地產發展這大型項所需的資金龐大!港企難以與央企、國企相競爭,而國內發展又機會多 的是,港企需要的是資金! - 資金、資金、又是資金,有了資金就可以在這高增長的商業樂土裡打滾,打併賺戰、發展新項目!憑藉著「磚頭出口」的新工業,只要港企在本地變出更多的磚頭, 高價出售後就有豐厚收入的資金,有更多的資金回巢,自然可以在國內變更多的磚頭!這簡直是一個魔法的新工業!「磚頭出口」這個業務為這裡的企業打下百年的 基業!香港是培養精英之地,本地的大學亦為國內訓練了不少精英,這些精英已不優沒有出路了!

我 貓王這個老頭,早年申請理工大學的MBA課程失敗了,失意非常!事實我們這等「港燦」已不適合時宜,怎可能為香港未來創富,香港的學院不歡迎你!無可奈何 也得接受現實,「新經濟」需要新人類、新思維;營商如是、房地產如是、炒股如是!我落後,我無能!看!我們土生土長的「港燦」已變成小數民族;中國的小數 民族老是住在偏遠的地區,香港實在生活迫人,也許我們小數民族可以往哪裡走?我貓王我以往哪裡跑?跑到國內的小城教人彈flamingo吉他?或跑南美教 普通話?嗚呼的幻想!生活多享往啊?肯定一句,除小量積蓄以外,走的時候不會帶走一點香港留給我的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13

講不出口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17.html

我唔知係我自己個人既問題,還是大部份人到中年既男人都好似我一樣。我越黎越發覺,對於讓自己心煩既事,我越黎越唔習慣同人傾訴。年紀越大,情況越嚴重。

後生既時候,唔係咁架喎。當你有煩惱有鬱悶既時候,你總係會第一時間走去搵朋友傾訴。儘管朋友幫唔幫到你都好,總之你既指定動作就係去搵人講。講完,或者情況依舊,但心裡面還是會舒一口氣。

現在,將心目中既鬱悶,向身邊既家人朋友講一次,要花上好大既氣力。要將問題重覆一次講俾人聽,腦袋裡面好似要回帶重新睇一次恐佈片一樣。於是貫轍生意人做事既邏輯,冇效益既事無謂做。反正講出黎唔見得問題得到解決,所以倒不如算。

唔知有幾多男人同我既情況一樣,我有時都搞唔清,到底係面子問題,還是提唔起勁。只係覺得自己把口,響工餘既時候似乎用得越黎越少,長此落去,似乎唔係好健康。

祝大家有個愉快既週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69

溫總出口術? 山頂洞人投資手記

http://sddr2010.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24.html

中移動受可售ipone消息刺激(其實早有所聞,只是不知真偽和何時落實),今天裂口上升,帶動恒指發力。不少過去數月的強勢股持續反彈,整體大市氣氛忽然轉佳,有說是因為臨近結算淡友平倉收手、好友反攻。

另外,留意到偉哥博客中貼出的溫總在《金融時報》撰文表示通脹可控一消息。有趣!溫總出口術了。

側 聞,國內下任管治班子已逐漸上位,且已頗得勢。國內未來一年半載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如何,將左右國內和香港股市(甚至環球股市)的走勢,全世界不能沒有中 國。陰謀論猜測,下任班子應該更想上一任給予一個更易管治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但上任班子也會竭力保持「良好」勢頭,以示始終領導英明。

CPI數字是用來做「秀」的,本來就作不得真,但調一調,搞一搞,足以讓環球投資者心率隨之升降。在天氣佐佑的狀況下,農產品價格漲勢放緩甚至略微下降,或可預期。國際油價下挫,可以削減不少材料的成本。作為農民的CPI、工業生產的CPI(而不是真正城市居民的CPI), 作為可以根據某方意願任意改動權重組合的CPI,未來無疑有穩定下來甚至可輕微調降的空間。只是,若國內房價下跌幅度有限,勞工薪酬螺旋上漲之勢不減不 停,國民仍然活在非常實質的高通脹環境之內,這種「動力」必定會通過諸種「裂縫」迸發出來。若這兩頭猛獸沒得以有效約束,我「打死都唔信」國內通脹受控, 而且,美國仍然不願意加息……

前 幾天逼使全國保障房興建加速,今天又有消息說可能調改車輛的限購政策和補貼政策,未知真偽。是真也很正常。房產和汽車,是國內經濟主柱的其中兩條。商品房 泡沫已大升,為長治久安計,不得不擠,不得不逼迫它(軟)着陸,有關的投資貸款難以放鬆,保障房的興建就成了最適當的「繼任」支柱,商品房市場被「過河抽 板」。汽車這玩意兒,拉動了多少勞動力和原材料,一般人平時稍多吸一點廢氣在我們祖國暫時可忍也,頂住這個市場,聯合保障房興建市場,還有那持續的大量基 建,就足以頂住GDP增長的急速放緩。所以,又難怪大家那麼興奮。

銀 根,不可能短短一兩個月內來個名正言順的放寬,延緩或不再加息已經算是好消息,上述兩個行業頂住了,狂力重新放水的誘因就會降低。魚缸內的氧氣太多了,魚 兒們過度興奮亂衝亂撞,秩序大亂,怨氣衝天,現在主人打算抽走點氧氣,逐步回到常軌,有些不得不仰賴過度氧氣的魚兒會不舒服甚至死亡,不過主人或會多加點 魚糧,讓魚兒們不會太不適應、太沒活力……

我們始終要習慣一下國內經濟發展緩速……不過在略悲的前景之下,也許仍能找到一些亮點,尤其是目前已歷經了一場中小型股中型股災之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6

中國原料出口劫:下一站 稀土?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17766.html

WTO舞劍,意在稀土?

