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出口應無恙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5434&time=2011-08-27&cl=115&page=all

在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陰霾下,中國出口難局在前,企業分化明顯,但未足過分憂慮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於海榮

 

  儘管7月中國出口增速反彈、金額再創新高,但是,外部環境的變化,再度加劇了市場對出口前景的擔憂。

中國目前的成本上漲中,相當一部分會通過漲價的方式轉移到發達國家消費者身上。五河/CFP


  繼標準普爾8月初下調美國主權債務評級之後,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8月24日將日本主權信用評級從Aa2下調至Aa3。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 正在增加。當下歐美債務危機帶來的影響尚待觀察,如果發達經濟體增速顯著放緩甚至二次探底,外部需求放緩,必然會衝擊中國出口。

  來自國內的壓力也有增無減。民工荒,原材料、勞動力價格上漲,資金鏈趨緊,以及人民幣升值,都在削弱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近年來,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越南、巴基斯坦等成本更低國家的消息,頻頻傳出。

  內外因素疊加,中國出口前景如何?比之出口企業對訂單減少的擔憂,官方表態相對樂觀。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8月23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稱,預計今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體將繼續平穩發展,但增速比去年可能略有回落。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告訴財新《新世紀》,除非發達經濟體二次探底,中國出口不會有太大波動,下半年出口增速會有所放緩,但仍將保持兩位數增長。

多重打壓

  時隔兩年後,在青島一家電子元件廠工作的王同美又一次享受到雙休日的待遇。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由於訂單不多,從8月中旬起她的下班時間由晚上9點提前到8點,週末也不再加班。

  不少出口企業均面臨訂單減少的情況。中信證券8月中旬的調研顯示,蘇州出口加工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惡化,訂單較去年有所減少,大部分企業生產規模 沒有增加,目前的生產旺季不如去年旺,近期有部分企業倒閉。華泰聯合證券同期在東莞的調研也顯示,最近兩個月,出口訂單反常下滑,短單佔比增加,加劇企業 經營風險。一些企業反饋,從六七月起訂單下滑明顯。

  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發現,多重原因造成訂單減少。

  外需下降是原因之一。華泰聯合證券的調研發現,由於部分廠商對需求預期較好,有繼續補庫存的願望,上半年國外訂單增加較多,但未來需求惡化,國 外企業傾向於消化現有庫存,再考慮增加訂單。另外,為降低庫存風險,有客戶主動縮短了庫存週期,如沃爾瑪的訂單從八個月調整為六個月,採取多批次、少批量 的方式採購。

  上海宜盛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軍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國內生產成本的上升也是訂單減少的原因之一。

  他解釋稱,由於勞動力成本上漲幅度較大,企業給客戶的報價提高,客戶很可能將訂單轉移到印度、東南亞等地,從上半年起,與他合作的廠商中,部分出現了訂單較大幅度的減少,有的降幅甚至高達80%以上,部分工廠正陷入招工難與訂單減少的惡性循環中。

  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也影響著訂單狀況。煙台北方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出口與去年基本持平,但是從7月開始出口大幅下降。該公司進出口 分公司副總經理萬炳政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棉花價格劇烈波動造成的惡果。2010年,棉花期價最高達到33600元/噸,歲末年 初,棉花上演了「過山車」的行情,振幅接近30%。最近數月,棉花期貨價格持續下跌,較最高點跌幅超過40%。

  從生產流程看,下半年開始交貨的訂單應該在今年年初簽訂,當時正是國內棉花劇烈波動的時期,部分客戶將訂單轉移到當時價格相對穩定的印度、巴基 斯坦,以致公司訂單下降50%-60%,整個下半年訂單都沒有大的訂單。隨著國內棉花價格走勢逐步穩定,不少美國客戶開始下達2012年春季的訂單。「訂 單比年初要穩定一些,但是下半年交貨的臨時性補單仍然不多。」萬炳政說。

增速放緩

  另一方面,各方信息顯示,未來出口或許並未如市場所擔心那般低迷。

  國家外管局對各地排名前100位的外貿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今年二季度,出口企業的銷售、利潤出現反彈,達到最近四個季度的最高值,超過七成出口企業生產負荷相對飽滿,企業對下一步的預期有所下降,但不至於出現驚慌。

  新近公佈的8月匯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預覽數顯示,在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仍在繼續的背景下,新出口訂單指數升至三個月來高點,達到49.6,雖仍低於50的榮枯分界點,但降幅收窄,顯示出口訂單或將企穩。

  去年下半年以來,對出口形勢的擔憂一直存在,不過出口的表現頻頻超出預期。宋泓認為,近期印度的出口也遠超預期,說明發達國家對來自發展中國家價廉物美的商品的需求並未明顯下降。

  雖然勞動密集型產業出現了訂單轉移,楊軍認為,中國的低端製造很難被代替。以紡織為例,生產所需的原料在中國都能找到,但印度就很難做到,另外,中國工人的生產效率也要高很多,其他地區需要生產75天的訂單,在中國往往只需10天到15天。

  宋泓認為,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比較優勢至少還能保持五到十年。短時間內很難找到一個或一組國家,在經濟條件、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政策 支持等方面均與中國相當,以替代中國製造業的地位。他稱,中國目前的成本上漲中,相當一部分會通過漲價的方式轉移到發達國家消費者身上。

  商務部數據顯示,近三個月以來,出口價格總指數已經超過出口數量指數。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10.2%,7月當月出口平均價格上漲9.2%,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價增量減。

  蔣耀平表示,這反映了企業通過培育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等方式提高價格、消化成本能力增強。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亦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中國對出口支持的政策保持基本穩定,出口仍然會保持快速平穩的發展。

  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市場地位不斷提升,減少了出口的波動。萬炳政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公司的出口市場中,美國最差,歐盟也不太好,而澳大利亞的情況則好很多。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對新興市場出口的高速增長,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發達經濟體復甦乏力導致的出口增速中樞的下移。他預計,全年出 口增速仍將保持在19%,其中下半年出口增速將回落至15%。按這一比例測算,未來數月的月度出口額將保持在1600億美元以上,仍處於歷史高位。

企業分化

  由於微觀個體的差異,出口企業正在出現分化。

  在周邊部分企業進入淡季時,青島即發華宏針織有限公司的工作時間仍然沒變:每週工作六天,工作日需要加班。員工李曉華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訂單還比較充裕,而且最近還在招工。

  杭州五礦機械化工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民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全國總體出口增速放緩,其公司的出口增速則由去年的50%攀升至90%左 右。除了收購擴張帶來30%左右的增速,其餘60%都是依靠既往業務實現的。出口產品中,銷往美國、歐盟的工藝禮品等輕工藝品相對較差,農機產品開拓新興 市場成效顯著。胡民表示,在巴西、俄羅斯、印度市場,開展了農機整車測繪業務,一台車的上萬個元器件中,公司能自行供給90%以上,相較於自給率只有五成 左右的企業,訂單情況自然要好一些。

  「訂單總是有的,問題是給誰做。」楊軍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與他合作的生產廠商中,做大路貨的企業情況不容樂觀,「淘汰掉部分企業後,剩餘 的企業日子會好過一些」。做高端品牌、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雖然量不大,但由於競爭較少,利潤高,提價相對容易,加之品牌產品的銷售受經濟影響較小,訂單 也相對穩定。「越是規模小的,生意越好。」楊軍解釋,做中端品牌的小企業,產能較小,一般會有固定的客戶。規模大的變數也就大一些。

  中國製造向中高端轉型升級是發展的趨勢。不過,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很少看到民營企業做升級,投資上、技術上都很難做到。」楊軍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