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時隔一周特斯拉自動駕駛再出事故 無法識別彎道撞向護欄

據外媒報道,特斯拉公司的Autopilot自動駕駛功能又導致了一起新的Model S電動車交通事故,所幸並未引起車主死亡。事故發生時 馬克·默爾森的特斯拉電動車正行駛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段高速路面上,天氣狀況非常良好。但在一個彎道中,Model S的自動駕駛功能並未能識別彎道,撞向護欄。

車主回憶道,當時他正在雜物箱中夠一塊布,打算擦洗儀表盤。也就是說車主默爾森當時並未如特斯拉建議的,在開啟自動駕駛功能時將手隨時放在方向盤上。不過奇怪的是如果連普通的轉彎動作都無法完成,那是不是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出現了錯誤。特斯拉是否是過於著急地推出一項並未完善的自動駕駛功能。

就在一周前,8月15日,一輛特斯拉Model S電動汽車在法國試駕期間突然著火。事後車輛完全被摧毀,事故原因目前不得而知。

此前, 一輛Model S型特斯拉自動駕駛汽車曾於5月7日在佛羅里達高速公路上與一部卡車相撞,當時坐在駕駛位置的40歲特斯拉車主Joshua Brown因此喪生。

7月初,一輛ModelX在開啟自動駕駛模式的情況下撞上高速路護欄並發生反彈側翻,所幸無人員傷亡。 而在 7月9日,另一輛特斯拉ModelX在美國蒙大拿的2號高速公路上行駛,這輛車突然向右側轉向,撞向隔離護欄。乘客和駕駛員均未受傷,但據CNN報道,ModelX右側嚴重受損,“一只輪子也不見了”。事後,該車的車主表示,事發時車輛正在使用自動駕駛功能。

8月2日, 北京地區發生特斯拉自動駕駛中國“首撞”事故。當時車主特斯拉Model S車主羅先生在北五環使用自動駕駛時發生撞車剮蹭,原因是系統未能準確識別前方停靠的黑色桑塔納。 隨後,在特斯拉中國官網上,被稱作“自動駕駛”的Autopilot被改成了“自動輔助駕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477

航運界堅出事,香港無問題? 中環客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09/13/%e8%88%aa%e9%81%8b%e7%95%8c%e5%a0%85%e5%87%ba%e4%ba%8b%ef%bc%8c%e9%a6%99%e6%b8%af%e7%84%a1%e5%95%8f%e9%a1%8c%ef%bc%9f/

近排有單大新聞,表面同香港無關,實際同香港有關,但無乜人講,就係韓國最大嘅船務公司韓進船務破產,由於無人知間公司破產後,入碼頭補給、停泊、上落貨啲費用邊個找數,成堆船依家喺公海唔知點算好。

韓進啲船員喺公海度半天吊,表面上唔關香港人事,但中環人睇,韓進嘅困境,遲早喺香港為基地啲船務公司度發生,韓進破產只係惡夢嘅開始。

喺韓進搞到要執笠之前,其實反映航運業情況嘅波羅的海乾貨指數,一直低迷,因為西方嘅量化寬鬆,並無刺激啲人消費,啲錢變曬啲炒家亂炒一通嘅子彈。所以美國等地根本無人買嘢,咁又點會有船運需求。

新加坡政府由於要睇住自己嘅退休金,退休金嘅回報出事就個政府會出事,所以新加坡政府往往早人兩三步聞到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270

撞上公交車後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再出事故

據abc報道,美國當地時間23日,谷歌無人車在山景市(MountainView)與一輛商務貨車撞在一起,這可能是谷歌汽車遭遇的最嚴重車禍。

據目擊者透露,事發時,一輛商務貨車從側面撞向谷歌無人駕駛原型車。從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貨車司機或許是過錯方。照片顯示,雷克薩斯汽車的右側車門被撞出大面積的凹陷,車窗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壞。車禍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氣囊已經彈開。