7月5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應歐盟、美國和墨西哥的申訴,裁定「中國限制九種工業原材料出口」違反了國際貿易規則。雖然,此案涉及的工業原料並不包括稀土,但WTO的裁定剛剛宣佈,便引發了普遍擔憂:中國稀土,很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

中國對稀土出口實施的「配額制」,特別是對走私的打擊,從2009年6月開始,便引發主要稀土進口國的持續反彈。

2011年5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公佈了2011年《不公正貿易報告》,列出了其認為不公平的14項貿易政策,其中就包括中國稀土出口。日本方面認為,中國限制稀土資源出口的措施「有可能違反了世貿規定」,並稱,日本將嘗試通過世貿組織施壓,以促使中國放寬出口限制。

而美國和歐盟,也一直在試圖對中國的稀土出口政策施加壓力。此前不久,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一次原材料會議上,歐盟委員卡雷爾·德古特甚至公開表示,原材料訴訟案「將使歐盟在稀土訴訟一事上處於相當有利的位置」。

WTO的此次裁定,是否會成為日本、美國和歐盟下一步就中國稀土出口配額提起訴訟的「判例」?

判例效應?

中國稀土並未大幅降低出口,而是大力降低了國內開採量

「此次裁決,對稀土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中國並沒有大幅降低出口量,反而大力降低了國內稀土開採量,並不違反世貿組織的規定。」7月6日,中國稀土協會籌備組負責人王綵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她看來,中國對稀土出口的限制,更多的是「基於保護環境和可用盡資源的需要」。「中國稀土開採的環保標準一直很低,環境污染是擺在眼前的事實。現 在,工信部對稀土開採的池徑等方面做了嚴格要求,並將此作為行業准入標準。環保部也要求一些不合格企業在2年內對環保設施做出整改,沒有達到要求的企業就 要淘汰。」

「中國目前的稀土政策,更注重的是國內行業整頓,以及對自身資源開採的限制,並沒有對關稅和出口配額做出大幅調整,因此,即使有國家訴訟我們,我們 也是有正當理由的。」王綵鳳說,「事實上,美國對稀土業也採取過類似管制政策,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斯山稀土礦,2002年曾因環境污染等問題關 閉。」

中國稀土學會會長林東魯也表示,「長期以來,中國為稀土開發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環境污染非常嚴重,正是由於環保門檻低,導致稀土被濫開濫采」,因此,「中國對稀土的管制政策,是出於保護資源和環境的目的,是為了行業可持續發展」。

在五礦集團礦產資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看來,中國的稀土出口政策,正在越來越強調保護環境、保障就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的,而逐步淡化行政手段的色彩。

全球「稀」土

配額制的實施和對走私的打擊,使全球稀土市場形成巨大缺口

據海關總署數據,中國2008年、2009年、2010年的稀土出口量分別為5.5萬噸、4.39萬噸和3.98萬噸。而2015年之前,中國的稀土出口量仍將維持在3.5萬噸左右。

不過,受到中國稀土出口政策影響的,並不僅僅是名義出口量。中國稀土學會學術室主任陳佔恆指出,中國並沒有大量限制出口,而是根

據市場供需調整出口配額「,不過,」因為以前走私太猖狂了,政府一打擊走私,隱性出口就會大量減少。據測算,2009年中國稀土走私出境超過2萬噸,約佔實際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這直接對國際稀土市場形成了巨大衝擊。「首先是稀土價格明顯上漲,稀土下游應用產業成本也相應提高。其次,日本和美國開始加大在中國市場之外的資源開發力度。另外,稀土替代品開始進入市場。」陳佔恆說。

上游的收緊,同樣打擊了國內稀土業。中鋁有研稀土的一位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指令性開採計劃比以前更明顯地得到了執行,國內稀土的產量的確有所下降」,「很多加工企業都拿不到貨了」。

事實上,隨著供應減少,稀土原料價格上升,國內許多稀土下游應用企業目前已陸續進入停產、半停產狀態。據瞭解,寧波地區近來有一半以上稀土釹鐵硼企業停產、半停產,不少企業已開始轉而尋求稀土替代品。

「中國的稀土,如果還像以前那樣的速度開採,資源將會被耗盡。事實上,中國的稀土儲量已經大幅下降。目前,中國是以全球30%的稀土儲量,供應全球90%以上的需求,這本身就是不平衡的,因此,我們歡迎其它國家也把稀土開採出來,共同支撐全球需求。」王綵鳳說。

她還透露,「不久前,我剛剛從美國考察回來。我們考察的是美國最大的稀土供應商Molycorp公司及其帕斯山稀土礦山,目前,這些礦山都有重啟計 劃。」7月4日,日本科學家還宣佈,已在太平洋海域發現富含稀土的礦床,不過,從成本和環境兩方面考慮,這些礦床並無實際開採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29

出口型小玩具企業運營成本推高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47063.html

日起,歐盟開始實施歐盟史上最嚴格的《歐盟玩具安全新指令》(下稱「指令」)。相關專家認為,歐盟壁壘苛刻的檢測標準和高昂的檢測費用將大幅提高玩具生產企業的出口成本,勢必削減我國對歐盟玩具的出口數量。

深圳不少出口型玩具企業負責人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均表達了不同程度的擔憂,甚至有企業負責人透露,身邊有很多小型玩具企業,已在出口標準日益嚴苛和通貨膨脹加劇的環境下倒閉。

指令要求玩具產品從生產原材料(如油漆、增塑劑等)、首件產品到成品,都須按要求檢測。比如玩具製造商在生產玩具前,應進行玩具安全評估,要建立產品的技術檔案,包括所用的化學品,以便監管當局追蹤。違反指令的,除罰款、召回產品等處罰外,情況嚴重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指令不僅對玩具的物理性能提高了要求,對化學性能要求的嚴格程度更是前所未有,重金屬的限制由8種增加為19種,首次禁止玩具使用66種過敏性香味劑。電動玩具還應符合歐盟電磁兼容性等要求。

此外,指令還設定了2年的過渡期(除化學要求外),即符合舊指令要求的產品於2011年7月20日之前可以繼續在市場銷售;而對於化學要求條款的過渡期為4年,即符合舊指令的產品可以於2013年7月20日之前繼續銷售。

目前,在歐洲玩具市場上,中國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德國、日本、奧地利、比利時等國,其中除日本外,幾乎都是歐盟成員國。

「歐洲企業具有技術優勢,在規則制定方面擁有主導權,這些都為歐洲國家豎立綠色壁壘提供了條件,」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問題研究專家戴啟秀教授表示, 「歐洲當前經濟狀況惡化,社會失業人數上升,手工業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拉動就業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歐洲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是難以避免的。」

深圳市龍崗區一家塑膠五金玩具廠的朱先生說,「已經進入了WTO,歐盟對於中國的產品不可能完全阻止。唯一的方式就是不讓中國產品進入,即使進入也要付出昂貴的成本,使中國產品缺乏競爭力。」

不少玩具廠老闆表示,許多玩具廠都建立或更新了自己的化學實驗室,還有很多廠商借助了歐盟進口商的幫助。

一位寶安區玩具廠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新指令推出之後,玩具廠在人員培訓、實驗設備等很多方面的費用大幅提高,尤其是玩具質量檢測一定要提供檢驗檢 疫局認可的試驗,比如,一種電動玩具的測試費用就高達3萬至6萬元,這對玩具廠來說不管是在操作上還是在成本上,都增加了很大的困難。

另一位玩具廠老闆表示,指令推出後,玩具廠整個運營成本提高了至少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一位玩具廠負責人坦言,指令實行後帶來的成本上漲壓力,加上通貨膨脹導致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用工成本增加,對利潤相對較少的小型玩具企業來說是雪上加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0

鞍鋼系列 - 削減出口退稅及供股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35400

發佈業績的同一日,同時發佈了兩個壞消息,一個是中國出口鋼材的出口退稅被削減,二是鞍鋼宣佈A+H同時供股,十供二或十供三。宜家先講削減出口退稅。

去年中國粗鋼及鋼材出口增長非常強勁,超過一倍,引起歐美等國同業的不滿。為了舒緩這個壓力,早前中國紙業被美國征收27.5%懲罰性關稅,更觸動中美鋼鐵業的神經。國家稅務總局通知,中國鋼鐵鋼材的出口退稅會在4月15日起削減,對鋼鐵種類有認識的朋友可看看以下對照表, 冇既都係睇我既summary 啦。

http://cccmc.mofcom.gov.cn/aarticle/xuehuidongtai/200704/20070404557134.html

大部份熱軋類由8%降至0%,冷軋類、彩塗板、鍍板(主要是汽車鍍鋅板) 由8%減至5%,中厚板類( 建築、船板) 由8%至 0%,所有鐵路用鋼維持不變是13%,無縫鋼管(各式鋼管、輸油管、輸汽管) 也是不變13%,所有不銹鋼類8%至5%,所有粗鋼產品8%至0%.

以下是鞍鋼06Q4 和 06全年的產品總類(單位 :噸,%):

                             06Q4       %         06FY        %       Old%       New%

  • 冷軋               72         19          239         17         8             5
  • 鍍鋅彩塗        25           7          100          7          8             5
  • 厚板               28          7           110          7          8             0
  • 線材               26          7             94          7          8             0       
  • 大型材            19          5            72           5          8             0 
  • 熱軋              147         41          544        39          8             0 
  • 冷軋珪鋼         20          6             80          6          8             5
  • 中板        23            7            95        7          8             0 
  • 無縫鋼管    14           4             55         5          13          13
  • Others              0          0              13        1                                    
  •  Total 鋼材  374        100            1402    100

將Q4 的減幅weighted average 之後,大概是減了6.1%,今年歐美鋼價已升around 10%,夠找有突,而且鞍鋼管理層還說:「相信可透過調高價格來彌償,因退稅令成本增加所產生的損失」。注意,是相信,唔係已經,即係話係10%增幅之上再有加價空間,亦講左話鋼材出口百份比唔會減少,梗係啦,同d 大客set up 哂合營公司ga la,有咩好驚?  