目前谷歌還沒有發布官方聲明,按照慣例,谷歌在月底報告發布之前不會發表任何評論。

今年3月,谷歌無人駕駛汽車與一輛公交巴士發生輕微碰擦的事故被披露。據了解,那是谷歌首次表示無人駕駛汽車應當“承擔部分責任”,地點同樣位於加州山景市主街。

報告顯示,事故發生在2月14日,事發時,一條車道上放置有沙袋,這令谷歌的雷克薩斯RX450hs轎車試圖繞過沙袋駛進左側車道,而同車道後方有一輛時速15英里公共汽車正在駛來。

谷歌稱,無人駕駛汽車和乘坐汽車的司機都認為,“公交車將會減速,讓無人駕駛汽車先通過”。但在3秒鐘之後,當谷歌無人駕駛汽車並線時,與公交車的側方發生碰擦,導致左前翼子板、前輪,和司機側傳感器受損。雙方車輛中沒有乘員受傷。

“我們的駕駛員一直在後視鏡中觀察那輛公車,同樣認為其會減速或停車。可以想象,公車司機則認為我們會放棄變道。不幸的是,這兩種假設讓雙方在同一時間走到了車道上的同一地點。其實對於人類司機來說,這種誤判天天都會出現,”谷歌在其無人駕駛汽車月度報告上如是說。

據了解,事故車在自動模式下總共行駛了近150萬英里。當時谷歌稱,“這場事故是一個會車過程的典型案例——我們都在預測對方車輛會做何行駛。”谷歌在一份公告中承認,“很明顯我們需要承擔一些責任,因為如果我們的車輛沒有移動,那麽就不會發生碰撞。

在3月被披露的事故之前,谷歌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測試以來,共發生過17次事故,不過這些事故都不是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系統的責任,是其他車輛司機或者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內的司機導致的小碰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368

Model S又出事故兩人遇難!特斯拉稱不是自動駕駛的錯

11月5日,據福克斯新聞報道,近日,一輛特斯拉Model S電動汽車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市發生了一起嚴重事故,導致整個車輛燃燒。但是特斯拉公司方面表示,否認該事故中自動駕駛功能Autopilot在車內運行。

據報道,美國當地時間11月4日淩晨,在印第安納波利斯,一輛Model S在高速行駛下與樹撞擊,造成車輛起火,車上兩名乘客身亡。根據現場的證人和證據,當局認為特斯拉在發生事故時處於超速狀態,高速碰撞系著火事故主因。

隨後特斯拉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公司認為,自動駕駛功能Autopilot在這起Model S事故中並沒有開啟。如果自動駕駛功能打開的話,在事發地,當時這輛Model S的車速可能會限制在不到35英里每小時的速度之內,因而也可能就不會嚴重事故,而且破壞程度也會得到一定的控制。

特斯拉稱,汽車遭受了太多的損害,以至於汽車根本沒有向特斯拉服務器發送任何數據。數據將能夠顯示出駕駛員是否在汽車上開啟自動駕駛儀。

同時警方發言人理查德·里德爾周四早些時候也表示,調查人員正在查看自動駕駛儀是否在事故中發揮作用。

據悉,這已經是特斯拉汽車今年發生的第四起事故。其中一起發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收費公路的貝德福德市(Bedford)出口,車輛在駛離出口時撞上右側道路護欄,隨後反彈至中央隔離帶,並發生側翻。幸運的是,車主與乘客並無大礙。

而在另兩起事故中車輛均未受到碰撞,一起發生在挪威,在使用超級充電樁充電時發生自燃。另一起發生在法國,一輛Model S在試駕過程中意外起火。

作為四起著火事故的“主角”,特斯拉Model S是目前美國最受歡迎的豪華轎車之一。 據IHS Markit 發布的數據表明,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Model S轎車在美銷量超過了奔馳S級與寶馬7系轎車的銷量總和。第三季度,特斯拉Model S在美銷量同比大漲59%,達到9156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97

三星手機又雙叒出事了!航班飛行途中三星S6突然冒煙

12月8日消息,據中新社援引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華航表示,華航CI027班機7日19時整從帛琉起飛,經過馬尼拉上空時,一名旅客的手機冒煙,經緊急置於冰桶內隔離,未延誤班機或人員受傷。