再繼續看下去,06年9月15日,出口退稅總體由13%減至11%,net effect 差不多是5000多萬,全年計的話大概是200m多。但是,同年技術呀、環保呀既退稅大升,技術改造國產設備投資抵免由24m 增至163m,技術開發費扣除由294m增至1143m,三廢生產(即係水電回收果d) 企業生產免征由 0 增至504m,而且這些稅務抵扣是沒有放在非經常性損益表中的,長收長有,都話搞科技環保有so ga la,唔係點解要做國家模範企業 ? 點解依d 又冇人講ge? 又係果句囉,大陸年報冇人睇,這是簡體字的錯! 漏左,仲有2008年一月一日開始兩稅合併,稅率由33%減至25%,依個好多人都估到。

再要提一提的是,出口退稅cut 到咁,美國佬已經冇法收到27.5%懲罰性關稅,藉General Motors 攻進美國本土汽車時場已成定局,只是時間問題。美國鋼商今年聯手提價,令美國鋼價大漲;GM 06Q4 轉虧為盈賺USD10億,06全年輸USD10億,07Q1未出,但已出左盈警話做汽車貸款的GMAC因為踩過界做埋subprime mortgage起碼要撥備10億。

另外,鞍鋼宣佈供股,十供二或十供三,供股價會跟據將來某日既公告之前的二十天平均價而定,A股H股股東同以AH較低的平均價為準(即係H股囉),而通告日唔會在五月底股東大會之前。d 錢好似話用來比錢去搞營口新廠。值得留意的是,跟據listing rules ,H股股數唔可以少過15%,宜家百份比已經係15%。由於供股對A股股東比較著數,(供股價同現股價節讓大d),A股股東基本上一定會差唔多供哂,即係現在既H股股東如果唔供就唔掂。所以,公告已講明H股供股既部份是有包銷制的,如果供既人唔夠,包銷商就自己食哂佢。大拿拿一手3萬幾,十供二計都36萬,個個股東有錢ga? 包銷商為免要自己上身太多,我相信一定會有供股權上市,令唔打算供既人既供股權可以賣比打算供多d既 人。即係話,只要無論供股價多少,你的供股權理論上會反映出它的價值。舉例,假設已定10供2,供股價$15,現價$16,你有五手供股權就可以平$1的價錢買到一手正股,所有每股內在值係$0.2,你唔想供既咪以每股供股權$0.2的價錢賣出街囉。

我相信,07Q1個業績會幾靚,而且鞍鋼A股係深圳指數成份股,只要不發生股災,在未來的一兩個月股價低過現在機會不大。其實我都未見過人話會將來的價錢定供股價,通常都係即時比個價你,以免夜長夢多,這樣其實也代表管理層對將來既股價樂觀,怕宜家比定個價你蝕底。唔夠十手的當然就唔好供,要碎股黎做咩? 夠十手想比錢供就不如宜家買多2手/3手,又可收埋近4厘的末期息,供股權咪賣哂出去囉,你仲可多出賣果兩/三手供股權的收入。所以說,如果有供股權上市,供股其實好過配股,大家都係攤薄,供股起碼我自己賣權收番筆先,配股我就冇依筆收入。我暫時亦是傾向賣哂d 供股權出街。

宜家講講供股對Cashflow 的影響和EPS 的攤薄程度。到06年底為止,鞍鋼有 cash 17億,派息會用去30億;之前向母公司買新鋼鐵公司業務除了配新股之外,亦要分三年比70億cash,今年約比23億;06年的operating cash flow 約110億,07年鋼格上升,當佢125吧;營口新廠總投資額的226億中已投入50億,今年要再投入120億,跟據大陸年報CIP list,其他在建工程尚欠63億。即係話未計07派息,資金需求大約是17+125-23-30-120-63= 94億左右,計埋派息都係需要120-140億。就當宜家$15供股,10供3,可得金額大約 : 59億股 x 30% x 15 =  267億,比所需資金仲多了127-147億,我覺得這些錢應該別有用途。

發改委果面曾經吹過風話鞍本合併今年一定會成事,買野都要錢,以本鋼幾百億市值,一次過買應該搞唔掂,可能又係會跟新鋼鐵的模式。值得留意的是,本鋼profit margin 只係鞍鋼的1/3,亦有大量冗員,收購之後,會將部份人員搬到營口新廠消化,再加上鞍鋼式的成本管理,到時本鋼可能會出現噴井式的盈利增長。就算鞍本合併未批,之前筆錢都可用來買番凌鋼新廠果75% shareholding,依筆63億既數講明係母公司先代付,鞍鋼有購回權。

供完股之後,如果唔計任何新收購項目,節省的利息約為: (現有短期借款46億 + 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27億 + 94億 cash shortfall + 50億 2007 dividend) *6.5% rough interest rate =  14億, 即係大概07estimated profit 既 15%-20%,net dilution 最多都係10% - 15%,真係唔覺係條好大既數,兩稅合一既effect 都係番哂道;而且我自己傾向相信多餘既錢係會用黎收購。

我今日增持左少量安仔,暫時既打算係唔供股。另外,湖南妹出左業績,遠比市場預期為差,依條adjustment 相當古惑,睇完之後已經知道大reason前因後果,有跟開佢下半年既公告既分析員應該會估到依個結果,不過仲要詳細計下數睇下細reason既影響,遲d 可能會寫番個 2626 series,不過以我既打字速度,大家都係唔好期望會好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3

出口應無恙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5434&time=2011-08-27&cl=115&page=all

在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陰霾下,中國出口難局在前,企業分化明顯,但未足過分憂慮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於海榮

 

  儘管7月中國出口增速反彈、金額再創新高,但是,外部環境的變化,再度加劇了市場對出口前景的擔憂。

中國目前的成本上漲中,相當一部分會通過漲價的方式轉移到發達國家消費者身上。五河/CFP


  繼標準普爾8月初下調美國主權債務評級之後,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8月24日將日本主權信用評級從Aa2下調至Aa3。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 正在增加。當下歐美債務危機帶來的影響尚待觀察,如果發達經濟體增速顯著放緩甚至二次探底,外部需求放緩,必然會衝擊中國出口。

  來自國內的壓力也有增無減。民工荒,原材料、勞動力價格上漲,資金鏈趨緊,以及人民幣升值,都在削弱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近年來,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越南、巴基斯坦等成本更低國家的消息,頻頻傳出。

  內外因素疊加,中國出口前景如何?比之出口企業對訂單減少的擔憂,官方表態相對樂觀。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8月23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稱,預計今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體將繼續平穩發展,但增速比去年可能略有回落。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告訴財新《新世紀》,除非發達經濟體二次探底,中國出口不會有太大波動,下半年出口增速會有所放緩,但仍將保持兩位數增長。

多重打壓

  時隔兩年後,在青島一家電子元件廠工作的王同美又一次享受到雙休日的待遇。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由於訂單不多,從8月中旬起她的下班時間由晚上9點提前到8點,週末也不再加班。

  不少出口企業均面臨訂單減少的情況。中信證券8月中旬的調研顯示,蘇州出口加工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惡化,訂單較去年有所減少,大部分企業生產規模 沒有增加,目前的生產旺季不如去年旺,近期有部分企業倒閉。華泰聯合證券同期在東莞的調研也顯示,最近兩個月,出口訂單反常下滑,短單佔比增加,加劇企業 經營風險。一些企業反饋,從六七月起訂單下滑明顯。

  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發現,多重原因造成訂單減少。

  外需下降是原因之一。華泰聯合證券的調研發現,由於部分廠商對需求預期較好,有繼續補庫存的願望,上半年國外訂單增加較多,但未來需求惡化,國 外企業傾向於消化現有庫存,再考慮增加訂單。另外,為降低庫存風險,有客戶主動縮短了庫存週期,如沃爾瑪的訂單從八個月調整為六個月,採取多批次、少批量 的方式採購。

  上海宜盛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軍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國內生產成本的上升也是訂單減少的原因之一。

  他解釋稱,由於勞動力成本上漲幅度較大,企業給客戶的報價提高,客戶很可能將訂單轉移到印度、東南亞等地,從上半年起,與他合作的廠商中,部分出現了訂單較大幅度的減少,有的降幅甚至高達80%以上,部分工廠正陷入招工難與訂單減少的惡性循環中。

  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也影響著訂單狀況。煙台北方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出口與去年基本持平,但是從7月開始出口大幅下降。該公司進出口 分公司副總經理萬炳政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棉花價格劇烈波動造成的惡果。2010年,棉花期價最高達到33600元/噸,歲末年 初,棉花上演了「過山車」的行情,振幅接近30%。最近數月,棉花期貨價格持續下跌,較最高點跌幅超過40%。

  從生產流程看,下半年開始交貨的訂單應該在今年年初簽訂,當時正是國內棉花劇烈波動的時期,部分客戶將訂單轉移到當時價格相對穩定的印度、巴基 斯坦,以致公司訂單下降50%-60%,整個下半年訂單都沒有大的訂單。隨著國內棉花價格走勢逐步穩定,不少美國客戶開始下達2012年春季的訂單。「訂 單比年初要穩定一些,但是下半年交貨的臨時性補單仍然不多。」萬炳政說。

增速放緩

  另一方面,各方信息顯示,未來出口或許並未如市場所擔心那般低迷。

  國家外管局對各地排名前100位的外貿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今年二季度,出口企業的銷售、利潤出現反彈,達到最近四個季度的最高值,超過七成出口企業生產負荷相對飽滿,企業對下一步的預期有所下降,但不至於出現驚慌。

  新近公佈的8月匯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預覽數顯示,在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仍在繼續的背景下,新出口訂單指數升至三個月來高點,達到49.6,雖仍低於50的榮枯分界點,但降幅收窄,顯示出口訂單或將企穩。