華航表示,這班飛機21時52分降落桃園機場,班機於19時經馬尼拉上空時發生乘客手機冒煙事件,當下機組人員立即排除冒煙狀況,並將手機放置冰桶隔離,依正常程序通報“民航局”及“飛安會”,並未造成班機延誤及乘客受傷。

華航確認乘客手機型號為三星S6,針對此旅客個人事件,華航將配合主管機關程序處理以確實調查事件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99

“雙十一”購物狂歡,跨境電商求“別出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0504

(農鍵/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1月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新政利劍高懸,政策兩年拉鋸 雙十一,跨境電商的“續命”戰場》)

在將至的“雙十一”狂歡背後,是跨境電商緊繃的弦:兩年間行業政策數次波動,監管“靴子”始終未落地。而這場超級購物節的到來,將會是國家有關部門觀察跨境電商政策的關鍵時期。

“這段時間里平臺要做的就是‘別出事’,向政府證明平臺能控制好跨境商品質量。一旦出事,國家就很可能進行加嚴監管,過渡期不到就會收緊。”

定居意大利三年,沒有當地文憑又語言不通的張潔(化名),終於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在中國某跨境電商平臺,專做跨境產品市場開拓。

入行兩個月,她就感受到行業內人心不穩:“行業里的人似乎都知道這份工作的不確定因素,今天可以這麽做的,明天可能就行不通。”

中國將進口商品分為貨物和個人物品,分別適用不同的監管要求。2016年前,跨境電商被歸為“個人物品”監管;2016年4月新政出臺,將奶粉、保健品等熱門跨境商品歸為“一般貨物”;2017年3月,國務院又下發文件,將跨境商品“暫時歸為個人物品監管”(被業界稱為“3·17談話”)。

而新政實施日期,則由最初的2016年5月延緩到2017年5月,此後又兩次延期,最新執行日期是2018年底。

“說明政府還是覺得監管方式有問題,要繼續反思、調查、研究。”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王健說。畢竟新政的定性牽一發而動全身——將跨境商品歸為“一般貨物”,意味著此前進口跨境商品的價格優勢、速度優勢都會喪失。

國家標準化研究院食品所主任李強與阿里巴巴合作,正為跨境進口商品制定安全標準。在他看來,2017年“雙十一”是個關鍵時期:“這段時間里平臺要做的就是‘別出事’,向政府證明平臺能控制好跨境商品質量。一旦出事,國家就很可能進行加嚴監管,過渡期不到就會收緊。”

跨境電商政策“靴子”仍未落地,第五年“雙十一”狂歡節已然開始。在這場狂歡背後,是跨境電商心中再次逐漸繃緊的弦。

“好好表現”的機會

2017年“雙十一”大戰拉開帷幕前夕,一場名為“品質電商”的研討會在杭州召開。會議由質檢總局主持,規模不大,但阿里巴巴、京東、唯品會、網易嚴選、蜜芽等十家電子商務平臺均派代表參加。

質檢總局將會議定位為“對電商的一次摸底”,目的在於“在‘雙十一’期間有針對性地管控商品品質”。而對企業來說,這更像是一場“展示會”:先行賠付、無憂退換貨服務……各電商平臺都提出了自己有競爭力的品控方案。

2017年初,李強和他的團隊開始和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合作,為跨境商品在天貓國際的投放制定企業食品安全標準。

標準的制定共分兩期,第一期是嬰幼兒配方乳粉和保健食品,第二期則包含三十多類食品——保健品、乳粉和大部分食品,正是2016年新政實施後,可能會按照一般貨物管理的品類。

李強團隊的具體做法是:選出包括歐盟、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9個國家和地區,將它們的標準收集起來,與中國同種商品的國家標準比對,原則是“要嚴於國家標準”。

“天貓國際的標準是個綜合版。有些指標國外沒有要求,但我們有要求,比如奶粉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些國內外都有要求,但天貓標準嚴於國標。比如食用油里致癌物苯並芘,我國要求(不高於)每公斤10微克,天貓要求每公斤3微克。”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副總裁曾憲隆說。

曾憲隆將標準評價為“品控邏輯的基石”,但業界對這種做法的評價褒貶不一。

在卓誌跨境電商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CEO李金玲看來,阿里率先開始制定企業標準,是一種“值得勘定的探索”。“但企業能做的也就這麽多了,最終還是有賴於監管部門給一個定性。”李金玲說,“企業畢竟是有利益關系的,一間企業先適用了這個標準,其他企業怎麽辦?”

李強也承認,這份標準只是跨境商品進入平臺的篩選依據:“跨境商品過了自己國家政府那一關,其實是安全的。但是要通過阿里平臺進入中國,篩選的依據就是我們的標準。”

這是李強第一次與平臺合作制定標準。他坦言,針對跨境電商的標準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一般的企標基於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但跨境零售沒有特別明確的法律依據,只能說政府要求天貓國際履行主體責任,這是他們履責的體現。”

“阿里作為大企業,也需要表個態:我已經代表企業在規範品質做自我約束了,不要把我們一棒子打死。”跨境電商企業通拓公司合夥人李鵬博說。

“雙十一”前夕,“表態”的行業大佬不止阿里一家:阿里巴巴與國家標準化研究院聯手,京東則與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布打造中國電商產品質量“雲平臺”;網易嚴選的品控團隊共一百余人,規劃在2018年實現全品類的溯源可見。唯品會則與中國人保簽署了千萬保障金額的產品責任保險,百分百保證假貨必賠。

已提交審議的電子商務法草案二審稿中,將平臺作為商品質量的直接責任人。李金玲說,這“無疑已經是一個趨勢”。

在李強看來,2017年“雙十一”是對平臺的檢驗:“其實政府也在觀察跨境電商,借這個機會,平臺要好好表現,把自己的模式完善起來。”

上述說法得到了商務部財務司副司長袁曉明的確認。在2017年4月《瞭望東方周刊》的采訪中,袁曉明曾說:“從消費者利益出發(按照個人物品監管),如果這個過程中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商品出現大的質量安全風險,不排除我們在監管上會更加嚴格。”

政策審慎,一再延後

2016年4月的“熔斷日”至今仍讓跨境電商們心有戚戚:貨物在港口或保稅倉滯留,地方政府不知道怎麽辦,海關不知道怎麽辦;線上大促銷的牌子還未撤下,大部分商品卻只能顯示暫時缺貨……

當時一個多月後,5月26日,財政部首次宣布對該新政中規定的有關監管要求給予一年過渡期。

“當時行業中一些人悲觀,另一些人樂觀,但悲觀的占到70%以上。”通拓科技合夥人李鵬博說,新政出臺後,不少企業將主要業務轉移到其他板塊。李鵬博所在的企業就在2016年轉向一般進口貿易。

這樣做的人不在少數。那些沒有離開的人,多是因為走不了——許多企業整體業務就是基於跨境電商。

“兩年之間差太多了。2015年只征行郵稅,實際上是等於基本不征稅,2016年一是要按新規征稅,二是到底按照什麽品類管並不明朗。”李鵬博說。

不過,也有從業者註意到了正面清單下的一行小字:清單將根據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消費者需求變化等因素適時進行調整。

調整很快就到了。2017年2月28日,海關總署副署長鄒誌武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措施調整的過渡期將延長至2017年12月31日——這是新政出臺後,第二次延後實施。

“對這次延後其實蠻意外的,因為大家本來已經很悲觀。”李鵬博說。那時他並不知道,3個月後,“3·17談話”文件出臺,首次明確跨境電商進口商品將暫時按照個人物品監管。

“3·17談話”讓業界松了一口氣。從“個人物品”到“一般貨物”再到“個人物品”的拉鋸戰後,電商們認為,關於跨境電商“究竟歸入哪類進口”的爭議已暫告一段落。

王健這樣理解政策的不斷變化:“政府對於跨境電商這種新業態不太了解,紅頭文件已經發了,又有新的想法。直到今天對監管政策政府仍然在猶豫。”

他的話得到了印證。在上述媒體采訪中,袁曉明澄清“3·17談話”中明確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暫按個人物品監管,只是對監管方式的安排,並不是最終定性。新的監管安排,也並不會完全照搬個人物品監管模式。