  去年下半年以來,對出口形勢的擔憂一直存在,不過出口的表現頻頻超出預期。宋泓認為,近期印度的出口也遠超預期,說明發達國家對來自發展中國家價廉物美的商品的需求並未明顯下降。

  雖然勞動密集型產業出現了訂單轉移,楊軍認為,中國的低端製造很難被代替。以紡織為例,生產所需的原料在中國都能找到,但印度就很難做到,另外,中國工人的生產效率也要高很多,其他地區需要生產75天的訂單,在中國往往只需10天到15天。

  宋泓認為,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比較優勢至少還能保持五到十年。短時間內很難找到一個或一組國家,在經濟條件、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政策 支持等方面均與中國相當,以替代中國製造業的地位。他稱,中國目前的成本上漲中,相當一部分會通過漲價的方式轉移到發達國家消費者身上。

  商務部數據顯示,近三個月以來,出口價格總指數已經超過出口數量指數。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10.2%,7月當月出口平均價格上漲9.2%,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價增量減。

  蔣耀平表示,這反映了企業通過培育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等方式提高價格、消化成本能力增強。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亦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中國對出口支持的政策保持基本穩定,出口仍然會保持快速平穩的發展。

  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市場地位不斷提升,減少了出口的波動。萬炳政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公司的出口市場中,美國最差,歐盟也不太好,而澳大利亞的情況則好很多。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對新興市場出口的高速增長,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發達經濟體復甦乏力導致的出口增速中樞的下移。他預計,全年出 口增速仍將保持在19%,其中下半年出口增速將回落至15%。按這一比例測算,未來數月的月度出口額將保持在1600億美元以上,仍處於歷史高位。

企業分化

  由於微觀個體的差異,出口企業正在出現分化。

  在周邊部分企業進入淡季時,青島即發華宏針織有限公司的工作時間仍然沒變:每週工作六天,工作日需要加班。員工李曉華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訂單還比較充裕,而且最近還在招工。

  杭州五礦機械化工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民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全國總體出口增速放緩,其公司的出口增速則由去年的50%攀升至90%左 右。除了收購擴張帶來30%左右的增速,其餘60%都是依靠既往業務實現的。出口產品中,銷往美國、歐盟的工藝禮品等輕工藝品相對較差,農機產品開拓新興 市場成效顯著。胡民表示,在巴西、俄羅斯、印度市場,開展了農機整車測繪業務,一台車的上萬個元器件中,公司能自行供給90%以上,相較於自給率只有五成 左右的企業,訂單情況自然要好一些。

  「訂單總是有的,問題是給誰做。」楊軍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與他合作的生產廠商中,做大路貨的企業情況不容樂觀,「淘汰掉部分企業後,剩餘 的企業日子會好過一些」。做高端品牌、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雖然量不大,但由於競爭較少,利潤高,提價相對容易,加之品牌產品的銷售受經濟影響較小,訂單 也相對穩定。「越是規模小的,生意越好。」楊軍解釋,做中端品牌的小企業,產能較小,一般會有固定的客戶。規模大的變數也就大一些。

  中國製造向中高端轉型升級是發展的趨勢。不過,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很少看到民營企業做升級,投資上、技術上都很難做到。」楊軍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41

出口訂單大幅縮水 平湖約六成服裝企業「吃不飽」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0/1166329.html

為中國服裝重要出口基地之一的浙江平湖,目前該地區的服裝企業的經營情況可以用「慘淡」兩個字來形容。

浙江平湖一位從事服裝代工的企業家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平湖因為沒有訂單倒閉的企業,聽說有可能超過200家,僅我所確定的至少有幾 十家。」他告訴記者,倒閉的並不全是私人小作坊,有不少是100~200人規模的工廠,今年因為沒有訂單,又加上成本太高,只能關門大吉,今年上半年平湖 出現過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半年比上半年更嚴峻。

另一位代工企業負責人說:「平湖現在有60%~70%的服裝企業沒有足夠的訂單開工。」

平湖進行工商註冊登記的服裝企業約有1600餘家,大部分是來料加工的運營模式,加工好後交給客戶出口。平湖發改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作為平 湖的支柱產業之一,服裝行業利潤同比下降76%。依據平湖另一政府部門的數據,截至今年5月,平湖整個服裝業累計虧損2177萬元。

一家年收入過億元的企業負責人說:「以前我們是吃乾飯,今年只能吃稀飯,去年我們的利潤有400萬~500萬元,今年不到100萬元,最後可能只能 打平,幾乎沒有利潤。你們以為今年棉花從每噸3萬元降到2萬元,雖然原材料成本低了,但是其他勞動力、財務成本、運輸成本並沒有降下來,甚至還有提高。」

中國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表示:「據江浙、廣東等地企業反映,工廠招工只有往年的7~8成,甚至不到5成,企業只能大幅漲薪。繼去年大幅提薪後,長三角、珠三角今年工資普漲20%~30%,且呈現持續剛性上漲的趨勢。」

此外,目前頻繁出台的緊縮貨幣政策導致紡織服裝融資成本提升過快、利息支出明顯增多。據中國第一紡織網數據,2011年1~6月,我國紡織行業財務 成本同比上漲了35.36%,遠高於同期主營業務收入增速(30.50%)4.86個百分點。其中,利息支出同比增長37.77%。

不僅中小服裝企業出口遭遇壓力,即便如雅戈爾實力較強的服裝企業也面臨業績縮水的壓力,今年上半年雅戈爾服裝出口金額10.49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為13.4億元,減少近3億元。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中國服裝及衣著附件累計出口金額達到1152.3億美元,同比增長23.3%。

汪前進說,海關統計的數據外表光鮮,實際上包含了諸多隱情。比如今年1~9月出口金額增加20%以上,去年到今年人民幣升值幅度約7%,考慮這一因 素,出口金額增加的幅度只有15%;出口服裝與往年相比提價幅度也比較大,除掉提價因素,中國服裝出口的數量增長可能只有3%左右。

剛剛結束的2011年廣交會一期(10月15~19日)上,機電產品累計成交207.8億美元,金額比上屆增長4.5%,但是在訂單數量方面,一期機電產品對美國成交比上屆降幅高達33.1%,對歐洲市場也下降21.3%。由此可見,目前歐美等海外市場並不樂觀。

汪前進認為,未來半年將是眾多服裝企業特別是從事代工的中小企業面臨壓力較大的時期,傳統上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都是服裝生產的淡季,而且中國在春節前後會產生大量的資金回籠需求,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很容易在上述兩種因素的夾擊中倒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62

出口民企:外不堪低價 內不堪成本

http://news.cb.com.cn/html/73/n-546373.html

  在今年的秋季廣交會期間,許多原本未顯現的經濟形勢逐漸明朗,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降低稅負,成為了許多中業企業未敢說出口的卻又迫切在即的呼聲。

內憂外困 

寧波市某手電筒生產商崔先生在110屆廣交會第一期參展。這次參展境況是他所參加的歷屆廣交會成果最差的一次,4天下來,接觸的買家中採購意向明確的幾乎沒有。 
在談及企業生存狀況時,崔先生情緒一下子就激動起來:「如果我有機會見到溫家寶總理,我一定會當場請求他減稅,減少對國企、大型企業的扶持,真正實現市場公平。」 
「我們民營企業完全是自生自滅,做製造的尤其辛苦。現在員工工資漲幅超過30%,原材料成本也上漲,有時候還要接待政府工作人員,各種成本累加起來,根本就沒什麼利潤了。」崔先生說,如今在寧波當地許多企業主選擇移民海外,根本無心持續經營。 
儘管成本增幅很大,但是出口的產品卻並不能漲多少。比如一支鋁製手電筒,2007年是10美元,到2011年,同樣的產品12美元的價格,買家都會嫌貴。「你不賣低價,他就找別的賣家,競爭激烈,只能維持微小利潤。」  
生存困難還體現在融資難。「老家有一些企業因為沒有貸款,就找民間借貸,陷入高利貸困境。」崔先生表示,自己也曾為朋友做擔保,結果朋友的企業最終倒閉,他作為擔保人也為此承擔了500萬元的損失。
10月13日,溫家寶總理在廣東主持召開外貿企業負責人座談會。廣東盈浩工藝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宗佑說,這兩年企業出口額依然保持增長,但盈利能力在下降,主要原因是出口成本不斷攀升,而國外客戶購買力不斷下降。
深圳一家玩具廠老闆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現在是生存的源頭問題,以前是有訂單,看你能不能接、有沒有盈利的問題,現在連源頭都有問題了。 
據中國優質製造商聯盟(GMC)服務機構環球市場集團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目前,歐洲市場買家對漲價的承受範圍約在30%以內,美國則低於20%。而印 度、中東等新興市場的買家則對價格非常敏感。因此,當下歐美市場疲軟的情況下,製造業企業在拓展新興市場客戶時,利潤空間亦被大大壓縮。

借稅改之機「減負」 

「果如其言,當下中國企業的營商環境,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唯一的可行路徑,就是減稅。」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認為,當下進行稅改,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宜借此機會落實好中小企業減稅。
「當前稅制導致兩個問題:一個是稅負過高,一個是重複徵稅。比如一些一體化經營的企業,對兩個環節徵收營業稅的可能性就很高,改為增值稅後,就避免了重 複徵稅,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有利。另一方面,由於增值稅佔主導地位,取消營業稅有減稅效果,但對財政影響不大。因此,這次增值稅改革,兼顧了各方面,扶持 了中小企業,又能避免偷稅漏稅。」有業內專家表示。
林江說:「經濟學家、財政專家早就提出了改革稅制的觀點。稅負太重,是因為我們的稅制是流轉稅,不管企業是不是賺錢都徵稅,這種在生產環節就徵稅的體制,對於企業最大的風險就是:產品能不能賣出去都不知道,但稅卻已經繳了。這種稅制結構是不合理的。」 
資料表明,中國企業在流轉環節的稅收最多的接近60%。稅負過重導致企業無法進行轉型升級,很多企業賺到了錢大半拿去繳稅。「正稅加副稅加費,他們哪裡有錢用來搞研發?怎麼談升級轉型?賺錢的企業,也沒有積極性升級轉型。」林江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70

出口形勢嚴峻 家具業轉攻內需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6/yNNDE4XzM4ODkyNw.html