2017年7月,跨境電商新政實施期限被延後到2018年底。這已經是政府第三次延後新政實施。

每一次延期都意味著李鵬博等業內人士對這個行業又增加了一些希望。2016年,李鵬博的公司將主要業務轉向一般貿易。2017年,又重新將跨境電商進口的供應鏈做了起來。

他亦堅信,國家接下去會繼續鼓勵跨境電商發展,但同時也會要求更好地控制風險:“只要監控好風險,就不會被一刀切。”

對“靴子”何時落地,業內人士看得很清楚。“最嚴格的監管方式就是按照貨物進出口,最松是按照個人物品,現在大家在探索在兩者之間找一個中間地帶,既能夠控制好相關風險,又能夠保持行業健康發展,找到這個方案,這個行業才算是真正能夠合法的存在。”李鵬博說。

商務部財務司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複中表示:下一步是否會再次延長過渡期以及新監管模式出臺的時間表,需由國務院研究決定。

但在李金玲看來,政策不穩定的狀態將持續影響產業發展:“如果是一個穩定可持續的政策,企業就敢大刀闊斧地投。但現在,萬一投了,一旦政府說這件事不能做了,誰會來為這個投資埋單?”

只能疏,不能堵

“政府也有壓力,他們想盡可能找到一個好的方式,讓自己的努力不白費。”李鵬博的親身感受是,跨境電商政策制定中,企業與政府博弈的籌碼“還蠻大的”:“政府會考慮輿論的壓力,許多政府也投入推動跨境電商,比如各海關、保稅區。”

袁曉明曾表示,三次延後緩沖期期間,商務部曾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質檢總局、食藥監總局等部門,多次深入調研。

李鵬博參加了幾次部委的調研會議:“在鄭州調研華北華中重點企業、杭州調研江浙滬的企業、廣州調研華南的企業……企業能在會議室里面對面和政策制定者溝通。”

此外,政府還多次組織跨境電商平臺、企業、專家學者、研究機構和傳統貿易企業召開座談會,並委托商務部駐外機構,搜集國外在跨境電商監管上的做法。

但王健認為,中國的政策反而是其他國家學習的對象——世界範圍內,中國跨境電商體量最大、種類最多,他國很可能直接借鑒中國的政策,而其結果將影響國內出口。

“比如,我們確定跨境進口商品限額是一萬元,那其他國家也可能跟進。這會直接影響我國的出口,因為中國的優勢恰恰是將中小企業的產品直送到境外消費者面前。”王健說。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跨境電商出口占到81.5%,進口占據18.5%。“若在政策層面繼續鼓勵出口,而堵住進口,把兩個市場撕裂開來,實際上是很愚蠢的。”王健說。

李鵬博認為,跨境進口之所以仍能“存活”下來,除了沒出質量安全事故外,另一個原因是整體體量並不大:“我們還沒有真正刺激到國內的核心產業,從這個角度看,國家覺得不會出太大的問題,可以繼續試點下去,即便出問題,也能夠管控得住。”

地方政府的姿態更為積極。2017年4月,湖南省商務廳、廣東檢驗檢疫局、湖南檢驗檢疫局簽署探索備忘錄,將共同建立一個名為“全球質量溯源體系”的新系統,實現跨境商品全溯源。

即便如此,身為電商平臺雇員,張潔也不敢對身邊親戚朋友保證自己所在電商平臺買到的全部都是真貨。

上遊供應商是跨境商品品控的關鍵。“產品質量基本是由供需關系決定,而供需關系是不斷變化的。”張潔說,在高速發展的電商領域,一旦貨品需求量太大,進入高峰期,壓力之下平臺挑選供應商的空間將被擠壓。

這種情況下,若供應商在某個環節上出問題,品控人員很難發現——“雙十一”就是這種高峰期。

不過,2016年至今,監管政策不斷變化,但中國電商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5、2016和2017年上半年跨境電商進口的交易值,分別為16.7%,17.92%和18.5%,仍在穩定增長。

“政府也開始逐漸意識到,對跨境電商不能堵,只能疏。”王健說。

“消費者可能也需要轉變觀念,不要一出問題就質問政府為什麽不管。政府沒有辦法什麽事都管。”王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消費者協會與社區組織的作用將被凸顯。

但在他看來,問題實質涉及政府監管思路的轉變:“是把碎片化的貿易當做現有的事實去看待,相信它是未來不可阻擋的趨勢,還是打定主意不能允許它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865

趙薇夫婦被市場禁入五年,背後金主早已出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10/165931.shtml

趙薇夫婦被市場禁入五年,背後金主早已出事?
野馬財經 野馬財經

趙薇夫婦被市場禁入五年,背後金主早已出事?

證監會一記重拳,趙薇夫婦被禁5年!

來源 | 野馬財經(ID:YMCJ8686)

作者 |  高遠山

11月9日晚間,祥源文化(600576.SH)公告稱,公司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萬家文化(已更名:祥源文化)、龍薇傳媒等涉嫌信披違法違規案已調查完畢,依法擬對龍薇傳媒、萬家文化、黃有龍、趙薇、趙政、孔德永作出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

告知書顯示,龍薇傳媒在自身境內資金準備不足,相關金融機構融資尚待審批,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以空殼公司收購上市公司,且貿然予以公告,對市場和投資者產生嚴重誤導。

5

消息發出後,業內一片嘩然,懸而未決的處罰正式落地,祥源文化未來將何去何從,趙薇夫婦這5年還能去哪玩“空手道”的戲碼……

揭秘背後金主

2016年12月,萬家文化曾將29.14%的股權轉讓給趙薇旗下的龍薇傳媒,作價30.6億元。 趙薇想拿下一家上市公司本就惹人註目,當然也惹來了上交所有關資金來源的問詢。

當1月12日回複上交所稱“30.6億資金全部來自借款”時,便埋下了被調查的種子,空手套白狼的質疑不絕於耳。

公告披露稱,趙薇持股95%的西藏龍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下稱:龍薇傳媒)收購萬家文化的30.6億資金來源為:關聯方借款為6000萬;作為第三方的“西藏銀必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西藏銀必信公司”)提供15億元借款,期限為3年,借款約定利率年化10%,擔保為趙薇個人信用;另有15億元借款來自金融機構,通過股票質押融資。

1

野馬財經(微信公眾號YMCJ8686)註意到,真正幫助趙薇出資收購萬家文化的“大哥”並不是一向與格格交好的馬雲,而是資本市場赫赫有名的特貓肉系。

提供了15億借款的“西藏銀必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上海銀必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銀必信)在2016年2月26日更名而來,秦博為法人代表以及實際控制人。

上海銀必信於2014年曾增資擴股,野馬財經追溯新晉的股東深圳東升崢嶸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傑勝宏圖科技有限公司後發現,這兩家公司背後仍是秦博;16年11月,股權再次變更,變成西藏銀信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一家投資,只有秦博沒變 。

實際上,在更名前,上海銀必信也是一家為特貓肉系鞍前馬後效力的公司。

2015年6月,上海銀必信公司曾參與上市公司聖萊達(002473.SZ)股權收購。而一同參與該次股權收購的還有特貓肉旗下信托平臺新時代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據聖萊達公司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董事會從未見過秦博出席,溝通事情均是與特貓肉系專業的管理團隊溝通,秦博不管什麽事。和特貓肉系內部很多掛名在臺前出現的法人代表類似,也許註冊公司時只是提供了一個身份證,並不掌控公司。”

6000萬自有資金撬動了30.6億,杠桿比例高達51倍,趙薇這出“空手道”耍得雖好,但也沒能逃過證監會的火眼金睛,早在今年2月28日,萬家文化便收到了證監會的調查通知書,隨後交易終止,交易雙方均未追究責任,但證監會的調查卻未停止。

大半年過去,調查結果塵埃落定:龍薇傳媒的高杠桿收購、披露信息失實等行為造成萬家文化股價大幅波動,引起市場和媒體高度關註,嚴重影響了市場秩序,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信心,影響了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

1510285460(1)

告知書中顯示,龍薇傳媒在收購前一個月成立,200萬的註冊資本都未實繳到位,財務指標都為零,設立的主要目的在於並購,且收購期間未進行資金的充分籌備。調查的結果來看,龍薇傳媒在既未拿下金融機構的貸款審批,也沒準時拿到銀必信借款的情況下,未如實披露,采取高杠桿收購方式,簽訂股權轉讓協議。

這場因“錢”而生的鬧劇告訴大家一個道理:踏實點,要啥自行車……

接盤俠——祥源文化的未來何去何從?