21世紀網訊 海關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1月家具及其零件當月出口39.88億美元;1月至11月338.58億美元,同比增長14.7%。

但這一亮麗的數字並未為家具生產企業打下強心針,目前大部分家具製造企業都普遍看淡明年出口形勢,今年行業的增速預計將比去年有較大幅度的回落。

「曾 幾何時,出口外銷是中國家具業的主導性產出,2008年金融危機讓不少企業意識到內需市場的重要性,而轉頭髮掘之際,又遇上目前的房地產業大調整。」在 《真情•家具TIME》雜誌創辦人兼執行主編袁衛東看來,中國家具業在這3年間幾乎集中了行業轉型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

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陳寶光認為,當前所面臨的經濟形勢空前複雜,家具企業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去關注研究變化,不斷創新產品、經營以及服務,才能覓得生存與發展。

出口形勢嚴峻

歐債、美債危機繼續蔓延,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國十條」、「國五條」、「國八條」又接踵而至,國內的家具企業日子並不好過。

聯邦集團董事局主席杜澤樺16日告訴本報,其企業在過去幾年的銷售收入都是以兩位數增長,但今年卻降到了個位數。「春節前,大家都還勉強扛著,一旦進入淡季可能就扛不住了。」他預計明年春節後家具業將會有一股倒閉潮,不僅是經銷商還會涉及到廠家。

而在二、三線市場經營家具賣場的簡愛家居執行董事羅輯俐對此亦深有同感,「今年以來家具銷售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因此我們從12月6日開始對進駐的商家都打了九折,與製造商抱團取暖,共度難關。」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曉認為,中國在2012年將迎來10年來最低增長,「過去10年的增長沒有低於9%,甚至平均高於10%,但是明年肯定到不了10%,甚至破9%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過 去中國其實是在全球化裡面獲得最多好處的一個國家,我們是依賴著外部市場而生存的,過去廣東率先做出口帶動全國,利用國際市場,利用外部機遇。」趙曉認 為,在當今環球經濟形勢下,外部發達市場已經崩潰,「還想像過去那樣每年以兩位數出口增長來拉動中國經濟一位數的增長,這條路走到了歷史的盡頭,沒有這麼 大市場來容忍。」

以廣東家具業為例,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廣東家具行業已經形成東莞的大嶺山、厚街,中山的三鄉,順德的龍江、樂從,深圳的龍崗等產業集群。

據 廣東省家具行業協會會長王克介紹,廣東家具製造業經歷了三次轉型升級。「1983年是廣東家具行業第一次轉型升級,其標誌是我們木工機械的引進,開啟了板 式家具生產、改造廣東家具傳統產業的步伐。第二次是在1999年,我們召開了出口工作會議,開啟了廣東家具行業全面擴大出口的進程。而今年也是第三次轉型 升級非常重要的環節,而這一次轉型升級將是全行業,全方位的進步。」

「過去我們對美國出口在2006年高達21%以上,現在降到了16.8%,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上升到現在56.4%。」趙曉認為中國出口結構更趨多元化,這對於像家具等以出口型為導向的行業來說是黑暗中的一大亮光。

「轉內」困惑

實際上,家具企業從「外」傳「內」已經不是新鮮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的發展。但一直做貼牌生產的家具企業,要轉攻國內市場,面對品牌塑造、渠道建設等問題卻顯得舉步維艱。

在 袁衛東看來,中國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過去的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過程中,消費者逐漸成為控制市場的主導力量,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消費 者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同時,跨國零售集團的進入,以更先進的管理方式提供更優質的顧客服務,使零售競爭在更高平台上展開,這些都迫使家具 業為贏得生存空間而進行變革與創新。」

成都明珠集團董事長王建斌認為,在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家具企業更應該加大對品牌的投入,「這不是打廣告就可以的,還包括對員工的教育,對經銷商的培訓,對產品品質的提高,效率的提高,這些都是為了品質。」

值 得注意的是,今年發生的達芬奇造假事件一度令家具行業陷入了信任危機。與此同時,在渠道建設方面,製造商-賣場-經銷商傳統家具鏈條中,經銷商依然是最弱 勢的一環。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小經銷商已經嚴重感覺到了渠道成本上漲的壓力,不少人基本都處在勉力維持甚至持續虧損的境況中。

「90%的企業甚至99%的企業都不適合獨立店,都適合大賣場。」好迪傢俬董事長鐘文華表示,獨立店不但需要很大的品牌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去支撐,產品也要非常豐富,因此在三到五級市場可以適當建獨立店,但在北、上、廣、深這種大城市建獨立店是非常冒險的。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網購成為了家具企業的另一出路。在淘寶商城11月11日年度大促銷33.6億的銷售額中,家居行業有四家進入了當日的TOP100商戶訂單,而淘寶銷售量最大的家具品牌林氏木業到目前僅成立了5年,就已實現了過億元的銷售額。

「家具業現在處於困局的狀態,渠道成本如此之高,所以很多家具企業都說要賣實木家具,但是中國家具銷售量最大是板式。」庫巴商城總經理王治全認為,隨著以後人群結構的變化版式家具的銷售量會越來越大,而這類商品由於無法在昂貴租金成本渠道下銷售,因此電子商務將具備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