雖然這場收購最終未果,萬家文化仍沒擺脫易主的命運,在經歷過多位資本玩家的調戲之後,萬家文化最終的結婚對象變成一位實業家,2017年8月,祥源控股入了洞房。

萬家文化此前屢次被金融資本染指還屢次失敗,又被趙薇的收購搞得人盡皆知,從宣布祥源控股入主之後,市場報以漲停來看,投資者的胃口已經被吊的高高的。

在北京某投資公司擔任高管的何婧對野馬財經分析稱,相比明星資本的玩法運作,一家擁有實業資產的集團進入,對近些年來頻頻賣殼的萬家文化來說,無疑釋放的是一個利好的信號。

萬家文化在資本市場上多以“概念炒作”的形象示人,在長達13年的上市時間里,主營業務屢次更換,並購重組不斷,入主的資本玩家此起彼伏。

當時祥源控股入主時,市場上評論其“撿個大便宜”聲音不絕於耳,畢竟與趙薇時期的股權轉讓價格相比,轉讓價格掉了近一半,可事到如今,卻不得不背上萬家文化明星效應遺留的“黑鍋”。

此前趙薇等人的高杠桿收購雖未成功,可對上市公司的不利影響卻並未消除,盡管業績持續向好,三季報顯示2017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約11%,但股價卻一瀉千里,從年初的高點23元/股降至9.32元/股(11月9日收盤價),小股東們要哭暈在廁所,有維權律師指出,受損投資者可以要求祥源文化及趙薇等虛假陳述行為人承擔相應責任,據稱,現在已經有律所率先就此事開展股民索賠預登記。

也不知,這份“舊罪”卸下之後,新的實控人能否帶著祥源文化走上正常的發展道路,畢竟這麽多次資本運作下來,吃虧的除了“活該”的明星,還有眾多翹首以盼的小股東……

趙薇夫婦 處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879

未作足夠評估 致令缺氧 瑪麗又出事醫生亂拔喉 婦變植物人

1 : GS(14)@2010-08-14 12:54:41

AD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343575
【本報訊】瑪麗醫院發生醫療事故導致病人慘變植物人。該院上月初為一名鼻咽癌病人進行手術時,一名麻醉科專科醫生被指為病人完成麻醉及插喉輔助呼吸後,便離開手術室,直至手術尾聲才折返,懷疑該醫生在沒有足夠評估病人情況下,為病人拔喉,令病人缺氧,變成植物人。
記者:陳沛冰 陳凱迎

該名患鼻咽癌的女子年約 50歲,上月初因鼻咽癌復發,在瑪麗醫院進行鼻咽切除手術;由於她需要全身麻醉,故要插喉輔助呼吸。本報收到投訴,指手術約於下午 1時開始,當時一名麻醉科專科醫生為病人完成麻醉及插喉後,就離開手術室,其間由一名仍接受麻醉科訓練的醫生負責監察病人,另有外科醫生如常進行鼻咽切除手術。
直至外科醫生完成切除手術後,該麻醉科專科醫生才返回手術室。有指麻醉科專科醫生沒有足夠評估病人狀況,如考慮病人是否有氣道腫脹,就為病人拔出用來輔助呼吸的喉管。拔喉後病人慢慢出現呼吸困難,要非常用力呼吸;約兩分鐘後血含氧量下跌至危險水平。該麻醉科專科醫生即時用藥及再次為病人插喉,希望協助病人呼吸及補充氧氣。
但病人因氣道腫脹未能成功插喉,且心跳進一步減慢,血含氧量再下跌。約 10分鐘後另一名外科醫生到場協助,為病人在喉嚨位置開一個造口插喉,令病人可以呼吸。病人疑因大量缺氧而導致腦細胞死亡變成植物人,要轉送到加護病房治理。
瑪麗:醫生沒長時間離開

瑪麗醫院發言人昨晚表示,據紀錄該名麻醉科專科醫生並沒有長時間離開手術室,只曾離開很短時間,手術程序與一般情況相若。病人手術尾段出現呼吸困難,麻醉科醫生嘗試為她插喉輔助呼吸,但因咽喉及口腔腫脹而不能插喉,結果為病人在氣道開了一個造口插喉,幫助病人呼吸。
其間病人的心臟曾停止 8分鐘,腦部出現缺氧,要進行心外壓搶救。搶救期間所有醫護人員包括該麻醉科專科醫生均有協助,病人是出現罕見的併發症,現時仍然留醫,情況嚴重。事發後院方已即時向病人家屬交代事件,並將事故向醫院管理局總部呈報。
今年曾發生多宗嚴重事故

香港麻醉科醫學院發言人周雨發表示,腦部缺氧數分鐘已可嚴重受損,或會變成植物人。手術中病人的氣道出問題對麻醉科醫生來說可謂噩夢,顯示病人情況非常危急,必須盡快判斷病人不能呼吸的原因,及作出相應的搶救。
他說,手術期間麻醉科專科醫生長時間離開的情況並不常見,因醫院通常會讓醫生同一時間只照顧一名病人。
瑪麗醫院今年曾發生多宗嚴重醫療事故。一名懷孕十多周孕婦 6月中在該院進行微創手術,其間一枚長約 1厘米的彎形針留在孕婦肚內。一名 60多歲女病人在 3月在瑪麗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一塊手術紗布遺留在體內,要再做手術取出紗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280

財顧出事 賓架物傷其類鬥八卦

1 : GS(14)@2010-09-02 21:21:00

2010-9-2 HT

撰文:蘇麗珍
欄名:投資博客

昨日傍晚,麗珍在GYM做完運動,正盤算晚飯食甚麼時,收到年輕賓架電話,想問昨日關於廉政公署調查一間上市公司的案件,之後接連又收到好幾個賓架及財務顧問的來電和SMS,都是問同一件事。

不過,大家不要以為賓架和財顧們有興趣關於上市公司的事件。由於報章連日都刊登關於中青基業(01182)辦公室被廉署搜查事件,加上兩大股東之間爭拗多時,證券界中人都大概對公司有一定了解。但因為廉署聲明中,講到被拘捕的5名人士,包括一名財務顧問,他們只是關心,究竟是哪一位行家出事?

不過打份工 倘被定罪難操故業

麗珍雖然為人八卦,但可惜今次真是收不到風。不過,但就幾明白賓架們物傷其類的舉動,皆因今時不同往日,雖然向來做企業融資或投資銀行,社會地位相當高,但近年全球趨勢,對打擊包括上市公司詐騙等白領罪行絕不手軟,賓架財顧鎯鐺入獄情況並不罕見。

以前曾經有從事企業融資的朋友話過,自己只是打份工,有時上市公司老闆想搞財技賺錢,為求招呼老闆,身為財顧的自然要度蹺獻計,當中難免會在一些灰色地帶游走。但最終最大得益者,一定是上市公司老闆,財顧最多都只是賺一筆費用。但有事出現時,同樣有機會被控串謀。老闆大把身家,放監後還可繼續歎世界甚至東山再起,但財顧一被定罪,恐怕終身都無法重返證券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591

[12月26日]車長大懵 中門大開 掟彎出事 乘客飛出城巴

1 : GS(14)@2010-12-26 16:25:1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804637
【本報訊】港島中半山堅道昨發生巴士中門大開,乘客飛出巴士罕見意外。 73歲老翁與妻昨午搭城巴往灣仔會展參觀冬日美食嘉年華,兩人登車後,大懵巴士車長疑忘記關上中門便開車掟彎落斜。老翁尾隨妻子沿樓梯往上層期間失去平衡,從仍未關上的巴士中門飛出城巴。老翁嘴爆鼻損,撞甩兩隻門牙,滿面鮮血伏地昏迷。其他乘客喝停車長報警,將老翁送院救治。記者:簡明恩、劉柏麟、卓永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